遗迹的遗是什么意思意思

巨石遗迹_百度百科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位于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荒芜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耸立着一根根巨大的石柱,这些石柱排列成几个同心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阵。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壕沟,土岗内侧有56个等距离的洞,被称为奥布里洞。最外侧是一圈直径为400米的圆环,环内有100多块石头。巨石从右环一直向外延伸,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道。
巨石遗迹简介
4000多年来,那一条条笔直的石柱插天而立,他们默默地在岁月中注视着人间的沧桑,而自身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之中。
18世纪的英国人谈到石阵曾这样形容:“我们能从那些大石结构获得的全部知识,就是它们竖在那里,我们站在它们面前。”
英国著名学者说得更直率:“这些庞然大物,冷然兀立,你对着它们可能有许许多多问题想要找出答案,但是在它们四周阳光普照下那种万籁无声的气氛中,你所有寻求答案的好奇心就会全部冷下去……”
巨石遗迹石阵结构
索尔兹伯里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组成的一个环形结构,石柱上面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些巨石高约5~10米,平均重量为25~30吨。砂岩圈的内部是5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为拱门。每组三石塔下面直立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块约10吨重巨石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通道,在通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砂岩巨石,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时分,日出的第一道光线正好投射在踵石上,为这一壮观景象增添了无限神秘。
巨石遗迹完整状态图
考古学家经过多年考证,绘制出了巨石阵完整状态的想像图。据他们分析,巨型方石阵的建造是一项历时千年之久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的建造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期工程开始于公元前约2750年左右,建成了巨石阵的雏形。建造者们首先挖出一道圆形的深沟,并把挖出的碎石沿着沟筑成矮墙,然后在沟内侧挖了56个洞,但这些洞挖好之后又被填平了,被填平的原因至今不明。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巨石阵建筑的二期工程,这次最早修筑的是一条两边并行的通道。三期工程大约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建成了庞大的巨石圆阵。其后在500年期间,巨型方石柱的位置不断修改,又把二期工程的青石重新排列。从那时至今,它就成了欧洲最庞大的巨石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双重圆阵的西面部分始终没有竣工。当初的建造者们虽然费尽气力把青色巨石运来,但不知何故似乎又取消了原定的计划。
巨石遗迹建造历史
巨石阵的建造如果从公元前2750年算起,距今已将近5000年,其建造时间可能比埃及的还要早。即使按照现代工程量预算,至少需要150万人工。在工程的遗址中,人们又始终没有找到使用的运载工具或是牲畜的痕迹。那么,那平均重达二十五六吨的青色巨石、砂岩石应是怎么从30公里至240多公里以外运来的?从实际的施工技巧来看,有的巨型石块要是单靠滚木和绳索,恐怕得用1000人才能移动起来。据此推断,石阵的建造者们绝对不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1]
尽管现代科学家们借助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已准确地确定了它的建造年代和建造方法,但却始终无法解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建造这样的庞然巨构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巨石遗迹记录
关于巨石阵最早的记录是1126年英国史学家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它记载了亚瑟王的谋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运到以作葬地之用的功绩。而另有一种传说:巨石阵是入侵英国的古罗马人为其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坛。直到现在,每年夏至,还有人身着朱伊特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阵周围,吹响号角,迎接夏季的到来。
但传说终归是难以使人相信的,对于建造巨石阵之目的与用途的研究,几百年来从没有间断过。有人认为它是战争纪念物,有人认为它是早期古代人建造的墓地;有人认为它是用来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建筑,还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某个民族举行聚会或仪式活动的场所。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创造……
巨石遗迹天文学意义
直到200年前,才有人注意到它的天文学意义,指出石阶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日出的方位,
而其中93、94两块巨石的连线又指向冬至日落的方位。20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宣布,据他推论,石阵标志的是一种一年分为8个节气的历法。
1965年,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测定,巨石阵的排列可能与太阳和月亮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有关,而56个奥布里洞则起着准确地预报、的作用。霍金斯在《揭开巨石阵之谜》一书中指出:“实际上,奥布里坑群组成的圆环可能曾被用来推测许多天体的运行情况。”他认为,石阵是一座推演天文历法的“计算机”,其中几个主要位置标出了夏至时太阳在北回归线上升起的位置,从相反方向则可看到冬至时太阳从南回归线下落的位置。石阵的结构包含了主要节气时月亮升落的准线。那56个洞则跟日食、月食56 年一个周期的规律相符。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石阵的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远比、甚至更高。天文学家迈克尔.桑德斯则认为,石阵是在已经了解太阳系构造的基础上建造的。
霍金斯是位天文学家,他的这一观点是站在天文学角度研究出来的,虽然其观点都言之有据,但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在科学技术上真的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假如他们真的有那么深奥的知识,为什么没有发明其他较为容易发明的东西,如车轮、杠杆、文字、等等呢?因此,这种观点也只是一种“假设”,而不能作为一种确凿的证据。
巨石遗迹深层了解
巨石遗迹观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巨石阵的建造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巨石阵虽然是用石头建造的,但古人把它当做木制建筑来修建。20世纪初,一批航空摄影师在距巨石阵不远的几千米处进行航拍,在空中发现草地里有一系列标记,构造与巨石阵相仿,也有一样的同心圆。这个遗址显然有些像巨石阵,只是它是用木头建成的,因此被命名为“木阵”。
巨石遗迹实验
1994年,考古学家朱利安.理查兹与工程师马克.惠特比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用和巨石阵中一模一样的大石块来进行试验,想知道当初的古人是怎么移动那些重达40 吨的巨石的。
首先,他们把大石块撬到一个圆木托架上,几组人就用绳索拽着托架往前拉动。拉动这块大石头,共动了130名志愿者。马克发现,把托架放到涂满油脂的木轨道上拉动最为省力。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用了现代人用的又粗又长无比结实的大绳子。试验的结果是,用这样的方法,在坡度较缓的地方,这130人一天可以将石头拖动整整1千米,而在平地上顺利的话,可以拖动整整10千米。
在1994年的试验中,也进行了抬升石块的尝试。他们先将大石块倾斜着滑到一个预留坑洞的上方,然后将一块小石头放在大石块上拖动。这样就突然改变了它的平衡,并巧妙地使大石块正好下落到预定的位置。然后,用粗长的绳索把石头块拉正。绳索穿过一个金字形的架子,并需要130名工人。最后一项任务是,待巨石在坑中立稳并用小石块固定之后,将石梁抬升放到巨石顶上。要想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用圆木搭成的升降脚手架把石块升高之后,再左一下右一下地将石块撬移到位。
巨石遗迹疑惑
有人对这个试验心存疑惑。他们认为,首先,现代人使用的是机器制成的极为结实的大绳索,而5000年前的古人们只会用树皮来制造绳子,像这种规格的绳索,他们如何制造呢?再有就是搬运石头的工序、托架和木轨等设施,以及抬升和竖立石块使用的杠杆原理,这些都是现代人预先设计的结果,但是新石器的古人会想到这么恰当、准确的方式吗?
巨石遗迹新发现
2003年,在巨石阵附近又有了新发现。据美联社5月22日报道,英国考古学家在巨石阵旁不远处发现了6具(4个大人、2个小孩)古人的尸体,被发现的这些人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这个年份正是巨石阵建造的时间。
该报道还说,2002年,考古学家也曾在距离巨石阵大约3英里处,发掘出一名弓箭手的遗体。有人认为这名弓箭手来自瑞士。这位弓箭手的尸体也是根据他身边的燧石箭头而被辨认出来的。人们在这个墓穴中,一共发掘出了100余件古代器物,由此可见这个墓穴显然十分富裕。人们猜测,他生前一定地位显赫,也许还参与了巨石阵的建设。后来,弓箭手被英国媒体称为“巨石阵之王”。人们在这个弓箭手的墓穴中发现了牙齿、骨头以及两个金制的发辫、三把铜制的刀、燧石箭头、护腕以及陶器。金制品可以追溯到英国最早发现金制品的年代,即公元前2470年以前。
于是,对于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人们又有了新的猜测。有人认为,巨石阵“可能是由一位来自欧洲大陆的地位显赫的移民组织修建的”。
巨石遗迹用途
有关巨石阵的用途,也有新的说法。日,从伦敦传来新的报道:最近英国考古学家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对巨石阵中部分石块上的图案进行分析后做出判断,认为这些史前建筑在一段时期内可能是悼念逝者的纪念碑。
正当人们对巨石阵到底为什么建造,又是谁建造的争论不休时,有关对巨石阵的修复又起争端。
原来,几千年来的风刮雨淋,使得巨石阵有些地方已严重损伤。随着参观巨石阵的游客越来越多,出于对它的神秘感,大家都喜欢敲下一小块石头来带回去做纪念,以至于附近的铁匠铺竟专门有为此出租锤子的业务。直到1918年收归国有,巨石阵才开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
巨石遗迹保护工作
每年大约有70至100万参观者从世界各地万里迢迢来到,其目的就是为了观赏这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史前圣殿。但是,在巨石阵的旅行指南上,游客们并不知道,上面的石头,实际上都经过了现代人的修复。特别是在1901年至1964年间,有关人员曾对巨石阵进行过多次的修补和加固[1]
巨石阵曾被重新修建这一消息,是由布来恩.爱德华兹揭露出来的。爱德华兹曾对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做过调查。他指出,通过约翰.康斯特伯尔在1835年绘制的油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巨石阵被重新修建的痕迹。
将他的发现写进了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教科书中,这本书的名字为《看历史》,现在已经作为英国的公共历史课教材使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在20世纪看到这一石碑,虽然看起来像是几千年前建立的,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史前人类做出来的东西了。真正的史前巨石阵作为一段历史已经永远消失,真正的历史也离我们远去,再也无法看到了。”
爱德华兹的这一披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英国文物协会已经开始考虑重新撰写有关这个英国最为著名的史前纪念碑的参观指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将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和悲哀。因为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再也无法研究4000多年前“原汁原味”的巨石阵了。
晨曦之下,巨形方石柱看似幢幢神秘的巨影。几千年的时间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乃至神秘主义者以及那些绞尽脑汁想探求个中秘密的人,都对它无可奈何,石阵至今仍保持着它独有的神秘和寂静,似乎不容人们去探究揣测[1]
.铁血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战争遗迹普通匹配系统详细说明 普通匹配玩法介绍_
我的位置:>>>
战争遗迹普通匹配系统详细说明 普通匹配玩法介绍
发布时间: 13:07 () 作者:agjien 编辑:智慧果
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是战争遗迹普通匹配系统详细说明,还不知道的玩家快来看看吧。
普通匹配系统详细说明
这个是更详细的解释了即将到来的普通匹配系统。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分开了普通匹配和排位系统,那么玩家是不是更难匹配到对手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详细解释一下我们是如何规避这一现象的吧!
事实上,增加普通匹配系统并不会使得排队更慢,或许总体来说还会更快些。
一般来说,我们会让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对战普通匹配的玩家,选择排位赛的玩家对战排位赛的玩家。但是,如果长时间没有匹配到合适的对手,匹配队列则会允许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对战选择排位赛的玩家,前提是两队都是实力相当的。不过,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是绝对不会和选择排位赛的玩家在同一个队伍里的,也就是说,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只会和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一队,反之亦然。
假如发生普通匹配的玩家对战排位赛的玩家的时候,无论输赢,普通玩家是不会有任何的排位积分变化,并且也看不到他们自己或者对手的段位。相反,排位赛的玩家将会看到对手的段位,而且就像平常打排位赛一样,会基于对手的段位,在最后结算的时候加分或者扣分。匹配系统都是基于两队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的。另外说一点,普通匹配的玩家会有属于自己的排位分。
这虽然会使得一些排位赛的玩家更容易获胜,但是我们希望即便是选择普通匹配的玩家也有一颗渴望胜利的心。因此,这样的改动应该是会使得2v2以及3v3排队速度会更快一些。除此之外,那些想练英雄或者和朋友开黑的玩家不再担心掉分后(以及和朋友撕逼
),会有更多来玩。我们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适合的战斗仪式的匹配方式啦!更多精彩尽在 专题:半坡遗址_百度百科
[bàn pō yí zhǐ]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东郊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属,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总体概述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东岸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和,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1]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聚落遗址,距今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和钵。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
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半坡遗址其他信息
中游新石器时代。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8000多万人次。[2]
半坡遗址发展历史
1952年,半坡遗址被发现。
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
1961年,公布半坡遗址为。[3]
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2003年3月,半坡遗址进行回填保护。
2006年,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半坡遗址特征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半坡遗址聚落布局
遗址大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5]
半坡遗址烧制陶器的窑址
发现6座,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室较小,直径只有 1米左右。
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墓葬的类型
半坡遗址特点
发现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
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这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
半坡遗址随葬品
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及装饰品等,到了晚期已有专门为死者做的随葬。
半坡遗址遗迹
半坡遗址房屋
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6]
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
《·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会中的“前朝后寝”的宫室正是源于半坡这种“前堂后室”的大房子,以大房为中心,四周围绕众多小房屋。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
半坡遗址窑穴
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共发现200多个,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有多种形 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同一时期的窑穴,一般密集成群。窑穴中往往发现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种工具用具,有一个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有的则发现有人骨架。
半坡遗址沟道
发掘资料表明: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卫设施,而且规模宏大,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环绕有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的大围沟;沟的底部宽4米,并发现有木柱痕迹,在围沟底部和两旁曾设有防御之类的障碍物。类似的大围沟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也有发现,除防水和排水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血亲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的总出土量为1.1万立方米,如用三吨位的卡车,可装载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半坡先民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的。
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壕沟,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圆形。壕沟现存长度约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宽下窄,北部一段口宽6—8米,深5—6米,靠居住区的一边沟壁坡度较大,并且沟口比另一壁高出约l米。在沟底发现3根炭化木柱,间隔各有4米,用造不明。可能是用于汲水平台支撑立柱?
半坡遗址陶窑
有了专门的制陶区,说明陶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制陶工艺也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半坡遗址墓葬
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共174座,一种是小孩墓,共76座。成人墓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一小部分在沟外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两具屈肢人骨架埋在居住区的窑 穴中。小孩墓有73座是,两座无葬具,另一座是按成人葬法埋葬的,小孩和成人基本上是异地埋葬的,小孩埋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成人则埋在部落居址之外。
半坡遗址遗物
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 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席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半坡遗址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质料的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另有陶制半成品2638件。按照工具的主要功用,可区分为三大类:家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此外,还有其他一类,包括因功用不明或可兼用于不同工作部门的各种工具。[7]
半坡遗址生活用具
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半坡遗址其他人工制品
乐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称作)两只,保存完整,皆为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
装饰品发现很多,计有9类1900多件。以形状分,有环饰、磺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以功用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以材料分,则有陶、石、骨牙、蚌、玉、阶壳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较少。
半坡遗址动物骨骼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猪、牛、羊、、麝等;食肉类:狗、狐、獾貉和狸;奇蹄类:马;啮齿类:、田鼠;兔形类:兔及。另外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
出土的骨路,无论是属于家畜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除了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半坡遗址意义
半坡遗址历史意义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8]
半坡遗址现实意义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半坡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遗址和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插、陶钵、、陶碗、陶罐、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9]
从半坡遗址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
半坡遗址遗址大厅
博物馆外观
遗址大厅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从遗址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 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我们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半坡遗址辅助陈列
辅助陈列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学相关的专题性展览。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展览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半坡遗址门票价格
旺季门票价:65元/人。
A.国民教育系列的学生(不含研究生),65岁至70岁老人持证件半价.
B.身高1.2m以下的儿童免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持证件免票
半坡遗址文物保护
半坡遗址保护措施
2001年5月,旧大厅屋顶朽木产生自燃,并在随后数天内又陆续在其它部位出现自燃现象。一个月后,半坡博物馆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报告》,申请拆除旧的保护大厅并重建新大厅。11月份,正式对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作出同意批复。
在遗址大厅重建工作开始之前,为了有效保护半坡遗址不受损坏,2003年3月,文物部门按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回填保护。在对遗址进行全面调研后,对坍塌、掉落及严重风化部位进行了修补,对全部遗址进行了防霉加固处理,并先后两次对遗址覆盖表面用有机硅作了防水处理。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专家介绍,从遗址覆盖至今,技术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跟踪监测保护及雨雪天后的处理工作,分别挖开两处,对遗址覆盖土是否渗漏做了观测评估,发现有少量雨水渗入现象,但都没有伤及遗址。[10]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半坡遗址保护意义
半坡遗址保护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首次实施。对与观众阔别3年的遗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将来的遗址保护积累了经验,对有着重大意义。
..[引用日期]
.假日阳光环球[引用日期]
.陕西旅游资料网[引用日期]
.国家文物局.日[引用日期]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
.西部时报网[引用日期]
.历史大全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陨石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