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纪录片20集1941-1945,有人玩过这个游戏吗

苏德战争 四
我的图书馆
苏德战争 四
第十九章 向斯大林格勒进军&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   保卢斯,黑森人,他是小职员的儿子、罗马尼亚贵族的女婿。他为人谦逊,办事认真,待人和蔼且有礼貌,但他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他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参谋军官,在步兵团里供职时,官只作到上尉,那是1929年的事。接着,保卢斯便转入装甲部队,在一个摩托化试验部队当了数月的指挥官,因此,他没有多少指挥经验。1940年,保卢斯被哈尔德选至他的参谋总部任重要职务,又任副参谋总长。在参谋总部任职时,他掌管过“巴巴罗萨”计划的大部分早期制订工作。1942年1月,保卢斯晋升为上将,并出任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第6集团军是东线最大的一个集团军。&   保卢斯是个勤勉、有才干的军官。他所作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元首亲眼看着完成的。元首显然很器重他,因为仅在1942年的十一个月中,他就由中将迅速地晋升为上将。元首对于保卢斯的忠诚也是毫不怀疑的,元首本来打算在斯大林格勒之战胜利结束之后,便把他召回最高统帅部,接替约德尔的职务。保卢斯的较寒微的出身与谦恭的外表,受到纳粹党的青睐。他对哈尔德一贯敬重并有深厚的友情,他可不是那种善于阿谀逢迎的小人。尽管如此,他似乎对于元首的判断力及军事才能也有很高的评价。元首是发展装甲兵的赞助人,保卢斯与他志同道合。保卢斯肯定明白他既是元首的宠儿,又是哈尔德的宠儿。他不贪图功名,但缺乏那种在紧要关头作为杰出指挥官所必须具有的坚定性格。尽管哈尔德曾说保卢斯沉着冷静,但消极被动对他来说,可能是更恰当的描写。他与约德尔一样生来就是个唯命是从的人。元首准确地估计到他一贯服从的特点,因而选择他作为自己在行政与军事方面的重要心腹。&    1940年,保卢斯作为一名少将在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中担任了约八个月的参谋长。赖歇瑙于同年7月被晋升为元帅。两人在经验与资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元首完全控制陆军之后,资历与经验已不再说明任何问题,保卢斯才得以超过十余名有才干、有战斗经验的军长,一跃而成为高居整个东线最重要指挥职位的赖歇瑙的继任人。由于他得到他的两个参谋长的有力支持,他才在哈尔科夫战役与“蓝色”战役中成为一名非常有成就的指挥官。他的第一任参谋长是费迪南德·海姆;第二任是阿图尔·施密特。尤其后者是一个性格强韧,有独到见解的人。& &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DownloadImg/0/.gif');" border="0" src="/DownloadImg/0/.gif"> 图13 顿河弯曲部与伏尔加陆桥&    7月初,第6集团军编成内有五个军,共十八个德国师。其中有两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这三个师组成了第40装甲军,由施图姆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是参加进攻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另一个集团军。它于7月末转隶于B集团军群。它在渡过顿河下游之后突然转向东北方,沿科帖尔尼科沃至斯大林格勒的铁路向前推进,追逐着特鲁番诺夫指挥的苏军第51集团军的五个师。赫特进展缓慢,但并非由于苏军的抵抗(事实上抵抗软弱无力),而是因缺乏油料使大部分部队无法行动。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编成内有肯普夫指挥的第48装甲军和一个步兵军,共四个师,其中仅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德雷加林纳指挥的罗马尼亚第6军共有六个师,在赫特后方跟进。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均由第8航空军进行支援。第8航空军有九个战斗机大队、九个轰炸机大队与三个斯图卡战斗轰炸机大队。&   第6集团军突入顿河河曲,在向伏尔加河推进时开始慢下来,因为军需部部长瓦格纳按照希特勒7月23日颁布的指令,把B集团军群的大部分运输力量调往A集团军群的地域。这错误一犯就无法迅速纠正,结果,第6集团军在十天之内未能前进一步。&   至此,除了深陷顿河弯曲部这个大包围圈中(大致在契尔河与齐姆拉河一线)的苏军外,所有苏军已撤至顿河东岸。铁木辛哥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防线北起巴甫洛夫斯克,南至萨尔帕湖,绵亘四百五十英里。其右邻是瓦杜丁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邻是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正面过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于8月5日决定将这个方面军一分为二。一个是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的继任人戈尔多夫指挥。其防线由巴甫洛夫斯克延伸至伏尔加河,事实上根本不包括斯大林格勒。另一个是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指挥,从斯大林格勒对面与暴露的南翼延伸至卡尔玛克草原。当战斗集中在该城时,最高统帅部才对这项决定感到懊悔,分割指挥影响了协同动作。&   叶廖缅科与许多同级将领一样,当过骑兵部队的军士。1941年末,在巴甫洛夫被撤职后,他在西方方面军任过几天司令员。尔后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1941年末,在莫斯科-加里宁地区指挥第4突击集团军。他负伤后,尚未痊愈便离开莫斯科的医院,被斯大林派往东南方面军。在那里他遇上了赫鲁晓夫与戈尔多夫。他迅速地与其中的一个建立了友好关系,而与另一个的关系却很坏。戈尔多夫在从铁木辛哥手中接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之前曾担任过第21、第64集团军的司令员。叶廖缅科说,戈尔多夫当时心惊胆战,神经高度紧张、情绪十分低沉,不过此话未必可信。戈尔多夫的部下崔可夫所作的同样有贬意的描述却大不相同。崔可夫描写他的上司专横跋扈,并时常流露出盲目的自信心。然而,有迹象表明,戈尔多夫的主要过错在于他不赞成设政委、政治委员或实行集体负责。恰好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因此赫鲁晓夫与叶廖缅科串通一气决定把戈尔多夫排挤掉。这怎么能提高两个方面军的效率和密切他们的协同动作呢!&    7月的后两个星期,保卢斯开始向顿河河曲以西的苏军桥头堡逼近。桥头堡的北部由科尔帕克奇指挥的苏军第62集团军扼守;南部由第64集团军扼守(暂由崔可夫指挥);此外,还有第1、第4坦克集团军与它们配合。第1、第4坦克集团军都是从步兵部队改建的:一个原来是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38集团军,另一个是格拉西缅科指挥的第28集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拥有相当于六个步兵师的兵力和若干坦克营。但是,两个坦克集团军仍在改装过程中,既未定编又未训练,坦克的数量也不够。根据斯大林7月28日签署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苏军必须坚守顿河以西的阵地,禁止继续撤退。德军第6集团军兵分两路,每路有一个装甲军与一个步兵军,从两翼合围,孤立科尔帕克奇指挥的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1坦克集团军,把它们牵制在卡拉奇以西地区,使它背水而战。接着,被围部队又遭到冯·维特尔斯海姆指挥的第14装甲军与冯·朗格尔曼指挥的第24装甲军从侧后的进攻,切断了顿河上的退路。坦克集团军的反攻未能奏效。战斗又持续了数日。苏军还妄图破坏卡拉奇大桥,结果被迫投降了。据估计,苏军阵亡、被俘三万五千人,损失坦克近二百七十辆、火炮近六百门。德军攻势取得这一良好开端,是苏军坚守顿河西岸的命令帮了大忙。进攻的下一阶段是肃清该地直到北部锡罗亭斯卡亚附近的敌人,主要是克鲁奇金指挥的第4坦克集团军和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1近卫集团军的部分部队。8月15日,这些部队被赶过顿河,苏军又有一万三千人被俘。德军费尽心机企图夺取克烈缅斯克以南、顿河西岸苏军的桥头堡,结果都归于失败。而这个小小的桥头堡后来在德军败退时成了苏军进攻的跳板。另一方面,苏军以重兵把守顿河东岸,这说明必须在这个炎热、干燥、空旷的草原上为强渡顿河这个巨大障碍做充分准备。&   此时,在顿河以南,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已把特鲁番诺夫指挥的苏军第51集团军赶入卡尔玛克草原。第51集团军的抵抗此刻仍很微弱。但它在卡尔玛克草原依然对德军翼侧是个威胁。轴心国部队开始横渡阿克赛河,这条河由担任侧方警戒的崔可夫的第64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扼守。这三个师对德军奋力反击,未能得手;而对罗马尼亚第6军的反击却卓有成效,该军已有溃败的危险,幸而它的德国联络官挽回了危局。随后,第4装甲集团军向距斯大林格勒五十英里的廷古塔发展进攻,准备沿伏尔加河西岸进逼该城。这次突击是指向背靠伏尔加河部署的苏军第64集团军与托尔布欣指挥的第57集团军的部分部队。8月5日,赫特突破斯大林格勒外围的环形防线。在廷古塔车站周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坦克战。苏军顽强抵抗,第4装甲集团军已无力继续推进,显然只好等待第6集团军渡过顿河再说。而第6集团军还在西部大约六十英里处停滞不前。&   苏军最高统帅部被德军的有力进攻吓呆了,它企图坚守东南方。7月28日,它发布了“决不后退一步”的第227号命令,斯大林以适度的、甚至是同志式的口吻告诫所有部队继续撤退将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苏军在卡拉奇以西的顿河河曲大败之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于8月12日视察斯大林格勒。此时,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刚刚分为两个方面军,大约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华西列夫斯基便建议恢复某种形式的统一指挥。为了便于组织协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划归东南方面军司令员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第63、第21、第1近卫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与第24、第66集团军组成;东南方面军由第62、第64、第57、第51集团军组成。戈尔多夫仍留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戈利科夫被调离沃罗涅日方面军担任东南方面军的指挥员。戈尔多夫与戈利科夫成为叶廖缅科的副手。而无所不在的赫鲁晓夫则成为两个方面军的政治委员。8月17日后的两周内,由编余的部队组成一个新的第62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第21、第63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又进行了整编,并得到大量补充。&    B集团军群发动这场新攻势的直接目的是消灭顿河至伏尔加河陆桥上的三个苏军集团军;阻止敌人对该地域实施增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将在韦耳佳契跨越四座顿河大桥,然后兵分三路向东,两个装甲军分别在左右两翼、一个步兵军居中,在狭窄的正面上向斯大林格勒城推进,实施向心突击。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将从廷古塔以北的高地突破苏军防线,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畔。到那时苏军的被围部队将全部被歼。但是,在德国人发动这场攻势前不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8月20日从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以重兵向德军的北翼发动进攻,收复了一些领土,并牵制住一个军(共四个师,三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然而,在西面,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它是从南部的鲁奥夫集群调至此地占领面向北部、背靠顿河的新阵地的。因此解脱了一些德国部队。对意大利人来说,此处并非清闲之地,从8月20日起,顿河以北的科尔帕克奇的第63集团军与达尼洛夫的第21集团军开始向该地域发动试探性进攻,攻占了顿河以南,位于耶兰斯克与绥拉菲莫维奇之间的另一个桥头堡。&   维特尔斯海姆指挥的第14装甲军在里希特霍芬的第4航空队强大兵力支援下于8月23日拂晓渡过顿河,迅速突破洛帕京指挥的第62集团军的防御。夜幕降临时,已向前推进五十多英里。第16装甲师已抵达斯大林格勒正北方的雷诺克。8月23、24两日,斯大林格勒遭到猛烈的轰炸,成为一片火海。城北发生了战斗。苏军的所有通信网都遭到破坏,抵抗无力、零乱,直到部队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军官与政治委员恢复了他们的指挥,局势才得以扭转。当与莫斯科的无线电联络沟通时,碰巧正在该城的华西列夫斯基与愠怒的斯大林进行了一次非常伤脑筋的通话,当时由于无线电联络中断,斯大林误认为该城已陷落了。据华西列夫斯基讲,这次通话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到8月25日为止,德军第14装甲军却毫无进展,并且伤亡惨重,被撂在一条约三十英里长、仅两英里宽的狭长走廊上,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油料与补给品只得由装甲输送队在夜间提供。第6集团军指望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部发起的突击会解除苏军对它的压力。但是,赫特在廷古塔以北地雷密布的敌防御地域内遇到极大的困难,此地是斯大林格勒内围防御地带的一部分,他为了利于在西面二十多英里处发动一场新的突击,只好放弃这次进攻。改变部署需要时间,直至8月31日,施韦德勒指挥的第4军与肯普夫指挥的第48装甲军,以第24装甲师为先头,切断了皮托姆尼克以南、斯大林格勒以西不到二十英里处的铁路线。迄今一直进行拚命抵抗的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出人意外地突然向东撤退,奉命撤至内围防御地带。尔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于9月3日在皮托姆尼克会师。B集团军群误认为苏军撤退的企图是渡过伏尔加河退至东岸,于是试图从西部突入斯大林格勒。但是第4装甲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实现,因为在别克托夫卡的翼侧高地上敌军兵力很强,第6集团军缺乏必要的兵力作这次最后的努力。由于苏军越过顿河发动的翼侧进攻把过多的德军部队牵制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很远的地方,德军的进攻缺乏锐势,致使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的进攻未能达成包围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敌人的目标。&   六十万名斯大林格勒老百姓继续撤退。当时城市本身并未构筑防御工事,但是,大火、轰炸、炮击所造成的破坏远比人工设置的障碍更为有效。斯大林格勒城的守卫者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德国人很快便由空中、高地和南部的沙丘上观察到苏军在该城与伏尔加河的动向。于是白昼跨越顿河的行动和补给均在敌人的监视与火力控制之下,不久即陷于停顿。&    8月末,苏军最高统帅部把朱可夫派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部。该司令部刚从斯大林格勒迁出,移到北部伏尔加河至顿河的陆桥中央——小伊万诺夫卡。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1近卫集团军从克烈缅斯克桥头堡向东运动,与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第66集团军与科兹洛夫指挥的第24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北方的顿河西岸集结。第66、第24集团军训练素质差,人员年龄较大,又是仓促组成。第62集团军由于伤亡惨重大约已减少到五万人,由暂兼司令员的参谋长克雷洛夫指挥。9月11日,崔可夫接替克雷洛夫任司令员。此时,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外围收缩至伏尔加河西岸,成一狭长地带,最宽处不到十英里,最窄处约四英里。在该城以北,德国人占领了伏尔加河西岸约五英里长一段,从而隔断了北部的马利诺夫斯基的第66集团军与城内的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的联系。在城的正南方紧挨第62集团军配置的是舒米洛夫指挥的第64集团军。与第62集团军共同扼守该城的还有一个由萨拉耶夫指挥的内卫军一个师。萨拉耶夫兼任斯大林格勒市警备区司令。该师的主要任务是对付在德军打击下迅速溃败并向后方流窜的苏军部队,起宪兵的作用,但是不久它本身却被拖入战斗,隶属于第62集团军。显然,这一步骤引起了萨拉耶夫的不满。他作为内卫军的一名军官最初企图抗拒崔可夫的参谋长克雷洛夫下达的命令。&    7、8月间,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极度混乱的场面,使人联想起1941年夏季的情况。许多部队都已溃散;许多苏军军官和部队有的被遗弃、有的逃跑、有的则借故到后方去了。牵着牛、携带着农具的难民拉着长长的队伍向东朝伏尔加河渡口与桥梁缓慢地移动。他们不断遭到德国空军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的轰炸和扫射。当崔可夫到达马玛叶夫高地新指挥所接管第62集团军时,发现其装甲部队未经批准便撤至伏尔加河以东;其炮兵部队、反坦克部队、工兵部队与装甲部队的主要指挥员和顾问(其中有些是将级军官)已不知去向。崔可夫的前任第62集团军原司令员洛帕京,本来是一名有光荣历史的骑兵军士,现在却失魂落魄、处于绝望之中,而且被叶廖缅科列入伤亡人员的名单。&   苏军部队的一个特点是人们很难准确地估计其作战能力。第一天逃跑的部队第二天会莫名其妙地进行最疯狂的抵抗。我们不能把原因仅仅归结为俄国人生性反复无常,轻浮多变。还应把其它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指挥员的更换和随之而来的指挥上的改进,对失职军官、军士的严厉处罚以及内卫军的出现等等。此时,苏军的大部分士兵,尤其是步兵,只稍加一点训练,或根本未加训练便投入战场,所以,一遇战斗便四散奔逃。四十八小时后,苏军才消除了恐惧心理。而德军的士气却一如既往,十分高涨。这一点,叶廖缅科承认,即使在德国战俘身上也看得很明显。&   德军并没有获得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东岸集结新的集团军的任何情报(实际上也没有集结),但是,伏尔加区舰队在夜间渡河对第62、第64集团军实施强大的增援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据估计,两个集团军共拥有八个完整的步兵师,但他们能得到大量分遣队、失去建制的官兵和民兵营的加强。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认为很有必要趁敌人的兵力尚未充实及早发动进攻。9月7日,第6集团军下辖的塞德利茨·库尔茨巴克指挥的第51军用两个步兵师从古姆拉克向东,即向马玛叶夫高地与市中心发动进攻。部队在一个很狭窄的正面上向前推进。在距伏尔加河仅有四英里多的路程时,德军有计划地向前推进。9月14日,德军占领了中央火车站,先遣队已抵达伏尔加河畔,将守军第62集团军分割为二。在南面约五英里处,肯普夫的第48装甲军于9月10日沿第62与第64集团军的接合部向东北实施进攻。战斗之残酷是德军在战争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的。每条街巷、每幢房屋、每个掩体都必须争夺。在该城东南郊的米尼纳地域内,第48装甲军所辖的第24装甲师正沿第62与第64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进攻。他们穿越星罗棋布的楼房与住宅、扫清矮树丛、跨越一道道峡谷。T34与T60型坦克与火炮配置在掩体内,并进行了巧妙的伪装。但是,德国步兵却越过装甲部队无法穿越的陡峭峡谷,钻入矮树丛,开始迅速地屠杀苏军炮手。在荫蔽地内的T34坦克被反坦克手雷击毁。但是,第24装甲师终于遭到来自矮树丛的苏军步兵的有力反击,被迫后撤。然而,尽管如此,9月14日,女王河以南的察里津老城还是落入德军手中。第48装甲军已位于伏尔加河畔,北起中央火车站以东地域,南达顿河下游的库波罗斯诺耶,并与第51军会师。于是,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与舒米洛夫指挥的第64集团军完全被隔绝。第64集团军此时位于该城的南侧。&    9月14日是苏军最不幸的一天。德军飞机在伏尔加河布设水雷,斯大林格勒的老城、市中心和中央火车站均告失陷。由德国冲锋枪手组成的小组在码头巡逻。但是,德国师迟早会尝到在房屋鳞次栉比的居民区内进行巷战的真正苦头。这种近距离作战有利于防者,而给进攻部队造成极其惨重的伤亡。德军坦克、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由于观察受到限制,并非什么时候都有效。在精确地测定空中轰炸目标方面也遇到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当守军迅速意识到越靠近德军阵地便越安全时尤为困难。德军深感兵力不足,被迫在几个十分狭窄的正面上进攻。他们所无法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在已攻占的地盘内有成群结队的苏军渗透人员趁夜间溜入后方。9月14日夜,第13近卫步兵师横渡伏尔加河,几天之后又有两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渡河。9月15日,中央火车站的战斗再次打响。翌日,车站几经易手。同时,苏军先遣队正向马玛叶夫高地发动进攻。后来,德军改变战术。他们并不死守已夺取的地盘,而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进一步缩小进攻地域,并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但是毫无成效。9月下半月,战斗以德军第48装甲军与第51军占领该城的南端而告结束。
里希特霍芬报告说:保卢斯心情焦虑,他于9月20日说,如不增加部队,他将无法继续前进。他与魏克斯都对B集团军群的翼侧安全表示怀疑,因为德军第6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均位于一条绵长且暴露的突出部的顶端。除了遥远的卡尔玛克草原由德军第16摩托化师驻守外,B集团军群的南翼完全暴露。当罗马尼亚第6军占领链条似的湖泊(靠近察察湖)附近的一块翼侧阵地时,被比它还小的苏军部队打了个惨败。这只是证实了德国人的预见:罗马尼亚军队若不编入德军指挥系统,得到德军特遣队的监督与支援,那是靠不住的。苏军对此也是明白的。尽管如此,德国人的计划中仍企图让康斯坦丁雷斯库将军指挥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司令部接管罗马尼亚第6、第7军的指挥权,负责保卫第4装甲集团军的南翼。突出部的北翼,由斯大林格勒向西直抵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一段,由三个德国军控制。这三个军谁也无法脱身去解决城内的战斗,因它们正遭到来自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陆桥和克烈缅斯克桥头堡内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保卫克烈缅斯克以西沿顿河一线的北翼的任务交给德国盟军的三个集团军。它们是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刚开到此地)、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詹内指挥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苏军渡河实施试探性进攻时已放弃了阵地。尽管德军阻止住苏军的推进,但无法拿下这个位于耶兰斯克与绥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新桥头堡。&   但是,希特勒企图首先攻占整个已成一片废墟的斯大林格勒老城,然后才同意清除两翼的危险地段。与此同时,B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和德国空军一样,在一条漫长而不安全的铁路的尽头饥肠辘辘。这条铁路向西婉蜒一千二百多英里,直抵西里西亚地区的外缘。弹药、车辆用油和飞机用油的消耗均受到严格限制。B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已没有精良的预备队。9月末,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停滞不前。预示着冬天来临的第一场严寒不期而至。这使人们又回想起德国人去年的经历,当时,冬天使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拉得过长,始终未能抵达莫斯科。因此,比较明智的办法本应是,将A集团军群迅速地从高加索撤至罗斯托夫;如果形势需要,便制订撤离斯大林格勒、撤至卡利特瓦河与顿涅次河一线的应急计划。这样将缩短正面,而且有可能建立一支实在的预备队。然而,元首仍相信德国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而且不根据情报,主观臆断地认为,苏军与整个苏联正在进行垂死的挣扎。如果根据其结果来考虑,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撤退将有损其个人的威信,而且会对土耳其与德国盟友的态度产生影响。这种办法,即使是权宜之计,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10月6日,B集团军群的一项命令中强调指出,元首已经把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作为B集团军群的最重要的任务。命令还说,这将需要使用所有现有的部队。其他一切任务都退居二位。10月14日,元首发布一项命令,他在命令中把苏联描绘得软弱不堪;并把1942年10月的防线作为1943年德军发动新攻势的基石或跳板,决不允许从这条防线实施任何撤退。各集团军群司令直接向元首负责,保证按照命令的每项具体规定执行。& & 图14 斯大林格勒&   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最高统帅部再一次命令部队进行改组与更换名称。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扼守顿河北岸与顿河-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该方面军司令员。热尔托夫任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东南方面军再次易名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继续任方面军司令员,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两个方面军直属苏军最高统帅部领导。部队仍源源不断地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到10月初,已有六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编入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的守军由第8航空集团军实施支援。在一个月的战斗中,第8航空集团军补充的飞机不少于一千架,主要是拉5、雅克7、佩2、伊尔2式飞机。9月初,第8航空集团军又得到新组建的第16航空集团军的加强。不过,尽管菲比希指挥的德军第8航空军在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上未得到补充,加之航空汽油短缺,但在白昼依然掌握着制空权,于是它夷平了伏尔加河东岸的敌军炮阵地。这是努力的极限,夜间便由苏联空军掌握制空权,并实施有限度的轰炸。&    9月末至10月上半月,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作了最后的努力。为了加强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部队,保卢斯拿出了最大的勇气。他开始把组织良好的新锐德国师从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与顿河、伏尔加河之间陆桥上调入斯大林格勒,而由那些在市区的瓦砾中遭到敌人痛击,一直停滞不前的部队去接它的防务。这样,又有十余个师耗尽了精力,而扼守北翼克烈缅斯克至斯大林格勒一线的德军变得愈来愈弱了。尽管火炮和迫击炮弹药不足,德军还是于9月26日开始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主攻方向改在第62集团军的北半部,再次由塞德利茨·库尔茨巴克的第51军实施。在战斗开始的数天内,德军仅向前推进四百码。但在10月份,第51军突入该城北部,远至拖拉机工厂与斯帕尔塔科夫卡,成效很大。经过数日休整,保卢斯重新发动进攻。10月15日夜抵达伏尔加河,开始从翼侧攻打第62集团军的北部。战斗极其激烈。德军的兵力,尤其是步兵急剧下降。在苏军方面,许多师的兵力所剩无几,只好以临时组成的战斗群为单位实施作战。他们收容掉队人员、工人分遣队和老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补充他们的人员。10月17日夜,又有一个师——苏军第138步兵师渡过顿河,向街垒村发动反攻。第138师打到街垒村时超过了各种支援范围,被德军孤立。这是德军的最后一次胜利。德国人的做法随之变得蠢笨起来,11月的第一周,五个受过进攻战术训练的工兵营与可以聚集在一起的某些部队为争夺市政府楼房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尽管战斗时断时续,这却是保卢斯及其疲惫不堪的部队所作的最后努力。&    A与B集团军群自仲夏以来夺取了大片领土,但是尽管如此,元首对取得的战果并不满意,因之,他与陆军领导人及其参谋人员的关系更趋恶化。在勃劳希契被解职时,他还允许或选中哈尔德留任参谋总长。可是到了1942年,希特勒则直接掌握指挥权,独自负责制订有关东线和其它地区的作战计划和作战方案。哈尔德对这些计划、方案表示怀疑,往往不愿付诸实施。情报是作战的“血液”,而对元首来说则毫无价值,因为他只接受他愿意相信的情报,他凭空制订战略战术计划。他根本不懂逻辑推理与制订计划的基本常识,也不懂得进行力量对比,而对时间、空间和后勤学更是一窍不通。在勃劳希契和保卢斯离开陆军总部后,把往常以军事演习和图上作业来检验计划是否可行的做法取消了。在制订计划的程序中已经没有这一项内容。而元首制订计划的程序则简化成研究地图、举行一次会议或会谈,更为经常的是,突然的灵机一动再加上电话指示。元首经常往返于腊斯登堡、文尼察、柏林和伯格霍夫之间,元首不在期间,参谋总长必须在无权作出任何决定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东线的战事。元首向各集团军群司令下发的公文都是命令,而非指令。这些公文内容十分详细,都是硬性规定,以致完全压制了属下的主动性。希特勒不再想听任何规劝,当然更不愿听批评。他对军事领导人与参谋总部所持的病态的怀疑心已达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重要的决定,甚至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匆忙、激动、指责、盛怒、侮辱和无休止的唠叨的情况下作出的。军事领导人只能察颜观色迅速作出反应,并完全放弃自己的指挥作用。因此,正如施佩尔所说的,希特勒只采纳那些甚至比他本人对形势的估价持更乐观态度的人们的意见,而这类人却为数廖廖。&   此后,希特勒又因整个战役的失败埋怨包克在沃罗涅日耽搁了三天。而他本人却插手每一个细节,把包克的两个装甲师调往中央集团军群,而当时沿顿河南下实际上已取得成效。希特勒坚持把第1与第4装甲集团军集结在罗斯托夫附近,这加深了他与哈尔德的矛盾。曼施泰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保留下来的部队开往列宁格勒地区也毫无意义,这是人所共知的。顿河盆地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残敌还没有肃清,利斯特就进入高加索是极为不妥的。&   同时,另一个集团军群地域内的战况并未停止发展。7月5日,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三个集团军从苏希尼契地区向布良斯克发动进攻。7月末,西方方面军的右翼与加里宁方面军的左翼向尔热夫发动进攻,这两个攻势的目标都是克鲁格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克鲁格想动用借来的装甲师扭转尔热夫的局势,但遭到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要求把它们用在苏希尼契地区。8月24日,哈尔德与元首磋商,主张把位于尔热夫北部、三面受敌的第9集团军撤出来,以缩短战线。结果是一场激烈的争吵,这预示两人关系的最后破裂。在列宁格勒地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一时失去了希特勒的宠信,而刚在克里木获得胜利的曼施泰因却成了红人,并被委以征服列宁格勒的重任,虽然元首仍旧毫不含糊地向他指示完成这项任务的具体做法。然而,8月末,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在拉多加湖以南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希特勒不管屈希勒尔,也忘记了列宁格勒,于9月4日亲自打电话给曼施泰因,指示他负责拉多加湖以南的作战。进攻列宁格勒的第47号指令草案已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包克的事情过去了,现在轮到利斯特了。德军最高统帅部8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元首对A集团军群的情况十分不满。次日,命令利斯特去文尼察汇报情况。在那里,他受到殷勤有礼的接待。事实上,这位老谋深算、疑心颇重的元首心中十分不满。在以后的几天里,他更坚定了对其进行政治迫害的决心。利斯特的部队占领了黑海海军基地诺沃罗西斯克的一部分,但从高加索向黑海发动的进攻却收效甚微。9月7日,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群访问利斯特与第49山地军军长康拉德。约德尔在同日夜间返回并向希特勒报告说,他同意利斯特的判断,赋予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希特勒气得破口大骂,暴跳如雷。这次灾难性的飞行使元首与最高统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无法修补的裂痕。此后,约德尔再也不能享受在元首身边就餐的优遇了。元首的器量十分狭小,自此竟然拒绝与约德尔或凯特尔握手。从那时起,希特勒便在自己的幽暗、沉闷的住所里单独进餐,不再公开露面。希特勒从他的小屋里发出每日简令,不准商量讨论。两个负责记录他每句话的值班速记员也未能改变这种冰冷、拘谨的气氛。从此希特勒拒绝私下接见任何人。&   约德尔在事后的措置是不值得推祟的。他认为独裁者的意志不可违拗,便又回到他繁忙的办公桌旁。此后,约德尔对作战方针上所施加的影响是有害的,他只是一味附和与助长元首的种种倒行逆施。9月9日,解除了利斯特元帅的职务。元首本人执掌了A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他兼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1月的第三周。希特勒本人与其军事幕僚之间的关系明显地恶化。形势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凯特尔与约德尔一样,在希特勒面前失宠。风传将由凯塞林接替他的职务。据说,攻占斯大林格勒之后,将由保卢斯接替约德尔。哈尔德将被解职。&   勃劳希契被解职以后,哈尔德参谋总长的地位一直在下降。1941年12月之前,陆军总部曾制订他们自己的计划呈报给希特勒,而约德尔与最高统帅部在制订主要战役计划的过程中没起多少作用,或根本未起作用。到1941年年中,最高统帅部对除苏联外的所有战区向希特勒负责,然而不要忘记当时最高统帅部的所有战区,除北非和芬兰之外,都没有战事。由于勃劳希契的消失,凯特尔还是发挥了前陆军总司令的许多作用,于是,约德尔与最高统帅部便往往在元首允许的范围内干预和陆军总部有关的事务或给予毫无必要的建议。哈尔德与希特勒的关系很糟,因他俩谁也不买谁的帐。约德尔与凯特尔之间的关系一般,结果,哈尔德与最高统帅部高级幕僚之间也缺乏热诚。这位既有才干又勤勉的哈尔德在诸事顺遂时是一位忠实的执行者,但是,由于他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不久便对元首的军事领导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便成为牺牲品。看来,他曾吐露过他的怀疑,而且是少数几个敢说敢为的人中的一个。然而,希特勒既不想听任何劝告,也不要什么真才实学,他所要的是对他个人绝对的服从和盲目的忠诚。因此,他选中了蔡茨勒。&   蔡茨勒最近刚晋升为陆军少将,相当于英、美军的准将。他素以精力充沛著称。原是最高统帅部的一名上校、约德尔的下属。他还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至交。元首知道他。当蔡茨勒在D集团军群任参谋长时,他因在1942年8月击退英国人与加拿大人向迪埃普发动的进攻而出了名。希特勒表示希望找一位乐观、勇于贡献一切的参谋总长,而不是象哈尔德那样的人。他指责哈尔德是悲观主义者,是丧门星。说他总是向各集团军群散播悲观情绪。元首同意由蔡茨勒任参谋总长,施蒙特与戈林也推荐蔡茨勒接替哈尔德。于是,蔡茨勒便越过中将级,直接攫升为上将,就象约德尔一样。9月24日,哈尔德下台。首先是退休,在谋杀希持勒的事件发生后,哈尔德被捕入狱,后被关入集中营。&   哈尔德是一位资历深、经验丰富的上将。直至1941年底,他在最高统帅部与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使元帅们也往往降尊纡贵地服从他。新任参谋总长蔡茨勒1942年才晋升为少将,在各集团军群司令们的心目中,他在资历、经验和威信等方面都无可取之处。他在接受职务时公开向他的参谋人员阐明,对元首的忠诚与信赖就是每日的命令。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蔡茨勒,元首的其他幕僚们也效法他的榜样,约德尔甚至还希望利用其以前下属的名气捞到好处。蔡茨勒任职的结果自然降低了参谋总长一职的威信。因到那时德军已成为希特勒的私人工具,所以蔡茨勒也往往被视为希特勒的人。凯特尔与约德尔均希望蔡茨勒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一名僚属,应该默认最高统帅部有控制东线的一切权力。但他们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因为蔡茨勒迅速地摆脱了他们,并从约德尔软弱的个人地位中得到好处。他巧妙地废除了东线的一些双重指挥机构,并努力收回了哈尔德在前几个月中丧失在约德尔手中的权力。就他的能力而言,他可以拒绝与凯特尔和约德尔商谈和处理任何有关东线的问题和事务。他与各集团军群司令的关系最初只是充当传声筒以及他们与元首的电话联系人。尽管他在任职的第一年博得了希特勒的宠信,但作为一名参谋总长他却是失败的。当然,在这样一位统帅的领导下肯定无人能有所成就。蔡茨勒的性格不可能完全象后来的记载中所描绘的那样强。据施佩尔说,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个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一个刚强直率的人。他可以为他的观点据理力争。&   尽管德国人的命运早在1941年12月向美利坚合众国宣战时就已决定了,但在1942年11月前,英、美两个盟友的实际行动却平平常常。众所周知,它们在空海战方面是强的,并且在德国占领的西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牵制了大量的空军和大批的陆军。但就地面作战而言,只有英国夺取了一块很小的地盘。11月2日传来了英国人在阿拉曼获胜的消息。蒙哥马利在此打败了一支由四个德国师和八个意大利师组成的部队,但是轴心国部队仅损失四万人,其中德国人约占三分之一。几天后又传来了英、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的消息。消息传到希特勒那里时,他正在慕尼黑的啤酒馆里对他的纳粹党老党员发表演说。当时,只有德军封锁了伏尔加河的交通尚可吹擂一番,此外,再也没有可夸耀的了。及至1942年11月,尽管希特勒对欧洲的西海岸放心不下、有不祥的预兆,但英美两国军队的陆战能力仍未引起腊斯登堡的重视。因此,英军在阿拉曼的胜利与英、美军在北非的登陆对德军最高统帅部只是个令人不快的消息,而对德国公众则是个震动。因为在德国公众中纳粹宣传部与新闻界过分地夸大了隆美尔与非洲军团的辉煌战绩与重要性。因此,在德国公众及其盟国的眼中,德军的失利反倒使这种宣传起到了反作用。然而,宣传和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很难赢得战争的。阿拉曼之役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带来了六个月后突尼斯之役的胜利。这场胜利的规模几乎堪与斯大林格勒之役相提并论。&
第二十章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   斯大林十分焦虑地注视着斯大林格勒战局的发展。由于他收到这座废墟城市的情报越来越多,因而经常催促叶廖缅科派部队渡过顿河,在更近的距离上支援崔可夫。从9月初就开始在莫斯科拟制实施大规模反攻的计划纲要。最高统帅部把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朱可夫派往方面军和集团军去研究现场的情况,阐明实施一场进攻的依据。坚持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反攻初期,方面军还不了解有关这次计划或企图的任何消息。出了莫斯科的最高统帅部,反攻计划既不准抄写也不准标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讯或电话上提及此事。所有安排均由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在巡视期间进行口头传达,在莫斯科,代表们飞进又飞出。直至10月初,方面军的参谋们才参与拟订作战计划。&   这次大反攻的代号是“乌拉纽斯”。苏军设想由两路装甲部队实施主要突击,达成两翼合围:一路由北向西南,即从克列次卡亚与顿河的桥头堡绥拉菲莫绍奇发动进攻;另一路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察察地域与萨尔帕湖向北发动进攻。两路部队在顿河河畔的卡拉奇地域会师。突击的目的在于孤立德军第6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据守的大突出部。苏军企图把这两只铁拳打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罗马尼亚军的几个军身上。这是因为它们的战斗力比德军要弱得多,并且士气低落,逃亡率比较高。从南部发动的突击将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辖的特鲁番诺夫的第51集团军、托尔布欣的第57集团军、舒米洛夫的第64集团军以及第4与第13机械化军和第4骑兵军等机动部队从萨尔帕湖以东的桥头堡直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阵地;北部的突击将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与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实施。西南方面军于10月29日被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之间。这个新组建的方面军司令部,打个比喻来说,是以莫斯卡连科指挥的原第1近卫集团军司令部的一条“肋骨”建成的。由从沃罗涅日方面军调来的瓦杜丁担任司令员,从顿河方面军调来的热尔托夫担任政治委员。其余的参谋人员是从其他方面军抽调的。在北部发动的突击,西南方面军所担负的任务比顿河方面军重。顿河方面军由扎多夫的第66集团军、加拉宁的第24集团军和巴托夫的第65集团军组成。西南方面军则由列柳申科的新建第1近卫集团军、奇斯佳科夫的第21集团军、大批装甲部队组成的第5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骑兵军和第4坦克军组成。罗曼年科指挥的第5坦克集团军是由第1坦克军、第26坦克军、第8骑兵军和六个步兵师组成的混合集团军。它已奉命从沃罗涅日地域向南运动。& &
图15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   与此同时,将军们正在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往返飞行。西南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实施进攻的准备工作交由朱可夫完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准备工作交给华西列夫斯基完成。制订计划的大部分工作并不是在大本营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完成的,而是在主攻方向上的集团军战术司令部与前进观察所中完成的,往往距前方支撑点只有一千码左右。他们满意地观察到,罗马尼亚军的防御工事构筑粗劣,纵深只有三至五英里。在该地域内未发现德军的预备队,也未发现变换部署的迹象。即将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顿河地区的苏军(包括已配置的部队)总计一百多万人,有一万三千五百门火炮或迫击炮和一百多个火箭炮连进行火力支援。这一百多万军队中有四个坦克军、三个机械化军、十四个坦克旅和大批的独立坦克团。如此庞大的部队在这片无遮无掩的草原上实施运动、集结和荫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尤其是秋天道路泥泞使车辆的行驶极为困难,顿河与伏尔加河河水上涨,水流湍急,因此渡过伏尔加河需要四个小时,而往常只需要四十分钟。苏军在萨拉托夫与阿斯特拉罕之间建立的新渡场不少于五十个。每个渡场都使用几条渡船。参加这次作战的六个空军集团军千方百计地阻止德国人在苏军地域的上空实施侦察。所有的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强令保持无线电静默。在攻势即将发起之前,各部队的主要无线电通信网仍留在原地继续工作,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截收部队对苏军变换部署一无所知。经常使用的运输线是伏尔加河,异乎寻常地使用东南铁路与梁赞至乌拉尔的铁路则是迅速秘密集结部队的一项最有效的方法。这些铁路的运输量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最大限度,到部队集结的最后阶段,集中了大量车厢,采用单向行驶的办法,把所有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到前方。信号系统已无人理睬!列车高速驶往西南方向,直奔前线,列车的密度是由手携提灯的铁路人员调节。他们在各条线路上每隔十二分钟放行一列军车。&    10月份向各方面军司令员传达了最高统帅部的计划草案,并把他们对计划草案的意见上报莫斯科。11月3日,朱可夫、瓦杜丁与沃罗诺夫、诺维科夫、戈洛万诺夫、费多连科在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部召见了该方面军师以上各级指挥员,并进行了讨论。次日又召见了顿河方面军各级指挥员。11月10日在第57集团军的司令部里又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兵团指挥员进行了慰问。但是直至11月18日夜尚未向部队下达任何命令,18日夜是反攻的前夜。&    11月11日,斯大林对苏联空军能否支援这场大规模的作战表示担心。他认为此事十分重要,甚至建议,如果诺维科夫没有把握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就推迟发动反攻的时间。&    11月17日,朱可夫离开斯大林格勒地区,被调往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负责协调它们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的进攻,以牵制敌人的机动预备队。华西列夫斯基仍留在斯大林格勒,负责协调三个方面军的作战。11月17日离进攻发起时间还不到四十八小时,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作每日例行的电话汇报时得悉他必须去莫斯科出席第二天召开的国防会议,对这个命令,他感到十分惊讶。正如华西列夫斯基后来所叙述的,这个事件是干扰苏军执行任务的一个明证。原来第4机械化军军长沃尔斯基曾写信给斯大林(斯大林是这样说的),反映进攻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进攻注定要失败。斯大林与国防委员会希望得到某种保证,华西列夫斯基断言不应以任何理由推迟进攻的时间。因此,斯大林当即便打电话给沃尔斯基。使华西列夫斯基吃惊的是,斯大林向这位第4机械化军军长讲了几句体贴和抚慰的话,尔后又向华西列夫斯基下达一项简今,命令他密切注视第4机械化军的动向,并亲自向他本人汇报。这样,内务人民委员部与陆军政治部本来就被怂恿着互相打小报告,这一次,无疑更要报告双方面的情况了。&   在卡拉奇突出部内的保卢斯,忠实地执行希特勒10月14日发布的命令,在伏尔加河附近进行苦战,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的二十个德国师全部在苏联所选定的突击方向的东侧。一半以上的部队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作战。百分之四十的营疲惫不堪,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已无法继续作战。另外,这些师直属部队缺乏运送大部分火炮与重型装备的工具,因为在荒芜的伏尔加河河滩上难以寻觅饲料,许多骡马已撤至顿河以西。&   德军战后的资料说,苏军的反攻是意料中事。苏联的历史学家常以此为笑谈。莫斯科喜欢把这场攻势描绘成完全出敌不意的杰作。事实上,德国人预料到了这场攻势,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与保卢斯一点儿也没有料到苏军会用多少兵力来发动进攻。&   格赖纳与瓦尔利蒙特都谈到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老察里津地图的事,据说是由哈尔德绘制的。他们还谈到8月28日戈林在文尼察召开的简况汇报会上宣读里希特霍芬的空中侦察报告的事。报告中说,在顿河以北没有苏军集结的迹象。保卢斯、哈尔德,甚至希待勒本人都十分清楚,德军北翼沿顿河的防御很薄弱。但是,A集团军群若不从高加索撤退,北冀就无法得到德军的加强。8月末和9月初,哈尔德显然有些担心,因为意大利人难以阻止苏军向顿河发动进攻。他把一个德国步兵师配置在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后面充当预备队。元首对这一威胁也特别担心。9月份,第6集团军在伏尔加河、顿河陆桥与顿河河曲的三个军也受到戈尔多夫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巨大压力,哈尔德在日记里详细地记述了这一情况。但是,他是否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地域也十分担心,就未写入日记。9月24日,即他被解职的那一天,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项决定:第48装甲军中凡不参加斯大林格勒作战的部队将用以支援配置在顿河的部队。&   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用八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控制着约一百英里长的地域。由德军第11军担任右翼;意大利第8集团军担任左翼。罗军对坦克的防御是以德军淘汰的37毫米火炮为主体。而用这种火炮对付苏军的KV型坦克与T34型坦克毫无用处。杜米特雷斯库注意到苏军兵力的加强,遂提议由德国人与罗马尼亚人实施一次联合进攻,摧毁绥拉菲莫维奇桥头堡,把俄国人赶回顿河以北。但是,在攻克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军已无能为力了。到10月末,罗马尼亚人从俘虏和叛逃人员口中获得一些情报,他们的心情变得特别紧张。其实这些情报并未令人信服地表明进攻已迫在眉睫。11月1日,冬天随着浓雾、大雪和雹雨一起降临到大地。空中能见度很低。到本月第二周,德国空军才发现苏军准备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发动进攻的迹象。11月12日,里希特霍芬注意到苏军开始把火炮配置在已挖好的掩体内。另一个使人不安的征候是顿河以北的苏联空军突然增加。10月份和11月初,里希特霍芬被迫将主要精力从斯大林格勒转向杜米特雷斯库的罗马尼亚军队当面的地域。除了局部地境外,空中优势开始从德军第8航空军转到敌人的四个航空集团军一边。德军第8航空军的飞机只剩四百架,而根据确切的估计,敌空军集团军的全部兵力约有一千二百架第一线飞机。&    11月6日,东线外军处的格伦撰写了一份非结论性的情况报告,提请人们注意敌人的集结,其目的可能是直接针对B集团军群或中央集团军群的。11月12日,格伦又写了一份更具体的敌情判断报告。他特别提到敌人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方向上的集结情况,并得出结论:敌人即将渡过顿河发动一场旨在孤立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战。苏军可能威胁德军的一翼,并迫使德军撤离斯大林格勒,除此之外,它是否有足够的兵力采取更大的行动,格伦是有些怀疑的。至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那一翼是否会受到威胁,格伦似乎并没有考虑。&   轴心国阵地的南翼尤其复杂。希特勒企图组建一支由安东奈斯库元帅指挥的顿河集团军群,把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编入这个集群。一个临时由豪费和斯蒂弗莱领导的德罗委员会已在罗斯托夫开始工作,准备就这个新司令部的职能与组成达成协议。豪费是德国派往罗马尼亚的军事代表团团长,斯蒂弗莱是罗马尼亚参谋总长。此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自然仍在顿河河畔未动。但是,康斯坦丁内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司令部是刚刚赶到科帖尔尼科沃地域的,指挥工作尚未展开。通往斯大林格勒的南部通道与德军在南部草原的翼侧,事实上仍由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负责掩护。这个装甲集团军有名无实,它连一个装甲师都没有,只编有耶内克指挥的德军第4军与担任南翼的罗马尼亚第6军。德军第4军由一个罗马尼亚步兵师与两个配置在斯大林格勒正南方的德国步兵师组成。罗马尼亚第7军远远地配置在南方的萨尔帕湖地区。加在一起,赫特共有两个德国步兵师和五个罗马尼亚步兵师。另有两个罗马尼亚骑兵师和德国第29机械化师担任集团军的预备队。赫特的部队控制着将近一百英里宽的地域:北起伏尔加河畔的红军城南,沿萨尔帕湖西侧向南至卡尔玛克草原。德军第16机械化师竭力保持着A、B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   魏克斯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极少,德军第298步兵师配置在该集团军群的左翼、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后方;第29机械化步兵师配置在其右翼,负责支援第4装甲集团军。海姆指挥的第48装甲军编成内有装备捷克坦克的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和人员缺额甚多、至今未交好运的第22装甲师。11月10日,该军奉命配置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遭受威胁的地域的后方。海姆对这两支部队的状况有许多极不满意之处要报告魏克斯。希特勒曾许诺把第6装甲师和另外两个德国步兵师,调给第48装甲军。但由于这三个师是从法国抽调的,它们在12月之前是不可能赶到了。如果用铁路运输,肯定要影响补给品的前送。仅运输补给品一项,铁路系统的工作已过于繁重了。第48装甲军,亦称H(海姆)装甲军,实际上并不归魏克斯指挥。魏克斯必须经元首同意才能动用它。&    1942年11月间,情况变得空前的明朗,德国人长期以来握有的主动权即将易手。希特勒是德国的首脑,全体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德国陆军在所有海外战区的司令,在苏联的战地指挥官。在列宁格勒以南,他成功地把敌人牵制在沃耳霍夫,他等待苏军发动下一场攻势,但还不能确定这场攻势是针对意大利第8集团军还是克鲁格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他仍旧兼任A集团军群司令,从相距近一千英里远的文尼察对A集团军群进行指挥,因为利斯特被撤之后还未任命新的司令官。10月末,元首离开文尼察,返回德国,准备他将于11月第二周在幕尼黑发表的纳粹党演说。在那里,正如前面所详述的,他将面临一连串的危机。隆美尔从埃及败退出来,11月8日,他又接到英、美军在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登陆的消息。需要立即采取对策。首先是武装占领维希法国,其次是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同时,尽量使斯大林格勒和东线的局势好转。苏军发动反攻时,元首正在巴伐利亚,没有他的事先同意是不能采取任何相应措施的。11月17日,他亲自口述了一份电报,要求逐字地传达给在斯大林格勒的所有团长。告诉他们他了解他们的兵力太少,但俄国人的情况更坏。因此,他希望所有团长能全力以赴把进攻进行到底。&    11月19日晨,瓦社丁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向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发动进攻。据德国人估计,苏军兵力约有四十个步兵师。猛烈的炮火准备持续到九点钟,之后,火力延伸,步兵开始冲击,坦克越过冰冻坚实的地面进行支援。&   瓦杜丁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将在反攻中担任主力。由列柳申科的第1近卫集团军与罗曼年科的第5坦克集团军从绥拉菲莫维奇发动主攻;由奇斯佳可夫的第21集团军从绥拉菲莫维奇以东约三十或四十英里的克列次卡亚地域发动助攻。两路部队的突击目标都是顿河的卡拉奇大桥。这座桥距苏军的进攻出发地约一百英里,东距斯大林格勒约五十英里。另一路助攻部队是巴托夫的第65集团军。它从罗科索夫斯基顿河方面军的右翼向东南进攻,任务是切断罗马尼亚军与德军第11军的联系并孤立这个小小的顿河河曲内的德军。&   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压倒一切的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开始崩溃,尽管许多被围部队仍坚决继续作战。苏军的装甲突击部队在搭乘坦克前进的步兵的支援下迅速地插入敌后方地域。B集团军群误认为奇斯佳可夫的第21集团军与巴托夫的第65集团军从克列次卡亚地域发动的进攻是主攻,因此,企图用第6集团军的部分机动预备队——第14装甲师堵住突破口,阻止苏军突向纵深。元首无可奈何,勉强同意让海姆指挥的第48装甲军参加战斗。于是这个军也奉命向东北方的克列次卡亚方向推进。但就在进攻发起之前,它又一次奉命转向西北方,对付由罗曼年科指挥的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发动的更强大的突击。11月20日,第48装甲军鲁莽地闯入罗曼年科集团军的第1坦克军的阵地,在乌斯特麦得维地斯基周围经过激烈的战斗败下阵来。罗马尼亚装甲师与第48装甲军的联系被切断了。然后,该军奉命撤退,但这项命令又被元首发布的另一项命令冲掉了。元首命令第48装甲军向西北方向开进,解救被围困在腊斯波品斯卡亚附近由拉斯卡将军指挥的罗马尼亚军队。此后,它遇到更多的苏军坦克,深陷敌阵。&
就在苏军发动反攻的第一天,B集团军群即刻领略到敌人进攻来势之猛,遂命令保卢斯停止斯大林格勒市区的战斗,准备撤回一些机动部队,对付其左后方的威胁。在下达这项命令之后,立刻又产生了第二种想法,即是否应将第6集团军全部从斯大林格勒撤至西部。当时希特勒正在他遥远的巴伐利亚,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伯格霍夫的住宅里用电话指挥这场作战。他对撤退第6集团军的建议十分生气,指示大家保持镇定,扼守阵地,坚持到第48装甲军完成任务。显然,他对第48装甲军寄予很大的希望。&   保卢斯亲自指挥三个装甲师——第14、第16、第24装甲师。但每师的战斗实力均不超过六十辆坦克。这三个师为了努力阻止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的前进,掉过头来,横渡顿河向西运动。胡贝的第14装甲军司令部也跟踪而至,并负责指挥。11月19日夜撤出了这些装甲部队,有些是从斯大林格勒地区撤出的。但是,撤退是一点一点进行的,因为寻找开动坦克的燃料极其困难,即使有油料,加油本身又耗费时间,结果这些坦克是以零散的、不完整的、秩序紊乱的小部队为单位赶抵顿河西岸的。大部分兵力仍留在斯大林格勒,或正在向顿河前进。第14装甲师的部队已开始向克列次卡亚发动那个倒霉的突击。第24装甲师的特遣队也跨越卡拉奇大桥,向布集诺夫卡运动,企图与第14装甲师的部分部队会师,但它无法达到目的。其兵力最后只剩下两个战斗力薄弱的装甲营(由一名中校统一指挥)和一些装甲车、一个炮兵特遣队,还有一些反坦克炮和高炮。没有一个步兵,因他们都被甩在后面。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师的参谋人员开始从被遗弃在这个地区的后勤设施中搜寻携带枪枝的人员。但是,搜罗到的驾驶员、文书和行李管理员很难起到装甲护卫兵的作用。&    11月21日拂晓,罗曼年科指挥的第5坦克集团军庞大的坦克、摩托化步兵与骑兵纵队从地平线上迎面而来,迅速摧毁马亚洛夫村中一个由德军野战面包连驻守的前哨。第24装甲师发现它的部队已投入战斗,该师的混编坦克营正向前进行冲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给苏军骑兵造成严重伤亡,还摧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可是其后果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没有步兵,德军坦克无法扼守阵地,不补充燃料,坦克就无法继续行动。大量的苏军部队绕过德军两翼飞驰而去,显然是想夺取卡拉奇大桥。德军的坦克乘员意外地发现,苏军摩托化步兵能熟练地支援坦克,这是在此次战争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在五天的战斗中,第24装甲师在缺乏弹药、燃料,口粮只有一半,遭受伤亡一百五十人这样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宣称摧毁敌坦克四十辆,消灭骑兵约四百名。11月22日,第5坦克集团军已到达距出发地约六十英里处距卡拉奇不到二十五英里的利斯卡河。同日夜间,苏军的一支摩托化分遣队从奥斯特罗夫向卡拉奇运动,以奇袭攻占了德国人扼守的顿河大桥。分遣队指挥官是菲利波夫中校,因他的功绩卓著,后来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胡贝指挥的第14装甲军最后退至顿河以东,凭借彼斯科瓦特卡附近的柳琴斯基大桥据守,尽管顿河此时已结冰了。&   与此同时,在斯大林格勒以南,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准备于11月20日晨向罗马尼亚第6军发动进攻。苏军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与西方国家的军队完全不同。它不是用地图、无线电台与联络军官指挥进攻,而是所有的高级指挥官甚至方面军司令员都在能观察到敌人的高地上设立作战指挥所。这意味着,在主攻方向上,团长、师长、集团军司令和方面军司令将在距前方支撑点一二千码的距离上观察战况的发展。每个指挥官都由他的随身参谋、信号兵、传令兵、文书以及炮兵指挥官与主要兵种指挥官陪同。另外,方面军司令员还有一部与莫斯科和斯大林联系的电话或短波无线电话。&   在苏军第57集团军的地境内,有一座高出伏尔加河水平面约三百英尺的小山丘,上面开设了一个指挥所,从这里可以俯视荒漠的草原。叶廖缅科就在这个指挥所里等候上午八时的进攻。七时三十分,浓雾茫茫,不得不将H时推迟一小时。一小时后,能见度仍低于二百码。无奈,只好把进攻时间再顺延一小时。与此同时,步兵、炮兵都严阵以待在严寒中静静地等待。但是,莫斯科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军官们却不同,他们愈来愈急切地想知道进攻推迟的原因。九时二十分,雾开始消散,炮兵奉命于十时开始炮击。&   炮兵火力的安排和攻势发起的信号都是标准的苏联式的,苏联人有意使其简明扼要,即使智力最差的士兵也能明白无误。十时,人人都能耳闻目睹的卡秋莎火箭炮首次齐射,标志着炮火准备的开始。第二次齐射则标志着炮击完毕,步兵与坦克随后发起冲击。叶廖缅科认为,所有官兵都明了这一点。但在十时,第一次齐射后,却使叶廖缅科大吃一惊,他听见戈里高利维奇·鲁什基上校大喊一声“乌拉”,便意识到这位上校根本没领会他的命令。他眼看着第143海军陆战旅正跃出射击掩体,向罗马尼亚人的堑壕蜂拥而去。叶廖缅科真是名不虚传,他迅速地制止炮击,命令第13机械化军尾随勇敢的鲁什基发起冲击。这件事本身似乎可以说明苏军的训练与通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南部,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未受到雾的干扰,在九十分钟之前便向驻守在朴诺多维托耶的罗马尼亚第1、第18师发动进攻。舒米洛夫的第64集团军的左翼迟至中午,待有足够的火炮对它实施支援时才发动进攻。罗马尼亚第6军已溃散。正如苏军的资料中所记载的,它好象一群乌合之众,到处逃窜。第4、第13机械化军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卡拉奇快速推进,而第51集团军与第4骑兵军则向西南方向的阿克赛河与顿河下游运动。据一位目击现场的德国军官供述,实际上苏军的推进毫无阻挡。恐慌迅即蔓延到后方地域。许多罗马尼亚军官甩掉士兵,乘机动车逃走。罗马尼亚士兵有的乘机抢劫财物,有的则丢弃武器,驱赶着成群的牲畜逃越荒野。在阵地纵深内构筑的防御工事和储备的补给品根本没有动用。只有罗马尼亚骑兵临危不乱,毫不示弱。在后方地域,德国人也遭到一些非难,尤其是主管民用补给与军械的官员。冬装仓库被破坏,武器库无人管理,临时燃料库被火焚毁,由于缺乏油料,车辆被丢弃在沿途。满载私人财物的卡车向北方全速行驶,官员们站在脚踏板上,紧紧地贴着车门。与此同时,苏军在前卫的掩护下,沿着道路持续向前推进。据我们的目击者说,苏军前卫一路未遇抵抗,直至进抵马林诺夫卡附近,才同德军一个战地救护连遭遇受阻。这个连是为了保全自己与伤病员的宝贵生命而战斗的。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康斯坦丁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于11月21日才满心不快地承担了指挥罗马尼亚第6、第7军的任务。&    11月23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沃尔斯基指挥的第4机械化军在苏维埃斯基附近与第5坦克集团军会师。苏维埃斯基位于斯大林格勒通往西部的铁路干线上,在卡拉奇东南方约十二英里处。两军会师后,德军第6集团军之全部与第4装甲集团军之一部与外界的陆路联系便全部断绝了。苏军完成整个合围的时间还不到四天。只有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的北部,由于巴托夫指挥的第65集团军遭到施特雷克尔指挥的德军第11军的抵抗,进展缓慢。再向西,在原绥拉菲莫维奇桥头堡当面,拉斯卡将军与罗马尼亚第4、第5军的部分部队依然在重围之中,罗马尼亚人已大批大批地投降,希特勒不顾B集团军群的意愿,坚持要把第48装甲军再次投入战斗。不过,这次就没有罗马尼亚的装甲师一同行动了。进攻未能得手,反而被围。但在B集团军群的指导下,第48装甲军突破包围圈撤向契尔河以西。于是,希特勒下令逮捕了军长海姆中将。这位军长曾任过保卢斯的参谋长和第14装甲师师长,最终竟然被屈辱地革职监禁。&   在契尔河防线的顿河河曲内,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企图建立一支预备队,以阻止苏军向西运动。当时,唯一可使用的部队是第48装甲军(它只有兵力十分薄弱的第22装甲师)和17军军长霍利德特指挥的一个仓促组建的集群组成。该集群下辖德军第298步兵师、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已撤出的各师的残部和另外三个完整的罗马尼亚师,以后还会得到德军第62步兵师的加强。&    11月19日、20日,元首的司令部一片混乱。希特勒本人神经紧张,方寸已乱,茫然不知所措,蔡茨勒与陆军总部未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唯有约德尔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就是把整个战局交给魏克斯去处置,结果被拒绝了。&   在苏军实施突贯时,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正位于顿河河畔的格鲁宾斯卡亚,距卡拉奇不远。11月21日中午,它被迫匆忙向南转移到上契尔斯卡亚的顿河大桥(位于契尔河河口)附近的一个预备地点。这天夜里,接到元首发来的一封电报,命令第6集团军准备实施环形防御,并指示保卢斯及其司令部返回斯大林格勒地区。赫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于11月22日返回契尔河地域,仍滞留在斯大林格勒的耶内克的德军第4军被转隶给第6集团军。赫特本人显然对罗马尼亚军队的位置和状况一无所知。保卢斯于11月22日下午与赫特会了一面,然后,便启程飞往其司令部的新驻地——古姆拉克飞机场。同一天的夜里,保卢斯向魏克斯发报,告诉他弹药与油料补给已成当务之急,第6集团军仅剩六天的口粮。他提出,要设法守住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域,必须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进斯大林格勒。但是,如果他守不住罗马尼亚军队留下的缺口以南的阵地,便要求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向西南方向突围。&   据说,开始,B集团军群对危及第6集团军的这场灾难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到11月23日,当魏克斯向腊斯登堡报告,空中补给连第6集团军十分之一的需要量都不能满足时,无疑,B集团军群已完全了解了实际情况。鉴于12月10日以前不可能前往救援,加以第6集团军的补给情况极差,魏克斯想让保卢斯迅速突围,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尤其是装备的损失会更大。他认为这总比饿死为好。这一天,保卢斯一直与其所有的德国军保持联系,其中只有一个军不断地遭到进攻。所有军长都同意,当前的处境只有放弃斯大林格勒阵地,向西南方向突围才是出路。那天夜间,保卢斯在得到魏克斯的同意之后,以个人名义向希特勒拍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获得机断处置的权力,并指出只有集结部队向西南方向撤退才能拯救第6集团军。火炮与反坦克武器的大部分弹药已消耗殆尽,许多炮连已根本没有弹药。只有迅速地采取行动方能预防第6集团军的早日覆没。这封在被围当天夜间发出的电报明确地说明了德军的处境,而且对这样险恶的局面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   蔡茨勒后来说,他当时坚决支持保卢斯与魏克斯的意见。事实上,他的确这样做了,尽管不知道他是否用了象他曾描述过的那样激烈的措辞。据他讲,希特勒11月23日曾原则上同意实施突围,而且把突围的意旨已然口头下达给B集团军群参谋长佐登施特恩。蔡茨勒说,后来凯特尔和约德尔提出建议,说保卢斯应留在伏尔加河,准备来年春季发动新的攻势,因此希特勒又反悔了。于是蔡茨勒大骂凯特尔与约德尔,说他们专拣元首爱听的说。他们可能提过这样的意见。不过元首本人也大吹大擂地当众说过要留在伏尔加河,因此,保卢斯、魏克斯或蔡茨勒所说的一切不可能对他产生丝毫影响。&   第6集团军的命运取决于元首的决定以及他的将领们是否愿意服从他。保卢斯本人个性不强,优柔寡断。他与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的关系尚可,但不亲密。两人相比,施密特的个性要比保卢斯强得多,他在苏联被囚禁期间的表现可以证实。五个军长都反对希特勒要他们留在斯大林格勒的决定。但是,其中四个表示无条件服从留下的命令。第五位是名炮兵军官,原第12步兵师师长,第51军军长塞德利茨·库尔茨巴克。他在这一年初曾因成功地解除了迭米扬斯克之围,而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他十有八九已被选定接替保卢斯任第6集团军司令。这个军官确有非凡的能力,他能够迅速地判断形势,并制订出符合逻辑的正确行动方针。另外,他还是个有独到见解、精明强干、足智多谋的人,可能还有点任性。苏军攻势发起不过几个小时,塞德利茨就断言,第6集团军必须毫不迟延地撤离斯大林格勒,向西南方向实施反攻。他用他所能发挥的全部热情极力劝说保卢斯采取这个行动。11月23日,在第6集团军仍在等待元首下达进一步命令时,塞德利茨通知保卢斯说,第51军已开始撤退。该军当时正背靠着伏尔加河扼守包围圈的东北角。在这种情况下,保卢斯本应下令撤掉塞德利茨,确切地讲,是逮捕塞德利茨,可是他未这样做。而后果却出乎所料。11月23日,当希特勒听说撤退已经开始,就立刻怀疑到是保卢斯违抗了他的命令,而对塞德利茨的忠心却高度信任。他可能认为塞德利茨比保卢斯更为可信,于是把第51军撤出第6集团军建制,要塞德利茨为防守这个包围圈的东北角向他本人负责,因此,保卢斯对位于伏尔加河西岸的第51军的地域不负任何责任。后来,塞德利茨还接管了第14装甲军的地域。&   元首是否会象蔡茨勒所主张的那样,要在11月24日下令撤离斯大林格勒,这种可能性最后由戈林在24日晨排除了。他自恃有迭米扬斯克成功地实施空运的先例,向元首保证德国空军一定能向被围部队提供充分的空中补给。元首十分爽快地接受了这项保证。随即宣布斯大林格勒为要塞,虽然谁也不知道被围部队下周的口粮有无着落。第6集团军本想得到元首突围的决定,结果却是一道留在伏尔加的命令。11月26日午夜前五分钟,元首以他个人的名义向第6集团军的所有士兵发了一封电报,他在电文中命令他们坚守阵地,并向他们保证,他将倾其全力支援他们。&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部队既不沮丧也不恐慌。团级军官与部队均对元首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和信赖。有许多部队很久以来就已遭受被围的威胁了。另外,他们对保卢斯及其参谋人员所了解的实情也一无所知。&   被孤立的部队有五个军司令部、二十个德国师和两个罗马尼亚师,据11月25日的估计,其实力高达二十八万四千人。毫无疑问,这个总数还包括了大量的俄国辅助人员。这些部队约有一千八百门火炮,一万台摩托车辆,八千匹骡马。若按每人每日约需七磅物资的最低需要量计算,那末每天合计约需八百五十吨物资。这还不包括为突围或支援其他部队突入所需的储备。第6集团军原要求每日空运七百五十吨物资,这样,一天就需要飞行三百八十架次。冬季气象条件不良,白昼又短,加之塔秦斯卡亚附近的机场设备有限,想让许多飞机每日飞行一架次以上是不现实的。由于在俄国的冬季,可使用的飞机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实有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即使有必要的机场,地面维修保养组织、装卸组、调度组以及补给与运输系统,也需要一千余架运载量为两吨的容克52型飞机参加这次空运。空运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空中和机场的安全、良好的飞行气象条件以及出发与接收机场的经济航程。当时,德国空军的全部运输力量为七百五十架容克52型飞机,而且分散配置在整个欧洲与非洲。此外还缺少必要的机场与地面运输机构。包围圈内有七个机场,其中六个与简易机场没有差别,只有皮托姆尼克机场能在夜间使用。西南方向的空情也恶化了。苏联空军十分活跃,俄国的冬天也临近了。有鉴于此,戈林硬把轰炸机当运输机使用,就是这样,连五百吨所谓最低需要量的物资都无法提供。在整个作战期间,德国空军每日只能运进物资九十多吨。12月19日是运输效果最佳的一天,运入物资二百九十吨。11月23日,魏克斯提醒元首,德国空军连第6集团军实际需要量的十分之一都不能满足。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此时,元首对曼施泰因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于是第11集团军这个扮演消防队脚色、奔波于出事地点之间的救急大军便奉命从维切布斯克向南开往诺沃切尔卡斯克,对付业已出现的危险局面。第11集团军司令部又从驻在罗斯托夫的德国-罗马尼亚联合机构中得到一支参谋力量的加强,改称顿河集团军群。这是德军集团军群首次以地名为代号。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曼施泰因接过魏克斯的大部分职权,犹如他在列宁格勒对屈希勒尔所干的一样。顿河集团军群的任务是阻止苏军向西推进,并把敌人驱回攻势发起前的原阵地上,这当然也是为了解斯大林格勒之围。& & 图16 第6集团军的覆灭&    11月27日,顿河集团军群接受了新的指挥权,第6集团军已划归这个新集团军群领导。但是,曼施泰因对保卢斯的指挥也只不过是个名义而已。因为陆军总部已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内设立了自己的联络机构,可与陆军总部进行直接的无线电联系。陆军总部将元首的希望转达给保卢斯,同时也使希特勒不断地了解包围圈内情况的发展。除第6集团军外,顿河集团军群还下辖赫特集群、霍利德特集群与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赫特集群是以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它下辖基希纳的第57装甲军,军内原有第23装甲师一个师,该军在调出A集团军群时又编入一个师,即从法国刚刚开到的满员师——第6装甲师。后来又增编了第三个师——第17装甲师。赫特还指挥着隶属于赫特集群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第6、第7军以及四个步兵师与两个骑兵师的剩余部队。霍利德特集群下辖他本人指挥的第17军、五个德国步兵师的一部分和五个罗马尼亚师。它将得到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司令部的加强。该司令部下辖第11装甲师、一个步兵师与一个德国空军野战师。但是,这些部队并没有就位,第6装甲师只是在11月末才开始抵达科帖尔尼科沃,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第11、第17装甲师仍在途中。第17、第23装甲师的兵力与编制相差很远,各师作战坦克仅三十辆左右。第22装甲师遭到第5坦克集团军的致命打击,不能再继续作战,只得撤退。首次在战场上出现的德国空军野战师只是新近才组建的。曼施泰因的部队,尽管架子很大,其实算不上集团军群,因为具备进攻能力的部队只有不满员的第57、第48装甲军。事实上,它还比不上1941年的德军一个集团军。除第6装甲师外,所有德国部队都严重缺额,其中又夹杂着那些充当步兵作战的毫无经验的德国空军地勤人员、司令部和补给部队。罗马尼亚军队混乱不堪,它们与新组建的德国空军野战师都不具备进攻能力。总之,这支临时凑集、仓促捏合的部队并不能胜任赋予它的任务。从12月第一周直至装甲部队赶到这段时间内,它很难顶住苏军跨越契尔河与阿克赛河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距被围困的德军第6集团军最近的轴心国阵地是顿河大桥(契尔河在那里注入顿河)附近的上契尔斯卡亚。轴心国部队在此据守着契尔河以北和顿河以东的一些小型桥头堡。从契尔河至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东南边缘的马林诺夫卡的直线距离不到四十英里。由于契尔河以北有苏军重兵集结的迹象,加以横渡契尔河与顿河时可能还需要架桥,所以曼施泰因采取了舍近求远的方法。他选择了顿河以东的科帖尔尼科沃至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作为此次救援的进攻轴线,这必须穿越敌人控制的八十多英里的荒野。这片荒野毫无遮蔽,有无数条小河由东向西注入顿河。结冰的河流本身并不是障碍,但它们却把坦荡的平原冲出无数条很深的沟壑或两壁陡峭的冲沟,形成巨大的反坦克障碍。曼施泰因选择这条漫长的、出人意料的路线是希望达成某种突然性,并迅速地向东北方向运动,对付力量较薄弱的苏军第51集团军。当时的估计是正确的,第51集团军的兵力不超过五个师。曼施泰因认为,向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若再行拖延只能有利于苏军统帅部,他们正在紧缩包围圈。11月28日,曼施泰因提出,德军应不等配署给他的所有部队集结完毕就发动救援作战。他的直接目标是打通一条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陆路走廊,向被围的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使其恢复机动能力,尔后,他希望第6集团军能够撤出。根据这种想法,他把大批车辆装满了支援第6集团军的油料与补给品。这场救援作战的代号是“暴风雪”,由赫特集群的装甲部队从科帖尔尼科沃沿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陆桥向东北方向发起突击。此项任务由下辖第6、第23装甲师的基希纳的第57装甲军负责实施。在沿契尔河一线的前方突出部内配置的霍利德特集群与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不断地向敌人施加压力,并支援第48装甲军从上契尔斯卡亚地域向第57装甲军当面的敌人的左翼和后方发动进攻。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第57军暴露的右翼。保卢斯接到曼施泰因的一项命令,要他用装甲部队与机动部队向西南方向发动进攻,以接应第57装甲军。但是,此刻希特勒仍坚持让保卢斯继续坚守他在北部控制的所有地盘,不准第6集团军实施任何撤退。&   曼施泰因将于12月3日发动进攻。但是,哪怕在集结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部队时发生耽搁,也会导致进攻时间的一再推迟。12月初,敌人开始向赫特右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地域与据守契尔河与顿河之间被包围的桥头堡内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施加重大压力,只有动用以后攻势所需的德国部队才能稳住阵地。曼施泰因为了弥补这一部分兵力,便向希特勒请求调用卡尔玛克草原上那个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第16摩托化师以及驻扎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下辖的另外两个装甲部队。但是,克莱斯特使希特勒确信只有放弃南部的占领地,才能交出这支装甲部队,因此,曼施泰因的请求未得到满足。&   莫斯科有充分的理由对苏军发动的这场攻势表示满意。11月底,莫斯科公布俘获罗马尼亚人三万三千名,拉斯卡也在内。12月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了代号为“土星”的新计划,预定由瓦杜丁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向罗斯托夫发动突击,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举歼灭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德军部队,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部队同时执行两项任务,加之霍利德特集群与赫特集群在托尔莫辛与科帖尔尼科沃的出现引起莫斯科的忧虑,因此不得不将“土星”计划推迟实施。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接受了牵制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第6集团军的任务,只有城南仍由叶廖缅科负责扼守。顿河下游成为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与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之间的分界线。这两个方面军面向西方,负责击退德军救援部队的进攻。斯大林与华西列夫斯基显然认为,德军实施救援时将选择最直最近的路线,即经由托尔莫辛地域横渡契尔河发动突击。为了支援契尔河北岸的罗曼年科的第5坦克集团军,将把波波夫的第5突击集团军配属给瓦杜丁。尔后,这两个集团军越过契尔河发动试探性进攻,并且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桥头堡。而且每个桥头堡的敌人都要由第48装甲军的德军及其宝贵的装甲预备队去清除。因而这支装甲预备队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殆尽,克诺贝尔斯道夫便不得不撤离顿河,向契尔河上游运动,以防止契尔河沿线的防御被分割。&   在南部,即顿河下游,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既与东北方的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又与西南方的赫特集群相对峙。在西南方,从科帖尔尼科沃前方的顿河起直至卡尔玛克草原,这条战线仅由特鲁番诺夫的第51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与两个骑兵师扼守。这个地域正是曼施泰因反攻的矛头所向之处。根据叶廖缅科的战后记述,他与他的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赫鲁晓夫都不同意华西列夫斯基对情况的判断。他们相信,进攻将来自科帖尔尼科沃,而不是来自托尔莫辛。11月28日,叶廖缅科的第4骑兵军向科帖尔尼科沃发动进攻。当时,出乎意料的是,德军第6装甲师刚刚离开铁路侧线到达此地,第4骑兵军遭到它的装甲护卫兵与坦克的反击,损失极为惨重。与这支刚从布列塔尼抵达的德军新锐、满员部队的作战一直持续到12月3日。这场战斗证实了叶廖缅科的怀疑是正确的。他认为德军发动的这场攻势将落在他头上。他迅速地将这一情报用无线电报告斯大林,急切地要求增援。因此,甚至早在11月末,曼施泰因就丧失了实施突袭的有利条件了。&   此时,曼施泰因正因各方面的拖延使他不能按时发动救援的攻势而生气。高加索冰雪融化,致使从A集团军群乘轮式车辆赶来的部队滞留途中。铁路运输效率低,进一步延长了部队集结的时间。进攻终于开始了,12月12日,德军第57装甲军仅用两个装甲师,共二百三十辆坦克(其中大部分坦克属于第6装甲师),在从高加索赶来的第4航空军的支援下向斯大林格勒东北部发起进攻,并首先指向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第一天,与苏军两个步兵师和在科帖尔尼科沃以北设伏的骑兵发生零星战斗。此后,德军的进攻毫无阻挡。在许多地域内,德军莫名其妙地发现那里的敌人已渺无踪影。但是,进展依然缓慢,每天向前推进不到十二英里。起初地面冻得很坚实,使工兵难以对付沟堑之类的障碍物。指挥第11装甲团的沙伊贝特曾叙述过他如何花了五个小时才使坦克部队越过一道峡谷。白天,温暖的太阳使阳坡的冰冻地面变得非常滑,即使安装了防滑链的坦克亦无法爬坡,于是,坦克很快便与步兵和炮兵拉开距离,以致使曼施泰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发动这次救援性突击的兵力实际上仅有第11装甲团一个团的坦克,还有支援这个团的一个装甲强击炮兵旅以及掩护该团右翼的第23装甲师的三十辆坦克。提供补给的车辆显然不可能随伴坦克前进,因此坦克自行携带油料,弹药的携行量比往常多两倍多。一些装有50毫米长身管火炮的III型坦克,每辆携带的主炮弹药多达二百发,机枪子弹多达七千发。这二百三十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就是这样孤军奋战的。&   叶廖缅科将位于梅什科瓦河与阿克赛-伊萨洛夫斯基河之间的第51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城南约四十英里处。他开始从斯大林格勒地区撤出部队,以加强其遭受威胁的南翼。第4、第13机械化军与两个坦克旅也被调往这个地区,12月14日,在上库姆斯基地域展开了一场坦克战。战斗持续了三天。据德国人估计,第11装甲团对付约四百辆苏军坦克。德军作战既无步兵又无炮兵。在这场近距离作战中难以分辨敌我。坦克最终也无济于事了,起初是没有炮弹,继而是没有油料,于是一辆一辆地丢弃了。先头部队距被围守军约三十英里,但他们无法突破苏军的防御。这场战斗结束时,德军的坦克手们得出一个结论:德军曾引以为豪的装有50毫米长身管火炮的III式坦克已无法与T34型坦克相匹敌(第6装甲师在不久以前一直使用的是捷克坦克)。但是,苏军由于其坦克光学器材落后,士兵缺乏训练,各兵种间动作不够协调,并未能发挥其长处。&   叶廖缅科一直坚持不懈地要求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把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近卫集团军调出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归他指挥。最后第2近卫集团军终于转隶给叶廖缅科,被用于支援全面吃紧的特鲁番诺夫。然而,与此同时,斯大林与大本营已着手准备对曼施泰因的救援作战实施一次更有效的反击。原来准备通过米列罗沃向罗斯托夫突击的“土星”作战计划被撤销,改用了新的进攻方案,即由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与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向东南方向的下阿斯塔霍夫与莫罗佐夫斯克发动进攻,旨在切断曼施泰因的交通线,并夺取德军为斯大林格勒守军提供补给的塔秦斯卡亚机场与莫罗佐夫斯克机场。部队已集结完毕。12月15日,莫斯科定下了这个决心,自然这次突击将是解叶廖缅科之危最有效的办法,而叶廖缅科对此援助已望眼欲穿了。& 12月16日拂晓,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与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和中路向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动进攻。意大利第8集团军当时仍配置在匈牙利第2集团军与霍利德特集群之间的顿河沿岸。九十分钟的炮火准备过后,由V·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新建第1近卫集团军与哈里东诺夫指挥的第6集团军突破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左翼。第1近卫集团军是西南方面军的右翼,第6集团军是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到12月19日,苏军向前推进四十英里,抵达德军大型补给基地——坎帖米罗夫卡,缴获了弹药、补给火车与物资堆积所。在东面,列柳申科指挥的第3近卫集团军向意大利人的右翼发动进攻。攻势发起还不到一周,意大利第8集团军就丢下装备逃之夭夭。苏军第1、第3近卫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共拥有四个坦克军与一个机械化军,它们已进抵意大利人背后开阔的草原上,而这里是没有德军的机动预备队阻挡它们的。在上雅可夫斯基附近,约一万五千名意大利人被包围。第24坦克军五天向前推进一百五十英里。圣诞节前夜,它向塔秦斯卡亚机场发动一次突然袭击。这是容克52型飞机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空运的主要机场,它与霍利德特集群的后方相距五十英里。这次进攻是在天降大雾、机场的工作人员与机组人员都在梦中的有利时机发起的,因此给德军人员和飞机造成巨大损失。同日,主要供亨克尔111型飞机使用的莫罗佐夫斯克空中补给机场也受到第25坦克军与第1近卫机械化军的威胁。&   霍利德特的左翼已完全暴露,他还不顾一切地企图部署一些罗马尼亚师来阻止苏军装甲部队的推进。但是,这些师没有多久就被消灭了。12月20日,曼施泰因向蔡茨勒发了一封打字电报,提醒他:A集团军群与顿河集团军群有被苏军向罗斯托夫发动的突击切断的危险。但德军最高统帅部这样的机构不可能将电报当日转呈希特勒,因为希特勒正忙于同意大利人谈判,此事即被搁置下来。直至12月22日,才急如星火地电告顿河集团军群为霍利德特集群划定一条所谓的防线。可是,几天前,苏军就已把它从这条防线上驱赶出去了。&   同时,赫特因其后方尚未遭受威胁,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发动试探性进攻,他手下的每个人都痛苦地意识到等待他们的是什么。12月19日,第6装甲师已占领梅什科瓦河一线,与被围守军相距约二十英里。尽管它取得了这项成果,也只不过比位于契尔河的罗马尼亚部队距斯大林格勒稍近些。到此刻为止,曼施泰因仍认为实施突围是当务之急。在前一天,即12月18日,他把他的情报军官艾斯曼少校派往古姆拉克,与保卢斯及其高级参谋人员商讨从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围作战事宜。这次小型集会居然开得象军事协商会议一样。有些人同意突围,而保卢斯的参谋长施密特针对曼施泰因的提议,毫不含糊地说,突围就是承认失败,并且声言只要能保证给第6集团军提供充足的补给品,那么,就会象人们的口头禅所说的:“第6集团军仍然屹立在东方”。保卢斯本人显得犹豫不定,但是,他最后断定,突围是不可能的。据说,他似乎还有点懊悔似的补充道,无论如何,元首是严禁突围的。这是件左右为难的事情。正如施密特所说,第6集团军的弱点主要是缺乏机动力与各类补给品。如不令它放弃阵地和大批装备实施突围,它就不可能对赫特集群实施有力的支援。保卢斯的坦克只剩下一百辆。据估计,它们的油料只够行驶十二至二十英里。&   如果曼施泰因一直希望对保卢斯施加影响,使其违抗元首的命令,作出突围的决定,就应该亲自出马,而不是派遣艾斯曼前往。但是,这似乎并非他本意。12月19日,曼施泰因通过蔡茨勒转告元首,由于第57军无法突入包围圈,因此,第6集团军实施突围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要一个地境一个地境地放弃斯大林格勒。当日,元首向第6集团军发出一项指令,指示它接应第57装甲军并与之会合,使补给车队能进入斯大林格勒。保卢斯未得到放弃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任何占领地的命令,而是被告知,局势的发展可能有必要采取这一步骤。然而,保卢斯在同一天与曼施泰因通过打字电报进行的商谈中已阐明,如果要求他既守住斯大林格勒又向西南方的第57装甲军方向发起突击,他只能使用一支无步兵支援的小型坦克部队。况且,顿河集团军群,以它的权限而论,这样发号施令似乎显得有些过分。保卢斯认为,这项指令并非一项有约束力的命令。因为两天之后,当曼施泰因的参谋长舒尔茨与施密特用打字电报通话时,舒尔茨告诉他,他们尚未接到陆军总部允许突围与撤退的命令。此时,元首推迟作出决定。& 为了对付意大利第8集团军溃散所造成的威胁,克诺贝尔斯道夫指挥的第48装甲军和一个装甲师离开契尔河下游,向霍利德特集群暴露的左翼运动;而赫特的突击则进一步削弱了,这是因为已把第57装甲军下辖的实力雄厚的第6装甲师调往契尔河,去支援罗马尼亚人。此时,希基纳的第57装甲军与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近卫集团军仍在梅什科瓦河畔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到那时止,第57装甲军的两个师已成为空架子。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由两个步兵军、两个机械化军和一个坦克军组成。因为坦克与车辆的燃料供应有时中断,主力尚未抵达。结果,大小部队赶到后即依次零星投入战斗。天气极其恶劣,白昼冰雪融化,夜间天寒地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衣着温暖的苏军亦对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湿漉漉的靴子不再起任何保暖的作用,原野空旷,没有任何抵御夜寒侵袭的遮蔽物。可以找到的条件低劣的隐蔽处则需要用来安顿伤员。由于道路难行,无法得到燃料,失去机动能力的苏军坦克只能当小房屋使用。德国人的处境更糟,冰雪融化破坏了路基,无法进行补给,他们的油料也耗尽了。他们一再遭到己方空军的俯冲轰炸,梅什科瓦河地域遭到苏军重炮与多管火箭炮的袭击。苏军的抵抗由于马利诺夫斯基集团军的抵达显然一天强似一天。当时只剩二十三辆坦克的第17装甲师师长森格尔·翁德·埃特林注意到其精疲力竭的装甲护卫营在不断地减员。其伤亡率十分高,也许等不到该师进抵第6集团军的包围圈他的装甲护卫兵早就光了。如果俄国人再灵活主动一些,便可轻而易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苏德战争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