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想知道哈百老汇娱乐bhl88.com 乐 场)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

顶点小说:拒绝弹窗 免费阅读 在线观看 直接下载
美点小说风云榜
顶点小说网所有小说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文|宋子轩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把目光聚焦到了音乐行业,尤其是变现最快的“版权”和“现场演出”两大领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以更自由更个性运营的独立音乐厂牌也渐渐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他们不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商业目的,而更看重长远的发展价值,在坚持自身发展理念的同时,正在一步步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7月17日,中国音乐财经线下论坛品牌“音乐羊皮卷”以“独立厂牌的沉浮路”为主题,邀请了众乐纪的创始人陈鸿宇、新声浪的创始人温大维、高校摇滚夜的运营总监杨朝嘉以及跳铃文艺联盟的创始人蒋步庭,和他们共同探讨了独立厂牌的盈利模式、如何更好地推广音乐人以及如何看待投资和目前的演出市场。
音乐财经:你们各自厂牌目前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杨朝嘉:高校摇滚夜是八年前成立的厂牌,每周三会在Livehouse做持续的校园乐队和社会乐队的交流的演出。2010年根植于校园音乐文化,高摇开始了公司化的运营,包括发行唱片以及做校园演出。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这个品牌周边的一些价值和功能正在一点点发酵。
蒋步庭:我和赵照一起做了一个音乐厂牌叫“跳铃”,10年前我们就有这个想法,但是当时觉得经验不足,时机也不成熟,不足以支撑一个厂牌。不过在我做完宋冬野、花粥、赵雷和赵照的全国巡演之后,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于是去年我们正式成立了这个厂牌。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做一个11个音乐人的合辑,以及在9月份75站的全国巡演。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间,我们希望尽可能的把更多的音乐人和原创音乐发掘出来。
陈鸿宇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创始人
陈鸿宇:我一直就想把众乐纪打造成一个音乐公司而不是陈鸿宇的个人工作室,于是我们开始建立了很多以众乐纪命名的社群、淘宝店、微店等等。这半年众乐纪的模式也有了沉淀,前面的基础设施算是都搭建好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还是在中上游,音乐人的挖掘、音乐内容的生产以及怎么帮助他们去推广和宣传。
温大维:新声浪主要是做独立音乐小现场演出的主办方,我们不签乐队,也没有经纪约,只做演出。最多的时候4、5月份,全国范围内,我们的场次能达到30场到40场。我们希望在独立音乐小现场做到最好,把音乐内容沉淀下来,更深入更高频的接触到用户。
音乐财经:虽然独立厂牌的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但是缺少资源和资金支持的独立厂牌还是要面对变现的问题,你们如何看独立厂牌的商业模式?
杨朝嘉:高摇做了8年,如果从厂牌的角度定义几乎是没有盈利的。我们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跟唱片公司类似,只不过份额会很小。更多的是在打平或者不亏的状况下不断地去做很基层很土壤的东西。不过,公司除了高摇的厂牌之外,还做很多企业定制和半定制的跟音乐相关但跟校园音乐没关系的项目。我们需要别的盈利方式来让校园音乐的土壤更加肥沃。我们也不希望校园音乐这一块是一直处在亏损的状态,保证它不亏,这是一个前提。
蒋步庭:我这个厂牌是在去年年底12月份刚刚建立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大的动作。现阶段处在投资阶段,包括对宣传片、宣传照,音乐的制作以及对外宣传所有事项的投入。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说服我的投资人给我投资的。2009年我进入这个圈运营了一个叫微薄之盐的Livehouse,1年半之后我去了魔时网做线下活动总监,同时设计了一款叫“活动易”的线上售票平台。之后我找魔时网借了6万帮宋冬野和花粥做了巡演,之后我还做了赵雷和赵照的巡演,这些都赚了钱。但是我是不是只做了这三个人呢,完全不是,从09年到15年我大概做了10几个人的各种策划,包括专辑的首发、巡演、周边产品等等。
我只能说,我在这10几个人5年的运营当中,有3个案例成功了,如果再给我5年,以我的经验再加上资本进来,成功案例如果再出现一个就可以打平,再出现3个(收益)就是几何状态的增长。但是一定成功的话,谁也说不好。我们只能把作品扔进市场,到底能不能盈利要通过市场的检验。不过我的经验是,签艺人跟炒股票一样,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为了良性的发展,千万不要签成同一种风格。
陈鸿宇:音乐行业的盈利方式可见的就两种,一个是版权,一个是演出。我对众乐纪的设想就是不通过传统的方式去赚钱,而是开辟一套社群的模式。音乐人有了听众之后,生产一些音乐相关的有品质的产品,比如吉他,音乐人的周边等等。后来发现这个达不到标准化产业的阶段,能做一次案例,但是绝对成不了一个盈利模式。
一个厂牌的盈利模式还是要回归到行业里,行业的现状就是有好的音乐人就有了好的IP,他们能去演出就有盈利模式。所以好多公司去做一些签约,做一些主办的工作,可以存活下来都离不开版权和演出。
众乐纪前半年走那种方式不是一个标准化行业的方式,所以没有达到盈利的状态。但是好的是,前面的积淀反倒让众乐纪之后的发展很顺利。现在方向想明白了之后,就是要走内容的方向。我现在也去承接一些音乐节部分舞台的承办。
温大维 新声浪创始人
温大维:这么看就我们新声浪还没有拿到钱,还好我们现在有盈利模式也有钱。从今年4月份开始到现在,流水差不多有200多万元,整体也有一部分营收。盈利模式就那些,版权、艺人经纪还有演出。版权我们做不了,你至少得到摩登那个级别,得有200万唱片或者几百首歌才能卖个好价,而且其中必须要包括像宋冬野这种歌。
我们不签艺人,所以就只剩下演出。演出分两种,基本上都靠赞助,一般是买你内容或买你渠道。买你内容就是比如像熊猫TV这种,买你的演出内容来填充它的线上板块;或者就是买你的赞助,我有全国30个城市,同时给你起一个演出,然后叫一个品牌名称,给你做一个推广。比如高摇进全国100个高校,Nike和adidas给你做一个音乐节的校园营销,一般赞助商都特别喜欢这种,所以说基本就是靠赞助。
但是这种是不健康的,我们拿音乐演出来挣钱,而不是拿音乐演出来做演出,我们现在做的所有演出都是为了存活而已,我们做不了我们希望做的独立音乐行业的事。我见了上百个投资人,第一看的就是盈利模式,毫无盈利模式人家根本不会投,整个音乐行业2000亿的盘子,音乐演出150亿,独立音乐演出才一个亿。
中国从独立音乐小现场一直发展到一个平民化、高频深入的生活方式至少还需要15到20年,90年的时候美国的StrayCats,就是Rockabilly那种风格的神级人物去日本演出的时候,3000人的Livehouse都站满了,而且全是范儿特别正的,但是全中国现在只有两个玩Rockabilly的乐队。东京一个城市就有300个Livehouse,全中国也就300多个。小现场太困难了,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将是炮灰,不过10年以后如果公司还活着的话,那就牛逼了。
音乐财经:既然艺人对于一个独立厂牌至关重要,那么各位在推广艺人上有什么心得?
杨朝嘉:首先要找准艺人的特点,我们不会改变他,而是保护他。坡上村、时光胶囊、黑薄荷这些,从作品到乐队的气质,他们都有很独特的音乐特点。我们就是利用我们的校园渠道,演出还有宣传推广的机会,让他们一直很任性地成长。除此之外,如果刚出道的时候不是爆款的话,那就一定要多演出,重视每一场演出,演出是圈粉比较直接比较快的方式,对你本身音乐的成长也是比较快的。逃跑计划在火之前,一年可能有300到500场的演出。痛仰也是一样,可能50站到60站的全国巡演。
陈鸿宇:现在独立音乐和主流音乐的差别也不是那么清晰了。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太分众了。推广的理念就是在推广自己音乐和演出项目的时候,要反过来想一想,现在大家都是从什么渠道去听到歌,去看到这些项目,再在这些渠道里找怎么能和这些渠道联系上。
每一个平台都有一拨自己的受众,首先在每个平台都要建立账号,更新要同步,这样在手机端和移动端被搜索到的几率会更大。比如你希望在微博上推广自己,那你是不是可以试着联系微博音乐人,比如你的音乐跟国学和绘画相关,那可能受众就不在音乐圈本身了。
此外,跟相应的人保持好联络是很有必要的。最直接的就是音乐平台上的每日FM自动推荐、歌单、还有首页推荐。你能不能跟这些歌单达人和首页推荐的小编建立联络。还有就是网络电台,像荔枝、喜马拉雅、多听的主播,他们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微博和音频节目。
而且我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更垂直,比如我就帮你去做某次演出的一次营销。
温大维:我们不签艺人,我们不签是我们觉得这事比较废,除非你有非常多的渠道和平台,否则你签艺人会非常累,耗费非常大的精力。作为音乐人,做好音乐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必须音乐要好,你才能有的可推。摩登现在签的艺人都是Livehouse一场一场陈年积累下来的。除非我们想出来和艺人一种特别好的模式,否则不会签艺人。
中国签艺人没有一个特别健全的体系,比如在美国,经纪是经纪,演艺是演艺,唱片是唱片,一个艺人可能有4,5个经纪人。比如开一个演唱会,几个经纪人坐一块商量,有一个总统筹把这个事平了。现在最帅的模式就像乐童投何大河,十三月投众乐纪,对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投资这个非常帅。
音乐财经:现在各地的Livehouse都开始冒出来了,相比5年前,你们觉得演出市场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杨朝嘉:整个市场在慢慢变大,同时越来越细分。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地,分流会比较严重,可能单场演出的体量跟5年前差不多,但是整体的力量肯定是上升了很多。当每年有100个陈鸿宇出现的时候,独立音乐的受众就会越来越广。
杨朝嘉 高校摇滚夜运营总监
蒋步庭:我现在在写一本书叫《所有触手不可及的都叫远方》,之前叫《中国独立音乐巡演不完全手册》,正在准备发。我用了两年的时间,统计了一下中国能演独立音乐的地方,加上港澳台一共是500多家。包括了Livehouse,酒吧,书店和咖啡厅。原来的类别划分不会这么细,但是近几年独立音乐演出的场地划分越来越细。
全国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Livehouse大概不到50家,500人左右的不到100家。12年我做宋冬野、花粥巡演的时候,整个山东省没有什么Livehouse,但是最近几年,山东的Liveshoue全都出来了,现在主要的两个巡演大省一个就是山东,还有一个是江苏省。
我把中国的演出市场分成3块,独立音乐人,演出场地和听众,这是中国独立音乐产业链里最大的三个支柱。很多年以前,独立音乐人是最壮的那根柱子,场地和听众都很弱。但这些年,场地和听众都在追赶音乐人发展的脚步,听众开始对场地的环境、音响设备有了自己的认识;场地也对音乐人的素质有了自己的评判,越来越多优秀的场地会对音乐人和乐迷有了更多的要求。
我们在Livehouse巡演的时候,场地会给我们一个表,从哪来到哪去,几件设备,设备怎么接,调音需要多长时间,乐队多少人,特殊要求等等。可见,Liveshouse的成长又到了另外的一个阶段。这三个支柱一直都在互相促进成长,独立音乐市场的盘子正在被撑起来。
陈鸿宇:人都有喜欢某种事物的需求,他不听独立音乐他会听其他的音乐,但是他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我5年前来到北京,那时候我也看到有很多爆满的演出,但始终就是那么几个音乐人或者乐队。我这次巡演走到哪人都挺多的,场地老板也挺高兴的,和我说要是每个月有这样的一两场,其他的(演出)有没有人来也无所谓了。Livehouse的生意不好其实并不是他们这个城市里没有这样的观众,只是没有那么多好的内容去让他们愿意去看演出。
温大维:我觉得主办方是非常最关键的,虽然蒋总说了独立音乐产业链上的三个支柱,但是主办方是最不该被忽略的,也是门槛最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随便一个谁,认识点乐队和场地,随便做张海报,然后就可以办一场演出了。整个环节,从开始宣传到现场执行再到后期收尾都是非常乱的。这就是让整个行业低下的原因。
其实做行业推广和演出推广的这拨人就应该是主办方,新声浪就是希望当你有50块钱消费冲动的时候,不是去看一场电影还是一场话剧,而是看一场独立音乐演出,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演出从晚上挪到了下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把看独立音乐演出当作他们休闲的方式。只有主办方在轻资产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个文化做到最佳,形式可以最多样。
演出行业整体来看是好的,我现在20多岁开始玩Rockabilly好多人都不知道的音乐风格,高素质乐手也越来越低龄化。
音乐财经:资本目前能否看懂独立音乐厂牌?
杨朝嘉:要想清楚厂牌的核心竞争力和方向。高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在做校园音乐的挖掘和推广,不管有没有挣钱。有自己核心的定位,方向和竞争力的话,还是有很多机会获得投资的。但我们不能依赖资本,而且活得越来越好,这个时候资本对于我们来说才有价值。
蒋步庭:第一,厂牌的理念有没有打动资本方,第二,看资本方有没有动摇厂牌的初衷。资本方不会顾及自己如何运营,最后要求就是你给我一个时间点,什么时候打平和盈利。资本方不会问你做什么歌,做什么人,怎么做。你在跟资本方阐述厂牌理念的时候有没有打动它来为你投资,它认同你的理念,就可以尝试。
蒋步庭 现赵照经纪人、跳铃文艺联盟创始人
当投资人投资厂牌以后有可能会对厂牌有一些变化的需求,还有的投资人希望你会按照他经营理念对厂牌有一些修正。我们要看这些修正有没有动摇我们厂牌的初衷。比如我是专门做艺人经纪的,投资人投完之后希望你做一个主办方,可能我就会拒绝。
陈鸿宇:投资方看得是未来,有时候和唱片公司签艺人是一个逻辑。他们先看行业,有的投资人说我只投泛娱乐,我只投文娱,这算是一个行业范畴。曾经我听过一些比较投机的“创业者”,他们不在乎自己做得是什么行业,只在乎做得能不能被投资人看重。投资人最近在投什么行业,他就做什么行业,因为投资人的嗅觉一定是最敏锐的。第二个看人,投资方选中一个行业,主要去看这个人有没有创业者的潜质。第三才是看模式,你是做什么的。有的投资方不管你做什么,看中你这个人,他就会去投。
回归到音乐产业来说,最近我还真接触了一些投资人,专注投内容。以前投资人投平台看重流量。比如以前58同城、赶集网和百姓网会形成一个流量的争夺,这个流量就是人的关注度,有关注度之后才有所谓的商业模式,现在平台都成熟了,58和赶集也合并了,平台强强合并了之后,下一个能吸引到投资方的就是来平台上入驻的网红,他们成为了新的吸引流量的基础了。
所以投资人还是在投流量,其实投资人的逻辑就是你是不是标准化的,投资不怕音乐行业里的这些项目亏钱,他怕你以后挣得少。比如他们热衷的那些方向包括跟音乐相关的智能硬件还有现场直播,这些东西是没有天花板的,是可以量产和标准化的,他们投音乐项目也是看重了未来可能会标准化的元素,比如在腾讯收购了海洋之后,音乐的版权越来越值钱,那么他们投资了版权代理公司可能就赚了。其实投资方投资音乐的逻辑和投资其他行业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温大维:所有资本家都是逐利的,最终都是看钱。他就看三点,一个是赛道,一个是人,一个是盈利模式,令我心寒的是,我见过那么多投资人,70%到80%都是在给自己的项目介绍合作方,要么就是来了解音乐行业。
音乐行业的市场很小,其实不容易拿到钱,但是如果拿到了钱也不是白拿,沈黎晖每年做那么大规模,草莓音乐节赚好几个亿,他也(可以)不融资。其实我们能拿到钱,也能拿到很多,没有拿就是压力太大了。比如一年做一千万流水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有资本固然好,没有的话会轻松一些。
寻求音乐财经报道及合作
主编邮箱:
音乐人报道:
创业公司报道:
市场合作:
还想看点别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视频】世界级鼓王Dave Weckl专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Dave Weckl分享演奏经验和心得
Dave Weckl现场演示
Dave Weckl详细示范掌控鼓棒的关键点
Dave Weckl现场SOLO
& & & &10月23日&25日,2015北京现代国际鼓手节在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17位爵士鼓大师为全国鼓迷带来14场大师讲堂和3场音乐会。期间,世界级鼓王Dave Weckl做客北京现代国际鼓手节,带来了精彩的大师课和演出,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欢迎你再次到中国,参与这次的北京现代国际鼓手节。作为一位入选了《Modern Drummer》杂志当代鼓手名人堂的一员,是什么影响你走上了这条职业的道路?可以举出一两位影响你最大的鼓手么?
  我想,我并没有做出什么选择,而是鼓选择了我。打鼓这是唯一的一件我认真想要从事的职业。对我有影响的人,其实有非常多。在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应该是Jack Sperling , Buddy Rich ,Steve Gadd,当然之后还有一些伟大的人在影响着我。
  你认为在你的学鼓的过程中,哪个方面的学习是最困难的,技术方面,音乐的理解力,时值的练习?
  我认为对我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其实是很多的练习很枯燥,并不是很令人享受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让你能很享受的,但练习确实不是如此(笑)。
  你知道,现在很多中国有年轻的鼓手,在努力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像你一样,进入一个职业鼓手的行列。在练习的方面,你能给他们一些建议么?
  首先,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基于我本人的一些经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式。但从我的角度,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各个风格不同的音乐,和各种各样的音乐家合作,来进行演奏。你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的历史根源,音乐的发展,从爵士到摇滚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都有它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去和演奏这些风格的音乐家合作。我觉得做个人的鼓演示会是一个方面,很多鼓手都会去做,但是和其他人一起演奏音乐才是我最大的乐趣。想要做到这点,需要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及音乐家,这样才能合作演奏。这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据我的了解,你早期的教学带《Back To Basic》和《Next Step》几乎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很多国内的鼓手,都曾经看过那两本教学。但在之后的2001年,你出了一个新的教学带《Nature Evolution》,在其中,你说到你遇到了一位老师,叫做Freddie Gruber,他教会你一些新的方法,你自己改变很多自己原来的练习和演奏习惯,甚至更改了你的签名款鼓槌的设计。我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可以在如此的成功之后,推翻自己,再次去学习提高。
  我想对我来说,我是希望自己一直在进步提高的,我也一直在寻找外界的帮助来达到这一点。我去找Freddie Gruber上课,也是因为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帮助Steve Smith(Steve Smith也是Freddie Gruber的学生)以及其他的一些人的。当我跟他开始学习,他其实没有教我打鼓方面的事情,但在机能和演奏方法上,的确改变了我很多。包括我也为了更平衡的目的来研发新的鼓槌。我想这对我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你是否认为每一个鼓手都应该保有一直期盼进步的想法,并且寻找方法让自己努力的提高,无论在什么时候?
  哦,我认为是这样的。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不会这样做,这也没问题。如果一个鼓手已经获得了名誉和行业地位(我想可能我们已经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了),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之后当然也可以继续提高,继续去学习不同的音乐类型和文化风格。但是,也有一些鼓手在长久的积累和练习中,已经形成了自我,就成为了一种定式,他就是这样的风格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音乐人,哪一种方式对职业生涯发展更好一点,你知道,在中国有很多的年轻鼓手,希望像你一样,进入职业鼓手的行列,给他们一点建议。
  哦,这里有一件关键的事情,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们的。就是不要狭隘的想仅仅去做一个鼓手。因为如果你仅仅是一个鼓手,那样在音乐的领域里你的生存会更加的困难。你要学着在音乐的领域里去做更多相关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业里有很多相关的领域,而不仅仅是打鼓。学着了解录音,后期制作,教学等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做。我想这是我认为应该教给年青一代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观念上一定不要太狭隘,不能太固执地只专注一件事情。如果你仅有一个关注点,是非常危险,因为从事音乐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行业。
  那么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鼓手,或者演奏家,你是觉得跟随一个专业的老师比较好,还是通过网络学习帮助比较大?
  我的意见是两种方法都有用。我很小就开始学鼓,那时候就是通过观看学习的,无论是看网络视频或者现场都可以。当然现场演出可能更好一些,因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感受现场的氛围,看到乐器,体会演奏的感觉。通过观看肯定是能学习一些东西的。但是,如果只是观看,特别是对年轻的鼓手来说,很难理解技巧中精髓。而是需要有人看着你的演奏,教你怎么做,手把手的指正你的问题。所以我想,这两种方法都有用,并没有什么冲突。通过网络,你可以看到过去的很多东西,很多伟大的演奏家的表演,这些在我小的时候都是不可能的。我小时候不太可能在电视上看到很多鼓手的节目,只能去看现场演出,这是网络方面非常棒的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几乎你想看的任何人的演奏。但不好的另一方面,网络对于这个行业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它令很多人懒得再去花钱看现场,都在网络上寻找免费的资源。而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在网上免费发布自己的作品,也在扼杀整个行业的前景。
  而对我来说,我两个新的乐队的两张新专辑做了很长的时间,都是我自己来制作的。我们通过唱片公司发行,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的唱片公司。但我没有在Spotify(瑞典的一个音乐平台)发行,没有在Apple Music发行。我没有做流媒体的平台,因为我们无法获得版权收入。你知道很多艺术家一方面抱怨版权问题,一方面又在不停的在这些网络平台发布作品。但是这个现状无法改变,除非大家停止向网络媒体提供播放权。
  你在世界各地演出,参与各种活动。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私人的家庭生活,你是怎么来平衡你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的?
  这件事对我来说一直是很困难的,太难了。我一向是工作为先,因为这样我才能赚钱养家。这非常难,很难去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这真的太难了。
  中国的现代音乐教育才刚刚发展起来,而美国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你怎么看待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我知道你已经来过中国很多次,很多的中国年轻人都在努力想进入,并从事音乐这个行业,你能给大家一些什么样的意见?
  你知道,我想有很多的方面是你要准备,并且要去做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是一个需要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准确来说,我觉得演奏音乐倒不算是在工作,飞到各处、做演奏之外的事情才是工作(笑)。坐在乐器前,这就是我的地盘,演奏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舒服的事情。我很感恩能从事这个职业,能通过演出、教学,做这些我想的事情获得收入。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不能将音乐看成一种工作。对我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思考,充满创作音乐的欲望。就像运动员也是一样投入很多时间。因为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去精进手艺,去学习,去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让鼓槌成为你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这比其他很多工作需要更多的牺牲和时间。
  to make the sticks part of your body and soul.
  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人能演奏的音乐风格,都是有限的,有的人就是擅长金属,有的人可能专注于funk,爵士。我知道你的演奏涵盖了很多的风格,合作过很多不同的艺术家。从你的角度,作为一个鼓手,你认为把自己喜欢的风格练习到极致比较好,还是多学习一些不同的方面,开阔你的演奏范畴比较好?
  呃,我认为,现在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问题。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录音棚的鼓手,可以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也就是当时我的学习方向,学习理解并且可以演奏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但你知道我一直对演奏重型类的音乐,比如重金属,硬摇滚没有什么太多兴趣,我不喜欢很重的演奏方式,我的演奏也一直没有在那方面投入多少时间。当然,我也为一些音乐家,在我的录音棚录制过一些摇滚音乐。但这些年我的演奏主要还是基于爵士,Jazz Fusion,也融合了很多拉丁和funk的风格。这些是这些年我在做的,跟不同类型的乐队进行合作,在录音棚录制专辑。
  我不建议将自己固定在音乐风格里,比如80年代的摇滚风格已经过时了,只能演奏那个风格的鼓手就很难继续发展。长远来看,能灵活转变,能理解多种音乐比较好。就像我说的,时代不同了,我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说这些事。我是从爵士乐开始学习音乐的,虽然年轻的时候曾经演奏过摇滚乐,但我还是爵士乐出身,所以我的音乐知识体系是源于爵士乐。我觉得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历史以及西方现代音乐的起源,从非洲音乐,发展到爵士乐,然后才是摇滚乐。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去学习音乐的历史,尽可能的去了解它的深度,尝试去演奏你可以完成的各种风格的音乐。
  最后一个问题,给中国的年轻鼓手们分享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功练习吧,或者技巧的小练习都可以,你最喜欢的
  这个就像&谁是你最喜欢的鼓手&一样的问题(笑),答案太多了。我很想能像个孩子一样随意演奏,但是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些东西可能也是借鉴了别人的演奏。我真的很难说,哪个练习是我最喜欢的。实话讲,我没办法说服自己说,我的演奏都是自然形成的。
  我喜欢三连音感觉的演奏,所有6的组合,6个音的组合我都喜欢。我发现特别是在中国,我被问过很多问题都是关于三连音感觉的,这里似乎对这个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很多学习和练习。很多的中国鼓手,对于演奏这种感觉都非常的吃力。(是的,中国很多的鼓手感觉一直都是4/4拍的,这是个节奏型,我可以演奏了,却没有摇摆感觉的演奏,是这样的吧?)你们应该去练习三连音的感觉,这种感觉最早是源自于非洲的,这就意味着要去听大量的音乐,锻炼出你对于听感方面的能力。哪一种非洲音乐是12/8拍,三连音感觉的。当然,所有的爵士乐也多是这个感觉的。多听,非常的有帮助。
  (采访:大梁 /翻译:大梁,BBEOS)
【字体: 】 【】 【】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没有相关内容
·推荐网站
·推荐网站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云景南大街68号 邮编:101121
招生办电话:010-527838 传真: 对外合作电话:010-
招生办邮箱:cma_ 人事处邮箱: 院办邮箱:
公安部机关备案号
Copyright 1993 - 2009 BeiYi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老汇娱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