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有修仙道号大全之道

世界上真的有修道者、异能存在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在哪里,我也想修真,不能告诉我地方的,能告诉我功法内容也行,谢谢!!!!
世界上真的有修道者、异能存在吗?
世界上真的有修道者,但却没有所谓“异能”的存在。
你的所谓“异能”,实在是人的“本能(本具能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能成佛,只是因为妄想执著“蒙蔽”而已,若能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进而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世界开发自身本具智慧激发内在德能、通过改造自己实现自我进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统属分内事、喜心舍心慈悲心尽皆菩提心、缘随心变境由心造心净则国土净,自然能够有所觉悟。
“能告诉我功法内容也行”:
佛教《楞严经》讲的最彻底,其中有二十五(圣)圆......
世界上真的有修道者、异能存在吗?
世界上真的有修道者,但却没有所谓“异能”的存在。
你的所谓“异能”,实在是人的“本能(本具能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能成佛,只是因为妄想执著“蒙蔽”而已,若能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进而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世界开发自身本具智慧激发内在德能、通过改造自己实现自我进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统属分内事、喜心舍心慈悲心尽皆菩提心、缘随心变境由心造心净则国土净,自然能够有所觉悟。
“能告诉我功法内容也行”:
佛教《楞严经》讲的最彻底,其中有二十五(圣)圆通,等等,不妨一看。
二十五(圣)圆通,最推崇的是观音菩萨耳根法门和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
附:
西方(净土)三圣与修持:
阿弥陀佛:无量光(空间)、无量寿(时间),即是“实相”(法界)。以心法而言,即是“清净、平等、觉心”亦即“菩提心”。
观音菩萨:耳根法门(反闻闻自性,观),大慈大悲心(六度万行)
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见性,止),大势大力行(力断,止恶灭妄)
念佛法门之秘要乃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显见性。见性闻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见性闻性,故而念佛即是念自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同伦五十二(位)菩萨”表示“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钝全收”。
耳根法门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你开始觉悟了。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可见菩提心的重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相关信息,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能闻的本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就是返闻了嘛!能闻者是谁?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来的觉性,就是你的本来的妙明真心。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能闻,闻根),所闻,尽’。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 “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能)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个对立。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达到“极圆”。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这就是“空所空灭”。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空所空灭就是这样。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都是生灭法。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著力去灭除,但不存执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这就跟《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完全是一致的。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二字,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其中“灭”字,不是与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 ”,“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自听很重要。自己念,自己听,自听就利用了耳根了。你自听什么?听你自己所念的,这不是闻自了吗?返闻闻自,这不就返闻了吗?算不算是闻自性呢?大家念咒,佛号就是咒。佛号不就是自性嘛?《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可见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念佛法门也是“返闻闻自性”。(黄念祖老居士著《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初于闻中”:最终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两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内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是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了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能)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和所觉既空气,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直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了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和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征得圆通了。(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P590-1)
实际上,佛教、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其教义的本质,无不是教人修行的真实智慧所在,随各人机缘而各得入其门。殊途同归——可不要妄加分别、妄分高低哟!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有一个专门掰谎较真的外国人在北京悬赏10000美金,说只要让他看看“特异功
能”表演而不被他看出毛病的就奖给他。很长时间无一人应对。聪明的你,能悟出
有,一定的!!不管你信不信,如果我在唐朝对别人说,将来的人出门去旅行可以在天上飞,他们一定会说我是傻蛋,但如果是现在人看,唐朝那些说我是傻蛋的人也是傻蛋!不能因...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
每个人的生命,都经历了无数劫生死,在六道中间,循环相续,随业流转。
所谓三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但这一过去、一现在、一为未来,不是狭隘上的前生、今世、...
任督二脉是人生死玄关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玄关是在脑部大小脑之间,且与大脑相连的部分,玄又分玄外玄、玄内玄,而玄中又玄就是性。性则居于性宫之内,犹如仁丹粒大,是与...
答: 怀孕五个月能去寺庙烧香吗为什么不能跪?前晚睡觉受到了巨大的惊吓,老公做噩梦对着我的脸大吼把我吓的不轻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修仙之道者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修仙之道者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修仙之道者》是修仙侠客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起点网。
修仙之道者作者
修仙之道者作品简介
休闲是这个世界人的目标,不过在休闲之前可要锻炼好自身…… 他转世后却被丢弃,不过他遇到了以为神秘的老头…… 新人第一本书,希望大家喜欢,谢谢。不过跟新不是很快。[1]
.起点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仙道号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