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杜袭三国杀为什么不火了出

西鄂守战 &杜袭声名震动朝野汉中撕杀 &血染征袍虽败犹荣 前文书说到,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起义军和官军相互攻击,后来,各州郡的地方武装之间为夺取利益,也互相攻伐。交战之处,尸堆如山,血流成河,黎民百姓更是饱受兵燹之祸。中原地区战祸尤其。前文书提到的定陵杜庄人氏杜根从济阴太守职位上退下来后,在家读书自乐,其家人耕田读书,家境也算富裕。到了杜根的孙子杜袭长大成人,执掌杜家门户时,已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干戈四起,民众不得安居乐业的混乱时期,为了逃避战乱,杜袭说服了家族,收拾了细软财物,备足了马匹车辆,带着近族百余口人,往南迤逦而去。还在逃难前,杜袭就听说刘表任荆州牧,其为人宽厚,对于投奔他的人优礼有加,并且礼贤下士,在逃难的士人中口碑很好。因始,一开始,杜袭就是朝着刘表这个目标而去的。杜袭众人跋山涉水,餐风露宿,行走了月余,来到荆州城外,仰看城楼巍峨,守城兵士盔甲鲜明。杜袭心中叹道:好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进入城内,投了馆驿,安顿好随行人等,已是三日以外。这天,杜袭备了名刺和谒拜之礼,来到刘表的刺史府坻,投入名刺和拜见之礼。稍顷,只见一人急趋而出,口中喊着杜袭的字号:“子绪何在?子绪何在?”守门兵告诉杜袭,这就是荆州牧刘大人。杜袭双腿一曲要行大礼,被刘表一把扯住,让入府中。两人分主宾之位坐定,刘表问了些杜袭的情况,说了些仰慕杜袭先祖杜安、杜根的客套话。杜袭也表白了中原战乱,无处安家,愿投奔明公麾下为国效力的一类话后,宴席已摆了下来。刘表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子绪可知繁钦?”“可是鄙郡同乡繁钦?”“正是。”“当然熟识。”刘表连忙派人去请繁钦。原来这繁钦也是定陵人,熟读兵书,见天下方乱,欲一试身手,遂来投靠刘表。繁钦来到刘府,与杜袭他乡遇故知,自是高兴。刘表把他们让入宴席,觥筹交错,极尽欢畅。宴毕,刘表着人抬出一乘软轿,让下人封了一百两纹银,递给杜袭,暂作安顿家人之资,杜袭谢过,辞别出府。这以后,每十天半月,杜袭要去刺史府拜会刘表。刘表也随时派人来请杜袭,但都是饮酒娱乐。如此光景过了半载有余,仍没有刘表任用杜袭的迹象,杜袭心中不禁起了疑虑之心。因在刘表府中走动时间长了,与其下人都熟,便花了银子托人打听,果有消息送来。刘表原想把一个县交给杜袭治理。刘表手下的一名大将蔡瑁出面劝阻,说杜袭是中原士人,怎知其与别的州郡暗中没有联系。若有战事,杜袭举城而背,大人危矣。不如暂侯时日,再作计较,也为时不晚。这蔡瑁原是帮刘表夺取荆州的有功之臣,后又把妹妹嫁给刘表作了蔡夫人,他的话在刘表心目中自然是有份量的,因此,杜袭只有在荆州当个食客了。久而久之,杜袭逾见刘表外似怀柔宽厚,待人不失礼数,而内心颇多猜忌,又优柔寡断,在群雄征战,逐鹿中原,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混乱局面下,刘表断非可托付终身之人,遂渐有去意。而同郡繁钦,每在宴席之上,或即席赋诗填词,或说笑逗乐,取悦刘表,杜袭对此深不以为然。一日,刘表离席,杜袭很严肃地对繁钦说道:“我们所以远离家乡,躲避在南方湿麓之地,就好像是蛟龙藏匿于幽僻的河泽间,等待时机,腾飞九宵。难道能够把刘表之人当作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之主,而委身于他吗?你若不能约束自己,而一味地在庸主面前卖巧取宠,我们就不再是朋友了。”繁钦不由得肃然起敬,恭敬地答道:“我愿听从您的教诲。”选择了一个机会,杜袭给刘表留下一封书信,感谢了他的关照,因有朋友相邀,暂时告假,到它方一游。便携了家人,渡过长江,避居长沙。繁钦不愿南行,仍留居刘表府中。后刘表病卒,其子刘琮降曹,繁钦便到了曹操营中,官至丞相主薄,这是后话。建安元年,曹操听从谋士建议,迎接汉献帝的圣驾到了许昌,盖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汉献帝始结束了东躲西逃,惶惶不可终日的流浪生活。因曹操迎驾有功,封其为大将军武平侯,自此生杀征伐之令皆自曹操出。遁迹长沙的杜袭看到中原局势已粗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远远超过其它割据势力的政治优势,献帝定都许昌,离自己的家乡定陵又很近,因此,杜袭感觉到是蛟龙出泽的时候了,便又带了家人,从长沙启程,赶回了定陵故里。安置停当后,杜袭写了一封自荐信,来到许昌拜见曹操,向曹操讲述了投靠刘表,刘表疑而不用,又南逃长沙,闻听中原局面已定,特来投身,为国效力。曹操听后思忖道:刘表至今尚未归附。杜袭在长江两岸滞留数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形势非常熟悉,莫若派他到南方去守卫治理一县,看看他的才能究竟如何。思忖已定,即令杜袭暂且退下。几日后,即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封其为西鄂长。西鄂为江北的一个山区小县,离刘表的荆州不远。每年多有战事发生,为保境安民,以前的西鄂官吏采取了一种固城自保的策略,把全县的百姓都集中到县城的城池以内,这样,即使敌人来了,一找不到百姓,二也搜不到粮食,不战自退。但是,其后果是农民不能适时耕种,田野荒芜,仓庾空虚,百姓饥饿,怨言颇多。杜袭到任后,察访到民多疾苦。他认为百姓食有粮,宿有屋,结恩于百姓,让其感恩戴德,其力量远比羸民弱兵固城自守要多得多。他打开城门,让其中一部分老弱者返回各自的耕地上,春种秋收,适时耕种。让那些青壮兵丁留守西鄂城内保卫城池。杜袭在西鄂归民于田,敛兵入城,各司其职,百姓生活始得安定。虽有小股敌兵前来骚扰,亦不足为患。如此过了四五年,至建安六年,刘表部下大将蔡瑁带兵万余人,攻打西鄂。合西鄂全县百姓,也只有六七千人,大部散居于郊外田野间,城中居民兵丁不足两千人。杜袭知道此城难保,但为主人守城,亦只有竭尽全力而已。他召集城内把守城楼和险要处的勇猛兵丁五十人,歃血为誓,对其余兵力,家属亲人在城外耕地,欲出城保护者,发放路费,听其出城。然后紧闭城门,昼夜巡逻,严防死守。不一日,荆州大军潮水般地涌到西鄂城外,黑压压的一大片。西鄂城虽小,但却是处于险要之地,杜袭负险抵抗,蔡瑁竟不能一时攻下。每有近城池者,守城兵士辄发箭射杀之,相持到第五日,城中存箭已发射殆尽,敌军始能近城,用云梯向上攀援,杜袭率兵士在云梯靠落城墙处,与敌搏杀。此时南阳郡功曹柏孝长也困于城中,该君是一位文弱书生,未曾上过战场。蔡瑁攻城第一日,柏孝长藏于屋内,把棉被盖在头上,尚浑身颤抖不已。半日后,方敢拿掉被子,天将明时,敢隔着窗户听外面的呐喊声。第二日,打开房门,打探作战消息。至第四日、第五日,竟然左手担盾牌,右手提剑,走上城楼,与守城将士并肩作战。他对身边的杜袭说道:“勇气和胆量也是可以练习的。”守城官兵虽竭力作战,毕竟众寡悬殊,敌人攻入城中,杜袭众人斩杀敌兵百余人,战死三十余人,柏孝长也死于乱兵之下,剩余十余勇士和杜袭已带累累创伤,从另一城门突围出去,来到摩陂营,失散吏民听到消息,又都集聚到摩陂营中。西鄂战事,使杜袭在朝野之中名声大振。司隶钟繇上奏荐举杜袭为议郎参军事。不久荀彧又推荐杜袭。曹操官拜杜袭为丞相军祭酒。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杜袭担任魏王府侍中。当是时,同为王府侍中的有三人,一是杜袭,一是王粲,一是和洽。三人都曾投靠刘表,和洽先弃刘表南渡武陵,王粲说服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三人同时官拜侍中,出入王府,为曹操左右近臣。王粲为名公之胄。其学识渊博,博物多识,辩论机敏,问无不对。当时汉末丧乱,礼仪废驰,朝臣所佩玉佩天下绝版,时人又不知制作样式,唯王粲能识旧佩,教匠人制作。王粲曾与人同行,道边有一通古碑,粲与友人下道读碑,友人戏道:“君能默诵此碑吗?”答道:“能。”即背朝古碑而诵之,不错一字。又曾与人观棋,棋局毁乱,王粲为其恢复棋局,旁人不信,摆成棋局,以布覆盖,重新拿出一棋让王粲摆出原来棋局,揭开布帕,两局比较不错一子。其强闻博记达如此之程度。三人同为侍中,曹操每有游观出入,王粲多相陪伴,但曹操对王粲的敬重程度远不及和洽、杜袭。一日午后,曹操独自召见杜袭,王粲与和洽在外殿等候,从午后一直到夜半,杜袭尚未出殿,王粲心中不快,在殿中来回踱步,对和洽说:“不知曹公与杜侍中谈论什么,到现在尚未结束。”和洽从容笑答道:“天下事岂可让一人独自占尽吗?君白昼侍奉丞相尚不满足,心中郁郁不乐,难道昼夜都要侍奉丞相吗?”王粲一时竟无语答对。如此过了数年,长安有消息来报:汉宁太守张鲁集聚兵马,意欲向北行动,请曹操派兵征伐。这张鲁原是沛国人,其祖张陵在西川鹄鸣山中撰写道书迷惑当地人。当地人事之如神,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父业,百姓凡有学道者,只需捐米五斗,人称其道为五斗米道。张衡死后,张鲁行父祖之道,自称“师君”,对前来学道的百姓,约束其以诚信为主,不许欺诈,在郡内遍筑义舍,舍内饭米、薪火、肉食齐备,过往人等可以在义舍内自由取食,但必须量腹取用,多取者将受天诛。境内有犯法者,宽恕三次,再不悔改者,然后施刑。当地并无官吏管理百姓,只有五斗米道中的各级首领发号施令。如此管理模式和体制,竟平衡运行了三十多年,社会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张鲁也成为汉中事实上的领袖。朝廷也因为地远不能征伐,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任命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每年也只向朝廷进贡而已。近闻曹操破西凉马腾之众,乃聚众商议道:“西凉新败,曹操必侵我汉中。我欲自称汉宁王,督兵拒曹操,诸君以为何如?”众将议道:“汉川之民众十万余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今若固兵自守,汉中这地必固若金汤。”张鲁大喜,乃敛兵把守险隘之处。曹操奉的是汉朝皇帝献帝刘协,行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今张鲁无故敛兵自固,抗拒天子之师,曹操当然要征伐了,当即兴师西征,兵分三队,前部先锋夏侯渊、张郃;曹操自领诸将居中,以杜袭领丞相长史,随中军帐前行;后部曹仁、夏侯惇押运粮草。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张卫道:“汉中最险莫如阳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张卫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栅已定。夏侯渊、张郃随军前到,打探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扎下营寨。是夜,曹军将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郃急忙上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曹操次日只带许禇、徐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操扬鞭遥指,谓二将曰:“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毕,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曹操大惊,许禇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徐晃保着曹操转过山坡,回得营中。自此两边相距五十余日,只不交战。曹操与众将商议道:“吾料贼兵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吾以退军为名,使贼懈而无备,然后分轻骑抄袭其后,必胜贼矣。”于是令夏侯渊、张郃兵分两路,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抄阳平关后。曹操一面引大军拔寨尽起。果然,杨昂闻听曹军退去,欲乘势追之,杨任苦谏不从,只留少许军士守寨,其余军马尽去追赶曹操。曹军已布下罗网,杨昂被斩于阵中,阳平关营寨也被曹军夺去,张卫同杨任杀开血路,逃回南郑,见了张鲁,杨任另乞两万军马,又来迎战曹操,战有三十余回合,被夏侯渊斩于马下。张鲁慌聚文武商议,有人推荐马超部将庞德有万夫不敌之勇,张鲁急召庞德,点一万军马,令其出城作战。庞德出城,离城十余里,与曹兵相遇,庞德出兵挑战。曹操早知庞德骁勇,欲得此将,故先使张郃出战,再派夏侯渊继之,又派徐晃,最后许禇出阵。庞德连战四将,并无惧怯。曹操问左右之人:“如何可得此人投降我军?”长史杜袭往前一步答道:“张鲁手下有一谋士杨松,其人极贪贿赂。可派人暗以金帛送之,使其谮庞德于张鲁,然后可图矣。”曹操派一精细军校暗中带了金帛混入城中,经投杨松府下谒见。杨松见了金银,满口应承。曹操却佯与庞德作战,故意战败,丢了营寨,庞德见寨中许多粮草,自然欢喜,却不知到了晚上,曹军三面攻寨,寨中粮草尽被点燃,庞德只得退兵。回南郑城中,杨松已进谗言于张鲁前,说庞德受了曹操贿赂,故意败此一阵。张鲁大怒,欲斩庞德,被众将劝住,张鲁令其来日再战,不胜必斩。第二日,曹操在阵前挖了陷阱,庞德未至曹军阵前,即掉下陷坑,被曹军将士绑缚了曹操面前。曹操亲自松绑,劝其投降,庞德事已至此,情愿拜降。张鲁已无将可派,只得出城投降,曹操进城,斩杀了卖主求荣的杨松,封张鲁为镇南将军,其余各有封赏。曹操欲乘得胜之兵,进攻西川的刘备,忽有探马报,孙权发大军欲袭合肥。曹操留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留张郃守蒙头岩等隘口,进拜杜袭为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曹操及其余军兵都拔寨而起,凯旋回师。留督汉中军事,实际上就是新占领的汉中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中百姓沉缅于张鲁的五斗米道已三十余年,对新的占领者曹操委派的地方官吏有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心理。杜袭采取一种怀柔抚慰的绥请政策,轻傜薄赋,吊死问伤,设立学校,教导子民,民风渐移。杜袭察勘地理形势,分析曹、孙、刘三家力量,知道汉中地区必然是曹操和刘备久战之地,而中原因长期征战,人烟稀少。杜袭一面上书曹操,一面教喻汉中百姓,从世家大族开始,从汉中战乱之地迁往洛阳、鄴郡,两年之内,迁徙人口八万余口。建安二十一年,成都刘备派遣张飞、马超率军攻打汉中,消息传入鄴城,曹操因朝中多事,即令曹洪领兵五万,前往东川,援助夏侯渊、张郃。当时张郃带兵三万人,分别把守三处山隘关口,被张飞用计,不但丢了阵地,而且三万人只有十余人逃回曹洪营中。曹洪重斥之后,又与兵五千人,令张郃夺取葭萌关。葭萌关原本是汉将孟达把守,张郃攻势甚急,成都增派老将黄忠增援。黄忠用计,连胜曹兵数战,夺取了天荡山粮草库,曹军残兵败将俱投定军山夏侯渊处。消息传入成都,刘备即欲乘势一鼓作气夺取汉中。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刘备亲率大军出葭萌关扎下营寨,曹操大惊,起兵四十万,急忙往汉中赶来,军至南郑曹洪营中,询问军情,作手书传于夏侯渊,令其出营作战。夏侯渊下山挑战,黄忠出阵,斩了夏侯渊部将,夏侯渊退回山寨,闭寨不出。在定军山,夏侯渊大营以西,另有一座无名高山,其高度高于定军山,山势险峻,其山上由杜袭带兵驻守,作为屏护定军山的右翼。黄忠攻定军山不胜。半夜二更天,黄忠带三万余人,由山民带路,分兵三路摸上山去。杜袭守山之兵只有数百人,发现敌情后,即用山石往下滚,虽伤亡汉兵无数,但无奈前赴后继,战至上午辰时,汉军已蜂涌至山寨内,杜袭只得带了剩余人马,逃回定军山夏侯渊营寨。杜袭引军逃回,见过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夏侯渊大怒:“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郃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如何不出战?”夏侯渊令杜袭守住山寨,张郃作为后应,自己亲率大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黄忠任夏侯渊百般辱骂,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夏侯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作两段。曹兵大溃各自逃生。黄忠乘势冲下山来,冲击张郃阵营,交战数合,张郃败走,欲逃回定军山。就在黄忠阵斩夏侯渊时,定军山的侧翼,赵子龙已领一支军马,攻上曹军营寨。杜袭虽然骁勇,但已败了一阵,心中底气先自怯了几分,怎比得上赵子龙,几番撕杀,损兵折马,只得败下阵来,投奔张郃营寨,正撞上张郃吃了败仗,欲逃回定军山。杜袭禀报定军山已失,遂与张郃合兵一处,退回汉水扎营。曹操闻讯,遂亲统大军,来定军山与夏侯渊报仇,行到汉水,张郃、杜袭接着曹操。二将曰:“今定军山已失,可将米仓山粮草移于北山寨中屯积,然后进兵。”曹操依允。刘备探听到曹军动向,即派赵云、黄忠劫夺焚烧了曹军粮草,杀死曹军无数。曹操复派骁勇与刘备又数次争战,每战皆败,只得退回南郑。不知诸葛亮已派人先占了南郑,被伏兵掩杀了一阵,无奈望阳平关逃去。在阳平关驻扎数日,被张飞、曹兵又大败,只好丧胆落魄地逃回了斜谷界口。在斜谷界口,曹操屯兵日久,欲要进攻,被马超拒守,欲要退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鸡肋”口令和错杀杨修的故事。终于又一场战事,魏延一箭射中人中,至此,忙传令急急班师,曹兵已是人人丧胆,晓夜奔走不停,直到京兆境内,方始安心。曹操在西安稍事休整,欲还军许昌。需选拔一名留府长史,镇守长安,让部将荐选,荐举多人,均不符曹操心意。曹操面朝杜袭说道:“诸将为何身旁就有骐骥而不乘坐,反而再向别处访求呢?”以杜袭遇事不慌,胸中谋略,遂以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杜袭虽身为镇边大将,仍关注许都朝政。当时曹丕为世子,与夏侯尚亲暱,情好至密。杜袭认为夏侯尚不是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给予特殊恩遇,遂作书奏于曹操。曹丕初闻消息,心中甚是不悦,过后细细回味,才品出杜袭乃苦口良言。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即赐封杜袭关内侯。献帝禅位,曹丕继位魏文帝,封杜袭武平亭侯,官拜督军粮御史,后入朝为尚书,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探知曹丕殒命,奏明后主刘禅,从汉中发大兵进军秦川。魏明帝派曹真督率军队抵抗诸葛亮军队。曹真以杜袭熟悉关内情况荐举杜袭为大将军军师,随军出征。曹真病逝军中,司马懿继为大将军,仍拜杜袭为军师,后因年事已高,身体多病,魏明帝下诏,征还朝廷,封拜为太中大夫,允其不上朝奏事,在家调养,病故后,魏明帝追赠为少府,谥号为定侯。未完待续......
& &本站所载《史话襄城》内容未经特别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转载、编辑、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上一篇: &
下一篇: &适龄提示:6岁以上使用
[魏传] 三国杀武将列传 陨身表志荀彧
识人知掌上观文,用人若毫发不差
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彧别传》
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彧別传〉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荀彧除了运筹帷幄筹度钱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推荐人才,这点就是诸葛亮所不能比的了。当时,曹操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戏志才本人也是荀彧推荐的)。而曹操迎了献帝,荀彧需要退居二线处理朝政内务,虽然还是负责战略层面的谋划,但战术层面的谋划却出现断层,荀彧便马上推荐了郭嘉、荀攸。荀彧“内举不避亲”,向曹操说这位年齡比自己还大的侄子善于谋划,可随军出征,这才使曹操的征伐道路没有缓下来。后来,郭嘉果然施展其“鬼”一般的谋略。而荀攸,更成为了曹营新一代的谋主。
根据《彧别传》记载,基本上大魏第一代的要员都是荀彧推荐的,内政、部守、谋略,基本囊括了各个方面,而且这些人后来有哪个不是当世奇才、知名天下?荀文若的眼光实在独到,选人绝不徇私。他的下属希望拉关系让荀彧提拔一下,结果荀彧却用“选官是以才能来定”的言辞加以拒绝。
荀彧看自己人这么厉害,看敌人当然也是一样的。他对袁绍手下诸文武的批语可谓一矢中的。甚至对审配和许攸的矛盾也看的一淸二楚,连他们会怎样做都预料到了。结果审配果然不顾后果地治许攸家属的罪,而许攸也果然叛变,颜良、文丑也果然一战就败。荀彧这番“料亊如神”的话是在辩驳孔融的言论,再回看孔融对袁氏诸臣的溢美评论,两者高下立见。
帷幄理纷扰,运筹定时势
“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闲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荀彧主要负责曹操战略层面上的谋划。前后二十年,算无遗策,对于大局的变化把握的非常精准。由于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是四战之地,兵家要冲。四面八方部是敌人。那么,对敌人是和是战?先消灭谁?则显得尤为重要。而毎一次,荀彧给出的建议都是非常正确的。曹操被吕布偷袭了兖州之后迅速回军,经过一轮战斗,双方疆持,大部分的兖州仍然在吕布手中,这时精明如曹操竟然也头脑发热,不想再和吕布缠斗,想趁陶谦刚死向东再次攻徐州,荀彧则认为这样做是极为危险的亊情,其不利有三:一、少留兵则需要动用民力,无法抵抗吕布,多留兵则无法攻打徐州。二、徐州已收割庄稼,粮食充足。必然采取坚壁淸野政策,不容易攻打。三、倘若徐州无法攻下,吕布趁虚连仅余三城都攻陷,那曹操就无家可归了。荀彧除了说出危害,还鼓励曹操继续和吕布争持,他认为曹操之所以想放弃和吕布争充州,是被困难所蒙蔽,于是便分析:目前已经打败了薛兰和李封,如果分兵攻打陈宮,必然使宫不敢西进,就可趁机收割庄稼,积蓄稂食,一举打败吕布。曹操最终采纳荀彧意见,没有再去动徐州。而是专心致志经营兖州,最终赶跑吕布,巩固了自已的根据地。
曹操迎了汉献帝后,袁绍便来信威胁曹操,曹操一时间又混乱了起来。由于董卓的残余势力自相击破,长安实际已归曹操,于是便和韩遂、马腾等西凉铁骑接壤。这使曹操惧怕袁绍结连韩马,甚至西蜀,把自己整个包围在内。甚至说出自己兖、豫两个州怎么抵抗天下的六分之五的话,荀彧则断定韩马暂时还动不了,更别说西蜀了,只要找钟繇镇守西方,并安抚他们,就轻易解决了。从而使曹操吃了定心丸,专心对付东边的敌人。
在官渡之战的中后期,曹操越打越艰难,粮食殆尽。君臣都呈现放弃状,曹操便来信请教荀彧,荀彧根据自己对袁氏诸臣的分析,认为曹操守住扼要己经半年,袁军那一方其实也己经势穷力竭,现在就看谁能坚持住,只要多撑一会,袁军必然有变。果然没过多久便发生了许攸倒戈出卖情报的事件,使曹操最终得以扭转劣势,摧垮强敌。
曹操一统中原,经过多年准备,便欲和带甲十余万的刘表开战,然而荀彧却认为刘表势力虽大,但实际上由于北方己被统一,士气先自低落。可以用急行军的方式,减小战争规模。果然军队还没到,刘表忧亡,下属蔡瑁、蒯越等一个劲地要投降,曹操拿下荆州基本上是兵不血刃。
综上所述,曹操的几次大型战略行动,都是采纳了荀彧的意见。而当敌人众多时,曹操自己常常也会失误,荀彧都能够加以纠正,使曹操不会像其他诸侯那样走上歪路。
罢寝九州议,君臣初现隙
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彧别传》
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天下未易图也。愿……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曹操攻灭袁绍,吞并河北后便大封功臣。荀彧功劳最高,曹操欲表他当三公之职,和自己平起平坐,荀彧却以自己没有随军,无野战的功劳为由谦让了,而且辞封的决心很大,竟达十几次,甚至不把曹操的表上奏汉献帝。事情真的只是荀彧谦虚辞让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这时的曹操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和董卓拼命的那个毛头小子了,他想的是逐步将汉室江山纳入囊中,这点不可能不为荀彧所察觉。荀彧,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忠君爱国,心里对汉朝的感情和诸葛亮他们没有什么两样,想的是如何扶汉。然而时至今日,曹操已经扫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自以为可以夺取天下,改朝换代。因此,君臣不再同心。
曹操既有此意,聪明的臣下当然懂得如何做了,于是便有人建议将汉朝十二州恢复至古代的九州。这样一来位居河北重地的冀州所管辖的郡就会突然多起来,而获得最大实利的人就是刚刚担任冀州牧的曹操。这个建议者史上用了个“或”字,就是不知道是谁,不过论其行事为人,估计当为董昭之流。这样的举措,当然遭到荀彧的坚决反对,恐怕曹操也没料到荀彧这样,只是一时作罢,但君臣的矛盾便开始了。
曹操认识到荀彧并非纯粹帮助自已,最大的意图还是要中兴汉室。于是曹操开始采取—系列措施,先是欲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赐其爵位;后又欲表荀彧为三公之职,升迁其职;最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荀彧的儿子,这些,既是为了拉拢荀彧,也是逼荀彧表态。结果荀彧除了三公之职拒而不受外,答应了结亲,也接受了爵位,算是对曹操的一种妥协。
陨身表已志,孙刘同叹息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三国志o魏书o荀彧传》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魏氏春秋》
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献帝春秋》
—时的妥协并不能解决问题,曹操封公称王的道路是不会被任何人阻止的。赤壁兵败,不但没有抑制曹操的野心,反而使曹操觉得统一天下己经没有可能,在自己有限的余生,倒不如加快封公称王的步伐。于是在董昭的建议下,群臣开始准备酝酿表奏曹操为魏公的好戏。然而心中视自己为汉臣的荀彧却绝不能接受此事。他要以一己之力,为大汉力挽狂澜。
荀彧做到了,曹操确实暂时停止了步伐。但曹操绝对不会罢休,同年,曹操趁征讨孙权的机会,破例让荀彧离开许都过来前线劳军,不久荀彧得病,忧虑身亡。第二年,曹操就当上魏公了。《三国志》没有记载荀彧死因,只是简单地说他死于过度忧虑。然而《魏氏春秋》就说曹操发了个空的食盒给荀彧,以示“年寿已尽、食禄成空”之意,会意的荀彧概叹:“生死如一梦,成敗转头空。”便服毒自杀,《三国演义》亦采纳这一说法。
荀彧一代智士,其身故受到了他国多方的关注,孙权一接到消息,便派人在蜀中传播,让远在西蜀的刘备也知道。刘备一听到此消息,便咬牙切齿地痛骂曹操,认为曹操不死,祸乱就不能停止。历史上,荀彧并没有使用“驱虎吞狼”之计对付刘备(即使有,刘备也不一定能知道),而刘备打着忠汉的旗号,自然对荀彧另眼相看了。三国杀的设计师也看到了这点,故《三国杀》中刘备和荀彧的配合也特别厉害。
以荀彧之识人,极有可能从一开始投靠曹操就知道曹操不会当纯粹的忠臣,必然在成功之后夺汉家天下,但仍然助之。是因为当时曹操是最能中兴汉室的人,曹操确实有这份心,也有这个能力。荀彧这样做至少使汉朝廷长二十五年,也使最后汉朝名义上是禅让而不是被灭掉,使皇帝不至于惨遭杀害、露骨荒野。荀彧这位大汉忠臣已经是劳苦功高,做到了本分,至于功成之后。曹操走上篡位的道路,步步紧逼,荀彧则公然反对,最后更以死表己淸白,也是尽到了臣子的职责。
三国杀Online主创团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三国杀登录不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