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电子游戏戏起源来自哪里

这些游戏公司名字的起源你都知道吗? - 游戏时光VGtime - 微信公众号文章
&这些游戏公司名字的起源你都知道吗?
这些游戏公司名字的起源你都知道吗?
日06时31分来源:
游戏时光微信号:VGTIME2015
世界上的游戏公司数以万计,当然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名字存在。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厂商,凭借着高质量的作品闻名遐迩,然而这些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含义和发展由来,你也许并不知道。
因此笔者整理了一些知名游戏公司的名字来源,试图寻找其中的联系并加以归类,也算是来个小科普吧。
汉学的影响
我们的典故先从隔海的邻邦日本开始数起。汉学在日本依旧兴盛,维新以来的西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者多年来在日本土地上并行,影响着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
名字包含着最深厚汉学背景的著名企业当属万代。我国古书《六韬》中卷三‘龙韬’中有这么一句话“宫、商、角、徵、羽,此真正声也,萬代不易”,万代正是源自“萬代不易”,取其中“永恒不变”之意。万代原名“万代屋”,最初是以塑料玩具模型起家,直到2005年才和南梦宫合并成“NBGI”(现已更名为BNEI),并且在近年重登巅峰,成为日本最具实力的一线游戏大厂。
虽然向来以英文名称示人,但万代的名字却是来自于汉学
另一家和汉学有着深厚渊源的日本游戏公司,自然要数“光荣”。这家对于中国历史挖掘极深的日本厂商,其董事长襟川阳一对于汉文化颇为沉迷,为自己的公司选取了包含了“荣耀和荣誉”意思的名字。在“三国热”席卷日本的时候,凭借《信长的野望》打响名声的光荣推出了《三国志》以及之后的《无双》系列,以另一种方式将汉文化传向世界。
最后一个是任天堂,虽然官方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很多人都认为“任天堂”这三个字有“寄命于天”或者是“行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不过按照日本媒体的研究,也有一说“任”是指“任侠道”,在如今的日本应该用“黑道”更为贴切。后两个字则是因为创始人山内房治郎收购了花牌店“大石天狗堂”,由此演变而来。而以任天堂最初经营的赌博用具所寄予的赌徒精神,“任天之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释。
<span style="color: rgb(42, 186, 202); font-si就知道耍老滚,你知道RPG的起源吗?
作者:风蚀蘑菇
转载自:蘑菇茶话会(ID:fengshimoguzi)
RPG游戏即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我们这一代玩家,从小时候玩《仙剑奇侠传》《轩辕剑》长大,少年时接触到日式角色扮演游戏(JRPG),《最终幻想》、《勇者斗恶龙》、《空之轨迹》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成人后追本溯源,又去尝试了现代RPG游戏的老祖宗,欧美的《巫术》、《魔法门》等经典杰作。
《魔法门》
虽然当下随着网络游戏和移动平台的兴起,传统的单机RPG已然式微。经典的《勇者斗恶龙》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复刻版重制版移植版圈钱,《最终幻想》和《仙剑奇侠传》也有了一大堆网游和手游版的“亲戚”。但30年来无数优秀RPG大作给整整一代玩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玩着RPG长大的少年,成年后又给已经成为文化现象的RPG文化添砖加瓦,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怀”。
《最终幻想15》
传说的开始
如果把RPG分为三大类的话,欧美的RPG无疑是始祖。“角色扮演”是人类游戏作乐的天性,那些英雄的史诗、奇崛的神话,被写成文字,歌颂流传。在戏剧中,古人们扮演着其中的角色,体会到冒险的快感。19世纪之后,托尔金等大师开始试图自己创作幻想冒险故事,根植于历史却不再拘泥于现实,力图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史诗。
《龙与地下城》
如果说对英雄冒险故事的扮演渴望是RPG的灵魂,西方奇幻文学的开创是RPG的血肉,那么起源于70年代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就是RPG的骨架。TRPG可以简单理解为桌游,玩TRPG被亲切地称为“跑团”,代表作就是影响深远的《龙与地下城》。这些几个玩家一起,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依赖于复杂规则和个人策略的游戏规定输赢的游戏,对今后电子游戏平台上的RPG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最早的欧美的经典RPG就是依赖于此发展起来的。
《轩辕剑外传枫之舞》
中式RPG是最晚诞生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源于台湾的中式RPG,学习了日本已经发展成熟的RPG类型,并融入中华文化独特的武侠特色。成也武侠败也武侠,之后的20年,中国RPG游戏的发展就很难脱离古风武侠(仙侠)叙事,武侠(仙侠)类型也一直发展到了后来的网游时代。
我是要成为勇者的男人
作为参照物的日本,《勇者斗恶龙》开创了JRPG类型下经典的“勇者叙事”,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的日本RPG。日本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固步自封,却又在内部生机勃勃地创造着活力。只有在这里,早已在全球市场热潮不再的街机游戏依然生机勃勃,智能机的普及时间远远晚于其他国家,《智龙迷城》《怪物弹珠》等移动游戏能连续几年霸占人气排行榜前三名。
也只有在这里,RPG文化依然经久不衰,“勇者叙事”作为一种meme影响了无数ACGN作品,每天都有以《勇者xxx》、《魔王xxx》为题的独立游戏、轻小说被创造出来,恶搞《勇者斗恶龙》的电视剧《勇者义彦》能连拍三季。RPG从亚文化成为了国民文化,而以RPG为主题的漫画、动画也是当下热点。
《勇者义彦》系列
在我们盘点那些RPG题材的漫画、动画之前,先来说一说,“勇者叙事”的来源。在JRPG中,有一类特殊的职业叫“勇者”。JRPG的剧情可以多种多样,男主角的职业却一定是勇者,人们看到“勇者”也会马上知道“噢这是一部RPG题材的作品”。就如同在中国,RPG=仙侠一样,在日本,RPG=勇者也是成立的。
《勇者斗恶龙5》
首个创造出“勇者”的,当然是《勇者斗恶龙》。这部诞生于1986年的作品,开创出了经典的“勇者——魔王”的二元对立叙事,也奠定了整个JRPG的传(套)统(路)。魔王降世欲图毁灭世界,男主角身为普通少年,被当做勇者赋予拯救苍生的任务。勇者打着史莱姆、哥布林升级,一边穿梭于各个城镇搜刮民宅,一边收归同伴组成打怪团队,甚至还会英雄救美收获女主角一枚。最后经过团灭、升级、转职、满级,勇者带着牧师、魔导士、战士来到王宫,接受国王的委托,打跑大魔王达成happy ending。这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经典JRPG套路。
追本溯源,这类JRPG的源头,还是来自于西方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如同《勇者斗恶龙》的标题名字一样,人类骑士历经波折,最终打倒恶龙的英雄史诗,在欧洲中世纪非常盛行,著名的例如《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勇者叙事”类RPG,背景原型几乎都是发生在中世纪。这里依然是国王、王后当家的封建君主制,守城的士兵穿着中世纪的骑士铠甲,姑娘们穿着欧洲民族服饰,城镇建筑也是欧洲风格的城堡教堂。虽然没有上帝,牧师却能治疗人的肉体伤痛甚至起死回生。
《尼伯龙根的指环》
除了背景向着中世纪学习,“勇者叙事”类RPG还向西方神话和奇幻小说取经。托尔金的《魔戒》铺设下执魔杖戴高帽子的巫师,尖耳朵的美貌精灵,粗鲁笨重的矮人等经典奇幻角色印象,被JRPG照单全收。还找来拥有悠久历史的哥布林,萌化了诞生于下水道的史莱姆等等,让这些群众基础深厚的小精怪为勇者的旅途增光添彩。
勇者义彦与史莱姆
而这些原本生长于欧陆的幻想故事,也逐渐被染上了东方色彩,以新的形象在JRPG中重生。《勇者斗恶龙5》以及模仿者《勇者义彦》中的主角,衣着不像中世纪骑士,反而像TVB电视剧《天龙八部》的萧峰,带有游牧民族风情。中世纪浓重的基督教氛围不再,一神论视角也少有,这个任由魔王捣乱苍生震恸而无所事事的“神”,反而有尼采的“上帝死了”的意味。这些日本视角下的西方奇幻,如同“阿美咔叽”一般(指日本人故意模仿“美式风格”,刻意制造出的粗野狂放的审美美学),把舶来品也打上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烙印。
RPG作品的分类
在日本的ACGN作品里,RPG是个流行的题材。从上世纪的《罗德斯岛战记》的正统RPG叙事,到近年来大火的《刀剑神域》、《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玩着游戏长大的一代,对这些RPG题材的轻小说、漫画接受度更广,自己的游戏经历使得主人翁的冒险代入感更强,看RPG的恶搞梗也更为亲切。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粗略划分一下,这些RPG题材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正统的RPG叙事,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奇幻游戏剧情,例如《罗德斯岛战记。
(2)现实中的主角因为各种原因进入到游戏世界里,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发生连接,例如《刀剑神域》。
(3)套用RPG世界观下的恶搞作品,主角出生即为游戏中的人物却不自知,例如《勇者义彦》系列,《战勇》。
(4)制作RPG游戏的故事,例如《new game》。
(5)出现过RPG梗的非游戏题材作品,例如《幸运星OVA》中主角们玩游戏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这几个分类,分别细说。
《幸运星》游戏小分队
正统的RPG叙事
这个分类下的作品,严格来说并不是游戏题材,而是奇幻题材。只是由于设定严谨,剧情符合标准的RPG游戏剧情,所以归入此类。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罗德斯岛战记》,是确立日本严肃奇幻文学的奠基之作,它的诞生也和RPG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罗德斯岛战记》
《罗德斯岛战记》的作者是水野良,小说于1988年出版,一共有9部衍生动画、几十卷漫画和9个电子游戏版本。时间回到1985年,TRPG的经典之作《龙与地下城》正式进入日本,在爱好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一些日本玩家在《龙与地下城》的基础上,改造了一个充满魔法和精灵的高魔版本,名为《罗德斯岛战记》。1986年,既有舶来品《龙与地下城》的影响,又有半原创作品《罗德斯岛战记》的加持,RPG文化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一代名作《勇者斗恶龙》和《塞尔达传说》问世,第二年《最终幻想》也悄然发行,时至今日这三款游戏依然经久不衰。可以说,《罗德斯岛战记》脱胎于TRPG,又对JRPG文化的奠基有着巨大的影响。
《巴哈姆特之怒》游戏版
30年后的《巴哈姆特之怒》,又是另外一番状况。2011年,手机游戏《巴哈姆特之怒》开始发行。这个手游有着标准的RPG设定,在有着各种不同种族的的神秘世界,想要征服世界的魔族侵略派到处引发战争,而人类、天界、魔族稳健派为了防止侵略派的世界征服而一起在世界各地战斗着。玩家担当“骑士”的角色,为收集封印了“传说中的英雄”、“神”或“魔物”的卡片而在世界上冒险。由于精良的制作和高涨的人气,《巴哈姆特之怒》于2014年改编成动画,并且连出两季。优秀的动漫作品改编成手游并不鲜见,但手机游戏改编成动画却很难得。《罗德斯岛战记》与《巴哈姆特之怒》体现出RPG主题在ACGN作品间不断转化循环的过程。
在日本RPG是国民题材,但在中国普及度远远不够。尽管我们游戏改编成电视剧的《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是那么红火,电竞比赛在各大城市都有,但游戏在主流社会的偏见仍旧没有去除,各类“网瘾戒除中心”仍然赚得盆满钵满,家长们依然闻游戏色变。说了两部都是日本作品,《塔希里亚故事集》夹在其中有些孤单,又有些可贵。
《塔希里亚故事集》
《塔希里亚故事集》是国产原创漫画,作者吴淼。自2006年底开始在网络上连载,2007年单行本第一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七本。也曾被改编成手机游戏。故事发生在架空的塔希里亚世界,世界观宏大,分为四大元素界、四大灵界、四大王国、四大商会等等。本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风独特,全黑白剪影风。虽然有着庞大的背景,但并没有一开头就给读者灌输概念,而是把剧情分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剧。这些类似寓言的小故事之间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即使不了解世界观也不影响观看。整体风格沉郁,内涵深刻,是国产原创漫画的一股清流。
这是RPG题材的作品中最常见,也最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类。这类作品,要么是主人翁玩VR网络游戏时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其中出不去了,要么是主人翁一觉醒来就莫名其妙穿越了。作品千千万,套路都一样。这些倒霉内向的阿宅,必须抛开三次元的世界观,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多年游戏经验,在撩妹和打怪中杀出一条血路,找出真相回到现实世界。这类作品的始祖是《.hack//G.U.》系列,这是一个庞大的企划,从2002年开始,游戏、小说、漫画、动画共有几十部。
《.hack//G.U.》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类作品能出彩大多有着自己特色。《刀剑神域》是标准的轻小说模板,打怪爽后宫high,改编成动画人气更是居高不下,霸占了很久的畅(本)销(子)榜。《记录的地平线》剧本更扎实,把游戏世界的细节构建得栩栩如生,让有网游经验的读者身临其境。《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则偏重于游戏开荒初期的艰难困顿,打了一整季哥布林才买得起装备让人好笑又心酸。《over lord》走黑暗严肃向,通俗说就是装逼。
《记录的地平线》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是异世界的搞笑日常,CD时间24小时的法师等爆笑梗,轻松愉悦又治愈。《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掀起了拉姆雷姆狂潮,男主没有其他超能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game over-读档重来”,也让玩家回忆起了自己游戏中靠“SL大法”的经历。《游戏人生》则不局限于RPG,讲述了两位社恐死宅家里蹲兄妹,穿越于一个又一个游戏中的故事。从角色扮演,到射击游戏,甚至逆转裁判和词语接龙,设定十分新颖,动画男女主角声优松冈祯丞与茅野爱衣的互动也是一大看点。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轻小说改编为动画,漫画类作品不多,有一部《RPG W(???)RLD-RPG实景世界》,剧情依然是死宅男主穿越到游戏世界,在此就不赘述了。究其原因,轻小说中网游已是一个热门分类,但漫画市场热度还不高。而动画的音画结合更能表现游戏中的氛围,又是漫画所不及的。
《RPG W(???)RLD-RPG实景世界》
RPG世界观的恶搞作品
《咕噜咕噜魔法阵》
这类作品的前提是,承认RPG世界是存在的,主角一般为这个奇幻世界的土著,却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存在危机,从而展开“反类型”的故事。这类作品最早的起源之一,是1994年的动画《咕噜咕噜魔法阵》。十岁的小屁孩勇者和十岁的半吊子魔女,受到使命的感召,踏上讨伐魔王的征途。经过了旅途中的各式欢笑、艰险,两个主角却在和魔王决战之前,因“收拾了魔王之后,我们的冒险旅程就要终结了”而决定放弃。这样无厘头的结局,颇具《勇者义彦》风范,朋克得不像20年前的子供向作品。
《魔王勇者》
在恶搞风行的轻小说世代,这类作品就更多了。轻小说改编过动画的,有《打工吧!魔王大人》,魔王、随从与勇者,一同穿越到现代社会,曾经呼风唤雨的他们举止怪异活像中二病,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规则。经济不景气,不仅魔王要打工,《没能做成勇者的我无可奈何的决定去工作》。《魔王勇者》中,魔王对着勇者大谈战争经济学,一致认为打仗是没有前途的,一起开荒种田才是硬道理。
漫画改编也有很多RPG题材恶搞类。比如《战勇》,原作是网络漫画,动画虽然是泡面番,却是山本宽的野心之作。勇者打怪产业化,国王得派专门人员管理如过江之鲫的勇者们,男主即是该国75名勇者中的一员,光看开头的设定就笑破肚皮。战胜了御姐法师、幼女魔王,真爱还是面瘫吐槽役的国王侍从呢。《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是老套的废柴男配傲娇女,但观众们表示并不在乎,女(本)主(子)漂(好)亮(用)就行了。《超有病之勇者传说》是国人漫画家孙渣的原创作品,延续了”超有病“系列一贯的恶搞风格,喜欢RPG题材的国漫的读者不要错过。
《超有病》系列
RPG题材的漫画,九井谅子的《迷宫饭》是一股清流。将奇幻和美食漫结合的新颖设定,稳扎稳打的剧情节奏,都看得人很舒服。为了复活妹妹,主角团向地下城进发,遇到了把迷宫当成食堂的矮人,组队踏上了打怪吃吃喝喝之旅。石巨人身上可以种蔬菜,史莱姆做的布丁很Q弹,矮人风味小炒会动的盔甲,每集一个一本正经的怪物食谱看得人垂涎欲滴。九井谅子的短篇漫画个个脑洞都精彩纷呈,首部长篇更是收获了巨大的人气,被称为“舌尖上的地下城”。最近几期中,妹妹终于复活,是完结还是新坑的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
《迷宫饭》
恶搞RPG的三次元作品,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日剧《勇者义彦》系列。2011年横空出世的《勇者义彦与魔王城》,把我们熟悉的游戏梗放进三次元:勇者们进入城镇就排着队闯入居民家中,砸罐子找宝箱,居民依然熟视无睹做着机械的工作;向NPC打探情报,来来回回只有两句话,犹如机器人复读;三次元化的战斗居然是回合制,主角们一本正经地排好阵型和纸糊的怪物们你来我往,还有掉血和中毒特效。
恶搞《寄生兽》的“小左”
这些“陌生化”带来的效果足够我们笑一年,连带着剧情的单薄、制作的简陋都不那么重要了。倒不如说,场景越是寒酸,道具越是简陋,主角们大义凛然走剧情带来的反差就越是荒诞好笑。第二年的《勇者义彦与恶灵之钥》还在绞尽脑汁圆剧情,告诉人们为何打完了魔王又得再来一遍。苦等四年才盼来的第三部《勇者义彦与被引导的七人》,更是从《勇者斗恶龙》黑到了《最终幻想》,甚至《超级马里奥》,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
恶搞《最终幻想》的陆行鸟
制作RPG的故事
日漫中制作游戏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前有《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后有《少女向荒野进发吧》。但这些作品都是制作GAL游戏,大概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制作AVG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费时费力的RPG就不太可行了。
2016年的七月新番中,漫画改编的《new game》就是以游戏业为背景。虽然因为大家都懂得的原因,这个游戏公司的成员全是萌妹子,玩家也以女性为主,让人忍不住吐槽:哪里有这样的公司请让我来上班好吗!但《new game》还是较为忠实地表现了一款RPG的制作过程:大纲、剧本、人设,美术组新人女主角从3D建模开始学习,一点点为这个虚拟世界添砖加瓦。即使自己做的都是村民NPC,但每一个模型都饱含着staff的用心。发售前赶工的通宵加班,让闺蜜来测试抓bug,为公式书整理出人设图,最终游戏成功发售喜极而泣。
《new game》中所做的游戏《精灵物语3》的设定集和伪访谈
《new game》呈现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这里没有办公室内斗、没有玩法抄袭的龌龊、也没有社畜加班猝死。它呈现的也是每一个游戏玩家的终极梦想:能亲手制作一款喜欢的游戏的续集,为它鞠躬尽瘁拼尽全力,看到自己的奋斗成果能为更多人所喜爱。这种幸福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其他事所不能比拟的。
出现过RPG梗的非RPG题材作品
之前说过,RPG文化在日本是国民文化,所以一些非RPG题材的ACG作品,也会出现游戏梗。例如今敏监督的唯一一部TV动画《妄想代理人》,之前是悬疑题材,一直围绕着袭击人的“球棍少年”究竟是谁而展开。到第五集画风突变,一整集都变成了中二病少年的RPG幻想。在现实中走访调查的警察二人组,也跟着少年的脑洞上天入地,一会走迷宫一会打魔王。今敏一向喜欢模糊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从《红辣椒》的梦境入侵现实,到《千年女优》的电影串联蒙太奇。《妄想代理人》第五集用非常超现实的手法,模拟出少年的心理状态,构思巧妙。
《Level E》
在富坚义博还没有成为“富奸”之前,他的中篇漫画《Level E》也有恶搞RPG的内容。众所周知,《Level E》的主角是外星人马鹿王子,外形俊美脑子智障,有1001种整人的法子。其中一个故事里,马鹿王子为了娱乐,戏弄起地球上的小学生,给他们装备与超能力,要他们组成五色战队假面骑士。又把他们置于RPG次元,里面的NPC不管问什么都只会答一句话。平时看来理所当然的设定,这时却显得毛骨悚然。漫画版有好几页纯文字版设定,动画版则配上神来之笔的游戏风格主题曲,又蠢又燃,二者的处理各有千秋。
每集30秒的泡面番《懒蛋蛋》,352-381话中也有恶搞RPG的几集。《幸运星》的OVA第一集,便是此方等人在玩游戏,甚至和老师一起组队。穿上游戏装备的几人,别有一番萌点。
通关之后,何去何从
既然说ACGN,之前说了那么多动画、漫画、轻小说,不提下游戏好像说不过去。在文学理论中,有“元小说”的概念,即“描写写小说的小说”。那么我想,关于游戏,也有一些属于“元游戏”,或者说“元RPG”,“关于游戏的游戏”。
2013年,一款名为《Evoland》的游戏很火热,中文名《进化之地》。勇者从最古早的黑白8bit游戏开始,打开一个个宝箱,是游戏史上的一次次里程碑史的升级。我们获得了上下左右移动,获得了音效,获得了bgm,获得了画质的飞越。我们有了存档,有了升级,有了迷宫要素,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构成“RPG”的那些东西。我们欢呼雀跃,我们喜极而泣,我们用短短的几个小时通关,走过了RPG游戏的几十年的历史。
《Evoland》是款好游戏,它用极为形象化的手法,勾勒出RPG的发展史。却还是没解决最深处的困惑:我们为什么要玩游戏?为什么对角色扮演乐此不疲?2015年,一款AVG游戏也许解答了这个问题。它的名字叫《Swordbreaker The Game》,中文名《碎刃者》。
勇者站在城堡前,他该何去何从?
勇者来到了仓库,拿到了地精的钥匙,却没躲过女巫的引诱。
勇者本打算和公主长相厮守,没想到却和海绵永恒缠绵。
勇者不想去救公主,他受到心魔的蛊惑,成为了下一任魔王。
勇者喝多了,再也没站起来。
勇者被吸血虫咬了脖子,丢掉性命。
勇者逃走了。
这款文字冒险游戏,有324个场景,100多种死法,只有三个真结局。几乎每一步都有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步步杀机。
它就像对冒险人生的隐喻,提醒我们:嘿,虽然RPG里结局数量少得可怜,可是生活中还是处处都有选择的啊。当然,你得小心你的选择,别一不小心得不偿失。可是人生没有SL大法,谁又知道当下的选择是福是祸呢?
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的我们,向往着RPG里,被命运潮流所推向的唯一结局。不管怎么作,勇者还是会打倒魔王,然后和公主在一起。我们恶搞、嘲弄这种老套,可是当真正的自由度降临时,又无所适从而恐慌。我们需要RPG带来的冒险幻想,来消磨似乎一眼看得到尽头的无聊人生;也需要RPG给我们的happy ending,来拥抱生命的巨大不确定性。
也许,这就是我们玩游戏的意义。
本文转自蘑菇茶话会(ID:fengshimoguzi)
虾丸君:每次玩RPG,就像读一段历史。
ID:geekgaming
游戏,一部时代的科学史
别瞎玩彩蛋提示:“ ”、“ ”、“ ”、“ ”、“ ”、“ ”、“ ”、“ ”、“ ”、“ ”、“ ”、“ ”、“ ”、“ ”、“ ”、“ ”、“ ”、“ ”、“ ”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电子游戏起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