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概念观的概念

  康德在论及空间的概念时说“表现对象为在吾人以外之事物,且一切对象绝无例外,皆在空间中表现”。以此句话,康德所证空间之为先验的直观,其实成为这样一种逻辑:“我认为它是先验的,所以它是先验的”。而康德自己也说“吾人如以判断所受之制限加于判断中主词之概念,则此判断即为无条件的适用有效。”  若假若空间中没有任何一物,并且从没有过任何一物,而此时有一意识存在,它是否能纯粹直观地认识到空间?依康德之概念,是当然能而必然能的。因其说“必须在知觉任何对象以前预行存在吾人心中”。但事实是,若仅有一意识与空间,意识将无法感知空间。康德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此直观仅在主观中而为主观之方式”,“设吾人离外的直观之主观条件,即离此易为对象所激动之倾向,则所谓空间表象绝无表现之意义可言”,“于是吾人关于一切可能之外的经验,则主张空间之经验的实在性;但同时又主张空间之先验的观念性——易言之吾人如撤去以上之条件,即撤去受制于可能的经验之制限,而视空间为存于物自身根底中之事物,则绝无所谓空间。”  康德认为万物皆有物自身,唯独不承认其称之为容纳万物的空间为物自身,但若仔细考察他所谓“物自身”的概念,这个概念却又离不开空间,即 “物自身”的概念包含这样一条---“必不为虚空”。但提出“物自身”概念的理念却是,它不应与任何其他发生联系,既不发生肯定的联系,也不发生否定的联系。这样就产生了自相矛盾。原因就在于他设定物自身的概念时,必然地受到了作为“心外感方式”的空间的影响。这就使这种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  康德又称“盖主观感受性,即为对象所激动之主观能力(即空间),必须先于对此等对象之一切直观”。他认为空间在人认识万物之前,已是先验地存在心中的。在这种阐述中,他又必然地受到了其称之为“内感方式”的时间的影响。他称空间是先于万物的,但又宣称:“撤去受制于可能的经验之制限,而视空间为存于物自身根底中之事物,则绝无所谓空间”。这又是自相矛盾的。  康德自己设定的两种纯粹直观,影响了他自己,使他出现了矛盾,又由于“吾人如以判断所受之制限加于判断中主词之概念,则此判断即为无条件的适用有效”,而使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  康德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意识到“无”也是一种存在,且把时间作为一种先验的知识,认为是内感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本在”的逻辑。  物与空间是共生的。物是“有”,而空间是“无”。若说空间是先验的直观,且必基于此才能认识物,则亦可以说,物是先验的直观,必基于此,才能认识空间。康德只执着于对“有”的研究,却发现仅基于“有”并不能研究其自身,于是将“无”阐述为认识“有”的一种方式,但显然地产生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人类的认知,其本质并非是“什么”,而是“差异”。这里所说的本质,是脱开了认知的能力和方式,其解释的是认知何以可能。心外感并非必须基于先验的空间,内感也并非基于先验的时间,皆基于“差异”。所以“物自身”的概念虽然是可以理解的,却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人类亦不可能认识到“物自身”,而只能认识到“使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那些表象。若意识不能区分本身和其他,将无法取得任何认识,实际上即意识不存在。  而在“有”与“无”之外,是纯粹的无。  当人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于万物,认为是“本在”的。虽然人们也会追寻其从何而来,但人们承认它是“在”的。这种“在”,不基于任何其他。虽然这种认识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即应该说:“空间和物”是本在的,但它还是为人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基点,或称着力点。但当人们考察时间时,却发生了困难。康德提出,时间是内感的纯粹直观。先不说这样是否合适,再来考量人们在认知中遇到的其他困难。如,5+7=1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对于这样的知识,人类只能赋予其概念,而无法对支撑它的原理进行思维。通俗地说,人们很容易明白它,并且觉得它就是这样而没有其他可能,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康德称之为先验的知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人为的设定,是一种主观发明的模型,而这种模型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其真实本身。  康德(或绝大部分人)认为世界是经验的,而人可以从经验之中升华出理性,并且人竟然有一些先天的知识。人认为世界是低级的,低层次的。这是多么大的谬误!事实上,世界除了“空间与物”是本在的,“世界的逻辑”也是本在的。而时间,及其他所谓先天的知识,便是世界的逻辑。最关键的,这种逻辑是“本在”的。世界虽不言,却自有其理性,自存在其抽象。  当然,以上一段并不是在说绝对世界真理。而是说在“使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那些表象构成的世界中,人所可能认识到的那些理性,不管它已经被认识到了,还是仍没有被认识到,但人可能认识到。实际上,若有绝对世界,则在绝对世界中,必无“本在”这种东西。绝对与“本在”是矛盾体,而许多无解的疑问,正是源于“基于本在追寻绝对”。本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人的认识来说,“空间与物”本在,“人与世界”本在。  康德认为,人经感官,仅能得到知识的质料--感觉。依此,人不可能认识到本在的世界的逻辑,因逻辑不可由感官得知。实际上并非如此。人,与“使人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世界是共生的。世界的表象经人的感性而成为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对应于世界的表象。人的悟性对感觉进行加工而成为人的理性,而对应于人的理性,在世界那里似乎空空如也。问题是,若表象只是纯粹的表象,何以能够产生理性?事实上,世界反应给人的,是其全部可能被认知的层次,其表象、其逻辑,或许还有更高的层次。(未完)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更多
  楼主怎么还在读蓝版?最好是读邓版或李版,新译的要好得多。
  @凯华 1楼
16:00:00  楼主怎么还在读蓝版?最好是读邓版或李版,新译的要好得多。  -----------------------------  哲学长句子太多,现代语的歧义比古语严重啊。
  希望有识之士一起探讨。
  @老马识途否2012 4楼
17:32  【人类的认知,其本质并非是“什么”,而是“差异”。这里所说的本质,是脱开了认知的能力和方式,其解释的是认知何以可能。心外感并非必须基于先验的空间,内感也并非基于先验的时间,皆基于“差异”。所以“物自身”的概念虽然是可以理解的,却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人类亦不可能认识到“物自身”,而只能认识到“使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那些表象。若意识不能区分本身和其他,将无法取得任何认识,实际上即意识不存在。】  ====================================  1、“是”与“差异”;……  -----------------------------  仁兄对认知的理解,是基于判断力的范畴。  
  @老马识途否2012
17:32  。。。。。。。。。。。。。。  ====================================  1、“是”与“差异”;……  -----------------------------  @wbsqwe
18:25:00  仁兄对认知的理解,是基于判断力的范畴。  -----------------------------  @老马识途否2012 6楼
18:46:00  先别忙着下断语。  你那个“差异”与“是”是大同小义。因为,没有“差异”就没有认知发生的可能。而原来的“是”是建构在“月亮(对象)必须要有其自身的确定的规定”之上的。  没有“差异”与“没有自身确定的规定”,认知都不会发生。  我不纠缠于此,我追求:认知“生成知识”;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生成知识?  -----------------------------  认知“生成知识”;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生成知识?  康德说得是感性和悟性共同的作用,若不在此可能中,便是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中的。而我对于先验的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知识是人的知识。若说一切皆纳入世界,便是十足的唯物了。
  关于自我,即自我自知和思维,别无其他。
  @wbsqwe
20:51:00  知识是人的知识。若说一切皆纳入世界,便是十足的唯物了。  -----------------------------  @老马识途否2012 11楼
22:34:00  先别扯的太远,要使用“物质、精神”等争议极大的概念,首先要说清楚你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着个概念。比如:在列宁的定义下使用。还是其它?  认识生成知识,而一般来说,知识是我们的能力。所以,说认识生成属人的能力,也是可以的。  说一切纳入“世界”,这是区别于西方人追问“绝对开始、绝对起点”而言的。坚持在这个世界中寻找原因,而不是在这个世界之外寻找原因。如果这个世界有开始,那么这个开始一定是“......  -----------------------------  对概念的争议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概念的内涵明了清晰即可。我所使用的世界概念,是指为意识所感知的所有表象及其内在逻辑,相对于你所使用的世界概念,你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相对的世界。
  回复第13楼,@老马识途否2012  怎么说才能明白点呢?   “我”与“世界”,你是这个意思吗?那“我”是在世内?还是世外?   意识,一定是“意向性”,或“意识到了存在”。没有指向,没有意识。   因此,只有在“意识到”这个前提下,知识发生了,产生了。我前面说过,我不纠缠于“认识是什么?”,而寄望于从其能够产生出知识这一点上,追问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没有孤立之物可以存在,这是原则!拉康解构“我”是对于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最后一击!   西方整个形而上学史都是在纠缠着自己的预设:这是什么(纯客观规定)?我是谁(孤立的逻辑起点)?   --------------------------  感谢仁兄的关注,我在豆瓣哲学人小组也发了这个贴,如果您感兴趣可以一起来讨论,您的关于自我是世界内还是世界外的问题那边已经讨论过了,比较长,我用手机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您愿意,可以去那里看看。  
  第一,Kant肯定不认为概念是从经验里抽象的,若此,经验的偶然不确定怎么能使概念普遍必然,他不必写了。二,你看,因有眼,器官,思维呢,总得有个来源吧,时空,范畴,逻辑,就是感性,知性,理性的方式,Kant找到的,并体系。三,看完了,书的结构和妙,很清晰就。
  其实作者对时空怎么形成的应该是含糊不清。  物质运动形成时间与空间。时空不会单独存在,而时空也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说白了,这个宇宙只存在物质运动,剩下什么都不存在。  而我们为了研究物质运动,而有了时空的概念,有了力、场等等概念。  换句话,没有物质运动,这一切都不存在。  不存在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用这个宇宙的事物无法理解,无法说明的,你不知道是不是个状态,或是什么。  而没有物质运动的地方,是不存在时空的。这个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础性的东西。
  我觉得:要批判对手的观点,首先必须有对于对手观点的了解,就时间空间这个方面来说,当然是要对时间空间概念的了解。没有这些了解,批判就是盲目的,甚至可能被人看作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在我看来,康德对于时间空间的了解,基本上可以说是高于现代所有人的。因而,康德时空观可以学习、探讨,绝大多数人都不具有“批判“的能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4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简析.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4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简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4、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简析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科学从科学发展前的思想中将空间、时间和物质客体(其中重要的特例是‘固体’)的概念接收过来,加以修正,使之更加确切。人们曾设想,不依赖于主观认识的‘物理实在’是由空时(为一方)以及与空时作相对运动的永远存在的质点(为另一方)所构成(至少在原则上是这样)。这个关于空时独立存在的观点,可以用这种断然的说法来表达:如果物质消失了,空时本身(作为表演物理事件的一种舞台)仍将依然存在”。爱因斯坦的基本的思想,追求自然规律的统一性,他要通过局域对称性来实现物理运动规律的几何化,这个一直是以后理论物理学家追寻的方向。新的时空概念必然改变时空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普遍的背景作用被消除后,时空就像一切物理客体一样与其他物理客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时空的特性依赖于其他物理客体,同时通过对其他物理客体的作用表现出自身的特性。引力可以用空间几何特征的空间弯曲得到解释和理解;物质间的作用以及物质的产生与我们所处时空的基本特性有关,即我们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物质结构,是与时空的本性相关的,而我们的时空为什么是这样的,也是由物质世界的结构所决定的。这样一来,经典理论中那些特设性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就被剔除了,时空的本质与物理客体的作用关联了起来,从而为将时空自身作为需要研究的物理实在提供了条件。时空的地位不再完全凌驾于一切物理对象和作用之上,而是同它们相互融合。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变成了哲学时空观在物理学中的狭义表现。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爱因斯坦完全变革了我们思考空间和时间的方式,“它们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论系统科学时空概念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11期
论系统科学时空概念的演变
【摘要】:相对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系统科学时空观的出现是时空观方面一场彻底的革命。系统科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主导、空间时间化的演化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的完成经过了三个阶段: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区分的发现、内部时间的发现和空间的时间化及时间节律普适性的发现。以后复杂系统的研究都是在演化的时空观的框架内进行的。系统科学哲学呼唤时间、空间研究重回系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N941【正文快照】:
相对论革命的最突出的意义在于以相对性时空观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然而相对论与牛顿力学本质上都是将时间空间化,因此相对论所带来的时空革命实质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20世纪中叶兴起的、至今方兴未艾的系统科学带来了时空观更彻底的革命,重新肯定时间不可逆性的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曙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窦晓光;[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陈丽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吴先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韦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陈瑜;吴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陈金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姚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郭桂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李硕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戴海光;;[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万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邢莉;;[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陈蓓露;;[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赵峥;田贵花;高思杰;刘辽;;[A];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Experimental Tests o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Determination of Intertial Systems[C];2007年
刘彦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彭恒礼;;[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3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红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武克勤;[D];苏州大学;2010年
张美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宗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赵庆灿;[D];南开大学;2010年
李笑频;[D];云南大学;2010年
丁可;[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吴旭平;[D];吉林大学;2011年
宫瑜;[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卓;[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崔鲮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邓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陈婷;[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韩芳;[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冯璐;[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陈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黄丽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张洪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孔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宁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贺恒信,曹文强;[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年01期
;[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年04期
高国治;;[J];中国宝玉石;1998年03期
王大辉;[J];科学中国人;2001年06期
齐磊磊;;[J];系统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李诗和;;[J];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周曼殊,从善本;[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2年03期
范文涛;[J];系统工程;1987年02期
钱学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暨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建所25周年[C];2005年
;[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桂起权;;[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李习彬;;[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孙东川;柳克俊;;[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车宏安;;[A];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暨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建所25周年[C];2005年
车宏安;;[A];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暨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建所25周年[C];2005年
;[A];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历史回顾与工作概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C];2006年
车宏安;;[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关世桥;[N];中煤地质报;2008年
程洁;[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立国;[D];南京大学;2010年
章红宝;[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姜波;[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刘国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忠维;[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李向宇;[D];贵州大学;2008年
李绍良;[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胡鹏;[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相对论时空观-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相对论时空观
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观点。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着的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相对论时空观看作是自然科学对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证实。(参见“相对论”)
与"相对论时空观"相关的文献前10条
正 2005世界物理年来临,谨以本文纪念相对论建立100年,并纪念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相对论——时空理论的变革之秀,截然更改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由此而形成
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大学物理课程的相对论教学中,如何认识牛顿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辩证统一,如何分析和处理好相对论时空观和绝对时空观的关系,如何解决该章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三重"探究,即"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应用"探究,让学生从"绝对时空观"的前概念中建构起新的相对论时空观.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时空观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时空观到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中心论;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中心论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每一次变
在GPS中,观测者对时钟所显时间值和物理事件所发光信号传播过程所作全面描述应包括“看到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作为具有特定物质性、运动性、结构性和开放性的动力学系统,时种所显时
相对论时空观新探乐传新相对论时空观包括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和广义相对论时空观。因为相对论不仅是一门物理学,而且也是一种哲学,因此对它的时空观进行哲学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正 0 引言所谓“时空观”,就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性质所持的看法。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与经典(牛顿)时空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概念。然而,这两种时空观在对时间和空间所持的看法上却
正 爱因斯坦相对论用新的科学事实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进而否定了把物质和时空分裂开来的绝对时空观。正确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辩证唯物主
从光速不变原理出发,讨论相对行驶的两列长度相等的列车上的两个基本的时空测量实验,通过启发武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定性介绍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条基本假设之上,并由此得出了“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效应。明确指出时间和空间的测量是相对的,并与物体的运动状
"相对论时空观"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轴法 历史时空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