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道下远综说好的法师是远攻呢哪里人

河北僧人智救21岁跳楼男 救人法师:我佛慈悲|佛教|道和法师_凤凰佛教
河北僧人智救21岁跳楼男 救人法师:我佛慈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月28日,北京大望路SOHO现代城23层一青年男子准备跳楼,闻讯赶来的河北僧人开启“唐僧模式”智救轻生男。
4月28日上午10点多,北京大望路SOHO现代城23层,一位青年男子翻过护栏准备跳楼。(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年轻男子站在护栏外,情况十分危险。(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闻讯赶来的道和法师与警官和心理学工作者等一起救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道和法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4月28日上午10点多,北京大望路SOHO现代城23层突现惊人一幕,一位21岁青年男子翻过护栏准备跳楼,一位闻讯赶来的河北僧人开启&唐僧模式&智救轻生男。满满的正能量赢得了在场群众的称赞。29日下午,凤凰佛教独家连线救人法师释道和。 道和法师介绍,28日早晨,他正在现代城26层国艺馆读书画画,隔壁一位从事心理学工作的邻居上门说,23层有人要跳楼,法师去劝一劝吧。道和法师放下书立即奔跑到23层。 23层护栏很窄,大概有七八公分,轻生男子扶着玻璃站在外边,围观人群都离得远远的。当时道和法师说了一句:&小伙子,不要太自私啦!&轻生男看了法师一眼,没有回答。法师慢慢靠近轻生男,一边靠近一边对轻生男说:&阿弥陀佛!有什么想不开的,我可以帮你忙,你不要这么冲动。这么跳下去很容易,但是你父母会怎么想呢?你有没有考虑过他们?挫折谁都会遇到,我过去跟你聊聊行不行?& 道和法师的&唐僧模式&开启后,轻生男放松了警惕,终于同意道和法师可以靠近他。法师随即走过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这样心里就踏实了嘛!但中途我几次试着让他转过身来,他不干,说一定要把话说清楚,要洗刷自己的冤屈。&道和法师回忆说。 青袍圆顶的僧相与和声细语的安慰,令这位21岁的小伙子逐渐平静,他开始向道和法师倾诉自己的痛苦,表示被人诬陷是小偷,还因此丢了工作。为了澄清自己,他前往派出所报案,但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证据无法立案。因为迫切希望警察来帮他解决问题,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接到报警的公安、消防迅速赶到,危机处理小组的年长警官也来到现场进行紧急处置,了解情况并安抚情绪,表示将对男子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查。眼见小伙子逐渐平静,道和法师趁机劝说道:&出家人不打诳语,你要是相信我就过来。&待小伙子靠近后,身高1.8米的道和法师突然踩在玻璃护栏的钢管上,发力一把抱着小伙子的腰,将其从玻璃墙外拎进楼内。一场危机化险为夷。 在接受采访时,道和法师深有感触地表示,现在的孩子经历的挫折少,另外缺乏信念,所以才会频发青年人跳楼寻死的事件。&我跟他说,人不要总是抱怨,其实别人冤枉我们,也是在考验我们。&& 采访最后,道和法师把佛教对自杀的看法分享给网友:佛教反对自杀,自杀并不能得到解脱,反而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痛苦,所以果报也不好。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这一生得到人身,下一次轮回为人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所以不要糟蹋这个难得的人身。佛法是解脱痛苦的方法,了解一些,就可以化解这些困难。&道和法师语重心长地表示。 据了解,道和法师出生于1973年,是江苏省市人。出家前为中医,2013年在河北保定市真觉禅寺礼真广法师出家,2014年于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受具足戒。&作为医生,经历多了死亡,所以觉得,人应该更珍惜生命。我佛慈悲!&道和法师说。
[责任编辑:闫秀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DNF被人称之为下水道三兄弟的男法师三个职业哪个值得玩DNF被人称之为下水道三兄弟的男法师三个职业哪个值得玩苏苏与小杰百家号风法三个职业出来之前,都说风法是下水道,但是配上不死鸟刷图真心猛,连续三段瞬移令其成为dnf中机动性最好的职业(或许没有之一)。60级之前基本上一个技能一个图,非常流畅,节奏感很强。基本上都是大范围技能,45级技能风暴之拳伤害很高,一觉和血法一样全屏。缺点很明显,在贴吧上看到一个满级风法哀叹自己的伤害低,一旦离开不死鸟活动,恐怕远不如现在好用。建议作为搬砖号培养。技能也很不华丽。血法之前各种新闻都在猜测会被和谐成屎黄色,谢天谢地。这个角色目前是全dnf唯一一个三条(hp,mp,血气),多了一个血气。一半技能以控制为主,消耗mp,从怪身上吸血补充血气,一半技能以伤害为主,消耗血气造成伤害。如果血气不足还要放这部分技能,会造成hp的损失,于是不死之身在刷白图的时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技能范围较小,比起风法的大范围更是难受,但是控制很多,长枪蝙蝠魔犬等都带控,据说异界套可以实现无死角控制。长枪可破霸体。瞬移技能血影步可以直接闪到对手身后,是集pk和刷图为一体的职业,类似冰结较为全能,但掌握吸血攻击这套模式需要时间,刷图相对比较墨迹。技能很费蓝,建议做个炼金术,给自己嗑药。虚空对新人很不友好,技能大多需要预判,对我这种手残简直是灾难。而且技能做的很不统一,感觉东拉西扯都进来了。第一次见到冰结师时被其技能的整齐华丽所惊艳,到了血法风法中规中矩,虚空给人感觉是五花八门的大杂烩,什么都放进来。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伤害据说很高,但是亲测和血法半斤八两。技能角度比较刁钻,以多段攻击为主,需要考验操作。分为两套加点模式,混合双打和单干,和血法一样都是很有特色的职业。三个职业都有自己明显的短板,在贴吧看到一个笑话,说血法帅,虚空伤害高,风法适合搬砖,我该玩哪个呢?答案是玩冰结。三个职业刚刚上手都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需要自己去适应。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苏苏与小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日常王者荣耀人物故事背景与打法 搞笑视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于丹对话泽道法师:现在中国人为何显得浮躁?
于丹:清代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座亭子,名叫“且停亭”,意指“暂且停一停,休息一下”。亭柱上有李渔题的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正是劝诫世人,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忙忙碌碌,走到一个清静之地,不妨停歇一下。我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充满疑问:如今的时代充满了机会,每个人都要为了谋求自我发展而去把握这样的机会。但在追逐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放缓脚步,让心多一些松弛呢?
  泽道法师:人生涨落盈亏,均是自然规律,如同月亮的圆缺一样。如果每天抬头,看到的都是八月十五的圆月,就会失去赏月的乐趣。而生活每天都如圆月一样饱满充实,人生也会少了许多乐趣。天地之美在于阴晴有变,月亮之美在于圆缺有时。人生亦如此,会有波折和起伏,要学会自我调节。
  于丹:是啊。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太阳圆满、热烈,给人以进取心;月亮在朔望之间的盈亏不定、圆缺有时,却能给人以平常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阳火太盛,月亮底下的静思太少,所以不肯止步。
  泽道法师:当下之人为何显得浮躁呢?根本原因是多小聪明,而少,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形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形的烦恼和纠结又涌上心头,情感得不到慰藉,心灵无所依托。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理想和现实,该如何统一,如何得到升华?很少人去思考。
  佛学常提到“无常”这个概念。世事变化莫测,瞬息无常,以六根对外界的六尘,都不够圆满,除了这些,自己还需要培养一颗独立于天地之间、物化之外的心。无论世界千变万化,上下更迭,自我的心始终都有航标,都有人生理想与目标。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无常之有常,以不变应万变,准备好当变化的波涛涌来时,用什么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于丹:如何应对无常?东方智慧一直讲求“心”的修养。在这一点上,儒、道、释是完全相通的。儒家讲“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观看自己的本心;道家讲“心斋”,讲“坐忘”,人一生的历程是“乘物以游心”,可以“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也是心的滋养;佛家讲通过“觉悟”看见自己的心。儒、道、释的交集点就是“养心”,以心应万变与无常。当今时代,人的大脑足够发达,但心不够通达。太信任理性逻辑,反而将心智的力量看低了。我一直想了解,如何才能提升心灵的力量呢?
  泽道法师:人应该有理想,有寄托,有信仰,或者培养一种良好的志趣。信仰可以有很多形式,情趣也有很多种,譬如阅读、品茶、弹琴、练习字画,都可以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你信仰什么,或者培养了什么志趣,内心都会得到一种调整,都会从有限向无限发展。信仰是无限的,艺术也是无限的。人烦恼无助时,把心寄托艺术,也便可以与它对话了。
  于丹: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此庞杂的人群,有贫富之差、地域之距、老幼之分、男女之别,如何找到一种简单的方式,让他们能有所寄托,发现路边的“且停亭”呢?
  泽道法师:你可以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信仰一个主义、一种主张,甚至信仰一个物件、一句话,这都是一种信仰。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个物件、一句话,其思想体系是不完整的。比如说善恶,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讲求做人要心地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但是,当一句话、一个物件不能降伏其心,不能驾驭烦恼时,又该如何呢?这就需要更丰富的思想体系和更广大的智慧来支撑。所谓信仰,“信”就是相信,“仰”就是仰慕、崇拜。但是仰慕什么,崇拜什么,是值得思考和甄别的。
  于丹:拜金就是崇拜了过于物质的东西。
  泽道法师:这种崇拜是短暂的。真正的信要求终极,相伴终生。信仰可以是一种具象的偶像,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信仰智慧,禅就是一种智慧。禅集儒、释、道三家精华,能让你从两极二元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是不二法门,是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人应该相信真知真见、正知正见,相信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
生命的意境
  于丹:什么是生命的意境呢?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力量,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停留下来,给自己一次享受过程与美景的机会呢?
  泽道法师:有人问,平常人的幸福在哪里?我对他们说:在平常心。有平常心才能享受平常人的幸福。平凡人无法享受平凡的生活,只有不平凡的人才能享受平凡的幸福。
  于丹: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大家都承担着许多责任,有工作,有家庭,总是忙忙碌碌的。如何才能用一种从容之心,去体会平凡之中的快乐呢?
  泽道法师:我们刚才讲的,还是要回归到心。用什么来养这个心?是用汽车来养,用书本来养,还是用性情来养?每个人养心的东西不一样,寄托物不一样。总之,这个养心之物,要容易获得,而且成本要最低。
  于丹:说得真好。成本要最低!
  泽道法师:因为成本低,所以容易找。养心的方式有很多种,诗歌、绘画、阅读……都可以用来养心。买几本书花费不了多少钱,练习书法也花不了几块钱,学唱几首歌曲不需要花多少钱,但都可以养好心。
  于丹: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月清风,也许就是你说的这种成本最低的“养心之物”,成本最低的东
西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泽道法师:此外,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远和近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你寻找的东西太远了,不适合,成本太高;太近了,天天看也会厌倦的。最好是远在天边,要有所企望;又要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于丹:相信内心有无尽的风景,并且不断在创造,这个过程就是一条心路。
  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这样一种有限中的无限,找到一些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限的心性。亭子是有形的,但穿过亭子的清风明月是无边的,是可延展的。一杯茶是有形的,但喝茶时那种“人归草木之间”的感觉是无限的。琴是有形的,曲是有长度的,但曲中的境界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内观,就能将这颗心调出来。
  心的力量,可以与头脑的力量构成一种平衡。头脑给我们理性,帮助我们抉择,帮助我们做判断;心则给我们信念,让我们有幸福感。头脑决定了意义,心灵带来意思。当意义和意思相遇并且平衡时,生命的意境就产生了。
  泽道法师:对。丰富的是人生经历,与经历相伴的是心灵的感悟。
  我常和大家谈茶。茶这个东西,可以无限地放大,也可以无限地缩小,将它当做山野就是山野,当做文化就是文化,当做道就是道,当做精神就是精神。泡一壶茶,一两个人,娓娓道来,与茶对话,就会发现茶中有无限的语言。
  茶道中有种说法叫“一息尚存”,茶采下来就与母体分离了,要经过发酵、晒青、蒸青、烘焙等工序,再压成条,然后封存起来,不让它呼吸。其他东西经得起如此折腾吗?但茶可以,并且“一息尚存”。将茶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后,好像又复活了。辨别茶的好坏有一个标准,就是泡下去之后,还有一点点绿色素,说明茶“一息尚存”,还有生命。如果茶泡下去毫无生色,那就只是茶的“尸体”了。
  于丹:微妙就在于“一息尚存”。
  泽道法师:所以心要用道德养,用智慧养,用文化养,用艺术养,养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紫砂壶,养过之后,包浆出来,壶就好像有了生命力。比如佛珠,为什么会闪闪发光?也是养出来的。普通的木头,寻常的玉石,不断地养,就能养出生命来。
  于丹: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灵性,要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观纲宗科释 序一(灵岩山佛学院上道下安老法师讲述,来定法师整理)
我的图书馆
教观纲宗科释 序一(灵岩山佛学院上道下安老法师讲述,来定法师整理)
天台宗的教理在整个佛教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你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家当,就先要知道他动产有多少,不动产有多少,然后才能知道这个人家总的资产。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说一代时教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核心内容都在这本《教观纲宗》里头。这本书的内容是总纲,抓住了这个总纲,才能懂得佛的一代时教有些什么内容。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呢,希望大家要注意听。因为听这课啊,不象别的课,这不是故意卖关子啊!因为我有亲身的经验,自己教了二十多年,也就是教了十三届学僧。其余的课程呢,都有人接受了。净土五经呢,都有人接受了,四分律也有人接受了,就是《教观纲宗》没有人接受。为什么呢?不容易掌握!所以现在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注意听。听了之后呢,还要多多温习——还有就是希望大家学到正文时,我讲到哪个地方,希望大家能多读几遍。我们也不想诸位背下来,但要多读几遍。古人讲的嘛:书读百遍,其理自现。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说要下点功夫。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开来,这个前头那些表呢,先不要看,翻到第一页这里。第一页《教观纲宗科释·序文》。首先看科判:甲、明前代立教之谬(分三)乙、明天台判释之妙(分四)丙、述教观之因由(分三)丁、标教观之要旨(分三)戊、明述科释苦衷(分三)己、引证获益广传(分二)&第一大科,甲、明前代立教之谬,又分三科。甲一、泛标未备甲二、正明谬判甲三、结出妨害这些小科也要记住。这序呢,我们先要学一学。这序很重要,我们未学之前,还要介绍一点事情,《教观纲宗》是谁著作的啊?那是藕益大师做的,科释是天台宗的谛闲老法师的上首弟子,静修法师做的科释。先看第一小科。甲一、泛标未备。大教东渐,弘宣义趣者,代有其人。自魏至晋,略而覆扬,而教义未备。&“大教东渐”,大教就是我们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在我们西边,而我们中国则是东土。渐呢?是渐渐的传到东土来的,不是一下子传来的。“弘宣义趣者,代有其人”,弘扬佛法的人呢很多,每一代都有。自魏朝到晋朝这个阶段呢,经常有人弘扬佛法。“略而敷扬”那个时候虽然弘扬佛法,简单得很,没有完善的理论系统。“而教义未备”,虽然弘扬佛法,但是没有教义。所以说,在晋魏之间,讲经说法的方式,只是简单的消文释义。所以这段呢,就叫泛标未备。什么叫“泛”?泛泛的、平常的,没有个系统,有东边一句就解释东边一句,有西边一句就解释西边一句,没有系统。至于所讲的经属于什么教呢?根本就没有“教”的名字,所以这个小科目呢,叫“泛标未备”。底下是第二科。甲二、正明谬判。由宋迄陈,南北诸师,而纷然兴起。或祖承名匠,或思出神袊,遂判一代时教而为顿、渐、不定。更于渐中或分二时、三时,乃至五时之殊,或立四宗、五宗,以及一音之异,或述疏通经,或宗经立论,莫不自谓握灵珠而挥弥笔,悉知竞共执瓦砾以作至宝。正明谬判,谬,是错误的。当时有很多人在弘扬佛法时自作主张,所以这个小科叫正明谬判。中国佛教的判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由宋迄陈,南北诸师,而纷然兴起”。你们这个历史晓得的,叫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上接曹魏,下启隋唐。那个“宋”不是这个唐朝底下的宋朝,不是的,不是赵匡胤那个宋,而是东晋末年的刘裕废掉了晋帝而建立的宋,史称刘宋。南朝的第二个朝代是齐,齐是有萧道成代宋称帝的。齐朝之后就是梁朝,梁朝的皇帝萧衍,就是佛教史上人称的菩萨皇帝的梁武帝。他本来是雍州刺史,乘着宋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接下来是陈朝,陈朝是陈霸先废梁敬帝,建立了陈朝。最后由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了中国。&“由宋迄陈,南北诸师而纷然兴起”,在这段历史时期,就是晋魏之后南北诸师,南北以何立界呢?以黄河为界。南北诸师都很积极地学佛宏法,但是判教没有标准。因此,“南北诸师,而纷然兴起。或祖承名匠,或师出神袊”,这个“袊”字在古代和领会的“领”字通用。“遂判一代圣教,而为顿、渐、不定,更于渐中或分二时、三时乃至五时之殊。或立四宗、五宗,以及一音之异。或述疏通经,或宗经立论。莫不自谓握灵珠而挥弥笔,奚知竞共执瓦砾以作至宝”。“作至宝”这个譬喻形容得好,这个静修老法师文化很好。从宋至陈这一段,很多的南北诸师,有的是师父传下来的,叫“祖承名匠”,名不名呢?这个地方就告诉大家,可能大多数不名。因为底下说了,都属于谬判,或“思出神袊”,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对不对呢?从下面的文字大家可以知道,都有错误,“思出神袊”思就是思路,神就是高深莫测,袊就是领会。自己判教的思路是来自于个人神妙的领悟。所以要“遂判一代圣教,而为顿渐不定”。有的师父呢,自己看了一本经二部经,或是看了更多一点的经,他就判教了。他们判教,有没有根据呢?他自作主张,所以叫思出神袊。“更于渐中或分二时、三时乃至五时之殊”。在渐教当中,有的师父分二时,有的分三时,乃至分为五时之殊——殊是差别。“或立四宗、五宗,以及一音之异”。四宗、五宗呢,就是分宗派,把它分成四宗、五宗。以及一音之异,也叫一音宗。这个一音宗是谁立的呢?鸠摩罗什法师,大家都知道,他很有名气。他看到那些南北诸师啊,分判很多的教义出来,各说各的,都有理由。后来,他把一代时教归纳起来,否定诸师所判。罗什法师这话对不对呢?也不是百分之百对,他强调什么?一音教。什么是一音教?如来一音演说法嘛,众生随类各得解。你说三宗、四宗、五宗的,三时、五时,都不对,分得这么零零碎碎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出世,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说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一个佛音嘛!他是这样强调,对不对呢?到底下看就晓得了:“或述疏通经,或宗经立论,莫不自谓握灵珠而挥弥笔,奚知竞共执瓦砾以作至宝。”这一段呢,就是评论的。这是说前头的南北诸师都不对,有的呢述疏通经,述疏——这个注疏是用来解释经。疏有疏通、疏决之义,作用是疏通经文中深奥难懂的道理,疏决经文中的疑难问题,所以叫疏。比方说智者大师的《观经疏》就是述疏通经。宗经立论呢,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等,都是宗经立论。比如《大智度论》,这是龙树菩萨根据大般若经造的,就是解释《大般若经》的,《大智度论》就是宗经立论。“莫不自谓握灵珠而挥弥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好,我这个思想最正确。这灵珠、弥笔什么意思啊?灵珠就是佛性,经中也讲,我们的佛性就像如意宝珠,这都是譬喻。握灵珠就是认为我掌握了佛性的道理了,因此我把这个道理用笔写下来。什么叫弥笔呢?这个弥字,大也,弥盖、弥覆。所以说,他们认为自己认得佛教真正的道理。灵珠就是佛性。弥笔呢?就是他那个大笔一挥,我这个是标准的,能盖天下,我这个文章做出来没有哪个驳得倒。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天台宗评价他们说“奚知共竞执瓦砾以作至宝”。什么叫奚知啊?哪里知道它。这些人个个拿的都是瓦砾。瓦砾大家知道的,瓦砾砂矶。“瓦”,就是瓦片子,“砾”呢,就是小而碎的石头,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一点用都没有。那个破瓦拿在手上做什么啊?还当做至宝,他以为了不起,所以这段呢?叫做正明谬判,正式说明这些法师说得不对,说得不对有什么坏处。有没有好处呢?没有,所以第三科结出妨害。甲三、结出妨害以权碍实,将偏害圆,如来设化之道,反因以隐晦,而出本怀之旨,更难以穷究矣!不有圣智,孰能辩群言之芜塞,而彰圣教之旨归乎?这一段文章是小结一下。这样子判教,贻误后人,自己没有利益,后来人也没有利益。这段是静修老法师讲的,他说前头判教不仅仅对佛教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因为他们以权碍实,将偏害圆。权实二字,在教理里还要讲到,什么叫权呢?我们现在知道,天台宗讲五时八教,五时八教实际上主要就是讲藏通别圆,前三教藏通别,都属于权,唯有最后的圆教是实。所以前头那些大师判教,不仅仅对佛教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害处。因为他们以权教妨碍这个实教,以偏教妨害了圆教,权实就是偏圆的意思。大家要知道,前三教叫偏,为什么偏呢?不圆。后一教叫圆教,圆满。所以“以权碍实,将偏害圆,如来设化之道反因以隐晦”。你看不是有害处了吗?如来设化之道,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这条大道。这个道字呢?不是道路的道,而是菩提大道,叫你了生死的这条路“反因以隐晦”。他们这一判,使佛说的法不明显了,搞乱了,所以隐晦了。“出世本怀之旨更难以穷究矣!”出世本怀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出世呢?&&他出世就是要利益众生,广度众生,这是他的本怀,可这些南北诸师一分判,一解释,都乱了。所以说,而出世本怀之旨,更难以穷究矣。“更”,就是更加,搞得更加乱了,叫人家摸无头绪。底下,“不有圣智孰能辩群言之芜塞,而彰圣教之旨归乎”。这个圣智是影含底下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这叫圣智。所以,他能辩明群言之芜塞。“群言”就指前头南北诸师,包括很多的人。他们所说的道理,通过芜塞二个字大家就会知道。芜,是荒地,草地上荒草叫芜;“塞”,就是表示不通。比方一条河,中间塞住了,不通了。含义就是说,前头那些诸师,把佛所说的一代时教搞乱了,不仅仅乱,而且害说。“害”,就是把佛说的光明大道弄的荒草杂芜,很好的法流河水都给塞牢了。所以前头这些诸师,判教不通。从智者大师开始就好了,这就是第一大科。大科乙、明天台判教之妙(分四)乙一、天台亲承乙二、智者妙判乙三、引赞直证乙四、大师远本第一是小科是乙一、天台亲承唯吾圣祖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了法无遗,昭若天日。这一段先把智者大师提出来。智者大师大家可能有的知道,有的可能没有听到过的,他是天台宗的第四祖,天台宗正传。《天台九祖传》,将来你们有机会看看。天台大师,就是隐去名讳,而不称他的名。我们中国跟印度的习惯不同样,中国的习惯不直接称名,这是尊敬。印度呢,以称名为尊敬。像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目建连尊者,都直接称名,那叫恭敬,这与我们东土这边风俗不同。东土不敢直呼其名,怎么办呢?用土代名,我们智者大师就住在天台山,弘扬天台宗的,所以叫天台大师,而不喊他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上智下顗,不呼其名,就用这个地方来代他的名称,所以叫天台大师。“唯吾圣祖,天台大师”。“圣祖”,他们怎么会称他圣祖呢?因为他是“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了法无遗,昭若天目。”这个文字很优美,我希望同学们都要多读一读,就晓得天台宗的这个妙处。怎么叫灵山亲承呢?智者大师的师父叫慧思,慧思的师父叫慧文大师,慧文上面的呢,就是龙树大师。天台宗第一祖是龙树大师,他是八大宗的共有的一个祖师,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二祖为慧文,三祖是慧思,第四祖就是智者大师,就是天台大师。这个“承”呢,是承传下来的意思。怎么叫承传呢?师父教徒弟,一代代的传,那个可不是随便传的哦,像我这样子跟你们学这《教观纲宗》,这不叫传。怎么叫传?得真正到这个境界,说灵山亲承,这个故事就是讲天台智者大师,从慧思大师受教,慧思大师叫他读法华经,读到一定程度能入定。要入定可不是读一遍二遍五遍啰。他那个用功,很刻苦的,他每天都要读多少卷数啊!专修法华三昧的嘛!经过二三年的时间,证到境界了。证到怎样的境界呢?一天啊,读法华经读到那个《药王菩萨本事品》——在座的同学你们今后要发心,把法华经要读读。前届的那些老同学,没有一个人不读《法华经》的。为什么呢?你不读《法华经》,就不晓得天台宗的根,天台宗立宗就是根椐《法华经》立宗。天台宗哪里来的?智者大师不是自作主张,也不是跟着前头那些大师盲目地学,他是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立的五时八教,所以法华经不可不读。我们第四代祖师天台大师——智者大师,他就是读《法华经》开悟的,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里头有两句经文“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念到这里,怎么样啊?跑了!智者大师这个身体还在这个大苏山,他那个灵识呢?已经跑到印度了,到灵鹫山去了。到灵鹫山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那里说《法华经》——在座的同学科学的头脑很好的,你不要当作是在说神话。人在中国,灵魂就跑到印度去了,跑到灵鹫山去了,还不仅仅如此呢?还亲自见到释迦牟尼讲《法华经》。有的说不对的啊,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已经入涅磐了,他怎么还讲经呢?所以学教理这方面顶要紧了。佛教里讲佛有三身,示现到人间来的那个身体,是应化身,是应众生的根机示现到人间来的。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智者大师那个叫化身,那么这智者大师是隋朝前的啦,是陈朝,学佛时是陈朝,宋齐梁陈隋嘛。那个时候跑到灵鹫山去了,释迦牟尼佛正在那里讲《法华经》,这个身体是什么身呢?是报身,报身永远不灭的。那么法身什么样的呢?法身无形,以报为形,就是说,法身遍一切处。在座的同学们,对这个事情要深刻的理解一下。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灵岩山遍不遍啊?灵岩山当然有啰,不仅仅灵岩山,讲堂里就有,不仅日里有,夜里也有法身遍一切处嘛!所以,我在前几届都讲到,希望每个同学都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法身无处不在。我说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当然啦,在座的良莠不齐,有菩萨还有小魔王,你们莫多心,有个别的,是少数,上殿打四板了,他们不起来,做什么啊?睡懒觉,监学法师找他了,他才巧呢,是聪明啊!把鞋子藏在床底下,帐子放下来,被子呢把手一裹。哎!他们也认为监学法师找不到了,为什么呢?被子把头蒙起来了,一看床上,没有人,下面又没有鞋子,就走了。聪明不聪明啊?聪明!其实他没有懂法身遍满的道理。你瞒哪一个啊?你只能瞒你自己啊!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都知道你偷懒,没有上殿,对吧,这是一个方面。要知道一切诸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这个有好处,你就不会偷懒了。你的佛性也跟诸佛法身一样,我们将来修成功,也能证到法身。所以说这个道理呢,希望同学们要认真思考一下。你不要说这个老家伙,嘴里瞎说一通子,哪里有什么菩萨跑到这里来了?十方诸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凡是证到法身的大菩萨都在这个地方。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的法身都在这里啊!他们都能看到,哪个同学认真听,哪个同学不肯听。听的呢,有的听不懂,就马马虎虎过去了。我说你们假使真不懂的呢,你举手问,希望你能问,不要嫌麻烦。希望你们问的原因,就是现在这个序文还不是很重要,到了正文上的那些道理,教理很深的,不要自己骗自己。“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智者大师他在大苏山,根据他师父的指导,师父叫慧思大师,叫他念法华经,念了三年多,入了三昧,那个就叫法华三昧。但是他当时出定之后呢,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境界——那是智者大师是学的时候嘛!他跑去问师父,他说:“师父慈悲,我今天念法华经怎么的还会到印度去了啦?还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法华经》?”慧思大师笑了:“好!非汝莫证,非我莫知啊!”就是说,如果不是你,别人证不到这个境界,如果不是我呢,没人知道你这个境界。所以说:“非汝莫证,非我莫知。汝所证者是法华三昧前方便,名旋陀罗尼。”这旋陀罗尼还不是真正的法华三昧,只能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什么叫前方便啊?和你们读书一样的,你想读中学,必须要先读小学,读小学的就是中学的前方便。所以说,“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开悟之后呢?好了,“了法无遗,昭若天日”了,这是明明了了。“了法无遗”呢?对佛说的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法,清清楚楚,如对目前,这叫了法无遗。底下讲“昭若天日”,“昭”者,亮的意思,“若”就是好像。好像一个明亮的太阳在天上。智者大师开悟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代时教,如在目前,如果不在目前他怎么能判教呢?所以将佛说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在底下就有详细解释了,这一段就是说天台亲承。底下是第二科。乙二、智者妙判依龙树之心传,循法华之妙旨,立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俾权实理彰,而偏圆立辨,使一代教观,悉归于正。前头那些南北诸师,把佛教的判教弄的像荒草堆子一样的乱。现在智者大师开悟之后呢,就判教。判教就是把一代时教理清楚了。所以说“俾权实理彰,而偏圆立辨”。权,就是权教,藏通别叫权教。圆教就是实教。这个地方还有一句:“五时八教”,这是根据哪里来的呢?是根据龙树之心传,龙树心传从哪里来的呢?从《大智度论》的四句偈子,这个四句偈子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你们要问了,这个四句话好像没有什么大道理嘛!哦,深得很!所以我要叫你们背的,就把这四句偈子背下来。很简单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因缘所生法是指的什么呢?藏通二教,前头两个教。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啊?世间上一切法,都因缘所生法。什么叫因缘呢?我们举个例子就好懂了,比方说这本书,这本书的因是什么啊?纸头是它的本因,是当体体。缘呢?在上头印成字,这是条件。条件还不仅仅是一项,又需要人,又要有技术,对不对?有人有技术了,还要有机械,少一项都不行。单有机械,没墨汁,就印不出来字。细说起来这缘的条件太复杂了。为什么呢?印刷机器是从哪里来的啊?钢铁造的啊!钢铁是哪里来的啊?铁矿里挖出来的啊,挖出来就成机器了吗?不行哎,它还要下炉炼,炼好了之后,有这个专门做这个机器的工人。所以这个条件太多了,所以是因缘所生法嘛!因此所生的法呢,我说就是空。这两句话呢,就是藏通二教。因缘所生法,要向前延伸,还伸得开来,工人要吃饭吗?要吃饭啊,工人要穿衣服吗?要吃饭就少不了农民啊!要穿衣服就少不了棉花,就要种棉花,棉花要纺织起来,还要织布,织了布,还要裁缝做起来,他才能穿上身啊!因此之故,这个因缘,牵动的太多。在我们佛教来讲,我们每个师父必定要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在这里学习,也是跟刚才说的这个因缘所生法意思一样的。你们怎么能到这里来安安逸逸的学习的啊?因,你们自己是亲因,是自己发心来的。缘的条件是太多太多了,常住的师父动员你来,父母嘱咐要你好好学习。到了灵岩山佛学院这里,要安排你住的地方,吃的地方,还发衣服、东西,这是你的外缘。外缘还很多,也就是跟刚才一样子的,你这个衣服是哪里来的啊?棉花种出来的,饭是哪里来的?农民种的。写出来多得很,你们现在看的书,是哪里来的啊?印刷厂印的,不仅仅是印刷厂,多了!所以你用这个脑子这样分析分析,再分析,什么意思啊!就叫你观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拿人做例子说明因缘所生法,人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你晓得人是什么因啊?在我们佛教里讲第八识是他的亲因,社会上说的魂灵来投胎,这是因,亲因缘。父母为缘,父精母血成就你这个身体,这个缘扯得太多太多了。你比方说父精母血有了,就能慢慢的成了小孩子了吗?不行,为什么呢?父精母血有了,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了?不,不容易长,妈妈要当心,要胎教,处处注意,不能跌跟头,不在意一下子,就掉了,这都是外缘。你看看,所以佛教里讲父母的恩是最重要的。母亲生你出来,就这么一点点大,把你捧在手上,抓屎抓尿,三天之后要喂你奶,一哭就喂,为什么啊?娘爱儿子嘛!好了时间到了,休息一下再讲。&&&&&&&&&我们再继续讲下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四句偈子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要背下来,为什么呢?这是龙树亲传的心印,印心的偈子。你不要看它太简单,没有这么简单。你能空得了吗?空不了就好好学。所以说因缘所生法,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之法,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所生法。在菩萨看来,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什么叫中道义啊?在这四句偈子中,就是三止三观,天台宗中心中的中心。学天台宗的,你不知三止三观不行。不仅仅知道,还要修,你学了不修有啥用啊?你等于把个馒头蒸起来放那里看,你要吃呀!修就是吃,吃下去就当饱了。你只是把名词学了,哦,这是馒头、这是菜包子,那有什么用啊?念菜包子,念馒头肚子没有饱,所以我们这个佛教学习呢?主要的学修并进,两个字要一起做,两条腿一齐走,你才能进步。假使你单单学,而不修,就不会有真实的利益。所以同学们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一步步扎实的走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什么意思呢?前头二个呢?就是空观,就是藏通二教的,因为这个佛说的法,他按照三止三观来说。有的说,你才说了,这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造的,你怎说佛说的呢?你们要有疑问了,要问为什么。“你说的不对,你说的《大智度论》,它是龙树菩萨著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叫释经论,《大智度论》是叫释经论,他根据六百卷大般若造的《大智度论》,他根据经来进行解释,就是佛说的。所以说龙树大师所做的《大智度论》也等于佛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藏通二教。“亦名为假名”呢?在菩萨行菩萨道教化众生的时候,都是假名,将来我们讲到《教观纲宗》正文还要详细的解释。什么叫假名啊?比方说我叫道安,大家都知道的。道安,他是真名字还是假名啊?你们说说,假的!怎么是假的呢?我出家当和尚叫了道安啊,我在家读书的时候就不叫道安。我家姓郭,叫郭某某是读书的时候名字。小的时候,没有读书时,还有了小名呢,叫小狗子、小猫子都是假名。所以你们在座的师父都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你比方说我的这个一本是叫什么名字啊?点名薄,它有黑字摆上头的啊!假使我写一部经的名字,它又变成经书了,对不对啊?《教观纲宗》印的是《教观纲宗》,如若是印《金刚经》摆上头不就叫《金钢经》了嘛?假名,一切法都是假名。所以因缘所生的法,都是我说即是空,当下即空,没有个实在的东西。我们所说的我们这个人,因缘所生法,由第八阿赖耶识——就是灵魂来投胎,父精母血,母亲对我们养育之恩,多辛苦,你知道吗?那个《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讲的,他说父母对儿女啊,可以说无微不至,推干就湿,吞苦吐甘。什么叫推干就湿?小孩子,屎尿下来了,老娘把个孩子摆在干净地方,自己捂那个尿塘子。当然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叫老娘捂水塘子了,在过去都是这样子的啊,咽苦吐甜还是这样的啊。比方说,小孩嫌那个东西不好吃,他朝外吐,娘就吃下去了。所以说父母对我们每个人恩,师父们自己要想想,没有父母就没有身体,我们有这个身体亏父母的大恩,佛教是什么教你们知道吗?佛教就叫孝教,孝顺。释迦牟尼佛,你说他孝顺不孝顺?举两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宫讲《地藏经》,他为什么到忉利天讲《地藏经》啊?报母恩,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三天之后,就生忉利天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尤其是到涅槃之前,说了《地藏经》。特地要到忉利天报母恩,这是对母亲。父亲净饭王死了,生西方了,净饭王也是修净土的啊!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偏心,对父亲也说净土法门,叫他父亲求生西方,走了之后呢?国王出殡嘛,释迦牟尼佛朝外抬棺材,现在还有几个抬棺材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亲自抬,尽他的孝!阿难尊者想来替释迦牟尼佛抬,佛赶紧说不要,这是我的父亲,我要对父母有所孝敬,这是佛做的榜样。菩萨方面,你们大家也都知道,地藏王菩萨就是大孝子,过去为光目女、婆罗门女的时候,度两个母亲,所以佛教是孝教。还有个最出名的,大家知道,目连尊者——刚才读的《盂兰盆经》你们读了《盂兰盆经》了有何感想呢?没有感想,那就糟糕了。念经如若没有感想的话,就糟糕,为什么呢?哦,我替“他”回向,我替“他”念经的,跟你没有关系嘛!人家有父母,你有父母没有啊?现在的父母恩要报,过去的父母恩更要报,这报恩就是要仗三宝的力量。在座的师父们,我这说的话你们不要疑心,在灵岩山学过之后,不能赶经忏,不能替人家做佛事。我不是扯得太远,这关系你们终身的事业,为什么?经上没讲呢!比方说金刚经不是佛说的吗?焰口不是很好听?拜忏啊都很好。对的啊!不是经忏不好,研究研究你们这个人,在我们佛教里讲,你打妄想念两卷经就没有用,这卷经念的有用没有用呢?你念得熟了,就是背下来,一个字不错,一个妄想不打,你这卷还没有用。为什么?经上叫你照那个上头做呀!你比方说,经等于游览区的那个说明书,说明书你们知道的,像灵岩山你们初来的同学还不知道,灵岩山有说明书,现在不卖了,从前卖的。灵岩山有十八景你们知道吗?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呢?没有念那个说明书。你就是念了,你看了说明书,你没有亲自去实地看一下,还不知道,没有用。所以说念经也是这样子的,念经你自己要照上面去做。比方说《阿弥陀经》“信受奉行”,是什么意思啊?信受奉行啊——奉行就是要照上头做啊!金刚经上“信受奉行”,要叫你做啊!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们知见正不正啊?每个同学你们都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不仅仅你们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实际上呢,光念经的人,一点没有用。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我是赶经忏出身的,我向你们坦白交待,我在十三岁做小和尚,到二十七岁才出来,赶经忏赶了十几年。在乡下念经,那个念经真是糊里糊涂,你说熟不熟呢?透熟!《金刚经》也好,《弥陀经》也好,放焰口也好,我不是说大话,我那个时候,替人家一夜放五台焰口。你看看,有用没有用?一点都没有用,没有用也罢了,但里面还有账要算呢?我还没有死呢,我要死了,那个账多得很,拿人家的是要还的啊!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叫我们要依教奉行。我们印光老法师讲,我们出家人——你们不要疑心哦——出家人如若不了生死,不生西方决堕地狱。为什么呢?不要说赶经忏那些旧事,你们诸位法师到灵岩山来学习啦,你先要了生死,要求生西方,不生西方,决堕地狱。为什么有这么坏呢?和尚做的倒霉了?不是倒霉,你要晓得,嘴一张吃的是施主的,住的施主的,用的施主的,连房子都是施主盖的。施主成就你们道业,要你用功,要你修行,要你了生死,假使不了生死,你那笔帐是还不清的。你看前天七月十五,一大堆人忙着给我们吃。吃,好吃呀!这主要是用来供养僧众的,道理你们要知道,你们要准备好好的用功修行,假使你不生西方,还不掉。还不掉怎么还呢?慢慢还,有个在家居士听我说过这话后就问我:“哎,老法师你这样说法,还怎么得了?”我说:“什么怎么得了啊?”“我吃的东西数不清了,我就欢喜吃那个虾子啦,我一顿起码吃掉几十条。”我说:“你担心什么呢?你不要担心,走一步算一步,那个虾子呢?一条命一条命慢慢还,还到什么时候为止?还完为止,你少一个都不行。”“都要我还吗?”“怎么不是你还,哪个代你还啊?你吃的你还。”所以师父们慈悲,我不是说开玩笑,希望大家都要对佛法,生起恭敬心来学习,还要以虔诚恭敬心来修。灵岩山的办学宗旨——你们应该都知道啰——办学宗旨是,学在天台,修归净土。天台宗为什么要学《教观纲宗》呢?学《教观纲宗》的目的就是叫你知道,通途法门的难处,净土法门叫特别法门,特别法门现生往生极乐世界,仗阿弥陀佛大愿力量,接引往生。在末法时代,我们能自己了生死的,可以说万中都无一个,这个我不是随便说的。有部经叫《大集经》,这部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就是末法时代,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上明确说明。他讲末法时代的众生,无论在家佛教徒,出家佛教徒,想修行啊,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亿亿人,不是一亿啊,亿上加亿,有多少人啊?数不过来!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一个了生死都不容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唯有念佛”就是只有念佛法门可以了生死——你讲《教观纲宗》,扯到哪里去了啦?学《教观纲宗》就是为了修净土,修净土要下决心,要好好修信、愿、行三法,没有说远。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假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中道义怎么解释呢?无论有情无情,或是凡夫或是圣人,都具足佛性,佛性就叫中道义。什么叫中道义啊?不偏不倚,叫中心,将来我们到底下书中要详细说明,那么这个中道义,就是什么呢?它的名词多得很,就是实相、就是佛性、就是般若、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常住真心啦!这些道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具足的佛性,就叫中道义。因为中道义不是修成的,而是天然的,所以佛教里有几项事情,如果外道来问,不要回答他。外道问什么啊?佛在世的时候,外道多得很,有九十六种外道,跟佛抬杠子嘛。你说有个佛性,佛性什么时候生的啊?佛不开口,不回答他,因为佛性是无始的啊!哪里有头呢?什么时候生的,怎么好说呢?都不要回答,这叫无记问——佛性是什么时候生的。还有个呢,这个说起来你们容易懂了,世界上那个,是先有男还是先有女?你们说得出来吗?你说先有男的,这个男的,这个男的是哪个养的啊?先有女的,女的怎么会养孩子呢?不准说,叫四无记问,还有三个是世界有边无边。我们不是说法界吗?法界有边没有边啊?法界有边吗?就是范围,不准说。科学家说的有个小地球,有多大有多大,实际上科学家看的那个,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鼠目寸光,他们看的只有这么点点,佛教的眼睛看起来法界无边,释迦牟尼佛知道不知道呢?释迦牟尼佛知道,佛都知道,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呢?告诉你没有用,叫四无记问嘛!所以说我们佛教,有些不要替人家解释,假使人家问你,你说是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呢?这是闲话,是废话,一点没有用。我们佛法就要讲考究,考究教理,考究怎么样修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为中道义”,这是天台宗“依龙树之心传”,这四句偈子就是龙树的心传。单有心传还不够,“循法华之妙旨”,就是智者大师依据龙树大师心传的这四句偈子,还要遵循法华妙旨。我们才说了,《法华经》里头有个《信解品》,智者大师就是根据《法华经·信解品》判的五时八教。因此“循法华之妙旨,立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磬无不尽,俾权实理彰,而偏圆立辨,使一代教观悉归于正。”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华经》就是我们天台宗所依靠的根据。“循”就是根据,根据法华之妙旨,妙旨是微妙的宗旨。什么叫妙旨啊?妙是不可思议,怎么不可思议呢?这四个字应该注意了,什么叫不可思议啊?不可思又不可议,就是想也不能想,用嘴巴来说,你说不出来,是什么啊?佛性、中道。中道或者说佛性看不到,摸不着,他又确实在这里。“你说个个都有,我怎么不晓得呢?告诉你们就知道了,我在这里说话,你们拿什么东西听的啊?耳朵能听吗?耳朵不能听。你们想想看,假使耳朵都能听的话,有的人不注意就没听到,无心就听不到,不注意就听不到,还有个最明显的,你睡觉了,在你耳边讲:“某人啊!”听不到,为什么呢?耳朵在这里呢!你怎么听不到呢?实际上在佛教呢,就叫佛性,佛性不在家啦!睡大觉了,睡眠压住它了。不起觉悟你说耳朵能听的,不能听哎!现在能听,现在能就是佛性起作用。佛性每个人都有,所以说这个妙旨,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妙”,不可思议,“旨”,宗旨。我们学佛法,最后的目标是什么?你们在家读书晓得,大学毕业是读书的目标。我们佛教里学佛法,就要把这心搞明白,搞清楚。妙旨,不可思议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就是我们佛性,我们的宗旨,就要自己的心认得清。假使学了两年下来,什么叫佛性啊?佛性在哪里啊?就糟糕了,那就完了,没有学,连自己的佛性都不知道,你还学什么东西呢?所以妙旨就是佛性。我们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的妙旨创立天台宗。《法华经》上所说的内容都是讲解这个心、这个佛性,所以叫妙旨。因此,要想明白佛性,我们的真心,怎么办呢?所以就立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磬无不尽。要按五时八教的这个教理来学、来修。什么叫“磬无不尽”呢?圆满具足了,“磬”者,尽也,究竟。“俾权实理彰,而偏圆立辨”。“俾”是文言文,就是使令的使,使你,叫你,叫你这样做。使令权教、实教的道理全部明显。“彰”就是明显,明明白白。而偏圆立辨,根据智者大师五时八教来学呢,什么叫偏?什么叫圆?什么叫权?什么叫实?自然清清楚楚。“使一代教观,悉归于正”。这最后总结起来,智者大师判东流一代圣教的标准,他都有根据的。不像前头那些大师或是自己揣摩揣摩,或者听师父说一部经,二部经,那样不行。不仅仅那些大师不行,就连罗什法师立的一音教也不行啊!一音教太笼统了,言教里讲的什么啊?你不分析下来,怎么知道是钝根?怎么知道是利根?什么是上根?什么是下根?有的是顿根中兼渐,渐中兼顿,那复杂得很啊!所以说,佛说一代时教,由智者大师判释东流一代圣教,这个事情都解决了,所以说“使一代教观,悉归于正”。底下是第三科。乙三、引赞直证:故梁内韩云:治世之道,非仲尼则三皇四代之制,寝而不彰。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柳宗元云:去圣逾遥,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得正其传。引前人之言,来证诚赞叹智者大师的判教。在这个地方,所引证的两个人对天台判教的赞叹,分别将是隋朝和唐朝的人。梁内翰,底下这个梁内翰,名叫梁敬之,内翰是个官名,故称为梁内翰,名字叫敬之。他讲什么呢?“治世之道,非仲尼则三皇四代之制,寑而不彰,”梁内翰梁敬之说,世间上的治世之道,简单讲就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非仲尼则三皇四代之制,寑而不彰。仲尼是孔夫子,孔丘,现在好了,是孔圣人了。文化大革命时,是孔老二,是被打倒的。实际上,孔圣人对我们中国有大好处,对中国有贡献,治世之道,老早就有了,因为孔夫子,三皇四代的制度都兴起来。“三皇”,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是天皇、地皇和泰皇,虞、夏、商、周这四代都是明主,都有好的制度,所以说三皇四代之制,寑而不彰。没有孔夫子出世呢,三皇四代,所制的制度不显露,这个寑字就是睡大觉了嘛,寑不是寑室吗,睡觉的地方叫寑室嘛。这个地方讲,如若说,没有孔仲尼出世呢,三皇四代之制,他所立的制度,寑而不彰,就是埋没掉了,“不彰”就是不明显了。出世之道呢,如果没有智者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梁敬之是佛教徒,对佛教很有研究,与智者大师同时代,他说没有大师来分判五时八教,“三乘四教之旨”,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四教,当然就是藏、通、别、圆。四教之宗旨晦而不明,“晦”就晦暗,像这两天,阴天叫做晦,晦而不明,不明了,这是一个。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讲什么呢?“去圣逾遥”嘛,离开佛的时代越远,那么异端并起。什么异端?把佛的法门搞乱了,也有的借佛教的名称,做他的那个见不得人的事情。现在就有啊!前阶段有个那个墓林僧,就是异端并起,骗老百姓的钱,说叫人家念一千万声佛,就能见到他墓林僧了。我如看到他,要问问他:见到你这个墓林僧怎么办?阿弥陀佛说:你念佛生到我极乐世界来,那么你墓林僧的世界叫什么世界啊?念佛的人很多啊,你把他们摆在哪里啊?胡扯!这就是异端并起。对异端,一定要捍卫正法。“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得正其传。”“唯”,是单独的,唯有天台智者大师,得正其传。“得”,接受到了,正是标准的,得正其传,就是佛教的心传。“其”,就是指法之辞嘛!“传”,就是一代代的传下来。我们刚才说了,龙树大师第一代,慧文大师第二代,慧思大师第三代,智者大师第四代,都是得正其传,标准的,没有一点偏。这是第三科。第四大科:大师远本。乙四、大师远本以是言之,有尊大师为东土迦文者,良有以也。静修老法师对天台宗很有研究,他对大师的历史都知道。“以是言之,有尊大师为东土迦文者,良有以也。”这一段是静修法师,称赞智者大师,根据前头那些话来说,大苏妙悟,灵山亲承,还有龙树的心传啦!根据前头这些文章来说,“以是言之,有尊大师,为东土迦文者,良有以也”。从上文看起来,有人尊敬大师,为东土迦文者——为东土的释迦牟尼佛。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在西天,这个西天就指印度。印度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啰!那么为什么称智者大师是东土的释迦呢?我们经常在文章上看到过,东土小释迦。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代时教,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法门,百千万亿陀罗尼门,他都讲了。但是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把他归纳起来,没有系统。智者大师出世之后,就把释迦牟尼佛,所说一代时教归纳了,有系统可看,可以用一两句就能把释加牟尼佛的一代时教都说全了。比方五时八教是根据什么?说到最后就是“教观”二个字,就是教观纲宗中的两个字。“教”,就是一代时教,“观”,就是修。教有五时八教,观有空、假、中三观,底下文章都有的。有人说智者大师是东土的迦文者,良有以也。“良有以也”,就是的确有这个事实。底下是第三大科。丙、述教观之因由分三遗教传弘(分三)丙一、遗教传弘丙二、他书小补丙三、结示正义今丙一、遗教传弘大师灭后,弟子章安,结集遗言,编为部教,自成一家,不与他同,弘其道者,代不乏人。这一段叫“遗教传弘”。“传”,就是传授,“弘”,就是弘扬。“大师灭后”,智者大师入灭之后,他的弟子叫章安,章安也跟天台大师一样的,章安本是地名,出生在章安的地方,他本名叫灌顶,章安尊者也是以地名代表他的名字。“章安,结集遗言”,智者大师入涅磐之后了,章安尊者,就把大师在世所讲的道,讲多少呢?就是天台三大部,五小部,天台宗有三大部,五小部,三大部是什么呢?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还有实修的法门,就是《摩诃止观》。五小部是《观经疏》、《观音疏》、《维摩疏》、《金光明疏》、《仁王疏》这些注解,有五本。智者大师在世的时候,不是像现在演讲那样,把草槁先打好,没有,智者大师讲经的时候没有草稿。没有草稿怎么讲?所以这大家可能有点不大理解了,因为智者大师开悟之后,佛说的一代时教,就都在他的头脑里了。我们举个小例子,比方说,你们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有那些歌曲,那歌天天唱,脑子就记住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智者大师开悟之后,就等于你们学那个歌一样,统统都在大脑里现前。因此说《法华玄义》时,智者大师说一个妙字啊,解释三个月,叫九旬谈妙。一个月有三旬嘛,上旬、中旬、下旬。他为什么有这么多话来说的啊?佛说的一代时教都在大脑里头啊!他一个题目提出来,一个字,要讲三个月。不是说神话,你们将来,多看看三大部就晓得了。所以智者大师入涅磐之后,他的弟子章安,把智者大师在世所讲的法结集遗言。“结集”就是归拢起来,把它编成书了。“编为部教”,“部”是天台宗三大部,天台宗的教义,“自成一家,不与他同。”这个“他”字呢?与天台宗之外的判教体系有所不同。“弘其道者,代不乏人。”弘其道者,弘天台宗这个教法的这些人,哪一个朝代都有人传持,学习天台宗,所以代不乏人。底下是第二科。丙二、他书小补迄唐末五代,有高丽谛师,准大部之旨,出教仪二卷,而于初机不无小补,但仅明判释之方,且于观道未甚完备,是以旭祖叹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指月录出,则禅宗昧。这个地方说的什么呢?“他书小补”,讲的是唐朝,后来就是五代,这个五代和前头那个宋、齐、梁、陈、隋不同,这个底下是什么呢?梁、唐、晋、汉、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有个后字,所以叫五代残言嘛,从唐朝末年到五代。高丽国,就是现在的朝鲜。高丽国有个师父,叫谛师,实际他的名字叫谛观,他从朝鲜来到中国,来学习天台宗的。他学习天台宗之后,认为三大部太广,五小部也没有人看,他就根据大部的宗旨,出教仪二卷,教仪就是《天台四教仪》。《四教仪》好不好呢?“而于初机不无小补”,“初机”,刚刚学的还有点好处,但是有个缺点,“但仅明判释之方”,“仅明”,单单的判释的方法,“判”就是分科,“释”,就是对分科解释。有点好处,可惜一个大缺点——“且于观道未甚完备”。天台宗要教观相承,这个谛观法师,他做的四教仪,可惜!分科、判教是有,修观没有,修观没有就是个大缺点。因此,这个道理不全了,单有教没有修。所以,“且于观道未甚完备,是以旭祖叹云”,旭祖是智旭大师,就是做这部《教观纲宗》的人。智旭大师在学过天台宗之后,他就叹——这个叹不是赞叹而是悲叹——可惜呀!为什么说可惜呢?“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四教仪出来了,台宗暗晦了。为什么?因为有的人讨便宜了,看了四教仪,认为五时八教我都懂了,可是他没有修法,因为没有修法。他整个的东西只有一半,底下就讲到,“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怠”。所以说藕益大师叹,四教仪一出来,天台宗里暗下去了,晦就是黑暗。而“指月录出则禅宗昧”,什么叫《指月录》?《指月录》是禅宗的一部书,这部书,都是开悟的人,说的心里的话,叫《指月录》。指月这两个字很好,以指标月。有的人,他不理解,他认为指头就是月,那就错了,祖师都指明,你们大家看,天上有个月亮,有的人呢,执着这个就是月,这指头本来不是月的啊!它不亮的,对不对?所以误会了,什么道理呢?禅宗的这个指月录出来,禅宗就倒霉了。一些参禅的人不下真功夫真参实究,他把《指月录》背得透熟。这都是祖师的话,祖师的话与你不搭界的啊!虽然不搭界,他把它当挡箭牌了,话说出来都像开悟一样,哦了不起!实际上不是他的,偷的人家东西,把祖师的口水,拿来当做他讲的法,实际上是祖师说剩下来的话呀!禅宗一定要自己下功夫的啊!要真参实究,你才能得到真益,指月录呢,出来了,好是好,禅宗就要晦昧了,“昧”就是昏昏沉沉了。所以近代以来,禅宗在哪里啊?来果老和尚往生之后,只有虚云老和尚在世的时候是真的。虚云老和尚在座的一个都没看到过,我看到过。我看见一次,你们看他的照像,那个大胡子,瘦瘦的脸,没有吃嘛?有得吃,他每天过午不食,日中一食怎能胖得起来啊?二十四小时,不倒单,怎么胖得起来呢?可是他活了一百二十岁,为什么呀?得到了禅定功夫的利益,他周身的血脉都是通的,所以他能过一百二十岁。最后在真如寺圆寂的是时候,说走就走啊,不像我们现在的人,难死得很,他那个方便,腿子一盘走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法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