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员工技能等级评定表的认识?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2The U.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
(process outcome)
教育星空推荐阅读:
阅读(1533)|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教学技能——教学评价(几种典型的评价类型)',
blogAbstract:'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8月7日至8日,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上,总编辑韦志榕、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慧勤分别致辞。统编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作了“‘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的主题报告,全面介绍了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编审作了“增强‘六个...
  5月24日至27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培训及经验交流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上,副社长谭钢介绍了人教社在美术教材编写、出版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对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美术教研员代表近300人与会。
  5月19日至22日,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培训及经验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上,总编辑助理赵占良、生物室负责人分别作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教学”两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物教研员,以及各省人教版教材代理单位的代表共470余人参...
5月5日至7日,我社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会上,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讲座;5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研员代表分别围绕人教版高中教材的修订、高考改革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议题作了经验交流;特级教师黄恕伯作了题为“基于...
日至8月3日,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培训会在济南成功举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张廷凯、山东省教研室主任张可柱、山东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刚、新课标初中历史教科书执行主编叶小兵、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许斌、副主任李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事业部副主任雷蕾,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
日,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培训及经验交流会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教材事业部共同主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470余名教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赵德榕以及云南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李静波...
当前位置:&&&>&&&&&&>&&&&&&>&&&&&&>&&&&&&>&&&&&&>&&&
对学生言语能力评价的认识及实践
言语是人类特有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活动。它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形式,它存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直接或间接使用语言,都属于言语活动,都离不开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和中心任务。
一、对言语能力评价的认识
我区自2003年秋季参与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研究”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言语能力(课题组称之为语文综合能力)及言语能力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言语能力是个体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言语活动方式,完成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言语能力基本结构分为三要素:语感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和言语调控能力。从具体言语交往活动看,语感是言语能力的基础与条件,言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能力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的直接体现,言语调控能力是确保交际目的实现和言语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个体的言语能力。这三者相互制约,促使个体言语能力水平不断发展提高。
学生学习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语文学科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学科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的瓶颈。鉴于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探讨基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新的评价方法。能力评价的提出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填补了学生评价的空白,以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言语能力评价是语文能力评价的核心。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运用相应的能力测量工具,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言语能力,找出能力优势与不足,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促使学生个体言语能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学生言语能力评价的标准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确保言语能力评价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依据。言语能力评价标准的建立,应涵盖语感、言语交际和言语调控三个基本要素,并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言语特点和言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如下图:
精细语言字形感
对书面语产生初步的语音韵律感、形象感,喜欢使用学过的描述性词汇,能正确使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用句
词语规范感
喜欢并积累生动形象简洁优美的言语材料,开始领悟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某些言外之意,有一定节律感,能初步作词语搭配,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常见的虚词和较简单的特殊句式,增强言语表现力
初步语篇感
能朦胧体会或感知文本的音韵美、结构美、形象美,能领悟和判断日常交际用语的准确、具体、形象生动及连贯与否,言语达到初步成篇水平,表意前言不搭后语现象减少
自我核心言语活动
与人交谈有礼貌,注意听别人说话并能做出恰当回应,能就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熟人简单交谈,态度大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有兴趣的见闻,能读(或听)懂儿歌﹑寓言﹑故事等浅近情景性文体的大意,能就自身生活或熟知的事物写一小段意思比较清楚的话
你我之间言语活动
初步具有言语交往的合作意识,能尊重他人,逐步养成默读的习惯,按顺序、较清楚连贯地复述或简单概括叙事文本的内容和大意,在比较熟悉的学习环境里,能主动有目的地与他人交谈(表述、响应)、讨论,能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用留言条进行间接交往
初步社会言语活动
能主动与人进行内容相关的交流,能就熟悉的事物内容清楚地作二、三分钟的独白,能既作为发言者又作为听众参与交谈讨论,能依据对象场合写恰当的留言、便条、信件、解说词等,能采用适当表达方式“晓之以理”间或“动之以情”地说服、打动他人
开始形成目的意识,能先想想再说,初步具有借助字典处理生字的识字能力,愿意并能纠正发音与字形上的错误
开始形成语境意识,注意分清说话场合,在他人提示下,能发现并纠正口语和作业中的表达错误,愿积极进行兴趣性阅读,丰富并规范自己的语言
能就熟悉事物根据交际目的许呀收集、整理并运用信息,能通过用语的变化,采用常见修辞手段及复句,尽量准确、明晰、流畅地表意
三、学生言语能力评价的实践
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评价不宜单出地采用考试测评的方式,亦不可简单地予以量化,而要从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找出路。学生言语能力评价,其方式与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作动态连续的深入观察,这属于形成性评价;二是通过解决特定实际任务来展现,这属于总结性或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言语发展实况作深入观察的形成性评价,是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方式。
1.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关注并评价学生言语交往活动和用言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言语能力是用“言语做事”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言语交往活动和用言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善于发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状态和生成状态,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学生言语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时,可对照评价指向从课堂听讲、课堂答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其他同学,低年级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课堂评价语言要突出对学生言语交往的情况的评价,突出对学生情感的激励,要准确得体。
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言语能力评价指向
评&价&指&向
从注意程度、参与状态、摘录等方面评价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言语调控能力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表达的流畅性及条理性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感能力及言语调控能力
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讨论的针对性、讨论的态度等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言语调控能力及语用原则的运用
根据练习目标不同评价学生语感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言语调控能力
附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的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1.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精细语音字形感。
2.指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提高其自我核心言语能力。
3.养成想好再说的好习惯。
学前情况分析
学生平时朗读课文语音韵律感不强;较能按顺序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评价设计要点
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控能力的训练
与评价工具的结合点
评价活动设计
复习学过的生字
会使用学过的词汇
培养学生的语音韵律感
过程评价活动
找出感受到搭石美的句子
借助学习工具,收集交际所需信息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生读课文,个人汇报
培养学生说话的礼貌和言语的流畅
锻炼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愿意并纠正发音和字形上的错误
齐读、指名读
培养学生的依赖他控的能力
与人交谈有礼貌,注意听别人说话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通过交流学会取长补短
评价自己发言的优点和不足
自我调控的能力
填写自评表
学会自我反思
评价小组其他成员发言的优点和不足
言语交际、言语调控能力
填写互评表
通过交流学会取长补短
在我们身边哪里能找到美?
自我言语和思维的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感
2.以学生生活世界为指向,关注并评价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
学生言语能力评价很大程度上指向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它更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达到种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以评价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还要开展与学生语文言语能力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加强对活动中学生言语能力的评价。讲故事比赛、开展社会调查、读书竞赛、手抄报比赛、自编作品、课本剧表演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言语交往水平的迁移和升华。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个体或群体合作完成为原则。教师不参与活动过程,一般不作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只对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作鼓励性的评价,倡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切磋,进行自我或相互品评,教师在一定周期内举办优秀成果展览,使活动深入持久。
附: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言语交际及教师的评价:
一年级学生闫石在语文实践活动《有趣的姓名王国》这样介绍自己的姓名:“大家好。我叫闫石,平时的我不太爱说话,就像那大门里的三块石头,所以我妈妈给我取名叫‘闫石’。希望大家以后多和我说话,让我变开朗些好吗?”
老师对该学生的评价诊断是:该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愿意与人交流;与人交流时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较流利地表述一段话,喜欢使用学过的词语来帮助表达,增强表达的效果,与人交际能使用礼貌用语。因急于表达,语言的精细程度和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综合评价等级为A级:即语感A 、言语交际A、言语调控B。
六年级学生耿子乔在语文实践活动“要不要做小网虫”的辩词是:“我方的观点是,应该做一个“小网虫”!其实,我们现在有几个人家里没有电脑呢?就拿我们语文课来说吧,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喜欢上网去查找资料。一则速度快,比翻阅图书报刊杂志省时省力,二则网络资源丰富,效率提高很多。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只要几秒钟的时间,一切OK! ”
老师对该生的评价诊断是:该生发言言简意赅,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举出了让人信服的例子。作为班长,这和他平时班级管理的锻炼是分不开的。根据《高年级言语能力等级评定标准》,他的言语准确,句式结构完整,符合B级,言语条理清楚,语意连贯,能吸引交际对象,能围绕交际目标展开相关内容的交流,能根据切身生活强调自己的要点,符合A级,综合其发言,语感可评为A级。如果他能在发言时多一些亲和力就更好了。
3.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综合各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言语能力形成性评价强调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生动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时空开放、评价方法多样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评价内容多维化。
在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形成性评价时,要拓宽评价途径,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评价体系,可从语文课堂学习、语文学习成果、校内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等几方面着手进行评价,评价的项目内容如表中所示。
评 价 项 目
语文课堂学习
课堂倾听;课堂答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
语文学习成果
平时测试和作业;作业作品文件夹
校内语文活动
手抄报展评;演讲作文竞赛;课本剧等情境活动;专题活动
课外语文活动
人际交往;课外学习;自学检查
②评价形式多样化。
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评价可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学生的言语状况进行量化处理,又要对学生的谚语水平进行质的鉴定。在进行谚语能力评价时,我们不仅使用了各种评价量表,如《言语能力前期测评表》《形成性测评表》《阶段性测评表》,对学生的语文言语能力进行量性评价,还使用《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教师评价表》和评语等对学生的言语状况进行质性评价。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等心理特点,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可实行“等级制”“星级制”,并把“等级制”化为形象化的标记,如笑脸、五颗星、小红花等等,从而真正使“等级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种激励和促进作用。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从单向转为多向,一方面尊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另外,为了方便与家长联系,教师可制作学校——家长联系表,对学生言语能力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把孩子在家里的言语交往情况向老师进行反映,学校——家长联系表架起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④评价时空开放化。
学生个体的言语能力结构具有动态性,固定不变的测评方式无法适应学生的动态发展。所以学生言语能力评价既可以在规定时间进行,也可以由被评价者选择,两者相结合。当学生对自己的言语表现不满意时,可以暂缓别人对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可以再去修改自己的语言、作品。教师要将评价内容设计为有趣、有激励性、挑战性的活动。评价时空的开放还表现在既有课堂评价,也有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评价;既有校内言语交往情况评价,也有在家庭中的言语交往评价;既有及时评价,也有延时评价;既有一次评价,也有多次评价。
⑤语文学习档案评价。
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的一种评价方式。语文学习档案可以是资料袋,也可以是一个个记录本、积累本等。档案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言语提高和发展的记录,如日记积累簿、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等;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成果,如调查报告、建议书、手抄报等;还可以是语文学习记录,如:优美语句袋、习作资料袋、阅读记录本、课文朗读录音带等,凡与学生言语发展有关的资料均可放置其中。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进行评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学习档案;要让学生借助学习档案,不断反思自已的言语发展的历程,全面了解自已的言语发展水平,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已在言语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4.以示范性阶段评价为参照,精心设计语文综合活动,全面了解评价学生言语能力发展情况。
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为了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个能代表该学段学生言语状况的典型性语文综合活动,以此为突破点,对照学生言语能力评价标准测评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情况。该测评既带有总结性,也具有一定的诊断性。
每学期期末,教师可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典型综合活动,不断地观测评价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情况。典型性综合活动,既可听说、读说、读写两种活动结合,更可听说读写三种乃至四种活动结合;既能在课内进行,也能在课外进行;既可以是专门的语文学习活动,更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活动结合的综合学习活动。每种活动的评价都要拟定四个级别的评价标准。每种活动都要设计好活动的表现形式,活动的内容、材料及其呈现方式,活动的组织过程、步骤,记录活动情况的内容方式方法。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适用性、综合全面性、有序性、可控与可评判性原则。
附:三年级上期期末典型性综合活动《制作新年礼物》的设计与测评:
活动主题:制作新年礼物
活动目的:小学中年级是语文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中言语交际活动的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如何在言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我们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故以“制作新年礼物”为切入点和主题,让学生三五人自由组合,以制作新礼物、填写祝福语、写出制作过程为主要形式,口头与书面表达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说、写写中进行言语表达,旨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强其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能力。
通过设计与开展这项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可实际实施的言语交际活动,可以检验该学段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有否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是言语交际活动,目的是与人交流,让他们提高语境意识,并能恰当选择、调控自己的言语活动。
&& (1)教师按活动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一组最多不超过5人,推选出组长。
&& (2)组长同组员商议本组打算做的新年礼物,由组长执笔写下小组名单和新年礼物的名称。
&& (3)分组活动,由组长分配,各自准备制作礼物所需的材料。
&& (4)继续分组活动,由组长分配,小组开始制作礼物。制作完礼物后各自写上一句祝福的语句。
&& (5)完成“制作新年礼物”的报告,每个人写出制作的过程。
&& (6)组长分配小组的成员,互相写出在活动中的表现。
测评结果:
四、学生言语能力评价的效果
1.言语能力评价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言语能力评价拓宽了评价的视角,既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策略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现实。在实验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语感、言语交际和调控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语感方面,学生在日常使用词语时注意了规范,注意学习积累众多规范的书面语汇,形成日常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学生对书面语产生初步的语音韵律感;开始领悟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某些言外之意。在言语交际方面,学生你我之间的言语活动增加。言语交往由以自我为核心的言语活动向你我之间言语活动过渡和转变,初步具备发话者与倾听人的表述、响应、讨论的基本能力。学生初步具有言语交往的合作意识,能尊重他人;逐步养成默读习惯、按顺序、较清楚连贯地复述或简单概括叙事文本的内容和大意。在言语调控方面,学生学习自控,自我意识有所提高,能主动、有意识地纠正言语交往中的错误。学生开始形成语境意识,注意分清场合说话;愿积极进行兴趣性阅读,丰富并规范自己的语言。
2.言语能力评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生言语能力评价把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与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也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既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言语能力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参与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课堂评价意识明显增强,努力在教学中转变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学生他主性、被动性的状态,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言语特点的新型的学习评价方式,有效地突破了课程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参与教师努力将言语能力评价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评价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以评价促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言语能力评价在当地产生的影响。
学生言语能力评价研究,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基层教师的课堂中去,具体到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实验研究成为贯彻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载体。该实验以其独特的理论创新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给我区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效,也引起了我区其他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特别是看到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几年所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学校领导纷纷咨询有关该课题的立项及实验情况,表示有开展该课题实验的意向,学校开展实验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言语能力评价实验,就像一幅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我们没有想到它的连带作用的时候,已经给了我们别样的惊喜。在感受到该实验的无限魅力的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该课题深入地开展下去,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点击下载:
已有条评论教学技能——教学评价
我的图书馆
教学技能——教学评价
评估与评价
评估(Evaluation)是关于品质或价值评估结果的判断,这种判断基于多种评估信息来源。
评价(Assessment)就是为了解个人和群体而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的行为。评价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学生提供反馈;二是用作教学诊断手段。
评估较为模糊粗略,多用于对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评价是较精确的价值判断,既有对群体或单位的价值判断,又有对个人的评价。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并无严格的界限,只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领域多提教育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作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称为教育评价。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看,使用评价这个称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依据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如果某个教师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但学生没有发生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也就是说,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能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好的,这样一堂课是好的吗?显然不能这样评价。因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生动、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教学目标将失去它自身的作用,而被它的评价标准取而代之。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作价值判断的过程。比如,通过期末考试,某学生的语文成绩是83分,这就是测量的结果,但还不是评价。评价是对分数加以解释,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83分的考试成绩和该生以前的考试成绩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是79分,那么该生期末考试成绩是提高了,说明学生学习进步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成绩是92分,那么,该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降低了,说明学生学习退步了。再比如,83分的成绩处在班级什么位置?如果全班学生平均是72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上,是较好的成绩;如果全班成绩是88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下,是较差的成绩。我们还可以问83分的成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目标是80分,那么该生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85分,那么,该生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见,测量是评价的前提和重要手段,但并不等于评价。另外,虽然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如观察、谈话和收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有关资料来实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测量、跟踪和统计等工具。
再次,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实施评价的办法有课堂调查表、课堂打分表、作品打分表等。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一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在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被评对象所做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目标和标准也就是努力的方向。
2.鉴定作用
也就是说,评价活动可以衡量被评价对象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
3.监督作用
因为教学评价总是将被评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找出差距,监督被评价对象朝评价目标前进。
4.调节作用
一是评价者为被评价者调节目标及进程。例如,通过评价,评价者认为被评价者已达到目标,并能达到更高目标时,就会将目标调高,将进程调快,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实际。二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短,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以实现自我调节。
5.诊断作用
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评价者通过搜集被评对象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根据评价标准对被评价对象哪些达到了目标,哪些没有达到目标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其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
6.激励作用
良好的评价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者更加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
教学评价的分类
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1.评价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对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明显差异,这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特殊性有关。在美国,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价分为四个时代: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和建构时代。这是以每个时期中教育评价的主要任务作为时代划分的依据。
在我国,学者们倾向于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之前为间续发展时期,之后为持续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几个重要文件的相继颁发是我国教育评价进入持续发展时期的标志。这是一种从时间的连续性上对我国教育评价发展阶段所作的简单划分。
2.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评价的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教育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的原则也更多地反映多元化特点:
(1)评价是多角度的;
(2)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
(3)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尤其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准真实情境中的运用;
(4)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
(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通过考察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教学评价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完善和发展,是科学性、教育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是辩证的多样综合的过程。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这一理念引导下的新课程的评价有哪些特点呢?总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5.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应抱定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发展为目标,迎难而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就会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反思已往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地、本校的情况,以发展为目的,大胆尝试,勇创佳绩。
新课程评价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维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首先,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同时,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在这个评价理念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基础性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三方面的问题。由此推出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体系:
(1)激励性教学策略体系;
(2)自主性教学策略体系;
(3)探究性教学策略体系。
3.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下面三个角度进行判断:
(1)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
(3)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
诊断性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的已有知识、道德情感、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了解, 以便于在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有利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 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 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用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进行得较频繁,如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后的小测验。形成性评价一般又是绝对评价,即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的达标情况。
教学设计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1.改进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测试的结果可以表明学生在掌握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当教师将批改过的试卷发给学生并由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自我检查时,学生就能了解这些缺陷和难点,并根据教师的批语进行改正。有时,当教师发现某个或某些题目被全班大多数或一部分学生答错时,可以立即组织班级复习,重新讲解构成这些测试题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有些错误只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纠正途径。
2.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
某门学科的教学总是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互有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对一个单元的掌握往往是学习下一个单元的基础。因此,形成性评价可以用来确定学生对前边单元的掌握程度,并据此确定该学生下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与速度。如果形成性测试能有计划地进行,就可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3.强化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对学生起积极的强化作用。正面的肯定,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情感反应加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或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学生的认知反应加固了学生对正确答案(概念、法则、原理等)的认识,校正了含糊的理解和不清晰的记忆。
要使形成性评价发挥这种强化作用,重要的一点是,形成性测试不要简单地打等第分数,而应通过适当形式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他是否已掌握了该单元的学习材料,如已掌握或接近掌握,应明确指出;如没掌握,要尽可能使用肯定性或鼓励性的评语,并提出改进建议。
4.给教师提供反馈
通过对形成性测试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否明确?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是否有结构性?讲授是否清晰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关键的概念、原理是否已讲清讲透?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将有助于教师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
3&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总结性评价有3个基本特点:
(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或频率不多,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两三次,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
(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且每个题目都包括了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学校工作中,总结性评价最常见的作用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进步水平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予以确定并打出分数,评出等第或写出评语。这类评价由于要确定学生在学生序列中的名次排列,因而常常采用“常模参照测验”,并常常使用概括的评定,同时,在成绩排列上常力求呈现“正态分布”。
2.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也常被用来预言学生在随后一门课程或一段教学过程的学习中是否可能取得成功。一般说来,在某门学科的总结性考试中得分高的学生,大多数在其他学科或该学科的其他部分的学习中也会获得高分。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在这一点上,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基本相同。某个年级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结果,既可作为确定学生在下一个年级的教学中从何起步的依据,也可以反映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准备程度。
不过,要使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可以用来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总结性评价不能只用分数或单一的综合等第来表示,而应伴随比较详细、具体的评语,最好是编制一份关于该学生学习成绩的“明细规格表”,用内容——行为这两个维度来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哪些能力或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否则,单一的分数不可能给后继教学过程的教师提供有助于其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有用信息。
4.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也可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某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至少在当时)并具备了某些特殊的能力。此外,在这类评价,人们往往假设了一个“最低分数线”来表示“最低能力水平”,如同汽车司机驾驶执照考试一样,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学生就能胜任进一步的学习任务或担当某种工作。
5.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大多数在阶段教学任务完成时或在期末进行。如果它测试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某一阶段上的学习结果,并且,如果测试题能反映学生对各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那么,合理编制的总结性考试(考查)也可为学生提供有关其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起到反馈作用,要么鼓励,要么使之纠正前段学习中的错误或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是期末进行的总结性考试,如果编制巧妙,评分得当,学生仍然可以从评价结果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了解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学生明确下一阶段或下一学期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要使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的一点,是在综合的单一评分中必须包括各个试题的分项得分,必要时还须给出评语和指导语。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照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诊断性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学生特性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形成性评价用于每一节课后或某知识单元后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用于期末或单元教学结束后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表现性评价
1.为什么提出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的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者认为传统的测验不能有效测量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技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2.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我们先来看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1)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2)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可以说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下图说明了表现性评价与标准化评价的区别。
6& 过程性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1.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低层次学习结果——一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的恶性循环。过程性评价却恰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上述的评价死角。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2.重视非预期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process outcome),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明确评价的内涵和标准;设计评价方案和工具;解释和利用反映学习质量的结果;反思和改进评价方案。
1.明确评价的内涵和标准
根据评价的使用目的及结果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课堂学习评价,一般由学校自主进行,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也作为评价者参与评价过程,但更多的是作为评价的监控者和组织者,所以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评价的责任也就相应地落到了学生的身上。因此,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是使学生理解评价的内涵和功能,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如何使学生提高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使评价的水平由完全的下意识或潜意识水平以及情感水平逐步上升到理知水平,应该成为评价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设计评价方案和工具
过程性评价是基于人们对学习质量的认识提出来的,是一种较具体方法更为上位的评价方式,因此,不能将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等同起来,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
下面是一所实验学校的具体做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一位物理老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其他老师的反映,发现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好,导致成绩不理想。为此,该教师根据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注重评价的及时修正和激励的功能,开展“白描”的记录方法,设计了一种“记录-评价-再记录-再评价”的评价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的方案包括三个阶段,具体如下所列。
第一个阶段:自我记录,自我评价。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平时学习情况做一个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情况、上课集中精力情况、对待作业的修改情况。在这里,记录起的作用不是要给他下一个结论,而是让他自己看一下平时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是怎样?学生对记录结果的反映是: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大约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分小组进行一次总结。每个学生用语言叙述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一个自我评价,评价的关键不在于断定学习习惯的好与坏,而是对比自己的单元测验成绩,看看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怎样的影响,然后自己提出修正的措施,同时老师和小组其他同学也可以给予一些建议。
第二个阶段:他人记录,他人评价。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他人进行记录,考虑到操作性的问题,主要由同桌相互记录。记录的内容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平时表现情况,而是学生的改正情况。一段时间后,再开展一次小组讨论,主要是评价学生的改进情况,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第三个阶段:综合评价。模块结束后进行一次总的评价,汇总前两个阶段的自评、他评,教师也对学生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
3.解释和利用反映学习质量的结果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内容主要不是学生最后达到的水平,而是学生的进步情况。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确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简单地把过程性评价的情况折算为一个分数加到考试成绩里面去是没有意义的,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应该分别给予呈现报告。鉴于家长与社会的习惯和需要,可考虑在定性报告描述评价结果的同时,用等级表达过程性评价的结果。
4.反思和改进评价方案
整个评价方案实施结束以后,还需要对于评价方案进行再评价,也称“元评价”,即“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检讨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与结果,借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纠正评价工作之不足,而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评价进行价值判断”。元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元评价的标准问题,即一份好的方案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可以以下述问题作为准则考察评价的方案。
(1)有效。这个方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最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2)可行。方案的要求是否超出了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能力?
(3)可信。评价的标准是否恰切?评价工具收集的信息是否准确?
7& 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
5.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
6.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发展性评价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7.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发展性学生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在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学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使自己从讲台上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性学生评价归根结底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
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程序:明确评价目标和标准;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
1.明确评价目标和标准
一般来说,发展性学生评价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学科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涉及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如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评价时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学科学习是实现一般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学习目标中应该也必然要包含或渗透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内容。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有了评价标准后,还需要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这是在评价的设计准备阶段应做的重要工作。发展性学生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以外,更为强调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资料数据是评价学生的客观事实依据,评价资料的有效性是保证达成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学生评价的资料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作品集、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二是来自各方面的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教师给学生的分数、等级、评语、改进意见,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的观察记录与评价以及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相关的能说明学生发展状况的信息等。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改进,促进发展。因此,光得出一个客观描述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改进要点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明确、具体地描述我们期望看到的学生通过改进以后达到目标时的行为表现。改进计划还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背景,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个体化特征的改进要点。
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
2.关联性原则
设计教学评价时应关联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追求不同评价方式的互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3.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
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学的结果,也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
4.客观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结果的评定,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
5.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为此,教学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现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和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
6.指导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可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应对方案,以帮助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技术,一般都具有评价要素、指标、权重、分级描述这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但这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规定,有时量规可能缺少权重或等级描述,而且形式也可能多种多样。使用量规时应根据实际需求,不必拘于形式。
通常,在量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描述语言来说明量规中各个指标的评价要求。一般地,评价量规的设计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主要评价要素
对学习计划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影响学习计划执行的主要学习环节或要素,从中选择某些要素作为评价要素,选择评价要素时要考虑其总体涵盖的范围及其在单元学习计划中的地位。
2.确定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主要指标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主要指标应该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
(2)主要指标要尽可能用简短的词语进行描述;
(3)主要指标一般是一维的,一个有效量规中的每个主要指标通常是一维的,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二级指标,但却与其他一级指标并列构成了评价的主要方面;
(4)所确定的主要指标整体要能够涵盖影响评价要素的各个主要方面。
每个评价要素的主要指标数目不必相同,但每个指标都应该是构成评价要素的主要影响成分。每个评价要素还可以拥有多级指标,但指标级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3.设计评价指标权重
对所选定评价要素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权衡,为每个主要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并对量规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设置。
首先,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直接的关系,并与评价的目的相关,反映主要考察目的的评价指标,权重应该高些。如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则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则应该高些。
其次,在设计指标权重时要保证某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所有二级评价指标权重之和应等于该一级指标的权重。
4.描述评价的具体要求
在设计描述评价的具体要求时,应该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避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就会显得很含糊,而“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出处”这样的描述就显得明确得多。
5.设计量规的水平
在设计评价量规的水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同一部分必须出现在每个量规水平里。如设计研究性学习量规,水平1中涉及“信息收集”项,则在水平2、3、4也应该包括此项;
(2)量规水平必须尽可能接近等距离。例如,水平1与水平2间的间距应当和水平3与水平4间的间距相等。
6.修改和完善评价量规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评价量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1)用设计出的量规对学习计划进行试评价,以便发现量规在主要指标、权重分配、等级描述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试用结果进行首次完善。
(2)使用元量规对自己设计的量规进行质量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对量规进行再次完善。元量规即用来评价量规质量的量规。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或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其中一般包含了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业成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学习反思的主要信息。而学生档案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从其适用范围而言,档案袋评价多用于表现性评估。此外,档案袋的建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的结果,要为学生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做全面评价提供帮助。
学生阅读能力档案袋
考虑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累积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的练习,档案袋法被用来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所列。
1.每位学生拥有一张基本情况记录表,记录了一些基本信息和阅读的初始状态等。
2.阅读课上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张课堂阅读记录表,记录了他们上课阅读的情况,并包括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
3.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表,这个表的功能是记录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表的设计结构同课堂阅读记录表。
4.学生每周阅读精华记录。这个表被用来汇总记录学生每周阅读的摘抄,主要包括好的句子和词语,它们的出处和对它们的模仿。表里面同样包含学生的自评。而为了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特意设置了小组互评的项目而不是教师评价。设计如下:
(1)档案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2)档案袋里的内容与某一时期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相一致。
(3)档案袋评价给学生发表意见与反思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放入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4)档案袋的评价不是给予好与不好的结论,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改变的事件,提出相应的改进与发展建议。
(1)作品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最好和最满意的作品装入档案袋,其内容是非标准化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所装入的作品。
(2)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包括学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观察或测试的结果、家长信息、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估等一切描述学生成长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反映学生成长的信息来源。
(3)水平评估:用于评估学生学习与发展水平的档案袋,其内容通常是标准化的。这种档案袋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是否达标的依据,也可用于学习完成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按照不同的标准,档案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目的划分,可以分为:产品档案袋——旨在收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过程档案袋——主要反应学生的努力过程;进步档案袋——通过比较学生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判断学生的进步。
(2)按内容和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过程型——若目的是为了描述学生学习过程的进步、努力,则建立过程型档案袋;成果型——若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成就,则建立评价型档案袋;评价型——若目的是为了获得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则建立评价型档案袋。
设计档案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为什么收集材料、收集什么材料、怎样收集材料、对材料的评价形式。
据此,创建成长记录袋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的目的与对象
首先要明确学习文件夹是教师用,还是学生用,因为用者不同其评价法也不同。学习文件夹评价中,最主要的特征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是同一个体。如果是教师用学习文件夹,当然评价的对象是课题与计划的情况(学习活动开展情况)等,即用于课程评价;如果是学生用学习文件夹,那就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个人评价。
2.确定成长记录袋的主题
课程标准为每一个学段的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设立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以及所用的教材,界定出一个清楚且具体的目标,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确定成长记录袋的主题。
3.设计档案袋的内容
根据学习主题确定档案袋内容,包括收集什么、怎样收集和如何评价的问题。
首先,确定要收集的作品与数量。学习物品,包括自己和年级的问卷调查结果,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记录学习内容的笔记),教师制作的活动日程、注意事项活页,照片,录音带,录像带,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日记和作文,信件,图画,调查采访的记录,报纸文摘剪辑,各种草稿,完成的作品等;对这些物品要记载年月日、感想以及当时发生的事情等。
其次,明确成长记录袋的收集渠道、参与者及其作用。从哪里获取成长记录袋所需的作品和资料?成长记录袋的记录需要哪些参与者,学生、家长、教师或是管理员?各个参与者具有何种职责和任务?
第三,设定评价基准。要让学生知道成长记录袋对他们的成绩有怎样的影响。包括计分规则的构成,核查表的具体内容,整个成长记录袋的总体评价标准也应当在成长记录袋中予以说明。
第四,在设计档案袋内容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
(1)语文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的评价形式。
(2)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时,可以建立成果型档案袋,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所取得的进步,以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最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影响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等等。
在对综合应用部分进行评价时,可以建立过程型档案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获得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
(3)英语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4)科学多采用杰出表现记录,如教师和学生会对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5)艺术成长记录夹是重要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艺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建立艺术成长记录夹,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艺术成长记录夹包括以下内容: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说明、学生的系列作品、学生的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各项预设的学习资料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等。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做出判断。
一是时间灵活,效率高。问卷可以当场发给被调查者,也可以通过邮寄或者网络实现对远距离的多方面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既能获得大量信息,又能节省时间和经费。
二是取样不受限制。与观察、访谈等方法相比,问卷法样本大小不受限制,完全可以根据抽样的科学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调查样本的容量,可以选取大样本,也可以选取典型样本。
三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无须面对面接触,具有一定的回避效果。问卷调查一般不署名,被试回答没有更多的心理负担,容易获得被试的支持,易使结论比较客观。
一是设计比较麻烦。
二是回收率问题,回收率较低,会影响其代表性。
三是获取信息的质量问题,被调查者填答问卷时可能出现估计作答或回避本质性东西的现象,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有时还要结合访谈了解深层次的信息。
一是认真确定被试,被试要十分熟悉有关情况,要具有代表性;二是设计的题目不要太多,要富有意义,表述要简单、明确、通俗;三是多要求的答案必须是具体的,最好使用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四是最好使用无记名答卷,以消除被试的疑虑。
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等内容。
具体地,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指导语、正文等几个部分。标题是对整个问卷的概括性表述,要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反映问卷的目的和内容。指导语主要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潜在价值、对调查者承诺保密以及提出回答问题的基本要求等。问卷的正文是问卷的中心部分,除调查对象必要的自然情况外,其余问题都是调查者要了解的重要问题。也有的问卷在最后还增加一项就问卷本身征询受调查者意见的内容。
问卷中问题的形式一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问题即日常所说的客观性试题。封闭式问题主要有是否式问题、单选式问题、多选式问题、排序式问题、划记式问题、表格题等几种形式。开放式问题即日常所说的主观性试题,没有提供被选答案,让被试自由回答,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问题。问卷中开放式问题不能多,1~2个为宜,主要是用封闭式问题。
问卷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
围绕调查目的明确和细化研究问题,选择调查对象。
2.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及其数目
在确定变量之后,选择一定数目的相关变数描述该变量。这是问卷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可以根据先前经验或别人已有的研究资料,先做出试验性问卷,进行试测并修改和补充。
3.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在明确了变量与变数后,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通常是把变量以问题的形式表述,而有关的变数则作为限制性答案以列举的形式来表述。问题与答案的表述方式可用选择式、评等量表式或排序等方式。
一般来说,表述问题语句的基本要求是:
(1)问题的表述力求简单清楚,避免使用模糊的或专业技术性术语;
(2)问题的措词尽量运用中性词,避免使用导向性或暗示性语言;
(3)尽量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问题或双重否定性问题;
(4)问题要具体,不要提出那些抽象的、笼统的或定义不明确的抽象问题;
(5)对于那些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应在文字表述上努力减轻敏感程度和威胁程度,使被调查者敢于坦率做出自己真实的回答。
4.问题的排列组合
问题的排列与组合要形成合理的结构,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方便被试者顺利回答;
(2)要便于资料整理与分析;
(3)提供答案的选项应涵盖问题答案的所有内容;
(4)问题数量要适度;
(5)问题的类型有开放式、封闭式和图画式,回答的方式有自由记述式、填答式、二元选择式(是否式)、多重选择式、评等式、排序式、分配式。
5.试测与修订
在完成了问题语句的设计和排列以后,不宜立即分发,而应该在小范围内进行一次试测,通过试测检查问题是否能被调查者理解,所列举的限制性方案是否完善。通过试测,发现问题,及时修订,经修订后再分发出去。
访谈,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法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咨询等,既有实施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做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问题的深入。
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按照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结构性访谈(或称标准化访谈、封闭式访谈)、半结构性访谈和无结构性访谈(或称开放式访谈)。在结构性访谈中,访问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提纲进行提问,按相同的方式和顺序向受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受访者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封闭式的口头问卷,无法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无结构性访谈具有弹性,且很少限制答案,有时候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质性研究中使用较多;半结构性访谈的弹性在上述两者类型之间,访问者先向受访者问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然后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以就某些问题做深入探究,弥补结构性访谈之不足。
(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
(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
(3)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4)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查,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
做好访谈的设计工作是顺利进行访谈的基础,必须予以重视。访谈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访谈的目的和内容以及编制访谈问题。
1.确定访谈的目的和内容
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访谈,其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它直接依赖于评价的目的,为某一具体的评价活动搜集资料。因为评价指标是评价目的和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在确定访谈目的之后,可以从评价指标体系所列的各项目中,选取需要和适合运用访谈法获得评价信息的部分,确定访谈的具体内容。
2.确定访谈的对象
可采用个体访谈,也可以对有相同看法和经历的一组人进行访谈。
3.编制访谈问题
访谈问题的形式有多种。从问题答案的限定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封闭型问题在设计时已预先确定好了几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被访人的回答只能在其中选取。例如,“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你全部听懂,部分听得懂,还是完全没有听懂?”这类问题由于答案固定,容易组织,便于记录和统计,减少了主评的判断和加工环节,结果比较客观,但也带来一定的局限,较明显的是容易限制被访人的思路,搜集的信息不够全面细致。开放型问题的答案完全由被访人自己组织,自由应答,实现不加限制。例如,“请你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听课感受。”被访人既可以谈是否听得懂、听懂多少,哪些能听懂、哪些听不懂,还可以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法、语言、板书等各方面情况谈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主评可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不足在于不易记录和统计,给分析综合造成了麻烦。
编制访谈问题应力求语言表述简明准确,而且与被访人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专门用语,注意其通俗性,以便取得被访人的配合使其准确地把握问题。问题的提出不能带有倾向色彩,例如,“都说张老师的课讲得最明白,你不会不同意吧?”另外,访谈的问题一般应该按照简单——较复杂——难以回答的顺序编排。访谈开始不宜突然提出一些复杂的问题或较为敏感的问题,而应提出一些简单的、便于联络感情、激发兴趣的问题。
观察即在自然的教育场景下了解观察对象。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
观察一般要在事前确定观察目的、观察范围,并必须明确对将观察的某现象需设置哪些变化的情况或场景,使被观察者在这种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动,以获得合乎实际目的的材料。
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
为了研究分析网络化环境下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设计分组观察场面和可量化观察表格。
1.设计分组观察场面
共有5名观察者参加观察,其中一名是任课教师,他既是行动研究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活动的研究者,他是一位参与观察者,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典型行为,以教学日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其余4位作为完全观察者,根据分工,负责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指定场面内的观察对象,按观察表格要求进行观察并作出记录。如下图所示:
2.设计可量化观察表格
本项目需要了解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内容,为此,可以设计可量化的观察表格,如下图所示:
(1)直接性。由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
(2)情境性。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及时性。观察及时,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新鲜。
(4)纵贯性。对被观察对象可以作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5)普适性。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适宜用观察法。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人的感觉器官本身具有不精确性。人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很难直接观察,所以观察往往难以精确化。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背景与理论框架,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
(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于缺乏控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
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法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以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为标准,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以观察对象是否受控制为标准,可以将观察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以是否通过中介物为标准,可以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观察还可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的观察,即有明确的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设计,在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有结构的观察主要采取事件取样设计、时间取样设计和行为核查设计。无结构观察,即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无具备记录要求的非可控性观察。
1.观察的主要步骤
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
(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
(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
(4)进行观察并作记录;
(5)整理观察结果;
(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2.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观察之前,除了明确观察目的外,必须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内容
观察记录总的要求是记录实验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及观察到的明显的行为变化。但应研究主题的不同,观察记录的内容有所不同,通常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语言行为。即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对事物的语言反应及其表达词语。
特别语言行为。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语言的音调、音量、持续时间、节奏及特殊发音与词汇。
关系分布行为。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关系。
(2)确定观察范围
进行观察,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除了通过抽样选择观察对象之外,还要在时间、空间上加以取样,限制一定的范围。下图中列出了几种不同的取样方法。
(3)准备观察仪器
现代化的观察仪器主要有录音机、光学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录像机、闭路电视装置等,还有进行图像和声音处理的多媒体计算机等。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能等级评定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