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龙泉窑的底足图片成吉思汗像谁见过元代龙泉窑的底足图片成吉思汗像?

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元朝(:??? ?? ????
;:????? ????
;1271年-1368年),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 ?? ???? ?????? ????),是上由创建的大一统的朝代。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今),1279年攻灭,从而全面**了地区,统一中国。
元朝的前身为。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创建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由于金朝与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在西方,蒙古在西元1271年元朝创建以前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中的元,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创建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时期才名义上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统治全中国地区,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到期间是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起事。1368年创建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史称。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元臣篡位建国),北元亡。
元朝承袭的主要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0年时期达到最大,西到,西南包括**、及北部,北至南部与、东部,东到,被誉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且为、、与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其藩属国涵盖与东南亚各国。
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虽然元朝整体生产力比低很多,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发展。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为主,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攻灭金朝后,在劝谏下,窝阔台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元世祖即位之后,实行些鼓励生产、安抚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限制。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例如极力推崇****。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下降儒者地位。元朝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由于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最为兴盛。
元朝的汉文国号“大元”出自《·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除此前仅统治了地区的和等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
关于元朝的蒙古文国号,有多种称呼:
① 正式称呼为「大元大蒙古国」(:??? ?? ???? ?????? ????,:Dai ?n Yeqe Mong?ul Ulus,:Дай ?нь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此名称见于1362年的《追封西宁王忻都碑》。其中“Dai ?n”系汉语“大元”的蒙古语音译,“Yeqe”是蒙古语“大”的意思,“Mong?ul”是“蒙古”的意思,“Ulus”是“国家”的意思。。
② 「被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 ?? ?????? ???? ?????? ????,:Dai ?n qemeqü Yeqe Mong?ol Ulus,:Дай ?нь хэмэх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其中“qemeqü”是一个书面语联动词,是“说”、“据说”的意思。此名称见于1338年的《达鲁花赤竹温台碑》。
③「大元国」,蒙古语写作「??? ?? ????」(鲍培转写:Dai ?n Ulus,西里尔:Дай ?нь Улс)或者「???? ?? ????」(鲍培转写:Yeqe ?n Ulus,西里尔:Их ?нь Улс)。其中「Dai ?n」是汉语「大元」一词的在当时蒙古语中的音译。但现今中、蒙两国学者多使用与现代汉语「元」字发音更相近的「?????」(Юань)一词来替换原有的「??」(?нь),将元朝称为「????? ????」(Юань улс),或者「???? ????? ????」(Их Юань улс)。
Portal:蒙古国
中华民国 1912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元朝历史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到三个阶段,1206年元太祖统一蒙古,立国漠北,定国号为大蒙古国;到1271年元世祖建都汉地,将国号改为大元之际,共六十五年,称为时期,又称。
元世祖定都汉地,1271年将国号改为大元后,直到1368年出亡为止,共九十七年,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朝历史。元惠宗出亡后依旧以大元为国号,至1402年杀顺天帝,改国号为鞑靼为止,共三十四年,称为时期。由于蒙古帝国、元朝与等三个时期均有连续承继的关系,故本条目会介绍这三个时期以求通达。
的开国大汗,后被追尊称元太祖。
时期,蒙古草原上的诸部归于辽朝统辖。后,乘金军大举南下而无暇北顾之机,创建了早期的蒙古国家,即,此后蒙古一直侵袭的边境。合不勒汗死后,成为新的大汗,俺巴孩汗被出卖给金廷,俺巴孩汗被金朝皇帝钉在木驴上致死,此事件埋下了蒙古对金朝复仇的种子。在死后,13世纪初,金朝在完颜永济的统治下走向衰落,蒙古铁木真开始了统一的征程。先后在首领王罕以及他的安达首领的军事援助下,打败了,夺回了被蔑儿乞人夺取的众多部众(以及其妻孛儿帖),力量逐渐壮大。1189年,在经过激烈的争夺之后,铁木真被乞颜贵族推举为部落的可汗。然而,铁木真部族的逐渐强大,危及了援助他的札木合在蒙古草原上的地位,于是札木合联合等部,合兵三万余人,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札木合,铁木真将自己的部众3万人组成十三翼。在战斗中铁木真暂时战败,为保存实力退至斡难河的哲列捏山峡,扼险而守。史称“”。札木合虽然取得战役的胜利,但的札木合暴虐受到了其所属部落首领的不满,而铁木真对部众进行笼络,故部众归心于铁木真。于是、赤老温、、等族人纷纷来附。此后,铁木真力量进一步壮大。金承安元年,从属于金朝的蒙古部族叛金,完颜永济派丞相完颜襄率军征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在斡里匝河击溃了塔塔儿部,使塔塔儿一蹶不振。战后,金朝授铁木真?军统领之职,使他可以用金朝属官名义号令蒙古部众。宋庆元六年,铁木真与王汗会于萨里川(今上游之西),大败泰赤乌与蔑儿乞的联军,首领等被杀。宋嘉泰元年(1201年),铁木真又在海剌尔河支流帖尼河之野,击败以札木合为首的塔塔儿、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联军,史称“帖尼河之战”。宋嘉泰二年,铁木真与王汗联军又在阔亦田击败了札木合同乃蛮、泰赤乌、塔塔儿、蔑儿乞等联军,取得了阔亦田之战的胜利。接着招降了呼伦贝尔一带的等部。至此,蒙古高原都被铁木真控制了。最后平定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春,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蒙古部铁木真得到称号,建国大蒙古国(即),后被尊称元太祖。
伐金与扩张
蒙古入侵金朝形势
金朝与蒙古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复仇,然而西南的与金朝联盟,为了避免被西夏牵制,先后三次率军(1205年、1207年与1209年—1210年)进攻之,迫使西夏称臣。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断交,隔年发动,于大破四十万金军,随后攻入并四处**。1214年蒙军包围金朝首都(今北京市),被迫求称臣,并在蒙古退兵后迁都。隔年5月31日蒙军南下攻占金中都,并且获得名相,这对于巩固华北地区有很大的帮助。1217年,成吉思汗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命他持续进攻。为了巩度汉地,收降地方自卫势力如史天泽、满城张柔、东平与,史称,后来他们也扶佐忽必烈创建元朝。木华黎除了对金朝的战争让金朝疆域萎缩剩河南与关中地区之外,并于1231年派兵进攻,使高丽退到。
西域方面,为了创建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1209年—1210年就让东部的与伊犁河谷的先后归顺。当金朝迁都并将要灭亡之际,中亚新兴大国在沙阿时期崛起,该国地方大臣海儿汗亦纳勒术前后两次**蒙古商队并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决心发动。1218年蒙将哲别杀死**并称辽帝的,攻占塔里木地区,史称。隔年六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主力军十万西征花剌子模。由于抵挡不了蒙军攻势,畏惧而逃,在**掉花剌子模的40个城镇之后,花剌子模也于1221年亡国。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别追杀摩诃末,摩诃末最后死于。其子于英勇抗敌,最后南逃,并于1224年复国于(今西北部)。1230年,札兰丁被蒙古将军绰儿马罕攻灭。速不台和哲别最后于1222年从撒马尔罕出发经过今伊朗高原北部,进攻杀掠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后,并越太和岭(今),抵达(位于俄南),期间攻占不少国家。于1223年的(今日丹**市北)更是击溃诸国与钦察忽炭汗的联军,并向西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之后折转围攻,之后东返,并于1223年9月攻击时伏尔加河中上游的河谷最后渡过伏尔加河东返中亚。成吉思汗将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给长子、次子和三子窝阔台,四子领有蒙古本土,三子成为大汗继承人。1225年蒙古回师后,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归师灭。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监国。
蒙古第二次西征时于击溃波兰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图中左为蒙古突骑、右为波兰与日耳曼联军。
监国两年后于1229年举办库里尔台大会,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后尊称元太宗。1231年窝阔台汗率军南征,并命四弟自借宋道沿攻打,隔年拖雷在河南击溃金军。1234年蒙宋联军联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亡。虽然发起以收复河南地,但是华北地区最后由全由蒙古**。窝阔台汗并在1235年定都(今西南)后,借此率军南征南宋以报复之,掠夺两淮地区后北返。蒙古为了防止华北的汉人世侯叛变,派(振戍军)进驻汉地;进行两次人口调查,将半数汉人分封给蒙古功臣。由于需要人才治理国家,窝阔台汗接受的建议,于1238年命术忽德和刘中举办科举,史称戊戌选试。这次考试录取东平等名士,为统治华北带来不少人才,但后来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西线方面,1235年窝阔台汗命术赤长子、与、等第二代蒙古王子发起,史称拔都西征,总指挥为拔都与。1236年至1242年间攻占草原、等各公国与匈牙利、摩尔达维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原地区、、拉什卡、神圣罗马帝国等等中东欧各国,攻占与杀掠东欧北部与中部,1241年11月窝阔台汗去世,由皇后监国,1246年3月的库里勒台大会由其子贵由即位,后追尊称。1247年归附大蒙古,史称凉州会盟。1248年8月贵由汗去世,皇后立孙子失烈门并监国。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会,因为拔都与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窝阔台系的失列门失去汗位。蒙哥继承汗位,后尊称元宪宗。
1252年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权化,在汉地、中亚与伊朗等直辖地设置行中书省,分遣拖雷系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总领漠南汉地大总督以管理汉地。忽必烈统治汉地期间任用了大批幕僚和儒士,巩固了华北地区,并且与迂回南灭,扩大南宋防线缺口。1258年高丽跨台,高丽成为藩属国。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军攻打四川合州(今)、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兀良合台由云南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直攻经过,进攻宋而直攻荆湖南路,并兵临潭州(今),三军意图在华中会合,再大举下长江围攻临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战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夺位。西线方面,蒙哥汗派其弟西征西亚,史称,1256年旭烈兀攻灭伊斯兰教的暗杀组织。1258年西征军攻占最后领地美索不达米亚的。隔年叙利亚,1260年**和。然而当旭烈兀得知蒙哥于南征南宋时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率大军回师争位。留下的蒙军也在今的败于埃及,第三次西征结束。
元朝画家刘贯道于十七年(1280年)二月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其中骑着黑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
蒙哥汗去世后,身在战事的立即与和谈,返回华北与留守蒙古本土的七弟争夺汗位。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后称上都,今北石别苏木)自立为蒙古皇帝(又称蒙古大汗),年号中统。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争夺汗位战争最后于12**年8月21日由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稳固其位。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中都(今),并命兴建中都城。1272年改中都为(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作为陪都。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中“大哉干元”之意,将国号由改为,建国元朝,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1263年设立,1268年设立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司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中国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最后引发窝阔台系的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早在元世祖在与阿里不哥作战与整顿国内之际,因为无暇对付南宋,于是派对南宋提出高压的议和内容。当时仅五岁,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由谎称击退蒙古军的掌握。由于贾似道畏惧谎言被击破而幽禁郝经。南宋并于1262年拉拢山东汉人世侯,发起。元军平定叛乱后,元世祖断然废止汉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且准备南征南宋。1268年元世祖发起,首先派刘整与率军攻打,史称。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和枢密院使率军顺南下,目标。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与投降元军。然而等拥立7岁的在福州即位,、与等大臣持续在、与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隔年3月,在攻灭海军,带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地区,结束自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在此前后,元朝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臣服,加入元朝的,但遭到拒绝,元世祖于是出兵攻打这些国家,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最为著名,因为指挥不当与台风来袭而失败。由于元朝廷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宗室贵族,加上开支繁重,财政日渐紧张,朝臣为了财政问题发生争执,分裂成以等汉人与汉化蒙古人为首的儒臣派与以、与等色目人与汉人为首的理财派。儒臣派认为元廷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理财派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由于元世祖信任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为核心与阿合马抗衡。最后阿合马被刺杀,太子真金也因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旧任用理财派官员来解决财政问题,导致财政恶化。
时期元朝与诸汗国关系图,其中已经被元朝与瓜分而亡。
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虽然太子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赐真金的三子「皇太子宝」并且让他镇守。随后铁穆尔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获得重臣与等支持,打败真金的长子与次子等继位,即元成宗。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与。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由于太子早逝,左丞相拥护皇后卜鲁罕与信奉的安西王监国,并有意让阿难答称帝。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发动大都政变。他们斩杀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势,拥护率军南下的海山称帝,即元武宗。皇后与阿难答被元武宗斩杀,其部下退入西域地区。
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相约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而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西北地区方面,早在时期,由于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国的承认,使得当时窝阔台汗有意夺回蒙古汗位。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且与钦察汗国友好。元世祖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时被海都背刺,遂扶持获得察合台汗位以牵制海都。然而在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以元世祖过度汉化、违背祖宗成法为由,在招开库里尔台大会结盟反元。他们以海都为盟主,共同瓜分中亚行省,联合对抗元朝与伊儿汗国,史称海都之乱。元世祖派北上平乱,海都与新任察合台汗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回避决战。1287年海都联军伙同镇守辽东的东道诸王乃颜与袭击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元世祖亲率大军击败之,派伯颜、与李庭平定东北乃颜,主持西北军事。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后其势力被驱出以西。而哈丹于辽东高丽一带游击,至1292年败亡。
元成宗即位后,任命其侄(后继位为元武宗)总领漠北诸军。1301年海都联军被海山和晋王击溃,史称铁坚古山之役。海都于战后去世,其子继位,窝阔台汗国被笃哇掌控。1303年由于笃哇被钦察汗脱脱蒙哥击溃,就与察八儿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请和,脱脱蒙哥也向元廷请和,而伊儿汗本来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国皆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双方广设驿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后,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笃哇与元朝元武宗先后攻灭而亡,察八儿投降元朝。
汉化政策与政变
持续推行汉化运动的,在位期间恢复科举,史称。
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他曾令王约将《大学衍义》译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并将《》和《》等书摘译为蒙文,令蒙古人与诵习。1312年元仁宗将其儒师王约特拜集贤大学士并将王约“兴科举”的建议“着为令甲”,至此恢复制度。本次科举以为考试的内容,史称,最后录取护都答儿、等56人为。他还倚重汉人文臣,处死蒙丞相等,排除朝中异己。财政方面,仁宗取消武宗的经济措施,并且于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产,史称延祐经理。任用统军,击败察合台汗王以平定西北地区。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后干预朝政,也无力制裁备受太后重用的重臣铁木迭儿贪赃枉法。在继承问题方面,元仁宗以王约辅助皇太子硕德八剌,并且听从铁木迭儿的建议,废除武仁之约。他将元武宗长子周王外放镇守、次子放逐。同年冬天,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而拥护和世琜叛变,最后败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国。1320年元仁宗驾崩后,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为。
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共2539条,他还下令拔除权臣铁木迭儿在朝廷的势力。然而支持铁木迭儿的蒙古与保守派厌恶英宗的新政,有意发动政变。1323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趁英宗去避暑之际,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杀英宗及宰相等人,史称南坡之变,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夺得皇位。晋王的长子,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的武宗系为怀王。泰定帝于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丞相倒剌沙拥立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与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元文宗复位,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元文宗时期大兴文治,1329年设立了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于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本,以及。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朝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然而丞相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朝政更加腐败。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为洗刷毒死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为帝,是为。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被文宗皇后从静江()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又称元顺帝。
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另立元文宗义子。幸右丞相粉碎叛乱,但属于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权力盛大。他禁止汉人参政并取消科举,这些都与元惠宗发生冲突。1340年元惠宗在伯颜之侄的帮助下,终于废黜伯颜。为相与元惠宗亲政前期时,元廷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行《》法规,使得革新政治,社会矛盾缓和,史称。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三史,由右丞相(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两年后修成。然而元惠宗后期怠于政事,以至于在1350年发生天灾人祸后引来民变。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元廷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使得逐渐流行,并成为对抗元廷的势力。早在1325年就发生过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1338年江西(今江西)、等白莲教徒起义失败,彭和尚逃至淮西。1350年元廷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导致。隔年元惠宗派治,欲归故道,动用民伕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再立韩山童之子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于起事,芝麻李等人**,此为东系红巾军。西系红巾军方面,、与在蕲州起事,国号。红巾军势力遍布河南江北、江南、两湖与四川等地,还有非红巾军的等部的起事,民变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于元末民变期间,士人多不屑参加叛军,叛军也很少利用士人。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丞相亲自率军南下攻陷芝麻李军,一度压制民变军。然而脱脱在1354年南攻军之际,被元廷大臣弹劾而功亏一篑。徐寿辉部最后分裂成两湖的与四川的。两淮的部下于1356年以为根据地开始扩充地盘;1363年与据有两湖的作战,最后于获得胜利;1365年**两湖后于同年冬东进攻打据有江苏沿海的;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继续南下压制浙江的方国珍,至此江南无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于1357年至1366年间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与此同时,元朝在察罕帖木儿和等率领元军反击北方红巾军,1363年北方红巾军最后在安丰之役中败给降元后的,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率明军分别攻打山东与河南,并且封锁以防止关中元军进援中原。明军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书称此为元朝结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后史书称之为。而明廷认为元惠宗顺天明命,谥号为元顺帝。
(即古称捕鱼儿海)的航拍图,元于此被明军击溃。
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退至,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驻守甘肃,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为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元惠宗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即位后北逃至漠北。明将夺取了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招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去世,继位的元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平章刘益降明,明朝**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自持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等人发动,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投降,明朝**东北地区。镇守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并且劝降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明军平定云南地区。
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明军横跨戈壁至(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和他的长子逃走,但是幼子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被后裔杀害,北元不再使用及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杀元帝后改国号为蒙古,明人称为鞑靼),北元亡。
合赞印,是元朝颁给汗,承认其统治伊儿汗国的独立性,上刻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
元朝的前身为,1206年元太祖成立时领有与林木中地区(今一带)。经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诸汗的经营,以及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帝国东达与、北达贝加尔湖、南与对峙、西达、与地区。成吉思汗时期分疆裂土给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很高。西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儿子,独立性很好,其中分封长子于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成立;封次子于以北的旧地,史称;三子分封于旧地,后由创建;由幼子获得,后由蒙古大汗直辖。至于又称汉地的、阿姆河与之间的河中地区、与由蒙古大汗直辖。1252年拖雷系的即位后,命其弟西征西亚,最后创建,与其他西道诸王合称四大汗国。命忽必烈经营汉地、最后南灭。然而蒙哥于攻宋之役去世,随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使四大汗国纷纷不受蒙古大汗管制,蒙古帝国至此分裂。
忽必烈鉴于四大汗国不服于他,于是将伊朗地区割让给旭烈兀(后来创建伊儿汗国),河中地区割让给察合台汗国以换取他们的支持。1279年在创建元朝后南灭,一统中国地区,当时的疆域是:北到南部,越过,南到,西南包括今**、,西北至今东部,东北至、、,包括,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千米。自灭亡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与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09年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东部部分领土,领土达1400万平方公里(如果北方领土延伸至北冰洋,则为2200万平方公里)。元朝的藩属国有、、、、及、、与伊儿汗国等国。北有漠北诸部、南有南洋诸国、西有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与缅甸,分别创建征东行省与。
西北方面,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时期,元廷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并与伊儿汗国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如和)也未包括这些领土。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儿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09年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于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与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的藩属国。
14世纪元朝与四大汗国总疆域的地图,其中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的。1294年时期的元朝疆域,其中为藩属国。1309年时期的元朝疆域,其中被元朝与瓜分而亡。
元朝行政区划大致上承袭金朝与宋朝制度,然而有两个不同之处:元朝时的路统辖的面积减少,一路仅辖二州;元廷在路上设有行省等外派单位,最后行省取代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形成,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行政区划由高至低依序分为、、、与,另有等同行省的辖地、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等同州的。
地方行政架构
1294年去世时的元朝行政区划,其中征东行省实际上是傀儡国。
是由直辖的路府,(初名总制院)辖地主管地区。行政首长以蒙古人为主、汉人为副。每省设置丞相一员,其下有平章、左右丞相即参知政事官,名称大略与中书省相同。元代在行省以下各行政区均设置作(断事官)为地方首长,并以汉人或当地土人为副,以利蒙古人控制地方区域。每路以达鲁花赤为主、总管为副各一员。而府州县均以达鲁花赤为主、尹为副。州、县均分上中下三等,中下州改州尹为知州。分有、与,于湖广行省境内设置十五个安抚司,又于湖广、四川行省分至四个军。边区的安抚司和军,约当内地的下州,也置达鲁花赤为主,其副为地方人士。县以下基层行政区划设有城关的坊里制与农村的村社制。坊里制于城内分若干片,名曰隅(如东西隅、西南隅之类)。隅下设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设里或社,置里正、社长;有的设巷而不设里,置巷长。村社制又称村疃制度,于县下设乡,置乡长,有的改设里正。乡之下设都,置主首。都之下设村社,社设社长。
一级行政区域划分
行中书省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源自的行尚书省。这是基于新征服之地的文化差异太大,所以中央政府就专门设置外派单位来管辖之。由于等需求,行省除了负责行政之外也负责军事,最后逐渐形成一级行政区。早在蒙古时期就设有(华北汉地)、(西辽等今新疆地区)、(中亚河中地区)等三断事官或行尚书省。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主要由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1260年,元世祖于国内设置十路宣抚司,次年罢之。隔年改设十路宣慰司,渐成定制,并且设置陕西四川行省。往后直到灭宋为止,大多采行宣慰司与行省并行的制度。行省大多依据西夏、大理疆域与南宋新失之地设置,称为「中书省臣出行省事」,灭南宋将全国分为直辖的、辖地与十多个,并设置专司征讨外国的行省。1321年元英宗时期共设置十一个行省(包含在藩属国高丽设置的征东行省)。至元朝末年,行省增至十五个。
元世祖攻灭南宋后于南宋故土划分的三个行省。
一级行政区分布:
:由直辖首都附近的中心之地,约今、、及部分地区。
辖地:宣政院除了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外,尚管辖地区军政事务,约今、**。
:至时期设有十个,、、甘肃、、、、、、、行中书省。
另外甘肃行省之西的哈密力(今)、北庭都元帅府()与之地不属任何行省管辖。
征讨行省分布:
征宋行省: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河东行省、北京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等。平宋后定型为一般的行中书省。
征外行省:于设置征东行省(又称征日本行省)、于缅甸()设置缅中行省(又称征缅行省)、于安南()设置(又称安南行省)、于设置(失败后撤销)。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建置,事毕即罢。只有征东行省,到元朝中期之后,稳定成高丽王的头衔。行省丞相分别由该国国王或远征军主将担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视作,故与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平乱行省:时,元廷为便于镇压民变军,先后于地区的(今山东巨野)、(今河南安阳)、冀宁(今山西太原)、、(今河北正定)、等地置中书分省。又分别设立淮南江北行省(至正十二年设于飏州)、(至正十六年设于,后分省、)、山东行省(至正十七年)、广西行省、胶东行省(至正二十三年)和福建江西行省(至正二十六年)。
另外的群雄也设置行省以便于统治,如之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韩宋之江南行省、益都行省,以及所置江西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浙行省等。
中层行政区域划分
元代行省之下的政区划分十分复杂且时常变化,简单时只存在行省、府州、县三级,复杂时则会出现行省、道(宣慰司)、路(总管府)、府州、县五级的情况。这跟元代“投下”制度息息相关,具体政区分级可能有:
道(宣慰司)
元代的道的直接来源即宋金的道路制度。中统三年之乱爆发后,元廷为监察境内汉族世侯,开始仿照宋制设立临时且辖区不定的宣慰司,此时宣慰司多数兼行省相副衔。随着中国的统一,过于庞大的行省已经无法有效处理省内事务,且也有外重内轻之嫌,故至元十五年以后,对宣慰司进行大量的改革,裁撤了宣慰使相副衔并改任行省下属,使之成为辖区固定的行省分支机构及分管区域,其辖区划分也大致与宋金的道路级政区重合。同时由于行省首府附近的地域不设宣慰司,因此产生了直属省部的路州以及分属诸道的路州,但性质上这些都属于“直隶路州”。
直隶路州与封邑型政区
元代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中存在大量的投下封邑型政区,这也是造成元代行政区划层级严重混乱的主要原因。基本上,直隶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政区除少数冲要繁盛之地外,都是分封予汉族世侯和蒙古宗室的投下封邑。根据其规模户口的大小,可以分为总管府路、府、州三类,其关系则可参考吴澄所云“皇元因前代郡县之制损益之。郡之大者曰路。其次曰府若州……府若州,如古次国、小国。路设总管府,如古大国之为连率”。
总管府路:总管府路的设置与宣慰司道相似,也是源于宋金的道路制度,但目的性质不尽相同。蒙古初入主中原,以四大世侯为首的汉族地方军阀向蒙廷效忠,蒙廷则依仿金代制度,授予“某路都元帅”“某路都总管”的头衔,确认其在地方的高度世袭自治权,从而创建在汉地的政权机构,是为总管府路之滥觞,此时诸路规模建制与金代诸路相仿,四大世侯为首的有力总管其辖区更大。李璮之乱爆发后,元世祖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不但开始设置流官监察的宣慰司道,同时也对这类具有封邑性质的总管府路进行拆分,使一路仅辖三至四府州,但并没有改变总管府路封邑的政区性质,而是把它们转封给蒙古宗室,转封过程遵从“画境之制”,尽量使一王之封自成一路。灭宋后,置路以封诸侯的制度也在旧宋属地推行,这次的划分则更加零散,甚至到了“一州自成一路”的状况。
直隶府:除了总管府路的属府属州,一些府因为地处冲要或者以一府为封邑(主要在北方)而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少数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直隶散府(如南阳府、、等)经过后世的属区调整后更辖属州。直隶府与总管府路相比数量非常稀少,并非投下封邑的主要形态。
直隶州:与直隶府相似,极少数一些地处冲要或以一州为封邑的州(主要在北方)也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比较特殊的状况是,假如一些宗王的封地只有一县(比如蒙古开国功臣之孙忽都虎郡王的封邑)的话,该县一般会升格为直隶州(升为)。直隶州的数目比直隶府稍多,但仍远不及总管府路。
封邑型政区与其他直隶路州的最大区别在于达鲁花赤的设置,封邑型政区的达鲁花赤最早不由中央简任,而是由封君选任,作为封君在其封邑的代理人,行使最高决策权,保证封君在封邑的利益,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一般上实际负责路州行政的总管、知府等为朝廷选任。
统县型政区
统县型政区即直接统领县级政区的中层政区,同样分为路(实质上为总管府路之首府即总府,总府所辖县在史料中多记述为直辖于路)、府、州三类,这些政区或作为投下封邑的一部分隶属于总管府路或部分直隶府(称为属府、属州),或作为独立的封邑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其中属府的数量非常少,主要的统县型政区依然是属州。
古城的银树。元朝首都的平面布局。
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王朝,采取库力台大会推举的制度,由王室贵族公推大家的领袖。而元朝皇帝也是兼任蒙古帝国的可汗,由于的汗位没有经过库力台大会的认可,使得四大汗国纷纷不奉正朔,直到元成宗方恢复宗主关系。元世祖创建元朝后,有意立为太子,定传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继承问题又浮现。元朝而后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争位而动荡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约的协定,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继承皇位,然而又因废除协定而再度混乱。元朝的继承问题直到方稳定,但也进入元朝末期。
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总理政务,掌管兵权。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司统率百官与总理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执掌军事,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掌管御膳的、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最后新成立的是(初名总制院),负责及(今**)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汉法的推行与抵制
元朝在推行汉人的典章制度与维护蒙古旧法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并且分裂成守旧派与崇汉派。早在元太祖攻占汉地后,有赖与木华黎推行汉法以维护其典章制度。当时近臣别迭建议将汉人驱赶并把中原变成大牧场以收取财富,遭到耶律楚材的反对,他认为可用征税的方式获得财富,因此保留了汉地的典章制度。他积极改变蒙古军以往「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的作风,努力兴科祟儒、整顿吏治,实为汉法推行之祖。木华黎为了便于管理汉地,也于合作,逐渐巩固了对河北、山西等地的治理。
《卢沟筏运图》,描绘1266年在附近河运石木以建造宫殿的情景。
后来管理汉地的忽必烈也积极推动汉法,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等创设典章制度,如、和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积极推动了学习汉文的热潮。如元世祖就非常熟悉汉文典籍、礼仪制度,并能用汉文创作诗歌,并且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太子必须学习汉文。接受儒士元好问和提议的「儒教大宗师」称号。忽必烈最后在建元称帝,创建中国式的元朝,创建了一套以传统中国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例如设立了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任刘秉忠等人的规划创建首都。然而,元世祖在后逐渐不任用汉人。由于四大汗国以及守旧派蒙古王室都不满元世祖行汉法的举动而叛变或疏远之。元世祖晚年也渐与儒臣疏远,任用、与等色目人与汉人为首的理财派,汉法最后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后来的、、与等人更是可以纯熟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一些入居中原的蒙古贵族,羡慕汉文化,还请了儒生当家庭教师教育子女。为了学习方便还翻译了许多汉文典籍,诸如《通鉴节要》、《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礼》、《春秋》、《孝经》等。但崇汉派与守旧派时常发生冲突与政变,例如南坡之变等。
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屛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科举选材方面,汗听从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又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倡导学习汉族古代文化,又在1234年设“经书国子学”,以冯志常为总教习,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学,学习汉文化。并且于1238年以术忽德和举办戊戌选试,此次科举取士录取4030人,并且创建以保护士大夫。但最后仍废除科举,改采推举制度,往后于1252年与1276年两次共入选3890儒户。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以河南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1289年下诏等级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举制度,此次等级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直到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下诏恢复科举,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举行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本次科举以为考试的内容。元朝前后共举行过16次,选举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进士约 1100余人。然而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汉族的考试偏难,并且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这也让蒙古与色目子弟失去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虽然这是聊胜于无的科举,但在形式上已经恢复,汉族士大夫莫不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灭亡之际,舍身殉国的就有很多是科举出身者,可见科举复办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在元代蒙古人与做官的捷径是充当宿卫宫禁。
zh-hans: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周边国家局势图。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臣服,接受与元朝的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1266年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被称为“蒙古国牒状”。
东北方面有与日本国()。高丽王朝领有朝鲜半岛,之后被统治,高丽王变成魁儡。高丽先后臣服于与,蒙古兴起后与高丽共同伐金,并约为兄弟之国。1225年蒙古要求高丽向其朝贡,蒙古使节抵达义州边境时,被高丽所害,当时蒙古忙于西征,无暇征讨。1231年汗派率兵入侵高丽,崔氏政权领袖抵御失败,高丽首都松都(今)被攻陷,史称。蒙军设置多位以监督高丽政事。隔年崔瑀杀死达鲁花赤,拥护高丽王从松都迁往,并且长期抗蒙,另外军抵抗蒙军至1273年。然而高丽朝廷分裂成反战的文派,与抗蒙的崔氏政权。贵由、蒙哥时又四次**掠夺高丽地,1258年被颠覆后,高丽高宗遣子称臣,正式成为蒙古的藩属国。1283年元世祖为了**日本,于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高丽王为行省的左丞相,内政受蒙古人控制。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后,元世祖六次遣使者要求日本朝贡,均告失败,于是发起。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为“”,元廷派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最后因为台风侵袭而伤亡惨重。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为“”,由、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二岛,因日军积极抵抗,且元军又遇到台风,最后再度惨败。通常认为(日本人称之为“神风”)与元军不擅水战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而后元世祖又准备第三次东征,因大臣劝阻,再加上出兵安南的缘故而罢。而后元世祖多次遣使均遭日本拒绝,通使关系一直未能创建,但是元朝与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仍然十分繁盛,来元日本人以商人与禅僧最多。元廷令沿海官司通日本国人市舶,主要港口是庆元(今)。
蒙越战争中的大将,图为的陈兴道雕像。
南洋诸国有安南()、与爪哇(满者伯夷)等国。安南国据有今越南北部,于五代北宋时期独立于中华。蒙古大汗于1257年派南攻安南,爆发。越南被蒙军击败,上表称臣,蒙哥封为安南国王,而越南继位后不愿向元朝称臣。当时在安南南方还有占城国,1282年占城国王遣使朝贡,元世祖因此设置荆湖占城行中书省,以为该行省的平章政事。由于占城王扣留元使,元世祖借此发兵分水陆攻打占城与安南。他以率水军由广州渡海攻打占城。隔年蒙古水军攻下占城国王据守的木城,占城国王求和,但于蒙古退军后杀使者。1284年元世祖再派镇南王、阿里海牙与唆都率陆军借道安南南征占城,被时任太上皇的陈圣宗反抗而爆发战争。元军大举入侵,**安南国都。但陈圣宗、率领的**积极抵抗,并且瘟疫四窜。最后元军于1285年撤退,途中遭安南军袭击,损失过半。而后1288年又南征失败,随后安南请和。这场战争至元成宗才废止,安南与占城相继入贡元廷。当时南洋群岛诸国,也多贡于元朝。有名的有马兰丹(今马六甲)、苏木都拉(今苏门答腊)等。1292年元世祖命、与率福建水军南征爪哇满者伯夷王国,并降其邻国葛郎(爪哇岛以东),但中计受突击,战败而还,以后爪哇仍然派使朝贡。此外元世祖亦派使者招降,然使者仅至而返。
西南地区有、、缅甸()、八百媳妇国()与暹逻。大理源自唐朝的,937年由灭南诏建国,占有现今地区,后由等高氏政权掌控。1252年汗命与自四川迂回南灭大理,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吐蕃自晚唐就走向衰退,但其境内****(又被汉人贬称为喇嘛教)日渐兴盛,的势力超过赞普(吐蕃王)的地位。1247年窝阔台汗次子召请喇嘛来凉州,史称凉州会盟,此后吐蕃喇嘛与蒙古大汗形成了布施关系(详见)。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分兵伐吐蕃,喇嘛班智达与赞普同时投降,吐蕃亡。元世祖封班智达的继承人为「帝师」,兼任总制院(后改为)院使,取得了统治乌思藏地区的权力,使**统治者由赞普转为喇嘛。缅甸为唐朝的,宋朝以后称缅,国内部落称甸,所以又称缅甸。元朝初期缅甸为,其王朝西并阿剌干(今孟加拉湾一带),南并(今以北),并进占暹罗。元世祖派使招降不从,缅甸反派军入侵云南,元缅战争爆发,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缅甸。1283年元世祖派军入侵缅甸,两年后缅甸王请和。1287年缅甸内乱,元军乘机进攻缅甸,蒲甘城破,缅甸成为元朝的藩属,缅甸王失去王位,元廷建,而后以蒲甘国王任行省左丞相,成为元朝傀儡。1368年掸族于缅甸东部创建,首领为阿散哥。建都于马达班,迁都,创建,二王国南北交战。掸族阿散哥挟持缅甸王,使派元军**,最后迫使阿散哥派使朝贡。(元人称八百媳妇国)位于掸族东边的,曾联合阿散哥抵抗元军,元廷多次**未果,直到时才内附。暹罗地区原有(元人称暹国)、大城王国(元人称)以及其他小国。暹国曾扩张其势力于,元成宗后遣使进贡八次。罗斛自元世祖末年就开始进贡,并于元末时期并吞暹国等小国,统一为暹罗国。
欧洲与非洲地区
《马可·波罗游记》插图:马可·波罗和汗在的王廷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的同时,正值罗马教皇提倡西亚的伊斯兰国家以收复。由于罗马教皇急需外援以抗衡伊斯兰教徒,而欧洲基督教国家刚刚经历蒙古第二次西征,再加上东西交通十分便利,纷纷派使者东行了解这个东方大国。1245年罗马教皇曾派柏朗嘉宾经到谒见汗,返国着成《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253年法国国王派鲁布鲁克以传教为名到和林进见汗,返国着有《鲁布鲁克东行纪》。1316年意大利人经海路至元大都,参加了的宫廷庆典,回国着成《鄂多立克东游录》,范围远达**,对元大都及宫廷的描写较细。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探险家,他随经商的父亲、叔父于1275年到元朝进见,直至1291年才离去。他担任元廷官吏,历游元朝各地,其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元朝进行多角度反映,吸引欧洲人东行中国。另外元朝与非洲地区诸国也有来往,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最后着成《》,影响明代初期的。。
使用蒙古弓作战的蒙古突骑。
元朝军队按照亲疏关系分成蒙古军、探马赤军、与新附军等四个等级。蒙古军与探马赤军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也配有部分骑兵。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设有炮手总管等。一部分侍卫亲军中,还专置弩军千户所,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
蒙古军与探马赤军
蒙古军是元朝军队的骨干,主要由组成。蒙古军早在统一蒙古时即创立,平时分布在草原上驻牧,战时临时招集。采用兵民合一的万户制,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只要是十五岁至七十以内的人皆服兵役,其童子稍微年长着也组成「渐丁军」。元朝时期在和军户中签发丁男应役。探马赤军又名签军,随着战争的发展,统治者需要一支蒙古军队长期留守被征服地区,于是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了部分士兵,组成专门用于镇戍的探马赤军。自1217年木华黎**金朝时创建,由、兀鲁兀、忙兀、及五部组成,西征后、与等族成为探马赤军的一部分。探马赤军精于火砲与西方的,攻城力强。「下马则屯聚牧养,上马则备战」。
汉军与新附军
元朝的铜制是中国兵器史上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是**汉地后发民为兵,主要由与降军、早期降蒙的军、汉地的地方武装势力与签发汉地百姓等所组成。汗于1229年收编金朝女真与契丹降军,在汉地民户中大规模签发士兵,补充汉军兵员,将蒙古军的编制和官称用于汉军系统强。各汉军万户统军人数不等,「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汉军有「旧军」与「新军」的区别。旧军主要指敌国降军和地方武装势力,新军指从汉地百姓签发的新兵。忽必烈即位后,蒙元帝国的统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汉地。元世祖对军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卫军和地方镇戍军两大系统,确定了元军的编制和隶属关系,在元朝对外战争中,汉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附军主要是元朝南征南宋期间收边的降军,又被称为新附汉军、南军等。新附军内名号繁杂,而是元廷因士兵所具不同特点而起的名称,如券军、手号军与盐军等等。估计当时新附军的数量在二十万人上下,元帝将新附军分编到元军的侍卫军和镇戌军中;或以蒙古、汉人、南人创建新的军府,管领新附军人。每当有战事发生,首先调发各军中的新附军出征,其余则从事屯田和工役造作。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和自然减员,新附军数量日益减少,最后式微。
1293年元日水军海战,绘『蒙古袭来绘词』
元朝的防卫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宿卫军由和侍卫亲军构成,其中怯薛军保留自创立的四怯薛番直宿卫,常额在万人以上,元朝功臣、博尔术、木华黎、或其后人充任怯薛长。在战争中,怯薛则是全军的中坚力量,被称之为「也客豁勒」(大中军);侍卫亲军用于保卫,卫设都指挥史或率史,隶属于。镇戍军由蒙古军和守卫靠近京畿的要地,、、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由各地的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共同驻守,防御重点是江淮地区,隶属于各行省。镇戍诸军,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则归属枢密院决定。
元朝水军原是为了而准备,1270年命刘整建造大量水军。时元朝水军与陆军协同包围襄阳,攻下后降将吕文焕又率元水军与河岸陆军协同于丁家洲之战击溃南宋水军精锐,至此领有全部长江水域。而后又率元朝水军(平底船)渡海南下追击南宋海军,最后于包围歼灭之,元朝水军在灭宋之战有重要的功能。元朝融合了南宋和阿拉伯航海技术,使海军技术更加成熟,然而在对外战事中,与元爪战争均以失败结束,而且对日战争两次均被台风所毁,只有对的战役获胜而已。
元代龙纹带扣。
早在蒙古时期,北方人口就不断的南逃,总人数约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这种现象到惠宗时都还持续发生,元廷屡禁而不能止。在大蒙古国征服期间在战地进行了大规模**和掠夺。随后的与导致东亚地区大量人口消失,其中又以金朝的华北和南宋的十分严重。这是导致“”移**动发生的重大原因。
日金灭亡后,华北地区约有110万户与600万人,只有1208年的金朝人口5353万的13%。期间,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消灭了大约150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区。1279年元军完全剿灭四川的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9万余户与50万余人,只有1231年蒙古入侵川陕四路地区前的4%。大蒙古国时期有过两次户口统计,先有1235年汗推行的,获得华北地区如(今北京)、(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数据,后有1252年汗完成的壬子籍户,显示华北人口略有增加。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国元朝。虽然在到至正初年期间政治动荡不安,尽管每年也成百上千次人民起义,但社会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经济大体上也是呈现增长的状态,这些都促使人口增长,大约在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达到高峰。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最终促使起义爆发。红巾军起义之后又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建国后论到:「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元代户口统计并不是准确,无法涵盖的人口包括逃户、因土地兼并而荫蔽的隐户、以及私属人口等。朝廷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包括:岭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西南地区和宣政院辖地的居民;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大量私属人口(驱口、投下户,怯怜口、打捕鹰房人户);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军户、站户、匠户、民屯户、释、道、儒户、游食者)等。现在历史学者只能根据史书的原始数据与他们掌握的历史数据的来推断,所以差异甚大,仅作参考。人口逃亡的现象很严重,如1241年,忽都虎等元籍诸路民户1,004,656户,逃户即达280,746户,占全部人户的28%。另外,随着民族关系日益密切,往来与杂居也相当普遍。从时期就陆续有大批汉人被迁往以及南北、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与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各地;蒙古与色目官员、军户、商人等也大量移居中原内地;云南地区居住的蒙古人约十万人左右;、等政治城市及、、等商业城市都居住许多、(祖先)、、党项人、与等,促成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四等人制」
有说法指出由于蒙古人与汉人人数的比例极不平均,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主张蒙古至上主义,推行、(包括各族和)、(原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等四个阶级的制度,但四等级制度并不见于官方文告及档案。有学者认为,元廷给蒙古人与色目人极大的权利,并让汉人与南人负担较大的赋税与劳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然而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为歹蒙古人,怯薛歹为元代一特权阶级)。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然而仍任用不少汉人为官、例如史天泽、等等。
元代户口表
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9年)
估2,300,000人
西夏立国后的第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038年,243万人。
八年(1208年)
8,413,1**户
53,532,151人
元年(1234年)
15,500,000户
估80,000,000人
本年为南宋人口数的高峰值,同年蒙古灭金,史书无户口数记载,史学家估算本年金朝统治区有大约110万户,600万。
窝阔台八年(1236年)
估6,000,000人
此时蒙古领有原金朝与西夏的华北地区,去年实施的至本年完成。
蒙哥二年(1252年)
估11,278,745人
本年完成壬子籍户。
中统元年(1260年)
1,418,499户
十一年(1274年)
15,788,941户14,134,549户
元军于陆续攻下南宋的、与,南宋的谢太后与投降。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估15,000,000
58,834,711人估75,306,000人估75,000,000人
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
60,491,230人估76,496,000人
另外和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14,002,760户
估79,816,000人
这是《元史》记载的人口数的高峰值。
元年(1330年)
13,400,699户估17,000,000户
估84,873,000人估85,000,000人
十一年(1351年)
估18,000,000户
估87,487,000人
部分学者认为本年为元代人口数的高峰值。
注:本表数据仅包含“”(不含吐蕃、云南、岭北及辽阳行省)的居民,且未包含特定居民(如道士、僧侣等等),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不计入户口统计,所以仅供参考。本表数据参考《元史》、《新元史》、赵文林与谢淑君所着的《中国人口史》与吴松弟所着的《中国人口史》。
元朝经济大致上以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为主,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时期,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对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创建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上第一个完全以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所绘,描写元朝时斗茶的情形。
农业方面,时推行的在元朝时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农业生产继续发展,1329年,南粮北运多达三百五十多万石,说明粮食生产的丰富。这一阶段,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与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江南地区早在时已盛产棉花,北方陕甘一带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1289年元廷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布十万匹。1296年复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反映出棉花种植的普遍及棉纺织业的发达。元朝水利设施以华中、华南地区比较发达。元初曾设立了都水监和河渠司,专掌水利,逐步修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陕西三白渠工程到元朝后期仍可溉田七万余顷。所修复的浙江海塘,对保护农业生产也起了较大作用。元朝农业技术继承宋朝,南方人民曾采用了、柜田、架田、涂田、、等扩大耕地的种植方法,对于生产工具又有改进。关于元朝的农具,在的《》中有不少详细的叙述。
为了清查土地征收赋税曾实行过土地所有者自报田地的经理法,由于未能确实运行,1314年又派大臣往江浙、江西、河南三地实施经理法,但实施结果仍然弊端极多,人民纷起反抗,以至仁宗不得不下诏免三省自实田租二年,最后不了了之。
元朝土地仍可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官田主要来自宋、金的官田,两朝皇亲国戚、权贵、豪右的土地,掠夺的民田,以及经过长期战乱所形成的无主荒地。元廷把所掌握的官田一部分作为屯田,一部分赏赐王公贵族和寺院僧侣,余下的则由政府直接招民耕种,收取地租。其屯田的数量极大,遍及全国,其中以河北、河南两省最多。其中民屯是役使汉人屯垦收租,军屯则分给各军户,强迫相当于奴隶的“驱丁”耕种。私田是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的**以及少量自耕农所有的田地。元朝以大量土地赏赐寺院,例如1316年元仁宗曾赐给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元朝也有一定数量的自耕农,然而地位很低下,生活十分困苦。
元朝官营牧场分布图。
元朝的畜牧政策以开辟牧场,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为主,尤其是孳息马群。畜牧业发展趋势不稳定,由元世祖时的盛况渐渐趋向衰退,到了元惠宗时,畜牧业的衰败更为严重,其原因最大的是自然灾害。元朝完善了养马的管道,设立、尚乘寺、群牧都转运司和买马制度等制度。元朝在全国设立了14个官马道,所有水草丰美的地方都用来牧放马群,自、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元朝牧场广阔,西抵流沙,北际沙漠,东及辽海,凡属地气高寒,水甘草美,无非牧养之地。当时,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区的优良牧场,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江南和辽东诸处亦散满了牧场,早已打破了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的界线。内地各郡县亦有牧场。除作为官田者以外,这些牧场的部分地段往往由夺取民田而得。
牧场分为官牧场与私人牧场。官牧场是12世纪形成的大畜群所有制的高度发展形态,也是大汗和各级蒙古贵族的财产。大汗和贵族们通过战争掠夺,对所属牧民征收贡赋,收买和没收所谓无主牲畜等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元朝诸王分地都有王府的私有牧场,安西王,**大量田地进行牧马,又扩占旁近世业民田30万顷为牧场。云南王的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而牧人又在农家宿食,室无宁居。1331年以河间路清池、南皮县牧地赐驻冬。元世祖时,东平布衣上《太平金镜策》,云: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可见,当时蒙古贵族的私人牧场所占面积之大。
岭北行省作为元朝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为了维护诸王、贵族的利益和保持国族的强盛,元帝对这个地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畜牧业是岭北行省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元朝就从中原调拨大量粮食、布帛进行赈济,或赐银、钞,或购买羊马分给灾民;其灾民,也常由元廷发给资粮,遣送回居本部。元帝对诸王、公主、后妃、勋臣给予巨额赏赐,其目的在于巩固贵族、官僚集团之间的团结,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统治。皇帝对蒙古本土的巨额赏赐,无形中是对这一地区畜牧业生产的投资。
王祯《农书》记载的宋元纺织机。
元朝手工业生产也有些进步,丝织业的发展以南方为主,长江下游的绢,在产量上居于首位,超过了黄河流域。元朝的加金丝织物称为「纳石矢」金锦,当时的织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片金法织成的,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金锦,金光夺目。另一类是用圆金法织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较暗淡。棉纺织业到宋末元初起了变化,由西北和东南两路迅速传入和关中平原。加上元朝在五个省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棉)十万匹”,可见长江流域的棉布产量已相当可观。但当时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低下,成品尚比较粗糙。1295年前后,妇女把的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提升了纺织技术,备尊称为黄娘娘。
元朝的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进步,著名的就是元代的新产品。青花瓷器,造型优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船业十分发达,还有起碇用的轮车,并已经使用罗盘针导航。元朝的印刷技术,又比宋朝更有进步。活字印刷术不断改进,陆续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并用来排印蒙文和汉文书籍。自1276年以来,已使用小块铜版铸印小型的蒙文和汉文印刷品,如纸币“至元通行宝钞”。套色版印刷术应用于刻书,如中兴路刊印的无闻和尚注《金刚经》。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来印他所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不到一月百部齐成,其效率很高。他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排字的效率。最后他总结成《造活字印书法》。
元朝组织还有应付官府需索、维护同业利益的作用,其组织的内部还更日趋周密。在元朝,“和雇”及“和买”,名义上是给价的,实际上却给价很少,常成为非法需索。虽然各行会多由豪商把持,对中小户进行剥削,但是由于官府科索繁重,同业需要共同来应付官府的需求,同时官府也要利用行会来控制手工业的各个行业。
描绘元代港繁荣景象的图画,来自于15世纪《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
元朝透过专卖政策控制盐、酒、茶、农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贸易,影响国内商业的发展。可是元朝幅员广阔,交通发达,所以往往鼓励对外贸易政策,因而终元之世对外贸易颇为繁盛。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但实际上私商入海贸易的仍然很多,政府始终无法禁绝。元代海外贸易输出入商品,大体上与宋代相同。但奴隶贸易却有相当规模,贩运进口的有“黑厮”和“高丽奴”。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资交流频繁,从而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发展。元朝时临安仍改名,其繁荣并不因覆灭而衰退多少。由于北方人纷纷南迁,城厢内外人口更加稠密,商业繁荣。杭州是的省会,地位重要,水陆交通便利,驿站最多,不但是南方国内商业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江浙行中书省居各行中书省征收的商税和酒醋课的第一位,城内中外商民荟萃,住有不少和,还有等国富商所建的大厦。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货物的运输量十分巨大,泉州的税收仅次于前朝首都杭州。然而在元朝末年色目军爆发亦思巴奚兵乱,导致外侨大量撤离,对外贸易中断而衰。(今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在原来中都城的东北方创建新城,规模宏大,是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陆路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多在此聚居,人口稠密,城厢内外街道纵横,商肆栉比鳞次,工商业很繁荣,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州县以上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的还有:
长江下游和苏浙闽等地区的(南京)、()、、、、、、、等城市;
长江中游地区的、、、、、、、等城市;
长江上游川蜀地区的、、等城市;
沿海对外贸易城市的、、、、和等等。
1287年元朝至元寳钞。
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为少。1260年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宝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纸钞贬值。1280年,纸币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为了稳定物价,元廷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1350年又发行「至正宝钞」,发行不久,贬值严重,物价暴涨。事实上,民间的日常交易、借贷、商品标价等多有用银的。这时使用的白银,主要是银锭和元宝。
赋税与徭役
关于元朝的田赋,《元史·食货志一》说:「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这段话虽然并不确切,但至少说明了南北田赋制度的差异。中原田赋的征收大概始于辅政以后。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赋税之制。元朝行于江南的田赋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两税制。
元朝人民还有一项很沉重的财政负担,即科差,是徭役向赋税转化的一种形式。
1287年亚美尼亚大主教绘像。他的着装显示中国风格,展现东方与西方之间蓬勃发展的文化与经济交流。
元朝统治中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像、与等,他们为了提升本国文化,积极的吸收,进而逐渐汉化,然而蒙元对汉文化却不甚积极。他们主要是为了维护本身文化,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汉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来防止被汉化。例如他们提倡****高过于中原的与,在政治上大量使用,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长时间没有举办。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最为兴盛。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早在1234年赵复被俘到北方后,他就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且推崇为官学。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儒者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
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的与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代有名的理学家有、与与调和朱陆学的、与,其中许衡、刘因与吴澄被誉称为元代理学三大家。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
「华夷之辨」
汉族士大夫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与抵抗派。合作一派是华北儒者如、杨奂、与等人。他们主张与蒙古统治者和平共存,认为华、夷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果蒙古统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们提倡安定社会,保护百姓,将中华的典章制度带进蒙元,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遗民的儒者如谢访、郑思肖、、、、等人。他们缅怀南宋故国,为了消极抵抗元廷,采取隐遁乡里,终生不愿意出仕的方式。并且以著述书籍为业,将思想化为书中主旨。到元朝后期,由于实行,恢复科举,及第者都感谢天子的恩宠,纷纷愿意为元廷解忧。元朝后期国势大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使得当时士大夫如、郑介夫、张养皓与等人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或从弊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大多提倡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任用贤才等措施。的爆发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卫身、保乡、勤王之目的,纷纷组织义兵护国,有些士大夫甚至舍身殉国。在明朝创建后,部分元朝遗老纷纷归隐不出,现代学者感慨道:「明初诸臣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
在称帝建国后强调他的天下不是取自元朝手中,而是得自群雄之手,并没有近代所形容的「民族革命」的气氛。明初士人很少关注华夷之辨这一类的话题,现代特别留意明初开国诸臣的民族主义论调的学者钱穆发现,明初士人其实「心中笔下,并无夷夏之别」,诗文中谈及元明革命时「皆仅言开国,不及攘夷」。他愤激道:「所谓民族大义,光复汉唐旧统,诚千载难遘一机会,而明初诸儒似无此想。」。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亦指出:「与其说元明鼎革是一场民族革命,毋宁说它更多表现出阶级斗争的性质。」。
文学、史学与语文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元朝文学以与为主,对于史学研究也十分兴盛。相对的元朝的诗词成就较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文以为长,诗以为着。说“元无文”,但叙事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有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分成与,散曲具有诗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经济兴盛,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和。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恁阑人》(《江夜》)追求文本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与,有名的作品有《》、《》、《》、《》、《》与《》,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刻有的令牌。
元朝长篇小说源自戏曲说白的平话,这些话本最后写成书的即是小说,以《》和《》最有名,与明代的《》、《红楼梦
》合称中国古典。《》的作者是,叙述三国时期、与等人物,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一般认为是所着,而负责整理。其内容讲述以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现存宋元平话共约八种,包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史学和政书
元代的历史研究也十分兴盛。潜心研究历史巨著《资治通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公认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最佳者。在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着有《》,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之一。苏天爵、欧阳玄、与一同编写的《经世大典》。主编,由欧阳玄等人编写《》、《》与《》。元朝还有记述大蒙古国立国至窝阔台汗时期的《》。
元朝文本与语言
元朝的文本与语言方面,一般是通用蒙古语与汉语,然而一些说法认为字最早被认为在元朝官话消失。文本通用与蒙古的八思巴字。是元世祖时由国师根据当时的而制定的一种文本,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粟特语。然而此时横跨欧亚的已经析为元朝和:蒙古、、、伊儿汗国,因此八思巴文一直只有元朝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符号。元朝灭亡后,仍然推行于,到了16世纪末期,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受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采用蒙古文本。
1330年创建于元朝的河北柏林禅寺宝塔。是****五祖之一,元朝首任(即宣政院)院使,管理天下佛教与吐蕃地区。的开教教主与,其中居其左首第一。墓石与四翼天使拿着交叉上的莲花象征。
元朝与(、、、伊儿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其疆土内的种族也十分繁多,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各类(含与****)、、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东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传来的、(含和)与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信仰宗教的问题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甚且优容礼遇之,这种环境自然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元朝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元世祖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此法令亦适用于徒。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等借此创建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事。
汉传与****
各类佛教中以****最为兴盛. ****约唐中期自吐蕃传入,专以祈祷禁咒为事。在时遭受打击,宋朝时只剩慢慢恢复,然敌不过与。****中,(花教)自汗至期间逐渐获得蒙元朝廷的尊重。忽必烈早在攻击吐蕃时即于萨迦派的扮底达讲和,而后扮底达的继承人被元世祖奉为(后升为帝师),赐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统天下佛教,并兼任(后改名为宣政院)使来管理(今**)事务,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地区之始。八思巴还为元朝创建。****在元朝皇帝的推崇下,在社会与政治上均有极高的地位。诸比特朝皇帝均受****的戒律,****也逐渐推广到蒙古各部。然而皇室用于佛事之钱要占国家财政支出一半(皇帝即位前要),寺院也拥有庞大的产业,部分喇嘛也骄纵不法,危害社会。例如时,江南佛教总统喇嘛喜好掘墓,曾挖掘宋朝诸陵与诸大臣坟墓百余所;包庇平民不输租赋者,达两万三千户,其余如夺人产业,奸污妇女等类之事,更为常见。
自宋朝即十分兴盛,金朝与南宋时期即有、与三派。全真教由创立,主张修孝仅存一之德,然后学道。于西征时邀清全真教道士西行中亚,十分礼遇他,并且他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后来与其弟子写成《》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主张苦节危行,不妄取于人,不苟奢于自,从创教教主五传至郦希诚,被册封为太玄真人,掌管教务。太一教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为主,从创教教主萧抱珍五传至李居寿时,元世祖兴建太一宫,并让他居之,获得太一掌教宗师印。然而元朝以****为国教,元世祖曾命烧去一些「捏合不实」的道经如《》等,然而仍然册封各派宗师以安抚之。
基督教(含景教)与犹太教
元朝的基督教(即)称为,唐朝时基督教的分支(聂斯脱里派)因的禁止而式微,到元朝时基督教再度传入中国。当蒙古人数度西征时,频繁发动数次,征伐西亚的伊斯兰教徒,因此欧洲人有意和蒙古结盟,共抗伊斯兰教徒。汗时,罗马教皇曾派使者到见贵由汗;元世祖时教廷又派教主由海道抵,元世祖同意其传教,而景教教徒分布在、、与等地,最后分布到华北、西北与西南。然而基督教时常与佛道两教冲突,方聂两派也自相牵制。元朝晚期,教皇有意派主教来华整顿教务,然而主事者漠不关心,元朝灭亡后东西交通断绝,基督教再度式微。称为术忽或主吾,犹太**多定居开封、杭州、大都与和林等城市。由于犹太商人擅长理财,元廷视为财政来源之一。
元朝的(又称回教)称为木速蛮教,也是于后式微于中国,而后流行于中亚各国如、等国。成吉思汗西征时降服许多西域回教国家,使得伊斯兰教徒仕于蒙古朝廷甚多。由于(即西域各族)擅长理财,元世祖统一中国后更任用色目人,给予极大的权力。这些都使得伊斯兰教盛行于中国西部、地区等,部分色目商人也有定居于沿海广州、泉州、杭州与扬州等地区,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几乎覆盖全国。1357年至1366年间更在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当时蒙古王公大臣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安西王更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于驾崩后担任,并且很有机会继承为皇帝。如果他担任皇帝,可能使元朝国教改为伊斯兰教。
元朝的制瓷业很发达,这是一只元代的梅子青瓶
元朝经济发达,城市文化兴起,又因为交通发达,东西文化交流,使得元朝艺术呈现多元化。
元朝晚期窑青花追图。
绘画方面,文人画成为主流,着重个人及书法表现,风格与元代强调装饰的宫廷绘画迥然不同。元初、等人提倡复古,回归和的风格,并且将书法入画,创造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格。元朝中晚期以、王蒙、倪瓒、吴镇等元代四大家 为主,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他们寄托清高人格的理念于绘画上,以隐逸山水与、、、、、石等为象征。黄公望创始「浅降山水」,先以水墨钩勒皴染为基础,加上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由于元人以较干的笔法在纸上作画,这不同于宋人绘于绢上。山水画除了皴法以外,增多擦的效果,犹如一样。为了使画面的上方可以题上诗句,所以故意留出一角,题上自己作的诗句,使诗、书、画三者合成一体,影响明清国画至今。元代的花鸟,以最为有名,他学习宋人的画风,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其他如赵孟、赵雍、与等均以兼善花鸟出名。
元代书法大家的《行书右军四事》(局部)
元朝书法的核心人物是,他的书法深受东晋书法家的影响,所创立的楷书与唐楷之、颜体与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与赵孟?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瓷器、雕刻与其他工艺
元朝的工艺美术十分发达,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上吸收了等其他民族文化,对元代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最明显的如陶瓷工艺、织绣工艺等。元朝及等实用艺术常有创新。元朝是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和釉里红。受到中东文化影响,瓷器有丰富的蓝白色装饰,中东商人也会订制大量的龙泉青瓷。元朝也完成许多佛教雕刻,其中,密宗多手佛像显示蒙古人对尼泊尔、**地区****艺术的爱好。银器工艺家朱碧山知名的银器的雕造技术也是在此时发展。此外元代也制作生产雕漆工艺品。
所绘《》,以潇洒、松动、干湿相间之笔写出,带有清幽淡远的韵味。
所绘《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淡雅,但极富变化。所绘《秋山暮霭图》(局部),卷面云烟流动,淡雅有致,既富有诗一般的韵律,又勃发盎然生机。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郭守敬雕像
由于元朝朝廷与社会提倡思想多元,经济发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交通发达与中外交往空前活跃又为吸收世界各地科技创造条件,使得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医药学与地理学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发明及等出现了印刷活字盘与火铳等技术,西传西方后促进国家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天文、医学等成就,也在元朝被大量传至中国。由于东西贸易的兴旺,的玉石、纺织品、食品及珍禽异兽等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中外的科技交流,促进了各自的科技进步,元朝正好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比以前历代都优越的条件。
天文学与历法
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十分发达,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闚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
元朝数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李冶提出的天元术(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杰提出的四元术(即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成就。算盘在元代也初具规模。
元朝王祯著作《王祯农书》里所绘的印刷活字盘。
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农桑辑要》由元廷主持编纂,全书分七卷十篇,对元及其以前的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做了总结,并保存了大量古农书数据,对推广农牧业技术,指导农牧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农书》为著名农学家王祯所着,,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认为要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因地制宜、及时施肥、兴修水利才是取得农业丰收的保证,其中关于棉桑种植具有现实意义。《农桑衣食撮要》为所着,此书重在实用,按月记载农事活动,特别还涉及到游牧生产,可补《农桑辑要》及其它古农书之不足。
医药学方面,史称中有两位生活在蒙元时期。师承,强调补脾胃,创立了“补土派”,着有《脾胃论》、《伤寒会要》等。拜罗知悌为师,发展火热学说,主张以补阴为主,多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着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等书。外科骨伤科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危亦林在麻醉与骨折复位手术上有创新。萨德弥实的《瑞竹堂经验方》很注意北方的寒冷气候及蒙古族游牧生活实际,有不少治疗骨伤及风寒湿痹的方剂,有的时至今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代龙泉窑瓷器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