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新科技人物

都别争了 选爱我的还是我爱的有科学解释了|恋爱|结婚|研究发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都别争了 选爱我的还是我爱的有科学解释了
&& 文章来源:知识分子
导语:结婚选爱我的,还是我爱的?这似乎是大家总是在争论的一个话题。
April C。 Wilson和Ted L。 Huston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Shared Reality and Grounded Feelings During Courtship: Do They Matter for Marital Success?》,这项持续14年的研究讨论了谈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结婚可能性”的分歧程度对后来婚姻持久度的影响,也许可以让你有所启发。
  文 | 钱岳(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候选人)
  ● ● ●
  研究设计
  该研究发表于2013年,研究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采访了168对新婚夫妇。分开采访丈夫和妻子。研究者先让被访者回忆自己谈恋爱时发生的印象深刻的大事,接着让他们回忆、描述从他们第一次约会开始,他们的结婚可能性是如何逐渐演变的。注意哦,这里的结婚可能性,是被访者结合了“自己觉得”以及“我觉得我的恋人是怎么想的”,来综合做出的一个判断。被访者用一个曲线图来描绘自己在恋爱进程中所感知的结婚可能性。
  举个例子吧。假设现在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叫Daryl(达里尔),妻子叫Barbara(芭芭拉)。达里尔和芭芭拉分别回忆,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哇,他们刚开始恋爱的时候,彼此都感受到强烈的感情,谈恋爱刚两个月,两个人都已经觉得他们有40%的可能会结婚。
  然后呢,第三个月的时候,他们就一起去旅行了。那次旅行之后,达里尔觉得好开心,一切都进展得太好了,于是,他感觉感情又升温了,他感觉他和芭芭拉都觉得他俩一半以上的几率会结婚。可是呢,这次旅行,却让芭芭拉觉得感觉很不好,于是旅行之后,谈恋爱第三个月,她觉得结婚可能性几乎为零!
  后来,在恋爱的过程中,达里尔和芭芭拉也总是对他们感情未来的走向有很不同的感知。比如,第五个月的时候,芭芭拉觉得80%他俩会结婚,可达里尔觉得他俩结婚的可能性低于20%。
  等被访者画完图后。研究者请他们回忆,恋爱谈到一半时,他们觉得自己有多爱对方?对这段感情有没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感情里发生冲突的频率是多少?
  接着研究者根据每个丈夫和妻子的回答,计算了恋情进展速度(即结婚可能性从25%上升至75%用了多少个月?)
  差不多过了14年之后,研究者又回访了这些夫妻,看看他们离婚了没。168对夫妻里,56对夫妻离婚了。
  哪些夫妻更容易离婚呢?
  接下来,研究者就分析数据了。那么,哪些夫妻更容易离婚呢?
  不管他爱她多少,她爱他多少,或者他/她觉得感情进展得多好:
  1。夫妻双方婚前爱对方的程度(depth of love)差别越大,越可能离婚。
  2。恋爱双方所感知的恋情进展速度差别越大,结婚后越可能离婚。(比如,一方只用了2个月时间,感觉结婚可能性已经从25%上升到75%了,而另一方用了20个月)
  3。在整个恋爱过程中,恋爱双方对感情走向的预测差别越大,结婚后越可能离婚。(即,两个人画的图很不一样)
  那么有人就问了,刚谈恋爱,可能还在磨合嘛,互相有不同的预期还稍微正常一点,可是如果谈恋爱很久了,还是有不同的预期,那是不是更危险?
  答案:是的。
  研究者把恋爱的整个过程按时间平均分成四段,结果发现,恋爱的前一半时间里,恋爱双方对感情走向判断的分歧程度,和结婚后的离婚风险并不相关。可是,在恋爱的后一半时间里,恋爱双方对感情走向的判断越分歧,结婚后越可能离婚。
  研究者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其实在谈恋爱时就有征兆了。研究者提到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叫shared reality grounded in experience,即基于恋爱时的客观经历、体验,恋爱双方对彼此的爱是差不多的,并且对感情的走向有比较一致的预期。婚前这种爱和预期的一致性,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程度。
  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有时候恋爱中的人会过分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或者自欺欺人,不愿承认对方的劣根性。可是,婚姻理论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disillusionment theory)。一旦结婚了,所有恋爱时“瞎了眼”产生的想法,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
  所以,在婚前就对爱和感情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体验和判断,会为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
  想要旗鼓相当的爱情?请多聊天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shared reality呢?研究发现,花很多时间在一起,并且坦诚地聊他们的感情的情侣,比较容易对感情的现状及将来产生一致的认知。
  人的想法、经历以及感情本身都在不断变化,shared reality只能通过沟通(dialogue)来维系。情侣甚至可以从“负面”讨论(“negative” discussions)中获益。有研究发现,那些总是主动讨论他们感情里出现的问题的情侣,结婚后婚姻会更幸福。因此,沟通会让恋人、夫妻对感情、对现实都保持比较一致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想到《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王志文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论文似乎没有回答标题里的问题。其实,也回答了。
  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或者说,恋爱初期,谁爱谁多一点都无所谓,处久了,你们给予和收获的爱若旗鼓相当,那是再好不过。想有一段旗鼓相当的爱情,记得多聊天哦。大概soul mate(灵魂伴侣)就是这个意思吧。
& 原载《情感婚姻研究所》微信号marriagesoc,《知识分子》获作者授权刊发。
微软推Surface品牌智能手机的核心,即Wintel的组合,确切地说是W...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也许就是二...
作为相关统计中涉及的企业,也不要太过于在意某家统计机构的统计...
谷歌、Facebook等科技公司以高薪、高福利著称,这背后也充斥着心酸、悲观情绪。
有安卓手机厂商特别推出了自动抢红包工具,以提高抢红包的速度。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
&&中国近代史中最喜欢的晚清人物林则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6闪耀中国: 微软学术|知社联合推出科技新锐评选
我的图书馆
2016闪耀中国: 微软学术|知社联合推出科技新锐评选
微软学术与知社学术圈联手推出2016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academic2016,注定在科技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有幸第一次聆听到远古时空引力波的涟漪,被人类理性思维的深刻和精巧所震撼,也目睹一个叫做阿尔法狗的计算机,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挑战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这些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人们惊艳其绽放时的灿烂,却很少了解其孕育的艰辛。去年末,知社学术圈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与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个活动的主旨,在于展示中国一大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宣传中国学术圈亮丽的科研成果,普及科学与科技人物,并激励广大的青年学者、学生前行。而评选活动本身,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我们收到大量热情洋溢的留言和支持,也有非常多的朋友鼓励我们将这个活动持续举办下去。今年,知社学术圈有幸与微软学术合作,联合举办2016年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评选分春季与夏季两个阶段性投票,并将在此基础上在12月举行年度投票,评选出2016年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在2017年1月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暨招待酒会。春季票选已经在4月举行,目前推出夏季候选人与投票。知社学术圈与微软学术郑重申明:本活动完全透明、公益、免费,任何网络水军拉票行为,均与我们无关。候选人如受到任何水军骚扰,请与知社学术圈联系,我们将与微软学术在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确保学术圈的一片净土。候选人及其入选工作介绍Xiaohui Bao研制百毫秒级高效量子存储器 (Nature Photonics)入选工作:An efficient quantum light–matter interface with sub-second lifetime, Nature Photonics, 10, 381–384 (2016)doi: 10.1038/nphoton.2016.51Xiaohui Ba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特任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0年获得德国海德堡物理与天文学系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采用冷原子系综成功研制出百毫秒级高效量子存储器,为远距离量子中继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Huawei Chen发现猪笼草口缘区表面微观结构上的液膜定向连续搬运现象 (Nature)入选工作:Continuous directional water transport on the peristome surface of Nepenthes alata, Nature 532, 85–89 (2016)&doi: 10.1038/nature17189Huawei Che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2005年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深入分析了猪笼草口缘区表面微观结构上的液膜铺展过程,提出液膜定向连续搬运仿生机械表面/界面设计原理,基于生物复制成形方法实现了逼真形貌的转移制造。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医疗器械、MEMS、航空航天等装备的表面/界面自润滑、抗磨损、防粘附等。Junkai Deng在二维材料中发现形状记忆效应与超弹性 (JACS)入选工作:Electric Field Induced 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in Li Doped Phosphorene: Shape Memory Effect and Superelasticity, JACS,
(14), pp doi: 10.1021/jacs.5b13274Junkai Deng,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ACS发表论文,在新型单原子层二维材料Phosphorene中,发现一种“吸附原子开关”机制,通过吸附Li原子,可以使黑磷烯出现两种稳定的结构相。本研究第一次在类石墨烯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中发现了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行为,为二维材料提供了新的功能特性,有望为设计和开发新型“二维智能材料”提供指导。Huigao Duan发明'电子束线描光刻'技术,为微纳光电器件研发定制提速百倍 (Nano Letters)入选工作:'Sketch and Peel' Lithography for High-Resolution Multiscale Patterning, Nano Letters, 16,
(2016)doi:&10.1021/acs.nanolett.6b00788Huigao Duan,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2010年在兰州大学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论文,指导发明了一种线描光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电子束直写的加工效率(最高达到400倍)并显著降低了高密度图形加工时的邻近效应,为快速可靠地制作高精度微纳光电器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Xiufeng Pang发现有效治疗KRAS突变肿瘤的新策略 (Nature Communications)入选工作:Suppression of KRas-mutant cancer through the combined inhibition of KRAS with PLK1 and ROCK,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Article number 1)doi:&10.1038/ncomms11363Xiufeng Pang,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9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建立了基于小分子化合物的 “协同致死化学筛选”体系,开展规模性小分子化合物、临床药物及药物组合筛选。研究系统证实了KRAS突变肿瘤对有丝分裂压力的敏感性,首次揭示了KRAS基因与CDKN1A基因(编码p21蛋白)二者之间的依赖性关系,为KRAS突变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及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Gang Fu单原子分散贵金属催化剂研究新突破 (Science)入选工作:Photochemical route for synthesizing atomically dispersed palladium catalysts, Science 352, 797-800 (2016)doi:&10.1126/science.aaf5251Gang Fu,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04年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采用乙二醇保护的超薄二氧化钛纳米片作为载体,应用光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负载量高达1.5wt%的单原子分散钯催化剂,并发现在温和条件下高效脱除前驱体氯钯酸上的氯离子是成功制备的关键。Qiaomei Fu绘制冰河时代欧亚人群遗传图谱 (Nature)入选工作:The genetic history of Ice Age Europe, Nature 534, 200-205 (2016)doi:&10.1038/nature17993Qiaomei Fu,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了该时段欧亚地区完整的人口动态变化情况,更翔实地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呈现出史前人类演化的复杂性细节,揭密了人类历史鲜为人知的过去,是该领域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Zhiwei Huang揭示CRISPR-Cpf1识别crRNA以及剪切pre-crRNA的机制 (Nature)入选工作: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pf1 in complex with CRISPR RNA, Nature 532, 522–526 (2016)doi:&10.1038/nature17944Zhiwei Huang,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03年兰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200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手段揭示了CRISPR-Cpf1识别CRISPR RNA (crRNA)以及Cpf1剪切pre-crRNA成熟的分子机制,为成功改造Cpf1系统,使之成为特异的、高效的全新基因编辑系统提供了结构基础,让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切换”等精准“手术”。Shuaihua Ji发现二维材料面内铁电性 (Science)入选工作:Discovery of robust in-plane ferroelectricity in atomic-thick SnTe, Science 353, 274-278 (2016)doi:&10.1126/science.aad8609Shuaihua Ji,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2003年南京大学毕业,2008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学位。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 在原子尺寸厚度的SnTe中发现面内铁电性,且相变转变温度高于块体,突破传统理论,并可用于各种微纳器件。Ying Jiang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Science)入选工作:Nuclear quantum effects of hydrogen bonds probed by tip-enhanced inelastic electron tunneling, Science 352, 321-325 (2016)doi:&10.1126/science.aaf2042Ying Jiang,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2008 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氢键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应,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Dongming Kuang发现人实体瘤中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为肿瘤免疫研究及相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Cancer Discovery)入选工作:PD-1HighIdentifies a Novel Regulatory B Cell Population in Human Hepatoma that Promotes Disease Progression,&Cancer Discovery, May -559doi:&10.90.CD-15-1408Dongming Kuang,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获得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10年获得“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 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通讯作者,在Cancer Discovery发表论文,发现肝癌组织中一群具有促癌作用的调节性B细胞新亚群,激活PD-1信号能够刺激该群细胞分泌IL-10从而抑制效应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最终促进肝癌生长。这一研究为肿瘤免疫研究及相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Fei Lan发现基因活性调控新机制,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Cell)入选工作:Suppression of Enhancer Overactivation by a RACK7-Histone Demethylase Complex, Cell 165, 331-342 (2016)doi:&10.1016/j.cell.Fei Lan,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发现在癌细胞中,染色质中的增强子失控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而出现在该区域的蛋白质RACK7和去甲基化酶KDM5C可以限制此类增强子的活性,使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抑制癌变。研究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Hongju Li发现植物雌雄识别分子机制,助力杂交育种 (Nature)入选工作:A receptor heteromer mediates the male perception of female attractants in plants, Nature 531, 241-244 (2016)doi:&10.1038/nature16975Hongju Li,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副研究员。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首次分离到了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信号的受体蛋白复合体,并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是植物生殖领域的重大突破,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建立了利用生殖关键基因打破生殖隔离的方法,为克服杂交育种中杂交不亲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ngui Li发展了晶面间光生电荷分离理论,从原理上为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水提供了新的策略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入选工作:Enhancing charge separation on high symmetry SrTiO3 exposed with anisotropic facets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Energy Environ. Sci., 63-2469doi:&10.526HRengui Li,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于2009年于厦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论文,可控合成单一晶面的六面体SrTiO3和暴露不等同晶面的十八面体SrTiO3,发现将形貌调变至十八面体时,光生电子和空穴则分别有效地分离至不同晶面上,实现了光生电荷的空间分离。将氧化和还原助催化剂选择性地生长在不同晶面上,不仅实现光生电荷在不同晶面间的分离,而且使氧化和还原反应位在空间上隔离,促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可提升5倍以上。&Xuanhua Li发展金属-二维杂化材料及其在光学传感、光催化及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入选工作:Hybrid nanostructures of metal/two-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 for plasmon-enhanced appl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5-3187doi:&10.195EXuanhua Li,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中心教授。香港大学博士。“千人计划”魏秉庆教授团队及纳米能源材料实验室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综述论文,论文讨论了李炫华教授近5年来在金属纳米材料、二维材料及其金属-二维材料杂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Hui Liu研究参数和变量名称的词汇相似程度并提出解决方案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入选工作:Nomen est omen: exploring and exploit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rgument and parameter nam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16doi:&10..2884841Hui Liu,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今年5月,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上发表论文,针对参数和变量名称的词汇相似程度,进行了首次深度的实证研究,提出一种异常检测技术以发现重命名机会和潜在错误的参数,并创建了可帮助开发人员推荐参数的系统。Lei Liu揭示合成镜像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系统 (Nature Chemistry)入选工作:A synthetic molecular system capable of mirror-image genetic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Nature Chemistry, 8, 698–704 (2016)doi:&10.1038/nchem.2517Lei Liu,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0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首次通过化学合成镜像聚合酶实现了中心法则中DNA的复制与转录这两个关键步骤。Ruochuan Liup进局部系统的刚性与黎曼希尔伯特对应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入选工作:Rigidity and a Riemann–Hilbert correspondence for p-adic local system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 1-53 (2016).&doi:&10.-016-0671-7Ruochuan Liu,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1999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MIT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发表论文,证明了p进局部系统的德拉姆刚性,即对一个联通刚性簇上的p进局部系统,如果在某一点具有德拉姆性质,则处处具有德拉姆性质。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得到了此方向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Zhuang Liu发展Bi2Se3空心纳米颗粒,增强癌症化疗功效 (Advanced Materials)入选工作:Perfluorocarbon-Loaded Hollow Bi2Se3Nanoparticles for Timely Supply of Oxygen under Near-Infrared Light to Enhance the Radiotherapy of Cancer, Advanced Materials, 2016doi:&10.1002/adma.Zhuang Liu,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200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美国汤森路透集团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化学、材料)。作为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发展Bi2Se3空心纳米颗粒,,利用双重效应增强癌症化疗功效。Xi Lu揭示中国在风电发展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Nature Energy)入选工作: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US in Developing Wind Power, Nature Energy, 1)doi:&10.1038/nenergy.2016.61Xi Lu,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1年获得哈佛大学John A. Paulson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博士。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通过中美风力发电的比较,讨论中国风电发展面临的挑战。Lingfei Luo发现脑血管损伤修复新途径,颠覆巨噬细胞认知 (Immunity)入选工作:Macrophages Mediate the Repair of Brain Vascular Rupture through Direct Physical Adhesion and Mechanical Traction, Immunity 44,
(2016)doi:&10.1016/j.immuni.&Lingfei Luo,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9年南京大学毕业,2004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Immunity 发表论文,发现在斑马鱼脑血管的损伤修复中,巨噬细胞 (macrophage) 可以将损伤的脑血管两端重新牵引黏着在一起,进行修复。该成果发现了巨噬细胞从未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新功能,同时揭示了断裂脑血管的修复机制。这样的传统免疫细胞新功能的发现,对于最终实现脑血管损伤修复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Jiabi Ma成功合成出具有类铂原子 (Pt) 反应活性的阴离子HNbN? (Angew Chem Int Ed)入选工作:Activation of Methane and Ethane as Mediated by the Triatomic Anion HNbN?: Electronic Structure Similarity with a Pt Atom, Angew Chem Int Ed 55, , 2016doi:&10.1002/anie.Jiabi Ma,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论文,利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光电子成像技术结合理论计算手段,成功合成出具有类铂原子(Pt)反应活性的阴离子HNbN?。HNbN?的活性轨道与Pt原子的活性轨道相近,故而展示出与Pt相近的反应活性。Xiangli Nie发展有效抑制图像数据的斑点噪声新方法 (IEEE&T&Image&Process)入选工作:A Nonlocal TV-Based Variational Method for PolSAR Data Speckle Redu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5,
(2016)&doi:&10.1109/TIP.Xiangli Nie,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教授。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今年6月,在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上发表论文,针对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数据的斑点噪声抑制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全变差的变分模型,从而能够有效抑制斑点噪声,并且能很好保持PolSAR图像的纹理、边缘等细节信息及偏振散射特性。Qunwei Tang开发雨天太阳能发电技术 (Angewandte Chemie Int. Ed.)入选工作:A Solar Cell That Is Triggered by Sun and Rain, Angewandte Chemie 55,
(2016)doi:&10.1002/anie.Qunwei Tang,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09年获得华侨大学工学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论文,对其团队研发的可在雨天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做了详细论述。该成果不仅受到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也在光伏发电产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Jianjun Wang在防冰表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聚电解质刷表面具有可置换的抗衡离子的特性,研究了材料表面的离子对过冷水成核变冰的影响 (Science Advances)入选工作:Tuning ice nucleation with counterions on polyelectrolyte brush surfaces,Science Advances Vol. 2, no. 6 (2016)doi:&10.1126/sciadv.1600345Jianjun Wang,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新材料实验室研究员。2006年10月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发现离子特异性对过冷水成核变冰的作用,即过冷水成核变冰的Hofmeister效应。通过改变聚电解质刷表面抗衡离子的种类和浓度,过冷水成核变冰的温度窗口可达7.8℃。该发现对离子参与的过冷水成核变冰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拓展了低冰黏附防冰表面材料的研究。Zhengfei Wang发现了铁基高温超导材料中的一种新型一维拓扑边界态 (Nature Materials)入选工作:Topological edge states in a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FeSe/SrTiO3(001) film,Nature Materials (2016)doi:&10.1038/nmat4686Zhengfei Wan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河南师范大学毕业,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系统地研究了FeSe/SrTiO3反铁磁电子构型,并在实空间观测到自旋-轨道耦合所打开的拓扑能隙中一种新型一维拓扑边界态的存在。该研究工作揭示了FeSe/SrTiO3中同时存在的超导与拓扑两种特性,为探索单一材料高温拓扑超导体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对于推动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Xiaoxu Wu探究气候变化对人类传染病产生影响的科学依据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入选工作: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empirical evidence, scientific prediction, and human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86, 14-23 (2016)doi:&10.1016/j.envint.Xiaoxu Wu,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2005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理学学士,200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2010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发表论文,发现人类和动物是气候变化导致的传染病风险的受害者,并提出更好的知识和科学解释有助于在不同时空尺度下,改善气候变化对于相关传染病产生影响的预测能力,并能有效建立当地公共健康早期预警系统。该文是杂志下载量最高的论文,并荣获爱思唯尔Atlas奖。Zhixi Wu解决动力学关联性问题 (PRL)入选工作:Solving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Problem of the 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 Model on Networks, PRL 116, 16)doi:&10.1103/PhysRevLett.116.258301Zhixi Wu,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07年获得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PRL发表论文,通过对动力学关联性的深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该方法应用统计物理中的“细致平衡条件”以及“最大熵原理”给出了无关联静态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的简单解析解。Haibin Wu发现了离散标度率不变的费米量子气体新奇的动力学膨胀行为 (Science)入选工作:Observation of the Efimovian expansion in scale-invariant Fermi gases, Science 353, 371-374 (2016)doi:&10.1126/science.aaf0666Haibin Wu,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05年获山西大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美国阿肯色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发现了离散标度率不变的费米量子气体新奇的动力学膨胀行为,揭示了强相互作用超冷费米原子气体所隐含的动力学对称性,验证了此量子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反演不变的特性。这一研究为超冷原子气体中少体物理在强相互作用的多体系统中的呈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来的冷原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Huichun Wu用相对论微波理论解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 (Scientific Reports)入选工作:Relativistic-microwave theory of ball lightning, Scientific Reports, Article number 2)doi:&10.1038/srep28263Huichun Wu,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和物理系教授。2001年在山西大学物理学国家基地班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论文,用相对论微波理论解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相关研究将开启一个新领域?相对论微波物理,并且将对闪电物理、大气电学、高电压技术、高功率微波、高功率电子加速器以及可控核聚变等多个学科产生广泛的影响,对闪电防护和航空安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Huabin Xing在乙烯乙炔分离技术获重大进展 (Science)入选工作:Pore chemistry and size control in hybrid porous materials for acetylene capture from ethylene, Science 353, 141-144 (2016)doi:&10.1126/science.aaf2458Huabin Xing,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学院教授。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采用杂化多孔材料分离乙炔和乙烯,可兼具高分离选择性与高吸附容量。这一研究被认为是气体吸附分离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为相关气体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Dao Xiang成功产生了激光的第75次谐波,一个新的谐波数记录 (Nature Photonics)入选工作:Echo-enabled harmonics up to the 75th order from precisely tailored electron beams, Nature Photonics 10, 512-515 (2016)doi:&10.1038/nphoton.Dao Xiang,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利用回声效应将相对论电子束(电子束能量为190 MeV,对应电子速度为0.999996倍光速)作为非线性媒质,成功产生了激光的第75次谐波(新的谐波数记录)。该工作预期将对这类大科学装置的性能提升产生重要影响。Ye Xiang揭示细菌病毒突破宿主细胞膜新机制 (Nature)入选工作:The bacteriophage φ29 tail knob protein possesses a pore-forming loop for cell membrane penetration, Nature 534, 544-547 (2016)doi:&10.1038/nature18017Ye Xiang,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教授。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3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细菌病毒突破宿主细胞内膜新机制。论文通过对细菌病毒φ29尾部蛋白gp9(gene protein 9)结构及生化研究,发现病毒利用gp9的一段疏水性肽段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并通过其注射基因组DNA入宿主细胞内。Shanqing Yang在近距离牛顿反平方定律实验检验中取得重要进展 (PRL)入选工作:New Test of the Gravitational Inverse-Square Law at the Submillimeter Range with Dual Modulation and Compensation, PRL, 116, 16)doi:&10.1103/PhysRevLett.116.131101Shanqing Yang,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物理系,2009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RL上发表论文。课题组在解决了驱动的干扰信号及引力的双补偿设计以后,将扭秤的灵敏度提高到了2E-17 Nm的超高水平,并在160微米处将当前国际最好水平提高了2倍,为该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参考。Lilin Ye确定了一个独特的精疲力竭的CD8+ T细胞亚群,其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对控制病毒复制起重要作用 (Nature)入选工作:Follicular CXCR5-expressing CD8+ T cells curtail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Nature, 2016doi:&10.1038/nature19317Lilin Ye,第三军医大学教授。2009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证实一个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5的精疲力竭的CD8+ T细胞亚群 对控制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慢性感染小鼠体内的病毒复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Ping Yin揭示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 (Nature)入选工作:Structural basis of N6-adenosine methylation by the METTL3-METTL14 complex, Nature (2016)doi:&10.1038/nature18298Ping Yin,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揭示了RNA 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过程中的结构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m6A功能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思路,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Qiang Zhang实现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 (PRL)入选工作:Observation of Quantum Fingerprinting Beating the Classical Limit, PRL, 116, 16)doi:&10.1103/PhysRevLett.116.240502Qiang Zhan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RL发表论文,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在20公里的光纤线路中实现了量子指纹识别(Quantum Fingerprinting),突破了经典极限,首次在信道容量上实现了对经典通信的超越。Zhenlei Zhang解决Fano流形上里奇曲率积分有界的凯莱-里奇流的正则性问题 (Acta Mathematica)入选工作:Regularity of K?hler–Ricci flows on Fano manifolds, Acta Mathematica 216, 127-176 (2016)doi:&10.-016-0137-1Zhenlei Zhang,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作为通讯作者,在Acta Mathematica发表论文,解决了Fano流形上里奇曲率积分有界的凯莱-里奇流的正则性问题,在低维情况证明了有近二十年历史的Hamilton-田刚猜想;建立了运用里奇流证明丘成桐-田刚-Donaldson猜想的解析工具,并给出三维Fano流形上丘成桐-田刚-Donaldson猜想的一个新证明。Liang Zhou分析了传统和替代医学实践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优势 (The Lancet Psychiatry)入选工作: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to mental health car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India and China, The Lancet Psychiatry 3, 660-672 (2016)doi:&10.-25-6Liang Zhou,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2003年获得中南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论文,分析了传统和替代医学实践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优势,提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统和替代医学实践在精神障碍识别、转诊、治疗、提供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为两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及的、文化上可接受的精神卫生服务。Qiang Zhou揭示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结构 (Cell)入选工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iemann-Pick C1 (NPC1)-mediated cholesterol transfer and Ebola infection, Cell 165,
(2016)doi:&10.1016/j.cell.Qiang Zhou,清华大学副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通过大量生化分析探讨了NPC1和NPC2介导细胞内胆固醇转运的分子机制;同时报道了NPC1与埃博拉病毒GPcl蛋白复合体6.6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Jia Zhu开发最黑金属吸收体 (Science Advances)入选工作:Self-assembly of highly efficient, broadband plasmonic absorbers for solar steam generation, Science Advances 2, e16)doi:&10.1126/sciadv.1501227Jia Zhu,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入选2016MIT技术评论TR35杰出青年创新人物。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创新性地将氧化铝多孔模板与金属纳米颗粒自组装技术结合起来,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世界上最黑的超宽带、高效金属吸收体——在400nm – 10 mm波段达到99%的光吸收效率,超过目前有文献报道的所有的金属光吸收体材料,可以与之前广泛认为的最黑体-碳纳米管阵列媲美。对高效率太阳能光热、光电、光催化等诸多应用产生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新锐,期待您的支持!评选面向大众开放,从即日起开始,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每人请投票10人左右,结果将作为2016年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年度候选人的参考。整个流程公开透明,杜绝黑箱操作,谢绝水军。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学术圈与微软学术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与奖品。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产业、资本与大众。所有候选人,都是在广泛征询各领域专家基础上产生的,在2016年做出突出成绩。我们也热烈欢迎广大学者与大众参与提名,还将有机会获取微软学术赠送精美奖品。获取详情,请加入知社新锐评选讨论群组。敬请投票欢迎提名科技新锐候选人公号内回复“新锐提名”下载提名表或加入知社App -&新锐人物讨论群加入知社App -&新锐人物讨论群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的人物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