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坏了修好手机!从新下载手游问道手游吧那区一见钟情不见了怎么找回

4399游戏盒下载
你所在位置:>>>
上一页下一页
回复:17&/&
查看:<span class="cff
复制本帖链接
PS:这个帖子是从其他论坛转过来的,楼主还在持续更新中,我也会一直在此帖转载,希望我们共同借助这个帖子去了解与还原三国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个帖子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以魏蜀吴的出场顺序来分析三国的历史人物;
本人吐槽:虽然我们玩的是三国类的卡牌游戏,但是巴别的策划真让人怀疑是否看过三国,即使是参照三国演义也好呀;
为了阅读方便所有更新都在1楼更新完成,不再盖楼;
感谢作者:
~~~~~~~~~~~~~~~~~~~~~~~~~~~~~~~~华丽分割线~~~~~~~~~~~~~~~~~~~~~~~~~~~~~~~~~~~~~~~~
第一部分:魏。1.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最早的时候投奔过袁绍,后来转投时任奋武将军的曹操。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我的张良啊。荀彧为早期的曹操建立了强大的智囊团,从戏志才到郭嘉,司马懿,荀攸等等,同时在定兖州、奉天子以令不臣、破袁绍等事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荀彧就像诸葛亮之于刘备,为乱世中的曹操打造强大班底,指引明路,稳定后方,扫平中原,建立不朽功勋。事实上,他既没有郭嘉的十胜十负策,也没有荀攸的神机妙算,但只有他是不可替代的,那就是大局观。曹操敢带兵乱闯,这都没关系,因为后方有荀彧坐镇。在官渡之战,曹操最迷茫最危险的时候,曹操的选择是写一封信问荀彧,不是问荀彧怎么打,而是问该不该打,荀彧的回答不言而喻的,于是,曹操坚持下去,赢来了转机。东晋王导说:“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曹操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在曹操眼里,荀彧的庙堂为相功劳,一点都不比战争献策小。如果说曹魏阵营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那只能是荀彧。荀彧是颍川荀氏的杰出代表,也是颍川文士集团领袖,魏晋时期,世家门阀观念深入人心,皇权主要建立在门阀之上。荀彧选择了曹操而不是袁绍,与袁绍班底是悉数建立在河北门阀也不无关系,荀彧投奔袁绍,对与“谯沛”曹氏宗亲同为颍川两大势力之一的荀氏起不到任何帮助,于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士集团选择了曹操。但是,荀彧是汉官,他任侍中、尚书令,颍川荀氏也大部分任东汉要职,荀彧秉持的是匡扶汉室,强大门阀,官渡之战前的曹操堪称汉末最后的稻草,荀彧和曹操一拍即合,奉天子以令不臣。官渡之战后,曹操野心勃勃,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削弱世家门阀,与“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忠于汉室,忠于门阀的荀彧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曹操后来想加封国公,这已经触碰到了荀彧的最终底线,荀彧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最终荀彧死于寿春,次年,曹操加封魏公。荀彧的死因已经没必要探究了,但最后与曹操分道扬镳确实不争事实。荀彧为人臣,品德而言堪称完美,眼光独到,居中持重,被人尊称为”荀令君“,尽管他还是看重家族门阀,但做到了忠于汉室,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为气节而死,可敬可叹。世说新语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意思是荀彧虽然有王佐之才,但看穿了曹操的野心,终究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志向啊。此外,荀彧是三国志里写明了很帅的人。
2.谋主,荀攸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曹操称之为谋主,即首席谋士。且看荀攸做过什么:荀攸曾劝曹操别着急打张绣,因为刘表回来援助,但曹操不听,结果果然被刘表援助打退了,曹操说”不用君言至是。”水淹下邳,策划袭白马,斩颜良、诛文丑,劝曹操袭乌巢(官渡之战转折点),收张郃等等,荀攸几乎算无遗策,智计百出。曹操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文若就是荀彧,公达就是荀攸。也就是军事荀攸,自从辅佐我一来,没有战役是没跟随的,前后克敌的谋略,都是荀攸的计策啊。但为什么荀攸在后世名气却还没有郭嘉大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把荀攸的计策不是安在郭嘉身上就是安在他叔叔身上,另外,也和荀彧的名气过大有关,当然,也和荀攸本人过于低调不无关系,纵观荀攸传,一个批评的话都找不出,只能说低调得一点绯闻都没有。钟繇曾想为荀攸写奇策集,但还没写就死了。“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世说新语说: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荀攸、贾诩这2个人,算无遗策,可以与张良、陈平媲美啊。可以说,荀攸是曹操官渡之战前后首席谋士,主要法系输出。陈寿列传,2荀贾诩为一传,荀彧的重要性前面说了,由此可见荀攸的重要性。
3.毒士,贾诩
贾诩,字文和。贾诩是三国里单单智商来说数一数二的,可以这么说,如果贾诩说认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最多并列。贾诩最早曾活跃于董卓之乱,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下令追杀董卓旧部李傕和郭汜,李傕和郭汜只有3000人马,本想解散部下,亡命天涯,但贾诩一句话,改变了长安的命运。贾诩劝说李傕和郭汜去西凉,整顿兵马反攻长安。最终贾诩协助李傕和郭汜攻破了长安,杀了王允,李傕和郭汜是什么人,暴徒,李傕和郭汜拿下长安后,比董卓更加变本加厉,劫掠百姓,长安一带生灵涂炭。但贾诩获得了什么呢,李傕和郭汜想拜贾诩为尚书仆射,但贾诩坚决不从,贾诩什么都不要。此后贾诩投靠了张绣,贾诩会看不出张绣不是成大事的人吗,显然也不是,贾诩投靠张绣没有为什么,因为张绣听他的。此时,曹操宛城战张绣,也成了曹操一生中败得最惨的2次之一,长子曹昂和贴身保镖典韦,还有爱马绝影全都死了。曹操彻底败在贾诩神机妙算之下,但张绣毕竟只是历史的过客,贾诩最后跟随了曹操。曹操叹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贾诩献计挑拨马超、韩遂,使曹操平定了西凉。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相争,曹操喜欢的曹植,在立太子的事上犹豫不决,最后问贾诩,”该立谁啊“,贾诩不说话,曹操说,”问你话呢“,贾诩说”我在想正经事呢“,“想啥”,贾诩答道,”我在想刘表和袁绍的事啊“。刘表和袁绍都是因偏爱次子没立长子导致灭族,曹操一听,哈哈大笑,立了曹丕为太子。曹丕称帝后,投桃报李,立刻封贾诩为太尉。这件事被孙权听到了,孙权”笑之“。这个”笑之“非常有深意,贾诩做太尉,孙权为什么要笑,这里面和贾诩的品德不无关系。太尉是什么职位呢,三公之一,“古之三公,坐而论道,内职大臣,纳言补阙,无善不纪,无过不举。”做三公的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贾诩有吗?显然没有,裴松之层对陈寿把贾诩和2荀列为一传表达不满,裴松之觉得贾诩这个人“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贾诩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超现实**者,所谓谋士有三,谋己、谋人、谋天下。贾诩是一个在能保全自己的情况下,什么汉室正统、百姓生死都是狗屁的人,这个人只为自己而活,为谋略而谋略。但他太聪明了,洞悉人性的弱点,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从谋略上击败曹操的人,曹操非常欣赏贾诩,以至于他害死了自己的爱子侄子爱将都没关系。但相比荀彧的“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贾诩的私德,史官都难以接受。贾诩也年轻过,也曾忠于汉室过,曾面对想杀朝臣的李傕大喊,““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这些都是我大汉臣子,你怎么能杀害他们。但最后落得一个毒士之称。
4.晋宣王,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第一次见于史,是在建安6年,也就是212年,这一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兵威正盛,风头一时无两。听说司马懿很聪明,就想召见他,但是司马懿称病不能前往。司马懿在装病,这一装,就是7年。为什么?晋书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帝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和曹操一样,都是死后被追封。 司马懿知道汉朝气运不行了,所以不愿意委屈自己,效力曹氏。当然,这句话当作玩笑看就可以了,以司马懿的野心和抱负,当真会在乎汉运微还是盛?司马懿是如何称病的呢?司马懿有个老婆叫张春华,司马懿家有书籍在外面晒太阳,然后突然下起雨来,赶紧跑出去,不料被婢女看见了。张春华二话不说,抄起家伙杀了这婢女。司马懿是装病的专家,在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又装病装了两年。所以说,司马懿是在隐忍,等待最好的时机。要知道刚刚在官渡大捷的曹操虽然强,但袁绍并没有被彻底打败,袁绍在河北仍然势力庞大,袁绍和曹操,最终胜负未可知。司马懿,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直到曹操统一中原,司马懿这病才“痊愈”,投奔了曹操。这已经是建安13年,司马懿在曹操的丞相府当文学掾,教教书,教教礼仪。此后的各种或大或小的战役,赤壁之战、合肥之战、马超、韩遂之战等等,司马懿悉数没有参与,一直到建安25年曹操病逝,这12年时间里,司马懿都非常低调,并没有大的作为。司马懿并不是神,不能预料自己后来能取代曹魏,所以这般隐忍,自然是有原因的。司马懿曾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但都没有多少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集团过于强势,而司马家隶属关西集团毫无地位,也因为曹操对司马懿的猜疑,《晋书》:“(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曹操觉得司马懿这个很有野心,不甘做人臣。所以司马懿也是为了自保,甚至连养马的活都干。到了曹丕与曹植夺嫡之争。司马懿此时是太子中庶子,曹丕的近臣,而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司马懿两头押宝,绝不做没有退路的事情。结果曹丕在夺嫡之争中取胜,司马懿升任军司马。然后司马懿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司马懿的谨慎细微,可见一斑。可是,即使司马懿是曹丕亲信,而且司马懿也因此平步青云,“五年,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但他仍然不做事,这点是可以从晋书里看出来的,要知道如果司马懿有功绩,晋书绝对会大写特写,但司马懿真的什么都没干,晋书也没法编呐。司马懿到底为了什么?因为在司马懿眼里,曹丕是荒唐的,赐死甄姬、想杀曹洪、加孙权九锡。这个君主绝不会想听臣子的意见。果然在曹丕的眼里,司马懿是亲信,是好臣子,从来不指手画脚,那些什么刘晔之流天天指手画脚,招人烦。于是到了曹丕驾崩,曹丕指定了三个人为顾命大臣,那就是是曹真、陈群、司马懿。隐忍这么多年的司马懿有了机会,他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迅速掌握了兵权,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此时的司马懿,终于向我们展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军事天赋,向历史证明了他的才华横溢,我们所熟悉的司马懿,那个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司马懿,终于登场了。魏明帝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仅次于大司马曹真。魏明帝太和五年一年后,曹真卒。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司马懿了。公元239年,魏明帝驾崩,曹芳即位,这个历曹操、曹丕、曹睿三朝风风雨雨的重量级元老司马懿,已经60岁了。对手只有一个,对他而言,稍显幼稚的曹真的儿子曹爽。司马懿的野心、司马懿的抱负没有人可以阻挡了。公元249年,装病麻痹曹爽的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的高平陵之变,曹氏政权名存实亡。这是司马懿的**一生,城府之深,谋划之远,当属三国之最。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他的**能力同样突出。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非常耀眼的两个明星,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司马懿成就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成就了司马懿。诸葛亮携一州之地,以九分之一魏国的人口,出祁山,长驱直入,打得坐拥九州的魏国抱头鼠窜,损兵折将。司马懿深知蜀国是拖不起的,诸葛亮再厉害,也改变不了蜀乃小国的本质,于是他并没有像前面的主帅一般轻易迎敌,而说像铁桶一般固守边疆,但求无过,活活在五丈原拖死了他的毕生对手,诸葛亮。司马懿的司马家族,也为三国时代,画上了句号。
郭嘉,字奉孝。颍川人。曹操非常器重荀彧举荐的谋士戏志才,可惜戏志才英年早逝,曹操于是问荀彧谁可以代替戏志才,于是郭嘉由此粉末登场。这一年是公元196年,郭嘉27岁,郭嘉病逝于207年,郭嘉短短37年的光阴,为曹操效力不过11年,但在曹魏集团留下不可磨灭的重重一笔。郭嘉最为著名的是“十胜十败”说,那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地广兵强,远胜曹操。于是郭嘉提出了所谓的十胜十败,“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给曹操下了一剂定心丸。此后也在官渡之战中献策献力,立下不小的功劳。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这时孙策在江东,试图袭击许都,许都是曹操大本营,于是曹操很是担忧,郭嘉却说,孙策这个人刚刚夺下江东,杀了不少绿林之士,而且孙策人称”小霸王“,比较浪,喜欢一个人带线,只要随便来些刺客,就能让他被单抓而死。神奇的是,孙策果然死于被孙策所杀的许贡的手下死士。裴松之评此事“此盖事之偶合。”,也就是巧合罢了。但这里面的确是有疑点的,许贡公元197年被孙策所杀,而三国志记载孙策死于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为何如此巧合孙策会在时隔3年后被许贡的死士刺杀。这个实在不是巧合可以解释的。郭嘉人称鬼才,深得曹操器重,可以调动的资源可想而知,而且我相信郭嘉也绝对料不到会有许贡的死士恰好要来刺杀孙策,于是不妨猜测,郭嘉非常了解孙策为人,逆风浪顺风浪的ADC,于是派遣刺客前往刺杀孙策,然后推给许贡。我想,这才能解释为何郭嘉可以预言孙策的死亡。当然,这仅仅是猜测罢了,但郭嘉准确的预言了孙策死与刺客的确是事实,郭嘉的洞察力非常可怕。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们乱搞,袁绍内部未战先乱,被曹操一举击破,袁绍的三子袁尚逃向了乌丸,这也引发了曹操征三郡乌丸,这一年是206年,距离郭嘉病逝不到1年。这一战也是郭嘉最后的传奇故事。郭嘉的乌丸策,一场惊险悬一线的胜利。在征乌丸战役中,郭嘉的首先贡献是决定要不要打,要知道那时候如果征乌丸,许都就会暴露在刘表、刘备之下,这是非常危险的,但郭嘉分析刘表、刘备貌合神离,没有可能袭击许都,坚定了曹操出征的决心。公元207年2月,征乌丸蓄势待发,在这里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新人田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田畴对三郡地理非常了解。曹军行至易城,此时郭嘉提出”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就是放弃粮草辎重,轻兵出击。郭嘉的目的是什么?放弃辎重,就显然不是为了攻打乌丸老巢柳城,而是寻找对方乌丸生力军,骑军,速战速决。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放弃辎重,轻骑出兵,急速进军辽宁,同年5月,曹军此时遇到了一柄悬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就是不仅没有找到敌人,还遭遇雨季,大水不退。这虽然不能全怪郭嘉和田畴,但不得不说郭嘉、田畴都有一定责任。三郡是什么呢,普遍认为是辽东、辽西及右北平。曹操的路线到一路到了右北平,5月雨季,曹操没有退路。田畴终于献策:改变行军路线!从右北平转向辽西方向,经过徐无山故道袭击卢龙塞。为什么田畴此前不说呢,因为”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这条道路已经坏损200余年了,但这时候只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军事冒险。曹操最终胜利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乌丸单于根本没料到曹操来得这么快,仿佛神兵天降。一场悬于一线的军事冒险。但所谓兵行险招,兵贵神速。而在这场战役起了关键决策作用的郭嘉,也病逝在凯旋途中,享年38岁。至于罗贯中用于神话郭嘉,弱化曹操的遗计定辽东,这的确是没有的。曹操智计定辽东倒是有。老实说,郭嘉在曹魏阵营,地位比不过二荀,老谋深算比不过贾诩,陈寿把他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列为一传,需知陈寿是三国时代的人,也说明郭嘉那时的地位的确不如2荀和贾诩,但他也许是曹操的唯一的知音。前文说过,魏晋时期是门阀氏族占据皇权力量中坚的时代,谦谦君子如荀彧,最终也因家族门阀的利益和汉室与曹操交恶。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派非常强大,荀、钟、陈等各大颍川实力连贯纵横,组成了庞大的利益体系,以至于属于关西派的司马懿,即使是荀彧推荐,也被排斥在外。郭嘉是颍川人,也是荀彧推荐的,但老实说,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狂放不羁,天生浪子,游走于门阀之外,从来不掺和**,ps:这里我们不讨论郭嘉是否为了自保。对于贾诩,曹操是欣赏。对于郭嘉,那是喜欢,当然,这不是gay的喜欢。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哭:若奉孝在 不使孤至此。毛宗岗评三国:“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毛宗岗说,曹操前面哭典韦,那是为了感化众多将领,而后面哭郭嘉,是为了让所有谋士感到羞愧。但我觉得不然,曹操是个**家不假,所谓哭典韦,哭奉孝,**作秀因素绝对是有的。曹操绝非是因为众谋士没有人提出”预防火攻“,因为事实上程昱已经说过了。曹操一是作秀,二是推卸责任,三是真的哭。郭嘉之于曹操,就像知音一样,从来不会在**上指手画脚,也不涉及利益关系,同车同席。郭嘉风流嗜酒,这都没关系,因为曹操和郭嘉都是性情中人。曹操有个老婆叫丁氏,丁氏有个养子叫曹昂,曹昂因为曹操嫖了张绣叔母引发大战而死。丁氏哭哭闹闹,曹操一发毛直接把她赶回老家去了,但是后来曹操就后悔了,亲自跑去丁氏老家求丁氏回来,几次三番,但是丁氏没管她,于是离婚。在曹操死前,曾说,”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老子这一辈子没有问心有愧过,只有一件事,如果死后有灵,曹昂曹子修问”我妈妈在哪里“,我该怎么回答。曹操也是个性情中人。郭嘉生性风流,而且爱喝酒,所以身体并不好,他常说”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因为那时候医疗条件不怎么好,南方容易生病。但郭嘉仍然随大军征乌丸,一语成谶,一代人杰病逝。曹丕曾说:“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疫疠这么多,死了这么多了,我凭什么能一个人保全性命?这是建安风骨。也许郭嘉过世人气极高,固然有名字好听、三国演义吹捧,第三次创作作品神话的缘故,但和他的性情也不无关系,换成是谦谦君子荀彧,低调行事的荀攸,毒辣深沉的贾诩,郭嘉的性情反而更令人喜欢。而事实上,郭嘉尽管早夭,但仅凭他与袁绍仅仅数面之源,和刘备数面之缘,甚至没有见过孙策,就能精准的预言这些人的得与失和结局,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对人性的判断,就足以名垂青史。如果说荀攸是曹操的房玄龄,郭嘉就是曹操的杜如晦,所谓房谋杜断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外如是,郭嘉当得起。
6.大将军大司马,曹仁
曹仁,子孝。曹操的族弟。在三国演义里,曹仁并不太出彩,甚至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但历史上的曹仁,却是曹魏阵营第二任大将军,后官至大司马,地位威望极高。第一任大将军是夏侯惇,但夏侯惇其人,并不是以勇武见长,早期的夏侯惇,颇有血性,看得出来还是有两把刷子,但不幸在征吕布的时候被射瞎一只眼,吞眼球的事情的确是没记载的,是罗贯中编的。此后夏侯惇都是从事一些屯田工作、在大后方搞搞补给,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历史上的夏侯惇和三国演义以及放开那三国里那勇猛的形象相差非常大。。尽管夏侯惇被拜为大将军,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夏侯惇是因为他曹操亲戚,也是超级亲信,更有从龙之功。三国志记载夏侯惇品性高洁,很有文化,他其实是个文化人。。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夏侯惇,是因为夏侯惇在军事上的确没有什么建树,有点酱油,后面不会提他,但他死后曹仁才当上大将军,单单从地位上而言的确比曹仁高些。反而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以军事见长。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曹仁,活跃于曹操起军早期,直到曹操成为魏王,跟随曹操长达三十年,立下赫赫战功。看三国演义,会觉得曹仁这家伙真窝囊,早期见不到人影,难得摆个八门金锁阵被徐庶给破了,诸葛亮出来就是水淹了曹仁,周瑜大败曹仁,关羽又用水围了曹仁。曹仁并没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关羽水淹七军等辉煌战绩,但他就像曹操的BKB,平常时总觉得BKB可有可无,但没有了BKB,突然发现团战被人玩弄至死。曹仁起的就是BKB的作用,他似乎很少出现在正面战场,但他为曹操的正面战场扫平一切障碍,留下退路。曹操征徐州陶谦,曹操一路,曹仁一路。曹操攻下彭城,却断了粮食,于是退兵。退兵是一路坦荡,竟然毫无阻力,因为曹仁早就为曹操扫平了周边障碍。曹操征吕布,曹操一路,曹仁一路。曹操正面直扑濮阳,看似美好,却有个隐患,曹操被包饺子了,曹操当时的后方是鄄城,鄄城的东边是句阳,句阳由吕布手下刘何镇守,也就是说,曹操如果打濮阳,鄄城就暴露在句阳之下。于是曹仁便扫平了句阳,为曹操解决后患只忧。官渡之战,曹仁仍然是自己一路。曹操正面决战大放异彩,但别忘了,是曹仁在南边把韩荀等人打得落花流水,保全了后方的稳定和粮草的运输。曹操征马超,马超夺了长安,曹操会师通关。这时候又是曹仁一路,马超的策应田银等悉数消灭。让曹操可以放心的和马超会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赤壁,趁胜追击,声势浩大,魏军如丧家之犬,这是的曹操选择了曹仁镇守襄樊,周瑜举胜利之师一路强攻,在曹仁镇守的江陵面前铩羽而归,还在南郡中了一箭,这也是周瑜死因的导火索,ps:后面会分析周瑜的死因。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于禁,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又是曹仁,死后樊城,成为曹魏抵御荆州雄狮的最强防线,关羽引水围困樊城而不得,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吕蒙白衣渡江,关羽战死。这就是曹仁,在正面战场上他永远名声不显,但却无处不在,他的作用就像细雨,悄无声息的渗透各个层面,为曹操的一步步胜利铺平道路,为曹操的逃亡之路扫平追兵,他是魏国中前期最强的守护者。曹操当然知道曹仁有多厉害,否则不会在赤壁大败后,把最为重要的后路襄樊交给他。否则不会在兄弟夏侯惇死后拜曹仁为大将军,迁大司马。用现在的话来说,曹仁就是个能抗能打能辅助的超级全能选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就是魏国的大将军,大司马曹仁,夏侯惇以来,地位最尊崇,也比夏侯惇更实至名归的大将军,大司马。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身材高大,还留有长须。程昱本名程立,魏**载,“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程昱小时候经常梦到在泰山上,被日双手,然后程昱告诉了荀彧。刚好发生了兖州之乱,张邈判断响应吕布,兖州郡县集体响应,只有三个城池,鄄城、范、东阿,靠着程昱三个地方游说保全了下来。曹操平叛后,,荀彧就把程昱的梦告诉了曹操,曹操大喜,赐名程昱。程昱此人,虽然被人称为魏国五大谋士,2荀、贾诩、郭嘉、程昱,而且陈寿列传程昱和郭嘉也为一传,但他并不出名,甚至地位还不如郭嘉。原因在于程昱“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不仅脾气不好,人品很差,人缘也不好。据记载,“世语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曹操有一次军队缺粮,程昱就为曹操到自己的县城东阿县抢夺了三日粮食,甚至还杀人取肉供应曹军。抛开程昱私德不谈,程昱作为曹操智囊团一员,贡献是不小的。程昱参与吕布、官渡、马超、赤壁等诸多重大战役。甚至还在赤壁之战前提醒曹操要预防火攻,可惜曹操没听。程昱这个人很长寿,活到80岁,可惜这样一个元老级人物竟然到死都没位列三公,还被免过官,不得不说,他的人品人缘那是相当糟糕了。
8.大将军、大司马。曹真
曹真,字子丹。关于曹真的身世,魏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曹真本姓秦,属于曹氏养子。另一种是曹真的父亲立了功劳,曹操赐姓曹。当然,无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可以看出曹真并不是曹氏嫡系。但曹真毕竟姓曹,如果要从曹氏宗族包括夏侯氏里选出2个最杰出的人物,我的选择,一个会是曹仁,而另一个就是曹真。曹真的老爹在曹操准备起兵,招兵买马的时候被干掉了,那个时候曹真还年幼,曹操又内疚,又怜他年少丧父,于是待曹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文帝就是曹丕,可以说,曹真是和曹丕穿一条裤子长大的。曹真还年青时就表现出他的勇猛无比,曹操让他统帅虎豹骑,后来大破刘备,拜中坚将军。西部防线主帅夏侯渊不幸战死,曹操让曹真当征蜀护军,和徐晃一起抵御刘备的大军,保护曹军从汉中撤出。曹丕即位后,“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假节可以理解为钦差,拥有皇帝的权利。曹真屡战屡胜,一举平定了河西。曹丕驾崩后,选了3个顾命大臣,一个是前文提到的司马懿,还有一个是陈群,另一个就是曹真。司马懿很清楚曹真的厉害,所以曹真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继续蛰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大家应该耳熟能详,那这一战谁打的呢,是曹真。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围困,一举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魏国上下震动,曹真提议“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只要多路齐头并进,就可以打败蜀国,魏明帝曹睿采纳了曹真的意见,曹真亲自领军西征,从子午谷出发,和司马懿、张郃多路进发,诸葛亮多面受敌,被迫撤军,北伐失败。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守将本来都非常跳,一听曹真居然来了,“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大将军亲自前来啊,我们早就该投降啊,不战而降。曹真最强的对手就是诸葛亮,而对内的对手是司马懿,但曹真丝毫不落下风,还让诸葛亮斩了爱将,让司马懿不敢有异动,如此人物。公元230年,曹真迁大司马,位极人臣。曹仁、曹真一前一后,地位尊崇,威望极高,曹氏双雄。只可惜曹真的儿子曹爽没有乃父之风,不过也不能怪曹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压制司马懿的。
9,是虎步关右,还是白地将军。 夏侯渊
夏侯渊,字秒才。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弟。关于夏侯氏和曹氏的关系,裴松之注三国志,“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敦为从父兄弟”,嵩指曹嵩,曹嵩是曹操的生父,汉灵帝的时候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而曹嵩是中常大长秋曹腾的养子。裴松之注“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曹操的爷爷到底是谁?谁都不知道。而曹腾是个宦官,也就是说曹操是宦官之后,汉末十常侍之乱,导致宦官名声地位非常差,所以说曹操是官二代才能起家的其实欠妥,曹操虽然父亲地位高,但爷爷是宦官,后来身世一直被人鄙夷,陈琳痛骂曹操的时候也抓住曹操身世这点。好像有点扯远了。题外话,据很逆天的复旦大学DNA验证,曹操和曹氏有血缘关系,这个就有点呵呵了。好了,进入正题。夏侯渊也是曹操起兵时就开始活跃,此时夏侯渊的官职是别部司马、骑都尉,别部司马是军队小头目,骑都尉是羽林骑头目,羽林骑是皇帝禁军的一种,可见,此时的夏侯渊,已经小有成就。官渡之战后,徐州太守昌豨谋反,曹操派于禁前往,但于禁被击败。于是又派夏侯渊增援,顺利击败了昌豨。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这寥寥几个字,初步证明了夏侯渊的作战能力。此后夏侯渊大小十余战,未尝败绩。建安十七年,马超在西凉起兵,攻打凉州刺史韦康,夏侯渊火速支援,不料还没到韦康就被打败了,夏侯渊仓促应战,不敌马超,夏侯渊首尝败绩。尽管夏侯渊此前没有败过,而首次遇到名人马超就被干翻了,但如果因此说夏侯渊只会刷小怪,其实也欠妥。可以仔细观察夏侯渊作战范围,非常之广,庐江、太原、渭水、安定,塞北等等,从山东到甘肃,非常长的作战纵线,江湖纷纷传闻“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3天行军五百里,6天行军一千里,快男夏侯渊,跃然纸上。之后的夏侯渊上演华丽逆袭。马超被曹操反击后逃亡,夏侯渊长途奔袭,一路追击,将马超、韩遂打得屁滚尿流,“渊到,诸县皆已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马超一路直接逃到汉中羌部,大抵位置在四川北部。夏侯渊手下将领想先回禀曹操,让曹操定夺是否追击,夏侯渊说“公在邺,反覆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攻急也。”,曹操在邺城,一来一回就是4千里,等信使回来,黄花菜都凉了。夏侯渊继续追击,但夏侯渊并不是一味的追,而是很有策略性的攻打长离诸羌,那时候马超在羌人中奉为天神,所以马超韩遂的部队中有许多羌人,攻打长离的羌族部落,可以吸引韩遂的部队来支援。果然,韩遂部下的羌人纷纷赶回部落,和夏侯渊对峙,被夏侯渊一举击败。定西北。宋健是黄巾余党,逃到西北后字号河首平汉王,割据一方三十余年,董卓、孙坚、钟繇先后在此地试图拿下宋健,无一成功。曹操派夏侯渊,这霍乱一方三十年的平汉王被夏侯渊一举击溃,曹操赞叹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此后夏侯渊官拜征西将军,镇守汉中,成为曹魏西部防线总指挥。魂断定军山。关键性的战役在夏侯渊守关中的第二年,刘备突袭张郃,焚烧鹿角,鹿角是一种防御敌军突击的防御性武器。张郃打败而逃,后来夏侯渊分了一半不对给张郃,让张郃镇守南部。夏侯渊此时部队少了一半,又被迫去修复鹿角,被黄忠突袭,不幸战死,一代名将,魂断定军山。曹操后来说夏侯渊是“白地将军”,白地将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用的将军,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侮辱性的词汇。夏侯渊到底是虎步关右,还是白地将军呢?其实纵观夏侯渊作战方式,发现有一个核心词,“突袭”,长距离突袭,夏侯渊作战非常剽悍,行军速度极快,讲究速战速决,一按就按到死,根本不给喘息机会。他按死了马超韩遂军,按死了羌人,按死了纵横三十年的宋健,从山东一路打到大西北,所向披靡,无人能当。夏侯渊是曹操早期西部防线最高总指挥,张郃徐晃等都受他管制。曹仁是南部防线总指挥,而张辽在最东部狂刷孙权升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写道,“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在诸葛亮眼里,夏侯渊的地位,有点像关羽之于刘备,夏侯渊授首,恢复汉室指日可待啊。尽管后来命运轮回,关羽也授首了。所以,曹操不是不知道夏侯渊的作战特点,也不是不知道夏侯渊的功劳,说他“白地将军”只怕不过安抚军心罢了,不过是死了一个没用的将军而已,怕什么?同理哭典韦、哭郭嘉都有强烈的**作秀色彩在里面。但曹操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不过,“勇”就是夏侯渊的特质,成也“勇”,败也“勇”,何必细究呢,曹操三大名将,当之无愧。
10。辽神,张辽
张辽,字文远。魏**载,“(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这个“怨”指什么呢?聂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人物,曾向刘彻献策“马邑之谋”,诈降匈奴,然后将匈奴引诱到马邑伏击,不料消息泄露,引得匈奴报复汉朝,这可不得了,聂壹两头不讨好,只好隐姓埋名,改姓张。张辽曾在丁原手下做事,丁原死后又跟随了董卓,董卓死后又跟随了吕布,公元199年,曹操在下邳击败吕布,于是张辽归顺了曹操,这一年,张辽,虚岁28。可以说早期的张辽,事业并不坦荡,反而跟一个老板就死一个老板。虽然称他“武力过人”,可惜并没有什么建树,在吕布手下也基本是以高顺为主。曹操这个人呢,与其说“惟才是举”,不如说”惟亲有点才是举“,而且非常多疑,比如李典,李家是兖州门阀世家,李典投奔曹操的时候“宗族部曲三千余家”,部曲就是私兵,早期李典甚至带私兵干翻过吕布的陷阵营,有多猛就不用说了吧,可惜他是门阀,如果看过前文就知道官渡之战后曹操非常忌惮门阀,于是李典全家都搬到了邺城,直接在曹操眼皮下,都这样了曹操也不让李典单独带兵,这也是李典为什么没有成为五子良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我说了李典,就说明我不会提李典啦)于是我们可想而知,张辽作为一个降将在曹操帐下地位不高,根本没有独自作战的机会,但幸好张辽是带着他的“并州军”投降曹操的,才有了多次带兵的机会。那个时候宗族观念很重,比如在曹魏阵营地位极高的曹仁、夏侯渊、夏侯惇都是曹操的宗族。私兵也是一样,一伙并州士兵,那就得有一个并州出身的人来带,坑自己的同乡是为人不耻的。为什么是并州军呢,因为张辽最早的boss是并州丁原,丁原还是很看重张辽的,张辽也培养了自己的一批部队,。《傅子》说: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贲是指孟贲、育是夏育,孟贲、夏育都是战国时著名的勇士,大司马曹仁有鬼神之勇,就算是孟贲、夏育也比不过啊,曹仁之下呢就是张辽。前文讲述了曹仁是多么强悍,“张辽其次焉”,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这里说个题外话,针对吧友提出的疑问,傅子这本书成书时间还要早于三国志,傅子抄袭三国志是没有这个可能的。虽然傅子修史的态度不如三国志,但可信度还是有的,比如前文有人说的 三国志记载荀彧的“四胜四败”,傅子记载郭嘉”十胜十败“,陈寿写三国志,非常严谨,但过于简略,这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经据典,加以补充。所以说,居中的荀彧提出“四胜四败”和参军的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并不冲突,我曾看过有人分析郭嘉”十胜十败"因为出自傅子,所以就是捏造的,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合理也不严谨的推断。。貌似有扯远了,回到正题。张辽前28年默默无闻,四处奔波不得志,又是如何在曹操帐下大放异彩,甚至被后人和曹仁、夏侯渊并列为曹操时代三大名将的呢?关羽万军从中斩颜良的故事大家是知道的,这也不是罗贯中瞎编的,确有此事。但解白马围张辽也是有参与的,“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张辽和关羽是两路先锋,尽管风头都被关羽抢去了。这应该是张辽投降曹操后,最早的一次和有头有脸的人打一场有名气的战役。此后张辽在破袁绍,破辽东贼柳毅,斩单于蹋顿等战役中,立下不小战功,拜为荡寇将军。但是,张辽大大小小战役无数,都离不开冲锋陷阵的猛夫这个角色,都离不开李典、于禁、乐进、夏侯渊甚至关羽的身影。真正让张辽一战成名的,自然就是那颇负传奇色彩的,威震逍遥津。公元215年,张辽47岁,曹操攻打汉中张鲁。在此之前孙权迁都秣陵,建了石头城,改名建业,于是曹操攻打孙权,但没有讨到便宜,只好撤退,留下张辽、乐进还有李典,和七千人马镇守合肥。此时的孙权,占据皖城,与合肥遥遥相对,只要攻破合肥,孙权就可以长驱直入。于是孙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七千人对抗十万大军,曹操远在汉中,合肥岌岌可危。在曹操撤退前,曾留下一条密计,“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如果孙权来犯,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这里得提一点,此时乐进官拜折冲将军,级别是比张辽的荡寇将军是要高的,而李典和张辽素来不合,曹操留下乐进为主将,也大有深意。一是协调李典、张辽,防止他们起冲突,毕竟乐进是主将,二也有监军的意思,毕竟合肥是战略要塞,乐进**清白,深得曹操信任,而李典、张辽我前面都分析过了,“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老乐啊,你守城,无论如何别出战。乐进、李典此时都有点不知所措,张辽说道,“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曹大老板的意思是,让我们在孙权没能集结部队前,就出击,挫吴军锐气,如此才能守住合肥。乐进、李典都是当世名将,虽然犹豫,但也知道张辽言之有理,拍板同意。这里我想感叹下,假使关羽当年得一如此副将在身边,又怎么会被吕蒙白衣渡江,可叹可叹。于是张辽招募了八百死士,凌晨时分,就直奔孙权大军而来,要知道,十万人马不是小数目,整顿扎营集结都需要时间,于是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张辽一马当先,直接砍翻了两员大将,直接照着孙权冲锋,孙权紫髯碧眼,如此扎眼,不砍你砍谁。孙权差点吓尿,左右众将纷纷来抢救,张辽毕竟人少,被团团围困。但辽神毕竟是辽神,”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还真让张辽带着几十人马杀出重围,但余下部队高喊“将军弃我乎!”,张将军啊,老子跟你出来,不能抛下咱们呐。张辽二话不说,又杀了回去,这进进出出,直接把吴军杀穿了,吴军无人能撄其锋,兵败如山倒。这一战吴军锐气大失,而魏军抱着辽神大腿,再加合肥防高血厚,孙权十万人马愣是拿不下高地,被迫撤军。“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血溅逍遥津孙权大军先后撤退,而孙权与吕蒙、甘宁等人千余近卫队,在合肥以东的逍遥津。但合肥地势较高,张辽等人遥遥看到还有一股人马,当即和李典、乐进带领步兵再次突袭。“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孙权大惊,撤退的大军已经走远,势必来不及相救啊。孙权是大老板,甘宁、凌统、徐盛等人拼死相救,但仍然挡不住辽神,张大魔王太凶残,凌统拉着孙权拍马就跑,最后被得知主公危机回救的贺齐所救,逃出生天。七千人对抗十万人,八百死士冲锋数万大军。杀得吴军丢盔弃甲,老板都差点给抓去了,陈武战死。不单单在三国,纵观中国秦汉以降,近1500年冷兵器战争时代,这样的战绩也是非常罕见的。隋朝张须陀、唐朝薛仁贵等方有这种记载。而三国之中,史书明文记载的,只有两例,一个就是张辽,另一个是文鸯。几百人为什么能打败几万人,恐怕很多人难以理解,困也困死他了。但要知道,古代战场上冷兵器交锋,对于士兵而言,获取信息非常原始,一是看主帅旗帜,二是相互传递。十个士兵跑了,会导致周围一百个士兵逃跑,一百个士兵逃跑会导致周围一千个士兵逃跑,而主帅逃跑,影响之恶劣就更不用提了。这也是我前面一直提的军心。“敌将张辽冲进来啦”,“什么,张魔王杀了几千人啦“,”什么,孙老板被张魔王追着跑啊”,“卧槽,孙老板被杀了,快跑啊”。将乃兵之胆,帅乃军之魂。武将的作用并不是阵前单挑,先不说阵前单挑的案例非常少见,而是指引士兵打哪里,要不要打。换句话说,孙权如果不是要自己亲临战场,吕蒙甘宁岂是吃素,张辽恐怕最多也就能杀出重围,而不是杀溃吴军。可是既然大BOSS上次,就不得不保全孙权的安全,处处以孙权为核心,这也导致处处受辽神制肘。所以说,张辽一个降将,能达到如此高度,真的要感谢孙权,千里迢迢、不折不挠地一直给他送经验包。孙权此人,**内斗十分在行,斗周瑜,斗张昭,斗陆逊,手腕高超,搞死无数名臣。但对外军事素养极其低劣,但很喜欢亲征,可惜胜仗罕见,似乎只打赢过黄祖。孙坚一世枭雄,孙策江东小霸王,却有这么一个儿子兄弟,真是可叹。好吧,这个扯远了,东吴篇再详细叙述。这一战,张辽威望无以复加,威震逍遥津,官拜征东将军,成为东部防线实际总指挥,为什么说实际,因为乐进仍然和张辽搞基,而且乐进的级别也一直比张辽高,不过更多的是监军的作用。事实上,合肥一战,孙权真正的损失并不多,折损不到两千人马,战将数名,但最大的影响,就是军心,孙权丧胆。张辽此后,都在拿孙权刷功绩。公元221年,张辽驻扎雍丘,大病一场。这时孙权又进犯合肥,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带着已经生病的张辽亲征。孙权听到张辽大驾光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辽哥虽然生病了,当然不能硬抗啊,要小心小心。主帅如此,何谈勇猛作战,吴军被魏军迅速击退。同年,张辽病逝,享年54岁。张辽之于吴,就像马超之于羌,是一种禁忌的符号,乃至于孙权闻张辽之名而丧胆,东部进攻路线被阻,这也间接导致孙权将矛头指向荆州的关羽。而张辽毕生大半的功绩,都是拜孙权所赐,老实说,假使215年,周郎没死,张辽一个降将的身份,想和曹仁、夏侯渊相提并论,被陈寿排在五子良将之首,恐怕也是幻想。而周郎之死各种矛头直指孙权,那恐怕张辽又得感谢孙权一次了,当然,这是后话了。我如此贬低孙权,并不是说张辽名不副实。相反,仅凭合肥一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就足以名列曹操时代魏国三大名将。张辽之勇,既有夏侯渊的彪悍,冲锋先锋,势不可挡。又有曹仁的将帅风范,临危不乱,观察战局。曹丕赞他,”“此亦古之召虎也。”,召虎是周朝著名勇士。但张辽绝不仅仅是召虎。且看孙权大军进犯,李典、乐进都束手无策,但张辽能准确理解曹操的密计,判断局势,冲锋陷阵不抛弃战友,追击敌人时机拿捏准确,此乃名将之风。同样,假如张辽不是被曹魏一直派去守东部,他未尝不能闯出另一种天地。因为,他是辽神。
11.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于禁
标题语出裴松之评三国志,意思是于禁此人,最是刚毅稳重,一丝不苟,但没能坚持到最后。向关羽投降,晚节不保,也是于禁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于禁,字文则,于禁最早活跃于黄巾之乱,先随鲍信,后跟王朗,然后就被曹操拜位军司马,领军攻打徐州,初战告捷。于**黄巾军,破袁绍,征昌豨等等,大战小战无数,久经沙场。有一次,投降了曹操的昌豨又**了,曹操派夏侯渊和于禁攻打昌豨,昌豨遭不住了,而昌豨和于禁有交情,于是向于禁投降,在所有人都以为于禁会把昌豨给曹操来处置,甚至求情。但是,曹操当时推行的军令是,如果遇到顽抗不敌才投降的人,必杀之。“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昌豨虽然和我有交情,但我于禁又如何能坏了军令。其实即使是曹操自己,也基本没有遵守这条军令的时候,但于禁却以身作则,一丝不苟,遵纪守法。一个顽固的老夫子形象浮现在脑海。“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于禁虽然治军严明,而且品性廉洁,打仗得到的财物从来没有自己私吞过。所以曹操虽然自己做不到,但很欣赏于禁的为人。可是于禁的部下就不乐意了,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你于禁爱怎么吃咸菜泡饭怎么吃,老子跟你出生入死,毛都没拿到,跟着于禁真苦逼。“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就是曹操想夺了朱灵的兵权,就让于禁率领几十人,到朱灵军营中,夺营是一件非常容易导致双方冲突的事情,而且朱灵此人,并不是路人甲,他是曹操征荆州的七护军之一,七护军有谁呢,于禁、张辽、张郃、李典、路招、冯楷,还有就是朱灵。至于曹操为什么突然要夺了朱灵的兵权,三国志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由于篇幅问题,我这里也不再详细探究。而结果呢,于禁去夺地位不低于自己的大将的兵权,“灵及其部众莫敢动”,朱灵和他的部下吱一声都不敢,于禁虽然不得人心,但威望是有的,曹操也大为叹服,封他为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是什么玩意儿,我们前文讲过一个假节钺的人物,谁呢,司马懿。而左将军是什么级别呢,曹魏一系,大司马以下是大将军,大将军之下是左右前后四将军,魏晋时期左尊右卑,于禁是左将军,乐进是右将军,于禁地位之高,一目了然了。我在这里详细的描述于禁在曹魏阵营的地位,就是为了引出后来的,然弗克其终,晚节不保。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领军攻打樊城,此时樊城守将是曹仁。曹操派于禁和庞德支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刚好碰到暴雨下个不停,襄樊一带有长江支流汉水,雨水导致汉水溢出,也就是所谓的洪水。于禁和庞德全部被困在高地上。“羽乘大船就攻禁等”,关羽率领水师围攻,“禁遂降”,三国志这三个字非常有意思,什么是“遂”,遂字作为副词可以解释为于是、终于。我觉得在此处应该解读为于禁于是就投降了,于禁一看关羽势大,自己一伙人被困在猪圈里,跑也跑不掉,投降吧。但是庞德不投降,“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我听说一个好的将领不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烈士绝对不会屈辱求生,今天,就是我的死期。当场砍翻了想投降的将军董衡。因为庞德有个兄长叫庞柔,随马超一起投靠了刘备,于是关羽以此劝降,庞德大怒,“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煞笔,在我面前也敢说投降?魏王曹操雄兵百万,威震天下,你老板刘备区区一个庸才,也配和魏王为敌?我宁可称为魏国的鬼,也不会成为贼子的将。于是被关羽所杀。此时的庞德,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立义将军”,而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曹操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唉,我和于禁认识有三十年啦,想不到身处险境,竟然还不如庞德啊。妈的,你一个左将军还没一个杂号将军有气节。但是我前面也说了,于禁是遂降,根本没有这么抵抗,于禁不是个不会打战的人,相反恪尽职守,做人很有原则,是个顽固派,为什么会遂降。我想,苟且偷生的原因是有的,但为了保全部下的姓名只怕也是有的。但无论如何,于禁作为魏国的"左将军,假节钺",堂堂一个魏国军区司令,临阵投降,这丢的面子可不小。更使于禁蒙羞的是,恰逢吕蒙白衣渡江,关羽战死,而被囚禁在江陵的于禁自然也就被“俘虏”到了吴国,孙权非常精明着,非但没有杀了于禁,反而把于禁送回了魏国。于禁兜了一圈,先降蜀国,后被吴国俘虏,但是吴国还不要呢,又完完整整给送回魏国了。诺,这是你们的左将军呦,我把他还给你们啊。 奇耻大辱。但是曹操和曹丕都没杀他,毕竟是老臣啊。但曹丕非常不厚道,曹操死后,在于禁去曹操陵墓前祭拜的时候,让人画了一幅画,画的什么呢,“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死战到底、于禁摇尾乞怜”。赤裸裸的羞辱,于禁又是羞愧又是愤怒,自此病死,当真是被曹丕活活羞辱而死。于禁一身,高开低走,非常戏剧性,可以对比演员文章,由于电视剧的塑造,普遍是一个天下好男人的表率的形象,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丫的还老婆怀孕的时候搞小三,这种颠覆性的认知是非常可怕的。哈,原来你这厮也会搞婚外情,让你装好男人,喷死你丫的。于禁也是如此。其实三国名将,投降的不少,复叛的也不少,关羽也算其中的一个,但像于禁落得这种结局的,只能说,被命运强奸了。
12。 面对B,是向南,还是向北,这是个问题。 张郃
张郃,对,你没有念错,就是念张合字俊乂,对,你也没念错,是念俊义。俊乂就是人才俊杰的意思,张郃这个字还是很取得不错的。张郃活跃时间相当的长,汉末黄巾之乱,张郃跟随韩馥,为军司马,也就是一个部队小头目,级别比校尉低。韩馥就是个路人甲,韩馥失败后就带兵跟了袁绍,级别升了一级,当了个校尉。随后在讨伐公孙瓒时,立了大功,升任宁国中郎将。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击败,于是张郃就投降了曹操。当了个偏将军,这是个低级的杂号将军,不过好歹是个将军了。后来张郃战绩非常之多,攻占邺城、战袁谭、战柳城、战东莱、战马超、战宋健、战氐王窦茂等等。而且鲜有败绩。在汉中一战前,张郃迁平狄将军。这里给大家解释下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将军制度。前面于禁部分,讲了一点,但是不全。在汉代,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下来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但是大将军等同三公,是个封号,也就是骠骑将军也能变成骠骑大将军。比如非常凶残的霍去病19岁就当了骠骑将军。但是呢,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军阀割据,从汉代沿袭下来的将军制度非常混乱,但总的来说,最高级别的仍然是是大将军,下来征、镇、安、平【东南西北】将军,然后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是前后左右四将军。但是这个征、镇、安、平其实是汉代就有的,只不过三国时各路诸侯开始兴起沿用,而杂号将军就更多了,比如于禁原来是“虎威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张辽是“荡寇将军”,但是这些杂号将军又有品秩等级之分。好吧,总之很乱,只要记住一点,大将军最大,夏侯渊、曹仁都当过大将军。带有征、镇、安、平开头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将军,高于前后左右死将军,比如张辽最后迁征西将军,只比大将军低了一级,最次的就是杂号将军,杂号将军里又以偏将军这种最低档。回归正题。曹操攻打汉中时,张郃带兵攻打巴东巴西二郡,遭遇张飞援军,没能拿下二郡,只带走了两千多二郡的百姓,因此被降级为“荡寇将军”。曹操占领汉中时,张郃和夏侯渊镇守汉中,而张郃被偷袭战败,于是主将夏侯渊分了张郃一半的兵马,这也算是导致夏侯渊战死的因素之一。夏侯渊战死后张郃担任主帅,镇守陈仓。曹丕时代,张郃和曹真平定东羌,又是一功。曹睿时代:诸葛亮首次北伐,直接夺取三郡,声势浩大,前文有讲,这次是以曹真为主帅的一次反击战。而张郃也在其中,就是张郃击败马谡,拿下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张郃连夜赶到南郑,但人马未到,诸葛亮就因为粮草不继撤军了。张郃升任征西车骑将军。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征西车骑将军到底是什么军衔,我至今没有搞明白,我前文刚讲述了魏晋军制,有征西将军,有车骑将军,但是就是没听过征西车骑将军。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三国志传世导致的笔误,如果说拜为车骑将军,领征西事宜,倒是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毕竟征东将军是张辽,张郃应该还没有到张辽那个级别。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当然,还是失败了,撤军时张郃负责追击,右膝中了一箭,不幸去世,这一年是公元231年。我们纵观张郃四十余年的沙场生涯,战功完全数不过来,而败绩也很少,但我们发现其实他很少有以主将身份参与大型战役。陈寿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曹操建功立业的时候,派遣良将时,优先考虑的都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个人啊,这也是五子良将称呼的由来。而陈寿排五子良将时,张郃敬陪第四位。那么,张郃的能力,到底是什么级别?我只能送张郃四个字,非常牛逼。陈寿说他,“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张郃这个人,用兵巧妙、布营列阵,判断战局,利用地形,没有不擅长的,连诸葛亮都非常忌惮他。夏侯渊战死,但张郃跑了,刘备叹道:“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开雾一波就抓了个夏侯渊,跑了ADC张郃,有毛用啊。夏侯渊死时,司马郭淮说“,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张郃将军,是我们魏国的名将,刘备非常忌惮的人物,如今事态紧急,只有张郃可以搞定。几乎每一个和张郃做过对手、做过战友的人,都说他牛逼。但,张郃沙场一生,马革裹尸,那么牛逼,他的地位、他的功绩总是让人觉得就差那么一点点呢。官渡之战:曹操袭击乌巢,镇守乌巢的守将叫淳于琼。张郃对袁绍献策:老板啊,曹操来势凶猛,淳于琼肯定挡不住,淳于琼一败,大势必去,我们应该去救援淳于琼。然后郭图说:“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郃你懂个毛,现在应该直奔曹操大本营,围魏救赵。张郃反驳道:曹操的主城升了三本,又造了很多防御塔,根本打不下来啊。而淳于琼完蛋了,乌巢就完蛋了,乌巢完蛋了,我们都等着完蛋吧!然后袁绍一拍脑袋,郭图智力有82,我信郭图。于是曹操火烧乌巢,完成官渡之战惊天大逆转。吧友:然后呢?然后张郃投降啦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曹真病重,所以此次是司马懿为帅。这时的司马懿,并不看重诸葛亮,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志大才疏,想得多做得少,虽然带兵十万,但早就在老夫的算计之中,且看我打得他20投。张郃对司马懿献计:蜀道南,蜀军补给没那么快送来,他们肯定缺粮,我们应该防守雍、眉。雍、眉能快速支援上邽.司马懿冷笑:呵呵,别理他,跟我走。于是诸葛亮收割了上邽的粮食。司马懿心想,我智力99,诸葛亮不过就是一个搞内政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找诸葛亮算账去。张郃又冒了出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不多,就是想速战速决。我们应该抱团守高地,然后派一支奇军从侧翼包抄蜀军后方,断他们粮草补给,杀鸡杀鸟,蜀军必败。司马懿:我智力99司马懿手下其余将领:我们攻击力加起来超过5了,将军,请求出战。张郃:。。。于是司马懿被诸葛亮三路伏击,吃了个大败仗,死伤数千人。司马懿一看势头不对啊,赶紧切出去一看攻略,卧槽,诸葛亮这丫原来是最强王者,智力100,不出去了,我们应该坚守,你们这些将领啊,还是图样图森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期蜀军粮草断绝,诸葛亮被迫撤退。司马懿咆哮天尊:那智力100的,跑啊,快破,给我跑!张郃,快追,给我追的。张郃说道:“兵法云,围城必开路,归军勿追”。兵书上说,撤退的军队是不能追的。司马懿说:就你TM看过兵书?我智力99于是张郃膝盖中了一箭,卒。其实张郃之死,也是值得琢磨的。司马懿此人聪明绝顶,城府极深,我们前文也讲过,第一次遇见诸葛亮时,司马懿自负才智,根本看不起诸葛亮,不料被诸葛亮打了个底朝天,颜面大损。第一次代替大将军大司马曹真出征就被干翻了.并且张郃纵横几十年,从曹操占领汉中时就在汉中建功立业,战功卓著,威望极高,在这次战役中又处处料敌先机。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吃了个大亏,不可能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极难对付,怎么会不防范追兵呢。那司马懿为什么还是非要坚持张郃带兵去追?我只知道,曹真、张郃都死后,司马懿在西部再无挚肘。这个暂且不表。楼主半篇尽是吐槽,是因为张郃这个人,一生总是在一个写着B字的交叉路口,奋力地向着北边前行,但总被各种外因如队友拉着向南而来。假如袁绍听从了张郃的建议,假如司马懿听从了张郃的建议。也许。。。也许张郃就是13资质了。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法倒退,张郃还是那个张郃,车骑将军,五子良将第四位,中箭死于木门道,还是12资质。
13。周亚夫之风。 徐晃
徐晃,字公明。徐晃也是个老江湖了,最早跟着车骑将军杨奉混,当了个骑都尉,骑都尉眼熟吗,对,夏侯渊出场时也是个骑都尉。后来董卓之乱,董卓携天子迁都洛阳,徐晃就劝说杨奉去天子那保驾护航,于是徐晃又捞了个都亭侯。但徐晃是个聪明人,眼看这帮子汉臣一个一个只知道窝里斗,没有一个靠得住!徐晃就琢磨着劝杨老板去投靠曹操。杨老板一想,可以啊,曹操这人牛逼。但是路人甲就是路人甲,杨奉半路就后悔了。非路人甲的徐晃果断跳槽,跟了曹操。徐晃征吕布、破颜良,追文丑,均有功绩,拜为偏将军。此后战袁绍、战荆州、战马超等等,立功无数,不必细说。徐晃虽然在五子良将中敬佩末座,但毕竟那是五子良将中末尾,战功绝对不会少的,跟随曹操起兵的良将大抵参与过这大大小小数十战,和曹操南征北战。曹操西征汉中张鲁一战,立下战功,迁平寇将军,“平”字辈,军阶已经不低了。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樊城之战,把曹仁困在樊城,又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赶紧召集众谋士商量着是不是要迁都,以避关羽锋芒。谋士们好歹好劝拦了下来,那襄樊要地、曹仁大哥怎么办,只能再派人去救,前有于禁庞德之鉴,谁去?徐晃。“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这时候不管是徐晃亲自请缨还是曹操指派徐晃前往,都证明了一点,徐晃有这个能力。这时候关羽主力部队驻扎在围头,“屯四冢”,互为犄角。冢应该是小山头的意思,意思就是关羽分兵在四个山头扎营。徐晃假装要进攻围头,突然袭击四冢,关羽不得已带5000人马出战。也徐晃正面对峙。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关羽和徐晃平素里就认识了,而徐晃是河东杨人,关羽是河东解人,这两人是老乡“相爱”还是关羽在曹操帐下的时候“相爱”的就不得而知了。关羽和徐晃两军对垒,诉说往事,拉拉家常,说说旧爱,突然徐晃翻脸无情,谁能杀了关羽,赏金一千斤。关羽大吃一惊,“好哥哥,何处此言呐!”,徐晃一脸平静,这是国家大事,你不懂。关羽应该是很敬重徐晃的,但徐晃流水无情。魏**载“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曹操前后派十二路兵马都归徐晃管辖,徐晃这时候的兵力应该是远远多于关羽的,徐晃这招声东击西,就是为了引孤立无援,过于冒进的关羽正面作战。关羽不敌,退回营寨,徐晃追击,一看这营寨“围堑鹿角十重”,战壕多,围墙层层叠叠,防御森严,徐晃带兵趁关羽军还混乱,冲进去由内向外突破,关羽被迫撤军,遂解樊城之围。曹操说道,“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保全襄阳樊城,都是老徐你的功劳啊。徐晃这一战,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动,但是起了一个看似不大不小,却又非常关键的点火的作用,关羽来势汹汹,无人可当,如果让关羽拿下襄樊,许都几乎无险可守。徐晃临危受命,解了樊城之围,点燃了后来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连锁事件。改变了整个三国的局势。当然,还有解救了困在樊城的曹大司马。其实曹仁能孤军在一个几乎被大水淹没的樊城,硬抗关羽,拖到援军到来,这相比徐晃的兵力碾压,恐怕更为艰难,曹仁才是这场战役的最惊险的一环,换了一个人来守襄樊,关羽恐怕就是不是大意失荆州了。此篇最末,是我要说的五子良将中,位列第二的乐进。乐进字文谦,在曹操起兵时就早早跟随。而他就像五子良将中其余四人一样,立下无数战功。而且**身世都非常清白,难以挑剔,职位节节上升,最高迁右将军,公元218年逝世,一直到死都从官职上盖过张辽。但这个人是一个符号化、脸谱化、简单化的人物。能地位如此高,更多靠的是曹操的信任。裴松之评: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乐进以骁勇善战著称,但他所作的事,并不符合所听到的,也许是注记遗漏太多吧,不如张辽、徐晃等人那么详细。如果要简述乐进的一生,就是打战-升职-打战-升职-打战-升职-死亡。一无突出的战役,毕竟合肥一战乐进相当于监军。二无戏剧化的人生。连史官都不知道说他做了什么,我又说什么呢。无从表述,翻译史书那大战小战流水帐我也懒得。于是不详细讲他
14. 钟会、邓艾
在我们普遍看来,三国后期人才凋零,远远逊色于三国前中期。事实上,那是由于罗贯中着重描写三国前半部,并没有费太多笔墨来描写后三国,所以后三国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东汉末年,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荆州争夺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张辽二破孙权、张辽三破孙权、张辽四破孙权、刘备入蜀、关羽水淹七军、吕蒙白衣渡江、吴蜀彝陵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等等一系列事件娓娓道来,或惊心动魄,或匪夷所思。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我们仿佛闭上眼睛,就能和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豪杰站在一个舞台,并肩作战。看演义,我们能看到三国的是非成败,看到三国的波澜壮阔。读史书,我们还能看到那些远离是非旋涡的地方路人甲们悄无声息的演绎自己人生,也许一不留神还牵动了历史的车轮偏移了那么一丁半点。那么三国后期呢,刘备、诸葛亮、周瑜、陆逊、曹操一个一个英雄落幕,似乎三国在诸葛亮死后就归于平静,偶有一粒小石子投入历史长河,轻轻荡漾点点涟漪,却又被迅速湮没,显得是那么波澜不惊。那么后三国就真的人才凋零了吗。在我看来,也许后三国由于三足鼎立,鲜有发生媲美赤壁之战这样恢弘的战争。但是更为沉重,更为惨烈,也更为现实。后三国与其说是一个部魏吞蜀,晋吞魏,晋吞吴,三国归晋的战争史,不如说是一部波云诡谲、惊悚惨烈的**斗争史。一将功成万骨枯,往往是要比纸牌屋更容易演绎的。比如现在的两个主人公,邓艾和钟会,也许是三个,加个姜维。对于邓艾、钟会、姜维,最为著名的自然是那闪电战一般的伐蜀。我们简单理顺下这场战役的经过: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被邓艾击败,退到沓中屯田。同年,钟会督关中军事。公元263年,曹魏大举进攻。钟会几乎兵不血刃拿下汉中。姜维退守剑阁。邓艾千里奇袭阴平,刘禅投降,蜀国就此灭亡。孤军在外的姜维投降了钟会。公元264年,钟会杀邓艾,和姜维谋反,又被卫灌剿灭。疑点一:钟会为什么主动带兵?钟会此人极其聪明,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谋主,谋主是什么呢,就必须荀攸、比如郭嘉、必须贾诩。那么在伐蜀如此关键的战役中,钟会竟然是一路主帅,要知道钟会从来没有带过兵。我们见过荀攸、郭嘉、贾诩等人带兵了吗?疑点二:魏国为什么突然大规模伐蜀?这时候魏蜀边境指挥官是征西将军邓艾。晋**载,魏国要发蜀的时候,邓艾说提议伐蜀时机并不成熟,坚决反对。“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那么,这时候,钟会这时候为什么要不顾邓艾这个时下和蜀国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大将的反对,劝说司马昭坚持伐蜀,钟会掌握了什么内幕消息吗。疑点三:姜维为什么不守汉中?我们都知道魏延曾是汉中太守,有一套严密防御措施,即使是诸葛亮也没有改变,汉中也以此防御魏国数十年。那么,姜维为什么会在公元262年带走精兵去守沓中,让钟会兵不血刃夺了汉中,而姜维这段时间根本没有和魏军正面作战,就去守剑阁了。疑点四:费祎为什么遇刺?这要追溯到费祎之死。在蒋琬、董允、费祎时代,作为诸葛亮钦定继承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姜维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而死,而费祎死后2个月,姜维就提出北伐,成为蜀国军事最高指挥官,掌握大权。疑点五:钟会为什么能光速拿汉中?公元258年,姜维再次北伐,失败,要知道,此前6年时间里,姜维一年一次北伐,对于当时的蜀国国力而言,真的算得上是穷兵黩武,而这一次失败刘禅终止了姜维的北伐事业长达4年,而姜维虽然在军事统帅,但庙堂之上并无太高话语权,没有北伐,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就说不上话。公元262年,姜维终于能再次北伐了,而这一次失败,姜维不是退守汉中,而是退守沓中。此后钟会兵不血刃拿下汉中。而要知道钟会伐蜀走的是骆故、斜谷,这是蜀道,是天堑,而且远远比邓艾奇袭阴平跨越的距离更长,而在蜀道上行军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钟会竟然没有遭遇到什么抵抗,畅通无阻。疑点六:邓艾为什么会奇袭阴平?魏国伐蜀这一年,邓艾66岁,是一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老到稳重的老将,但是他为什么会做出奇袭阴平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惊人壮举。这一场说走就走的军事冒险,还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军事行动,却意外成功?疑点七:钟会为什么要杀邓艾,为什么要**?钟会伐蜀是”督关中军事“,钟会一来就把邓艾赶去打沓中,自己去拿汉中。此时钟会下令,合兵,你们都给我过来,直接归我管制。邓艾的老部下诸葛绪过去了,于是诸葛绪被囚禁,兵权被剥夺。邓艾此时怎么办,去被钟会夺兵权还是做出干脆冒险?而钟会不仅拿了头功,还有兵权,为什么就急着杀了邓艾呢,邓艾也是司马氏的亲信啊。疑点八:卫灌是何人?钟会、姜维**,却被卫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反水搞死,卫灌是司马氏安插的棋子吗?疑点九:蜀国真的没有史官吗?我们都知道蜀国不治史,意思是蜀国没有史官,《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蜀国不设置史官,没人记录。所以啊很多事情都遗漏了,什么天灾人祸一场都没有写。诸葛亮虽然很牛逼,但是很多事情,都没记录啊。我们再来看。“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这些灾异的记载非常之多,又是谁记录下来的?刘知几的《史通.曲笔》就曾说过:“案黄气见于姊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这些乱七八糟的,什么群鸟堕江,无宰相气之类的火星文,没有史官记载,又是从何而来?事实上,蜀国到底有没有史官,历来争议就非常大,质疑者很多很多,而且,如果没有史官,陈寿是怎么写出三国志里的蜀书的。我们不妨假设,蜀国史书被大规模销毁过,那么,有谁可以大规模销毁蜀国史书。那个人呼之欲出,陈寿。陈寿为什么要销毁蜀国史书,他想隐瞒什么?陈寿这个人是蜀国人,曾经当过姜维的注记官,对,就是记录姜维一言一行的注记官。陈寿想帮姜维隐瞒这个号称蜀国最后守护神,而背地里是超级无敌卖国贼,蜀国千古罪人的旧主子姜维的真相吗?这所谓的钟会、邓艾伐蜀,是一场闪击战?还是一个连环相扣,惊心动魄的**阴谋?当然,这一切一切都只是推断,是阴谋论,吧友们消遣看看就好。其实我讲的这一切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凑字数,又没稿费。而是为了引出我在下篇帖子会详细描述的钟会和邓艾。
续14:是身陷**漩涡的弃子,还是神经病。 钟会钟会,子士季。他爹钟繇是太傅,位列三公,前文荀攸篇曾提过他,说钟繇曾想为荀攸写奇策十二,但是没完成就死了。就是这个钟繇。钟家是颍川门阀士族,前文讲过,曹操时代颍川系势力非常庞大,钟繇也是这颍川系中重要人物。那么钟会是**长的小儿子,超级官二代?是,又不是。钟会的妈妈是钟繇的妾,叫张菖蒲,肤白貌美,温柔贤惠,深受钟繇宠爱。钟繇74岁的高龄,竟然宝刀未老,真让张夫人给怀上了。这就受到钟繇大老婆孙氏的嫉恨,就想毒死张夫人,但是没成功,钟繇知道后这怎么能忍,就直接休了孙氏,扶正张夫人。但是孙夫人也不是随便捏的主,她是卞太后的人,卞太后是谁呢?曹操休了原配丁氏就娶了卞氏做大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是当朝皇帝曹丕。这卞太后想让钟繇再娶孙夫人,但钟繇不干。卞太后虽然地位很高,但钟繇也是重臣,这么一闹,孙夫人到底还是给休了,但张夫人也没当上大老婆,让另一个小妾贾氏捡了个便宜,扶为正妻。而钟繇毕竟年迈,在钟会才5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张夫人和钟会孤儿寡母,家庭地位不高,处处受人欺负。也就是说,钟会虽然看似有无敌出身,但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钟会很给张夫人争气,打小就非常聪明,四岁读书,十五岁就考上清华,太学。不知道吧友们高中还是初中有没读过一篇课文,讲钟会“汗不可出”的典故。公元256年,距离高平陵之变已经了7年,司马懿死了5年。这时候魏国管事的是大将军司马师。这一年毋丘俭矫诏,起兵讨伐司马师,矫诏,就是伪造诏书,矫谁的诏?郭太后,郭太后后面再说,她将会是本文核心人物之一。然后司马师亲征平叛,“会从,典知密事”,钟会跟着去了,并参与军机要密讨论。说明司马师很信任钟会。说到司马师,又不得不提及那场,使司马懿登上权力巅峰,改变魏国政权架构的高平陵之变。我们来重新梳理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郭太后的纠葛和高平陵之变的来龙去脉。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驾崩,曹芳即为,曹芳只有8岁,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是大将军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大将军实权较大,任命他的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统帅宫中亲卫兵和禁军。也就是说,曹爽完全掌控了宫内的军事力量,并控制了大部分洛阳禁军。为什么说大部分,因为此时司马师是中护军,中护军和中领军是共同掌控洛阳禁军。曹爽又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太傅也是三公之一,但是是虚衔,从**长变成**办公厅主人,实升明降。曹爽此时权倾朝野,但曹爽是个半壶水,于是他干了第一件蠢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从正宫赶出去,原因只是看郭太后不怎么爽。郭太后是谁,她是魏明帝曹睿的老婆,郭太后出身贫贱,但是肤白貌美大长腿,极富心计,非常厉害,在深宫之中上演一出甄嬛传当上了皇后。曹睿死后她的儿子曹芳即位,郭皇后升级郭太后,皇帝年幼,郭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师和郭太后都看曹爽不爽,狗男女一拍即合,结成盟友。公元247年,司马懿装病,辞职不出,曹爽还是有半壶水能力的,先后试了司马懿是不是装病,但司马懿何等了得也,曹操时代,司马懿假装得了风痹,“辞以风痹,不能起居。",百度百科云:风痹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就是不能动弹。曹操就派人假装去问候,然后偷偷用针去扎司马懿,司马懿一声不吭,假装没感觉。奥斯卡影帝司马懿连曹操能都骗过去,一骗就是7年。何况区区曹爽。曹爽这时候就毫无顾忌了,公元249年,曹芳拜祭曹睿的陵墓,高平陵。曹睿干了第二件蠢事,把弟弟曹羲和曹训和一干亲信通通带了出来。此时郭甄嬛下诏,关闭洛阳所有城门,此时洛阳禁军没有头目,皇帝不在,曹睿不在,直系领导不在,谁最大,当然郭太后。然后又下诏直接接管了洛阳所有军队。并传诏书给远在高平陵的儿皇帝曹芳,说罢免曹爽的官职,但保留爵位。事实上,曹爽此时还是有兵的,但曹爽此时干了第三件蠢事,曹爽一想,没权就没权嘛,当个富家公子算了。然后回到洛阳,向司马懿认罪,同年10月份,司马懿以“莫须有”罪名诛曹爽三族。司马懿常年装病,代替他行走在外的是谁,司马师,而司马师只比司马昭大3岁。但代表司马懿的都是司马师,司马懿家教非常好,司马师几乎是小型司马懿,“沉毅多大略”,外表俊美,内心阴鸷,司马师第一任老婆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与大将军大司马曹真的妹妹德阳乡主的女儿夏侯徽,司马师的5个女儿都是夏侯徽生的。“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宣帝是司马懿,而夏侯徽是曹真的外甥女,司马懿非常忌惮,然后司马师二话不说毒死了年仅24岁,生了5个女儿的夏侯徽。可以说,司马昭从小到大都是活在”小司马懿“司马师的影子之下,但他们的兄弟感情,在高平陵之变前应该都是不错的。高平陵之变2年后,司马懿去世,司马师站在了魏帝国权利最巅峰。话题回到毋丘俭之乱,他们矫了郭太后的诏,细数了司马师几大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只要司马师死,让司马昭代替司马师,他们就立刻投降。司马师当然没管他们,平定了毋丘俭之乱,凯旋途中就眼疾发作病逝了,享年47岁。征毋丘俭时,司马昭属于后军,而司马师属于先头部队,一前一后。而司马师并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继任者理所当然是司马昭。其实司马师对他弟弟司马昭,那是相当不错的,司马师深知自己没有儿子,继承者肯定是司马昭,但司马昭已经44岁了,司马师47岁,更甚者,司马师未尝不能宝刀未老一次。我们又回到郭太后,这个甄嬛凉薄狠毒,她和儿子曹芳起了冲突,就直接联合司马师直接把曹芳给废了,改立曹髦。但不料曹髦真把自己当皇帝了,在260年带着侍卫冲击司马昭的马车,直接被司马昭给砍了,时候甩出一个替死鬼成济,一点事情也没有。司马懿司马师时代,郭太后仍然是非常有地位的,”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司马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太后的弟弟,联姻结盟。但司马昭比他的哥哥更跋扈,完全不把郭太后放在眼里,曹髦是郭太后亲手扶植的,说砍了就砍了。郭甄嬛难道不想除掉司马昭吗?于是话题回到钟会,钟会的爸爸钟繇是颍川士族,而郭太后常年宣称自己是郭嘉的后代,郭嘉也是颍川人。关系一目了然。钟会后来**是也是矫郭太后的诏,那这真的是只是“矫”诏吗?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说钟会始终是魏的忠臣,他起兵是为了复兴曹魏。我非常赞同,但我觉得不单单是这个因素。毋丘俭之乱后,司马师病死,钟会就成了司马昭的幕僚,但司马昭敢完全信任这个哥哥的亲信么?司马昭的老婆叫王元姬,常常吹枕头风,“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钟会这个人,见利忘义,喜欢惹是生非,如果太过宠信,一定作乱的,不能重用他。公元262年,伐蜀之战掀开序幕。
续14:钟会在几乎所有人包括邓艾都反对伐蜀的时候,极力劝说司马昭伐蜀,甚至亲历亲为,勘测地形,献计献策,向司马昭表现出对伐蜀的决心和可能性。钟会我们都知道,是司马师转投到司马昭门下,而且被王元姬吹枕头风说坏话,被同僚嫌谗言,这般如此反常的积极表现是为了什么?而结果司马昭坚定了伐蜀的决心,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虽然位阶上比征西将军邓艾低,但是他是钦差大臣,**一切军事。也就是说,此次北伐,钟会才是主帅,连对蜀作战经验丰富的征西将军邓艾都受钟会节制。钟会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谋士,如何能让司马昭让他取代邓艾成为伐蜀最高军事指挥官。就凭旁人的一些评价,就凭此次伐蜀就钟会支持?在这场军事秘密行动前,司马昭还广造战船,放出迷雾,假装是要进攻东吴。而此时远在沓中,上书刘禅报告,“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我听说钟会在关中集结,应该派遣张翼、廖化带军镇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此时钟会在长安,陕西西安,姜维在四川。钟会集结兵力是在8月份,而姜维上书时间不详,但同年9月份钟会就逼临汉中。也就是说,如果姜维真的是凭情报判断,那么姜维要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不仅得知司马昭的造船是迷雾弹,要知道,司马昭是真造,因为这些船后来还真在征吴上派上用场。还要派人从沓中赶到成都。难道姜维早就知道,魏国的军事行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展开,说说姜维。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这个人贪图名利,偷偷培养死士。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手执政,政权军权一手抓,其实还要加个董允。姜维是一个降将,虽然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但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费祎执政后,姜维有了一定的兵权,但是被费祎牢牢压制,带兵人数不允许超过万人。公元253年,费祎意外遇刺身亡。两个月后,姜维北伐。北伐对于蜀国到底意味着是什么。诸葛亮出师表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说,现在平定了南方,我们应当带领军队,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这是先帝的遗愿啊!谁敢质疑先帝的遗愿,诸葛丞相的遗愿呢?蒋琬、董允、费祎位高权重,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从来没有北伐,姜维就人微言轻,就算搬出诸葛亮也没用。但费祎遇刺,蜀国四相悉数死亡。姜维说,我要北伐。那么蜀国上上下下还有何人敢说:北尼玛?于是姜维就北伐了,此后姜维升大将军,督内外军事。姜维打着北伐的旗号,坚持“党,的方针”不动摇,地位节节攀升,威望一时无两。姜维的北伐和诸葛亮的北伐是两种北伐。纵观诸葛亮六处祁山,并没有生力军上的严重损耗,后方良好运作,从来没与伤及蜀国根本,甚至哪怕皮毛。但姜维不同,姜维自从费祎遇刺后几乎连年北伐,穷兵黩武,公元256年几乎全军覆没,严重的损耗了蜀国的有生力量。但谁让北伐是诸葛亮说的呢?姜维的**路线是正确的。但蜀国再怎么不敢对你姜维高举诸葛亮的大旗说三道四,但你姜维都把部队都打没了,姜维这个极左派千夫所指,姜维终于被禁止北伐了。这一下就是4年。但这一次姜维清醒的认识到,他虽然能靠北伐获得暂时的话语权,但一旦失去北伐这面神圣般的旗帜,他仍然在庙堂之上没有地位。这段时间里,姜维做了什么呢?我们前文讲过,魏延在做汉中太守的时候精心布置了防御机制,连诸葛亮都没有去改变,而姜维这4年就是在改变汉中的防御机制。就是把敌军放进来,利用地形来个关门打狗。天险你不守,放敌人进来野战?姜维目的何在?而4年后,公元262年,姜维终于再次北伐,但又失败了,这一次,假如姜维班师回朝,还能不能再翻身?上一次憋了4年,这一次是不是要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而姜维此时,带领精兵去了沓中,屯田去了。汉中天险无精兵良将。于是我们综合下钟会和姜维的事件。公元262年秋收,约8月,姜维北伐失败;同年钟会开始极力劝说司马昭伐蜀。同年12月,魏国伐蜀。不到三月时间,钟会不仅似乎有了必胜把握灭蜀,而且搞到无数情报,完全坚定了司马昭的伐蜀决心,并且做主帅去带兵打仗。而刚和姜维打完仗的邓艾,”屡陈异议“。我们似乎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那么自然,又那么蹊跷反常。事出反常必有妖。 钟会目的何在?姜维目的何在?郭太后目的何在?甚至,还有司马昭目的何在?魏国伐蜀分兵5路,三路对准沓中,两路对准汉中,但主要输出是三路兵马。邓艾从金城郡直扑沓中,诸葛绪从天水郡向白水一带进军,而钟会本人,作为主帅,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扑汉中。我这么写,是有顺序的,可以直接从左到右脑补一下地图,沓中离汉中,真的不近。而当年魏延留下的严密的防御工事算是被姜维破坏得一干二净了。钟会8月份从斜谷、褒中进军。斜谷是什么地方,就是类似加长版华容道,比子午谷路程短点,曹真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钟会在斜谷恐怕至少得走半个月以上,褒中路程与斜谷相去不远,这两者相加行军路线恐怕也要一个月有余吧?但钟会9月拿下汉中,这当真遇到抵抗了吗?曾经的天险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而同年10月,钟会和姜维在剑阁相持【甚久】。而8月到10月这一路上没有遭遇抵抗的钟会在干什么呢?钟会囚禁了诸葛绪,收编了诸葛绪的军队;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义。我们前文说过,钟会虽然是官二代,但5岁丧父,孤儿寡母地位不高,几乎没有可能养成官二代那种飞扬跋扈的性格。那么,钟会,此时就想**吗?这种种悬疑似乎隐隐约约拉开帷幕一角,露出那悚人听闻的真相。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姜维和钟会在相互利用,钟会受到司马昭的猜疑,又得到深宫之中郭太后的诏书,于是劝说司马昭伐蜀,然后利用伐蜀最高主帅的身份,收编伐蜀五路大军。然后挥师北上,兵峰直指司马昭,举起郭太后剿灭逆贼的诏书,一举复兴曹氏的荣耀。而姜维呢,此时刘禅面临先帝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能不向姜维妥协吗?蜀汉上上下下能不向姜维低头吗?姜维在钟会走后,顺理成章收复失地,建立无上功劳,一举平息所有的非议,走向人生巅峰。假如,这一切,没有邓艾那千里奇袭阴平的惊人壮举的话。假如,这一切,没有那反水的卫瓘。楼主按:这篇系列文章带有浓厚的引导色彩,完全以阴谋论的视角剖析后三国这莫名其妙发生、莫名其妙结束、莫名其妙的战役、莫名其妙的叛乱。但是,绝不代表历史真相!也不代表楼主是否真的这么以为!楼主只是以一种阴谋论的视角讲述,仅供消遣娱乐。
续14: 邓艾邓艾,字士载。“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邓艾自小家境贫寒,年少丧父,但邓艾从小就发奋图强,颇有才华,这里可以看出邓艾他娘应该是有文化的。十二岁那年,随母亲搬到了颍川,后来因有学问被举荐为学士。可是邓艾有个毛病,就是口吃,“期期艾艾”的典故貌似我那时候的高中课文就有。于是邓艾虽然有才干,但毕竟口吃,因此没有得到重用,被派去做稻田守丛草吏,,管理粮仓的。但邓艾似乎从小就有军事天赋,每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会停下来勘测地形,规划下哪个地方可以设置军营,这应该为他后来能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就这么摸爬滚打了几年,直到邓艾遇见了司马懿,司马懿非常赏识他,邓艾迁尚书郎。后来一路升迁,做了城阳太守。但是邓艾由于一直以来展现的都只是屯田治水的能力,47岁才升太守。不过老实说,并没有卓越贡献的邓艾,47岁当**,这并不算什么冷遇。我们可以想下,一个在地方上管粮仓,有口吃,摸爬滚打好几年,也许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的过下去了,但小公务员遇到了太尉司马懿,而这个**长还偏偏赏识他,让他直接进入**,后来还提拔为**,这难道不算是知遇之恩吗?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子承父业,对于这个父亲一手提拔上来的邓艾,司马师是有绝对的信任的,甚至可以这么说,邓艾就是他们司马家族的人。邓艾在毋丘俭之乱中,立下战功,迁长水校尉,行安西将军事宜。公元255年,司马师眼疾发作病逝,司马昭弟及兄位。姜维北伐。当然,事实上此前邓艾是和姜维有过切磋的,但我们讲过,在费祎没死的时候,姜维不过是一个带兵不能过万的杂号将军。配角打配角,我们这里不再赘述。后来的邓艾才崭露头角,成为真正的主角。公元256年,姜维出祁山,被邓艾识破进有所防范,又转向南安,又被识破,于是姜维连夜赶路到上邽,被邓艾拦在段谷,双方野战。这一战非常惨烈,姜维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身中数箭,大败而归没。邓艾迁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征镇安平,“镇"字辈。公元257 - 258年,姜维北伐,但被邓艾拦在长城之外,无功而返。邓艾迁征西将军,“征”字辈。4年后,公元262年,这也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再次被邓艾击败,退守沓中。次年,伐蜀之战开始了。我们前文有大篇幅讲过,不再赘述。邓艾这一年,66岁,作为征西将军,时下曹魏西部防线最高统帅,却是作为偏师,辅佐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钟会伐蜀,受钟会辖制。邓艾当然不会知道他已经陷入一场牵动数方势力,以国家为博弈的惊天阴谋之中,也许在他心中,这只是一场屌丝奋斗到地区军司令,陪**高富帅捞功绩的战争。还在负责牵制姜维,为高富帅钟会保驾护航的邓艾,万万没想到,仅仅1个月的时间,钟会就完成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几代曹氏帝王都没有实现的任务,攻占汉中,甚至又一个月后在退到剑阁的姜维相持。难道高富帅其实是外星人?而这时候,邓艾绝对是收到了钟会的命令,合兵。但是,他的老部下诸葛绪仅仅因为一个“畏敌不前”的莫须有罪名就被囚禁了,收了军权。钟会到底想干什么?66岁的邓艾走南闯北,历经多少风雨,尽管他绝对也没想到钟会竟然会是郭太后的那一枚棋子,但凭着敏锐的嗅觉,仍然闻到一丝风雨欲来的味道。我们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想入蜀,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钟会走的汉中到剑阁,一条是水路。但是,在汉高度刘邦建国第二年,武都道大地震,嘉陵江上游与汉江彻底断绝,也就是说,这一条水路彻底被封死。此时的邓艾,立于山川之间,仰望那朗朗苍穹,奋斗了几十年,难道真的要受一个高富帅的摆布吗,内心似乎燃起了星星之火,在胸腔之中绽放燎原。谁说,只有高富帅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邓艾做出了一个不属于66岁老将的军事行动:偷渡阴平,千里奇袭。”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所谓阴平小道,其实根本不是一条道路,一面是崇山峻岭,一面是悬崖峭壁,飞鸟罕至,何况人乎?还记得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吗?救援的直升飞机在四川失事,就在阴平。那么,邓艾是怎么跨过这一条看似根本不可能跨越的路。邓艾带2000死士,当然人不能多,直接在这奇险之地硬生生造出一条仅能供一个人前行的悬桥。而我们又回到前文,我讲过,姜维在此之前曾上书刘禅,“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目的只是为了逼迫蜀汉朝廷就范,但绝对不想让魏国就此消灭蜀国,否则,姜维岂不是自陷死地?但是,姜维没有想到、钟会没有想到、司马昭没有想到、甚至连邓艾都没有想到。刘禅根本没鸟姜维,邓艾真的偷渡阴平成功,竟然无一人防范。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刚刚爬完喜马拉雅山的疲惫之师,2000兵马,成都的屏障涪城竟然直接投降了,邓艾由此获得喘息,重整兵马,攻破了绵阳,杀了诸葛瞻。刘禅举国投降,蜀国猝死。邓艾的惊天冒险仿佛一把利刃,在那看似天衣无缝的惊天阴谋大网中,从上而下撕开巨大的漏洞。姜维退无可退,而钟会还没完成收编大计于是姜维假降钟会。钟会占汉中,降姜维,功劳比邓艾还更甚一筹,获得无上威望。钟会借司马昭的名义,以”邓艾谋反的“罪名逮捕了邓艾,也许,此时邓艾还是这么以为,只是高富帅的嫉妒,自己是司马氏的亲信。邓艾一生,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司马氏一手提拔,充当司马氏的马前卒。而邓艾不过是伐蜀之战的偏师,偷渡阴平,攻下成都不过区区数千兵马,司马昭会相信邓艾其实是个煞笔,立下赫赫战功,66岁马上能功成身退,反而跑去谋反吗?更何况邓艾眼前就是坐拥十几万大军的钟会啊!如果说有一个人会谋反,在司马昭心中,恐怕,只有一个人选,那,就是拥兵十几万、和郭太后有千丝万缕关系、父亲是曹魏忠臣钟繇,的钟会。钟会此时攻占汉中、剑阁,”降伏“了姜维,战功彪炳,坐拥十几万大军,威名赫赫,于是祭出郭太后的诏书,清君侧!但钟会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昭早已在他身边安插了棋子,卫灌。卫灌装病反水,钟会、姜维兵败被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手游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