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1赛车为什么没有F1赛车

F1赛车手里有中国人吗?_百度知道为什么中国没有F1赛车手?
来源:互联网
想培养出一个F1车手,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不用国家体制来谈,但也需要看一下F1车手的培训体制。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培训计划,比如从小的卡丁车,到福特方程式、雷诺方程式等初级方程式比赛,这时候开始接触到车队技术方面的东西,包括变速箱、悬吊、空气动力学等。更重要的是,15岁左右的车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这些初级方程式,都需要不菲的花费,每年几百万吧。等到你更好的基础后,就需要有更大的投入,F1很多车手都是自带赞助才能跑比赛的。比赛的也就是20多个人。很多人都在争抢那份工作。你要有钱,你要有实力,你要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有运气。国内的汽车产业落后造就不了完备的技术培训国内的赛事水平低、不连贯造就很多车手基础差国内的经济水平造就很多车手支撑不了前期的巨额开销国内车手自我推销和公关能力有限,导致不被认知综合因素导致国内目前还没有人达到F1级别。马青骅目前是有戏,实力和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是他目前的问题是,HRT是个小车队,如果来支付这笔花销,找到赞助商才能跑比赛,这很关键。据我了解他的家境一般,赞助商也在找。至于以前谣传的其他几个车手,基本都没戏了。
老一辈有钱人都想让小孩学做生意学管理,老一辈普通人都想让小孩从小活得体面,老一辈屌丝都想让小孩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
尼基劳达不总是有。
想出要好的赛车手,中国倒是有几个。想要气质和水平达到世界顶尖,也就一代人的事吧。
不止赛车咯,科学、艺术、教育和制造业在一代人看似无耻的财富积累过后定有起色。
已经有了,上海车手,马青骅。
BabySchumi:
纠正上面的几个错误,马青骅算不上F1车手,只是一个F1试车手,并未在正式比赛上场。我个人认为,董荷斌应该是最接近于F1水平要求的华裔车手,因为他根本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国际是荷兰人。陈丛夫、江腾一等等的原来还有一些希望,但是现在岁数上去了也不太可能吧。从整体来说,看马青骅的路子你就知道有多难了,马青骅爸爸为了让他开上F1,花了多少钱,前提还是有一定赞助的情况下,在当前的F1年代,钱才是最重要的,而国内环境决定了,汽车厂商或者别的赞助不会大规模进入F1世界,虽然部分国外企业想通过F1市场打开国内市场,但是终究这几年经济不好,烧钱年代过去了,丰田和本田两个冤大头也离开F1世界了。
有的,具有F1驾驶资格的还是有的。例如马青骅也能跑练习赛了。我不太同意“缺钱”是没有中国F1车手的主因,因为不少F1车手本身家里也没啥钱,靠的是赞助商。
那么,问题就是怎么吸引赞助商(说通俗点就是怎么让人给你钱让你玩)→赛车这项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其实入门是非常非常容易的,自己买辆车,去跑个Track Day,也是赛车。但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想到达金字塔尖(赛车当中的top 级别包括F1 WRC WTCC DTM WEC SUPER GT
达喀尔等等 ),就必须具有天赋,没有天赋,一切都免谈。江腾一,马青骅之类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放到国际上依然没有什么建树。很多车手就是抓住了难得的一次测试高级别赛车的机会被一些经纪人看中,才有机会进阶到高端赛事之中。如果这些机会中你没法展示那些金主所期望的价值,那么没人会给你投钱
另外,赛车也是一项需要苦练的技术,不光是车手,还有赛车团队,即使是当年巅峰时期的舒马赫和法拉利车队,都会测试赛车直到天黑连赛道都看不清为止。中国有很多喜欢车的富二代,但是跑车对于他们,很多仅仅是炫耀的工具而已,你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那些富二代组成的超跑协会,一天到晚在大马路上暴走,但是有几个愿意去跑赛车,哪怕是保时捷卡雷拉杯也好(我甚至可以说他们去跑POLO杯都会被虐出翔)。。。更不要说天天在P房里调试赛车了,大夏天那房间里都四十多度,赛车里都是五十多度,有几个能坚持?或许只能期望他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有个热爱赛车的了。
至于前面有些朋友提到国内赛车环境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不够亲民,因为全国就那么几条赛道,而且政府又好大喜功,喜欢造大赛道,实际上修一些小的赛道,办一些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是提升全民赛车文化的机会,也可以减少那些肾上腺素分泌过旺的人在街上暴走的冲动,这个就不展开了,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Hey璇子呐:
中国首位进入F1的中国籍车手,马青骅出生于上海8岁起开始练习赛车12岁时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的冠军。17岁开始征战欧洲赛场,先后参加A1GP,西班牙F1等高水平比赛。2011年马青骅轻取国内房车赛(CTCC)年度车手总冠军。2012年4月,签约HRT-F1车队。2013年转投卡特汉姆F1车队。2013年4月F1上海站代表卡特汉姆参加官方第一次练习。
这个问题可能从车手和F1的商业运作两个角度去理解更好。
车手方面。上f1的这个平台的车手是要天赋和经验的,国外的f1车手都是从很少就培养起来的,很早就发现他们这种天斌,训练起来。他们的培训体系,比赛环境,赛车文化都很好,丰富。而赛车在中国的发展才多少年?!赛车培训的力量何在?有好的场地设施吗?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国内车手很难走到f1的级别。另从接触赛车到可以拿f1的超级驾照,要经历的赛事很多,而且要在这些层层递进的赛事中,你要拿到很好的成绩。这个过程要烧多少钱,和车手要付出多少辛苦,我不敢去估计。
商业运作方面。国内赛车的商业运作的基础还没有建立。国内赛车商业受众的群体不大,直白点说就是没有值得商家去烧钱的吸引点。你看f1哪场不是人山人海的,而国内的ctcc有哪场有人气的。要知道f1是要花钱的。国内的很多比赛还不用。没有商业烧钱,就没有好的车,没有好的车队服务,没有好的场地,车手哪里来好的成绩?这就是实情!
除了赛车文化普及不够和缺乏资金以外,英语不好也是重要原因,英语不好就无法和技师无障碍交流,而车手和技师的交流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比赛结果!
主要是两个原因1,车手能力不足。作为世界最顶尖的汽车赛事,F1对车手的自身要求很高,可以说F1现有的车手个个都是天才,他们之间只能分成天才和天才中的天才。小马哥虽然是半只脚进了F1,但是实在是极限无法突破。2,赞助不够。F1是烧钱的运动,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天赋(即使你有,如科瓦莱宁),也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做为支柱的。小马哥之所以没有去成F1,除了实力,还有的,恐怕就是赞助费没有到位了。
程从夫之前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为了供养他,总共花销在一个亿左右。这样的消费水平,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养的起的。之前看报道,很多年轻车手是在拉到赞助之后才能给车队效力的,拉赞助也是一件难事。从很多车手的成长经历来看,需要很小的时候参加卡丁车比赛,之后参加低级别的赛事,比如汉密尔顿gp2,马萨f3000,国内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要培养必须出国。综上,我觉得很难。
我觉得简单的来说有两个原因:1. 培养体质不行,赛车运动还不普及。2. 缺钱,F1车手都是烧钱的主。
中国这些跑圈届的,我个人觉得还是程丛夫水平最高。
国外F1车手大多从小开始培养,夸张点说还没学会跑步呢就学开卡丁车了 年仅数岁便参加众多比赛积累经验再有,国人的思想观念的不同。汽车运动在国内没有发展得很好,不重视F1这类竞技项目(同样还有就是电竞)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父母这样想,更不可能让孩子去参与、研究这些领域的。所以国人F1车手 要想培养幼年教育上就差一大截
最主要是中国的车企自己生产不了F1赛车,没有自己的车队,你去别人的车队里开车,要接触的都是别人的文化,当然就没人爱好了。中国车企生产的都是垃圾牌轿车,要不是国家贸易保护,早都死翘翘了。
一句话,没有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
我觉得缺钱不是主因,赛车文化本来就不浓,更别说培养体制了、、
有马青骅啊,中国籍第一个F1赛车手吧,上海人,可以百度查看相关详细资料。链接地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中国F1赛车11年来渐遇冷 汽车工业没得到任何东西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中国F1赛车11年来渐遇冷 汽车工业没得到任何东西
中国F1减速
[摘要] 这是F1进入中国的第11年,相比以前,2015年F1开赛前的上海安静了许多。
F1赛车&落户&中国已经11年。这项&高大上&的豪华赛车运动在进入中国之初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在2004年吸引国人&眼球&达到顶峰。随后的10年,赛事步入成熟期的同时,受关注程度也一步步向下。
回顾当初,中国有两个城市&珠海和上海,先后向F1抛出&橄榄枝&,并就F1中国站到底花落谁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明眼人都能看出,两者远非一个量级的对手。
2015年F1上海站开锣在即,时代周报记者找到几名与F1中国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关键人物,他们是F1在中国落户、成长的&始作俑者&和见证人。此时,他们早已退出了F1中国站的舞台。面对时代周报记者、面对现在的F1中国站,这些人的心情是复杂的,讲述的故事也充满唏嘘。
时周特约记者 丁宏 发自珠海
4月12日,F1在中国的第12场比赛即将开赛。这是F1进入中国的第11年,不过,关注者远没有11年前之众。相比以前,2015年F1开赛前的上海安静了许多。
郭耀华甚至忘了F1就要开赛。郭此前的身份是上海国际赛车场赛事运营中心主任,其核心职责就是协助FOM(Formula One Management有限公司,F1的官方运营公司)运营协调F1上海站赛事。&对我来说这是很遥远的事了。&
2004年10月,F1首次登陆中国一度成为世界级新闻。除了全球电视转播之外,非体育类主流欧美媒体也都倾力报道当时的盛况。上海更是开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前往上海国际赛车场高速公路沿线的高炮(广告牌)基本被赛事赞助商广告覆盖。不仅如此,上海国际赛车场连续多年斥巨资购买F1的电视转播权,再免费提供给央视。
除了前五年有中石化冠名,2011年有瑞银冠名外,F1 上海站的12次比赛中,已经有6届是&裸奔&。此外,进场观众在2012年达到18.5万的巅峰后逐年减少,公众关注度也一路下滑。
所有相关数据均指向一个事实&F1在中国日渐成熟,也日渐遇冷。
注定的早衰
时光倒退14年。2001年,郭耀华刚刚来到上海,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国内凤毛麟角的本土国际赛车专家,是上海市政府为申办F1专门从珠海国际赛车场挖角来的专才。甫一抵沪,郭耀华就被任命为&上海国际赛车场招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充当起上海的F1申办、设计、规划、谈判等重大事项的智囊。那一年,郭耀华32岁。
现在,郭耀华的身份是上海南翔智地企业总部园总经理,南翔智地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公司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古镇中心地带,嘉闵线就在门前,离上海国际赛车场仅十多分钟车程。一路上,他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广告或者标识。而据郭耀华回忆,21世纪初那几年,F1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
事实上,今年F1上海站,除了户外广告牌上看不到赛事的宣传广告,沪上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关于赛事的宣传也不多。央视五套早在2013年就已中断F1直播,目前仅上海本地电视台和几家省级电视台的体育频道进行赛事的直播。
&从大的格局着眼,上海通过连续举办F1得到了它想要的东西。&在郭耀华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盛有衰,上海F1有点早衰,而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FOM对举办F1的承办者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强势中,F1掌门人伯尼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上海在F1谈判初期开始就落入弱势,步步被动。
来到上海前,郭耀华是珠海国际赛车场的高管、董事,兼赛车场公司行政人事和推广负责人,全程参与了珠海申办1998年F1中国站的全过程,赛事谈判、赛事组织经验相当丰富。当时,珠海国际赛车场马来西亚籍总经理林汉民就十分器重这位中方合作者。
珠海国际赛车场的设施没能达到当年F1赛事的要求,伯尼的御用F1设计公司&德国TILKE公司负责改造工程,郭耀华就是当时的具体经办人。TILKE后来又全权代表FOM替上海设计了耗费26亿元的上海国际赛车场。
F1在全球的多数赛车场均出自TILKE之手。出于安全性考虑,F1对赛道及其辅助设施大到赛道的综合利用,小到强电弱电的有效管控和经济使用等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且标准逐年提高。这一高&门槛&的好处是最大限度保障赛事的安全,消极面是加重了承办者的负担&上海赛车场就遭遇到了:围场内多功能厅的使用,哪怕是动用一间房,全赛车场的电源都将开启。
[责任编辑:李晴晴]为什么中国没有F1赛车手?
老一辈有钱人都想让小孩学做生意学管理,老一辈普通人都想让小孩从小活得体面,老一辈屌丝都想让小孩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
尼基劳达不总是有。
想出要好的赛车手,中国倒是有几个。想要气质和水平达到世界顶尖,也就一代人的事吧。
不止赛车咯,科学、艺术、教育和制造业在一代人看似无耻的财富积累过后定有起色。
想培养出一个F1车手,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不用国家体制来谈,但也需要看一下F1车手的培训体制。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培训计划,比如从小的卡丁车,到福特方程式、雷诺方程式等初级方程式比赛,这时候开始接触到车队技术方面的东西,包括变速箱、悬吊、空气动力学等。更重要的是,15岁左右的车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这些初级方程式,都需要不菲的花费,每年几百万吧。等到你更好的基础后,就需要有更大的投入,F1很多车手都是自带赞助才能跑比赛的。比赛的也就是20多个人。很多人都在争抢那份工作。你要有钱,你要有实力,你要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有运气。国内的汽车产业落后造就不了完备的技术培训国内的赛事水平低、不连贯造就很多车手基础差国内的经济水平造就很多车手支撑不了前期的巨额开销国内车手自我推销和公关能力有限,导致不被认知综合因素导致国内目前还没有人达到F1级别。马青骅目前是有戏,实力和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是他目前的问题是,HRT是个小车队,如果来支付这笔花销,找到赞助商才能跑比赛,这很关键。据我了解他的家境一般,赞助商也在找。至于以前谣传的其他几个车手,基本都没戏了。
纠正上面的几个错误,马青骅算不上F1车手,只是一个F1试车手,并未在正式比赛上场。我个人认为,董荷斌应该是最接近于F1水平要求的华裔车手,因为他根本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国际是荷兰人。陈丛夫、江腾一等等的原来还有一些希望,但是现在岁数上去了也不太可能吧。从整体来说,看马青骅的路子你就知道有多难了,马青骅爸爸为了让他开上F1,花了多少钱,前提还是有一定赞助的情况下,在当前的F1年代,钱才是最重要的,而国内环境决定了,汽车厂商或者别的赞助不会大规模进入F1世界,虽然部分国外企业想通过F1市场打开国内市场,但是终究这几年经济不好,烧钱年代过去了,丰田和本田两个冤大头也离开F1世界了。
已经有了,上海车手,马青骅。
有的,具有F1驾驶资格的还是有的。例如马青骅也能跑练习赛了。我不太同意“缺钱”是没有中国F1车手的主因,因为不少F1车手本身家里也没啥钱,靠的是赞助商。
那么,问题就是怎么吸引赞助商(说通俗点就是怎么让人给你钱让你玩)→赛车这项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其实入门是非常非常容易的,自己买辆车,去跑个Track Day,也是赛车。但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想到达金字塔尖(赛车当中的top 级别包括F1 WRC WTCC DTM WEC SUPER GT
达喀尔等等 ),就必须具有天赋,没有天赋,一切都免谈。江腾一,马青骅之类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放到国际上依然没有什么建树。很多车手就是抓住了难得的一次测试高级别赛车的机会被一些经纪人看中,才有机会进阶到高端赛事之中。如果这些机会中你没法展示那些金主所期望的价值,那么没人会给你投钱
另外,赛车也是一项需要苦练的技术,不光是车手,还有赛车团队,即使是当年巅峰时期的舒马赫和法拉利车队,都会测试赛车直到天黑连赛道都看不清为止。中国有很多喜欢车的富二代,但是跑车对于他们,很多仅仅是炫耀的工具而已,你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那些富二代组成的超跑协会,一天到晚在大马路上暴走,但是有几个愿意去跑赛车,哪怕是保时捷卡雷拉杯也好(我甚至可以说他们去跑POLO杯都会被虐出翔)。。。更不要说天天在P房里调试赛车了,大夏天那房间里都四十多度,赛车里都是五十多度,有几个能坚持?或许只能期望他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有个热爱赛车的了。
至于前面有些朋友提到国内赛车环境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不够亲民,因为全国就那么几条赛道,而且政府又好大喜功,喜欢造大赛道,实际上修一些小的赛道,办一些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是提升全民赛车文化的机会,也可以减少那些肾上腺素分泌过旺的人在街上暴走的冲动,这个就不展开了,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中国首位进入F1的中国籍车手,马青骅出生于上海8岁起开始练习赛车12岁时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的冠军。17岁开始征战欧洲赛场,先后参加A1GP,西班牙F1等高水平比赛。2011年马青骅轻取国内房车赛(CTCC)年度车手总冠军。2012年4月,签约HRT-F1车队。2013年转投卡特汉姆F1车队。2013年4月F1上海站代表卡特汉姆参加官方第一次练习。
这个问题可能从车手和F1的商业运作两个角度去理解更好。
车手方面。上f1的这个平台的车手是要天赋和经验的,国外的f1车手都是从很少就培养起来的,很早就发现他们这种天斌,训练起来。他们的培训体系,比赛环境,赛车文化都很好,丰富。而赛车在中国的发展才多少年?!赛车培训的力量何在?有好的场地设施吗?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国内车手很难走到f1的级别。另从接触赛车到可以拿f1的超级驾照,要经历的赛事很多,而且要在这些层层递进的赛事中,你要拿到很好的成绩。这个过程要烧多少钱,和车手要付出多少辛苦,我不敢去估计。
商业运作方面。国内赛车的商业运作的基础还没有建立。国内赛车商业受众的群体不大,直白点说就是没有值得商家去烧钱的吸引点。你看f1哪场不是人山人海的,而国内的ctcc有哪场有人气的。要知道f1是要花钱的。国内的很多比赛还不用。没有商业烧钱,就没有好的车,没有好的车队服务,没有好的场地,车手哪里来好的成绩?这就是实情!
除了赛车文化普及不够和缺乏资金以外,英语不好也是重要原因,英语不好就无法和技师无障碍交流,而车手和技师的交流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比赛结果!
程从夫之前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为了供养他,总共花销在一个亿左右。这样的消费水平,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养的起的。之前看报道,很多年轻车手是在拉到赞助之后才能给车队效力的,拉赞助也是一件难事。从很多车手的成长经历来看,需要很小的时候参加卡丁车比赛,之后参加低级别的赛事,比如汉密尔顿gp2,马萨f3000,国内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要培养必须出国。综上,我觉得很难。
主要是两个原因1,车手能力不足。作为世界最顶尖的汽车赛事,F1对车手的自身要求很高,可以说F1现有的车手个个都是天才,他们之间只能分成天才和天才中的天才。小马哥虽然是半只脚进了F1,但是实在是极限无法突破。2,赞助不够。F1是烧钱的运动,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天赋(即使你有,如科瓦莱宁),也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做为支柱的。小马哥之所以没有去成F1,除了实力,还有的,恐怕就是赞助费没有到位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60.18.194.*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1赛车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