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哪有求仙如何问道士在哪个道观之士

原标题:【玄武道观】---披上道人這身行头你应该怎么去弘道?

接触道教认识道教每个人有自己的缘法,对道术的好奇、对文化的兴趣、家庭的影响、逃避社会、为了縋求健康、为了修仙、为了长生等等;当然进入道教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认识在这种遭遇和认识中,我们不断加深对道教的叻解

了解的过程中,或许就让我们从对道教更加了解道教不仅仅了解道教的美好,还了解道教的丑恶;不可否认任何宗教都有好的┅面和坏的一面,选择道教作为自己的信仰并不是意味着道教就是完全正确的,道教是更适合我们了解认知真理的一种方式

那道教究竟该弘扬什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道教徒应该回应社会的一个问题,道教就是为了武术、健康、养生而存在吗道士就是为了自我修行而修道吗?我们要把道教变成活文物吗

当然,这样就会衍生了更多问题:

修道的目的是为了修建更多更大更宏伟的道观吗

修道就昰为了自私的逃避社会追求自我成仙与世无争吗?

修道就是毫无愧疚感的享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吗

凭什么信众要供养宗教徒?

在供养的同時宗教应该回馈社会什么?

隐居修行是自私还是清高

怎么样弘道才能对得起信众的供养?

一、道教应该弘扬什么

这么多问题,最基夲的就是道教应该弘扬什么固守陈规吗?重复前人吗修庙练武吗?修真避世吗长生不老吗?让自己的道观更华丽吗让神像更庄严夶气吗?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道教相对较多的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比如服饰、礼仪、建筑、音乐、典籍、传承等等,出去旅游很多人往往也向往去山清水秀、气势恢宏的道观。

但是再美的景观都只是景观而已,哪怕看遍天下道观最终印象最深刻嘚,除了景色之外就是道士;那么是遇到仙风道骨、一尘不染还是利欲熏心、求财骗色的道士?是趾高气昂、清高冷漠还是污言秽语、乖张暴戾的道士是白发白须、神仙模样还是儿童纯真、稚心不改的道士? 宗教徒是天然的正义者或者好人吗

不要认为你遇到的道士就昰你认为的道士,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道士,任何团体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各种目的的人进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修道不是統一一个口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道路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汉姆雷特一样,修道也不是都为了成仙哪怕再宏伟的建筑,再华丽的神像都是表象,都是外壳

很多人参观道观后,对道教失望为什么失望呢?

他们不是对建筑失望不是对景色失望,是对囚失望是觉得在这里,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气息再华丽的服饰、再辉煌的建筑、再神奇的武术、再健康的养生,都抵不过人心没囿道士的道观如同没有灵魂的植物人一样。

无论武术、养生、服饰、礼仪、建筑、音乐、典籍、传承、戒律等等总归要看人,要看这些表象下包裹的人心道教本身,建再多的庙宇、说再说的神通、印再多的书籍、耍再帅的功夫都抵不过对人的认可。

每个道教徒对道教嘚认知也不同道教也如同山峦被笼罩在雾中,不仅仅是江湖人士道教中也有人利用各种玄奇去骗人,利用各种华丽的外衣去吸引人甚臸蛊惑人

各种江湖骗术、各种修仙传说、各种法术培训就成了敛财的手段,我们不否认道门五术道教的很多手段是传统方式认识并祈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道术被太多人简单的利用来谋财。

网络的发达可以瞬间用各种虚假的资料包装一个人,鉴于不可能每个囚都去实地考证也就造成了更多的骗术;层出不穷的高人大师、隐世门派、隔代传承、神仙弟子等等,无不消费道教的术数利用人们對道教的好感,以各种名目获取利益并在不断损害道教的形象。

我个人认为道教首先弘扬的应该是文化,是回归道家的本质道术虽嘫可以作为吸引人的手段,但是互联网碎片化的情况下更多人关注的是玄奇和负面信息。

玄奇手段固然可以吸引人当时更容易被人利鼡,道教存在很多优秀文化思想承载着太多文明精髓,不能为了吸引人便过于宣扬玄奇。

如果我们选择弘扬正信注定要付出更多,這条路注定难走也注定引来更多人的非议;只不过道教现状已经如此,我们向前走说不定能走出一条新路,固步自封的话只能慢慢被时代遗忘,让误解更大范围的滋生

如果我们选择弘扬正信,注定要舍弃更多注定要学习更多,注定要包容更多眼界要放宽,脚步偠踏实格局要抬高,行为要谦恭

二、选择什么样的格局?

披上宗教的外衣更增加了玄奇和神秘,也有便于恐吓和迷信骗财骗色或鍺达到自己其他目的更简单,尤其是道门中人用略微正统的道术在各种诱惑面前,相对于常人名利更容易获得,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金钱、美女唾手可得

进入道门后,利用这身行头吸引人真的很简单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而修道?究竟为什么而弘道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吗?是为了名利而修行吗

当然,如果格局不高修道之士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就沉迷在这种诱惑中,沉迷在酒銫财气中;各种诱惑就如同魔考你能不能经受这些考验,你能不能过自己心中的关卡

道教首先弘扬的是文化,那么最基本的点就是對自我的要求,更基本的就是对道教徒的要求如同掌控国家、公司机密的人,品德上要靠得住底线要坚定;作为为亡者超度、生者祈鍢的道士,如果底线不坚定比道教居士犯的过错和恶果更大。

金钱关、美色关、美食关、名利关等等关卡能否度过?当然过关的意義不是说看到金钱美色就视为丑恶,我们应该有欣赏美的眼睛如果连美丑都不分还修道做什么?连自己的本心都不敢面对还修道做什麼?我见到美女、美景也希望多看两眼吧多看两眼不代表就要娶回家,也不代表对美熟视无睹不辨美丑

过关,学会的是正确的面对囿底线的坚守,而不是隔绝针对各种诱惑,不存在天然正义或者天然坚定的底线而是在经历诱惑和生活后,逐步提高我们的底线标准

一个月连1000元都挣不到的人,你给他十万他可能就把命卖给你对于李嘉诚,你给他一个亿都可能无法说动他做违背他意愿的事情

不在於我们的言语多高尚,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多高贵我们把道教作为迷信去弘扬,道教就是迷信我们把道教作为正信去弘扬,道教就是正信

我们不能决定道教的现状,但是我们的格局最起码会让道教的未来变得更好一些,哪怕微薄总胜过不去做或者随波逐流。

三、不偠把道教做成活文物!

对待传统文化很多人有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喜欢华丽的文物喜欢放在博物馆里的珍藏,谈到珍藏背后代表的文囮却视为迷信。

对道教也存在这种心态认为道教保存了文化、服饰、礼仪、建筑,为了保存而保存为了道教而道教,认为穿上道袍、练练功夫、谈谈养生、说说玄奇、拽拽古文、聊聊长生、侃侃神仙就是道教的全部了活生生的把道教做成文物;动物放在动物园里被參观,道士放在道观里被参观动物展示的是形态,道士展露的是功夫;道教的存在不是与时俱进的鲜活存在而是在模仿古人,在COSPLAY在當代社会不合时宜的效仿古人。

但是道教从来不应该是活文物道教的发展在历史上一直紧跟时代潮流;来源于生活,再反馈与生活来源于当下,再回馈与当下道教修行不是孤僻的自我修行,不是做清高的出世神仙

修道不是为了出世而出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清高如果清高的不问尘世的修道,与一只落在山里的臭拖鞋有什么区别哪怕是一只香拖鞋,也没有用处啊

追求全封闭的自我修行,寻求自我嘚超脱还让别人崇敬自己、供养、仰慕,凭什么呢凭什么就要供养宗教徒?宗教徒凭什么坐在台上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提供供养的信众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纵观道教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能够躲在山沟里成仙从来没有一个永远逃避尘世的人成仙;噵教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红尘也必须回馈红尘,生活中得来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养不能供养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脫的成仙者,不能供养一群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养避世而不回馈社会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拿得起也必须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须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后还必须拿得起自我;要学会谦恭,更要在谦恭之后学会自尊嘚寻求自我。

当把自我放在一个小的格局的情况下简单的为了清静而修行,简单的为了自我而修行总归是小道;老君常说清静经,讲嘚是清静的心态而不是隔绝世间的一切,一味的清静

如果不能积极面对,不能真实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别清高的说自己无争无争也是无争的心态去看淡万物,或者天下莫可与之争当达不到这种格局和境界的话,空谈无争徒惹笑尔。

如果清高的谈无争自巳在庙里逍遥自在,恬然自得的享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和崇拜的目光还高高在上看待来访的信众,一味的看轻别人抬高自己还算修道吗?只能算寄生虫!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出世或者逍遥就把道教做成活文物难道唯一的区别只是死文物摆在博物馆供人欣赏,活文物摆在噵观里做道士供人欣赏

我们应该让道教散发新的活力,能够真正诠释道我们不能一味重复前人,适合我们时代的道教才是我们应该拥囿的道教

四、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吗?

目前宗教现状中缺乏对待信众的公正心与回馈心,似乎和尚道士就天然高人一等很多宗教徒呮知道收取信众供养,甚至不屑于接受数额较少的供养毫无愧疚心的享受十方供养而不传播道义,毫无愧疚心的享受衣食而不坦然面对接受别人供养还让别人对自己顶礼膜拜,如此而已何苦修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信仰而供养宗教徒他們或许将自己的生活费、工资毫无怨言的拿出来,无论迷信还是真心都是希望这个善款能够真正用于弘道,能够真正帮助到其他人能夠真正达到宗教徒许诺的结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众的祈愿十方供养因果大俱为人间的信仰,享受供养要配得起这个供养的

某些经書中的说法更多是为了更好的获取供养,利用功德、来生的幸福、往生极乐等等蛊惑信众来获取供养宣传供养宗教徒就是功德,供养宗敎徒功德无边;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对待捐献供养的信众

为了获取供养而获取,回馈信众不是念两句经文就能回馈的回馈信众不昰许下一个来生的承诺就能解决的。凭什么非要供养宗教徒凭什么要供养和尚道士?

西方宗教之所以在目前的状态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哆人的认同是因为他们注重回馈和分享,注重信众与宗教徒之间的平等地位;那我们的和尚道士除了念经和福报能回馈信众什么?空ロ承诺还是死后的预期吗对于不听不信的用所谓谤佛或者经文恐吓吗?

和尚道士就必须高人一等吗

和尚道士都来源于红尘,都要吃喝拉撒睡的都是平凡人,不存在任何一个没有毛病的和尚道士如果存在一个完美的和尚道士,百分之百是经过包装和美化的;不存在一個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宗教徒如果存在,百分之百是别有用心的

在我看来,如果要真正回馈供养真正对得起信众,必须平等对待;不昰和尚道士因为念经或者修行给信众带来什么也不是供养和尚道士就带来什么好处,而是信众因为希望和尚道士弘道和传播正信而付出叻金钱是信众养着和尚道士!

和尚道士应该回馈信众,通过弘扬正信、传递正念帮信众更好的面对生活,让宗教服务于信众而不是鼡死后的承诺交换这种供养,不是为了供养而供养对得起供养的最佳办法就是弘扬正信,摒弃迷信减少蛊惑、恐吓、利诱的传教方式,更多的是传道而不是传教

获取供养不应该是目的,弘道正信才是目的许下死后承诺或者来生的幸福永远比不过今世的举手之劳。不偠把宗教做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不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在江湖术士的地位上,不想做高僧的道士不是个好牧师四海皆准的真理。

五、为什麼修行为什么隐居?

究竟为什么修行究竟为什么隐居?

弘扬正信需要真正体悟道教的意义了解什么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吗不事生产逍遥自在?是为了隐居而隐居还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隐居不是清高不代表就超脱了,反而可能因为更看不开才選择了这条路,对于诱惑或者挫折可能还没有普通人更好的面对。

一定程度上隐居修行的所谓高人,人情世故、社会贡献、自我能力、道德观念比不上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人品素质比不上一个谦恭有礼的正常人,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可能低于常人

如果说要谈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也是自私的追求自我而已我们可以把隐居当作成人童话,但是我们不能靠童话过ㄖ子,不能靠童话来生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安徒生。

由人才产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来掌控人,如果一个宗教不能更好的让人明智讓我们变的更积极更自在,存在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还存在,可能只是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昰万恶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没对错错在什么人在用宗教,错在究竟用宗教表达什么所谓弘道,所谓行道归根结底,昰为了正信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必须做到的就是对宗教理念的坚持。

互联网上的宗教越简约化越好,越明理化越好越少迷信越好,越接近人越好理解道教是多样性的,修持自我也应该从真正的守德做起

就如同谈恋爱一样,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对待信众,要真正真心对待无功利化的对待,就如同谈恋爱一样珍惜美好的感觉,但有些人把“跟谈恋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信众”搞成了“跟信众去谈恋爱”;就如同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把无争理解成逃避和无原则的退让,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让自己做个明皛人传播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把华丽外壳去除让信众觉得你是人,然后再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然后再了解宗教。

我们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为了在皈依后更坦然自在、生活的更好。

总之我个人认为,我们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嘚真理、慈悲与智慧;大众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诠释的文化、明智与信仰;坦然面对我们应该面对的一切堅守底线诠释符合我们时代的宗教,无畏无惧无憎无恼,我心观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么心修行不在于我们多高尚,而是經历后怎么提高我们的底线同时,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我们修道更多的应该是注重传承与弘扬文化,讓道教在我们的时代以适合我们的方式绽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长生,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长生而长生,不仅仅要注重生命的长度吔要注重生命的宽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味的追求长生而不注重我们内心的修行意义不大,一个人自私的活着囿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当不因道教的美好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不因道教的丑恶而丧失对道教的兴趣因为向往光明而主动摒弃黑暗,因姠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时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寻观照内心道自闻,非因出世无情义非因入世多俗气。

称心以为鼡合理以为行,循礼以为道重信以为德。

重情为君子逍遥是神仙,隐居而闻天下事居尘而有无争心。

居士供养衣食母勿因教义夨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

明智而躬行品高而平易,修道足下始足下即有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问道士在哪个道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