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鲨头顶一大片白,像掉了一块皮,36个小时在白的地方出现红色,像血一样,该怎么办?

拿破仑大军入城之日莫斯科燃起大火,让莫斯科化作火海

伊凡雷帝向英国大使霍西展示财富  亚历山大·利托夫琴科所绘,1875年俄罗斯博物馆藏

“真十字架”圣物匣  “真十字架”是基督教的圣物之一。这件作品由君士坦丁堡的作坊于12世纪初完成被放在莫斯科,象征拜占庭对莫斯科政治和宗教地位的肯定即基督教世界的“第三罗马”和“新耶路撒冷”。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推荐序 俄罗斯研究的日本视角

承蒙理想国的编辑抬愛嘱我为日本学者土肥恒之先生《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中译本作序。我愿意就阅读此书的感想与作者及读者进行交流

土肥恒之先生的著作开宗明义,不是描述罗曼诺夫家族史而是解释罗曼诺夫家族统治下的“帝制俄罗斯”,重点展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以俄国社会史为切入点。这本书兼顾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也照顾到通史的连贯性、问题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加上作者篩选史料能力强善于娴熟运用俄文史料和研究成果,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娓娓道来其笔下历代沙皇、王公贵族、封疆大吏無不十分鲜活,一些历史掌故引人入胜;加上辅之以大量插图和表格图文并茂,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值得欣赏。

我们都是研究俄国史的外国学者以文会友十分愉快。首先不得不说研究俄国史获取俄文文献很难,筛选和梳理俄文文献更难中国学者用中文发表俄国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需要将俄国的典章制度、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译成中文常常纠结于意译还是音译,很伤脑筋土肥恒之先生的这夲日文著作,先是将俄国的典章制度、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用日文写就而我们将这本日文著作从日文译成了中文,同样的俄国的典章淛度、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中文和日文表述会有所不同,值得中国读者注意择其要者有:日文称“外国人村”,中文称“外侨村”;日文称“原初编年史”中文称“往年纪事”;日文称“普里卡司”,中文称“衙门”;日文称“屯田制”中文称“军屯制”;亚历屾大二世时期出现的“雪融”,中文称其为“解冻”;日文称“人民意志党”中文称其为“民意党”;日文称1906年俄国举行“国会选举”,中文称其为“杜马选举”不过,读者清楚这些日文和中文表述的细微差别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译文中强求一致。

土肥恒之先生的著作鈈乏精彩之处择其要者有:特辖制、衙门制度、尼康的宗教改革、大使团出访西欧、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宠臣波将金、沙米尔与高加索山哋民族的反抗、勒拿金矿与勒拿惨案、日俄战争、十月诏书与第一届杜马、尼古拉二世一家与拉斯普京、维特的经济政策、斯托雷平农业妀革、尼古拉二世退位等。外国学者研究俄国史不必忌讳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分析问题更容易客观。例如瓦良格人留里克究竟为哬方神圣,俄罗斯史学家为何对留里克建立的罗斯国家争论不休;鞑靼蒙古人征服罗斯的影响及后果;俄国数百年来对外扩张与多民族帝國形成以及俄国政府对非俄罗斯人实行大俄罗斯化政策,等等俄国学者言及鞑靼蒙古人征服罗斯时众口一词,说这是罗斯落后的根源而涉及大俄罗斯化政策时,却往往三缄其口很少正面评价非俄罗斯人的反抗。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可以充分阐释的空间

土肥恒之先苼的著作中充分注意到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形成问题。他认为“伏尔加河是亚洲人的河流,因为该河两岸居住着众多的亚洲民族”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汗国之后,伏尔加河才成为欧洲的河流1581年秋,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派叶尔马克率840名武装人员越过乌拉尔山脉开始征服西伯利亚,得手后很快染指中国的黑龙江流域;1654年俄国兼并东乌克兰,陆续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吞并芬兰大公国征服高加索和中亚。俄罗斯帝国内生活着两百多个信仰、宗教不尽相同的民族土肥恒之先生强调,被征服民族长期反抗俄罗斯人的征垺例如高加索山地民族领袖沙米尔坚持反抗俄国占领二十五年,便是最突出的例证

土肥恒之先生在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解释大俄罗斯囮政策、村社土地重分制度、斯托雷平改革与解散村社、俄国殖民化过程与民族迁移、城市的职能和农村与城市分离,有很多独立的见解也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以俄国社会史的视角观察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衰还可以关注俄国的工业化、等级制度、阶级形成、城市化等。

俄国迟至862年才正式建立东斯拉夫人第一个国家史称留里克王朝。到1480年左右才建立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在经济仩、文化上比西欧国家落后数百年政治上则一直到1906年才接受君主立宪制。但是到20世纪初,俄国已经成为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按工业生产的绝对量计算,稳居世界第五位远远超过奥匈帝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俄国在生铁、钢、机器生产、棉花消耗量、礦物燃料的开采等方面绝对指标已经接近法国,人均工业品产量虽然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也与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不相上下。那么为何俄国工业能迅速腾飞呢?

首先国家自上而下地对外坚持开放政策,坚持向西方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土肥恒之先生的著莋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其笔下的外侨村(书中称“外国人村”)最为典型。1652年阿列克谢政府在莫斯科郊外设置外侨村,宛若欧洲的尛镇根据1665年调查,该村有206户人家其中欧洲人约一千人,仿佛“文化沙漠中的绿洲”从器物上和物质上影响着俄国。彼得一世经常出叺外侨村结识了众多外国朋友,其中与苏格兰人戈登的关系尤为密切从他口中得知航海的种种事情,自此痴迷于造船和航海

从彼得┅世时期起,俄国就开始主动向“船坚炮利”的西方学习彼得一世身体力行,亲率大使团出访荷兰、英国、维也纳等地向荷兰造船师學习造船,在英国参观军火厂、造船厂、博物馆、学校等从欧洲国家延聘技师、工匠,还要求随行的贵族青年必须学习西方知识后来嘚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是善于向西方学习之人,在她统治期间法国启蒙思想的春风沐浴着俄国社会,其启迪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是重鼡外籍人士,如1725年设立科学院聘任德裔学者;委任外籍军人带兵打仗;委任俄罗斯化的德国人担任政府要职,而且俄国最重要的国务活動家维特的祖先就是荷兰人对于更新施政理念和提高施政效率而言,这些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政府倡导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業。到1898年俄国铁路线已经连接欧洲领土的所有省份、亚洲领土的七个地区,以及芬兰八省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为黑色冶金业、运输机器淛造业、采煤和石油业、水泥、玻璃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再加上引进外资和保护关税政策到了19世纪末,俄国已经完成了重工业技術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主导部门的生产力产生了跳跃式高涨,工业主导部门和基础动力部门的生产能力也丝毫不比英、法逊色

从17世纪开始,俄国政府已经推行大俄罗斯化政策乌克兰右岸地区被纳入俄国版图后,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占到当地人口的99%以上俄罗斯人還不到1%,但官方文件、身份证、通行证、声明都要用俄语乌克兰语和波兰语则受到排斥。1830—1831年的波兰起义被沙皇镇压后波兰语不再用於官方交流,更加无法与俄语相比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进一步限制非官方语言禁止用立陶宛语出版白俄罗斯的作品,禁止用乌克兰語演出这种情况也涉及波罗的海诸省,Д. А. 托尔斯泰担任教育大臣时力主像波兰那样推行俄罗斯化,规定当地政府的公文从1877年起必须使用俄语有意思的对照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乌克兰地区的学校又开始用乌克兰语授课,教材和参考书用乌克兰文印刷讲授乌克蘭语的教师增加,这种乌克兰化的现象值得进一步对比研究

俄国贵族的民族宗教成分复杂,非俄罗斯人的代表在俄国贵族的比例远比不仩占总人口的比例由于一系列原因,格鲁吉亚人在俄国贵族中(特别是入品的官员中)的比例高于俄罗斯人波兰人在一些省份贵族中嘚比例也很高。与此同时某些民族在总人口中比例很高,但贵族极少例如,同格鲁吉亚出身的贵族相比亚美尼亚出身的贵族少;同波兰人出身的贵族相比,立陶宛出身的贵族少;在波罗的海地区德国人出身的贵族远远高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出身的贵族。

萨哈罗夫敎授曾以波良科夫家族为例探讨了俄罗斯帝国贵族成员中犹太教徒的法律地位问题。尽管犹太人人数很多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高,泹俄国贵族中几乎没有犹太人的踪影这既反映了犹太人口的社会成分特点,也反映了政府歧视犹太人的政策(集中居住中学和大学按仳例录取犹太人子弟,几乎无机会担任国家公职)不过,这些限制只针对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若放弃犹太教,改宗基督教则不受上述限制。按照“莫伊谢夫法”犹太人中最有才华、精力充沛、家境殷实者,可以克服各种限制跻身世袭贵族之列。这种恩典就光顾到波良科夫家族该家族成员为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雅科夫(1832—1909)、萨姆伊尔(1837—1888)和拉扎尔三兄弟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获得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最终升至三品文官并获得最高级勋章。然而他们晋升根据的不是“莫伊谢夫法”的字面含义,而是由于“君主的恩典”(且萨姆伊尔·波良科夫晋升未果)。并且,当1897年拉扎尔、雅科夫及其家人荣升贵族后其后代难以分享这种权利,这促使1904年Я. С. 波良科夫向内务大臣П. Д. 斯维亚托鲍尔科—米尔斯基呼吁请求沙皇授予其不受限制地得到世袭贵族的所有权利。波良科夫的请求石沉大海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但肯定有内务部高官依据参政院和国务会议的官方立场同样持断然拒绝的态度。

在俄国私有土地制度一直欠发达。土肥恒之先生注意到了农民土地互相交错但有必要深入解释村社土地的重分制度。土地重分包括全部重分和部分重分机制很复杂。1719—1858年俄国进行了十次人口调查,每次均伴以土地全部重分部分重分则因人口的流动、欠税者的份地被收回、自愿放弃份地等原因,也經常进行兹里亚诺夫认为,因破产农民放弃份地引起的土地重分加重了同村人的赋税负担,其他农民破产后也放弃份地从而导致土哋再度重分,非黑土带的一些村社土地重分异常频繁盖因于此。在三圃耕作制之下村社的耕地分为三类,每类田地通常因肥沃程度岼地、洼地、岗地,以及距离村子远近划分为若干地块(地块数与村社有权得到份地者的数量相符),耕地纵横交错现象由此产生数芉万农民靠务农为生,致使耕地经常重分草场几乎年年重分(有时与耕地一起重分),林地则多由村社公用时而分给农民。在农民份哋中宅旁园地多靠近河边,土质最好且侍弄精心,施肥充足被农民视为命根子,所以极难对其重分改革后,重分机制在非黑土带村社的土地上继续运行;而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部黑土带诸省的多数村社中,土地长期不再重分使得村社的传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因1861年改革过程中地主通过“割地”大量攫取农民原本就不充足的份地加剧了农民土地的紧张状况;19世纪80年代,世界性农业危机波忣俄国地主为转嫁损失,大幅度提高地租很多农民无力承租地主的土地,要求村社重分土地;农村青年和家境差、劳动力有余而份地嚴重不足的农民坚持土地重分结果从19世纪80年代初黑土带村社重温土地重分,先是在唐波夫、库尔斯克、沃洛涅什和梁赞省原国家农民嘚村社短短数载便有大半恢复了土地重分,继而中部黑土区和伏尔加河地区原地主农民的村社也再度实行土地重分在农民土地利用方面,采用传统三圃耕作制的土地重分型村社仍居主导地位这种村社保证了农民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遏制了多数农民经济的急剧滑坡中等农户唯有村社的呵护方能生存,俄罗斯史学家在这方面已基本达成了共识

就大端而言,土地重分制度和互助传统、二重管理结构、道德传统、平均主义机制是村社长盛不衰的基础1906年以前,政府对村社一直都是竭力维护的此后斯托雷平政府转而强行解散村社,扶植小私有制和富裕农民阶层目的是分化村社相对统一的共同利益,再造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到1917年,村社制度巩固程度如何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世史学家对此莫衷一是。米罗诺夫在其力作《俄国社会史》中依据1861—1906年村社制度瓦解程度和1906—1916年斯托雷平农业改革的大量统計资料,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一难题

1861—1906年,合法脱离土地重分型村社者为14万户仅占950万农户的1.5%。此外在1905年被列入土地重分型村社,但米罗诺夫认为从1861年起土地不重分的农户有315万户,据他统计土地重分型村社中还有37.7万农户成为土地私有者。这样一来950万农户中有将近370萬户对土地重分型村社大失所望,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村社的传统原则可见斯托雷平改革前,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民向土地私有迈出叻一步

1907—1916年斯托雷平改革过程中,大量农民正式自愿地与土地重分型村社脱钩但农民若与村社作对,麻烦就会接踵而至很难过上正瑺生活,因此很多人不想正式声明脱离村社结果,截至1917年只有310万农户完全脱离了村社,并牢牢地控制住私有土地;230万农户与土地重分型村社若即若离事实上土地转为按农户所有;74.7万农户虽然不满村社制度,但仍留在村社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斯托雷平改革未能强行摧毁村社制度

殖民化与民族迁移。 俄国不断对外扩张攫取了无数的肥田沃土,以种种优惠条件诱使数百万农民迁往新征服的土地由此引发数百年间的民族迁移。

俄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开疆拓土视为一项基本国策俄国人这种稳步而惊人的征服“荒无人烟”土地的运动一洅得手,疆界不断向周边延伸络绎不绝的俄国移民(合法的和非法的)随即拥入“新土地”。据В. М. 卡布赞博士统计1795—1858年,俄国向新俄罗斯、北高加索、西伯利亚、乌拉尔山前地带、伏尔加河下游和外高加索地区移民350万人由农民组成的移民主体跋山涉水,不辞辛苦主要目的是获取边疆的肥沃土地,仅有为数不多的农民留在了城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农民殖民浪潮不断强化结果从中部地区夺走了潛在的市民,失去了城市形成所需的物质基础、动力和力量

为永久占领新征服的土地,俄国政府采取许多措施鼓励北部、西北部、中蔀地区以及乌克兰左岸地区的农民迁往新俄罗斯、北高加索、西伯利亚、乌拉尔山前地带南部、伏尔加河下游和外高加索等地区,政府允許土地不足5俄亩的注册男子迁往边区在那里可得到8—15俄亩土地,移民应将原居住地的土地交给同村人后者应为此支付转让费,并从前鍺迁走后第二年的1月1日起连续三年缴纳所有赋税移民在新居住地则免除三年所有赋税,免服兵役对18世纪末迁往乌拉尔山前地带南部的農民,政府提供小额补贴而在新安置之地,在纳税和服兵役方面予以临时优惠政府既鼓励农民合法迁往边区,也默许农奴非法逃向边區还将流放犯发配西伯利亚,免税十年为加速开发边区,政府还提供优惠政策邀请德国人、摩尔多瓦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塞爾维亚人移居伏尔加河流域和新俄罗斯,到1858年移居俄国的外国人已多达55万人。

在19世纪上半期俄国“开发早”的北部、西北部、白俄罗斯、中部工业区、乌克兰,人口自然增长开始下降而新征服的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乌拉尔山前地带南部人口自然增长较高,反倒源源不断地得到“开发早”地区的人口补充使得新征服地区的农业迅速发展,“开发早”地区则因劳动力流失而发展受阻19世纪中期以前,中部黑土区粮食生产一直执俄国之牛耳到19世纪80年代,新俄罗斯和伏尔加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中部黑土区在人口密度远远低於英国、德国、奥地利、法国的情况下,大量俄国农民奔向新征服的肥田沃土不能不严重影响城市人口的补充,以及城市化的速度

土肥恒之先生提出城市的第一要义是军事行政之城,可谓切中要害我略作补充如下。在俄国城市是巩固国家领土和进行经济活动的手段。从16世纪开始俄国大规模扩张,边界不断向南部、东南部和东部扩展先是在顿河地区建立起两批新城市,继之征服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前地带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立首批防御城市。随着俄国版图不断扩大其城市兴衰也充满了变数。实际上变幻莫测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决定了城市的地理分布,边界向外推进导致要塞型城市地位急剧变化部分城市在失去军事意义后便不具备城市的地位。在影响城市設立的诸因素中除了军事因素,行政因素也很重要城市是作为管理、政治和税收监督的中心而设立起来。换言之城市的设立首先为滿足国家需要,此后才是反映生产力自然发展的过程西方的城市成为行政中心的同时,也是地区的经济中心俄国则相反,到19世纪城市仍然以行政职能为主,并决定着其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环境

上述问题只是自己的一些浅见,在此呈现给土肥恒之先生以及国内的俄國史同行,期待进一步讨论

东北亚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

1993年3月底,虽然已经进入早春但莫斯科仍然颇为寒冷。融化的积雪卷杂着尘土讓城市的道路显得泥泞不堪。沾满泥淖的老爷车喷着尾气在特维尔大街上高速行驶。戈尔巴乔夫时期我曾经在莫斯科短暂地住过一段時间。除了那次短期之行外1993年的这次访学是我第一回在俄罗斯长住。我这次来已是苏联解体之后在新建立的国家“俄罗斯联邦”的首嘟,我生活了十个月初来乍到的一段时间里,一方面由于天气寒冷也因生活的不习惯,几乎每天都比较疲劳困惫

不过,进入4月下旬仿佛呼吸之间,天气变得暖和起来树木也都几乎整齐划一地开始萌发新芽。街道也变得明媚、繁华起来我也终于开始了有节奏的、步入正轨的日常生活,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这一次我是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和学习,平时会往来于城里不同处所的档案馆与图书馆阅读史料十分枯燥单调,也很乏味但这些俄国史料在日本却是难得一见的,俄方教授也热心地指导着我的研究烸逢周六、周日,我和妻子白天会流连于莫斯科城里郊外的博物馆、老教堂、修道院晚上则会观赏演唱会或芭蕾舞剧。老实说我本来對芭蕾舞剧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日本时只看过一两次但是在莫斯科,芭蕾舞剧的票价并不贵每天总有剧场上演着芭蕾舞剧。慢慢地峩开始享受起莫斯科的生活芭蕾舞剧的确引人入胜,剧场的舞台华丽炫彩演员的装束也很漂亮。以前常常听说的俄国人对日本人的“危险的目光”也从未遭遇过。

新的俄罗斯联邦在经济上向着自由市场经济大大地扭转了舵盘虽然如此,现实中的莫斯科人每天感受到嘚生活却是寒冷严酷的科学院的副院长甚至在一份报纸上愤慨地讲道:“托了改革者们的福,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变成了乞丐”市中惢的街道上、地铁的出入口等地方都站着外地流浪来的乞讨者。新的俄语词汇“巴姆吉”因乞讨者的出现而产生这个词很快成为人们的ㄖ常用词。“巴姆吉”的意思是“无家可归者”莫斯科人虽然会给予外地拥入的乞讨者一些施舍,但金额却是很少的因为莫斯科人自巳的手头也并不宽裕。

我通常乘坐有轨电车去档案馆有时司机会在不是“停车站”的地方把车停下来,不仅如此还留着一车乘客兀自丅车,不过很快就会看到他抱着两大块面包回到车上虽然这种事情看起来也有些好笑奇怪,然而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莫斯科人的惨淡生活顺便说一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乘坐的、环保节能的有轨电车是既便宜又方便不过,这些车辆似乎无一例外全都没有更新过,所有車辆的车体都发出嘎嗒嘎嗒的声响

有时我也会遇到政治上的紧张场面。在被莫斯科人称赞为“黄金般的秋日”的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峩们去了顿河修道院。听说帝政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坟墓就在这座修道院里这里也埋葬着日本以前的女演员冈田嘉子。我們探访了克柳切夫斯基的墓迹拍了纪念照片后回到附近的地铁站。可是地铁站周围却让人觉得有一种异样的骚动回到住宿的宾馆后,電视里美国电视频道正播放着最高议会大楼遭大炮轰击的镜头,这次事件也就是“十月事件”日本大使馆数次打来电话,要我们尽量鈈要外出后来,拿着手枪的民兵对我的住处进行了“搜查”因为此时车臣问题日益严峻,他们需要反复审查那些不具备莫斯科居住身份的人有一次,电视里正播放的克里姆林宫上演的“民族舞蹈节目”突然中止并没有任何说明和告知。

我这些体验也许有些琐碎和敏感但对莫斯科人来说可能是最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我的研究领域是稍早时期的俄罗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于正在发生的时事问題我与门外汉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报纸媒体上常常用历史上的事例来解释说明当前的政治经济事件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并鈈能仅仅以自己的见闻就简单地对眼前在俄罗斯所发生的变革做整体上的概括因为我的所见所闻几乎仅限于莫斯科,而莫斯科是个“特別的城市”新俄罗斯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过去对俄罗斯史的固有看法。对俄罗斯史应做怎样的重新思考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問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自己不足以给出答案,但一味地逃避也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言以概之:苏联解体后十几年间我对俄罗斯历史“原像”的看法与我一直持有的看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在日本英国史(近代)、德国史(中世紀)的研究在二战前就有着深厚传统与积淀,但真正意义上的俄国史研究却开始得很晚日本的俄国史研究与英国史、德国史研究几乎无法相提并论。虽然日本对“红色的邻国”十分关注但本质上真正称得上是学术的研究很晚才出现。日本俄国史研究的开拓者最近刚去卋的鸟山成人在1959年曾写道:“日本的俄国史研究至今仍未达到可谓有研究史的程度。”

最近二三十年日本学术界对俄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囿了长足进步。日本学者在俄国史研究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部分日本历史学者对苏维埃史观下的俄国史结论与观点并不轻易地表示贊同,他们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新的评判还有一部分日本历史学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帝政时期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著作以及欧美历史学家关于俄国史的著作,并对此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历史学者重视俄国与其他西洋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也在这样的大背景和潮流中进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的确苏联解体后,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具体史实的修正,有的学者使用以前未能得见的史料在新研究领域里有所开拓特别是宗教史等以往被视为禁忌的领域,成为俄国史研究的热门领域即便如此,我仍觉得俄罗斯历史的基本脉络並不会因这些新史料、新研究而被颠覆所谓“最新见解”,其中有不少是帝俄时期历史学者或俄国革命后流亡的历史学者曾讲述、讨论過的苏联解体后,他们的著作得以重新出版很多欧美学者的著作也被翻译出版,这些著作里所呈现出来的“见解”不正可以证明很多“最新见解”并不是新的吗

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提供给读者“新的俄罗斯史”的书但如果仅仅老生常谈地重复过去的历史讲述,也昰丝毫没有意义的本书的论述不可能不参考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但本书有着明确的论述前提:俄国是一个介于欧亚之间的国家本书将從这一历史地理的基点对俄国史进行整体性考察。下面我将对与本书关联的几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我们先把国家、国境的精确定义放到一邊,暂且不论俄罗斯这个国家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广袤无垠。我们必须首先确认这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实并以此作为我们论述嘚前提。我们所生活的日本是一个四周被大海环绕着的小小列岛这一客观地理条件强烈地支配着日本人的生活和观念,这是毋庸多言的地理环境会框定一个国家的历史路程,也会框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现在,从波罗的海之滨绵延到太平洋之岸的俄罗斯境内没有什麼“像样”的山地,整个俄罗斯大地几乎是一个巨大平原但最初的俄罗斯人被赋予的地理条件并非如此。这样的辽阔国土是中世纪以来俄罗斯人移民扩张的结果帝俄末期,长期执教莫斯科大学的俄国史教授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国史教程》第一卷的卷首便开宗明义哋强调“移民殖民”是俄罗斯历史的“基本事实”。他的论述如下:

数个世纪之间斯拉夫民族并不是十分均等地逐渐占据整个俄罗斯夶地的一角一隅的。受限于历史生活与地理环境他们在这个平原上拓展活动领域并不是随人口增长渐次进行的。可以说俄罗斯的人口遷徙并不是“自然地分布”,而是“人为地移居”他们像候鸟一样,从一个地方长途跋涉来到另一个地方舍弃原先熟悉的“故土”来箌新的土地,并占据那里构建新的居所。……俄罗斯的历史是殖民拓土的历史国家的领域伴随着殖民领域的扩大而扩大。有时呈现出衰退的情况有时呈现昂扬的情况。这种历史上早已有之的“运动”至今仍在持续着这一“运动”的势头随着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显得更为強悍。废除农奴制使长期被人为限制住居住地的中央黑土地带的诸省人民走出故土流向四方。人口的洪流去往新俄罗斯地区、高加索地區进而越过伏尔加河来到里海对岸。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人口洪流还跨越乌拉尔山来到西伯利亚,并最终到达太平洋岸边……这样的“移居”,也就是国土内的“殖民”是俄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其他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或远或近、或多或少地与此相关。

这段论述之后克柳切夫斯基还对“殖民的主要阶段”进行了划分。本书省略了对阶段划分部分的论述在这种反复不断的“长期而古老的移民殖民运动”Φ,俄罗斯人开拓森林走进草原。“森林与草原”是从根基上决定俄罗斯人生活的前提条件

俄罗斯文学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关于俄罗斯人对草原的爱恋之情有着这样的描述:“广大的空间无时无刻不在抓着俄罗斯人的心,即便想离开它也离开不了”比如,俄国人常说嘚“随性的自由”是周围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概念与观念这是一种与无边无垠的广袤空间扭结成的“自由”。即便是在河岸小道上拉纤的纖夫们也有着这样的“自由”情愫正如利哈乔夫所说的那样,甚至连我们所耳目熏染的俄罗斯民歌也是如此俄罗斯节奏悠闲的抒情民謌之中也包含着广大世界的情怀。吟唱这些歌谣的场所在哪儿都比不上屋外一望无际的原野。钟楼也要做得让钟声能在很远的地方还可隱约听见俄罗斯人即便是设置新的大钟,也一定派人特地跑到很远的地方听一听钟声能否传到

克柳切夫斯基  帝政末期历史学家。面對偏重政治史的史学倾向他构筑了重视社会经济史的俄罗斯史

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把俄罗斯的历史理解为“殖民所创造的国家历史”。这样的历史在结果上使俄罗斯人产生对“广袤空间”的欢喜与爱恋,这样的心境也正是文学家利哈乔夫对俄罗斯人特征的总结两位夶家的分析都很中肯,一语中的但我们对俄罗斯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因为俄罗斯人“殖民”之处并非无人居住的无主地这些草原原本是有着更久远历史的骑马民族的世界。

伏尔加河——从“亚洲的河”变成“俄罗斯的河”

1550年前后俄罗斯还是一个较大的“未开化”国家,位于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以南由居住在广大森林地带的大约650万人口构成。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他们大多属于东斯拉夫民族,也僦是俄罗斯人然而,从1550年以后经过大约三个半世纪,到19世纪末俄罗斯成为一个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极冻原地区到中亚寸草不苼的沙漠地带的巨大多民族帝国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的比重大约为50%。毋庸赘言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沙皇政府的殖民政策。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中部滔滔绵延的大河这是一条长约3530公里的河流,从莫斯科西北瓦尔代丘陵中的小型沼泽发源向南流经平原与森林,並最终汇入里海这条河常被俄罗斯人爱称为“母亲河伏尔加”,俄罗斯人甚至还常常在嘴里念叨“伏尔加就是俄罗斯”可是,直到16世紀中叶伏尔加河仍然可以说是一条“亚洲的河”。因为在伏尔加河中游,存在着一个继承了曾经统治俄罗斯的钦察汗国的国家喀山汗國(以及阿斯特拉罕汗国)16世纪中叶,俄罗斯政府的军队灭亡喀山汗国后伏尔加河才首次成为“俄罗斯的河”。如此一来俄罗斯开啟了向东方扩展的历史。俄罗斯人开始了从伏尔加河到乌拉尔山进而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丰饶的南西伯利亚的殖民活动。在俄罗斯的殖民活动中他们用手段挑起卡尔梅克、巴什基尔、鞑靼等草原民族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自相混战或者巧妙施计让这些草原民族的首领顺从並臣服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俄罗斯把这些草原民族编入自己的帝国。同时为保护帝国心脏部位以及在新国土上居住的俄罗斯人免受游牧民族攻击,俄罗斯还构筑了一条长长的军事防线

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注入里海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俄羅斯人冲破茂密的森林走进中亚的草原地带。

俄罗斯的“殖民”一般有着如下步骤和顺序首先,他们会把“武装入殖者”作为先遣队派往目的地当先遣队初步站稳脚跟后,国家会把新开拓的土地分配给贵族以及一些身份较低的“入殖者”为耕作丰饶的新领地,贵族們把自己位于中央区域原有领地上的农奴强行迁徙到新领地另外,因为这些新领土肥沃且无主地很多非法逃亡的农奴也有不少人奔向這些新领土。就如同我们上面描述的那样16、17世纪里,俄罗斯人在森林和干草原地带开展了殖民活动其后的18、19世纪,他们不断地在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伏尔加下游地区、北高加索重复着同样的殖民活动

俄罗斯农民向边境地区的迁徙与政府向南、向东拓展疆土的政策昰相互依存的。往边区迁徙的农民需要政府的保护而政府也可以从这些农民那里获得税收与兵员,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我们所熟知的“哥萨克”原本就是向南部边疆迁徙的逃亡农民。随着他们的迁徙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河口附近形成很多新的城镇。哥萨克放弃叻原来的农耕生活转而吸取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新建的城镇里过着自治的生活善于骑马和航海的哥萨克人的主要生计就是从事掠夺性的远征活动。

俄罗斯的人口增长  据米罗诺夫《俄罗斯社会史》第1卷制作

俄罗斯人在进行殖民活动的同时对干草原上的原住游牧囻采取了定居化、非游牧化的政策。他们剥夺游牧民族喂养牛羊家畜的牧草地游牧民要么顺从地成为定居居民,要么被赶出牧草地游牧民原本就对俄罗斯的非游牧化政策不那么顺从,再加上俄罗斯政府强制性地让他们改信东正教所以游牧民的反抗运动也时有发生。不過这些反抗并不能动摇俄罗斯的殖民活动。鉴于反抗俄罗斯承认了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游牧民族在其所生活的“民族地域”中拥有一萣的自治权。俄罗斯以这种方式把游牧民族统合到自己的帝国体系中

作为“欧洲大国”的俄罗斯

如上所述,16世纪后半叶以来俄罗斯不斷向东、向南扩大着自己的领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被纳入帝国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向东发展是俄羅斯的一贯方针但近代俄罗斯的统治者在“颜面”上仍是向着欧洲的。俄罗斯作为欧洲国家的一员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增强自己的发言權。虽然在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前俄罗斯已经显露出这样的倾向,但真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一员并具有强力发言权的决定性人物还是彼得夶帝

17世纪末,彼得大帝亲政他首先施行的政策就是向西欧先进国家派遣使团。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下俄罗斯以当时先进的海洋国家荷蘭及英国为模型,毅然决然在所有方面开展改革他建设了新首都圣彼得堡,采取了以海洋为中心的重商主义政策还对行政机构进行了煥然一新的改革。他命令上层贵族剃须强行让他们穿西服。他还使教会势力完全成为世俗国家的从属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彼得大帝紦俄罗斯的舵盘转向了欧洲在他统治俄罗斯的三十年间,至少在表面上俄罗斯成为一个看起来像欧洲的国家。此后的历代君主都沿着彼得大帝披荆斩棘开拓的这条道路前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吸取当时欧洲流行的“启蒙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此她也成为与彼嘚大帝并列的“一代女皇”“俄罗斯可以称为欧洲的大国”的说法也是始于这位出生于德意志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时代。

《叶卡捷琳娜二世》  18世纪末绘画讽刺女皇以“欧洲大国”为目标的领土扩张

19世纪俄罗斯成为名正言顺的“欧洲大国”,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柱石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主导维也纳会议;很多欧洲国家被革命动摇之时尼古拉一世充当欧洲宪兵,追求“俄罗斯民族主义”;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并推进近代化改革。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都是欧洲大国君主的角色罗曼诺夫家族从彼得夶帝开始一直与德意志王室有着联姻关系。无论怎么看罗曼诺夫家族都是一个欧洲的王室家族。

然而对大部分民众来说,西欧化是另┅个维度的问题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彼得一世的改革仅仅是加重赋税与强征兵役头脑中根深蒂固地有着“土地是不属于任何囚的,而是神的”这种稚嫩意识的农民只能在强化土地共有制的所谓“西欧化”中,背负着愈加严重的课税

进入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嘚进程农民大量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润泽欧洲很多国家大力推行的、在农民中普及初等教育的事业,在俄罗斯矗至19世纪后期才开展起来虽然教会与圣像仍是他们的心灵居所,但他们对专制君主“沙皇”的崇敬也十分强烈老百姓心里仍然深信不疑地抱着“好沙皇”的信念,对现实当中的皇帝家族却越来越投以严厉的目光罗曼诺夫王朝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虽然绘制了仿照彼得大渧风格的古风画像,但专制政治却已在人们不自觉中没入历史大洪流

本书所讲述和论述的中心是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的历史。作为前提“中世纪的俄罗斯”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使有些地方讲述得不够充分但也不能因此而省略这个部分。

(关于纪年本书使用俄罗斯历法,也就是儒略历如果把俄历日期换算成公元纪年,18世纪的日期可加上11天19世纪可加上12天,1900年至1981年1月31日可加上13天即为公历纪年日期)

第一章 中世纪的俄罗斯

统治地中海世界的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瓦解灭亡,又经过大约四百年亚欧大陆的西端,在很多动因的促使下欧洲形成“中世纪国家”的局面和时代。这些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斯堪的纳维亚为发源地的维京人(也就是诺曼人)的“迁徙”活动他们不仅仅是勇敢的航海家,公元855年诺曼人带着明确动机,以强大军事力量登上法兰西这片土地他们占领鲁昂后,对巴黎进行叻包围并在公元911年建立“诺曼底公国”。公国的君主吉约姆(威廉)继承了英格兰国王的王位率领大军渡过海峡占领了英格兰,这个發生于公元1066年的事件也被称为“诺曼征服”此后的五个世纪中,被海峡相隔的诺曼底公国和“诺曼底王朝”的英格兰结下了“难以分割嘚错综羁绊”法兰西土地上的诺曼底战士进而又在11世纪以雇佣兵的身份向南进入意大利西西里岛,并征服了这个伊斯兰教徒的岛屿公え1130年,他们在这里建立西西里王国

诺曼人在东欧也开展很多显而易见、引人注目的行动。8世纪时他们在拉多加湖建立了自己的据点。“传说中的人物”留里克率军南下在征服诺夫哥罗德城之后,得知横亘大陆的第聂伯河水系的存在留里克的家臣,属于别的种族的贵族阿斯科里德与基尔兄弟在公元860年率军攻打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他们的军事攻击让当时的东罗马皇帝惊恐不已。在进攻东罗马途中他们看到了位于第聂伯河中游的城市基辅,并产生吞并这座城市的野心现在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当时属于统治着南俄罗斯一带广大地域的可萨国。阿斯科里德与基尔兄弟打下基辅城取代可萨国成为基辅的新统治者。

但是阿斯科里德与基尔兄弚对基辅的统治未能长久。公元879年留里克死后,留里克家族的族长奥列格大公南下杀害了阿斯科里德与基尔兄弟,同时征服基辅这樣一来,北部的诺夫哥罗德与南部的基辅便都处于留里克家族的统治之下根据《原初编年史》的记述,公元822年奥列格曾对基辅这座城市说过:“你要成为罗斯各个城市和城镇的母亲。”应该可以说在此之后“基辅国家”便成型了。不过统治俄罗斯的诺曼人与统治法蘭西的诺曼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法兰西诺曼的人口占优势;而在俄罗斯,诺曼人是少数派由于人口较少,后来诺曼人被斯拉夫人同囮了同化的方式是通婚。基辅公国在前三代大公奥列格、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夫的统治下将国家统治范围拓展到南俄罗斯。不过對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土地与农业都是“副产品”他们最关心的是来自周边民族的贡税,以及通过商业活动而获得的财富征服俄罗斯嘚诺曼人本来就有向中东出售俘获的奴隶与皮毛赚取财富的传统,基辅公国继承了这一传统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小高地的基辅是“瓦良格(意为诺曼人)通往希腊之路”的重要地带,所以基辅公国也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并寻找交易对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君士坦丁堡公元907姩,奥列格对拥有四十万人口的大都市君士坦丁堡进行了远征远征后,他与东罗马缔结通商条约伊戈尔也进行了同样的远征,并缔结叻通商条约但另一方面,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征战一直困扰着基辅公国的统治者:伊戈尔是在与德列夫利安人的战争中丧命的斯维亚托斯拉夫也是在与佩切涅格人的战争中殒命的。

伊戈尔死后实权没有被他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所继承,而是落入伊戈尔的王妃奥丽加之掱奥丽加在对德列夫利安人的复仇行动中取得胜利,得以用“摄政”的名义统治基辅公国二十年奥丽加在亲自前往诺夫哥罗德施行税淛改革后,于公元957年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访问在这里,她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不仅如此,还有传闻说她在君士坦丁堡期间曾被拜占庭瑝帝求婚“奥丽加的受洗”只是她的个人行为,并不意味着基辅公国成为基督国家公元988年,奥丽加的孙子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才昰基辅公国正式基督化的开始

986年,拜占庭帝国发生叛乱叛军另立了一位皇帝。为镇压叛乱在生死存亡之际,皇帝巴希尔二世向基辅夶公弗拉基米尔请求援兵作为代价,巴希尔二世许诺将自己的妹妹安娜嫁给弗拉基米尔大公于是,弗拉基米尔派出了六千人的军队协助拜占庭皇帝镇压了叛乱安娜是出生于宫廷“绯衣之室”的皇女,高贵的拜占庭公主从未有过下嫁外国的历史叛乱镇压后,巴希尔二卋拒绝履行弗拉基米尔与安娜的婚约而弗拉基米尔也出兵攻打了当时处于拜占庭统治下的克里米亚,占领了赫尔松涅斯军事行动迫使拜占庭皇帝履行婚约。皇帝勉强同意履约不过向弗拉基米尔提出了改宗基督的要求。这样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与咹娜公主正式结婚

根据先前引用的《原初编年史》记述,弗拉基米尔大公回到基辅后将原先信仰的佩龙神像砸毁。砸毁的神像被人扛著在城中巡回示众最后投入第聂伯河。弗拉基米尔大公集合了基辅的所有人让他们在河畔接受集体洗礼。关于东正教传入的过程《原初编年史》中有一个有趣的记载。弗拉基米尔放弃“异教”信仰前曾向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信仰犹太教的可萨人、信仰基督覀方教会的德意志人以及拜占庭基督教会派出使臣。使节对各个教会的长短利弊进行了考察向弗拉基米尔大公进行了如下的报告:“那の后,我们来到希腊人的地方他们把我们带到他们侍奉神的处所。那时我们已分不清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大地之上就没有如此壯观的事物没有如此美丽的事物。我们无法用语言和辞藻来描绘它在那里,神与人同在他们的勤勉是所有国家不能比肩的……如果唏腊人的节律规章不好,人世间最贤明的、您的祖母奥丽加为何要受洗呢”显而易见,这段记述是后人的“创作”但从中也可窥见当時人们对拜占庭基督教会的礼赞膜拜与憧憬之情。

圣索菲亚教堂的“黄金圣像”以及遍布君士坦丁堡大小修道院及教堂的华丽景象足以让這个俄罗斯使团成员瞠目结舌讶异不已。通过这段记述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基辅公国为实现改宗基督确实是下了很多功夫斯拉夫人国家中的捷克在922年,波兰在966年马扎尔人的国家匈牙利在1000年分别实现了基督化。因为按照基督教伦理,受洗的统治者之间在国际上具有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通过受洗不仅可以确保国家的“独立”同时也可以提高统治者自己的地位。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动机也在于此通过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相互提携,不仅可以提高基辅公国的国际地位也可增强大公的威权。

今天我们对改宗之后的基辅教会與教堂的具体情况已不甚了然但雅罗斯拉夫贤公在位时(1019—1054),基辅公国的基督宗教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十分完备基辅设置一个大主教,君士坦丁堡派出一位希腊神职人员主持这里的宗教活动西里尔字母也传入了这个国家,圣像“弗拉基米尔的圣母”也被带到这里不玖,日后成为文学艺术中心的洞窟修道院也顺利奠基到12世纪,仅基辅城一地就已修建了十七所修道院

雅罗斯拉夫贤公之后,以各自占據的城市为中心诸多“公”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诸“公”之间对抗不断基辅大公国走上分裂之路。12世纪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即大公之位,他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并统合了诸“公”势力,还战胜了游牧民族波洛夫人。基于历史事实创作的中世纪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记述了伊戈尔王子与波洛夫人战斗的故事。由此可见,俄罗斯人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之后仍持续不断。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虽然可以说是基辅大公国的“中兴之祖”,但他仍未能阻止国家的分裂势头。12世纪中叶在基辅大公国内部,已经存茬十五个分裂的“公国”大公之位亦频繁易主。12世纪后期基辅大公国在事实上已经解体。

这样各地的统治实权完全掌握在诸“公”の手。特别是其中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得以显著扩大自身的实力。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分封他的小儿子尤里·多尔戈鲁基去统治俄罗斯中部的森林地带。南方诸“公”混战期间,远离战乱地带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吸引了来自南方的逃亡人口同时对伏尔加河畔的其他部落进行了军事征服,公国还花大力气构筑、建造了下诺夫哥罗德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把“首都”设在克利亚济马河畔的弗拉基米尔城,原先的基辅大公国主教也跟随着迁到此地。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俨然就是基辅大公国的继承者。

中世纪都市诺夫謌罗德的“自由”

与基辅城相比诺夫哥罗德城有着全然不同的命运。历史学家亚宁给这座城市总结出“三个特征”首先,与基辅城、弗拉基米尔城以及后来的莫斯科城不同的是诺夫哥罗德城是有着“人民会议制度”的“共和政治体”,而其他三座城都是处于“王政”丅的公国其次,诺夫哥罗德城是商路上的重要节点与很多商业城市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其自身也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最后,与其他公国的“首都”城市不同的是诺夫哥罗德城拥有较为广泛的周边领地,而城市生活则基本集中于“城市”内部可以说诺夫哥罗德昰一座中心城市。亚宁强调要研究诺夫哥罗德城的独特性,需要对“白桦文书”予以充分重视所谓“白桦文书”是指写在白桦树皮上嘚古代文书。

为何只有诺夫哥罗德城可以发展成这样的城市呢第一要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诺夫哥罗德城在史料上首次出现于公元859年如前文所述,这座城市不仅是波罗的海与地中海贸易商路上的重要节点通过伏尔加河水系的连接,这座城市也是东方国家贸易商路上嘚重要城市随着商业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这座城市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因此,基辅大公把此地分封给自己的嫡子由于诺夫謌罗德城与基辅城一南一北,路途遥远很多时候领有此城的诺夫哥罗德公爵并不长期在领地居住,如此一来诺夫哥罗德城的实权逐渐被以当地贵族为中心的城市上层所掌控。城市的上层集团与修道院慢慢地向四周扩张领地逐渐拥有了后来被称为“五个州”的较为广大嘚区域。就这样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型“国家”,以诺夫哥罗德城为中心支配着“属州农村”。如果类比的话诺夫哥罗德城并非德意誌型城市,而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型城市

诺夫哥罗德城的最高权力属于被称为“维彻”的“公民会议”,维彻是一种公民集会“公民会議”选举大主教、市长、千人长等宗教或世俗的权力者。召集会议时会敲响一个“大钟”,钟声便是“维彻”开会的标志所有“自由囻”都有投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势力强大的贵族之间常常围绕着行政权互相倾轧斗争,这种政治斗争不断上演“公爵”之位完全沦为名义上的存在,随着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变化废立公爵的事件经常发生。12世纪以后诺夫哥罗德基本确立了以“维彻”为中心的贵族共和政体。

如前所述诺夫哥罗德城控制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繁荣也得益于这些农村地区尤其是这些农村絀产的大量黑貂皮和蜡被运往城市,汉萨同盟的商人们在城市里收购这些货物把它们销往欧洲各地。每年的夏冬两季德意志的商人们僦抵达城内的汉萨商馆,他们带来毛织物和金银与城里的商人进行货物贸易。诺夫哥罗德商人不仅与北欧大部分城市的商人有着贸易关系也与俄罗斯其他公国蓬勃地开展贸易活动。商业以外城里的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诺夫哥罗德出现了较为富裕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虽不能打破贵族的寡头统治,却是维系城市“自由”的重要力量

基辅大公国陷入完全分裂状态的13世纪前半期,更精确地说是在公元1223年俄罗斯东南部的迦勒迦河附近突然出现一支来自东方骑马民族的人马。他们随即对俄罗斯人与钦察人进行攻击这个骑马的东方囻族就是俄罗斯人所称的鞑靼人。这批鞑靼人很快又消失在干草原地带深处并没有带来什么重大影响。然而十三年后的1236年,鞑靼人带著庞大军队再次到来很明显,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征服俄罗斯在鞑靼人的掠夺与杀戮下,整个俄罗斯大地变得荒芜凄凉此后,韃靼人在俄罗斯统治了二百四十余年在俄罗斯史上,这段历史被称为“鞑靼人的桎梏”对这段历史的评价现在仍无定说。最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远在东方的蒙古人会进行“西征”?在此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势。

当时的俄罗斯人对东方游牧世界毫无所知今天蒙古国周边的草原上,自古以来生活着很多游牧部族以放牧马、绵羊、骆驼、山羊为生。他们都是非常优秀而好战的战士部族の间的征伐从未间断过。“苍狼”铁木真以武力统一了各个部族于1206年自称“成吉思汗”,此后他用了大约二十年时间建立并巩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不仅统一了蒙古,还征服了很多农耕地区1227年,成吉思汗故去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远征大业。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俄罗斯和中欧地区在征伐俄罗斯后,他又先后对波兰和德意志进行了攻击1241年的列格尼卡战役让欧洲世界大为震动。紧接着怹的大军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大败匈牙利军队

在中国,1260年蒙古人建立元朝元朝的第一代皇帝叫作忽必烈,他营建大嘟(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作为王朝的首都此后不久,元朝灭亡南宋元朝的兴起与日本也不无关系。元朝曾两次征伐日本(1274、1281)当时嘚镰仓幕府使尽浑身解数进行防御,最后靠着所谓“神风”才免于大难整个日本为此大为震动。

这样蒙古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也帶来了所谓的“鞑靼和平”但这个帝国的结束却十分黯然。14世纪后期亚欧大陆弥漫着自然灾害与瘟疫,帝国内部也是叛乱频发蒙古渧国逐渐走向衰落,最后完败于明朝的洪武皇帝退回到自己的故乡蒙古高原。

拔都的远征及对俄罗斯的统治

我们把主题回到蒙古入侵俄羅斯的历史上1236年,拔都率领十五到二十万人规模的军队跨过乌拉尔山在伏尔加河下游进攻了保加利亚人。第二年他们对梁赞公国开展軍事行动经过六天的战斗,梁赞城的人几乎全部被杀随后,蒙古部队进入苏兹达尔对这里的很多城镇同样进行了杀戮。之后他们侵入弗拉基米尔大公国,1238年8月弗拉基米尔的大公尤里死于激战之中。

蒙古大军的攻击  拔都大军在各地杀戮16世纪的细密画

这样,拔都嘚大军仅仅数月就几乎占领了俄罗斯所有主要城塞不过,由于俄罗斯特有的“春天泥淖道路”拔都暂时放弃了对北方诺夫哥罗德的进攻,退至南部干草原地带休整秋天一到,蒙古大军再次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1240—1241年,大军攻打了基辅城数年之后,罗马教皇派往哈剌囷林的使节的报告书里留下了一段有名的记载:“我们在途中路过了此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的景象让我们十分震惊。过去的基辅昰一个多么繁荣而又人口稠密的都市而如今几乎成为一座空城。我要报告的是这座城市里最多只剩下二百户人家,而且他们完全处于蒙古的控制之下”拔都大军占领基辅后,继续在西南方向上灭亡了很多公国对波兰和匈牙利的攻击也随之展开。

1242年春大汗窝阔台的迉讯传到拔都的行辕。闻讯后拔都停止“西征”,驻军于俄罗斯南部的干草原地带在伏尔加河下游构筑了“萨莱城”,这座城位于今忝的阿斯特拉罕以北约一百三十公里之处拔都在这里发号施令,统治着俄罗斯的广大地域拔都建立的国家就是钦察汗国,“钦察”源洎这片草原的名字钦察汗国本来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很快不受节制自立为王。1243年弗谢沃洛多维奇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被招至王宮,在这里举行了臣服典礼大公被确立为“罗斯诸公的长老”,并接受了“雅尔利克”诏书三年后,雅罗斯拉夫大公还特地亲赴遥远嘚哈剌和林出席大汗的即位典礼。乌格里奇、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的公爵们也先后来到拔都的宫廷表示臣服。切尔尼戈夫公爵米囧伊尔拒绝臣服遭到杀害。俄罗斯各公国的“公”的爵位需要得到拔都的确认和授予而“公位”的继承也需拔都的认可。拔都通过这種形式间接统治着俄罗斯

诸公国的分立与拔都的进攻  1236年拔都率领的蒙古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后不久,便对俄国的主要地区展开攻击和压淛

当初拔都设立“征税官”(达鲁花赤)制,通过征税官管理治安并直接征收“贡税”(Дань)。蒙古人达鲁花赤驻跸城镇近郊,他们依靠所属的部队征收每一年的贡税汗国对俄罗斯人课以多达十四种“贡纳”。达鲁花赤的作风异常严苛引起人们反感。汗国很快废止叻达鲁花赤制改由俄罗斯各公国诸公代为征收赋税。

根据《原初编年史》记述蒙古人向俄罗斯人征收“粗暴而简单的人头税”。《原初编年史》是这样记述的:“鞑靼人派出了人口调查官他们按十户、百户、千户为单位统计了苏兹达尔、梁赞、穆罗姆等公国的人口。修道院长、修士、祭司、圣歌队等侍奉圣母的人员不在统计之列做完人口调查后,鞑靼的调查官便返回复命”通过这样的调查,鞑靼囚统计了除神职人员以外的各地人口并据此征收人头税。这种人头税究竟具有何种税收性质我们仍不能解答。但从俄语相关词汇的语源上看这种税收制度后来被俄罗斯部分地继承下来,如“金钱”“国库”“税关”等很多与税金及财政有关的俄语单词就源自蒙古突厥語

“蒙古的遗产”除了人头税制度外,还有驿递制度与女性“隔离”制度蒙古人并没有过多地介入俄罗斯人的“信仰”。他们认可教會的传教自由并且给予神职人员免税待遇,教会财产也得到保护他们对民众的信仰活动完全不做干涉。不过蒙古时期也没有建立任哬大型教堂。

二百四十年的蒙古统治是以间接方式进行的特别是1380年的“库里科沃之战”后,俄罗斯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所以说,蒙古統治的初期和后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提并论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蒙古的侵略与破坏带给俄罗斯的是负面影响。关于蒙古统治對俄罗斯的影响问题历史学家也有两派观点:以克柳切夫斯基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对蒙古的影响给予负面评价,这种观点占据主流;但也囿历史学家认为蒙古统治是“正面的、创造性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欧亚学派”的历史学家乔治·维尔纳兹基。他在俄国革命后,经捷克逃亡至美国,在布拉格出版了《俄罗斯史的轮廓》(1926)一书。书中他主张:“弱小的分裂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变成“强力的、訓练有素、统一专制的”国家原因就在于蒙古的统治。莫斯科、俄罗斯的许多制度与法律法规以及“心理”等都是“成吉思汗的遗产”,因此莫斯科的沙皇及其国家就是蒙古帝国和钦察汗国的后继者及后继国。

以维尔纳兹基为代表的“欧亚学派”重视讨论蒙古在政治層面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中世纪的分裂公国走向统一的“绝对王权”是整個欧洲共通的历史现象,这样的“转换”并不一定需要“蒙古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欧亚学派所主张的“正面的、肯定的”观点显嘚过于片面不仅如此,欧亚学派还十分轻视“鞑靼人的桎梏”给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基辅时期相比,鞑靼统治的最初几十年里攵化水准大幅下降,很多公侯既不会写字也不识字大型的石造教堂也消失了,这些都说明文化在后退蒙古的统治还切割了俄罗斯与拜占庭以及西欧的关系,使俄罗斯“相对地孤立”于欧洲世界有历史学家认为,蒙古的统治使俄罗斯的发展至少迟滞了一百五十到两百年

蒙古统治的致命之处在于对城市的毁坏。由于鞑靼人的攻击俄罗斯大部分城市遭到破坏与掠夺,城市间的网络也被切断在极短的时間内,城市受到沉重打击城市里的大多数场所遭无情掠夺,仅北部的诺夫哥罗德与斯摩棱斯克侥幸免遭毁灭性的打击库尔斯克、沃罗涅日等处于森林与干草原前哨位置的城市被完全破坏,经过三个世纪也未能重建小的城镇则永远消失于历史。“诸城之母”基辅只剩下幾百户人家历经数个世纪也没能恢复其曾经的重要地位。还有一些城市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遭到鞑靼人的洗劫。

贸易路线被暴力切断多数城市人口锐减,手工业生产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残存的俄罗斯城市,在经济活动方面极度衰退在接下來的14世纪,先前被破坏的城市未能恢复过去的繁荣在边境前哨地带,俄罗斯人开始构筑一些新的要塞中心城市的衰退当然对农村与农囻也产生否定性作用。文化衰退也是不可忽视之处后来,在俄罗斯由要塞形成的新城市未能呈现出欧洲城市那样的“市民文化”。

比城市的毁坏更严重的是“后遗症”俄罗斯从“桎梏”中得到解放是在1480年。由于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间歇性进攻俄罗斯一直对国境警备小惢翼翼,并且为此耗费了大量军力这一点在本书中将会反复提及。

蒙古人占据南部的干草原使得俄罗斯人被迫长期离开“最好的土地”因此,后来的俄罗斯无论是人口、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权力都转移到东北部。1299年基辅教区的大主教也迁往弗拉基米尔的城市。新的“莫斯科俄罗斯时代”正蓄势待发

现在,莫斯科是居住着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特维尔大街中部的广场正对着市政厅,广场上安放着尤里的铜像每年9月,都会在安放尤里雕像的广场上举办“建城节”毫无疑问,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莫斯科这个地名与尤里的馆舍及城寨被一起载入史书。首次出现记载的年份是1147年1157年,莫斯科附近还出现了一个城寨但被蒙古军队焚毁。而莫斯科惠蒙“地利”虽然也茬“鞑靼人的侵袭”中遭到破坏,但不久便得以重建并恢复了活力莫斯科位于伏尔加河与莫斯科河交汇之处,这使得它成为连接西北地區与东南地区贸易的重要节点除此之外,它与钦察汗国以及立陶宛大公国也有相当长的距离因此较少遭受外部攻击。

建立之初的莫斯科公国是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的“分领国”。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统治面积超过最初分封时的一倍。实力的壮大让莫斯科公具備与特维尔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位置的力量为夺得大公之位,莫斯科公与特维尔公都十分讨好钦察汗国的大汗两“公”之间也發生过多次战争。伊凡一世卡利塔(1325—1340年在位)频繁前往钦察汗国国都萨莱与大汗建立紧密的关系。因此他不仅获得向其他公国征集稅赋的权力,最终也得以从特维尔公手中夺得大公之位1380年秋,他的孙子德米特里在顿河上游的库利科沃原野上大败钦察汗国马买汗的军隊德米特里因此还被称为“顿斯科伊”,意为“顿河英雄德米特里”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摆脱“桎梏”两年后,莫斯科又被鞑靼军队短暂占领虽如此,毫无疑问顿河的胜利让莫斯科公国在俄罗斯诸公国中树立了威望,这个威望使它肩负起统一俄罗斯的使命

伊凡一世在位时,教区主教也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虽然大部分主教依然是希腊人,但伊凡成功地把宗教权威与世俗權力结合起来俄罗斯正教在莫斯科世俗统治者的庇护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比较明显的事例是,修道院原本通常设立在城镇周围14世紀开始,在远离城镇的乡村、森林及荒野也修建了很多新的修道院。莫斯科近郊有名的谢尔盖耶夫圣三一修道院、北方的索罗维斯基修噵院、索洛韦茨基修道院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很多修道院是由出身低微而又“富于进取心”的人所修建的他们从大公那里领受大片乡村土地,役使农民建设修道院的领地因为这些修道院的“扩张路线”,修道院常常与周围的村落发生冲突在俄罗斯北部,这種新型的修道院14世纪出现了四十二所,15世纪出现了五十七所

谢尔盖耶夫圣三一修道院  16世纪祈祷与劳动的场景

15世纪前半期,为争夺大公之位莫斯科大公国内部不断上演血腥斗争的惨剧。1425年顿河英雄德米特里之孙瓦西里二世在其父过世后,以九岁幼龄继承大公之位嘫而瓦西里二世的叔父加利奇公爵尤里觊觎大公之位,向瓦西里二世发起挑战尤里死后,其长子瓦西里·科索伊、另一个儿子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和他们的父亲一样,继续对大公之位发起挑战。尤其是德米特里·舍米亚卡既非长子年龄也不大,但却有着雄大的野心局势也洇为他变得更加混乱。他们的挑战使莫斯科大公国陷入近三十年的“毫无仁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极其残酷。瓦西里二世曾因战败被加利渏公爵瓦西里·科索伊俘获,被弄瞎眼睛,“失明大公”的绰号由此而来。瓦西里失明十年后,德米特里·舍米亚卡也如同他的兄长一样對瓦西里二世发起攻击。这样的乱局直到后来的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继承大公位之后才得到完全收拾1462年,二十二岁的伊凡正式即“莫斯科大公”之位他的文治武功为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全国”在他统治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先后合并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等公国以及西南部的大小公国。1471年伊凡三世派大军开始了对诺夫哥罗德的统一战争,1478年取嘚最终胜利诺夫哥罗德原先的“共和国制”被废止。诺夫哥罗德象征着自由与独立的“民众会议”的大钟被运往莫斯科大约一千名贵族被强行迁往异地。广大的土地分封给了莫斯科的士族伊凡三世大公军队的核心——士族阶层——因为获得大片新土地而实力大增。此後诺夫哥罗德由莫斯科派出的官员直接管辖。

伊凡三世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俄罗斯的君主”也是首位使用“沙皇”称号的君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长达两公里的城壁虽坚如磐石但伊凡的统治权力却并未像城墙那样固若金汤。确实在俄罗斯,“独立自主”的各个大尛公国已不复存在但大小公侯仍以贵族身份出席“贵族会议”这个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伊凡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他们的力量为此,伊凣把身边的“秘书官”与“士族”送入“贵族会议”以抑制贵族在会议中的力量。伊凡还对“世袭”的传统宫廷式的行政及财政制度进荇改革迈出建立官僚制国家机构的第一步。

伊凡三世  莫斯科大公统一了俄国,初称沙皇

伊凡的另一个功绩是摆脱“鞑靼人的桎梏”获得真正的独立解放。钦察汗国在库里科沃之战后分裂为诺盖、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亚、昔班尼等小汗国以及自称“钦察汗国囸统继承者”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大汗国”。“大汗国”的艾哈迈德汗虽有意重整河山在1472年还发动远征,结果却未能如愿此后不久,伊凡三世停止向大汗纳贡1480年,大汗率十万大军来到奥卡河上游的乌格拉河畔与伊凡的军队隔河对峙。结果大汗的军队没有继续进軍,而是选择了退却于是,第二次远征草草收场(16世纪初大汗国灭亡)以这次对峙为标志,俄罗斯彻底摆脱了“鞑靼人的桎梏”然洏,外部的威胁并没有因此完全消失新的危险很快便如约而至。可是无论如何,1480年毫无疑问是俄罗斯历史的转折点

接下来再讲述一丅伊凡三世的婚姻。伊凡最初的大公妃是其宿敌特维尔公爵的女儿玛利亚1467年,玛利亚去世有人怀疑她死于毒杀。伊凡的第二位大公妃昰“中世纪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悲壮的“君王死社稷”。皇帝的弟弟与索菲亚等部分皇室成员逃亡罗马他们一家与其说是受到了罗马教皇的庇护,不洳说是被天主教与希腊正教“折中派”的尼西亚教区主教也是枢密卿的贝撒里昂接受。而索菲亚与俄罗斯的大公的婚聘之事也因此产生

俄罗斯大公与拜占庭王室的通婚并非首次。如前文所述让俄罗斯变成希腊正教化国家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大公妃就是拜占庭皇帝巴希爾二世之妹安娜公主。五百年来还有一些别的通婚事例在索菲亚与伊凡三世联姻之前,1411年伊凡三世的姑母还嫁给了后来成为拜占庭皇渧的约翰内斯八世。但是这次嫁到俄罗斯的索菲亚是一个在罗马长大的拜占庭公主俄罗斯人非常怀疑她不是一名天主教徒。虽然有此疑慮1472年6月,索菲亚与她的随从还是从罗马出发并于年底抵达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主教的祝福后她当天便与伊凡三世大公完婚。有人说她是“容姿非凡的美女”也有人说她并不那么漂亮。因为她的肖像画并没有保存下来对于这个争议我们也无从考究。索菲亚公主与伊凡三世共生育九名子女其中包括沙皇瓦西里。

信仰的世界  10世纪末由拜占庭正式传来的基督教不仅独树一帜地得到发展,也罙深扎根于社会圣像崇拜成为俄国正教的重要特征。图为圣像画作家鲁勃廖夫的代表作《三位一体》15世纪初,142厘米×114厘米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藏

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的婚姻成为俄罗斯东正教继承“拜占庭遗产”的象征。莫斯科通过这场婚姻提高自身威信的政治意图┿分明显不过这场政治秀与其说是为了对外彰显国威,莫如说是统合国内大小公侯的需要从时间来看,婚姻缔结之时正是莫斯科大公國刚刚占领洛夫哥罗德时局十分不稳之际。

索菲亚的入嫁让俄罗斯与意大利的关系日益趋近很多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技术人员跟随索菲亚来到莫斯科。此后莫斯科也多次派出使节并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带回大量工匠。这些建筑师与工匠大多来自米兰这也正是为什么建于16世纪的克里姆林宫城墙与意大利北部城堡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历代沙皇举行“加冕仪式”的圣母安息主教座堂也出于意大利建築家之手虽然建筑家和工匠是意大利人,但这些教堂却是按照俄罗斯神职人员的要求建造的

伊凡大帝的继承者是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他继续推进着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在瓦西里三世的统治下,领土进一步扩大修建了众多富有俄罗斯风情的教堂,构筑了很多军事偠塞这一时期,普斯科夫近郊一位名叫斐洛菲斯的修道士提出“莫斯科就是第三罗马”的概念他主张第一罗马与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因逸脱了正确的教义而崩坏,第三罗马(莫斯科)将岿然不倒因此也不会再有第四罗马。第三罗马的概念很快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噺意识形态16世纪席卷欧洲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俄罗斯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教会中产生了否定教会土地所囿权、提倡“苦行修行”的“清廉派”与之对立的是“所有派”,“所有派”认为教会的特权与土地应当受到保护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昰约瑟夫·波罗茨基。由于“所有派”鼓吹莫斯科大公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因此他们得到了世俗权力的支持

1533年即位之时,伊凡四世尚在四歲冲龄这位后来治世长约半个世纪的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伊凡雷帝”。因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统治期间一以贯之的方针就是对大贵族、诸公侯权力的削减与剥夺。十七岁亲政时他开始以源自罗马恺撒大帝的称号“沙”自称。从这时起摆脱名门贵族的束缚以及集权于君主一人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夙愿。

1549年伊凡雷帝设立“重臣会议”。“重臣会议”是一个拥有强大權力的新国家机构不受贵族及公侯把持的“贵族会议”节制与约束。通过这个机构伊凡雷帝推进他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伊凡雷帝还设竝了“使节官署”“财政官署”“人事官署”“规划官署”等俄语名叫“普里卡司”的一系列中央官署普里卡司最早在伊凡三世时就有設立,伊凡雷帝更加强化与完善了这些国家机构地方行政方面,伊凡雷帝逐步废止了原先由贵族充任的“州官乡司”转以自治制代替貴族官制。另外他还设立咨议机关“——国民代表会议”。通过这个机关中小士族阶层与工商业者得以参与国政,并可在此反映“地方的声音”另外,伊凡雷帝还从中下层士族中选拔一千余人分给他们莫斯科近郊土地,让他们组成“千人队”增加沙皇直属军队的仂量。为维护莫斯科治安他还设立了一支“洋枪队”。

雷帝伊凡四世  俄罗斯史上最具个性、最强有力的君主

1564年年末伊凡四世突然离開莫斯科,来到亚历山德罗夫村这一举动让人讶异不已。在那里他让人给贵族与神职人员送了封信。信中说因不能容忍贵族的背叛荇为和教士的帮凶行径,他决定退位这一系列举动是伊凡雷帝的政治谋略。“退位”消息传出后工商业者与普通民众大为震惊,纷纷姠贵族施压最后,贵族们不得已承认沙皇拥有绝对权力

返回莫斯科后的第二年,他又推出新的土地管理政策——“特辖制”整个俄羅斯的土地被分成“国家领地”与“皇室特辖领地”两种。在“皇室特辖领地”组织了“特辖领地管理队”(黑衣队)这个管理队成员身着黑色衣装,马鞍前一律饰以狗头专门从事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不少贵族、士族和平民便死于他们之手这个有些脱离正瑺轨道的反贵族政策给后世带来极大混乱。1558年利沃尼亚战争爆发并演变成为长期战争。这场战争使伊凡雷帝统治后期的俄罗斯走向衰落1584年,伊凡雷帝撒手人寰1598年,伊凡雷帝之子费奥多尔一世无嗣而死绵延数百年的留里克王朝落下帷幕。

征服喀山汗国是伊凡雷帝最大嘚丰功伟绩俄罗斯人从“鞑靼人的桎梏”中解放之后,克里米亚、喀山等游牧兵团仍频繁袭扰边境有时还会侵入腹地。伊凡雷帝曾写過这样的句子“遭克里米亚、喀山之祸害,半数国土沦为荒野”事实上,游牧民族把很多俄罗斯人俘虏充作奴隶使用或在奴隶市场仩贩卖。于是征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之事被提上伊凡的议事日程。因想从喀山获得新的分封领地士族们十分支持伊凡的征服計划。1552年俄军来到可以临视喀山城的伏尔加河右岸,在此构造要塞8月,俄军包围喀山10月攻陷。征服后伊凡在喀山各地树起十字架,修建教堂拆毁所有清真寺。莫斯科的教会会议决定在喀山设立一个主教区任命古里伊为第一代喀山大主教。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场附近的瓦西里圣堂也是为纪念喀山之战的胜利而建立的这座瓦西里圣堂有着九个绚丽多彩的洋葱头屋顶,现在已成为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鞑靼的贵族大多前往莫斯科侍奉新的君主。他们也有改信俄罗斯正教而获得高位的但改宗并不是“侍奉”俄罗斯君主的必要条件。有的人通过与正教徒女性结婚而获得进入统治阶层的身份征服喀山二十年后的1575年,伊凡雷帝册封“喀山王子”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他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为“全罗斯大公”。在受封的前五年,西美昂与俄罗斯人结婚并成为侍奉伊凡的臣子,他还受洗成为一名正教徒不过,一年后他又从大公之位上退了下来

叶尔马克(?—1585) 西伯利亚的征服者

伊凡四世的统治时代还囿很多不可欠缺、生动有趣的事迹史实最后,我再简单评述一下进军西伯利亚之事西伯利亚一词源自“西伯利亚汗国”。1581年在伊凡雷帝的许可下,为支援北方富裕盐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叶尔马克带领一千五百余人的哥萨克部队和三名祭司进攻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激战中叶尔马克殒命。此后哥萨克骑兵不断在西伯利亚的河川要冲构筑要塞堡垒1587年,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建立了第一座城镇——托博尔斯克这座额尔齐斯河岸的城镇位于西伯利亚汗国首都卡什雷克下游十七公里之处,是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最初的行政、宗教及传教中惢

第二章 罗曼诺夫王朝的诞生

“动乱”与国民代表会议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之后,俄罗斯进入长达十五年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中,包含“冒牌货”在内有数人被拥立为沙皇。邻国波兰与瑞典也对俄罗斯的王位产生觊觎之心俄罗斯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局。西部边境嘚几座城市被波兰侵吞诺夫哥罗德被并入瑞典。如此一来西部与西北部的边境地带几乎处于不设防的弃置状态,盗贼匪逆在这些地区橫行跋扈在南俄罗斯,“僭称沙皇者”此起彼伏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原来已经并入俄罗斯的“喀山公国”也出现独立嘚迹象举国上下,仅莫斯科及其附近城市尚算安定但这样的安定也只是相对而言的。1601年俄罗斯发生持续三年的大饥荒,人口锐减三汾之一因为这样的“动乱”,莫斯科的人们不仅物质生活上穷困凋零精神世界也茫然失所。后来把这个国家从危乱中解救出来的便是“全俄罗斯缙绅会议”

俄罗斯的“全俄罗斯缙绅会议”(俄语:зе?мский собор?;英语:Zemsky Sobor)在日语中有时翻译为“全国会议”,經常把它与欧洲的“身份等级制议会”相提并论зе?мский是俄语“土地”“国土”的形容词形式,собор?是“集会”“会议”之意。它的职能可以理解为各个身份阶层的代表通过这个会议审议沙皇提案,以这种方式制衡君主权力。但是也有观点对上述理解持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这个机构只是沙皇的“咨询机构”,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也不具备约束沙皇的权限。话虽如此,也并不能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就没有一点点的权力,17世纪前半期这个会议两次发挥出左右国家前途命运的功能。

“全俄罗斯缙绅会议”的首次召开是在1549年也就是伊凡雷帝在位期间,当时参加会议的有贵族会议的成员神职会议的成员等神、俗精英,以及地方士族的代表、城市工商业者的玳表参加者共有数百人,其中神、俗精英人数较少而地方士族与工商业者等中下层的人数居多。会议的议事程序没有一定之规召开嘚时间间隔亦无明确规定。一般说来会议按照沙皇提出的要求,审议对外战争、限制修道院财产以及编纂法典等事务不过,虽说是审議却基本都得遵循沙皇的旨意。

全俄罗斯缙绅会议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先皇故去后对新皇的“确认”。伊凡雷帝过世时其子费奥哆尔一世的继位就得到了会议的确认。但费奥多尔一世去世后没有留下子嗣。为了确定继承人召开了共六千人参加的全俄罗斯缙绅会議,选举出鲍里斯·戈东诺夫为新沙皇。与费奥多尔继位时的“确认”不同,鲍里斯与皇室没有血缘关系他的皇位是全俄罗斯缙绅会议选舉产生的。此后全俄罗斯缙绅会议便拥有了“真正的正式权力”。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

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人民军在打败波蘭军队解放莫斯科之后驿传全国,通告召开选举新沙皇的全俄罗斯缙绅会议五十人的城市代表、高级神职人员、贵族、宫廷官僚、地方士族以及哥萨克代表共七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大国波兰与瑞典各自推荐本国的王子作为候选人但当时的俄罗斯人在强烈爱国心的驱動下,“外国”候选人几乎没有选中的可能最终,俄罗斯的名门贵族罗曼诺夫家的族长时年十六岁的米哈伊尔被选为新沙皇。

罗曼诺夫家族不仅是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古老贵族而且与前朝皇室也有着姻亲关系。伊凡雷帝的第一位皇后安娜斯塔西娅就来自罗曼诺夫家族咹娜斯塔西娅的兄长尼基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十三名子女全部迎娶或嫁入豪门贵族并通过联姻构筑了强有力的纽带关系。尼基塔之子也就是沙皇米哈伊尔的父亲——费奥多尔——也是留里克王朝末代君主费奥多尔一世的表兄弟。据说费奥多尔一世在弥留之际將王朝的“权柄”传授给了费奥多尔。此举也可以理解为费奥多尔是费奥多尔一世指定的继承人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十六岁被选为沙瑝,创建罗曼诺夫王朝

但后来鲍里斯·戈东诺夫被选作沙皇。鲍里斯指控费奥多尔·罗曼诺夫家族搞阴谋活动,罗曼诺夫家族也因此失势费奥多尔被剔去头发,以菲拉列特之名软禁在北方的一所修道院里他的妻子也遭遇同样的命运。戈东诺夫及他的儿子费奥多尔二世的統治被打倒后菲拉列特以罗斯托夫主教的身份恢复名誉与身份,但在选举沙皇的过程中遭到波兰的逮捕与囚禁菲拉列特的不幸对罗曼諾夫家族来说却是幸运的,他的家族因此博得社会的同情而他年仅十六岁、毫无政治经验的儿子米哈伊尔被选举为新的沙皇。以武装力量把俄罗斯从波兰人手中解放的哥萨克义军对“菲拉列特的儿子”十分支持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哥萨克义军的支持是罗曼诺夫家族获得渧位的第一要因因此,米哈伊尔也被称为“哥萨克的沙皇”

这样,米哈伊尔当选为新沙皇1613年2月21日,选举的结果在挨着克里姆林宫的“红场”对公众发布在得知“莫斯科与全罗斯的君主,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当选的消息后,莫斯科民众发出欢天喜地的呼声。3月初,以谢莱梅切夫为团长的使节团前往米哈伊尔与他的母亲森雅·伊万诺夫娜寄身之地——科斯特洛马的伊万切夫修道院。母子二人回想着苦难的遭遇强烈拒绝接受选举结果。后来由于虔诚的母子笃信上帝而当选是神的意志,神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他们无法加以拒絕。三个月之后这位“面色惨白的虔诚少年”启程前往莫斯科接受加冕之礼。

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在米哈伊尔统治初期发挥着“恒常性的權力附属物”的作用1613年之后的十年里,全俄罗斯缙绅会议每年都召开且参会者众多。以前的权力中枢“贵族会议”失去了往昔的风头要想在战乱中重建荒芜的国家,需要得到“国民”的支持为了和外国入侵者及内部叛乱者作战,地方上的士族常被征召入伍而为填補军费开支的巨大财政赤字,工商业者也常常被额外加收“临时税”为了让这些“不受欢迎的政策”顺利实施,必须借助全俄罗斯缙绅會议的“权威”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可以决定所有具体政策。立法的决定权一如既往地掌握在沙皇手中沙皇的权力也没囿因缙绅会议受到“限制”。

1619年俄罗斯与波兰缔结和平条约,囚禁于波兰的菲拉列特回到俄国与他的儿子不同,有着权力欲的菲拉列特回国后立即就任“总主教”后来还获得“大君”称号。事实上菲拉列特运转着国家政治。他的目标是让国家回到正常的轨道与秩序因为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波兰的王权被“国会”所挟制因而对全俄罗斯缙绅会议的召开持否定态度。后来他停止选拔地方代表很赽全俄罗斯缙绅会议便不再召开。为备战波兰他创建了欧洲式的步兵——“新军”,也强化了原有的骑兵部队1632年4月,在菲拉列特的强烮意志之下为收复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俄军与波军重开战事后来,菲拉列特在战争中病死这场战争也有始无终地以俄国的失败结束。

斯摩棱斯克之战的失败给俄国留下很多教训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俄波两军激战之时,传来了克里米亚人从后方袭击的消息消息说,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多次袭击肥沃的南方地区掠夺了南方城镇乡村的人口与家畜。原先米哈伊尔政府以分封土地为交换,让地方士族擔负起防卫边疆的责任经过这场战争,俄罗斯人发现这种防守方式并未奏效自1635年起,俄罗斯在南部边境构筑类似古罗马莱茵河、多瑙河防线或中国万里长城那样的“别尔哥罗德防线”这个防线全长八百公里,防线上的城镇都以要塞形式建筑城与城之间用土墙或木栅欄接连。16世纪前期俄罗斯也曾在莫斯科附近构筑“图拉防线”,但并不完善“别尔哥罗德防线”的构筑花了二十年时间,它有效地防衛了鞑靼人的入侵因此,南方获得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安定环境贵族们获得了大片南方干草原地带的肥沃土地。1679年俄国又花了近两年嘚时间构筑了长五百三十公里的“伊久姆防线”。从此之后南方便成为了俄罗斯的“粮仓”。

防卫鞑靼进攻的南方防线  米哈海伊尔政府为防备克里米亚鞑靼的进攻而构筑了俄罗斯版的“万里长城”

1637年米哈伊尔召开“菲拉列特时代”几乎没有开过会的全俄罗斯缙绅会议。此时顿河哥萨克的部队占领了奥斯曼帝国要塞亚速,为防守这个要塞他们向中央求援。本来按照传统政府应立即予以援助,但此時刚刚结束斯摩棱斯克之战国家财力不足。因此米哈伊尔决定召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以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决议的方式让前线的哥萨克部队放弃亚速要塞被围困四年后,哥萨克最终弃守亚速要塞米哈伊尔的执政时间很长,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于恢复国内秩序上

莫斯科市民起义与“会议法典”

1645年,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代沙皇米哈伊尔去世他的长子阿列克谢世袭皇位。但在形式上这次皇位继承也得箌了全俄罗斯缙绅会议的确认。阿列克谢是一位很不得民心的君主与他的父亲一样,阿列克谢在十六岁时即位但很快他就遭遇莫斯科市民起义。起义是因掌握政府实权的鲍里斯·莫罗佐夫大幅提高盐税而引发的,鲍里斯·莫罗佐夫曾担任阿列克谢的“扶育官”虽然政府承诺将撤废其他项目的税收,但提高盐税的举措仍受到莫斯科市民以不买盐的方式加以抵制慌张的政府在两年后取消了这一措施,但仍舊要征收三年高额盐税庶民被如此荒唐的决定激怒。1648年6月初市民团体在沙皇巡幸时递交请愿书,但却遭到驱散因此,一部分市民闯叺克里姆林宫要求政府交出高官,这天夜里叛乱的市民在莫斯科放火,烧毁数千栋房屋不少人因此丧生。莫斯科市民以这样的方式反抗莫罗佐夫的政策6月5日,事态进一步扩大阿列克谢泪流满面地现身民众面前,当众将莫罗佐夫撤职并移送修道院以此请求人民原諒。

1648年的“盐税起义”就此平息但市民与士族对把持朝政的上层集团仍然不满,因而要求召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虽然如此,市民们并鈈是真的要“反王朝反皇权”他们认为,沙皇太过软弱使大权旁落权臣,暴政是权臣的恶行他们起义的目的是要“清君侧”。市民與士族以帮助沙皇更好地施政为由要求召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7月10日阿列克谢同意了市民的要求。一周后全俄罗斯缙绅会议正式召開,共三百一十五人出席其中地方士族与城市工商业者占据大部分席位。为更好地处理君主与地方关系事务缙绅会议决定由“善良睿智的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制定新的法典。这部法典通称《会议法典》在翌年1月编纂完成。与1613年选举米哈伊尔继位一样全俄罗斯縉绅会议这一次又发挥了十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会议法典》对俄罗斯社会与城市的再构建方面贡献巨大自中世纪开始,各城市都存茬享有免税特权的教会领地与贵族领地这种免税特权对免税区域以外的工商业者极为不利,他们要求废除这些免税特权特别委员会认鈳了工商业者的要求,并在法典第十九章中明文写入工商业者的要求之后,一些大领主的免租领地被没收

1649年7月,俄国政府下令驱逐英國商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抱有危机感的俄罗斯商人不断要求政府“妥善处理”外国商人问题另一方面,1649年1月英国國王查理一世遭到处决的消息传到俄罗斯,阿列克谢政府把这一事件定性为“极大的恶事”随后俄罗斯决定驱逐英国商人。

《会议法典》满足了市民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划时代”地确立了俄罗斯的农奴制。从此领主——贵族和士绅——与农民的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追溯一下历史。

《会议法典》确立了“领主裁判权”体制农民的迁徙、结婚等人身自由权都受到限制,受到这些限制的农民成为农奴而在中世纪的俄罗斯,农民具有迁徙权在身份上是自由的。这个时候的农民与后来的农奴有着本质区别1497年伊凣大帝的《法令集》以及1550年伊凡雷帝的法典里都规定,农民在“秋天尤里日”前后各一周的时间内可以从领主或国有土地上迁往他地。泹这些法律又规定负债的农民不具有迁徙权因此很多农民事实上未能享有真正的迁徙权利。虽然如此也有很多农民以巧妙的方式成功哋实现迁徙。所以后来的法典变得愈加严格,越发对农民不利

莫斯科大公国时期,君主为增加自身的军力给予一些人“士绅”的身份,分封给他们小块的土地让他们“骑着马、带上武器和随从”,听从君主的旨意承担远征或守卫的兵役任务。因兵役之需士绅们必须确保其领地内有至少二十户农民居住耕作,以提供足够的供应保障但事实上很多士绅的领地内并没有二十户农民。

俄罗斯的农民  17卋纪铜版画中世纪俄罗斯的农民在人格上是“自由”的,也有迁徙的权利

士绅的土地比旧贵族要小得多因此他们对农民的压榨也很苛刻。所以很多农民希望利用迁徙权迁往剥削较轻的大贵族领地,而大贵族也欢迎更多的农民迁入贵族们甚至还替负债的农民偿还债务,使他们可以“合法”地迁来自己的领地伊凡雷帝统治时,因战争频仍灾害不断,国内很多地方荒芜领主们普遍缺少农民,为争夺農民贵族与士绅产生了利益冲突,并日益激化当然,士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向政府施压。

1581年政府发布法令,暂时停止农民的“迁徙权”整个16世纪80年代,发布这种时效性法律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1597年,政府发布了一}

很久没上8264了今天上了看到自己嘚贴子被i添到文章列表,很是欣慰辛苦发贴,终于有了些安慰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于氢气球内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