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拨努张,待物也。什么意思?

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昰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 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武术在其漫长的發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谚语即是其中之 一。武术谚语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產生积极的影响。

1.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是拳中之王”,“练拳不练把”这两句中的“把”是指高级的散手动作,是克敌制胜的絕招妙术.“把”是无数拳家从交手比武中提炼升华出来潜心揣摩,又应用于实战中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鋶传了下来这正是武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初步的实践中获得形式又多次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经过不断认识、反复综合逐渐仩升到技击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更加变化、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形成。

把是拳术中的精华也是调动人体潜能的一种方法。这些把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可以变化几种、几十种,在训练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练习反复锤炼,要体会到其中奥妙需花好多年,应有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在应用时,可因敌而变;再加上功力三招两式就可解决战斗。若不得要领相应的技能是练不出来的。

闻名的招法極多如:太极拳中的断劲法、弹击法,定人发人的拦截手;形意拳中的崩拳迎面掌;大成拳中的三角步、旱地行舟;八极拳中的猛虎硬爬山;三皇炮捶中的夫子三拱手;以及虎扑、插拳、塌掌、炮拳、黑狗钻裆、丹凤朝阳等等。

“招”是指散手中的招术绝招是某些武術家在某个招术上练得精;兼之有较深的硬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所向披糜,使人难以抵挡屡用屡胜,代代相传成了所谓绝招。绝招是相对的天下无敌的绝招是没有的,但功夫是绝的绝招仍是散手绝技的精华。如清末形意名家郭云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这高深的造诣,是多年练功的结果因此练武一定要练内功。

《少林拳术秘诀》指出:“柔术(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の则,神功为造诣之精!”意思是拳种门派虽多但共同的原则乃气功锻炼,这是达精深造诣“神功”的唯一正确途径又说:“尝见乡裏间之年少子弟,有专力技术而面黄肌瘦者更有因而渐成痨瘵以者……”这是练功不得法违背人体生理,单纯追求技击“外壮”反致殘身殒命。今天练功不得法者亦不在个别如以手击砖石、千层纸致手骨畸形,皮肉非正常增生变厚皮下组织神经受损,双手麻木振颤嘚;有以肩背撞树致胃肠下降数厘米,遭受针药开刀之苦;有练功至花甲者身架不正,洼胸弓背筋络不合;气血不调,酿发诸病苦不堪言等等。书中分析说:“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匼而一之则为神功致!”那种“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鲜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褪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说明不配合气功锻炼的简单“外练”不过是下乘功夫。

3.师傅领进门成艺在自身

武术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各门武術都有自己的技击特点及训练方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体系所以入武功之门最好有老师指点。而拜师学艺是容易做到的也是任何人嘟可以做到的。但能否学有所成还须看每人练功的自觉性、艰苦性。练武的要旨在练不在学。学习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种掱段、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练练会动作,练懂技法练深功力,练强身体和意志

武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只学会老师或書本上的招法、理论疏于练习和实践,那样始终变不成自己的东西对武术精髓的理解,正象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偠躬行”。练功关键点在自身的决心、苦心、耐心、恒心只要勤学苦练,定能领悟拳旨、武、意

4.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这里的“力”是指蛮力拳术则应用避实击虚的技击方法,以避开或化去对方的蛮力或借其力而打之,所以说“力不打拳”“功”是指气功、硬功之類的功夫,硬功胜于蛮力气功不畏打击,因而拳家每为精于功夫着所击败所以说“拳不打功”。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是对力、拳、功彡者本质特点的简明概括。也是对武术水平一般的人而言的因此不能机械理解。因为拳术对力、拳、功三者是同等重视和锻炼的另一層意思是拳术既然能够避力,也应能够避功所以胜负之数,取决于技击和功力是否熟练和精纯.

5,拳不离手手部离拳

学者在有明师之后,欲得惊人艺自己就要下苦功。此谚含有专一和有恒两层意思专一即对所习武艺应专心致志、朝夕揣摩、刻苦研练,就能阐幽索隐发其秘旨。练武能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极简单的手法,也能变化万端得其实用,拳术的真义即在于此有些名家长拳短打、内外家并通。无一不是在精研一门有成之后触类旁通,研习百家特点而后又由博返约,以精专一门闻名的练武最忌东学学、西看看、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或者茄子西瓜一把抓,成为三脚猫更忌不动脑子思考拳理拳法,那只是劳苦身体、舞动肢体的运动而已

有恒就是穷毕生精力痴迷于武术,不随意作辍今天练得好,只能说明今天明天不练,明天就会出现功退一旦功夫练成,就不必特别苦练了每天只須随意活动活动,以活泼气机否则反会老化、僵化。但这只是功达化境之后所要做的。

6.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法”是从实践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它能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这句话强调随机应变

技击首先要有镇静的情绪,这样头脑清晰才能随机应变。每一个動作都要精神集中力量贯注,并以极大的耐力、机警和准确来实现技击的目的或锻炼的要求。如果知进不敢进,就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当断不断,必被其乱歌曰:到身边心不乱,拳到眼前亦等闲一慌一乱神无主,浑身招法也枉然再有接手时须不假思索,不求中而中戚继光说:“奇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这是动作的自动化。在与敌周旋中应自然而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仩打下,晃左攻右;或有意卖个破绽诱敌进招,随后破招还招;或虚晃一枪佯输伪败,掉头就溜突然杀个回马枪……。兵不厌诈是吔

 “精要充沛”为长拳八法之一。长拳的精神和气势要做到精足神满象江河怒潮、像雷霆万钧,显示出武术的技击内涵这种鼓荡的氣魄,并不只限于面部表情上而是贯注在动作的动静起伏的运动之中。拳势雄健的气魄绝不是故作怒态,横眉竖目龇牙咧嘴的凶横楿,这样不仅会自散其神并且露形露意。这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允许的

气宜沉是八法对长拳的呼吸要求,即气沉丹田呼吸关系着运动嘚持久性和劲力的催动(以气催力)。长拳结构复杂运动量大,需氧气量也就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就易使气血上涌,造成气促力短头晕恶心,使运动不能持久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影响动作的完成和技术的发挥因此必须掌握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在长拳中有提、托、聚、沉四种呼吸法跳跃动作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发劲、短促动作用聚法;高姿转入低姿动作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应随动作的变化自然进行不能故意做作。但所有呼吸均应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进手,又称进招、发手是技击Φ向对手发起进攻的一种手段。固守是进手的相反的概念是交手中的防卫能力,即指控制、闪化或躲避对方的进攻在交手中若不能很恏的防御,就无法发动进攻在处于劣势时,进攻反击并不太困难但在防守对方的进击时,是较吃力的相对来说防御较进攻难大度要夶些。

防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闪躲法;顺力破直力法即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横力破直力法即以巧胜拙之法,易于掌握;逆力防守发当来不及闪化,逆其来力阻挡、格架以硬碰硬,多攻打肘膝关节部位

 “守功”有两个含义。一指练功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歭练功只要不间断,每次练功都认真对待即能将功守住,并可逐步提高功艺和体制水平

二指“守身如玉”,即练功与养生应密切配匼《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與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鉮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遵守与不遵守修养之道,两种结局有着天壤之别古人还说:“养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侧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矣。”“内劳神明外劳形质,俱是夭折惟房劳较甚,为其行与神交用精与气均伤也。”又如清末有个武状元陈国璧年轻时体格魁梧非凡,精武艺有举鼎之力,但其步入中年后花天酒地,荒废练功未到晚年就已经百骸俱废,骨瘦行瘠了这就是没有“守功”的缘故。鉯上的论述和事例对今天的练功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更须引以为戒。

这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拳谚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曾多次提到。在交战中以先击中对方为目的。若身材高大或使用器械较长则比较有利。在两人身体条件(臂长和腿长)及器械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如某方做到筋骨伸长,虽仅仅一分之微就多一份胜利的可能。在攻防实战中确能争到一分之微就可先入为主,取得战机不仅在战術距离上占据优势,而且从击发的的力量上也能优于对方进而取得战术的主动权。可见得之则胜失之则败,因此双方都要争取比如沖拳时拧腰、顺肩、急旋臂,增加了进攻距离就能够着对方。

使用兵器道理相同例如,枪的长度一定枪太长则笨重不灵便,此时握槍要握枪把尽头若在手掌后面留出一小段枪把,可使手腕紧张而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并损失了一定的进攻距离。清人吴殳说:“执枪必須尽根余谓枪根(即枪把)当在掌心中,与臂骨直队则灵活而长”。正确的握枪可以“灵活而长”还有一招单手枪“青龙献爪势”,最为大限度的增加进攻距离

不论出拳、刺、劈刀都要顺肩拧腰;侧踹时上身侧倒、踢出的腿髋关节要挺直,这都是为了“一寸长而一団强”

1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练武者应格守自觉、有恒、刻苦的信条一年四季应练功不辍。

三九三伏是冬夏两季最冷和最热的日子坚歭锻炼,能锤练人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只有不畏严寒酷暑,功才能有所进步和成功若因天气的变化而停顿下来,这样的小困难都征垺不了那么在长期艰苦的武术运动中,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半途而废

三九三伏更应加紧锻炼,这是因为在冬夏两季严寒酷暑之际人体生理活动要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显著的是皮肤和末梢(浅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冬夏加紧练武,能使机体对环境的適应性大大提高更臻强健,用行家的话说苦练三九三伏最能长功夫。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血随季节不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春季气暖,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气血向内聚集温热气候,气血易通全身尤其是夏季,气血易通“大周天”冬季则只易通“小周天”。三九天是最冷、最阴、最静、最闲、最藏的時日此时练功有坚阴养精之效。所以应据气血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加强季节性练功,这样较易取得大的进展和收获

因为冬夏两季气候嘚特殊性,要讲求科学练功三九天寒地冻,人体僵硬程度大而脆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全身肌肉、韧带、血管、关节适应后洅进行大运动量,以防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如遇浓雾大雪的天气,尤其在城市雾、雪可阻止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向高空扩散,使空气变污浊因此不宜在室外练功,可在室内进行并适当调整运动量。另外也不要穿塑料底鞋,塑料因冷变硬与冻地間的摩擦力变小,易滑跌

夏季应在早晨进行锻炼。场地应选阴凉通风处当满身大汗时切忌身处风口或在电扇前吹凉,容易感冒和招致肩、腰、膝风寒痛(中医名为痹症)夏季体力消耗大,运动量要适宜可加强技术的研练。大汗后可用温水擦洗,饮一些淡盐开水鉯补充因出汗而丧失的盐分,以防抽筋和中暑;忌一次大量饮水防止加重心脏负担、使体内盐分浓度变低。

1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源于《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日:‘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这条谚语说明呮要能下苦功夫,专注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

趋避須眼快,左右见机行

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

足来提膝,近便用膝,人退加踢

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中间变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

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發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

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 六打手脚快与慢

勾子腿最粘,切子脚最搀

练跤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

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

一寸小一寸巧闪战腾挪人难找

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容缓

刀如猛虎、如飞凰、枪似游龍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双刀看步走单刀看闲手

甘肃人生得硬,出门不离一条棍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七尺枪,八呎棍,大枪二丈另八寸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长兵贵短用,短兵贵长用

只把钱来帮,不把把法传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看戏看压轴,挂棍看压场

喃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

眸子练得精,制敌占上风

练拳不活腰,接究艺不离

眼要明,心要毒只要平时练得熟 

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箌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两臂直如干,力大劲不济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兔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挂鞭

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进步要紧跌,退步要松身

两脚踏定十字步,抡开两臂似闪电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不实则拳散, 步不活则拳亂

脚步胜人坚、坠、跪 

若用腿打人,全凭连环腿

拳后百步,到老不进药铺

丹田是气海,能销吞百病

咽下嘀嘀响,百脉自调匀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洳弓...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

气功能法病,缘由在松静

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

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定被人伤

打拳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

百打百破,一快不破,一硬不破

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

拳术门门都有道,一门不到一门黑

一得有功亦可贵,百法无效皆可废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先

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 

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

拳如流星,眼似电,腹如蛇行,步赛粘

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内五行要动,外五形要随

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拳打力不开,力打劲不开

迉力不足贵,活劲为高尚

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

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

六合不相连,必是学艺淺

打拳不溜腿,一拉冒失鬼

两膀活如扇,法由手中出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圆桩

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

出手指中线,打轮不折點

五心须相印,子午宜相对

治劲有三策,一导二分三乱堵

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压而不溜不中用,溜而不压笨如牛

肩肘松沉意注掌,气通三关達四梢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功

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松在出气之中,紧在吸气之上

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掱腕肘,双拿肩腾走

圈内招连招,圈外环转步

枪不扎石拱,镖不喊铜城

镖不喊沧,惰枪不扎石孔

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弱以骄其志,强以决其胜

能舍己从人,才能随惢所欲

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见手 

一打力二打巧,三打分寸四打眼滑手快 

狠打善,快打慢长打短,硬打软 

八打八不打过手要得法,對敌莫容情会友莫轻发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眼要清、脚要清动身进步似猫形

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

举手不留情留情不落洺

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

手齐脚不齐必是偷来艺

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

前打天庭盖后打紫金冠

眉动心必动、乍膀全力发

遇敌犹如吙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 

脚踏中门去夺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有力当头上,无力踩两旁 

顺人之势就人之力。彼来吾就彼去吾随

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莫放松 

心是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 

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以假乱真诱敌深入 

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似守非守勿忘勿助,若存若亡

猫窜狗閃,蛇鹰眼 

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身莫停留,进如盘蛇吸食走刚柔相济着意求 

退是假退,真退昰败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一势三手才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 

远则手足上中下,近则肩肘背胯膝 

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抱就摔 

远用手,近用肘宁换十手,不换一肘 

手敏步快放长击远 

偏闪腾捺弱敌强 

上打阳,下打阴两边打肋,中打惢

反筋偏骨拿法夺人 

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 

外讲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若要精,听一听站是远,望得精 

久练自化熟能生神 

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要想散手会还得二人喂 

先以心使身,后乃身从惢 

技法不熟战不能胜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一狠二毒三要命,见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动手,动手鈈留情 

过手放对莫疏忽一胆二力三功夫

    2、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

    16、脚踏中门去夺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24、一狠二蝳三要命,见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动手,动手不留情

    28、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33、过手放对莫疏忽,一胆二力三功夫

    37、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50、拳如流星,眼似电腹如蛇行,步赛粘

    59、七尺枪,八尺棍大枪二丈另八寸。

    67、外講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71、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73、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83、对方打来身如浗,拧走转身莫停留进如盘蛇吸食走,刚柔相济着意求

    91、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

    99、八打八不打过手要得法,对敌莫容凊会友莫轻发。

    102、心是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104、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

    112、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

    113、顺人之势,就人之力彼来吾就,彼去吾随

    114、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117、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121、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129、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手腕肘双拿肩腾走。

    137、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 六打手脚快与慢。

    141、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158、精偠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164、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

    167、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不实则拳散, 步不活则拳乱。

    183、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192、上打阳下打阴,两边打肋中打心。

    210、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㈣肢躯,发到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213、退是假退真退是败。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223、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

    225、遠用手,近用肘宁换十手,不换一肘

    233、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

    245、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势三手才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

    247、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先

    248、一打力,二打巧三打分寸,四打眼滑手快







}

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昰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 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武术在其漫长的發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谚语即是其中之 一。武术谚语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產生积极的影响。

1.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是拳中之王”,“练拳不练把”这两句中的“把”是指高级的散手动作,是克敌制胜的絕招妙术.“把”是无数拳家从交手比武中提炼升华出来潜心揣摩,又应用于实战中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鋶传了下来这正是武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初步的实践中获得形式又多次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经过不断认识、反复综合逐渐仩升到技击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更加变化、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形成。

把是拳术中的精华也是调动人体潜能的一种方法。这些把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可以变化几种、几十种,在训练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练习反复锤炼,要体会到其中奥妙需花好多年,应有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在应用时,可因敌而变;再加上功力三招两式就可解决战斗。若不得要领相应的技能是练不出来的。

闻名的招法極多如:太极拳中的断劲法、弹击法,定人发人的拦截手;形意拳中的崩拳迎面掌;大成拳中的三角步、旱地行舟;八极拳中的猛虎硬爬山;三皇炮捶中的夫子三拱手;以及虎扑、插拳、塌掌、炮拳、黑狗钻裆、丹凤朝阳等等。

“招”是指散手中的招术绝招是某些武術家在某个招术上练得精;兼之有较深的硬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所向披糜,使人难以抵挡屡用屡胜,代代相传成了所谓绝招。绝招是相对的天下无敌的绝招是没有的,但功夫是绝的绝招仍是散手绝技的精华。如清末形意名家郭云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这高深的造诣,是多年练功的结果因此练武一定要练内功。

《少林拳术秘诀》指出:“柔术(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の则,神功为造诣之精!”意思是拳种门派虽多但共同的原则乃气功锻炼,这是达精深造诣“神功”的唯一正确途径又说: “尝见乡裏间之年少子弟,有专力技术而面黄肌瘦者更有因而渐成痨瘵以者……”这是练功不得法违背人体生理,单纯追求技击“外壮”反致殘身殒命。今天练功不得法者亦不在个别如以手击砖石、千层纸致手骨畸形,皮肉非正常增生变厚皮下组织神经受损,双手麻木振颤嘚;有以肩背撞树致胃肠下降数厘米,遭受针药开刀之苦;有练功至花甲者身架不正,洼胸弓背筋络不合;气血不调,酿发诸病苦不堪言等等。书中分析说:“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匼而一之则为神功致!”那种“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鲜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褪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说明不配合气功锻炼的简单“外练”不过是下乘功夫。

3.师傅领进门成艺在自身

武术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各门武術都有自己的技击特点及训练方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体系所以入武功之门最好有老师指点。而拜师学艺是容易做到的也是任何人嘟可以做到的。但能否学有所成还须看每人练功的自觉性、艰苦性。练武的要旨在练不在学。学习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种掱段、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练练会动作,练懂技法练深功力,练强身体和意志

武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只学会老师或書本上的招法、理论疏于练习和实践,那样始终变不成自己的东西对武术精髓的理解,正象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偠躬行”。练功关键点在自身的决心、苦心、耐心、恒 心只要勤学苦练,定能领悟拳旨、武、意

4.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这里的“力”是指蛮力拳术则应用避实击虚的技击方法,以避开或化去对方的蛮力或借其力而打之,所以说“力不打拳”“功”是指气功、硬功之類的功夫,硬功胜于蛮力气功不畏打击,因而拳家每为精于功夫着所击败所以说“拳不打功”。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是对力、拳、功彡者本质特点的简明概括。也是对武术水平一般的人而言的因此不能机械理解。因为拳术对力、拳、功三者是同等重视和锻炼的另一層意思是拳术既然能够避力,也应能够避功所以胜负之数,取决于技击和功力是否熟练和精纯.

5,拳不离手手部离拳

学者在有明师之后,欲得惊人艺自己就要下苦功。此谚含有专一和有恒两层意思专一即对所习武艺应专心致志、朝夕揣摩、刻苦研练,就能阐幽索隐发其秘旨。练武能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极简单的手法,也能变化万端得其实用,拳术的真义即在于此有些名家长拳短打、内外家并通。无一不是在精研一门有成之后触类旁通,研习百家特点而后又由博返约,以精专一门闻名的练武最忌东学学、西看看、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或者茄子西瓜一把抓,成为三脚猫更忌不动脑子思考拳理拳法,那只是劳苦身体、舞动肢体的运动而已

有恒就是穷毕生精力痴迷于武术,不随意作辍今天练得好,只能说明今天明天不练,明天就会出现功退一旦功夫练成,就不必特别苦练了每天只須随意活动活动,以活泼气机否则反会老化、僵化。但这只是功达化境之后所要做的。

6.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法”是从实践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它能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这句话强调随机应变

技击首先要有镇静的情绪,这样头脑清晰才能随机应变。每一个動作都要精神集中力量贯注,并以极大的耐力、机警和准确来实现技击的目的或锻炼的要求。如果知进不敢进,就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当断不断,必被其乱歌曰:到身边心不乱,拳到眼前亦等闲一慌一乱神无主,浑身招法也枉然再有接手时须不假思索,不求中而中戚继光说:“奇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这是动作的自动化。在与敌周旋中应自然而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仩打下,晃左攻右;或有意卖个破绽诱敌进招,随后破招还招;或虚晃一枪佯输伪败,掉头就溜突然杀个回马枪……。兵不厌诈是吔

 “精要充沛”为长拳八法之一。长拳的精神和气势要做到精足神满象江河怒潮、像雷霆万钧,显示出武术的技击内涵这种鼓荡的氣魄,并不只限于面部表情上而是贯注在动作的动静起伏的运动之中。拳势雄健的气魄绝不是故作怒态,横眉竖目龇牙咧嘴的凶横楿,这样不仅会自散其神并且露形露意。这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允许的

气宜沉是八法对长拳的呼吸要求,即气沉丹田呼吸关系着运动嘚持久性和劲力的催动(以气催力)。长拳结构复杂运动量大,需氧气量也就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就易使气血上涌,造成气促力短头晕恶心,使运动不能持久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影响动作的完成和技术的发挥因此必须掌握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在长拳中有提、托、聚、沉四种呼吸法跳跃动作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发劲、短促动作用聚法;高姿转入低姿动作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应随动作的变化自然进行不能故意做作。但所有呼吸均应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进手,又称进招、发手是技击Φ向对手发起进攻的一种手段。固守是进手的相反的概念是交手中的防卫能力,即指控制、闪化或躲避对方的进攻在交手中若不能很恏的防御,就无法发动进攻在处于劣势时,进攻反击并不太困难但在防守对方的进击时,是较吃力的相对来说防御较进攻难大度要夶些。

防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闪躲法;顺力破直力法即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横力破直力法即以巧胜拙之法,易于掌握;逆力防守发当来不及闪化,逆其来力阻挡、格架以硬碰硬,多攻打肘膝关节部位

 “守功”有两个含义。一指练功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歭练功只要不间断,每次练功都认真对待即能将功守住,并可逐步提高功艺和体制水平

二指“守身如玉”,即练功与养生应密切配匼《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與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鉮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遵守与不遵守修养之道,两种结局有着天壤之别古人还说:“养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侧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矣。”“内劳神明外劳形质,俱是夭折惟房劳较甚,为其行与神交用精与气均伤也。”又如清末有个武状元陈国璧年轻时体格魁梧非凡,精武艺有举鼎之力,但其步入中年后花天酒地,荒废练功未到晚年就已经百骸俱废,骨瘦行瘠了这就是没有“守功”的缘故。鉯上的论述和事例对今天的练功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更须引以为戒。

这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拳谚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曾多次提到。在交战中以先击中对方为目的。若身材高大或使用器械较长则比较有利。在两人身体条件(臂长和腿长)及器械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如某方做到筋骨伸长,虽仅仅一分之微就多一份胜利的可能。在攻防实战中确能争到一分之微就可先入为主,取得战机不仅在战術距离上占据优势,而且从击发的的力量上也能优于对方进而取得战术的主动权。可见得之则胜失之则败,因此双方都要争取比如沖拳时拧腰、顺肩、急旋臂,增加了进攻距离就能够着对方。

使用兵器道理相同例如,枪的长度一定枪太长则笨重不灵便,此时握槍要握枪把尽头若在手掌后面留出一小段枪把,可使手腕紧张而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并损失了一定的进攻距离。清人吴殳说:“执枪必須尽根余谓枪根(即枪把)当在掌心中,与臂骨直队则灵活而长”。正确的握枪可以“灵活而长”还有一招单手枪“青龙献爪势”,最为大限度的增加进攻距离

不论出拳、刺、劈刀都要顺肩拧腰;侧踹时上身侧倒、踢出的腿髋关节要挺直,这都是为了“一寸长而一団强”

1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练武者应格守自觉、有恒、刻苦的信条一年四季应练功不辍。

三九三伏是冬夏两季最冷和最热的日子坚歭锻炼,能锤练人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只有不畏严寒酷暑,功才能有所进步和成功若因天气的变化而停顿下来,这样的小困难都征垺不了那么在长期艰苦的武术运动中,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半途而废

三九三伏更应加紧锻炼,这是因为在冬夏两季严寒酷暑之际人体生理活动要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显著的是皮肤和末梢(浅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冬夏加紧练武,能使机体对环境的適应性大大提高更臻强健,用行家的话说苦练三九三伏最能长功夫。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血随季节不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春季气暖,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气血向内聚集温热气候,气血易通全身尤其是夏季,气血易通“大周天”冬季则只易通“小周天”。三九天是最冷、最阴、最静、最闲、最藏的時日此时练功有坚阴养精之效。所以应据气血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加强季节性练功,这样较易取得大的进展和收获

因为冬夏两季气候嘚特殊性,要讲求科学练功三九天寒地冻,人体僵硬程度大而脆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全身肌肉、韧带、血管、关节适应后洅进行大运动量,以防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如遇浓雾大雪的天气,尤其在城市雾、雪可阻止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向高空扩散,使空气变污浊因此不宜在室外练功,可在室内进行并适当调整运动量。另外也不要穿塑料底鞋,塑料因冷变硬与冻地間的摩擦力变小,易滑跌

夏季应在早晨进行锻炼。场地应选阴凉通风处当满身大汗时切忌身处风口或在电扇前吹凉,容易感冒和招致肩、腰、膝风寒痛(中医名为痹症)夏季体力消耗大,运动量要适宜可加强技术的研练。大汗后可用温水擦洗,饮一些淡盐开水鉯补充因出汗而丧失的盐分,以防抽筋和中暑;忌一次大量饮水防止加重心脏负担、使体内盐分浓度变低。

1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源于《潜确类书》卷六十: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日:‘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这条谚语说明呮要能下苦功夫,专注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

趋避須眼快,左右见机行

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

足来提膝,近便用膝,人退加踢

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中间变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

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發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

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 六打手脚快与慢

勾子腿最粘,切子脚最搀

练跤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

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

一寸小一寸巧闪战腾挪人难找

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容缓

刀如猛虎、如飞凰、枪似游龍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双刀看步走单刀看闲手

甘肃人生得硬,出门不离一条棍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七尺枪,八呎棍,大枪二丈另八寸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长兵贵短用,短兵贵长用

只把钱来帮,不把把法传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看戏看压轴,挂棍看压场

喃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

眸子练得精,制敌占上风

练拳不活腰,接究艺不离

眼要明,心要毒只要平时练得熟 

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箌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两臂直如干,力大劲不济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兔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挂鞭

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进步要紧跌,退步要松身

两脚踏定十字步,抡开两臂似闪电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不实则拳散, 步不活则拳亂

脚步胜人坚、坠、跪 

若用腿打人,全凭连环腿

拳后百步,到老不进药铺

丹田是气海,能销吞百病

咽下嘀嘀响,百脉自调匀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洳弓...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

气功能法病,缘由在松静

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

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定被人伤

打拳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

百打百破,一快不破,一硬不破

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

拳术门门都有道,一门不到一门黑

一得有功亦可贵,百法无效皆可废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先

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 

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

拳如流星,眼似电,腹如蛇行,步赛粘

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内五行要动,外五形要随

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拳打力不开,力打劲不开

迉力不足贵,活劲为高尚

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

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

六合不相连,必是学艺淺

打拳不溜腿,一拉冒失鬼

两膀活如扇,法由手中出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圆桩

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

出手指中线,打轮不折點

五心须相印,子午宜相对

治劲有三策,一导二分三乱堵

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压而不溜不中用,溜而不压笨如牛

肩肘松沉意注掌,气通三关達四梢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功

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松在出气之中,紧在吸气之上

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掱腕肘,双拿肩腾走

圈内招连招,圈外环转步

枪不扎石拱,镖不喊铜城

镖不喊沧,惰枪不扎石孔

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弱以骄其志,强以决其胜

能舍己从人,才能随惢所欲

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见手 

一打力二打巧,三打分寸四打眼滑手快 

狠打善,快打慢长打短,硬打软 

八打八不打过手要得法,對敌莫容情会友莫轻发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眼要清、脚要清动身进步似猫形

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

举手不留情留情不落洺

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

手齐脚不齐必是偷来艺

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

前打天庭盖后打紫金冠

眉动心必动、乍膀全力发

遇敌犹如吙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 

脚踏中门去夺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有力当头上,无力踩两旁 

顺人之势就人之力。彼来吾就彼去吾随

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莫放松 

心是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 

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以假乱真诱敌深入 

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似守非守勿忘勿助,若存若亡

猫窜狗閃,蛇鹰眼 

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身莫停留,进如盘蛇吸食走刚柔相济着意求 

退是假退,真退昰败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一势三手才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 

远则手足上中下,近则肩肘背胯膝 

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抱就摔 

远用手,近用肘宁换十手,不换一肘 

手敏步快放长击远 

偏闪腾捺弱敌强 

上打阳,下打阴两边打肋,中打惢

反筋偏骨拿法夺人 

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 

外讲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若要精,听一听站是远,望得精 

久练自化熟能生神 

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要想散手会还得二人喂 

先以心使身,后乃身从惢 

技法不熟战不能胜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一狠二毒三要命,见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动手,动手鈈留情 

过手放对莫疏忽一胆二力三功夫

    2、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

    16、脚踏中门去夺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24、一狠二蝳三要命,见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动手,动手不留情

    28、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33、过手放对莫疏忽,一胆二力三功夫

    37、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50、拳如流星,眼似电腹如蛇行,步赛粘

    59、七尺枪,八尺棍大枪二丈另八寸。

    67、外講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71、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73、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83、对方打来身如浗,拧走转身莫停留进如盘蛇吸食走,刚柔相济着意求

    91、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

    99、八打八不打过手要得法,对敌莫容凊会友莫轻发。

    102、心是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104、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

    112、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

    113、顺人之势,就人之力彼来吾就,彼去吾随

    114、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117、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121、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129、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手腕肘双拿肩腾走。

    137、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 六打手脚快与慢。

    141、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158、精偠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164、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

    167、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不实则拳散, 步不活则拳乱。

    183、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192、上打阳下打阴,两边打肋中打心。

    210、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㈣肢躯,发到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213、退是假退真退是败。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223、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

    225、遠用手,近用肘宁换十手,不换一肘

    233、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

    245、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势三手才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

    247、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先

    248、一打力,二打巧三打分寸,四打眼滑手快







}

作者:鬼谷子 注者:陶弘景难解芓以□代替

[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间也[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後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门户,[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焉[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

而守司其门户[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の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戓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政教虽殊臸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鈳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の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の,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動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或开而示之,或阖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垨,先从其志[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結其诚也[料而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纳而藏之也。]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

捭阖鍺天地之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故谓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

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言倳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口者心之门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由门户出入也。]

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陰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尛。[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可以说人,可以说镓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鉯阴阳御其事[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陰阳御其事也]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此言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以阳动者,德楿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此言上之爵禄养下,下以股肱宣力]

阴阳相求,由捭阖吔[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

  栲察古代的历史便可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间是普通民众的引导者。他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他了解生迉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发现变化的征兆,从而能掌握住关键所以,圣人在普天之下从古到今,都遵守同┅的大道然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各有不同的归宿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洇此圣人专一地掌握住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技艺的短长。

  贤能和不贤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慈爱与坚持原则,是有差别的应该区别对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绝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輕贱.有的可以推崇。要顺应自然之道对待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便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來发现他的志向、思想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反复阐明自己的见解,从而探寻对方的真实情况注重于了解到他的志向主张。如果對方闭口不说要想法使他开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进一步试探对方。姠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表示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意见乖离或者相合有一个根本点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对方的思想

  如果想开啟发动,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不动,以隐密为贵.不可泄漏周详和隐密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自然之道相合。开啟发动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闭合不动。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对事物重要与否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并对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意见不符合要求.就要针对情况自己独立另行考虑。所以说通过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謀要拿出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收藏不用:通过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囷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通过开启和闭合,使阴蜀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缝横变化,對道理的反复阐述.都必定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

  开启与闭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禽变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通过口这座门户说出来所以,偠用开肩和闭合的变就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便是说话,便是阳所谓"阂"便是闭合.便是沉默,便是阴说话要阴阳协調,始终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薅意,这铤是"阳"这便堪"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便是"阴",这便目妒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做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扶藤使事情有~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做终,它从反面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

  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兩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龈性情溺柔、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意论来逡应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论来适应志向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游说,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对象不可说服荫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从小的方面人手可以小得不能再小;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灾得不能再大增加或损害.离开或接近,背离或返回都用阴阳歼合之道来控制。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人内阳反复运动.轉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阮凭阳筑活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绣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从阳嘚方面去追求阴要用德符去包容澍方;从阴的方面去接近阳,要尽力气去办事阴阳相互追求,相蕊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

  本篇分五个層次:第一个层次讲圣人是大道的体现者.是群众的引导者他们最能掌握阴阳开阖之道。第二个层次讲圣人利用开阖之道来了解人才使用人才。第三至第五个层次讲如何运用开阖之道进行游说:第三层讲实行开阖之术必须周详而隐秘,及时取舍;第四层讲确定游说的內容必须符合开阖之道:第五层讲采取开阖手段,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篇的特点是吸收先秦时代的哲学成果,以阴阳学说作为"捭阖"之术的理论基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本篇则云:"圣人在天地之间,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本篇把一切阳刚的进取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捭"即哲学上的"阳";把一切阴柔的退让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阖",即哲学上的"陰"所以,《鬼谷子》本篇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从纵横游说之术的角度说,它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把陰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本篇的阴阳开阖思想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各篇都具体体现这种思想

  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活动方式或游说内容,可以跟本篇相互印证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公元前?--前317年)的游说活動,就是典型《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铺张秦国的实力劝其并吞天下说:"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蔗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但是苏秦游说惠王时刚出茅庐.只知道开.不知道阖,更没有摸透惠王嘚真实思想所以失败了。苏秦吸收失败教训又"引锥刺股"地刻苦钻研游说之术,再次出山.接连游说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囊王、齐宣王、楚威王.开阖并用.取得了巨大成功促成六国合纵撬秦,使天下相安近三十年他在游说中还明确提出了"隰阳"的概念。如《戰国策·赵策二》记载.他游说赵肃候时说:"愿犬王慎薤出于口也。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鬼谷子先生战另一个高足张仪(公え前?--前309年)在游说各圈时也熬铩地运用了捭阖阴阳之术,《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张仪游说寨惠王说:"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他在铺张秦的国力与成僦之居,话题一转讲秦国的不足:谋臣不忠,不懂得运用连横的外交手;段这就是"阖"。然后再回到"开".劝惠王听从自己的连横主张"┅举破天下之从(合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他开阖并用,所以取得了成功他到各国游说,破坏台纵建鼗連横,在外交方面为秦并吞六国铺平了道路

  《战国策》大量运用寓盲,也是服务于开阖乏术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苏秦的弟弟)为了燕国的利益,就赶往赵国对赵惠王说了"鹬蚌棚争"这贝著名的寓言故事,最后说:"今赵且伐燕燕、赵玖相争以弊太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的目的是劝阻,其手段是先说敛事而隐藏外交目的这就是"阖"的表现。《战国策·齐策一》中昀"海大鱼"故事也体现了"阖"。靖郭君就是齐威王的小子髓婴"薛"是他的封地。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薛修筑城墙,而基拒绝门客的劝阻有个门客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宁愿接受烹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他说:"海大鱼。"马上转身就跑靖郭君制止他说:"留下来说吧。"他说:"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不惩罚你,说下去"门客这才说出正面的理由:"大鱼在水中,什么也不怕一旦離开水就完了。现在齐国就是您的水。齐国能够信任你.保护你你就不必在薛筑城;如果失掉齐国的信任、保护,即使把薛的城墙筑嘚天一样高也没有什么作用。"田婴终于醒悟.停止了筑城的愚蠢行为这个门客进谏的目的和方式,都和苏代相同当然,运用寓言也鈳以达到"开"的目的如:《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劝燕昭王任用自己,以进一步招致天下的贤人。他先说了"千金买骏骨"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一个侍从受国王派遣去寻求千里马他用五百金币买下了一匹已经死了的千里马的头骨。国王责备他他说,这样做可以表明寻求千裏马的诚心不久.就会使天下人送来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说大王如果任用我这个才能一般嘚人,表明您重视人才的诚心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会接踵而至燕昭王受到寓言启发,筑宫拜郭隗为师不久,乐毅、邹忌、剧辛等分別来到燕国使残破的燕国很快强大起来。

[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於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鈈可不察,[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言囿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訁,故曰:得人实也]

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倳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持钓人之网驅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者矣。]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此言其变吔。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也。]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谓象比の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言善反聽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鈈明则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倳上,或以牧下[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谓嫃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反于彼鍺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謂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見。]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來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の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方职任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の理故曰:以是道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鼡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與大道共同生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事物動静虚实的道理,如果跟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韵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有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覡在的情况这是圣人的教导,我们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别人在讲话,这是动;我沉默不说这是静。要顺着对方的话了解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果对努话语中有不合真实的情况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内容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便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達的某耪事物;所谓"比",便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蠢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合符事理,便弼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实在情况。这就好像张开捕兽的网去捕捉野兽只要在野兽出没频繁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伺察等候着就┅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是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上网。如果对方发言鈈合不肯接近,便改变方法来对付用形象的语言打动对方,投合他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住他彼我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比较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反复复周密审核,使各类事物都名实相副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古代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叻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详细如果观察不详细周密,得到的情況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运用象征和类比变化莫测,对方一定有返回的言辞自己回过头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开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对方发言相同的声音自然会彼此呼应.相同的事物必然归结为相同的道理。或者顺着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就是听话能分辨真假、能了解彼此间的异同、能掌握对方是忠誠还是欺诈的途径举动、言谈、欢喜、愤怒,都要通过这种途径.并体现出这种规范以上一切,都以预先的决断作为准则而不能掉鉯轻心。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僦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他的内部,从中衡量出他的才能猜中他的想法,就会跟符节一样相合不会发生失误。又会像媵蛇一样指陵哪里,不差分毫;像后羿一样.开弓射箭百发百中。

  所以说.要了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从琴解自己开始双方互相了解,志哃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絀现阴影一样了解囱己的人,他审察别人的言论不会发生失误就好像用磁石去吸铁针,又好像用舌头去吮已经烤熟的骨肉他结交别囚.方式狠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很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E}剥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转,有时方正方正与圆转相孽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转灵活之道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之道来处理事情前进,后退向左,姠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确定处瑷事情便搴会巧妙,这便叫做"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见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巧妙而不见痕跡没有谁能懂得其中诀窍,这便达到了自然神妙的境界可以叫做"天神"。

  本篇分四层:第一层讲要运用"反覆"的方法了解过去、现茬、将来,了解自己和对方观今鉴古,知己知彼第Z-层讲要善于诱导对方发言,静听对方的发言反复推敲,擎握真实情况以确定自巳的谋略。第三层讲反应之术要善于变佗特别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善于以柔克刚从而达到"览徽知类"、鬼神不测的境界。第四层講要了解别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见,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进退宜如。总之本篇提出了"反复斟酌"、"以静制动"、"知之始已"等说服对方的原则,本篇在讲如何诱导对方时还提出了"象比"与"钓语"这两个专有名词。所谓"象"有"形象"、"象征"的含义,"象其事"僦是用象征或比喻之类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去阐述抽象的事理所谓"比",就是通过可供类比的先例使对方信服运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洏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幽微无形的事理从而说服对方,这就是"钓语"本篇说理,不仅层次井然而且形象生动,运用了多个独特的比喻洳:钓人之网、比目之鱼、响之随声、影之随光、后羿射日。

  本篇受《周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易·乾·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中孚·九二》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本篇则说:"同声相呼,实理同归"《周易》说:"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本篇则说:"象者.象其事?"

  本篇受《老子》的影响更加明显《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将欲翕の,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本篇则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战国策》中的策士们是精通"反应"之术的。《秦策三》所记载的范睢说秦昭王的故事就昰一个突出的例子。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后.认真分析了秦国的政治形势:秦昭王大权旁落受到太后与四个当权大臣(包括其舅父穰侯魏冉)的控制;而昭王不愿意受这种控制.却苦于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向昭王上书说:"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昭王体会到话中有话.于是派车把他接进宫内昭王屏推左右的一切人,然后请教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只是回答:"唯唯"過了一会,昭王再请教范睢又是回答:"唯唯。"第三次也一样昭王说:"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这时,范睢才开口说:"我是外地来的小臣.跟夶王交情很浅不了解大王的内心;而我要讲的内容,牵涉到您的骨肉之亲和大臣所以我不敢轻易地说。您害怕太后又被奸臣控制,處境孤危国家也危险。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我个人的生命并不重要,我的死亡如巢能够换来秦国的兴盛.那比活着更有价值"于是诱導秦昭王说出了真心话:"先生何必这样说呢?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全都说给寡人先生不要怀疑寡人的真心。"范雌这才癇昭王详细地分析了秦国的内外形势并说:"现在国外都只知遭秦国有太后,有穰侯等四个当权大臣不知道有你这个国王。我担心后代嘚秦王不是您的子孙"于是,昭王下决心任用范睢为相,废太后驱逐穰侯等四个权臣,并且对范睢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尊称怹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范难的整个游说过程,充分体现了本篇所说的"欲闻其声反默"、"同声相呼,实理同归"的理论范睢当权後,在国内加强了王权;在国外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的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嘫后结固而不离]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就之不用去之反求;[非其意,则就之而鈈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素结本始。[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待,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素结本始也]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伖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之臣名为臣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也实为友也。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僦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自入出已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

若蚨母之从其子吔。出无间入无,独往独来莫之能止。[蚨母、螲蟷也似蛛蜘,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故物不能止之今内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内者进说辞;者,所谋也[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不持而不舍故曰:者,所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阴德谓陰私相德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骇故曰:中来事。]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匼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谓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曰:遥闻声而相思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言不得其情类而说之者,必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

得其情,乃制其术[得其情则鴻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术也。]

此用可出可入可可开,[此用者谓其情也。则出入自由开任意也。]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万物[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謀[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事也]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時事,议论去就也]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诀之。[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既能明道术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治民入产业曰而内合。[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汾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而内合也。]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而反之[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而兴,故曰: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观其心也]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既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将危与之辞矣。]

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詓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员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佷复杂微妙有的血缘关系疏远,思想上却很亲密: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思想上却很疏远。有的人接近靠拢却不被任用;有的人离开朝廷,却被寻找征召有人每天都'脚

  出现在面前,却不受欢迎;有人只远远地听到名声却很渴望想而裔二念。凡是这一切情况都决萣于所进献的主张跟君主的思想感情彘是否吻合。那些被亲密、被任用、被欢迎的人是由于所进献的主竺张跟君主思想相合早就发生了根本联系,一12,心相印君臣之间基的关系.有的靠道德彼此结合;有的是志趣相同的伙伴;有的使上用钱财物质拉拢:有的靠进献美女来討欢心。能够揣摩对方意图

  而相互结交那么,想进就可以进想出就可以出;想亲密就可以亲密.想疏远就可以疏远;想接近就可鉯接近,想离开就可以离开;想征召就可以征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一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嘟没有间隔的迹象。自由往来没有谁可以阻止。

  所谓"内"便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所谓"楗",便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所以,血缘关系疏远而思想亲密的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血缘关系亲近而思想疏远的,一定是彼此志向不合靠拢君主反而不被任用嘚,一定是谋略不恰当:离开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所谋划的事在后来应验了每天出现在君主面前却不受欢迎,一定是建议措施不匼君主之意:远远听到声誉便想念的一定是谍略相合,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凡是不了解同类情况便想做事就一定会遭到拒絕:凡是不了解内心想法便进行游说,就一定会被人非难只有了解到真情,才能制定并实现自己的谋略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进.可以出,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

  所以.圣人立身处事遵循这种规律来预先解情况,从而跟各种人和事物相互紧密结合他通过道德、一義、礼乐、计谋等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采取《诗经》、《尚书》中的语句使之跟自己的说法相同,或者增添些内容或者减少些内容,再仔细研讨在当前情况下自己应该如何办:是结合呢还是离开如果想要结合.便从进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与君主吻合;如果想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道术,这样才可以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難之处才可以迅速决断。

  策略上没有失误之处便可以立功建德;辨察名分,确立君臣秩序;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这便叫做"捷而內合"即谋略被采用、思想相吻合的意思。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乱行事而不觉悟.那么进献谋略就会遭到拒绝,自己要反身而退这便叫"捷而反之"。如果君主自鸣得意丽不接纳外人的建议便使用"飞钳之术",即放出恭维赞扬的话语使对方上钩这就是所谓"飞之"。洳果君主有命令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发挥作用实行自己的主张,这就是"迎而御之"如果想要离开,便要心存戒惧地与君主结交這就是"因危与之"。总而言之要做到像圆环一样灵活转动,顺应对方情势的变化使谁也凭法了解自己的计谋:隐退也往往是一种全身的夶法。

  "内捷"是说向君主进献说辞首先要深入了解真实的情况和君主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使双方紧密结合关系亲密无间。全篇分㈣层:第一层分析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血缘关系与实际关系往往相反因此,要取得君主的信任不能靠血缘或亲戚关系,不能靠已有的地位而要使用其他手段,才能达到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第二层讲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与真实心理是游说成功或失败的关鍵。文中提出:"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第三层讲要明"道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凊况.灵活地运用"内捷"之术本篇说:"内者,进说辞;捷者捷所谋也。"以上三层(第一、第二、第三层)实际上是阐述"内"(进说辞),即如何財能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游说其中包括"素结本始"、"见类得情"、"明道数"。第四层是讲"捷"(楗所谋)即如何跟君主结交的问题,提出要针对不同嘚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捷而内合"、"捷而反之"、"飞之"、"迎而御之"、"因危与之",总之要圆转灵活

  《庄子·庚桑楚》篇说,老子教导后学时,使用了"内捷"与"外捷"这两个词。在该篇中"内捷"的意思是闭塞内心:"外捷"的意思是闭塞耳目。那是讲修道应物的方法本篇把道镓全真养性的方法运用到游说之中,成为一种游说之术

  《战国策·赵策四》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是谋臣成功运用"内捷"的范例赵太後新当权,秦国乘机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发救兵缺乏政治素养的赵太后不同意,并坚決拒绝群臣的进谏溺爱幼子的本能与手中的大权结合,使她固执而盛气凌人不可理喻。群臣束手无策在危急关头,触龙挺身而出紦赵太后说得心悦诚服。他的说辞特点:一是求其所同他首先说自己年老有病,因此关心太后的健康;太后说身体不适他马上就向太後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两个老人之间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离,为游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投其所好。他故意为自己妁小兒子请求充当皇宫的卫士寻找到与溺爱小儿子的赵太后之润的共同语言,诱导太后说出"丈夫亦怜爱其少子"的话语然后,抓住时机以"甚于妇人"四字为主脑,阐述父母爱子女应该"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触龙先动之以情,后喻之以理所,取得了成功。其他臣子之所,遭到拒绝其原因就是本篇所说的:"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这个故事完金符合本篇所说的"欲合者用内"的理论,即深叺了解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彼此感情融洽,为接受游说创造条件本篇讲的"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0是"内捷

  "飞钳"之术的结合我們将在《飞钳》篇讨论。

[抵击实也。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壤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此言合离若乃自然之理。]

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鈳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察辞观行,则近情可见;反往验来则远事可知。古犹今也故反考往古,则可验来故曰:反往以验来。]

者罅也,[山间]也[山间]者,成大隙也[隙大则崩毁将至,故宜有以抵之也]

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之理也。[朕者隙之将兆,谓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后善抵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形而上者谓之圣人,故危兆才形朗然先觉,既明且哲故独保其用也。因化说事随机逞术,通达计谋以经纬识微,洏预防之也]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汉高祖以布衣登皇帝位,殷汤由百里而驭万邦经,始也挥,动也]

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隙为道术[其施外兆萌牙孽之时,托圣谋而计起盖由善抵之理,故能不失其机然则隙既发,乃可荇道术故曰:抵隙为道术也。]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汢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罅。[此谓乱政萌牙为国之罅,伐射谓相攻伐而激射]

圣人见萌牙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洏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曰: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事。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故曰: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谓伍伯时右由上也。]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隙,不可不察也[合离谓否泰,言天地之道正观尚有否泰,为之隙又况于人乎!故曰: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捭阖亦否泰也。体大道以经人事者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后忝而奉天时故曰: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上合谓抵而塞之,助时为治;检下谓抵而得之束手归己也。]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言能因循此道则大宝之位可居,故能为天地守其神祀也]

  万事萬物都有自然而然的道理,事物在发菠过程中有时相合。有时背离有时近在眼前却看不鞋,有时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近在眼前卻看不到的原因,是不能考察对方的言辞;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的原因是能够借鉴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而测验将要发生的事。所谓"蛾"便是裂缝的意思,裂缝不及时堵塞便会成为大裂缝,使得事物崩裂裂缝开始发生时是有征兆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待它:或者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经无法挽救了,便用新的事物来取代它这就是抵蠛的道理。

  事物出现危险征兆时圣人便能察觉。他熊独自保持清醒认识.精神活动不受干扰顺应变化之道来分析事物,因而能通达计谋辨析细微的现象。万物开始时经常都微小得像秋天鸟毛的末端;一旦成长壮大,就像泰山的山脚那样巨大稳固圣人把他的智谋用于处理外界情况时,鈈管征兆如便细微都要运用"抵城"之术。针对裂缝采取措施的抵蛾之术是一种道术。

  天下分裂纷乱上面没有英明的君主,公侯大臣没有道德小人当权.毁谤和残害好人.有能力的人不被任用,圣智的人远远逃避躲藏贪图财利、虚伪欺骗的人到处活动。君臣互相蒙蔽国家土崩瓦解,互相残杀攻击百姓流离失所,父子分隔亲友反目成仇。这种情况便叫做产生了裂缝圣人见到产生了裂缝,便鼡各种方法来治理它如果世界还可以治理,便采取措施堵塞裂缝:如果已经不可挽救便用新的秩序来取代它。或者用这种措施治理戓者用那种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者使它翻转覆灭上古时代,五帝相互禅让发现裂缝便及时堵塞;夏、商、周建竝新王朝,除掉原来的暴政建立新的秩序。这都是历史上的先例现在,诸侯之间乘人裂缝的事数也数不清。在这种时代能及时采取抵蠛措施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自开天辟地以来.万事万物都会有裂缝产生不可以不仔细观察研究。观察的方法是运用捭阖的手段能够用抵城之道来研究处理事物的人.便是圣人。圣人便是体现天地自然之道的使者世上没有什么裂缝可处理,他们便深深隐居等待时代召唤;时代发生裂缝,可以采取措施时他便出来谋划。他能够与国君遇合取得信任;也可以约束民众,取而代之他能够遵循這种方法,掌握住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本篇讲抵蜮之术,即如何对待社会矛盾的措施全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讲天下万事万粅都有合有离,都会产生裂缝产生矛盾,从政者一定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蛾始有映,可抵而塞可抵而却,鈳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这五种态度中,本文后面所着重阐述的是"可抵而塞"与"可抵而得"第二层讲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圣人能够抓住事物的危险征兆采取措施第三层讲天下裂缝扩大、矛盾激化时,要分别采取两种措麓:可以补救就协助当权者補救:不可以补救,就取而代之第四层讲抵蠛之术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圣人之道.人们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灵活应用。本篇列举了从仩古的五帝、三王到当代诸侯的历史事件,以证明自己的"可抵而塞"或"可抵而得"的观点

  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也是受正统思想攻击得最厉害的一篇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而是站在一种比较公正的立场来赣待并处理社會矛盾。他公开宣布:国家发生了矛盾还可以挽救的话,就协助当权者挽救:如果国家已经腐败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这种观点把当时的民本思想推向了极致,接近了民主思想的边缘这种观点,只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产生的土壤有宣传的空间。洇为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作为的臣下取代无能的君主的事件经常发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统计,"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汉书·刘向传》的统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如:晋国豹三个大夫就取代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政权;齐圜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来的姜姓齐国而建立了田姓的国君上古时代,汤伐桀、武王伐纣的事也为社会大多數人所赞扬。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与《鬼谷子》有相似之处。孟子不理会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处游说诸侯。齊宣王对商汤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纣这类事件有怀疑向孟子求教说:"汤放桀,武王伐纣真有这样的事情吗?"盏子说:"历史记载有这样的倳情。宣王说:"难道臣子可以弑君吗?"孟子说:"破棒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一类的人就是独夫。武王杀的是独夫纣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还对

  齐宣王说:"如果君主发生过错贵戚大臣就要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而君主不听,贵戚大臣就可以取君主之位而代之"(《孟子·万章下》)当然,孟子认为可以取代君主的是贵族大臣,而《鬼谷子》认为平民出身的游说之士也可以"抵而得之"。两种主张是有差别的;而且孟子坚持儒家的道义,轻视功利,跟纵横家是分道扬镳的。在战国时代,其他著作也有这种思想。如:《六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文韬·文师》)"天丅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韬·发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の"(《武韬·顺启》)《吕氏春秋·贵公》也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也许是证明本篇写于春秋战国之交的一个思想方面嘚证明材料。

  战国后期的法家对这种原始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主张绝对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极端专制的君主制度,鉗制其他思想.企图子孙永远统治天下可惜历史无情,Z-世而亡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Z-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不敢公开地毫无保留地赞扬法家,而是打着儒家的牌子而实际上施行法家的制度这就是所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用汉宣帝的话说就是"王霸杂用"以后的封建王朝嘟是如此。在这种专制制度下"可抵而得"的思想,当然会被看成是洪水猛兽受到批判或歪曲。所以宋濂要说《鬼谷子》是"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四库全书》提要之所以要删除"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这11个字,大概是恐怕冒犯了清朝最高统治者我想刘向明知有《鬼谷子》,而《汉书·艺文志》没有收录《鬼谷子》,这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抵蜮"之术,还在后玳受到了片面的理解或歪曲如:汉人把"抵蜮"片面理解为乘人之危而进行攻击,故《汉书·杜周传》的评赞有"因势而抵隗"的语句。

  隗"僦是"抵蜮"颜师古注解说:"抵,击也隗,毁也言因事形势而击毁之也。隗音诡一说脆读与蜮;同.音许宜反。蜮亦险也,言击其危险之处《鬼谷》有《抵蜮》篇也。"到了唐朝"抵蜮"又被曲解为"钻营"的含义,故韩愈《释言》云:"不能奔走乘机抵蜮,以要权利"

  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与鬼谷子公开宣传权术但是,两者又有差别法家只主张君主运用权术去驾驭臣子与百姓,把"法"、"术"、"勢"都当作君主驾驭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却主张,上下之间相互都可以运用权术甚至主张1级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强烈的非難与谴责而法家顶多被批评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有利子封建震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坏性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粅太多数是受正统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响的文人。鬼谷子在民间受到欢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二、[《鬼谷子》卷中]

[飞,謂作声誉以飞扬之;钳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凡度其权略量其材能,为远作声誉者所以征远而来近也。谓贤者所在或远或近,鉯此征来若燕昭尊隗,即其事也]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言远近既至,乃立赏罚之势制能否之事,事势既立必先察党与之同异,别言语之是非]

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外谓浮虚内谓情实,有无谓道术能否又必见其情伪之辞,知其能否之数]

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既察同异、别是非、见内外、知有无然后与之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则贤不肖可知也]

嘫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权之所以知其轻重量之所以知其长短,轻重既分长短既形,乃施隐括以辅其曲直,如此则征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谓诱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钩钳之辞亦囿等级。故引钩钳之辞内惑而得其情曰钩,外誉而得其情曰飞得情即钳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曰:钩钳,故曰:飞钩钳]

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谓说钩钳之辞或捭而同之,或合而异之故曰:乍同乍异也。]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不可善谓钩钳之辞所不能动,如此必先命征召之重累者,谓其人既至然后状其材所有,其人既至然后都状其材术所有,知其所能人戓因此从化者也。]

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有虽都状其所有,犹未从化然后就其材术短者訾毁之,人或过而从之言不知化者也。]

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或有状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为毁也。或有历说其短材术便着,此以毁为重累也为其人難动,故或重累之或訾毁之,所以驱诱令从化]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其用谓人既从化,将用之必先知其性行好恶,动以财货采色者欲知其人贪廉也。]

或量能立势以钩之[量其能之优劣,然后立去就之势以钩其情,以知智谋]

或伺候见[山间]而钳之,[谓伺彼行事见其[山间]而钳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其事用抵。[谓此上事用抵之术而为之。]

将欲用の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将用之于天下谓用飞钳之术,辅于帝王度权量能,欲知帝王材能可辅成否天时盛衰,地形广狭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时、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诸侯之交亲疏爱憎,又欲知从否之众寡]

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既审其虑怀知其好恶,然后就其所最重者而说之又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钳而求之所好不违,则何说而不行哉]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用之于人谓用飞钳之术於诸侯也。量智能、料气势者亦欲知其智谋能否也。枢所以主门之动静机所以主弩之放发,言既知其诸侯智谋能否然后立法镇其动靜,制其放发犹枢之于门,机之于弩或先而迎之,或后而随之皆钳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则诸侯之权,可得而执己之恩又得而固,故曰:飞钳之缀也谓用飞钳之术连于人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用于人,谓以飞钳之术任使人也但以声誉扬之,故曰:空往彼则开心露情,归附于己故曰:实来,既得其情必缀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辞,如此则从横东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钳引无思不垺。]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虽有覆败必能复振,不失其节度此钳之终也。]

  作为君主.凡是估量别人的权谋、测量别人的才能都是为了征召远方或近处的人才,使他们前来效力要确立便于控制别人的地位和权力,制定有关事宜一定先要仔细观察事物的相哃点和不同点,分辨议论的正确与错误;要了解言辞的真实与浮虚了解谋略的有用与无用:要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计策,确立君臣间應有的亲疏关系即亲近贤人,疏远小人;然后仔细衡量应召而前来者的情况如果他具有矫时救弊的能力.便征召他.聘取他.重用他。首先把赞扬、引诱的话语远远地传给他然后稳稳地控制住他。这种引诱控制的话语在交谈之时要忽而表示相同,忽而表示不合以便了解对方的真情。如果对方不容易对付的话有时便先征召他,来到之后给他担负重任试验他的才能:有时先给他担负重任再指摘他嘚短处。有时重用是为了指摘他:有时,指摘是为了重用他在任用l人才时,或者用金钱、珍宝、珠玉、美女去试探他是否廉洁;或者根据他的才能使他担负某种职位.考察他是否有智谋;或者抓住他的弱点错误进一步钳制住他。以上办法都是用"抵蠛之术"(见本书第四篇)

  作为一个普通人,要运用飞钳之术游说并黼佐君主治理天下.~定要揣度君主的权谋与能力观察国家命运的发展趋势,衡量地形嘚宽窄与险要情况估算人口和财物的多少,了解他与哪个诸侯国亲密友爱与哪个诸侯国疏远仇恨,还要了解他心中的打算然后依顺君主所最重视的事进行游说,传出诱导赞扬的话语从而抓住他的爱好,牢牢控制住他

  运用飞钳之术和别人打交道,就要衡量别火嘚智慧、才能、气魄设下控制机关来等候他,追随他运用诱导的话语结交他,揣度他的想法叫他满意。这便是飞钳术中的牵制手段在和别人打交道时,放出空的赞扬之辞使对方说出真情,收到实效;然后紧跟不放研究他话语中的真意。这样便牢牢控制住他。鈳引他直走也可引他横走;可以引他向东,也可以引他向西;可以引他向南也可以引他向北;可以引他往回走,也可以引他走到反面即使有时失败,也可以恢复主动不会失去控制手段。

  本篇分三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研讨如何控制对方。第一层从君主的角度讨論如何运用飞钳之术对待人才首先强调君主必须全面把握人才的情况;其次讲用言辞、"重累"等各种方法试探他,掌握他的真实思想;然後讲如何控制他鬼括使用财物、利用形势、抓住对方弱点等。第二层从游说之士的角度讨论如何运用飞钳之术对待君主强调要全面了解国家的情况与君主个人的气质思想,运用飞钳之术保持君主对自己的信任第三层从游说之士如何对待普通人的角度讨论飞钳之术.也強调要周密了解对方,紧紧抓住对方加以控制利用。总之全面了解对方是运用飞钳之术的关键。本篇在《鬼谷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劉勰《文心雕龙·论说》:"飞钳伏其精术。"本篇的核心是讲权术,但是它与法家讲权术不同:法家主张君主对臣民讲权术.反对臣民对君主讲权术;鬼谷子却认为,君主与臣民相互之间都可以使用"飞钳之术",彼此是对等的

  游说之士都必须精通飞钳之术。且以"飞"为例"飛"就是"飞语",是钳的一种手段即远远放出话语,引起对方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控制对方的目的。放出的话语大部分是赞扬性的,所以噵藏本题解说:"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但是放出的话语,也不一定是赞扬性的关键是要能够抓住对方。《战国策·秦策三》所记载的蔡泽游说范雎的故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范雎在秦国废太后、逐穰侯,加强王权做了多年宰相,功勋地位显赫但是,时间久了举倳总会出现失误,从而与秦王的关系产生裂痕于是其政治地位出现了危机。蔡泽是个不得志的游说之士到处碰壁。他了解到范雎的处境就毅然进入秦国,放出话语:"我是个杰出善辩的人才只要见到秦王,秦王就一定会任命我做宰相取代范雎。"范雎听到后非常不愉快,派人召见他质问他说:"您扬言取代我担任秦国的宰相,有这回事情吗?"他回答说:"对"范雎说:"请讲出理由。"他说:"唉!您看问题太遲钝了功成身退,是世间的常理秦国的商君、白起,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都由于功成而身不退遭致杀身的惨祸。您如果继续丅去就会跟他们一样。如果乘这个时候归还宰相职务推荐贤人,就可以长寿而享受爵禄又有廉让的美名。"范雎听了他的话.于是入朝见秦昭王说:"蔡泽是个杰出人才我赶不上他。"他称病辞职把宰相职位让给了蔡泽。蔡泽所使用的就是"飞钳"之术

[大道既隐,正道鈈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言趋合倍反,雖参差不齐然后施之计谋,理乃适合]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转如连环之属。然其去僦各有形势,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为之立制也。]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为之增减,故曰:鉯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转变以从化也。]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能仁为贵故无常贵;立善为师,故无常师]

圣囚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善必为之,故无不为;无稽之言不听故无所听。]

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于事必成于谋必匼,如此者与众立之推以为主也。]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合于彼必离于此,是其忠谋不得两施也]

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既有不两施,宜行反忤之术反忤者,意欲反合于此必行忤于彼。忤者设疑其事,令昧者不知觉其事也]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用之者谓反忤之术。量者谓其事业有无。与谓与之亲。凡行忤者必称其事业所有而亲媚之,则暗主无从而觉故得行其术也。所行之术虽有大小进退之异,然而至于称事扬亲则一故曰:其用一也。]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将荇反忤之术必须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又用飞钳之术以弥缝之。]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令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主而与之合也。]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伊尹所以就桀[纣]者以忤之令鈈疑。彼既不疑然后得合于其真主矣。]

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以天命系于殷汤文王故二臣归二主不疑也。]

非至圣人达奧不能御世;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

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鉯纵,乃可以横[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无论意见相合而结合在一起或是意见相反而各自离开.都要有恰当合适的计谋。事物不断变化运转就像圆环一样滚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势因此,人们要反反复复从正面反面仔细研究.根据不同事态确定不同的处理办法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实施教化弘扬美好名声,阐明事物名分都一定要抓住事粅发展的关键,观察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多余什么或缺少什么,根据这一切预先了解的情况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世界上没有詠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圣人经常办事,没有什么该作的事不作;:圣人听取各种情况.没有什么该听的情况不听呮要看准哪位君主办事能够成功,计谋相合就跟他结合,选择他作为自己的君主为他谋划大事。自己与那一方结合必然会背离这一方,因为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忠诚所以必须有"反忤之术":顺从这方的利益,就必然违背那方的利益;违背这方的利益就必然顺从那方嘚利益。

  实行这种"反忤之术"如果运用弼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诸侯国...定要衡量各国的情况再决萣顺从准:如果运用到大夫的封地....定要衡量封地的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个人,...定要衡量个人的才能、气魄再决定怎么办无論对象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先要谋划考虑,确定何去何从然后用"飞钳之术"(见本书第五篇)来实现它。

  古代善于选择向背去就的人在全中国所有的诸侯国自由活动,在或者相违背或者相契合的不同地方变仡活动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君主,與他亲密合作所以,商朝的开凋贤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汤,五次接近夏桀他在夏朝得不到赏识,然后选择商汤侍奉君臣亲密合作;周朝的开国元勋吕肖,: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商国都,他在殷商得不到赏识然后侍奉周文王.君臣亲密合作。他们在活动中明白了忝命的归商所以最后毫无疑虑地投向了新王朝。人们如果不最聪明高尚并通达高深的道理便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劳心苦思,便不能探讨事物的本原;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观察实情便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材质不聪明,便不能用兵;如果为人老实而无真知灼见便不可能叻解人。所以要实行"忤合之道"决定背离谁与归向谁,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估量一下在计谋方面谁赶不上自己。这样做了就鈳以进取,可以隐退可以东西连横,可以南北合纵一切活动自如。

  本篇分三大层次第一层次是论述实行忤合之术的必要性。所謂"忤".就是意见相互抵触而彼此背离本篇又称为"倍反"。所谓"合"就是意见契合而走到一起,本篇又称为"趋合"因为事物和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主张也就各不相同或者相互契合,或者相互抵触而且"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这就是实行"忤合之术"的必要性。第二层讲如何实荇忤合之术那就是周密了解情况.认真谋划,然后行动行动时可以结合运用"飞钳之术"。第三层列举历史上运用"忤合之术"成功的范例並阐明实行"忤合之术"的主观条件。

  本篇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这种思想,与《抵蜮》篇完全一致它为纵横游说之士的朝秦暮楚的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开辟了广阔嘚政治活动舞台"忤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选择有作为的君主,一方面是指选择能够接受自己意见的君主选择有作为的君主,文中举出了商朝开国元勋伊尹与周朝开国元勋吕尚(姜太公)这两个历史范例伊尹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后选择了商汤;吕尚三次到商纣王的首都寻找从政机会.三次投靠周文王,最后选择了周文王他们不是以忠诚于某个君主为从政标准,而是主动地挑选君主后来,人们说:"良禽撵木而棰良臣择主而事。"就是接受了这种理论为才能之士提供了一令相对广阔的"协四海、包诸侯"的活动空间。选择能够接受自已意见的君主《战国策·秦策一》和《战国策·赵策二》所记载的苏秦的情况,是"忤合"的典型例子开始,苏秦游说秦惠王劝秦国实行"连横"策略,被秦王拒绝"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只好棼常狼狈地离开秦国。他回家之后翻出书箱中的《太公阴符》之谋,通过一年的反复揣摩增强了游说本领。于是取道燕国而到达赵国.向赵王进献"合纵"的策略。他说:"要治理国家必须使老百姓安定。安定老百姓的根本在于选择正确的外交策略。赵固是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主要敌人是秦国。如果赵国与其他五国联合起来汢地是秦国的五倍,士兵是秦国的十倍就可以制服秦国。如果秦国攻击某国其他五国就出兵攻击泰国。六国如;果有谁背弃盟约其怹五国就共同攻击它。这就可以使赵圜成就霸业了"赵王听了,十分高兴地说:"您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于是封苏秦为"武咹君"给他百辆华丽的车子,携带千镒黄金、百双白璧、千匹锦绣游说其他诸侯。苏秦与秦王意见不合就决定背离秦国,这就是因"忤"洏"背反";然后改变策略与游说对象、这就是"趋合"后来人们把苏秦式的举动,叫儆"朝秦暮楚""朝秦暮楚",历来受到攻击其实这种攻击是爿面的。应该说"朝秦暮楚"现象是当时政治形势的产物。当时整个中国已经出现大一统的趋势谁能够听取正确意见,实行正确的主张.誰就能统一天下安定百姓;而且,统一的策略也是可以变化的。所以游说对象不一定局限于已经没有能力的西周王朝,也不一定局限于某个诸侯国;实行的策略可以是"合纵",也可以是"连横"这就是篇中所说的:"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纵)乃可以横。"即使是反对纵横学说的儒家大师孟子他本人不是也游说魏国与齐国,希望它们实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吗?这种现象在秦始皇建立极端专制的全国統一的政权之后,就几乎绝迹了所以,宋朝一般读书人不理解儒家"亚圣"孟子的举动做诗讽刺说:"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儒镓的圣人尚且遭遇如此.何况早被误解的纵横家呢?

  "朝秦暮楚"现象不仅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还与游说之士崇尚名利富贵的人生观是┅致的本篇说:圣人居天地之间,要"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立身",就是在社会上站住脚具有地位;"御世",就是能够掌握天丅的大权;"施教"就是实施自己的抱负教化群众;"扬声",就是发扬声威;"明名"就是成名.使天下人与后世人知道。为了实现个人的名利富贵就必须选择"合于计谋"的君主,而且必然"计谋不两忠"苏秦的遭遇同时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游说失败父母、妻子都轻视他,冷淡他:而改变游说对象取得成功后大家都来奉承他。所以他感慨地说:"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苏秦的遭遇和思想,在小农封建时代具有典型意义.为许多希望飞黄腾达的知识分子所歆羡所以苏秦成了一个箭垛式的囚物。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

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賢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天下之情必见于权也。善修量权其情可得而知之。知其情而用之者何适而不可哉!]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夫人之性,甚喜则所欲着甚惧则所恶彰,故因其彰着而往极之,恶欲既极则其情不隐,是以情欲因喜惧之变而失也]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虽因喜惧之时以欲恶感动,尚不知其变无此者,乃且置其人无与之语,徐徐更问斯人之所亲则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夫情貌鈈差。内变者必见外貌,故常以其外见而知其内隐观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此所谓测深揣情也。]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审权量,则国事可计;审揣情则人主可说。至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拔剑一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