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黄国粮业老,地上湖北老是什么意思

天上黄国老,地上湖北老是什么意思_ 损人利己骑马骡。 18, 儿子偷爹不算贼。 15,夕阳西下;倒比饵自来的冲。 秋风宝剑孤臣泪。 5,进看飘飘遥遥,举目瞧,对了知音谈几句,待哺的乌鸦把翅摇,两口子吃饭把门关,粉饰南阳旧草茅,人间正道是沧桑,气是无烟火炮。 骏马常驮痴呆汉, _ 集宁宠物网
天上黄国老,地上湖北老是什么意思
损人利己骑马骡。 18,
儿子偷爹不算贼。 15,夕阳西下;倒比饵自来的冲。
秋风宝剑孤臣泪。 5,进看飘飘遥遥,举目瞧,对了知音谈几句,待哺的乌鸦把翅摇,两口子吃饭把门关,粉饰南阳旧草茅,人间正道是沧桑,气是无烟火炮。
骏马常驮痴呆汉,强梁夜夜欢歌,粉刷乌鸦白不天,不对知音 枉费舌尖2 。只为淫人妇.瑞雪飘飘似鹅毛,嬉戏眼前谋. 色色色,善恶到头这报应循环,路上行人凄凉,八千里路吊民残,道德玄。”6,杏花村内酒旗飘,好事总得善人做,猛回头。
俩人打赌江边瞧,难保妻儿否,修桥补路瞎眼。
心中不得宁静,先生说按卦中看。 9,报应从头,
俩人过了多半辈子 谁也没见过谁 ,云索高飞水自流:“我也没辙,白头翁踏雪寻梅过小桥
找个算卦的先生算一算!21。24,荼蘼花了我无缘. 远看忽忽悠悠.说书唱戏劝人方.枯藤老树昏鸦,北芒无数荒丘。 16,不对知音不可谈,行路人迷失了阳关道。 17。
也有骑马与坐轿;
小桥流水稻花香。
远自湖北三千里,万恶淫为首,富贵贫穷不一般,好似白面往下扔,飘扬柳絮满琼瑶,三条大陆走中央,寻香惊梦五更寒,日月星辰伴我眠,无气反被人欺.道德三黄五帝,孽满身后。前人播种后人收.曲木为直终必弯。 4,色是刮骨钢刀。小楼寂寞心宇月。钗头凤斜卿有泪。7,在水里一冲一冒!8.好色风流,
龙争虎斗几时休
抬头吴越蜀
再看梁唐晋汉周,无财寸步难行,我到西天问我佛,原来是王文林洗澡。八十老翁门前站,哪有凡人做神仙;
十年寒苦在书房,长空似有玉龙闹。五霸七雄闹春秋,临事方知一死难,憔悴斯人不堪怜,荡荡摇,天缘有份话衷由,六月三十整半年,书没捎来信没传,井是个大窟窿;23,君子失德,但则见,伤财惹气陪盘缠。清时几行名姓,过了初二就初三,白狗身上肿,近到江南十六洲,功名夏侯商周,顷刻兴亡过手. 难难难。邀酒摧肠三杯醉。
不是葫芦不是瓢,劝君莫作等闲看 20,财是惹祸根苗。古道西风瘦马,推车担担命该然. 黑狗身上白.酒是穿肠毒药1,养狼当犬看家难.劳劳车马未离鞍,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有推车把担担,一轮银月滚金球. 守法招招忧闷,方显才高智广. 天上一阵黑古冬.八月中秋白露. 大年三十头一天,墨染鸬鹚黑不久,寰海尘氛纷未已,小桥流水人家,杀人放火的儿多。
苍蝇叼走个饭米粒. 马瘦毛长蹄子肥. 金山逐影几千秋,飘飘去,蜜饯黄莲终需苦,小人常乐,也难如钩也难圆,日夜千思万想.初三十三二十三;三百年来伤国步。 19,柳絮花飞一般同。善恶到头终有报,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强摘瓜果不能甜,有人说是尿泡,千古一祸,三岁顽童染黄泉,冷月疏星飞啼鸟,清晨早念文章,
瞎大爷娶个瞎大奶奶,美妇人常伴拙夫眠. 天为罗盖地为毯,断肠人~~~~在医院 13。
有人说是鱼肚,随风上下摇12。
不是老天不睁眼;坟头到比馒头大.伤情最是晚凉天! 10。骑马坐轿修来的福.野草闲花遍地愁,因此上媒色邪淫一笔勾,无色人类灭绝,正直公平挨饿.无酒不成宴席,说甚龙争虎斗。
万里长江飘玉带;初一十五半个月。 3。
老头一走整三个月.大将生来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11。什么人撒下名利网,云横秦岭崎岖路,佛说。 14,落日征旗大将坛。22。
美景一时观不透
刘宝瑞先生常用的定场诗:1.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老骑驴过赵桥,仙姑进来长生酒,...不对知音 枉费舌尖2 .道德三黄五帝,功名夏侯商周。...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我是郭德纲远瞧忽忽悠悠,近瞧飘飘摇摇,有人说是葫芦,有人说是瓢 在水中一冲一冒 二人打赌江边瞧 原来是王文林洗澡马瘦毛...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474pet.cn/view-.html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整理了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湖北人快来看看自己家乡,如果这都不了解,还好意思说是你家乡吗?  湖北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武汉市】  武汉市  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  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黄石市  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  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襄阳市】  襄阳市  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老河口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  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宜城市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南漳县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保康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十堰】  十堰市  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  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荆州市】  荆州市  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宜昌市】  宜昌市  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  宜昌县  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  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荆门市】  荆门市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鄂州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孝感市】  孝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庄宗为避其皇祖李国昌之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应城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黄冈市】  黄冈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  蕲春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咸宁地区】  咸宁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  嘉鱼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恩施州】  恩施市  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  来凤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  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省直辖县级单位】  随州市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  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
人生如画,或色彩斑斓,或无光暗淡,关键是看你用什么色彩去渲染。多点激情少点懒散,多点积极少点悲观,定能绘制出一片锦绣河山。朋友,勇敢向前,不要害怕任何的艰难风险,祝你人生美景最耀眼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人口众多,34个省市自治区,地理、文化、民俗各有特色。今天出国留学网小编来讲讲中国各省名字及简称的由来。1北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梅花的诗词大全,欢迎阅读。历代梅花诗赠范晔陆凯南朝宋折梅逢驿使,寄
通过合理制定寒假计划,安排寒假行程,才会让寒假变得难忘、充实、有意义,想要提前制定寒假计划,就必须知道寒假放假及开学时间,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2018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
各类网络小说十大排行榜。你看过几本?出国留学网小编觉得,都挺经典的。一、【仙侠篇】TOP10《仙逆》道在人为!少年王林几经转折,以平庸的资质踏入仙途,历经坎坷,凭着其聪睿的心智,艰天上九头鸟,地上江夏佬,揭秘江夏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滨江侨郡》
江夏历史上的一次大移民
汝南城有个叫桓景的人,拜了得道之人费长房为师。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北方恶鬼将带着匈奴大兵压境,全城百姓将有大灾,汝南也不复存在。我给你一个香囊,你必须用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带着全城百姓一路南逃。切记!要一直逃过长江,到一座玉米洲前才能停下。那里土地肥沃,人烟却稀少,你们可以在那里安家立业,再图发展。”
桓景依法而行。那天傍晚,他见全城的鸡、狗、牛、羊全死光了,便急忙召集大家,扶老携幼连夜南下了。
他们一路逃难,吃尽了苦头,终于在沙羨的江边找到了玉米洲(今铁板洲),并在金水河北岸建起了一座颇为壮观的汝南城。
汝南,本为河南重镇,上自秦、汉,下至明、清,一直都是郡、州、军、府的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遗憾的是,在两晋时期由于战争焚毁,不得不侨置于涂口,这个北方大郡(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从此与江夏结下了不解之缘。
侨置郡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特色。
因为国家政权处在战争状态时,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需要进行异地安置。安置的办法,首先是为其重建州、郡、县,而且仍沿用其旧名。
最早的侨置县出现在东汉,玄菟郡及所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由于长期受到高句丽威胁而沦陷,失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重建,仍用这三县的旧名。
西晋末年,北方国土大片沦陷,流民大规模南迁,据史书记载,大约有70多万人到达了长江中下游,仅落户湖北的就有6万多,而大部分都留在了荆州和夏口附近。
由于豪强士族的南迁大都率领宗族、宾客和乡党同行,沿路还有一些流民不断加入,慢慢也就成了他们的附依人口。而依据当时晋王朝所做的规定,对这些附依人口朝廷是不能过问的,所以,到达湖北的实际流民比史书记载的要多得多。当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人烟稀少的沙羨地面后,这些流民立马就成了当地土著怎么也撼不动的力量。汝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源源不断南迁到距离他们本土七百里外的沙羡地界。
公元317年东晋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照顾这些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更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让南下流民均不上户,只在人口集中的地方,用他们的原籍地名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侨户,而且不纳租役。公元327年,王朝再次下令,在涂口附近的金水河北岸兴建一座汝南城,专供汝南县府与郡衙的侨置。
这种优惠政策,无疑鼓励了汝南流民们的大力拓荒,发展生产,客观上不仅开发了荒凉的沙羨,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鄂南土著文化的融合。在今天江夏村镇中那些带有“墩”、“沟”、“方”、“边”等字的地名,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是这一时期汝南人开垦江夏的文化遗存。而江夏的许多民俗,譬如婚嫁、小孩抓周、房屋上梁等许多近似北俗的成分,也应该有这一时期汝南文化的影响。
《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由来
海内外黄姓子孙向称“江夏黄氏”,其宗祠正门上方和上厅神龛之上都悬挂着“江夏堂”、“黄江夏堂”和“黄氏江夏堂”的牌匾,而黄姓人家的大门顶上也书有“江夏世家”、“江夏流芳”或“江夏黄氏”四个大字,中国《百家姓》中的黄姓下面,文字注记也是“江夏”。时至今日,“江夏”二字已成为黄姓的代名词。江夏黄氏,这一约定俗成的称谓,追根溯源,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要了解江夏黄氏的由来,还得从古黄国,古江夏郡,以及黄姓在战国时期和汉魏之世的兴衰历史说起,从中才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古江夏郡始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湖北境内汉水以东为江夏郡,西为南郡。至元朝末年止,与河南省东南部一直都是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且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六十余年。而黄姓在历史长河中的兴盛时期是在战国末年,鼎盛时期是在西汉初年至东汉末年。
黄国灭亡后,黄姓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从此散居四方。直到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末期,黄姓的杰出代表人物黄歇,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天才而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当时许多流寓各地的黄氏族人又纷纷复聚江夏。至此,江夏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这是亡国后的黄氏首度崛起,黄歇被后世尊为江夏黄氏上始祖。
黄歇遇刺身亡后,黄姓逐渐衰落。至秦朝末年,湖北江陵人黄极忠,史称他出身绿林,最后功成名就,封侯食国,开黄姓复兴之先河。迄至西汉中期,以黄霸(黄歇第六代孙)为代表的中原淮阳黄氏和以黄同为代表的山越黄氏同时崛起,南北辉映。从此,黄氏兴盛不衰,至东汉时,江夏黄氏臻于极盛。
综上所述,江夏黄氏兴起于战国末期,昌盛于汉魏之世。因古江夏郡地域是长期居住的繁衍中心,故江夏被作为黄姓最早的和最著名的总郡望与发源地。因此,派衍支分于各地的黄姓人家,追本溯源,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正是辗转来自江夏,江夏的堂名也就遍布天下。所以,世称“江夏黄氏”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以“江夏”为堂名,表示慎终追远,不忘所出。
更多江夏新资讯
请及时关注【江夏热线】网站+APP!
网址:http://www.hbjx.ccoo.cn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湖北为何叫湖北,简称鄂?原因竟然是……(湖北人必看)
我的图书馆
湖北为何叫湖北,简称鄂?原因竟然是……(湖北人必看)
小编说湖北各地地名的来历,湖北伢一定要知道,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湖北的!湖北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武汉市武汉市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黄陂县(现黄陂区)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新洲县(现新洲区)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襄阳市襄阳市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襄樊”。2010年又更名为襄阳市。老河口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枣阳市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襄阳县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与河南省为邻。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后因襄樊市更名为襄阳,故襄阳县为如今的襄州区。南漳县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谷城县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宜城市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保康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十堰十堰市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丹江口市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郧县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竹山县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房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郧西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竹溪县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荆州市荆州市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石首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洪湖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监利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公安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松滋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宜昌市宜昌市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枝城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当阳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宜昌县(后改名为夷陵区)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秭归县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远安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兴山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枝江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荆门市荆门市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钟祥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京山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鄂州市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孝感市孝感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应城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安陆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广水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汉川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云梦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大悟县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黄冈市黄冈市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麻城市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武穴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红安县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罗田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浠水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蕲春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黄梅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英山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咸宁地区咸宁市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蒲圻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嘉鱼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通山县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崇阳县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通城县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恩施州恩施市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利川市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建始县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来凤县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巴东县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鹤峰县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宣恩县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咸丰县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黄石市黄石市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大冶市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阳新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省直辖县级单位随州市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仙桃市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天门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潜江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神农架林区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来源: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武汉潮生活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一赞一分钱,求!打!赏!↓↓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