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诛仙内家拳拳的整劲有什么用?听说很有爆发力,就是不持久。好像没用哎

寻师决!真正的内家拳高手都有这些明显的特征~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人无拳则废!
功夫也如是,人,总要有一门功夫,以做立身之本。功夫,不一定是拳,任何领域都有高手存在。很多内家拳爱好者少喜欢习内家拳,却苦于不知如何找明师(明白的师父,不是名师啊)!
那么今天通悟功夫就各位同修说说内家拳高手明显特征,以便为大家辨别找寻真师或明师提供些所帮助,如若不信权当吾写的是小说,一笑而过!
内家拳高手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
一句话 : “内家拳高手多鹤形、龟背、溜肩、小腹微鼓、皮肤柔韧、肌肉似棉、骨胳似钢、拳如铁锤臂如鞭。”
放松时胳膊上的肌肉不带棱角,好像有一层水膘,这是经常放松身体肌肉所致;
不管多瘦的内家拳拳手,腹部总是前凸,不易看到腹肌,这是经常气沉丹田所致。小腹微豉说明丹田气充盈,滋养五脏六腑。
溜肩,是发力顺畅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人体通过拳法训练后,后天返先天而导致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髓满骨密,平时用于养生,战时拳如铁锤臂如鞭,寻常一击即可将人弹出数尺之外,或造成渗透、爆炸性伤害!
龟背,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时,就会类似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像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
今天重点说的是龟背,
武学有个词叫虾胸龟背,
有背部隆起,圆满整实之意。
内家拳为何要练成这样?这和中国隐文化有关系,讲究一个字,藏!中华武术内家很独特,东西都藏在后面,前身儿看似柔弱,后背则异常恐怖。
前柔后刚。前面多变,后面整实。能把后背练成一大块就厉害了,因为整劲的功夫基本上是练到身上了。
丹田是发力源,后背是什么?后背又叫劲海,形容其广阔博大。后背是驻功之处。就是储蓄的动能所在。练出功夫,也要留住东西。龟背练出来,东西自此上身。也就是内家拳常讲的胸空腹实后背坚。
龟背,不是驼背,区别在哪?在头!头固不住前探,则为驼背。内家拳修习要拓展某一局部,必须固定另一局部,才能互为支撑,比如站桩时桩架结构,只有这样才形成掎角之势。只有这样才能构架成胸要虚怀,背要常圆的龟背。
拿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圆,也是在后面。太极拳的方,则在里面。所以过手之前,千万别被前脸儿欺骗了,高手都善藏,但唯一掩饰不住的就是后背,内家拳高手可以瘦似麻杆,但绝对会有一张异常坚实的后背,内家武学的功劲都蕴藏在后面,其它都可藏,唯独背龟背这个形儿,是藏不住的!
怎么练龟背?
先从站桩开始。立身中正,摆好间架,尤其是领住头,使其高位不动。练横向开后肋;纵向先掖胯,壮气海,填命门,开天门,闭地户。
之后就练一个劲,兜背劲(束身桩练这个兜背劲最快)!
肩胛骨打开,双臂左右撑抱,不要伸胳膊,要用肩胛骨反复抻拉后背,各个角度都要抻拉到,同时大椎两侧拉开,形如撑伞。是掤背的极致。掤手臂,谁都会。能把掤劲练上背的是高手。(这也是托宝桩的秘密所在)
龟背的要诀是,纵横二劲的十字支撑要建立。横向,侧撑开肋;纵向,固头坠臀。隆背练出来,人如同有了后盾,人身就分出了阴阳。练拳就要,前阴后阳,外因内阳。龟背,属阳刚。(这个从抱球桩上体悟最明显)
曾有人很多人问吾,是不是龟背越大越好?
当然不是,是越圆越好。这个千万不要误解,这个圆指的不是形,是劲。不求形骸似,但求功劲足。虎有虎劲,龙有龙劲。人的劲,在背上。太极拳,遇力即掤,掤哪里?掤的是背,怎么掤?就是龟背,背如大球。
内家拳修炼时放在三个地方,最稳固踏实,下方,后头,里面。比如站桩,话不多说点到为止,留点话头参悟性!
细心的武者可以仔细观察猫科动物预扑之势,都先隆起龟背。人类退化了,某些方面,人不如动物。龟背,不仅太极拳独有,形意拳三体势站桩功就是典型的龟背。
要想寻找真师吾说这些远远不够还请广大爱好者自己细心观察以下几点:
一,如果老师是开馆教拳呢,建议大家看看授课内容,如果全是套路,技法为主呢,可以初步判断这老师要么是没有真东西,要么是不想教真东西。
二,如果老师教桩功,功力训练呢,那么这老师就稍微靠点谱了。这时候爱好者可以要求跟老师搭手试个劲,如果老师是用技巧性的东西呢,你也尝试要求老师用点内劲,如果他只会技巧性的东西,也可以呵呵了!
三,还有一部分老师,会说本人辈分太高、功力太强,不便和凡人搭手!扯,摸个劲有何大不了?
内劲什么感觉?
搭手互推,你能感到他的劲进入到你的手臂骨头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些爱好者学了点皮毛,就习惯性的想化,你化老师也会化,你还怎么感受人家的劲,所以要老实。不过真正有功夫的老师不会那么容易让你化开的!
中国人的智慧,来自远古,所以,中国人拜天地,认祖归宗。练拳,就要把拳练透。习武,就要自强不息。中国人把无形无相的东西,用道来形容,所以武悟道才是终极的目标。
自古以来社会从不缺武,而急缺是继承天道,传播天道,输出天道的真正师道……
人类真正需要的是师道化身、师道之主和真正武道、武道化身、武道之主。
学拳,为什么说入门规矩最重要?
入门起点其实就是终点,但是非得你到了终点才会知道。
其实太极拳、形意、八卦入门都是从无极开始的,先做到空空静静,然后再谈其它。偏偏很多人就是忽视无极桩,都以为无极桩没什么用,其实无极桩是大窍门,是他们没参悟透,如果站的方法对路子,只需要一些时日的筑基就能习练者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状态。
站无极桩时把视、听、吸均归于鼎而合于其内,把周身散乱之神气顺中用逆收回丹田,久之,先天炁生,空空静静,我忘物,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先天一返,本能即出。
拿无极桩为例,它是从固根培元桩为基础起点,共有五个小内容,分别是:
1,无极下气桩
2,无极束身桩
3,无极托宝桩
4,无极抱球桩
5,无极心神合一桩。
虽然只是五组小动作,但却是三步修练之法,能让每个习练者充分体悟到桩功的松、紧、动的变化,每一个动作每桩法各有偏重,如: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三步功法环环相套,无极桩站对了,中正平和、自我平衡、心清气静、收视反听、百骸松透、守神归一的本能自会出来。会让习练者用最有效的方式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并找到内家拳门径!
功夫讲武缘,只传有德之人,感恩修行路上有您结伴同行!!!
编辑:小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查看: 5072|回复: 4
[史海钩沉] 不要迷信任何所谓的大师,转内家拳的一些掌故
积分金豆 金豆
在线时间 小时
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 &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牛胜先讲当年李玉琳的推手功夫令杨澄甫先生也自叹不如。当年杨澄甫的四大金刚包括李雅轩都抬不起李玉琳的胳膊,其松沉劲可见一般。此外李玉琳动若灵猿,所以才有&铁臂苍猿&的美称。这不仅是主动的快,而是反映的灵敏。也许是由于张义尚没有研究过孙式太极拳,所以发此偏颇之论。
童师曾言,支燮堂先生称形意拳既是修道术又是杀人术。寿关顺先生也常说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轻时第一次与一位实战名家动手,只一交手,竟把对手打穿砖墙,身体数处骨折。当支燮堂后来功夫高深后,就可以控制,解放后支燮堂曾独自与20几个人发生冲突,交手中支燮堂在他们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几个人的脑袋都向一侧偏歪,都抬不起头来。事情闹到派出所,经公安人员调解,支燮堂再在每人头上摸一下使他们复正。童师讲,孙剑云前辈曾告诉他脖子上的这个部位,并摸给我示范,确实一触摸这个部位头就要歪。在这个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头摸歪。但是实战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适。否则是要出人命的。
尚云祥晚年腹大如锅,不良于行。这是西安的徐雨辰先生和北京的孙剑云女士亲见!南怀瑾先生说&大腹便便不是道&,化劲是练神还虚,其境与道相通,有腹大如锅之象者必定未臻化劲!孙凤麟先生说:尚云祥晚年常去孙家拜访,孙老先生从不与之谈拳。尚云祥经常与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齐公博等过手切磋,且占不得半点上风。把尚云祥的刚劲当作化劲是误人。
传统内家功夫绝顶高手的境界
童师讲:北京,上海,天津的武术老前辈都曾谈起孙老先生身法之疾可称绝世。他们说只要孙老先生看见或感觉到的东西,无论是人是物,也无论你是否有准备,都逃不脱孙老先生的手。
孙存周先生的控制圈的半径是3丈内,上海铁路局的周仲英讲,三丈之内你就跑不出孙存周的手,他要你第3个扣子,绝不会拿你第四个扣子,你想跑都跑不掉。你怎么动,他都快你一拍。
童师讲一般的拳师的控制范围是3,4尺,也就是1.5米左右。好一点的,控制范围2米左右,在当今已可以算是高手了。绝大多数拳师的控制范围也就是1米左右。他非要你近身才能发力打你,你远一点儿,他就打不上,偶尔打上,也没有多大的劲力。
童师常说当今的拳术家绝大多数名不副实。他们有两怕,一怕来访者玩命真打,二怕来访者真懂拳理。童师讲只要两者你占其一,当代名家头上的光环就不存在了。许多名家大师被其传人吹的很神,但童师讲其实他们知道的掌握的也就是些小儿科的东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习武者连这些小儿科的东西都不懂,所以他们能糊弄人。童师讲,名家们最喜欢有限切磋,因为这是他们最善于表现的场合。
童师曾讲过他年轻时的一些事,童师自幼练习田径,善跑,体能出众。童师20多岁时曾访过一些非常有名的拳师,拳师让童师随意进身,以试身手。童师常用的方法是前窜后跳,总与对手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不轻易与拳师接手。往往不到3,5分钟拳师就已不耐烦或气喘吁吁。这时童师看准机会打了就跑,如此反复。往往拳师大怒,但又毫无办法。靠这种战术与人斗,童师尚未失过手。近年童师体重增加较多,不能用这种战术了。童师讲这么简单的战术,我自己又没有真功夫,但是他们都很难赢我。说明他们的功夫也是很一般的。
牛胜先说:李天骥认为牛胜先只要按照他的要求练三年就能够超过当时北京所有的高手。
张烈先生讲,他自己自幼喜欢体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但是跟孙存周先生出去散步时,他跟在老师后面走很吃力。当时孙存周先生已经70来岁了,而他只有20岁出头。张烈说,老师走的快而稳,腰板笔直,帅极了。&行如奔马。&即使是散步,一般人也很难跟得上。前辈的功夫,从生活细节上也能窥之一斑。
武学泰斗孙禄堂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它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包不同叙述: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 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精武门叙述: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 !&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 !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日的&&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
孙禄堂学习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
&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
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
孙存周小记之一
童旭东叙述:
孙存周先生(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
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
孙存周先生是位传奇人物,寡言孤傲,不易接近。与我师子珍先生迥然不同。我见过存周先生几次,但够不到跟前去。存周先生的打扮与一般的拳师不同,第一次见到存周先生来四民时,他身穿米色风衣,头戴鸭舌帽,眼睛上还戴着付大墨镜,嘴上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身板瘦高笔直,元阳贯顶,神采傲然。按当时的穿戴习惯,他简直就象个老特务。按今天的眼光,他颇有几分象个搞艺术的大导演。他身边还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小个儿,留着个油光光的小分头,身板看上去挺瓷实。不知是谁 两人都不怎么说话,看一会儿就走,我师对他们极为尊敬,甚至可以用恭敬来形容。当时我很看不惯,他们走后,我问吴师他们是谁 我师告诉我:老头儿是孙存周,孙禄堂老先生的儿子。并说,孙存周的功夫如何了不得。说他能在墙上跑四步。以后,又见孙存周来过一次,孙存周穿着件长衫,再我师力邀下,示范了一个虎形,孙存周连长衫也没脱,双脚向前一跃,疾如灵猿,确实跃出很远。吴师让我用脚量量,这一跃足足有十大步。至于凌空走八步,我没见过。这可能是对身体轻灵,纵高蹦远的一种形容吧 孙剑云练拳时也是身法轻灵,但由于她是女同志,接触不多。据说宋老前辈有墙上挂画之能,但宋前辈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听说而已。
郭云深先生的功夫我只是听说过,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我是曾亲眼见过,由是可以令人体味何为超神入化,何为石破天惊!孙存周先生功夫之绝,言语难以表达,真是不可思义!斯人已逝,多说也是白搭,有位老友说的有点儿意思:看着他(指孙存周)练拳,我以为自己都上了天。
skate注:谢铁夫在技击方面造诣极深,平生与王芗斋交手十次,皆战而胜之。关于孙存周战胜王芗斋之事,请参见《中国太极拳》1994年第3期。
孙存周小记之二
孙存周先生武功高绝,其技击功夫独步一个时代。但在封建武德思想的影响下的中国武林,对孙存周先生注重实践的做法似乎是难以接收的,故其生前甚受时人所忌。 孙存周所胜名家甚多,如他17岁时曾战胜通背名家&臂圣&张策。以后云游南下,曾胜好手无数,如李玉琳,褚桂亭,马裕甫,解铁夫,陈子正,柳印虎,杨奎山,吴鉴泉,朱国禄,顾汝章,胡耀真,陈发科,许延增,王芗斋,吴图南,李集峰,郭古民,肖功卓等。
耄耋人叙述:
孙存周先生是位技击巨匠,好打也善打。但为人似孤傲,不和群。记得孙存周先生去世后,其妹孙剑云女士到市武协来通告。吴图南先生对孙剑云说:&你哥哥是惊天动地的功夫,盖世无双。什么时候出殡,武协送个大花圈去。&等孙剑云告诉了出殡的时间地点出去后,有人张唠给孙存周买花圈,吴老对那人说:&谁给他送花圈 !他孙存周就会打人。不送!&
大约是1954年,北京的老武术家们在太庙(还是中山公园,记不真切了)表演武术,徐致一不知道孙存周早就认识胡耀真,向孙存周介绍胡耀真说:&这位胡耀真先生是您的形意同门,大名鼎鼎的单指震乾坤啊!&胡耀真脸一红,忙说:&哪里哪里,孙先生让我尝过屁股震椅子面儿。&原来不久前,孙存周与胡耀真试过手,孙存周将胡耀真扔在了椅子上,把椅子面都给震裂了。事后,吴子珍还专门出来为二人说和。
孙存周先生尚未达道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修为境界。孙存周生前曾多次讲过,他的技艺未及孙禄堂先生十之二三。 孙存周先生与王芗斋较计的事,很多老人都知道。因为那时意拳还未形成气候,故这件事在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王芗斋晚年常去孙存周家请益,与孙存周一谈就是半天,并常带去一些他自奄的小菜,有时到了中午还不走,直到其子女来叫。
孙存周先生生于1893年,有两个证据,其一是孙存周的女儿孙淑容尚健在,她的电话是,问一下孙淑容便可证实。其二是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孙存周任首席监察委员,上面有孙存周的年龄,为37岁。因当时的人都报虚岁,故也可推算出孙存周生于1893年。而王芗斋生于1890年也有两个出处,其一是王芗斋的户口本上的年龄,王选杰也是据此认为王芗斋生于1890年。其二是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上关于王芗斋的一条,其生卒年也是1890年--1963年。
孙存周小记之三
未名氏叙述:
孙存周伤眼完全是个凑巧,第一他平时本是不戴眼镜的,那天他等朋友,一时觉着无聊,随手戴上李小禾的水晶镜看报。看了一会儿报,朋友来了向他打招呼,他一回头,正好李小禾往回抽球竿,碰在了孙存周的眼睛框上,眼镜破碎,其中一块碎玻璃扎在眼球上。这是很难避免的一个巧合。以后,孙存周练武更加刻苦,闭门谢客整四年,终日练功不缀,终于练就出一身罕见的功夫。29年国术游艺大会时,孙存周被聘为首席检察委员时,无有不服者,包括李书文,张策,杜心五,刘百川等在内的一些老练家子,对孙存周的功夫也深表钦服。其中多有切磋,不乏传奇逸闻。35年六运会上,蒙古跤手参加表演,并于会后与本次运动会的摔交冠军及民间好手进行了5场交流比赛,蒙古跤手全胜。
第二天,任十大国术评委的孙存周为了给内地武林挽回面子,毅然决定以一对四:孙存周站立场中,让四位蒙古跤手分别各持自己的四肢,由叶大密喊号,吴鉴泉挥旗,一声令下,孙存周劲发四梢,将四位蒙古跤手全部震扑于地。老翰林陈微明竟一下兴奋地跃起来,说道:&真功夫还是在神州哇!&孙存周一代技击大师,一生事迹极为传神。其孤傲自有其孤傲的本钱。有位八卦掌名家看了孙存周的八卦掌功夫后说:&就是董老公在世,怕也不过如此吧!
孙禄堂先生的功夫自然是登峰造极了。八卦掌名家李子鸣说:&孙禄堂先生睡觉的时候,别人都摸不着他。那真是到了至虚至无,与道合真了。&形意太极名家郝恩光说:&孙老先生在家中时,允许任何人任何时候偷袭他。但是到了外面孙老先生就不允许徒弟再这么做。因为在家中,孙老先生知道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弟子,先生能有意控制自己本能反应的程度,尽量做到不伤人。到了外面,不知是敌是友,反应必然要尽性。轻则致人于残,重则致人于命。所以老先生在外面总是摆出一副很有戒备的样子。警示那些冒失者,以免他们自讨苦吃。&孙禄堂先生的这个传统孙存周先生也继承了下来。孙存周先生也允许别人在任何时候向他发起偷袭,很少有人能够得手。据说,他的徒弟祖雅仪在他吃饭的时候就偷袭过他。孙存周是不会生气的。但是,孙剑云女士是不允许别人这么干的。我问过孙剑云女士的几个徒弟,他们说:&我们老师很少谈怎么打的事。几乎不跟徒弟们试手。顶多教你打打轮,或者让你听一下某一手的劲。这已经是让我们很开眼了。&孙存周,孙剑云虽是同胞兄妹,却完全是两个路子。
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
请教瀛人,纯阳前辈:螳螂拳家马汉清曾说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但我看过的所有关于陈发科的报道文章都说陈发科一生未有败北记录,与人较技,都是轻松取胜。不知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是否确有其事 如有,可否详述经过。多谢!
战胜一词过重。其实平日里相互切磋,谈不上谁战胜谁,相互体认一下而已。大约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北京武术界的老武术家赫寿岩过七十大寿,很多人都去捧场。本来,陈杨两派太极拳很少来往,但是雷慕尼即拜过陈发科又拜了赫寿岩,所以陈发科也被请了去。孙存周作为武术名家也被请了去。去的大多是太极门的人,形意,八卦和其它门派的也去了一些。由于去的大多都是些练家子,话题自然就谈到拳上,沈家祯,雷慕尼与其它的人讨论起缠丝劲,谈的挺热烈。话音儿传过来,赫寿岩就问陈发科有关缠丝劲之意,陈略作讲解,众皆称善,时孙存周与陈发科和赫寿岩同在一桌,孙存周睥睨众人,不作一言。赫寿岩是老江湖,看出孙存周的意思,趁着兴头儿就故意问孙存周:&你们家的拳里有缠丝劲没有 &孙存周说:&什么缠丝劲,我只知道里裹外翻就够用了。&后来听雷慕尼讲,孙存周与陈发科曾有过接触,陈发科说,我缠不上他,就是缠上了也没用。
孙存周不爱说,好通过交手来表达他的意思。所以当时他的名声不是太好,同道们都有些怕他。孙存周是位罕见的技击家,其技击水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陈发科是位好老师,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教人不保守,诲人不倦。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陈发科和陈照丕能够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之主。当时很多年轻人都爱跟他们学拳,他们为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人说陈发科靠打擂在北京成的名,这是胡说。陈发科是有工夫的,不过他赖以成名的是他的为人和武德。至于谁打败谁,没什么意思。其实无论陈发科是否输过手,都不影响他作为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和所传拳术的学术价值。
孙存周为何不上擂台试试
在两次国考和1929年游艺大会上,孙存周(1893年生)都正当年,这位喜欢和人试手的&大师&,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上擂台和人比试一番,而偏要在私下和这个试了和那个试 而在擂台上拼杀的有其同龄人(朱国福)也有比他还大的,要比就正大光明地比,有史可考,有据可查。之后出现了很多传闻,说他败了若干名家,实质上能打的未必有名,有名的未必能打。是否禄堂公呵护他的宝贝儿子,因为那都是&打死勿论&的生死之博啊!
米子健叙述:
孙存周是浙省国术游艺大会的首席监察委员,负责平定比赛争端。期间,有人挑战,孙存周登台愿与之一试,挑战者畏其神,犹豫不决,最终悻悻而退。此事见于29年11月22日杭州社会日报。
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馆成立,5月孙氏父子被请到南京,孙禄堂先生被聘为武当门门长,孙存周被聘为一等教习。时国术馆内争权夺利,派系斗争较严重,人事关系十分复杂。孙禄堂先生因不满其环境,于6月辞职,当月即被江苏省省主席钮永健聘为江苏国术馆教务长,后又兼任副馆长,钮永健兼馆长。时江苏国术馆也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近三分之一的教习被孙氏父子带到江苏国术馆。9月江苏国术馆迁至镇江。孙存周早在中央国术馆举办首届国术国考前就与中央国术馆分道扬镳了,他怎么还会去参加其举办的考试呢 1935年,金警钟在其创办的&国术周刊&上称赞孙存周的功夫宏博赫奕,南北无匹。孙门在民国时期确实盛极一时。解放后,逐渐消沉了。目前在江苏还有一些孙门后裔,但大多已不练拳了。
南阳子叙述:
&浩博雄烈,赫奕英绝。&是1932年孙存周过40大寿时海上心意拳名家卢崇高赠送给孙存周的字幅。以后金警钟又以相近的词句写于其&国术周刊&中。可谓同道共识。
孙存周都当上首席监察委员了,还上台比什么 再说当时很多选手都是他父亲教出来的学生,老师的儿子上场,别人怎么比 章殿青当时不过就是跟李景林的女儿谈谈恋爱,很多人遇见章殿青都故意相让,曹晏海与章比赛时,不打自倒,两次故意用手触地。孙存周在这种情况下不参加比赛倒是有风骨。否则,就是得个冠军也说不清楚是自己打出来的,还是别人让的。
孙门传人的一些掌故
历史上,李玉琳与孙存周确有矛盾。但是无论谁对谁错都是同门内的个人恩怨。后人很难准确分清其中的事事非非。有人说是孙存周看到李玉琳跟老先生跟的太紧,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所以一门心思哄走了李玉琳。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象支燮堂跟老先生的关系比李玉琳更近,老先生去上海大多都住在支燮堂家。但孙存周与支燮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说孙存周是因为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而跟李玉琳闹矛盾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孙存周还经常把跟自己学拳的学生介绍到老先生那里去学艺,要他们拜老先生为师,其人品与胸襟由此足可见证。所以,孙存周与李玉琳的不和,其根源不在孙存周这边。但是无论是非如何,李玉琳确实是老先生的入室弟子。
李天骥生前说过一句话:&没有孙家拳,就没有我们李家的今天。&所以,李家是靠孙家拳在武林中扬名立腕的。李玉琳,李天骥,牛胜先这李门的三代代表人物吃的都是孙家拳这碗饭。
通背拳传人成传悦临死前曾对来看望他的体委领导讲:文革以后硕果仅存的武术高手就剩下李天骥老师。
童师讲:孙雨仁79岁时,河北体委请他去开交流会,孙雨仁在会上还要求与别人过手。按定兴体委的说法,这个老头子在定兴30年了,里里外外没有遇到对手。孙雨仁是孙剑云的大徒弟,比孙剑云还大6岁。童师讲:孙雨仁讲他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能得到孙存周的指点。孙存周去世前孙雨仁与别人一同去看望孙存周。孙存周看过孙雨仁练的拳后,摇摇头说:&下次你自己来,我给你说说拳。&没想到,一个月后孙存周就去世了。童师讲就是孙雨仁的拳都不能入孙存周的法眼。
孙存周有个早年的徒弟叫萧德昌,人称&怪蟒萧&。身体柔如无骨,周身骨节可以自己脱开。最善与人缠斗,因为别人锁不住他,他一抖便能将对手震吐血。&怪蟒萧&的身体不仅能很柔软,还可以变的很刚硬,一接手,对手就象撞在铜墙铁壁上。所以,人称怪蟒。肖德昌在文革后期才去世,死时仅70多岁。
孙门第三代有真功夫的,据说以董岳山为最。肖德全,肖德昌,李成希,林秉礼,柴贵也是数得着的好手。解放后,第三代比较显山露水的是李天骥。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一
A-ching叙述:
王荠斋与陈发科不和:台湾周剑南先生曾在解放前造访陈发科。文中并未提两人为何交恶,但大抵是因王创拳而有争议。陈向周一直强调缠丝劲的重要,并演示一遍拳路,周见其拳势惊人而叹服。之前周亦拜访王(搭了手),并认为尚云祥功夫远在王上。
陈照奎听信馋言:因王西安做民兵大队队长,见到陈茂森练新架,后到北京请陈照奎到陈家沟授拳。听说当时极保守,教时必关门闭户,并拉上窗帘。有人为了学习,下雪夜还伏在屋檐上偷看。有人向陈照奎说陈庆洲在兆沛出殡时没出现。所以一直不愿教陈庆洲新架。后经人说项,在宴席上陈照奎说可教其推手,让陈庆洲拿其右臂,时肩离地数寸时照奎肩一抖,将陈庆洲打上天花板掉到桌上,丛此陈庆洲对不能学到新架引为憾事。
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二
介绍一些陈家沟的逸闻
我竟然看到了&陈发科从陈家沟出来后,陈家沟就没有真正练拳的了&这样的话,很是诧异,特此介绍一点我所知道的情况。先从陈发科这一代说起,陈发科可不是独子儿,他是兄弟三个,还有陈登科,陈连科同为陈耕云的孙子,陈长兴的曾孙。这两个家谱有载,功夫绝不低于陈发科,这是老架嫡传。同辈的还有陈鑫的侄子陈椿元,那是小架嫡传。这一辈著名的还有陈子明,文武双修,着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是早期有数的太极著作之一。
在所有十八代传人中拳法最出名的其实不是陈照奎,而是陈登科之子陈照丕,我这一说诸公可能又要急赤白脸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大家有没有想过,陈发科为什么会到北京传拳 答曰:北京的武术界许禹生们把他请到北京的。可许禹生们怎么知道陈家沟有个陈发科呢
事实是陈照丕曾于1928年于北京传拳,在北京宣武楼立擂,17天未遇敌手,陈氏太极之精奥始为人知。北平市政府,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单位慕名延聘,后来被南京市市长魏道明邀至南京的中央国术馆(当时南京才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武术界没有邀请到陈照丕,才去陈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再请一位陈氏高手来京传拳,这才有陈发科到北京传拳这回事。
陈照丕曾于1933年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南京瀹陷,陈照丕返回温县,在抗日将领范延兰部教部队大刀,后于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厅等教拳。这是当时教陈氏太极最出名,也最接近政府体育机构的人,解放后,陈照丕返回温县故里,专一传教拳法,现在的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陈小松都是从小从他学拳的弟子,陈家沟一系的老架拳法主要由他传播。
这么著名的人物大家怎么不大听到呢 原因是他在国民党的体育部门任职太久了,刚解放那阵子阶级成份划的最严,他的成份不但是地主,还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官,教过拳,处境可想而知,只有在家乡隐忍过活,教几个弟子不使拳法失传而已,后来更严酷的考验来临了,文化大革命中把他判为反革命,国民党特务,关进监狱,并最终遭到了枪毙的厄运。一代大师就这样撒手人寰。自解放以后除了陈家沟,外地的陈拳爱好者只听说过陈照奎,没听说过陈照丕。
我曾看到意拳的拳谱中有句话,&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真的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话,依着惯例,得到最精深武艺的应该是陈照奎,陈照丕的儿子才对,而不是陈小旺们,这两位大师都有亲生嫡子在世,却都并不是拳法出众,可见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象神话中的魔咒般一念就灵。
我听陈沟的朋友们谈,陈家沟练武之风强盛是不错的,但也只是农闲时练练,象陈小旺们这样的高手,也就是每天练十几遍算多了。这种情况到了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之风兴起,他们师兄弟办起了武术学校,来学武的弟子络绎不绝,陈沟的子弟们看到了练武能带来种田之外的另一种谋生之路,开始发奋练拳,最出名的就是四大金钢,据传当时他们都是&天天住家不见人&,白天天不亮就背着干粮到村外练功,深夜才回家睡觉。后来陈小旺在河南体委工作,郑州每年都举办&少林武术节&,每逢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来比武切磋的人很多,陈小旺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每天盘架子40遍,其刻苦可见一斑。
陈氏太极拳的一个历史问题
请教一个历史问题
本人在顾留馨着《太极拳术》一书中看到:陈照丕到北京后,有好友好事,在一家报纸上刊文说,今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到京,各路好手可前来试技交流。结果,许多拳手手拿报纸前去交手,无人能胜,来人越来越多,朋友便劝其在某庙前设擂,连打十六天无敌手,陈氏太极始名声大振,各团体,院校纷纷聘请教拳。后来,时任南京市长多次邀其到南京教拳,北京方面又苦苦挽留,陈照丕便荐其三叔到京教拳。
现在有的地方说,陈发科在京设擂十七日无敌手,扬名北京,有的说是陈照丕在京打擂遭败,回来请三叔前去打擂。到底真实情况如何 我想顾留馨作为陈发科的弟子,其所言当更可信,请各位朋友议一下。
杨氏南下后,有一陈沟人与同仁堂岳府相识,推荐陈家人来京教拳。在旧社会上层人士是有这种爱好的。当时陈发科和堂侄照丕(陈正雷的大爷)在家乡类似保安团的部门供职,
陈发科是农民出身,先叫曾做小商贩,见过点世面的陈照丕抵京,但问题来了,人们都知道杨禄禅是从陈家学的,但陈照丕只会老拳架和斜身一进一退的打手,加之当时杨氏已居北京几十年,在应酬和场面上要比从小地方来得陈氏强的多,所以并没有多大市场。要知道,在今天也不完全是靠本事吃饭的,教拳是三分本事七分人缘。所以,后来勉强支撑的陈照丕请堂叔来京,但受到当时在京同行们的压制,也不是效果很好,到解放初的时候,陈发科登记教授的还是炮捶,不叫太极拳。当然,顾留馨同志和唐豪等人的书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
顾留馨特别讲义气,他是陈兆奎最佩服的人之一。任过上海的体委主任。是他介绍陈到上海教拳。但当时上海的太极拳混乱,陈无法正常教授,故才当了大家的面打了一位空劲大师,用的是背折靠,人一按肘就飞了出去。陈这才在上海站住脚。
我想当年陈兆丕的功夫不一定能在北京站稳,陈虽号称全国无敌手,但北京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他虽设擂,但真正的大师是不会亲自打擂的。因此,擂台上的赢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而实际上陈发科在北京的名气也是在56年全国大比武后才真正响亮的。但后时逢文革,太极拳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到了出现断层的局面。实在另人心痛。要知道,你功夫不到,师傅不教,仅靠看书是不行的,看了也是天书。个人想法,见笑!
无极氏叙述:
一摘自《武当》杂志
顾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考入文治大学。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人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顾氏于1934年人共青团,不久又加人中国共产党。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会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武术界最高领导人 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留馨组织各路拳师参加学习,首先关注田兆麟。因其继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师之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艺,集杨家功夫之大成,故请其献宝,揭示杨家秘传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数十年挨打,苦练而成,岂肯无缘无故轻易泄漏 于是他摸摸光头装糊涂,推托道: &吾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田作霖,陈微明只知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须服从党的领导,见顾氏毫无功夫,自然心中不服。
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一方面鼓吹陈王廷造拳谬论,褒陈而贬杨。另一方面,将傅钟文升格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宫教杨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病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个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浓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白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后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有其表之柔软晨操而已。欲觅&哼哈二气&, &出手见红&, &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传闻四川李师伯,杭州牛师伯以及海外董,杨,郑师伯一脉真传尚存,吾辈当焚香祝祷,望其发扬光大,保存杨门武技之精粹!
陈氏太极拳四大高手
现在太极拳有四大金刚之说,过去太极拳有四大高手之说:
陈长兴,号称&牌位大王&。立身于人群之中犹如礁石立于海岸,人遇之自颓,人人得而敬仰。
第二,陈仲生,(同乳弟陈季生)。日练拳三十遍,为朝廷大将,曾于千军之中手擒大头王。又救主有功,赐黄马褂(文革中被烧),功夫之高,为四大高手 之首。
第三,陈尧(三个土),弟陈鑫。为陈仲生子。陈尧功夫之高,其手上落苍蝇而飞不起来,其听劲,灵劲出神入化。当过捕头,曾经捕快们开玩笑,一拥而上,将其压于身下,陈尧一个惊弹,将十几个人抛出丈外。
第四,陈发科。成手时日练六十遍。曾在洛阳龙庭打擂,一个野马分鬃,穿于数十高手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陈照丕北京打擂顶不下来,叫其叔入京,称再不来,就给陈家沟丢脸了。发科公入京后,面对众高手身立于檀木桌之上,称如若能撼动桌子,就永不入京,发科公一个千金坠,桌子腿竟入于地下。众皆不战而退。大徒弟洪均生亦功夫高强,据称其在心法等方面还超过了陈发科。其心念一动,手中的锅碗瓢盆即碎,打坏无数。
太极功夫有多厉害,吾引用一段文字望大家参考:
吾友孙子仲和,为余述陈君仲生生手擒大头王事,风英义概,令人骇服。有言某封翁家,突来数十巨盗,封翁好言款之,急招仲生生至。则红烛高烧,宾筵盛列矣 。仲生生入,灭其烛。盗大哗,抽刀相扑。盗人人喜得仲生生殪之。须臾无声,则盗皆自杀,而仲生生固无恙也。盖盗互扑杀时,仲生生固皆在其手侧,惟用盗代死,而自手执一碗,一足立筵席中间,也可谓妙绝,益另人骇服不止。……
选自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杨澄甫一门旧事
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 &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 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
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杨澄甫教人多强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当时杨澄甫吃的不是技击这碗饭,而是健身这碗饭。说杨澄甫是技击名家,这种说法当时很少听到。杨澄甫曾先后在江苏国术馆担任一等教习和浙江国术馆担任过教务长,时间都很短。原因就是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而在国术馆与人比手是天天都少不了的。杨很不适应。杨澄甫在江南的名声主要靠两个人的宣传和抬举,一个是陈微明,陈微明为杨澄甫着书,使杨家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是黄元秀,黄元秀通过练杨家太极拳治愈了他的肺结核,黄元秀在军政界颇有些影响,杨澄甫能去浙江国术馆当教务长便是黄元秀力荐的,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在浙江影响很大。
4。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1893年死于1977年,终年84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
skate评述:杨澄甫的推手功夫被李雅轩等人说得神乎其神,skate多年来一直以为杨的功夫在当时天下无敌,现在看来大谬矣。虽然杨澄甫为一代太极宗师,其定型的杨式太极大架如行云流水,极具观赏和健身价值,但是并不能由此证明甚至夸大杨澄甫在技击方面的实际造诣。
杨万比武的经过
吴道子转述(原文登于武魂杂志):
1926年,北京中央公园办了个&行健会&,以教武术为主,请李占魁(同万籁声的师父赵鑫洲一起在永胜镖局走过镖)作教练,每月一块现大洋。后来北京太极渐流行,便邀请杨澄浦兼课,杨澄浦当着李占魁面对学员说:少林功夫不顶用,练着吃力,也动不得手!李占魁不敢同老杨过手,学生都跑到杨一边了,只剩三四个人跟李占魁,李教不下去,不得不自动请辞了!
李占魁找赵鑫洲请他给出气,万籁声听后讲:我愿前去一比高低,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次日万籁声以学拳为名前去,杨澄浦要他报名时万说:太极拳好倒是好,就是要先比试比试,比得过我就同你学,比不过我,你同我学!杨用捋法伸手,万用转环锤法,下用捆腿法,杨一个斤头,但没倒!杨再箭步搬拦锤,万下切掌右捆腿,杨栽在石栏杆上,肚子顶着栏杆。
星期天,由徐禹生出面,约请武术同道叫杨澄浦当面讲清楚。杨澄浦见赵鑫洲行礼,连呼三叔,并声称:是我不是!杨澄浦自此在北京站不住脚,遂去上海,后到南方教拳!
万籁声后提及此事时说:杨澄浦失败,不在于功夫不高,主要是自大骄纵,藐视我年轻,而我之不平助拳,也属鲁莽从事。
别挤兑人家杨澄甫,杨澄甫真那么菜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名声,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跟他学拳。付钟文先生(付为杨的弟子,并有亲戚关系)说:&当年论功夫,孙禄堂先生第一,杨澄甫先生第二,李景林先生第三。所以当他们三人结盟后,当时练功夫的人多一半不出此三家。&以后,孙,李互换弟子,李景林将军让他的弟子全部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孙先生也让他的弟子全部随李景林将军学武当剑。于是有了天下功夫两分半之说。指天下有功夫的人不是从孙就是随李。其实,当时杨澄甫的弟子也不少,遍及大江南北。只不过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大多是在民间不在国术馆里。在国术馆里有名的就是李雅轩。李雅轩的柔韧性特别好,也能实打,馆中内外家好手对他都是认可的。何福生就很佩服李雅轩。说杨澄甫先生菜,没有道理。万籁声主要是靠着杜心武的社会关系硬,没有杜心武的社会关系,他什么都不是!杜心武还跟杨澄甫结拜为兄弟呢!万籁声有什么可不服气的
skate注:杨澄甫的推手功夫是非常惊人的,但由于身体太胖,移动不便,实战就很难说了。杨露禅和杨班侯都以轻功见长,与人动手时,身形飘忽,对手摸不着他,而他能攻击对手薄弱之处。
太极拳名家旧事录
1。 杨少侯自杀海上。关于杨少侯自杀,在陈微明的&&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杨少侯为什么自杀呢 是因为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了杨少侯,要与杨进行切磋交流。时杨已68岁,虽名气很大,但真打起来已力不从心。杨少侯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由于答应李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于是选择了杀身成仁。
2。 郝维祯潦倒京城。民元郝维祯来京,遭杨健侯冷遇,在京城站不住脚,于是去了天津,去访李存义和李瑞东,在河北公园李存义的徒孙李玉琳向郝请益,试了回散手。郝维祯竟不能胜。于是又折回北京,斯时盘缠用尽,病困交加,潦倒在宣武门,几于毙命。后经人救助才终于得以返乡。
3。 吴鉴泉汗颜西子湖。民国十八年,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应邀为评委,同时作为表演员表演太极拳,时评委副主任褚民谊是吴的学生,吴颇得意,评判时对朱国禄的拳击打法颇有微辞,认为朱的打法不和于国术。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邀吴与自己作一对上台一较,朱国祯称: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能不能赢你。朱站在台上三次邀吴,吴不敢应。时值深秋,而吴竟汗流满面,双手微颤。后经李景林与陈微明调解,才作罢。
4。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国术馆有摔跤名家杨法五,生得虎背熊腰。闻陈谈太极拳以轻破重之高论,欲与陈一拭,陈远避之。一日陈教拳时,杨又至,立于一旁。陈望见,立刻解散学员。至杨前顿首曰:&您总得让我混碗饭吃,我不敢在您跟前练拳,可您总得让我有个说拳的地方吧。&
5。 武术家也是普通人,真正修养高深的没有几位。1979年在京的老武术家在西单聚会,由于文革后很多武术界的老人儿很久都没见面了,一般见了面都客客气气。都相互称对方为&某老师&。孙剑云看见吴图南向吴打招呼说:&吴老师您来的早啊。&吴回答道:&我在等你那,干闺女。&孙剑云反映可是真快,立刻跟了句:&哎,你这干孙子,怎么几天没见,跟姑奶奶开起玩笑来了!&吴图南站在那儿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说话。旁边不知是谁说了句:&真是自取其辱。& 往事历历在目,讲出来是想说明今天的人不要被故事和文字异化了。
包不同叙述:
汪佩琴说&(马岳梁老师)一足着地,以金鸡独立之势,用少腹迎着三十来岁青年拳师的双推掌。双方相持不到一分钟,这位推人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脸上神色显得十分尴尬,而八旬老人依然是单足着地,神态自若。&青年说:&我在推马老师少腹时,只觉得他腹中有一股气在跟着我的手转,只要我一用力,这股气就会聚到用力处,使我的力在圆形的气团上滑过去。&马老师还曾在香港以金鸡独立之势
迎着五名摄影记者的推击而不动。
skate评述:skate初学杨式太极拳时,所接触的书籍文章无不是说杨式拳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天下无敌,杨少侯乃是杨家第三代中功夫最精纯者,但其自杀一事一直是个迷。如瀛人先生所言为真,则殊为遗憾,须知李存义晚年在山东也曾经栽过,但也无损其一世名。
积分金豆 金豆
在线时间 小时
吴图南回忆练习太极拳的经历
摘自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
他检查出我患有: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结核,先天性癫痫。他说:很难治好,因为是先天胎里带的,我得慢慢调理他。经过相当时间的调理,我的病渐渐好转。后来李大夫向家长建议说:最好叫这孩子练练功。那时清朝北京地方上有各种功房。此如学写字,绘画的叫书画房。练弓刀石的叫弓刀石房。练拳的叫拳房。于是我在九岁那年由家长带我到练拳的功房去。教拳的老先生是全佑先生。由他的儿子爱绅号鉴泉教我。我一方面由李人大给治病,一力面练拳。练什么呢,就练太极拳。我跟监泉先生学了八年,后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四年。前解后共学了十二年。
练功苦难挨,曾经想自杀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定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后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营十八个呼吸,以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长时间 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淌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这么一定,把肝炎,肺结核,癫痫全定没啦,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不一着急就死过去了。我的两条腿因为抽疯,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后来练拳要练碘筋,结果也碘好了。提起碘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我的两只手向后反抱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边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住后碘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后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害怕它。如此类推,什么撼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练都能成,就看你练不练,如真练就能成功。那时像我这么个病孩子,一折腾实在是受不了。我曾经想跳井自杀。有时老师看见我怕苦,责备我说:又想病好父怕吃苦,没出息。后来我想一个人为什么叫人说没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时曾经打到日耳曼。我怎么变成没出息的,—定要有出息的。
学各样推手,练三步功夫
就这样我把定式练拳练完了,再练打手。
打手就是推手,那时叫打手,后来传到上海以后才改叫推手。练打手先练单手推,两人谁也别不住谁之后再练双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个女字形,把这些路子推纯熟 以后,两个人身体逐渐向下矮,边往下矮边推,一直到身体擦着地而去推。 如用手一捋对方,自己的身体向后擦着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时,身体父擦着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回旋。各位听起来容易,可练起来就难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拿个筐去砖瓦铺买二斤疙瘩炭去。我以为老师有用处。就到砖瓦铺买了—斤,多买了—斤,交给老师。老师说:我在跟你说笑话,叫你把炭烧红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经过苦练,不动步的推手才算练成了,再练动步的推手。不动步的推手是正的,叫棚捋挤按四个正方;动步的推手是斜的,叫采例肘靠四个斜角。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与斜是互相牵涉的。老师教你时,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转用手—采,你在外圈要随着紧跑,跑了冬少步,刚追到头,他一转身又去了,你又紧跑再去追,所以练得满头大汗。后来我研究易经才知道,这就是得其圜中不支离,意思足围绕着一个园心去跑外圈时,不支也不要离。听着也很容易。但这劲头很难掌握好的。总之这仅是素材,也就是才练了个大概,然后才开始练功。
练功自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然后再练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叫着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如揽雀尾是干什么的,单鞭为什么要那样一转,一着一式,二百六十多个动作都弄熟了,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故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变化。第二步功夫叫劲功,为什么叫劲功不叫力功呢,因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柔轫韧的,但这里边东西很多,等把劲功练完了,往下练更难了。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里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部份: 一部份是运气,运气是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里它就到哪裹。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哪裹按我。我那里就能打你。另—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何能使气出于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后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于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 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候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
杨少侯教拳,连摔兼带打我是吴鉴泉先生的第一个徒弟,后来他又介绍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这位老师很厉害,连摔带打,跟他学拳,他—伸手我就来一个后仰,又一下把我撞到墙上去。我们家那时候住的房很大,练功的大厅当中有六扇风门,晚上关门要上木拴,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铁套环钉在柱子上,上拴时把木拴横插进去。我印象最深的—决是,老师一撒手,我的腰正撞到门柱的铁套环上,疼痛难忍。老师说:怎么啦,没志气。我连忙说:有志气,有志气。可是再来的时候,我要躲着点那柱子上的铁套环了。那时我家裹的桌子椅子是红木的,椅子背打掉了变成个橙子,凳子面板砸没了,变成个火炉架子。后来每逢老师来家裹教拳,我祖父叫人先将家具摆设挪开,预备着摔打。练功时老师怕我偷懒,由厨房抬来四张油桌,油案桌腿较高,是厨师专为站在那里切菜用的。把这四张油桌拼起来,叫我钻到桌子底卜去练,如同练太极拳着功里有个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己的肩膀去靠对方小腿上的七寸之处。差不多的老人都知道那时候我受的许多罪。总之我认为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要有真传之外,你必须要有万夫不挡的勇气,要有百折不问的毅力,否则必然是功败垂成。我和杨少侯先生学完四年,他说:你差不离了,我要走了。那时候的老师有良好的风格,虽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饭,但当他教完之后,就告诉你教完了,他就走了,你再请他也不来了。只是到过年过节时大家再聚会。
形意拳家逸事
上海支燮堂的形意拳也是一辈子只打刚劲,支燮堂与某名拳家交手,一记马形,使对手向后飞去,撞破砖墙而出,骨折筋断。如此刚劲,挡者皆糜。支燮堂一辈子没有大肚皮。其入室弟子张仲华今年81岁,每日骑车往返60里教授生徒,步履矫健,至今仍打刚劲。同样没有大肚皮。我师吴子珍先生到老也是打刚劲,后来身体不行了,才多打太极。真实造诣还是要落在刚劲上。柔的作用是以柔育刚。没有刚就别谈拳!
包不同叙述:
《拳意述真》载:郭云深先生&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后有人说虎形起步为一小步两大步,实际是对前辈神乎其技感到不解才有此一说。纯阳君看到过请多高人身手,难怪语气有点那个。这也可以理解。四民成立后有许多名家常来常往,耿老先生和李存义,张占魁,程廷华,刘凤春等七人为盟兄弟,晚一辈如孙禄堂,尚云祥诸先生也是常客。只是你入门时,这些名家都已凋零。吴子珍先生没有门派观念,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还让其徒戴玉斌随吴斌楼老师学戳脚,并在社内传少林拳。孙存周先生只活到了七十岁,为什么功夫高的享不了高寿呢 形意门中功高且寿高的有宋铁麟,布学宽,郭汉之,都是九十多岁。
李存义是位很好的教练员。教出了许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云祥,郝恩光,马玉堂,黄伯年,傅剑秋,李文亭,李耀亭,李彩亭,姜玉和等,此外张兆东,韩慕侠师徒的形意也是学自李存义。经管李存义晚年与人比武有辱师门,但是上了岁数的名家大师依然敢与人切磋,确实是很有点现代体育精神的。在形意拳的发展壮大史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孙禄堂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技术完善和个人造诣上。另一个就是李存义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联络各界,发展组织和培养出大量人才上。如果没有这二位的奋斗,形意拳是发展不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更不会产生现在这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
河北派形意概述
形意拳自李洛能先生创始后,有八大弟子支撑,其实真正有名的是山西的车,宋,河北的刘,郭。 刘奇兰先生有两位名弟子李存义,张兆东,郭云深先生的传人众多,但真正得其精髓的要算隔代弟子孙禄堂先生。至于王乡斋,只不过是从学于姐夫李豹(郭的弟子),加之时间短暂,并不真正了解形意的真意,他所学是汇杂了形意,八卦,太极,鹤拳,少林拳,西洋拳击的一些练法而成,谈不到什么集大成,只是拼凑而已。
李存义先生门下也有八大弟子,除了定兴三李外,我所知道的还有黄柏年(其弟子张桐在陕西传拳),郝恩光(第一个去日本传拳的武术家),周明泰(经周铁成传到河南郑州刘玉增,其形意剑法继承了刘派的精华),马玉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郝恩光先生的弟子李玉琳先生,他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等先生的指点,加上和李景林,杨澄甫有师生之谊,艺学百家,拳剑双绝。而孙禄堂先生门下的四朱,形意拳的功夫也极高,其中朱国福先生先求教于马玉堂,后得孙先生指点也是融合郭刘两支精华的人物,其川中传人王树田还在传拳。上面提到的津门张烈先生是孙存周先生的传人,存周先生同期传人祖雅宜,刘树林的情况如何 尚待知情者告知。至于李文彬先生的师傅尚云祥先生则继承了李存义先生晚年在山西交流的心得,创建了尚氏形意。
张兆东先生的弟子众多,我认为在保持形意拳的原始风格上较有成就的应数徐州的钱树樵老先生,他的弟子北京潘小杰前一阵子在中央五台讲授形意,上边问的拆解用法,他都有讲解到,不知算不算入流 其它二代三代的弟子,如熊守年,张广玉,鹿义,工夫都很不错。 所以我看形意门的传统不会丢失,其精华也决不会只保留在某个人手中。而且我一贯认为拳法的高低是受师承,资质,工夫三方面影响的,有真传还要下工夫练才行。
田镇峰眼中的形意拳家
原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形意拳家田镇峰认为,形意拳有真实造诣者代不数人。田认为在形意拳历史上有真实造诣者只有:姬隆峰,戴龙邦,马学礼,李能然,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孙禄堂,尚云祥等九人而已。其中,功臻化境者仅戴龙邦,李能然和孙禄堂三人。
田镇峰曾因提倡国术实验运动,大搞技击实践而名噪一时。田的形意拳技承郭宋两派,并兼练李景林之太极,无论走到哪儿都访名手切磋,好写文章批判名家,是30年代国术界的一个风云人物。
田镇峰既是宋世荣的徒孙也是郭云深的徒孙,他没有理由贬低郭宋二位大师。田镇峰的这个评价是写在山东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的。当时郭云深的另一位徒孙,李奎元的弟子马耀南先生就在该馆教授形意拳。因此,田镇峰也不可能胡写。此外无论是戴龙邦李能然还是孙禄堂先生都与田镇峰无任何利益瓜葛,甚至可以说田镇峰对孙禄堂先生还抱有很深的成见,是当时有名的反孙健将。加之田镇峰一向标榜自己求实,曾创办《求是》月刊。因此,我认为田镇峰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姜容樵先生对郭宋的评价与孙禄堂先生对郭宋的评价相近。姜先生曾在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撰文,将拳术分成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功夫。姜先生认为郭宋等人达到了拳术的三层功夫,所谓炼神还虚的境界,但还未臻至虚的境界。姜先生的这个评价与孙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评价是一致的。姜容樵先生还认为达到四层以上功夫境界的,据他所知就只有孙禄堂先生一人了。姜先生对车毅斋先生的评价不高,在对车先生的评价上,姜的认识与〈拳意述真〉上的记载似不同。
宋式形意掌故
据我所知宋氏形意拳有别于其它派是其发劲后肢体有明显的抖动,即抖劲,也是孙福元所说瞬间爆发明显的弹性炸力。程素仁说:抖劲是宋氏形意拳的重要特征。宋氏形意从宋世荣,宋铁麟,宋光华一脉相承。 拳意述真》中对宋世荣的燕子抄水,狸猫上树,散手技击有精彩的描述。孙禄堂得益于宋世荣先生的教诲,告诉他&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从&论内家外家之判&中,可以看出宋先生对拳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1923年《拳意述真》书成,1924年孙禄堂便去山西拜访宋世荣前辈,时宋在离太谷不远的介休教拳,当时年76岁。当时河北形意门人到山西访学的不在少数,并获益良多。
宋世荣逝,孙禄堂友吴心谷为之做传,并陈明原由孙禄堂)尝以公生平得止语谷,谷感其德高艺绝,堪为后世师,故濡笔为之记,使后之人有所考焉。在传中评价宋世荣的功夫:以故盘根冲空,超神入化,技至此,无以加矣。
宋铁麟生于1885年,1935年太谷国术馆成立,宋任馆长兼十二形教练。90余岁其弟子孙福元来访,为之示范炮拳,发劲如炸,头足上下为之剧烈颤抖。宋之弟子吴立孝,田种兰,史一峰等都是好手。
宋光华生于1932年,是宋铁麟先生长子,也是唯一家传弟子。《宋氏形意拳》一书从拳理上讲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都是引用宋世荣的话,并略加解释,所珍贵的是初次公布了麟角刀。
如果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说明刘伟祥已经功入暗劲。那么,张烈的形意拳功夫恐怕是不能和刘伟祥先生比的。张烈只是较为正确地掌握了形意拳的发力技术,从形意拳工夫的进阶上讲似乎尚未臻暗劲的层次。刘伟祥先生是一代形意拳巨匠,那绝不是现代人业余练练就能企及的。
其它高手轶事
对清末民初国术高人的评价
《近世拳师谱》中国武德会1935年出版,记录近代国术家300人,尤其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最高。摘录数句:&孙师禄堂,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又称郭云深&技精绝,名冠同侪,以半步崩拳打遍七省,形意拳始兴。。。。&
称宋世荣:&教授后学无私蓄,养气功深,。。。。。&
称霍元甲:&逼走俄,英大力士,声震海外。。。。。英武过人。&
称韩慕侠:&豪气如虹,享誉津门。。。。。&
称孙存周:&其拳行如奔马,势若游龙。。。。。。挫败名家尤众。。。。。。&
称李书文:&人称神枪李。胆烈。。。。。一世英雄。。。。。八极由是而振。。。。&
称张策:&所习通臂拳已臻炉火纯青之候,。。。。兼善单刀,华北知名。。。。。&
称尚云翔:&几复云深之能。。。。&
称程庭华:&所习游身八卦掌直追其师,北方首屈一指,同侪无出其右。。。。&
称刘凤春:&三掌震京津。。。。&称尹福:&为硬八卦之宗。。。。&
称杨露蝉:&为北方太极拳宗师,艺臻化境。。。。。。由此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
称杨班侯为:&其技世间罕有,其势如鹰。。。。。&
称郝为真:&所习太极拳与杨派同源异流,人称其艺几架杨氏昆仲而上。。。。。&
称杨澄甫为&当代太极拳泰斗,。。。。从学者最众。。。。&
称朱国福:&形意拳后起之秀,。。。兄弟三人名震首都。。。。。&
称刘玉春:&力如熊罴,捷似灵猿。。。。每穿梭于枪林弹雨,神色如常,。。。其刀法世称名技。。。。&
称张凤岩:&于贯跤技法,研究独到。。。。。。&
称金佳福:&力能透骨,指如钢钩。。。。。大侠甘凤池嫡传。。。&
该书所列拳师比《国术名人录》要多,内容也不相同。
我在童旭东先生处见此书复印件。童师言:所有史料文献,一概不借。只许我摘抄数句。据童师讲所以如此&小气&,是因为现在武林中编造孙老先生谣言者屡屡出现,而史料文献是童师揭露他们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童师说,他收集的史料很大的用场是为了打笔墨官司。童师以捍卫孙门为己任,他的史学研究造诣和敢言的风骨,可以说让当今国内那些散布武林谣言者既恨又怕。童师常说:我一直等着他们。我死以前,会把这些史料编辑出版的。
孙老先生晚年已是位隐逸翁,尚且获此至誉。孙老的真实造诣可谓弥高。据张义尚讲,三十年代时,孙存周的武功之高在当时武林中已是罕见。但孙老先生还是认为孙存周练的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尹福确实够得上硬八卦之宗,据说他的几位弟子都是手硬如铁。寿关顺也说其师支燮堂的手有如钢钩,可以轻易地掏进人的肚子里去。寿关顺说:形意拳练出来名堂的,就不能跟人动真功夫比武,那是要死人的。太极推手的优点就是安全。
民国时期高手旧闻
不为人知的技击高手之一
包不同叙述:
许延增是醉鬼张三的徒弟,和他同室学艺的还有王卓然等六人。其子许维仁功夫也很好。张烈就说,他见过拳家无数,只有许维仁和孙存周是真正懂拳的。孙存周先生功夫是好,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可惜!现在几乎没什么人提起他们了,只有童旭东写过一点关于孙存周的文章。有人说孙存周曾战胜过王芗斋,也不知是真是假,这一点还被王的后人们大骂,说是无中生有,自高身价。现在就是这样,真是有本事的不露头,知道史实的也不愿说,门把的倍儿紧,你怕什么! 谁知道你是谁呀!现在真正的拳家也是多得很哪,如宋光华,李桂昌,骆大成,牛宝贵,邸国勇,余永年,孙剑云,杨剑霞等,这只是现于世者,还有不出名的隐者,就更不可计数了。
许维仁是有真功夫的。文革前他在东单那边儿推个小车卖冰棍儿。其实他家里很有钱,应该说是祖产。许维仁因手上有块白癜疯故在武林中有&花手许维仁&之称。许维仁本来瞧不起形意拳,认为没什么用。许维仁本身的份儿大,他不仅力量大抗击打能力强而且柔韧性极好也非常灵活。他身材硕大但能钻在八仙桌下打拳。后来许维仁与西四澡堂子李梦更交了回手,挨了李梦更一记暗劲骀拳。三天才回过劲儿来。于是知道李的形意拳劲道非同一般。他常去找李梦更切磋交流,对李颇服。这是我所知道的许维仁唯一钦服的人。近来有人撰文说许维仁与崔毅士切磋如何如何,其实论实际工夫崔毅士远非许的对手。可惜的是文革中许杀了抄家的红卫兵然后自己刨腹自杀,李梦更则更惨生生地被红卫兵给折磨死了。
有些真正的高手,由于宣传的原因后人不知道,而一些本来并非高手的拳家,被其后人吹捧成为高手。于是在后人中产生高手不见面的印象。其实,高手间大多数都是有过交流和切磋的。比如,刘百川与杜心五就动过手。赵道新和万籁声更是多次参加擂台赛,但成绩都不理想。当年的一些真正的高手解放后却很少有人知道,象朱国福,马承智,马裕甫,杨松山,郭长生,韩庆堂等都是高手,而且他们相互之间更是没少动手。高手之间不比试,是文革后这二十多年的事。即使如此,梅惠志和张旭初与王选杰还是动过手的,贾永安与崔瑞彬也动过手。当然梅,张,王,崔,贾等算不算高手,还值得商榷,但他们至少还都是有名气的。
罗伊琼斯叙述:
刘百川与杜心五,赵道新和万籁声当初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当今,刘,杜是因为万籁声的私怨而交手的,赵道新的擂台赛成绩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万籁声是曾经广州国术馆的馆长,国民党的少将军衔,但是解放以前的武术界的名人都是靠自己的手段,师门的名气并不重要。但是现在的所谓名家大多数都是靠关系发家的,有的是名师高徒,有的自己自封一个宗师,有的是官方认定的高手,自己的名气大但是对于自己的手段没有多大了解,所以没有足够的信心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且现在不同以前的是官方没有认可你,你的功夫再好,手段再高还是没有办法立足于武术界。所以不少有能力有实力但是没有师门背景,没有官方关系,即便打遍天下也没有在发扬自己价值的可能。与其得天下武林朋友,不如闭门谢客的好。
skate评述:津门张烈是形意拳现存的高手中功力最为精深的数人之一,原居北京,据说小时侯喜欢打架,十二,三岁时就能打得十几个大人到处乱跑,后拜孙存周为师修习形意。但据门内的人说,张的功夫尚未到暗劲。如何才是暗劲功夫 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是也。文革时期,武术和其它传统文化都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实乃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不为人知的技击高手之二
吴复之叙述:
铁罗汉张祥斋(长发)
张长发原来是练八卦的,后遇刘殿琛先生(skate注:张45岁才拜在刘门下,之后便以练形意拳为主,享寿90岁),以后便在形意拳上又下了番苦功。张长发54年曾来北京,我的老师曾得到其指点。据说在一次聚会上张长发与王芗斋相遇,王端着大辈的样子冲着张先生打招呼叫了声&长发!&张长发先生扭过头来看着王说:&我当是谁呀,原来是大成拳的祖师爷呀,长发这两个字是你叫的吗 要不要摸摸手啊 &王脸一红,不敢再接话了。张长发比王年长15岁,当时虽已80 高龄,身板却比王硬朗的多,还主动向王叫阵,而王不敢应。张长发真不愧铁罗汉的称号。
周江南叙述:
时佩文先生自幼师从马玉堂先生练习形意拳。曾随马玉堂南下江南。马玉堂是位了不起的形意拳大师,教出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搏击高手,如朱国福,高振东,张长义等。时佩文曾参加了浙省国术游艺大会的表演。赵道新在这次比赛中经朱国禄自退放水,得了个第十三名。赵颇为得意,时佩文看着赵好笑,两人一过手,时佩文就把这位小师叔撂了个跟头。赵一骨碌爬起来,一定要时佩文教他这一手,结果赵学到这手后,在上海国术比赛中还真用上了。虽然最终赵被淘汰,但赵对时佩文的功夫还是非常欣赏的。以后时佩文去了湖南,受到师弟朱国桢的指点,并跟朱国桢学了孙氏太极拳。解放后,时佩文回到南京,教授形意拳。1986年,时佩文以87岁的高龄去世。
百丈箫叙述:
由于受左倾政治的影响,象李景林这样的军阀,不断地被丑化。李景林虽然在政治上是落后的,但他在国术上却是很有贡献的。尤其他的武当剑法有&神剑&之誉。然而文革后,一些丑化李景林的宣传愈演愈烈,如说韩慕侠剑挑李景林的裤裆,李书文用刀震落李景林的剑,赵道新剑伤李景林,唐维录放倒李景林,李文亭推手令李景林称服,全是胡说八道。他们都以一种似乎很不经意的写作方式,编织着种种谣言。他们要造李景林的谣,因为当年李景林的名气太大,声誉太高。他们皆要通过编故事,踩着李景林的名气来抬高他们自己。这就是中国武林的恶习。
netevil叙述:
山东有国术馆创于1930年,李景林任首任馆长,田镇锋任教务长,马耀南,李应勋任形意拳教授。李景林因迷恋于练外丹死于1931年。其后由窦来庚任馆长。这是我所知的,请大家指正。
大成拳说王芗斋空手夺了&剑仙&李景林的剑,使李大为叹服!肯定是胡说八道!
李景林做为一个军人,戎马生涯,功夫能达此境界是难得的,李景林尤长于剑术,平时剑不离手,不断操练。
由此我又想到,对于李景林这样一个旧式军人,大家可以把其功夫和政治路线分开来看,对于王芗斋能否将其人和其术分开看,做一公正评价。其所创大成拳,有人认为其有一定科学性,有人认为其不成为一个拳学系统。但现在大成拳还是活得生机勃勃,姚氏后人照样办班,王氏后人照样写文章,火热得很,相比之下,孙氏拳学却要费神去提倡。有人说大成(意拳)是骗术,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人去甘心挨骗呢 包括一些终生修此术的老人也在写文章,难道人们都了傻吗 人们是因为王芗斋之人品而否定其拳呢,还是因为其拳而否定其拳
张占魁旧闻
包不同叙述:
和李存义同门的张占魁也颇有贡献,张先生晚年融合形意八卦而创形意八卦,其手下名手很多,在天津一带很有影响。耿继善1900年创办四民武术社,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同出于刘奇兰先生门下,刘殿琛说&燕赵好武之士多归之(指奇兰公)&所以奇兰公也功不可没。据姜容樵先生说,与他同辈的师兄弟中,以孙禄堂,尚云祥,郝恩光三人授徒最多。山西车,宋也是代有传人,只是其传人的活动范围大多不出山西省,所以影响不象河北这么大,但河北,山西交流不断。山西的传人确有真功。1923年《拳意述真》出版,1924年夏,孙禄堂先生去山西拜访在介休教拳的宋世荣先生。1927年宋世荣先生去逝,孙先生的弟子吴心谷为其做传,记载了宋先生的生卒年月,纠正了他在《拳意述真》中所说宋先生八十余岁的错误。吴心谷为其做传的原因是孙先生与宋先生&时相过从,尝以公生平行止语谷,谷仰其德高艺绝,堪为学者师,爰濡笔传之,庶后之人有所考焉。&可见孙先生对他的前辈怀着我们对他一样的敬佩心情。
张占魁活着的时候,主要靠两个徒弟给他露脸。武的是韩慕侠,文的是姜容樵。张占魁60岁后腿脚就不灵便了,加上与他的大徒弟韩慕侠闹翻,他在天津武林中的地位已是摇摇欲坠。他与韩慕侠反目,各有一半的责任。韩慕侠天生好斗,孤傲不群。韩慕侠在外面转悠了一年,自称找到了董海川的师弟应天文,并被应收为关门弟子,学了反八卦专克八卦掌。张占魁听着心里有气,自己的徒弟在外边转了一圈就长了一辈,跟自己成了师兄弟了,又得了个反八卦专门克我的八卦。所以就邀韩慕侠试手,张一出手就用的是毒着,想教训一下韩慕侠,但是韩慕侠的功夫确实长了,几个回合下来,张占魁不仅占不到上风,而且处处被动,几不能支。这时李存义看韩慕侠出手不留情,眼看着张占魁就要在自己徒弟面前出丑了,就大声叫韩慕侠住手,韩慕侠听见李存义大叫,就准备收手。这时张占魁趁韩慕侠不备,一个反背掌狠狠地打在韩慕侠的后心上,韩慕侠当即吐血。
从此师徒反目。韩搬出了武士会,自己成立了个武馆。32年曾有&时报&记者访韩慕侠,韩慕侠称自己一生在武术上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应天文先生,一个是孙禄堂先生。缘何 据韩慕侠的师弟刘锦卿讲应天文根本就不会武术,事实上是韩慕侠跑到了孙禄堂先生那儿呆了几个月,得到了一些指点。于是说是得了应天文的反八卦。后来张占魁发现李玉琳走出的八卦中有许多是与韩慕侠的反八卦完全一样的一些身法手法,于是问李玉琳从哪儿学来的,李玉琳说这是孙先生传给他的心得,为此,还惹得孙存周老大不高兴呢。于是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以后韩张二人的关系有所缓和,但韩始终认定反八卦是得自应天文的,并将反八卦的一些要领也告诉了张占魁。
&张占魁生平轶事&的补充
观瀛轩叙述:
&张占魁生平轶事&是一篇黄积涛的文章。其中隐略并改动了几个事实,现补充如下:
1,张占魁最早是跟周玉祥学八卦掌,后来因为他帮助程庭华打赢了一场官司,要回了程家的10几亩旱田,才得到程庭华的传授。当时董海川已死,由于张占魁与李存义是结拜兄弟,于是程庭华要张占魁在董海川坟前递帖,名义上算是董海川的弟子,实际上张占魁是跟周玉祥和程庭华学的艺。
2,张占魁只是在华北运动会上做过国术比赛的裁判长,在杭州,上海及南京五运会上都不是裁判长。
3,所述&谁不服气直接找我张占魁&之说纯熟子无须有,未见于当时的任何记载。
4,张占魁与韩慕侠过手,本来因张占魁年长,其体力不支而处下风,张渐渐不敌,这时李存义看不过去,大声呵斥韩慕侠住手,韩刚一住手,既遭张占魁一掌,将韩打得吐血。因此韩慕侠与张占魁从此反目。张占魁晚年感觉对不起韩慕侠,主动与韩慕侠接触,其师徒间的隔阂逐渐淡化,张占魁也承认韩慕侠的反八卦确有可取之处,于是嘱咐其晚年的得意弟子赵道新向韩慕侠学习反八卦。赵道新比韩慕侠年轻31岁,与韩切磋时,赵竟不敌,屡屡被击倒。于是赵也深服大师兄韩慕侠的功夫。
netevil 叙述:
一,张占魁虽名为董海川的弟子,实际其八卦掌得自程廷华,这一点张先生也承认,马金镛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此。程廷华代师传艺已是公认事实。
二,为什么有记载才一定是真的,没有记载就不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记载就一定真实吗 如现在见于报刊的一些骗人鬼话,在若干年后变成了史料,也就因此而真实了吗 难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人去记载吗 您是否翻遍了当时所有记载了呢
三,师兄弟之间切磋可能互有胜负,这是正常现象,并不是谁胜了一局就表明谁高过谁,韩慕侠和裘稚和切磋也曾失过手,裘将此编入了其所创的&螺旋拳&。其拳的名目大都有来源,如&顺风扯旗&就是源于上文中张占魁与左振英切磋时的一招,其师兄弟韩慕侠,赵道新及其它名家的搏斗经验也都做了有机融合。这一条是泛泛而论,并不是要反驳上述第四点。
问到底叙述:
赵道新生前尊崇的前辈是张占魁和吴翼晖,赵道新不认为王芗斋有什么真实的功夫。更不认同王芗斋的拳理。赵认为他与王芗斋的结识的唯一收获就是,能有王这样一个经常过手的陪练。在他们的切搓中,开始是互有胜负,王曾用冷手突袭将赵击倒,赵道新也曾将王芗斋踢得站不起来。到后来王芗斋只剩下挨揍的份儿了。于是后来也就使这种切搓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再后来连游戏也很少一做了。从赵的心会掌与大成拳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就可以反射出赵对王的拳术的认识。但是,当今的大成拳门人硬要把赵的心会掌拉入其大成拳的体系,不能不说这是由于大成拳技术内容空虚,贫乏所致。
尽管如此,王芗斋还将是赵道新列为自己弟子,薄家骢的《意拳---中国最新实战拳学》里收录了王芗斋手书的弟子名录,其中就有赵道新,此书尚有赵道新拳照一张及其拳学论丛。
韩慕侠打俄罗斯大力士康泰尔一事
其实打康泰尔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其起因与郝恩光还是有关系的。民国3年,郝恩光代表武士会去日本,教授在日华人主要是留学生练武。主要内容是形意拳。郝恩光是李存义精心培养的弟子,被李许为继承自己衣钵者。尚云祥虽是李存义的弟子,但李存义始终不喜欢尚云祥,更兼尚的打法与拳术风格皆与李不同,更近于郭云深,所以真正李存义派形意拳的代表是郝恩光。郝恩光的形意拳功夫也确实是好,丝毫不在尚云祥之下。天津武士会成立时,三李聚会,太极李瑞东,八极李书文,形意李存义。盛极一时。李书文把大枪视为神物,加上他以大枪名世,一般人是不敢在他面前抖大枪的。而郝恩光却偏要在李书文面前耍大枪,李先是侧目睥睨,后是目不转睛。郝练毕特意走到李书文前施礼,李书文连忙站起来还礼并赞叹到:&使得好,够绝!&所以郝恩光是武士会中功夫顶尖的人物。
郝刚到日本时,与日本名武士屡次交手,占尽上风,深得日本皇族的敬重。后有日本浪人冒充在日华裔,投郝门下,探得郝纯阳剑法之要,后与郝较量,郝不能胜,缘此浪人本是剑道高手,郝绝得有辱师门,栽了武士会的名头,由日本回国后就去了东北。至于郝恩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郝因有辱师门抑郁而死。另一种说郝是被人害死。总之,郝恩光东败日本的事是天津武士会的一块心病。因此当白俄艺人康泰尔登广告在中山公园献艺时,给了武士会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所以明知康泰尔不过是个白俄落魄的杂耍艺人,武士会的人也要跑到他的住处去揍他。并大肆宣扬。在今天看来,其实这不是什么值得宣传的事。至于张占魁打康泰尔更是子无虚有。
积分金豆 金豆
在线时间 小时
田兆麟旧事
田兆麟弟子叙述这一帧&国术泰斗合影&的老照片,摄于是1930年前后,收于黄文叔所著《国术偶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一书,由当时国术统一月刊社于一九三六月十五日出版。这一帧老照片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且颇具史料价值,因为照片上的人物几乎都是当时的国术大师,武林名家。如前排中坐者为李景林(字芳宸),乃武当剑派名家,第十代武当剑 传人,曾任当时的直隶督军,于弘杨武太一脉贡献焉。李景林左侧的杜心武乃自然门大家,尤擅轻功;他右侧乃刘百川,少林门大家;刘百川之右为孙禄堂,形意,八卦大家,孙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先生与田兆麟老师(田师字绍先,又名肇麟)分别坐于前排最右和最左端。这帧照片的由来是当时黄文叔要出书,从而敦请武术界泰斗来杭州,才玉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合影纪念照。
因澄甫先生与田兆麟师,谊属主人,故坐于左右两端。田师之右为郑左平,早年是田师之弟子,后又拜澄甫先生为师。后排立者中之有声望者为褚桂亭师叔,乃澄甫先生之第子,田师之师弟。他不仅精太极,尚精八卦,形意。合照中的黄文叔(字符秀,《武术偶谈》的作者),沈尔乔,钱西樵皆田师之弟子,余如高振东是李景林的弟子,曾任当时中央国术馆武门门长。可见此照之珍贵,亦可见田师在杨家的地位以及在当时武术界的声望。
田师生于是1890年,十三岁即被杨健侯老先生收入府中,后又奉命拜在少侯与澄甫先生门下。因此,老师曾得到健侯老先生与少侯,澄甫两先生三人的传授,从而在陈微明师叔所著《太极拳术》一书中即将田师列为少侯先生之弟子。田师天资聪颖,学拳刻苦努力,杨家之老架子和大,中,小三套架子,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还有杨家秘传之八段锦,闭身撇身捶,错骨分筋,点穴诸技艺,田师皆得真传实授,功已臻大成。田师拳架气势磅礴,轻灵,沉雄兼而有之,其周身均能发人,推手之引人发人,已达化境,发劲每每在一哼一哈之间,使之刹那间有凌空失重之感。田师在家操练白蜡杆子时,一丈几尺长的杆子能抖的像面条般柔软,距离窗子还有二三寸远,其杆头之内劲震得窗门沙沙作有声。
据闻田师用肩靠树,也能震得树叶簌簌作响。田师武功卓绝,且略举三件事例。50年代初,老师在外滩公园教拳。有一广东人名叫吕飞龙,习外家拳多年,已有点功夫,后又跟老师习太极,但总对太极将信将疑。便想在田师教拳完毕去茶室吃茶时乘机偷打发难。通常老师练完拳或与弟子推手后,总是由一些弟子簇拥着到茶室去。那天正巧田师有事,让弟子先走,随后一人走向茶室。吕飞龙一看机会来了,便蹑手蹑脚走到田师身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家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