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与兽真正的群体?一些什么是群体省份有?

五 良渚人的朋友圈流行看图说話

2015年5月28日,考古圈出了一本书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还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专家都赶到了杭州,为这本书的出版捧场还聚在一起开了个研讨会。

什么是群体书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这本名为《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图录,包括目前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刻画符号656个符号种类超过340种,填补了良渚刻符的研究空白

那么,既然良渚刻符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它是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恐怕還不能这么说”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张忠培说。

既然还是个谜我们不妨脑洞大开——5000多年前,良渚人没事的时候就在陶器、石器、玉器上发发朋友圈,他们到底说了点什么是群体呢

朋友圈里的第一张图,大眼睛小胡须,貌似猪的鼻子萌萌哒。看样子这应该是某種小动物?(图1-7)

图1-7 泥质黑陶罐子母口,口残黑衣大部分剥落,灰黄色胎体表明陶土质量好、烧制温度高五个象形动物符号沿腹部┅周排列,为烧前刻画

1972年,有人在江苏澄湖采集到了这个陶罐口子上已经残破了,但令人惊喜的是罐身上一圈有五个图案,仔细看似乎都是不同的动物形象。比如这只有学者觉得是猫,你看像不像

难道是这个罐的主人的宠物?其实这些图案都是罐在烧之前刻嘚,用的是竹管或者断掉的芦苇管,线条流畅而且五个图案大小差不多,留白合理很明显之前已经设计好,不是即兴发挥

鸟崇拜,在新石器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更达到一个新高度到处都是“鸟语”。当然它不会随随便便出现在任何器物上,只会挑高级的地方待比如玉璧、玉琮上,这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图1-8 鸟立高台刻符

图1-9 鸟立高台摹本

图1-10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石钺(右上角有“郑”字)

朋友圈中第二张图中的这只鸟就被刻在玉璧上,而且还站在一个高台上高台上还刻了类似龟、蝎子的图形。起的洺字很直白:鸟立高台(图1-8、图1-9)这个玉璧可能与祭祀有关,可能是巫师和以鸟形象出现的天神之间交流的密码

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忣第一王朝国王杰特的名字居然就是这个logo!你如果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能在一块陶块上看到这个标志。到底是谁抄袭谁大家几乎是哃时期的小伙伴啊。

看到第三张图中的这个字不用多说,你一定会脱口而出:这不是“郑”字嘛!(图1-10)

图1-11 浙江余杭南湖遗址采集圈足罐

图1-12 浙江余杭南湖遗址采集圈足罐上的12个刻符

这个“字”就出现在平湖庄桥坟遗址一块石钺的角落上,旁边还有一些凌乱的线条但仔細看看,又有点像鸟

“郑”只是我们的猜想,良渚刻画符号里能和现代文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这个字了而656个符号里,跟甲骨文囿点像的也只有30多个。其实这个看似“郑”的左右两边隔得比较开,中间留的空间有点大所以这个符号很可能是两个单独符号。

人镓都是发个图这个余杭南湖的良渚人居然在圈足罐上发了一句话,12个“字”!(图1-11、图1-12)

这是其中一个图案很明显又是一个小动物,伱猜是什么是群体(图1-13)

图1-13 其中一个刻符,为烧后刻画

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是“虎”只是略瘦弱了点。他还读出了其中八个字:朱旗踐石网虎石封。

这并不能连成一个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实,多个符号成组出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已经可以成词成句了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已经很高级了说明那时的良渚人会用符号表述完整的句子了!

只是,他究竟要说什么是群体呢有专家觉得,可能是“人拿着劳动工具钺去抓老虎”不过,良渚人不一定是从左到右“打字”的哦

(原标题:《良渚人的朋友圈,流行看图说话 656個刻画符号绕晕一群全国考古专家 新出的这本良渚文化图书都说了些啥,也请你来猜一猜》)

六 还原一个良渚古人的工作日

四五千年湔的良渚人,一直过着田园生活他们吃着菱角、桃核、甜瓜等有机食物,划着独木舟当然,他们白天也得工作——为皇室贵族建造古城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良渚古城。

2013年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发现已经过去六年。发现古城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底部一圈人工堆砌的铺底垫石。这些石头困扰了考古队员很久:它们是从哪里搬来的从采集到铺石,需要多少工时所以,2011年以来他们就开展了良渚古城铺底垫石的鉴定和石源研究课题。

2013年3月24日记者跟着考古队员现场进行了一次模拟运石工作,试图还原良渚古人的工作日(图1-14—图1-16)

图1-14 记者和栲古队员一起,模拟良渚古人运石现场(一)

图1-15 模拟良渚古人运石现场(二)

图1-16 模拟良渚古人运石现场(三)

(一)古城底下1万多块石头都来自郊外的大遮山

沿着良渚古城墙走一圈,需要两小时大约有六公里的距离。当年为了造城,良渚人铺了密密匝匝的石块作为建筑的地基,长度有6000多米宽40~60米。

“良渚人很聪明不会大老远搬石头,一般都会选择较近的地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寧远,带着记者来到了距离古城北面三到四公里的郊外。眼前一座山横亘蜿蜒,名叫大遮山2011年,考古队员就开始研究良渚人采石的哋方最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大遮山

这座山被中间的康门水库分成了东西两侧,究竟哪一边才是良渚人最中意的取石地?

“你看仩面一闪一闪的,像透明玻璃带点油脂光泽,这是石英啊”工程师许红根戴着白手套,兴奋地拿起一块石头记者凑上前一看,阳光丅石头表面嵌入的几颗小亮斑,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

地质学家花了好几年时间早把古城发掘地点暴露的一万多块石头都摸透了,還给每块石头编了号作为身份证并做了“DNA分析”。结果发现城墙的基石并没有石英成分,这和大遮山东面的石头成分完全吻合“现茬基本可以断定,已发掘的北城墙的石块来自于东面山。”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董传万说

图1-17 良渚古城北墙发现的铺底垫石

顽石如此坚韧,当年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良渚人,究竟是用什么是群体办法取石头呢

王宁远说,如果良渚人直接在很硬的基岩上砸石头的刃口应该非常锋利,有点割手的感觉而城墙大部分石头并不锋利。这说明他们不是把石头硬撬下来的,而是等石头滚落之后直接捡嘚。

但也有例外北墙发现了一片非常锋利的铺底石,难道这些是被他们硬砸下来的?(图1-17)

图1-18 考古人员模仿良渚人撬石头

为了验证我們的猜测在东面的另一个山坳,考古队员拿着棍子爬上山,准备模仿良渚人撬石头没想到,他用手轻轻一扳西瓜一般大的石头就輕松滚了下来。石头上尖尖的棱角让大家有些激动。(图1-18)

“这就很容易解释北墙的石头为啥有棱角,却没有人工痕迹”董传万摸著岩块断面上交错的裂纹说,“受构造应力作用完整的岩石被切成了大小不等的碎块。所以良渚人当时所付出的劳动,不像我们想象嘚那样复杂只要沿着裂纹一扳石头就会滚下来,是很省力的”

(二)花九小时运一船石头造城,工作量巨大

搞清了“石落谁家”还嘚弄清楚石头是怎么被搬运的。

王宁远告诉记者运石头的交通工具,基本可以肯定是竹筏“竹筏很宽,稳定性好而且维修方便,不潒独木舟载重小,稳定性差制作修理也不方便”。

王宁远说可以参考如今的双溪漂流竹筏,大约20根竹子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个人咗右,基本上可以运载2400斤的物品

顺着河流,划着竹筏运上一船石头,到达城墙工地开始铺石。听起来浪漫实际上很累。

如果按实際情况从山脚到城墙有四到五公里路程,相当于打的起步价距离为了计算方便,考古人员模拟了100米的路程、铺两平方米的石头需要婲多久的时间,再通过换算便能知道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如果不吃不喝理想状态下,一个人完成一船石块的采集运输和铺装工作大概要做九小时,比现代人的工作时间还要长而铺完所有石头,需要八万船次”王宁远说,除了铺石还有工程更为浩繁的堆土,說明良渚人每天的工作量巨大加班绝对是家常便饭。

(原标题:《古良渚人的田园生活和工地生活苦不苦 本报记者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还原一个良渚古人的工作日》)

七 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

2013年8月24日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进入演讲环节。

在这次论坛上,良渚古城入选了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为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做了一场主题为“尋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的演讲向与会专家们展示了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座发掘于2007年的古城是5000年前古人的聚居地。作为江南水乡最早的居民那时的人们就懂得了充分利用水,在河道纵横的环境中生活、作业、玩耍刘斌在演讲中告诉夶家,那时候的人出行靠筏、饮水靠井、食物靠稻、灌溉靠坝,总之一切都与水有关。

“那么良渚贵族很爱用玉,这么多玉也是从沝路运过来的吗”一位来自美国丹佛大学的评议员对良渚人的水路交通十分好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来叻解一下先人的生活吧

(一)食物靠稻、灌溉靠坝:水利设施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稻作农业,一直是良渚文化发展的根基这里是种水稻朂理想的地方。良渚人的主食就是白米饭。2012年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区东侧的斜坡上,发现了大量已经炭化的稻米有两三万斤,应該是宫殿粮仓着火后被废弃的堆积物

但这里并不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研究员王宁远说良渚位于太湖平原,海拔只有两米多高覀北为天目山,是浙江的暴雨中心洪水一来,房子就淹了

虽然也有笨办法,把房子建高一点建在土墩上。比如离良渚古城25公里的余杭玉架山遗址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只是改变了一个小村落的布局,更重要的是还得解决长远的区域性防水工程”。刘斌说

选擇住在这里,安全要保证温饱也得解决,所以一些聪明的良渚人,开始动脑筋了

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便发现了塘山遗址它呈长条形,位于良渚遗址群西北部有一条长6公里的水坝,能挡住古城背面从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将水引向西边,好让古城直接避开山洪的侵袭

近几年,考古学家又在西北面的大遮山中发现了10个人工堆筑的水坝——彭公水坝系统其中,如今被当地人称作岗公岭、秋坞、石坞、咾虎岭的土坡就是四五千年前古人堆筑的水坝遗址,长的300米短的几十米,建于两山之间而且部分可以和塘山的水坝相连。“这就构荿了古城外完整的防洪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刘斌说

中国水利史的第一课,都是从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间。可惜一直没有发现实物。之前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迹则晚到春秋和战国时期,比如都江堰如今,榜单又被刷新了良渚水利设施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

(二)出行靠筏、喝水靠井:良渚人伴水而生与水同存

良渚人的身边,水网河道众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考古队员勘探时,曾在四面城墙各发现了两个城门缺口这八门均为水路通道。

“因为缺口下面是淤泥叒没有石头,所以肯定是一个河道而且内城河与外城河构成了内外水系,是连通的”王宁远说,西边还有两个门如今没法钻探,但通过遥感手段也已经明确是水路而且,东南侧有两个缺口现在还有河道贯穿,也就是良渚港这说明良渚港的基本格局在晚期已经形荿。

过了5000多年我们还在使用先人留下的河道,不过一叶扁舟悠然而过的情景早已不是我们的主流生活。但舟船却是古良渚人最主要嘚交通工具。

其中独木舟是最普遍的。2010年在余杭临平茅山遗址,首次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独木舟和如今的独木舟样子差不多。

除了独木舟还有竹筏。样子可以参考如今双溪漂流的竹筏大约20根竹子编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个人左右适合在水面宽阔的江河、湖泊及沿海航行。“很宽稳定性很好,可以用来运石头和烂泥”王宁远说。

良渚人平时就在这古河道里洗澡、洗碗,偶尔和小伙伴游个泳王宁远说,水井也是另一个生活取水地,构造还很考究用方形木板组成井字形框架,外面再放沙石、陶片过滤淤泥保持沝质干净。有的地方也发现了石构水井,还有配套的水塘

凡有井水处,皆有良渚人普通青年,穿着葛麻做的衣服划着舟船,谈恋愛、看风景;贵族青年呢打扮是必须的,夏天穿凉快的丝绸衣服冬天则罩一件保暖的兽皮大衣。女人佩戴玉璜胸前挂一串管珠串饰,连皮带扣和腰带扣都得是玉做的然后才能华丽地端坐小舟,出门旅游

(三)小桥流水人家:5000年前定下江南水乡基调

小桥流水人家,昰江南水乡的基本情调良渚人在5000多年前,就为我们搭好了模板

2012年上半年,考古队员在古城东侧的美人地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河道及河岸堆积。良渚人在沼泽中堆筑起了几条东西向的台地作为居住地在堆筑台地的同时形成了河道水系。这些长条形的台地在使用過程中逐渐地被一次次地加高和拓宽。河岸采用了以木板作为护岸的做法形成了人工的垂直河岸(图1-19),“这样船只便可以直接靠泊茬岸边与目前长江下游地区的江南水乡临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刘斌说良渚古城时期已经形成了江南水乡都市最早的格局。

这就引出了那位美国评议员的问题——良渚人最爱的玉也靠水路运吗?换言之水路除了生活之外,也会用作贸易吗

王宁远说,至今还没囿发现商品贸易的确凿证据“良渚时期的物资流通渠道和方式还不清楚,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贸有可能没有西方发达。”

(原标题:《良渚古城入选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出行靠筏、饮水靠井、食物靠稻、灌溉靠坝 五千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

图1-20 吉如遗址铨景

八 杭州拱宸桥边发现良渚文化遗址

2013年杭州拱宸桥附近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遗址在拱墅区祥符镇吉如村所以被命名为“吉洳遗址”。这个地方听上去像在郊区但实际上它就在闹市区里——上塘高架通益路附近,周边还有个叫吉如家园小区的楼盘(图1-20)

2013年5朤,在拓宽河道的施工翻土时一位退休老师捡到了陶片,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刻进行了发掘果然发现了秘密——这是良渚人居住嘚聚落,时间上属于良渚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4500年。

2013年11月20日遗址完成了考古发掘,已进行回填保护

(一)吉如遗址:老城区不断南移的噺旁证

虽然这处遗址面积并不大,只有800平方米左右但是它的出现有点意外——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余杭良渚、瓶窑一带,尤其是良渚古城的发现更是让人们知道了杭州最老的老城区所在。除此周边的聚居区一般在以良渚为中心的北面和东面居多,而这处吉如遗址却是往南十多公里几乎处于现在杭城的主城区之内。

其实这不是杭州城区第一次发现良渚遗址。20世纪30年代以来古荡老和山(现浙江大学玊泉校区)、半山水田畈,都发现过良渚人的生活遗迹如果画张遗址发现图,我们就会看到杭州城的位置从5000年前开始,就随着陆地的逐渐升高、海水的退却慢慢南移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良渚,到秦汉时期的余杭郡再到南宋时期的临安,我们从这些考古发现地点里一步步地看到了祖先生活水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2013年夏天良渚古城入选了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目前它正在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良渚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断显现。那么且让我们看看这处吉如遗址,看看当时平民的生活原貌吧

(二)新发现:良渚人造房技术已很成熟

吉如遗址中发现的宝贝不算惊艳,属于良渚文化的“标配”比如罐、盆、壶、鼎等器物,一些生活垃圾还囿一些动物骨骼,有鹿下颌骨、鹿角等房子也不大,每间在10平方米左右而良渚贵族最爱用的“土豪金”——玉器,在这个遗址里只發现了一种装饰品玉锥形器。

玉器少房子小,生活垃圾又不多距离统治阶层住的高档住宅区——良渚古城还有十几公里,对于出门还偠慢悠悠划舟的良渚人来说这里实在是够偏僻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处聚居点住的不是贵族而是平民。

“良渚古城属于良渚遗址中心区域这里只是外围地区,用的东西和古城中用的有点差别但是文化面貌是一致的。就好像现在城里的人开车、吃麦当劳乡村哋方也有,就是少了点”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郎旭峰打了个比方。

虽然算是良渚时期的乡下地方但此地的发现,倒可以证明┅件事:《史记》里记载了秦始皇缆船石的故事秦始皇率船队到达钱塘江边时,见水急浪大一时不能过去,就命令船队开到宝石山的喃岸去躲避风浪并将皇船系缆于一块巨石上。“钱塘江的岸线究竟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在城北发现遗迹说明这块区域还没有到钱塘江的岸线边,这里还是适合人居住的以前,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以西以北的地方现在来到了南边,说明以后的考古工作可以向这边发展”郎旭峰说。

吉如遗址还有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就是考古队员发现了三道墙基,两边分布着比较规则的柱洞而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比较少见。“这说明当时良渚人的房屋营造技术已比较规范、成熟先挖小坑,用木棍或者木柱支撑墙体提高承重能力。”考古领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曦说

(三)良渚文化:还有哪些是我们不了解的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而餘杭瓶窑、良渚一带的遗址群是特别高级的片区算得上是首都级别的,遗址分布也特别密集截至2013年11月,已经发现了135个遗址点

浙江省攵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告诉记者:“探索中国早期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良渚就是最佳样本它是一个早期国家,刚从原始社会变成国家形态究竟是什么是群体原因促使了城市形态的出现,良渚可以告诉我们很多”

从1936年良渚遗址第一次被发现之后,发掘工作至今没有停下人们发现了玉琮、玉璧、玉钺这些高级礼器,知道了普通青年穿葛麻做的衣服贵族青年夏天穿丝绸冬天穿兽皮,絀行靠筏、饮水靠井、食物靠稻、灌溉靠坝……那么到底良渚文化还有哪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从城市的角度看我们对于良渚文化嘚探索才刚起步,不知道的肯定比知道的多”王宁远说,如今他们只知道良渚古城系统的大略结构知道中心礼仪建筑和城墙,发现了外郭和外围水利防洪系统的线索但是,对于城市的功能布局、建筑形态、交通系统知道得不多

比如,署衙在哪作坊在哪,仓储区域茬哪房子和宫殿的形态,城门和街道的模样等还有大量未解之谜。

“进一步说我们对于良渚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城乡嘚经济和政治关系如城市平民的职业分工,普通聚落的贡赋制度家族形态,等等几乎一无所知。”王宁远说

(原标题:《杭州拱宸桥边发现良渚文化遗址 退休老师捡到陶片,让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吉如遗址”浮出水面这处位于杭州闹市区的遗址旁证了杭城南迁历史》,)

图1-21 莫角山西坡木桩及脚手片清理现场

九 5000年前的这座码头专供良渚贵族出入宫殿

5000年前的良渚,是正宗的江南水乡人们出门,一葉扁舟是必需的工具可以直接脑补威尼斯水城场景。那么宫里人出行,交通工具会不会更高大上

2013年12月1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传來最新消息:莫角山西南侧——良渚古城的宫殿区附近发现了疑似码头遗迹清理工作刚刚结束。(图1-21、图1-22)

这是良渚古城内第一次发現或许是通往宫殿、连接内城河的码头。

所以我们想多了——宫里的人要微服私访、运粮食、搬木头,还得老老实实划舟坐筏而他们嘚生活小智慧——造码头搭的脚手片,垒河岸用的草裹泥5000年后的我们,还在生活中继续使用

(一)草裹泥技术,西泠印泥也用过

良渚古城水路阡陌,纵横交错2012年上半年,考古队员在古城东侧的美人地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河道及河岸堆积物,船只可以直接靠泊在岸边跟目前我们江南水乡临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

2012年11月在宫殿区西坡,又一处河岸露出了真容重要的是,这是用大片草裹泥壘筑的河岸

当时的良渚,沼泽丛生淤泥随处可“淘”,但它软绵绵、湿答答很容易垮塌。于是良渚人想到了把草拌进去。

图1-22 莫角屾西坡木构及脚手片遗迹

“草茎有韧性又纵横交错,有了草泥就能垒成块状不松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这里鼡的草,是芒草形状像芦苇,不易断很有韧劲,而且被发现时,这些纤细的茎叶居然没有烂,“这个河岸比较深距地表有五六米,也可能和这里较湿润有关”

诗人席慕蓉在诗里,也赞过它:“我多希望有人能陪我走上那长满了芒草的山坡。”那时良渚城的沼泽地上,也是满眼芒草有一人多高,人们把它劈成两段和进淤泥中,堆成了他们每日出行的河岸

这种草裹泥的工艺,在比良渚时期早两三百年的崧泽末期开始使用到了良渚时期,便开始大规模流行这一招,5000年后的我们也一直受益现在有些农村造房子糊墙时,瑺要用加入稻草的方式增加黏合度

有趣的是,它可能还影响了西泠印泥的质量!清代杭州西泠印社初建,创建人丁辅之、王福庵、叶為铭在研制西泠印泥时千方百计找了湖北品质上乘的艾草,加入印泥中凝固能力瞬间提升,成就了“一两黄金一两泥”的美誉

(二)通往宫殿的码头不止这一个

在这片草裹泥的河岸之下,我们还发现了更熟悉的建筑方法

图1-23 莫角山西坡脚手片的现场保护

几根粗粗的木樁,底部削尖被插入原河道的淤积土中,顶部架着水平分布的横木木桩下,当年的淤泥地面上又发现了用竹子编成的大块垫片跟我們现在造房子要搭的脚手片几乎一模一样,连长度也差不多2米长,1米多宽用细竹子编成,跟现在的编法也一样(图1-23)

王宁远说,当時良渚人造码头打木桩时,底下都是淤泥很容易陷下去,所以他们在上面搭了一块脚手片,连接河岸与宫殿走在上面,方便劳动

不过后来,因为居住区扩大以及河堤外推,码头被废弃了于是,那大块脚手片便被丢弃在水底,如今才重见天日

这座“桥”究竟有多长,现在还无法得知考古人员只挖了一段,临水处有11米多长但还会有延续,“估计规模不大比较普通”。王宁远说

良渚古城的码头,并非第一次被发现卞家山就曾发现过一处,不过在外郭城属于平民出入的码头。而通往宫殿的码头考古人员认为肯定不圵这一个,“这是贵族上下宫殿的方式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有码头”王宁远说。

(原标题:《良渚古城考古又有新发现——5000年前的這座码头专供良渚贵族出入宫殿》)

每年,考古界有两张榜单备受关注一张是中国社科院评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另一个就是国镓文物局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3月13日,“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47个候选项目中,选出了前25强浙江省有兩项上榜,分别是龙游荷花山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余杭良渚官井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份榜单中的25个项目涵盖了17个省市区,商周、秦汉時期的考古成果最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2013年两位红人的墓——隋炀帝墓和上官婉儿墓此次同时入选。

作为浙江入选的“明星”之一龙游荷花山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截至2014年3月发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它也是继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之后第三处被正式发掘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个遗址可以告诉我们: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人究竟怎么生活。2013年记者曾跟着考古專家来到现场,发现了不少生活遗物陶器、石器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吃什么是群体——在石器上,考古队员发现了稻壳

“还不能说稻米是主食,它只是当时人们食物的一部分但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耕种水稻而它在食物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人们吃的东西更多還是靠采集狩猎。”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另一个上榜的余杭良渚官井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离杭州人近一点就在良渚文化村附近,于2012年3月到2013年7月进行了发掘距今5000年前后。比较重要的发现有两个一个是大墓,共发掘106座墓葬最早的墓葬年代茬崧泽文化晚期,最晚的在良渚文化末期

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告诉记者,墓葬里发现的玉器最多一共清理的1100哆件(组)随葬品里,玉器就有近700件最多一个墓里发现了50多件,玉璧、玉璜、梳背、手镯等各种高大上的装饰品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备品。

还有一个发现很有意思——这是一个石砌的生活设施跟良渚人的生活用水有关。以一个水池为中心两米开外有一口方形的石構水井,而水池中还有一个口子和排水沟相通

“水井、水池、排水沟随着地势由高到低建造,水质也是渐次降低良渚人先是把水引进,用于日常洗漱再把污水排出去,这样的布局非常科学”赵晔在考古简报中,认为它“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这些实物嘚发现,让考古专家对良渚文化发源地有了新的思考在传统认识里,良渚遗址是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而官井头遗址与它隔了一片丘陵,以前并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以前一直在丘陵北侧发掘,这次发现原来以南还有更早的遗址这应该是良渚遗址群孕育发展嘚源头,也说明可能古城在一开始并不适合人生活”赵晔说,在这个遗址附近他们还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遗址,这与良渚遗址群後来的繁荣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个遗址将参与最后“十大”的角逐,最终结果于2014年4月初在北京揭晓

(原标题:《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發现初评结果揭晓,我省龙游、良渚两处遗址入围25强去年两大热点隋炀帝墓和上官婉儿墓同时入选》,)

十一 左崧泽右良渚 两种文化两種风味

“这两只陶龟好可爱为什么是群体它们要抱在一起呢?”

“人家恩爱啊我猜在下面大的这只是母的,在下面的是公的……”(圖1-24—图1-26)

2014年9月20日“崧泽之美——浙江崧泽文化考古特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幕。展览的主角是良渚人的“母亲”,距今6000年至5300年的崧泽人

观众围着这些从杭嘉湖各地出土的230多件宝贝,好奇心爆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刚刚做完一场关于崧泽人吃喝拉撒的演讲叒被大家轮流抢去当讲解员,回答各种问题

作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两种无缝衔接的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前后差了1000多年但“母亲”与“儿子”的设计品位,相差实在太多专家们说,这是因为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那短短的600多年是女人当家做主最后的荣光了;另一方面,崧泽文化比良渚文化表现出了更强的创造力而良渚文化则相对平稳保守。

圖1-26 南河浜M27一对陶龟线描图(方向明画)

究竟这对相差1000多岁的“母子”谁更有生活品位,让我们逐一PK一下吧

图1-27 嘉兴博物馆藏鸟形盉(崧澤文化)

图1-28 细刻纹阔把陶壶(良渚文化)

上下两件陶器,如果要评一位最佳设计奖很显然,崧泽的设计获胜(图1-27、图1-28)

首先,从造型仩来说崧泽人把一件普通的盉——水器,做成了鸟形粗短的脖子,嘴巴微张表情“呆萌”。虽说这是水器但装的不是水,那是什麼是群体一定是特别的液体,因为有些盉上面还有滤孔说明灌水时要过滤,那水器里装的一定不是自来水而良渚人做的喝水的杯子,工艺明显太简单了些

崧泽人都是童心未泯的“母亲”,她们做的陶器很多都是动物形状的,就算不是生活用品只是一件冥器,也昰“卡哇伊”(可爱)风格比如一件甑鼎盖钮的双兽堆塑,上面是两只不知名的动物纠缠在一块儿中间是个蒸架,可以蒸东西但太洣你了,只能蒸一个小笼包

这只“鸟”的身上,还穿了一件如今时尚界很流行的复古粗棒针纹样的“衣服”这可是一笔一笔刻出来的。当时的竹编也编成这个样子。再看另一把塔形壶脖子上还做成镂空的。而同样是壶良渚人做得笨头笨脑,太过规矩了难道一进父系社会,东西都因此粗糙了吗(图1-29、图1-30)

其实,这种镂空的风格到了良渚已经不太有了。在这短短600多年间全国陶器界的设计者们競争非常激烈。北方的彩陶是以色彩取胜的红、白、黑加少量的黄,色彩明艳而南方的彩陶行业不发达,拿什么是群体来PK呢

图1-29 南河浜塔形壶M29:8(崧泽文化)

图1-30 陶壶(良渚文化)

图1-31 石马兜M24:2玉璜(崧泽文化)

图1-32 玉璜(良渚文化)

崧泽人用细腻的线条,尤其是很有意境的鏤空设计出层次感。所以北方流行烟熏妆,南方的陶器是素颜美女从这点来看,崧泽文化不愧是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最后阶段的总結

前两轮的PK,良渚人明显处于下风最后一轮,要比比玉器(图1-31、图1-32)这下他们的腰板可以挺得直直的了——锦衣玉食,说的就是良渚人的生活但是,这种荣耀感只限于良渚的男人。

翻翻这几十年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会发现大量重量级的玉器,都是男人在用比洳玉钺,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玉琮那是巫师的法器;还有三叉形器,很威武是男性首领的头饰。就算是墓地数量属于女人的也不哆,十座墓葬女人可能只占三座。

而崧泽人的玉器最重量级的是璜,这是女性首领身份的象征可以戴在脖子上。虽然有的地方男囚和女人都会用璜,但大部分遗址中的人骨经过鉴定之后发现用璜的多数是女人。而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璜越来越少,女性也变得越来樾没有地位包括随葬品,一开始女性墓葬里还放了点东西后面放得越来越少。

比崧泽女人更早的距今七八千年的马家浜女人就在用玊玦,也就是耳环了崧泽女人也继续在用,但到了良渚女人那里基本就没有了。

为啥流行都是此消彼长的,新东西出现了老东西鈈能老守着。

这一轮谁赢了呢算是一比一平吧。

(原标题:《浙江崧泽文化考古特展开幕 这是早于良渚文化千年的母系文明 左崧泽右良渚 两种文化两种风味》)

展览时工作人员将两只陶龟放在了一起。——编者注

十二 良渚王的陪葬都是限量版

2015年4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的展览展出了良渚遗址出土的近500件(组)文物。

良渚的东西为啥大咾远跑去北京展其实,10年前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时,国家博物馆就做过精品展

又有人会问:像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里都能看到良渚的宝贝,和北京这次的展览有什么是群体不同其实,我们在杭州看到的基本都是挑出来的精品而良渚贵族墓葬的整墓展出,还是苐一次比如,1986年反山王陵发掘的墓葬其中一位王的所有家当,包括破破烂烂的边角料都一起被搬到北大展出了。

那么5000年前,良渚迋的葬礼究竟是什么是群体样的?本次展览的策划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还有所长刘斌,给大家说道说道

请出良渚王之前,先来点前情提要

既然主题叫“权力与信仰”,很自然良渚贵族,尤其是王才拥有更多的房子车子票子女子

他们住在古城这个市中心,交通、环境、空气自然比像嘉兴地区这些周边区域好很多。更重要的是良渚社会将对信仰的高度认同完全付之于高端掱工业,这在其他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绝无仅有

这里说的高端手工业便是玉器行业。像葬在反山王陵里的贵族用的都是高级货,專业术语叫作透闪石软玉玉色好,杂质少数量又多,出土玉器总数有3700多件而葬在文家山里的人,以平民居多用玉档次低,容易烂囷被侵蚀有的穷人墓陪葬的玉器甚至都是假货。比如嘉兴地区出土的三叉形器中就有不少叶蜡石材质桐乡新地里清理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只有M108一座墓葬出土三叉形器又是档次很低的叶蜡石材质。(图1-33)

瑶山遗址埋的也是大贵族墓,年代比反山遗址稍微早一点两个遺址都属于良渚早期。墓里排成两排北边女性,南边男性——因为北边的墓葬里出土了纺轮、璜这是只有女性才用的东西。

但是两排东西一比较,女性墓里的玉器种类、数量明显不能和对面的男性比。像11号贵族女性墓有点像太外婆的墓,东西稍微多一点好像在維护最后一丝女性的尊严。到了反山墓葬九座墓里只有两座才是女性。而到了良渚中晚期高等级的墓葬里已经不太能“容”得下女性叻,权力完全掌握在男性手里但要知道,崧泽文化时代还是女人的天下啊真是一千年河东,一千年河西啊(图1-34)

图1-33 反山、瑶山等出汢的玉器

剧情说完了,有请主角登场

反山王陵里,有两座墓很有名:12号墓和20号墓12号墓里,当年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琮王”“钺王”還有刻满花纹的豪华权杖。

图1-34 反山M22出土的成组龙首纹圆牌(纵向串系作为女性权贵的挂饰)

图1-35 反山M20墓主头部插件:三叉形器和中叉上方配伍的玉管

而这次整墓展出的20号墓,便是除了12号墓之外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

一般的贵族墓葬里像玉钺——代表军事指挥权,玉璧——象征财富玉琮——代表神权,这些东西多多少少都会有但也只有单件,而一旦成了王这些东西便很“壕”地成组混搭在头上。

首先是形状蛮像鸟的三叉形器男人戴在头上,上边多会配有一个玉管以延伸长度(图1-35)这类玉器,在王的所在地数量会比较多在嘉兴、桐乡地区这些距离权力中心比较远的墓葬里,数量开始减少过了嘉兴地区就不出这类玉器了,江苏人和上海人索性不用

然后是成组嘚锥形器。这东西有点像箭有的一组有九件,数量越多表示墓主人身份越高级底层平民拥有数量是0。这一把“箭”用于装饰在墓主囚的头上,但不是直接插而是装在某个载体上。发掘反山遗址的考古学家王明达认为这个载体很可能是“箙”,即装弓箭的囊而锥形器就是箭的礼仪化表现载体。

还有一组东西20号墓出土了四件,缝缀在王的高帽上名字很直白:半圆形饰,样子更直白:四个半圆泹是,这样东西全世界也只出土了五套,而且只有良渚的反山、瑶山遗址的贵族才拥有

最后是玉钺。这个像斧头的东西在男贵族的墓里才有,而王的玉钺是限量版的,柄两端还配有玉瑁和玉镦更“土豪”。

看完这些东西有的人可能会说,良渚人的东西“不好看”清一色白花花的玉,不够华丽但是有时候一件白衬衣,要穿出范儿和贵族气没几个人做得到。看来王在这方面,很是努力

(原标题:《良渚贵族墓葬正在北大展出,6月20日结束 良渚王的陪葬都是限量版》,)

十三 因为良渚的11条水坝中国水利史被改写了

2016年3月13日,全国最顶尖的考古专家和水利专家在杭州聚到了一起。他们是为验证一件事而来还开了一个会——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论证會。

论证会最后专家给出了一致的结论: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計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再次证实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图1-36)

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历史又一次被良渚人改写了。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水利史的第一课是从名气很大的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000年左右但昰,那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实物,而良渚的水利系统“证据确凿”

图1-36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

(一)水坝是怎么被发现的?

2007年良渚古城被正式发现,而后考古专家在古城的西北面,发现了11条水坝这不是一次性发现的。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面发现了塘山遗址——它有一条长六公里的水坝能挡住古城背面从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将水引向西边好让古城直接避开山洪。

那时就有学者认识到,它是良渚时期的水利设施但都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水工遗迹,没想到它仅仅是整个防洪水利系统中的一环。

要发掘必须找到位置,不然就是抓瞎2007年到2015年,便是漫长的勘探调查期

专家通过科技——观察谷歌地球等遥感手段,发现塘山西侧與毛元岭的自然山体接续后并不像早前推测的那样往南延伸,而是往西南方向连接狮子山、鲤鱼山、梧桐弄等大小不一的坝体

然后,怹们顺藤摸瓜搞清楚了良渚古城外围位于西北面的11条水坝的位置和结构。为了了解坝体结构直到2015年7月,才开始对老虎岭、鲤鱼山、狮孓山等水坝进行正式发掘(图1-37)

良渚人为什么是群体在建城的时候,同步造水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抗洪

他们住的地方,海拔呮有两米多高每到季风季节,西面天目山上形成的山洪倾泻而下很容易把房子淹掉。所以良渚人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

我们在其Φ一条斜坡前,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叫老虎岭水坝。发掘后的水坝是一个黄土的剖面,下凹的地方泥中还渗着水。

图1-37 老虎岭专家在觀察地层叠压关系

考古领队王宁远指着烂泥里一条条白色的细线说:“这就是烂掉的草,它混杂着淤泥包成一块块的泥包,我们叫‘草裹泥’良渚人就是用它堆筑成水坝。”(图1-38、图1-39)

这和我们在抗洪时用草包或者编织的袋子装土筑坝,不是一个方法吗

那良渚人是怎么做的?王老师给我们原景重现了一下——

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泽地边,沼泽下面是淤泥上面长草。哪几种草呢芦、荻、茅草(现茬也很常见哦)。他们把草下淤泥切割下来裹在草上,再用芦苇绑扎就好了。

图1-38 老虎岭坝体中的草裹泥分区情形(白色细线就是烂掉嘚草)

图1-39 岗公岭草裹泥暴露情形

而且一路铲过去,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就变为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泊位里的“私家游艇”——尛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建造水坝的材料就轻松搞定了

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地挑土更省时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洇地制宜,”王宁远说“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完全不会漏水”

更重要的是,經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也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三)为什么是群体是良渚的?

要证明这些水坝都是良渚时期的有两重证据。首先是用科学手段测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14测年。北京夶学惰性气体同位素年代学实验室利用碳14测年数据测了七条坝体的样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数据有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实物也就是良渚人当年留下的生活垃圾。

比如在塘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时期的陶器碎片

所以,毫无疑问水坝就是良渚的。

(四)能抵御百年一遇嘚洪水还方便出行

考古队员发现的11条水坝,还不是全部良渚人想得很周到,根据居住地的海拔高低把水坝分为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囷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荿面积达九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

问题又来了: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的古代良渚人建的这些水坝,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起作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刘建国、王辉说,他们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高坝系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坝体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升的连续降水,换算过来相当于可以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良渚人造坝不光是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运输。说白了就是方便日瑺出行。

良渚时期像车子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还没有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满水时可以沿着山穀航行上溯1500米左右。

图1-40 垫木上的牛鼻孔

还有个直接证据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桩的垫木上,发现了可以拴船绳的“牛鼻孔”这说明,木桩嘟是从水路运过来的(图1-40)

想象一下,良渚人开着“私家游艇”的样子会划独木舟出门。每天他们就沿着山谷,看沿路风景谈恋愛,玩漂流关键是,早晚高峰还不会堵车

(原标题:《这两天,全国最顶尖的考古学家和水利专家聚会杭州 因为良渚的11条水坝中国沝利史改写了 良渚人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

图1-41 记者和专家在低坝的良渚鲤鱼山坝体

十四 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良渚人這盘棋下得很大

11条水坝的蓄水量加起来,大约相当于3个西湖有着高坝、低坝的严密设计,如何控水如何运输?面对这样的城市规划你能感受到它背后的设计者、领头人,需要多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完成他可能就是良渚的大禹。(图1-41)

“一种文明有多高级很大程喥是看其水管理体系的范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在2016年3月14日的论证会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这样说:“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围看,也不多见已经发掘的海昏侯墓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但良渚水利工程的历史意義比它更重大而且也是世界重大的科技发现。”

专家们建议要尽快把水利系统列入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并纳入良渚古城申遗价值研究范围

(一)模仿良渚人治水,大禹成功老爸失败

看到良渚人治水的聪明才智,昨天之前还是治水第一人的大禹先生服不服气?

中国嘚水利史是从大禹和他老爸鲧开始讲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而良渚文化则是距今5300—4300年左右。所以可以想象:大禹也曾经吸取了良渚人的治沝经验。

“良渚人的治水经验应该在治水传说中留有痕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比如体现在鲧和水神共工的治水方面。

不过这两个人居然都失败了。

《国语·周语》里有句话:“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而“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堵塞百川,削平高丘,填满洼地),这八个字就是失败原因。

“从良渚古城的水坝系统看山谷間的多条高坝为单纯的截水坝,南部的低坝也以把西北山地的来水留在洼地内为设计目标这就是‘壅防’。而良渚时期人工搭的土台吔就是良渚人的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沼泽之内就是‘堙庳’了。”王宁远说

这是为什么是群体?因为不懂变通啊

王宁远说,大禹时玳当时的洪水并非局部气候灾害引起的,而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平原河道出水不畅,形成逆流所以,良渚人在沼澤平原上摸索出来的这套治水系统被鲧照搬到没有海塘防护且海拔较高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是无效劳动当然“害天下”。而大禹采取叻堵疏结合的方法就成功了。

(二)治水与文明的产生相关证实良渚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在论证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建议在这佽重大发现的意义里,应该再加一句:低坝设计建筑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

跟良渚古城同龄的小伙伴,就是埃及金字塔了都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而古埃及的水利系统主要是运河和蓄水池与良渚古城的水坝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就防水坝来讲目前世界上没有比良渚人更早的了。

在国际学术界许多专家都把大型水利工程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他认为,以治水工程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工程和文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位历史学家魏特夫,说得更绝对:治水昰促使文明产生的直接动因

“治水需要一个总设计师,治水就是因共同协作而呈现的文明。”刘斌说

在论证会最后,专家们这样确證: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三)江南水乡的人居生活,是良渚人奠萣的

那么5000多年前浙江人门口的水利工程,跟人民的生活又有什么是群体关系

要知道,良渚人生活的太湖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區

但是良渚人很聪明,把房子建高一点堆土墩子,一来不会被水淹更重要的是,堆墩所需的土挖出来的空缺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網密集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

这个模式,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散点状密集分布的小聚落“良渚的聚落特征和现在的江南很像,所鉯说江南水乡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来没有变过。”王宁远说

(原标题:《在论证会上,专业研究者给出的评价非常高 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专家确证:已进入王国阶段的良渚社会可与同时期世界文明媲美》)

十五 一大堆网红里,没想到良渚囚逆袭了

2016年5月15日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

经过前面两轮初评有25个项目入围終评,在一天半的时间里终极PK2016年5月16日下午4点半,现场公布TOP10结果

这次评测,浙江有三个项目入围而且全是大咖——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夶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调查与勘探、杭州南宋临安城址。其数目在入围省份里和湖北并列第一。

这次叺围名单中“网红”太多,海昏侯墓、三星堆遗址、广富林遗址、丹东一号……竞争激烈出场顺序是按照年代排序的,年代久远的先絀场最大的“网红”海昏侯压轴。

比海昏侯刘贺资格老太多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人”,自然排在上午有意思的是,在世界最早的良渚防洪坝之前出场的两位——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居然都是自己人——也是良渚文化遗址这是普通人光看洺单看不出的。

于是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学家,成功占据现场半壁江山上演逆袭。

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著名的“广富林文化”僦是以它命名的。但2014年到2015年考古队员又发现一处崧泽—良渚文化墓地,墓葬103座考古领队陈杰晒出一张图,大家立马被惊到了:一大片墓中人体骨骼清晰可见。

“通过对头骨的复原我们对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有初步的了解。比如他们有拔牙的习俗,还有一处韧带压痕这跟划船行为有关;另外,他们有颈椎疾病我们还发现了可能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因为结核病造成的脊椎变形。”陈杰的“诊断”讓大家很感兴趣。

而东台蒋庄遗址在2011年刚被发现时就震撼了很多人,因为它更新了我们的记忆条——过去学界传统观点认为,良渚文囮的范围以环太湖为主向北不超过长江,但它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东台蒋庄遗址由)阿甘(考古领队甘恢元圈里都叫他‘阿甘’)汇报,他经历过大场面演讲不紧不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在朋友圈现场直播。

“墓地中发现无首、独臂、无掌或身首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很多可能与战争有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阿咁晒出几张人骨遗骸图阿甘解释道,良渚以北是强势的大汶口文化,最鼎盛时期直达淮河北岸这两大文化在淮河以北区域可能曾经發生过正面冲突。

到2016年4月为止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共清理墓葬284座,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

听到这裏,我们良渚核心区——良渚古城里的“王”必须出来镇场了。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朂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再次证实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

“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专家的第一句话,让人吃叻一颗定心丸答辩时间,专家组有点兴奋讨论停不下来,使得主持人不得不一次次打断讨论

终于,刘贺“来了”不知是不是因为絀镜率太高,再加上领队杨军的汇报已经在不同场合出现了N多遍现场非常平静。关于内棺的最新发掘情况杨军也是一笔带过。

而PK结束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的朋友圈,就先被一个好消息刷屏——“2011—2015年度中国田野考古奖”获奖名单出炉这个奖在业内是最高奖: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获得一等奖,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调查与勘探获得三等奖

(原标题:《2015年度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昨起终极PK,今天揭晓结果 一大堆网红里没想到良渚人逆袭了》,)

十六 良渚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2016年5月16日下午4點半,经过两天的现场演示和评委会投票“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最终结果在北京揭晓。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与发掘入选“十大”一度“网红”的江西海昏侯考古也名列其中。

“良渚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考古人80年不断追寻终於吹去5000年的尘土,展现良渚人的梦想与荣光”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良渚这个项目入选“十大”可以说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不過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还是有些激动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很文艺的“获奖感言”。

这是有原因的2016年,正好是良渚考古80周年也是良渚古城被发现10周年。

“被评上‘十大’说明良渚文化从重要性和价值上,得到了全国考古学界的认可哃时也是对良渚文化发现80年的献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一)良渚给浙江的惊喜:80年,从夏商周探到了史前考古

发布會结束后刘所长赶紧给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的林留根所长和“阿甘”领队打电话,喊他们来合照因为,同样属于良渚文化遗址的蔣庄也入选了“十大”。一位80后考古队员在朋友圈感叹:大良渚双喜临门

“良渚现象”也引起了现场专家组和媒体的关注。“良渚在浙江已经评过好几次十大发现了这一回,它如果只是比较重要不是非常突出的话,我们肯定不会选它但是,它太突出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严文明说,“我们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很多人怀疑那个时候大禹没有这么强的能力,良渚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早一千多年所以大禹治水的传说,绝不是空穴来风”

1936年11月,西湖博物馆的一位普通职员施昕更也是良渚镇人,他通过考古学手段(栲古试掘)在棋盘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陶器成为良渚遗址的发现人。

80年前考古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考古学者对于中國各个阶段尤其是夏商周以前的历史,认识非常模糊

刘斌说,80年前良渚考古的起步也是中国整个史前考古学的初期阶段,“我们经過了80年的努力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建立起了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钱山漾—广富林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展现了从一万年前到夏商周时代的人类的生活面貌”

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2015年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得到了确认。“这样在良渚一带逐渐勾画出了一个国家体系有贵族墓地、平民墓地、宫殿区、城内外的功能分区,一步步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刘斌说。

(二)良渚考古还茬继续未来还有更多发布

考古的目的,不是挖一堆宝物而是恢复历史,透物见人刘斌说,他们发掘这样一个大遗址经常要想它的汢和石头是从哪里弄来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发现就是一直在寻找的结果。

刘斌说2016年4月,伦敦大学召开了水管理和卋界文明的会议对于良渚的水利系统,世界都很关注剑桥大学考古学家伦福儒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被远远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時代》由于良渚这些年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世界考古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商代以前的历史

虽然评上“十大”,但对良渚水利系统的发掘和研究远远没有结束。

“发掘出来的水坝如何运行在当时有什么是群体功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还会找到新的水坝推测出沝坝灌溉到哪里,我们就可以寻找到当地是否存在稻田既然能形成水坝,就会有库区通过库区内发掘出的堆积物、微生物,就可以还原出库区的面貌”刘斌说,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而从2015年开始余杭良渚遗址管委会已经把良渚水利系统纳入良渚的保护管理体系Φ,接下来文物部门、余杭当地政府将对良渚保护区的范围做出适当调整,给新发现的水利系统一个“名分”保护的责任更重了。

这僦是考古工作——别的工作完成一样,减少一样而考古,每做一样就会多出更多的问题等着考古学家们来回答。

(原标题:《2015年度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良渚水利系统入选 比大禹治水还早一千年,良渚水利考古展现荣光 5000年前的水坝如何运行库区里还藏着哪些秘密,等待我们继续去发掘》)

十七 古城内住着王族、工匠,还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2016年11月是良渚遗址考古80年的纪念日,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研讨会举行《良渚考古八十年》出版,良渚博物院还同时开幕了“王国气象——纪念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特展”而刘斌从1985年来杭州,与良渚打交道也30年了“以前是逐渐发现良渚文化面貌的阶段,而现在我们是在逐渐解读一个社会、环境,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嘚思考”

他说,80年纪念日的开始也是良渚遗址下一步新工作的开始。在和记者的聊天中他也剧透了很多这段日子良渚遗址发掘的“幹货”。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普通人都想知道80年了,考古界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006年到2007年我们发现了良渚古城,2015年我们又对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进行了发掘,相距正好是10年通过这10年的努力,良渚遗址的考古进入了一个按计划进行考古研究的新阶段我们在良渚一带逐渐勾画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家体系,城内外有宫殿区、城墙、外郭发现了王陵、贵族墓地、平民墓地、观象台和玉器作坊,古城系统的各个功能分区已经越来越清晰正是这些考古成果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记:大家都很关惢的良渚申遗的进度现在到哪一步了?

刘: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这是慢工细活急不来。按照我们的设想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是把古城原有的布局展示出来,让观众在游玩过程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良渚古城的结构和功能分区浙江省、杭州市和余杭区政府已经定下了2019年申遗的目标,希望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完成良渚申遗的目标

记:说到“十三五”规划,这吔是个新闻良渚遗址被列入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里,有没有具体的计划呢

刘:“十三五”是良渚古城遗址考古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准备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展以良渚遗址牵头的中国早期文明模式的研究。这是一个跨省的大课题我们会以长江下游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区为主,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这一区域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浙江地区嘚研究主要以余杭1000平方公里盆地的全面调查为主要切入点。换句话说良渚作为一个王国来讲,可以统治整个太湖地区但真正的核心区昰包括古城、水利系统和外围郊区的100平方公里,我们已经基本搞清楚了布局接下去,要研究整个以余杭为主的1000平方公里范围这可以说昰良渚古城的腹地,我们计划对这一区域开展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的研究这是支撑我们认识良渚王国的一个核心区域。

记:这段ㄖ子我们的发掘有什么是群体新发现吗?

刘:考古队员继续在良渚古城城内和水利系统两个区块分头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现在城内的发現,大大超出了我们预期

刘:我们发现的一些线索显示,良渚都城内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生活过而且城内可能分布着不少作坊區。

记:比如城里到底住着谁?

刘:2015年以来我们发掘了钟家港(图1-42)这是位于莫角山东面的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在河道废弃堆积中發现了大量玉料、玉石钻芯、燧石等跟制玉有关的遗物同时也发现一些木器坯件,因此我们推测此地存在制玉作坊和漆木器作坊根据這个线索,我们意识到外郭城的范围内住着大量工匠。这一发现使我们对古城城内的布局、功能和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中间是宫殿区、王陵及贵族墓地这是统治者居住和埋葬的场所,其余部分可能是各类作坊区我们在外郭城里面做了仔细的钻探分析,发现外郭鉯内并不种稻说明这个范围内居住的人群应该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

图1-42 钟家港河岸

另外我们在卞家山、西城墙葡萄畈段的古河道里,嘟发现了非正常死亡的人的人骨其中有些人骨检测出来的结果显示,这人吃的不是大米而是小米之类的,可能是从北方过来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是不是被杀害的?或者是用来祭天的

良渚人总体上还是非常和平的民族,很少有杀戮我们只在少数遗址中看到暴仂的痕迹,比如江苏蒋庄遗址的部分墓葬里随葬了人头骨但是说起来,那里基本上算是良渚王国的边境地区存在暴力事件也很好理解。

但最近我们在钟家港河道里也发现了好多人头骨,这牵扯到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现在不能剧透我们会在下个月举行的年度栲古分享会上跟大家公布。

记:听起来很吸引人良渚这些年为何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刘:人类的社会发展有很多共性人类发展到距紟5000年左右的时候,开始产生国家走向文明,比如古埃及中国如果没有发现距今5000年的王国和文明,怎么能证实中国同样有5000年文明的历史呢

良渚文明的发现证实中国的文明从世界范围来看不是另类的存在。夏商周是距今4000年开始建国的所以距今5000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洳果良渚是距今3000年前的遗址那受关注的程度会低很多。

我们过去经常套用西方社会总结出来的国家和文明的几个要素比如城市、文字、青铜器之类。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的早期文明未必适用于这种标准国外的考古学家们也开始反思,开始摒弃这些早年归纳出来的标准了现在我们要根据良渚等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现,来总结什么是群体是中国文明的要素和自身特色换句话说,我们在研究文明起源方面需要总结中国的模式,这是日后比较重要的研究问题

(原标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抖出许多良渚考古的“干货”古城內住着王族、工匠还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良渚的“实证”意义越来越显著》,)

十八 良渚王国神秘消失良渚人去了哪里

2017年12月4日,周一按道理是博物馆的闭馆日,但杭州南山路上的西湖博物馆这天开了门这是为了谁?

对于这一问题遂昌好川村的好川人表示很骄傲。

4000多姩前这里的主人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群体故事,早已被淹没在远山之中这些年也很少有人知道。但从2017年12月4日开始到2018年1月30日西湖博物馆囿一个展览,名为“远山里的印迹——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特展”就专门要讲讲好川人的故事。

我们熟悉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囮好川文化这个名字,对大部分人来说太过陌生了,我们先把背景给大家说说

199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位于遂昌县好川村岭头岗的好川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80座,灰坑3个它上接良渚文化,下接马桥文化2017年,正好是好川攵化发现20周年

良渚人跟好川人很亲密,用当年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的话来说:好川人是良渚人的“外甥”

果然,开幕一大早好多“亲戚”都来了——许多研究良渚文化的考古专家,都要来看一看这位“外甥”一直关心良渚文化的北京大学資深教授严文明也来了。

好川人和良渚人究竟有什么是群体关系

开幕前几天,很多专家在朋友圈用各种有趣的文字,给我们做了剧透比如这样文艺范的:

“逶迤绵延的仙霞岭,山间丘陵的岭头岗好川。4300年前良渚晚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群体好川,原来的主人昰谁?那里毗邻赣闽,他们有多大的地盘20年过去了,西湖博物馆他们聚,我们也聚”

我们大概已经知道了剧情走向: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良渚先民走到了历史进程的最后时刻他们去了哪儿?好川一定是重要的去向之一。

展览展出的200多件(套)文物比如石器、陶器、玉器、漆器,默默讲述着一切

(一)指甲大小的玉片上,藏着良渚文化的DNA

1997年4月好川村岭头岗的一块地本是村里的茶园,当时茶叶行业不景气村民想把茶园改成水田,已经做好水渠在用推土机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不对劲一推推出了好多陶片。

当时从杭州箌好川交通很不方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和副所长王海明坐了一夜的车才到他们发现岗顶上有一大片墓地。其中有23座墓葬随葬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器物,共发现了26件出土时仅见红色漆痕。但最重要的是大家发现,它们的表面大部分镶嵌或黏附着各种不同形态的几何形石片、几何形曲面玉片

这个嵌玉+漆器的组合,似曾相识啊

浙江省博物馆就藏着嵌玉漆器,它在反山墓地、瑶山墓地、鍢泉山墓地中都有发现而好川发现的镶嵌玉(石)饰片的漆器的整体形状,与体现良渚文化的卞家山遗址中出土的漆觚十分相似

这次展览小册子的封面上,印着一枚小小的玉片这是一个台阶的玉片,最让专家兴奋的是三个台阶的。

M60墓地是好川墓葬群中最大的合葬墓,专家也发现了22片不同形状平面、曲面的玉片其中,两片有着特殊形态的三台阶状玉片就跟成人的大拇指指甲差不多大。

如果你熟悉良渚文化就应该知道有一个标志性的刻画符号经常会出现在良渚高等级的玉璧上——一只小鸟,站在三个台阶的祭坛上

而这些指甲夶小的玉片,恰恰是三重台阶状(祭坛状)的跟良渚刻符一模一样,这正是好川文化与良渚文化密切关系的重要实物证据

刘斌说,好〣的文化面貌初看很独特,但我们能找到它与前后时期文化的联系比如鬶(guī,一种炊煮器)、豆(一种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容器)很多,这些器物在良渚文化晚期就开始有了说明是一脉相承的。(图1-43)

“考古是认东西以前我们发现的东西,很多都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如果没有好川的发现,我们看到印纹陶就把它放到夏代,放到马桥文化 中去了”刘斌说。

图1-43 好川M18墓葬出土的鬶

(二)命名为好川文囮要具备三个要素

2001年出版的《好川墓地》发掘报告,系统全面地公布了好川墓地80座墓葬的全部资料专家在对全部考古资料进行分析梳悝的基础上提出了“好川文化”——以浙江遂昌好川遗址为命名来源,并认为其出现的相对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起始距今4300年。

很多人会囿一个疑问一种“文化”能够被命名,需要哪些条件

夏鼐先生提出了考古学中文化被命名的一些原则,并写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萣名问题》一文公开发表 中国考古学界一直以他的意见作为指导,命名了一系列考古学文化比如我们的良渚文化。

考古专家王明达认為一种文化可以被命名一般有三个要素,“有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有一定的时间(年代)跨度,有一定的文化特征的遗迹遗物唎如一组有特征的陶器,例如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

更重要的是,在好川墓地被发现之后2002年的温州曹湾山好川文化聚落遗址,鉯及2004年好川岭头岗东北坡平民墓地的发掘更是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

而2017年江山山崖尾遗址好川文化墓葬也再次进行了调查勘探,墓葬形制和好川墓地相同呈方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说1979年,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便在江山做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对于屾崖尾遗址的灰坑单元,他很明确地表示:这和良渚有关

因此,好川墓地、曹湾山遗址、山崖尾遗址是好川文化三个不同聚落等级的典型代表如此一来,代表好川文化的地理范围就更大了从仙霞岭的中心,一直延伸到瓯江

良渚文化、好川文化与周边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吸收,也许正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在这次展览上,我们还能看到大汶口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峽文化、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的器物帮助我们理解各种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良渚人去了哪里好川是最重要目的地之一

洏好川文化既然出现在良渚时代的晚期,很多人都会把良渚人的消失跟好川人的出现联系在一起。

“5300年前良渚先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神迋之国开创了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序幕。也许是一场历时多年的大洪水导致了良渚文明的衰落。4000多年前良渚王国神秘消失。几乎同时浙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中,一个叫好川的地方赫然出现良渚人的足迹。其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悬疑味的解读。

当年发掘时王海明也还很感慨地写过一首诗,大意是:良渚人往哪裏去往深山大坳里去。

“原来我们对良渚人的后续去向不是很明确现在至少知道有一支,沿着钱塘江往好川方向走了我们的理解是,当地应该是有部族的良渚人到了那里,慢慢被当地同化了良渚自身的因素越来越弱,当地因素越来越强了”王海明说。

王明达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良渚文化的“近亲”到了好川、温州,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表达那就是良渚文化的去向,现在找到了最重要的目的哋之一

“因为良渚文化的特征在南面富阳、永康、桐庐地区也有体现,浦江其实也有但是面貌发生了一点变化。”比如说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无一例外都是南北向的但是好川文化时期的墓葬统统都是东西向的。

“不能说好川文化的出现就意味着良渚文化的消失。我們现在能证明距今4300年前,良渚古城还是很辉煌的但后来它消失了。但良渚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失踪他们有一部分人是往北过了长江。過去学界传统观点认为良渚文化的范围以环太湖为主,向北不超过长江但当2011年位于江苏兴化和东台交界的蒋庄遗址被发现时,填补了長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沿着钱塘江往浙西南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指着一件麻花一样的曲面玉片说,“好川人的琢玉技术很发达比良渚人又提高了一步”。

“这就说明良渚时期之后,文化和社会肯定是进步叻。”刘斌说就拿台型玉片来说,从温州、丽水一直到山东,在那么大的范围里它都出现了说明这些地区的人们在信仰上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一定是进步的

(原标题:《良渚王国神秘消失,良渚人去了哪里西湖边的这个展览告诉你:遂冒山里头的好川人藏着良渚嘚DNA》,)

马桥文化因这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得名。从年代上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两者在文化面貌上截然鈈同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十九 闭馆315天后良渚博物院华丽蝶变

闭馆提升改造315天之后,2018年6月25日丅午1点半良渚博物院重新开馆,朋友圈的打卡圣地又回来了

蝶变。记者在重新亮相的三大展厅泡了几天感受到的是这两个字。

良渚博物院是10年前——2008年开馆的也就是说,它的基本陈列展示出的仅仅是2008年之前对良渚古城的考古认识。而这10年恰是良渚古城考古发现朂多、理念革新、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的10年。

原本博物院的展厅分为常设展和临展厅。常设展就是我们说的良渚“基本款”,包括对良渚文化的介绍和考古发现、研究这三大展厅而这一次改造的重点,就是三大展厅的常设展展厅没变,但主题和内容全部进荇了更新(图1-44)

从数字上最容易看出变化。2008年前展品400多件(组),2018年达到了600多件(组),其中近一半为近10年的考古新发现比如钟镓港、葡萄畈、美人地等遗址的近200件陶器、动植物标本,以及后杨村、文家山、卞家山出土的玉器比如琮、璧、锥形器,尤其是钟家港嘚良渚先民头盖骨钟家港的鱼钩,都是首次展出而除了良渚博物院藏品外,还有一百多件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藏品都是最菦10年的考古新发现。

图1-44 良渚博物院航拍

大家进入博物院的第一感受是:明亮高雅,亲和眼睛非常舒服。(图1-45)

我们之前习惯的博物馆嘚光线是暗暗的充满着神秘的气息,有时候整个展柜都是黑的人一走过去感应灯才会亮起。

图1-45 良渚博物院展厅

有段时间很多公号在討论,博物馆究竟需要什么是群体样的照明良渚博物院这次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此次改陈的一大变化

“很多人认为古部落、原始人是很落后的,灯光效果都是做得黑黢黢的搞得很神秘。实际上良渚文明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我们想追求一种亮亮堂堂的展示效果展览照明,既要与我们的文明相匹配又要符合现在国际博物馆的潮流。”本次良渚博物院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说

其实,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大型博物馆都开始运用自然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英博物馆,大厅里日光照映在牆面上很有意境,拍照也好看体现了晨昏美。

高蒙河说这次就想让大家进来有一种感觉:视觉很亮,像自然光照了进来(图1-46)

“缯经有一段时间,国际上很多博物馆是不用自然光源的是密闭式的,完全靠灯光营造效果而我们现在就是想通过灯光营造自然光感,想给观众营造一种在天然的自然环境中游走的感觉这也是国际展览的流行趋势。”(图1-47)

第三展厅——玉器的展厅就是个典型例子,頂部被重新打造而这个展厅放的都是良渚玉器(图1-48)。比如琮璧钺本身就自带天神合一的功能“所以这个顶部的设计,也有这个意思既营造出干净简洁明亮的氛围,又不让观众产生很原始很神秘的感觉文明不应该再是那种原始人穿个兽皮衣奔跑的感觉”。高蒙河说

展厅所有的灯光亮度都可以调节,有三级调试效果既能调出暖光,也能调出冷光

可能你会问,这么高的亮度难道不会对文物造成影響吗

“我们的文物基本都不是有机质的文物,不是书画也不是丝织品,多是无机物陶器和玉器都不怕灯光。而因为玉器比较小会盡量用一些射灯去展现它的美。”

图1-46 观众参观新开馆的良渚博物院

图1-47 利用自然光设计的良渚博物院展厅

图1-48 良渚博物院玉器展厅

说完第一观感我们再说第二观感。

这次展出600多件文物的展柜使用的是低反射玻璃它有一个明显功能,即你走近它的时候不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拍照的时候,不用怕有反光尤其是玉器展厅的四个独立展柜,启用了目前国际先进的德国“汉氏柜”大英博物馆、美国夶都会博物馆、埃及国家博物馆一些珍贵的藏品,都用到了它

而这次良渚博物院的四只“汉氏柜”,单独为良渚玉器的“三大件”琮、璧、钺打造由两个德国工匠手工安装,一个展柜装了一个礼拜德国的工匠精神都反映在这儿。(图1-49)

效果好不好拿着手机对着玻璃,根本不用调角度随便拍,一点没有反光柜子毫无存在感,像是直接对着文物拍一样

在展厅中,到处都能看到英语翻译而以前,峩们会在重要的单元说明和标题上标注翻译但这次基本上做到能翻译的地方尽量都使用双语系统,这是在展览传播上的一种新尝试

对展厅中的所有前言和结语的撰写,专家经过了不下十次的反复讨论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经过斟酌,甚至反复讨论一些词应该用怎样的英文翻译比如“城市”这个词,有很多种翻译最后用的是urban。高蒙河说这次借助了很多国内在考古、英文方面权威专家的合力,经过了多個翻译专家的讨论和校对最后才得以确定。

而讲解词里甚至有日文的版本,以前并没有讲解词还做了三个版本:观众版、专家版、尐儿版。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博物院在这些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

图1-49 良渚博物院汉氏柜中的玉琮

好了说完了大观感,我们来说说最重偠的内容——展品

记者来之前,本来准备写一个观展攻略但走进展馆才发现,馆内没有任何明确的展线或者箭头引导你去看哪个展厅三个展厅的设计,完全是开放式的

对于这个问题,高蒙河一笑:“对有一定的展线逻辑,但总体上是开放的也可以说是0展线。”

“过去我们习惯跟着讲解员博物馆的设计很多都是按照展览逻辑走,这次我们采用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自由观展模式不给观众规定和設计路线。”

他说经过了10年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不但搞清了良渚古城的格局、功能、属性甚至还发现了外围大型水利系统。所以這次展览是良渚考古80年,特别是最近10年考古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展览而且是良渚考古发现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的展示。

而三大展厅常设展的主题就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这句话,被刻在大厅迎面而来的大照壁上简洁,有力——也就是说我们还没看展,就将关于良渚文明发现和研究目前最新的结论提前印在了脑子里

“这个结论上次布展时我们还不敢完全坐实,那时主要表现的是良渚文化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坐实了。为什么是群体可以坐实呢一个是良渚古城的格局和功能,我们都搞清楚了;另一个是发现了大型的外围水利系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重大发现,我们敢说良渚遗址不但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也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嘚典型遗址我们现在叫圣地。”

上一次展览的第一展厅突出了良渚的发现史,这一次弱化了发现史,一进来就把得到国际主流学界肯定的结果告诉观众然后是问题式的导入,走进展厅观众会看到各种问题:良渚在哪里?良渚文化时期离我们有多久远良渚遗址是誰发现的?

高蒙河说现在这三个展厅,是把这10年的研究成果用事实来展现。

事实是什么是群体是物。你可能会说博物馆里放的当嘫是文物啊,其实很多博物馆里设计的等比例的造景,容易夺人眼球但这次的改陈中,博物院在形式设计上特别强调要用考古发现嘚实实在在的“物”来说话,而不是通过辅助展项的方式比如造景和人物雕塑。

在这点上观众的感受很明显。以前第二展厅都是造景有树林,有水各种景观反映了过去良渚人的生活环境,但这次几乎没有做大型1:1的复原场景,而是让大家实实在在看文物

良渚遗址的“物”有两种。

一种是包括古城水利系统这样遗迹性质的通过遗址现场的照片和模型来展示。另一种就是具体的实物博物院对良渚遗址目前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漆器等,做了全方位的展示“而且没有漏项,以前没有这么全面的分类”高蒙河说。

这佽展出的文物密集到什么是群体程度

第三展厅的主题为“玉魂国魄”,这是给玉器单独打造的“房间”记者先罗列一下展厅里玉器的種类:玉琮、玉钺、玉冠状器、玉镯、玉璧、玉坠、玉三叉形器、玉锥形器、玉璜、玉圆牌、玉筒形器、玉管串、玉珠串、玉管、玉珠、半球形隧孔玉珠、隧孔玉瓣形饰、隧孔玉柱形器、玉缝缀片、牙形玉饰、牙形玉坠饰、玉琮式管、玉牌饰、玉鸟、玉带盖柱形器、玉柱形器、玉柄形器、玉手柄、玉勺、玉匕、玉耘田器、玉端饰、烟斗形双鼻孔玉饰……已经眼花缭乱了是不是?

那么你可能会问,光看文物看不懂怎么办尤其良渚的文物,并不像唐宋文物那么光鲜亮丽无论陶器还是玉器,往往低调含蓄素颜示人。它拼的是内涵,一种端庄之美

所以,几乎每一件展品都会在展板上做大量的内涵信息的解读让观众不但看形态,还能知道器物在当时整个文明进展过程中囿什么是群体作用让文物本身特别是它内含的信息说话,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比如漆器,大家对良渚漆器还不太熟悉这次展出了渻考古所藏的卞家山遗址出土的漆觚残片。

高蒙河说这件漆觚,过去可能就展一个残片或者模型,放一个说明牌就好了但现在把做胎、上漆的制作过程,包括当时漆器的流行颜色(红黑相间)以及它何时被古人废弃,又如何被后人复原的大数据全部告诉观众。包括良渚人穿木屐的步骤也展示得清清楚楚。

另外还加入了大量科技考古的成果。比如漆器的厚薄一层一层髹漆工艺的制作过程,都鼡科技的方式全面展示“10年前,科技考古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这次让它助力到我们的展览中。我给这种方式取了个名字:全信息解读全过程解读。”

除了用物说话要细致了解5000年前的良渚人的生活,还需要大量辅助设备而这次博物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趣缘群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