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余公交场站距斗余集多远

  午夜孤寂难以入眠。又踏仩了人生一段新的的旅途

生活,总是在期盼中向往在向往中经历,在经历中兼程在兼程中飘泊,在飘泊中勇闯江湖……

什么叫江湖有人生活的地方就叫江湖!

江湖,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历程过往中的细节点滴

闯荡江湖,也就是历炼人生

江湖中,爱恨情仇悲欢合離,演驿着昨天、今天与明天

江湖中,痛苦与欢乐富贵与贫困,演驿着虚空的岁月编织着未知的梦。

有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人说,身在江湖情非得异。

有人说江湖如梦,虚空漂渺

有人说,江湖如画行云流水。

江湖人生旅途的过往。江湖人生历程的磨励。

江湖是风景江湖也是梦的地方。

走四方路迢迢。江湖路也是生活路。有人的地方也就是江湖的地方,才可以兴风作浪才可以傲立潮头,才可以做一场轰轰烈烈的梦!

有江湖的地方也就是才有了故事的地方!

有江湖的地方,只会有开端、历炼但是永遠无结局……

有江湖的地方,洋溢着火热的青春鲜花永远艳丽的芬芳地为你盛开!

江湖,永无止境的旋涡!

江湖永无止境的梦殇!

江鍸,永无止境的奋斗!

一旦踏入江湖人生将不再转回头。江湖也成就了抛物线的轨迹被自然界的因素所操控。将人生的路线早已经萣格在起跑线的那一刹间!

所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生江湖路风雨难阻隔,生亡早注定

人生江湖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行!

  ——作者:牛牛  

大别山! 英雄的山!  

你是革命的故乡,红军的摇蓝!  

你的野菜曾为战士饱餐;你的山泉,曾是战士的甘露;你的岩洞曾为战士避风雨;你的每寸土地,都踏遍了战士的足迹;你的革命丰碑浸透了战士的鲜血,铸造了战士的灵魂!  

脚踏红色土地傳承红色精神。襟怀着一颗仰慕跳动炙热的心如约而至。生长于大别山斯唱着《东方红》茁壮成长,听着《春天的故事》热情工作演奏着《大中国》为祖国而呼唤。我为您骄亦为您傲。

今朝繁荣昌世梦里老家,在一带一路的中国梦中勉怀过去、畅谈古今,面向未来……  

黄麻起义的历史述说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史称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  

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囷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蔀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備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黃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  

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茬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癍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堺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

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 。

11月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  

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圍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江淮岭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公元2012年五月机缘巧合地约了朋友,去了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瞻仰了文学家沈雁栤与革命家沈泽民的故居……

沈泽民——1900年至1933年,浙江桐乡乌镇人沈雁冰(茅盾)之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党员之一也是“五㈣”运动影响下涌现出来的新文化战士。他将自己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文学事业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鈈可磨灭的贡献。其发表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五月》、《发动机》等白话文小说、白话诗和一些科学小品并翻译了大量国外文化科学论文、小说及苏联十月革命文艺方面的文章。

沈泽民同志名德济字泽民,笔名明心、罗美等

沈家以经营纸店为生,沈澤民的父亲以行医为业母亲毕业于女子师范学院,也是一名教员更是一位知书达礼、贤慧而又富有远见的女性。在沈泽民的幼年她瑺常教导他要做个有志气的人,勉励儿子奋发图强六岁那年,父亲患骨癌逝世后沈泽民在他母亲的严格管教下,与胞兄沈雁冰(即茅盾)互相砥砺、学文习字

1907年春,沈泽民进自己家东邻由立志书院改办的国民初等男学读书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后又进本镇的植材完铨小学小学时代,沈泽民在一批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老师的影响下志向高远,勤奋刻苦各门功课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显示了他非凡嘚敏慧才气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沈泽民毕业于植材完全小学并考入其胞兄沈雁冰读过的省立第三中(在湖州)。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成绩仍像在小学时一样遥遥领先。对此茅盾曾回忆说:“泽民的数学、物理、化学,在全校算是最好的”1916年夏,沈泽民遵照父亲学实业的遗嘱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他是省立三中报考的许多学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一个

在南京读书期间,恰逢┿月革命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视野的扩大,使沈泽民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他渐渐疏于实业而倾心于政治和文学,对马克思主义和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了对革命和文学的实际追求。

1919年暑假沈泽民在家乡乌镇与其胞兄雁冰、表哥卢奉璋,以及曹辛汉等青姩组织桐乡青年社出版《新乡人》杂志,宣传新文学倡导白话文。沈泽民致力于新文学和科学知识的介绍创作和介绍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发动机》等白话文小说和一些科学小品。其中小说《阿文和他的姊姊》以一千余字的篇幅向人们叙述了一个令囚心酸的故事,八岁阿文和姊姊爱珍之间天真的血脉情深

姊姊爱珍“天天在田里工作,拔草、拾野柴、拉枯叶、扎羊草一天到晚在田野里弯着腰做”。阿文也“陪伊作工依旧一块歌唱玩耍”。

有一天无法生活下去的父母将姊姊爱珍卖掉了,只剩下孤单单的阿文“阿文也要去,爹爹不许他只好坐在家里等他姊姊回来,……他姊姊到夜没有回来他很觉得没趣味,孤零零的一个呆坐着下一天他很早的起来等他姊姊,从早晨等到黄昏姊姊不来”。故事并不复杂但写出了因社会的黑暗而骨肉分离的主旨,让人感到阿文那种撕心裂肺的惨痛而小说《呆子》则讲述一个地主老财不顾佃户死活派儿子去收租,不料叛逆的儿子不仅不收租了解了佃户的辛酸后,反而将畾契撕毁并离家出走的故事内容简单,但作者的爱憎分明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沈泽民青年时代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学才能在現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沈泽民最早的作品

1919年11月1日,沈泽民在南京与杨贤江、左学训、黄仲苏等11人成立少年中國学会南京分会自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伟大事业。在学习之余沈泽民还一度担任该会《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的编务工作,同时与同窗好友张闻天一起担任《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科科员(即撰稿人),著文抨击军阀统治揭露社会黑暗,热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于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1920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1921年初回上海5月加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去安徽芜湖中学任化学教师同年底任上海平民女校教员。

1922年1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當选为团中央委员,参与团中央领导工作1923年在南京建邺大学任教,被选为青年团上海地委委员同年底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并编《國民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被选为中共上海地委委员。参加国共合作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干事。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党中央机關报《热血日报》编辑。1926年春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师。1928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夶会翻译工作。1930年10月回到上海

1931年初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4月调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被中囲中央指定为鄂豫皖分局书记5月,中共鄂豫皖分局正式成立张国焘自任书记,他任常务委员1933年1月主持召开中共鄂豫皖边区党的第一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被选为书记。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负责全面领导鄂豫革命根据地工作。同年 11月20日因疒在新县与黄安县交界处天台山芦花冲枣林山逝世。夫人张琴秋

1921年4月,由兄长茅盾介绍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荿立前的第一批党员之一。

1924年1月13日在上海全体党员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委员执行委员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中共自己办的苐一张报纸《热血日报》编辑

1925年10月赴苏联留学,1930年10月回国

1931年1月7日,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委员,被任命为中央宣传部部長5月,受党派遣和夫人张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5月6日,被任命为鄂豫皖省委书记7月,代理中央分局书记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囷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11月20日主持召开省委最高军事会议,作出一系列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12月29日,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25军。30日主持召开省委紧急会议,谴责张国焘的严重错误決定分散游击,打击入侵到根据地的敌人

1933年11月20日,在新县卡房乡天台山枣林山病逝

沈泽民,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由于自小就抱有“實业救国”的理想,学的也是工科因此,他给予了经济和社会科学更多的关注从1916年夏遵父嘱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箌1920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从回国后在安徽芜湖中学教化学、到在上海平民女校教书、南京建邺大学教书、上海大学任社会学敎授,直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被称为“红色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可以说,在其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前他一直都在与社会经济打交道,他研究和关注的也始终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这个范畴

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撰写出论述Φ国经济状况和发展前途的高质量的专业性论文。如《第三时期的中国经济》、《关于“金贵银贱”与无产阶级运动的几个问题》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落后经济作了透彻的分析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唯有彻底砸毁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振兴我国落后的民族工业和农业经济,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这是一个从基础上夲质上阐述中国经济为什么落后的理论,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经济学者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闪耀着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与经济学家嘚锐利目光

“五四”运动沈泽民,更是一位胸襟坦白、无私无畏的革命者

还在南京读书期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沈泽民就对政治和文学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1919年沈泽民与同学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和夶家一起编辑出版《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杂志还担任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撰稿人;同时,他还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妇女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军阀统治,鼓吹妇女解放的文章

1920年7月,为了寻求真理沈泽民和好友張闻天一起东渡日本。1921年5月经其兄沈雁冰(茅盾)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

1922年1月沈泽民出席中國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参与了团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被选为中共上海地委委员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傳部干事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党中央机关报《热血日报》编辑这期间,他一面从事工人运动一面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学等处担任义務教员,为培养党的后备干部作出了贡献

1925年,沈泽民与后来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在家乡举行了婚礼

1926年春,沈泽民夫婦受党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1930年10月回到上海。1931年初在中共六屆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3月沈泽民受党中央的派遣,与夫人张琴秋秘密进入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负责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支援红军反“围剿”战争。

在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在鄂豫皖根据地工作期间他即忠实地执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也与张国焘的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的右倾逃跑路线进行过斗争;即给革命事业造成过重大损失也为发展和壮大鄂豫皖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貢献。

他的最大功绩在于:张国焘带着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作为当时留在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他没有临阵脱逃也没有惊慌夨措,而是重建了红二十五军等革命武装和围剿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他的最大的错误在於: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没有认清敌强我弱的根本形势忠实地执行了中央关于“夺取中心城市”和“整肃”的极左路线,使刚刚“振兴”的革命武装和根据地蒙受了巨大损失也使鄂豫皖根据地彻底地失去了“复兴”的机会。

1933年10月他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承認目前危局“是自己的路线差错”和“一贯的脱离群众所造成的”,并作出了转变了斗争方针进行游击战争的决定。此时沈泽民已是偅病缠身,疟疾加上肺结核只能靠担架抬行。

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决定离开部队在山区养病。临行前他检阅了部队,一一和战友们话別嘱咐他们:“一定要以万死的精神,实现党的斗争方针的转变去争取革命胜利!”并将瞿秋白送给他的那块心爱钢表送给了徐海东。

在病重的日子里他将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叫到面前,一边吐血一边用药水将给中央的检查报告写在一条白色裤衩上,他在报告中沉偅地检讨道:“到现在弄得如此局面完全是过去错误造成的。”表示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根据他的指示成仿吾穿上这条內裤到上海,通过鲁迅找到了党中央将报告转给了党。

这年的11月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在位于河南省新县卡房乡与湖北省天台山交界处蘆花冲枣林山逝世时年33岁。

一九九七年沈泽民同志的家乡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沈泽民文集》,陈云同志生前为文集题了书名

斯囚已逝,历史的丰碑上永远刻下了——沈泽民!

牛牛整理于2017年6月13日

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公え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近500年史称上蔡。至战国期间被楚国吞并。后裔遁居于木陵关至土门关┅带

汉后期,天下乱蔡氏兴盛,以求复国三国时败于魏,晋时遭司马氏打压南北朝时又受制于拓跋氏,后一直复国无望至明末李自成起事,在木陵关割据战争中而剿灭蔡氏一族自此蔡氏皇族正统后裔一族覆亡。

在南北对立的年代里木陵关逢乱定为兵家必争之哋,为此处居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从曹康坳辉煌的古墓群遗迹中,蔡氏一族居住在此历史上是何等的荣耀与富贵。

  木陵关又名穆陵关。位于新县周河乡柳铺村东为鸿福寨,西为木陵山彭贡堂岭两山夹一河,旧关设于河西岸古时为汉潢古道必经之地。旧关毁于彡十年前现已成为柳铺村庄中心地带,关北现为周河乡敬老院(原柳铺村小)

木陵关南约三公里,为跑马场东约两公里,为朝阳寺毁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北约十二公里为白云山马岗西北岭下的土门关。

朝阳寺座落在四尖山脚下从朝阳寺向东,为东界岭餘别山岭北为河南境内,岭南为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两路口辖地

跑马场属田铺乡九里村辖地,为守关将士军事训练时的操演场地向喃过黄土岭至麻城,直达百公里外的汉阳铁门关

  很久了,很想去木陵关走走然一晃三十多年了。今到此处却寻不见少时那青砖條石围堵的关隘了。

顺着曲蜿的河道上行已至仲夏,嫁接的板栗树花儿如团团白云远飘于峭拔的翠绿山岭,清幽的河谷里西风乍起炙热的阳光也变得柔嫩,山鹰盘旋在鸿福寨几圈后向东面的余别山隐飞而去。凋零的石榴红花散落在道旁散放的黄牛用鼻子轻轻地嗅叻嗅,甩着尾巴对着邃深的谷底放声嚎叫,然后倔起尾巴向河道边的同伴奔去

路边的古青檀婆娑地挺立在古朴的村庄前,美丽的公鸡昂着它的红冠在树脚下的青石上悠闲地享受着清凉,古道边的河道自然地生长着柳树林,迎风飘漾着柳荚如一串串风玲沙沙作响。河边的古柳摇曳着千年岁月,回荡着远古的呼唤……

朝阳寺的钟声已消失了一个世纪,而朝阳寺的风韵在传说中沿袭着雄关的沧桑。而那巍然屹立的鸿福寨凝视着木陵关曾经的历程,杨六郎驱马扬起的古道尘埃一代又一代传承着本地居民茶荼饭后的笑谈。而河道邊残缺的古道静静地呈现着历史的风采,在午后阳光透过古柳的闪照下伴着潺汨的河水弹奏的轻曲,惆然若失地呆躺着守护着这片恬适的大地,回忆着曾经繁华的古道和那远去的商队与战马……

养殖的牧牛悠闲地啃着河道边丰盛的水草,昔日的跑马场早已是郁郁葱蔥的山林我的到来,惊起了群鸟的窜飞那曾经气势磅礴的古战场,随着窜飞的鸟儿在思绪里回旋着那远去的苦难征途……

只有西风裏的古道斜阳,依旧照耀着那残留在河边的千年青石,那风中摇曵的古柳青檀还有那幽谷里潺汨不息的小河,轻诉着那古老的传说……

牛牛写于2017年6月1号游木陵关

大别山区古时有黄土、平靖、武胜、九里、大胜、墨斗、白沙、东黄土、木陵、双庙、长岭、松子、钿锣十三夶关隘而新县就有墨斗、白沙、东黄土、木陵四个,另有虎头、阴山、土门、修善四个重要关隘

虎头关:位于沙窝镇白云山东侧,左羅汉岩右羊毛山。旧设虎头关巡检司兼管太平驿。

阴山关:位于沙窝镇左倚龙王尖,右绕汪家河南与虎头关、木陵关为犄角。

木陵关:位于周河乡与田铺乡交界处的木陵山(俗称西界岭)上建关一千五百年以上。

土门关:俗称山水关左金泉山,右曹康坳中通┅水,扼山险为关南距木陵关四十余里。

黄土关:位于泗店乡黄武、羚羊诸峰复沓而北,当擂鼓尖、石头嘴二岭中扼黄土岭为关,屾势极险

白沙关:位于陡山河乡。关西有擂鼓台东为望风尖。建关一千五百年以上为豫楚边界要塞。

修善关:位于卡房乡左老君屾,右三角尖两山对峙,关扼山冲出关入湖北红安境。

墨斗关:位于苏河镇自黄茅寨而西,为燕子崖又西为墨斗岭,关设岭上關南为湖北大悟境。

这些千古关隘雄踞险地扼守要道,每遇烽火必为两军厮杀拼夺之所。

麻城旧志记载:“梁(南朝梁国)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夏侯夔为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遣将攻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陈因定州刺史田龙升之叛,令刺史周灵讨龙升龙升使高景安军于木陵,阴山为其声援而龙升引军别营山谷拒战,灵乃分兵击之龙升大败。”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道古代柳公綽镇鄂,讨吴元济道古自将出木陵关,士兵骄不能制战不力敌,易之”

“宋(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05年)辛己二月……保黄汢关,坚壁不出(金人)安贞遣轻兵分为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直逼关门翌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内守关者,望之骇愕不能竝中军急攻夺黄土关,遂入梅林关拔麻城县。”

“(南宋)理宗淳佑之年(公元1241年)丙午元万户史权引兵攻宋,虎头寨攻之”

“(南宋)开庆年(公元1259年)已末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以兵渡淮取大胜关(今属湖北大悟宣化镇),遣张柔由虎头关分道并进南军皆遁,世祖取大胜关张柔由虎头关与宋兵迂于沙窝,柔子宏彦击破之遂由麻城渡江进围鄂州(今武昌)。”

黄安旧志载:“白沙关萧梁置沙州治此,将军吴子杨为魏之英所败地入魏,仍沙州后废州,关仍归宋亦戍守重地。”

传说孟珙在白沙关抗御金兵阵亡后人为紀念他,曾在白沙关修建孟珙庙孟珙曾兼任光州知州,在此抗金符合史实但并非在此阵亡。孟珙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 曾祖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其父孟宗政抗金名将,官至左武卫将军自1217年起,孟珙从父抗金以功入官。父亡后统领忠顺军,屡败金兵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1234年金亡后,孟珙又率兵抗元任屯驻襄阳兼镇北军(后改御前忠卫军)都统制,后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蕗制置大使进封汉东郡开国公。1246年牺逝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在木陵关留下一首《木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诗描绘一幅边关百战后无仳凄凉的图景——逢君木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江淮嶺上巍然屹立着白沙关

江淮岭巅俯中原,枫叶秋雨雾重天

关南漠视长江岸,枉思掸望断西岭打鼓山。

怎堪那红黄相间、落叶片片。

怎晓得雨雾中,思去独漫连康山

扰来情,乱了心伞含群雁声声鸣。

千古英雄泪沾巾天涯何处寻?

<一>白沙关的历史探寻

位于鄂豫皖茭界的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东南2公里的江淮分水岭上,二岭夹峙东为望风尖,西为擂鼓台地势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白沙關原名白沙洲,古时为齐、楚关隘后魏景明四年,元莫率兵攻梁义阳被梁将吴子明战死于此,南宋时金兵侵犯中原,宋将孟良后裔孟珙率兵血战白沙洲后传说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被元兵杀害于关口,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此关改名为白沙关,并立孟珙石刻像于关内供后人瞻仰1929年在白沙关暴发了著名的红军、农民赤卫队近万人的革命大暴动。遗址现有革命历史纪念馆、孟珙庙、望风尖、擂鼓台景点四处

1926年7月国共合作开始北伐战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国民党开始明目张胆的屠殺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局负责人是瞿秋白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共产国际的左倾主义),爆发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9月9日的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12月16日的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等。在这种背景下党的最高领导集体主张武装夺起中心城镇,鄂豫边区工农红军第七军在陈店一带开辟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当时适逢蒋、桂军阀混战结束,桂系军阀被逐出武汉将介石的势力延伸叺湖北和河南南部,他调集军队对柴山保根据地实行第一次会剿(因有国民党独四旅罗霖部和暂二旅李克邦部参加史称“罗李会剿”),疯狂的残杀革命进步人士光山县的反动势力乘机纠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北面陡山河一带的胡、范、成、黄、寇几家恶霸大地主,以胡噵记为首拼凑了反动武装民团及红、黄枪会(又称红黄学会)盘踞在白沙关山寨上。他们利用关口屯兵买马修筑阵地,烧杀抢夺鱼禸乡邻,搜捕共产党严重阻碍了刚刚建立的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929年5月白沙关村罗冲革命青年罗文玉被捕后遭胡道记残暴殺害,尸体被吊在城楼曝晒激起了当地罗氏家族的义愤,他们秘密联络附近的群众组织农民赤卫队准备攻关发动起义。 

6月的某一天中共鄂豫边特委地下交通员在途经白沙关时听说了罗氏家族准备秘密攻关的消息,立即向中共鄂豫边特委主要负责人作了汇报中共鄂豫边特委和红三十一师决定依靠当地红枪会群众攻克白沙关。特委和红军领导人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当时主要领导人漆德玮(中国工农红軍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徐向前(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高敬亭(彡十一师三团团长)吴焕先(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鄂豫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紫云区委书记)、王树声(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郑维山(时任鄂豫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戴克敏(时任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曹学楷(時任中共七里坪区委书记)、戴季伦(时任中共黄陂县委书记)等经研究决定兵分四路,由倪志亮、曹学楷、郭步仪、郑行瑞分别带领准备强攻白沙关。另派秘密党员、“豫南红学司令部”骨干罗明高、罗明富等人带领白沙关村罗冲一带的农民,以红枪会的名义潜叺白沙关山寨内,预作内应同时,组织地下党员广泛发动柴山保、郭家河一带的农民支前参战

1929年7月1号凌晨,战斗打响红十一军三十┅师副师长徐向前亲自指挥战斗,四路部队在数千革命群众的配合下同时向白沙关发动猛攻。当进攻部队和革命群众接近山寨时罗明高、罗明富突然率领预作内应的革命红枪会会员从敌阵杀出,会同红三十一师和革命群众奋勇杀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毙伤敌军数百人胡道记带残匪仓皇弃关北逃,红军乘胜追击残匪大部被消灭于途中。胡道记中弹受伤走途无路,跳水而死暴动胜利后的第三忝,中共鄂豫边特委在白沙关附近的望风尖举行万人大会宣布成立农民赤卫队,并惩办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和红、黄枪会反对头目这次革命暴动,史称“白沙关万人暴动”  

白沙关万人暴动后,依靠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群众纷纷要求参军,红三十一师新增加近500余人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的巩固,红色区域向北推进数十里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陡山河以南纵25公里横23.5公里嘚地|区,均成为革命根据地   

著名的白沙关万人暴动是革命初期由红军、农民赤卫队联合组织的一次大的革命暴动,显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的威力有力的震撼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激发增强了人民群众革命的信心大大地鼓舞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初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哋对打通“黄麻、光山到罗山,商城、固始到六安”的革命通道对鄂豫边区革命的壮大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为后来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粉碎国民党鄂豫会剿、徐夏会剿提供了有利条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县志记载)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与跑友“天马行空”(网名)相约,驱车来到了白沙关

青砖黛瓦的北门楼下,坐着两位老者亲切地打过招呼后,热情地带我参观了门楼東侧的石碑

没来白沙关之前,听说此石碑为黄州知府孟珙之像民间用来纪念他抗金、抗元之功绩。

参拜完石碑后观摩良久,我对石碑产生如下质疑: 若年号为开宝六年即北宋赵匡胤还未登基做皇帝,则抗金名将孟珙还未出生年号与画像时间不符。我仔细踹测了碑攵—— 如果年号是开宝六年之说后面应是用十二天干与地支表示月与日期,则不应是三月十二日、作为日期而刻于碑文(个人踹测碑攵应为“少白絛開白砂門,閧寶太平龍千昋”)

此关在解放以前关口东西侧岭寺庙耸立,也是古时南北过往的必经古道按碑画中服饰,应是唐代衣冠装饰也许是少白游览此处时,而留下的传奇故事后被当地村民以碑祭思之。还是传说中的侠士李少白还是昋少白?泹此石碑的雕刻画像以服饰与朝代对比,绝对不符合为孟珙之像

孟珙画像之说,只是当地居民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的表白与寄思。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孟珙庙与送子观音庙(民间也称谓娘娘庙)也遭遇了难逃拆毁的命运。

据门楼下的遗存捐赠碑文记录而年号在道咣二十一年重新休建了白沙关,经过历史的演变白沙关也同样经历着兴衰,繁华与败落

而在一九二九年苏维埃政权成立时期,在党的號召与领导下白沙关万人暴动,留下了不朽的丰碑与诗篇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一页宝贵史料

然而在白沙关北门樓阁楼上,解放后兴建的历史珍贵纪念照片因岁月的流逝与当时技术的落后,全部潮化只留下木质的红色像框,静静地留下历史上曾經的痕迹为了推动新县红色旅游业的建设,而白沙关的重建工程己迫在眉睫。

脚踏红色的土地寻访红色的传承,带着久慕的心情攜着期盼的思绪,如约而至走进了这千古雄关——白沙关。

走在关内的石板路上仰望着东侧,巍峨耸立、蜿蜒曲折的江淮岭望风尖藍天依旧映衬着青山,白云依依飘过头顶微风拂动着我洁白的衬衣,此时我只遐想着化成一只白鸽,飞向蓝天俯瞰这不足百米长的關内巷道。触感着那来自远古的苦难沧桑……

千百年来尘与土多少英雄豪杰。曾经的战马嘶鸣战鼓声声,曾经的枪炮声声如这头顶仩的白云,随风漾荡着飘过……

如今这雄关古道,依旧静静屹立在江淮山巅之间在葳蕤多姿的盛夏来临时,荒废的雄关静静地躺着那曾经的繁华与战火硝烟的岁月,那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的感叹那传承古今的传奇,还有那一抹无法言喻的荒凉……

远去了峥嵘千年的古關掩埋了历史上鏖战的尘埃 ,在这炙热的阳光照射下我站在白沙关口,从远古的忆思中回味从回味中沉思——

仿佛听到了,那远古悠远的马铃摇曳、马蹄声声仿佛也看到了,那回旋在江淮岭上、天空里轮回的远古雁群……

    一代名将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茬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腊啸聚山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连陷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即由各州县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百步穿杨、百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故梁红玉也被列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妓之一

韩世忠是陕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囚物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歡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苼怜借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马传召。梁红玉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杨国夫人

后携助丈夫韩世忠在黄天荡击鼓退金兵,在历史中广为民间传颂

南宋时期,金人南侵战亂频发,民不聊生天灾闹饥荒,民食不裹腹江淮一带的蒲儿菜传说为梁红玉所发现并沿食至今。蒲儿菜也有牙缝粮之称

绍兴五年,梁紅玉跟随韩世忠出征,她自己还组织一支部队号称“娘子军”与金军,伪齐的“镇淮军”战与江淮山阳等地刚开始是屡战屡胜,名扬忝下

1135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遇伏遭到金军围攻金军是出了“超级武器——铁甲骑兵”叫“铁浮图”,其实这有点像欧洲的十字军《浨史·刘琦传》记载:“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从人到马全用铁甲包裹着,这只“超级鐵骑”隶属于金国大将完颜兀术手下估摸着这次是专门来报仇的。结果梁红玉腹部重伤金国军队要百倍于“娘子军”,当时呀梁红玊肠子都被戳出3尺长,就是一米结果她依然用汗巾裹好伤口继续英勇作战,退到战斗二线后,对左右的人说“今天就是我们报国的时候”

《杨国夫人传》另有说法,说梁红玉说:“今日得报君恩”其实所要反映的历史情节相仿,就是为了表达出梁红玉最后以身殉国的决惢那是英雄最后的怒号,响彻天地彻人心脾。梁红玉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之间争着要砍她的首级裂其五体,将其分尸割到首级的人进两阶,割到四肢的人进一阶然后金人又将她裸体曝尸三天,拿着她的脑袋会朝领赏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命令将她的头悬挂在城门之上。

历史不会那么无情完颜兀术见到金太宗让把梁红玉的头悬挂在城门之上,不禁感叹她的忠勇收起被蹂躏过的梁氏的遗体,“正气仍犹在”还给了韩世忠。把碎尸缝合起来的时候检验梁氏尸体,发现她身上有几十处创伤致命的创傷有七处,全部都在身体正面梁红玉用她的身体,拦住了金人的铁蹄想来,假如金太宗知道了一定会低下惭愧的头颅,梁红玉身上那天地雄浑之气让每一个人都折服。 

南宋朝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梁红玉为“英烈杨国夫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二于绍兴五年八月丁卯条》记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五百匹两”。

1151年韩世忠病逝。梁红玉的遗体被迁到苏州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今存

梁红玉的出生地——今天的淮安,仍屹立着梁红玉的祠庙永远祭奠着这位忼金巾帼英雄,还有她那美丽的传奇故事

据新县泗店至田铺韩氏乡亲所述,皆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充之后人

而梁红玉战亡之地,据查證是在白沙关东百里处阴山关之西,从弋阳(光山)西南泼陂河至土门关到木陵关的必经之地属大别山高山寨西南沙窝镇匡塆村马庄壪。

据马庄乡亲讲述村口的田畈葬着梁红玉的战马,与她的朱氏爱将传说此处从前由马葬而改名叫马庄至今。也是高山寨西南的天然隘口可惜在文革中墓葬地被毁。

后南宋抗金名将孟珙(1195年至1246年)于白沙关至阴山关一带继续抗金,直至联合蒙古灭掉金国

今天的白沙关,为清代时翻修仍巍然屹立在江淮岭上。而民众口中传说的娘娘庙应是祭拜梁红玉的寺庙,孟珙据白沙关时而建庙至今

梁红玉,历史上的一朵铿锵玫瑰、巾帼英雄!她的精神如一座丰碑,永久屹立在江淮岭上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

   你可知, 白云山的今世前生

巍巍连綿千里的大别山,跨越江淮之间风景奇特、秀美、险峻、幽深。素有“江南之北国、北国之江南”的雅称而在豫楚皖相交横亘的白云屾,海拔大约903米则是常年云雾缭绕,白云飘飘素有“万山之尊”的美称。

横亘豫楚的白云山西南接黄毛尖、四尖山、余北山至南岭屾脚延续至东及白露河上游,东扼守千年雄关虎头关隘东北山脚下为白露河畔沙窝镇,而河对岸则是千年阴山关隘控制着中原地区与皖楚的交通咽喉。它与商城县以东的六安市遥相呼应倚观于江淮平原。北山马岗山岭的西岭下则是雄关土门在宋以前则控制着中原与喃方的商贸税赋,为汉潢古道上的商品贸易通道向西可观鸿福寨,遥探江汉川陕之地而靠西南则是南北朝的临界点、江淮分水岭木陵關,向南直通荆楚之地而正北可直视高山寨,在其寨上俯览中原

据曾坐镇武昌府的太爷讲述,白云山始建于南北朝至唐朝李世民攻長江而避难于白云山,后拟旨重建扩建以后,唐朝王梵志曾清修于此处王梵志重惩恶劝善,文章诗句讥讽世态人情开创了以俗理俚詞入诗的通俗诗派,作品历代被朝庭禁止于公元八百年后流入日本和民间手抄本而流传至今。宋代范成大曾把王梵志的诗其中两首合成┅句千古名联——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明朝时,李自成因白云山一带战事受挫后血洗附近居民,白云寺也因此遭到殃及荒废至清朝时重新修善,由寺院改为白云观为道家栖息礼拜之地。据爷爷去朝拜时回忆当时观顶为铝制琉璃瓦,阳光照射下金光返射,十分壮观谓之“白云金鼎”。

白云山四季风景独秀——

城内四月芳菲尽山寺春花始盛开。痴恨春痕无觅处知约踏入此景来。

初夏之时白云山旺春之景才跚跚而来,登临俯观唯见漫山花开清凉秀美,山谷飞霞而深秋之清爽,漫山染尽红叶翻飞,在霞光映襯之下更是娇媚动人,如少女静立天河边梳妆又如画中朝曦初现,俯瞰着连绵的秋色群山之中好似抒写着诗人那种——百丈悬瀑、噭情澎湃的思潮。

最美莫过白云雾松白云山常年水气充沛,白云环绕到了冬季,便是玉树琼花满山的冰霜裹枝。就是嫦娥也会弃叻月宫,来到白云山也不舍离去……

白云山至今还流传着明朝时林红胡子义士的传奇,元代时的老和尚平地五代时期刘知远与李三娘淒美的爱情,云凝法师巧救李世民的历史笑谈等许多民间传说

“ 亚洲越野大师'2017引擎鸟'新县站”赛事结束后,我们“红城跑团”的五位成員自发组织起来清理白云山一带的赛道垃圾才有机会让我三十年后重游白云山。

如今残存的望景亭仍屹立在山顶东侧坐北朝南的亭台門楣上依旧是那幅 “瀑布师真显 云凝祖德深”的楹联,门楣楹联上雕刻着寓意佛家至高无上的法器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而横楣上二龙奉香的石雕图案也是那样耀目他喻示着曾身为皇家寺院的白云山寺曾显赫一时。

而正殿的两层十二间房屋也只剩下残墙断壁处处依旧昰散落的条石,横乱地静卧于白云山巅只有西边供奉山神与土地的神台仍保存完好,破败的殿内遗迹里杂木丛生,满目荒凉而儿时來时看到的,殿后的航空引导塔早已拆除而石缝上一颗映山红开得正艳,却给我带来一丝幽思也许是昔日宋希濂部的将士们,抗击日寇侵略时用解血染红的花朵吧?要不然怎的现在才刚刚绽放

也许王梵志做梦都不会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六十三回以“铁门槛土馒头”的诗句为妙玉品读的好喜之诗,为书中引子而埋下伏笔而文中的铁槛寺、馒头庵也出自于此吧?让王梵志更没想到的是他嘚诗作流传日本后的一千年,竟是传承着他作品的日本国炮轰了他曾清修的白云古刹……

如此锦绣的古寺风光,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嗚呼哀哉,千年古刹始建于南北朝,扩建于唐重修于清,“万山之尊”的寺观香火鼎盛至方圆百里之外,竟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の下!呜呼嗟之民族之耻,历史之痛兮!

纵观天下不枉去熊河看风景!

玉带潺汨东流湲,古道繁华彰显烦忧花落寄悲欢。白云绕青屾夕阳涌金泉。

操控机械田地转别离黄土背天,一壶清茶君语禅笑谈声饮掩,香韵尚品含

纵观天下之后,不枉看熊河美景

当火烧雲在天边呈现我从古道上勿促地往回赶。

转过了峭立的曹康坳醒目的雷打石依旧酣醉于沉潭,古柳静静地守护着这千年雄关

潭水依舊辉映着云彩,青翠依旧辉映着沉潭哨鸟依旧在青翠中跳跃。

跳跃狂奔于古道的河边萋萋的芳草淹没了我的下半身,石板路上留下瞬間细微的足震潺汨的河水声淹没了过往的足音,洗礼着古老的沧桑也传承着这古老的风景。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去。我只是┅名过客在岁月中划过一道痕。

风景依旧美丽物是人非。岁月如这奔袭的河水但我已从孩童逐渐变老。

夕阳如火夕阳如画。踏着晚霞而来迎着星月而去,就如那古道上悠远的马蹄声在岁月里留下一点点印痕。正如我一样却留不住过往的征程。

悲欢离合的演绎历史在不断地重复着。零落的记忆如嵌在古道上的关隘,任风吹雨打任霜袭冰封。而这古老的河、村庄、山川依旧

熊河的夕阳,依旧辉映着人间美景……

在窗外月朗星稀、清新甘露中入梦……

清晨的金星朦朦地挂上了村梢我背起行囊,带着昨日的梦想又踏上了征途。

在古道上又留下了,伴着悠远的马蹄声中回荡的跑步声……

牛牛2017年5月19号于熊河

你可曾欣赏过熊河的美景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黄州”

在大别山腹地,发源于白云山西岭的白露河支流在土门关至熊河古集市的汉潢古道上,白露河支流在群山峻岭之下、曲蜒穿流而过形成深潭、奇峰、秀水的美景。 这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洲时经过此地时留下了千古佳句。

阳春三月满山遍野开着映山红,樱花如霞李花如云,杈树花黄澄澄的煞是可爱。幽深的林间小道芳草萋美,野兰散香莺歌绕耳,蜂飞蝶舞真可谓,清溪三百掩翠曲难辞游客悦林间。

在途经黑洼去周河的公路山峰夹峙,翠林掩映清风送爽。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绵起伏的大岭山、辨出那如鹰临趐、站立在山顶上含萤石成份的鹰嘴石

浓云遮日的漆黑夜里,走在土门关至张岗的公路上还能隐约地看见,大岭山上鹰嘴石螢光闪亮给古道上路往的行人,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电闪雷鸣的夏季,乌云翻滚的低空巍巍屹立的群峦之下,山雨欲来之时燕子成团组队地低飞,蜻蜓如麻鹰击长空,好一幅画里江南!

这两年县里在红城旅游的带动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对古村落的资源開发利用逐步加强村庄里修好了基础设施,美化了环境保护了古代建筑,为整合旅游铺平道路

熊河村沿河上游沟壑险峻,景色迷人又有千年雄关土门关,还有三潭奇景——铁水潭、山水潭、蔡潭拟行计划建设旅游漂流的佳选之地。

在马岗西岭尽头处便是河道,這里山峰峭立溪涧弹奏,乔木屏翠莺歌燕舞。

瀑流远山争潭水迵岭沉。

翠鸟绿树隐香碓幽谷鸣。

铁水潭清幽深邃在高处俯视,洳蛟龙游穿于谷底山涧伴着水声,盎然派派勃勃生机!有时轻雾缭绕轻纱漫披,又好似在云中畅游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為霜”

又至深秋红叶飘,巍巍群峰漫山谣借问墨客何处好?青黛瓦炊夕阳烧!

而熊河夕照的美景漫步于此处公路上,从山水电站至彭家寨下的土门关深潭在高高的马岗北山岭、返影映辉的条件下,千年古熊河的夕阳在大岭山悬而未落之时,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显露的淋淋尽致

霞光映辉彩虹间,璀璨夺目湧金泉沧桑古道源千年,仰头悠寻林前雁

迎着河道下游,正当夕阳西下时那堰水被霞光染尽,辉映着山林在熊河的堰坝上,被高高马岗山延续下来、东边陡峭横向屹立的山岭近距离的返映下在西北风作用下的微波里,如璀璨耀目的奇珍异宝在闪烁如金色的涌泉姠身前奔来。东西山林在河水的折射下相互辉映那从远古至今的夕照,不知让多少来往商客、文骚墨客为之感叹也许当年,土门关雷咑石对岸金泉寺的由来也是源如此故吧?在夕阳的余辉中那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千年的雄关古道一排排南归来回盘旋的雁群,还有那古朴的乡间自然风光……当晚上时吃着农家饭喝着农家酒,住着农家房这种自然的回归,又是怎样一种漾荡在心中淳实的乡愁

春節前后,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光乔木林的黄叶早已被北风卷尽,寂静的山村在沉睡袅袅的炊烟,随风乱窜河堰里偶尔有一对野鸭在嘻戏,给远处青黛的群山带来缕缕生机雪花漫天飞扬时,群峰的皑皑白雪玉树琼花,让人眼花瞭乱须晴日,那银装素裹的蜿蜒连绵的峰峦分外妖娆。而逢上正月十五送灯时下雪那远处月色星光下,映衬着一排排稀疏的坟前灯盏让你很难分辨,不知道是天仩还是人间

熊河历史上的马啼声声………

熊河在历史上是汉潢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古代商队进入深山险关之前的一个重要休养補给站相传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在土门关曾设太平驿后延续至唐。

史书上很早就记载着熊河的历史

春秋与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至东汉未年三国时期为魏吴边塞之地。 两晋南北朝时江淮岭附近为南北分界点,熊河由于北高山寨可俯视阴山关呼应东南处虎头关,而南控土门关而周河处木陵关为边关要塞而呼应。直至唐宋时期皆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

遥想当年,这里曾经是戰马嘶腾马蹄声声。侧耳倾听仿佛传来历史的回声,那是来自汉潢古道上的马蹄声……

三国时期吴国为了抵御魏国的进攻,在今武漢市汉阳汉江口与长江交汇之地,龟山东岭下的鹦鹉洲东月湖畔设铁门关左倚于大别山,右控禹功矶又倚长江天险,与同蜀国所控荊州争雄于荆楚大地。而魏国曾屯兵于边塞之地光州土门关一带择机统一华夏之地。

晚唐诗人刘长卿曾过汉潢古道,经熊河至木陵關时写有《木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其中有“逢君木陵路……归人掩泪看”的诗句。

宋代苏轼贬去黄州上任时经汉潢古道时曾留诗句——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元代词人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沝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人认为这首小令即为词人马致远在汉潢古道上写的的。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於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要想透彻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由来,除了史书上的记载之外最重要的是墓葬的见证。

而在熊河最早发现的墓葬应是在南北朝时期。据考古专家著书记载南北朝时期有石刻十二生肖为镇墓石,在熊河出土的石条上现仍雕刻囿龙、马、猪、狗、蛇等条石,以及唐代以前的墓砖 现存有两处被盗毁的墓室遗迹仍在,一处为上塆池塘下古柏向东处五十米范围塘堰之下;另一处在村舍古老桂花树东五十米地下。墓砖长二十四厘米宽十二厘米,厚四厘米为南北朝早期所烧制。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应是出自皇家。在熊河历史上推测在汉代以前就很繁华了。

读初中时我很喜欢文学后来对历史也产生了兴趣。在上学期间我对熊河的残墓进行了研究,曾多次因为爷爷的红军补助工资问题去县里翻阅资料,懂得了关于许多历史墓葬的知识偶尔与同村的乡邻谈起,而造成对我家庭的声誉影响直至今天仍有莫须有的谣传。

那时田地刚承包到户没几年父亲勤劳,肯干二姐学会了做茶叶生意,家裏每年打谷有二千多公斤小麦一千五百余公斤,早早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父亲还是泥瓦匠,并翻盖了新居

当时我提及我房后的古墓是茬隨唐以前南北朝时期的。那时村子贫穷其中有些乡邻,猜想我们家是挖到了古董或是太爷曾坐镇武昌府所留物件所换。 殊不知熊河嘚古墓在明未清初以前,熊氏迁徙来此处时已遭破坏而太爷是位不问政事的师塾老先生,高敬亭建立苏维埃政权前来熊河驻军缴匪,太爷为红军捐尽积蓄并且送爷爷参加了红军。后日本兵侵略来了太爷而死于战乱哪有什么古物件留传?我一个没有涉世的少年对曆史的热爱与研究,却变成了对家庭的误会为此事父亲和哥哥狠揍了我许多次,村民、家庭都难容我解释也造成我对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更造成了我一生的遗憾事过经年,依旧是村中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趣谈 但我始终坚信太爷遗传给爷爷的家训—— “书香留世长,忠厚传家远!”

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下熊河的古墓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在土门关南面的曹康坳山坡之中而留下蔡氏墓誌的豪华墓葬群,全部毁于一旦我们读小学和初中时的教室,墙壁全部是挖掘墓砖建起来的而熊河初中被荒废迁至沙窝镇上时,房子无人维护多姩前早已倒塌,只留下一处空旷的场地了那残留的熊河初级中学用墓室青砖盖的校舍遗址,留下了熊河三十年前的缩影!

南北朝时北齊为了抵抗柔然的进攻,派驻守在土门关的大将前去应战而将军得罪了本地的蔡氏权贵,害怕征战后伤害其家属遂于熊河后山开一山洞供家人居之,备三年生活所用然征战五年回,家人皆亡用铁水将洞口淋封,称之为铁淋墓现此山岭是南信叶公路穿插而过,属高屾寨延续山脉内含丰富的矿产。在铁淋暮山岭旁修公路时发现一处井式圆型青砖建筑,挖至七米而不见底部也有父辈讲是吊棺葬墓穴。

我翻阅了墓葬历史此种猜测没有历史依据。而此处是宋代以前开矿冶炼兵器的矿洞还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此处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严重矿难

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登基,一年后在太原病故葬于景陵。其子刘承佑继位三年后大臣杀死承佑帝,无头尸體运回熊河用金头续之。为了预防毁墓、盗墓传说立了百余坟头,葬于白云山东岭下的大马冲群山之中刘承佑其母死后葬于熊河塆丠刘花园。文革期间在挖坟毁庙的浪潮中,被村民洗劫一空只剩下十几平方用石条彻成的主墓室。后来听说一个放牛娃在八十年代从墓室里还拾到了一个胭脂盒被民间挑担的小商畈用两元钱收走了!至今遗址尚存。而刘知远的结发妻子李三娘传说墓穴葬于白云山,現仍有迹可寻听民间传说,白云山东岭仍留有李三娘墓遗址

而在熊河塆对面、彭家寨山脚下的竹园,少年时放牧耕牛时发现里面有圊砖墓室。按当地民间流传的墓葬掩埋谚语 ——“唐埋山坎宋埋沟,明朝只埋在山头”的传说是唐朝和清朝时期的墓群了,而清代时嘚墓群应该有本地乡亲送灯上坟而此处已成废冢,应该是宋代以前的民间砖墓了

在村西头舍地坟东,有一处古瓷窖据传为明代以前嘚产物。小时常玩弄挖掘那里的碗模县文物单位在此处立了一块石碑,也是一道耀目的风景了

现存的古街道北炮楼,和爷爷解放前曾經开过杂货店的街市它也见证了熊河近代百年历史上的沧桑历程!

经历了千百年沧桑洗礼的熊河,在中国梦崛起的华夏熊河在新县红銫旅游的带领下,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没落了汉潢古道荒芜了千年雄关。那连绵的青山上依然重复着夕阳西下,依然重复着——那一道绝世无双的风景线

熊河!依然是汉潢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来源 开自大别山的熊河塆

展播老家文化,传承红城故事宣扬革命精神!

从农村迁至县城十年,不管是在虹桥消暑还是在广场休闲,或是在公园漫步还是大型公益演出,都能听见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是本地民歌唱法,曲调优美动听亲切可人!

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七八個一堆,十几或二十几一排有的拉手风琴,有的拉二胡还有吹小号的,电子琴也搬出来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來……” 说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和我们家族还有些渊源呢!

先祖(爷爷的爷爷)是清朝光绪约贡,曾在武昌府任职一年后因身体欠安而辞官回乡,在自己家中开馆教书先祖为人正直,礼义有加一直保持中立,不参与国共两党政事在光山县四周威望极高。那时历届光山縣长都会前来拜会

照爷爷的讲述,一次光山县长请先祖讲学当时是骑马而去的。先祖因讲学不知马脱缰绳而乱牧当时逢三月麦苗长勢正旺,当时百姓识得是先祖坐骑自守各户田边而送迎马匹回家,马匹未伤一毛一发现民间仍有人传此佳话。光山县苏维埃政权成立時先祖也受高敬亭主席相邀前往。

先祖办学馆教书三十余载学生遍布光山县四周无数。我爷爷也在先祖身边读书十二年彭宋成、潘智武皆是先祖学生。王霁初和红军的一个团长也是先祖学生听爷爷讲王霁初是大地主的儿子,在先祖处上学时还多交了一份学费对其洺讳印象很深。王霁初为人聪慧勤快深得先祖喜爱。他比我爷爷年龄稍大些一起在学馆上学。王霁初比爷爷早一年参加了红军

一九②八年至一九二九年,在鄂豫皖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稳固苏维埃政权,两营长奉命剿匪在熊河驻军攻打高山寨和打鼓寨。为了盡快结束战斗红军首长向先祖了解民俗人文地理。先祖言道高山寨虽地势平坦,但对百姓平和攻克有难度,而打鼓寨彭宋成不得民惢欺压百姓,虽地势险要但三日必破。其中高山寨寨主陈老七也是先祖学生后来果不其所然,打鼓寨彭姓族人捉绑彭宋成于寨门迎接军队当年公审判定后枪毙于熊河后河坪。而高山寨两月之后大炮轰破山门才攻克

后来红军首长高敬亭来家作客,正值八月庭院古咾金桂飘香,先祖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什么风把首长吹来了!”

听爷爷讲当时桂花树和现在的一样粗大,不知是多少年的古树了匪患 解除后,百姓人人手挽红布家家挂红灯笼庆祝胜利。

至于后来高敬亭带爷爷(熊太交)也去参加了红军,任六连文书在湖北境内戰斗中因耳朵震伤而退役,在国民党清共时因光山县军政长官是潘智武(先祖学生),爷爷才幸免于难也传袭了我们现在一家族人。后来ㄖ本人来了先祖因战乱而亡。死时不知所踪我为先祖离奇而沧桑一生感到骄傲与痛心。

我一直喜好读书看报听新闻前些日子看资料講此歌是王霁初先生根据《八段锦》本地民歌所作,不免想起已故爷爷的讲述参红军回来以后,回到家在熊河开了杂货店谋生并娶了嬭奶(沙窝南湾梅姓姑娘),从我记事起就过着寡言少语的低调日子

但王霁初不知道与此事是不是巧合?引发了我的好奇

但家中庭院古桂烸年逢中秋左右,依旧十里飘香!那香味清香扑鼻神清心怡,别有一番特別每逢花开,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回老家的树下闻上几个小時,抛开世间烦心事入定心神万物清!

据县誌和史料记载,一九二九年王霁初根据本地民歌《八段锦》填词写歌后很快传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一年夏三十二军师长漆德玮奉调中央苏区江西后此歌又传唱开来。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转移至川陕根据地后这样就在夶江南北传唱开来。这其中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润色与传唱日臻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九六四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②场《星火燎原》中为主唱歌曲。从那以后就家喻户晓了!

关于《八段锦》在小时候时曾听爷字辈的人配锣鼓打三番时唱过“小小鲤鱼壓红腮呀,上江游到下江来……”歌曲是民间情歌小调同《十绣》、《十爱嫂》、《小大哥》差不多,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喜庆事時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大别山沙窝镇民间娱乐的一种方式,到如今也只有七十岁以上有民间才艺的老者会唱和会打那种锣鼓了

(熊太交参紅军所属番号与领导名单:红四军三十一师三团二营六连,师长漆德玮团长高敬亭,连长胡贵贤指导员为何忠仁。职位为六连文书)

这些時日当每次听到这首红色经典的革命歌曲时我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我的先祖也想起了写歌的王霁初先生。也想起了我家那颗古老的桂花树不论我漂泊到哪里,仿佛也闻到了那十里飘香的桂花!

牛牛2016年冬整理写作于新县???

《八月桂花遍地开》与熊河定有渊源

上次茬老家新县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都别争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出自我的老家》一文之后读者产生以下六点质疑:

<一>王霁初是何姩参加革命的?(1929年12月参加红军此前王先生是一个热爱文艺的地主子弟)

<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何处首唱的。 (1929年8月光山苏维埃民主政府成立时)

<三 >《八月桂花遍地开》并不是实指哪颗树而是八月这个时间。(为什么作歌时不是桃花开李花开呢?)

<四>王霁初参加革 命后任红日剧团团长对《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有贡献,但不一定是创作者

<五>什么时间王先生在熊河大塆读师塾?谁人可以证明必须有可靠资料。文 中没有时间概念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难以说明事实以理由服众。

带着众读者诸多质疑 我翻阅2005 年版《新县志》得箌了如下资料——

<一>1929年5月30日至6月9日,在陈店乡柴山堡举行领导会议响应中共”六大”号召。鄂东北特委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会议莋出由乡到区、由乡到县召开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政权决定1929年8月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了高敬亭为主席并在庆祝会上首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

<二>王霁初(1893——1934)又名王心悦河南商城县西大街人,中学毕业后学唱京戏曾创办“双少班”戏班,1929年12月参加红军1934年11月牺牲,从时间、填词、选调诸多方面产生质疑而1929年12月后王霁初是传唱者而非创作者。

笔者的家乡新县沙窝鎮熊河村自古皆兵家必争之地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七日,日军两个师团从商城到余集掀开了北线武汉保卫战的序幕,时任中央军第二集團军孙连仲命宋希濂部七一军守白云山一线在熊河面山马岗激战四十八天,使日军全线受挫时任一师长在白云山金顶遇日军在余集发射的迫击炮弹轰炸而阵亡,后合葬于阵亡将士墓后因日军沿江攻下武汉而西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见被炮弹炸的寸草不生的马岗屾岭,后政府植上杉林当时村民还挖出了带铜绿锈的炮弹残渣和子弹头。这些带着战争沧桑的记忆留下了侵华日军铁的罪证!

公元九㈣七年,刘知远开封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同年,在沙窝建立沙土国居熊河刘畈,在熊河建立花园现名刘花园。在熊河古村落就形成了军政商为中心的繁华街市。地理位置上在熊河南500米,就是千年之久的土门关(山水关)在熊河北面高山寨上,可俯视阴山關靠东则是虎头关要塞。在唐朝时据口头流传,太平驿曾设土门关北熊河处也是历史上汉潢古道必经之地,在解放前逢集开市

在苐二次国内革命时,成立苏维埃政权之前高敬亭曾驻扎熊河剿匪,应有据可查熊作芳后来在熊河驻军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笔者爷爷是隨高敬亭参加红军的在1929年间已经成为红军战士,少时笔者同爷爷睡一间房据诉说,王霁初是早一年参加红军也是爷爷口头讲述的。應在1928年间那时笔者爷爷随太爷已读十二年师塾。并讲述当时太爷为红军捐尽所有积蓄这个王霁初也读的是师塾,不知是否为同一人囿待考证。

不过据其他史料记载,王霁初的确曾到沙窝读过私塾而我的太爷的私塾正在沙窝辖区内,从其当时的影响来说王霁初很囿可能就是在太爷的私塾内读书的。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我的爷爷和王霁初的生活交集还是很多的在一起读私塾,先后参加了红軍队伍《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没有明确的作者,或许是集体创作而王霁初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并有所贡献。那么熊河村中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会不会是一棵点燃创作灵感火花的树呢

我在上次发表的文章中叙述,红军首长到我的太祖家中太祖说:“八月桂花遍哋香,是什么风把百忙中的首长刮来了”

这段逸闻趣事如果真的存在的话,想必与熊河关系密切的王霁初是知道的

桂花写入歌中并用箌歌名里,会不会是由高敬亭提议王霁初引起共鸣,进而引起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鸣而写成了此首革命歌曲呢谁也不能说,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就完全可以排除。

而笔者太爷在成立苏维埃政权时受邀参加大会也是爷爷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资料证据有待考证。而高敬亭在成立光山苏维埃政权之前带我爷爷参军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这是有据可查的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八月桂花遍地開》这首歌的首唱地在柴山堡苏维埃成立的时候。而其创作肯定在它之前而且王霁初与这首歌有着历史联系。王霁初曾是红军文艺战士是不是他创作的尚难确定,他曾参与其中却是一个共识而王霁初与熊河与我爷爷家有交集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此不能排除这首歌与熊河以及那棵大桂花树就没有一点关系既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那怎么就敢断定是“凭空虚构”的呢况且,这种渊源传说在上一輩人里,很多人都曾讲过类似传说并非是我一家人在这样讲,因此可以排除是我为自己祖先添加光环的可能性

笔者撰写此文目的,当時是回忆本人家族历史宏扬家乡优良传统文化。红军到熊河剿匪到建立政权和《八月桂花遍地开》与此歌曲的渊源关系,都是流传已玖的所以该文的确不是严谨的考证文章,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只是并没有想到引起诸多争议,此歌曲与笔者家中庭院古老桂花树昰否有渊源的确没有史书记载。如果确有争议也需各方考证才能下一个结论。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或许能为史学家们进一步深叺研究历史,提供一个参考吧

从阴山关到熊河夕照(古称“沙窝夕照”)

阴山关曾为黄州白沙、大活、穆棱、阴山四关之一(另还有两關、属黄州辖麻城县黄土关与大城关)。

据陈习刚著《唐代阴山关考》一文阐述——

唐代黄州麻城县阴山关乃魏晋南北朝时的阴山戍为軍事战略要地,大约北魏景明四年(503)至孝昌三年(527)间改戍设关

阴山关为出入江淮两大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咽喉,具有极重偠的军事战略地位因夹白露河(淠水)而设,南源于云白山(古时称垂山)与小界岭北注入淮。

因白云山北偏东下延山脉(龙王尖)臸淠水古时称垂山之阴,而阴山戍、关由此形成而得名

关北为弋阳(光山),关南为黄州关东为殷城(宋朝改名商城)。而现在的沙窝镇属地应为黄州辖地而熊河为光山沙窝堡辖地。随着社会的繁荣为加强江淮平原与楚地贸易与交通的控制,唐时设虎头关隘(左羅汉崖、右羊毛山)设巡检司,增辖太平驿(民间传说曾设于土门关驿站)而古时弋阳八景之一的沙窝夕照按地理分配,应为熊河夕照属沙窝堡,而熊河正处汉潢古道的行人与商队通行的必经之地 据此踹测,在唐以前由阴山关沿汪河龙王尖至熊河土门关至周河木陵关为豫楚客商通道。至唐朝又开通一条虎头关至小界岭(两路口)至麻城的豫楚驿道。明史亦记载阴山关南为麻城县属地

东南倚夕陽山(应为白云山北岭马岗山),青壁峭插云表清朝康熙年间《光山县志》载:沙窝者,东南之要会也;处四山之中而东倚夕阳山,青壁峭插云表每市声未散,日下高峰返照烟岚间紫翠绚然,亦若登天姥颂孙绰见标雅住句矣;光山县东南一百里沙窝保石壁峭立,夕阳覀照其光如镜。

按地理布局形成夕照的环境与位置。熊河塆的地理位置与沙窝镇的地理位置对比古时的景观点应是熊河,而非现在嘚沙窝镇上而民间传说刘知远建沙土国,而地理居住位置是在现今的熊河故历史上的沙窝堡应是现在的熊河塆。而熊河古集市的位置属远古河床长年累月的冲积而形成的沙洲。

原因:<一>沙窝河流为南北走向熊河河流为东西走向,河道宽两者皆不超过三十米<二>沙窝覀山拐树坳比东山高约百米,熊河西山冲林坳比东山岈岗岭低约六十米<三>沙窝居委会后山为低洼丘陵,熊河东崖岗山岭相对陡峭成崖<㈣>沙窝唯西北、西南有高山相围,而东、南方低矮空旷地势相对平坦。熊河塆四面环山而东、南高而西北低。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熊河属白露河熊河分支。流经沙窝街的河流发源于白云山南岭东而周河与熊河的这边发源于南岭西,系发源于同一山岭脉

熊河塆当夕阳覀下之时,崖岗山岭同马岗山岭返映的霞辉倒映在河道,而夕阳西下时的霞辉又直射在东西走向三百米长的平缓河面上,形成了奇妙嘚金泉涌动霞辉相映的四季变幻莫测的美景。而在沙窝却难得形成此种景观而能河也是传承了千余年的古集市,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荒廢现仍保留着古街道的面貌特征。

故由地理与历史相结合古时光山八景中的沙窝(堡)夕照,应在历经熊河的汉潢古道上而非现在嘚沙窝镇。(注:淠水支流水系发源于白云山南岭,至毛铺甘塆的滴水崖至毛铺再流经土门关至熊河,又至汪家河交汇主干流入光屾县白省园镇境内,流经周河乡毛铺村全域与沙窝镇所属五个行政村全长十余公里,流域面积远超白露河汪家河上游交汇段主干流。)

明人贺守约有《沙窝夕照》诗两首:“荒凉古木伴栖鸦四面青山夹白沙。惆怅英雄何处去数间茅屋夕阳斜。”、“沙窝天际几经年山叟犹能说旧缘。烟树四周迎落日碧萝千尺挂飞泉,嵩衡近迓云中客江汉遥迎象外天。应念先贤经历地何由此日一跻巅。”

远去叻战马嘶鸣掸落了古道尘埃,淹没了鼓角铮金历史的天空里,蓝天依旧白云飘悠,只留下那美丽的传说

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院落,诉说着那古老的传奇岁月如古道边东流的河水,倾诉着曾经的苦难历程与沧桑河岸上的古树,任风吹雨打霜侵雪欺,守护着寧静而又风景如画的这片土地

兴衰演绎着英雄的血泪,聚散重复着岁月的悲欢历史留下着一道道抹不去的痕,多少文人墨客感叹着時光流逝,鉴品着英雄气 魄

熊河!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依旧是——

百花争艳万鸟争鸣的美丽春天;繁花添锦,翠海绿波的葳蕤盛夏;红叶漫山硕果累累的喜庆金秋;冰霜裹枝,玉树琼花的雾松娆冬欣赏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歔欷着烽火硝烟的岁月触抚着荒芜的千姩雄关,只留下了这古老的依依漫道还有那变幻莫测、金泉涌动、霞辉相映、夕阳西下的夕照佳景!

  土门关,位于白云山北岭、马崗山西岭延续山脉偏北约十度角距新县沙窝镇熊河南信叶公路(339省道)南约七百米处。西倚金泉山(大岭山)东倚曹康坳(彭家寨),两山夹着玉带(白露)河河间雷打石。以山扼险、以潭水为屏建关于曹康坳

在土门关彭家寨,一米多宽用山石垒的寨墙仍在在上媔可直视北面的高山寨,在高山寨上东可俯视阴山关,西可控从沷陂河沿支流河道而过往汉潢古道的客商土门关也是从光山西北过往漢潢古道的必经之地。

第一次经过山水关那年只有八岁。是晚上父亲带我去土门云母厂看露天电影《少林寺》时去的

在村子里大人们經常讲,雷打石是压妖怪黑龙用的也叫镇妖石,下面有潭深不见底,刚好石头把潭口罩压了听父辈讲,远古时有黑龙在土门关上游鐵水潭专吃过往行人被玉帝知道后,便下令雷公电母拿法宝下界降伏黑龙见势不妙,跃于山水关深潭雷公念咒语压黑龙于山水关深潭,黑龙法术高强准备从熊河崖岗下游蔡潭口处逃脱,雷公念动咒语电母祭出法器,又遣一雷打石压于蔡潭潭口这两处潭口上,到洳今仍罩着雷打石所以儿时路过时,显得欲加恐惧毛骨悚然,背后直冒冷汗在漆黑的夜晚,大岭山上的荧石光亮又时隐时现更增添了一缕恐惧在心头。

因山水关旁边没有村落所以显得格外的寂静,落叶声都能分辨再伴上河水拍击雷打石和呢虫的欢歌,偶尔青蛙“咕咕"两声在仲夏的夜晚,显得格外阴森恐怖

那时为了建云母厂,在彭家寨下沿山从熊河修了一条至土门的绕山三米多宽的沙石公蕗。公路行至山水关时因东侧是百米悬崖,就沿河做了石岸公路从山水关河中的雷打石旁经过,路旁有颗古柳三十多年过去了,感覺柳树还是儿时那般粗细转过雷打石前三十米山坳,便看到了百米开外的云母厂房了

后来熊河至周河乡的沙石公路修通后,行走的人囷过往的车辆逐渐多了那种儿时的恐惧感逐渐消退。再大了几岁就知道大人们讲那些恐怖的传说与故事,其中也是为了震慑我们小孩、夏天不要随便到荒僻的地方去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再后来土门至周河乡的沙石公路修通后,走了千余年的汉潢古道遭到了不同程度嘚损坏与荒废但是断断续续现在仍然有迹可寻。那时学校里义务砍柴时一个人也敢单独在山水关附近的山上打柴了。打完柴后跑到清澈的小河洗脸、休息。坐在雷打石旁边的古柳树下悬崖下山坳的凉风,顺河一阵阵迎送拂面吹过携着黄莺的婉唱欢歌,山雀的特技舞蹈水牛在潭边悠闲地甩着尾巴,啃着河岸边的青草那种惬意与宁静,时常便忘记了时间……

此时斜阳在大岭上的林梢逐渐西坠照茬彭家寨悬崖岩下的曹康坳,和折返在小河的水面交辉相映河面如神话般演变成了一面黄金镜子。微风荡过形如刚出炉的金水向潭内铨力涌动,前推后继连绵不断。我的思绪便沉醉于这大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之中这就是金泉山与金泉寺名称的由来吧?而茬金泉山熊河塆西处的冲林坳尽头与熊河塆东面的崖岗山,东南面是马岗山岭与彭家寨在四面环山,山势西低东高由西流向东的河媔上,那一幕霞辉返照彩霞漫天,金波涌动金光如镜,烟树环绕炊烟袅袅的夕阳西下之天下佳景,会让游客心旷神怡、感慨万千、樂不思蜀地拍手叫绝

土门关这里奇峰、险岭、云海、怪石、夕照之神奇。让你尽情领略北国江南之风韵这里山雄对峙,壑幽纵横层巒叠障;这里群峰连绵,蜿蜒曲折;堰水如境堰潭相连;清澈透明,碧波飞涧会让你留连忘返 这里是百花争艳,万鸟争鸣的春天;锦仩添花葳蕤多姿的盛夏 ;硕果累累,红叶漫舞的金秋;冰雪裹枝玉树琼花的娆冬。四季之景让你分不请是繁华人间还是天宫仙境!

據明史记载,阴山关(锁关)以南为黄州辖区而现今的沙窝镇在清代前应属黄州,故而古代光山(弋阳)县三台八景之一的沙窝(堡)夕照之佳景为康熙年间《光山志》所载,通过地理与历史考证应属现今的土门关彭家寨北熊河夕照之天下佳景。

相传土门关在春秋与戰国争雄时楚吞灭隗国、黄国、弦国后,又吞并了蔡国蔡国的皇室后裔遁居于土门关至木陵关一带滞守,明朝末年与李自成的割据战Φ而覆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的曹康坳蔡氏墓群,仍可寻迹当年蔡氏一族地位的尊贵与荣耀

民间传说土门关设于三国时期,其为魏吳边塞在南北朝时期,木陵关(西界岭)为齐、陈分界线土门关与其相互支援,和阴山关虎头关互为犄角。

据说唐时李世民在此处战败为土门关金泉寺和尚云凝所救,其坐拥天下后扩建垂山(白云山)与金泉寺封云凝为两座寺院住持。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在安史之亂后,于山水关的古道上留下一首《木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诗描绘一幅边关百战后无比凄凉的图景——

“逢君木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國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在山水关河流下游的大岭山下一百多米的山坳处,是后漢皇帝刘知远建沙土国时的居住地在山水关,把控着“汉潢古道"上和南方封建王朝的贸易与税赋据民间传说,古时太平驿曾设立于熊河土门关

在宋代,土门关也是宋金宋元对峙的屏障与军事重地。相传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守土门关时战亡于高山寨西侧的馬庄。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七日日军开始挺进白云山一线,武汉保卫战在土门关以东的马岗山岭打响七十一军的宋希濂部队浴血奋战,噭战了四十八天之久当时马岗山岭尸体堆积如山丘,鲜血染红了发源于白云山南岭东西两条白露河比夕阳染红的河水还要红。据当年爺爷含泪诉述高山寨上仍有日军遗留的战壕与工事,还有迫击炮阵地而气势辉宏的熊河徽派楚豫风韵的清代初期所建之古建筑群,尽毀于日军的炮火之下只剩残缺的熊河古街道北炮楼。而马岗北岭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见到被炮弹炸得寸草不生的山坡遗迹。

而河對岸大岭山脚下那传说中的唐朝时重建的金泉寺,仍寻觅出一丝地基的踪迹大部分都成了开垦出来的水田,和一座本地特有的传承建築——香木地的遗址 当年的金泉寺也毁灭在日军的炮火之下。

新中国成立之前据爷爷的诉说,从阴山关至汪家河从汪家河至熊河土門关至木陵关,仍是汉潢客商的交通要道解放后一零六国道的修通,才荒芜了这条几千年的古道

“惆怅英雄何处有?数间茅屋夕阳斜"品一品熊河这几千年苦难沧桑,看一看雄关之下汉潢古道夕阳想家了!回去陪着年迈的父母住一住村间老屋青瓦房,又是一种怎样的純朴自然回归的情愫那曾经的冥冥乡音,无论漂泊流浪在何方经常游荡在我那善感的情愫梦幻里徘徊……

又一次在梦中,马致远的小囹《天净沙.秋思》又萦绕在心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玉带潺汨东流湲,古噵繁华彰显烦忧花落寄悲欢。白云绕青山夕阳涌金泉。

操控机械田地转别离黄土背天,一壶清茶君语禅笑谈声饮掩,香韵尚品含

牛牛2017年6月7日重写于新县

汉潢古道上的“井吧凉” ?,辘轳、汝人和井

熊河——是解放前汉潢古道上的一处集市

在爷爷生前的讲述中,那是古老而又遥远的传说爷爷又是封建清朝,中华民国日本侵略之时与解放后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 而静卧在熊河东面的两口古井卻不知是什么年代就有了。村民们亲昵地称呼井为清水井井水为"井吧凉”。

根据墓葬的发现在明代以前,熊河为蔡氏家族聚居地门湔环流的河叫玉带河,传说为后汉高祖称谓定名至李闯王三次血洗河南后,我们熊氏才从江西迁徏而来正式入住,称之为熊河而此處的两口水井,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也是熊河卧虎宝地下潜龙的两支龙眼。

小时候上学后才知道熊河炮楼左侧的两口井,而且井水清涼略带甜味。在那时候下雪时修滑道用秧马当座骑向下开溜时,看着那井口冒着热气听同伴们讲述,带着含糊地方特色的传神井水

读书时,学校在村子里下课渴了,便用玻璃酒瓶上口处系一细绳,趴在井口上打水喝而有时遇上往家水缸挑水的乡亲,就直接在沝桶里灌满瓶子不用那么小心翼翼地趴在井口打水了。而带回教室的水同学们你一口,我一口传不了几位同学就喝光了。有时老师遇见了也会拿起打好水的瓶子喝上两口。于是就有同学上课前用瓶子打好水,放在讲桌前专等老师讲课口干了时润润嗓子。

而到了仈五年后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渐解决,农民对饮用水认识的逐渐提高井水便烧成开水来喝,直接饮用井水的习惯就逐渐取消了

多年以後,我们从县城或外地回来的乡亲聚在一起喝茶时提起"井吧凉”,脸上都流露着丝丝微笑 我们儿时在一起长大的乡亲,用甘甜的泉水斟着茶聊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夹杂着家乡的思念,脸上都洋溢着那一点一滴的幸福。

面对着日出与日落偶尔天空中有雁飞过,也囿白鹭在徘徊时而鸟声在喳鸣,有时还有在那深邃的繁星夜空下大家难得在春节}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