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把战士改成神武官兵捉贼成就

战友忆王琪失踪:当时允许三五成群去印军仓库找物资|中国|印度|老兵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战友忆王琪失踪:当时允许三五成群去印军仓库找物资
  滞留印度的老兵王琦归国后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月24日,界面新闻深入报道了王琪的故事,以下为报道全文:
  在咸阳的酒店房间里,老兵讲述他迷失印度的时光。摄影:刘成伟
  进薛宅南村就一条水泥路,上坡进村,下坡出村。路两边的桃树刚从严冬里挺过来,嫩芽新发。桃园里没有人,燃烧的干碎枝青烟连绵。
  村民们在路两边敲锣打鼓,村里的天主堂乐队被安排用西式乐器演奏红色曲目。在村委会看来,主旋律音乐更有仪式感。
  半个多世纪前,王琪应征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虽然多数村民现在并不清楚这场战争,但老兵回国省亲的消息,成了村里的重磅新闻。
  人们纷沓而至,村子沸腾。一家通讯运营商打出了的“欢迎老兵回家”小条幅,孤零零地横在路上空。小贩闻着商机而来,串巷叫卖。附近的老兵拿着报纸,希望见一下王琪,表达敬意。
  陕西省乾县县委专门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员驻扎村里,统计到访的记者。鲜花、标语条幅成了乡邻间主要的探望方式。村支书王瑞清手捧鲜花去了现场。在他的组织下,王氏家族和同村街坊成立了迎接亲属团。
  村民王去玉(化名)也是迎接亲属团成员之一。“落叶归根都值得祝福,”王去玉为王琪的归国感到高兴,但他对这种强制参与有些不满。他从未见过王琪。
  跨越60多年,与王琪相识的村民已存世无几。74岁的王万生对王琪仅存的印象是小时候一起耍一种铜钱游戏。“两树枝为界,一长一短,根据铜钱靠近两个树枝的距离看输赢”,对方总是赢。后来王琪到咸阳上学,俩人再难见面。1961年,王万生去西安市中心医院,偶然见到了征兵体检的王琪。他们说了几句话,此后一别五十多年。
  79岁的王明身体瘫痪,双手扶着轮椅慢慢往前靠。他是王琪小学一二年级的同班同学,后因贫辍学。等到他再回去复读,王琪已经去了完小,成为他五年级的师哥。这段时间,王明常常在街头等老伙伴回来。
  但阔别多年的老友却始终没有出现。
  除了暂时接应的排长王祖国,曾经的战友们都还没见到王琪。
  之前看到新闻,王进生还在揣摩真假。直到电视画面里出现王祖国,他才确信“王琪”就是他的战友。
  此刻,记忆被老兵们打开。
  班长张玉民回忆中印战争和战士王琪。刘成伟摄
  1961年,陆军55师直属工兵营招收了一批高学历新兵。王琪和王进生于当年9月份应征入伍,一起进了55师直属工兵营渡河连(后来改为舟桥连)。王琪在3班,王进生在2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排雷、爆破、桥梁、工事等,以保障部队完成作战任务。
  王琪是高中学历。入伍前,他因篮球特长进入西安体委兼做后勤事务。有时候,他会做一些传达科的事务。王进生常戏称王琪是“看大门的”。
  在西安工作没多久,同村街坊给王琪说了一桩媒,女方是隔壁村的,目不识丁。婚后不久,王琪就萌生了离婚的念头,为此遭到母亲的责备。但最终,他还是离婚了。1961年,离异后的王琪应征入伍。母亲去兰州军区军营探过一次亲,这是母子最后一次相见。
  1962年9月份,23岁的王琪入伍一年。这时,中印边界紧张,战争一触即发。55师直属工兵营驻扎青海湖岸畔待命。
  青藏高原已是寒气催人。在青海湖畔的农场,王琪参与收割了一茬青稞。他刚打扫完粮食,军调命令就下达营部。1962年10月的一天,战争动员之后,待命已久的55师开赴中印边境。
  汽车在青藏高原上逶迤前行,浩浩荡荡。一些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也被拉上战场。有的新兵吃不下饭,想跳车。士兵之间气氛凝重。王琪所在的2连1排28人及2名炊事员乘坐一辆解放牌敞篷车,排长王祖国坐在驾驶室。
  在唐古拉山附近,气温低至零下二十摄氏度,王琪和2班王得玉有高原反应。他在车上肚子疼得厉害,呻吟不断。“王琪在车上哭……大家都不说话。”班长张玉民回忆称,新兵都有些怯场。
  但车队并未轻易停车,到兵站才停车休整。恶劣环境下,车队行驶13天到达西藏达旺。这些时间里,王琪共吃了26顿饭。特殊时期的粮食供应紧张,为了节约粮食支援国家,单兵从45斤粮食月供给量减少到42斤。
  进入喜马拉雅山南麓,他们才松了口气。达旺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温暖。
  王琪住在一座印度军方遗留的的铁皮营房里。在他的回忆里,夜雨总是不期而至,雨打在铁皮上啪啪作响。行军的道路也经常在夜间被雨水冲垮。王琪和战友为此常紧急出动,弄一些松枝来临时填充道路,以保证运输物资的军用卡车通行。很多门巴族、藏族的同胞组织起来帮着解放军往山上背炮弹。
  日晚上7时,部队开拔。次日凌晨1时,解放军打响了西山口战役总攻。这一战之后,印度失去组织反攻的能力。12月5日,中国单方面宣布撤军。主力部队后撤,工兵营留驻达旺,处理工事。营部的事情并不很多。为了补充军需,解放军允许士兵三五成群去印度撤军后遗留的仓库里寻些物资回来。
  变故发生在日。午饭时,张玉民发现王琪不见了。他紧急上报,整个营队开始搜寻。
  张玉民本以为王琪独自去仓库找东西,被野兽祸害或掉到了山涧里。但他们在多次搜索后仍一无所获。军队最终撤离战场。
  “只要找到尸体只是纪律问题,但是人找不到,就是政治问题。”张玉民说,他当时很担心。
  张玉民知道家属去军区找过,但不知道军队怎么定性。王祖国对界面新闻称,后来,部队当时给王琪定了一个“丢失”的结论。尽管如此,张玉民还是为此挨了不少批评。
  2014年,55旅(原55师)一位上校找到张玉民和工兵营原副政委黄义泉询问情况。这个时候,张玉民才知道王琪尚在人间。
  王琪回来后,王祖国想邀请张玉民与他深聊一次,核对一下当时的情况,但由于诸多限制,他们尚未成行。
  对于那几天的遭遇,王琪遗忘了很多细节。
  日(王琪自称是1月1日,多名战友回忆是12月31日),工兵营抽调部分人员到麦克马洪线附近运送军需物资,其余战士自由活动。王琪打了一会儿篮球后,休息了一会,便慢慢溜达着出了军营。他穿着棉袄棉裤军装,身上没有武器和干粮。本想出去一会儿就回,他便没跟张玉民和王祖国打招呼。
  从达旺到印度只有一条道路。但面对大森林,战士们出去也不敢走远。即便是部队行军,也都得由一人拿着指南针和军事地图带路。
  误入原始森林,新兵王琪迷了路。在山林转了两天后,他发现了一辆印度红十字会的汽车。当时中国部队已经宣布停战,并且向印度移交了战俘。王琪觉得红十字会应该会救他,他没多想,直接向印方的红十字会发出了求救。
  据他回忆,日晚间,他上了印度红十字会的车。如今,张玉民根据行走测算,此时王琪至少距离达旺百里之远。
  红十字会发现王琪没有证件。车上的人把他绑起来,并堵上了嘴,把他带到印度军管区。印度军方直接扣押了这位穿军装的中国士兵。
  对方军官通过翻译问王琪:“你在部队里做什么?部队里多少人?多少武器?”
  王琪只回答“不知道”,其余保持沉默。印方使用了包括灌酒在内的各种手段,依然无果。不得已,他们最终以间谍罪的名义,把王琪投入中央邦的一所监狱。
  因为外国人的身份,王琪在监狱不用劳动。他每天一早放出来,下午6点又重新回到没有光线的监房里。为了解闷,他开始跟狱警学英语,像打哑语一样用手势和别人交流。
  这一呆就是七年。被释放后,警察将他放到了中央邦铁矿区一个叫蒂罗迪的村子,任其自生自灭。《环球时报》报道,蒂罗迪“在当时是一个流放各种人的地方,四周是湖泊和森林,出去的路被封死,四周一片荒凉”。
  “我也没有想过要跑,他们抓住我,又要去坐监牢。”他说。
  没有身份的王琪无处宿身。为了生存,他开始学印度语,并好不容易找了一份操作面粉机和榨油机的工作。工作一年后,王琪辞职做起小生意,主要卖一些油、盐、酱、醋生活用品。
  警察经常上门找麻烦。“我身份模糊,在印度一点权力也没有。”王琪说。当地人“怕帮助一个中国人被政府抓起来”,大多不敢接近王琪。想帮的人也只能暗地相助。
 王琪和印度家人在一口水井边。刘成伟摄
  有人看他孤苦,给他介绍了现在的妻子苏诗拉(Sushila),虽然不算很喜欢,但他总算可以成家了。1975年结婚后,他们一起靠小生意持家度日。
  1986年,中印双方开放通信。王琪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一个月后,王琪才收到回信。“这个时候,大哥才知道我还活着。”王琪说。
  有回信就有了动力,他开始频繁接触中国人——很多同胞在印度生活。中国饭馆的招牌会直接用“中国饭馆”,这让王琪能轻易识别、联络。
  2008年,王琪辗转认识的一位华侨向中国驻印度使馆汇报了他的情况,并且帮助联系上了侄子王英军。
  2009年,王英军以游客身份前往印度见到了自己这个伯伯,发现王琪在印度家境贫困。直到现在,他家里唯一的收入是儿子瓦仕努每月折合人民币600元左右的工资。
  2013年,中国驻印度使馆通过王琪的身份核实,为王琪颁发了为期10年的中国护照,并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资助。中国驻印度使馆开始同印度高层接触,敦促印方特事特办。
  2017年初,在印度总理莫迪亲自过问并协调下,事情得以在72小时内高效促成。2月10日,王琪获发印度出境许可,并可随时返回印度。中国驻印度使馆也为其印籍家属免费颁发了中国签证。
  出发前,印度村民问王琪:“在这都活了这么多年了,你想回中国吗?”
  王琪想了想,回答道:“我老祖宗在那儿。我想了50多年。”
  据媒体报道,“离开印度前的那三天,印度政府要给王琪印度身份”,被他拒绝了。
  他说,他是中国人。
  2月11日,老兵王琪重回阔别多年的咸阳。面对很多蜂拥而至的陌生乡友,他礼节性地微笑。但看到大哥王致远后,他开始流泪,表情复杂。
  84岁的大哥王致远不顾年事已高,一早就跑到机场接机。上飞机前,王琪与王致远视频通过话。但飞机延误的消息让大哥开始着急。
  王英军怕老爹情绪过于激动影响身体,安慰他不要太兴奋。王致远口头答应着,眼睛望向车窗外。他摇下车窗点了一根烟,使劲抽了两口,表面平静地坐在车里。
  见到王琪的那一刻,他还是“泪奔”了。
  “你终于回来了。”王致远和王琪一见面就抱头痛哭。
  王琪的印度儿媳妇拿着手机拍照,不断将这些照片传给印度的家人。她用这种方式记录着初到中国所见到的悲伤与惊喜。王琪漂亮的混血小孙女眨着大眼睛往人群里瞄。在陌生世界里被生人围观,她显得局促不安,怯怯地躲在父母之间。
  闪光灯和直播手机注视着老兵的每一步,近百人簇拥着他进入酒店。
  这家酒店由王琪亲属投资经营,归国老兵被安排在常年对外封闭的6楼管理区域。外面的人要想进入,需要在电梯里刷门禁卡。
  王琪入住的“601”是个大套房,分里外两间。外间有两个标间大小,摆放着一些中式雕花桌椅;里间是卧室,房间装修比较简单。这间房子兼作起居、会客和家人餐厅。
  亲属最初认为“住在这里安静,家人照顾更方便一些”。这反而促使601房间成了浓缩亲属几十年喧嚣和泪水的地方。一路劳顿之后,老兵并未休息好。
  82岁的王瑜蹒跚走到王琪面前,端详了一下后,抹泪。王琪一眼就认出了二哥。
  74岁的四弟王顺走到王琪面前问:“你还认得我不?”
  王琪摇头。
  “我是你四弟王顺呀。”
  “记得记得。”兄弟相互拥抱,还是哭。侄子们也在周围抹泪。泪水概括了所有思念。
  王琪将四弟媳妇误认作妹妹王桂玲,对方慌忙握住他的手,自我介绍:“我是你弟媳妇”。王琪有些尴尬。
  他对故乡大多数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参军前。那时候妹妹王桂玲还不足10岁,如今已年过花甲。四弟王顺与常桂琴1967年结婚。婚后,常桂琴才听说王顺有个当兵的哥哥,生死未卜。
  王琪离开家太久,需要重新认识亲人。
  庞大的家族所带来的陌生感,让儿子瓦仕努(vishno wang)有些不知所措。为了表示亲近,堂兄弟们拉着他合影留念。瓦仕努不懂汉语,只熟悉印地语和英语;堂兄弟们只会一点简单的英语。有时王琪会充当翻译,但双方更多是借助手势和翻译软件交流。
  饶是如此,饮食也是一道坎。瓦仕努一家在中国吃饭不习惯,堂兄弟王英军便带着他去西安寻了些印度餐厅。但最后,兄弟们不得不亲自给酒店配了一个印度厨子。
  一块入住酒店的印度大使馆参赞表达了印度对老人的关怀,他们很满意家属对王琪的这种照顾,希望籍此更好的促进中印关系发展。撤离前,他们希望把王琪送到农村老家,但最终未能如愿。
  直到如今,王琪一家仍住在宾馆。
  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一家人仅在六楼活动。
  照顾王琪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他们外出需要向有关部门汇报。一位外事办的人称,政府在协助解决问题,保护老人安全。
  早起的老兵吃过饭后便有些无所事事。这个出入不便的房间里有个硕大的窗户,他可以看到阳光。
  2月16日下午,大哥王致远下电梯送人忘了带门禁卡,被关在门外半个多小时。他四处找酒店的负责人要门禁卡,边走边挠头叹气。
  此时的房间里,只剩下用印地语交谈的王琪和瓦仕努。老兵和儿子分坐在两个雕花椅子上,椅子中间是一长条餐桌。桌上放着干果,但谁也没吃。父亲的声音短促有力,儿子略显声弱,语音尤其绵软。没聊多久,瓦仕努便看着智能手机拉门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回到6楼,王致远到房间里看了一眼,便去了隔壁的麻将室打麻将,洗牌声从门外传进来。王琪独自在房里,透过窗户往外看着。这家酒店位于西北国棉一厂院内,此处到处保留着大型厂区棉纺织业兴盛时期的痕迹。王琪走失的那一年,西北国棉一厂工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的赵梦桃去世,如今归来,梦桃小组已经成了梦桃实业股份公司。
  厂区内斑驳可见的上世纪标语、下岗职工生活区……这些都是王琪错过的时光。院子里“向老兵王琪致敬”、“欢迎王琪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条幅紧贴在栅栏墙上。院子对面是王琪的母校咸阳市渭城中学。前几天,那些在世的同学刚来和他见过面。垂暮老者们在一起百感交集。
  记忆里的王琪是开心的。
  2月15日,工作人员陪着王琪外出。他穿着久违的布鞋走在袁家村的路上。在一处水井辘轳旁,小孙女往井里看,王琪赶紧上前拉了她一把,怕孩子掉进去。这时,老兵抚摸了一下麻绳,盯着水轱辘看了好久,这只是一个用树桩做的辘轳,上面缠着粗壮的麻绳。他似乎在搜寻着远去的记忆。
  印度驻中国使馆最近给王琪家人打了两个电话,王琪家人告诉他们依然没回家,一位当地日报的记者透露:陕西省乾县政府多次邀请王琪回故乡。但王琪仍在等,原因语焉不详。
  从咸阳到村里,仅40公里,王琪最后的回家路并不顺利。
  落日熔金,青柏掩映。王琪老母没能等到自己的儿子回来。刘成伟摄
  村子里锣鼓声没了,军乐队也散了。聊天的内容已逐渐偏移,村民们开辟了新的话题。
  二哥王瑜告诉界面新闻,家里人都已相见,回家只是一个仪式了。“都等这么多年了,不在乎这么一时半会”。但他并未解释其中的原因。
  在路还不是水泥路的时候,王琪的母亲李氏就开始等。如今,母亲在坟头里还在等着他。王瑜说,老太太活着的时候,时常到村口念叨儿子。“赶上过年过节,还要在路口烧纸。”后来母亲脑血栓瘫痪了,病床上还经常哭自己的儿子。
  1980年母亲李氏去世的消息,王琪于2008年才确信。
  故乡他乡迁移变换。李氏去世十年后,,一场大雨冲毁了薛宅村的大部分房屋。王琪所属的二队集体搬至距离他们耕种土地更近的原上,聚集到了薛宅南村。父母在哪儿,故乡就在哪儿。对于这位老兵而言,村子已经不是那个村子,只是一个“身份”和回忆。
  据清《乾州志》记载,明朝,王姓家族迁移至此聚居。村人介绍,王姓本是山西洪洞县移民。先民在村头栽古槐以怀念故土。如今,村人锯掉了死去的槐树,在原处建了一座“古槐遗址”纪念塔。塔上写着“近秀亭台阁楼、远望翠峰秀水”
  这里没有山。不过,村民也把原称作小山。那场大雨之后,薛宅南村成了原上的村落,村子一半是王琪大家族里的连排房和零星几株翠竹。
  傍晚时分。王顺家炊烟升起,常桂琴擀的手擀面并没有等来远行回来的人。此时,归家的落日透过青烟斜射着村庄的安宁。几只喜鹊飞过桃林,落在松柏上。松柏下是王琪母亲李氏的坟茔。
  “你想留在中国还是留在印度?”界面新闻问王琪。
  “只能通过正常政策沟通选择。”在离家40公里外的这家酒店里,王琪想了一下:“两边都可以吧。”你所不知道的抗战英雄故事-从医务小兵到战地院长 他为抗日战士守护
从医务小兵到战地院长 他为抗日战士守护
抗日老兵刘广基。
  98岁的刘广基老人,须发皆白,白色的短袖衬衫、深色长裤,简单却又不失风度。遗憾的是老人家只有左耳可以听见声音,视力也有所减退。虽已近百岁,但他仍坐姿挺拔、思路清晰、吐字清楚。手拄拐杖,庄严而又颤巍巍地行个军礼,令人心头敬意油然而生。
  首次从军 因年纪小被送到医务所做医兵
  日(农历),刘广基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解县,自幼家境贫寒,一大家子生活全靠母亲缝补浆洗维持。13岁时,刘广基失学,这个已经开始懂事的少年,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
  1933年初,解县城驻有晋军69师部队,快16岁的刘广基来到部队门卫处要求当兵。因为年纪小,刘广基被送到医务所做医兵。后来,部队开到运城,好学的刘广基被选送到师部办的医兵训练班学习。在学习期间,刘广基学习用功,6个月后毕业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回到医务所后,他被提拔为医目。
  在当时医务所一位薛姓医官的说服下,刘广基决定离开军队,前往地方创业。刘广基在太原采购了一些简易器械,又一路辗转到了隰县,在城内开了一家诊所,写信邀薛医官前来。
  在隰县开业近一年后,刘广基久等薛医官不至。正值“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日军从石家庄向太原进攻,晋北大同失守。刘广基立即停业收拾行李回到山西解县家中。太原沦陷后,大批逃难者向晋南涌来,刘广基又随逃难的人流从风陵渡过黄河到了陕西西安。他怀着报效国家、雪耻抗敌的决心报考了国民党28师看护训练班。受训一个多月结业时,刘广基以第一名的成绩分到了补充一团卫生队,当时正是1937年10月。
  二次从军 被任命为卫生队少尉特务员
  1937年11月初,28师补充团奉命补充给74军51师153旅305团,刘广基被任命为卫生队少尉特务员。
  1938年7月,万家岭战役爆发,日苦战两个月进展甚缓。10月7日,中国军队调整兵力,发起全线总攻。74军作为主攻部队奉命攻击日军在万家岭地区的核心阵地张古山,153旅作为主攻,151旅作为预备队,全力向张古山进攻,并占领张古山主阵地。
  当时刘广基在305团一营担任上尉军医,负责治疗从第一线送下来的伤兵。当夜日军反攻,战斗激烈,“305团预备队用尽,营长王之干阵亡,连长以下,伤亡亦众。”刘广基说,“当时305团作为主攻部队,从早上攻击开始到上午九时许,团长唐生海负伤仍继续参加作战指挥,一营长胡雄负伤,一、二连全部壮烈牺牲,七、八连官兵大部战死,负伤下来只数人。”黄昏,中国军队再次攻占张古山主阵地,305团代团长于清祥殉国,官兵伤亡惨重。
  据刘广基回忆,当时双方战斗激烈,日军飞机不停地袭击部队,刘广基所在卫生队当时在进攻阵地后方500米处设立绷带所,收救伤兵。那天,天刚亮时,日军三架轰炸机飞临上空,一阵狂轰乱炸之后,一颗炸弹投在绷带所附近,刘广基当即被震晕,醒来时发现身上压了一块大土坯,所幸并未受伤。
  10月9日,51师挑选400名突击队员,再次占领张古山主阵地,并配合援军乘胜向哔叽街进攻,至10日上午全歼哔叽街日军。“这次战役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消灭了敌人10000多人。”
  此后,升任302团卫生队队长的刘广基随部队在江西高安、上高一带多次痛击日军,还随部队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线会战。之后,在军医学校学习期间,刘广基与部队驻地衡山石湾一“向”姓女子结婚。
  龙潭战役打响 他任51师野战医院院长
  长衡会战爆发后,衡阳保卫战战况激烈,刘广基所在51师奉命驰援,但抵达西渡时衡阳失守,部队随即向湘西邵阳一带撤退,刘广基时任51师师部军医处中校军医。
  1945年初,湘西雪峰山会战爆发后,日军妄想攻占湘西芷江空军基地,51师奉命赶赴溆浦龙潭阻击日军。51师先头部队先于日军一步抵达龙潭,发现日军后立即进行阻击。随着后续部队赶到,防线趋于稳固。
  这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飞机很少参战,而中国军队阵地上却多了中美空军大队的空中支援。日军的疯狂进攻,最终都是丢下几百具尸体,始终未越雷池一步,最后被迫溃退。在将近一个多月的阻击战期间,日军被打死打伤2000多人,51师牺牲官兵700多人,1000余名官兵负伤。
  龙潭战役打响时,51师野战医院设在龙潭以北数里的王氏宗祠,此时,刘广基任院长。战后,51师就在龙潭整补训练,后奉命奔赴衡阳受降。(衡阳文明网 姚永军 李慧敏)
  声明:本栏目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文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我们尊崇的就是你!
—— 献给中华民族抗日的英雄们
  从懵懂的孩提时期就知道了你  你的形象就是小人书、连环画和露天电影片上那样高大无比  英雄的字眼,从此在我的心头挥抹不去  故事中你的每一个情节,都成了我们童年模仿的游戏  穿梭在大街小巷,抓汉奸、打鬼子,玩一个痛快淋漓  模仿小兵张嘎顶着一支荷叶,拿着一支木头手枪,一头扎进清亮亮的白洋淀水里,去体味你们当年在老区流传的事迹  光着小屁股和“胖墩”摔跤,只为了把胖子摔倒,哪顾得上一身水和一身的黑泥&  谁家的门前挂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子,他家的孩子在我们中间就有无上的牛气&  谁要是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啊,在我们的眼里那是最奢侈的宝贝最神圣最珍奇&  我们幸福着大眼睛“潘冬子”的幸福,我们勇敢着“两个小八路”的勇敢,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小块“根据地”&  小的时候,不懂思考,只会崇拜,总觉得戴上一顶大人的帽子扎上一根大人的皮带,就扮演了你,就成为了你&  英雄啊,你是我幼小心灵中的至爱!&  英雄啊,你赋予我茁壮成长的真正涵义!——作者:佚名 选自《中国大学生在线》图为战士进行腿部拉伸训练。李靠军 摄
甘肃武警三伏天练兵 脸变“黑炭” - 滚动_【北京联盟】
甘肃武警三伏天练兵 脸变“黑炭”
/ 作者:小易
北京联盟摘要:图为战士进行腿部拉伸训练。李靠军 摄
甘肃武警三伏天练兵 脸变“黑炭”,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炎炎烈日下,参训战士在酷暑中训练。李靠军摄 图为战士进行腿部拉伸训练。李靠军摄 图为战士们进行3米障碍墙训练。李靠军摄 进入7月以来,武警陇南森林支队扎实开展“野外化、模拟化”训练,锤炼部队打赢能力。今年训练与以往不同,专门安排在最热的三伏
图为炎炎烈日下,参训战士在酷暑中训练。李靠军摄
图为战士进行腿部拉伸训练。李靠军摄
图为战士们进行3米障碍墙训练。李靠军摄
  进入7月以来,武警陇南森林支队扎实开展“野外化、模拟化”训练,锤炼部队打赢能力。今年训练与以往不同,专门安排在最热的三伏天进行,官兵们在高温下展开基础体能、班组灭火、GPS找点、水泵架设与撤收、专业兵比武等9类16项训练科目。每天烈日下的训练,让参训战士们的脸以及胳膊和腿都晒得黝黑。
甘肃武警三伏天练兵 脸变“黑炭”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除注明来源“北京联盟”外的文章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北京联盟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队改革官兵思想反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