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综治新高地一个高地总体目标任务

|||||||当前位置:&>&&>&中共成华区委六届八次全会举行发布日期:浏览次数:1533次来源:区新闻中心字体:【】【】【】全会由区委常委会主持 区委书记张孝军作重要讲话【核心提要】& &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重大成就——& &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大跃升”;二是城市面貌实现“大改观”;三是社会民生实现“大改善”;四是管党治党水平实现“大提升”。& &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奠定决定性基础。& &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目标体系——& & 总体目标是: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奠定决定性基础;& & 支撑目标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北改优城典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绿色生态宜人区、社会治理标杆区、共享富民幸福区。& &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重点工作——& & 抓产业、调结构,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抓北改、树标杆,加快建设“北改优城典范区”;抓创新、促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引领区”;抓开放、添活力,进一步提升成华国际化水平;抓民生、强保障,加快建设“共享富民幸福区”。& & 12月24日,中共成华区委六届八次全会举行。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听取讨论了区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研究部署了“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成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全会由区委常委会主持。区委书记张孝军作重要讲话,并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 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光强,区委副书记刘航,区委常委吴石泉、潘捷、袁华兵、何幸川、曹晓琼、刘杰出席会议。& & 全会认为,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以及区委“五大兴区战役”,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朝着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重点抓了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全区经济稳中奋进;二是统筹抓好北改东建,城市转型加快推进;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四是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福祉不断增进;五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六是从严从实管党治党,党风政风切实优化。& &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全面打好“五大兴区战役”,奋力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开辟了全区“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局面。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四个大”:一是经济发展实现“大跃升”;二是城市面貌实现“大改观”;三是社会民生实现“大改善”;四是管党治党水平实现“大提升”。我区“十二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区委既定的富民强区方略,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把成华发展的良好势头接续好、扩大好。& & 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区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奋力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谋划和推动“十三五”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今后五年的发展形势,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工作上做好各方面准备。一要认清宏观大势,抓紧抓牢“十三五”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把握发展态势,保持接续好“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势头;三要看到后发优势,推动全区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全区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奋力推动成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奠定决定性基础。& & 全会指出,此次审议通过的《建议》,在科学研判新形势新任务基础上,鲜明提出成华“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体系,其中总体目标是: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奠定决定性基础;支撑目标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北改优城典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绿色生态宜人区、社会治理标杆区、共享富民幸福区。  这一目标体系,是区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审慎提出的,是成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回答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成华”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加深理解,力求做到准确把握:& & 第一,深刻领会“确立这一目标体系、是责任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具体到成华,虽然全区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但城区中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全面小康的“含金量”。作为全省“首位城市”的中心城区,成华有条件更有责任和信心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确保率先建成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同时,我区确立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全面呼应了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应了省、市“十三五”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区委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担当。& & 第二,深刻领会“确立这一目标体系、是发展所需”。在全会确立的目标体系中,无论是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总体目标,还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北改优城典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等支撑目标,都坚持了“问题导向”与“发展取向”相协调的原则,直指当前发展中的“现实短板”和“瓶颈制约”,明确了今后五年成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我们提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立足尽快破解全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难题,全力打造新常态下成华经济“升级版”;我们提出建设北改优城典范区,是立足全面改善城北落后面貌,加快推动成华向现代化国际化城区转型;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引领区,是立足突破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激发全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加快打造成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这次提出的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这一目标,既明确标定了成华的发展定位,也明确部署了下一步发展的中期目标。在这一目标表述中,“现代”与“宜人”两对关键词内涵丰富,分别指向城市发展标准和城市发展取向;同时,“现代”与“宜人”都是开放性的变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内涵外延会不断拓展、标准会不断提高,进而倒逼我区与时俱进、同步提升,不断完善发展“任务书”、拉长建设“时间轴”。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的过程,将清晰勾勒出全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轨迹,并将最终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奠定坚实基础。& & 第三,深刻领会“确立这一目标体系、是群众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发展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抓起。这次全会确立建设绿色生态宜人区、社会治理标杆区、共享富民幸福区等目标,每一项都是对社会关注热点的积极回应,每一项都直接关系群众最根本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我们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宜人区,就是为了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生态等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我们提出建设社会治理标杆区,就是为了深入探索“大联动”等人性化服务治理模式,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从“解决老百姓现实问题”向“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升级;我们提出建设共享富民幸福区,就是希望全区改革发展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不断调动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汇聚推动成华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 总之,这次全会确立成华“十三五”发展目标体系,是责任所系、发展所需、群众所盼。这一目标体系在成华“十三五”发展主轴上梯次展开,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既统筹兼顾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是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统揽和牵引。其中,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首要目标、必须尽早达成,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是中期目标、必须加快推进,这两者共同统一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这一长远目标之下;而对于“现代城东、宜人成华”这一目标而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支撑”、北改优城典范区是“基础”、创新创业引领区是“动力”、绿色生态宜人区是“保障”、社会治理标杆区是“名片”、共享富民幸福区是“归属”,这六个子目标共同支撑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对此,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奋力实现。& & 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审慎提出的,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常态下怎样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是指引成华今后一个时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务必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到成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推动新发展、实现新作为。重点要抓好五项工作:& & 一是抓产业、调结构,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补齐“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实短板,全面推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三量齐升”,确保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构建形成集聚发展、高端引领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实现由“传统工业物流集散地”向“现代服务业汇集地”转型升级。一要大力发展三种新经济模式。我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枢纽经济都具有一定资源和基础,是未来五年促进成华经济由“粗放型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因素”。在总部经济发展上,要不断推动猛追湾总部经济集群、龙潭总部经济城提质增效、扩大影响,充分发挥“四院三司”等龙头企业在延展培育总部经济产业链上的独特优势,重点在做大做强石油、电力总部集群等方面做好文章,不断提升总部经济“贡献率”;在楼宇经济发展上,要依托我区存量楼宇和规划在建楼宇载体丰富的优势,加快把“楼宇资源大体量”转变为“经济发展大增量”,尤其要进一步提高楼宇“二次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更多的亿元楼宇、特色楼宇、专业楼宇,真正让楼宇成为我区财富聚集的“无烟工厂”;在枢纽经济发展上,要按照“双核共兴、点轴拓展”思路,着力布局枢纽经济特色带,打造枢纽经济特色发展轴、枢纽经济关键点,力争将新客站城际商旅城、城北昭觉寺商务区打造成枢纽经济“双引擎”,树立全市枢纽经济“新标杆”。二要加快构建新产业体系。瞄准“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坚定不移走“强三优二、高端发展”的道路,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强三方面: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商务、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着力打造以“家需求”为主题的城北百亿家居商圈,提升打造新成华大道、新客站、熊猫大道等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确保服务业对GDP贡献率持续递增。优二方面: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现代都市工业,努力将我区现代工业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三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六大功能区的定位,对各个功能区产业等相关规划进行再优化再完善,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共兴”的思路,不断做优载体、做优环境、做优配套、做优服务,积极引导更多企业、项目、资金向功能区集中集聚,成规模、集群式、全链条地构建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同时加快建立各功能区和属地街道之间的互动协作、利益互补机制,真正形成“一圈引领、二城崛起、三区突破”梯次竞相跨越的良好格局。& & 二是抓北改、树标杆,加快建设“北改优城典范区”。未来五年,要按照“四态合一、产城融合”理念,大力推进北改工程从“点状突破”向“面上开花”迈进,着力打造城市形态美、功能配套好、都市气息浓的城市品质,加快实现由“生产”为主的传统老工业区向“宜人”为本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转型,努力在全市率先建成畅通城北、发达城北、宜人城北。一要全力打造都市气息最浓的新城北。坚持“后发起步、高端切入”,围绕“五年大变化”目标,在“北改”投资总量和实物量上继续领跑全市,统筹抓好八里庄、二仙桥等老旧片区改造,高标准建好建设路、猛追湾、龙潭总部经济城等新兴城市组团,努力展现出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北的风采。二要全力打造功能品质最优的新城北。坚持国际视野、一流标准,按照“重数量、更重品质”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加强以道路为核心的城市基础配套建设,着力构建“地铁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的现代大都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打造成华智慧综合交通体系,力争全区路网密度高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基本补齐我区在功能配套方面的历史欠账,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三要全力打造宜居环境最美的新城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良好生态本底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依托,积极构筑“三区三轴一带”总体生态格局,全面建成“一湖一湿地”亲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好环城生态区这一城市“绿肺”和城市开发“缓冲带”的双重作用;持续深化“四改六治理”,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健全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做优“清洁、整齐、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人区”。& & 三是抓创新、促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引领区”。“十三五”时期,要牢固树立“重视创新就是重视未来、投资创新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在全局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高地。一要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发展体系。以“建设创新政府、发展创新经济、构建创新社会”为着力点,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为突破口,采取省市区联动、校地合作等模式,着力打造环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深化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不断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推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安全、核技术应用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彰显成华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二要突破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瓶颈。坚持继续用好改革这个“法宝”,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制度机制,切实增强创新发展持久动力。三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深化“创业天府·成华行动”等活动,积极搭建“知本+资本”对接平台,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建成一批“互联网+”楼宇、孵化器楼宇,努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和大学生创业园“一园多点”格局,切实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 四是抓开放、添活力,进一步提升成华国际化水平。今后五年,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必须要把成华发展放在全国全球经济大格局中去谋划,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发展优势。一要突出抓好全域对外开放合作。统筹打好对外对内“两张牌”。对外,主动加强与国外城市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特色节会的品牌影响力,积极争取国际性组织和涉外办事机构入驻我区,不断扩大成华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内,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成都东客站构建形成的多个省际城际快速交通圈,进一步强化成华作为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等主要经济带枢纽门户的优势地位,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奋力推进“过境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升级。二要突出抓好招大引强和引资引智。瞄准世界500强以及央企、民企百强、科技领军型企业,策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拉练式”招商活动,重点加强页岩气、北斗导航、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招商和土地资源招商、楼宇“二次招商”,推动国际国内更多优质资本、领先技术汇聚成华;积极鼓励“四院三司”等龙头领军企业上市,全力支持他们“走出去”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坚持招商与招才“两条腿走路”,健全完善鼓励招才引智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科技人才直接面向市场、创办领办企业,真正把成华打造为人才集聚、活力迸发的新热土。& & 五是抓民生、强保障,加快建设“共享富民幸福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更加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问题,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真正让全区群众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获得更多幸福感。一要突出抓好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解决好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推动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加快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织密覆盖全域的社会保障救助安全网;高标准推进以“北改”为龙头、以“六个一批”为支撑的精准扶贫开发,切实让每一名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保障。二要突出抓好公共服务优质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民生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实施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加快建成“现代教育强区”,积极建设“健康成华”,推进体育惠民“民生工程”;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三要突出抓好以“大联动”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创新。着眼打造“社会治理标杆区”,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全面促进区域服务治理“大联动”等改革创新取得决定性成果,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区”,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区。& & 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发展任务重、挑战大、矛盾多,迫切需要提高全区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重点要强化四个意识、提升四种能力:一要强化战略意识,提升“统揽全局、推动发展”的能力;二要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开拓进取、破解难题”的能力;三要强化法治意识,提升“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四要强化忧患意识,提升“防范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 & 全会强调,全区上下要站在对成华发展负责、对成华未来负责的高度,以只争朝夕的干劲、攻坚克难的决心、从严从实的作风,真正把区委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一贯到底、落实到位。一要深入抓好中央和省市区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二要全面做好今年“收官”和明年“开局”工作;三要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 全会号召,做好“十三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的各项决策部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而努力奋斗!& & 全会还听取了我区2015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进行了测评。& & 出席会议的有: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列席会议的有:不是区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区政协党组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区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在职副区级干部,区长助理,区纪委常委,区级各部门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各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区属国有公司主要负责人,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区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发表评论姓&名:内&容:验证码:请你注意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成华区门户网和新成华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成华区新闻中心门户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主办: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成华区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新成华》、《成华有线电视》、《成华区门户网站》新闻信息联系方式:联系人:朱虹 联系电话: 蜀ICP备号 技术支持:成都朝发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404 - 页面不存在
404 page not found!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过几分钟后刷新页面。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专栏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专栏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专栏
骆惠宁对《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font size="2" color="#16-02-19&&&&
(2015年11月20日)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现在,我对《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我省规划建议,明确发展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 年发展蓝图,事关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在青海的贯彻落实,事关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省委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去年4月,就部署省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十三五”规划思路。今年8月,省委及时成立了规划建议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郝鹏、王建军、张建民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会议,研究重大问题,指导起草工作。期间,省委各常委、各副省长和省人大、省政协党组负责同志就相关专题作了调研,省委中心组就谋划“十三五”发展安排了交流研讨。11月上旬,建议稿印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副省级以上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之前,省委常委会2次审议了建议稿。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集中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问题,对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建议稿既讲清“北京话”、又讲好“青海话”,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握了一般规律,彰显了青海特点。建议稿以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为遵循,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全省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概括地说,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改革创新方面的表述,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二是建议高度重视不平衡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藏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小康路上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落下。三是建议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各地生态保护责任,在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建议坚持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适当明确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进步目标,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福祉。五是建议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特别是青南地区对外开放。省委责成起草组认真研究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系统把握,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充分体现了发扬民主和科学决策。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把“十三五”发展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审视与谋划。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正在由原来的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十三五”规划作为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制定《建议》时必须充分考虑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特点,按照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二是坚持把中央对青海工作的要求贯穿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青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议稿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为指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我省在全国大局中所处的方位,全面担负起应尽的历史责任,落到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上,通篇体现了对中央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就是要做到,使建议稿成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和拓展好的有力印证。三是坚持把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确定目标任务的基本依据。“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令人鼓舞,使青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我省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国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实施扶贫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对口援青力度;我省多年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等,这些都是有利条件。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效益下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艰巨;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发展需要下更大气力;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居民收入还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些地方贫困程度较深;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等,这些是问题与挑战。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充分认清我省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既看到困难、又坚定信心,使确定的目标任务相宜适度、符合实际。四是坚持把高质量有特色体现到起草建议稿的全过程。树立目标导向,从总体要求到每个块面和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力求清楚明了,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强化问题意识,从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指出破解难题的方向和办法,以增强思路和举措的针对性。注重点面结合,在全面规划部署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补短板,形成特色和亮点。此外,考虑到建议稿通过后,还要据此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两个文件之间要有合理分工,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应留给规划纲要去完成,这样可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
在结构上,建议稿按三大板块、十个部分进行谋篇布局。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开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总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第二部分讲坚定发展目标和要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的“131”总体要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个新的目标要求。第二板块,包括第三到第九部分,属于分论。分别从生态保护、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对外开放、改善民生、保障支撑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和部署。第三部分讲坚持保护优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4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优势、构建发展新体制、健全人才新机制5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注重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的新空间。从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外人文交流、提升对口援青水平6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讲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8个方面展开。第九部分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保障发展的支撑条件。从完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资源能源保障2个方面展开。第三板块,由第十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十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十三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取得创新突破、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抓好“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落实6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省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开拓进取,为胜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中国梦青海篇章而不懈奋斗。
这里,就建议稿中几个重点问题再作些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131”总体要求
建议稿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必须坚持的总体要求,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具体就是,把握中央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这个“131”总体要求,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同步”是目标和方向,既是中央赋予我们的责任使命,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心愿,必须坚决实现;建设“三区”是载体和路径,既是我们立足比较优势确定的战略任务,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必须长期坚持;“一个高地”是动力和保障,既是多年来形成的具有青海特点优秀精神的集中展现,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大力构筑。
1、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指出全面建成小康必须全国一盘棋,但标准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实事求是,一些指标可以同全国比,一些指标要同西部地区比,一些指标要同自己的过去比。各地的发展速度有些高一点、有些低一点才符合实际。对一些中西部地区,对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要得到加强,各项事业有明显进步,特别是人民生活、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不是说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都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强调进入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对全国讲的。从我省来看,由于过去几年我们发展得比较快,据测算,未来5年,我省GDP年均增速达到3.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8%,就可以实现“两个翻番”了。很显然,这两个纵向比的目标太低了。为此,建议稿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之所以这样提,主要考虑了两点。一是比2011年实现两个“翻一番”,蕴含着“十三五”时期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年均速度均为7%,这是符合我省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是比较适当的纵向比较指标。二是两个“有所缩小”,既体现了中央嘱托和群众心声,也是被我省“十二五”发展实践证明、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是比较积极的横向比较指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中央的要求,尤其要强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责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关键是加快扶贫攻坚,着力解决困难群体问题。同时,须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惠及全民问题,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奋力建设“三区”问题。“三区”战略深刻揭示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比较优势,是我们在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可以有效凝聚和鼓舞人心,又可以通过提升标杆促进更高层次的发展。我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特殊责任的最好体现,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来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说到底是调结构、转方式问题。回顾“十二五”以来,我们之所以能扛得住经济下行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强化了结构调整工作,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新的生产能力不断形成,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我们提出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来,这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在保障民生方面,不仅面临着缩小与全国水平差距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与境内外分裂势力争取民心的严峻挑战。我们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既把握了在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搞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反映出我们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捍卫国家统一与安全的坚强决心。推动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综上可见,“三区”战略具有方向性、牵引性和长期性,抓住了“三区”,就抓住了青海发展的“牛鼻子”,就是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3、打造精神高地问题。青海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发展基础差,干事不容易,干成事更难,需要一股精气神。在长期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历届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倡导和培育形成的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是党的优良作风在青海高原上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夯实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以“三严三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不断丰富青海精神的内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建议稿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提出了6条新的具体目标。“131”总体要求和6条新的具体目标,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从历史的纵深描绘了青海“十三五”各项事业所要达到的新高度,全面实现好,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大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建议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第二部分新的目标要求中指出,全面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禁止开发区严守管制原则,限制开发区严守控制原则,重点开发区严守开发原则。在第三部分进一步从绿色理念、生态工程、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加以明确阐述,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先导性和系统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引领性和保障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标准和监督约束力量。近年来,我们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取得的明显成效,很得益于制度创新。下一步,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仍然需要在制度改革上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不断取得突破,以更好地肩负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并出台了40多个方案报告和意见办法。当前,要按照“实施意见”和有关具体部署,进一步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为此,建议稿提出,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探索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调“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激发保护的内生动力。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及其产品价格评估机制,积极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加快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和治理方式。建立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些安排突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只要我们扎实推进,就能不断形成制度体系。目前,我们正在努力使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上升到国家层面,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从更高层次实现对三江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改变“九龙治水”现状,为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模式。
第三,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
创新是我省突出的短板,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议稿用“五个新”做出全面安排,充分体现了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的内在要求,在加快动力转换方面打出了一套系统的组合拳。这里重点讲讲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创新。
建议稿指出,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十二五”以来,我省组织实施“123”科技支撑项目280个,建立了90多个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人才。但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少制约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对此,建议稿提出,要形成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加研发投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好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两个倍增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在若干优势产业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些部署体现了整体性和导向性。其中,大项目带动十分关键,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体现我省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盐湖提锂、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镁资源高效利用、光热发电、智能电网并网技术、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要有好的制度环境,建议稿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技术、管理、业态和模式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这些要求很有针对性。以体制活力的释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现实生产力。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省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层次较低、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三次产业人才比例为9.5:10.5:80,与国际5:31:64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表明二产特别是企业的人才聚集度明显偏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匮乏。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稿提出,统筹各类人才计划,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导向,启动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就是要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和智力的短缺问题。这个计划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既注重外部引进、又注重本土培育,重点在科技创新、产业提升、企业发展等领域,汇聚1000名左右高端人才;要求实施优惠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和有利于出成就、出业绩的体制机制。在重视高端人才的同时,建议稿还提出要大力培养数以万计的中端和初级人才。我省条件艰苦,要靠事业、待遇和情感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出计献力。
第四,关于提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协调的关键之举。建议稿着眼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走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强调。当前,我省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新阶段,既面临着农民工融入难、承载能力不强、社会管理滞后等全国共性问题,又有两个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是改镇的乡缺乏产业体系支撑,许多“镇上人”实际上还是农民;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基本一致,户籍制度改革走在了前列。2015年6月,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50.4%,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左右;但户籍城镇化率为52.2%,比全国高14.2个百分点。这是继续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2013年底,省委五次全会贯彻中央城镇化会议精神,部署了我省城镇化工作。随后,又制定了《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基上,建议稿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全国水平。据此预测,届时城镇化率要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5年将有以农牧民转移人口为主的近60万人要进入城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增强进城人员素质,扩大城镇容量,提升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有几项工作应抓紧抓好。一是大力加强县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速改造“棚户区”,为进入城镇打工或居住的农牧民创造必要生活条件。这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二是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大中专毕业生、军转人员、农牧民等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三是提高建制镇自身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真正让户籍上已经是镇里人的“农牧民”和即将转入镇里的农牧民有业可就。这是让城镇新居民稳得住、能发展的根本。四是在维护好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同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这是使农牧民逐步减下来、实现农牧业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应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做好这近60万人在城镇的落户,既可以在当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又能够扩大消费、带动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稳定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第五,关于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我省特殊重要的生态地位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地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议稿就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打造绿色青海作出部署,指明了三次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路径,开辟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绿色发展能不能实现,关键看工业。近年来,我们注重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绿色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工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对污染环境的治理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而紧迫。鉴此,建议稿提出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层次和高新产业比重,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强调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打造。传统特色工业是我省经济的骨架,不能丢、也丢不了,但必须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为此,建议稿提出滚动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优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工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推进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创造传统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议稿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提出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地区能有一两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就能在区域竞争中立得住脚、赢得希望。为此,建议稿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为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等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上述问题,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已经破题,未来五年要再加把劲。
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议稿还提出,要树立绿色政绩观和绿色生产观、消费观,坚持节能与减排相互促进、整治与绿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必须严格遵守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等等,旨在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我们在青海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以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为全国大局做贡献,更好地为子孙后代留净土。
第六,关于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最在意、最直观的感受是民生改善、获得感增强,民生连着民心。建议稿针对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高、民众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扶贫、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健康、便捷出行等方面,强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提升民生水平,并确立了一系列基本目标。这些目标,涵盖面广,牵动性大,兼顾了必要和可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所有定量表述都经过相关部门的论证,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中央关于人民生活水平要有明显提高的要求。
建议稿把扶贫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强调动员全省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精准识别对象,因户施策、动态管理,扎实开展扶贫攻坚,确保2020年实现整体稳定脱贫。建议稿在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方面,强调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改进工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稿在教育方面,提出全面普及15年免费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快高校向应用型和综合型转变,努力构建育人为本、公平普及、注重质量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议稿在就业创业方面,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发展产业和保护生态增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高于全国水平。建议稿在收入方面,提出坚持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生态优化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态产品增加同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缩小差距政策,强化分配监管,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稿在社保方面,强调进一步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并提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统一医疗保险制度、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措施。建议稿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提出坚持扩大受益与完善功能并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建议稿在医疗卫生方面,提出全面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上述民生领域的基本目标,充分考虑了“十三五”的发展条件。“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免费教育覆盖面、养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方面已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由于我省人口少,加之国家对青海支持的力度大,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每年财政支出的75%左右用于民生,并把国家支持与我省奋斗特别是群众的勤劳拼搏很好地结合起来,“十三五”期间我们就能够继续使部分民生工作走在前列,让青海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同志们!这次全会的任务就是讨论、修改、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希望大家全面把握建议稿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准确领会,深入思考,畅所欲言,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我省“十三五”谋划好,续写更加灿烂的中国梦青海篇章。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专栏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青海省信息中心承办
&&&&&&&&&&&&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造青海精神高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