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朋友 四个战地叛逆连队2炸的过4个相同的炸弹吗?

30岁男人&曾经影响你们的事
我们写下的不是年份,是足迹,
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是时代。
1.1978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日,国务院批转日至30日会议关于《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的报告》,国务院在批语中提出要“力争在三年内把我国自然人口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计划生育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虽然让固守传统观念的父母长辈断了多子多福的念想,却成全了78年之后出生的我们,让我们顺理成章且毫无争议地成了大家庭中的天之骄子。没有人再会和我们争宠,没有人会抢我们心仪的玩具,也再没有人会和我们分享父母慈爱的眼神和掏心掏肺的关心。然而,我们并不是被宠溺的一代,我们的童年孤独而忙碌,我们被严格地要求去学这学那,我们常常因为要参加不同的学习班而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但我们良好的素质与独立的精神也就此形成。我们明白我们担负起了父母所有的期待和嘱托,而赡养老人、成为家庭的支柱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所以,我们生来就是担当重任的一代人,重压之下,我们的能量也必将被全面激发。
2.1983年:第一部引进的港剧——《霍元甲》
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彩色电视机,但《霍元甲》引进内地的时候还是万人空巷。这是第一部引进内地的香港连续剧,比83版的《射雕英雄传》还要更早一些。霍元甲和赵倩男成为了我们最先接触的香港连续剧男女主角。这部关乎民族大义与国仇家恨的香港武侠剧如今看来并不为奇,但在当时那风波迭起,夹杂着儿女情长的剧情还是让我们耳目一新。其中的港式配音、港式情节、港式武侠装扮,还有粤语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都成为了我们对于港片最初的回忆。&倪少杰,32岁
3.1983年:全民偶像小鹿纯子
在连续剧还不是很多的年代里,这部当时的日本励志偶像剧《排球女将》真的是风靡全中国,与现在的任何一部国产或引进的偶像剧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小时候父母常常以保护视力为由,不让我多看电视,但独独这部连续剧,却得到了老师家长的网开一面。原因是《排球女将》中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精神绝对是一种良性的示范。不过对于我来说,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小鹿纯子那清纯而健康的笑容。她的羊角辫,她跳青蛙跳的样子,还有她的晴空霹雳和幻影旋风都像磁石一样把我牢牢固定在电视机旁。真想让现在那些都已经奔三了还愣是要装十八九的女明星们都来看看这部连续剧,告诉她们什么叫做真正的青春和清纯。&林正义,30岁
4.1983年: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看到现在儿子整天埋首于《喜羊羊与灰太狼》,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经完全没有了童趣,但我始终认为和我小时候看的《聪明的一休》相比,现在的动画片还是缺了点什么。想当年还没上小学的我,每天吃好好坐着吃晚饭的唯一动力就是看《聪明的一休》。因为乖乖吃饭时得以看动画片的条件。那个安国寺的小和尚,整天用他的聪明机智解决无数问题。动不动就从嘴巴里蘸点口水,往头上转几个圈,然后调皮地睁开眼睛叫一声“有啦!”。每当一休想出办法时,我也高兴得手舞足蹈。有一次,我还模仿一休的样子,把衣服往裤子里一系,拿起抹布自告奋勇地在地上来回擦。一旁的妈妈哭笑不得,那个时候可都是水泥地啊,这么擦除了把抹布擦脏擦破外,能有什么用?此外,善良的小叶子、鲁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狡猾的弥生小姐、骄傲的足利将军以及那首“格机格机格机格机”的片首曲,都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20几年过去了,后来看的动画片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数不胜数,但在我心里似乎都没能超过《聪明的一休》。其实我一直在想,当时尚且年幼的我到底是羡慕一休满脑袋瓜的聪明主意呢?还是羡慕他身边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叶子?&郑文觉,32岁
5.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说起春晚,我之前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每年的大年三十,不管在哪里吃饭过年,爸妈总是会急匆匆地赶在8点之前在电视机前坐好,等待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在我看来,那不过是场每年一次的典型央视节目:以群体歌舞开头,《难忘今宵》结尾,历时5个小时,中间穿插着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报幕与朗诵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贺电,偶尔会有些好笑的相声小品段子,但质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断地炒着冷饭,漏洞百出。让我印象最深的只有87年春晚上的费翔,一个长相英俊,身材高大的男人,他的那首载歌载舞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风靡了大街小巷,至今我都记得他唱“一把火”时那个手指指天的动作,据说还因此而引起了大兴安岭的一场火灾。小的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后来上了大学,总是在吃完年夜饭后拉帮结伙地和中学同学一起出去唱歌放炮,直到敲完了钟声才回来。看到家里聚精会神看电视的老爸老妈,还不免嘲笑两句。直到有一年,我回家的时候发现坐在沙发上的妈妈已经睡着了,才突然惊觉:他们在乎的并非这台每年千篇一律的节目,而只是一种过年的感觉。所以,现在我都会在年三十的时候陪着他们坐在电视机前看会儿春晚,节目好坏无所谓,就当看个热闹。最重要的是享受一家齐聚、一起过节的温馨气氛。&陈超,33岁
6.1984年:金庸小说风靡大陆
有人说金庸小说的畅销源自邓小平的一次会见,但是我始终觉得凭借金大侠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国学功底,小说中张弛有道的情结、悬念迭起的高潮和主人公忠心义胆的侠义精神,风靡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是迟早的事。30岁的中国男人如果没有读过金庸,那么他的青春岁月很可能是不完整的。我相信几乎一半以上的同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躲在被窝里如饥似渴地阅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或者在上课无聊时把书偷偷地放在大腿上垂着头看上几页,眼前是讲台上唾沫飞溅、不知所云的老师,脑海里早已是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直到现在还能背出金庸14部小说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实小时候读《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那些小说,并没有完全读懂其中人在江湖的纠结,但在日后读书、工作、成长的过程中,却越来越能体会令狐冲所经历的那种落寞、孤寂,一次次在对小说的回忆中被他的豪情仗义所感动和鼓舞。拥有武侠情结是中国男人独有的幸福。&叶江,36岁
7.1984:最喜欢的玩具——变形金刚
儿童时代的动画片有很多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比如蓝精灵、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圣斗士、黑猫警长等等。不过荧屏上不管播得再怎么精彩,荧屏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数变形金刚。每当电视机前“Transformer”的音乐响起,擎天柱、威震天、红蜘蛛和霸天虎,会变成各种形状的机器人形象能对小学生的我造成的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最羡慕班上有零花钱的男生可以买来各种式样的变形金刚玩具,每天中午都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围着玩机器人大战。我没有零花钱,只能在边上眼巴巴地望着。若干年后在商场里偶然看到变形金刚的玩具,越做越漂亮了,可惜自己早已没有了去买下来玩的童心了。&沈畅,33岁
8.20世纪80年代:皮尔卡丹和梦特娇
上世纪80年代,当父母的月收入还停留在十位数字的时候,“名牌”、“奢侈品”等概念仿佛是外太空的事情。而皮尔卡丹和梦特娇这两个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欧洲品牌,却给了我们对于“名牌服饰”最早的启蒙。相信有很多30岁的人对于所谓名牌的最初印象就是“皮尔卡丹”这个绕口的西服牌子和梦特娇的LOGO——在白色棉袜上绣的一朵红色小花。也不知道当时买的袜子是正版还是山寨,总之要是能在裤管下面露出的一截白袜子上镶嵌着这么一朵红色的小花,就足以在着装上满足一个小男孩的虚荣心。
也许相较于现在更让人耳熟能详的LV、GUCCI等奢侈品牌来说,皮尔卡丹和梦特娇在大多数心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但是对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的中国来说,这两大品牌所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9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LV或GUCCI。作为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欧洲设计师,皮尔·卡丹于1979年就在满眼军绿色的中国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这也是中国人与欧洲乃至世界时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9.1987年:魂斗罗——游戏机的启蒙
小时候最早接触到的游戏机是插在电视机上玩的,家里不给买,只能屈尊去同学家里蹭,常玩的游戏有魂斗罗、双截龙、超级玛丽、坦克大战等等。后来同学逃课回家玩游戏机被大人发现,大家就失去了宝贵的操练根据地。路边也有游戏房,甚至没有现在的“未成年人不得入内”之类的规定,但是往往兜里的零花钱是不够用在那里太久的。有同学于是就想到放学后去学校边上的百货商店,那里有卖游戏机的专柜,经常会有两个营业员在那里一边玩一边算是作演示。在专柜前观摩的那一个学期里,我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专柜里的那个营业员,这样就可以在上班时间免费畅打魂斗罗了。小学的时候甚至还拜了一口气可以打通关的同桌为师,尽管我是学习委员,他是倒数第一。但是幼小的我通过游戏机的比拼就已明白“莫以成绩论英雄”的浅显道理了。吕望林,31岁
10.1989:飘柔&海飞丝——洗发新观念
小时候一直看妈妈用蜂花洗发水洗头,而作为男孩子,用香皂抹一遍就算完事。直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电视广告,看到模特儿用力甩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才知道有了一种叫“飘柔”的洗发水。不过那时候10几20块一瓶的价格,也不是家家都会买来用。后来同一家公司又出了一款新的去头屑洗发水“海飞丝”,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一瓶,结果就成了全家抢着用的洗发水。且不论是否真的去的了头屑,但它的质地和清香比起香皂和蜂花来,不知道上了几个档次。再后来,渐渐地有了二合一,有了轻便小包装,有了护发素,还有了男士专用洗发水。超市里光是卖洗发水的柜台就占了整整四、五列。在这种广告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我也从完全无所谓,慢慢地开始有了自己认准的洗发及护肤品牌。&林剑,31岁
11.1989年:小虎队
当这三个字在十几年后重新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口中津津乐道的关键词,这才惊觉岁月已然消逝地如此不动声色。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年,快过年的时候,听着大街小巷飘荡的歌声“向你诉说新年快乐!”3个健康俊朗的男孩和两个可爱的女孩(当年的忧欢派对)青春而阳光的声音让所有人都想跟着他们一起唱。而后我那当时尚且年轻且作风前卫的爸爸买回来了小虎队的第一张专辑《新年快乐》,我们一大一小两父子从此就整天对着录音机反复地听其中的《青苹果乐园》,我还认认真真趁机跟着学里面的几句英文歌词(当时还没上中学):“What’s&your&name?”、“I&love&you”、“Don’t&you&know”、“I&need&you”……听得老妈在一旁直瞪眼。之后的“逍遥游”、“男孩不哭”、“红蜻蜓”、“蝴蝶飞呀”也是一首不落得跟着学,而后来的那首“爱”更是让班里所有的同学掀起了一场手语热。几首舞曲旋律的歌还成了那时候联欢会男同学们的保留节目。小虎队的成长足迹陪伴了我们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那有点了解,又有些懵懂的中学时光。在这段时间里,陈志朋入伍,苏有朋升学,吴奇隆拍电影,小虎队经历了几次的分分合合后终于在96年正式解散,当时的我正在准备高考。我在电视里看了他们的告别演唱会,当他们高唱起最后一首“星光依旧灿烂”时,脸上流露着不舍,但更多的是20几岁的大男孩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勇敢,一如毕业时的我们。十三年过去,在最近的节目中看到吴奇隆在访谈里侃侃而谈他为父还债,又在娱乐新闻里看到他结婚又离婚;苏有朋在单飞后则涉足琼瑶剧,最近转型在《风声》中扮演了一位娘娘腔的小副官;而陈志朋由于形象像极了张国荣,一直在默默耕耘他的舞台剧……平心而论,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做到大红大紫,而岁月也没有在他们身上出现奇迹。在2010年的春晚上,我们看到的是服装依然亮丽,步伐始终默契,但却多了一分沧桑与成熟的三只“老小虎”。也许正是他们事业上的不温不火,他们唱歌时微微的喘息,他们跳舞时稍显臃肿的身形让我们感到如此的真实与亲近。卸掉明星的光环,他们和我们一样,是3个有过青春,有过梦想,终将成熟,终将苍老的“老男孩”。难怪网上评论说:“小虎队唱的不是歌,是青春”。我想这句话,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吧。&杜毅凡,33岁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带横行的年代
卡带横行的年代里其实也有CD和LD,只不过那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中学时代每个月攒零花钱买心仪的卡带。最难忘自己买第一盒小虎队,第一盒林忆莲和第一盒陈百强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拆下塑料包装纸,像阅读圣经一样地欣赏里层的歌词卡纸,好像比自己现在买房子的心情还要激动吧。初中某年,全国音像制品统一调价,卡带从七块九涨到九块八,那种对心理的冲击力也不亚于现在房价上涨带来的郁闷。不知不觉地收集了一抽屉卡带,大概经历了有十年的时间吧,青少年时代的大部分零花钱都用在这上面了。不过大学毕业以后就再也没听过那些卡带,让它们静静地躺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不太想再去打开它们,就这么静静地放着吧。现在早已是mp3、mp4时代了。&杨扬,31岁
13.1990年:肯德基&麦当劳——让人向往的洋快餐
我第一次吃上洋快餐是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妈妈带我去北京旅游,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上,赫然出现一个大大的黄色“M”,还有一个颜色鲜艳的小丑端坐其上。于是我一脸兴奋地在餐厅前留影。餐厅里的价格并不便宜,要想吃饱,至少要花上20块钱左右,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等同于下馆子的预算。不过新式的西餐口味还是很快吸引了我。我大口地啃着汉堡,贪婪地吸着奶昔,啃着薯条。越是所谓“垃圾”的食品,似乎越是符合青少年的口味。而餐厅里充足的空调,舒适的环境也让我觉得在此用餐是一种享受(当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在西方社会是最廉价的一种用餐模式)。后来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慢慢有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但仍然是一种奢侈的消费。不过,我们这些学生还是成了洋快餐的常客,因为那是我们可以自主消费的且颇上“档次”的唯一场所。时常点一杯饮料,就在那里坐一个下午,或看书、或聊天、或是看着经过窗边的街边美女。现在想来,那也是青春时期颇具特色的回忆。如今我们早就对遍地开花的KFC和McDonald’s见怪不怪,已经和老外们一样熟门熟路地买餐、拿托盘、用餐、放托盘,但不知为什么,想起少年时对洋快餐的那份纯朴甚至“土气”的热情,居然还是有那么几分怀念。&刘国齐,34岁
14.1990年:《成长的烦恼》——我们追的第一部美剧
说到美国最早引进中国的情景喜剧,在此之前有一部《机器娃娃》,但反响平平。直到1990年上海电视台译制并播出了《成长的烦恼》后,各家电视台都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重播,算得上盛况空前。因此称它为我们追看的第一部美剧毫不为过。然而这部美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与后来的《六人行》、《24小时》、《越狱》等全然不同。它向中学时代的我们展示了美国人的家庭观与教育观:我们第一次发现孩子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像朋友那样相处;美国的中学生学习轻松,谈恋爱家长竟然不会反对,还有那么多丰富多样的竞赛和舞会;另外3个兄弟姐妹(后来增加到4个)之间那种既彼此争斗又相互团结的乐趣,也着实让我们这些独身子女羡慕了一把!那个时候爸妈也经常和我一起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和他们讨论过他们当时的想法:不知道这样的剧情在当时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所启示?或是暗地里恨恨地将我调皮捣蛋犯下的错都归罪于这些不正经的美国电视剧?&方圆,31岁
15.1992年:学生时代的梦中情人——周慧敏
我中学就开始住校,算上大学的几年一共住了10年,而我床头墙上的明星海报只贴过一个人,那就是周慧敏。这个名字是当年男生宿舍里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整个宿舍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把她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有些人把她的海报贴在墙上还不过瘾,更有甚者直接把海报铺在上铺的床板下方,这样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心中的“女神”,现在想来还真是有点猥琐。且不论她的唱功演技如何,周慧敏的出现还真的为少不更事的小男孩的审美确立了一个坚定地方向,很多人在后来挑选女友时都严格以小周为标准和榜样。尽管后来娱乐圈又呼啦啦冒出无数“玉女”——从杨采妮到梁咏琪再到现在的梁洛施,但是在我们心里,周慧敏玉女掌门人的地位永远牢固不可撼动。&黄丛明,32岁
16.1993年: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我估计很多85后出生的年轻人对粮票这个东西都没什么印象吧。那些花花绿绿像邮票大小的东西在当年可是值钱的玩意儿。买鱼、买肉、买米、买油……甚至是买布、买糖,少了一样就有可能买不到需要的商品。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放学时间早,离吃晚饭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总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拿着妈妈给的粮票,在路边的小吃店给自己买一个油煎饼或来一碗小馄饨打牙祭。报名学校的暑期夏令营,在交掉60块钱后也一定要另交几斤粮票才算完。后来上了中学,由于我读的是寄宿制学校,户口需要迁到学校,有趣的一幕便发生了:每个月老师都会手拿一叠花花绿绿的票证按人头数进行分配。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两年,直到93年粮票完全被取消。在当时看来,这种第一次亲手拿到国家发放的配额票证的自豪感要远远大于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场市场经济的变革,而对于那时的我们,却是由懵懂少年成长成为一名拥有自主权的男子汉的宝贵暗示。&沈明,31岁
17.学生时代的随声听
世界上的第一款随声听是Sony公司研发的,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极具伟大创新意义的商业传奇。小时候听小虎队,草蜢,红孩儿,到后来的四大天王都是用卡带在随身听(如果嘴里蹦出walkman这样的词,大家都会觉得你特拽)里放的;要装成熟的话可以听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许冠杰之类的,也可以听麦克尔·波顿或者枪炮与玫瑰之类的西方摇滚。总之不管听什么,一定要别在腰间,索尼或者爱华的,头戴耳机,蹬着山地车风驰电掣地上下学,那就叫潇洒!等到路口红灯停的时候,脚踮地上,拔出卡带翻面,那就叫范儿!到后来用上了CD随身听或者MP3,却已经没那么有感觉了。现在马路上看到很多人带IPOD如街机,我总会不住地感叹,逝者如斯夫!&唐少华,32岁
18.1994年:第一届甲A足球联赛——输人又输球的中国男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奥运的顺利举办都使我们的国家成长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体育大国。中国男足却始终坚持屡战屡败、输球又输人的作风,给予他们怎样的恶评和恶搞大概都不会觉得过分。94年甲A职业联赛打响的时候,赛季的每一场比赛都成了男生中午饭后的主要谈资,现在想来真是浪费时间。虽说青春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但是就这样浪费在中国男足的比赛和话题上,回想起来实在觉得有点郁闷。看到那些铁杆的甲A球迷在风雨中哭喊的样子,总觉得有点好笑。健康的职业化和商业化,都应该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机制基础之上,可惜这些,中国足协一直都没有。最近听说有针对中国足协涉假涉黑的司法调查,希望有个好的了结吧,具体我就没兴趣去关心了。另一件值得一提的新闻是中国男足32年不胜韩的历史终于被打破了。这也让人们再一次怀疑2012是不是真的要来了,否则怎么会接连发生这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呢?&陈少群,30岁
19.1994年:拥有自己的第一辆山地车
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个夏天,我爸带我去商场买了一辆12速的菲利普山地车作为奖励。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坐在酒红色的车身上在夏末秋初的清晨阳光下神彩熠熠,享受微风的样子,感觉就像现在的有钱小开驾着X5一样,“得瑟”得不行。骑车去上学的路上,还要特别小心,生怕被四周匆忙的上班车流蹭到;到了学校的车棚,还必须找个稳妥的地方,避免和其他生锈的旧车停在一起。最炫的是那个12变速档,一路快慢可以自己调节,好比汽车的手拍档,同时感觉腿部受力的变化,风声呼呼地吹过。那时家住5楼,不放心把车直接停在居民区的车棚里,于是就扛着上到家门口。气喘吁吁地上锁,前轮一个环形锁,后轮一个环形锁。就这样安然无事地过了一个礼拜,直到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家门口地上躺着两个被钳断的车锁残骸……&范经言,32岁
20.1995年:最伟大的崇洋媚外——双休日开始实行
在所有被打上“崇洋媚外”烙印的事情中,我觉得“双休日”是我们向老外学来的最让人叫好的一招!记得小时候一直要上到周六的中午,下午才开始放假。到了初三那一年,国家开始试行“双休日”,于是开始有了大小礼拜的交替,也就是两周中有一周可以只上5天的课!不过因为初三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大礼拜关系也不大,反正就算学校不上课,老爸还是会送我去家教老师处补习。等到上了高中,真正的双休日终于来临了,每周开始有两天休息,有一阵子,呆在家里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好!我想这一政策对于所有上学上班族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吧。可能真的是由奢入俭难,如果现在再告诉我们要重新恢复六天工作日,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张威,30岁
21.1996年:艰苦的大学军训
我们那时候的军训已经没有前辈们的那么艰苦了,据说上面下了命令,不准对学生太凶,以避免再次引发自杀事件(汗一个),所以教官都很客气,不过大家训练起来也很认真。上海的夏天非常难熬,我们站军姿、踢正步却丝毫不含糊。各个院系的连队都铆足了劲要一比高下。最有意思的是拉歌吧,休息的时候各连队坐在树荫下,然后教官们带着男生开始互相叫板,《打靶归来》是唱得最多的,真不明白是为什么。晚饭后也是照例的拉歌时间,不过好像后来逐渐演变成男生女生分组对歌了。往往一天下来,声嘶力竭,迷彩服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盐渍,如果懒得洗,第二天必然在队列中被所有人掩鼻鄙视。另外,整理内务也是必须的,被子一定要叠出四个角。我想,对很多男生来说,那是整个大学时代唯一叠被子的两个礼拜吧!&董方俊,32岁
22.1997年:小平去世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最难忘的国丧,除了08年的5.12大地震,就应该是1997年的邓小平逝世了吧。整整两周的全国悼念活动铺天盖地,所有的电视节目都被小平纪录片取代了。但除了官方组织的悼念,老百姓中也有很多人发自内心地怀念他,含着泪感激他。身边就有企业家的朋友特地赶往北京参加他的追悼活动。我也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伟人对时代的影响力。许多现在看来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都有着不寻常的辩驳和纠结,从恢复高考、解放知识分子到推动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无数中国人的命运起伏和这个时代联系到了一起,并由此让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刻,也只有这样的伟人才能够力挽狂澜,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以改革的勇气和现代化的希望。现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一切和邓小平当年的雄韬伟略是分不开的,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最贴切不过了。&郝少伟,34岁
23.1997年:我的高考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高考”这两个字仿佛只是一个过程,但对于当年一群18岁的孩子来说,却好像是一道不想跨却又不得不跨并且极其难跨的坎。闭关似的复习,每周一次的模拟,不分昼夜地猜题,高三教室走廊上不断上上下下的排行榜……一想起来,还是那么叫人头痛,好像一场灾难。不过考完后的兴奋与轻松也是至今为止再也没有体会过的。我觉得,“高考”两个字之所以成为那么多莘莘学子肩上如此沉重的负担,也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如果说这是个坎,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个“坎”。在整个“高考”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两件:其一是我高考的那年好像全国很多地方都下暴雨,据说有很多考生因为天气原因而没能及时进考场,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少掉一门成绩的结果可想而知,我是真心地替那些考生感到惋惜。总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不过照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做到完全不介怀这条出路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件事则发生在考完后估分那一天,大家都惴惴不安地等着班主任过来给些专业的指导,但是等了很久都不见他人影。后来班上一个同学的家长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带来了第一手消息:你们班主任来了来了,已经在校门口了,我刚才在证券交易所碰到他了,我说今天学生估分你不去啊?他这才想起来,然后反应过来说:那你呢?……哎,这两位,都是人才啊!&魏栋,32岁
24.1997年:电脑的故事
97年上的大学。因为是文科院系的缘故,计算机课基本属于弱智扫盲型的,学了DOS和Office97的基本操作。相关作业是用指定的5寸和3寸磁盘完成的,无非是一些文章格式的调整之类的无聊操作。天哪,忽然想起我第一封情书是用word97写完存在一张蓝色3寸软盘里的,不知散落何处了,反正现在也没有可以读取的电脑了,哈哈。大一快结束的时候,寝室里合租了一台奔二电脑用来看VCD。即刻间小屋里人头攒动,各方同学以名目繁多的理由前来窜门,大家汇集在一起及时地观看了大学男生必看的众多经典片子……再后来毕业出国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直到现在工作和非工作时间都离不开电脑的程度。前阵子回学校,看到很多小学弟学妹都用笔记本上课或者做作业,心中顿时涌起无限酸楚……&叶锦铭,32岁
25.1997年:第一次上网——世界原来这么小,地球原来是个村
很难想象现在的生活如果不能上网会是什么样子,基本上只要一天没有联网,我都会觉得手足无措,像是被世界抛弃了一样。而回想自己97年第一次上网的心情,简直比兄弟们簇拥在寝室里第一次看A片还激动,仿佛面前打开的真的就是通向全世界的大门。大一的时候,学校里还没有开放上网教室。初冬的一个晚上,同寝室的师兄带着我去学校后门的网吧,价格是每小时10块。网页打开的速度很慢很慢,我很有耐心地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email地址,雅虎还是263?想不起来了,总之那是我手写书信的终结。不止如此,我还“大胆”地预见了互联网必然改变人类的生活,仅比马云晚了一年而已!十几年过去了,我和马云的预见都实现了,为什么我和他的差距居然还能有那么大?&严唯毅,33岁
26.1997年:香港回归
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透着明星光芒四射的港剧、港片和粤语歌都是关于香港的经典标志。能去香港亲身体会东方之珠的时尚与魅力是件既开心又体面的事。曾经有首歌叫《我的1997》,创作歌手艾敬走红于内地民谣崛起的年代,唱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渴望97以后去香港观光的心情。等后来真的到了日,大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回归仪式的现场直播,心潮澎湃地看驻港部队正式跨越省港边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查尔斯王子满脸的落寞,还有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一家人的黯然神伤。现如今,大陆居民如果想去香港旅游,只需携带身份证和户口簿前往出入境管理局办理港澳通行证就可以了。每年去一两次香港,和朋友们一起泡吧淘货玩迪斯尼,已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27.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
大学时代,没什么可以比同学们以合适的理由通宵不睡地在校园里进行非官方集会更激动人心的事情了。夏末初秋的夜有点凉飕飕的,但是大家都很兴奋,觉得人多热闹,既可以看百年不遇的天象,又可以不用睡觉地整晚聊天,还能许很多愿,相当于买很多张免费彩票了。等到晚上11点宿舍熄了灯,我们一帮子同学朋友就披着大衣或棉被聚众坐到礼堂前的大草坪上,集体仰天注目。时不时有人喊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然后旁人跟着喊“在哪里?!在哪里?!”&我记得那晚的星星真的很多,天光很亮,但自己整晚都没有看见一颗流星,脖子很酸,本想许的愿更是泡了汤。不过那晚满眼的星光应该成就了许多情侣吧,以至于“一起去看流星雨”成了后来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剧式的梦想。&申宏,33岁
28.1998年:开始蜗居时代的压力
98年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住宅建设市场化和住房消费货币化的新时代,许多年轻人的奋斗模式由此改变。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毕业工作直到谈婚论嫁,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一路飙升,为GDP做出了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因买房而引起的杯具和洗具。许多人在步入婚姻殿堂的前一天分了手,只因为房产证上的名字;或夫妻双双成了“房奴”以见证爱情;也有人做起了“啃老族”,虽心有不安,却无可奈何。上海坊间流传过的最恶毒的丈母娘选女婿标准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由此就很容易理解《蜗居》走红的原因,因为它触到了城市年轻群体的心灵痛处。有车有房是许多城市人可望不可及的梦,年轻时代的其他梦想在房子面前居然都显得苍白无力,也难怪韩寒会说出“城市让生活更糟糕”这样的经典绝句。
29.1998年:我的父母下岗了
关于这件事的记忆其实已经很淡漠了,因为我的父母小心地保护,不让我受到任何影响。但我知道,这在当时对我们家来说的确是件天翻地覆的大事。1996年起,国有、集体企业就开始实施“减员增效”,98年的时候我爸爸首先下岗。过了两年,由于我妈所在的纺织厂效益不好,也被列入了裁员名单。那时候我刚考上大学,爸妈却一直瞒着我,还是每隔半年按时给我寄生活费。他们下岗的事我还是后来在小姨那儿听说的。高考的时候我填报的志愿是金融专业,因为觉得男孩子学这个有前途。我的分数不低,但后来却莫名其妙地被调配到了外语系。一开始我有点抵触情绪,想一个堂堂男子汉学外语有什么用。所以上课马马虎虎,考试也及格万岁,就想把大学四年混过去再另谋出路。但爸妈下岗的消息却犹如当头一棒将我从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打醒。尤其是知道爸妈下岗后还一直辛苦地在外面打工赚钱,爸爸靠之前的技术接点修车的活,妈妈开始摆起了服装摊。我一个20出头的男人,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从那以后,我又重新回到了高考前的状态,都说男孩子学外语不如女孩有天赋,但我却年年拿班上的一等奖学金,我做到了!现在父亲退休了,妈妈的服装店越做越大,我也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好。呵呵,也许真的应该感谢父母的下岗,应该感谢那次莫名其妙的调配。&牛萌怀,30岁
30.1999年:最大的功德——第一次献血
依稀记得是大学三年级献的血,不过更记忆犹新的是流传甚广的关于如何逃避献血的偏方:两个桔子加一瓶啤酒(据说是生化系传出来的,但经验证失败,请勿相信)。同样也记得有个女生党员因为偏瘦被医院拒绝时那泪如泉涌的样子,有一阵小感动。进抽血室的时候有点紧张,虽然心里真觉得是件积功德的事,脚却还是有点软。扎血管的那针头好像很粗,在进去的一刹那,我把视线转移到了边上那位同学,两个人表情凝重地互相凝望了十几秒钟,直到医生说“好了”。转过头一看,一袋子自己的血,又一阵感动。献完血干什么了?反正没敢运动,那年交大有个猛男献完血很亢奋地去打篮球,结果晕死在球场再没醒来。我大概感觉有点累,在寝室了睡了一个午觉,喝了系里面慰问的鸡汤,然后就恢复常态了。&方大伟,32岁
31.1999年: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是我进大学以后的事情了吧。“教育产业化”可真是个心惊肉跳的名词。只记得我们那几届确实经历了很多学校的变化,比如学费上涨、寝室电话的普及、学生公寓的扩建。等工作几年后回头看,发现无数学弟学妹涌入求职大军,大有一番要把“前浪推死在沙滩上”的气势,感觉有点无奈也有点紧张,社会竞争必然是越来越激烈了,“蜗居”这样的故事也肯定不可避免地将被复制。大学扩招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就业市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本科毕业生每年多如牛毛,硕士博士也越来越多,所以就有了从“学士”到“博士”再到“壮士”、“烈士”的说法。单看现在的毕业生平均起薪,和我们那时候无异,而各项物价却早已翻番了。想到这些,我总是想尽量对现在新入职的小朋友多点宽容和爱护。&孙军阳,33岁
32.1999年:团结的力量——美国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
99年的5月8日是一个周末。我从外婆家回学校,路上就遇到了学生游行的队伍,于是很快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各大媒体十分统一地作了第一时间的报道和跟踪,各大院校也纷纷动员同学上街示威游行。学校甚至组织了大巴,负责运送学生去使馆区、外滩之类的地方。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感受到类似于“被美帝侵略”的切肤之痛。很多年轻人都群情激愤,往美国使馆投掷石块之类的东西。晚上学校还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会和声讨会,礼堂前有人愤怒地燃烧了美国星条旗。校园里很快也有人开始兜售靶心标记的白色T恤衫,风靡一时。最搞笑的是,有上海的学生去南京、杭州等附近地区的高校搞串联,结果被学校“处理”了,而在一些没有美国使领馆的城市,甚至有人袭击了KFC。这样的氛围在两三周后慢慢淡去,同学们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又一次坚定了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之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成为现实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吴旻,31岁
33.2000年:第一次有了自己的QQ
QQ当年是模仿了国外的ICQ,因此有个曾用名叫OICQ。很多人都通过它找到了自己的小学初中同学,影响力大致等同于现在的开心网。因为有了网络,同学间在毕业后就真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的感觉。如果说网上同学录是给大家提供虚拟聚会的平台,那么QQ提供的则是单人点对点联系的机会了,跟女孩要QQ号就像现在要手机号那样再正常不过。那时候听说的比较牛的故事是:有人在QQ上聊成了情侣,并最终结婚生子,这大概是网上聊天最早也是最后的传奇了吧。再后来有了MSN,用QQ的机会反而就少了;现在重新审视QQ,它的安全性和断电续传的能力都是值得称道的。我现在有时候和同事在工作上都用它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值得骄傲的是我的QQ号已经陪伴了我10年,我从不轻易透露,因为现在这个号码可值大价钱了!&李想,32岁
34.2000年:世纪末的骚动——千禧年与千年虫
千禧年那会儿可热闹了,虽然没有世博会那么隆重,但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弥漫四处的世纪末骚动(怎么个骚动法可参见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余先生这么一叹,可把把不少人骚动坏了)。那时候最令人担心的是千年虫问题:由于计算机最初设计的两位计年方式导致99年以后的各类软硬件系统(比如银行系统)可能无法正常运转。虽然各方面都对千年虫问题做好了充分准备,在99年的最后一天,我还是紧张了!那天,大大小小的庆典,婚礼和撞钟仪式都被我直接无视,在上完课的第一时间,我赶到了银行,把帐户里的钱统统拿出来(大概也就一两千的生活费吧):谁也不能保证银行系统一定扛得过千禧年带来的千年虫啊。至今难忘那天晚上怀揣着巨款参加学校跨世纪活动的激动心情!&卢众文,34岁
35.2001年:大学毕业
还记得中学毕业的时候,看似隆重,实则平淡。每个班排着队下楼照集体照;老师和同学们轮番在毕业纪念册上签名留言;学校领导统一召开毕业大会鼓励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那时的我们,耳朵里听着教诲,心却早就已经飞向了那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直到四年后,又是离别。而这一次,看似平淡,实则感伤。学校并没有全体97届的毕业大会,也不可能把所有人叫来合影,我们只是分系别穿了毕业服,发了毕业证书,和老师同学合了影,吃了散伙饭。这一次毕业,比四年前少不经事的我们多了许多离愁别绪:有人已经找好了工作,有人准备继续读研,有人马上要出国深造,还有的还没什么头绪。而有了女友却没能留在一个城市的同学更是整天唉声叹气,难舍难分。那个时候我们反而怀念起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悔没有好好享受安静的自习教室,空旷的操场,食堂里经济实惠的饭菜……这一走,就是各自迎向各自的人生,会去什么样的单位?会有怎样的领导?会习惯那个城市吗?每天下班后是否还有同伴一起吃饭打牌?所以,当女同学们在泪眼盈盈伤春悲秋的时候,我们一群男生选择了暴力发泄的方式:跑去卡拉OK引吭高歌,唱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唱周华健的“朋友”,唱小虎队的“再见”;然后再去小饭馆喝个痛快!东倒西歪地回到宿舍后,有去厕所狂吐的,有往楼下扔碗筷,热水瓶,甚至扔旧电脑的,还有的干脆跑去女生宿舍楼下表明四年里都没敢表明的心意……因为我们终于懂得,青春肆意的时代从此正式宣告结束,迎接我们的将是另一种未知的人生。&董军,31岁
36.2001年:美国911——全球反恐与机场地铁的安检
01年9·11那时我正好毕业出国人在海外,心急火燎地忙着办居住证,找房子,对当时那天发生了什么了解得很少,只见到街头巷尾所有的电视机都在进行直播报道。等一切都安顿下来的时候,才发觉这是个改变世界格局和历史的大事件。从此,“反恐”成了政府和媒体常用的词汇,给好莱坞提供了无数的正义题材,也成为美国发动战争堂而皇之的借口。可是很多人也做出了更为积极的思考,用枪炮和炸弹来对付平民百姓的难道只有基地组织一方么?
对于西方世界的很多普通人来说,那天起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在大部分的公共场合入口都设置了包裹安检通道和专业保安。国内也一样,机场的安检一直都在加强,直到奥运和建国六十周年把案件标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京沪两地的地铁也陆续开始实施包裹安检。&小安,32岁
37.2002年:上海户口政策变更
小的时候,觉得那些国家政策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但是没想到大学毕业前夕一系列的政策变更却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上海取消了蓝印户口政策,紧接着又取消了外商保荐政策和大专学历和本科无学位的进沪政策。等到我毕业那年,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只办理博士、两院院士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人才了。前几年毕业的师哥师姐只要有和上海单位签订的劳务合同,就可以落户上海,而我的户口却只能被迁回原籍。好在我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还有经常出国公干的机会。可是在办理护照的时候就出现了麻烦,本地的同事几个工作日就办下来的事,我得提前至少两周,还要请事假回老家办理一系列手续。为此,几个紧急的出差任务只好拱手他人。等到护照办好了,签证下来了,公司领导交代要开通国际漫游,方便联络,去移动大厅一问,才知道没有上海户口要想办理漫游还需要找上海人进行担保。于是又只好找亲戚、找朋友,折腾一大圈才总算办好了漫游。之后,在装电话、申请短期无息贷款,甚至买车的过程中,都遇到了没有上海户口所带来的尴尬与麻烦。当年公司人事说只要有了上海居住证,就和上海户口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但是我的实际经验却告诉我,这之间的差别又岂是一点点!问题是,我不知道这样的不便还要持续到何时?难道就因为出生地不同,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回到原籍才能过上顺风顺水的生活吗?&陈兴,28岁
38.2003年:张国荣——巨星陨落
如今三十岁的男人,有几个能说自己没有听过张国荣?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名字代表了香港乐坛80年代的辉煌,也与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密不可分。小学的时候,看MTV里哥哥酷酷地唱着《侧面》,唱着《拒绝再玩》,暗地里偷偷地学着他的一招一式;中学的时候,最爱那首《沉默是金》,结束懵懂初恋时则为心里的那个女孩在电台点播一首《风继续吹》,而毕业的时候,又和哥们儿豪情万丈地哼唱《风再起时》;之后,哥哥退出歌坛,5年后复出。上了大学以后,再听到张国荣,已经卸下了当年的叛逆与豪迈,转而以轻柔撩人的《当真就好》、《取暖》、《左右手》继续温暖人心。而他在电影上塑造的万千形象,从小混混到痴情郎,从神勇警探到风流大侠,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却还是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这也为他带来了电影生涯中的最高荣誉。也许正是因为人角相合,才能如此全情投入。2003年,当网上铺天盖地地传来哥哥的死讯时,我正身在国外,一度怀疑这是不是网页上愚人节的玩笑?但真相很快被证实。有说纯属巧合,有说戏如人生,但无论如何,这个“愚人节的真相”还是给了我们这些“哥迷”们一个缓冲的空间,让这个残酷的事实来的并非那么斩钉截铁。如果说这真的是哥哥刻意为之,那大概也是因为他不想让爱他的人太过悲伤吧。转眼哥哥已经走了6年,但他的歌声依旧经典。当我们再一次唱起那首《共同渡过》时,依然记得哥哥那流转的眼神,那独特的音色,还有陪伴我们的无可取代的青春记忆。&施亮,32岁
39.2005年:第一个全民选举产生的明星
超级女声的比赛也许是2005年夏天最让人关注的一件事情。据说该节目在同时段节目中收视率位居第一。而总决赛的冠军得到352万的短信投票。前三甲一晚共获得800多万的选票。当时我并不知道在2004年已经举行过一次这样的比赛,可能是规模不够大,可能是宣传不够广,总之,我脑子里的“超女”记忆始于2005,始于李宇春(事实证明,就连2009年的最热词“曾哥”都不及一句“信春哥,得永生”来的出彩)。作为一个男人,当时看超女纯粹是因为点了公司同事发过来的一个视频,上面一个看着像男人实则是女人的年轻歌手边跳边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虽然觉得她长得有点不伦不类,但节奏感不错,舞姿也还算过得去。于是开始在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在电视机前看这些所谓女孩们的歌唱比赛(说“所谓”是因为在我这个男人眼里,十强选手中能被称作女孩的寥寥无几)。然后,我知道了那些“玉米”、“笔迷”、“盒饭”、“凉粉”的存在,然后我看了网上以及文化界的一些口水战,然后我开始搜索海选时的视频以做茶余饭后的笑料……我自认我的心态与那些怀着明星梦或偶像情结的少女不同,但还是不可否认我也掉进了湖南台的商业陷阱:至少我被这个比赛吸引了,至少我每周五晚上都会成为那一路飘红的收视率贡献者中的一份子。2005年的那个夏天可能改变了很多女孩的人生轨迹,而对于我们这些事不关己的观望者来说也不得不客观地承认: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实在是超一流,“美国偶像”、“明星学院”等国外平民选秀节目一旦移师中国,就把举国上下弄了个天翻地覆。但不管怎样,李宇春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大众选举出来的“平民偶像”,让怀着明星梦的人都看到:不管是什么出生,只要努力,终会有梦想达成的一天。无论如何,这对于广大青少年还是具有积极性导向的,光是这一点,芒果台就功不可没。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男人来说,那年夏天讨论得更多的话题还有:“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李宇春和芙蓉姐姐,你会选择哪一个?”&翔仔,30岁
40.年:环球金融危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危机离自己这么近
当所有人嘴上都挂着沪深指数时,股市终于大跌了;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次贷危机时,经济危机真的到了我们的身边。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最直接的体会就是公司内部的变化。很多公司都以遭遇经济寒流为由,号召员工共度难关,各种福利能省则省,连年会也推迟了。当然,一波接一波的裁员浪潮也不可避免的来了,昔日的大牌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劝退和辞退方案。市场的冷酷和老板的无情终于让人们清醒,于是一时间大家都开始研究新劳动法,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准备。许多“危机宝宝”应运而生。猎头公司也忽然忙碌起来,收到无数缺乏方向的简历和求职信。也许年轻时代能经历深受切身之痛的危机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体验,。原本稳定的收入变得不那么可靠时,我们还能从容以对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吗?不过,最近的市场信息反馈好像在说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趋向明显,只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真的能那么快离去吗?危机之后,疑问好像反而变得更多了。
41.2007年:上海私车牌照竞拍飙至顶峰
我07年上半年领了结婚证,下半年的时候准备买车。其实从06年8月份开始,上海的私车牌照就已经冲破了4万元大关。眼见着竞拍价格月月上涨,我妈就催着我们买车,因为这样下去谁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要花个十万八万的在那块破铁皮上?于是我立即开始在论坛里研究车型,终于选定了一款性价比比较高的中高级车,而当时的车价已经突破了5万大关,所以赶紧听从4S店的建议在当月竞拍车牌。当我和老婆拿着5万4千多的拍卖卡去福州路办理手续时,还有点暗自庆幸的感觉,仿佛自己占得了先机。可是就在次年的1月,网上竟然拍出了8100元的最低价!后来看新闻才得知,此次拍卖为1、2月竞标的合并,总共投放额度16000辆,平均中标价为2万3千多元,与2007年全年最低中标价相比,狂跌了15000多元。我那个悔啊,早知道多等一个月就可以省下两三万。一直到现在,牌照还是徘徊在2到3万之间。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政策,不得不承认,这真是我这辈子做得最失败的一次投资!&杨练,30岁
42.2008年:西南处,国有殇——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这可能是我30几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没有任何私心地被感动流泪吧。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还没有出生,说得再多,也只是一个遥远的灾难。然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地太真实,真实到让人不相信这是真的!那天我在上海的一座高层写字楼里办公,忽然就感觉到楼房抖动了一下。再过了一会儿,消息灵通人士就奔走相告说四川地震了,我们这里也会被影响,大家赶紧下楼啊,用走的,不要坐电梯!紧接着保安也冲上来组织疏散,而有些四川籍的同事开始面色凝重地给家里打电话。跑了整整40几楼,下来以后,大家脸上还都挂着笑,仅仅觉得这是一次有趣的人生体验而已,而给家里打电话的同事得到的回音也大都是听说哪里地震了,但家里都好,不用担心。原本以为,这就跟往常在电视里收音机里听到的一场小小意外,过去了就不会想起,直到晚上回家看到电视。突然之间发现这样的人间惨剧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看到紧急救援小组忙碌的样子,看到废墟中伸出的手,看到站在一边满脸是土焦急地等待的人……我一个30岁的七尺男儿也不免哽咽,手里捧着碗却怎么都扒不下饭。那天的晚饭是在女友家里吃的,我看到她和她的父母也是一个个哭得发自肺腑。临走的时候,两位老人还一直问我如果知道哪里可以捐款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们,或是帮他们一起捐些钱表表心意。说实话,平时在和她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偶尔也会受一些观念影响,觉得他们老上海人总喜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我还总是劝我自己反正我娶的是他们的女儿,等结了婚分开过就睁只眼闭只眼吧。不过这一次,我可是用睁大了两只眼睛看得真切:他们都是善良的老人,只是被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教导出了精明,并在潜意识里将这种练就的精明当成了自己的防护盾。而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真诚的触动让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表露无疑。要问这次灾难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想,大爱、团结、民族精神这些话所有的新闻报道里都会有,而我只想说:是这次灾难让我和女友一家变得更亲近。&老夏,34岁
43.2008年:中国拿到奥运金牌总数第一
说到奥运会,我是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有记忆的,那次也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许海峰击落了第一块中国队的奥运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再有就是看到以郎平为主力的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摸爬滚打,最后成功夺取冠军,成就了三连冠。那一届奥运会因为前苏联没有组团参加,因此中国队一上来就拿到了金牌榜第四的好成绩。而到了88年汉城奥运会时,前苏联独得55金,傲然榜首,而那一年中国队只得了5枚金牌。后来的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我也是一届不落得追看,中国的金牌数又渐渐回升到两位数,并将自己的位置巩固在了第一集团,而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更是打入前三,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队仅以3枚之差位于美国之后成为老二。到了2008,家门口的那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简直是把东道主的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淋漓尽致,一举夺得51枚金牌,把一直以来的金牌老大美国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每一场夺金的比赛都叫人看得过瘾。那时候,一到有冲金项目的那天,我就和几个哥们儿一起,买几罐啤酒在电视机前守着。看到那些体操跳水类的,就凝神静气大声都不敢出,心里却暗暗算着比赛的分数;而碰到那些跑步划船等让人热血沸腾的项目,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挥手呐喊着加油!明明是开着空调的房间,愣是弄得自己满头的汗水。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心里油然而生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吧,尤其是在经历了5月份那一场特大灾难之后,大家心里那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民族信念就在这个时候彻底地爆发了出来。中国,好样的!&方明,33岁
44.2008年:我结婚了!
这位朋友给出的答案就只有这么短短的4个字,不过这确确实实是发自肺腑的几个字啊!还有什么能比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交付后半生的女人更重要的事?所以,严重恭喜!
45.2008年:限塑令——环保走近你身边
环保是从小时候就听到的概念,但是真正觉得它走近身边,无非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最令人瞩目的大概就是08年6月1日政府出台的“限塑令”了。可是有时候在超市买东西还是忘了带家里原有的布制环保袋,只能花两毛钱买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心里还多了一份愧疚感。
今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把全球变暖这一主题推向了全世界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境地。低碳生活所提倡的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也都成了重要的时尚元素,无可否认,环保已经逐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少用一次性筷子、骑自行车上班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非自驾车都是健康、时尚的高尚之举。很快我们都发现,其实改变一下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也并不是一件非常要命的事情,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份环保的心。
46.2009年:Michael&Jackson——歌王离世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对他的正面评价是“一位集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于一身的全才,美国著名音乐家、舞蹈家、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艺人,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开创了无数个第一,为流行音乐的模式带来了多种创新元素。而他的黑人身份还让他的成功刻上了跨越文化与种族的记号。但在个人生活方面,他那越垫越塌的鼻子,越变越白的肤色和越描越黑的娈童案却一直被媒体争相报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撇开这些光环与诟病,不论他是什么肤色什么种族,他只是我们年少时单纯迷恋的偶像,是我们认识西方摇滚音乐的窗口。白手套、吊脚裤、绅士帽、白色棉袜、黑色皮鞋是他的出场必备,还有《Billie&Jean》里的太空步,《Beat&it》充满激情的演唱和《Bad》MTV中在地铁站里群舞的画面也让我们疯狂崇拜。有一次,我爸爸外出回来忘了带钥匙,站在门口敲了将近20分钟的门。而彼时的我正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着收音机一门心思地模仿“Billie&Jean”里的舞步,全然没有听见门外的动静。后来等我终于听到敲门声开了门,在爸爸的责问下,只是吞吞吐吐地承认自己把音乐开得太大,但模仿MJ的事至今仍是一个保留在心底的小秘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MJ离世后世人赋予他一系列的光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的少年时代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有模仿目标,并且因为有了自己的秘密而变得美好。&杨唯嘉,29岁
47.2010年:初为人父
什么都比不上“当爸爸”这件事重要!我还没从刚刚为人父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就在昨天,我老婆为我生下了一个7斤8两重的胖儿子!不管我前30几年做了些什么,但我知道对我后半辈子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了——这个将会把我的生命延续下去的小家伙!&李俊,34岁
48.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出国与归国潮
读中学那会儿很少有人会想到出国的事情,好像那是如此的遥不可及。不像现在,很多中学生就直接出国读书了,好多人还考美国的SAT。等进了大学,环境就变了,周围的师兄师姐走在路上,怀里必然揣着一本托福或者GRE,好像不考一下,人生就没有“寄托”。在那样的氛围烘托下,准备出国几乎成了大学里额外的必修课。等到真正踏上异乡土地那一刻,一切都仿佛是瞬间的过程,来不及回想就已必须埋头向前。在举目无亲的城市求学、奔忙,经历过各种困难、苦楚和寂寞,也收获过许多成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在学业之外获得了人生重要的成长体验。当年同一届出国的同学和朋友,大约有七八成都已从各大洲各大洋回到了国内。“为什么不留在那里呢?”这是常常会被问到的问题。“Long&story啦!”这是常常用来搪塞的标准回答,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真实的答案。叶唯立,32岁
49.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所谓“70后”“80后”的称谓
30岁左右的男士一般出身于70年代后或者80年代初,在学校或者单位,他们原本都以为彼此是同龄人。直到有一天(实在搞不清楚是哪一天了),媒体和大众都开始使用80后这个词界定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候,70年代末的那拨人迷茫了:难道他们已经不能被算作年轻人了吗?难道他们要被硬生生地与80,81年的那些兄弟划分开,正式“作古”于“70后”了吗?可是细想一下,试问80,81年成熟男士与88,89年的小朋友能有多少共同点呢。我的意思是,过去的20年,恰恰是中国社会走向多元化,年轻一代趋向个性化的20年,哪怕单从社会群体的分层分类上来看,“80后”也实在算不上是个有意义的称谓,反而给诸多30岁男士带来了尴尬与不安。&老茂儿,32岁
50.韩寒的十年
韩寒的成名并不完全始于新概念作文大赛冠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引起的争议延续了超过十年。十年前那场CCTV导演的《对话》节目,较着劲的编导请来了“品学兼优”的女孩与他辩论关于读大学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性;十年后广被主流媒体赞扬的优等生都已跑到美国相夫教子,而被苦口婆心规劝不成继而群起攻之的韩寒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人生阵地,在写一流的文章和赛一流的车的同时,他俨然还代表着这个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公民意识。十年前,华师大的一个教授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这样的孩子;十年后,社会把无数个韩寒的同龄人把握成了苦不堪言的房奴,而韩寒非但没有沦为沉默的大多数,更是成为了社会最需要的那一类公共知识分子。十年过去了,韩寒也即将奔三,在这个近乎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智慧、大气、从容又饱含勇气。他用时间给了自己最生动的评价,也给我们这些同代人带来了感动和希望。
51.姚明:80后代表,十年见证成长
十年,见证姚明的成长。从NBA休斯顿火箭队的球场中锋到今天的上海男篮姚老板,率直的本质未改,只是多了成熟与沉淀。当年中国男篮到达雅典时,立誓打不进8强半年不刮胡子的他,最终帮中国队以一分之差险胜塞黑队,成功打进八强。今天的姚明依然视篮球为生命,在历经事业高峰后饱受伤痛缠绕,在养伤期间,他接手跌入低谷的上海男篮。今年刚刚跨入而立之年的姚老板将NBA的训练方法引入国内,经历让一手栽培自己的教练下课以及与当年的兄弟谈薪事件后,他更具判断力。“国家的强盛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有这个责任回报国家”,即将迎来女儿的姚老板踌躇满志,期待人生的下一轮盛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叛逆连队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