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恶劣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可以生存的丛林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大美青海:活佛之谜
带着诸多神秘色彩的活佛,在历史和当今,成为旁观者一个好奇的迷。有记载,有9个大活佛,既历任的6个达赖喇嘛和3个班禅大师,曾在塔尔寺“下榻”过。对关于活佛之说,有新的一知半解,我们不是信徒,但尊重人家的信仰自由,就算是想了解藏传佛教,还是得先从闻,思,修开始,他们追求的境界,可在“清净自在”四个字中去感悟,活佛普渡众生,一代又一代地轮回转世,是最大的善,在摄影中善于用心,就算是修行了吧。
出生在这里的宗喀巴,就是一世达赖喇嘛与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老师,藏传佛教里黄教创立最晚,但是目前在藏区信仰的人最多,现在藏传佛教的达赖和班禅两大体系。是由宗喀巴两位高徒创立下来的,可以说,达赖和班禅的根就在塔尔寺。
本作业,为塔尔寺众生及活佛的速描;设备:尼康D3s+200/2。如有不妥之言,外行人绝无冒犯之意。
&&&&活佛,藏文音为“图库”,意为“化身”,指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在转世的人。当然,肯定是对藏传佛教修行很有成就之人了。在藏语中,活佛有多种不同的尊称,最为常用的有图库,喇嘛,阿拉和仁波切。
图库(sprul-sku&),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喇嘛(bla-ma),其本意为‘上师’,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思,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阿拉(A-lags),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蕴含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意义;仁波切(rin-po-che),意指‘珍宝’,是对活佛的亲切尊称,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是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一直没有太明白,在藏传佛教中普通活佛到底是人还是神,一个人本来也没什么,自从被加上‘图库’两个字,地位马上变的崇高无比了。活佛也是人,而不是佛?
据说,塔尔寺一共有18位活佛,其中原来的寺主,活佛阿嘉活佛叛逃美国,现在只剩17位活佛在寺内,最小的8岁,最大的80岁。现在的寺主,为赛赤活佛。
1958年的统计,青海有各教派大小活佛1491人,1977年恢复了活佛转世制度。1995年统计,全省共有活佛497人,包括政府批准入寺的401人,在国外的42人,省外的5人,未批准的49人。1990年后,经政府批准转世的有83人。
有数字说,塔尔寺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活佛80多人,自然也形成了大小80多个活佛府邸,藏语称“嘎尔哇”,汉语俗称活佛院。目前,塔尔寺有寺僧800多人,有活佛建筑院落30多个,大小活佛有10多个,有的常住塔尔寺,有的驻于自己的寺院,除大型法会和佛事活动外,不常来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中,由于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而成为信徒们向往的出名圣地。历代塔尔寺活佛中被清朝政储册封为驻京“呼图克图”(清朝授予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的,共160人,其中青海占30余人,有的还当过北京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这类活佛地位虽然低于达赖和班禅,但享受和拥有清政府专门制定的袭其前朝旧封,制定等级,赏赐名号等优裕礼遇,特殊权力,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塔尔寺殿宇和活佛府邸中也有皇帝御赐的匾额,及国民政府要员蒋介石,戴传贤,于右任,马福祥等所献匾额。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塔尔寺迅速发展,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一起,合称为黄教的六大寺院。)
目前藏传佛教地位最高的活佛,是第11世班禅额尔德尼。
西藏活佛成百上千,几乎每寺都有活佛,大的寺庙还有多个活佛。但活佛的地位有高低、职权有大小之别。主要分四大派:即黄教(以达赖、班禅为首)、花教(以萨迦法王为主)、红教(以敏令赤钦为首)、白教(以大宝法王为首)。黄教是西藏执政教派,于是黄教诸多活佛的地位都高一些。
解放前,西藏活佛地位大体可以划分为:达赖、班禅第一;萨迦法王、甘丹赤巴第二;帕巴拉活佛第三;济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第穆活佛第四;白教大宝法王、红教敏令赤钦、黄教八大驻京活佛,以及六大寺之塔尔寺,拉卜愣寺主持活佛第五。解放后,达赖叛逃出国外,花教萨迦法王、红教敏令赤钦、白教大宝法王也均出走海外,济隆活佛、第穆活佛圆寂后没有寻找转世。
目前,西藏大活佛从大到小有:一是班禅,二是帕巴拉,三是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拉卜愣寺主持嘉木样活佛等,其他小活佛太多了,几乎每寺都有。大寺还下设若干活佛。
过去,塔尔寺的活佛与西藏其他寺院的活佛一样,也是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方法寻访,认定和继承的。一般活佛灵童的寻访工作,通过打卦问卜、降神、遗言、预示、辩认遗物等方法寻找。找到灵异儿童,多方考察后报告大法台,议定后批准坐床。呼图克图一级大活佛的灵童,须经北京雍和宫认定,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内举行坐床典礼。
现今,灵童寻访,认定坐床等手续,由各级宗教主管部门申报批准。坐床仪式由寺委会主持,在九间殿院内举行。典礼结束后,再回自己府邸,在本活佛府邸佛堂内的象征佛位的法座上,接受僧俗顶礼敬献哈达。
在大金瓦殿的后部上莲花山顶上,在11世班禅行宫东边的不远处,院落都写着游人止步,这都是一些活佛住的地方,包括今日塔尔寺最高主持,第12世赛赤活佛的“嘎尔哇”,一个藏式四合院,塔尔寺的喇嘛们说,赛赤活佛的地位崇高,仅次于11世班禅喇嘛与14世达赖喇嘛。
塔尔寺活佛的渊源各具特色,有相传是宗喀巴大师的父母转生的,有来自西藏姓氏的名号,有用汉族姓氏命名的,还有以“金座”和“金顶”取佛号的,如赛赤和赛朵活佛。
活佛中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和少数汉族,大多数活佛府邸,建在寺东西两面的山坡上。以山势随地而建,高低错落,但有身份地位的活佛府邸多建在显要地理位置上。
草木谷子摄
左上: 目前藏传佛教地位最高的活佛,是第11世班禅额尔德尼,右上: 赛赤活佛,塔尔寺管会副主任,
左下: 康宗活佛,塔尔寺管委会主任,右下: 塔尔寺二大巨头。
活佛宗康仁波切,第十三世宗康昂旺华旦旦贝坚赞,1942年生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乡,1944认定为第十三世宗康活佛,1947年在塔尔寺宗康活佛院坐床,2006年选为湟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7年4月当选为塔尔寺管委会主任。
黄胜友摄拉茂赛赤活佛
赛赤活佛,系为塔尔寺的主要活佛之一,其传承已转十二世,第十二世活佛,即现世赛赤曲杰罗哲嘉措,日生于尖扎拉毛德钦,日出家为僧,日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塔尔寺寺管会副主任,还是北京雍和宫佛学院的院士。如上图所示,看来他对拍照很有兴趣。
女喇嘛,女的藏传佛教徒,就是尼姑,是汉传佛教的女僧人的称呼。对于藏地来说,出家女称为“觉母”,而女喇嘛成仙后,称为“佛母”。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上师”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一是内善知识。
尼姑一般上身穿一个坎肩,下身穿幅裙,身披袈裟。这种装来源于佛教世尊释迦牟尼身着的黄色袈裟,法衣和禅裙,由于藏民族居处高寒地带,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藏族僧尼的衣着也有所变化,幅裙下都加穿里裙,冬棉夏单,上身穿长袖单衣和棉衣。
她们都穿前襟用缎子搭配的坎肩,红色或黄色的各种长袖衫衣。下身穿红色里裙和幅裙,身披紫红或枣红色或紫红色袈裟,夏天头戴红色遮阳帽,衣着质地多为棉布,经济条件较好的尼姑,另备有一套新袈裟,主要在宗教节庆期间穿着,尼姑的衣着,主要是由家人承担缝制的。&
虽然都是佛教,但他们的戒律有不同之处。汉传佛教中,“食肉”是重要的戒律之一。而喇嘛是允许的。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有以下几个原因: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生存需要食物中的足够的热量;藏族在历史上就是“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民族,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信仰,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允许吃“三净肉”(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和嫌疑。
&&&&尼姑们每年为他人诵经拜忏,也可获得相应的报酬。能进寺院,是造化,也是全家向佛修来的佛缘。藏族人,总是把家里最聪明最能干的孩子送到庙里去。
塔尔寺的故事很动人。相传,在宗喀巴大师去西藏求学的过程中,他母亲发现在宗喀巴出生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菩提树,树上有10万片树叶,每片树叶上都有狮子吼佛像,母亲睹树思人,托人给他带了一封信,请他回家,并告诉了他菩提树的事。一心求学的宗喀巴,难以抽身回家看母亲。就写了信告诉母亲,可以在长出菩提树的地方修建一座佛塔,想他的时候,就看看佛塔,知道他在做一件大事,于是,他母亲建了一座佛塔,随着宗碦巴的成就越来越高,他的信众也越来越多,又在这座塔的基础上又修建了更大的佛塔,并在塔的外面修了寺院,因为是先有塔,再有寺,故名:塔尔寺。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青海藏族,回族,土族和撒拉族。
这里常常见到的,是那些五彩斑斓的藏族挂饰,氆氇。风中飘动的五色经幡,有蓝黄绿白红五种颜色,代表着天空,大地,生命,心灵和太阳,每摆动一次,就是向上天传送一遍经文...&
穿行在一座座寺院和四合院之间的条条路道间,披着绛红色袈裟的喇嘛,围绕着寺院一圈接一圈的转经,给这座寂静的寺院带来了活力...&&&
走进塔尔寺的大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酥油味道,好多座壮观的佛塔,气派。基本上每进一个寺院,都会看到宗喀巴大师的像,立放在前面。塔尔寺的院子很多,门口一般会立着很高的柱子,很多写着经文的绸布在柱子上绑着,柱子上绑着的写着经文的绸布,四面八方飘荡,象征着佛法的传播。
寺院历史悠久,它靠着山坡,沿着山谷层层排列而建。山前山后,处处有大片丛林,以褚红、白、黑三色为基本色彩的汉式风格建筑上,飘着藏式窗帷和彩色哈达。经幡高高地挂在竿子顶端,藏族僧人在土道上走来走去,在高原的阳光下露出他们黝黑的臂膀,恍如是另一世界。&&&
在塔尔寺里巡回膜拜,走马观花,现存塔尔寺总建筑9300余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主要为文殊殿,因明学院,达赖遍知殿,弥勒佛殿,释迦殿和依怙殿,小金瓦寺,花寺,达赖宝座室,时轮大塔,达赖班禅行宫、社火院,印经院,密宗学院,医宗学院,时轮学院,如来八塔等。这些殿堂供奉着庄严的佛像,历代宗师的舍利子、灵骨、法器、衣物等,墙壁上饰有风格隐晦的经文,斑斓迷离的唐卡画,神秘的宗教图案,紫檀香案上供奉着繁杂精致的酥油花,洁白的哈达,和闪燃着的酥油灯…
粗大的栋梁支撑着大经堂巨大的屋顶。屋内袅绕着不息的香火,四壁供奉着金色的佛像,烛台上常年燃着蜡炬,僧侣们此起彼伏的颂赞声飘荡在塔尔寺的上空...  &
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内容及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大多绘于布幔上,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色泽鲜艳且保持时间长。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
&&&&&善逝八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一生8大功德建立的,建于1776年,从远到近数,依次是莲聚塔,菩提塔,转法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和涅盘塔,仔细看,它们的塔身与底座之间的装饰各不相同,有圆的,四角的,八角的,带梯子的……,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据传,宗喀巴大师出生的时候佛光满屋,有很多吉兆,而且他出生后具有很多圣人的特征,在他三岁的时候,有位高僧想验证他是不是圣人,就找了块石头,让很多小孩去踩,结果其他人踩上去都没有什么,宗喀巴踩上去后留下了一个脚印,这块石头,现在放在莲聚塔中。
叩拜的形式很多。有的在经堂佛殿的佛像前磕几百、几千、几万次头,俗称磕“长头”。每个僧人差不多每年要磕十万个这样的头。还有的是在寺院周围围绕右转磕头,每磕一次,齐手指尖处划一条横线,下一次脚尖齐线,移动的距离等于身体的长度,这种拜法,俗称“等身礼”,让人感动,很多信徒和僧人都是行着等身礼去朝圣的。
在这儿,看见喇嘛、藏族信徒们的朝拜方式。五体投地的叩拜,是藏传佛教徒对佛的祈祷方式。叩拜时,双手合掌高举,触额部、口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触地面。在这里,合掌代表领受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心窝代表心、口、意与佛相融汇,与佛成为一体了。
那些信徒,来自四川,走了两个多月才来到塔尔寺。
&&&&看一看这些磕头的虔诚信徒和僧众,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12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
  那些个贴钱币的秘密,那是因为在大中的表面布满了酥油。
藏传佛教里面讲究人生轮回说。就是今世受穷,主要是上世行善拜佛不够,要想来世幸福,必须要磕多少长头,念多少佛经。信徒们拜佛都很标准,将双手过头,合掌求佛,然后将功德钱贴着自己的额头后放进神龛。若是大钞,他们会自觉的从神龛上拿回属于自己的零票。
一群穿着绛红色长袍的小喇嘛走了过去,没有沾染一丝的凡尘。是那种令人感动与信赖的笑,目光穿越世俗。喃喃的念六字真经‘唵嘛呢叭咪吽’,清静的尼活佛学院...
&&&&不是所有的活佛都是高僧的,有非凡的法力的,一方面是被教徒捧出来的,一方面确实有这样的人,藏地或青海的“活佛”,与汉地的“住持”的意义和地位都接近。
塔尔寺不仅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盛名,许多藏民一步一叩用身体甚至用生命丈量千里来此圣殿朝拜。&
  始终没搞明白,藏族人为什么喜欢围绕着经堂、寺院、经筒转?有一个好处是知道的,僧侣和僧众们在满足自己心愿的同时强健了身体。磕头拜佛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只是对信教群众来说,还有一种心理作用在其中。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达赖和班禅是西藏黄教领袖宗喀巴的两大传承弟子,后来形成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
&对活佛也要去伪存真?据凤凰网:由于活佛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及汉人对活佛的迷信,投资活佛成为一项颇有利润的事业。一般活佛的来源很多,如通过考试格西学位,可以获得活佛称号,一些世俗贵族为获得活佛头衔,以重金捐买。一个法师很有钱,自己跑到一个寺庙说想做金刚萨缍的化身,这个寺庙本来没有这个转世。法师掏出10万元以后,庙里的人就给他写了个金刚萨捶转世的认证,带上寺庙的活佛认定书跑来内地化缘,一般活佛名号值10—20万元,大活佛就更贵了。&
藏民可能更关心活佛的历史背景,但在内地则要看活动能力,能不能弄到钱,因此很多寺庙认证那些有经济头脑社交才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年轻僧侣为活佛。这些活佛不守戒,不学文化,不闭关修行也不研究宗教。有人称他们为“项目活佛”。
中国的活佛到底有多少?沒法算。宗教局网站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藏系佛教寺院3000余座,活佛1700余人。四川藏传佛教研究会的张炜明有文:包括1956年民族区域自治改革以前就存在的,改革后依政策核批的,各教派寺庙自行认定的,再加上各种假冒的,藏族地区的活佛数量,早已过万!
目前的政策,就是限制数量,不许新的转世系统产生,规定1个大寺3个活佛,中寺2个活佛,小寺1个活佛。而藏区每个县都有活佛寻访领导小组,隶属于宗教局,但形同虚设,寺庙都自己寻找灵童。以藏区德格县为例,按传统延续的活佛,到目前共有198个,而政府只批准了27个。
曾问过一个活佛,他让我站在闹市的大街上,问我看到多少人?说那你的问题就有答案了,你所看到的,都是未来的佛,人皆有佛性,只是因缘不到还没悟道成佛.一念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同行链接:
广顺园主:
北京老夏:&&
&&&&&&&&&&&
&&&&&&&&&&&
&&&&&&&&&&&
越走越远:&
&&&&&&&&&&&&&
树妮小U:&&
&&&&&&&&&&&
&&&&&&&&&&&
共乐壶天:&
&&&&&&&&&&&&&
&&&&&&&&&&&
&&&&&&&&&&
&&&&&&&&&&&
&&&&&&&&&&&&&&&&
联盟花絮:&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办
您现在的位置:
>> 李艳超:生存困境:
——陌生化视域下《骚动的香巴拉》解读
李艳超:生存困境:
——陌生化视域下《骚动的香巴拉》解读
来源:青海作家网
作者:青海作家网
生存困境:
&&陌生化视域下《骚动的香巴拉》解读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本文以陌生化为视角,从扎西达娃的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在人物的陌生化和叙述技巧的陌生化两个层面解读陌生化技巧如何恰好地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从而肯定了扎西达娃魔幻的个体生命体验以及对藏民族命运乃至整个人类存在的深刻理性思考。
关键词:陌生化;骚动的香巴拉;生存困境;
对象陌生化的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的形式感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进而突出感知过程的意义,使意义的生成具有多样性。陌生化实质上也是一种&反常化&,&反常化&就是要求&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那狭隘的、实用、认知以及其他种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约束,抱真归朴,对世界对人生怀有新颖之感,从而使人充分领悟世界和人生的丰富内蕴。&[1]这种陌生化的艺术技巧的目的就是使人摆脱种种狭隘感觉方式,从而唤起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在《骚动的香巴拉》中,扎西达娃运用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从内容方面来讲,对人物进行陌生化的处理,打破人鬼神灵的界限;从形式方面来讲,采用倒错时空的结构,魔幻荒诞的艺术技巧,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变化,现实与梦境交错混淆。这种使对象陌生化的设计,是造成感知形式(表象)困难的设计,从而增加文本阅读感知的难度和长度,进而思考形式背后深层的思想内涵。陌生化的处理方式,改变了读者传统的接受观念,以变形、虚幻、怪诞的形式技巧,寻求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探求魔幻荒诞的形式背后隐含的思想内容,揭示西藏存在的魔幻与荒诞,人类存在的现实困境。
在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中,扎西达娃运用魔幻荒诞的艺术技巧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扎西达娃在小说中运用三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一是人物的塑造,二是对于非寻常化的描写找到合情合理的原因,三是在非虚构文学中再现社会现实。可以说这三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在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全篇用魔幻的艺术技巧,采用倒错时空结构,幻觉与现实交错混淆,生动地刻画了永久追寻北方极乐世界&香巴拉&这片神奇之地上的藏民的沧桑与苦难,在魔幻荒诞的梦境中再现社会现实,揭示藏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存在困境。扎西达娃基于对现实的真切感受,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在《骚动的香巴拉》中将人物置身于西藏民主改革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中,同时各色人物不仅存在于魔幻的虚境中又生活在各自的梦境中,但这种非寻常化的描写可以找到合情合理的原因,是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人生体验,在痛苦的回忆与反思中深刻的体验到&文革&给人内心带来的孤独、异化与荒诞,这是对古老藏民乃至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
加谬曾说过:&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在一部好的小说里,其全部哲学都融汇在形象之中。&[2]在《骚动的香巴拉》中,扎西达娃在对人物选择上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许多魔幻色彩的人物,打破了人同鬼魔、神灵的界限。通过虚幻的抽象体的陌生化的设计,其怪诞与夸张偏离了正常的标准。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进而使读者注意到离奇怪异人物背后深层的意蕴。在小说中,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可以同神鬼交流,自由驰骋于现实与过去的不同时间维度,生活在非现实的神灵即使具有某种神力与魔力,但仍有着同现实中的人一样的痛苦与磨难,无论是人鬼,还是半人半神都逃脱不了生活的苦难与存在的困境,尽显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无奈。
塑造魔幻人物是增加感知难度并强化设计中陌生化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中的人进行变性与夸张,这些魔幻人物可以同鬼魔、神灵进行对话,打破了人鬼神的界限。与此同时,这种对人物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常常又以幻觉作为手段,&幻觉也是增加感知难度并强化设计中魔幻性的另一手段,它以非理性的超越感知使主体进入一个未有限制的超生命体,能力和意识的无限扩展已无时空的界限。&[3]扎西达娃正是对人物进行魔幻性的陌生化处理,使各色人物处于无限的痛苦与不安之中,让我们领悟到了人生的荒诞与存在的困惑,展示了孤独个体的存在,揭示了存在即是苦难。在文中,各色人物都是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变形体,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虽然对这些人物进行了变形、魔幻化的处理,但生活的背景却是真实存在的,以西藏民主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即使人物被神化、魔化,但仍无法逃避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磨难与不幸,正如文中所说:&夫人额前都出现了一个五星形的暗斑,这是一个晦气和厄运的征兆,女人额中出现这个形状的暗斑便预示着某种不幸与麻烦。&[4]这种五星形暗斑以致后来拉萨所有的女人在其额前都出现了,那时不仅仅是女人们的不幸而是整个西藏人的不幸,由此让读者关注与思考藏民族的历史命运乃至全人类的生存问题。
在《骚动的香巴拉》中的人物几乎每个人物都具有魔幻色彩。女主人公才旺娜姆可以在梦中受孕,在没有性爱的过程中生下了三个孩子。达瓦次仁也具有灵异功能,不仅能与&贡帕拉山保护神&贝吉曲珍的幽灵对话,还能与三个有灵性的山羊交流,甚至在接吻时能吸走女歌手央金娜姆的美妙歌喉。此外,还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麓热带丛林中的一支千年热带巨蚊女王化身的琼姬,因没能抵抗住爱情的诱惑最终还原成了她生命最原始的物质形态。同样,梅朵也是个具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她本是&碧达&王国国王的扎巴巾的妃子,被派到雪域圣城来窃取重要的军事机密,在看到援助她的四位化身为&黑猪&的&碧达&王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残忍杀害后,她对这个佛教圣城彻底失望了,反复地痛恨地一直叨念着&陆军杀了海军&,最后绝地化成一团白光飘出窗外飞回了她的国度。&贡帕拉山保护神&贝吉曲珍同样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她能口吐金币,知晓过去与未来,能与神灵鬼怪交流,她是凯西家族的保护神,在她的幽灵离开凯西公馆后,预示着凯西家族走向了毁灭。扎西达娃塑造魔幻人物,是通过对现实的变形处理,把人物至于一个超越现实又源于现实的环境之中,这种人物陌生化的处理,实际上是对现代人各方面隐喻的展现,进而使读者关注与思考现代人的信仰、行为以及生存方式。
对于这些魔幻人物的塑造,读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有人物出场的具体历史环境(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和年的十年动乱),也具有鲜明的阶级身份(凯西贵族、基层干部、康巴流浪汉等),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派生物,这种魔幻又现实的人物在维护着现有世界的正常秩序,是现实的派生物。正如西藏著名评论家张军曾经说过:&扎西达娃通过如魔的想象,是在现实与杂乱无章的现象进行透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这里想象的最终指向仍然是现实,但它终归是寓言化、象征化,甚至是神化的现实,而且这种现实更多的是同中的生活的人的心理,尤其是人的精神困惑相关。&[5]在《骚动的香巴拉》中,扎西达娃这是通过这种如魔的想象,运用陌生化的技巧,塑造出魔幻色彩的人物,来揭示出西藏人灵魂世界的精神本质。扎西达娃这种象征性的魔幻人物的想象是非现实的,但其来源又基于西藏真实的历史环境,同样也符合西藏民主改革和十年动乱时期西藏人真实的精神状态,将非现实化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其合理性。在文中,无论是才旺娜姆、达瓦次仁还是&巨蚊女王&化身的琼姬、&碧达&国王的妃子梅朵,甚至是&贡帕拉山保护神&贝吉曲珍的幽灵,他们都同现实生活中苦难的人们一样,经历着十年动乱时期的各种不幸与磨难,人人不仅忍受着肉体上的凌辱,还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正如文中所预示的,整个西藏都陷入一片死亡的气息中,生活在西藏的各色人物在&畸形&的活着,尤其是色岗一家人人都活在不幸、恐怖、绝望之中,以至于人人都在寻找精神的极乐世界&香巴拉&,渴望逃离现实的苦难,他们力图改变现实却无法改变现实,寓意着人生的无奈与悲哀,进而使读者关注与思考生存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扎西达娃正是以这种魔幻人物设计,来达到其隐在的目的性,即使读者认识到人物陌生化背后真正的内涵。这种即魔幻又现实的人物的处理方式,是作者经历过的真实个体生命体验,这是作者对藏民族命运乃至全人类在非理性状态下个体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除了在人物塑造上的陌生化外,扎西达娃在叙述技巧上同样采取了陌生化的处理方法。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的叙述技巧上娴熟地运用时空交错、现实与梦境混淆,戏谑、反讽的手法等陌生化手段。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叙述技巧上的陌生化可以说贯穿小说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阅读感知的难度,使文章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变得晦涩难懂,但正是这种叙事技巧陌生化的处理,使读者可以延长感知的过程,追寻出作品隐蔽性的内涵,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使这些陌生化的叙述技巧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提升到关注作品意义的深层内涵这一层面。
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读者首先感觉到的阅读难度便是时间逻辑的混乱。扎西达娃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循规范的时间逻辑,破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时间,而是随着主观时序的肆意扩张,潜意识的任意流动而形成的或现实或梦境的非时空逻辑叙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逻辑思维,这种混乱的时序关系,这为依据物理时间而判断时间逻辑的传统接受者而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无形之中增加了读者阅读的感知难度。在文中,叙述的时间概念并不是遵循物理的时间的逻辑,而是随着主观时序的任意流动而形成的现实、梦境的叙述模式。小说中时间的跳跃性极大,以达瓦次仁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为主线而毫无时间概念的任意延展开来,或是从达瓦次仁的少年时代突转到他的中年时代,或事从他的中年时代突转到他的少年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相当混乱的时间逻辑。如在文中写到少年时代的达瓦次仁在悬崖上偷走&八颗宝石&的珍奇小狗而招来的金雕围攻的经历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的进入到了达瓦次仁的中年时代,一下又来到凯西公馆,深夜里凯西家族里所有的人被贝吉曲珍的幽灵所惊醒。再有,因三哥群培罗桑阴差阳错的强奸朗嘎姑娘的灵魂而招致哥哥严厉的毒打后以至于失去做男人的能力而绝望时,少年时代的达瓦次仁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这时,中年时代的达瓦次仁同凯西公馆的少爷次旦仁青又来到酒吧里。这种时间的突转,毫无时间逻辑的叙述方式无形中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但正是这种叙述时间上的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挖掘出作品背后隐蔽性的内涵,使读者认识到人的生命同时间的无序一样毫无预兆的一纵即逝,揭示出人生存在的荒诞与无常,挖掘出人类存在困境的这一主题。
戏谑、反讽的叙述技巧是扎西达娃在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中体现出的又一叙述方式上的陌生化处理手段。扎西达娃并不是显露地、一针见血地曝露出社会的弊端,而是试图用轻松的戏虐、调侃中对黑暗的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从而表达出厚重的人生哲理,展现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生存的荒诞性。利用戏虐、反讽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在戏虐的叙述中领悟到在丑陋虚假的事实背后是当时人的虚伪、冷漠的面孔,进而使读者思考现代人的存在意义与存在方式。生活在凯西公馆的一家人就是这样的如此的冷漠与无情,他们是如此的漠不关心。当梅朵绝望地化作一团白光飘出窗外飞回了她的&碧达&王国从此消失后,凯西公馆里所有的家人并没有因她的离开而伤心,&他们照样过着自己的日子&。这种戏虐式的叙述技巧揭示出了当时即使是亲人之间也是如此的冷漠与漠不关心,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的情谊,由此表达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与人生存在的荒诞感。再有,作为西藏党支部委员兼共青团书记的李勇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反讽意味的人物。他曾是一位充满着革命理想与激情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汉族青年,他来到西藏想实现自己人生的伟大抱负,但在现实的环境中磨灭了他的革命意志,最终沉迷于肉欲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的革命精神彻底的堕落了。扎西达娃用戏虐、反讽的叙述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那个荒诞年代中的人们生存的困境与命运的悲哀,彻底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运用戏虐、反讽的叙述技巧上的陌生化,作者将落后、腐朽的观念与思想暴露地淋漓尽致,展示出了人性的残酷与丑恶,揭示了人生的存在的荒诞与悲哀,进而使读者关注与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正如柳鸣久所说:&在生存的荒诞感后面,正是对人永存不朽的向往,荒诞图影愈是荒谬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6]这种荒谬的戏虐、反讽的叙述技巧是作者&失望、痛心疾首&的一种表达,但蕴含在背后同样是&对人永存不朽的向往&。
《骚动的香巴拉》中陌生化的设计,无论在内容上对人物陌生化的处理,打破人鬼神的界限,还是在形式上采取倒错时空的结构,讽刺荒诞的艺术技巧的运用,可以说都是扎西达娃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正是把这种独特的生存体验以陌生化的设计来达到对现实世界的隐喻。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使内容晦涩难懂而无法理解,但这种陌生化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解读扎西达娃个人独特的生存方式,进而更好地把握生活在那个荒诞年代的人们的生存方式。以陌生化的视角解读《骚动的香巴拉》可以更好地揭示孤独个体存在的荒诞性,表达出对悲剧社会与荒诞人生的独特体验,更好地揭示作者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关注以及对苦难现实与沉重历史的思考与批判。
参考文献:
[1]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卓玛.魔幻设计与期待视野&&论扎西达娃《悬崖之光》中的隐在读者[J].民族学研究,2006,(7):78
[4]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M].北京:作家出版社,
[5]张军.如魔的世界&&论当代西藏小说[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6]陈俊涛.西藏隐秘岁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艳超(1989-)汉,女,河北省唐山市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审美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怖丛林生存1.35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