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世界电脑动态壁纸纸有时差怎麼办

怎样适应生理时差--《世界科学》1983年12期
怎样适应生理时差
【摘要】:正 你乘飞机出外办公务或旅游后,身体是否有些欠佳?加利福尼亚某医疗预防中心的谢勒对适应生理时差有一些良方。他说,你在飞机前首先要有一些适应准备。如果你将从东往西穿越时区飞行,那就晚一个小时上床和起床;如果由西向东飞行,则早一小时上床和起床。飞行前,这样做二、三天,使自己先开始适应新的时间作息表。飞行前,睡眠要充足,不要干你力不胜任的事,情绪尽量放松。同时要提前做好出发准备,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赶赴机场。如果你在治病期间,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旅行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先征求一下医生的意见。在飞行途中,尽量不喝酒多喝流汁(一小时约半磅)。因为在飞行中,人体会引起脱水,喝酒会产生脱水作用,这将促进生理时差反应。 到达目的地后,在安排众多的活动前,对所经过的每个时区,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是有益的。如果可能的话,乘坐傍晚或夜晚到达的飞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圣米城一号美容大王萧天若;;[J];男生女生(银版);2011年02期
翟麓;;[J];健康天地;2011年05期
雷明;;[J];健康博览;2010年03期
严仕洁;;[J];求医问药;2011年08期
江蕙芸;;[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J];人人健康;2011年11期
白冰;;[J];食品与健康;2002年11期
;[J];伴侣;2011年07期
文宁;;[J];大家健康;2010年06期
;[J];父母必读;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德才;郑新春;;[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陈仁惇;刘继鹏;刘广青;侯祥川;;[A];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营养)[C];1964年
王之禹;雷云珊;;[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赵志韵;;[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9年
周岚;张鹏;郝维;曹济民;;[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何志谦;周俊梅;;[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妇幼营养学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朱清华;梁杏兰;郑有均;周章群;刘艳;;[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张立实;冯曦兮;赵锐;吴紫华;;[A];四川省营养学会1997年学术会议暨妇幼营养保健学习班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邓波;崔越;谢自萍;李洁;;[A];四川省营养学会1999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王兰芳;李京力;;[A];全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仲品;[N];大众卫生报;2000年
叶子;[N];中国人口报;2003年
南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霍寿喜;[N];中国档案报;2001年
天涯;[N];保健时报;2005年
;[N];医药经济报;2005年
;[N];中国医药报;2000年
刘英;[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N];保健时报;2005年
王黎生;[N];健康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征;[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利;[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世界有时差 那日期有差别吗 没挂国家每天的开始都是12点吗_百度知道
世界有时差 那日期有差别吗 没挂国家每天的开始都是12点吗
提问者采纳
日期有差别,每个国家每天的开始都是当地时间凌晨0点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日期有差别每天的开始都是0点
比如现在是晚上 美国是白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计算世界各地的时差_百度知道
怎样计算世界各地的时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时差就是同侧大减小,加的是时差,不同侧用+,西侧用减。比如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用加。减得是时差,东8区已知某一地点时间,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用加
东加西减,每15度1小时。加/减的是时差,同侧大减小,异策用加。比如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用加,,东8区(北京),西五区时差就是8+5=13
东加西减,每15度1小时
根据经度可以计算。
其他类似问题
34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时差的相关知识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天津大学办公网
【教育观点】中国高教与世界有多大“时差”?
[16-04-12 10:02:59]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仅11.7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3559万人,增长超过300倍,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增长超过140倍。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布的第一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这份报告从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5个角度,在为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简笔勾勒“自画像”的同时,也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坐标轴上,既为中国高等教育标注了相应的坐标,又用国际量表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一些学科专业建设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从规模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为世界最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数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平均每五个大学生中至少有一个是在中国高校接受教育,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根据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4年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基础研究保持绝对优势,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获奖数量、科技论文、科技专著占据了全国70%的分量,高校成为国家科研成果的产出“大户”。
  但是,随着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刚刚追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中国高等教育又史无前例遭遇一次历史的转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全球工业界发生了一连串让人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相推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新战略,谋划领跑未来的世界工业。
  这是一场同在一个时区、没有时差的国家科技实力拉力赛,其背后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早在2008年,美国就率先推出“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至2013年又陆续制订“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系列改革计划,全面部署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控制全球制造业制高点。
  ——2011年,有“欧洲经济发动机”之称的德国推出“工业4.0”,并将其纳入“国家高技术战略2020”,通过将新一代互联网引入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确保德国产业竞争力提升。
  ——2013年,日本实施“日本再兴战略”,通过推行产业重振计划、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和国际发展战略,发挥日本技术立国的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5月,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要领域寻求超越和突破,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跃升。
  世界工业发展的急剧变化和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作为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主力军的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支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历史留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然而,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对此给出清醒的评价: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不高。一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跟不上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契合度也不高。许多课题、论文低水平重复,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比较稀缺,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产业创新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许多高校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等相对滞后,不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因循守旧,专业设置、实验实训等在不同程度上与实际脱离。
           高等教育“质量之问”既考问中国,也考问世界
  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该报告显示,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28位,其中创新排在32位,而高等教育和培训则排在65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迈进,昔日的“象牙之塔”变身为“大众之厦”,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热潮。高等教育的“质量之问”,既考问中国,也考问世界。
  与世界高等教育对表,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质量建设方面确实存在不足。新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在给自己的“自画像”中这样自曝“家丑”:
  ——中国高等学校对国际上先进理念传播相对比较迟缓。国际上普遍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育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在中国高校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现实中,高校普遍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被压抑,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着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推动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但更需要在中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行国际先进理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
  ——中国高等学校对国际质量标准的重视和落实不够。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组织一直推行通用质量标准和“国际实质等效”,以经合组织、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也频频在全球推行“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全球大学多维排名”等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然而,这些提供“国际尺度”的质量监测评估项目,在中国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虽然通过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激发了一些高校的热情,但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参与面不够广,“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落实不够。
  ——中国高等学校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还相对淡薄。国际组织在呼唤质量文化的形成,发达国家培育质量文化的氛围日益浓重,中国高校却普遍缺失对自身质量深刻反省的制度文化。许多高校只是被动应对政府的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忽视自我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只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和动机。对于质量问题,学校往往更多是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不够等外部原因,而缺少对于自身不足的反思。
  此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认为,大学这样一个盛产文化的地方,却恰恰缺少自我质量保障、自我质量评估、自我质量监测的文化。实际上,这种文化的普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销蚀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不仅是教育家的价值认同,也是当代许多大国政治家们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世界之问。在“世界之问”面前,中国高等教育当何去何从?
  新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提出,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方面,必须要把自身质量建设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前沿方向,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强国比肩而行,以“国际实质等效”助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参与国际评估不断改革创新,主动用“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文化指导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加快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主动用国际比较的眼光检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差距,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适时推出中国主导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评估、排名工具,尽快成为国际教育评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尽快完成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角色的转变。
          “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仍在艰难的转轨途中
  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启动大众化进程以来,大学课堂上师与生谁主谁次的争论似乎尘埃落定,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几乎不约而同实现了一次历史转向,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由教为主”向“以生为主”的价值转向,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价值重构的同时,溢出效应也在快速形成。在2015年6月召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九届部长会议上,博洛尼亚进程的47个成员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代表一致通过了《埃里温公报》,并明确提出,“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与学技术,密切教学、学习和科研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化和落实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通过对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786所高校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度和2014年度)进行抽样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4个省份481所高校中,有近1/3高校(146所)在质量报告中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位”等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
  哪里有新理念,哪里就有新实践。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国际上逐步形成“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理念,质量评价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旨在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比如,以经合组织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发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从2011年起在全球试点和推广。其测试强调“成果导向”和“以生为本”,关注大学教育的“增值”,主要集中于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否具备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这种变化意味着世界高等教育关注焦点直接指向大学到底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和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以此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的适应性。
  国际主流趋势直接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转向。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也正在从重视“教师是否教得好”转向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从重视办学资源条件、教学过程监测转向更加关注对毕业生使用效果的追踪评估。
  “中国超过英、法、德,成为仅次于美国、拥有全球顶尖学科的大学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充分证明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推算,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到或超过40%,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制定的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目标。在10年或更短时间内,预计将达到50%,逼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类似的变化,每天都在上演。正如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前主管贾米尔·萨尔米所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高等教育的崛起,正在挑战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的图景”。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中国高校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解仍需深入,质量意识和文化相对薄弱,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质量意识、主体责任不强,质量文化相对薄弱;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高校办学绩效评价和科研评价不多,对参与国际监测评估项目重视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比例小,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
  对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亟须中国高等教育界建立一种瞄准机制,瞄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对表,不断推进改革,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信息来自:《中国教育报》
天津大学信息中心
Copyright (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高教与世界有多大“时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仅11.7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3559万人,增长超过300倍,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增长超过140倍。今天,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系列质量报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布的第一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这份报告从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5个角度,在为快速发展的简笔勾勒“自画像”的同时,也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坐标轴上,既为标注了相应的坐标,又用国际量表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一些学科专业建设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从规模来看,的“体量”为世界最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数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平均每五个大学生中至少有一个是在接受教育,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根据2014年度质量报告显示,2014年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布局调整和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基础研究保持绝对优势,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获奖数量、科技论文、科技专著占据了全国70%的分量,高校成为国家科研成果的产出“大户”。
  但是,随着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刚刚追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又史无前例遭遇一次历史的转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全球工业界发生了一连串让人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相推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新战略,谋划领跑未来的世界工业。
  这是一场同在一个时区、没有的国家科技实力拉力赛,其背后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早在2008年,美国就率先推出“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至2013年又陆续制订“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系列改革计划,全面部署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控制全球制造业制高点。
  ——2011年,有“欧洲经济发动机”之称的德国推出“工业4.0”,并将其纳入“国家高技术战略2020”,通过将新一代互联网引入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确保德国产业竞争力提升。
  ——2013年,日本实施“日本再兴战略”,通过推行产业重振计划、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和国际发展战略,发挥日本技术立国的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5月,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要领域寻求超越和突破,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跃升。
  世界工业发展的急剧变化和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作为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主力军的,能否支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历史留给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然而,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度质量报告对此给出清醒的评价: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不高。一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跟不上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契合度也不高。许多课题、论文低水平重复,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比较稀缺,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产业创新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许多高校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等相对滞后,不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因循守旧,专业设置、实验实训等在不同程度上与实际脱离。
  高等教育“质量之问”既考问中国,也考问世界
  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该报告显示,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28位,其中创新排在32位,而高等教育和培训则排在65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迈进,昔日的“象牙之塔”变身为“大众之厦”,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热潮。高等教育的“质量之问”,既考问中国,也考问世界。
  与世界高等教育对表,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质量建设方面确实存在不足。新发布的质量报告在给自己的“自画像”中这样自曝“家丑”:
  ——中国高等学校对国际上先进理念传播相对比较迟缓。国际上普遍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育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在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现实中,高校普遍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被压抑,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着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推动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但更需要在中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行国际先进理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
  ——中国高等学校对国际质量标准的重视和落实不够。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组织一直推行通用质量标准和“国际实质等效”,以经合组织、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也频频在全球推行“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全球大学多维排名”等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然而,这些提供“国际尺度”的质量监测评估项目,在中国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虽然通过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激发了一些高校的热情,但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参与面不够广,“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落实不够。
  ——中国高等学校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还相对淡薄。国际组织在呼唤质量文化的形成,发达国家培育质量文化的氛围日益浓重,却普遍缺失对自身质量深刻反省的制度文化。许多高校只是被动应对政府的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忽视自我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只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和动机。对于质量问题,学校往往更多是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不够等外部原因,而缺少对于自身不足的反思。
  此次发布的质量报告认为,大学这样一个盛产文化的地方,却恰恰缺少自我质量保障、自我质量评估、自我质量监测的文化。实际上,这种文化的普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销蚀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不仅是教育家的价值认同,也是当代许多大国政治家们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世界之问。在“世界之问”面前,当何去何从?
  新发布的2014年度质量报告提出,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方面,必须要把自身质量建设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前沿方向,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强国比肩而行,以“国际实质等效”助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参与国际评估不断改革创新,主动用“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文化指导质量建设,加快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主动用国际比较的眼光检视发展的成绩和差距,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适时推出中国主导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评估、排名工具,尽快成为国际教育评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尽快完成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角色的转变。
  “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仍在艰难的转轨途中
  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启动大众化进程以来,大学课堂上师与生谁主谁次的争论似乎尘埃落定,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几乎不约而同实现了一次历史转向,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由教为主”向“以生为主”的价值转向,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价值重构的同时,溢出效应也在快速形成。在2015年6月召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九届部长会议上,博洛尼亚进程的47个成员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代表一致通过了《埃里温公报》,并明确提出,“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与学技术,密切教学、学习和科研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化和落实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事实上,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通过对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786所高校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度和2014年度)进行抽样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4个省份481所高校中,有近1/3高校(146所)在质量报告中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位”等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
  哪里有新理念,哪里就有新实践。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国际上逐步形成“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理念,质量评价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旨在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比如,以经合组织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发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从2011年起在全球试点和推广。其测试强调“成果导向”和“以生为本”,关注大学教育的“增值”,主要集中于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否具备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这种变化意味着世界高等教育关注焦点直接指向大学到底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和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以此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的适应性。
  国际主流趋势直接带动了的价值转向。近年来,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也正在从重视“教师是否教得好”转向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从重视办学资源条件、教学过程监测转向更加关注对毕业生使用效果的追踪评估。
  “中国超过英、法、德,成为仅次于美国、拥有全球顶尖学科的大学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充分证明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推算,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毛入学率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到或超过40%,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制定的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目标。在10年或更短时间内,预计将达到50%,逼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类似的变化,每天都在上演。正如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前主管贾米尔·萨尔米所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高等教育的崛起,正在挑战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的图景”。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解仍需深入,质量意识和文化相对薄弱,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质量意识、主体责任不强,质量文化相对薄弱;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高校办学绩效评价和科研评价不多,对参与国际监测评估项目重视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比例小,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
  对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亟须界建立一种瞄准机制,瞄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对表,不断推进改革,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日第3版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闻热词榜
数据加载中……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最新进展!
“中国梦·申城美”2016年度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拉开帷幕,让这群优...
比起“运动式维权”,更重要的是维权常态化,“天天3·15才是真的...
今天上午,市民陆女士向本报反映,她要表扬上海体育学院的一位学生杨皓。
本月14日,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发布了新增的4款20...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美创意动态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