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从古墓穿回了女主穿越到原始社会会,掉在了一条河里被两个部落的人看到了,跟

洛阳古墓博物馆_随笔攻略_随笔知识_随笔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的景陵(北魏世宗室武帝陵)村。占地约3公顷。1987年4月对外开放。
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夏代始,计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多埋葬在洛阳一带。特别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因埋葬东汉皇帝,遐迩闻名,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晋、北魏皇家陵园均建其上。墓冢垒垒,星罗棋布,十分壮观。第一期工程,即历代典型墓葬区。第二期工程,即发掘修复北魏景陵,搬迁复原北魏清河文献王元怿墓和江阳王元叉墓及其部分附属工程.。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画馆三大展区。该馆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计有汉白玉雕成的仿汉门、序幕大殿和东西两侧殿。东侧殿设有原始社会、夏、商、周墓葬模型陈列室,历代葬具陈列室,丧葬仪式陈列室。古墓群距地表 7米。地下建筑呈“回”字形,分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精品厅,两汉厅、魏晋厅和唐宋厅陈列有关朝代的典型文物,精品厅陈列两汉典型艺术品和墓室壁画临摹画。连接四厅的墓道两侧是搬迁复原的历代典型古墓葬。第一批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至北宋历代典型古墓共22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地下部分设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各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是复原的历代古墓群。首批搬迁复原的有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历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晋关内侯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玮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另外还有宋代五座仿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结构灵巧,或布局严谨,或性质殊别;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壁画,或表现打鬼仪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绘天体星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场景。墓中均随葬有丰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称的上是国之瑰宝和艺术杰作。记载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可谓是补正史书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内还陈列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历代葬具和丧葬仪式,以展示洛阳历代墓葬的演变和时俗风尚。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直径110米,现高24米,气势壮观,结构完整,墓室内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可使人们系统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对北魏时期的葬俗及陵寝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位于古墓博物馆西院之魏宣武帝景陵,与其父孝文帝之长陵遥遥相望.1、两汉墓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西汉和东汉墓10座,其中壁画墓6座,多用大型空心砖砌筑,壁画内容有历史故事、羽化升仙、傩戏打鬼、天象星宿、封禅神祗、宴饮出行等。东汉墓有5座,多是宴饮、出行、使乐和天象等接近现实生活的题材。, (1)、东汉出行图壁画墓:1984年发现于偃师杏园村。该墓坐北朝南,为砖石结构,由斜坡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6部分组成,全长35米,最宽处8米,墓道长20米。由于曾遭盗掘,发掘时仅有一些陶器和近百枚铜钱。由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可断定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壁画内容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该墓壁画主要有出行图和庖厨器物图两幅。其中,出行图壁画绘在前堂距地面高1.35米的南、西、北壁上,从南壁甬道口开始,依次转折到西壁、北壁,画面衔接,内容连续,画幅长达12米,宽0.6米,共计绘出9乘安车、70多个人物、50余匹奔马,是研究东汉车骑导从制度和服饰装束的珍贵资料;庖厨器物图绘在北壁东段出行图之下。该墓壁画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充分体现了汉代绘画古拙质朴和雄浑奔放的特点,题材上的写实和表现手法上的写意浑然一体是其主要特征。壁画故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前室的三面墙壁上,都绘着宽0.6米的壁画。出于保护的需要,壁画用玻璃罩与外界隔开,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画面的内容:大量的人物、成行的马队、飞奔的马车,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出行队伍……画面色彩深沉厚重,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与西汉时期的浪漫、唯美画风相比,这一时期的艺术更多的是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2)东汉永康元年墓:1970年洛阳唐寺门村。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即公元167年。砖石结构(汉以后才发现),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墓葬制度的划时代变革。(3)西汉空心画像墓:1985年洛阳宜阳县发掘的。是稀罕中晚期时候,用大型空心砖修的。砖上有画:避邪;表现墓主日常生活;神话故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4)西汉卜千秋壁画墓:是1976年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因为在该墓的随葬物中由一枚铜制印章,上面阴刻有“卜千秋印”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是贵族。该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从其建筑深邃坚固、结构工巧、随葬物品以及壁画内容来看,当为一个郡级官吏的墓穴。整个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则由特制的空心砖装配而成。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从内容看,该墓壁画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打鬼图。在主室后山墙正中画一个猪头大耳、熊面的怪兽,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红裙,二目圆睁注视墓门,正张牙舞爪作驱赶捉拿状,奋力将墓圹冥府的鬼怪全部从里向外赶出,怪兽之下左绘青龙,右绘白虎。据考证此图所画为“方相氏”,即古代举行傩戏仪式时打鬼的首领。在举行大丧时,“方相氏”先在灵柩前驱疫,然后进入墓室“以戈击四隅”,逐除地下恶鬼。这与壁画内容相吻合。方相氏下边所绘的青龙、白虎则是为了避邪,同时也是为打鬼助威。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妇升仙图。升仙图从前至后依次为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青龙、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人神鸟兽的形象。在整个画面的近两端处画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飞鸟,月中有蟾蜍、桂树。这两个内容,充分说明了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这个神奇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图中日月的两侧分别画有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绘制较为逼真清秀,与古书所记载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基本符合。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方夷族部落的酋长,后与女娲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这种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两大部落之间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绘画艺术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绘制成交尾形象,用其来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卜千秋夫妇绘制在伏羲的一侧,女在上,男在下。妇骑赤色三头凤,手捧三足鸟,双目紧闭,凌空飞行,夫乘一龙,状如一舟,手持弓,闭目,前有一兔,后随奔狗,旁有一蟾蜍,均为云中飞奔状。显而易见,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妇乘龙凤飞往仙境的场面。另外在主室的内门额上还绘有一幅人首鸟身像。此像中人首长发髻,两缕黑发下垂髻角,两长耳平伸,舞动双翅立于山岳之上。这里画的就是仙人王子乔。从此图的位置和室顶平脊上的升仙图相互联系起来看,恰好达到了“千里乘龙,至此结穴”的效果,说明墓主人最终也成了神仙。(5)烧沟西汉壁画墓:这座墓位于洛阳金谷园车站以东、烧沟村以南,五十年代初发现,1957年发掘,1986年搬迁到古墓博物馆。此墓为洞穴砖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砖装配,耳室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成。该墓内彩绘壁画内容包括“神虎噬旱魃”、“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日、月、星象图,以及和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羊头雕塑,还有反映乘龙升仙的透雕画像砖,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较大的影响。“神虎噬旱魃”壁画位于墓门背后。其左半部用淡墨画树一株,枝干弯曲,叶呈红色,树梢间有黑色飞鸟,似不敢停留。树上搭一件红色衣服,树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头部。裸女的长发缠绕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作挣扎状。画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红衣、红树梢和乱飞的鸟,象征大旱时象火烧一样的情况。在自然灾害中旱灾所影响的面积比其它灾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当时人们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另外画面正中偏上处有一高浮雕羊头,象征吉祥。旱情解除,就可谓吉祥如意了。“二桃杀三士”壁画位于墓室中部隔墙横梁上。《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于搏虎闻”。但他们三人恃勇居功,目无名相晏婴。于是,晏婴劝说景公: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婴用两个桃子设计,使之“计功而食桃”,结果三士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在所谓的“仁”“义”思想支配下,皆扶剑自刎。整个壁画几乎没有背景,其着重点主要放在11个人物的描绘上。11个人物按情节可分为三组,右侧一组为三士,都束发,穿宽袖袍服。最右边两人昂首相对,一位抽剑,一位按剑,画面意思是指“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的公孙接和田开疆。他们二人“皆反其桃,挈领而死”。俯身就几者为古冶子,他见二人自杀,就说:“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因而“亦反其桃,挈领而死”。整个画面所选择的瞬间,都是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刻,给观者留下联想的余地。中间一组五人,居中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卫,右侧一侍卫跪在地上,似乎在禀告“已死矣”。整幅壁画不仅在情节上连贯呼应,而且也避免了画面人物布局的呆板。幕后室的后壁上绘有“鸿门宴图”。背景为起伏的山峦,正中画8个人物。居中席地而坐、侧身对饮者为刘邦与项羽。项羽居右,右手执杯,上身前倾作劝酒状;刘邦居左,上身亦前倾,注视着项羽举止。项羽右侧二人庖厨,背后悬钩上挂有大块牛肉和牛头。刘邦左侧、两腿分跨、目视项庄者,就是项伯,他有意在掩护刘邦。画面左边手握利剑、张牙舞爪者,便是项庄,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这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幅壁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将这一富有传奇故事性的复杂情节集中表现出来,并且充满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一个个人物不同的心理状况跃然而出。这座墓是夫妇合葬墓。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接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墓前室顶脊由12块长方砖构成,彩绘日、月、星象图。这是古墓葬“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实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2、魏晋展区共有5座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1)西晋裴祗墓:西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砖石墓。西晋大司农、关中侯裴祗死于八王之乱。是有代表性的一家老少三代同时死同时葬的墓。涉及“八王之乱”的历史,墓志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河阴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出土有 100多件造型俊美的陶俑,显示出皇族的威赫权势和富贵,也表现出北魏清风秀骨、俊逸形象的雕塑艺术作风。 (2)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正始八年是247年。墓主是三国魏主齐王曹芳。全墓由前室、后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盘、灯、俑、井、磨、灶、碗、鸡、猪、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偶件管状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是洛阳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座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的墓葬。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北魏元巶(zhao)墓:发掘于1965年。常山郡王元巶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土洞墓,随葬物品115件,彩陶、陶俑、墓志。元巶(505——528),北魏孝文帝子孙丞相清河文献王元怿次子,死于河阴之役,武泰元年契胡族酋长率军进攻洛阳胁迫朝中百官至河阴,杀太后、小皇帝及百官朝士两千余人。(4)北魏元暐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唐宋展区共有2座唐墓5座宋墓。宋墓都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多绘有壁画,或砖雕人物花草、朱门假窗、斗拱飞檐,可视为立体的“营造法式”,壁画题材、内容、色调、风格上均与汉唐不同,展现了宋代家庭及社会生活的场景。精品墓道两侧复原有4座洛阳出土的最好的壁画墓。(1)、唐李嗣本墓:李嗣本夫妇,唐中宗景龙三年,砖砌天井壁龛墓。天井壁龛墓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天井:便于建墓时出土,壁龛(kan):放随葬物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2)唐安菩墓:1981年发掘清理.安菩夫妇是西域安国人。唐定国大将军。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土洞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质料可分为三彩器、单釉器、陶、瓷器、金、铜、玛瑙器及石刻等类。三彩器形制较大,造型优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镇墓兽、马、骆驼、牵马俑、牵驼俑、骑马俑等。这批三彩器不仅胎质坚硬,施釉均匀,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量多类聚,堪称洛阳“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阳的唐三彩艺术,早在初唐阶段已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这为洛阳唐三彩的断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墓中出土金币一枚,直径2.2厘米,重4.3克,正面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为带有翅膀的胜利女神像,两面均有铭文。据鉴定,这是东罗马皇帝福克斯的铸币。这枚金币是洛阳出土的第一枚也是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枚外国金币,它与1955年洛阳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无疑都是丝绸之路的遗物。特别是安菩墓志,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确切年代(唐中宗景龙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国属、家世及其身世等情况,而且对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北宋宋四郎墓:该墓于1983年被发现。宋代乡村大户的家族墓。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八角形仿木结构砖石墓)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外,七面墙壁皆有壁画和假窗。迎门的一面,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在下垂启开的红色帷幕下,夫妇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女墓主梳高发髻,身穿红色衣裙,夫妇二人脸形圆胖,相对微笑。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食品,另外还有一名男仆和两名女仆,三侍者身躯矮小,以示身份低微。这种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侧,是突出、夸张主题的艺术手法,世界各地都经常采用。而在我国汉魏至宋代的壁画上也突出主题,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视觉上更和谐、舒服,并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墓门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孝子故事。进门左侧靠内一幅,画面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笋破土而出,当为孟宗“哭竹成笋”。铭砖位于墓门上部正中,此墓建于靖康八年即靖康元年(1126),。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4)、二号宋墓:北宋晚期。圆形仿木结构砖石墓。它的棺床一侧有一排牡丹和山羊的方砖,牡丹:富贵之名;山羊:吉祥之意。该墓墓葬形制与宋四郎墓基本一样。但其墓门外墓道右侧有一侧室。该墓平面作八角形,顶部用叠涩构成八角形藻井。壁间有壁画七幅。迎墓门第一幅绘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一侍女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风,前侧立二人,年长者躬身作禀告状;年轻者肩扛扁担,扁担上系绳索。此画面颇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辞。第四、五、七幅皆为砖雕假窗,第六幅砖雕圆茶几一件,几乎进一半凸出于墙面,成为镂空透雕。该墓还有许多砖雕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一共复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砖砌仿木结构,雕梁画栋。不过,墓室无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寝合成一体。墓室周壁或雕饰孝子故事、奇花异草,或彩绘墓主夫妇宴乐的风俗壁画,是宋代西京洛阳一般商人与官吏、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现。这些砖雕画面的突出特点是背景简单,而人物形象皆为高浮雕,有些近乎圆雕。洛阳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葬,是洛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内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彻上露明造”,加之雕饰的门窗隔扇,将墓室建筑绚丽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结构砖雕的建筑形式和“朝着柔和绚丽的方向发展”的建筑风格,是宋朝这一时代十分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宋代建筑已开简化之端,斗拱负荷的机能与汉唐时期相比已开始减弱。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梁架结构的变更,斗拱比例更为减小,补间铺作的朵数大为增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1、不同时期的墓葬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2、“事死如事生”的法则经久不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堪舆学说”影响巨大。这几点可以从墓室的大小、结构、葬具、随葬品清楚的表现出来。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面对生离死别,古人是无奈和幼稚的,但他们对丧葬活动的热情和重视,使短暂的生命在“死”后获得永生。而千百年风雨过后,丧葬制度的体现及其产物——陵与墓,使祖先们生时的荣耀和辉煌不再仅仅存在于卷帖浩繁而描写枯燥的文献里,更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的高冢深穴里。这些陵墓、坟丘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墓葬文化,更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攻略推荐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李继生)
提要:本篇运用大量古籍资料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结合考古新发现及笔者对众多的古遗址、古地名之考证,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之祖盖源于泰山、蒙山前的古雷泽一带和古冀州汶泗流域。这里既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也是三代之祖的原始居地;既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多方论证了“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的历史真实,从而拨开笼罩历史天空达两千多年的迷雾:三皇五帝,特别是其中的炎黄及其裔三代之祖均源于东方,后西迁中原。
正文:远古帝王主要指三皇五帝及其相关的盘古氏、女娲氏、无怀氏、有巢氏及蚩尤、少昊等部落首领。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现代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多认为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学术界以为其说起于战国。三皇五帝究竟为何许人也?传说不一。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序》和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是伏羲、神农、黄帝;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为天皇、地皇、泰皇,系指天神、地神、人神太昊;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纪》以为伏羲、女娲、神农;东汉班固等编撰《白虎通》以为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几种说法:《帝王世纪》:“少昊、颛顼(高阳)、高辛、尧、舜”;战国史官撰《世本.五帝谱》、西汉戴德《大戴礼R26;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笔者综上所述,三皇以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纪;五帝以《史记.五帝本纪》为纪。此文即以《帝王世纪》、《五帝本纪》为本。晋代文献记载:皇甫谧表弟梁柳曾在山东任城阳太守,得先秦古籍送谧,因作《帝王世纪》传世。史学家王献唐认为:“皇甫谧乃尽合经纬二派,并炎黄两族史迹,纂为《帝王世纪》。上下通为一史,开后世之古史籍之先河,其功甚伟。”(1)据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及笔者之研究,再结合考古新资料,证实远古帝王及夏商周三代之祖盖源于泰山和蒙山地区。这里恰恰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原生地和集中地。
泰山,古称大山、昆仑山、岱山,又称岱宗、泰岱、东岳。它位于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之上,巍峨峻拔,雄伟壮丽,古谓“中央之大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其地层以25亿年之前的太古界泰山群为主,是一套巨厚而复杂的变质岩系:向东延伸与鲁山、沂山群相连,共同组成泰沂山脉,成为齐鲁大地的脊梁;向东南延伸与徂徕山、蒙山相接,与北来的沂山群相连,结体为沂蒙山区。
蒙山,古称钟山、崇山、苗山、会稽山。这里是柴汶河和泗水及浚河的重要发源地。春秋时属鲁,位居鲁东,又称东蒙、东山。故《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它发脉于泰山,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县境,绵亘75公里,素有“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之称。它怀抱古雷泽,左揽沂沭之河,右携汶泗之水,湖泊遍布,川流纵横,不仅宜于古人类生息,更宜于东夷人开发农渔畜牧及手工业。
泰、沂、蒙之山凌驾于鲁中丘陵之上,形成三角鼎立,而这三座大山的周围便是最适应古人类溶岩穴居的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同时也是后来者——东夷人躲避大洪水的“安全岛”。约在6000年前,泰沂山区为山东岛,鲁西南、鲁西北均为海和湖;在50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蒙山一带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从动物遗骸、孢粉组合、硅酸体等有关环境资料分析,这时气候温暖而湿润,属亚热带景观。在5500年前的早期阶段,处于大西洋期,又称之谓气候最宜时期,温度比现在高5℃左右,降雨量较多,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并含少量亚热带成份:森林茂密,草木繁盛,水域宽广。东夷人就是在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中华文明;4000年前左右,尚有原始森林和野象等大型食草动物,至夏商时,这里仍是气候温暖,草木蕃茂,大象出没。
泰沂山区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改道,仅在两汉400多年间就决口达16次之多②,每次决口、改道就是一场毁灭性的大屠杀。而中国第一大河的长江却与黄河相反,是一条慈善河,为6300多公里的流域之人民带来了众多的利益。但他在历史上却出现较迟,当黄河流域已达到相当高的文明水准时,长江流域还是一片蛮荒。长江与黄河相距甚近,而中国文明却发生在黄河,这使不少未深入研究泰沂山区自然环境背景的中外学者甚为疑惑。尼罗河泛滥后留下的是沃土,孕育了埃及古文明;黄河决口后留下的却是一片黄沙。然而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因有泰沂山区这座“诺亚的方舟”而孕育了古代文明。
泰沂山脉和沂蒙山区,东临大海,西襟黄河,南瞰江淮,背依古济水,四渎环围,物华天宝。正因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泰沂、蒙山地区成为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著名的东夷文化、海岱文化,并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居住着四五十万年之前的“沂源猿人”和五万年前的“新泰智人”。新石器时期,这里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诞生了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族系列文化。春秋战国时,由于盛行“阴阳五行”之说,泰山遂为东方的总代表,使其成为大山崇拜、东方崇拜、太阳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道德崇拜的结晶体:按阴阳家之说,泰山是阴阳交代之处;按天人合一之论,泰山是天地相交之地;按五行东方为木,木是日出扶桑之地;按四时东为春,乃万物发育之所;按五常为仁,仁是天地之大德;按八卦为震,震是紫气之源;按九天东为苍天;按星宿为苍龙星座,故“泰山为龙,华山虎”。所以泰山当然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五岳独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苏秉琦在《加强泰山大文物的研究》③中认为:“泰山是个大文物,是东方部落原始文化的神山。”清代方志学家阮元在《泰山志.序》中言:“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
《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奄国在曲阜)有龟蒙(龟山与蒙山),遂荒大东(据而有之)。至于海邦(音封,边之意),淮夷来同(来朝见)。莫不率从,鲁侯之功。”这是春秋初,鲁臣为鲁僖公派兵伐淮夷获胜而告祭祖庙所作之歌。其优雅动听的歌声将泰山、龟山、蒙山、大海自西而东连为一体,这博大精深的海岱文化内涵着实让鲁侯欣喜若狂,引以为荣。
原山东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在《东土古国探索》④中说:“国家的诞生标志着文明的开端,文明起源实际上就是国家的起源,黄帝登帝位就是文明之始;城的出现并不标志国家的诞生,都城的出现才是国家的诞生,东方私有制的出现到国家的诞生,大约走了近千年的历程。”中华文明虽然是多元论,但最早迎来文明曙光的是以泰沂、蒙山为中心的东夷人。这是多种古史资料看法一致、近现代史学家一再论述和考古资料多次证实的事实:远古人最崇拜的中央之大山泰山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蒙山是中华原始民族和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而那座自汉武帝之后困惑世人两千多年的神秘大山昆仑山,也顺理成章地被近现代知名史学家台湾著名学者苏雪林女士及大陆何幼琦、徐显之、何新等破译为泰山;让司马迁也难以断言的《山海经》中的神鬼怪兽早已被释为4100年前,分布于山东中部泰山、沂山、蒙山周围的氏族部落图腾文字画。儒家以为《山海经》系尧舜时期;道家以为是黄帝至禹夏时;当代学者皆定为4100年前之事。围绕昆仑山的七条大河、三个大海在泰山、蒙山的地望上得到了合理解释:赤水即沂水或汶水、若水(弱水)即汶水、流沙即泗水、洋水即沭水、青水即肥河、黑水即小清河(今黄河下游)、河水即黄河;南海即今黄海、北海即今渤海、古渤海即今巨野泽。所以,泰沂、蒙山一带古谓中土、中都、中央之国、中国、冀州,是政治文化中心,故必是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为还历史真实,特将远古帝王之历史渊源稽考如下。
一、三皇盖源于蒙山前的雷泽一带&&&
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神话时代》⑤中言:“有一些历史学家非常瞧不起神话在历史中的实质地位,但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从神话的内容,我们可据以了解初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应。”他在书中还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和信史时代。以此而论,伏羲女娲与盘古、燧人、无怀、有巢氏、神农氏为神话时代,古人奉为神;而黄帝至尧舜为传说时代,即半人半神;夏商为半信史时代;西周至当今为信史时代。李学勤在《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⑥中说:“任何一个民族古史的开端必然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而神话里也必然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容。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疑古思想,从信古、疑古到释古、考古是个过程。古史里有神话,神话里有史实的因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燧人氏、神农炎帝及与之相关的创世主盘古和蚩尤都起源于蒙山太平顶前的汶泗上源雷泽一带和沂沭流域。
<font COLOR="#、伏羲女娲及其族裔。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及《淮南子》等,1942年在湖南长沙所出土的战国楚国帛书上讲的就是伏羲女娲的古史,说明那时在这一地区就流传甚广。
雷泽与华胥氏。《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宋太宗命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华胥氏为太昊之母,为母系鼎盛时期,即史称“女儿国”之首领,华族之祖,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左右,《列子.黄帝》言华胥国为理想之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已,不知疏(关系近远)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由此可见母系社会太平盛世一斑。
雷泽又称服泽,《墨子.南贤中》:“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尧得服泽之阳”。王献唐认为:古“华”读“敷”。王子襄《泗志钩沉》:“泗水东七十里伏山,亦作服、负、浮、包,亦名浮丘……所居有泽,因名莱泽,音特作雷泽……湖心突起攒石,立秋后水泄石窦,其声如雷,雷泽之雷义起于此。”故雷泽亦名服泽。清光绪《费邑古迹考》也言:湖中有漏眼,“石穴天成,大如车轮……春夏积水,秋冬涸竭,将漏之时,声闻数里……水盈时,周围可二十里”。旧志书言在泗水治东60里,北有伏山,伏山之名既与伏羲有关。史书又言,古谓在鲁西南今菏泽市。今考尚留存的古雷泽遗址,位于蒙山太平顶前,即以平邑县仲村镇回龙庙村为中心的广阔低洼地带:东至龙居庄,西至泗水贺庄水库,北到仲村镇岐山庄南的兴民村,南达白马村、舜帝庙村,共计68平方公里。这一带就是古雷泽区,源于浚河与泗水上游。原是一片湖泊,后为沼泽地,建国后逐渐干涸。至今这一地带仍叫雷泽或服泽。
据陪同考察的《平邑县志》主编徐斌讲:“古雷泽区至建国后还存留,约有四五万亩的水域,在泗水历山镇及平邑的平邑镇、仲村镇之中,有20多个村庄,与古文化、古遗址有关的自北而南有岐山庄、回龙庙、临城村、荒里、马日头村、牛家庄、庞君庄、原宪屯、流庄、舜帝庙村、白马庄、凤凰庄、贺庄等。我的家在临城村,原名小粮庄,小时候到处是水,经常在高梁地里摸鱼。”回龙庙村村民亦讲:“我们庄原来叫龙庄,因庙里有龙神,后来龙跑了,玉皇大帝大发雷霆,龙又回来了,所以叫回龙庙。从此这个雷泽湖也叫雷震湖了。我们庄的西边叫漏泽湖,听老人传,过去经常有水桶漏进湖底,后来却在西边泗水的泉林捞出来了。建国初,每到盛夏初秋,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只能种一季高梁,每到快砍红高梁时,满地里是大红鲤鱼,有的竟有三四斤重,老人说是龙王爷爷送的礼物。到了1958年之后在西北开水渠,把水引入泗水的贺庄水库。后来又在东南治理了跃鱼沟,增加泄洪,开渠放水。从那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农田。不过至今,我们庄周围仍然是遍布湖水。”笔者乘车考察时,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庄稼,这里是个天然的大盆地:北方与东方被蒙山所围;南方与西方为尼山山脉的历山和凤凰山所环绕;中为湖泊干涸后的沃洲。今舜帝庙村北有明代碑,题曰“雷泽湖”。
近几年在雷泽东缘平邑镇白庄村西的天然岩洞里,出土了约8万年前左右旧石器晚期的打击石器、石斧、石锤、兽骨、李氏大象等;在湖北缘仲村镇南北昌乐和原宪屯、临城之间出土约万年前左右细石器时代的石器达180多件;西缘与南缘有众多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但查《中国历史图册》先周无雷泽,巨野泽见于西周;大野泽出于战国,在巨野泽北。笔者疑为后人将大野泽误为雷泽。所以《汉书。地理志》曾释“在济阴城阳县西北”。但王献唐以为泗水之雷泽较菏泽之雷泽更古老。
关于华胥氏,笔者今考泗水东北和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北毗邻着华胥山,在新泰南境,今称黄山寨。春秋时,华胥山一带曾设华胥国,因山而名,汉置华县。这里还有古华渚,今称大黄沟,又有泉林。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祖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今泗水东有黄山、黄山寨或黄粟山,乃华胥山讹变……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点、山泽名,殆即泗水一带。”
伏羲女娲伏羲氏,为东夷族领袖,号为“人文初祖、百王之先”。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大昊是也。都于陈,东封泰山,立一十一年崩。”据此,伏羲女娲皆生于雷泽之成纪。唐李冗《独异志》又将伏羲女娲演绎成“宇宙初开时,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这是典型的母系社会族内血缘群婚的反映。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氏又称太昊氏,始画八卦,教民结网从渔,发展狩猎、畜牧,又教人养蚕纺织,发明兵器,改革群婚制,主张婚配,由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图腾为龙,以龙为官。
古史言:太昊“作都于陈”。《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昊之虚也。”陈即与鲁西南相近的河南淮阳,这里即是太昊之都,也是葬身之处。陵墓在城北2公里处,占地500余亩,周长150米,高20米;墓前有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俗称“太昊陵”。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太昊西迁之后的故虚,而原来之虚应在雷泽一带的汶泗流域。今与之南北相望的邹城西微山湖东岸的微山县两城乡刘庄村西有伏羲庙、伏羲墓及女娲陵,也应是西迁部族之故地。庙背依凤凰山,面向独山湖,建于女娲陵前的云台之上,创建无考,现仅存伏羲殿。《魏书.地形志》:“在高平(今微山县)有伏羲庙。”《济宁直隶州志》载,州东南70里有女娲陵、伏羲庙,自唐至清历代重修。今伏羲殿主体框架为宋代熙宁年间重修后的遗存。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羲之东方民族,原始必不发源于洼下之濮阳,而必别为高耸之地可避水灾者。以前泰皇一名及各种习俗,并奉祀伏羲诸国之地证之,必为泰山一带,其地固在山东为最高区域也……其源既明,则凡他处如濮县、永济各地,地名与泗水相同者,皆族迁名随,为羲族后徙所居,不能持此以为伏羲生长之乡也。”
《淮南子.地形训》“(扶桑木)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及《楚辞R26;天问》注:“华即日,太阳也。”后来道家把伏羲奉为太阳神,称太昊青帝,或谓昊天上帝、东皇泰一、扶桑大帝,属性为木,亦称春神,主要职责是辅佐泰山神治东岳,主万物发生。所以泰山是天的象征,“登泰山如登天”、“天地交泰”。于是泰山顶上有玉皇庙和青帝宫,扇子崖有太阳庙和天然太阳石图,后石坞有天然昊天上帝石。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唯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川;积芦灰以止滔水。”她也是人类始祖,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亦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她与伏羲在汉画像中的形象是举规蹈距,图腾为“人首蛇身交尾”。《太平御览》78《女娲氏》、《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均载其迹。女娲之木德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皆在东方,古昆仑——泰山桃花峪恰有五彩缤纷的彩石涧。
伏羲之裔东夷人以风姓、嬴姓为主,伏羲太昊为风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太昊部落联盟,后来由蒙山地区沿泗水往西南挺进中原,原居地留下了四支族众:风姓颛臾即其一,春秋都城故址在平邑东北20公里处的柏林乡颛臾村,今改为固城村。村北有方形城址,瓦砾遍地,多为春秋至汉代遗物。颛臾即孔子所言:“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负责主祀蒙山。周成王时,又予以重封,据清光绪《费县志》:“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主祭蒙山。”
在固城村东北4公里处有古蒙祠,为颛臾祀蒙山的主祭场所。《水经注》:“治水(即今浚水)东流,经蒙山下,有蒙祠。”唐天宝五年(746年)朝议大夫、琅琊太守李瑗曾在此立《蒙山祠记碑》。宋神宗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宋徽宗加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列于《祀典》,并改灵显侯为颛臾王庙。明代官方废祠,但民间香火不断。
《通志.氏族略》:“颛臾氏,风姓,伏羲氏之后,鲁附庸国,主东蒙及济水之祀。”据《读史方舆纪要》,西汉时,在颛臾故城西南设南武阳县,属泰山郡,东汉及晋因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颛臾县,属沂州;唐贞观初省入费县,1946年后入平邑县。
东夷人在西进中经“亢父之险”&#9318;东北端留下族众,发展为虞、夏时的有仍国,即春秋时的风姓任国,都址在今枣庄市微山县境内的仲浅村。夏初帝相曾娶有仍国君之女后缗为妻,后来夏政为后羿、寒浞篡夺,后缗逃回娘家生少康,少康曾任有仍国的牧正。商汤灭夏后,改封有仍国为任国,故《路史》言:“仍,太昊后,即任也。”另两支为宿和须句:宿在今东平大清河北岸的宿城,为周初分封71国之一,公元前684年被宋人逼迫迁江苏宿迁,一部留原地归于齐;须句在今东平西北老湖镇须昌城,公元前639年曾一度被邾国所灭,19年后鲁文公出兵伐邾夺回须句,但未复国,故城因宋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于此而圮于水,遂淤于东平湖底。再后,太昊龙族又挺进至今河南淮阳建都,将大汶口文化传播到京汉铁路以西至伏牛山一带的广袤中原,在此开始了大规模东夷与西戎仰韶文化的融合,为河南龙山文化的出现创造了前提。在今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墓葬内,曾出土用三组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这是以太昊为首的龙族带着虎族西进中原的有力佐证。
原来的太昊氏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任、宿、须句仍在汶泗下游。还有太昊之后的风国,在泗水流域建都,曾一度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其君主为风后,与黄帝同时期。黄帝在泰山会盟后,曾到风国向风后问“道”,且聘任为“三公”,共谋治国之方。故址在今泗水县西北中册乡丰(风)前庄、丰后庄和平邑中部的丰山、丰阳、凤凰村一带,附近还有风后岭。另外,其裔还有蒙、牟、包等族,均在平邑境:蒙族居于蒙山,蒙山由原始族名而名;牟族居武(牟)台、包族居保太(包台)。《楚辞.天问》:“桀伐岷山,何所得焉?”王逸注:“岷蒙音转,岷山即蒙山。”《国语.晋语》、《史记.外戚世家》、《吕氏春秋.慎大》、《荀子.解蔽》等载,有施氏原为喜姓,桀伐蒙山,有施氏兵败,因进妹喜,受桀宠爱,故未见伐。商汤灭夏时,桀和妹喜南奔而亡。
今平邑、新泰、泗水交界处,仍有很多与伏羲及其后裔有关的古地名:华胥山、华渚、华村、伏山、雷泽、泉林、浮来山、扶犁山、凤凰山、凤凰庄、风后岭、陪首山、陪尾山、历山、舜帝庙、荒里、东西流庄、回龙庙村等。在古华渚处的泗水县大黄沟乡演马坡村西南,恰恰有与伏羲时代相吻合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而与凤后庄相邻的柘沟乡朱家庄北侧,也有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平邑境内的浚河两岸则遍布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考古与古籍资料就是如此之结缘呼应。
继太昊之后的氏族部落为少昊氏,与黄帝同期,或谓黄帝长子玄嚣,约为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少昊,名挚,字青阳,因以金德王,故《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他是东夷族的首领,都曲阜,号穷桑氏。《帝王世纪》记之更详:“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即西陵国女嫘祖),黄帝时有大星如虹,X
L华渚。女节意感而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今曲阜东北有少昊陵。《古史考》:“少昊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或曰宗师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左传》:“其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官为鸟师。凤鸟氏,历正也。”所以,少昊以鸟为官名,以鸟为师,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工业和农业。春秋时的莒国和郯国即其后裔。《左传R26;宣公四年》(-605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左传.昭公十七年》(-525年):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设宴款待。昭子问郯子:“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耐,骈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成纪,故为成师而成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少昊下分24支,一直活动在汶泗流域,其裔除莒、郯之外,还有秦、赵等。后来其氏族接受西部仰韶文化,从而孕育出以颛顼为代表的统辖整个中原大地的大颛顼联盟。少昊后裔嬴姓者西迁秦地,成为秦人和赵人的祖先;莱夷一部西迁陕西,成为周人的发祥地;少昊时的古国炎帝裔祝融氏,原在蒙山下,后到泰山下,又西迁中原在今河南新郑建都;其裔斟寻在今潍坊坊子东北建都。五帝时代初期,以爽鸠为图腾的爽鸠氏部落国居于淄河中下游,其酋长曾在少昊氏部落联盟中任“司寇”。
盘古氏传说中称他为“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在混沌中居住了一万八千年,才创造了世界。所以《庄子.应帝王》曾云:“中央之帝为浑沌。”《山海经.西山经》:“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后人又将帝江演绎为黄帝。混沌孕育了盘古,盘古化生了万物,这恰恰与东岳泰山之神“发育万物”的权力完全一致。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广为流传,盘古死后仰天向东,头化为东岳,腹为中岳,左右臂分别为南岳、北岳,足为西岳。泰山当然就成为盘古的化身。1941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中,结合《述异记》中有“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的“龙首蛇身”恰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雷同,其图腾均为龙蛇形。从这一神话中进一步证明:盘古氏即伏羲氏。盘古是创世主,伏羲是人类始祖,一氏兼任两职,同人异名而已。今蒙阴与新泰交界处有盘古庄、老龙窝、双龙村等古地名,应与之有关。
<font COLOR="#、燧人氏及无怀氏、有巢氏。燧人氏就是发明钻木取火的人。《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官。”《礼含文嘉》:“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哈,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木取火。”遂结束“茹毛饮血”的时代。反映中国的原始时代,已经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教人熟食。其后裔发展为斧燧氏,曾与神农在汶河流域作过战。斧燧氏的后裔是舜和燧国。而尧舜时的古代驯象族就是东夷人有虞氏。这说明,这里还是五千年前泰山地区驯养野象的中心之一。燧国故址在今宁阳西北,东邻大汶口遗址,建都后迁至今东平县遂城村。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为平定宋国内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君会盟于北杏,遂君未到,即借此灭之。4年后其族众联合因氏、领氏、工娄氏和须遂氏四家,以献酒食为名将戍守齐人灌醉后全部杀死,不久即遭报复。西周中晚期,遂国国君曾铸青铜器《遂公盨》,其铭颂大禹治水功德。
无怀氏和有巢氏《帝王世纪》以为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共工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马丽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晋陶潜《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赞》:“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唐司马贞补《史记R26;三皇纪》、宋罗泌《路史》均记之甚简。但其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证明在蒙山前。如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云:“远古发明巢居的人,其初人民穴居野处,有巢教民构木为巢,居树上避兽。”古籍多言其“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唐徐坚《初学记R26;帝王部》引《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今泰山与蒙山间的徂徕山东南麓有礤石峪,内有古庙,为“巢父隐居处”,可见巢氏之影子。
<font COLOR="#、神农氏炎帝与蚩尤。神农炎帝又名大庭氏,姜姓,因以火德而王,故称炎帝、赤帝,又号烈山氏,以火为官。作耒耜,教人耕种,故又号神农氏,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炎帝约为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前期,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鼎盛时期。《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其人身羊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岡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9319;《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成而异德,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他初都于陈,后徙曲阜,故史称“大庭氏在鲁城内”。
何为少典氏?出自何处?《史记》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实指远古部落族名。王献唐依《伏羲庙残碑》考证:“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神农氏为神龙之子,必为伏羲之华族,也是崇拜太阳的太阳族,即凤鸟族。故《白虎通义》:“炎帝者,太阳也。”在汉画像石中为金乌鸟、三足鸟,即太阳神。吕思勉《三皇五帝考.神农与炎帝大庭氏》:“神农居鲁,鲁邻泰山,古代农业多始山林之间,神农号烈山。”《礼记.祭法》称神农氏为“厉山氏,又曰烈山。”郑玄注今本《礼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烈姓盖神农之裔。笔者以为“厉山、烈山”即舜耕之“历山”。
神农曾与泰山脚下的斧燧氏交过战,逼使斧燧氏归顺于神农,组成新的部落联盟。又任用东夷族的大英雄蚩尤与黄帝举行大战。《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这是炎帝时国家诞生之前的阵痛时期。吕思勉《三皇五帝考》及《古史辨》:“炎帝遗说实始东方,后乃随姜姓之西迁,流传至荆(两湖两广)豫,且入于冀方也。”又引制不定曰:“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也。三说符合,决非偶然。然则炎黄本同族,风气相去,必不甚远。”这又与《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相吻合。
或以为神农起于陕西渭水流域,即《国语》所言“以姜水成”为戎羌族的部落联盟,向东转移到中原在淮阳建都,后来才挺进到汶泗流域在曲阜建都。史传神农氏传十七世而衰。神农炎帝既是伏羲之裔,必为华族,“少典妃游华阳”。华阳者,华胥山之阳,绝非西岳华山之阳;“姜水”
即羊水,非渭水流域。羊水即洋水,今称沭水,其水上游有多条源流,自西而东有浚河、蒙河、东汶河、沂河、弥河。学者多称弥河古称洋水,但笔者疑为浚河即姜水、羊水,因唯此河之源与岐山相近。其祖居地姜水,旧言在今陕西岐山,这应是“随姜姓之西迁”之地名,原始地应是今山东平邑境西北隅岐山乡的岐山庄一带,这里恰是蒙山太平顶前泗水上源的华族发祥地:西北为华胥山,西邻华渚,前为雷泽,东为夏族的祖居地。《山海经》说炎帝之女女娃“弱于东海”及在东海煮盐的宿沙氏“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的传说,均证明炎帝为东夷人。
袁珂《山海经注.海经新释》案:“然‘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常羊山使为炎帝降生之处。《春秋纬元命苞》&#9320;云:“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常羊即尚羊,其与刑天断首之常羊、炎帝降生之常羊,俱在一地。刑天者亦犹蚩尤、夸父,奋起而为炎帝复仇,以与黄帝抗争也。常羊之北即是轩辕之国,盖轩辕、常羊一带均属黄炎斗争之范围。”据此进一步证明:蒙山太平顶前后及汶泗上游就是炎帝与黄帝、黄帝与蚩尤争战的古战场。华阳即华胥山之阳;西北是以龟山为中心的汶水上游轩辕之国;东为神农祖居地平邑岐山庄;西为炎黄大战的阪泉,即今泗水泉林;中为炎帝降生处常羊山。此地域恰位于雷泽湖北岸和西岸,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炎帝战败被黄帝驱至南方,崩后葬湖南省今濡县城南15公里的白鹿原,称炎陵。这里有规模宏大的铜墓建筑,前有胡耀邦题“炎帝神农氏之墓”石碑。
蚩尤《路史.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说文》:“蚩,虫也,从虫。”甲骨,金文蚩尤二字为或,也是龙的传人。蚩尤为东夷族军事首领,传其有81个氏族,9个部落组织,故史称“九黎族”。其创造冶炼,发明兵器,能万战万胜。《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与蚩尤同生于“神农氏弱,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伐”的时代,约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期。《初学记》卷9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音闹,泥坑之意)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蚩尤为何被杀?史言二说:其一他将神农后裔榆匡从曲阜驱至涿鹿后成为联盟首领,因榆匡求援于黄帝,帝擒杀之,代神农氏;其二,黄帝战败炎神,被驱至南方,蚩尤与夸父同为炎帝裔,夸父加入战团为神农复仇,故《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黄帝使臣)应龙(有翼之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尸子.地数》:“造冶者,蚩尤也。”《管子》:“蚩尤受葛卢之金而作剑、铠、矛、戟。”《太平御览》卷78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于是,天道难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八方。袁珂《海经新释校注》案:“炎帝兵败,乃又有蚩尤崛起以与黄帝颉抗。蚩尤者,炎帝之后,亦炎帝之臣也。”《大荒北经》谓:“蚩尤作兵伐黄帝,盖为兵败之炎帝复仇也。”
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太平御览》卷15引《志林》(晋虞喜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大荒北经》亦言:“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9321;。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又有古代神话传说述之较详。《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大战,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11),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庸城集仙录》又云:黄帝回归太山,王母遣使披云狐裘,以符授黄帝说:“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数日后,玄女下降,授黄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大破蚩尤,并使黄帝升天。这些史料有惊人的相似,黄帝回归泰山求战法,更证明他本是泰山人。其战场也应在泰山、蒙山前。
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亦杂叙蚩尤轶事:“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抵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其俗遂为立祠。”《龙鱼河图》又言:“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音舔)服。”蚩尤族败后,一部分退往南方,成为云贵高原苗族的先祖;一部分归服于少昊联盟。于是少昊与黄帝结盟,黄帝在泰山大举会盟大会。
综合以上古史所言:蚩尤既为炎帝裔,其生地皆为泗水上游之常羊山,也是刑天葬身之处。蚩尤与炎帝祖居地同为一处,即姜水、羊水,亦今之沭水上游弥河,或谓今平邑境内之浚河。他都于营丘,后来周武王封姜尚于此建齐之都城。姜尚继承了蚩尤与炎帝的姜姓,所以齐人奉蚩尤为齐地八神之一的兵主,且为冶炼始祖,杂技始祖。蚩尤被杀之地有四个同地异名者:青丘(12)、涿鹿之野、冀州之野、凶犁山或凶犁之谷;死后身首异处。《皇览.冢墓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同。”《汉书.地理志》:“寿张,蚩尤祠在西北。”但《读史方舆纪要.东平州》及《封禅书R26;索隐》引《皇览》均言:“炎帝在曲阜,蚩尤葬汶上。”目前已知传说的蚩尤葬地:除山东有3处外,今河北涿鹿又有3处、河南1处。青丘、涿鹿、冀州、寿张、巨野皆在东方,而凶犁山、凶犁谷,笔者认为即后来者大舜帝躬耕于今泗水与平邑交界的历山(犁山)。因是被杀处,故前加“凶”字,并就近“葬汶上”,又恰在“伐空桑”周围。这说明泰山、蒙山前的汶泗流域不仅是炎黄与蚩尤互相争伐的古战场,也是三者建功立业之地。
张学海根据阳谷县景阳岗大型龙山文化城址而推断:疑即蚩尤之都,穷桑也应在此。2006年10月中旬贵州省苗族学会与阳谷县蚩尤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阳谷蚩尤文化研讨会”,北大教授民俗家段宝林、贵州苗族学会会长杨培德教授、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梦华、山东大学教授张金光等皆认为:阳谷十五里园镇的皇姑冢与《皇览》中所记蚩尤冢完全相符。此地一直隶属于原寿张县境内,且唯其古墓独存。不管是汶上、寿张还是阳谷,皆不出泰山地区。春秋后期楚灵王时(13),南岳衡山祝融墓崩,得营丘九头图,即九黎族图。这是蚩尤族南下后的遗迹。
日《中国文物报》载,在河南郑州西南37公里处的新密市发现黄帝宫及黄帝练兵讲武、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之地。日至29日,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连续报道“发现黄帝城”五集:声称在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畔的矾山镇古城村、龙王塘村、筛子绫罗村、塔寺村及阪泉村相继发现黄帝城、黄帝泉、黄帝陵和蚩尤屯兵寨、蚩尤泉、蚩尤坟、蚩尤祠等,并出土了大量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及龙山文化相互叠压的石器、陶器等,还有罕见的石兵符、玉猪龙和小口尖底瓶等。黄帝族与蚩尤九黎族在中原地区和河北省确实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新郑和涿鹿更是如此。但笔者以为均系西迁与北止之迹而已,原始城、陵应在山东境内。
二、五帝皆在泰山、蒙山地区建功立业&&&
五帝,史称传说时代的黄帝王朝,又称黄帝氏族,即指黄帝及其裔颛顼、喾、尧、舜。这个时代起自公元前27世纪,止于前23世纪,约500年。黄帝族裔均有上下承袭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述之甚详:黄帝娶西陵国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依此而言,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曾孙,是颛顼的侄子。帝喾娶陈绛氏女,生放勋,即黄帝玄孙尧;又娶耶訾氏女,生挚。帝喾崩后而挚代立,因政迹不显,而其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尧至年事高时,将帝位“禅让”给舜,舜自称黄帝九世孙,出自颛顼。这是黄帝五世之承袭帝位的简述。其年代以柏杨《中国人史纲.黄帝王朝世袭表》为依据。
<font COLOR="#、轩辕黄帝。黄帝为人文始祖,其登帝位就意味着国家的诞生。炎帝为姜,黄帝为姬,均为伏羲裔少典之后,炎黄同族。黄帝为父系,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约5000年前左右,由军事民主制进入古国时期。《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其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史记.五帝本纪》开章即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聪明机敏),长而敦敏(诚实勤奋),成而聪明。”继而,述之甚详:“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为五帝之第一代,根据古史学家说:黄帝立国之时为公元前2698年。因黄帝被道家和道教奉为祖师,故道历即以此年为纪年,如2008年即为道历4705年。姬轩辕创造与发明了人们所希望的古代文明及一切急需的房屋、衣裳、车船、弓箭、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其妻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大巨苍颉发明鸟兽文;隶首发明算术、容成发明历法等。公元前2598年,黄帝活到152岁,便离开都城,跑到陕西桥山下铸一大鼎,准备犒赏各部落酋长,但这时天空突降黄龙,接其白日升天,故将遗留下的衣冠埋于桥山下。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路史》: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因寿丘与少昊陵同为一地,故后汉宋衷和皇甫谧皆认为:少昊是黄帝子青阳氏玄嚣。
《周本纪.正义》:“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山海经》、《淮南子》皆言,黄帝之都野位于“天地之中”。穷桑即空桑,在曲阜周围。李白凤《东夷杂考》:“穷桑即今曲阜东约四十里之地。”与泗水相邻,故王献唐根据《泗水志钩沉》指出:空桑“在鲁北泗水之阳。”丁寅生在《孔子演义》(198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首章言“黄河清圣人出”:其父母择空桑之地而生孔子,“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孔子生于尼山14下。泗水之阳恰恰是大汶口文化的诞生地,这又绝非是巧合。
从黄帝时代开始,奴隶制国家便已形成雏形,“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御览》79引《归藏》:“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又考炎黄之征及与蚩尤大战的地名,皆在汶泗流域。《淮南子.兵略篇》:“炎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大戴礼.五帝德》:“黄帝教熊、罴、貔、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炎黄多次争斗而战于阪泉或涿鹿,旧史言:阪泉在河南扶沟或在河北涿鹿。何幼琦认为:黄帝时的阪泉在今临沂市区东,莒南县西南的板泉镇一带。考其先祖居地及其后裔居地,笔者以为当在雷泽湖西岸的泗水上游泉林一带最为合理。因此地之东为炎帝之祖居地岐山,北为黄帝族祖居地龟山、鳌山及蒙山太平顶前,西为黄帝诞生地寿丘和登帝位穷桑之地的曲阜。黄帝与炎帝、蚩尤曾大战于冀州之野的涿鹿,原以为在河北涿鹿,但据王献唐考证应在泗水流域:“涿鹿即山东春秋时之邾娄,为颛顼后裔居地,在今邹城市。因曲阜有洙水,远古时也就是邾娄故地。所以黄帝生于寿丘,以曲阜为都最为合理。”
再看黄帝之族徽。黄帝是有熊部落,“能”下有三点,即为“三足龟”,系龟族部落。《海外西经》有轩辕之国在“穷山(一作穷桑)之际(山南边),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案:“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者,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契窳、贰负等是矣;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是矣,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此言轩辕人人面蛇身,因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黄帝是以今新泰境内的龟山、鳌山及其东南方的龟蒙山而名的龟族。
龟山位于新泰市西南,为泰山群大型花岗岩,海拔496米,长2公里,宽0.55公里,孤立高耸,凌空飞峙。龟山曾载于《左传.周敬王二十三年》:“孔子以鲁权臣季桓子受齐女乐,而望龟山,遂赋《龟山操》以寄其愤。”周敬王二十年(-500年)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新泰谷里)。孔子相礼,齐人归鲁郓、灌、龟阴之田。这说明龟山之北即是至春秋时仍为齐鲁必争汶阳田中的龟阴之地。
《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鼋。”郭沫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陈梦家在《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皆言“轩辕即天鼋”。所以轩辕是大龟天鼋的转音,齐人以天鼋为天主,奉为八神之首,所以“天鼋”即是黄帝族的族徽标志;道家以黄帝为龟蛇合龙奉为北方玄武神。所以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十分崇尚具有灵性的神龟之甲是必然的习俗。黄帝的“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完全承袭了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交尾”,即龙的传人。进一步证明:这里不仅是华族的发祥地,也是龙的诞生地。今与新泰相邻的泰安城东南房村镇的乡城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龙”命名的龙地、龙亭、龙邑故址。今新泰境内汶河上游仍有龟山、龟山店子、鳌山、鳌山庄、鳌阴、鳌山东店、南鳌阳、北鳌阳、龙山、九龙山、九龙庄、龙延、龙溪、龙庄、卧龙村、双龙村、二龙庄、老龙窝、五龙庄、青龙村、龙泉、龙王庙、龙女庙、龙池庙、龙埠庄、龙华庄、汶龙庄、龙凤庄等几十个古地名,此乃绝非偶然。
在某些古史资料中,根据《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而不研讨原居地,将西迁之地和族裔之地混为一谈,定为源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后迁有熊,即河南新郑。另一种则认为黄帝先东迁至河北,都于涿鹿,后又南下至山东。两说恰恰与历史真实进行了颠倒。后来《史记R26;五帝本纪R26;集解》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也。”《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更是推波助澜。由此而错误推论:黄帝故里在新郑;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丑女嫫母也出生于此。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县桥山下黄帝陵,这也应是黄帝族西迁后的祖居地之衣冠冢。或如《史记》言,黄帝在此承龙升天。道家也附会为“黄帝在桥山下白日升天”。其陵高3.6米,周长48米,前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古轩辕黄帝陵”大石碑。山下有规模宏大的铜坊建筑群。2006年初夏,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铸鼎原,发掘了一座罕见的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墓,竟然还发现有成块麻布印迹。北大教授严文明疑为火葬后而承龙升天的黄帝陵。《一统志.曲阜》:“轩辕氏葬于此,在县东北二里。”恰是黄帝出生地寿丘。黄帝驾崩后回归故里是华夏族传统。
考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公事王逵撰泰山《灵岩千佛殿记》可知:宋真宗赵恒“东封泰山、谢天书”后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在寿丘建景灵宫和太极殿等建筑1320多间,用地1800亩,相当于今孔庙3倍多。仙源即曲阜,王逵即是在曲阜奉祀轩辕黄帝的太极观祠主事道人,负责“岁时朝献”。这说明今少昊陵一带在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寿丘,金人避孔子讳而改寿陵,俗称万寿山、万石山。《史记》“舜作什器于寿丘”皆指此地。故笔者以为万石山既是黄帝出生地,也是回归故里之黄帝陵。少昊陵应在其东北“亵丘”,又名“云阳山”。《山东通志》又云:“黄帝陵在枣庄。”
日《齐鲁晚报》刊载傅道津《五千年前黄帝从大汶口出发》的重要文章。文中披露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1991年在全世界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之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纪念专号刊登了一幅在美国纽约州易洛魁人15手中保存500年前的珍贵彩色鹿皮画——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此外还在77页上刊登另一幅同样引起轰动的彩色鹿皮画——蚩尤神风后归虚值夜扶桑图。该杂志在这种时刻,以这种高规格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早在5000年前就来到了美洲。祈年图上的大酋长之上方,画有黄帝族的族徽——“天鼋”轩辕星,这也正是轩辕的图腾徽识,所以中国学者认定大酋长就是黄帝,而且1959年在大汶口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有11座出土了一种叫地平龟的龟甲28块。但5000年前中国没有这种龟,据《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称:“所有地平龟属的化石种都只限于北美,现生种则分布于北美、中美两处,美洲以外的其他大陆上,从未有过化石种或现生种的记录。”《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周礼.春官》记有龟人掌六龟之属,若有祭祀,则奉龟前往。夏商周三代均源于黄帝,故均有崇龟的龟族徽识。
张小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洋人种》云:“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关岛上发现大汶口人遗骨的情况,与山东大汶口人遗骨对照,不仅拔牙和枕骨变形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都是1.72米。”李锦山《东夷原始宗教概论》:“这种习俗见之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的史前墓葬以及少数民族晚期墓葬,方志中亦不乏记载,是海洋性民族风格之一。各地凿齿的齿数、位置差异较大,但从渊源上考察,都不及山东地区早。”这说明大汶口人的拔牙习俗和枕骨人工变形早已在太平洋诸岛广泛传播,大汶口人飘洋过海也早已习以为常。进一步证明黄帝、蚩尤、风后都是大汶口人,他们从山东半岛出航,借用海流和风向,以高超的航海技术,携带着各种大汶口文化的先进信息沿朝鲜半岛绕入日本海,进入太平洋,然后借助北太平洋海流而直飘美洲。
此外,当今不断有媒体披露: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发现了中国的先天八卦图及中国东夷人的凿齿和人工头骨变形等习俗和与之有关的遗迹等。这与纽约易络魁人手中的鹿皮画如出一辙,值得深思、深究、深考。
《帝王世纪》记之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姓者,氏族标记也。《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韦昭注:“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黄帝为姬姓,《古史考》又言:“穷桑氏嬴姓。”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空间逐渐发展壮大而成的血缘族团。《世本》、《大戴礼》证之:三代统出黄帝。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R26;序》:“夏商周的祖先禹、契、稷都是黄帝的子孙。”大汶口文化就是炎黄时期夷夏民族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6第四卷中说:“血缘亲属关系是部落联盟的真实基础。”《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17):“美国易洛魁人部落联盟在表面上是建立在部落基础上,实质上是建立在共同氏族基础上。”《尚书》中的《尧典》、《舜典》所言黄帝之裔:尧舜禹、契、稷都先后在同一组织中任职共事,正符合这一血缘族团的历史。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18中所说的“易洛魁部落联盟”恰与尧舜禹时期相吻合。
&&& <font COLOR="#、帝颛顼。颛顼为高阳氏,距今约4500年前,是融合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之长,又高于其两者的河南龙山文化之代表,正处于阶级社会初期。《帝王世纪》:“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登帝位,以水承金,位在北方,主冬;以水事纪官。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音闹)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世本》:“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仆。”《帝系》:“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古音蜀通淖,淖子即蜀山之子也。顾祖禹考证蜀山在宁阳,蜀亭在泰安城西,与杜预注《左传》“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相吻合。《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帝位。”《路史.高阳纪》:“帝立于穷桑,有穷桑之号。”他吸收西、北、南三方文化之精华,组成较完整的行政机构:重为南正,掌宗教管理;黎为火正,掌民事。颛顼生于若水,始都穷桑,后徙都于曲阜,又西进都于商丘或帝丘。19若水即汶水,而蜀山、穷桑为黄帝祖居地,均在蒙山西麓汶泗流域。所以曲阜东北至泗水两岸是少昊及颛顼的宗主国,均建都于此,也是黄帝氏族的原始祖居地及穷桑的发源地。商丘与帝丘皆在鲁西南西侧。
颛顼是东夷族首领,继承叔父金天部落(在曲阜)酋长已挚之位(公元前2598年继位)。因已挚默然无闻,史家未将其列入五帝。已挚在位84年,公元前2515年亡,颛顼继位,号称玄帝,在五帝中列第二位。他西进中原后融合羌戎族,成为部落联盟的军事大首领。他也默然无闻,但在执政中却作了一件让男子汉极为高兴的事: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必须先让路,否则流放蛮荒。他于公元前2437前驾崩,葬帝丘。其后裔有8姓24国,在山东者15国,舜及陈、楚皆其后裔,屈原即称高阳氏为楚人之始祖。颛顼在登基前的长子是成国国君,历经五帝时期及夏、商,后被周所灭。其故址在今新泰市楼德镇柴城村,曾出土殷商时带有成国铭文的青铜器。《春秋》:鲁襄公十六年(-557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城。”《左传》:“齐师围城,成伐齐师饮马于淄者。”春秋时为鲁孟氏成邑,故址在今宁阳城东与泗水、曲阜相邻的灵山乡北故城、西故城和东庄乡南故城间,东邻西柴城村。今遗址有周至汉代遗物。
颛顼另子为穷蝉。《书.舜典》孔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史记.正义》穷蝉“帝舜之高祖也”。《五帝本纪》:“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其封于姑幕城,都址在今泗水县城西南金庄乡东西辛庄。附近有姑幕山,后讹为谷垛山。
在泰山、蒙山之前的颛顼后裔古国还有祝融、邾国、薛国、铸国、逼阳等。祝融在蒙山下,《海外北经》曾言“居钟山下”,东邻“共工”。小邾国在今滕县东南、枣庄市西北,故址即周朝时的倪国。2002年夏在枣庄市西北山亭区东江村,发现春秋时小邾国国君邾友父及其亲属墓群,位于都城遗址中部的东南方;城址东西残长125米,南北宽105米,夯土筑成,并有护城河。邾国有二:其一在曲阜东南与尼山之间的息陬(音邹)镇;其二在邹县南纪王城。薛国在滕县南薛河北岸,故城中心即今皇殿岗村,至战国时被齐所灭;铸国在今肥城汶阳镇东北,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汉代在此设蛇丘县治;逼阳在今蒙山南、枣庄市东南台儿庄西。
&&& <font COLOR="#、帝喾。《帝王世纪》:“帝喾,姬姓也。其母不觉,生而神异,自言自名曰俊,并齿,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都亳。以木承水,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而崩。”,喾为颛顼之侄,高辛部落酋长,公元前2437年继位,列五帝中第三位,在位71年。学者多谓高辛氏即有辛氏,为五帝、夏商古国,故址在今曹县城西北莘冢集,又叫莘仲集。甲骨与金文中的龙、凤皆从辛,反映莘与龙凤图腾的承袭关系。其地出土了从大汶口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存。喾虽都亳州,但从与颛顼是叔侄关系,又从“佐颛顼”而言,应为生于汶水。公元前2367年亡后葬顿丘(20);又言“魂归泰山”,葬泰山。
<font COLOR="#、帝尧陶唐氏。甲骨文为两土一人:。班固《白虎通.号》:“尧犹也,至高之貌也。”即东方巨人。《说文》:“高远也。”站得高,看得远。喾逝世后,儿子姬挚继位,但不在五帝之列,在公元前2358年的一次政变中被杀。于是挚之弟唐部落酋长伊放勋继位,号称尧帝,即好心的君主,在五帝中列第四位。《帝王世纪》:“尧伊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鸟庭荷胜,眉有八采,丰下锐上,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墨子.节用中》:“尧治天下,南抚交趾21,北降幽都22,东西至日所出入。”尧为帝喾之子,史言尧居于陶,都平阳,又徙都于唐,号陶唐氏。《竹书纪年》及《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均言:陶唐居冀。冀即汶泗流域和河济间的古兖州地区。
今考,尧都并非山西临汾的西平阳,实为新泰一带,新泰古称东平阳。而定陶及西平阳则是其逐渐西迁之族的地名。今河泽市城区南为定陶,周武王曾将弟弟叔振铎封于曹地而建曹国,定都陶丘,故称“定陶”。此丘今称仿山,中有深沟叫阿谷,谷东葬振铎长子一支,谷西为次子一支,直至汉时仍有后裔达官贵人葬于此。传曹国25代君王均葬此。再加菏泽还有古巨野泽,周围古迹斑斑,所以某些学者也宣称“菏泽是三皇五帝”的发迹处。笔者考为三皇五帝及其族裔西进中原时的重要过渡地带。
帝尧徙都后的唐即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带。其卒于成阳或谷林,故尧葬于今菏泽城东北成阳,这里有尧城尧陵,历代奉祀。西汉魏晋极盛,至赵宋尚置守陵户守之。谷林在鄄城县城西南富春乡谷林苗圃,这里也有尧墓。今泗水县北境有尧山,山阳有尧陵、尧前庄,东临华胥国。清嘉庆间新泰知县朱钟在《游徂徕记》中有考证,更为可信。另外,在山西临汾城东北70公里郭村隅涝河北侧有唐尧陵,高50米,周长80米,前有门坊、殿亭等建筑。此即尧裔西迁西平阳城之虚。笔者以为汶泗流域应是其原始祖居地,然后在与之相邻的新泰建都,后称平阳城。鲁西南和河北唐县、昌乐唐地及山西临汾应是其族裔迁居后的居地,陵为祭祖的象征。尧时,在位百年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可怕的大水灾,从公元前2297年开始,历时几十年,活动中心在济水流域,即今冀、鲁、豫三省边界,颛顼与喾的国都、陵墓均在此地区。
《淮南子.本经篇》:“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灌兜、凿齿、九婴、大风、封豕、长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灌兜,断长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即空桑)。”《商书.尧典》及《庄子R26;在宥》均言:“尧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危(在岱阴),流共工于幽都(岱阴),殛鲧于羽山。”《礼记》:“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其故址一说即夹谷,在新泰谷里。在新泰境内的徂徕山礤石峪有巢父庙,地方志言:巢父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他,他不受,故隐于此山为散仙。这一传说,又佐证了尧都即东平阳城。《路史》:尧之子“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故址在今微山湖西岸高楼东南。尧生丹陵,丹陵即丹山,今名尧山,在潍坊市昌乐县西境;封于唐,昌乐县以唐为地名者五、六处。《昌乐县志》:“县西北五里有尧子丹朱墓。”因那时迁徙无定,故在多处留有遗址遗迹,乃属正常之事,但其活动中心仍应是父辈的汶泗流域。尧于公元前2258年放弃政权,姚重华摄政,被儒家称之谓第一次“禅让”。
5、大舜。有虞氏,自称黄帝九世孙,东夷人。甲骨文:。鸟头人身,与帝喾均称俊,以凤凰为图腾。《山海经》以为帝俊是太阳、月亮的父亲。日为俊鸟,即“以鸟载日”飞行的太阳神。《帝王世纪》详述其经历:“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二十始以孝闻,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音宇,粗劣之意)。尧于是乃命舜为司徒太尉,试以五典(五帝之书),举八凯、八元(指颛顼与喾皆有8个和善之子),四恶23除而天下威服,遂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尧乃命舜代已摄政。明年正月舜始受终文祖,以太尉行事。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始即真,以土承火,色尚黄。以正月元日格于文祖,申命九官十二牧,以禹为司徒。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崩,年百岁也。”《孟子R26;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清代焦循《孟子正义》引《温故录》:“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由此推知历山、雷泽、河滨,与夫负夏、寿丘、顿丘之皆在东土,斑斑可考。”《尸子》:“虞舜灰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就时负夏,未尝暂息。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傅虚卖贱,于是债于傅虚,以均救之。”
舜之出生地主要有四说:其一,在诸冯,即今平邑县城西北凤凰庄,至清末仍称诸冯庄,据舜帝庙村70岁村民陈现友听祖辈传“舜生诸冯”;其二,在平邑县城东南铜石镇,有北诸冯、南诸冯和诸冯铺3个自然村;其三,为姚(桃)虚,在与凤凰庄相邻的泗水县境内;其四,旧言诸冯在菏泽或诸城丹土。笔者考证:当为平邑县城西北的诸冯村及与之相邻的泗水境姚(桃)虚,最为可信。这里恰恰是《墨子R26;南贤中》所说“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的雷泽湖岸边,也就是舜之初都城址,后迁今肥城都君庄。清嘉庆、光绪年间《肥城县志》:“都君庄在城西四十里衡鱼,相传为帝舜成都处。”这里恰巧还是史圣左丘明的故里和终老之地。
其诸冯村和姚(桃)虚背依泗水与平邑交界的历山;其东北有先秦时所建舜帝庙,内奉大舜和娥皇、女英二妃,前有舜桥、舜井。庙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但桥与井依然如故。笔者近考其庙,位于历山东南舜帝庙村西北,坐北朝南:正殿五间,明三暗五,配殿三间;四进院落,三重山门。大殿前建马棚,塑白马为保护神。据凤凰庄81岁的朱玉臣和舜帝庙村陈现友言:殿内供舜皇老爷、舜皇小姐及其妹(即娥皇、女英)。原庙占地十余亩,今见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此村内发现金代大安元年(1209年)重修庙碑,文曰:“创建久远不可考。”《费邑古迹考》亦言“立庙于斯,其由来远矣”。庙前为石拱桥,桥下俗称是“铁帮铜底”的跃鱼沟,又称跃牛沟,为浚河上游支流。传说当年大舜在此沟中耕地时,这边耕那边就被水冲坍,越坍水越涨;那边涨满了再到这边来耕,翻来覆去的不断耕作,一直向东北耕到十八里外的村庄时,牛梭头突然崩裂了,落到了东西北三个地方。所以这里有三个与此相关的奇怪庄名,即落犁庄和三落犁庄。桥西头是舜帝庙村,村内有极为古老的舜井。据村民传,凡是掉落到舜井里的物件,都能到西边的泉林里去捞。这与雷泽中的漏舟湖传说同出一源。所以平邑县博物馆馆长王相臣在《历山、雷泽考》中言“漏眼之说与传说中的舜井比较吻合”。另外,这里还遗存着很多与凤凰、凤凰山、凤凰蛋有关的古地名及传说,这显然与鸟头人身的大舜图腾有关。笔者在桥东头地边上,捡到了很多地表文物:商周鬲足、春秋战国器皿残块和大量汉代布纹瓦及瓦当残片等。在桥西南方有古遗址,多为汉代碎瓦堆积层,东西250米,南北200米,四周为壕沟,笔者疑为古城遗址。
诸冯村西邻泗水境内的舜之高祖穷蝉国故址和舜之另一出生地姚虚。泗水之历山即舜之初耕之历山,位于雷泽湖南岸,海拔251米,属低矮的丘陵地,自下而上今已辟为农田,说明自古宜于耕作。历山下有历山村,传为舜耕之地。《泗水钩沉》云:“历山在治东七十里……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元代《舜帝庙碑》:“出泗水县治,溯朝阳而行,八十里之遥,有山曰历山,世传为舜帝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台,遗迹者甚多。”千佛山之历山当为北耕者之历山。至于其他历山则多为附会或族裔迁徙后的“克隆”地名。负夏在曲阜一带。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24认为:“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内。”鸣条,原有三说:一在河南商丘东或开封东南陈留,即商汤伐夏桀战于鸣条之野;二在定陶西;三在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今据《国语》“汤代桀,桀与韦、顾竭扬威汤于莘之虚”和《史记R26;殷本纪》“桀败于有女戎之虚,桀败于鸣条”,当在莘、戎之间,即今山东曹县一带。河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也言在此古黄河边。但这里一直是尧舜时期的洪水重灾区,一片汪洋。而泗水在古代是黄河泄洪的重要支流,曾被称为“河”,且至今泗水县柘沟镇一带仍以“陶乡”著称。再从考古资料看,菏泽的龙山文化遗址少而小,而泗水上游地区的典型龙山文化遗址却多而大,此当为舜之“陶河滨”之地。所以《周礼.考工记》“有虞氏尚陶”、《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大舜一直活动于黄河下游和汶泗流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舜子季僖封地缗国,故址在金乡县城东北;尧时洪水后,舜赐姓董者封于,故址在定陶县城南,汤灭夏后又在此建曹国。历下学者徐北文考:舜之后裔姓氏在山东境内就有陈、田、车、陆、孙、姚、袁、敬、司徒、虞等30多个。《左传》:舜流四凶族“浑沌(即伏羲氏裔)、穷奇25、木寿杌26、饕餮27,投之四夷,以御离魅。”北宋曾巩任齐州知州时考定:今千佛山是舜之历山。他在趵突泉畔特建泺源堂和历山堂,并作《齐州二堂记》:“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时同,其地不宜相远。”
舜在位48年,于公元前2208年南巡至湖南而崩,葬九嶷山(今宁远县南),陵前有“帝舜有虞氏之陵”大石碑。《孟子》言其“卒于鸣条”,怎么又葬湖南呢?显然又是族裔南迁所为,或实为传说。南宋王应麟《困学记闻》言:“舜死葬近莒之纪城。”尚可半信半疑,而最可信的是《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泰山,生于斯而葬于斯。史载,尧重视政权建设,首创“以岳名官”之举,设“四岳”主管方岳之事,即分掌四岳的诸侯,以此为统帅此地区的部落联盟。所以史学家称尧舜时期为“四岳十二牧”时代。然后“禅让”给舜,舜就是在“四岳”的推荐下接任联盟集团共主。后来他又按“四岳”之意,又将大权“禅让”给大禹,黄帝王朝灭亡。
三、夏、商、周三代之祖均源于东方&&&
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考古学家俞伟超在《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中说:“如果四千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以王国维为首的很多学者均言:夏、商、周为黄帝之裔,皆源于山东。
<font COLOR="#、禹夏。禹略与尧舜同期,为光照历史的关键人物,于公元前2205年继承舜的“禅让”,导引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既是军事民主制的君王,也是夏王朝的开拓者和始祖。因尧命鲧治水9年未成而被殛,故又推举禹继父业。禹继舜位仅8年,即于公元前2198年百岁时,南巡会稽而崩。其子启继位,为夏王朝第一代君主。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引伸之意为大也。”夏在金文中像一个高大威武的人,中国、中土原指泰山、蒙山地区。这说明:这个高大的人就是东夷人。
禹之父名鲧,为颛顼之孙。《大戴礼R26;帝系》:“鲧娶于有莘氏之子。”《集韵》、《韵会》:“有莘女生禹,名女志,一名修已。”有莘即高辛部落帝喾之后裔,与夏联姻。甲骨文、金文之“龙、凤”皆从辛,金文“禹”又为龟蛇相变形,这既反映了相互融合的关系,又证明原本就是一个族团。《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华夏、华夷本为一家。
《连山易》:“鲧封于崇国。”《国语》称禹之父为“崇伯鲧”,禹为“崇禹”。“崇”即崇山峻岭之意,汉之前以“崇”为“崧”,高大之貌,非指专山。但在东方,崇山即蒙山。《诗R26;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岳山即泰山,显然原来是颂泰山,后来因尧舜禹时期的洪水,迫使东夷人再次西迁,将东方的“崇”与“崧”移植到中原,成为今之河南的崇山与嵩山及陕西西安之崇山。今泗水县城东大黄沟乡城子顶村一带就是夏的崇国故址——垞(音察,小土山)城。东邻平邑,北有华胥国故址,南有大崇义、小崇义之古地名。《太平寰宇记》:“垞城古崇国,在泗上。”
《国语》又言:颛顼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犬,白马生鲧,尧封鲧为“崇伯”。雷泽湖东有白马庄,西北即崇邑故址,舜帝庙前祀白马。
《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六十一,命崇伯鲧治河。”顾祖禹认为:羽山即马陵山。《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杜预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中国历史大辞典》:“相传舜杀禹父鲧处,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均指此处。《禹贡》:“蒙、羽其艺”、“羽畎其翟”。蒙即蒙山,羽即羽山,畎即田间,翟即所产美丽的野鸡。言自蒙山至羽山一带是夏族的势力范围,并受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祭祀。所以《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之原始社会馒头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