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成有没有教叶问张永成咏春

咏春拳宗师叶问,银幕外的真实叶问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咏春拳宗师叶问,银幕外的真实叶问
咏春拳宗师叶问,银幕外的真实叶问
叶问徒孙泉城演示咏春拳 首次在济南收徒弟电影《叶问》的热映,让人们熟悉了咏春拳,喜欢咏春拳、学习咏春拳的人也越来越多。19日上午,泉城广场有一场咏春拳演示,为首的是一位67岁武者。他就是香港人陆伟德,咏春拳的嫡系传人,师承叶问长子叶准。此次为陆伟德首次在济南招收徒弟,并在此开设武馆,&我们打算常驻泉城,让喜欢咏春的人能够零距离接触咏春。&  从小喜欢武术,师从叶准  陆伟德演示的咏春拳,引来众多市民观看。&我从小就喜欢武术,非常着迷,十多岁时就开始学习太极等武术。后来接触了咏春,觉着咏春动作幅度小,但力道不小。&陆伟德说咏春由女子所创,所以不讲求蛮打,讲究借力打力,以柔克刚。  谈起师傅叶准,陆伟德竖起大拇指,&我师父人好武德高,没一点架子,许多人慕名到香港向他学习,还有不少人请他到国外教拳。我这次来大陆收学生,师父很赞同,希望能让更多同胞学习咏春,将咏春发扬光大。&  选徒弟,最重要的是人品  &咏春是中国的,叶问师傅到香港后,港澳地区很多人都练习咏春。咏春在国外很热,可在大陆就冷了很多。咏春是中国人的财富,应该让大陆同胞认识咏春、了解咏春。&谈起这次为何在济南收徒,陆伟德说妻子认识一位中医,那名中医爱好武术,得知陆伟德学习咏春,中医给他介绍一帮喜欢&功夫&的朋友,就这样,陆伟德农历正月初六在济南收了十几位徒弟。  &我收徒最看重的是人品,希望他们能将咏春发扬光大,心存善念,以后能够多帮助他人。&谈起刚收的这些徒弟,陆伟德不禁喜上眉梢。这些人不仅有济南的,还有山东其他地方的。有的是武术好手,有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咏春,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与济南有不解之缘,或将常驻  演示结束后,市民还没过够瘾,要请大师再露两手,和人过过招。陆伟德身形略显瘦削,在和体型较壮的徒弟过招,一个看起来没怎么发力的动作就将徒弟弹出去。为了可信,现场几位市民也来与陆伟德过招,同样被轻易顶开。&我不提倡习武打人,学武主要是修身、健体、养性。&陆伟德说。  &济南人很热情,泉城景色很美,小吃也很好,真是舍不得离开。&陆伟德说,他与济南有缘,妻子是济南人,他每年都陪妻子回济南探亲,这次在济南招收徒弟,还在济南开了武馆,打算常驻济南,&以后不收徒弟,可以招收学员,让喜欢咏春的市民有机会学习咏春&。咏春拳宗师叶问叶问(左)和徒弟李小龙。  由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近日上映,讲述的是由梁朝伟饰演的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先生的传奇一生。多部&叶问&影片的推出,让人对武学宗师叶问的故事津津乐道,真实的叶问是什么样子?  拜师学艺  叶问(年),本名叶继问,是广东佛山的富家子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叶家祖居佛山福贤路&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  佛山是清代岭南一带的武学中心,洪拳名家黄飞鸿、咏春拳王梁赞、铁血捕头冯少清等都出自佛山。叶问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找钱华&(即陈华顺,因为他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主,人称&找钱华&)为师学习咏春拳。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对这个年幼的弟子极为疼爱。叶问13岁时,陈华顺去世,临终前着意嘱咐大弟子吴仲素好好照顾叶问,帮助他学成咏春拳。叶问随吴仲素苦练3年。  深造咏春  16岁那年,叶问前往香港读书。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个子矮小(约1.63米),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谁知叶问奋起反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后来,又有外校一些学过拳击格斗的外国学生过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一日,有位老者找到叶问要求&讲手&(比试武艺)。叶问毫不犹豫便应战了。但是这次他使尽浑身解数,均被老者于轻描淡写间一一化解,而叶问竟然连对方的招式也无法看清。叶问沮丧地坐在地上。这时,老者开口问道:&你是找钱华的徒弟吗?&叶问大为吃惊。老者说:&我叫梁壁。&叶问如梦方醒,原来他是师公咏春拳王梁赞的儿子&&人称&壁先生&的梁壁。从此,叶问便在香港跟随师叔梁壁继续学习咏春功夫。  1913年,20岁的叶问告别梁壁,回佛山继承祖业。他时常与佛山一带的武术同仁切磋交流,咏春拳技亦臻入化境。叶问除对咏春功夫有高深的造诣外,还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常用力学原理、几何角度去解释拳法。  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佛山地区的工商业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的生活陷入困顿,常常三餐不继。  叶问的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找他去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但叶问断然拒绝。宪兵队遂多次指派高手与叶问比武。这些所谓的比武都是在日军的枪口下进行的。很多人劝叶问认输算了,但叶问将生死置之度外,把那些日本高手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听说日军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叶问便到外地隐居起来。他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才再次回到故乡佛山,在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除暴安良的工作,曾亲擒劫匪。后又在广州市担任南区巡逻队长一职。  门生众多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认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他拜叶问为师,学习拳法,并请叶问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传授。由于求学者众多,叶问再三扩大场地,还分出晚间若干时段,到多家武馆执教。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22年,叶问不但在港澳台地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子播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他生前培养出了梁相、李小龙、黄惇梁等一班出色弟子。  叶问弟子中最出类拔萃者,当数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1956年,16岁的李小龙拜入叶问门下。当时李小龙已是颇有名气的小明星,他到武馆时,打扮非同一般:穿着西装,戴着墨镜,头发抹得锃亮。最初,由师兄黄惇梁指导他练习。黄一开始见到李小龙,就认为他坚持不了多久,果然一个多星期后,李小龙就对枯燥乏味的扎马步和单式操练不耐烦了,不辞而别。  奇怪的是,半个月后,李小龙又回来了。经黄惇梁细问才知道,几天前他在外边跟人比武,一开头就被对方打得晕了头,情急之下李小龙想起刚学到的咏春&日字连环冲拳&,他施展拳法打败对手。李小龙认识到了咏春拳的厉害。此后,他全身心投入,从不缺课,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在街头走路的时候也是边打拳边走,常令路人侧目。  李小龙去美国发展后继续钻研功夫,有什么疑惑就打越洋电话回来向叶问请教,并把这些心得全部融会贯通在他后来创立的&截拳道&中。世人都惊奇于李小龙的武学修为,却不知其中也有叶问的一份功劳。  一代宗师  叶问平时举止斯文大方、潇洒倜傥,看不出是武林高手。他不大喜欢说话,连他自己也承认,&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几句,他便会感到&口干舌燥&。  除了练武之外,叶问喜欢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此外,偶尔会打几圈麻将。仲夏之时,叶问喜欢看斗蟋蟀,广东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战,两蟋蟀可以大战数十回合,有的蟋蟀的腿都被打断了,仍然勇猛搏杀。看斗狗是他另一爱好,叶问看斗狗,多是与另一武林高手同去,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他与叶问同乡,可说是至交。  1972年,叶问逝世。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其子叶准、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  叶问与李小龙不和?  从没有怨过李小龙  叶问跟其最有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关系,是否如传闻所说的那般不和?  叶问之子叶准说:父亲从来不会强迫别人学武。他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父亲跟徒弟的关系,就像跟朋友一样,很有趣,他会这阵子跟这个徒弟亲近,过阵子又跟那个徒弟亲近。没有什么原因,人跟人相处久了就是这样。  李小龙的父亲是他父亲在佛山时期的好朋友。对老朋友的儿子,父亲很上心。李小龙自己也很努力。有人说,因为李小龙忙于拍戏,叶问就有意见,后来师徒俩关系也不好。这一定不是真的。李小龙在拜师之前就已经拍戏了,而据我所知,他直到最后都对父亲很尊重,父亲也从来没有怨过他。  先祖曾任北宋丞相  有&一门八进士&传闻  叶姓,在佛山并不算大姓,然而,提起叶氏,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远至北宋丞相叶颙、叶颙的7位进士儿子,近至一代宗师叶问、叶准、叶正&&他们是佛山的骄傲。  公元1176年,北宋丞相叶颙辞官归隐南海,定居大辅堡,开村名颜峰村,并开始繁衍佛山的叶姓子孙。叶颙是出自佛山为数不多的丞相之一,25岁考取进士,次年被委任南海县主簿。他任期内,在缉捕盗伙、革新赋役、惩处豪强污吏等方面都有显著政绩,所以去世后,皇帝追封他为&正简&,赞扬他一生正直、简朴。他与七个进士儿子至今流传着&一门八进士&传奇。  一代宗师叶问为叶正简第三子叶元诚的后代,是叶正简第31代后人。银幕外的真实叶问   导语:他曾就读于香港贵族中学,当过佛山警察局代理局长,还与一上海女子在香港同居并有一子。除了银幕和媒体对一代宗师叶问的支离破碎的呈现,对长子叶准而言,真实的父亲是一个有志气、极清高的老派人物。&不求人,但又肯帮人。&叶准认为正是父亲的这些性格影响到自己。  香港九龙,不加修饰便恍如一出武打片的背景。从太子地铁站钻出来,那些灰白色的路面,泛黄的繁体字招牌,以及年代久远的骑楼,和叶问当年从广东来到香港看到的景象应该差别无几。  叶问长子叶准教拳的咏春体育会,就在太子地铁站旁长宁大厦的三层。名字虽然听起来气派,这座建筑物的内部却逼仄杂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颇有破落之感。88 岁的叶准周一至周六每天早上 11 点到这里指导弟子学艺。成立于 1968 年的咏春体育会共有 10 位拳师在此传授技艺,叶准和弟弟叶正是当仁不让的头牌。  师父未到场之前,陆陆续续到的弟子自顾自地开练起来。有的独自蹲马步练招式,有的组对练&黐手&技法,有的直接和墙角的木人拆招。这些学员年龄混杂,中青年均有。一位戴眼镜、身形有些肥胖的年轻学员说,这里收费不贵,500 港币一个月,每天都可以来接受指导,&可能算是香港最抵玩(划算)的健身方式了&。  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学员,利用假期来参加&特训营&。亚当从英格兰飞来,和几位朋友在香港呆上两周,以提高拳艺。他认为&咏春的技艺并不复杂,却可以钻研很深。在这里才能学到最正宗的咏春,而且有很多伙伴可以切磋。&  在叶问得意弟子梁挺的发扬光大下,咏春拳发展遍及全球 65 个国家和地区、弟子门人近 200 万。  狭小的武馆一角,挂着&咏春堂&的牌匾,叶问的半身雕像肃穆地立着,旁边有一副对联&咏春传正统,华夏振雄风&。雕像基座还刻着九条咏春祖训,大意是要崇尚武德,保护弱小。更有一些长棍和刀枪,横卧在房间的四处,让武馆多了一些江湖气息,仿佛从百年前流传至今。  叶准终于来到武馆,他身穿深蓝色的美津浓运动服,身材矮小,脚踏布鞋,戴着一副绿色镜腿的黑框眼镜,悄无声息地穿过热火朝天练武比划的弟子们,来到属于他的一张有些破旧的小小木桌前。  他已经不太需要亲自下场动手指导,他的两个儿子可以为他代劳。  2002 年,王家卫带着梁朝伟来这里,邀请叶准为电影《一代宗师》的顾问,并举办了开拳仪式。叶准找了师弟梁绍鸿做梁朝伟的老师,教他学习咏春拳。  &我的父亲就是不求人&  2008 年底,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让叶准的父亲突然成为华人世界脍炙人口的民族英雄。  &《叶问》这部片子拍得很好,其中三分之一是真的,日本人想找他比武,他把日本人的枪捏坏了,那是真事;三分之一是夸大的,电影里他在棉纱工厂教工人习武,真实生活中,那不是一家棉纱工厂,而是一家棉纱行,他当时只教了六个人;还有三分之一是虚构的,比如南北拳比武,其实叶问没有自己出手。&叶准含着一支烟斗,慢悠悠地说。  &最早佛山有精武体育会,与上海精武体育会交流,那边派来了几个教练。有一位叫于乐江的教练想和叶问比试,叶问有个同门兄弟叫阮奇山争着出来比,结果赢了。叶问始终没有出来比过。&  叶问出身于地方士绅家庭,居于佛山桑园。他一直比较游云野鹤,不属于精武体育会等任何组织,也不收徒,只专注于在家研习武艺。&过去中国的文化形式,咏春、书法、戏曲等等,都是有钱人玩的,一变为职业就觉得低了很多,像书法,如果当街卖字,内心就会觉得低下了,这是旧时文化人的一种清高。&叶准解释说。  叶准甚至也不清楚母亲和父亲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我母亲是官宦小姐,她的叔伯都是清朝高官,和我父亲家算是门不当户不对。&或许,叶准母亲家里人不太满意这段婚姻。从叶准能记事起,母亲张永成很少和他提起她娘家的事,也很少带他过去串门。而在日后叶问一家生活拮据的时候,母亲的婆家也很少接济。  叶问的悠闲日子好景不长。日本人占据了佛山,桑园叶家庄也被伪政权南海县长兼警务长李道轩强取作为官邸。叶问家道中落,家里开始断炊。&我记得那时读初中,还差几个月毕业,但家穷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断学业。看着其他同学,为什么他们的父亲那么有钱,而自己的父亲不愿工作,当时便对父亲不太高兴。到了抗战胜利之后,才明白父亲是有志气的。&叶准回忆道。  当时日本人来了,一直想找叶问比武,也想让叶问帮他们做事。叶问有很多朋友也在帮日本人,甚至劝说叶问。可是叶问不为所动,每当日本人找他的时候,他就从沦陷区避到国民党控制的自由区。《叶问》电影里描述的他和日本人直接比武的情节,其实没有发生。  1946 年,抗战胜利之后。叶问出任佛山警察局刑侦队队长,升督察长、代理局长,最后于1949年出任广州市卫戍司令部南区巡逻队上校队长。那是叶问人生中一段较开心的日子。1949 年,新中国成立,叶问因先前担任的国民党职务,害怕被清查及连累家眷,暂时留下妻子及三名年幼儿女,趁夜利用通行证与大女儿先到澳门,后再到香港,并且改名叶溢,在九龙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  生活所迫,叶问终于打破自己不收弟子的习惯。因为弟子人数众多,他也改变过去较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弟子相互之间练习切磋,慢慢地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并教出了李小龙、梁挺等著名弟子。  &我父亲的性格就是不求人,1950 年刚来到香港的时候,挺辛苦的。18 岁那年他曾在香港读书,读的是一家贵族学校圣士提反书院,同学中有很多富家子弟。但他来港后从未找他的同学帮忙。&不求人,但又肯帮人,叶准认为父亲的性格影响到他。  而母亲的忍耐性,也影响着叶准。  子承父业,38岁学咏春  1950 年,叶准也随父亲到了香港,可是不太习惯,便又和弟弟叶正折返佛山,与母亲一起生活。没想到 1951 年 1 月 1 日之后,广东和香港边界开始戒严,再也不能自由出入。  母亲张永成与父亲叶问从此再未相见,直到 1960 年去世。而叶问在香港则与一上海女子同居,并生下叶准的同父异母兄弟叶少华。  &可以说,我母亲自从跟了父亲之后,没什么好日子过,但她很能忍耐。&叶准回忆说。  回到佛山的叶准就读师范学校,后来教过书,也在文化部门工作过。1960 年开始连年饥荒,母亲去世。1962 年,叶准便和弟弟叶正偷渡来到香港,投奔父亲叶问。那时他已经 38 岁,尚未结婚。  一开始,兄弟俩住在青山道60号兴业大楼叶问的武馆里。&刚到香港时,我很看不起功夫,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可以找工作,为什么要教功夫呢?不过我住在武馆里,每晚要等父亲教完弟子才能休息,我也耳濡目染,对功夫的一招一式清清楚楚。&  叶准选择了在工厂里做会计,结婚之后独立搬出去住。由于家庭负担太大,他发现还是教功夫比较挣钱,于是学起了咏春拳,在武馆里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这期间,叶准曾经见过李小龙。李是 1958 年开始跟叶问学艺,那时叶准还没到香港。后来李小龙回香港拍戏,曾经回来拜见师傅叶问。叶准认为李小龙的长处在于他的动作片结合了咏春和其他流派的武术。&咏春的一个特点就是抛弃门户之见,不会限制弟子学习其他武术,很开放。&  近年来,随着叶问热的兴起。叶准也开始受邀涉足银幕。他在黄百鸣导演的电影《叶问前传》中,饰演叶问师傅梁璧,意外获得了 2010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  &获奖后,电影公司想和我签约,但我拒绝了。拍戏很辛苦,我年纪也大了。&叶准平静地说。  2012 年,他客串了另两部叶问电影。一部是描述叶问香港生活的《叶问终极一战》,由黄秋生主演,叶准出演一个香港士多店老板,经常叫叶问接听电话。而在描述叶问和李小龙师徒情谊的《叶问 3 师徒情》中,叶准出演李小龙的父亲、粤剧丑生李海泉。  而《叶问》电影中扮演了叶准童年的孩子角色,也是他所喜欢的:&导演对小孩子处理的方式很好,甄子丹和樊少皇两个人比武中间,小孩子跑出来说,妈妈说了,快点解决,不然家里的东西都要被打烂了。剧院的效果很好。&  而对于十年磨一剑的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叶准也表示相当看好。10 年前王家卫就上门来当面讨教,叶准发现他对叶问的性格了解得很清楚,也对佛山的建筑、文化、武术流派等都很精通。戏后来在世界文化遗产广东开平碉楼拍的,成为梁朝伟师傅的梁绍鸿去了开平足足三年。  叶准也看好梁朝伟出演他父亲:&我认为梁朝伟演叶问演得很认真,学武艺时甚至弄伤了手臂。他们甚至长得有点神似,梁朝伟拿过那么多影帝,对叶问性格的揣摩肯定不在话下。王家卫 15 年前就准备找梁朝伟演叶问。我相信导演的眼力。&  私下里,叶准表示自己最喜欢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谈话的间隙,叶准起身,抖抖索索地掏出钥匙,打开旁边的小柜子里,取出王家卫给他送的首映式请柬,请柬的设计颇具韵味,上面写着原定的首映日 12 月 18 日。他颤巍巍地点起烟斗,在烟雾缭绕之间,眼前的习武场景仿佛也随着岁月一起幻化了。中国“杂技之乡”——吴桥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很多,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 但是,就历史悠久和群众基础雄厚以及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中国北部河北省的吴桥了。据吴桥县志记载,在吴桥每逢佳节即掌灯三日,放烟火,表演杂技,官府也不禁夜。 1958年,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的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公元年)以后。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端,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共有449个自然村。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吴桥县向全国输送了很多名杂技艺人,中国大的杂技团几乎都有吴桥籍艺人,因此民间流传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说法。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近20个国家的杂技团体里有吴桥籍杂技艺人。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欧洲各国时,所到之处受接见的华侨中,几乎都有祖籍吴桥的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地说:&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呀!& 基于吴桥杂技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省于1987年决定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杂技艺术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杂技节,提高河北省和吴桥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河北省对外开放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杂技名人—张金奎 张金奎1905年出生于吴桥丁家村,5岁开始随父亲练功。母亲用红头绳将他的头发扎了个冲天锥,开始蓄发,准备让他演最残酷的节目《吊小辫》。张金奎7岁那年,第一次跟父亲下乡&磨杆&卖艺。1915年随舅舅到俄国西伯利亚一路卖艺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街头,这身怀绝技的中国孩子,被俄国大马戏团的老板发现,订了为该团演出三年的合同,每晚20元钱。他当时主要表演5个节目,《钻圈》(刀门、地圈、火圈,最后是破纸钻三圈,这在俄国堪称一绝)、《板凳面》、《平身顶碗》、《武术筋斗》、《归宗小翻》、《蹦顶》以及《吊小辫》。 这期间,他除了练杂技节目,又跟舅舅学会了民族传统小戏法《三仙归洞》、《仙人摘豆》、《传丹》等小手彩。由于战争,合同到期后张金奎就回国了。 17岁的张金奎与同乡搭伴到了朝鲜,在大丘、仁川、釜山、王京(汉城)等地卖艺,后又转到了&北岛&过江回国。他在卖艺之余拜师学艺,又增加新节目《飞叉》、《小吊子》(空中飞人)、国术《地滚刀》、《三节棍》、《对枪》、《拐子击抢》、《大刀对抢》等等。并将国术的风格和真功融到杂技表演中去。不管他到哪里,都是民族装束,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这些是最早萌生在张金奎心中的民族感情。 1938年农历二月二日张金奎参加了人民武装抗日游击队。1939年1月在冀中参加了八路军,在贺龙同志的一二〇师一支队当机枪手,后来又当排长。曾参加过有名的陈庄战斗。 1940年8月张金奎到了延安。跟干部队来到马列学院,到伙房,甘愿当一个革命的伙夫。 从此,他不声不响地工作着。 1941年元旦马上就到了。在新年联欢会上,这个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伙夫,站在一张桌子前,从口袋掏出两个小碗,三个棉花球,手持一根竹筷子,口里振振有词,眼疾手快,干净利索地变了个小戏法《三仙归洞》。他这偶然的一露,震惊了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激动地又席地翻了几个跟头&&张金奎的名字一下传遍马列学院,传到杨家岭,连毛主席都知道了。 1月1日早晨,延安各路拜年队云集杨家岭,张金奎也代表马列学院来给党中央毛主席拜年。毛主席听说杂技艺人张金奎也来了,就高兴地说:&我要看张金奎表演。&同志们从大礼堂搬出延安惟一的大地毯。张金奎走上地毯,抑制不住怦怦跳动的心!&我可是给毛主席和延安的同志们演啊,一定要演好。&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表演了他的童子功《归宗小翻》、《拳头顶》、《钻圈》以及武术节目。他那令人惊叹的跟头赢来了首长和同志们热烈喝彩。 突然,毛主席向他走来,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演得很好!&他兴奋得只是笑。 毛主席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 &我是河北吴桥人。&毛主席又亲切地对他说:&给你几个学生,跟你学艺,你教他们,一不能打骂,二不能保守,这是革命工作。& &毛主席,我记住了,这是革命工作。& 不久张金奎被调到青年俱乐部,成为延安惟一的专职杂技教练,并给他选派了两个小八路作为他的第一批学生。 同年4月20日延安业余杂技团正式成立,张金奎被选为团委委员兼杂技教练。从此开始了革命杂技艺术活动。 在延安人民的心里,《飞叉》、《中幡》是和张金奎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大生产,张金奎主动到伐木组去干又苦又累的活儿。他和杂技组的同志住在原始森林的黑窑洞里,以自己全部的热情为火柴厂提供木材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张金奎不忘练新节目。他就地取材,发展了三个高竿节目《中幡》、《扛杆》、《扛散梯》,并且培养演员。作为文工团杂技组,他曾组织了专场杂技晚会,全部节目都是张金奎教出来的,道具也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在陕北巡回演出中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48年2月一二〇师胜利返回延安后,在贺龙、习仲勋同志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杂技为主的延安西北儿童剧团。 张金奎同志从1941年2月到1949年3月这段时间,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共整理演出了近五十个杂技与魔术节目。教出了三批共三十多个学生,为这些学生排演了二十多个杂技、滑稽节目。他无私地、无保留地将自己全部的技艺献给了延安杂技艺术事业,为延安时期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杂技名人—孙秀力 孙秀力,1883年1月2日生,河北省吴桥县人。1889年,年仅6岁的孙秀力就随父母来到俄国演出,当时他出演的节目是翻跟头和倒立。由于孙秀力出生于杂技世家,从小就跟班漂洋过海卖艺为生。据俄罗斯的吴桥籍老乡们介绍,他出道最早,见识最广,去过的国家最多,几乎走遍了全欧洲。 孙秀力早期是一个出色的高空&高低钢丝&演员,他在离地面十米高的两根钢丝上表演坐凳、舞绸、空翻、跑跳等技巧,他能手端盛满水杯的托盘从一根较高的钢丝上翻跟头到另一根较低的钢丝上,托盘中的水杯一个也不掉。他还能借用钢丝弹力在这一高一低的钢丝上表演上下交替转体&大坐&,动作惊险,扣人心弦。1914年,31岁的孙秀力在圣彼得堡市的契尼杰里马戏院(现圣彼得堡马戏院,1877年修建,是俄罗斯最早的圆形马戏场)演出时,当时报纸以大篇幅的文章和照片对他进行了报道,称他为&当今最杰出的钢丝表演大师和魔术师&,后来因在一次演出中发生失误受伤,高空钢丝上的艺术生命由此而结束。但是,酷爱杂技艺术的孙秀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多年的功底审时度势,很快将杂技艺术发展的主攻目标转向了杂耍和魔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是执着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年近45岁的孙秀力花开二度,终于又成为俄罗斯马戏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此时他的拿手绝活儿已不再是高空钢丝,而是《软竿子转碟》和《十景口签》,也称《十样杂耍》。 孙秀力表演的《软竿子转碟》极为出色。他先将盘放在软竿子上面用手拨转,并呈水平状态慢慢上举,软竿子在人的控制下慢慢挺直又慢慢弯曲,几上几下控制自如,然后用另一根竹竿顶住软竿上边的盘子底,慢慢地将飞转的盘子从软竿上移到另一根竹竿上,此时盘子仍借惯性在呈水平转动。孙秀力突然将竹竿一撤,飞转的盘子从空中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刹那被他稳稳地接在手中。每演到此处,观众席上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孙秀力的表演中有一个在俄罗斯舞台上独一无二、具有中国风格的节目《十景口签》。他用牙咬住一根小木棍的一端,另一端用细线拴上一个木制的小红鱼,然后将一个瓷盘用一个细竹签顶起来,使之快速旋转并将此竹签插在小红鱼的脊背呈水平态微微颤动。孙秀力的表演沉着潇洒,轻松自如,一环扣一环。从技巧难度上讲,应该说是很大的了,这种表演随时都可能出现失误。但是孙秀力从来都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一奇特绝妙的节目,曾使几代俄国观众为之惊叹不已。孙秀力退休后一直住在基辅,直至1960年去世。 1927年,孙秀力的女儿在莫斯科出生,取名英扎&孙秀力。聪明伶俐的女儿是个天才的演员。1933年,刚满6岁的英扎&孙就开始上台演出,起初只是给父亲当助手或担当上稍,到1950年她便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魔术演员了,她在魔术上很有建树,继承了中国魔术中的&卖口儿&,注意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非常受人喜爱。她能猜出现场观众的心中所想,并能当场猜出现场观众所暗定的一些名人的名字,这种超常的&记忆术&令人惊奇,在俄国的杂技魔术中是从来没有的。 英扎&孙秀力到欧美许多国家巡回演出,总是大获成功。她的精彩表演至今令人回味。1984年8月,英扎&孙秀力在俄罗斯马戏公司退休,至今一直住在莫斯科。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问妻子张永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