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火神箭是什么

请问三国里面的祝融和火神祝融是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请问三国里面的祝融和火神祝融是什么关系?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祝融夫人,只是只是罗贯中笔下虚构的人物,也就是小说人物的名字而已。而火神祝融也只能说是相传而已,毕竟年代久远,待考。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一个男,一个女,好象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是真人,一个是神话里虚构的
自然有关系,大概是指她有祝融的火暴性格吧另,似乎是说是祝融后人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三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 古史年代久远,又缺乏记录工具,口耳相传,所以往往误差很大。研究古史,除了考古资料,文字传说方面就需要从&祭祀&、&姓氏&、&图腾&来分别。&祭祀&的依据就是:&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源于自然神和祖先神崇拜。上古社会&人以群分&,就有了&姓&和&图腾&。&姓&源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基于对&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认识,有了&同姓不婚&的制度,实行族外群婚。这样,形成了最初的&姓族&部落。一些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部首。
&&&&& &氏族&源于父系,出现在&姓族&之后的父系社会。&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父系社会的&氏&就是个人地位尊贵的象征;而&姓&更为重要,是部族地位尊贵的象征。就部族而言,一个&姓族&可以分出多个&氏族&,成为&同姓族团&;而一个&氏族&可以再分出多个&氏族&,却只能保持原来的一个&姓&。要取得另外的&姓&,就需要其他部族的认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部落联盟首领&赐&姓&。
上古时代只有女子可以称&姓&,男子只能称&氏&,这个原则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在周王族、诸侯国贵族之间仍然保留,而普通的&民、国人&早就姓氏不分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之间也姓氏不分了。
图腾源于&姓&和&氏&,每个部族都有不同的&姓&和&氏&,古代没有文字,就在部族居住地悬挂&图腾&来代表,这也是&柱&和&旗&的源头。&柱&就是神主、图腾柱,&旗&就是&方&、&族徽&。
从《左传&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的记载看来,春秋时期已经有用&五行学说&解释世界的成熟思想了。这里,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乃是上古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司。句芒源于&芒种(種)&,是农耕部落负责播种的职司,少昊之时&重为句芒&;祝融源于上古保存火种的火神与灶神&烛龙&,农耕部落学会人工取火之后,主要负责观察龙星即3000年之前&黄龙星座(轩辕星座,其下为鹑火星座)&和之后的&苍龙星座(大火星)&的运行以定时节,颛顼之时&犁为祝融&;蓐收源于使用&蚌镰&(即蜃)收割庄稼,是农耕部落负责收割的职司,少昊之时&该为蓐收&;玄冥源于上古穴居,三代以前的部落仍然处于半穴居状态,玄冥负责洞穴建造,少昊之时&脩及熙为玄冥&;后土源于上古对土地的崇拜,古人生活有赖于地,后土负责山川水土的治理,共工称霸九州之时&句龙为后土&;山川水土的治理最重要就是&搭桥&,即在空中架起一道拱桥,故搭桥的职司就叫&共(拱)工(空)&,共工即后世的&司空&。
所以,祝融、玄冥(或者共工、司空)、勾芒、蓐收、后土等本是上古职司。史前应该有好多位祝融,而最著名的就是其中的三位,分别出自于炎帝集团妘姓部族、黄帝集团己姓部族、黄帝集团姚姓部族。正是这三位祝融的伟大功勋,祝融从部落职司逐步成为火神、雷神和南方之神。
上述三位祝融的后裔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形成庞大的部族集团&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句话说&祝融子孙环附夏,至今楚越有神主&。比如,《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童、祝融、鬻酓(熊)。
一、炎帝集团的妘姓祝融部族
&&&&&& 在《山海经&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另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这一段话说明&祝融&乃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的第五代子孙,出生于&江水&(即鸿水,昆仑山东面的大泽阳纡),担任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祝融&;他有个儿子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工&;共工有个儿子&术器&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却也是个治理水土的专家,&江水&就是他治理的;共工的后裔有个叫句龙的成为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后土&;而后土有个儿子是负责计时的,称为&噎鸣&;噎鸣不但会计时,还最早发现了岁星的十二年运行规律;后土还有个儿子信,信的儿子成为&夸父&部族的首领,也称为&夸父&。帝喾高辛氏就是出自于这个&夸父&部族。
这个祝融部族真是功劳巨大,因此在&黄帝&取代蚩尤成为新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就让祝融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祝融&职司。&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大道,&&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管子&五行》)
&祝融降处于江水&,古称为江水的有两处:一处是大江,即岷江和下游的长江;一处就是&鸿水&,古时江、鸿通用。
鸿水在哪里?《吕氏春秋》有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
《淮南子&本经训》也有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荀子&成相》则是这样记载:&禹有功,辟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所以,鸿水就是指的黄河中上游位于龙门之上的巨大堰塞湖,也称为泑泽、阳盂。黄河中下游以南就是黄帝时期的南方,正是炎帝的地盘。祝融及其后代共工曾经多次治理,虽然小有所成,但是没有最终解决问题,直到大禹治水,鸿水才得到控制。
《左传》记载&郑,祝融之墟也&,祝融及其后代共工也有一支从吕梁山迁移到今天的郑州附近了。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有个神垕镇,&垕&就是&后土&的意思。炎帝本姓姜,祝融、共工当然也是姜姓部族。但是这个祝融应该另外别姓为&妘&,也许就是黄帝另外赐的姓。妘姓非常古老,出于沄水。沄水就是沇水,媪水是其支流,下游称为济水(?、泲),源出今河南济源县王屋山。
《列仙传》云:&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看来,这个宁封子就是黄帝时期的妘(允)姓祝融了。宁北山就是今河南焦作修武县云台山,修武古称为宁邑,宁封子的故事由来久远;云台山主峰茱萸峰峰顶现有道教建筑云台观,&云台&之名或为&妘台&,也许上古有之,实为黄帝之陶正宁封子之祭台。
&&&&&& 另外,《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很多人认为这个&云师&中的&缙云氏&就是出自姜姓炎帝后裔的祝融,这是错误的;这个&云师&之中有一位是妘姓祝融宁封子倒是正确的。缙云氏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缙云氏与饕餮都属于上古浙赣山地的三苗集团。
上古&火正&乃是观测&大火(东方苍龙星座的心宿二)&星的职司;大火,简称&火&,即《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中的&火&。按照太阴历(夏历、月亮历),夏历三月黄昏,大火星初出东方;夏历五月黄昏,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夏历七月黄昏,大火星偏西而下,即&七月流火&;夏历九月初,大火星隐退不现。按照阳历(四季历、太阳历),帝尧时期,当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春分&,当大火星在西方不见的时候又是在&秋分&。
&心宿二&通常在秋季九月初隐退不现,《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古人通常在&秋季九月初九&举行火神祭祀仪式,并佩带&茱萸&以辟邪;茱萸又名&辟邪翁&,重阳节佩茱萸,最早见于《续齐楷记》;这就是&重阳节&的由来,所以&重阳节&其实就是&火神节&,云台山茱萸峰其实就是一个上古火神祭台。
火星与大火星不是一个星体。太阳系行星火星荧荧似火,古称荧惑;而&心宿二&色赤似火,又称&大火&、&赤星&,乃是银河系的一组&恒星&。火星和心宿二(天蝎座&星)是全天最红的两个天体,所以都被称为&火星&。姜姓炎帝集团就是最早掌握&大火&观测技术并用于指导农耕的部落,炎帝又叫赤帝、神农,源出于此;炎帝部落也叫赤国、神农氏。
如此,则古书所传的&祝融&、&宁封子&实际乃是一人或同一族系,是姜姓炎帝后裔,本姓姜,黄帝时期为其职司(上古分工不可能很细,火正、陶正等职司或许是同一职司或则不同时期的职司),因为功劳很大,被黄帝赐姓&妘&,成为&云师&中的一位,封地在沄水(沇水、涢水,古济水上游)流域,即今河南济源、焦作、南太行山一带;死后葬于南太行宁北山(今云台山),云台山或许古名&妘台山&。
济水在山东入海,后为黄河所夺才成为黄河下游。《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兖州就是沇水下游,《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另外,《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这说的是位于河北省的另一条济水。
妘(允)姓国有鄢(邬)、桧(郐)、路、偪(逼)阳、陆浑之戎等,除陆浑之戎一度迁移到西域塞外的瓜洲之外,其他部族世代居于&祝融之墟&郑州一带偃师、密县、鄢陵和济水流域山东峄县。东周春秋时期的陆浑国,就是一支允姓之戎迁回河南居于嵩县伊水所建立的小国。所以妘(允)姓虽然不是黄帝十二姓,却是&祝融八姓&之一,应该是上古炎帝、黄帝时期火正祝融的后裔无疑。
这个妘姓祝融部族就是炎帝后裔,也是姜姓的别姓。周代武王灭商后,分封上古圣贤后裔,祝融后裔妘姓郐国就是其中之一。《诗经》&桧风&就是郐国的乐风。桧国大致包括今密县、新郑、荥阳等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洧水、沩水)中上游,国都在密县与新郑间某处。桧国在西周末期被东迁移的郑国郑武公兼并而灭亡。
&&&&祝融的支庶后裔子孙有被封于鄠(郧)国(今湖北郧县),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国民子孙以国名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世代相传至今,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员&。
&&&&二、黄帝集团的己姓部族
1.己姓出于&黄帝十二姓&
己姓也是非常古老的姓,出于&黄帝十二姓&。己、几、计、记、季、纪、丌都是通用的古字。
《国语》晋语四记载&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肜)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这里有个小错误,&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应该有二人是重复姓,而&青阳&既与夷鼓同为&己姓&,又与苍林氏同于黄帝为姬姓,所以这里面必定有一个&青阳&是错误的。而&青阳&就是尚书记载的&皇帝清&,是姬姓无疑。所以,己姓&青阳&应该是黄帝另外一个儿子&昌意&之误。
2. 己姓昌意
昌意见于《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纪年》也有记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韩(乾、幹)流(荒、芒)&之讹。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的朝云之国、司彘之国和若水都在&幽都之山&&雁门关&附近。嫘祖,出于漯水(今桑干河,即北汉水,古称为干水、汗水、汉水、韩水、寒水)流域嫘姓部族,善于养桑树,发明养蚕和织布,称为先蚕、蚕神。昌意是嫘祖之子,生乾荒,乾荒生帝颛顼,而帝颛顼是己姓(后面有证明),所以昌意也应该是己姓。
3. 己姓夷鼓
夷鼓又名鼓(彭)、禺虢、玄嚣(猇)、玄枵,是肜鱼氏之甥;夷鼓一系的最初封地应该在太行山地东侧。
肜鱼氏是帝俊后裔禺號、淫梁、禺號、番禺一系妊姓渔枭图腾部族,居于太行山地东侧。古代在太行山地东侧古东海(海岱山地居民称之为古北海)发现了巨鲸(京),传说中鲸又称为&鲲&、&鮌&,并会转化为&鹏&(巨鸟、大风)。《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號(?、猇)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另外,《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这里显然是将&禺虢&与&禺?&搞混淆了。
夷鼓又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钟山之神)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这记载的是黄帝升天之后的事情。钟山就是昆仑山,现在的贺兰山。黄帝死后就是钟山之神;钦?又叫堪坏,是&神鸟&,与&白虎&陆吾同是昆仑山守护神,见于《庄子&大宗师》&堪坏得之,以袭昆仑&;葆江就是祖江、帝江、帝鸿、大鸿、浑沌,本是黄帝&四相&之一,在黄帝之后被推举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子鼓和堪坏合谋杀害了帝江,结果被继任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帝太昊擒住处决;鼓和堪坏的部族被流放。
钦?部族的图腾是&大鹗&,一种鱼鹰;鼓部族图腾是&鵕鸟&,其状如鸱,所以此处鵕应为雒(鵋鶀)之讹。鼓部族的流放地就是今河南地区,称为雒水(南洛水)。
4. 己姓雒国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鯀(鮌)&。骆明,就是雒明,黑身白鬛的马曰雒;是以&雒&为图腾的部族,雒即一种马。白马也可以是河马,河马古代称为&龙马&、&黄能&、&水虎&,白马是以&龙马&为图腾的部族;《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雒)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盂河之中焉。&
夷鼓被杀,后裔部族流放到雒水(南洛水)建立己姓雒国,称夷鼓为&骆明&,形成马鸟混合的&驩&图腾。雒明之子&白马&担任&鯀&,&鲧(鮌)&即&系鱼&,类似钓鱼之意,代表&渔猎&的职司&玄冥&。
此&鯀&在《山海经&大荒南经》还有记载:&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僇是食。有驩头之国。&按照黄帝谱系,黄帝、雒明(夷鼓)、白马(鲧)、炎融、驩头,驩头是第五代。
另外,《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这里又说驩头是帝颛顼之子。按照黄帝谱系,黄帝、昌意、韩流、颛顼、驩头,驩头也是第五代。
驩头,亦作驩兜、讙兜、讙举、讙头,居于豫西南地区的熊耳山、伏牛山地区的雒水地区。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
到帝颛顼时期,驩头认帝颛顼为父,自此,同出于黄帝一脉的两支己姓部族合二为一,均以帝颛顼为宗,此后己姓雒国的首领称为&驩头&。
在出土文物之中,鸟纹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豫西南地区最为常见,比如汝州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就是代表,说明豫西南地区鹳鸟图腾集团一度非常强大。
屈原《天问》记载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说的是夏代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射河伯封豨、抢走河伯之妻雒嫔的故事。
雒嫔就是雒国伯的女儿宓妃,称为&雒水女神&。这说明雒国位于雒水流域,是个一等部族&伯&,己姓。另外,现河南洛阳城东有白马寺,&龙马负图&处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这说明雒明、白马、鲧、炎融、驩头、雒伯用都是己姓雒国的王族首领或者先祖。
《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这个融就是指&炎融&。大禹的父亲崇伯,本是己姓&炎融&的后裔,因夷鼓后裔与帝颛顼合族,故也自认为是帝颛顼后裔;崇伯居于嵩山东南的汜水流域;因在帝尧时期担任&渔猎&职司&玄冥&之官职而被称为崇伯鮌。
尧、舜时期,己姓雒国的首领&驩头&与帝尧、帝舜不和,被流放到南方的崇山峻岭。被流放的这一支后裔在夏商周时期融入南方苗、越部落,后成为三苗集团的一部分,并带去了&驩头&的传说。《庄子&在宥》:&尧于是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己姓雒国一直到夏代还存在,见于《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雒)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归藏易》:&昔者河伯筮与洛(雒)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河伯封豨当为夏商时期黄河流域下游的诸侯国之一,曾与黄河中游的雒国首领雒伯用发生战争,战争之前问卜于另外一个诸侯国己姓昆吾,卜的结果是&不吉&。
5. 隗姓河国(冯夷、封豨)
上古存在两个河国,位于黄河上游的河宗国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伯国,均是属于一等部族&伯&,源于黄帝大臣鬼臾区的隗姓赤狄部落。隗姓赤狄部落源于棕红色人种西貘族,这个族系来自遥远的苏美尔人,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与技术。
封豨就是河国图腾&大河猪&,也称为&天豕&,其实就是&大河马&,河马长得象猪又象马,有的叫河猪(古希腊),有的叫河马(古埃及),;中国传说的各种河神水怪比如&龙马&、&黄能&、&水猿&、&水母娘娘&、&水虎&等都是&大河马&。
豨韦是鬼方赤狄所崇拜的最高天神,北斗九星(维斗)之母,是天地运行的守护者,类似哈拉巴吠陀文明中的希瓦(湿婆)和毗湿奴的综合体。&豨韦&首见于《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西游记》中&猪八戒&又名&猪悟能&就是以&河伯封豨&作为原型的,&能&也是&豨韦&的别名。
龙也是猪的别名之一,猪龙(就是龙马、河马)的形象在红山玉猪龙就有体现,河伯国以&大河猪(马)&为图腾,本身就是个养河马的大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这里的豢龙氏、御龙氏、豕韦氏都是养大河马的部族。
河宗国首领称为&冰夷&或者&冯夷&,位于昆仑山附近的泑泽,属于隗姓鬼方氏部落,控制着黄河上游。泑泽是在大禹治水之前,黄河龙门上游现河套地区贺兰山(古昆仑山)东边存在的一个巨大堰塞湖,被称为&阳纡&、&阳盂&、&西海&、&从极之渊&,被称为是&河源&。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淮南子&齐俗训》&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禹本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上有醴泉瑶池。&《山海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黒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大禹治水,劈开龙门的吕梁壅塞,河水下流,阳纡逐步变小变为沼泽地,并在西周时期完全消失。《吕氏春秋》有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此河宗国一直到战国时期还存在,就是《穆天子传》里面的河宗氏,河宗氏又称为&?人&(?、蒯、塊、隗、墤、隤、穨、怀,均是通假字),隗姓河宗氏部落最后被赵武灵王灭亡。
河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开阔地区,是以河马(猪)图腾的隗姓河国,首领称为&封豨&,有时也叫冯夷,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滑县境内,此地为黄河故道。隗姓河国与己姓昆吾同为夏代侯伯,具有替夏王朝征伐的职责。
夏代的子姓商国与隗姓河国同处黄河下游,关系比较好,彼此合作比较多。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夏代初年,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篡夺夏王朝的领导权,隗姓河伯封豨作为夏王朝的侯伯起兵讨伐后羿,却被后羿箭射,并抢走河伯之妻雒嫔。雒嫔就是己姓雒伯国的女儿&雒水女神&宓妃。这个时候的雒伯国、河伯国乃是联姻的诸侯国。
少康中兴之后,有穷氏失败,隗姓河国也随之复兴,重新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段时期,河国与雒国关系恶化,导致了&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的事件。
夏代后期,商侯桭伐河国,占领河国大部领地;商汤伐夏,河国阻挡商汤西进,被商汤所灭。《诗&商颂&长发》记载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见于甲骨卜辞中就有&其求年于河,雨&、&庚辰贞,日有食,告于河&的记录,河乃商人对祖先王桭(河)的称呼。商代的侯伯豕韦国是商代大臣巫咸在原河伯国领地上新建立的己姓诸侯国,已经与隗姓赤狄河伯国没有关系了。己姓豕韦国出自黄帝子孙韩流猪图腾部族,本在(北)汉水(桑干河)流域,夏代也迁入黄河流域下游。
西周初,周武王把黄河中游北岸的土地赐封给晋国国君唐叔虞,黄河中下游的隗姓河国后裔迁移回到晋西北,后裔与鬼方氏其他后裔一起成为&隗姓赤狄&。
6. 颛顼、老童和祝融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和《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可以基本确定黄帝、昌意、乾荒、颛顼、老童、祝融(重、黎)、长琴(噎)的己姓世系。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这个&颛顼氏&不是帝颛顼,而是&老童&,因为颛顼是帝号(首领死后的谥号),是不能自称的,而其子孙是可以以祖先的名与号为氏的。老童之子&黎&担任帝颛顼的&火正祝融&之官。《包山竹简》&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鬻酓。&也说明了这一点。
7. 绝地天通
帝颛顼的一项重要功绩就是&绝地天通&,所谓&绝地天通&就是对上古巫鬼教进行宗教改革,统一民众和部族信仰,集中话语权,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成为首席大祭司。
《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在这项&绝地天通&的过程中,老童之子&黎&直接面对民众和部族主持调解与征伐,无疑是最困难的工作,因此功劳也最大。
至于&南正重&,古人观天主要就是观测清晨或者黄昏时刻位于南天的恒星,故观天的职司称为&南正&;而&重&有&種、鐘&两种解释,&種&一向是东夷集团少昊部族的&四叔&之一,长期担任&句芒&之官,源于&芒種&。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帝颛顼&绝地天通&是在&少皞之衰、九黎乱德&之后,&南正重&的工作是&司天以属神&,而句芒乃是&木正&负责播种,他们似乎是不相干的两回事。所以,典籍有&老童生重及黎&的记载,这个南正重不是偃姓少昊氏部族而是己姓帝颛顼部族无疑,故应称为&南正鐘&。
8. 老童就是陆终
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其中的钟山、章尾山和在《穆天子传》出现的舂山,都是昆仑山的一部分,是昆仑山北部的最高峰,而昆仑之丘乃是昆仑山南部比较平坦的地方,昆仑山就是今天的贺兰山,都是&天山&的意思。
上面所见的&烛龙&、&烛九阴&乃是上古轩辕星座和鹑鸟星座的总称。轩辕星座又称为黄龙星座,就是现在的狮子座,主星又称为&轩辕十四&;鹑鸟星座就是&南朱雀&,由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星次组成,二十八宿的&柳宿&就是鹑火的主星,位于&轩辕十四&的正下方;所以,轩辕星座和鹑鸟星座是连在一起的,合称为&烛龙&。见于屈原《天问》还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昆仑山是黄帝的都城,黄帝死后成为钟山之神,也有传说是升天成为&黄龙&,其实就是把轩辕星座作为黄帝在天上的象征,称为&烛龙&;那么,在地下立的神主就是&钟山之神&了。这里钟山、章尾山、舂山都应该统一为&鐘山&。前面所说的&钟山,其子曰鼓&就是说明&鼓&是&鐘山之神&黄帝之子。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耆与旨、稽、老、陆等古字通假,童与鐘、重、锺、螽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陆终、陆螽,统一称为&老鐘&。鐘也是&鐘山之神&黄帝后裔的标志。
老鐘善于使用钟磬,司天属神也是钟磬齐鸣,所以&老童生重及黎&是正确的。
黎通常也有&黎、離两种解释&,故黎、離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黎通常指蚩尤所在的妊姓九黎族;&黎&、&犁&通常被认为是蚩尤的&九黎&后裔,&九黎&是牛图腾部族,以妊姓为主;
而離即離朱,且離与雝通假,雝音&融&,離朱就是朱鸟、朱雀,即所谓&上古四神&的&南朱雀&,朱雀称为&日中神禽&,故老童、重黎乃是黄帝集团以&朱鸟&为图腾的部族,统一称为&己姓鐘離氏&。《穆天子传》记载的西域在&騩山&地区的重雝氏应该是老鐘、鐘離的后裔。
屈原是楚国王族,在《离骚》自称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明&楚国王族&是帝高阳的后裔。而《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鐘、祝融、鬻酓(熊)。老鐘又是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的后裔,那么&帝高阳&到底是哪一位?
首先,应该排除老鐘、昌意、鬻酓(熊),因为他们没有担任&帝&,而帝就是&部落联盟首领&。其次,应该排除黄帝、帝乾荒和帝颛顼,因为与帝高阳的年代不合。《史记》、《大戴礼记》都是根据《世本》把帝颛顼和帝高阳合二为一,不足为信。
&颛顼氏&的意思就是帝颛顼的子孙,所以帝颛顼自己不能称为&颛顼氏&,而帝高阳属于&颛顼氏&是无疑的。
根据&祝融(黎)生太子长琴&, &祝融&黎应该担任过部落联盟首领,他应该就是帝高阳。也就是说,楚人祖先是这样排列的:黄帝、昌意、乾荒、颛顼、老鐘、祝融(鐘離、帝高阳)、&、鬻酓(熊);鬻酓(熊)出于姬姓轩辕氏、己姓颛顼氏、己姓老氏、己姓祝融氏、己姓高阳氏、己姓钟离氏,本姓芈。
楚人屈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也可以解释为&我是帝高阳的后代,我那个先祖叫做祝融(伯庸)&。
10. 高阳八恺
鐘離是帝颛顼的孙子,担任&祝融&帮助帝颛顼完成&绝地天通&这一重大举措之后,帝颛顼去世,鐘離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高阳&。
帝高阳时期,&部落联盟&逐步壮大,来自四方的东夷、氐羌、戎狄、苗、黎各族都相处较好。如嬴姓、偃姓少昊集团,鬼方氏隗(穨)姓部族,帝俊仲容部族等都有加入高阳氏族的。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诚笃,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八恺之中,庭坚是己姓;苍舒,出自少昊集团舒鸠氏,偃姓;隤敳,出自鬼方氏,隗(穨、嬇)姓。尨降即殷代诸侯逄伯陵的祖先,姜姓。
&帝高阳&时期及以后直到帝高辛前期,&鐘離氏&世代担任&部落联盟&火正之职,&鐘離&也成为&火正&或者&祝融&的代名词。《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帝高阳的后裔还有个叫九婴或者拘瘿的部族,九婴即九阳,被误认为是九个太阳。陶唐氏帝尧时期,九婴部族占据凶水(今滹沱河)区域,制造下游的水患,帝尧乃使羿征讨九婴于凶水之上,国灭。
三、有虞氏祝融吴回
帝吴,又称为&天吴、大吴、吴回、吴雷、有虞回、康回、回禄&。《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背)青黄&;《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上古&虎(虞、吴、陆吾)&是狮子、老虎、豹子等大型长豸类猫科动物的通称,老虎也称为&文(纹)虎&,狮子体色灰黄(灰白)而且没有花纹被称为&白虎&,猎豹因为面部有两道泪痕而称为&仁兽驺虞&,花豹(金钱豹)称为&朱&、&豦&,黑豹也称为&青兽罗罗&。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吴回(天吴)是虎类图腾无疑;天即&大&,天吴就是部落联盟首领;当时洪水泛滥,&水伯&也是治水的头目,吴回就是治水的头目&水伯&。另外,《楚公逆镈》铭将&吴回&称为&吴雷&,意思是&雷神&。
《山海经&南山经》载:&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这个&天虞之山&就是吴回的封地,即今湖北省大悟的大悟山,也称为&苍梧山&。
2. 吴回伐共工
《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这隐藏着&祝融讨伐共工&的故事。其实康回就是吴回,&吴回讨伐共工&是在帝喾高辛氏时期。《史记&楚世家》倒是记载了这个故事:&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里太史公把&吴回&当作&鐘離&之弟是错误的。&鐘離&担任高辛氏的火正,并被称为&祝融&,见于《国语&郑语》。
原来,在夸父族后裔帝喾(侉)高辛氏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时期,帝高阳的后裔&火正&鐘離讨伐反叛的&共工氏&失败,失去&火正&之职;&火正&由&水伯&姚姓有虞氏首领吴回兼任。&火正&又称为&祝融&,因此火正&祝融&吴回与前任火正&祝融&鐘離氏被后人所混淆。
《淮南子&原道》篇也记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火正吴回征伐&共工氏&取得巨大胜利,终于击溃了共工氏,共工氏余部逃到大西北不周山(今乌海市甘德尔山),自此共工氏族不再强大。
而吴回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因为他掌握了新的&铜&冶炼技术。虽然蚩尤、黄帝时期就发现了铜矿,而西貘族从西方带来了青铜技术,但是那时的中原缺少&锡&这种材料,故只是进行冷加工,所以并没有推广价值。吴回,应该叫&吴同&,就是掌握了&高温炼铜&技术而加工出较为锋利的&吴刀(赤铜或者铜铅合金)&而担任了&火正祝融&。
&吴刀&就是赤铜刀、吴钩、吴戈,吴回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之祖&和新的&火神&,中国至此进入&铜时代&。后世&铜&冶炼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在昆吾(许昌)、宛城(河南南阳)、大冶(湖北)、铜陵(安徽)、新干(江西),都属于上古的南方,是祝融的地盘,吴回乃是始祖。
3. &西白虎&有虞氏
吴回出自黄帝联盟有虞氏,姚姓。姚姓有虞氏是黄帝氐羌集团最初的部族之一,源于甘肃洮水流域,因此得到&姚姓&,有虞氏首领陆吾担任黄帝的侍卫头领,封地在昆仑山和陇山之间,称为&苍梧&,周代称为&西吴&;&西吴&就是青铜器上面的古夨国所在地,也是周族&太伯奔吴&的吴国所在地。
陆吾的形象与图腾是一只&九头狮子&,上古亚洲狮因为体毛灰白、没有斑纹而被称为&白虎&,而老虎称为&文虎&,金钱豹称为&朱&。黄帝一度以&九头狮子&(白虎)作为黄帝集团的图腾而号称&狮子王&(即狮子座主星轩辕十四),这就是&上古四神&之一&西白虎&的来由。
与炎帝(赤帝)源出于&大火星&不同,黄帝源出狮子星座的狮子王&轩辕十四&。&轩辕十四&在上古是一颗灰黄色亮星,亦称狮子座&星,是狮子座最明亮的恒星,也是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中排行第二十一颗。黄帝的&黄&字的甲骨文就是一张撑开的白虎(狮子)皮。
黄帝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后,有虞氏一部东迁于今山西省南部虞地,这一部此后加入了华夏部落联盟。吴回、大舜都出自山西南部虞地的姚姓有虞氏。
4.虞幕复国
山西南部的姚姓有虞氏一度被炎帝姜姓部族兼并,虞地被称为&姚墟&。见于《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吴权就是有虞氏首领虞权;伯陵是&四岳&之一,相当于后世的方伯。
帝颛顼时期,姚姓有虞氏后裔虞幕为帝颛顼管理音乐并观测天气,功劳很大,后在帝颛顼帮助下复兴有虞氏,因此有虞氏世代感念帝颛顼和虞幕的恩德,认帝颛顼为&祖&,而&报&祀虞幕。《国语&郑语》&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国语&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
吴回功绩巨大,所以在祁姓陶唐氏帝尧之后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吴回、吴同、吴桐;《容成氏》还说明,祁姓有虞氏和姚姓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联盟&时期,互相交替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如:帝尧(祁姓陶唐氏)、帝吴(姚姓有虞氏)、帝丹朱(祁姓陶唐氏)、帝舜(姚姓有虞氏)。
6.主持征讨的雷神
帝吴之后,祁姓陶唐氏帝尧之子丹朱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丹朱;&祝融&与&火正&职能分设,&火正&由帝喾(侉)高辛氏之子阏伯担任,火正只负责观察&大火星&的天象,成为专职的&天文工作者&;吴回的后裔有虞氏仍然担任&祝融&主持炼铜、兵器与征伐,逐步由&火神&演变为&雷神&。
姚姓有虞氏帝舜时期崇伯鮌治水失败之后被&祝融&征伐并以&吴刀&处决,这个&祝融&也是吴回的后裔。
屈原《天问》记载&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吴就是吴回,南岳衡山就是今大别山地区的天柱山。这里述说的是吴回南征三苗(苗越集团),意思是吴回一直到了南岳才终止南征,获取了迄古未有的功绩。苗族传说中的&雷老五&就是指的吴回。
汉阳纱帽山商代遗址中出土一件陶拍,陶拍的背部鼻状握手上刻有一十分怪异的图案:图下部是一个&人面鸟身&的人形,上部是两个&回形&雷电纹;人与两雷电纹间有一矢由上射至头顶。这个图案被解释为&雷神&,应该就是吴回。
《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获取)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这段传说也离奇的可以,其实就是帝喾(侉)的后裔姜姓高辛氏与帝吴的后裔姚姓有虞氏联姻,盘瓠是吴将军之子,吴将军就是封地在湖北大悟山的吴回后裔。盘瓠在河北易水流域的建立姚姓有虞氏的别支勾姓有易氏,是瑶族的始祖。
8.苍梧之谜
姚姓有虞氏始祖陆吾的封地&苍梧之野&在今陕西、甘肃交界的陇山附近。吴回征伐三苗(苗越集团),大获成功,封地在今鄂豫交界,大悟山即苍梧山,就是天虞之山,后来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大舜率领有虞氏南征三苗(苗越集团),时死于此地。大舜之后,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大禹继续南征三苗(苗越集团),,姚姓有虞氏仍然担任征讨主力。三苗(苗越集团),退到洞庭湖以南,吴回子孙有虞氏南进到赣(今江西新干)建立苍梧国,苍梧国就是商代称为&虎方&的那个&南吴国&,包括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今安徽铜陵(古称为&东陵&)、湖北铜绿山当时有铜矿,也是苍梧国的地盘。&祝融传说&就是在此时传播到达中国南方各省。
商代&虎方&受到商王朝的压迫和征伐,不断退到鄱阳湖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姬姓)、楚国、越国瓜分苍梧国土。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吴起变法,国力渐强,吴起曾&南收扬越&,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虎方)之地。虎方主体融入&华夏族&,另外一部分后裔演化到畲族、瑶族、苗族等部族之中。
9. 火凤凰与梧桐树
录,本义是錄,又叫&孔雀石&,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含铜矿物共生。我国古代主要产于安徽铜陵和湖北大冶铜绿山。孔雀石后来用来记录文字与图案,&记录&和&绿色&均源于&录&。
梧桐,因为树皮四季常绿,用来纪念那个伟大的火神&吴同&而被称为&梧桐&、&苍梧&。吴楚之地流传几千年的&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火凤凰&等传说也是因纪念火神&吴回&而来。
《淮南子&地形训》:焚桐在昆仑阊阖之中。焚桐,梧桐树被火烧之后是上好的琴材,称为&焦桐&。此树在焚烧仍然能够复生发芽,被称为&不死树&,火凤凰重生的传说因此而起。
四、鬻酓、飂叔安、晏安
1. 楚人的祖先鬻熊
鬻酓,又称为鬻熊,是楚人的祖先&三楚先&之一,另外两个是老鐘、祝融,见于《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在金文中&熊&字被写作&酓&字。鬻酓就是解开祝融和楚人族系问题的一把钥匙。
现在所说的&鹌鹑&是一种普通的小鸟,在上古却是&四神&之一&南朱雀&的别称。&十二星次&里面就有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星次与鹑有关。朱雀又称为&火凤凰&、&離朱&、&赤乌&、&阳鸟&,鹑火对应的是火凤凰的心脏,鹑火之咮(鸟嘴)为二十八宿之&柳宿&。见于《左传&襄公九年》&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国语&周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等。战国时楚人《歇冠子》有&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 楚人崇凤,历时已久。
鹌即?、?,酓音&安&、&奄&、&雄&、&熊&,?就是雄鸟之意;鹑即掫鸟,掫,合讀&淳&,分读为&高阳(高羊)&;?鹑就是阳鸟、朱雀。?就是篆文掫,拆分就是&高芈&,一曰&鬻&;鬻,糜也,就是米饭、粥。这就是芈姓的来源。
所以,鬻酓就是掫酓、鬻雄、鬻熊、偃酓,应该统一称为&鬻?&;鬻熊就是帝高阳的后裔,出自&己姓高阳氏&,名&酓&,称为&高阳酓&,是楚人的直系祖先,所以屈原有&帝高阳之苗裔&的诗句。楚王族出自&己姓高阳氏&,后以&芈&为氏,此后年代久远,变成为&芈&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就是承认楚的先祖与己姓昆吾是同族。
2. 飂叔安和晏安
另外,《左傳&昭二十九年》记载&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 飂即蓼,就是&高阳八恺&之一&庭坚&所在的&己姓蓼国&;如此,董氏、豢龍氏、鬷(音鐘)夷氏均出自庭坚、飂叔安的&己姓蓼国&。
春秋末叶青铜器《邾公釛钟》上有铭文&陆螽之孙,邾公釛作厥和钟。用敬卹盟祀,祈年眉寿。用樂我嘉宾,及我正卿。杨君令,君以万年。&另有《莒太史申鼎》铭曰&安之孙莒太史申&。古籍记载,邾、莒都是曹姓,先祖&安&一名&晏安&,安是陆螽的后裔;此鼎、钟也证明了这一点。邾、莒实际上都是&己姓&,而以&曹&为氏,与楚人的&芈&氏变为&芈&姓一样,&曹&氏变为&曹&姓,后面还要提到这一点。
飂叔安就是高阳酓,也是曹姓的先祖晏安,也就是说,飂叔安、晏安、鬻?是同一个人,是蓼、董、邾、莒、楚的共同祖先,应统一称为&?&,再往上溯到庭坚、帝高阳、祝融(鐘離)、老童(陆终)。
3. 已姓蓼国
蓼,即鄝、飂,春秋古国名。帝高阳之后裔己姓高阳氏有后代&安&受封于蓼国,为飂叔安。在上古部落联盟之中,还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划分,但是部族之间还是有分别的,那就是&伯、仲、叔、季&,表示了部族的等级。飂叔安所在的蓼国就是一个&三等&部族,封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山,此地古称为&涂山&,是淮水的发源地。
&高阳八恺&中的庭坚就是帝舜时期的飂国首领。庭坚和董父實受到帝舜重用,与帝舜南征三苗有关,因为飂国是南征三苗的&桥头堡&。
庭坚后裔向东扩张到大别山地区以东,在今安丰、固始等地建立多个小蓼国(群蓼、东蓼),与帝舜的另一重臣皋陶为邻,史称东蓼、群蓼。皋陶属于少昊偃姓后裔,封地在英山、六安、舒城等地,史称偃姓群舒。《左传&文公五年》记载公元前622年,即楚穆王四年,&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即六安)与蓼灭,曰:&皋陶(六的先祖)、庭坚(蓼的先祖)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就是这个位于大别山东部的&群舒&、&群蓼&被楚国灭亡。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春秋末期的楚国大夫追溯先君楚武王克州国和蓼国的功业,州蓼两国一起提,指的是&西蓼国&,公元前639年西蓼国亡于强楚。
上古时期,古蓼国处于华夏部落联盟的边缘地带,与三苗为邻,说明飂叔安时期,作为帝颛顼、帝高阳直系苗裔的己姓部族已经被边缘化,这段时期,炎帝系的烈山氏、共工氏、高辛氏占据华夏部落联盟主导地位;东南的三苗集团也伺机西进,并一度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五、祝融四姓
1. 祝融八姓
在《国语&郑语》有这样的记载&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根据这段记载,后人归结为&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其实,根据前面所说的&姓氏&关系,表明春秋时期就已经&姓氏不分&了。因为,董、彭、曹、芈、舟人都是出于&己姓&的&氏&。
妘姓是炎帝后裔;斟即&黄帝十二姓&之葴姓。秃即頹,源自&高阳八恺&之一隤敳,隤敳出自嬇(隗)姓鬼方氏,鬼方属于黄帝集团隗姓赤狄部族,位于西北一带;秃也是&氏&。这样,所谓的&祝融八姓&其实是&四姓&,己、妘、葴、嬇。
《史记&楚世家》描述如下:&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郐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大戴礼记&帝系》记载更为详细:&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肋,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世本&帝系》亦载:&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肋,三人出焉;破其右肋,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四曰莱言,是为郐人;五曰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是也。参胡者,韩是也。彭祖者,彭城是也。云郐人者,郑是也。曹姓者,邾是也。季连者,楚是也。&
这三则记载大同小异,可见出自同一史源,而《史记&楚世家》是综合《世本帝系》、《大戴礼记帝系》等古书和传说之后的记载。这里最大的错误就是为了把吴回拼入所谓的&祝融八姓&而把&陆终(老鐘)&由颛顼之子老鐘变成为吴回之子,楚王族世系因此而完全混乱。
3.吴回不是楚先祖
《楚公逆镈》记载吴回为&吴雷&,并没有称为&楚先&。屈原《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把吴回记为&康回&,也没有认为他是&楚之先&。楚国是在西周开始崛起的部族,大部分国土最初是三苗的地盘,经过有虞氏吴回、舜、象、商均等几代人南征扩张才并入华夏部落联盟,所以楚地流传有大量的吴回(姚姓祝融)传说是很正常的。
楚王族与昆吾一样,出自黄帝十二姓之&己姓&。吴回是姚姓,出自有虞氏,虽然也是黄帝集团之后裔,却不是楚王族的先祖。
六、己姓昆吾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昆吾山位于河南省伊水南岸,洛阳之西。&《逸周书&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铭为金版,藏府而朔之。&&昆吾&本是&铜&的别称,又是古掌管冶铸之官职名称。古人在日中阳气最盛的时候炼铜,&昆吾&又表示正午和日中。
夏商之间有己姓部族昆吾氏,封地在今河南濮阳西,乃是祝融之后,故善于制造陶器和铸造铜器,夏启曾命人在昆吾铸鼎。见于《左传》&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汉书&地理志》云:&濮阳本颛顼之虚,夏后氏之世昆吾居之。&《后汉书&郡国志》云:&濮阳,古昆吾国也。&《晋书&地理志》云:&濮阳古昆吾国。&
昆吾部族在夏代后期南迁于祝融氏故地附近的许(今许昌),与妘姓、姜姓的祝融氏后裔共处,成为夏代侯伯,负责讨伐东夷新崛起的商族。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楚)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竹书纪年》:&夏仲康六年,锡仲康命(昆吾)作伯。帝厪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二十八年,昆吾会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国语》&昆吾为夏伯。&昆吾因此被商汤所灭。见于《詩&商頌》&韋顧旣伐,昆吾夏桀。&
己姓昆吾部族成为夏代侯伯,伯是一等部族,非常强大,因此,分支也比较多,主要有:顾、温、苏、樊等,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两岸。见于《左传&隐十一年》&王取田于郑,而与郑人以温、原、絺、樊。&《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顾也就是&韋顧旣伐&中的&顧&。
七、淮夷和徐夷
《山海经&海外东经》收入一篇秦汉之前的《古水经》,其中关于淮水是这样描述的: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另外,《禹贡》也有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古代余、徐、涂、嵞是通用的,根据这一条可以知道&淮水&源出余山,余山就是&涂山&,&涂山&就是今&桐柏山&,淮水就是徐水、涂水。《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而大别山古称大覆山、浮梁,因为大禹时期有&涂山之会&,大覆山也称为&会稽山&。《書&益稷》(禹)娶于塗山;《連山易》禹娶塗山氏女,名攸(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女仆)候禹于涂山之阳。(涂山之)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涂山氏就是飂叔安&己姓&群蓼其中一个部族,曾经帮助大禹治水和征服三苗,又是夏启的母族,因此被封为&古徐国&,逐步强大。
夏商时期,帝高阳后裔飂叔?的&己姓&群蓼居于今桐柏山以东、大别山以北的淮河流域,以&?&为图腾,?即?,雄(阳)鸟之意,称为&淮夷&,淮夷己姓,&古徐国&乃是淮夷之中最强大的一支。
三苗之地本在长江下游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海侵导致海平面升高,不得不向内陆发展,江淮之地首当其冲。尧、舜、禹时期,华夏部落集团与三苗部落集团的战争最为持久。《吕氏春秋》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而禹与三苗的战争最为惨烈。《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大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禹征三苗时期,发生了大洪水,天气变化无常。
大禹的最大贡献就是&治水&和&征服三苗&。淮夷的南面就是三苗的根据地,那&人面鸟身&之神正是淮夷的图腾&?&(南朱雀),说明淮夷参与了&征服三苗&并提供了巨大帮助。
3. 奄徐、盖余
在夏王朝的支持下,淮夷还参与了征服东夷的战争。涂山地区的&古徐国&的盖余就此进入海岱地区的&少皞之虚&曲阜,建立己姓&盖余之国&;《尚书&禹贡》所言&海、岱及淮惟徐州&的&徐州&就是以&盖余之国&为中心的。上古弇、奄、安、酓、盦、盖、蓋等字通用,可以读&安&,也可以读为&淹&、&盖&;徐、余、余阝、塗、涂也是通用字。
&奄&是己姓淮夷、徐夷,不属于嬴郾姓的少昊部落集团,海岱地区的嬴姓、郾姓部族属于&东夷&。《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盖余之国。&《山海经》的&肝榆之尸&就是&盖余之国&、&奄徐之国&。
奄徐的&盖余之国&范围非常大,《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钜燕、燕国就是夏代&燕图腾&的商国。商国本是少昊集团偃姓之国,商族祖先契精于契刻之术,是甲骨文的发明者,他就是为大禹负责记录的官员&竖亥&。夏代初期,商族崛起于燕山地区,以&子&为氏,属于偃姓子氏。商族善于贸易经商、长途贩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后来向东扩张到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商侯相土隔海南下扩张到胶东半岛(倭国,相土之东都),商侯微再吞并河北易水流域的有易氏,扩张到黄河中下游的商丘、濮阳、安阳等地。商国一直与夏王朝保持臣服关系,商侯冥担任夏王朝的&玄冥&职司,负责治理水土并死于职司。
奄徐虽然参与了夏王朝征服东夷的战争,却与商国保持比较好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过商国,所以商汤伐夏,奄徐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商代的奄徐与商王朝联系更为紧密,古籍常常&商、奄&连称,被看成为商王朝的一部分。约公元前14世纪,商第18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阳境内)迁奄。第19王阳甲居奄,因屡遭水害,国衰。第20王盘庚自奄迁殷(即安阳殷墟)。
由于先祖出自祝融,所以&盖余之国&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之技术,世代为殷商王朝的工匠家族,所谓的盖、奄、鐘等,也是青铜器的名称。周代《献侯鼎》等就有&天鼋&二字铭文。天鼋也是奄徐工匠家族之一。
夏代初期,在夏王朝的支持下,淮夷向南扩张继续压迫三苗。首领彭咸(感、铿)带领淮夷越过大别山进入长江中下游,占据彭蠡泽(今巢湖),建立古彭国,彭氏从己姓分离出来。彭咸(感、铿)后就是彭氏之祖,被称为&彭祖&,由于是老童之后,也叫&老彭&。屈原的《天問》、《离骚》、《思美人》、《悲回风》、《抽思》等作品多次提到这个&彭咸(感、铿)&。
古彭国在夏初为诸侯之长,负责为夏王讨伐叛逆。《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此后,夏被有穷后羿及寒浞篡夺政权,古彭国失去侯伯地位,偏居江淮一隅。
5. 大彭、豕韦
商汤兴起后,己姓昆吾、韦、顾等夏诸侯国为商汤所灭。借助于同族己姓奄徐国的帮助,彭蠡(巢湖)地区的古彭国向东北发展。古彭国的巫彭进入泗水流域,在泗水与淮水交界处今徐州彭城建立己姓彭氏&大彭&;巫咸进入黄河中下游今河南省安阳滑县境内,取代隗姓夏代诸侯&豨韦国&,建立己姓彭氏&豕韦&。
巫彭、巫咸都是商代名臣,医、筮(箴)之祖。见于《商书》&太戊臣有巫咸、巫贤(巫咸之子,佐祖乙帝,商代名相)。&《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大彭&、&豕韦&为商之侯伯,替殷商讨伐不臣之邦,《竹书纪年》载:&(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
巫彭、巫咸东进之后,在彭蠡地区仍然存在己姓古彭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灭亡。见于《左傳&桓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6.商王东征
大彭和豕韦的势力在河亶甲时期开始膨胀,进而影响到了宗主国商王朝的利益,于是武丁时期,商朝开始讨伐大彭、豕韦,豕韦被灭。
商代末期,商王朝中央已对周边的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大彭&联合淮夷各部和东夷时附时叛,从此东南不宁。尤其是东夷诸嬴偃部族,本是商族同宗,竟也多次进入王畿掳掠。自商王武丁到帝辛连年征战,对东南夷用兵就未停过。商王朝因此而实力大减,而在西边,周人自商王帝乙时已渐强大。
7. 邾、莒、钟离、钟吾、纪、楚
武王伐纣,分封诸国,肢解东夷和淮夷东夷集团。皋陶后裔偃姓群舒封于大别山东部的六安、英山地区,也成为淮夷的一部分。奄徐的分支被分别封到山东南部,有邾、莒、钟离等己姓小国。
邾、莒本在漕地,漕就是沟通泗水、汶水、济水的大泽孟渚,又叫朱圉、曹圉。所以,邾、莒以曹为氏,属于己姓曹氏。
邾国始封之君叫曹侠,邾国的地理位置在现今的山东省邹城、滕州等鲁南一带,以邹城为主。邾国又叫邾娄、邹。邾国都城邾城又俗名纪王城,峄山上有纪王棚、纪王墓等遗迹,邾国君主属于己姓无疑。邾国大约在公元前476年为楚宣王所灭,迁其君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此地也有邾城。
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在商代子姓方国倪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倪国,也叫小邾国,国都在今滕州市区小邾城街。小邾国约在公元前325年前后也被楚国灭国,国君也迁居新洲邾城。
莒国也是出于曹氏,周初封&兹舆期&于&计亓&,封地在山东胶州,计、亓均与&己&通假,&兹舆期&应该也是奄徐王族己姓曹氏。至春秋初期鲁僖公年间,莒兹丕公迁都莒(今山东莒县),称为莒国、&计莒&。莒地于商代是姑幕国遗址。邾、莒国也是周代的青铜器制作家族。
&莒兹丕公&的儿子&莒纪公&复姓为己姓,其本姓为己姓无疑,故而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春秋后期莒的疆域较封国之初有所扩张,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称&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 见于《墨子&非攻中》&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来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
钟离,有记为&终黎&,应为&鐘離&,本是奄徐的分支己姓钟離氏,或许是祝融鐘離的最直接后裔。西周初,鐘離国封地在山东枣庄峄城,大约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应该是受到同地区的姬姓东吴国的压迫,南迁到淮夷的根据地安徽凤阳,在此建有钟离城。史书载,周代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直至战国末期钟离子国归楚。
奄徐王族己姓钟吾氏,也是鐘離的分支,在今江苏新沂、宿迁一带建立子爵&钟吾国&。春秋时期,钟吾国受到姬姓东吴国的压迫,于公元前512年钟吾被并入吴国,国灭。
周公封于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封给鲁侯周公之子伯禽的&殷民六族&中就有徐人。然而,淮夷实力强大,不服管制,&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逸周书&作雒篇》云:&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
周成王时期,盖国多次起兵反抗周朝。公元前1066年,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三监叛乱&之后,与周成王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征服九夷、熊、盈诸族等17国,见于出土铭文有[王伐盖侯]。见于文献有《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盖国被平定之后,盖国王族被迁于蒲姑(山东博山、寿光一带)建立纪子国,属于己姓纪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公元前690,纪国将其城邑迁山顶,建起了他的第二个都城,俗名&纪王崮&。如今纪王崮崮顶上还有纪王殿、纪王城遗址。
熊(酓)族就是楚王族前身,周公东征,熊(酓)族首领熊绎率领部族向周成王投诚,获取子爵,封地于丹水流域。这是己姓芈氏。
盖国人南下迁移,居于淮泗地区彭城,以下邳为都,联合淮夷余部成立&?国&。西周时期,?国被周王朝称为&徐夷&,是淮夷最强大的一支。其实&?国&首领称为&偃王&,偃就是&?&,意思是&淮夷之王&。见于典籍有《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竹书纪年》记载:&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偃王称号自周穆王至楚文王存续了300余年,应该是多代偃王的共称,这与之前的祝融、鐘離、大彭之先称为&彭&、楚先族称为&酓&以及以后的越王族称为&诸稽&、莒国前期先族称为&兹&是一样的,同出一理。
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大力南征淮夷和徐夷,并在徐州设立姬姓&东吴国&,压迫徐夷逐渐南移。《诗&大雅&常武》记载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彼淮浦,王师之所&等诗句。周宣王派兵从海口阻截了徐人的退路,方取得了&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的胜利,徐国力量大为削弱。
公元前680年,最后一代徐偃王仁而无功,周王联合楚国进攻徐国,楚文王出兵灭徐偃王,徐国降级为子国&北徐国&,地盘越来越小。
&梁王城遗址&又叫良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的西北部。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六朝时期文化层及宋元文化层。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良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徐国后期都城。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
9. 邗、诸稽
徐国王族一部南下,在长江北扬州建立己姓邗国。这个邗国不是西周的姬姓邗国,姬姓邗国位于现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山西河津县南面,商代是商纣王经常去打猎的地方。己姓邗国是徐夷后裔,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其后裔。己姓邗国后来被姬姓东吴国首领寿梦灭亡,寿梦取得大片国土之后,定都邗(今扬州),自称为&邗王&。邗城、邗沟就是寿梦的孙子吴王夫差定都扬州所建设的。
徐国王族诸稽氏(稽是老、耆、旨、陆等古字通假,源于老童)、在长江南&北顧&(今镇江)建立己姓诸稽氏&南徐国&,南徐国就是越国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北徐国&国土大部被姬姓东吴国吞并,活动范围仅仅在邳州、睢宁一带,国力弱小,民心松散。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北徐国&灭亡。
八、己姓芈氏的荆楚
熊(酓)族芈氏就是楚王族前身,周公东征,熊(酓)族首领熊绎率领部族向周成王投诚,获取子爵,封地于丹水流域。与徐国把国君称为&偃王&一样,熊(酓)族把首领称为&酓&(音雄),这是表示本族出自&鬻酓(熊)&。前面说过,高阳酓、飂叔安、晏安、鬻熊乃是一个人。
楚国巫风盛行,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由巫女主持祭祀。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这些都与徐夷、彭咸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较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无独有偶,从现在的出土文物看来,徐国也有令尹、莫敖这样的官职。所以,楚王族出自&己姓&徐夷&芈氏分支&是没有问题的。
《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周成王的&岐阳之盟&是在周公东征之后,熊绎此时地位低微,被视为蛮夷,只能承担一些打杂的工作。这与尊师重教的西周君子之邦是相去甚远的,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乃是楚王熊通出于&叫板周王朝称王&的目的而杜撰的,所谓&鬻熊为文王师&,更是无稽之谈。
《左传》昭公十二年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丹水是汉江支流。熊绎作为楚国开国之君是无疑的了,他带领部族&筚路蓝缕&,开拓荆蛮之地,终于在100余年之后成为南方强国。所谓的&季连、附沮、穴熊&,还处于半穴居时代,应该是涂山氏帮助大禹治水、征伐三苗时期的小部族头领了。而&熊丽、熊狂、熊绎&已经是以&熊(酓)&为氏族名称的殷商末期徐国王族之一了。
楚国国都最初在丹阳,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等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被发现,从而得到了印证。
西周昭王时期,周王朝就担心楚的强大而多次南征,甚至连昭王自己也死于南征。楚国力量则在逐步加强。在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称为王,即楚武王,楚国国都从丹阳迁至郢。在楚武王之前,敢于叫板周王朝称王的只有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穆王时期的徐偃王。
熊通率兵征讨随国(今湖北随州)、古麋国(湖北郧阳、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樊、荆门一带),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从而成为华南的霸主。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区西北),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和东面的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特别是楚文王灭掉徐偃王,楚国开始争霸中原,并在楚庄王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灭亡楚国。
九、己姓诸稽氏的蛮越
越,也称粤、百越、百粤,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古越人是古代三苗的后裔,所以越人有「断发文身」、「雕题黑齿」、崇尚铜鼓、鸡骨占卜、巢居、善使舟和水战等习俗。各地区越人有不同的名称。今长江口东南一带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称&於越&;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称为瓯越;今安徽、江西为扬越;今福建南部称闽越;今两广称南越;今广东西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的称骆越;今云南南部的称滇越。上述各地山区的越人则通称山越。
&於越&在春秋末年崛起,以&越国&之名始见于典籍,越王允常时期,越国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精擅冶炼、善植水稻,辖今浙江迤北至长江以南地区。允常之子越王勾践灭吴,曾称霸中原。勾践之後越王无余为楚所击败,国灭。
秦汉之际闽越首领无诸曾助汉灭秦,受封为闽越王。瓯越首领摇助汉灭楚,受封为东瓯王。百越後逐渐与汉族融合,部分与近代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越国之先君无余即巫徐,是南迁&东海之陂&的南徐国贵族己姓诸稽氏,以&巫&为号。成书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曾著录一件越王钟(卷二二&七),越王名为&者旨于赐&,传世的同人所作器尚有矛一、剑三,传出寿县。一九五九年,在安徽淮南市发掘的战国墓中,出土一批兵器,其中一件戈上有错金铭文,一面为:越王者旨于赐&,另一面为:&[圭+戈]亥徐口口王&。
&越王者旨于赐&,即&越王诸稽于赐&,就是越王句践之子&越王鼫与&。&者旨&即&诸稽&,是越王的&氏&。《国语&吴语》有&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这个&诸稽郢&就是越王宗室。
&诸稽&乃是《国语&郑语》中&祝融八姓&的&彭姓&之族,&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此&诸稽&本是&古大彭国&王族己姓诸稽氏分支,后来&大彭&为商王武丁所灭,后裔分化为众多淮夷小国,称为&诸稽&,&稽&是老、耆、旨、陆等古字通假,源于老童;这一支应该是武王伐商,淮夷也是同盟国之一。
&会稽山&(即伏牛山东麓)乃是妘(允)姓祝融后裔桧(郐)与己姓淮夷诸稽的祖居地。今浙江会稽与会稽山应该是妘(允)姓祝融后裔桧(郐)与己姓淮夷诸稽氏的南迁之地。
一代奇书《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根据五代后蜀的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是东汉会稽上虞人,都是魏伯阳其实已经在《参同契》书上留有隐语自称&桧国鄙夫&,则魏伯阳是出自&会稽&之&会(桧、郐)&无疑了。
西周初期,商王朝的同盟己姓奄徐国被周公东征灭亡,余部被分散为众多小国。原大彭国贵族趁机联合己姓部族余部在&彭城&成立&徐国&。&徐国&一度强大称&偃王&,王族就是己姓诸稽氏。徐国后来又趋于衰落,并受到吴国压迫而一部分南迁。
徐国王族诸稽氏在长江南&北顧&(今镇江)建立己姓诸稽氏&南徐国&。近年在江西靖安出土了几件春秋时期徐国的铜器,其中有一件炉盘,作器者为&徐令尹者旨口(上刑下田)&,者旨口即诸稽口,也是以诸稽为氏。徐国,本在大彭旧地彭城,在绍兴出土的徐国青铜器群证明,春秋初年之江浙存在一个&南徐国&。令尹一职习见于楚国,担任令尹一职的都是楚王族,因此,诸稽氏本是己姓徐国的王族无疑。
之后,东吴国继续南下压迫淮夷部族,&南徐国&的&无余&继续南迁到达&於越&,在今诸暨(诸稽)和会稽山一带建立&越国&,诸暨和会稽山之名均是南徐国根据祖先记忆所命名。己姓&诸稽氏&就是越国之王族,见于《国语&吴语》&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之中的越国贵族诸稽郢就是诸稽氏。诸暨境内的秦余、望南、埤中、大部、句乘,都曾做过越国都城。
淮夷、徐夷势力的南移,应该是由于周人特别是姬姓东吴国的不断压迫所造成的。西周成、康、昭、穆,直至厉、宣时期,周王朝曾不断南征淮泗地区的淮夷徐戎,这些史实在铜器铭文和史书的记载中均有反映。而春秋战国时期,姬姓东吴国就是在淮夷、徐夷势力范围内形成的。
越王句践灭吴后,徙都琅琊,虽为争霸北上,然也有重返故土的思想在内。
另外,据《武夷山志》卷四《形势》篇所引《武夷山记》云:&昔有神人降此,自称武夷君。《列仙传》:篯铿(彭祖)隐于此山,二子曰武曰夷。二说不同,皆以为武夷所由名也。&这个武夷君也应该是彭铿后人&巫夷&。
综上所述,祝融是上古古帝之中来源最复杂、后裔最庞杂、人神最混乱的一位,因此在下也花了不菲的时间去尝试寻找&祝融&的来龙去脉。以在下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上古就有多位英雄人物出自祝融,祝融的确是华夏族的伟大先祖之一。特别是作为华夏文化主流之一的&老庄&道家,基本上就是祝融&己姓&子孙创建的。
道家之祖老子,出于己姓老氏,叫做&老聃&;老氏源于老鐘的&老&,除老子外,楚国还有个道家人物&老莱子&,也是己姓老氏后裔。道家先贤文子,乃是楚国王族&楚文王&后裔;文子有道家经典《文子》传世,是越王勾践两大重臣之一的文种的祖父,越王勾践另外一个重臣范蠡乃是文种的同学,两人都是文子的徒孙。道家先贤庄子,乃是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与&庄蹻&同族。另外,屈原乃是出自楚武王之子屈暇;西施出自越国王族诸稽氏。等等不一而足。
就汉族而言,也许有近一半的汉人乃是三位祝融的后裔,真是功盖华夏、誉满神州呀!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神祝融 水神共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