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艺术与游戏在本质是是一致的学者,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不用付账。你说老天怎么就会那么垂青于你呢?生你以前,你又没有对他付出过什么。如果这种偶然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将同时作废!
二、因果断裂
  如果人生的一切都随着生命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的话,那么因果关系就会在此处断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会在此点停止,事物的普遍联系也会在此点中断,整个天地万物这个巨大的网络就会出现无数个孤立的点,这个网络也就彻底崩溃了。
  有人认为,人死后会把自己的精神或者思想流传下来,用它来影响后人,这就是人的精神不死。实际上,这是对别人说的,而如果“我”的善恶行为却随生命的消亡而消亡,那么“我”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因果报应。我欠别人的钱死了不用还,别人欠我的也同样还不了。所以说“我”是否能够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那是别人的事,而与“我”无关。换句话说,那只是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已。“我”的因果关系因为生死的存在而断裂,对于“我”一生中命运沉浮的最根本原因,仍然只能用偶然性来解释。如果人的命运是由偶然的因素决定的,生命对于我们而言只是等待着偶然的发生。
三、昼夜轮回
  佛陀用生死轮回的学说把人的前世、今生、来世联系起来,我们在人生中看似偶然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其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的许多际遇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佛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人世间,一昼夜也是一个轮回。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与昨天、前天所做的事情都有联系。今天的工作是接着昨天做的,今天做不完的工作明天还得接着做下去。比如说我昨天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与别人争吵,打了别人一拳,第二件事是借给了朋友一百元钱。我今天也发生了两件事,被别人踢了一脚,朋友还给了我一百元钱。因为我们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些事情显得很正常,并不感到奇怪。那么昨晚我做什么了呢?昨晚我睡觉了,睡觉的时候,我对外界的事物无法感知,同样对我自己的存在也无法感知,我们把它当作是死亡。假如昨晚睡觉时我得了健忘症,对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记不起来了,那么对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今天挨了一脚感到很委屈,因为今天我确实没有招惹他,真是倒楣透顶;今天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一百元钱,喜出望外,真是福星高照。
  生死轮回与昼夜轮回都是同一道理。区别在于经过了生死轮回,人对于前生的记忆消失了;经过昼夜轮回,人对昨天发生的事情仍然记得。通过昼夜轮回把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通过生死轮回把前世、今生、来世联系起来。昨天我们成为了朋友,今天我们就会彼此帮助;昨天我们闹了别扭,今天见面彼此就会尴尬。前世交好的人,今生见面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前世交恶的人,今生见面,总感到不自在,不顺眼,其实,现在谁也没有招惹谁。
  我们有时看到一对年轻人郎才女貌,是天生一对。可是总有一些原因,可能是他们之间的,或者外界的因素,让他们走不到一起去。而在外人的眼里,看来根本不相配的一对,却偏偏脑袋一昏,结为夫妻。有时他们自己也会抱怨,对方满身毛病,甚至对自己并不在意,可是自己仍然一往情深,真是上辈子欠的。
  生死轮回虽然奇妙,但是通过昼夜轮回的比喻,就变得易于理解了。比如说,你借给别人一百元钱,他可能昨天还给你,也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或者是后天。总之,他什么时候碰到你就有可能还给你,或者是他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给你。有时也不一定是还给你一百元钱,有可能还给你一百斤大米,也可能为你做些事情,也可能把它还给了你的父母或者孩子。总之,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还给了你。
  一个人组成不了世界,人生在世总是要与别人打交道。有的交往深,有的交往少。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你所欠别人的太多,你今生报答不了;有时别人欠你的太多,他一辈子也偿还不了你。那么在以后的几世轮回中,机缘巧合,又会遇到一起,继续今生的因果关系。
四、另外的世界
  生命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组成,死亡的过程是精神离开了身体。人的身体化为泥土又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可以记录信息。我们所用的录音带、录像带都是信息的载体,人体的遗传物质也是信息的载体。这些都是存在于人的认知范围之内的东西。而它们之所以能够被人认知,是因为它们能够把储存的信息释放出来,展现在人的面前。假如我拿给你一张磁盘,如果你不用机器播放出来的话,你就无法知道磁盘中是否有内容,是什么内容。
  大自然中的物质是否储存了某种信息,如果它们不释放出来给我们“看”的话,我们对它们就无法感知。海市蜃楼,沙市蜃楼等是大自然向我们展示它储存信息和释放信息的奇妙造化。大自然中一定存在着大量的只是进行储存而没有释放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我们无法认知。离开了我们身体的灵魂,一样会被天地摄录并且储存起来,并且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其实人类也一直在寻找着另一个世界,以解开我们的生死之谜。
  天地间,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否同时存在着其他的世界呢?其实,人的梦境就是其中的一种。夜晚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了,我们的身体不再四处活动,对窗外的风雨我们也毫无感知,甚至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此时正在睡觉。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梦境。梦境中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而是以为自己生活在现实中。我们与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同样会感受到痛苦和快乐,同样有忧愁和喜悦,同样会感觉到劳累和饥饿。有的事情与我们现实生活相关,有的事情与我们现实生活毫不相干,但是总是与自己有关。我们在梦境中被人追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被人追打;梦境中发了财,现实中并没有发财,所以才称作梦幻。做梦归做梦,现实归现实。这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的事情。
  梦境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只有做梦的人知道,其他的人是不知道的。那么离开了身体的灵魂,被天地所收录,是否也生活在我们所不知的另一个世界呢?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从道理上说应该存在。
  生与死如同明与暗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活着的人是难以看到死后的世界的。这就像你在湖边一样,在你钓上这条鱼之前,你不知道湖里有没有这条鱼,即使在你钓上它之后,你也不知道它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条鱼也不知道岸上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在等着它,这是因为你跟鱼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五、三生可证
  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基因科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能够患什么疾病,人的寿命有多长,人的性格是怎样的,都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早就被“人”事先写在了基因上,安排好了。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具有超凡的科学远见。
  儒家也有真实修炼的方法。邵康节的“天根月窑闲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就是修炼中的效验。至圣所言也是以实践作基础的。
  至于佛祖所讲的也是经过自己的亲身证悟。试想,如果世间根本就没有生死轮回之事,那么佛祖也就用不着四十九年空费唇舌了。自己贵为王子,如果继承王位,至尊至贵,天下之物唾手可得,谁都得俯首称臣,何必雪山六年受尽苦难?又何必找几个和尚对自己顶礼膜拜?况且四十九年是人生之大半,众人听他讲法也是死,不听他讲法也是死;做善事是死,做坏事也是死,死后灰飞烟灭,讲法又有什么意义?有福不享却去愚弄人民,并且用这种让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愚蠢方法,呜呼,吾真不知世上谁愚!
  修为高深的和尚、老道可以证得三生,讲出自己的三世因果,但他却无法使你相信,就像你无法进入别人的梦境一样。西藏大宝法王和班禅大师灵童转世的确认过程,是遵守严格的佛教仪轨的,绝不是随便找个小孩任命的。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琢磨一下自己,想一想,我们一生的荣辱得失。我们真正能够主宰自己的时候有多少?总是有个叫做命运的东西在左右着你,它总是无情的撕碎你的梦想,或是送你一份意外的惊喜。命运这东西不是上天硬加给我们的,它就是我们的前世因果。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因为无法得到科学的验证,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它们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
  认识世界有三种方法:圣仙佛是通过静定修行来认识世界,而是靠思维推理的方法来认识世界,科学是靠实验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人的思想是无形无质的,它本身就走在行动的前面。许多事情我们能够想到却不能做到。科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先从理论上推出,然后才经过实验验证。有很多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具备,所以要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得到实验性的验证;有许多东西到现在也还无法验证。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治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医。中医的经络从解剖学上也无法验证它的存在,但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所以说,科学无法验证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只有科学验证它是错误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错误的。
  无形无质的东西,你可以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但是,只要有“物”存在着,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一定会发挥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古人就是用这种逻辑思维推导出“物”的存在。例如,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能够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古今中外,人们都承认人有“思想”存在着,而这并不是非得靠科学实验才能证明的。实验性的科学虽然能探测到人的脑电波,但脑电波仍然是“思想”活动的“表现”,而对于“思想”本身而言,科学实验的手永远是鞭长莫及的。因为它是无形无质的东西,所以它也是实验性科学的极限。
  灵魂这种东西与我们的身体结合,我们就是“生”的状态,离开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是“死”的状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中都相信有灵魂的存在,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
六、善德的基础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如大公无私,积善行德,助人为乐,忍辱负重等等,所有这些传统美德,都是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作为基础的。
  没有生死轮回,就像我们生命没有明天一样,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因为没有来世,我们今生所做的一切,也就不需要为来世负责,既无所畏惧,也无所希望;恶事不妨做大,只要能够逃避人间的法律制裁就可以了;善事可以不为,生命有如风中之烛,随时可灭,没有回报做又何益?至于为人类,为社会,为千秋万代留名千古,精神永恒,那都是别人的事情,我死后对我毫无意义。至于遗臭万年,骂名千载,活着都不在乎,死后还在乎它干什么。且善事者为人,恶事者为己,自己不承受果报,何必苦己利人。生命只有这一次,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得受那么多苦难,不尽情享受岂不是亏透了吗?
  因为不信因果,所以现代人都不甘寂寞,都在努力奋斗拚搏,为的是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辉煌一次。都是在努力地增加自己的技能,以便在社会的竞争中多一份力量,多一种武器,以便战胜弱者,使自己的生活比别人好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没有生死轮回只能产生这样的人生观。产生只为今生不为来世,只为自己不为别人的想法太正常不过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说,这个地方明天就要发洪水,今天你还会往地里撒种子吗?撒种子又有什么用?还不如把种子吃了算了。没有明天,今天谁还会为不存在的未来去耕耘?
  中华传统文化中虽然存在着不同的信仰,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根基,就是都相信灵魂不灭。佛教中讲利己利他,把积善行德称为修福慧。正是因为有善恶报应,人们才努力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正因为有今生和来世,所以人们今生做了许多善事,即使得不到回报,在未来世中,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也会得到福报。所以人们愿意先付出而后收获,那么整个社会的善行美德就会增多反之,来世无报,人们今生所付出的只是为了今生的获得,今生获得不了的就没人肯付出。如果幸运的话事先得到了,那么就能够少付出就少付出,能够不付出就不付出。反正一死百了,所以想赖帐的人就特别多,想赊账的人也特别多,想还账的人就非常少。社会上哪还能有什么善行美德?如果没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话,大公无私是绝不可能的!无私无得谁愿奉献?
  有人认为不讲报应,不讲生死轮回,人也可以有道德。这种道德的形成有的是发自人的良心,而大部分却是环境所迫。大难临头时,冤家仇敌同舟共济是出于的本心吗?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讲生死轮回的道德主要是靠社会关系的制约。人在五行中不得不受制约,不得不有所付出。你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太缺德,就根本混不下去,所以有的人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是人的时候一定是旁边有人在约束他;是鬼的时候一定是没什么东西能够约束他。除非他自己活得不耐烦了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从道理上讲,得失之间是事物阴阳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平衡体。生死轮回把人现世的得失之间的偏差,通过长远的因果联系平衡了过来。老子说,无私而成其大私。即使你不想得到回报,老天也会通过普遍联系而返报于你;你不想得到惩罚,老天也会通过普遍联系来惩罚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天地至公的表现。
  其实,在人世间走了一遭之后,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离开它因为,我们在它的身上投入了一生的情感,留下了所有的痕迹。还有许多幸福没有享受够,还有许多恩情没有来得及报答,还有许多心愿没有实现,灵魂深处总是祈盼着生命之火永远不熄灭。在生命之烛黯然将尽的时候,人们总会怀有一些余愿,一些牵挂不愿自己从此灰飞烟灭,都想在下一个轮回中,实现自己未尽的梦想。可是,一想到自己在阴影下走的路,在暗室里做的事,看看自己满身的污垢,心里就会忐忑不安,于是便自欺欺人,宁可相信世上没有生死轮回,而使自己的心中得到安宁。
七、造化弄人
  佛法讲诸法缘生,说的是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棵大树之所以高大伟岸、秀美挺拔,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人的命运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的处境也是我们自身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我们就着重研究一下环境对我们命运的影响。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即使你才华横溢,也要老天给你一个机会才能显露出来;即使你能力超群,也需要老天留给你一个空间,才能施展出拳脚来。
  人们常常夸口说自己能够改变环境,然而,人们改变的只能是自己控制下的环境,却改变不了控制自己的环境,有时甚至都难以适应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只能在它所画的圈子里活动,只能按照它所预定的路线图行走。
  上天的不公,表现在人与人天生就有着显著的不同。人的高矮胖瘦、美丑和性情、聪明和愚笨、健康和寿命早已写在了基因上。人的家庭状况、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天生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有的人辛苦奔波一辈子得不到的东西,有的人还没有出世别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上天的不公,不仅仅是在人生的起点,在人生的旅途中它也会暗中做些手脚。它让有些人的成功,象水中的落叶一样被波浪轻而易举地推上了浪尖;而让另一些人伤痕累累、筋疲力尽才能爬上浪尖;更倒霉的是有些人在与顶峰咫尺之遥的时候,浪尖却变成了波谷。
  造化的神奇,在于它拨弄人的命运。它让有些人辛苦劳累一生,挣到的却是过手钱,无福消受;它让有的人奔波劳碌、烦事缠身,不得清闲;它让有的人聪明伶俐,但每遇大事反而心志蒙蔽,不辨东西;它让有的人纯真善良,却总是遇人不淑,经常上当受骗。他让人生的一切道理,在它的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它让所有的人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都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倾听它吐露那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声音。
  唯物论对命运的解释,只能到基因的水平上,只能部分解释人生的现世际遇。但是,未生我之前我本无物,所以更深的原因就无法找到。并且人们天生命运的不同,都是在刚刚降临人世还没有来得及有所作为之时,你又怎能用世间的道理解释得通呢?
  因为人的命运是宿世的善恶功过累积的结果,仅凭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只能改变一部分。所以人生的道理在命运的面前有时变成了谬论。好人应受好报,可是现实中并不都是如此,有时好人就遭恶报。原因是什么?你看到一个学生在汗流浃背地用功,老师还板着脸不断地斥责,你可能认为老师过于严厉。如果你从时间上再向前追溯一步,就会发现这小子贪玩儿没写作业,老师的责罚是完全正确的,他并不冤枉。人的命运不再向前追溯一步的话,只看今生,就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即使社会制度再完善、再公正、再合理,人的命运也不可能一样。
  佛说“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业力是人的所作所为、善恶功过所形成。在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带不走上天给予我们的任何实物,却把我们的善恶功过记在了账本上,装进了灵魂的档案中。等到我们再世为人的时候,又会按着这个账本重续因缘。如果你对世上的人无欠无余,无牵无挂,那么你也就没有再来人世的必要了。正是这些业力把我们牵引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人的命运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人的业力不同。人在业力的牵引下,会不由自主地按照预定的路线行走。
  前世的有缘人今生相聚,必定会有故事发生。根据缘分的深浅,分别成为我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等等,这就形成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因为前世原因,你与这些人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关系,总是要付出多一些或是得到多一些,而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你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情感”的支配。你爱一个人可能没有明确的理由,你恨一个人的理由也不够充分。想一想,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有多少取决于别人的真正需要,又有多少取决于你的情感,你能分得清吗?而所有的这些理由都已在前世注定。
  你前世的性情、爱好也不会在今世全部消失。也许某一天,在某中境遇中,猛然间你会发现:原本柔弱的自己,骨子里是那么地刚强;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自己竟是那样地痴迷。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事物有着特殊的领悟力;在某些方面自己很有“天赋”和“潜能”。实际上,有许多灵魂深处的封印在等待着机遇,等待着你的开启。
  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着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这样,每一个人的发展就会有同样的机遇、同样的规则。然而,再完善的机制也有英才被埋没的现象。在成功之前,有名的英雄未必就比无名的英雄才能高无名的英雄也未必就比有名的英雄付出的少。如果说时势造英雄,却没有把同样的士兵都造成将军,而想当将军的士兵又岂止拿破仑一人?
  上天掌握人的命运的王牌就是机遇和规则。一个人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洒下多少汗水,干的是好事还是恶事,这都取决于你自己,老天爷管不着这段儿。老天只是用机遇和规则来调节人的命运。你看一个人吃点苦,受点累,勤勤恳恳,当个小官儿,发点小财儿还可以。那些做高官、居显位、发大财、享美名的人,无疑例外他们都有特殊的机遇。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个人福德深厚,老天会给他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关键的时候福至心灵,他能把自己的才能和品行都发挥到极致,从而能够判断准确,把握机会,且暗中有鬼神效力,既使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因而获得成功。而一个福薄根浅的人,即使是机关算尽,自己有百分的把握,总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关键时候心神昏乱,这是凶神恶煞在暗中做崇。命中注定有的,不管他要经历多少磨难,老天都设法成全他。一般来说,有大成就的人,磨难也大,那是因为老天要他挑千斤重担,就先让他磨练出一副铁打的肩膀命中不该得的,即使是煮熟鸭子,老天爷也会让它从你的眼前飞走。福分不够而强邀福,用极端的手段的强取豪夺,上天也不会让他安享,往往得到的同时就是毁灭的开始。
  你的前世之因,就是你今生的命运。你今生所做的一切,同样也是为你来世的命运奠定基础。每个人都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我们所能够掌握的只能是今天。今天以前的事情都已作为前因成为了定数,它自己无法改变,我们也无法回到昨天。我们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在今天或者明天改变它的结果。
八、命运的改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犯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同样也都在为自己的错误付出应有的代价。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付出的代价少一些呢?
  其实躲是躲不过去的。有些人不愿意为小的错误付出代价,就继续犯更大的错误来掩盖小的错误。恶因就像种子一样不断地长大,结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人,只因小事儿酿成大祸,实在可怜可悲。其实,有些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主张谦和待人,低下让人。其实这些都是消除恶因,转祸为福的方法。佛家和道家都有悔过迁善方法,孔夫子也讲吾日三省吾身。生活中我们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求得别人的原谅,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心理伤害,同时也就消除了别人的仇恨心理。你走路时无意中踩了别人一脚,只要你向别人真心道歉,人家不会再反过来踩你一脚;如果你对此毫无反应的话,人家恨不得踩上你两脚。常言道“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主动自首与死不认罪所受的刑法也不一样,这就是诚心悔过的作用。
  现代人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增强,把低头向人认错当作是自己的无能和屈辱。其实向人低头认错,是战胜自己的虚荣心、好胜心以及面子,露出自己真诚和友善的一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只有心胸宽广坦诚的大丈夫才能做得到。悔过的过程是人思想斗争内心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命运的改变是从内心的转变开始的。
  那么,我们内心的波动又是怎样演绎着人生的种种际遇呢?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心来关注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参与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那么,这个领域的盛衰荣辱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苦乐得失。它的风云变化我们必须要有所应对,并有所分享有所承当。我们心念一转,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命运也会由此改变。
  仅仅心念一转,就可以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从接受一种命运的安排到接受另一种命运的安排。而且,当一个人从肮脏龌龊变得心地纯洁的时候,他整个人的性情都会改变。原来张牙舞爪的会变得彬彬有礼,这是吉祥的前兆。
  真心悔过之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从此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虽有恶因,但是由于不再继续作恶事,恶缘也就难以凑成;又由于做了善事,暗中又可以抵消或转化已经形成的恶缘。没有恶缘,就结不成恶果,从此无债一身轻。如果继续行善不辍,则暗中又为将来积攒下了福慧,乖戾的命运由此而变为通达。
第六章、人与社会
  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整个社会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政府管理国家,就像大脑在支配我们的身体一样。身体中的每一种组织和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分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每种行业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正是由于社会中的各种功能和作用相互协作,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各有其位
  由于各种职业在社会中的功能不同,它们对社会的贡献也不一样。而整个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它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
  商人追求的是增加利润以财富济世;官员追求的是造福一方,名垂青史;学者追求的是知识渊博,有不朽之作;行医的古时称为德业,不为良相,既为良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艺术家给人以艺术享受,追求的是传世之作;百姓追求的是丰衣足食,安享太平。
  就像我们的身体的每个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供养一样,所有的职业都需要金钱。但是,如果各行各业都把价值取向统一到金钱上来,那么整个社会就乱了套。那么我们就不能把学者称为学者,把官员称为官员把教师称为教师,把艺术家称为艺术家,把医生称为医生,把百姓称为百姓,就应该把他们统统称为商人,因为他们都具有商人的特性。所不同的是,商人卖的是商品,学者卖的是学问,医生卖的是技术,官员卖的是权力,教师卖的是知识,艺术家卖的是技艺。他们同时出卖的还有良心和信誉。
  学者失去了正心,就得不到尊敬;医生失去了仁心,就得不到感恩官员失去了公心,就没有威信;教师失去了师心,就得不到爱戴;艺术家失去了诚心,就得不到名誉;百姓失去了安心,国家就不太平了。天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有得就有失,各行各业各失其德,整个社会就失去了道德。
  如果在社会上,你找不到你所崇拜的人,找不到你所尊敬的人,找不到你所信任的人,找不到你所畏惧的人,找不到你应感恩的人,所有的一切都用金钱来衡量,所有的一切都用金钱能买到,那么这个世界就十分可怕了。如果所有的职业都把追求金钱放在首位,就会产生职责界限不分明,必定会造成社会的无序、混乱。
  天地的至公表现在万物之间相施相受共同发展,绝不让某一物只有“受”的权力而没有“施”的义务;也绝不让某一物只有“施”的义务而没有“受”的权力。每个事物以及每个事物的不同侧面,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森林中生长着参天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小草,以及伏地而生的苔藓。天道至公是让每个层次的植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则生长繁殖,而不是让所有的植物都长成参天大树。大同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秩序达到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却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财富和智力。不喜欢喝酒的人不拥有酒;没病的人就不吃药;考试不能人人满分;竞赛不能全体并列第一。完全相同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肝细胞中有眼睛生长的基因,但在肝脏上不长眼睛,它长眼睛的基因被封闭起来了。我们每个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我们的有些“功能”也被封闭起来了。我们的职业、身份、地位、信仰和使命对我们自身的欲望会有所限制。有些事情别人可以做,我们却做不得;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而别人却做不得。我们所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大学》中说:“畜马乘不察于鸡豚”,就是这个道理。
二、各有其时
  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我们的身体,在吃饭时血液会流向胃肠;运动时血液会流向四肢;思考时血液会流向大脑。金钱也是一样,战争时会向战场流动;建设时会向工厂流动;发展教育时会流向教育;发展科技时会流向高科技。这并不是谁有意安排的,而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社会就会静止不动,社会发展又何时静止过?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时代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它不可能随某个人的意愿改变。我们只能顺应它,能够获得的时候我们安心地获得;不能够获得的时候,我们不强求;必须失去的时候,我们就无怨无悔地让它失去,退一步说,我们也根本挽留不住。孔子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本分,坚守自己的操行就行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穷人吃的野菜,现在变成了绿色食品;过去没人愿意居住的荒滩,如今成了风景名胜。社会的运行也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无有暂歇,没有人能够永远地站在浪尖上。当我们向着浪尖奔去的时候,浪尖可能已经变成了谷底。我们可能不仅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却丢掉了自己的原有,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三、人的处境
  按照五行原理,一个事物的四周存在着:生它的事物、克它的事物以及它所生的事物、它所克的事物,再加上它的自身就构成了一个五行体系。如果以之用在我们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就会发现我们的周围也是存在着:为我们付出的人,制约我们的人,以及我们为之付出的人,我们能够制约的人,再加上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等同的人也同样构成了一个人际关系五行图。
  如此一来,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分析。在学校里,老师和有些同学对我们帮助很大,是为我们付出的人,而另一些同学又会经常得到我们帮助;同时那些为我们付出多的人又在管理着或是约束着我们,同样也有一些同学有意无意间需要我们的约束提点。这样看来人们在彼此付出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是很少完全平等的,就像我们虽然能在养育子女中得到快乐,但在养育过程中我们的付出是相对的多一些一样。然而在我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儿女们的悉心照料又把这种关系巅倒了过来。这就说明在这种变化的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从微观上看是不平等的,在宏观上看却是平等的,这就是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处境。换言之,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上天的要求,即使在群体动物中也是如此
  了解这种真实的处境对于我们行走社会为人处事是极其重要的,他可以使你很容易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你不会无礼地向你的尊长提出平等的要求,你会怀有感恩敬仰之情;同样你也不会无耻地向你的下属或是需要你付出的人傲慢地敲诈,你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回报,是种感恩的释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这种心态为人处事你到哪能不着人喜欢?如果人人皆怀此心,社会又焉能不和谐?
  有些人凭着自己的打拼有了一些成就,就以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的秘诀,然而站在高处回头一望,到处都是怨毒的眼光。这就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真实处境,在拚杀的过程中,刀光剑影划伤了周围的人。虽然成功却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地位只能靠自己的金钱权势或与他人的利益交换来维持,而这些外在的东西谁能保之持久?而那些了解真实处境的人,不管成功与否在自己的江湖里都能悠然快乐地生活,至少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人分担。
  生活是个小圈子,你在这个圈子里混不好,到另一个圈子里也混不好。因为你还会遇到相同的人,虽然他们的年龄变了,名字换了,但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同样那些处处令人讨厌的家伙,并不是他们的人本身遭人烦,而是他们的性格和品性上明显缺陷被他们带着到处乱跑。性格上不同可以被人慢慢地接受,品德素质上的却难以为人认可。
四、为而不争
  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在整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应该进一步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找的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正确地看待自我,看待事物。
  佛法说“诸法缘生,”每一事物的形成都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们自身与外界事物互动的结果,所以并不是我想怎样就能怎样。我们个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我们个人的能力有限,总有我们改变不了的其他因素,我们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老师出什么样的试题,你改变不了;其他的同学是否认真复习了,你同样改变不了。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靠你自己努力学习,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事物的结果。
  当我们做事情求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帮助,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人家,才能求得别人的帮助。从根本上说,还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只问自己尽力了没有。只要自己尽了力,即使不成功,也不埋怨自己,因为那是机缘不成熟的缘故。我们又没有能力改变其他因素,改变其他人所以也就不怨恨别人。因此,不管成功与否,我们都心安理得。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做起。三教圣人教化众生都是从修己、炼己、克己开始的,而不是从别处着手修身、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只有解决好自身的修为之后,才有能力造福人群,造福社会。
  《老子》八十一章结尾的一句是“为而不争”。既然有所作为又怎会是不争呢?这是从自身内外两个方面来说的,就是叫人内尽其所为,外绝其争念。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把自己的基础夯实,靠投机取巧、花拳绣腿事事争强、处处钻营是最遭人厌恶的。这样争来的东西能保持长久吗?
  老子的“不争”是不与人争而与己争,通过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克服自己的缺点,增加自己的智慧,而使人生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也就是克己、炼己、修己的过程。对于个人的修身来讲,是使自我变得道德高尚,有智慧、有能力,能够与他人,与整个社会和谐地相处;对于企业的修身来讲,就是抓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产品质量,才能具有活力;对于国家的修身来讲,和谐发展才是正道,国富民强,政治清明,以其不与人争而与己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个人的修身功夫越深,他可能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根本,这才是最积极的人生观。
五、共同价值观
  一个社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应该有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来判断是非对错,从而使整个社会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来协调发展,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如果拿财富来衡量人的话,那么没钱的人就是白活一辈子。并且财富这玩艺一会儿姓张一会儿姓李,有钱时受人尊敬,没钱是遭人白眼,谁的心理能承受得了?为了自己活的像样就得拼命地争夺。这样即使社会财富再丰富也不能消除人们的争斗之心,人人互相争斗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不和谐又怎敢奢望稳定?同样知识、能力、权力、名誉地位都有这个特性,它们都没有资格作为衡量的标准。
  道德不分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它只看人的思想和行为正确与否。政府官员治理国家是官员的本分;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这跟工人做好工,农民种好地,保育员看好孩子一样,只要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道德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都会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在社会道德统一要求下,根据自身条件和处境,各尽其职,相互付出,又相互得到富不欺贫,贫不妒富,人们和谐互爱,社会结构也就越来越趋于合理,整个社会也就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状态。
  如果用道德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标准,那么符合道德的思想行为就会受到鼓励,否则,就会受到谴责。这样的话,品行端正、克尽职守的普通劳动者也能得到社会的尊敬,贪官污吏、不法奸商、无德的“精英”也会受到社会的鄙视。道德受到尊崇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会有理走遍天下,这是社会公正的表现。如果以强权为标准的话,那就是谁嘴大谁正确;以财富为标准的话,谁腰粗谁有理。这样的社会就毫无公理可言了。
  世上必须要有个公理来判断出是非对错。这样每个人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他人,才能心中不迷惑,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给自己的良心找到一个落脚点。
  社会上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厚薄不一,后天的造化更是千差万别,命运不一样,发展不一样太正常不过了。然而,无论你处于何种境遇,何种地位,你与世上“所有的人”能够用来“找齐”的东西,除了道德难道还能有别的吗?
  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社会里,最受人尊敬的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以人的权力、财富和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因为财富、地位和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而善心,爱心却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善心和爱心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是为人利他的,而权力、财富和能力,有时却表现出很强的利己性。只有像武训那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善行美德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被世人尊崇,这样的社会才算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才有资格称得上是文明社会,而在野蛮社会中,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斗。
  从古到今,能够受到万世景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三国时的关羽,生前为侯,死后封帝,佛家的寺庙,道家的宫观,争相供奉,儒家称他为武圣人,与文圣孔子并列,民间的百姓也把关老爷当作财神爷供奉。这些都是迷信吗?如果是迷信的话,为什么供奉关公而不供奉曹操?曹操可是集帝王将相于一身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曹操的身上有许多杰出的才能和智慧,它们成就了曹操的事业。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则有悖于中华民族舍己为人的道德准则,所以在历史上一直把他称为枭雄。而关公的一生,仁、义、礼、智、信,五德备于一身,是做人的楷模,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这是我们民族对美好道德情操的向往和崇敬。走进宫观庙宇,你看哪一个对于人世间没有功德的人能够享受到香火?
  中国传统的历史评价是按善恶分的。君王中有明君圣主也有无道昏君;官员中有忠臣贤臣,也有奸臣佞臣;百姓中有正人君子也有市井无赖。这种善恶之分其中就包含着道义的味道,无论你是谁,你做的事不符合道义,就会受到社会的鄙视。
  道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它像天上的北斗一样指引着人生方向;它是一把无形的天尺来校正人的思想和行为;它超越世俗的一切权力,因为即使是圣明的君主偶尔发昏的时候也要对着它检讨。古时称为大道,周时唤做周礼,现代称它为传统道德规范,与时共进的是她的形态,亘古不变的是她的本色。
六、道德的实质
  道德是以道理为基础的,是天地的造化之道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其行为同样会受到天地造化的制约道德本身就是上天对我们人类的要求。《阴符经》上说“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圣贤就是依据天道而揭示出人伦道德的。天道不变,人道也不会变。人们对自然的法则理解越深,依此而建立的道德规范也就越合情合理,也就越能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人在其中的感觉也会越舒服。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因为儒家学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个社会体系中,每个角色都与其他的角色相互联系,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都是责任和利益的平衡体这个平衡体就是道德底线。
  社会道德规范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各种利益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之间相互摩擦、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平衡体系。具体的每个人由于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那么他所扮演角色的权利义务就与其他角色的不同。
  在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体系中,君有君的权利和义务;臣有臣的权利和义务;父有父的权利和义务;子有子的权利和义务。它们各不相同,但是道德的两个方面,权利和义务,或利益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相同的。古之君已非今之君,古之臣亦非今之臣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已经有所变化,但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不变的。
  如果某人尽了自己的责任,并且从中得到与责任相应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同样,一个人得到了利益,并以一种感恩回报的心态尽力施为,那么他的行为也是符合道德的。如果他不图回报却甘心情愿地为社会、为他人奉献,那他的道德情操就更加高尚了。
  明白了这层道理就是道;努力践行就是德;达到目标就是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德与功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并且处理好责任和利益的平衡关系,起码应该守好自己的本分,这也是道德的出发点。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每个人都在随时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孩子面前你是父母;在父母面前你又是孩子;在家中和在外面;在工作时和休息时,你的角色都不一样。扮演不同的角色,你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同。战场上的将军对士兵发布命令时,不可能像在自己的家中与老妻谈天说地时那么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人世间的许多错事,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或者是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没有达到该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利益的平衡。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其结果都是不道德的。比如说,爱本无罪,但爱别人的老公,就是不对;别人该做的事情,也是本身能做得来的,你好心帮忙,就是多事。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不应该做什么,那些事情应该做而不可不做,那些事情不应该做而不可强求。老子说,代大将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安于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上的一个细胞。也只有每个人都找准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着利益责任平衡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社会活动,这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反过来看,社会中的每个人又都会成为有道德社会的受益者。社会上不道德的事情减少了,即使不讲道德也就自然充满了道德。
七、道德分水岭
  得到和付出是事物所处的必然。人在社会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必然会有得有失。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想要得到”和“愿意付出”的次序,这才是区分是否道德的分水岭。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如果这个社会上大家都把“想要得到”放在首位,把“愿意付出”放在第二位,那么在接触别人,接触社会的时候,首先他想到的是“我从那里能得到什么?”。他付出多少并不是取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自己内心“想要得到”的期望值。所以当他的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他就会“爱国”、“爱民”;利益相反的时候,可能就对不住国家和人民了。自己没有好处的话,他可以见死不救;自己能够得到利益的话,赴汤蹈火他也在所不辞。况且把“想要得到”放在首位,必然会轻视付出,不愿付出,能不付出就不付出,就会为了“得到”而激烈争斗。如果付出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中就必然会充满怨恨。
  其实,要求人们首先付出,是社会的意志。社会接纳每一个人首先考虑的是他是否愿意付出。社会上任何一个“组织”在接纳某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能为本“组织”做什么工作,能为本“组织”的发展壮大发挥什么作用;没有一个“组织”期望你来空手套白狼盼望你来早日破坏自己的。这就像我们人吃东西一样,吃的东西肯定要对身体有好处,有害的坚决不吃。如果人们把社会当作自己恣意纵情的舞台,当作随意攫取的宝库,这就与社会对人的要求相悖,结果不是把社会弄垮,就是被社会吞灭。
  传统文化顺应天意,要求人们先考虑付出,后考虑得到。就像种地一样,要先播种后收获。跟自然打交道是这个规矩,跟人打交道也是这个道理。“舍得”就是先要舍出去,然后再求得回来。又说应该“有心求,无心得”,就是说应该有追求的目标,但是不要时刻放在心上,功到自然成。并且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舍出去了,即使得不到回报,也不要怨恨,因为机缘不成。如果人人都以这种心态为人处世,那么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充满温馨友爱,和谐安逸的人间天堂。实际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怀着这种心态追求的,而那些登峰造极的人,却完全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然而,人在俗世上斯混久了,难免不受外物的诱惑,产生不同程度的私欲。那么主张多得到少付出,人们愿意接受;鼓吹先得到后付出,人们就正中下怀。反之,别说让人无私奉献,就是“先想付出,后思得到”也是与人的欲望背道而驰,因此也是难上加难。如果没有让人心悦诚服的大道理,简直就如痴人说梦。
  世上能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只有宗教学说能够做到。道家的阴阳得失之道;佛家的因果报应之理;儒家的忠孝感恩之心,是从不同的侧面讲述着相同的道理,表达着同样的情怀。福泽深厚的炎黄子孙有幸沐浴三圣的阳光雨露,自古以来道德昌盛,繁荣兴旺,所以中华大地被称为中华福地;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古国被称为文明古国。
八、人的社会价值
  我们到商店里购物,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些需要没用的东西肯定不会买它。社会选择我们的时候也是因为我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我们对它有多大贡献。
  显然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高,这样社会就会分出等级尊卑。父母养育儿女付出了许多心血,父母为尊;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辛勤地培养学生,老师为尊;官员为政能够造福一方,所以官员为尊。就是男尊女卑也不是男人故意欺压女人,而是过去生产劳作、保家卫国这些关乎生存的大事大多由男人来做,这是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别所造成的。
  我们讲道德的时候,考察的是人心,看人们是否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尽心就是有道德的,所以在道德的层次上是可以做到人人平等的,这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我们所讲的人生价值是一种道德和能力的结合,它产生的结果就是古人所讲的功德。在道德上看是平等的,在功德的层次上看却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功德是一种定量的研究。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同样有道德的人,能力越大,益人就越深,惠人也就越广,那么他的功德就越大。这就与孔子所讲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一样,是把功德逐渐做大。
  既然功德是道德和能力结合的结果,有道德没能力人就没有功德,所以只凭好心做出来的事未必都是好事。比如做父母的溺爱自己的子女,应该算是绝对的好心,却鲜有好的结果;庸医误伤人命之时,本心还念念不忘治病救人呢。这些都不能算作有功德。我们看历史上许多昏庸无道的皇帝,并不是心地恶毒,而是本身根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如果换作别的工作,或许能够大有作为,偏偏做了皇帝却没有能力治国安邦,而被后人骂做昏庸无道。可见功德应该是良知和良能的综合体现。
  同样,有才无德的人,心里只想着自己,历史上的暴君、奸臣几乎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其危害亦甚于昏君和庸臣。所以古今用人的时候—除非是乱世—都是先把人品放在首位。
  中国古时并没有人生价值这种说法,是因为人在天地间的地位至灵、至尊、至贵,所作所为难以像商品那样用价值来衡量,所以用功过来表示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也就可以理解为功过相抵之后的净值。那么,在人对社会的“贡献”中,也包括了功过两面,包括他对社会的索取—负贡献。这样对人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的。
  人生的价值不能靠自我鉴定,必须靠社会来评价,当时难以评价的还要等待历史来评价,靠后人来评说。武则天皇帝的无字墓碑就是留给后人评说的。
  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又不能以一时一事来评价,还要考虑其对后世的影响。手段卑劣的善行可以造福一时,却流毒于后世对小团体的善行,却损害大范围的利益。盗跖在强盗内部五德俱全,却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历史是社会发展的沉淀,他会给每一个人一个公允的评价。
  一个人有了财富、地位、知识等等往往就自以为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你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得到了你所要的;但社会却不这么看它不管你有多高,它只看你为它付出了多少。如果你把这些东西当作向社会索取的资本来养肥自己的话,哪有什么功德?只有罪孽!
  圣贤君子也最求财富、地位、知识,名望但却不把他们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把它们当作上天假诸我手造福人群的工具,当作为实现远大抱负一种外缘。贤愚之别也就于此泾渭分明。
  道者,为己之事也,德者,为人之事也。修身和积德是做人的两个方面。对己是消除私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外是积善行德,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积善行德是以修身养性作为基础的,也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人世间根本就没有自己修为不好,而功德广大的人。明理、实践、修身,积德是传统文化的四个特点,也是个人修养的四个步骤。
九、精神免疫力
  修身和保养身体都是同样的道理。一场寒流袭来,有人伤风感冒,有人安然无恙,这并不是寒流有所偏心,而是个人的体质不同。体质强的人接触病菌以后,体内的免疫系统自动地把病菌灭掉,也就没有什么病症;体质差的人免疫功能低下,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得求助于药物。
  道德修养就是人的精神免疫系统,它不断地清除着我们灵魂深处的病菌,抵抗着外界污染的侵袭,使我们心中无愧,能够挺胸抬头地在世上行走。我们心中有了恶念,做了一些错事,拿良心掂量掂量,转念一悔,知错就改,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自己不知,遇到懂事明理的君子一教诲,一点拨,也能迷途知返;如果天良丧尽,执迷不悟,继续为恶,那就只有接受法律的制裁了。法律治人,就跟医生治病一样都是你“自力”不够,而非“外力”强加不可,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不至于看着你越陷越深,而不施以援手,更不忍心看着你再去祸害别人
  仔细分析一下,这是一件三层防护服。最外层是我道德修养—遇事先问良心;中间是社会道德规范—别人的提点和规劝;最后一层是法律—做事的底线。我们挂在嘴边的道德,常常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统称。
  道德和法制本身并不矛盾,只是道德和法制的发挥效应的次序不同道德在前,法制在后,道德治于恶念初起,法制治于恶行已彰,就像养生所言,防病胜于治病。
  道德和法律都具有制约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道德是通过使人明白道理,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制是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制约人的行为。道德和法制是抑制邪恶膨胀的前后两道防线。当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后,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都是自觉自愿的,那么也就用不着严密的法律制约了,法制的担子也就减轻了。
  艾滋病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破坏了免疫系统,使人体失去了免疫力。社会道德的衰败会使整个社会免疫力低下,法制的重担就会不胜负荷。
  如果道德颓废,人们内心的欲望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那么就得加强法制的力量,就得建立起一道又一道的法网。而法网再严密也无法覆盖人类行为的全部,更遑论未成事实邪念。人心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就会在利欲的驱动下,使人向法网奔去,并且开始“用心”与法律周旋难免有几个会不触网的。而当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的时候,你敢期望法律是一块净土吗?
十、道德准绳
  有人认为道德是自觉自愿的,你不应该拿道德来约束别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弄清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区别。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培养人的情操,它是通过明理使人自觉自愿形成美好和优良品质。它不是强迫得了的,它也没有什么底线,没有谁能规定个人的道德情操最高应多高,最低应多低。社会道德规范就不同了,它是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说白了就是规矩,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它。因为一旦有人坏了规矩,就必然要损害守规矩人的利益,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强迫性,也有道德底线在提醒着人们。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道德修养是人的自我约束,道德准则是人的社会约束
  道德准则的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用来约束人的,确切地说是约束人内心的贪欲、恶念。如果道德准则制约不了人的贪欲和恶念,道德的其它作用就根本发挥不出来。不管你自羽是世上多么先进、多么崇高的道德观念,如果无法制约人心的恶念,你就一文不值!
  谁也不要自夸心地纯、定力深。黄金不怕火练,那是因为温度太低温度高时照样会化为金水。名利场中,温柔乡里有几人把持得住?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杀机四伏,葬送了多少英雄豪杰。身上没有一件道德金刚甲,定叫你有去无回!
  财富、地位、权利、美色、荣誉谁人不爱?不用谁去刻意鼓励,人们都会自动地去追逐。贪污腐败、贿赂公行、淫风日炽都是道德衰败,物欲横流的结果。人的欲望就像水一样会自动地向下流淌,没有社会道德的制约就会泛滥成灾。社会道德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抑制人过度膨胀的私欲,从而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秩序和公正。
  从个人的角度上看,道德是自觉的,信仰什么有个人的自由;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道德规范就是规矩,就是社会活动的游戏规则,它要求游戏的每一个参与者无条件地按游戏规则出牌,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才能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现代人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常常怨恨传统道德。试想一下,如果整个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制约,就会没规矩、没秩序、没公正、没信誉没责任、没廉耻、没自尊、没好人!就会混乱不堪,世上还有哪一个人能够安享自由?你得时时刻刻防着被骗、被坑、被遗弃、被欺凌,你瞧着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像贼一样,累不累?本来是别人分内事情还得你操心,烦不烦?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你自由了,可以为所欲为,我就遭殃了;我要是为所欲为,别人就要倒霉了。实际上没有道德是大家都倒霉,谁也占不着便宜,这其中就含有因果报应。真正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和保障自由的规则。
  儒家的人伦纲常不是孔夫子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而是依据天道演化而得来的。我们看到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都会为了共同利益而抑制个性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维持种族内部的稳定和秩序,以便在残酷的外部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蜂王和蚁后难道也会像人那么有心眼?一只蚂蚁一个窝,一只蜜蜂一个巢,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行不行?人世间,哪个组织没有纪律?又有哪个人能够不受制约呢?
  个性的发展必须是以不损害整体利益为前提。
  个人的自由同样是以不侵犯他人权利为界限。
  整体的利益是每个成员都牺牲部分个人利益所形成的,而每个成员在牺牲部分利益的同时又有权享受到共同的利益,而你所享有这种整体利益却不是靠你个人力量所能取得的。
  三教祖师教人的原则一直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传统道德对人性的约束是约束人性中“恶”的一面,而对人性中“善”的一面却加以鼓励。正是由于对人性中的“恶性”约束,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得以减少,矛盾和磨擦才能减少,并且易于化解。也正是由于对人性中的“善性”的褒奖,人世间才充满了温情和友爱。
  对于传统道德所确立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我们不应该片面地看作是对人性的制约,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秩序和公正。所以古代的中国才被世界称为中华文明古国,而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正是这个东西。
十一、道德的二重性
  道德规范既然是规则,那么它就必然与自然法则相通,有维持人间秩序的作用,这是它上随天意的一面。另一方面,道德规范是处理人的社会关系的,它有表达人类情感愿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这是它下顺人心的一面。社会道德规范因为具有规则和情感这二重特性,也就使它具备了相当大的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道德规范就是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有规则又有情感。做君主的不光是治理国家对臣子和百姓发号施令,你还得圣明仁德礼贤下士,有仁爱的情感,否则的话,君王一旦被戴上无道的帽子,就会成为天下人共讨之的正义理由;做为臣子不仅为君主和国家办事,还需要有忠君爱国的情感。同样,父父子子,也要求父慈子孝。规则和情感共存,社会才能和谐友爱。
  因为有情感在内,所以道德不像法律那么刚性。法律以事实为根据,犯没犯法一目了然,而道德不光看事,还要看心。即使有人拿金山银山俸养父母,但成天拉着个长脸,那也不能算作孝顺。道德判断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标准,但人们还是会本能地用良心和情感判断出某件事是否道德,这就是道德规范的弹性。
  另一方面,法律的刚性表现在尊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没什么条件可讲,违法乱纪就要受到处罚。而道德却不一样,社会的丑恶现象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而道德高尚的人会受到社会的尊祟。有一种引导和规劝的柔性力量。
  由于人心无处不在,所以道德也无处不在。你棋风不正,别人说没棋德;你酒风不正,别人说你没酒德;你说话阴损刻薄,别人说你没口德;甚至你瞅人的眼神不正,别人都会骂你缺德……道德规范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道德规范是以道理为根基的。侧重于规则的时候表现出的是道德准则,是规矩;侧重于情感良心的时候表现出的是道义。
  当规则僵化、烦琐、过时的时候,它就会与道理相悖,压制人的正常情感。“五四”时期的“封建礼教”就是这个样子。同样,当情感扭曲了社会就失去了正义。社会道德规范就会畸形发展,社会成员也难以完善个人的道德情操。这是因为畸形的情感会使道理蒙垢,道理扭曲了,人们就失去了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如果雷锋活在“文革”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下,他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大公无私”“对敌人向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共产主义品格,也许会伤害许多坚持真理,怀有正常情感的人。由此可见,一个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社会道德规范对整个社会发展是多么重要!
十二、道义的力量
  社会道德规范是依据道理和当时的社会情况而形成的,所以当一种道德规范起不到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作用的时候,那它也一定是在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种情况是道理不明,或者说是理论空洞,你根本说服不了人,百姓自然也就不愿依从;另一种情况是社会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有的规则冲突,人们就会感到压抑和束缚。总而言之,就是规则偏离了道理,成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原来清明烧纸,现在清明献花,但对先人缅怀之心如一,所以道理是不变的,变的是规则。封建礼教到后期不能与时俱进已经无法表达传统道德理念,因而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原因就在于此。
  社会道德规范若从根本上说是规范所有社会成员的。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像漏斗一样,对权力越大地位越高的人约束也就越大,这是因为他们能力大,影响大,做错事情危害也大。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上好游乐,下必奢糜成风。百姓力微,不得不循规蹈矩,官僚势大,必有强规约束,所以我们看自古以来规矩最多的地方总是这两个:官场和黑帮。因为他们都是能人,强人,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可想象的。
  小孩子不懂事,犯错可以原谅,这是因为小孩子不明理;如果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懂事不明理,你还在高位混什么?这是以道理为依据的社会道德对社会不同层次的阶梯要求。
  人体有正常的生理状态,也就气力不足的病理状态。社会也是如此分有常态和非常态。在常态下,真理昭彰,社会道德会有效地约束权力在病态下,正义晦暗,权力会凌驾于社会道德之上。只有在社会病态下掌握权力的人才能够反过来利用“道德”作为工具来约束百姓,然而道德已经势弱,百姓亦不甘心受此约束,最后势必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虚悬。是有规律的,每个朝代的老病时期都是这样。
  合理的社会准则是靠道义维护的,不合理的社会准则同样也是靠道义来纠正的。道在天,义在人,道义含有人类应依理而为的意思,含有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意思。对社会而言它是道德正义,对个人而言它就是天地良心,它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所浓缩成的一种理念,它放射着真理和正义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它不是某个帝王某个统治阶层所能改变的。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生俱来一种双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每次社会混乱之前都有一个奸臣当道,忠臣受害的过程。试想,有那些正直明理的大臣在,能把世道搞乱吗?及至世道已乱百姓受苦无奈,打出的依然是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旗号。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社会的黑暗重新被道义的光明所照亮,社会的扭曲再次被道义的力量所纠正,也就又经历了一次洗礼和轮回。
  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是权力至上,而是道义至上,在道义的标尺下帝王也可能分为有道的明君和无道的昏君,历史将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十三、等级和秩序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界最显著的一个特性就是: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总是和谐有序地运动变化着。差别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差别也就无所谓“万物”,没有差别也就无需所谓的“秩序”。有差别才会有选择,万物之间才会相生相克,聚散离合,才会形成大千世界;有选择才会有秩序,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和谐统一不断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人在社会中也是如此,人的知识、能力、财富、品行、出身……等等的差别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对差别的量化就形成了各种等级。比如考试分数,选举的票数等等。社会就是根据这些等级差别来选择它所需要的人,把他们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也正是由于这些等级差别,在选择时才会有优劣先后等次序,而形成一定的秩序,固定化了就成了制度。
  合理的等级制度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就像江河地势有高低,因而才能至上而下地奔流。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使个人的进取有了具体的社会目标。有了等级制度,个人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那些渴望从底层越进获得成功的人,往往困难重重,是因为他们必须要克服等级之间的“能量差”,因而他要付出超常的努力。灰姑娘嫁给了灰小伙是理所当然的事,灰姑娘嫁给了王子就成了美丽的传说,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现实的社会秩序是由多种等级秩序交错协作共同来维持的这些等级秩序有按功绩分的,有按业绩分的,有按政绩分的,有按成绩分的,按能力、按财力,按学历,按资历……不同的时间地点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
  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这些秩序本身也像大森林里的花草树木一样和谐有序,而不健康的社会中总有一种或几种强势的等级制度霸道地侵入其他的等级排序。
  独裁的等级制度的嘴脸是:该他说了算的,他一定说了算,不该他说了算的,他也要说了算;该他自己说了算的,他必定说了算,该大家说了算的,他还要自己说了算。独裁专制的等级制度往往会打乱整个社会正常秩序,是社会正常等级制度的异化。
  当社会等级制度异化、僵化,或者等级差别过大的时候,就会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转,使整个社会失去活力。人们感到被束缚,被压迫,就会产生变革的要求,因而革命或者变革就发生了。从这一角度来说,革命或者变革的实质是对原有等级差别的调整,或者是以新的等级差别来取代旧的等级差别。上每次改朝换代之初,都是以新朝的军功建立等级来取代前朝的以出身建立的等级,过段时间治国才德又会升为主流随后财富又可能取代才德。随着时间的流逝,等级制度由简单变复杂,各种等级制度往往交叉重叠,最后相互冲突而异化、僵化从而造成混乱使秩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当现有制度失效之时,潜规则就会乘虚而至。潜规则最大的特性是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腐蚀原有的规则,使整个社会失去公平、公正。
  独裁和潜规则,一个是屠刀,一个是毒药,二者一阳一阴是社会正常等级秩序的毁灭者,因而,由它们引起的社会动荡常常是相当剧烈的
  社会转型,也就是制度交替之时,等级排列重新洗牌,或多或少地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原有的制度失效了,大众无所适从,却客观上给英雄们解除了束缚,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就是乱世出英雄的原因。
  等级制度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可以这么说,只要人和人之间有差别,那么就消灭不了等级和等级制度,因而,人世间也绝不可能出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我们看,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天赋,尊重人格,这此都是从本原上说的,而在枝节上人与人之间客观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是不可能平等的。如果干活多的和干活少的得到同样的报酬,这实际就是不平等。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保障人们在制度上、机会上,人权上等等本原上的平等,那么,这个社会的公正公平也就体现出来了。
十四、民主兴邦
  一场秋雨一场寒。为了抵御寒冷,我们就会给自己换上一件较暖和的衣服。这是生活中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但它却经历了“管理”的整个过程。首先是身体把寒冷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大脑经过分析思考选择出了一件合适的衣服。但大脑自己不能直接把衣服穿在我们的身上,最后还需要有一个执行者,那就是靠我们的双手来完成的。
  社会的管理也是如此,首先也是由基层将各种信息或者是民意传送到管理层那里,然后由管理层进行分析研究而作出相应的决策,最后责成有关部门执行。
  细分起来,整个社会管理就是这么由基层开始层层递进而将信息送达到决策层,而决策也是层层下放到最基层,整个过程就是一条抛物线。
  社会就是按照这种等级制度正常管理的,相反,不按照这种等级管理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极大混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革初期的无政府状态,原因就是“最高指示”直接下放到每一个“革命群众”的身上。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古往今来,不管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也不管是什么信仰,什么民族它都遵循着这种等级管理的程序运作,就是因为它是从自然的法则中演化出来的。
  民主制度实际上就体现在社会管理的这三个层面上:首先,在民意的表达上,民众有更大的言论自由;其次,是在民主决策上,民众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言人代为决策,或者在国家根本问题上全民公决;最后,在决策的执行上实行民主监督。明了上面的三个层次,我们就很容易找到民主化进程的第一步:言论自由!没有这一步其他的都是纸上谈兵。
  有人说,传统文化缺少民主自由的思想,这是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中华文明是一块丰富的民主土壤。
  古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因为文以载道拥有正义性,言论自由在古代文人的眼里就是不可剥夺的权力。他们警告统治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规劝帝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政治上广开言路,纳谏忠言,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华文明的正是通过一代一代的文人“言传身教”而传承下来的。没有先贤“立言”就没有我们今天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阻塞言路的极权专制只能留下了千载骂名。中国历史上除了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灭绝性毁灭,没有一次达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绝对统一。
  中华文明含有博大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这种包容性正是自己拥有自由同时允许别人存在,给予他人自由,这才是自由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
  西方世界强调人权,是因为他们以往的历史中缺少人权。美国在《独立宣言》发布近九十年之后才真正地废除了奴隶制。而在中国古代却是英雄不论出身,舜发于畎亩之中,我们的始祖出身在华夏是农民,在西方就是农奴。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稍有不敬,反而把他当做励志的楷模。
  在天赋人权方面,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应该按自然的本性生活。而这种理念正是在拥有了“天赋人权”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的。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鄙视阿谀奉承,以清风峻节为荣,注重节操,维护尊严,珍视名誉,以至于中国人都养成了好面子的习惯。士可杀,不可辱,正是对自我尊严珍视的极致,而尊严是人权内涵中的最高体现。
  传统文化不提人权和自由,是因为二者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说的,含有很强的自利性。民主宪政的某些缺陷也是因此而形成的。中华文化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爱人者人恒爱之”,通过对他人的人权和自由的尊重,获得自己的人权和自由,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才会是心安理得的。
  在利他理念主导下,中国的民主进程会倍感艰辛,这是因为民主都是靠力争得来的,除非当权者都成了圣人。同样,一旦中国实现了民主宪政,又必将因这种得天独厚道德优势成为全世界民主制度的楷模。
十五、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社会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它的结构和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评价一个社会状态的好坏,主要是看它的结构和秩序是否合理顺畅,是否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不应该单单看它的科技水平有多高,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多高。
  按着五行生克的观点,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所有的因素经过长期反复地磨合,逐渐就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和秩序。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各种发展和变化有均衡、和谐、有序的要求,这是社会的一种求稳趋势;另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不断发展的意愿,这是社会的一种求变趋势这两种反向的趋势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简单地说就是稳定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又因为社会的稳定是靠其结构和秩序的合理性来维持的,因此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也是按着横向发展的规律运行的。其表现为社会结构和秩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发展有改变和挑战原有结构和秩序的要求,原有结构和秩序有平衡和抑制发展的愿望。当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远远地落后于社会发展状况时,人们就会感到压抑,就有改变或者重建社会结构和秩序的愿望,革命往往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同样,当人为地引进所谓“先进”的社会模式建立起所谓“理想”的结构和秩序时,由于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差距太大,人们同样会感到不安,也同样会产生变革或重建的要求。
  只要发展和稳定的力量相差悬殊,整个社会的表现不是混乱不堪,就是死气沉沉,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只有当双方的力量均衡时,相互妥协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不断地完善,社会的发展和谐有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状态中,这种稳定的发展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社会状态。所谓的太平盛世基本生符合这一条件,而乱世之秋恰恰是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与社会发展处于严重背离的状态。
  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与社会的发展,时而相合时而相离,相合久了就会相离,相离远了就会相合。从起始到如今,一直都在反复地讲述这种治乱循环的故事。
  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因此社会的好坏不仅要看物的多少,更主要看人心的好坏。人们可以制定出各种法律制度、规章条例、操作规程,可以建立起细之又细的秩序规则,但是维护它们的却是人的社会道德。
十六、道德昌国
  儒家的学说侧重于人的社会实践。儒学阐述了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它能够减少人的各种需要所产生的社会矛盾,能使整个社会活动达到冲突最小,摩擦最小。在这个基础上,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佛家和道家的各种戒律,一般的人都难以做到,那是因为它们是为修行者或有信仰的人制定的。而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儒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它一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所共同推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古代时候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在这种儒家思想的熏陶中长大,都是从学习类似“人之初,性本善”开始懂得做人道理的。道德的力量使社会成员之间各尽己责,和谐相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法治的作用退到了第二位。从秦汉开始到清代中期,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
  有人认为,几千年来中国的法制一直不健全,国家的治理是以人治为主。如果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谁有那么大的能力治理这么大的国家?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帝王本身同样受着道德规范的约束,谏官就是专门规劝君主过失的,一但他失德变成了无道的昏君,他的龙椅就开始摇晃。违背了社会道德标准,哪个人又能够治理得了国家?改朝换代总是发生在社会道德最虚脱的时候,之后又逐渐地恢复了乾坤正气和道德秩序。
  所谓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传统的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标准。从帝王到百姓都必须依理而行之,明了自己的地位、责任和义务,使每个人的行为都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相适应。久而久之,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渐深入人心,变成了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变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任何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它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传统道德这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把中华民族一次次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把历史的扭曲发展牵引到正常的轨道。相反,当权力凌驾于道德之上的时候,中华民族没有一次不是滑向黑暗的深渊。
  传统道德主张“仁爱、和谐、忍让”似乎少了一点锐气,而显得懦弱。实际上,正是因为仁爱、谦让、互助之风气盛行,才使得国家内部和谐稳定、团结友爱,才使国家强盛起来。内部有凝聚力,团结稳定,对外才能有战斗力。从未见过世上那个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反而能有力战胜对手的。
  外侮多由内乱。历史上,中国受外敌侵辱,或是改朝换代之时,无一例外都是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时期。正是由于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使整个国家机器锈迹斑斑无法正常运转。即使有好的制度,合理的机制也会被腐蚀得变形。道德颓废使人们只顾私利而忘却了民族的大义,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神仙也难有回天之力。
  表面上看,在制度体系中,每一个制度都必须要靠其他的制度来维持,但从根本上说,整个制度体系却是靠道德来维持的。秦朝和隋朝都建立过非常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后续朝代的统治制度基本上也都是承袭秦制和隋制。秦和隋又都十分强盛,秦可以算是军事强国,隋可以称作经济强国,可偏偏这两个朝代又都是短命的。历史上每个王朝发展到后期制度建设都已经相当完善,而社会道德却开始滑坡,各中缘由岂不令人深思?
  同理,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的运行好坏,最终必将取决于其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
  就像人做事不敢违背良心一样,社会的发展也不可以冲破道德的底线。有了道德,国家可以从贫弱逐渐走向富强;失去了道德,又可以从昌盛走向衰败。的兴衰就是道德的轮回。
第七章、教化
  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地方人民的道德水平高,而另一些地方道德水平低呢?为什么在同一国家中,不同的时期道德水平不一样呢?决定社会道德水平的因素是什么?实际上,道德与知识和财富并没有什么相关性却与教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唯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天良发现而私欲减少才能使人明白道理分辨出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你说,一个社会人人都满怀私欲,行事不按道理,不守规矩,甚至不择手段,哪里还能有什么道德?
一、百善孝为先
  社会上有许多善行美德,每个人的身上也都存在着不同的优良品质,为什么儒家提出“百善孝为先”呢?那是因为许多善行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孝行”的起源。孝行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情感很多,但是只有一种爱的付出是本能的、不讲回报的,是心甘情愿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她最执著,最真诚,最持久,她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最强,即使在“十年动乱”人性灭绝的年代,司空见惯的是:有夫妻划清界限的,子女揭批父母的,却很少有父母怕受子女牵连而抛弃子女的这种爱深深地根植于生命之中,是上天赋予的。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人类所特有,虎毒不食子,飞禽走兽也都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女。她是有情世界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是世界上最圣洁、最广博、最深厚的爱;她是一个弱小的新生命降临世间时所得到的第一件馈赠。人类由此而产生的第一个善念,那就是孝心。此孝心经过不断地培养、成长、扩展,就会产生许多的美好情感,最会形成了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付出了无限的心血和爱意,人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这种回报的心理就是“孝道”的神髓。
  对父母的养育产生了报恩的孝心,进而扩展到对于传授自己知识,教导自己做人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回报之心。我们的一切“所得”,都缘于别人的“所施”,因而产生了一种博大的爱心,上帝称她为博爱,佛祖唤她做慈悲,她就是圣人的“仁爱之心”,也就是“仁”。这种报恩的情感,对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于对民族、国家、事业,她就是忠诚之心;用于对朋友她就是友爱之心,用于对社会、对自然,她就是热爱之心……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这就是“义”;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这就是“礼”;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这就是“智”;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这就是“信”。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从这种感恩之心培养出来的,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长大成人之前,我们要接受父母和社会的养育,这是一种受恩的过程;自食其力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对父母和社会进行回报;而在我们年老体衰的时候,我们仍要接受子女和社会的照顾,这还是一个受恩的过程。而在我们的整个生命旅途上,不管我们是行善还是作恶,上天一直都是无私地赐予我们阳光雨露,所以客观上要求人的一生应该以一种感恩之心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
  如果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缺乏对人的感恩心的教育和培养,那么人们就会觉得,自己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夺得的;自己没有得到的,就会觉得整个社会都亏欠他的,甚至老天都有意与他作对。
  如果人们在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不思竭力报恩,反而把它当作向社会索取得最佳良机,依仗着从前人那里学来的知识而养成的能力,两眼贪婪地扑向社会,你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道?
二、人的本性
  一切生灵都是以自身的生长壮大为目的,都有乐生畏死的本能,花鸟鱼虫,豺狼虎豹莫不如此,这是生命的最本质的东西,同样也是人的本性。
  仔细想来,一切快乐都是从成长中衍生的。我们童年的时候从牙牙学语到自由奔跑都给自己和父母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希望;生活中每个细小的成功都是成长的结果,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至于事业有成、财富增加、知识广博、友情深厚等等,这些我们追求的外物的成长更是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甚至一些变态的快乐也是和成长有莫大的关联,比如我们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倒霉,心里会暗暗地幸灾乐祸,是因为他的成长受阻了,自己的成长相对加快了。
  反过来看,人生的烦恼和痛苦都是成长受阻或是衰败引起的比如做一件事情不管怎样努力都毫无进展,我们就会烦恼;解决了问题就重新获得了成长的快乐,这就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看到自己希望成长的事物不断地衰败而无能为力,就会感到深深地痛苦。失业、退休对许多人来说是职业生涯的终结,丢官免职是某些人政治生命的结束,离婚绝交是感情的结束等等。这些都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痛苦,更何况我们生命终有一天也会结束。让人想得开,是因为小的痛苦和大的痛苦相比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这也是安慰人最常用且最无奈的办法。成长受挫也是本性受伤。
  人的本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宗教更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当我们自身长大成人之后,还想更进一步达到更高级的生命形态:成仙作佛。普通的人则侧重于百十年的人生的快乐,在社会上追求名誉、地位、财富、能力等等扩大自己的自由度。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虽然每个人理解不同,取舍相异,但也都是顺应人的本能而生,本性使然。
  积水成渊,积土成山。万事万物通过阴阳感合都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本性,其中也固然含有事物发展变化的理则。对人类来说就是伴随生命而来的先天一气,是人的先天本性,澄明本心,也就是我们的良心。又因其先天而生,所以又称之天良。它以一种先天之理的状态操控我们的情感,校正我们的行为,主宰我们的成长。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清静的时候或者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这一点有点像我们的心脏,平时为我们的身体默默地工作,清静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病的时才能感觉到难受的滋味。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从十月怀胎开始,人的成长过程一直是伴随着父母和他人的关爱。越是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关爱越多;得到的关爱越多,纯真的依恋和感恩之心也越重,良心的感悟伴随着生命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越来越大,依恋越来越小,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诱惑越来越多,欲望从无到有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后天习染的私欲使人逐渐远离了天真的本性而机心重重。
  人生的一切追求都是来自于自身成长壮大的本能愿望,然而人们在追求自我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周围的人磕磕碰碰,常常会受到别人的阻碍或者伤害到他人。我们的良心会时常提醒我们不要伤害到别人,要用正常的手段获得成长的资源,否则的话,放纵欲望会使自己丧失人性而不择手段。
  我们的良心战胜了欲望之所行就是善的,其结果是利己利他;欲望蒙蔽了良之所行就是恶的,其结果就是损人利己。这也是一种阴阳消长的过程。
三、良心发现
  实际上,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上天也不是没给我们机会,只不过有些“机会”我们不敢抓。坑蒙拐骗下不了手,杀亲宰熟狠不下心,趋炎附势弯不下腰,弄虚作假睡不觉。不泯的良知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有些路不能走是因为怕弄脏了自己的脚,委屈了自己的心。
  孔子教导弟子“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为了保持人的心性。在“邦有道”的时候,人们的追求目标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成果;而在“帮无道”的时候,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得通过歪门邪道,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来,势必会造成人的心灵扭曲。生活在不正常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就不得不付出精神自残的代价,这正是人们感到痛苦和压抑的原因。由此看来,合理的社会体制一定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同样它也是靠人性来维持的。所以教化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清除到心灵上的污垢使人良心发现。
  人的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根本骗不了自己的良心。当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们做起事情来最自然、最无私、最勇敢、最博大,我们就会有一种正气在胸,或是一种喜悦恬静的感觉。而无论佛心、道心、善心、爱心都与我们的良心毫无二致。所以你看,不管是真主上帝还是仙佛圣人,他不看我们身体干净不干净只看我们的心地纯洁不纯洁;他不看我们物质上是否富有,而是考察我们精神上是否贫穷。我们的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良心在明理的基础上不断地醒悟和纯净的过程。
  反过来说,良心最大的特性就是受不得委屈,有一种本能的平衡过来的愿望,所以,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的心里愧疚良心不安。许多人会不惜代价,或者是用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以使自己心灵安静。宗教的忏悔和士子的省身,也是以达到良心安宁明净为目标。
  历史上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社会黑暗的时期,但都没有彻底垮掉,最终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正义的力量就来自于人们天良的复苏。而人的天良永远也不会彻底泯灭,它只不过是被贪婪、情欲、权势、仇恨、怯懦、嫉妒……等等卑微的东西所蒙蔽。一旦人的天良发现,就会浴火重生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果能唤醒整个社会良知,就会转化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道德力量,这是就道义!
四、良知与道理
  在生理学上,人们对外界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反应,那就是非条件反射,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功能。那么,人们在对是非的判断上,也有一种本能的判断,那就是我们的良心,它同样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功能人们就是靠着自己的先天良知和后天学来的“道理”来判断是非对错的
  人的先天良知是至真至善的,但它却无法替代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就像树根树干无法替代枝叶花果的作用一样。那么,这就需要人们对事物理则进行探究,而事物的理则则有真假之分。故此,真理和假理,良知和欲望这些东西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认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