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我眼中的武术术

  如果你问到习武的年轻,他们大多会依据金庸小说中的叙述告诉你:峨眉派武术是郭靖之女、郭襄到四川创立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所了解的峨眉派武术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如果你问到习武的年轻,他们大多会依据金庸小说中的叙述告诉你:峨眉派武术是郭靖之女、郭襄到四川创立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在峨眉山上练武。 中国论文网 /1/view-5322290.htm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在峨眉山市的许多武校中流传着一种说法:祖师原为一位道姑,后入佛门。按照这种说法,峨眉派最初是由一位女子创立的武术门派,开始的时候叫“玉女拳法”,又因是女子所习,称为娥眉拳。因为此拳流行于峨眉山地区,久而久之,“娥眉”被讹传为“峨眉”。   文史学家魏奕雄研究认为,峨眉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不少方士、游侠为躲避战乱,隐居到峨眉山。其中有―位叫“动灵子”的武士(真名叫司徒玄空),在与峨眉山的灵猴的朝夕相处中,模仿它们的灵动的攻守动作,创编了一套“峨眉通臂猿”。因为司徒玄空常身着白衣,因此被弟子们称为“白猿祖师”。   汉末魏晋时期,道教佛教先后传入四川。时间一长,道教的养生气功与山民狩猎技艺相杂糅,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峨眉武术。南宋初年,峨眉山上有个德源长老,他模仿山上猿猴腾跃翻滚的动作而编出了一套猴拳,因为德源眉毛纯白,人们尊称他为“白眉道人”,他所编的拳术叫“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明清两代,经武林人士共同认证和推选具有四川地域的武术拳法,被正式命名为“峨眉派”,与少林派和武当派并列。中国武术的三大门派由此产生。   峨眉派一方面吸收、融合少林,武当派的功法,一方面还给其他门派输送了血液。据说,峨眉派功法和拳法介于少林派的“阳刚”与武当派的“阴柔”之间,亦刚亦柔,内外相重,长短并用。隋末,少林僧人云宪云游到峨眉山时,就曾将少林拳法传授给峨眉山寺的僧人。明朝洪武年间,武当道人张三丰也曾到峨眉山向山上的道人传道,并向峨眉山上的僧人学习了火龙拳和通臂拳……等等,回到武当山后,在编创武当拳法时,曾参考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峨眉派有一种独特的武器――峨眉刺,它形似女人的发簪,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做为刺杀武器;另外,由于它小巧,适合在水中,所以长江的水盗们,也在水中使用“娥眉刺”。   另据史料和有关传说,元末之际,北方各省爆发红巾军起义,义军多白莲教徒,其中又多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朱元璋的队伍中,也有“剑仙派”的一些弟子来投奔。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对“剑仙派”的势力非常忌惮,据说使出了一个“火焚剑仙楼”的毒计,先是修建了“剑仙楼”,修好后下旨,一连多日大宴剑仙派的诸多人物,每天在楼上吃喝玩乐。在最后一天晚上,他命令士兵在剑仙楼四周堆满木柴,在半夜之后,突然引火焚楼,楼上的上百位剑仙派人物都被烧死,只有十几位“剑仙”在火发之时,“御剑”逃走,藏匿于西北、西南诸省,包括峨眉山。   峨眉派在清朝入关之后遭受巨大打击。因为清廷坐镇北京之后,北方各省一些反清人士就逃往四川,而峨眉山就成了这些人士的聚集之地,清军在击溃了山西、陕西等地的反清武装之后,就把矛头指向四川,指向了峨眉山。直到19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峨眉派武术逐渐得到恢复,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45年时,形成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扶”的可喜局面,“五花”指五个小支派,“八叶”指峨眉武术的八个拳种。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峨眉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他担任训练团的团长,并通过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筹备“打擂台赛”,通过武术比赛以筛选军官人才。这便是四川人津津乐道的“打金章”(金章是指金质奖章)。很多峨眉派的拳家和弟子参加了这一盛大的比赛,使他们之间互相取得了联系。通过“打金章”和“军官团”的培训,有不少峨眉派弟子走上了抗日前线,立下了战功。   相关链接:武术吧里关于“一树五花八叶”的议论   峨嵋拳是峨嵋派武术中各类拳术的统称。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至清代已成独立的体系,其拳种众多,湛然法师曾描述峨嵋武术“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一树”指的就是三大武术流派(少林、武当、峨嵋)之一的峨眉派武术;“五花”即是指在四川流传较广泛和深远的峨嵋武术五大类: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是指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岳、赵、杜、洪、化、字、会”。   “五花”之一的点易派流行于川东一带,川东培陵地区有点易洞,相传明朝理学家莱夫子在此洞中研究易经,因而得名。解放前,此地区曾出现过“陈大力士”、“江杆杆”、“草上飞”等武术高手,此派技击风格也属僧、岳门。   “五花”中的青城派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道家习武者不少,同时,这一带民间练武之风也很盛。   “五花”中的铁佛派流行于川北一带,此派亦称云顶派,武术风格属赵门和杜门。   “五花”中的青牛派流行于川东。川东丰都县道教盛行,当地有一青牛山,武术能手颇多,民间广为流传着“青牛道士战胜黄龙和尚”的故事。民间传说“火烛堂”有一会武的黄龙和尚,横行霸道,二十年间无一对手。突然,青牛一老道前来挑战,双方立下生死状,比武三日。第一日,和尚见老道弱不经风,大笑:“胜来不费吹灰之力。”比武中,老道处处躲闪,第二日,双方有攻有守。第三日,老道说:“贫道自有回天之力。”一举打败了黄龙和尚,从此青牛武艺威名大振。   “五花”之一的黄陵派(亦称黄林派),流行于成都一带,技击风格属于僧门和岳门。其源流之说有不同版本:其一,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互相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的柔猛入拳中,创编出以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其二,此拳为嘉庆年间,四川荣昌和隆昌两县交界处,黄林僧(或黄林道人)传人,称为“黄林派”;其三,此拳由陕西传入四川,因轩辕黄帝陵在陕西,故称“黄陵派”。   武汉有一门派叫颜字门,是峨嵋派儒家一系的,据说是颜真卿传下来的。与和尚道士不同,读书人平时练武时间比较少,该派武功多以巧破力的招式为主,动作也比较内赦,讲究中庸之道,套路有二路锤、穿林、擎天手,还有颜门十大锤,双头梨花单双枪等等,很多可惜都失传了,比如混元把式,现在传下来只有十三式半把式,非童身不能练。在抗日战争日本占领武汉期间,这一支派损失很大,现在该门派武功有的只有招式没有口诀,甚至只剩名字了。(石磬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记住用户名
下次自动登录
记住用户名
下次自动登录
记住用户名
下次自动登录
了解我国的武术套路
来源:百度百科
(40722)人已经阅读
&&&&导语: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   言简意赅的说,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例如半步崩拳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一路拳法,大概是拳五行拳里面练习要点最少的一路了。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责任编辑:zhangxiuli
友情提示:健康安全网所提供文章内容由专业友邻网站及权威专家和专业编辑供稿,作为网民健康安全生活参考文摘,如涉及您的版权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为更好的服务网民和您的价值体现,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健康安全方面的文稿。
最新排行榜  原来我在百度某贴吧发过贴子,后来再发帖就发不上去了。我原来发帖时用的网名叫白云山刀客,在天涯论坛注册的时候发现有人用了,所以就改成“白云山刀客形意拳”了。其实我没练过正统的形意拳,只是学过一些传统武术的散手打法,练过点形意拳的基本功而已。纯粹的业余爱好者,资深票友。声明一点:本人只发技术贴,决不涉及任何形式的纷争,喜欢挑事的人士可以绕行了。欢迎原来关注过我帖子的楚三人老师、度几鱼头兄弟、凡大少等朋友继续关注我的帖子,同时欢迎星夜老师等武学专业人士多提宝贵意见,先谢谢了。  我是黑龙江人,原来在哈尔滨学习过李春苓老师的形意太极拳,但是其所传授的体系里只有推,没有打法。当时我没有接触过其他的形意拳,以为形意拳就是这样的。后来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偶然遇见了一位朋友的舅舅(以下简称伟舅),也是练形意拳的。伟舅原来是我省某地级市的散打季军,后来入伍参军,曾在所在部队以师为单位组织的散打比赛中夺得冠军。退伍之后接触了形意拳,开始练习。他也是在哈尔滨学的,哪个派别我没有问。当时吃饭的时候说得兴起,我俩试了试手,他出拳脆快冷硬,能从不可思议的角度全方位发力,而且没有预动,只是通过身形调整,非常实用。相比之下,我如果用散打技法在宽敞的地方和其互打,尚可以周旋一段时间;如果是在狭窄逼仄的地方,就不行了,因为我没有发力的空间,而他发力不需要空间。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形意拳是有打法传承的。伟舅有三台冷柜货车,在我省某市靠给超市送货谋生。据我朋友说,一次出车祸了,伟舅的右臂骨折,伤快好的时候吊着胳膊跟朋友去歌厅玩,结果和歌厅的老板、保安等人发生了争执,继而演变成厮打。伟舅让朋友出去发动车,自己一个人在一只胳膊不能用的情况下打倒6人跑了出来(后面还有人在追),可见其打法之凶悍。我曾提出要跟他的师傅学习,可是他告诉我说他的师门传技极为保守,他也是费尽千辛万苦,连挖带抠的才学了点真东西,所以不建议我去他的师门学习。但是他又没法教我,因为不在一个城市,所以最终我也没学成。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传统武术的打法,印象很深。  后来我又学了点别的东西,侧面的大致明白了伟舅所传承的打法,当然精髓是不懂的,只是明白个道理,真正动手的时候我可能还是散打式的打法。2012年的时候,我跟我的一位朋友试手,发现他的东西很奇怪,再三询问之下,他才说了点他们所学的东西。我这位朋友姓王,就叫他王哥吧。原来是练拳击和散打的,主要练拳击,腿法一般。可以把一张报纸对折两次(变成四层),让一个人用手拿着一头,虚拿,不受力的那种,他一拳可以打裂,状态好的时候可以打碎,爆发力相当可观。他比我大十多岁,练武较早,90年代中期先后在新疆和北京给人当保镖,当时的月薪就是8000多,比我现在的工资还要高一倍,身手相当好,是真正经历过生死搏杀的人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原来根本看不起传统武术,却在一次跟人较技的时候吃亏了,对方是沧州的,练的是八极拳。后来王哥就开始研究传统武术,学了太极拳。他太极拳的师弟现在某国大使馆教拳。现在练的东西他说叫“磨盘掌”,尽管我看其身形步法和手型就是八卦掌,但是他坚持说是磨盘掌,访自某隐匿的派别(不是黑龙江省的),共有三套功夫。前两套是磨盘掌,第三套是几个单式。第一套是练重手法,像推磨盘一样,身上的劲力要贯穿,筋骨要拧裹,如果不明白可以推石头磨盘体验一下,但是千万不能用推磨盘代替练功,容易把身体练僵了。第二套练空劲,把全身的劲力松下去,要用棉花做成磨盘的形状,推着这个棉花磨盘练功。这叫做“实劲空练,空劲实练”,就是说练实劲要空手,不拿东西,而练空劲的时候要用实际的东西刺激身体,具体为什么这么练就不知道了。练习的过程中贯穿各种手法,通过师傅的单独讲解,才能明白精妙之处。第三套是几个单独的式子,可以在不练第一套和第二套的情况下拿出来单独练习,是古时候在紧急情况下用来临时提高实战能力的,没什么值得说的。(临时有事,未完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楼主说的不错、继续往下续。  
  关注,继续  
  武术打法注重发力。。。  是武术学习主要是目的就是调动全身的精气神,以用于实战技击。。。  普通的练习武术无法调动全身的精气神。。。  打法出身的武术爱好者,就像身背一张弓,时时刻刻准备绷紧,以备实战。。。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我对中国武术的粗浅理解
(原创)我对中国武术的粗浅理解
&&&&&作者:侯忠江
“非信廉仁勇者,不足传兵论剑。中华武艺,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愚闻居安思危,存不忘亡者,先圣之首务也;求体之健,防身之祸者,智者之深虑也。”
&&&&&&&&&&&&&&&&&&&&&&&&&&&&&&&&&&&&&&&&&&&&&&&&&——李良根。《&剑经&注解》
笔者只是一个武术业余爱好者。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和研修体悟,笔者在心中对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了粗浅的理解。这些认识,也适用于解析国内外各种武技体系。谨与武林同好交流,敬请拍砖指正。(限于篇幅,引文和参考资料未列。)
一。要平实客观地看待武术。
对于武术,要客观地进行看待。武术是用于格斗搏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武术是人类实战格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走过千百年腥风血雨的中华武术,自有其了得之处,亦当懂得拳脚刀枪,并非神话巫术,世间自有其所不能为。国内外各流派武技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习武者强弱有别。
二。武术的本质是条件反射。
笔者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如果从学理角度来解释和认知“武功”,武功就是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武术训练,形成和提高人对外界攻击能做出本能反应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武术的本质,是条件反射。处在实战环境的搏斗中,人体就会通过求助其自身更本能的肌体反应,而做出相应动作。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人体思维的第一步反应,就是搜寻其自身经历方面的“档案库”,看看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是否与过去经历过的某个境遇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对一个不习惯打斗的人来说,他的脑子中就找不到打斗的模式,于是就可能进入软弱无力的状态。大强度、切合实际的格斗训练,实际上就是赋予受训者那种精神上的模式,此模式使其能具备大量的、精神上凭感觉就可以找得到的参考资料档案,针对实战形势作出反应。人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不经过大脑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脊髓神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即以条件反射的方式进行。这时,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这也就是武术的生理学基础。
而要有效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以有效应对于实战,唯一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反复大强度进行强化训练,反复刺激神经,形成强化神经和肌肉记忆。所谓“拳练千遍还嫌少”,就是这个意思。
三。招法的模式化、程式化,是中国武术的特点。
中国武术的本质,暗合上述科学原理。武术中的招法,实质就是上述这种精神上的模式。这种模式化的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
这种模式化的招法,之所以能够满足实战需要,因为,各种武术攻防动作招法,是有内在的规律可循的。
出招攻防路线有规律可循。武术的使用者,是人;武术的进攻和作用对象,也是人。必须围绕“人体”来研究武术。武术“三线”理念认为:对方的进攻,无论招术多么繁多,其最终落点,无非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或者是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或者是中线上。如果把握了这三条线(实则三个方向),也就把握了对手的所有攻击。我攻对方,情况同样如此。这就是化繁为简的“三线”理念。
招数作用是攻防对应的。各种攻、防动作招法,是“矛”和“盾”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是相互克制的。从理论上来说:拳必破拳,招必破招;有一种攻击法,就必有一种相应的防御破解法。
攻防招数总量是有限的。习武者可能都有这个经验:在学武之初,感觉到什么样都是新鲜的,可是,越往后学,就会觉得似曾相识的内容就越多。
其实,武术招法的数量,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各种拳法械法,翻来覆去不过就是那么几下,充其量,这些招术只是在方位、手型、名称等方面做点手脚,以此不同作为门派间的区别罢了。
经过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国内外各种不同武术流通的功架,其基本的架式结构,即招数的数量,大概在三四十个。其中,还有一些招数是左右对称的,以应对从左右而来的相似进攻。如果对这些对称招数进行合并,则武术的基本招数,也就在20个左右。而所有招式动作的变化轨迹,无一不是各种圆运动的作用结果。这些招数,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中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归纳分类训练,是迅速提高习武实战能力的有效方法。
&&&&归纳分类训练,即把功用相近的招数,总结归纳到一起,集中进行训练。各种攻防招法,基作用的对象,都是敌手的身体。在实际攻防中,由于
在实战中,头脑在档案库存中找应对模式,就象人在找东西。套路中的招法排序,出于前后动作的自然连接需要,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在你的头脑中,因为思维和记忆手程式化固有的缺点,这些招数的储存状态,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把这些功用相近的招势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训练,目的就在于让它们在你头脑中的储存状态,变得分类清晰,井井有条,在实战中,有利于使头脑更方便地找到这些有用的招势,有机进行选择,形成分区应激能力,迅速作出反应,更有效地以条件反射方式,对实战形势作出反应。
&&&&归纳分类训练其操作方法是,把你所学的各种攻防招势,以自己的持兵手为心点,上下左右各划一条线,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线,形成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区域,针对敌人从这四个区域方向来的进攻招法,把相应的防守反击方法,归类分为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招法若干,下死功夫去练,练得熟熟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练习系统,有利于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
&&&&其中的关键,在于招法的选择。只有选招精到,才能选择到好招,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选招水平高低,就在于各人的理解和水平了。我只讲这个大原则问题。如果讲到具体的招法选择,各门各派都有好招,万一我个人的见识有限,遗漏了哪一门,又会有兄弟批评我了。大家自己看着办就是了。你也可以把自己门派所学的东西,按照这个大原则来分类和装筐,系统集中地分别下大力气进行大强度的练习。
&&&&归纳系统训练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尽快练熟招法,易于建立条件反射。这种化繁为简的训练方法,我的经验,还是很有效的。可以每种情况,精选几招技法好的。我的选择是,每样要两招以上。
&&&&你会发现,运用归纳分类训练,见效显著。你的水平会迅速提高一大截,实战的水平和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这是我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武友的跟帖说:“之前学习过以色列特种部队刀法,当然水平很有限~印证了楼主的思想,即分区应激。收益良多,表示支持。”)
五。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独具的的特色科学的优势训练形式。
大约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武术“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套路为辅助形式”的完整技术体系,才最后发展形成。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中国武术的精华之所在。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个套路,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法体系。套路的内容,即是招法的体系和动作连接过渡技巧、方法。实战中所能运用到的各种招法,基本上都尽可能地包含在套路之中。换句话来说,在实战中所可能面对的各种攻防形势的应对方法,基本上都可以包含在一个套路之中。
武术套路具有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它的创立和存在,一是便于学习和记忆,以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武术家创编套路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把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用固定的程式形式串连起来,以巩固其攻防经验,以便于记忆、掌握和传承。二是便于学习者个人在一个人单独练习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系统练习和复习。三是可以培养习武者招式转换连接技巧,以便在实战中保持技击动作连续性,能够做到势势相承,连攻连杀。套路的创编和产生,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别重要的积极作用。
对此,吴图南前辈曾经明确指出:“(剑术)套路是实战招法编在一起构成的,它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本门精华招法的贮藏库;二是练习手、眼、身法、步;三是练习功力。”
李紫剑老师说:“为了方便记忆,前人才依‘联想记忆’的模式把相关动作编成长串,于是就有了套路。”“套路事实上就是一本书。书上有好多知识,并且肯定都有用,但是临到具体运用时,必须审时度势,该用啥用啥,决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所以,古人才说:习武是‘整学、单练、乱用’。也就是说,先学会整个套路,然后一招一式地分开进行强化练习,到实战时适合用什么就用什么。”
六。招数与功法,是武术的核心之一体两面。
国内外各流派武术的核心内容,基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招法,即攻防技术。攻,即如何击中敌人;防,即用格挡或闪避方法,克制敌人进攻。二是功法,即发劲方法,即如何训练提高杀伤敌方的能力。
招法与功力的关系,相当于枪和弹的关系。招法,犹如好枪法;功力,犹如好弹药。招,是功的载体;功,是招的作用。好枪法必配好弹,好弹离不开好枪法。好枪手,指哪儿打哪儿,弹无虚发;差的枪手,打哪儿指哪儿,徒耗弹药。如果缺少二者其中之一,即难成其为高手。
中国武语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终究艺不高”。
七。实做与冥想的训练方法。
武术的本质,是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武术的作用,是和人打斗的,其价值,在于有效应对实战搏击,满足克敌制胜的需要。
因此,在习练武术时,学习各种招法,练习的最好的形式,就是与别人对练,在模拟实战中,掌握距离感等要素,以更好地适应实战情境,更好地形成应激反应能力,更好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对练的学习条件。因此,可以在不具备对练的条件下,以空练虚打形式来进行弥补。个人单独演练和复习套路,复习、单操套路中包含的单个招势,也是传统武术学习和训练中的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中国传统武术强调:要“练时无人似有人,打时有人似无人”。
“练时无人似有人”,这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科学研究表明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人的生理原理来讲,人的大脑的机能,无法分清你通过实际的演练练习、对练和实际打斗等实际练习所获得的现实行为模式和打斗经验,和你通过只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冥想、假想所获得的虚拟动作行为模式,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大脑把它们二者同样都纳入你头脑中关于打斗模式的参考资料档案数据库,在临战时,同样被不分区别地加以检索。因此,这种假想训练的功用,堪比实战和习练动作经验。它们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古人很聪明,在实践中,根据经验,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因此,这也是中国古代武者的一项重要训练方法。通过这种冥想训练,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你也同样可以在临敌时,以条件反射的形式,作出迅速反应。这也就是武术的一个生理学基础。因此,在武术学习训练中,你可以采取冥想与实练这两种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冥想方法,只是一种辅助训练方法,最好还是以实练和对练为主,冥想只可以作为在不方便实练情况下的一种复习和巩固对招势的记忆的方法,例如,可以在乘车时和睡觉前进行运用。
至于“打时有人似无人”,是说的实战时应该具有的一种中性心态,要“目中无人”,不要设想对方是比你强大的对手,你要在心中把他“不当人看”,只是把他视为你在平时用来训练所用的标靶,按照你平时所学,全力以赴进行攻打就是了。
八。武术一道,兵胜于拳
刘明亮、高静在《武道纵横》一书中说:“兵器,与武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武术只作为健身活动和竞技运动时,赤手空拳的武艺,才算站上了主要地位。”此说甚为精到。
作为多年征战沙场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传世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开篇就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作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戚继光十分清楚拳法的有限用途,充其量也就是强身健体。因此,他把拳法放在了全书的最末位置讲述。
清代著名武术家吴殳在其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也明确指出:“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于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这也很容易理解: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面临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用兵器杀人,更容易,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用拳头打虎,是英雄;用刀箭杀老虎,就是普通猎户了。现代战场上,也是一样。什么硬功,什么徒手碎砖之类,古人都看不上眼,今人更不必念念不忘。
民间一般看法普遍认为:“习练兵器,必先习拳术”,因为戚继光曾经说过:“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有“拳为武艺之源”、“没有学过拳,怎能学兵器?”这种说法。究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拳术对于武术的基本功,如身法、步法、力量、速度、准确性等,都特别重视和强调。通过拳术的学习,可以使这些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以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克敌制胜。这些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和使用器械的要求,有了这些能力,学习起器械来,要容易和效果显著得多。但是,如果由此就来说,没有学过拳,就不能学兵器,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笔者认为,拳法,非兵器学习的必由之路。依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得知,学习武术,完全可以从器械直接入手。从国内外各国的武术来看,不以拳法作为习练其他兵器的基础和入门学习的必由之路,菲律宾武术是个很为典型的例子。菲律宾武术,就特别重视械斗的训练,强调以械斗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和否认与拒绝对徒手格斗技法的学习和应用。这也是菲律宾武技最为基本的一个特征。菲律宾武术队之所以从械斗入手,进行格斗训练,其目的,是让训练者能够尽早进入真实的实战境遇,学习和积累械斗经验,以利于快速提高学习者的自卫反击能力。
习武,从器械直接入手的好处:一,可以使自己自卫反击的实战能力,在短期内就可以得到快速的提高,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同时,也可以坚定和确立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一械在手,也可以有效提高对敌时的自信心,提高自己克敌制胜的机率,有效地学以致用。二,武器攻防的性能,从本质上讲,要比肢体攻防强得多,它取决于械斗的“一击必杀”性。确实,在枪来刀往的战场上,你的拳法水平再高,也不如提刀上阵杀敌方便。三,空手,实难对抗兵器。以空手对抗兵器,则除非你是一个能够达到空手入白刃水平的绝顶高手,否则,很难占到便宜,做到全身而退。
因此,吴殳才有:“历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之见。
综上,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如果真想达到学以致用的习武防身自卫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几套花拳绣腿,只图人前饰观,自娱娱人,则必须重视和下大功夫加强对兵器实战技法的研习。
九。兵型百变,法理归一
&&&&&香港武友韦双翎君认为:“虽然坊间普遍视俞大猷传世名著《剑经》的内容为‘棍法’而非‘剑法’,但我认为,《剑经》所言,其实是‘兵器对打的通则’。通篇谈‘棍’,是视‘棍’是初基训练用具,胜在操作时较安全,并且可以作对打练习;但‘剑’才是终极的杀敌用具。而‘剑’既是终极,则以此环视其他兵器,亦只是断取剑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因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剑’兼有一锋两刃,只须将棍法来操作剑,便能提升为剑法。反之,将‘剑法’套用到各种兵器上,也同样是适用的。”见解高明至极。
&&&&&基于这种认识,俞大猷在其《剑经》中,才会有如此提法:“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棍,号称为“百兵之祖”。棍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兵器之一。所有各种兵器及其用法,基本上都是由棍发展而来。论及兵器的专业性,棍劈砍不如刀斧,刺击不如枪剑,没有任何突出的专长。因此,在历史发展中,为满足实战的需要,在棍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各种兵器。如果透过兵器表面的型制,来审视其本质,各种兵器,均是对棍的效用和某一方面性能的加强,而剑,则是这种发展的极致:兼有一锋两刃,实为一终极兵器。
&&&&&&&具体到大家都喜爱和熟悉的双手刀法来说,日本剑道,作为日本武士刀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搏击表现形式,在保存了武士刀的攻防技法的同时,用更为安全的木刀和竹剑,代替真刀剑,进行对打训练和比赛竞技,因其安全性,有效促进了剑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木刀和竹剑,就是一根没有锋芒的棍子。
&&&&&&再举一个例子,世界流行的菲律宾短棍,其技法的源流,即是菲律宾民族武艺的刀剑搏击技法。当年,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当局严禁民间习武。民间武林中人为了保存和传承刀剑搏击技法,而化刀剑为短棍,为反抗异族统治做好军事斗争技能储备。
&&&&&&因此,可以说,兵型百变,法理归一。有锋刃即为刀枪剑,无锋刃即为棍。而其基本理法,都是相通的,一致的。
十。套路的正确学习和练习方法。
1.注重基本技法的练习。古人在创编套路时,都有一定的使用意义,也就是说每一招数都有具体的攻防内容,使用目的非常明确。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兵器的一些常规的技法(基本技法)。这些技法都是通过招法来显现的。在练习某一种兵器时,了解和认识这种兵器的一些基本技法,有助于对这种兵器练习的认识,也有利于练好这种兵器。
2.认识、理解兵器每个招式的攻防内容和含意。习练兵器,必须要有兵器的使用意识。武术兵器套路的创造、设计,在过去冷兵器的时代,都是为了对抗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有明显的攻防含义。兵器的每个招式,都有实在的攻防内容,都有明确的攻防含义。如果不知道兵器招数的意义,要练好兵器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理解了兵器每个招式都有的实在的攻防内容和它的含意,才能更好地将兵器的练好。
3。套路的传统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要练好武术并能应用于实战,必须要掌握好套路中所包含的各个单独的招势及其实战用法。
“先总后分”学习方法,即先总体把握,后抠细节。先把套路整体精略学习掌握下来,然后,再细部雕琢。此如李紫剑老师所说:“我接触过不少传统武术流派,过去大家的练法基本上都是先从大样(大形)开始,比划得差不多了,再“捏架子”——规范动作。接下来在单式强化练习时,才进行局部雕琢,基本功也就自然而然,贯穿始终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加速学习进度。需要说明的是,学习者因此容易形成在实践中下意识的套路动作使用程式化的运动惯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中加以避免。
“先分后总”学习方法,即先分别练好每一招势,然后再把单招串联成整体。在传统武术中,在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先分开来一招一式练习,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地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尽快提高学习者对招势运用技巧的掌握,只是学习进度比前者要慢,不利于尽快把握套路体系。
4.套路练习的禁忌事项。一忌“停”。练习拳械,要到成势时止住。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致用。二忌“流水”。到每一招势成势时,要稍稍止住,势势分明。每招到成时一顿,意贯下招,是为势断意不断。练习时,势与势之间的动作,要分明,要似停非停,不能一味地连接下去。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劲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
兵器练习,必须符合这些拳理,做到招招清楚,势势分明。每一势的兵器动作,都要规范、准确、到位,到位后稍有一顿,但动作要劲断意不断,使兵器的演练节奏清楚,用意分清,一定要避免那种招不到位和招势不清,从头到尾一气打完的含糊不清的练法。
5.要坚持不辍。学习武术,必须要保证训练不间断地长期进行。初学者掌握技、战术,实质上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训练中断,就会使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神经联系逐渐减弱、中断,条件反射减退,使技、战术生疏,以致接连失误,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反复练习,是巩固民已掌握的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练习一遍,就应有一遍的效果。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和套路,使已经掌握的技术规格形成正确定型,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熟悉套路动作后,进一步提高动作水平。
6.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套路与散招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有套路和对抗格斗两种运动表现形式。套路是由招势构成的。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招势)组合。其中,套路主要为武术的学习、训练和演练形式,散招则是对抗格斗为武术的实战运用形式。换句话说,武术学习训练,用套路;实战,则用散招。对抗格斗,以散招为实用表现形式。对此,吴图南前辈曾经明确指出:“套路中的招法要单独反复操练,叫“单操”,单操须二人对抗实战演练,有危险性,仅练套路是不成的。”
曾经有武友质疑我对武术的研究和发文初衷。我是偏重于研究武术的基本理法和实战技术的。有武友质疑,说我不应该把这些被有些门派传承视为秘密的有助于提高武术实战效能的东西挖掘和发布出来。笔者仅此作答。
&&&&&&&我所写作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所感兴趣想搞明白的一些基础性的理法问题.笔者个人看法,习武一道,只有先明理法,厘清认识其本质.“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知道它是这样,又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才能在学习和训练中,能够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这些基础性的理法的东西,又很少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即习惯于围绕这些在武术学习和实练中所遇到的不理解和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多方收集资料和大量阅读,来寻求出结论和答案.并把所得出的这些研究结论性的东西,随时随地整理成文,拿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和质证.
笔者本人很反感于有些流派和有师承的武人的狭隘的门户成见与保守心态和做法.因此,我不加入任何门派,没有门户之见,始终以自学者的超然心态,研究着并快乐着。一切我认为优秀的和可取的东西,我皆可拿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冶为一炉,以求真知确见。
&&&&&在武术理法秘奥一道上,我赞同明清武艺大家吴殳前辈在其著作《无隐录自序》中所表达的观点:“每见世人微末一技,秘惜过于珠玉,人甚鄙之。夫枪难事也,纵得正眼,而造艺之高下,存乎工力之深浅,秘之何为?”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一道,只有普及,扩大传承,才能发展。并希望我的研究结论,能对兄弟们的学习和训练有所帮助,使兄弟们在认识和学习训练中能够少走我所走过的弯路,能够更好地启迪思维和见解.我的目标,是兄弟们在我们这个论坛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和进步,而不是浪费时间,使我们论坛的兄弟,水平最后都能高出其他武术论坛中的兄弟.我的愿望是好的,虽然自己的水平还很有限.我的想法,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通过在本论坛中的交流和学习,最后能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奋斗.
&&&&&&孟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武术一道,同样也是如此。应该说,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武术昔日使用冷兵的技战术时代,作为在战场上搏击杀敌保家卫国的的重要军事技术的社会价值,已经大为削弱和降低。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文化和技术,我们众多武术爱好者仍然深深地爱着它,并乐此而不疲。原因无它,缘分使然,志趣使然,命运使然。只有我们对武术真研实修,深入学练,才能真正获悉个中之三昧。只要我们心中有了爱好,生活中便永远不会感到无聊和寂寞,人生便是充实的。与武术结缘,此生我们无怨无悔。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笔者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万维网武友“三华山人”评价笔者的相关文章,说:“我发现,你的文章都是要有耐心地、细细地读下去,才能有所收获。”情况确实是这样。笔者的相关文章的一贯行文,确实有这个问题,内容解说过于详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在论坛中,我的文章所面对的武友,武术理论和修为程度不同。因此,照顾到初学者的需求,我在行文方面按照科普读物的要求标准,在说明和解释方面,尽量做到更完整、详细和通俗一些。前提即是假使我的文章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对武术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以便使其适应程度不同的各个层次的武友的需要,使他们都能看懂和理解我所要说的意思,并希望他们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并使一个武术门外汉通过此文章的阅读,能够因此认识、理解并喜欢上武术。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此,则是我的大愿。
&&&&&&孔子云:“述而不作”。自问:笔者对武术,由爱好而进至深入研究,虽然程度还远远未乃古今通者贤达之万一,所以,这系列的研究论述,虽然是笔者多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结论,实修心得和感悟,心态真诚地合盘写出,如果写得还算有些道理和价值,则其功俱在众多武术同好先贤达者所著作的书藉资料的原作者。若文中的的论述观点和结论,如果有任何欠妥善之处,则必然是小弟学力之未逮,造诣未臻精,其过,则全在武术研究和文章写作者一个人的身上。
&&&&&&谨以此,作为此系列武术研究报告短文之后记。
&&&&&(参考资料: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对武术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