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是

省宁河县芦台镇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奖项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
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过去,于敏这个名字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在最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于敏终于露面了,让我们为终于了解了他。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构型也成为世界上仅有两种氢弹构型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首爆氢弹体积比美国要小,其要点在于使用X射线透镜而非X射线反射镜来实现从初级到次级的能量传送,即“球柱球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于敏生活近照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揭晓,89岁高龄的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捧得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钱学森邓稼先等人被挂在教室里励志用时他却长时间属于保密人物,这就是他的水平和贡献。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速度之快让许多国家认为这是个奇迹。 日,于敏获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 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国产土专家&于敏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个姐姐,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天津木斋中学念,后转学到。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于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靠古诗词安眠&78岁的于敏告诉记者,目前,他除了轻微地有一些老年人似乎非有不可的病外,身体很好。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还挂着个顾问的。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读史上了。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他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年老了最爱看“红楼”。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他一边说一边给我们背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 -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两弹一星”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称赞道:“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年颁发):于敏、王大珩、、、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7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22:3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24小时热门评论
24小时热门点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国风云网 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刘云山代表习总节前看望3名两弹一星元勋和屠呦呦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5日和26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任新民、王希季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在看望程开甲时,刘云山称赞他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两弹一星&元勋是国家的功臣、民族的骄傲,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并就推进科技兴国听取意见建议。程开甲谈到要加大创新力度,掌握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刘云山说,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任新民家中,刘云山悉心询问任新民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嘱咐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精心照顾。他表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科技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树立心系祖国、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实现国家富强之中。
  在看望王希季时,刘云山对他孜孜不倦致力于我国空间探索事业表示敬佩。王希季提出要加强国家总体战略和航天战略对接,加强力量统筹和人才培养。刘云山说,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老一辈科学家发挥传帮带作用,多为优秀青年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铺路搭桥。
  在看望屠呦呦时,刘云山赞扬她开创性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屠呦呦建议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加大对有关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支持力度。刘云山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发扬&安专迷&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为人类科技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程开甲、任新民、王希季、屠呦呦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表示感谢,高度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表示要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继续努力。刘云山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集聚各方面优秀专家人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陪同看望。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看望活动。
  程开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著名校友。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任新民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火箭导弹人造卫星与航天技术领域]?
[原子弹、氢弹、核武器与核工业领域]?
? [两弹一星、国防科技多重或综合贡献专家]?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因病于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009年11月,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陈佳洱先生接受腾讯网《大师》栏目访谈,回忆恩师朱光亚的点点滴滴。
? ? ? ? ? ? ?
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6年至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1950年至195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至1953年: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代表团外文秘书?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4年3月:补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0"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1"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2"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3"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4"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div id="apps_svy_opt_title_5" class="mourn_border" doneText="">
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朱光亚生平事迹
     在密歇根大学,朱光亚学习勤奋刻苦,各科成绩全是A,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1947年开始,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论文,在核物理这个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他的足迹,使他在中国留学生中名气很大。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集会庆祝。朱光亚和许多进步师生一样,积极鼓动大家回国效劳。[][一封公开信与朱光亚归国]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这段话,摘自著名科学家朱光亚55年前的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这封信,发表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读着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我们似乎依然能听到一个年轻科学家怦怦跳动的心音,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爱国激情。   1950年的朱光亚,是个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共和国的召唤,让他激情难抑,他拒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救济金,毅然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这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   正是在朱光亚这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数以千计的海外学子包括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到恩师,著名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动情地说,“1953年底我写毕业论文,那时候朱光亚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他很细致,讲课也讲得很细。当时他是我们系最年轻的教授,29岁就当了正教授。他(朱光亚)回来以后先到我们这里来,然后又到朝鲜战场上去做翻译,还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上立了三等功。到我们这里教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英雄,所以都很崇拜他。”[]    从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他协助副部长钱三强和所长李觉将军,组建机构、调集人员、筹备设施,一支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大军诞生了。[]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孙家栋(1929-)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光亚()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重大贡献。&&&邓稼先()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王希季(1921-)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任新民(1915-)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杨嘉墀()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屠守锷(19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总设计师。&&&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姚桐斌()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钱骥()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黄纬禄(1916-)“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我国著名的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于敏(1926-)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陈能宽(1923-)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行爆轰物理、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周光召(1929-)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程开甲(1918-)在国内,他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王淦昌()他隐姓埋名17年,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王大珩(1915-)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桓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陈芳允()1965年,他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郭永怀()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钱学森()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更多没有获奖的科学工作者 同样值得铭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协同攻关,保证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虽然他们没有获得勋章,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同样值得铭记。&&&两弹一星_百度百科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和。“两弹”中的一弹是,后来演变为和的合称,合称;另一弹是指;“一星”则是。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发射成功,日15时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的国家,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空爆试验成功,日21时中国第一颗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50年代中期,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和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
两弹一星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的主持下,制订了《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没有发射,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歌曲。[1]
两弹一星社论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1964年周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两弹一星东方红
早在50年代,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巨大成功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依靠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两弹一星发扬精神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两弹一星&精神表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 (日第2版)[1-2]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信息产业”等。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3]
授勋时过世(7人) :、、、、、、。
此后过世(10人) :、、、、、、、、、。
仍在世(6人):、、、、、。
两弹一星信息统计
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和籍人各6人,3人,和各2人,、、、、各1人。、同为省市人,和同为省吴江县人。[3]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别是:
浙江最多,分别是、、、、5人。
江苏3人,有、、。
北京1人:。
安徽3人:、、。
余下的是:1人:。1人:。1人:朱光亚。1人:。1人:。1人:。1人:。1人:。1人:,:、。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长大的有16人,北方为7人。如果以东部和西部对比,则来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来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仅有来自的和的2人。
23位元勋中出自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长江三角洲接近地南部和中部地区的等3人,则为13人。
23位元勋共有18个姓氏,其中只有3个姓出现率在两次以上,即:王姓3人,钱姓3人,陈姓2人,其余姓氏者均各占1个。
.光明网&#91;引用日期&#93;
.腾讯&#91;引用日期&#93;
.百度百科&#91;引用日期&#93;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