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世界与五方世界皮炎与湿疹是一回事吗吗

迎请热线: ,(任先生)
迎请佛像QQ:
大庄严佛像官网:
联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东方大道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东方阿閦佛塑像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东方阿閦佛塑像侧面近照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东方阿閦佛塑像侧面照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东方阿閦佛塑像正面照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东方阿閦佛塑像特写
阿閦佛,也称不动如来、不动佛等,是之一,他是东方的,因为此佛的菩提心就像大山一样坚固不动,所以此佛的名号是不动。佛经上讲了,此佛在他还是个的时候,在大日如来的面前发过誓愿,后来经过时间越来越长的修行,他最终在东方的妙喜世界的七宝树下面成佛了,后来他就给自己成佛的这个世界称为妙喜。因为他曾经发的誓愿过于强大,所以在他的佛土里没有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而且那里的环境也是特别的美好。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毗卢遮那佛塑像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毗卢遮那佛塑像正面照
彩绘描金五方佛之毗卢遮那佛塑像特写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他是之一,属于中尊佛,他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他的造像是佛身颜色是白色的。根据毗卢遮那佛的无量功德和法力,他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在天台宗里毗卢遮那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在法相宗也有三身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自性身,卢舍那佛是受用身,是化身。
五方佛之南方宝生如来彩绘塑像
五方佛之南方宝生如来彩绘塑像侧面照
五方佛之南方宝生如来彩绘塑像正面近照
五方佛之南方宝生如来彩绘塑像特写
南方宝生如来,是之一,他位于南方欢喜世界。宝生如来也称宝生佛,宝生中的宝是宝贵的意思,生是宝贵之源的意思。他是南方的佛陀,所以被称为南方宝生佛。他是修法、观想的本尊。他的佛身是金黄色的。他所在的佛土是第三佛土,这佛土的名号是叫具德净土,藏文名称是赋有光荣的意思。他可以实现众生的所有美好的想法。他是宝部的部主,宝部的意思是福德,指的是佛的万德圆满里面的福德是没有边际的。
七佛之毗婆尸佛-生漆.
毗婆尸佛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偈曰: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辽宁省义县城内东街内东街有座闻保于世的奉国寺。寺中的大雄宝殿名气最大,此殿建于九百多年前的辽代开泰年间(年)。殿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六丈,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佛寺殿堂之一(另一座是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彩塑坐式大佛,皆高三丈。每尊大佛前,各有并列的两个胁侍,东西两头还各有一尊天王像。雕塑精美,气势宏伟。这些彩塑为辽代作品(经后世重故),难能传世。七尊大佛由东至西依次为:
贴金过去七佛
释迦牟尼佛
此即佛教的&过去七佛&。《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
大 乘佛教(从原始佛教裂出的佛教的派别)认为,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第一世界(与我们今天所说&世界&的概念不同)、每一阶段都有佛来教化众生,所以十方 三世有无数的佛,最著名的如过去佛燃灯佛、现在、未来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东方宝净世界的多宝佛等。
小乘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一个觉悟者、佛教创始人,所以在空间上只谈此世界现阶段的释迦牟尼佛,在时间上则只谈释迦牟尼及其之前的六位祖师,即所谓&过去七佛&。七佛形象在我国早期石窟中比较常见。
前面谈到的奉国寺的顺序,是按年齿排列的,以毗婆尸佛为最尊,所以在正中间。他们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拘那含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小乘佛教认为过去共有七佛,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其中前三佛是在过去劫中出世的,后四佛是在现在劫中出世的。
&劫& 为佛教时空概念,为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之略称,意为极其久远的时间,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宇宙起源学说。婆罗门教认为,宇宙是永无终止的创造和毁 灭相互交替的循环。世界要经历无数劫,劫末时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然后重新创造世界。佛教借用其说,并加以发展。
佛教对&劫&的说法并不 一致。一般分为小劫、中劫、大劫。劫的时间长短说法不一。小劫:以人的寿命计算,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约合人间八百多万 年。再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一减劫,也合人间八百多万年。《俱舍论》说一个增劫或一个减劫即一小劫,八百多万年。《智度论》则 说,一增一减合为一小劫,一千六百多万年。
中劫:《俱舍论》称一增一减合为一中劫,一千六百多万年。《智度论》称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合三亿三二千万年。
大 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四劫各包括二十个中劫,合十二亿八千万亿年或二百五十六亿年。四劫中的成劫为世界 生成时期,住劫为世界安住时期,坏动为世界坏灭时期,空劫为世界空虚时期。成、住、坏、空四劫如四季更替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佛经中还常有阿僧祗动的说法。&阿僧祗&为梵文Asankhya的音译,意为&无数&,用以表示无比久远的时间。据称一阿僧祗劫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百万为兆,亦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
毗婆尸佛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佛。&毗婆尸&是梵文Vipasyin的音译,意思是&胜观&、&种种观&。所以毗婆尸佛就是&胜观佛&。佛书上说他是在九十一劫之前成佛的。
佛 教传说毗婆尸佛是在过去九十一大劫前成佛的(《长阿含经》卷一),九十一大劫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据现代天文学理论,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有五十亿年历史,还 能存在五十亿年,就是说地球的寿命有一百亿年。也就是说,在地球生成&&毁灭,毁灭&&生成(如果还能重新生成的话)一百次之前,毗婆尸佛就已成佛了!佛 教理论家奇妙的想象力绝对是超人的。
然而,佛经上讲述的毗婆尸佛的成佛经历完全是悉达多太子八相成道的翻版,而且简略得多。《长阿含经》上 说,毗婆尸佛本为,&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当其生时,母手攀树枝,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坠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 后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生老病死。&又称,毗婆尸&种刹利(即出身刹帝利,古印度第二种姓,属于贵族),姓拘利若。父盘头,母般头波 提,居般头波提城。&他身为太子,出游时,分别路见老人、病人、死人、沙门(出家人),心有所悟,遂出家修行,得道成佛。毗婆尸佛坐波罗树下,说法三会, 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第一次说集会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有十万弟子,第三次有八万弟子。他的上首弟子是骞茶和提舍。
毗婆尸佛曾作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毗婆婆尸佛的偈颂正是对他之来历所作的最好注解。
尸 弃佛地过去七佛的第二佛。&尸弃&为梵文Sikhin的译音,意思是&顶髻&、&最上&。所以尸弃佛就是&最上佛&。他是在过去第三十一劫时三百九十六亿 年前或七千九百亿年前出生的。《长阿含经》说,尸弃佛亦是刹帝利种姓,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 万人&。
第一次说法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二次有八万,第三次有七万。上首弟子是阿毗浮和婆婆。尸弃佛曾作偈云: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尸弃佛曾说戒经云:
譬如明眼人,难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毗 舍婆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毗舍婆为梵文Visvabhu的音译,意为&一切有&,所以毗婆舍佛即&一切有佛&。他是在过去第三十一劫尸弃佛之后出世的。 毗舍婆也是刹帝利种姓,姓拘利若。父名善灯,母叫称戒。住无喻城。他坐于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第一次七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六万。上首弟子是 扶游和郁多摩。
毗舍婆佛曾作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过 去第四佛是拘留孙佛。拘留孙为梵文Krakucchanda的音译,意为&成就美妙&,故又称为&成就美妙佛&。他是现在贤劫一千佛中的第一位,在现在贤 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长阿含经》载,拘留孙出身于最高种姓婆罗门贵族,姓迦叶,父名礼得,母叫善枝,居安和城。抱留孙佛&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 四万&。上首弟子是萨尼和毗楼。
拘留孙作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过 去第五佛是拘那含牟尼佛。抱那含为梵文kanakamuni的音译,意为&空寂&,又名&金寂佛&。拘那含在贤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他也是出身于婆罗门贵 族,姓迦叶。父名大德,母名善胜,居清净城。他&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上首弟子是舒般那和郁多楼。
拘那含佛所作偈云: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智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过 去第六佛是迦叶佛。迦叶为梵文Kasyapa的音译,意思是&饮光&,他就是&饮光佛&。迦叶佛在现在贤劫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前 世之师,曾预言释迦牟尼必定成佛。他的塑像常骑一头狮子。这位迦叶与释迦佛的胁侍弟子迦叶(全称&摩诃迦叶&,又叫&大迦叶&)是两码事。《长阿含经》 称,迦叶出身于婆罗门贵族,姓迦叶。父名梵德,母叫财主,住波里奈城。他&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婆。
迦佛佛所作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佛教认为,七佛因时代不同,代表了几种不同劫中的人寿:毗婆尸时人,寿八四千岁;尸弃佛时人,寿命七万岁;毗舍婆时人,寿命六万岁:拘留孙佛时人,寿命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命三万岁;迦叶佛时人,能活二万岁;如我今时人,寿命不过百。
小乘佛教把七佛说成是历代祖师并奉为主要信仰的佛。大乘佛教也同样信奉七佛,但总的来说七佛在我国汉地影响不是很大。
七 佛形象在我国早期石窟中较为多见。如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十窟后室刻有七佛禅定像,第十一窟后室刻有七佛立像;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有北周时期开凿的规模宏大 的七佛阁,七佛分别供奉于七个洞窟中。北朝的金石造像的背光和龛楣上也常有七佛浮雕形象。北朝以后,石窟中这种小乘佛教内容的题材就少见了。有些佛寺也供 奉七佛,如山西玄中寺、北京妙应寺中建有七佛殿,专门供奉七佛。七佛殿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后。但七佛也有供奉在大雄宝殿的,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辽宁义县奉国 寺大雄宝殿中即供过去七佛,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有学者认为,拘留孙佛与拘那含佛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这要有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七佛像:指和其出现之前的六位佛陀。因七佛皆都入灭,又称过去七佛,是小乘佛教的主要信仰。据《长阿含经》记载,七位佛是过去庄严劫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与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造像始于阿育王时代的山奇大塔上,以并排的七析菩提树或七个塔来表示。完整的七佛并排站立及造像出现在犍陀罗艺术中。
七佛造像在我国北魏、辽金时期比较流行,早期石窟寺比较常见,如云冈石窟第十窟壁刻的七佛禅定像。辽金时期,七佛造像多见于佛寺,专门设立了七佛殿供奉七佛,如北京妙应寺就建有七佛殿。还有供奉于大雄宝殿的七佛,用以陪衬的,如辽宁义县的奉国寺。
七佛像-生漆
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东方之佛.
宝幢,即幢,又称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幢与幡相似,只是形状有所区别,圆桶状者为幢,长片者为幡。佛教称佛陀以智慧之幢,抵御一切烦恼之魔军。故以幢象征摧破之义,将其视为庄严具,用于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扬。
宝幢佛,又称宝幢如来、宝星佛。主菩提心之德,以宝幢表发菩提心之义,其以一切智愿为幢旗,于菩提树下降伏魔众,故得宝幢之名。《大日经》说:
东方观宝幢如来,如朝日初现,赤白相辉之色。宝幢是发菩提心义也,譬如军将统御大众,要得幢旗然后部分齐一,&&& 能破敌国,成大功名。如来万行亦复如是,以一切智愿为& 幢旗,于菩提树下降伏四魔军众,故以为名也。
宝幢佛形象
宝幢佛的密号为、福聚金刚。其形象为身呈浅黄色,着赤色袈裟,偏袒右肩,左手向内,执持袈裟之二角于胸前,右手屈臂,稍竖而向外开,复稍仰掌垂指,作与愿印,结跏趺坐于宝莲花之上。
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东方宝幢佛(铜雕佛像)
是梵文Amoghasiddhi的意译,为五方之一。因为此佛不让他的妙业空虚,必能使其圆满成就,所以称作&不空成就&。不空成就佛又叫天鼓雷音、天鼓音佛、雷音王佛、微妙闻佛等。这是一位专司万法成就之德的佛,住在莲华世界。
五方佛之不空成就佛(石雕) &
&&&&& 在密宗的五方佛中,不空成就佛的位置在北方,象征的颜色是绿色。据密教经典《菩提心论》、《密藏记》等称,大日如来有五种智慧,不空成就佛具有第五种智慧&&成所作智。这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又叫五根),从有漏转无漏时所提之智。
佛 教认为,因为烦恼业因,众生不断从&九疮门&&&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男女二根等九窍流出&不净&,从而造成新的业因,如此流转,使众生&留住&三 界,不能摆脱生死轮回。只有经过对佛真理的觉悟,达到涅盘,才能彻底断绝三界烦恼,达到无漏,获得解脱。这种智慧是一种大功德、大成就,是很难得到的,所 以不空成就佛的&成就所智&,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在 密教图像里,不空成就佛的四方,还有四亲近菩萨。前方为金刚业菩萨,专司如来事业之德,肉色,二手合掌扬顶上。右方是金刚护菩萨,此菩萨如甲胄之护身专司 大慈之铠、持身之德,青色,二手各舒头指,其余指屈,扬当腋侧。左方为金刚牙菩萨,此菩萨生有金刚牙,具有能咬啖一切怨敌之德,白色,二手作拳状,有的左 手持莲花,上面有牙。后方是金刚拳菩萨,司结合之德,结成就一切之印契,青色,二手作拳,扬当心,手腕稍微屈垂。他们皆以利他之精进而成就事业方便功德。
不空成就佛的造像为金色,所作印契多为施无畏印,即左手执衣两角,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这一印相,象征着不空成就指拔济一切有情的功德。
为密宗五方佛之一,是梵文Ratnasambhava的意译,又作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宝相等
&&&&& 宝生征着大日如来五智能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所谓&平等性智&,是说人们有八种认识作用的识体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又叫&藏实&,指执持诸法种子不失)。第七识末那识是梵文Manas的音译,意为&意&,但不同于第六识&意识&,&意识&是有时中断的,面末那转舍烦恼障种子而得&涅盘&果,转舍谬见的所知障种子而得&菩提(智慧)果。这种由第七识末那识从有漏(即烦恼)转为无漏(菩提、涅盘)时所得的智慧,即平等性智。因而此智视世界万法平等无差别。宝生佛也代表着修行之德和福聚之德。他还是专司一切财宝的佛门大财神。
五方佛之南方宝生佛(木雕佛像彩绘)
密宗修法时,所观想的佛菩萨分别有一定的方位与颜色光明。宝生如来住在南方欢喜世界,其身金色放大光明。宝生佛所结印是满愿印,可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即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宝生佛还结另一种手印,左手为拳,右手开于外方,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二指、大指剑立。修法时,修法者观想自身皆融成金色,并从顶上放金色光,现出无数金色菩萨,各位手中执如意宝珠。据说众生如遇此光,则所有祈求、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宝生如来是一位最能满足众生愿望的慈悲大佛。
宝生佛有四位最亲近的随侍菩萨,分别在东南西北四方,即金刚宝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他们皆以无执著之布施而成就福德庄严功德。
宝生佛的佛座为马座。佛教认为,世间尊贵吉祥的动物,以马为先。马有慧用,世以为马。马能行于地、空,地为理,空为智,南方为理智具足之处,故以马为宝座。马还具有迅疾的神通,密宗的三密修法即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佛尊,据称可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这种修行成佛十分迅速,而马之迅疾神速与相似,成为其迅速成佛的标志。所以,宝生佛以马为宝座也是含有深义。
宝生佛有《宝生陀罗尼经》一卷,经中说持诵此经者能&灭一切罪,得清静天眼&。
阿閦佛是梵文Aksobhya的音译,又作阿閦靳佛。意译为&不动&、&无动&、&无嗔怒等。閦,(chù),作&动&、&嗔怒&讲;阿,作&无&讲。
据说阿閦佛成佛前,受到教化,立下了的对众生永远不生嗔怒的誓愿,显示了他的大慈悲和永不为嗔恚(即生气怒恨)所动的高尚境界。本来,无嗔怒就是一切佛门的修习者最重要的心理基础。由嗔怒而生烦恼,而烦恼是&苦&的直接根源,是获菩提、得涅盘的大障碍,所以不嗔恚被列为佛教重要戒律之一。阿閦佛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不起嗔怒&的根本誓愿,也是六波罗蜜及断三毒而得到解脱的根本修行之道。
所谓&六波罗蜜&又叫&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六种方法或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所谓&断三毒&,又叫&断三垢&、&断三火&,是指断除贪、嗔、痴三种烦恼。三毒被佛教看作是诸种烦恼中最能毒害众生的,是产生其他烦恼的根本,故又名&三不善根&,是&根本烦恼&。所以,阿閦佛的根本誓愿&不起嗔怒&,是断灭烦恼求得解脱的根本之道。若能做到无嗔无恚,而不生嗔怒,即对一切人、一切事都能看得很明白,没有任何不满,根本不生气,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得到完全的解脱。
阿閦佛代表着大日如来五智能中的第二智&大圆镜智&。此智慧以大圆镜为喻,是说其智体清静无染,显现世界万象如大圆镜。此智可觉悟人的本性,使之具有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智慧之菩提心。
阿閦佛受大日如来的教化,于东方妙喜世界的七宝树下成佛,据《阿閦佛国经》称,此净土没有三恶道,一切人没有贪、嗔、痴三毒,皆行善事。没有邪说外道,衣食有芳香,住所皆七宝所成&&无比殊胜。如有人勤持六度,发愿往生其国,死后便可转生此净土。传说,印度著名大居士、在家菩萨维摩诘为救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特从阿閦佛的妙喜净土世界降迹我们这个世界。
阿閦佛的塑像多为坐像,右手持梵函,左手作拳,全身黄金色。阿閦如来的手印为破魔印,即右手舒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执衣角。据称此手印可灭诸魔恶鬼,一切烦恼皆不动。阿閦佛的佛座为象座,表示其坚力无碍,能摧破一切嗔恚无明。
阿閦佛有四位亲近随侍,分别在其东南西北四方,即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他们皆以持戒忍辱而成就菩提心之功德。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五方的概念,即把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中央合称五方。所谓中央,通常是指本民族或国家的都城而言。有了五方,自然就有了统治和管理五方的五方之神。战国时代,远古的五帝被视为五方之帝,他们的佐臣则是五方神。据《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五方五帝与五方神为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五方之神》说:
少昊之子曰重,为句芒神;
瑞顼之子曰黎,为祝融神:
共工氏之子曰尤,为后土神;
少皋第二子曰熙,为玄冥神。
佛教的宇宙空间概念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佛教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观念,宣传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张的。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交织成无限的宇宙。在方位上也有西方世界(极乐世界)、东方世界(净琉璃世界)、五方世界、十方世界(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简称&十方界&)等说法。其中五方世界各有一佛主管,即五方佛。供养多见于宋代。辽古刹,如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南寺)等,福建泉州唐代三刹开元寺、北京唐刹法源寺也有五方佛。
泉州开元寺乃著名古刹,始建于唐武则天时,至今已一千三百余年。寺内殿阁坛塔,布局严整,宏敞壮观。大雄宝殿佛坛正面即供奉丈八金身五方佛。五方佛的安排为:
毗卢遮那佛
表理智不二
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在殿堂中的排列是:
有的寺庙五方佛不是供在大雄宝殿里,而供奉在毗卢殿或千佛殿里。例如北京古刹法源寺的毗卢殿中,供奉着五座巨大,通体,高齐屋顶,共有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上镂到一佛像。此为&千佛绕毗卢&,表示诸化身佛都围绕于佛的法身周围。中层为四方佛,分别面向东、西、南、北。最上层即佛的身毗卢遮那佛。整座铜像安置在石质须弥座上,四面镂刻力士龙云之像,古朴庄严,宛如天成。此像为明代铸造,十分珍贵。
法源寺铜制五方佛
有五方佛,就出现了五佛冠。密教中的、金刚萨埵、虚空藏等造像,头上都戴五佛冠。冠中有五化佛,以示五智三德。佛门中还有一种毗卢帽,帽上有毗卢遮那佛的小像。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僧众举办盂兰盆法会时,首座僧要装份成毗卢佛,头戴毗卢帽,领僧众诵经施食。藏传佛教高僧作法时戴的一种五化冠,用皮、木、纸、铜皮或银皮等不同的材料制成,分为一页,连缀在一起,每页上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整个象征着五智如来。
方方佛属于佛教密宗系统。内地显宗寺庙也有供奉五方佛的。
铜雕极彩南方 宝生佛
彩绘五方佛-毗卢遮那佛
更多文章...
第1页(共3页)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莆田市大庄严工艺有限公司是专业的,神像,,玻璃钢,有需要订制,铜雕神像,铜雕佛像,玻璃钢佛像的高僧大德请来电咨询,本司铜雕,铜雕神像,佛像,产品工艺精甚、质优价廉,欢迎选购!咨询电话:.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五方佛精美图集(一定要收藏奥)
五方佛又称作"五智佛",分别为中央的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佛”。“五方佛”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如来渊源考》中云“五方明王为五方五佛之化现;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为同体,毗卢遮那佛所化现。”中央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中方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玄门道教_五方佛之西方阿弥陀佛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五方佛之西方阿弥陀佛
    【五方佛之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  佛身颜色:红色  代表意义:平和安适  净土名号:极乐净土  所转烦恼:贪欲  所净五蕴:想蕴  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土是第四佛土,此佛土名为极乐,乃因其中从未闻苦、从不受苦。在此阶段所转化的烦恼是贪,所净化之蕴是想蕴。于贪欲的转化中所证得之智是无分别智。此佛土的本尊是无量光。我们称这位本尊为阿弥陀无量光,其实他还有成千的其他名号。另一常用的名称是无量寿。  阿弥陀坐在莲花与满月轮上,其下的宝座由八只孔雀抬着。孔雀象征美丽动人,也象征贪欲,因为我们一见美丽动人的东西,即起贪心,恋恋不舍。阿弥陀面为红色,右手持莲,左手持铃。花瓣光**莲,象征修弥陀法可令修者之心平和而安适。同时,莲花还象征我们之生于轮回,有如莲花之长于污泥;一旦开悟,我们即解脱轮回的痛苦,如莲花之出于污泥而不染。  【阿弥陀佛简介】  阿弥陀佛(amítuófó),也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当代净土宗、密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资粮》中明确指出:阿弥陀佛的阿字的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中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是非常重要的。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南无阿弥陀佛】  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佛的名号,名号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南无(读那模)阿弥陀佛。南无就是至心归依的意思。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这个“阿”(A音)字很重要,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  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这一句佛号要把“阿”字念准。东密兴教大师赞叹念佛法门: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一切诸佛都从咒出生。阿为第一字。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念佛无异于持咒。(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有的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老实念佛就是植众德本’!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至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注解。所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无量寿经》。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今天称作《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经》。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所说一切法,也离不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个人知道这句佛号有这麽大的功德,有这麽深广的义理。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净土五经】  净土的第一经、根本经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  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相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致于迷失了方向。  《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像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提出信、愿、行三大纲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愿行,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往生,劝我们执持名号。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我们印光大师赞叹说,就是古佛再来,重新给《阿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赞叹到无以复加。所以我们今天把《弥陀经要解》看成跟经一样的重要,绝不为过。  第三《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个修法,上品中生怎么个修法,九品因果。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的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三经后面,成为四经,很有道理。  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变成净土五经,为什么呢?这一章经,精要,经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们对这四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又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门,真实的超越了。  附:迎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佛经记载、论典记述】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净宗祖师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  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份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正法法身,修成法身,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净土宗大师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大师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  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净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出自《无量寿仪轨》。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罗尼)之一。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  “曩谟、阿啰怛曩、怛罗夜耶、娜谟、阿哩野、弥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驮耶、怛尔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际、阿蜜多、尾讫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弥宁、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龄、阿蜜多、懒弩、尾娑婆龄、萨啰佗、婆驮宁、萨、羯罗磨、讫礼舍、讫洒盈、迦龄婆婆诃。”  此咒之罗马字读音如次∶Namoratnatraya^yanamah!a^rya^mita^bha^yatatha^gata^yaarhate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om%amr!iteamr!itodbhaveamr!ita-sambhaveamr!itagarbheamr!itasiddheamr!i-tatejeamr!itavihr!im%te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dum%dubhi-svaresarvarthasadhane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然其所载咒文长短不同。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若有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得还戒品。诵满一万遍,则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阿弥陀佛是祝福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印度的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光寿无量,是一句祝福的话,祝福你长寿,祝福你光明智慧。祝福的话,祝福里面含义就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深在警觉、提醒你,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我们要求的光明、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意思重要,每听到这一句话,我们就要警觉自己。为什么呢?自己可以说在无量劫来,那么也没有许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来生,咱们就算这一生,从你出生那一天起,不是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能为社会着想,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贡献服务,这个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里头含着这个深刻的意思、圆满的意思。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当然这里面包括健康长寿。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字面上意思来看,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寿的意思,无量包括一切的无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样样无量,所以就是很圆满,很具备的祝福的一句话,这是我们一见面、开口第一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相应,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所以与一切众生心相。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世间所有的好话这一句都总结了,全部归纳了,所以是世间所有一切好话都在这一句当中,这一句就圆满了。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更圆满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购与举牌是一回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