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骑士,武士,侠客风云传 骑士助手,想要选择一种精神,好难选

在中国有没有一种角色类似于武士在日本的历史地位?
【太宰琰的回答(53票)】:
中国上是有一种角色有着「武士」在的历史地位的: 就是我们古代的门客。
武士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军事群体,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培养个人武装力量的产物。上层武士占少数,大部分还是下层武士,跟我们从军的士兵其实是很像的。
不论上层还是下层,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拼搏,斗争。而这种心中的正义有时会是一种试图替天行道的个人情怀,但更多时候是所效忠的主公的利益,
群体地位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有战斗力,一方面是因为所效忠的领主地位高,主荣则仆贵。
武士的本来身份,就是效忠领主的侍从。领主将武士收在麾下,武士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的聪明,勇敢,武力都是为了对领主效力。
这样看来眼熟吗?是不是觉得特别像门客?
而作为门客的一种,在类似武士的情况下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刺客。他们坚守信义的勇猛忠贞是完全不输武士的。甚至在某些地方要更加极端。举几个栗子:
荆轲:作为太子丹的门客,刺秦王嬴政。
这个人尽皆知,无需赘述。
专诸:作为公子光(即吴王阖闾)的门客,刺吴王僚。
吴公子光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后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厨艺高超的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在鱼腹中藏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要离:作为阖闾的门客,刺庆忌。
阖闾杀掉吴王僚之后心神不宁,害怕僚的儿子庆忌报仇,想派人杀掉庆忌。
为了消除庆忌的疑心,阖闾、伍子胥、要离施杀妻残身的苦肉计:要离在朝堂之上与阖闾顶嘴,被阖闾斩断一臂投入监牢。之后要离假装逃走,阖闾佯装震怒杀掉要离妻子,并弃尸与市。营造出血海深仇的假象。
要离前往庆忌处假装避难,得到庆忌的同情与信任,后用计杀死庆忌,随后自杀。
这个是真惨烈了,难说是愚忠还是怎样,妻子何辜啊。
聂政:作为严仲子的门客,刺杀侠累。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家境贫穷,做屠夫维持生计。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听说聂政的名声,献巨金为其母庆寿,助聂政的母亲过上富足生活,并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出于孝顺,以不能冒先母亲而死的风险为由拒绝。
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担心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死前以剑自毁面容,挖眼、剖腹自杀。其姐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这种门客,包含了所有为主公或者说某种信义尽忠的人。
做个类比,像武侠小说里各个门派的大侠,岳不群也好,宋远桥也好,孟星魂也行,司空摘星也罢。这样泛称的「武林中人」也都是这个意思。
地方势力的手下,绿林大哥的拜把兄弟,甚至于帝王的臣子将领士兵,都在其列。
前面提到的刺客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甚至于之后清朝的血滴子,都可以算在里面。
日本的「武士」,其实就是这些身份者的统称。
朝廷带兵打仗的是武士,民间武术门派下北辰一刀流啊也是武士。
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没有呢,是因为我们在它出现之前,就早早的划分了等级,各级自有各级的身份,就不需要这种统一的称呼了。
那么为什么看起来武士看起来更有情怀呢,其实主要还是有一以贯之的口号或精神条约在传承的缘故。
把若干群体统称一个群体名,团结力量大啊。
所以那种角色我们不是没有,只是我们的称呼没有统一。
拓展阅读:有兴趣可以瞅瞅中国刺客年表,在百度百科的刺客词条里有。这个名单从夏朝蔓延到21世纪,应该还是比较壮观的。想想这还是统计在列的,那那些没能在史书留下一滴墨水的勇士呢?也就随着历史的迷雾消散了吧。
【孔鲤的回答(39票)】: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里面从先秦时孔子、曹沫到汉代朱家、剧孟、郭解的事迹中,提取出中国传统中兴盛的武士道精神。即使是认为中国人「最显著的民族性是文弱和保守」的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东洋史说园」里头也说过:「古代中国人未必像后来的中国人那样怯弱,尤其是汉代竟然有‘兵五而当汉兵一’的说法。」但其实,用作为日本民族的武士道来解释中国古代精神其实是不妥的。
因为问题不在于中国古人曾经和世界所有民族一样有过一个尚武阶段,而是在于孔子思想为源头的中国精神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武夫作为楷模。
侠士固然和武士一样视死如归,但和表现为绝对服从、以「忠」为核心的武士精神不同,侠士崇尚的是「义」,属于高于君主和国家的普世人文思想。因此常常「仁」、「义」合二为一,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此,武士道强调由死到生,因此有「武士道即为寻死之道」的说法,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有关,但武士道的精神是狂,不是仁。
——————
下面是武侠作家孙晓在「隆庆天下」里头的解释。
——————
一片笑声中,听得天绝僧淡然道:“原来如此。只是道长口中的侠客,与贫僧所知略有不同。”不孤子嗤了一声,冷冷地道:“那照老弟说来,侠客该是什么样子?”
天绝僧道:“贫僧生平所知的侠客,是一群执迷於恩仇的人。你若帮助过他,他至死都不忘恩情,可同样的,你若害了他、杀了他的亲人,他便会不计一切代价,死也要你偿命。”
不孤子笑道:“老弟啊,你口中的侠客便是我啊,却有什么不同呢?”
天绝僧淡淡地道:“用心不同。”众人蹙眉道:“用心?”
天绝僧点了点头,道:“杀人不过头点地。毕竟死者死矣,无论怎么残杀仇家,却永远无法让死者复生,纵使报仇得手,却又能改变什么?是以贫僧所知的侠客复仇,用心本就不在杀人。而是在於贯彻公道的是非。”不孤子大吃一惊,颤声道:“公道的是非?”
天绝僧颔首道:“正是。人死不能复生,然而天下的公道却不能死。所以侠客复仇时必然不忘自己的良知,无论结果如何,他们也不会背叛起初下海的志向。否则心中的公道已死,又何必再奢谈天下人的是是非非?”
众人听了这话,都是微微一凛,各自思索天绝僧的话意。
武林中人快意恩仇,动辄杀人全家,手段残忍,犹觉不足。然而细问这些人报仇的用意,却往往道不出个所以然来。说到底,其实这些人复仇的动心,都在於泄愤而已,徒令只方子孙冤冤相报,永无休止的一日。大侠不同。大侠复仇,用心本就不在杀人,而是要贯彻公道的是非。正因动心如此,他们的报仇之路总是崎岖坎坷,种种良心教条,将他们紧紧捆缚。然而复仇之路越是艰辛,天下越是侧目,到得身死殉道、而公道犹不能雪的那一刻,每每上震朝廷、下动万民,足使天地哭而鬼神泣、乱臣忌而贼子惊,那气势便如圣光降临,足以一举撼动整个天下。
大侠之仇,是谓“国仇”。众人身心俱醉,遥想着大侠的风骨点滴,都不禁为之动容。
天绝僧道:“诸位施主,崔老英雄或许救了一个坏人,但他并未做错事。他的所作所为,全都本於做人的良知,纵使外人以刀剑相逼,他也不曾改变初衷。在贫僧眼中,他实乃顶天立地的侠义中人,足称“国之大侠”而无愧。”
天绝僧说法已毕,众人尽皆合十。只听不孤子长叹一声,拱手道:“惭愧了,惭愧了,老道活了七十多岁,见识却还比不上你一个小老弟,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天绝僧道:“小施主莫要动气,其实他们也是身不由己的。”众人茫然道:“身不由己?为什么?”天绝僧合掌道:“他们是国士。故而不受善恶所律。”
众人错愕道:“国士?”
天绝僧解释道:“国士者,报国志士也。他们的一切动心起念,全在於“为国为民”四个字。故而不受善恶是非所节制。”
不孤子嘿道:“为国为民不是很好么?怎给你说得像个坏人似的?”
天绝僧笑了笑,道:“道长……为国为民,有时是要杀人的。”他见众人满面错愕,便又解释道:“就拿崔中久、柳聚永他们来说吧,在汉人百姓的眼中瞧来,他们恃强杀人,满手血腥,乃是十恶不赦之徒。可在朝鲜百姓的心中,他们却不是坏人。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普天之下、千千万万的朝鲜同胞。故而他们虽然犯罪造孽,却非坏人,因为他们是代全朝鲜世世代代的百姓受辱受过。”
听得这些朝鲜武官胸怀高洁,众人俱都吃了一惊,慌道:“这样说来,他们……他们也算是侠客了?”天绝僧摇头道:“众施主,他们不是侠客,他们是武士。”
听得武士之名,崔轩亮又是一愣:“武士?这……这和侠客有何不同吗?”
天绝僧道:“武士者,上焉者为国为民,号为‘国士’,下焉者为知己死,人称‘死士’,他们为国家、为百姓、为主上知遇,都可以抛却性命,甚且杀害自己的亲人家小,在所不惜。不过这些人无论看来多壮烈,他们都不是侠士。”
侠士、武士,二者本为一家,却是什么时候有了分别?天绝僧道:“侠者之心,不为国法、也不为公理,而在於心中的是非。无论国法公理,均不能与他们的良知相左,否则这些人便要以武犯禁。可武士不同,他们没有自己的是非,也不奢谈对错。他们以国家之‘是’为‘是’,以百姓之‘非’为‘非’,只要於国家有利,他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舍却一己性命。同样的,为了这些情由,他们也会杀死你叔叔这样的好人,绝无分毫犹豫。”
众人闻言、尽皆叹息,这才明白了“侠”、“武”之别。国家曰是,便为大是,百姓称非,即为大非,举国上下皆曰可杀,我就出手去杀,这就是“武士”的本心。看柳聚永剑法高超,守礼知份,本该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侠,可当崔风宪妨害了他的国家大计,纵使心里不想杀人,他还是只能先下手为强,当胸刺落一剑。这一切的缘由,就在於柳聚永是个武士,所以须得以旁人的对错为对错,却守不住心里根本的是非,此即“武士”与“侠士”的最大不同。
侠者不守法,因为他们压根儿不信法,他们带着一柄剑,游走於国法与良知之间,举国皆曰可杀,吾独曰不可,於是悍然与天下为敌,至死不悔。可武士不同,武士的刀,是国家的刀,武士的剑,是百姓的剑,这听来很是伟大,可一旦到了两国开战之时,武士们往往摇身一变,成为敌国百姓眼中的恶魔……乃至於杀人放火,无所不为……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没有过,因为武士并不是简单的封建家臣或者门客,武士效忠的对象也是武士,直到武家总头目将军,整体都是一个属性的,他们和公家只有形式上的联系,并不存在实质效忠关系(武家也并非军事贵族,因此和欧洲封建下的骑士也没有制度可比性,从本质上上,贵族必须与天然世袭权力相关,但武士形式上并不是自然世袭的群体,而是形式委任制的,再加上日本实际上长期处于战时体制,因此军阀是最好的形容)。这种武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应该从未有过,其原因不在于中国无军国,而在于中国没有截然两分的公武二元政治,公和武除了极少数的时代(比如明代)都是可以互相通融的,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政权委托。所以军阀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常见,但如日本武家那样稳定的军阀权力结构却未曾存在过。
不考虑公武二元,那么勉强要算的话,唐代藩镇和五代那些军人政权颇为接近武家,不过此后历代王朝均以防藩镇为第一大任务,因此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政治实体。
【EdisonChen的回答(2票)】:
据说,符合你描述的那群人现在叫"党员"。
【郝天一的回答(1票)】:
从政治上讲,和中国古代的官员是类似。从感情上讲,和中国古代侠客是类似的。
自从源氏简历第一个幕府之后,日本就进入武家政治时期,简单说就是军人执掌政治,官员全部有武士出任(贵族不能参政)。
和中国古代不一样,日本实行身份等级制(士农工商听说过吧,武士是第一等),所以武士身份可以继承,所有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是以武士为基础的,所以说武士是大和民族的脊梁大概出在这里。其实古代世界就是这么回事,文化和历史从来都是一等公民的,敢叫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估计只有古代中国。
再者,之所以日本人都崇敬武士是因为有武士道这种积极的行为规范。真正的武士就是庶民的道德楷模。
武士是从哪里和侠义产生联系的呢?武士可以随便杀掉自己认为行为不端的人(武士除外),是不是有种快意恩仇的感觉。可以随便杀人,再加上是到的楷模,发到那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的。
【郭红宇的回答(1票)】:
武士是最底层的贵族,但是是持刀的武人。武士跟欧洲的骑士比较类似,但是在古代中国并没有相似的阶层。首先是制度上不同,中国字秦开始就废除分封了;其次,人口基数差距大,在日本打仗靠武士,战争规模很小,但是中国的战争规模是很大的,普通士兵并不是贵族阶层。所以,中国并不存在这种武人组成的,对社会和政治有巨大影响力的底层贵族阶层。
【穆王满的回答(1票)】:
如果题注专注于于所谓中国文化中地位高的,那一定是士大夫阶层了。
但是这个跟日本没法比,中国的历史又太长,比如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士大夫都是贵族出身,同样优秀。秦汉以后,平民精英兴起,到魏晋又有门阀之说,隋以后,科举早就了无数的平民进士。无论怎么讲,这些士大夫都是除了皇族之外中国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群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国家治理靠的都是这些人。绝大部分和平年代,武人的地位都要低于文人,所以,这些士大夫文人才是中国社会代代相传的脊梁。
【郭雅彥的回答(1票)】:
就是士啊,武士也是效仿学习士的气节。
【ArthurWang的回答(0票)】:
民族的脊梁真没有,但是类似的职能阶层是有的……
鸡鸣狗盗的来历,听说过米?
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效忠于主公,对内处理家务,对外打架斗殴,关键时刻以身救主……其实感觉起来比武士好像高级一点点啊……
后世,则是由大户替代贵族,家仆替代了门客……偶尔有些绿林人士客串一下……
ps:如果说中国历史,有在行为和名义上称得起脊梁的,应该是“读书人”。
【戴万琦的回答(0票)】:
武士就是日本社会的贵族阶级,怎么就变成了民族的脊梁了。
那我要是说门阀世家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你觉得说得通吗
【狗蛋er的回答(0票)】:
→_→一直有啊,部曲不就是么,三国东吴政权不就是在大家族部曲的基础上建立的么
【猫控dio的回答(0票)】:
士大夫,尤其是宋朝的
【彧仲的回答(0票)】:
我觉得武士就是门客,比如许贡的门客为了给主人报仇明知即便成功也难逃一死还是去刺杀孙策,可以想象他们平时收到的待遇和尊重。历史中之所以很少出现,我觉得可能是他们身为白道贵族的手下做的事情却大多并不光彩,史学家也就不屑为他们树碑立传了。
【陈曦的回答(0票)】:
第一个想到是毛遂自荐 鸡鸣狗盗啥的
【朗静的回答(0票)】:
【MELVIzeN的回答(0票)】:
可能我们把日本武士道拿来和例如我们所熟知的 “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叶问”、“太极张三丰”这种来比,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武林人物来对比顾或者划为一类,其实演义这些明星武师的电影电视剧大多被艺术渲染处理过。且当演义,不能认真。
总结来说 想要做到江湖里有一个类似于日本武士在日本的那种地位 一般来说就是低调收敛 让人三分 不骄不躁 但是该发力该认真认真该动手时绝不含糊。
详情请参考 徐皓峰的 《逝去的武林》
【陈墨川的回答(0票)】:
我认为第一个答案跑题了,题主问的是“”的角色,武士的历史地位在日本是什么样的呢,想必大家在日本各类的影视作品以及作品中都有印象。日本人把这个作为了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和图腾来代表他们国家和民族。
其实这个问题和日式拉面一样,在国外大家说到拉面想到的都是日式拉面,感觉拉面也是日本的象征。我就想过为什么没有一个代表性的食物呢,其实答案就是好吃的东西太多了。
而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我是找不到有什么能绝对代表中国的象征性的角色,因为历史太悠久,留下的传奇故事也不胜枚举。如果非要拉出一个来应该就是熊猫了吧。
第一次回答,如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欢迎讨论~
【凌新儿的回答(0票)】:
地主乡绅。
【图兰朵的回答(0票)】:
日本的武士,中国的文士。都属于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张几何的回答(0票)】:
水泊梁山啊,啷个不知道山东多豪俊重义气,男儿何用刀钱为。血性与道义,难道不是中国社会关系学里,为人们历代称颂与秉持的东西么?这是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精神与自由主义萌芽,这是党性在历史里奕奕发光哟~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侠士、骑士、武士 - 浅谈武侠文化、骑士精神及武士道的某个方面 - 十五言
首先本着国际主义精神表示标题排名不分先后,作为一个不爱考证的low逼,本着娱乐精神简单地结合自己的阅读和观影经历释放一下自己的个人感想。
我就不费心思摆资料告诉大家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侠义文学和骑士文学及武士故事的出处了。惭愧地说三者中自己最早接触的其实是骑士,年龄还是个位数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堂吉诃德的动画片,进而知道了古代欧洲原来还有这么一票人。说实在的堂吉诃德其实本身就生活在没有骑士的年代了,但这不是重点。若干年后大量的通俗文学、电脑电子游戏、电影和剧集构建出了我脑海中三者生动活泼的形象。
中国的侠客,这里特指武侠无疑是一个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从古时候荆轲、红拂女等任侠之辈到近代的陈真、双枪老太婆等豪杰巾帼都可以算是带有侠的特质。如果把视角集中在以古金为代表的“新武侠”,可以大大帮助我们找到重点。“我们的”武侠简单的可以这么总结为两个类似废话的总结就是武和侠,武是外在,读者或是观众总是要满足一下对动作打斗的欣赏需求。以至于从金庸他老人家不一定绞尽脑汁但是也肯定用上心思,想出的一系列内外功心法招式名字。到古龙他老人家可能懒得想,或者执意追求洒脱的经常性一招秒杀毙敌。相信基本可以或多或少触及到大多数人的G点。很多男孩子也幻想过自己小时候一掌击飞大树,一脚踢倒教学楼吧,当然也不排除用冲击波或者某射线,这就不是本文讨论之列了。这些掉书袋搞出的内功啊、兵器啊、徒手啊、暗器功夫的名字于是成了千人心中千种模样的哈姆雷特。总之随你喜欢怎么意淫都好,什么东西都能当武器,高端点的人剑合一、拈花杀人、虎躯一震就杀数人什么的,低级点的像《鸳鸯刀》里面带着墓碑游走刷怪。武字无非涵盖两个方面就是武功和武器,这可以简单概括成武侠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二个方面就是侠,都说侠以武犯禁。看起来官府似乎对此不太感冒,这一点金庸先生给予了无限升华。为民族为百姓为江湖和谐与稳定,这就是侠之作为。古龙先生有时候似乎不give a shit,江湖就是江湖架空一下就得了,江湖儿女可能天天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哪来那么多唧唧歪歪。大部分角色没什么严格的历史官方背景,即使李寻欢也就是随便赋予了个探花身份,顺便这里小科普一下,探花不是指科举第三名,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郎源自唐朝,进士高中后,曲江宴上,这榜中最年轻的去园子中摘花分给大家,所以其实状元也属于探花,跑题ing。每个人对侠的理解其实不同,所谓的侠可以说是不同作者心中的正义。大宋的侠客阻碍了蒙古的大统一,蒙古的统一可是为了世界和平建立共荣圈哟。这种拎不清的定义也是难以辨析,所谓名门正派也不见得有着魔教的真性情。不如说这个侠就是特殊背景下人性的写真,故事里的是是非非投射的其实就是现实社会,即使毫不相干的情节与感情也可以定义成为脱离现实而作的洒脱,中学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么解读鲁迅滴。武侠是什么,武侠在我心中就是个泡了水的浮世绘,讲的其实可能就是老百姓狗屁倒灶的事,比如小张爸爸给他在外地买到一本习题集,成绩大大提高,竟在月考中超越了名门正派每天晚上去数学老师家补课的小王。但其中的艺术价值和赋予我们的观赏体验可以说是传奇的瑰宝。大家闲着消遣也好,当红学那么研究也罢,武侠已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看罢中华不免放眼世界,外国的大侠到底啥样呢?八成不会双节棍但是能不能飞檐走壁呢?先走远点,看看乱成一团麻的古代欧洲。什么是骑士,骑马?长枪?竞技大赛夺魁?泡公主?屠龙?等等这个夸张了。骑士本身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社会阶层就像写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爵士他也不打仗一样。骑兵在古代在任何非游牧民族文明中都是昂贵而高端的兵种,养匹马的钱够养不少泥腿子了。骑兵的高机动性和冲击力使其成为战场上的宝贝,大规模骑兵对冲的电影场景在历史上基本和大规模坦克会战一样罕见。侦查和追杀溃兵才是骑兵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且要是你游戏玩多了以为骑兵行军多快就更错了,人不累马力要保持啊,其实纪律好士气正常的步兵每天行军速度远远超过骑兵。废话这么多,骑士也不是骑兵。骑士是什么是身份啊,大多数都是出身高贵的年轻人从侍从干起来的,披着甲胄好威风。因为怕死啊,敌人也不想你死啊,俘虏了可以要赎金啊。十字军东征结束前骑士们可都是服务教权王权的,比侠客是不是束缚多不少啊。传奇里面还得斗恶龙,打龙你不怕马也受不了。要说他们行侠仗义不如说他们为贵妇人和君主服务,老百姓不要你初夜权都不行,交租子吧泥腿子。不过骑士精神还是荼毒甚远啊,连牛仔决斗都喜欢背对背走几步看着和骑枪对冲一样。练了十几年的骑士被练了几天弩的农民弄死教会都心疼以至于一度禁止核武器一样禁止弩箭,比中国大侠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打起来也不灵活,抡武器累得要死,装备要好几个人帮忙穿,于是就披着忠诚、信仰、荣耀、勇气外衣矫情咯。我们出身高贵,不是new rich,泥腿子你别放肆。
回头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说实在的武士道这个词出现还是日俄战争之后的事。日本人拿出来给西方人放烟雾弹给自己戴个高帽子。武士阶级也不好与侠客相比较,反而更接近中国古代士人或者说君子。他们倒是没有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伟大志,无非找个大名或者小名投奔下混点饭吃,人家以前不吃肉的,德川家康最爱吃茄子都不能顿顿有呢。惨点的就是浪人,兼职就是强盗了。非要和大侠们比比,就说说日本古代的剑客、剑豪们吧,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法真正如中国武侠里面大侠那么洒脱,著名剑圣上泉信纲叫什么?他叫上泉伊势守信纲啊,中间伊势守就是意思你有工作啊。柳生家也得给大名上课陪练,宫本武藏一辈子就想当个城主啊,可惜关原大战投错边。不过他们的武艺倒是可以与武侠中的招数比一比,各种奥义也是层出不穷,没事也喜欢去名山大川想想招数类似于咱们闭关修炼了。就是受不了人家做兵法指南役,杀一人之术或者混进町里打探消息就是兵法了,孙子他老人家会笑的。宫本武藏大战佐佐木小太郎时候也够鸡贼,弄把大长木刀也是兵法,一寸长一寸强中国人早悟道了。还写个《五轮书》教其他人做人我也是醉了。不过人家也是有可取之处,高级点武士要修习包括书、茶、艺术等等。江湖上会乐器的其实也不多啦,而且剑法到今天竹剑打点积分的kendo运动也算是传承了,户山流侵华战争中也是武装了不少军官。其实大家实实在在的不谈什么侍道,什么仁义忠诚还可以做朋友,战国武士那么有名还不是得说战国是个下克上的年代。到了近代最常见的武士道可能就是从源赖朝一直传承到乃木希典的切腹了。我们大侠和骑士们可没那么冲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LordTree run away,live to fight another day。
以上就是我对三方的吐槽,不,应该是一点浅薄见解。
阅读下一篇
冰与火之歌中真正的主角圆桌骑士的精神是什么的?_百度知道
圆桌骑士的精神是什么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小、封建主,骑士身份的获得,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其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
骑士精神的内涵是忠君,护教,行侠。圆桌包含有平等的意思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圆桌骑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士和骑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