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地方戏划龙船在哪个地方划比赛

宁都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大量的汉民南迁,带来了中原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同时宁都也是江西省宗教大县,其宗教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佛教自西晋由僧青莲传入宁都并在莲花山创建青莲寺后,信徒众多,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宁都寺庙有400余处。另外,宁都的道教可从张丽英在金精山修道成仙的传说中窥见其端倪,但至迟到北宋张君房修《云笈七签》,将金精山列为全国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现已有庙宇宫观80多处。 那么,你知道宁都十大古寺庙吗?【青莲古刹】 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西侧20公里的莲花山,原名青莲寺,僧青莲(河南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创建于莲花山大窝里,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在僧道正主持下,青莲寺由大窝里迁至现址,后改名青莲禅寺。本寺无际大师(法名觉悟)曾受明英宗器重,于正统六年下旨召见,敕对“万寿禅师”,并赐半副銮驾。据查,莲花山青莲寺比庐山东林寺创建时间还早118年,是江西省内有据可查的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现任方丈是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证通。莲花山青莲寺古树及古建筑 【永宁寺】 位于宁都县城南水口塔旁,始名“永凝寺”,与水口塔同时始建于明万历壬辰年间(公元1592年),由黄村郭唐贤捐田八十亩护持,清改名“塔下寺”,后称永宁寺,现任方丈释证通。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蔡诚宇重修。2010年荣获“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水口塔由知县莫应奎倡建,知府黄克缵、署县推官韩子祈捐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塔顶被飓风折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顾鉴于维修。该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是楼阁式砖塔的优秀代表之一,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永宁寺【海莲寺】 位于县城繁华路段长庚门,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丙申(公元1296年),原名“海莲庵”,也是黄陂廖姓赴宁都赶考的驻地。民国二十六年改为今名“海莲寺”。时任国家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亲笔题写寺名“海莲寺”(匾今存寺内)。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印慈担任海莲寺住持。海莲寺【青龙岩甘露寺】 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宁都县翠微峰北端的青龙岩,为宁都禅宗的曹洞派祖庭之一。该寺高僧辈出,有大洲、道贤、斯见、斯如、斯松、济广、德森、彰荣、海云、仁善等法师青龙岩甘露寺【金精洞碧虚观】 始建于西汉初年,位于城西北五公里处的金精洞,是宁都县境内历史最长的道观。秦末汉初以来,金精山就是道家修炼场所,民女张丽英得异人传授,在山中修炼,为民除害、为民解除病痛、施医施药、造福十方,乡民为纪念她在金精洞建祠,以香火供养,特别是每逢大旱之年,求雨必验,宋微宗皇帝闻后,便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并亲书金体字匾额挂于洞内御书阁,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据古书《事林广记》记载、《道藏》所录,曾被道家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北宋皇佑年间的摩崖石刻竖写“金精福地”仍清晰可见。现金精洞口依山傍崖建有碧虚宫、大罗宝殿等道舍。金精洞碧虚观【经纬阁】原名水阁,是赖溪宋氏用来把水口、益风水的建筑,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现经纬阁两侧建有孔庙、万寿宫,成为赣南规模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建筑为园林式风格、宫殿式结构,与赖村河东边的山寨、石岩宝塔,构成赖村一道特有的靓丽风景。经纬阁【小布真君庙】 位于小布圩东侧,创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时历四百多年。其规模之宏大,构造之精致,在县境内的道教宫观中堪称一流,堪成宁都道教建筑的经典。2010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二,小布周边乡镇信众都来朝拜进香,赶庙会。【大乘寺】湛田乡大乘寺,始建于清朝中期,历史攸久,前临河,后靠山,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寺有近百亩良田,有三百多亩山林,寺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古典建筑。建寺千多年来,地杰寺灵,香火兴旺,善男信女众多,高僧辈出。【凌云寺】位于东韶乡境内,凌云寺大钟"凌云山"因山顶较平,原名"平山",唐代起改称"凌云山"。山上有三处庵场寺庙。顶上有当地人俗称的"顶庵",向西面稍下一点有"中庵",再下来向东方向,海拔1200米处有"脚庵"名"凌云寺"。【西厢村汉帝庙】 原址在城西路登丰街井边,始建于明万历28年(公元1601年)。是由曾韩方兄弟及坊人建造。该庙多年有端午划龙船的习俗。1999年,西厢村汉高祖庙迁移至大教场宁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侧。新汉帝庙建成后,传承庙会的各种习俗,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清明节即将来临,趁假期有时间,去上述古刹名寺游玩一下吧!
永宁寺的主持包女人。
宁都历史以来都叫州府,留下这么多历史文化值得庆幸,
原来宁都有这么多古寺啊!
宁都最有影响力的资讯平台,传播宁都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日本工作/留学/投资
途牛旅游网“让旅游更简单”,要旅游找途牛。
负责任的旅行,有态度的探索,是《孤独星球》杂志所秉承与倡导的核心精神。这其中,既包含作为媒体的《孤独星球》杂志对于每一位读者的责任。亦强调每一位《孤独星球》杂志的读者,对于旅行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广州生活自媒体,微信号lifes020,每日更新广州本地城市新闻、街头热点、生活美食攻略等第一手信息!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龙舟竞渡史
江西龙舟竞渡史
江西位于华东地区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襟江带湖,三面环山。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00公里。这些河流象蛛网一样遍布全省,分布均衡,是开展龙舟活动得天独厚的场所。江西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全省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江西龙舟的起源和发展(一) 起源及传说江西龙舟竞渡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古越族的蛇图腾独木舟演变来的(据清江吴城高代遗址考证,商周时期,江西是百越族杂居之地)。也有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荆楚岁时记》)。还有的说起源于唐朝,据有关史料记载,龙舟竞渡汉朝时期只是在湖南、湖北地区流行,后经唐宋两朝官司府的提倡,才在全国范围内成了一个民间的节日活动,江西当然不会例外。江西竞渡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元丰年间(),贬居筠州(高安县唐、宋间均曾称为筠州)的苏辙曾作《竞渡》诗曰:“使君欲听榜人讴,一夜江波泊岸流,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旗还风殊未收,上胜争先非老事,凭栏高日思悠悠”。明嘉靖四十四年,《靖安县志》曾记载:“五月五月,插艾饮菖蒲酒,裹米为粽,牲用鹅龙舟竞渡”。清道光五年《靖安县志》又记载:“端午竞渡,于三闾祠前,至夜和歌,唱‘大夫何处?’其声凄婉动人。”据现有资料考证,有的人认为江西龙舟竞渡是由先民古越族蛇图(后演变为龙图腾)独木舟洲游乡习俗演变成发展而来的(南昌新建县旧时农历四月初一起,划着龙舟到通水的山村亲戚家去游玩,以此加强联系,亲友便用鞭炮、香、钱等物接待)。屈原投水后(江西当时是楚地,有“吴头楚尾”之称),人们出于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便把原有的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后来,由于唐宋两朝官府的提倡(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龙舟竞渡活动便在江西水乡各地盛行起来。这种说法实居多数。但时过境迁,各地又有不同的传说,甚至一个县有几种传说,也有几个县同一传说。这些传说,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例如:靖安县传说:唐朝年间,有一个神机妙算的卖卦先生袁守诚,每天为一个名叫张稍的渔翁袖传一课,渔翁便百下百着,天天满载鱼虾而归。龙王知道了,非常愤怒,为保护其水族繁衍,乃设计赶走卖卦先生。谁知诡计不成,龙王自己却犯了天条。经卖卦先生指点,才请求唐王(李世民)到当朝的人魏征(唐王手下的丞相)面前说情,唐王虽然已答应救龙王,但因魏征下棋误事,魏征早已梦斩了龙王。龙王被斩后,怨恨唐王误事,到阴司地狱告状,捉唐王游地府(李世民死)。崔珏是先皇手下之臣,在阴司做掌生死文薄的判官,便加了唐王十年阳寿(李世民起死回生)。唐王返回阳界后,每年为龙王安三次头。即:正月十五的龙灯,五月五日的龙船,八月十五的稻草龙,划龙船便由此而来。此传说与〈西游记〉第九、十两回大致相同。高安县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四月初,有一位收麦子的峡江老爷(称麦爷)来到了高安。当时正值久旱无雨,庄稼枯黄,百姓甚苦。当时知府老爷正准备亲自为民游街祈雨。此事实麦爷得知,甚为感动,要求替知府祈雨,知府应允。麦爷坐轿游至南门小木桥边,顿时倾盆大雨,麦爷乐极生悲,不料一笑殒命。从此人们将小木桥改名“一笑桥”。为了纪念麦爷,每年四月初一,“一笑桥”附近的大慰庙便开门隆重迎接麦爷,高祭坛一月,远近乡民前来烧香朝拜。至五月初一晚,再扎一纸龙舟到锦河边放走,表示送麦爷还乡。送时十分神秘,欢送队伍足有百余人,所经之地的百姓均要跪地低头不语,鸡不能飞,狗不能叫。到过河边,再次摆祭坛举行送别礼仪,河岸上跪满了叩头烧纸钱的信男信女。第二天,沿河村民划船搜索纸龙舟是否搁在滩上,要立即驱逐,否则认为“纸船工搁在哪里,哪里的人们就有灾难。”一直搜到初五,各庙船只,通力合作。从此,五月初五都要进行竞赛,以示驱邪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建县传说,从前,石港有一个天子庙,庙前县崖陡壁,崖下有一个深深的崖洞,附近有一条龙舟在洞里成了仙。传说此舟划得很快,石港至南昌一百五十多公里的水路,一个早晨可以打来回。有一次,龙舟去南昌,经过南昌县,被视察街一个木排老板看见,甚为惊奇,便叫人用木排拦住,待龙舟返回时已无法通过。不料龙舟长了脚,从木排上划过,一直向天子庙的崖洞划去,船进了崖洞,只露出一个舵尾巴在洞外,舵尾上挂着一面锣。有一个拾粪看见舵上有锣,便伸手去取,结果拾粪人也随舵入洞成了仙。从此,为了纪念他们,并祈求保佑平安,便年年划龙船。(二)龙舟竞渡的发展龙舟竞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江西龙舟运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兴起(战国以前)、兴盛(唐宋之后各代)、低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空前兴盛(全国龙舟协会成立以后)。下面将一一分述:兴起时期:从远古社会起,居住在江西土地上的古越族先民们,可能有乘坐装饰蛇图腾的独木舟去探亲访友(1979年在贵溪县崖墓中发现一件肩部有蛇形贴耳的罐)的风气,后来逐渐演变成龙舟。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龙神观念的影响,龙舟逐渐发展成为了人产心目中崇拜的“神灵”,竞渡的习俗也逐渐发生变化,龙舟也由独木舟逐渐变成了船形龙舟。至战国时期,特别是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龙舟竞渡与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段时期,为江西龙舟竞渡的兴起时期。兴盛时期:自唐朝起,江西龙舟竞渡进入了兴盛时期。龙舟竞渡的民间传说,绝大多数都是反映这个时期的人和事。晚唐武宗会昌年间,宜春的芦肇(江西第一个状元)。端午节在袁河岸边观赏龙舟竞渡时呤诗一首:“冲波突名人齐吼,跃浪争先鸟退飞,刚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此诗寓意且不考究,但说明当时龙舟竞渡的场面确实热烈、壮观。北宋元丰年间,苏辙的《竞渡》诗就是描写筠州(高安)龙舟竞渡的盛况,明朝年间,有关龙舟竞渡的文字记载很多,几乎江西水乡地区的县志均有记载。唐代,江西成了道教、佛教的重要活动中心。这样,本来就很“神灵”的龙舟竞渡也给抹上了一层宗教色彩:一是龙舟都要放置在庙里,竞渡前要按道教的方式举行礼仪;二是出现了旱龙舟,《江西通志》记载:“金溪城……每当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之,行诸陆地,云禳瘟气也”。这个变化,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科学文化落后,人们愚昧无知,祈求神灵保佑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又是龙舟运动内容上的一个新的发展。民国期间,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引进,江西龙舟竞渡开始向体育化过渡,许多地方均由县府主持比赛。民国二十五年,高安县的龙舟竞渡还采用了近代体育比赛的淘汰制度。低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龙船统属“四旧”之列。江西龙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不仅龙舟竞渡被严加禁止,而且许多地方的龙头、龙尾也被烧掉,龙舟被劈烂,如新建县的83条龙舟便无一幸免。在此期间,也有的地方,少数农民把龙头龙尾藏起来,划着光船躲到偏僻的港河自行竞渡。整整十年,江西龙舟竞渡处于低落时期。复兴时期: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江西龙舟竞渡重新兴起,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舟竞渡有了较快的发展。其特点:一是举办竞赛的规模大,新造的龙舟增多;二是竞渡方法有所改革,有些地方用“计时”的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抢标”;三是一部分青年妇女参加了赛龙舟活动,打破了“女子不能上龙舟”的旧传统观念;四是扫除了地方宗族械斗的劣习,树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空前兴盛时期:自全国龙舟协会成立和施行全国统一的龙舟竞赛规则(草案)之后,江西的龙舟运动进入了空前兴盛时期。归纳起来,有五个明显的标志:其一,各地加强了龙舟活动的领导,高安县于1987年6月成立了龙舟协会,改变了历史上“群龙无首”的局面;其二,各地龙舟活动空前活跃,龙舟竞渡已形成制度。1987年端午节期间全省约有100多个龙舟赛点,下水龙舟2000多条,观众达五百万人次;其三,竞赛规范化,高安、临川县体委已按全国统一的龙舟规格制造龙舟;其四,拓宽了体育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不少地方开始把龙舟竞赛与物质交流结合起来,提高龙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安县将于1988年与5月举办“全省龙舟邀请赛”,已有南昌、赣州、抚州、上饶吉安、景德镇、萍乡、新余、九江、鹰潭、余干、宜春、高安、清江、丰城、上高、靖安、奉新等十八个地、(市)、县报名参赛,并在比赛期间举办全县物质交流大会。通过龙舟盛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其五,三次派出江西省龙舟代表队(男队高安县、女队临川县)参加了全国一、二、三届“屈原杯”龙舟赛,在首次举行的女子龙舟赛中,江西女队初露锋芒,获得亚军,展示了江西龙舟运动的前景。江西龙舟的造型和地理分布江西龙舟造型大致相同,详细说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用龙舟,另一种是兼用龙舟(平时作短途运输用船)。专用龙舟以临川县河西乡的为例,其船底较尖,龙头龙身(船体)、龙尾构成弧形,长长的龙颈(似鸭颈)和高高翘起的龙尾固定在船体上。总体形状似龙又似鸭。清代文人李绂写有《金家渡哀竞渡诗》曰:“……红旗闪闪二十舟,伐鼓鸣金驰若骛……”,形象地描述了金家渡(现临川县嵩湖乡金店)龙舟竞渡时龙舟形态似骛(骛古时指野鸭)。专用龙舟的特点造型美观、形象,但由于底尖,穿的平稳性差,故该地划水姿势为跪姿,这样可以随时调整身体重心,为吃穿的平衡;兼用龙舟以高安县的最为典型,其船底呈“鸭婆肚”状,较平,龙头向前方伸出,龙舟(船体)宽窄差别不大,龙尾微微上翘,比专用龙舟平稳。江西传统龙舟的构造具体的分为五个部分,即龙头、龙身(船体)、龙尾、舵、桨。龙头:由于“十年浩劫”,幸存的龙头不多,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各地龙头造型规格均不一样,这可能与龙头雕刻的时代和当地的风俗有关。如高安县筠阳镇凤凰二队保存解放初雕刻的龙头长约1.3米,宽0.13米,龙头下龙舟正前方钉有刻着兽形的半圆形木板纹似饕餮,又像狮子,称为“吞口”,在龙头和“吞口”的额上均刻有“王”字;而临川县河西乡下黄村保存明清期间雕刻的龙头,则别具一格,为鹿的角、马的前额、骡的脸、牛的鼻子、蛇的嘴、鸭的颈脖。龙头总长0.77米,宽0.13米,其嘴长0.55米,嘴上唇的鼻孔中用红绸带拴着,嘴微微张开,露出两排白牙,龙头前额刻有“王”字,额上方飘着几绺鬣髦,头顶上长着一对长角,都在竞渡时临时安在船上。龙身(船体):各地造型多呈梭形,中间宽,两头窄,分为若干舱,为桡手坐位。船体长度亦不相同,高安县的船体就有四种规格:大号长14.90米(俗称“26把桡子”);二号长14.10米(俗称“24把桡子);三号长13.20米(俗称“22把桡子”);四号长11.70米,(俗称“16把桡子”);临川县的长12米,九个舱,实际只能用七个(14把桡子),两头艄舱大而狭。上饶市的龙船是江西最大的,长20米。龙尾:规格及形状均按船的大小和造型而定。如高安县龙舟呈扁长的梭形,龙尾是由两块约1米长的木板合起来的,画上龙鳞即成。临川县的龙舟形似野鸭,故龙尾固定在船上,长1.64米,用三块杉木板钉成,底板宽0.09米,两边板(宽约0.15米)成八字形向外张开。靖安县的龙尾用整块樟木雕成,长3.26米,其它各地龙尾均有特色。舵:各地的舵都安置在艄上,呈长刀状。一般长6米,用来掌握方向。桨:各地形状一样。桨叶正面呈龟背形,反面是平板。桨的规格则各地不同,主要差别是桨的长短桨叶的宽窄,同一条龙舟不同舱位其长短都不一样(中间鼓舱的桨略短,两头艄舱的桨稍长)。一般桨长为1米到1.2米,桨叶宽为0.17米至0.20米。桨的长短将影响着划船的速度。江西民间龙舟竞渡在全省五地六市共44个县(市)开展,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宜春地区:高安县、上高县、丰城县、清江县、宜春市、靖安县、奉新县赣州地区:赣州市、龙南县、信丰县、于都县、会昌县、石城县、宁都县、上犹县、南康县、崇义县、赣县上饶地区:余县、弋阳县、铅山县、广丰县、上饶县、玉山县、波阳县抚州地区:临川县、抚州县、崇仁县、金溪县吉安地区:万安县、吉水县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县、都昌县、湖口县景德镇市:乐平县、景德镇市郊区鹰潭市:贵溪县、余江县萍乡市:上票市区新余市:分宜县江西传统龙舟竞渡及变化(一) 竞渡日期和地点江西传统龙舟竞渡日期,总的说是端午节期间。具体日期则各地并不一样。从有关史志资料记载看,五月五日竞渡的最为普遍,一部分地区是当地的庙会时间,龙舟竞渡也成了庙会的活动内容。如高安县的礼港与清江县的经楼邻近村镇竞渡日期是五月十八日,正值该地的庙会时间。景德镇和上饶市竞渡日期为五月初五、十三两天,十三比初五更热闹。抚州地区竞渡日期也是这样,围绕抚河一带的抚州市、临川县、崇仁县的临近村镇,从初五日划到十五。初五为联络日,初六崇仁县白露渡、初七临川县红桥、初八抚州市、初九抚州市北站、初十临川县上吨渡镇、十一临川县河西乡吕坊村、十二临川县秋溪乡源石村、十三临川县秋溪、十四崇仁县白沙街、十五崇仁县航埠,均是各地庙会时间,现定名为“龙舟会”。龙舟竞渡是群众性的活动,竞渡地点一般选择河面宽、河水深、流速缓、河堤宽的地段。既便于龙舟活动又便于观看,故大多数均在城镇。如高安县龙舟竞渡的地点是筠阳镇(县城),该赛场河面宽150米,赛段长1500多米,一年四季,河水清清,堤垸宽敞,可容纳十多万观众。靖安县的竞渡在双溪镇,清代文人舒梦兰的《金沙州观竞渡作》载:“双溪潺潺缓自东流,群观竞渡双龙舟……”说明龙舟竞渡是在水流速度较缓的地段进行。临川县的竞渡在上吨渡镇(县城),宜春的竞渡在宜春市,均有较好的竞渡条件。规模较小的竞渡及龙舟集会,一般在有条件的集镇举行。(二)竞渡人数和划法竞渡人数的多少是根据船的大小决定的。一般是由桡手若干、舱手1人、击鼓鸣锣各1人组成。有的地方还有一个指挥。根据江西龙舟的规格,竞渡人数大致为39人、36人、31人、29人、27人、25人、21人、17人等八种。桡手划桨的体位有两种:一种是会姿,较多见。桡手两人并排坐在同一舱内划桨;另一种是以临川县为代表的跪姿,桡手两人并排跪在同一舱内,奋力划水。江西龙舟竞渡方法,各地大致相同。龙舟上除装上龙头、龙尾、画上龙鳞、插几面小红旗之外,无别的装饰。比赛时,桡手、舵手、锣鼓手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鼓手是全船的总指挥,锣手伴鼓点击之,为“咚咚锵……”或“咚呛……”两种。桡手听鼓点划桨(俗称“一下鼓一下桡”),舵手(俗你“艄公”)掌握船行方向。有的地方船上还有一个指挥乾(靖安、瑞昌等县),比赛时,指挥者面对船员坐在船头,手拿着红旗不停地挥动,锣鼓手视指挥者的动作击鼓鸣锣,桡手听锣声划桨,舵手管船的方向,全船人员统一指挥,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奋勇前进。(三)竞渡的风俗和形式江西龙舟竞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把龙看作神灵,不可随意冒犯,并要借助龙威,驱邪消灾保平安。因此,龙舟竞渡有许多清规戒律和礼仪,如“女子不准上龙船”,“上龙船会‘污染龙王’”,会“翻船”等。龙舟竞渡前的礼仪各地风俗不同。如高安县筠阳镇解放前有二十四座神庙,平时,龙船均放在神庙里。龙舟五月初一下水,下水前庙里要设坛做祭,请道士“号船”,共号72条船(呤唱72首歌谣,如“少年船”、“彩莲船”、“汩罗船”等等……),号船完毕,道士将一只公鸡的头掐断,插在龙头旁边,表示祭祀龙王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划船平安。靖安县双溪镇从四月十五日开始,各地都把菩萨抬到“一爷公庙”烧香朝拜。村里少男端坐在菩萨两边的木板凳上练干划,至五月初一、各地都把菩萨抬到河边,称作“监船“。龙舟五月初一下水,下水前要举行一番礼仪:由“马下”(称菩萨的替身)撑一把“万灵伞)领先,众人抬着各地菩萨随后,前后数十人打着火把,浩浩荡荡来到河边,沿途各家都要放鞭炮。队伍走到船前,绕船三周后,“马下”将一只公鸡的头掐断,用鸡血祭船。礼毕,划头桡的人拍三下龙船,于是,划船人同量上船下水,“马下”撑着“万灵伞”站在船头,龙船在“一爷公庙”门前划三路(趟)后靠岸,“马下”带“万灵伞”下船,龙船方可进行比赛。临川、上杭、景德镇等地竞渡前的礼仪比较简单,只是龙舟下水前鸣放鞭炮或给龙舟披上红布,以示吉利。分宜县的龙舟竞渡带有严重的地方宗族观念,竞渡时船工艄插一面标明村名、姓氏的红旗,只与同姓同族和友好邻村比赛,小姓小村的龙船要让道,否则会发生械斗事件。龙舟游乡:解放前,在一部分地区很盛行。临川县至今仍有游乡习俗,端午节期间,划着龙舟到亲戚家去走访、游玩,亲友们便放鞭炮欢送,备酒饭可招待,还要送钱送烟打发。江西龙舟竞渡是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形式。这种竞渡方式从古至今,凡有双方同意便自行竞赛。地点、距离、方式不受限制。各地庙会的龙舟竞渡,基本上属这种形式。龙舟夺标竞渡是有组织的竞渡形式。解放前的夺标竞渡多数为地方上有钱有势的人物主持,其目的是借此扩大影响,提高威望。竞渡方法简单,各龙舟自由组合,两条一组,划一次领先者得一面小红旗(称“标”),比赛不限次数,可以自由和许多船比,最后凭红旗集领赏钱,但不评定名次,红旗多者为胜。但由于组织不严,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传统的夺标竞渡形式也逐渐改进,据《高安民报》载:“民国二十五年(1939年),高安县府曾采取过现代体育的淘汰制,制定了龙舟竞赛办法:以两舟为一组,举行预赛,其胜者进行复赛,再胜者进行比赛,最后的优胜者得锦标。竞赛水区与组合均以抽签为准,胜负由评判员评定,并派有军警维持秩序,县医院及浮桥管理人员负责救护工作”。(四)纳入全国龙舟竞赛轨道解放后,龙舟活动被列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夺标竞渡采取既保留健康习俗,又按现代体育竞赛的办法进行。特别是国家体委将龙舟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之后,龙舟竞赛开始全国规范化。以高安县1984年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为例:赛前成立了“赛船指挥部”,由主管体育工作的常委副县长担任总指挥,体委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公安局、工交局、文化局、交管站、派出所、搬运公司、渔业社、浮桥组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分别担任指挥。指挥部下设竞赛组、宣传组、接待组、保卫组,各组均有专人负责。指挥部并制定了“龙舟竞赛大会纪律”,公之于众,违者必受追究。参赛龙舟由各大队(行政村)书记或队长领队,每条龙舟另有一名队长负责。比赛采用单淘汰制,上一年的前八名为种子选手按规定排位,其余均抽签落组,每组两盘。小组的比赛三比二胜(因河南、河北水的流速不一样),第一次抽签定船道,第二次交换船道,如果是二比零,胜负就定了,如果是一比一,那就再抽签定赛道,比成二比一,两次获胜的龙舟才取胜。(1985年以后,采用了计时的办法决定胜负,已逐渐被人们接受)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至赛出冠、亚军为止。这次比赛组织严密,秩序井然,影响很大,中央整党指导小组、国家体委、江西省体委、宜春行署、宜春地区体委等单位的领导及《体育报》、新华社、《江西日报》、江西电视、江西新闻图片社、《江西体育报》、《江西青年报》、《中赣报》等新闻单位记者共40人观摩了比赛,并拍摄了新闻图片和电视。江西龙舟运动的前景(一)龙舟与群众体育江西龙舟竞渡有关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的重要途径。其因素有两点:一是群众自愿。首先从活动经费看,制造一条龙舟需要二千元,这笔经费均是农民各家各户自愿集资。每次龙舟竞渡,村里杀猪庆贺。划船者不要补助,还自带饭菜,只需组织者发一面奖旗就行。如无人组织便自行竞赛。其次是活动对象,据调查凡有龙舟的地方,男孩七、八岁便自觉地学习游泳,十多岁练习划船,以老带少,学者积极,教者用心,有些地方的女青年也开始学划龙舟。二是吸引观众。从古至今,龙舟竞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高安清代道光年间朱航写《锦江脞记》载:“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临川县清代文人李绂的《金家渡衰竞渡诗》载:“……夺标一样千人呼,冯夷骇跃天吴怒,东岸江楼数里长,士女欢呼笑相助……”又如高安县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观众每次多达十多万人次,端午节那天,城乡居民,全家出动,县城通往各乡、镇的公路上观船者络绎不绝。比赛是南北两岸,观者如云。由此可见,开展龙舟活动,还是增加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的有力措施。(二)龙舟与精神文明建设江西龙舟源远流长。为丰富人们节日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也必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是通过龙舟竞渡活动,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长期以来,龙舟活动由于夹杂着迷信色彩和总纵观念,竞渡时容易大家斗殴,通过“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培养出了一支讲文明、讲礼貌、桨赛风、守纪律、守秩序的农民体育队伍。其次,通过举行龙舟竞赛,拓开了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把龙舟竞赛与经济贸易、文明交流和发展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收到社会效益,还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龙舟运动目前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兴起,我国长江以南的龙舟竞渡活动也开展得更加普遍更加活跃,运动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并多次举行过国际龙舟比赛和全国“屈原杯”龙舟赛。这个发展趋势,使江西龙舟面临着新的问题,就是如何改进划船技术,提高龙舟运动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振兴江西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做出贡献。(江西省高安县体委 涛凤秋)
今年我国对自考有新的动态,不知道大家知道啵?我是07的自考生,对这些比较敏感,了解的也比较多一点!自考原来是要国考十几门的,然而通过率也比较低。在08年江西部分高校开始实施以学校实践环节代替国考!在学校方面得到广泛的响应,自考生的通过率比晚年增加了还多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着充分的证明了江西自考教育事业有了重大的改变,这将推动我们江西的自考教育走向更高的一步,国家对自考的证书承认是非常肯定的,而且在国外有26个国家对我们是自考证书给予承认,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议,督促自考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好过刚刚考完的学生,由于种种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人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实现祖国山河的统一,然而他的雄才大略却无从施展。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不禁忧伤满怀。词中抒发了对北方山河的深深怀念以及壮志蹉跎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划龙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