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武术体操洪占春弟子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闯关东”: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对“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问题进行了史学考证,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山东武术传到东北的方式以及“闯关东”对武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是武术由山东传到东北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包括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形式,群体传播的方式有武馆(所、场)传播、镖局传播、义和团运动传播。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山东移民“闯关东”推动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加快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国论文网 /6/view-3843540.htm  关键词:“闯关东”;山东移民;武术;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6-05  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移民是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之一,正是人类的迁移行为促进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闯关东”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有效地促进了先进的齐鲁文化在关东大地的传播。山东武术通过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发展到近代已具备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并形成为齐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近代以来,2000多万山东移民持续不断“闯关东”的迁移活动,必定会促进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因此,对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进行研究,可以理清东北地区武术的历史流源问题。澄清山东移民“闯关东”对武术文化传播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文化传播学理论学说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1 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期间武术的传播方式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总结经验,创造文化并使之传承。文化传播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社区之间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存在于一切人类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当中。文化通过迁移扩散的形式,促进了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为文化的广泛接触开辟了渠道。正是经过这种接触,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界定,在与本地区文化的经验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整合的基础上,促使文化实现突变以及生成新的文化因素,这种使外来文化产生增殖现象,成为促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保证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条件。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只有文化的价值得到具有不同经验和价值观的人们的接受,才能达到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实现文化共享,成为可传播的文化。传播关系是人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社会联系,人们之间只有发生了社会联系,文化传播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媒介是联系文化传播关系的手段和工具,而人作为传播关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身就是一种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传播媒介单一,人际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  武术是人们根据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的基础原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提炼而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传播与发展亦符合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由于中华武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传播者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才有可能使接受者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发扬光大,人际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武术传播中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人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不仅自身承载着山东武术,同时也是将山东武术传播到的东北地区主体,他们在与东北地区原住民的接触中,运用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这些具体的人际传播方式,将他们自身拥有的武术文化特质输出,经过接受者的选择吸收后,实现了对山东武术的传播。  1.1 个人传播七星螳螂拳创始人山东福山王云生的弟子、大连寺儿沟油坊掌柜孙某在大连传授螳螂拳。之后,“福山肖树斌、烟台王传义、莱阳胡永福等来大连传授七星螳螂拳;烟台纪春庭、福山刘随山等来大连传授梅花螳螂拳……以后发展到沈阳、丹东、营口以至全省。”王传义(曾用名王川一),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社烟台村人,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云生(王永春)之孙。19岁时与师兄杨维新来到大连寺儿沟王云生徒弟某油坊孙掌柜处,将七星螳螂拳传给油坊伙计。后到丹东一个大粮户的亲戚家将该拳术传给了店里的伙计。“之后来到哈尔滨乾丰利火磨房,在那里教了一年多的七星螳螂拳。最后来到海参崴,又教了一年左右的拳才回到烟台。”王传义在东北地区传授七星螳螂拳达3年之久,是东北地区传播七星螳螂拳的重要人物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东栖霞人李树峰、孙日胜等相继来大连传授弥祖拳、秘宗拳。胶东周某到安东(丹东)传授秘宗拳。“山东烟台外号‘马啡张’亦来大连传授斩魔紫金拳、斩魔紫金刀、斩魔紫金枪等斩魔紫金的套路,他的弟子有王汉山。”鸳鸯拳清末年间传人沈阳,“由李子明(任城燕尾子李三)和姜麟鲜(字朗山)两师兄共同传授给李锡(喜)奎和焦凤岐。山东人李喜奎传洪占春,洪占春传张万成。”张万成是东北地区鸳鸯拳的主要传播者,其传人有刘福生、裴根、董希昌、刘宝贵、宋宗财等人。该拳种主要流传于辽宁省的沈阳市、本溪市和辽阳市。1939年,徐德亮(山东省富山县徐家村人)来到丹东市传授三皇炮捶,使这一拳种在沈阳市和丹东市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王连城、吴凤鸣(山东掖县人)是“双钩祁”祁树兴的弟子。王连城擅长双刀,继承了祁树兴的馆业(设于哈尔滨市道外北七道街),收徒授拳。吴凤鸣“早年在大连‘老华美鞋店’当工人时,曾拜通背拳名师修剑痴学习通背拳,1940年来到哈尔滨,拜祁树兴门下学习少林唐拳。”祁树兴故去后,在武馆原址从事业余教拳活动。  1.2 群体传播  1.2.1 武馆(所、场)传播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入侵,攫取了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的权利,保证了资本主义廉价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一大批无产者涌入城市谋求生路。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扩张,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大批雇佣工人聚集城市的现象,为武馆的建立奠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基础,一批“闯关东”的拳师开始在东北地区设馆授艺。   在黑龙江省,曹德坤(山东烟台人)、郝恒禄于1915年在哈尔滨设立“德坤武术馆”,传授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传人有刘长功、张炳旭。刘恒臣(山东)1921年在哈尔滨设场,传授二郎拳,主要传人有张晋卿。刘岷山(山东文登县人)初到东北时在海参崴设馆教拳,1929年在哈尔滨道外六道街设立“岷山国术馆”,传授太祖拳,主要传人有于寿学、张植彬、刘国富、刘洪仁等。其弟子于寿学艺成后在南岗开设武术馆,在哈尔滨广传太祖拳。刘子源(山东)30年代初来到哈尔滨,1936年迁居佳木斯设馆,传授秘宗拳,其主要传人有姚子良、潘玉湖、孙永章、孙云龙、刁日恒、丁凤林等人。曲寿增(山东省黄县人)10多岁来到营口,拜鸳鸯门名师焦凤岐的弟子丁宝松为师,学习鸳鸯拳。40年代初,从营口来到哈尔滨市,在道外天一街设立了武术馆,开始正式在哈尔滨传授鸳鸯拳。流传在哈尔滨市阿城县的太祖拳是由山东人周长海所传授。1930年,周长海闯关东来到阿城县,为一徐姓富商押运货物。1942年,在阿城县设立武术馆授徒传拳,使这一拳种流传至今。  在辽宁省,20世纪初教授武术(国术)的拳房在辽宁的各地开始兴办。当时安东市(丹东)就有20余家拳房,各家拳房争相聘请高水平的武师任教,促进了武术的传播。1937年,石凤坡(山东人)曾在大连寺儿沟设场授徒50余人,传授子午梅花螳螂拳。“王之华(山东省文登县人)于1927年到海参崴开武馆,1930年回大连开武馆,传授秘宗拳。”  在吉林省,1920年,在吉林市后渔行附近成立吉林省武术馆,促进了武术在吉林省的传播。原庆春(山东掖县人),少年时代习秘宗拳,伪满时期到吉林市创立“育英武术馆”。后拜师入霍庆云先生门下,学习八极拳。弟子成名的有:高正宜、安天荣、韩俊臣等。山东拳师李广升、螳螂拳师傅英奎在吉林市和延边一代设场教拳。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在自强保种,抵御外辱等民族忧患意识不断觉醒的情况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武术的传承也因而突破了传统的门户观念的种种限制,在全社会得以广泛的传播,而武馆成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经济、最有效的形式。  1.2.2 镖局传播镖局是由民间的一些习武之人自由组合而成立的保卫机构。在冷兵器时代,镖局的镖师以超强的武艺为商品、物质的运输保驾护航。镖局的创始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术行家,为了壮大镖局的规模,树立镖局的名声,他们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子孙、徒弟。而这些人当中的学有所成者,有许多人开门立户,广收门徒,传授武功,使中国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闯关东”的一部分拳师在东北地区也开设了许多镖局。吉林省有八极拳师邓怀山、张金江开办的兴泰镖局,长拳拳师杨大胡子及徒弟李根明开办的义胜镖局。在辽宁地区有沈阳的“刘记振远堂镖局”,锦州的“三盛镖局”,营口的“永发”、“得胜”镖局等三十多个镖局。辽宁省的查拳开拓者、回族人刘宝瑞先生在沈阳老北市场开办了沈阳第一家镖局——“刘记振远堂镖局”。“刘宝瑞先生武功造诣深厚,不但精通弹腿查拳,而且精练杨式太极拳、八卦、戳脚翻子、太祖拳、八极拳、形意、燕青、少林等拳种。”在担任镖局的镖师期间,曾在沈阳地区广泛的传授了查拳。他对所有弟子都一视同仁,培养的汉族成名弟子有申金儒、孙玉奎、邢景芳等人,都成为东北地区查拳的传播者。  1.2.3 义和团运动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是以习练拳术为主的一种民间结社团体,包括义和拳、神拳、大刀会三种组织。“而以‘习拳练艺’为中心内容的义和团武术活动,对后来我国的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逐渐高涨后,义和团的法师和一般成员“闯关东”,来到东北传播义和团运动,同时也使山东地区的武术在东北得到了传播。1900年2月,义和团经海路和陆路迅速传到了营口和锦州。“营口附近居民群起练拳,其中青少年占多数。有人问他们‘练此何意’,他们回答说:‘预备逐杀洋人’。”1900年3月,锦州一带传闻有“神师降世,收童子、少年当徒弟,教以咒语,练拳习刀,日盛一日,濒至青年壮丁,亦相率从之,乡野村庄,十有九信。”不久,奉天境内的“锦州、宁远(今兴城县)、新民、广宁沿边一带,时有拳民出没,联络土著良民之曾受教民欺凌者,一唱百执妇孺皆起。”1900年6月,沈阳的义和团运动盛行起来。“为首的是山东拳师刘喜禄,以北关天后官、三皇庙、龙王庙等为据点设立神坛,号召群众学法术、练拳刀,保国灭洋。”当时,有名张老道者,遍行辽东乡邑,教人练拳。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吉林、黑龙江流传起来。“在吉林省长春府的拳民最多。”有义和团法师“流入长春,教人书符篆,练拳仇洋。”在黑龙江,1900年6月,在义和团首领张拳师的宣传和组织下,开始设坛练拳。虽然东北的义和团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涉及到东北地区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劳苦大众阶层的积极参与,为武术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义和团运动使山东境内传练的武术在东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梅花、拳、大红拳、小红拳、神拳、硬气功、大枪、长矛、大刀等拳种和器械。  另外,帅府卫队对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民国初年,在张锡銮统治时,帅府卫队聘请鸳鸯拳拳师洪占春等做武术教官。张作霖统治时期,又从山东请来了八卦拳名师宫宝田等拳师在军中任教。一些拳师在军中教拳之余也在社会上收徒传拳,对山东武术在辽宁地区的传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 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对山东武术传播的影响  移民的迁移行为流动性较强,提高了文化扩散的速度,促进了文化的流动。大规模的移民在与原住民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使移民文化在迁入地不断的得到累积,为移民文化的发展储存能量。移民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土著文化的整合,经过价值判断,使移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殖,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山东移民“闯关东”为山东武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山东武术文化在东北地区扩散也并非完全是在空间上整体的移位,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经过价值选择,使武术文化在东北地区不断累积并发生增殖现象,从而促进了山东武术在东北的发展与创新。   2.1 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近代山东人民所形成的“闯关东”的巨大移民潮,不仅将先进的齐鲁农耕文化带到了东北这片荒芜之地,而且也将山东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播到了白山黑水。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文化积累,一定文化积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的速度成正比,虽然这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它却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师徒传承作为一种‘类血缘’的传承方式,又可以认为是一种扩大化的家族传承,由于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身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师徒传承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它使武术技击技术变纯、变精,保持了武术内容的全面与丰富;而且更加注重传播效果,对被传播者的武技和武德非常重视。”然而,这种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依存的模式和一条链式的前后运动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不利于各种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武术的传播局限在较小的范围。而身处东北的传播者们远离是非,摒弃了门户和宗派的成见,思想没有任何负担,专心于各拳种的传播。一批“闯关东”的武术名家在东北地区纷纷开设拳场,建立武术传习所和武馆,推动了武术的广泛传播和蓬勃发展。  文化的迁移扩散是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而传播的,特别是当迁移的路线比较长或越过诸如沙漠或海洋等空间时,就更加突出。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都是通过移民的迁移活动而不断向外扩散的。“一种新事物或一种新思想的传播有时间上的渐增特征,即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接受它的人数增长得比较慢。随后,就会有一个相对速度较快的阶段,即接受它的人数迅速增加。”“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将武术传播到东北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积累,使武术文化在关东地区不断得到孕育,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习武练艺的活动当中,促使武术在东北地区蓬勃的发展起来。  2.2 加快了武术的创新“文化传播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延伸,他赋予文化价值创造普遍的人类化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其经验、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念可以重构出所接触文化的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传播既给文化带来相同或相似性,也给文化带来碰撞的机会,从而为创造新的文化,为文化的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机。”武术传播到东北地区后,因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迁,所以它的一些文化组成要素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呈现出文化调试的现象。“武术的文化调适,我们可以理解为武术根据自己在不同时代所处环境进行调整的过程,包括获得某些属性、功能、特征等,以使武术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发挥出自己的功能以满足社会需要。”武术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墨守成规,在秉承了传人拳种和流派的基础上与东北的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武术拳种。  流传于山东德州、青州一带的秘宗拳于1905年后由山东栖霞人李树峰、孙日胜等人传到大连和安东。30年代初,刘子园在哈尔滨市设馆传授秘宗拳,其徒弟孙永章、姚子良、潘玉湖等人后来继续在佳木斯市设场教拳。“贺春林对秘宗拳的功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突出其东北拳风并有别于陆续问世的其它秘宗拳流派。”被移民传播到东北地区的秘宗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被称为“东北秘宗拳”。在我国回族当中广泛流传的萌发于山东的查拳,由曾经师从山东人王镖师等名师的刘宝瑞先生传到沈阳。刘宝瑞刻苦好学,遍访天下名师,精通多种拳术。他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在领悟查拳要诀的基础上,将各种拳术的精要融汇贯通于查拳之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沈阳查拳”,对丰富东北地区武术拳种的种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 结束语  移民是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对扩大文化传播的空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瑞典著名地理学家哈盖斯特朗认为迁移扩散扩大了文化横向传播的范围,有利于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以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人际传播方式将山东武术传播到了东北地区,这是东北地区武术的主要来源之一。山东武术由“闯关东”的山东移民传到东北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东北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些独具东北特色的新拳种。“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通过迁移扩散的形式和人际传播的方式使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和创新,拓展了山东武术文化发展的空间,为文化传播学理论之一即移民是文化传播中重要载体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例证。  本文依据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指出了“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是武术由山东传到东北的重要途径之一;阐述了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对山东武术传播的影响。  而关于当今社会应如何发挥移民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问题并没有进行研究,这将是今后研究工作需要探讨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沈阳武派太极拳史话
原文地址:沈阳武派太极拳史话作者:
沈阳&& 王善德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这是对读史与写史者的古训。"实录"就是没有水份的记录。沈阳武派太极拳史话就是本着这种求实精神记述的。愿望则不褒不贬,但实录中又不可能不寓着褒贬。所以笔者首先在此向先哲们谢罪。
在说武派太极拳传入沈阳之前得先以太极拳传人奉天说起。因为武派太极拳的传人中有一部分原先本是学其他流派太极拳的。
民国初年"翻子门"有一位姓张的,是沿街卖油的小贩,人们都呼其"油郎张"。这位"卖油郎"从小好武,拜在一位栾大师门下。旧社会戳杆子的老师,除每月收学金之外,三节两寿学生还要给老师送贺礼。习武之人都是富商大贾的公子哥儿。"穷文富武"是古之常理。所以每逢三节两寿所收的贺礼极丰。唯独这位"油郎张",虽然也想孝敬老师一份体面的礼物,无奈囊中羞涩,最多也只能敬上两瓶劳动人民日常饮用的老白干儿,所以自己也觉得面上无光。
这一年春节也和往年一样,弟子盈门,老师端坐在武圣像旁受诸弟子的叩贺。那些公子哥儿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满面春风地和老师谈天说地,只有这"油郎张"似乎性情孤僻不合群儿,自己独坐一隅。其实也并非老师势利有意冷落,而是油郎张自己觉得羞于见人。油郎张站起身来长叹一声,走到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师我告辞了。"老师说:"回去吧!过了十五照常开学。"油郎张走后弟子们也逐渐离去。老师独坐间想起了油郎张临走时长叹一声,回忆往昔觉得自己平时对他不够关怀,心中也甚感内疚。
良宵苦短,转眼间灯节已过,众弟子照常来练拳。这日傍晚拳坊中人已散尽,"油郎张"因每天要沿街叫卖总是做完生意后才来练拳,因此来的晚走的也晚。练完功还要把刀枪把子拾掇完,把场子打扫干净才走,数年如一日,这一切老师当然也看在眼里。这天老师见只有爷俩,就把油郎张叫到里屋让他坐下,老师也长叹了一声说:"你的为人师父也看在眼里,为师我是靠教场子混口饭吃。叫你同这些公子哥儿在一起混我也于心不忍……这样吧,今天没有旁人,师父把"老八手"教给你,你要注意把身法要领记住,以后就不要来了!,师父……。""油郎张"刚要说话,师父举手拦住了他:"你什么也不要说了!我只要你从今以后不要和任何师兄弟接触,回去好好地练这八手,就算是你孝敬为师了"。这八手说起也很简单,一共八下子,所以叫"八手",即:甩手打鼻梁;出手打印堂;斜身迎门肘;挑袍双上手;铁幡杆;顺手搂;外上打;双裹手。师父把这"老八手"的身法用法发力方法应敌中的变化。边教边拆,这一晚上老师教的明明白白,油郎张记得清清楚楚。有人会问一夜之间就能把翻子拳的实做功夫学会吗?诸位不要忘记油郎张已有数年的功底。今日老师所教不过如同画龙点睛,所差的只是技法的熟练程度和功夫的火候而已。这时三更已过,师父说:"孩子,回去要认真的练,功夫是练出来的,真功夫不是花拳绣腿!记住师父的话,以后就不要来了。"说着喉咙中有些哽咽,油郎张也眼含热泪恭恭敬敬地给师父磕了四个头,起来一步三回首的走了。
油郎张遵师训,自从离开师门不与任何人交往,找一偏僻处开了一块小场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二、五更的功夫又苦练了三年。只练得臂沉浑如铁,身轻灵似猿。自己觉得应当看看师父了。
这年的春节,油郎张把数年积蓄拿出一部分,买了一份比较像样的礼品去给师父拜年,并向老师讲了这几年学拳的成绩,又把"老八手"给老师演练了一遍,老师看罢点了点头说:"你可以出去替为师顶个门户了。"油郎张说:"师父!奉天有您老在……我想到北京去闯一闯见见世面。"老师听了点了点头说:"好!出去闯闯也好!但要注意,要多交朋友,少树敌。"油郎张说:"谢谢师父的教诲。"…
油郎张带上自己几年的积蓄就上了北京。在天桥设了一个"把式场子";天桥这个地方什么人物都有。自从油郎张在这"戳杆子",有"挂子门"的朋友来切磋技艺的,也有地痞混混前来找碴的。总之这油郎张,是朋友的"当朋友接待,就是来无礼取闹的也是先礼后兵……油郎张的大名也就渐渐传开了。这事儿就传到大枪刘德宽的耳中。这天大枪刘闲着无事到天桥闲溜,就想起了油郎张,顺便来到油郎张的场子上:"师傅贵姓啊?"袖郎张见说话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看样子不像是来找碴的,赶紧一抱拳说:"小可姓张,不知老人家有何见教?"大枪刘说:"小伙子你也不用客气。老朽听说张师傅有一身好功夫,能不能练上两手让老朽长一长见识?"油郎张忙说:"看起来你老一定也是一位高人,你老如不怕污了法眼,小可练完了您可要多指教。"大枪刘一听这小伙子语言十分得体,忙说:"都是挂子门的朋友,你也不必客气,我虽然比你大几岁,练把式的人都有这个癖好,听说有好功夫的,都想见识见识。"油郎张说:"你老不怕污了法眼,我可献丑了。"说着向老人一抱拳,亮开门户打了一趟"脆八翻"。练完向老人家一躬身:"求老人家多指教。"大枪刘一挑大姆指说:"好功夫!老朽今天也算开了眼界了。"两人又客气了几句,大枪刘就走了。大枪刘一走,学生们就围过来了:"师父您知道刚才这位是谁吗?"
"看我多粗心,连人家的大名都没请教。"学生们说:"那是大枪刘德宽啊!"油郎张一听是大枪刘德宽也很惊讶!……
第二天油郎张写了一张拜师的帖子,又买了几样礼物去拜"大枪刘"。门上把帖子递进去,刘德宽一看,正是自己昨天去访的人,赶紧出迎,油郎张一看大枪刘迎出,赶忙抢上两步跪下就磕头。大枪刘赶忙闪在一旁,一边搀扶一边说:"折煞老夫,快快请起,有话到屋里说。"油郎张只得站起,恭恭敬敬地随大枪刘进了客厅。大枪刘让油郎张在客位坐下,油郎张躬身而立。大枪刘说:"你坐下也好说话。"油郎张这才搬起椅子向下首挪了一挪才坐下,也未等刘德宽说话,就一拱手口称老师,把自己如何从小好武,如何家贫卖油,老师如何教的"老八手"、如何来北京,从头到尾一气说完,请老师慈悲收留在门下。刘德宽一见这个小伙子质朴诚实,又是志诚投师,就同意收他为徒。刘德宽说:"你的功夫虽然有了一定的火候,但刚劲有余,而柔劲不足,你就练太极拳吧!"
从此油郎张随大枪刘学太极拳。光阴荏苒一晃三年。油郎张出师后又回到了奉天。从此奉天城才有了太极拳。很多武林人士都跟张老师学拳。
约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初,河北清河县顾胤珂来到了奉天城,在保合堡教了几个徒弟。顾先生是清河葛显斋的学生。这葛显斋的父亲葛老太(名福来)原是练"八方锤"的,是北京城某镖局的镖师,慕李大先生即李亦畲之艺,父子二人同到李大先生处学艺,由李大先生的弟子为真大师给领的拳。
武式(派)太极拳特点,李存义与杨明漪两位先生有一句评语:"与京津练纯柔者异"。这是郝为真大师的弟子闫志高先生应李存义、杨明漪二公之邀在天津武士会表演走架与打手之时对志高先师的评价。这武式太极拳架势紧凑,发放脆快,确实与练纯柔者异。所以顾先生的大名很快就传遍了奉天城。奉天的一些武术界名流多数都在小河沿(今沈阳动物园),当时有应士久先生(吴帅府的武术副官,是铁掌李光甫的学生),安世发先生(先跟郝鸣久先生学翻子,又随李存义的弟子孙兴武学形意),高云五先生与武公衡先生,还有几位练太极拳的朋友一齐到保合堡拜访顾先生。顾胤珂把众人让到屋内,彼此作了介绍。顾胤珂一见来的都是奉天城武术界的名流,当然招待的也很热情,彼此客套了一番……应士久先生说:"奉天的武林朋友闻得顾先生的武艺超群,太极拳的技法别具一格,我们今日到此,希望顾老师能一展绝艺,让我等一饱眼福。"顾胤珂赶忙一抱拳说:"既然各位老师高看我顾某,怎敢有违诸位之盛情,顾某只好献丑了。"说罢站起身来亮开架势打了半趟武式太极拳。打到踢腿处一拍大腿说:"完了"。英十久与安世发、高云五先生鼓掌叫好。其他人也只得跟着喝彩。众人又闲谈了一会也就起身告辞了。回来的路上安世发先生说:"要说太极拳最早传人奉天是大枪刘的弟子张老师,所以练太极拳多数是张老的传人,要说练我也会一套,要论架势与气势,还得说顾先生的玩艺儿好!"武公衡心中不服:"你看谁的都好,打的绉绉巴巴的(意思是不舒展),我没看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安世发先生说:"你小子别不服气,明天你可以试一试便知高低了"。安先生为何如此不客气,因为武公衡的老师廖先生是安世发的师哥,安先生年龄虽小却是武公衡的小师叔。
第二天这老几位又到了保合堡。武公衡昨日受到安先生的抢白,本就憋着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所以提出要听一听顾老师的劲。按武术界的规矩,要和前辈摸手得说:"请你老给我领一领手。"说要听一听劲,不但不恭,也暗含着不服气的意思。顾胤珂脸上就有些不满,又不便发作。当时顾先生的学生学的时间都不长,只有吴海清学的时间长一些,也有些功夫。顾与吴二人是姐夫与郎舅的关系,当然对武公衡的态度也很不满。站起来说:"既然武朋友要听听劲,我来陪您走几趟。"这武公衡既练过八极、劈挂,又经常与练形意、八卦、太极拳的拳友互相切磋。无论是拳法造诣还是身体素质都比吴海清强的多。两人一交手,未经两个回合,被武公衡一掌劈了个跟头。武术界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打了孩子娘出来。顾胤珂的修养再好,此时也挂不住劲了。说:"喝!你的功夫不错呀!我来领教领教你的功夫。"这位顾先生为人耿直,又好打个抱不平,所以在清河县有个外号叫"顾半吊子"(后来因其只打半趟拳,沈阳人称其为顾半套)。这位武公衡也是直率的脾气。两个人一梗一直,遇到一起,用不着客气就动起手来。武公衡左手一幌,右手对着顾胤珂的胸膛就是一掌。顾先生说:"来的好!"说着用右手腕一拨武公衡的右小臂,肩一沉,武公衡觉得胳膊上有一股压力,压的上身前倾,身子忙向后坐,手向上挑,要挑开对方手臂。手没挑开,顾先生的右掌已经落在武公衡的胸膛上。按一般的规律,这一掌应把人打倒,奇怪的是人不但没倒,而是双足离地,人已腾空而起,飞出了门外。
高云五在一旁看出一点门道:"顾老师这一招揽扎衣的按劲太妙了,能不能让我也享受享受,"顾胤珂一听高云武说话虽有些诙谐,话说的总还算得体,哈哈一笑说:"你看我这两只面面糊糊的手,像个练功夫的吗?有何妙处可言"。高云武一抱拳笑着说:"看你老放人,轻飘飘的就飞出去老远,埃你老打也是一种享受,要不品尝一下那才真是一生的遗憾!不过请你千万要手下留情。"顾先生说:"不用客气,你就进招吧。"这高云五比武公衡"鬼"的多,见识也广,在奉天城武术界中被誉为"把式眼"。所谓把式眼就是对武术的见识博大精深,一看便知你的功夫高低。武公衡与顾胤珂一交手他便注意观察。他见武公衡被顾胤珂粘住了右臂,借力一搓便飞出门外。高云五自己认为已把顾胤珂的招法看的一清二楚,自己琢磨,如果当顾胤珂搓打之时,右手翻腕刁其手腕,左手一拨其右肘不是就化开了吗。其实高云五想的也有道理。在太极拳这是以捋破按之法,在形意拳则是鹰提把。高云五心中打好了腹稿,自己认为不会像武公衡那样跌到门外去。因此也和武公衡一样:左手在顾胤珂的面前一晃,右手对准顾先生当胸一掌。顾胤珂果然也和接武公衡一样,右手一挑、一拨、一沉、一搓、四个劲似乎有先有后,又似乎是没有先后混而为一,高云五赶紧右手翻腕刁顾先生右腕,左手捉住顾先生的右肘双手一捋。这一捋只觉得毫不费力。原来顾先生顺捋劲右脚一上步,"脚踏中门",口中喝的一声,只见高云五从顾先生的身体右侧,也是双脚离地跌出老远,不过不是门外而是墙上。高云五后背贴在墙上,双足落地,稳稳当当的站在那里。高云五双手抱拳:"顾老师这一招肘打果然高明,佩服佩服!"顾胤珂也一抱拳说:"承让!承让!"这时武公衡也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刚才挨打时是糊里糊涂挨的,此时也认为顾先生的拳法的确高明。武公衡是个快人,既然对顾先生已经心服口服,就要拜顾先生为师。顾先生忙说:"不中!不中!我怎么能教得了你呀!再说你是廖老师的高徒,也没有抢别人学生的道理呀!"武公衡见拜人家为师,人家都不收,很尴尬古高云五见此情景,忙把话题岔开:"不怪古人说:'见了高人,不可失之交臂',虽然挨了顾老师一肘,今天才算见到了真正的太极拳。"顾先生说:"各位见笑了。"又闲谈了一会,大家这才告辞。
顾先生当时是卖馒头的,第二天早晨背着馒头箱子一出门,见门外跪着一人,一看是武公衡,心中不免一动。原来武公衡要拜师,被顾先生拒之门外,回到家中越想越不是滋味。又一想这样的高人哪里去找,怎么能碰个钉子就算了呢?想起了程门立雪的故事又增加了信心。第二天大清早,就到顾先生的门前,也不叫门,就跪在门外了。顾胤珂明明看见武公衡跪在那里,却装着没看清楚:"哎哟!武师傅大早晨的蹲在这等谁呀!"话中虽有几分玩笑的味道,但武公衡听了却仍挚诚的说:"弟子愚顽,昨天冒犯了师父,今早特来请罪,望师父慈悲,开方便之门收留弟子!"顾先生虽与他接触只有两天,觉得这武公衡为人诚实好学,心地也光明,一切举动行为毫不掩饰,固此对他并无恶感。见武公衡跪在那里语言悲切,赶紧放下馒头箱子双手搀扶:"快快请起,有话站起来说。"武公衡却执拗的说:"师父不收留弟子,弟子不敢起来。"顾胤珂深受感动:"我答应你,快快起来。"武公衡这才咚咚咚咚磕了几个头爬起身来。从此武公衡每天跟顾先生学拳。
高云五和安世发两位先生虽然没像武公衡那样心诚拜师,但对顾先生的功夫却也佩服的五体投地。在小河沿经常谈及顾先生的功夫。这话儿就传到巩天民的耳中。巩天民本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当时任"志诚银行"的行长(总经理)。巩天民既然是我党的地工人员,又不是资本家,为何当上了志诚银行的总经理了原来奉天城在商业这一行中有三大帮,即河北、山东、山西帮。山西帮多数是开金店和钱庄的(私人银行),主要是兑换金银。日寇侵占了东北,成立了伪满州国,发行了满州币,金银不许流通了,固此钱庄都倒闭了。山西帮的财团聚在一起,一研究,决定凑股份开一个银行,这些财主们都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就捧出巩天民来。巩天民为了给地下党筹措活动经费,就担当了志诚银行的行长(巩天民解放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大区撤消后任辽宁省副省长)。巩天民也是个武术爱好者,一听奉夭城来了一位高人,坐上"黑老虎"(黑色轿车)就去了保合堡,并把顾先生接到家中,两人谈的很投缘,由巩天民出资本,顾胤珂在南关开了一个饭店,白天营业晚上教拳,教的主要是几个官商。原来在保合堡教的学生一来路远,再者顾先生白天营业也教不了那么多人,因此才推荐霍孟魁先生来到奉天。
高云五虽然没像武公衡那样磕头拜师,但也跟顾先生学拳。高云五是个家财巨富的公子哥儿,所以有个外号叫"高秧子"。高云五开了个粮栈,自己懒得经营,就委托顾胤珂经营。从此顾胤珂发了点小财,在家乡买了几十亩土地,就回清河老家做农家翁去了。
霍梦魁来到奉天城,在大北关火神庙设馆教拳。霍先生原先也是跟葛显斋学的拳,后来又经葛显斋介绍拜在李二先生(即李启轩)之孙李福荫先生门下,所以架势比顾先生规范,再者顾先生只会半套。霍先生一设场子,保合堡的、城内的、小河沿的太极拳爱好者慕名而来,都拜在霍先生门下。有很多练长拳的也改学太极拳了,一时之间弟子盈门。
当时奉天的"挂子门"有几大家:东北三老所传的"翻子门";总站天桥北,关帝庙洪占春传的"鸳鸯门";北市场"四海升平"辛健候所传的"形意门";皇姑屯王庆斋传的"螳螂门"。另外还有奉天十义,就是十位拳师义结金兰,在伪满州国末期是奉天挂子门的一股势力。现在记得的有北市振远堂的刘宝瑞,北市关帝庙的张鹤久、西关回回营的白岐山和周耀武等(其他几位的姓名忘了)。顾先生在奉天时的名声虽大,但并未设馆课徒,因此对"挂子门"的影响并不太大,而霍梦魁先生则是设馆授徒,对挂子门的震动就大了。这个消息就传到"奉天十义"的耳中。按武术界的规矩,如在奉天戳杆子,最起码也得在开馆之日请几位挂子门的朋友捧捧场。霍先生的功夫虽然很好,但对这些江湖规矩却知之甚少,因此与奉天挂子门并无交往。
这奉天十义老哥几个这天凑在一起,就谈起了霍梦魁在火神庙设馆授徒的事。习武的人从古至今都是"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老几位就要和霍先生交个朋友,一商量决定由张鹤久先生出面请霍先生。
这天张鹤久坐马车到北关火神庙拜访霍梦魁,并邀请霍先生到关帝庙做客。霍先生当然要回拜。霍先生到关帝庙受到了张鹤久的热情招待。此后张鹤久经常请霍先生。经过交流切磋,霍先生觉得"马工枚速",法门不一。后来张鹤久来邀,均被霍先生借故谢辞了。十义士本欲亲近,奈霍先生并非善于交际之人,也就难怪其归咎了。后来张鹤久似乎是无意间闲聊,将霍梦魁之事与辛健候谈及。当时辛建候在日本宪兵队当差,势力很大,因此"四海升平"的弟子盈门,在奉天武林之中,属于被敬而远之的人物。张鹤久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辛健候虽然有些霸气,但却有"阿瞒之癖"——爱将。譬如辛健候的功夫就是慕张正一之艺将其请至家中供养学得的。张正一因吸毒落得衣食无着,辛健候将其接至家中,不但供养衣食而且供其吸毒。因此张正一将一身技艺传于辛健候。
辛健候听了张鹤久之言,生了"惺惺惜惺惺"之心,命几个弟子到火神庙观其究竟。弟子们将亲见如实而言,这才引起辛健候派弟子持帖相请霍梦魁的事。霍先生通过和张鹤久交往,觉得艺境不同,相交乏味,故懒于周旋,本不想赴邀。弟子中有知辛健候之为人者劝霍先生:"彼既下帖相请,老师还是去的好。因此霍先生才去赴约。经过几次相邀之后便提出切磋技艺。辛健候身体魁伟,霍先生也只能算是中等身材。辛健候又非等闲之辈,几经较量不相上下。一次辛健候捉住霍先生的双臂极力下按,一般而论,以辛健候的体质按也能把霍先生按趴下。岂知霍先生避实就虚,大臂将对方的双手外旋后引,双手棚在辛健候的腋下,将对手擎起(这一招在为真大师的谱中叫退步顺势双分手)。辛健候便觉得上身前倾身已失重,霍先生就势转身,用了一个"翻身撇身捶",将辛健候从肩背之上摔了出去,霍先生灵机一动,借势自己也倒在地上……霍先生回到火神庙与弟子们说:"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接着就把打倒辛健候的事讲了一遍。有的弟子说:"师父你老怎么能得罪他呢!他在日本宾兵队混事无论给您按个什么罪名你老也受不了,要是给您带上一顶红帽那还了得。"霍先生一想沈阳不能呆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因此霍先生回了清河县。
霍先生第二次来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弟子们想把霍先生再请回来,于是由巩天民、李荃英等给霍先生去信,霍先生由于上次来奉天的经验,所以极力推荐闫志高先生,沈阳方面一研究决定将两位老先生一齐请到了沈阳。
闫志高先生不但武艺超群,理法也讲得透彻,何况又有省府要员巩天民和车向忱的支持,一时门庭之盛空前绝后。不但太极拳爱好者拜在门下,有很多其他门户的知名之士也改弦易辙纷纷投其门下。
譬如敝恩师陈明洁先生,原是练戴家形意的,徐国栋、侯金海是练劈挂的,三侠一剑的傅剑飞是练八卦的,周元声是练通背的,赵润生、关百先是练翻子的,还有很多练长拳的、摔跤的,还有一部分是练其他门派太极拳的,都拜闫霍二公为师。闫霍二公开始设馆于沈河区军署前胡同四号,门前挂有太极拳研究的匾额。很多武林朋友拜访切磋,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九五四年召开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闫、霍二公与众弟子参赛,获得名次的便有数十人之多。参加比赛的有:陈明洁、孟昭然、侯金海、赵润生、关百先、林秀山、刘锡珊、王铭成、程继德、杨旭东、王先正、赵秉言、刘弼宸、井栋国、张文忠、曹守谦、周元声等,还有一部分忘记名字的。闫志高与陈明洁二位先生做了拳械表演,霍梦魁与祁春生二位先生做了推手表演。闫,霍二公一时间名震沈阳武林。
三年自然灾害拳业不振,志高先生于还乡途中在天津不幸遇车祸,在天津铁路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
志高先师走后,部分弟子深感技艺末果,每日傍晚到陈明洁先生家中继续深造。七、八十年代沈阳著名的武派太极拳名家,多数是由师兄陈明洁先生领手带出来的,如卜荣生、侯金海、刘常春、赵润生、杨润田、张素贤、刻字王、梁怀珠等都是闫师祖逝世后又随敝恩师练了五、六年之久,因此都称敝恩师为陈先生。
沈阳武派太极拳流传湖南:一九八七年笔者有幸出席了"全国首届武术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不过借此机会拜访吴图南先生。原因得以顾胤珂的弟子包老道说起。(包老道之名是因常年着一百纳道袍而得名。)
包老道五十年代曾经到北京拜访吴图南,两人曾经互相探讨并曾交手切磋过技艺。名人切磋往往是彼此听听劲而已……吴先生说包老道太硬,包先生说吴先生太软……彼此之间不过一笑了之。
包先生回到沈阳后谈到吴图南先生时赞美其"柔若无骨"。五十年代初笔者曾在沈阳后勤部工作,曾有幸拜访过胡星斋先生。在七、八十年代也曾与几位练纯柔的武友"摸过手"。这些朋友化不开我的"揽扎衣",说我的劲太大,听后也是一笑了之。
我不反对松柔。但我反对纯柔。因此在《武魂》与(中国太极拳)曾与张义敬老师探讨过。也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已。
因此想借"研讨会"之机拜访吴图南先生。当在会上见到吴先生时,才意识到人生如"白驹过隙"、吴先生已经百余岁了。包、吴二公相会是三十余年前的事,自己却以为是昨天,思至此哑然失笑。来时的豪气顿然消逝。古人云:"山河好改,秉性难移"。吉林武协某公师徒与会的论文是《技击不属于武术》。当然任何一种论点都有赞同者。认为技击的关键是力与速度。江南有一位与会的朋友就是主张"一力降十会"者。很多人与他掰腕子都掰不过他。我说:"我是左撇子,右手没劲,咱俩来试一试。"说着我直着胳膊伸给他。他说:"你怎么直着胳膊掰?"我说:"不用客气,请用劲好了"。他认为我藐视他,抓住我的手就猛掰。他弯着胳膊掰不动我的直胳膊,当然很尴尬。他又猛一用力,自己的脚跟就离地了。在他足跟离地刹那时,我轻轻一用力就掰过来了。(寄去的照片中研讨会那张就是说掰手时,记者肖维嘉给照的)通过这件事便一部分人相信了"四两拨千斤"。晚饭后一位练南拳的小友说:"王老师,中午听您说手很受教育,但不知在散手中如何用呢?"我说:"研讨会嘛!可以研讨、研讨!请随便出手试一试。"那小伙子说好、你老请注意!说着一招中平拳。我身体根本没动,仅用左小臂一压来拳,大臂一合,他的身体便向前跌来,我的臂一松一沉又向前一搓,他便向后跌出,我伸手赶紧把他带回来。他问:"王老师这是什么劲?"我说:"你自己一会儿向前一会向后,我只是扶你一把而已。"他说:"你老真会开玩笑。请你老好好讲讲"。我说:"这就是武式太极拳的'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你要不先出手打我,我是什么办法也没有的"。他说:"我也见过一些练太极拳的和您的劲可不一样,你老退休后应该到江南传一传……"。
这次研讨会是乘兴而来,虽未向吴图南先生求教,总算没有败兴而归,因为认识许多忘年交的小友。如郑州练赵堡拳的薛纪峰、平顶山禅门太极拳的会长李远奇,安阳的马爱民、浏阳腿拳道的刘兴。风翔的寸光明、还有上海的恽银森、还有佳木斯武协的两位小师侄(名字忘了的还有很多)。
这次参加全国首届武术研讨会引起了我下江南的兴趣。一九八九年我满六十岁,应株洲弟子李兆飞之邀,经恩师首肯我南下湖南教拳。在株洲六年为武派太极拳留下湖南一支,入室弟子有李兆飞、夏国良、唐以林、蒋解成、王水堂、张翔、陈支援等,名义弟子数人,在六O一厂老年大学授课学员近百人,并在回沈阳前,帮助他们组织了武派太极拳研究会。湖南人热爱武术,所以湖南弟子在我回沈的数年之间仍能常在一起研究,有的弟子已教学员。
为发扬光大武派太极拳,一九八九年成立了沈阳武派太极拳研究会。首位会长由陈明洁先生出任。笔者为研究会理论研究组成员。敝恩师陈明洁先生逝世后已换两任,现任会长为敝师弟肖家平。家平师弟八三年首次参加推手大赛获亚军。九一年在泰安的全国武术交流大会获成年组优秀奖。
家平师弟于八三年赛后便在西丰县办武校,培养的学员从九一一年开始在各届的市、省、国家级散手、推手、拳械比赛中获冠、亚军者不胜枚举,一九九一年冠亚军有六十五公斤王洪军、八十五公斤梁兆文、五十六公斤李秀化。
九三年、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九八年市、省、国家级太极拳械推手、散手赛中获冠亚军者有菊远剑、杨丹、关娜、方志贤、佟海、王书成、郑智会、梁兆文等。
肖家平现除办校外,任省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裁判,国家散手教练,武术六段。
十九岁的女弟子杨丹,现任湛江某武校教练,九六年48公斤级全国推手冠军。
家平师弟继承发展了武派太极拳,将太极推手与散手揉为一体,培训出数名推手与散手冠军,在全国与省市的散手赛中开创了太极拳学子参加散手赛之先河,打破了太极拳不能参加散手赛的偏见,为武派太极拳谱写了新的篇章。(王善德弟子姜守宝整理)(收于《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旭日东升武术体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