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游县民间武术馆

寻找散落在莆仙民间的武林传说_印象莆仙-爱微帮
&& &&& 寻找散落在莆仙民间的武林传说
《寻找散落在莆仙民间的武林传说》——仙游县武术协会成立暨演武大会  “全国武术之乡”仙游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福建古代第一批八名进士都出于该县,曾经“科甲冠八闽”。其实,仙游历代都是文武并进,就连九座寺僧人也是“文武同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出自该县。从古至今,仙游尚武之风绵续不断,精英辈出,不乏为国捐躯英雄,源远流长。  1月24号,在仙游宾馆召开“仙游县武术协会成立大会暨演武大会”。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仙游,全民健身走风靡,习武之风盛行,但一直没有武术协会。所以武术协会成立成为万众期待,此次协会共吸收会员100多人,选出理事27人,常务理事10人。仙游县武术协会的成立,将本着“以武会友、和谐发展、交流进步、强身健体、弘扬武术精神,服务全民健身”的宗旨,将雇请仙游老拳师当顾问,传承保护好仙游民间武术,积极引导武术学习与交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为繁荣发展我县体育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筹备期间,仙游武术协会新任会长林宗杰师傅,还遍寻拜访了各位隐居在民间的老拳师。他们许多当年都是威震八闽大地的武林高手,为仙游武术事业做出贡献。林宗杰会长的太极拳启蒙老师王长生,及大济食鹤拳传承人庄良海南少林子午罗汉门的传承人,榜头杨开鉴老拳师榜头杨开鉴老拳师当年的风采度尾镇食鹤拳传承人,余玉林。余老今年已经91岁高龄。(以上资料转自林宗杰师傅)【相关资料】:  仙游位处闽中,多丘陵地带,山险林密,猛兽出没无常,先民们尤其重视练就防身御敌本领,日渐形成尚武之风。   仙游县民间武艺有源自寺院僧人之说。《仙游县文史资料》载,隋唐间就有九座寺等十多处寺院僧人习武。在深山峻岭乱世之际,常有匪人出没,出家人也须练武防身。据说当时九座寺有一老僧,以指劈猛虎,令其颅裂骨碎而毙命。该寺位于仙游县境西北,地处仙(游)、德(化)、永(泰)三县交界凤顶村。唐开成二年(837年)智广上人(即正觉禅师)入嵩山少林寺“受持戒法”,十余年后南返,于咸通六年(865年)倡建该寺。   九座寺享有“南少林”之誉,僧人遵“文武同修”祖训,在寺西北十八股头及南麓“贼营”长年传授少林武功。相传清兵曾出动二百余兵勇杀至,欲诛僧毁寺。因事发突然,数名寺僧与其周旋,且战且退至寺西无尘塔(正觉禅师舍利塔)内对峙,一小沙弥急上“贼营”和十八股头搬救兵。午后二路南少林武僧至,在塔南山埔展开殊死恶斗,杀得清兵死伤过百,余者皆弃甲逃遁。因当时血流满埔,此地便一直称为“血埔”。如今寺周大量石雕石刻,民间传说,历史文献资料,都指向九座寺与武术不可分割渊源关系。   我国武科始设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武状元即是仙游人薛奕,系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第一个武状元。仙游历代武科高中红榜的还有:宋代武进士六名,其中武状元二名。明代武进士三名,其中榜眼一名;武举人十三名。清代武进士一名,武举人五十四名。薛奕字世显,今枫亭镇人,熙宁九年(1076年)以贡士上京应试,次年经武科殿试名列第一,后在抗辽防御战中,为国捐躯于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另一名武状元叶顗,系南宋宰相叶颙胞兄,今大济镇古濑府人,出生书香门第。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和叶颙参加省试,同中文科举人。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举办武艺谋略科考,选取军事人才,叶顗一举夺得武状元,绶承节郎、京城东北防御官。不久金兵大举南犯,直迫汴京城下。他力保京城,奋勇抗击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宋代仙游还有二位民族英雄。林师益,今龙华镇象运人,北宋名臣林豫之子。靖康元年(1120年)秋,金兵分东西二路南犯。他奉命守御汴京附近郑州原武(今河南原县),他指挥若定,一举击溃敌寇,大获全胜。后京城吃紧,朝廷急诏其率部增援,至封坵与金兵遭遇激战,又将其击败。第二天,金军以绝对优势包围,他率部英勇抵抗,终因孤军无援殉难。陈吉老,字子州。今榜头镇人。少年便熟读《春秋》,精研《孙子兵法》。南宋绍兴初年,高宗命其为汀州别驾、东京提刑,为主战派中坚人物,曾率宋军在淮河流域,收复宿州、亳州、徐州、海州等大片失地,为抗金卫国立下赫赫战功。   仙游人民素有强烈国家、民族观念,加上受英烈精神感染,尚武之风浓厚,造就众多不畏强暴、富有反抗精神和民族正义感的社会群体与志士。元至正十四年(1374年),他们在今龙华镇龙华寺,杀死残暴异族县令达鲁花赤·倒刺沙。更值一提的是明代义士魏昇,今龙华镇金沙村人。他少年便练就击剑、驰槊、撅弓、投砾等技,十六岁时一日连射毙三虎,系抗倭卫民英雄。明成化年间(年),他带领“魏家军”三次在莆田沿海击溃倭寇猖狂进犯,还在莆田广业里除灭长期作恶野僧乌七三。《仙游县志》载:“昇以一布衣,系兴(化)、泉(州)安危三十年。大小二十余战,所向披靡”,遗有《金沙武略》一书传世。又据《中国名人大辞典》载:“柯一鲲,明代仙游县人,诸生。嘉靖年间(年)寇乱,一鲲率乡兵应募,屡破贼。与兄一鲸俱战死”。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二月,倭寇集结二万余众大举进犯仙游县城。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坚守五十多日,直至戚继光雄师赶到,内外夹攻全歼倭寇。   延至民国时期,仙游各地民间都有自己绝技,如大运的滚牌、傅围的棍棒、榜头的双锏、大济的单鎚、黄华的矛刺、盖尾的扁担拳等;还有民间盛行的飞、鸣、宿、食的鹤拳、猴拳、龙虎拳、铁砂拳、佛祖拳、绵竹拳、一枝香、二郎拳、紫门罗汉拳、少林南拳、苦竹拳和金城教、血坪教、色哥教等教派拳种,难怪福建武术界前辈,都称赞仙游县南少林拳种保存最完整。传至现代,赖店镇有彭洪赞为代表的筋筑拳、郑启明为代表的食拳;度尾镇有余玉林为代表的食鹤拳、张兆和及张国云为代表的南少林铁砂拳,城东有何金明为代表的太祖拳;还有郑锦贤为代表的佛祖拳和以陈宗德为代表的二郎拳。特别是榜头镇杨开鉴的祖传子门罗汉拳,一家六口个个习拳,都有建树,被誉为“农民武术之家”的光荣称号。   而有“冠军摇篮”之称的“仙游县少年体校武术班”,则为该县的武术发展作出大贡献。该校创建几十年来,已培养出高楚兰、宋少华、黄莉华、陈丽娥、毛丽华、郭建仙、余丹丹、郑雪华、黄燕慧、陈俊杰、林莺、林凡、林霞等新老捧金夺银队员。更有“南拳女王”王慧玲,15岁即获“武英级”称号,1994年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武术比赛,一鼓作气,横扫敌手,夺得女子南拳冠军。此后又杀出“少林小子”陈帅,7岁进武术班,13岁入选福建省武术队。1993年获全国少年“武士杯”男子甲组南拳冠军;还随中国少儿艺术团出访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等国,以娴熟拳技倾倒老外;今年还代表国家队参加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该武术班曾两次被莆田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并被命名为省武术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古老仙游武风长传,发扬光大,1996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热门平台推荐:《印象莆仙》微信号:okptxy莆仙的城市印象、乡土视觉、热门拍摄、旧影新光、周边游景点等。联系或建议,请加私人微信:38148↓↓↓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回顾”
点击展开全文
莆田、仙游的最新本地资讯!莆仙城市印象、乡土视觉、热门拍摄、旧影新光、周边游景点、莆田话视频等等。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无标题文档
永春白鹤拳 
《桃源新拳术药方》拳谱
《桃源新拳术药方》中两名永春拳武师对练的动作姿势与李小龙他们的动作姿势极其相近。
当代永春拳武师对练
叶问与李小龙在进行黏手练习
永春白鹤拳在弘扬
【永春白鹤拳赋】
北有武当,南有永春;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白鹤舞姿,少林拳法;强身健体,卫国保家;独步武林内家拳,蜚声中外世人夸;中国武坛瑰宝,南拳武术奇葩!
拳术功夫者,国术之谓也。南派少林五祖拳: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四罗汉,五白鹤。永春白鹤拳,威震南天大门派,盛名远播海内外。古邑桃源,水秀山清;五里名镇,荟萃群英;白鹤神拳,应运降生!
清初民间讲故事,鹤仙教拳演传奇:祖师女侠方七娘,福宁方公独生女。聪明俏丽,好学武艺;婚姻失意,白练为尼;拜师鹤仙,首创绝技。教传曾四,喜结连理;逃难避灾,返乡永邑。起居后庙辜厝,演练金峰观音亭;授门徒曾武馆,培育二十八英俊。曾四爷、白戒叔,永春名师分前后;前五虎、后五虎,武功出众称杰作!
仿生象形白鹤脚,鹤舞长空展英豪。练武健身功效大,攻防技击价值高;内涵朴实而丰富,拳理辩证又精妙。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称以雅。三盘上中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法。白鹤亮翅,十三步摇;七步三战,十三太保;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武术之乡,习武成风;五祖独尊,白鹤称雄;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四海薪传,寰宇威扬!俊英郑礼,拜师七娘;精勤不懈,深得秘传;名扬闽南,云游闽赣;以武会友,博采众长。一代拳师出大羽,行侠仗义任逍遥;东岳少林打擂台,江西空手拔牛角;南安山岭多险恶,单枝点穴显威力;永春南洋众侨亲,安然无恙归故里!
霞陵武生,林俊万青;永春豪侠,白鹤名师。秉承家学,苦练如痴;武艺高强,名赫一时。聚义金峰万春寨,操练魁星山门岩。德化起兵,威震八闽;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开仓济贫。侠之大者,救世安民;天国烈王,永垂英名!
全国首届,南京国考;永春组团,十人报到;均合标准,技艺高超。潘氏世讽,金奖夺标;林氏宝山,擂台英豪;潘氏孝德,壮士名高;国术俊选,世人称好!威武凯旋歌壮举,光前裕后谱新篇。翁公祠国术馆,广招生徒授鹤拳;永春老牌武馆,伟烈丰功史册传!
白鹤大师级,闽南国术团;巡演星马,献艺传技;弘扬国粹,为国争誉。南侨领袖陈嘉庚,合影留念赠对联。历史意义重大,现实影响深远;开创海外武术文化交流之先河,堪称中国民间首次外访武术团!
潘老孝德,一代宗师;白鹤圣手,国考壮士;医牛斗虎,悬壶济世。杏林春晓传佳话,古法奇方显国光!大羽侠裔,郑老文存;心得独到,功力高深;闽省武术大赛,双获一等嘉奖;整编《永春白鹤拳》,劳苦功高世颂扬!
鹤道大师苏瀛汉,武术名家誉中外;首届世界武术节,武艺超群夺金牌!国际鹤法会,国际武博会;率团外访,载誉凯归;弘扬中华武术,展示鹤拳武威!
盛行于世白鹤拳,历经沧桑三百年。北上南下,内传外行;开宗垂统,情结祖庭;寻根谒祖,归宗联谊;络绎不绝,氛围浓郁。于是乎,桃源白鹤任娉婷,天下武林多奇迹!
二谱功夫二步七,永春处处学鹤拳;后传闽粤飞海峡,再往南洋日美传。白鹤奋翮至省垣,衍派福州白鹤拳;拳理技法自成体,五家风格尽超凡。
五枚师太,艺传严氏三娘;鹤翔粤海,舞起咏春新拳;衍于梁赞盛叶问,名家辈出仰佛山;香港影星李小龙,截拳道起咏春拳;咏春拳源永春县,同出一家白鹤拳。
日本东恩纳宽量,冲绳首引白鹤拳;空手道即空手拳,空手拳起永春拳。东瀛金城昭夫,永春寻根探源;《空手道传真录》,第二故乡白鹤拳。嗟乎!蓝天精灵,功莫大焉!情莫深矣!武之圣者,和平大使,东方神拳。正如骚客诗所赞:白鹤飞四方,名声四海扬;代代出高手,桃源水流长!
泉院七娘白鹤拳,闽南传统文化之精华!奇矣哉!永春一县七武馆,桃源大羽翁公祠;喜看怡云飞白鹳,孝德鹤拳舞南狮。伟矣哉!博大精深焕新颜,发扬光大在南安;独具一格鹤拳道,全民健身赞黄先。壮矣哉!侨乡古镇,盛名远扬;鹤拳史馆,威武亮相;传承历史,展现荣光;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白鹤凌空,朝气蓬勃鼓雄风。何其乐矣!五里街,蓬壶镇,学练之风最兴隆;大羽村,观山村,鹤拳文化正飘红!何其美矣!央视报道,登堂入室进课堂;侨中校本,崇德习武上操场。何其威矣!电影武侠片,《永春白鹤拳》;永春大侠震天下,白鹤神功名世间!
噫吁兮!神矣妙哉!大鹏山下观鹤舞,百丈岩畔闻鹤鸣。白云流水绿树,拳风步影身形。气势锐不可挡,动作栩栩如生;寸劲节力冠武林,凤眼柳叶显威灵!噫吁兮!幸甚至哉!欣逢盛世,国运昌隆;白鹤展翅,搏击长空;清丽飘逸,南国英雄;威震四海,啸傲苍穹!
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初探)
永春白鹤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圃中的一朵奇葩,该拳系由清代杰出女性方七娘所创立。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后,已繁衍成众多的分支流派。关于永春白鹤拳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武术考史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急待梳理。因此我们在1985年福建省武术挖整组所挖整的成果上,尝试着以永春白鹤拳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序,从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碑、传、记及各种文物史料,沿历史长河上下推研、排查,初次对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展开探索性研究。
一、永春白鹤拳发展的雏形时期
永春白鹤拳是中国南派武术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个主要拳种。在其脱胎成形之前,构成永春白鹤拳的武技基因、风格基因、养生基因三大主要成份都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永春白鹤拳的传统组成部分。我们不妨先从这三大基因入手,进入方七娘创立“白鹤拳”的时代,沿历史长河的足迹回首找寻推动永春白鹤拳成形的各位先贤。
构成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DD攻防动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
追溯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历史,可推演至明朝中叶年间,(即公元1500年左右)《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记曰:“永人尚技击”,据此可见,在明朝中叶年间永春已是武风极盛之地。《明史》的记载,充分地证明了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构成的年代为明朝中叶年间,因此我们将明朝中叶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的方七娘时代称为永春白鹤拳的雏形时期。这一时期,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已风靡八闽大地,永春一地更是盛行。当时的颜起诞、郑明皆为名著当时的南少林拳师。其所传承的南少林拳械技法在永春从学者甚多;方七娘自幼随父方仲公习武,其所传承的亦是南少林拳法;随着颜起诞、郑明先后与方七娘比武,败于方七娘之手;其门下弟子曾四、郑礼等人皆先后师从方七娘,致使永春白鹤拳至今仍然保留着“猛虎擒猪”、“猛虎出涧”、“螳螂照日”、“金刀出鞘”、“利刀削竹”、“大门”、“小门”、“天关”、“地扫”、“进步刺杀”等大部分唐、宋已成体系的南少林拳械技法。故构成永春白鹤拳武技基因DD攻防动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体系又经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CFT [鹤拳道]。
构成永春白鹤拳风格基因的是南派武学基石DD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
李小龙与白鹤拳的关系中国武术自奴隶社会产生后,经过漫长的历程,直至明朝中叶年间才逐渐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在明朝中叶以前,武术是以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的。据俞大猷《正气堂集》中的《新建十方禅院碑》记载:1561年,俞大猷奉命南征之时,曾取道嵩山少林寺,挑选宗擎、普从两位和尚随其南征,于南征途中,将《剑经》传给这两位和尚,三年后宗擎、普从返回嵩山,《剑经》也因此传入北少林成为南北少林武术交融的桥梁。《剑经》的问世,在理论上对这种军阵格杀技术为主体风格的拳械作了较为完整细致的总结,提出了“刚于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理论;又提出了“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歇,遍身着力”。的观点;奠定了南派武学的“缓攻型”技击理论原则。因此明朝中叶以来,所发展演变的南少林拳法大多遵循《剑经》这种以勒马步为主的南派桩马风格。
永春白鹤拳的发劲原理系方七娘取白鹤“震翅弹抖”之劲与南少林桩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应之力而别于其他南少林拳法。这一发劲特征遵循了《剑经》“刚于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理论;延续南少林拳系以勒马步为主的南派桩马风格;就连目前永春一带所传承的棍法、钯法,其风格更是与《剑经》如出一辙,故永春白鹤拳的风格基因源自《剑经》。
构成永春白鹤拳养生基因的是吸取白鹤“凝神调息”之法。
“山无气必绝,水无气必浮,人无气必死,气力不足,英雄何在”!因此历代拳家均十分重视内气的修行。白鹤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飞禽,其静神态安闲,凝神调息,养精蓄锐;其动则有如雷霆震怒,霹雳蹬氰之势。当年方七娘就是吸取白鹤这种“凝神调息”之法,在《周易》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调息固气和导引吐纳之法,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基因。正如永春白鹤拳古拳谱……《白鹤仙师真言》所述,“子者夜也、属阴,午者日也、属阳,子午之力乃阴阳之力,阴阳互转、乾坤定位,阴阳若动、则子午如神、分辩左右。阴阳若静、则守正子午、以安身为要、待机而动。学者少年健身,壮年养性,能守斯理,著意参求,老年延寿,无虚此法”。一样。永春白鹤拳以其独特的调息固气和导引吐纳,加强身体内部宗气之运行,蓄劲于丹田,催附身体外部手足溶于拳法套路中反复操练成为永春白鹤拳的一大特色。加上历代永春白鹤拳师高寿的史实,充分地证明了永春白鹤拳是一门健身价值较高的拳术。
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为清康熙初年。
原方七娘授武之地综合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考证材料,方七娘乃明末清初福宁府北门外少林拳师方尚(方尚、字以游,号掌光居士,人称方掌公或方种公)之女。其自幼随父方掌公习练南少林拳法,后取白鹤震翅弹抖之劲与南少林桩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应之力而别于其他南少林拳法。永春人颜起诞与其徒曾四(清代名将林兴珠的随从)行拳棒至福宁府与方七娘比武,败于七娘之手,曾四随七娘习武,后结为夫妻。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于西门外之后庙(即金峰殿)、辜|一带开馆授徒。永春大羽人郑明不服方七娘,与其比武,败于七娘之手,临终前遗言命其子郑礼师从方七娘。方、曾二师于永春共传授郑礼、林淮、姚虎等二十四英俊。(方尚、方七娘、曾四、郑明、郑礼等人详见《永春县志》……方技传、人物志及《永春鹏翔郑氏族谱》)通过族谱中对上述先贤的年代记载,我们推断出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为康熙初年。结合促以永春白鹤拳成形的三大基因的梳理,我们在得出用于鉴别永春白鹤拳依据的同时,梳理出了永春白鹤拳传承脉络的源头。
二、永春白鹤拳发展的成形时期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通常是服务于军事,直接用于战争,武术也因此在战争中得到成长。纵观中国众多武术门派的发展历程,几乎都与战争相伴相随,凡服务于当代统治阶级的、则建碑立传、名垂青史,凡与当代统治阶级对抗的、则以匪论处、将其剿灭。我们不妨从明末清初福建的几场战事入手,进入永春白鹤拳发展的成形时期,沿着方七娘时代的路线,继续找寻永春白鹤拳的先辈们。
白戒与施琅将军入永的史实证明了永春白鹤拳的先贤们曾介入郑成功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战事。永春白鹤拳黄良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康熙命大清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八月台湾光复,隶属福建省,海峡两岸自由往来,郑成功帐下将军白戒与施琅将军一起入永,同宿闽南小泰山百丈岩。(施琅将军曾在此研读《孙子兵法》,有施琅将军题诗为证。)白戒据《桃源拳术》记载:“……方七娘设教于白莲寺,曾四、白戒、吕维、刘青云等皆为其门下弟子。后方、曾二师入永将此法传于乐叔、参叔、喜叔、礼叔等二十四英俊。”据传白戒叔入永后,时常与师弟乐叔、参叔、喜叔、礼叔一起研习武技,传授武艺,其所传承发展的“寸劲节力”,进一步地完善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内容,使永春白鹤拳的劲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故民间有称曾四为“前永春名师”,称白戒为“后永春名师”的传说版本。从白戒入永传授“寸劲节力”,施琅将军题诗百丈岩这段史实的时间可以推断,方、曾二师入永之前于福宁府白莲寺所教的徒弟介入了郑成功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战事。这段史实与《永春县志》中“方七娘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的记载相互印证,完全可以证明方七娘、曾四当年是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方七娘、曾四当年是以开馆授徒为名,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战争招募兵丁,白莲寺就是反清复明的据点。
“千门一路、万法归宗”的技击理论促使永春白鹤拳进入一个高级发展的时期,同时标志着永春白鹤拳从雏形时期进入到成形时期。据《永春县志》……人物志记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康熙间,有方七娘者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于西门外之后庙(金峰殿)、辜|开馆授徒,礼父明与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其子礼师七娘,方、曾二师感其诚,悉其术授之,礼精勤不懈,具工力心神,奋练不忘,……郑礼一生授徒无数,晚年深自韬晦有问者皆辞以疾唯林全赏师事焉,颇得其术。全传之林贤、林董,均名著一时,故二百多年来永地以拳为名者大羽礼之徒所授也”。据林贤所著的《郑礼叔传教拳法》一书记载:“郑礼叔所传拳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拳法,……”据郑樵陵所著的《郑樵陵自述切要》一书记载:“余自幼与郑义、郑松、林全、林贤、林董、士君随礼叔习武,虽无善尽之称,却略知拳之始终有十二法系拳中之精要,特将此自述如下……”。据永春白鹤拳第五代传人肖伯实于乾隆丁丑年(1796年)所著的《论敌法》一书记载:“余问郑公曰:常闻方、曾二师有云……,郑公曰‘礼叔有云’……”。属名梅山主人、佚名等先贤所著的拳谱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郑礼叔所传之拳法。这些拳谱的记载与《永春县志》对郑礼叔的评述,充分地证明了郑礼大师是永春白鹤拳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郑礼大师在这一时期全面地继承了方、曾二师的拳法,其以“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节、筋脉连成一片,以内外交接催送,促于身体内部宗气运行,催附身体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势,若虚若无,万搏归中,千门统归一路……”。(祥见《郑礼叔传教拳法》)的技术,全面地体现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风格,同时又较好地传播了方、曾二师的拳法,故《永春县志》对其记曰:“永地以拳为名者,大羽礼之徒所授也”。综上史料,我们梳理出永春白鹤拳成形时期的主要传承脉络。
三、永春白鹤拳发展的繁荣时期
公元1700年DD1800年,永春白鹤拳得到了空全的发展,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开始从成形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郑礼的弟子郑樵陵、郑延义、郑延松、林全、林贤、林董、郑士君,永春白鹤拳史称这七人为“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永春白鹤拳八大技击理论的问世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技击水平,奠定了永春白鹤拳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在“前五虎”、“后五虎”、“二十四英俊”(据《永春县志》记载)、“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几代弟子们百余年间的传播下,已是风靡八闽大地。经过不断实践检验,先后提出了“逢进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则打、蹀顿相连”、“蹀剪相伴、空实互动”、“父子相随、阴阳互转”等八大技击理论。这八大理论的问世,在充实了永春白鹤拳技击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拳械套路运动,使永春白鹤拳拳械套路的演练彰显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也使永春白鹤拳在武林中赢得“性是风雨雷电”的口碑。这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已经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笔者收集的永春白鹤拳古拳谱其二、出现了永春白鹤拳的各种经典拳论,进一步完善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
在永春白鹤拳发展的雏形时期,成形时期,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较少以文字形式进行叙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以“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为主著作的永春白鹤拳书稿拳论的问世,较为完整地总结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这些书稿拳论主要有清代总兵郑樵陵所著的《郑樵陵自述切要》,林董所著的《白鹤仙师真言》(又称《白鹤仙家祖传拳法》),清代总兵林贤(人称林前贤)所著的《郑礼叔传教拳法》,肖伯实所著的《论敌法》,梅山主人所著的《白莲寺传出拳法》(又称《教练寺传出拳法》),佚名所著的《桃源拳术》、《拳伤医书》等多篇书稿拳论。这些书稿拳论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随着永春白鹤拳的继续发展和传播,受传播区域、(拳论中出现一些地方方言)抄书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师承等因素的影响,开始出现了由某某人所“传承”的各种拳谱版本,这些书稿拳论的记载基本上大同小异。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素材,为我们梳理“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以后几代人的传承脉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其三、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推动了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1680清代名将施琅为实施康熙的平台战略,在永春百丈岩研读《孙子兵法》时,广招兵丁入伍,重新组建福建藤牌兵。永春白鹤拳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应征入伍,因此四人武功了得且英勇善战,淇毂惶嵘ё堋1683年农历6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率部随施琅大军收复台湾,8月随施琅、白戒两位将军返回永春。由于此四人颇有战功,故先后受到康熙王朝的提拔。1683年九月苏钦子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漳州,(后升为总兵)于1690年告老还乡,在老家永春蓬壶白鹳村开馆授徒,广传弟子;郑樵陵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福州,(后升为总兵)于福州一带传授弟子,于1728年返回永春大羽,厚葬于德化与永春介福交界处;林全被提升为标统率福建藤牌兵随施琅将军进京,(后升为总兵)后率部与林兴珠一起随康熙出征抗击沙俄入侵,驻守鄂尔多斯;林贤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浙江,(后升为总兵)在浙江宁波一带广收门徒,于1735年返回永春桃城外丘老家。伴随着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永春白鹤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同时也使大批的永春白鹤拳师丧生于军旅生涯中,使其生平无从考证。
四、永春白鹤拳发展的繁衍时期
公元1800年以后,永春白鹤拳已经进入繁衍时期,这一期间永春白鹤拳名师郑志宠的传人林世渤D暝诟V莸厍谖湟眨来喊缀兹执锍纾ㄅ擞彀耍⒎绞琅嗟热恕A质仓螅涞茏用窍群蠼来喊缀兹⒄寡芑勺莺住⒚住⒎珊住⑹澈住⑺藓孜逯址绺窀饕斓母V莺兹61853年爆发的林俊相应太平天国起义,成为永春白鹤拳在广东的一次重大传播,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衍化成现今的广东咏春拳。纵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源于永春白鹤拳,基本上保留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理论特点。纵观林世泊怂⒄寡芑淖莺住⒚住⒎珊住⑹澈住⑺藓渍馕逯址绺竦暮兹种Я髋芍皇窃谥3杷ǖ幕∩显鼋恍┖桌嗖λ⒚小⒎稍尽⒆氖场⑺蕹驳刃蜗蠖鳌8V菝兹淮谑π怀缦榻V菝兹隽斯惴旱拇ィ挚铺猓ㄓ阃枨⑴思仪⒊乱澜牵倘⑽飧9佟⑿ゎ宓拢虾蜕校⑿ず榱粒ㄞ校⒘终昀肌⑼跏税玻ǘd)、陈宝清(麻伙)、陈世鼎、林天水(矮和尚)、蔡学务、陈玉村、林来来、余宝炎、黄性贤等人皆为其门下高徒。另日本人东恩纳宽亮拜学其门下,三年(1880前后)艺成回国,创立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的鼻祖。经过百来年的传播与发展,日本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空手道的一大流派,风靡世界。目前日本刚柔流空手道仍然传承着福州鸣鹤拳的套路,从中可以捕捉到永春白鹤拳的身影。
流传于日本的《冲绳武备志》即是早年传抄到日本冲绳的永春白鹤拳古拳谱。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冲绳与福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日本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会长渡嘉敷唯贤先生通过省旅游局局长南江、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温附山等省领导寻找东恩纳宽亮在中国的武术师傅,当时笔者(陈君琬,时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正好在参与福建武术挖整工作,根据渡嘉敷唯贤先生提供的资料和福建武术挖整组的资料,经过多方取证,辗转多年,终于找到了东恩纳宽亮的中国武术师傅……福州鸣鹤拳一代宗师谢如如。(谢崇祥)为了向世界人民宣布刚柔流空手道的鼻祖东恩纳宽亮的中国武术师傅就是谢崇祥,特捐资三百万日元在福建省体育中心西南端建立一座“显彰碑”,以志永远!
由林世菜ǚ⒄寡芑傻淖莺兹蛏贸ぁ耙∩砜ル巍贝呓幸簧碇闳簿俊翱显似保康鳌熬僖獠痪倭Α保小澳咸敝啤F涓咄街煺诿窆逼诘酱锾ㄍ澹莺兹サ教ㄍ濉;菩韵停ǜV萸坝烊耍┰蛟诿兹胱莺兹幕∩希樟酥B宓难钍教戳⒘嘶剖教镁有锹砥诩洌愦剖教⒎⒄钩杀椴嘉宕笾薜摹盎剖教芑帷薄D壳拔颐侨匀豢梢源踊剖教摹八缮砦宸ā庇胱莺兹娜苤锌吹接来喊缀兹场昂状蛔钡纳碛啊W凵鲜妨希颐鞘崂沓龃又3璧礁V莺兹拇新雎纭
林俊起义成为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的一次重大传播,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传承成为广东咏春拳。
咸丰三年五月,(公元1853年)永春武举林捷云之子林俊(学名万青、1828年DD1858年)为响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成立了“红线会”和“黑线会”在永春万春寨金峰殿宣布起义,被洪秀全封为烈王。起义军先后攻克了永春、德化、大田、永安、游溪、沙县、南平、建欧、邵武、莆田、仙游、安溪、南安、晋江、惠安、厦门、泉州、漳州等二十几个府县。起义期间在广东、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广开“大广货店”作为“红线会”与“黑线会”的联络地点,为起义军的南北扩张奠定基础。据《请奉碑记》与《郭山庙志》记载:林俊于1858年率部北上,欲与率部入闽的太平天国将领杨辅清会师,途径顺昌县仁寿桥时,遭受地主武装的袭击,负伤牺牲。林俊死后,其在闽北一带的将领则跟随杨辅清进入浙江一带做战,其在闽南一带的将领则齐集漳州南山寺,进入广东与广东一带的李文茂起义军一起继续作战。(太平天国起义的将领)起义失败后,大部分起义军将领流落四方,隐姓埋名以开馆授武为业,企图东山再起。这一事件促以传说频生、附会四起,部分民间说客将这段历史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一些故事情节相互串编、流传于世,加上民国初年永春白鹤拳众多称谓的出现,因此形成了现今的广东永春白鹤拳分支流派。这一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万年青》与《乾隆下江南》这两部民国版白话小说,我们与《广东武术史》的观点是一致的,《万年青》与《乾隆下江南》同为民国版白话小说,书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因此不能作为考史的主要依据,这两部小说中的五枚师太、方世玉、胡惠乾等人物的传说只能作为部分广东咏春拳流派自己的传承记载。当我们横向地展开挖整工作的时候,这些史实也就相应地成为他们自己的纵向传承。1985年福建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期间,我们也曾依照林俊起义这一史实入手,对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的传播情况作了部分梳理工作,二十多年来,在与广东武术界的交往中,我们又相互积累了一些相关资料。2002年金秋十月,中国武术研究院传统武术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专程就广东咏春拳源自永春白鹤拳这一课题到福建省永春县调研,从这两种拳术的师门礼节、风格特点、技法名称入手与永春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印证后,从理论上找出了广东咏春拳源自永春白鹤拳的理论支撑。2008年元月17日,广东古劳咏春拳梁焕枝先生委托其弟子陈巍巍、吴永忠等人到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县五里街镇揭祖,在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筹备室成功地召开了广东古劳咏春拳来永寻根揭祖座谈会,随后,广东古劳咏春拳古修贤老师专程寄来从广东咏春拳大师梁赞故居发现的古拳谱复印件,请求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帮助考证。2008年9月广东咏春拳传人李小龙的故乡……广东省顺德市向永春县人民政府申请“永春拳之乡”。经过多年的努力,多方的调查取证,我们认为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广东曾经有过三次重大传播。
永春白鹤拳发源地金峰山考证史迹其一为“永春讲武堂”在广东一带的传播。清乾隆初年,永春白鹤拳大师郑礼胞妹郑三娘与其夫江西人严博涛应连城武术界邀请,前往连城参加“天川盛会”。随后在广东“岭南七雄”的盛邀下经汕尾进入广东,在广东一带开办“永春讲武堂”。(“永春讲武堂”详见《桃源杂记》)严博涛乃清代名将郑樵陵的高徒,郑三娘嫁与严博涛,随夫姓,称“严三娘”。夫妇俩曾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于金峰山之后庙辜厝(原方、曾二师授武之地)开馆授徒,在连城期间,夫妇俩又从蛇鹤的争斗中得到启发,改良了永春白鹤拳的“盘手技艺”,形成了现今流传于广东一带的“咏春黏手”,并回传永春,形成目前流传于永春一带的“粘离手。
其二为周志超的“军营传播”。清嘉庆、道光年间永春人武探花周自超任虎门总兵,此时的广东一带社会较为安定,民间崇武之风较盛。因此周自超利用这一社会安定背景,在其军营中传授武术,并时常与广东武术界人士一起切磋技艺,许多“永春讲武堂”弟子也都纷纷前往学艺,从而构建了“军营传播”与“民间传承”之间的桥梁,使得永春白鹤拳在广东军营与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着广东一带武术的发展。(周志超祥见《永春州志》――人物志)
其三为上述的林俊起义。清咸丰年间,永春白鹤拳名师林俊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广东、广西一带开办“大广货店”为“红线会”、“黑线会”等太平天国秘密会社组织提供据点,起义失败后,林俊的部将在广东一带利用这些据点组织会众练武,使得永春白鹤拳在广东一带得到空前的传播。(林俊祥见《永春州志》――人物志及《请奉碑记》、《郭山庙志》)
从“永春讲武堂”到“周探花的军营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周志超以其虎门总兵的身份,构建“民间传承”与“军营传播”之间桥梁的同时,提升了永春白鹤拳在广东武术界的地位,同时为“大广货店”在广东一带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周志超与林俊的父亲林捷云同为清代武举人,乃至交密友,因此林俊在起义之前,利用周志超在广东一带弟子的社会关系广开“大广货店”,成为广东一带具有影响力的商行。因此起义失败后,林俊的部将方能利用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做掩护,继续以“大广货店”为据点,广传永春白鹤拳。所以说这三次重大传播是有相互连带关系的,正是在这种师承人脉关系的催化下,永春白鹤拳方能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三种不同形式在广东一带得以传遍。永春白鹤拳正是通过林俊起义这次重大传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广东一带与先前郑三娘的“永春讲武堂”和周志超的“军营传播”相互结合,将永春白鹤拳传承成为广东咏春拳。
干德源、郑业佐、李载鸾等永春拳师出洋授武的经历是冠于“少林白鹤”、“少林永春”等永春白鹤拳众多称谓出现的主要原因。永春白鹤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称谓。“永春拳”这一称谓,始于明代,《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记曰:“永人尚技击”,闽南处处少林风。明代“技击”一词即为现代的“武术”、“拳术”用词。随着永春人出外授武,人们便开始称“永春师傅”所教的武术为“永春拳”,这就是“永春拳”称谓的由来。而冠以“少林”的“少林白鹤”和“少林永春”等称谓则是永春白鹤拳在其发展历程中,融汇南少林武术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永春白鹤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区域里,其传承都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不能以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称谓,而本末倒置。笔者认为辨别永春白鹤拳的标准应当为:师承上敬奉的祖师必须是清代杰出女性方七娘,诞辰日为农历6月24日;从拳种分类上其必须是南少林拳法;从技术上其必须是以三战为根基,遵循宗系催节、节须捆守、三曲对三池、出箭对平肩、起牙关夹尾椎、献八卦落大椎的原则,强调子午归中、千门统归一路的拳法。
民国时期,武术被称谓“国术”、“国粹”。当时,“少林”有如一个武术大家庭,许多武术拳社皆冠于“少林”之名,以示本家,干德源、郑业佐、李载鸾等永春拳师也不例外。另外民国版的《永春县志》DD方技传对永春白鹤拳的记载也只有“拳术”、“少林”等名词,就连1928年DD1936年间《崇道报》的报道也只是采用“永春拳师”、“永春师傅”、“国术”、“拳术”等名词。就是说在1936年以前的正史典籍中都没有出现过“永春白鹤拳”这个名词。只有在永春白鹤拳的古拳谱和日本的《冲绳武备志》中出现过“白鹤拳”这个名词。因此新版的《永春县志》将这一古老拳术称为永春白鹤拳更具永春人文地理的特点。
五、永春白鹤拳的鼎盛时期
自清末以来,永春白鹤拳不断地在繁衍中发展着,前清太学生武秀才潘团、郑美康与苏显忠等人对永春白鹤拳进行全面传承发展。使之套路日臻完善、功法更加合理、技法更加简洁实用。到了民国时期,永春白鹤拳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南京国考、“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成立以及“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海外的先河,标志着永春白鹤拳鼎盛时期的出现。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永春武术界选派十人参加,均获嘉奖,林宝山参加擂台赛获胜。此次国考,全面地体现了永春白鹤拳的实力。
清朝末年以来,朝廷日益腐败、国势日衰,外敌入侵,视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因此清末民初的国术界掀起了一股“强种自卫”的习武高潮,当时的永春,这种尚武之风受到军界的大力支持。永德大(即永春、德化、大田三县)警备司令部时常举办国术和出狮比赛。1926年重阳节午后,永德大警备司令“吴威请永春著名拳师二十余人,在西校场比赛拳术及出狮等法,观者人山人海,颇极一时之盛。当场赏金质奖章八面,重量至钱三至三钱为限,其形式团圆中镌‘永德大警备司令吴’等字样,计得奖者为潘团老师(八十二岁)、潘世讽、潘嗣清、苏显忠(前任集美学校拳师)、林青、郑教、李万锐、邱庆等;得银奖者为宋忠达、王聘。王和智拳佳,为众所知,因事未到不获与选耳”。(据崇道报一九二六年第四十一期之报道)此类形式比赛在一定时期里有力地推动着永春白鹤拳的传承与发展。
1928年农历7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宋渊源先生从南京致函李万锐,请其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与试。消息传来,永春国民政府县长吕角剑与驻军师长高特联,当即联名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永春县西校场进行表演,从中选派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陈世德、郑誉金、王忠英、林宝山考员九人,以王世英为秘书长,“经吕县长出资保送晋京会试”,于八月初十成行。此次国考永春竟占福建参赛人数的一半,《崇道报》对此载曰:“吾永之拳术素不称弱,久为各处所推许,……想此番吾永国技当能起色云”,从中可以看出,永春各界人士对此行寄予深切的厚望。十月十五日国考开始,永春拳师果然不负众望,全部荣获嘉奖,永春拳师们得到了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张之江、评判长马良、李烈钧等人的高度肯定。其中七十高龄的潘世讽被选为最先表演者,以精湛的技艺荣获金牌嘉奖并获张之江亲题“国术超群”牌匾一块;林宝山参加擂台赛击败对手,荣获金牌嘉奖,被中央国术馆任命为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首任馆长,负责筹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相关事项。此次国考为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其影响是深远的。
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成立成为永春各方师傅相互交流、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一改以往的私家传授为集体传授。
十一月一日,赴京国考的考员载誉而归,途中受到各地军民工商的夹道欢迎,厦门与泉州的工商界人士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欢迎仪式。一到永春,人们更是奔走相告,一时永春各界人士治筵设宴、搭棚唱戏为赴考人员挂匾扬名。为答谢家乡父老深情,赴考人员们特地在永春润中公学进行汇报表演,表示发扬国粹的精神。在永春县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择址五里街“翁公祠”为馆址,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林宝山出任首任馆长、李万锐出任副馆长,其它赴考人员为教员,报呈中央国术馆备案。“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创办,乃永春武术界之盛举,在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林宝山等人的盛情邀请下陈桂芳、林青、郑教、邱庆、王聘、王和智等名师纷纷加入到教员的行列,大大地增进了国术馆的师资力量。国术馆先后开办两期,每期四个月,共招收学员一百六十八人,系统地传授永春白鹤拳。学员期满进行考核,成绩及格者即可结业,列在前十名者,分别授于奖章。
第二期开业期间学员爆满,由于“翁公祠”场地不够,为满足国术馆教学的需要,馆长林宝山一方面奔走四方,联系场地设立教学点。另一方面与“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名誉成立“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在闽南地区设立十几个教学点,然后由“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派出教练执教。为支持师弟陈桂芳在东平一带的教学点,林宝山以“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主席的身份亲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主席,“翁公祠”馆址则由潘世讽担任馆长。林宝山出洋授武之后,其师弟陈桂芳接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馆长。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时期,林宝山先生毅然回国,与师弟陈桂芳组织起“抗敌大刀后援队”,林宝山任队长,陈桂芳任副队长。所有受训队员全部参军,开赴前线。此举真正体现了永春人的民族气节,显示了真正的武人风范。(详见《崇道报》1937年版)“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与“抗敌国术后援队”的主要传人有白玉云、白玉清、白玉山、颜金榜、陈金玉等。“翁公祠”馆址由于“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的出访以及潘世讽馆长去世、林宝山留教新加坡“中华武术协进社”等原因,停办两年。一九三一年,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潘孝德回国后应各方要求,出任馆长,复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二年后因政局动荡而停办,然常年利用国术馆址练拳习武,参加以后历届各种武术比赛,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潘孝德全面继承了潘团老师的传承,潘成庙、张衡山、颜拱堪、颜树炳、黄时芬等一大批当代永春白鹤拳师皆为其门下弟子。在潘孝德的主持下,“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于民国时期,重修了《永春白鹤拳谱》。
“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海外的先河,与先前出洋授武的永春拳师一起增进了永春白鹤拳在海外的影响。
一九二九年八月应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之邀,永春武术届人士组成以潘世晃为主任的“闽南国术团”,于十月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古老的民族瑰宝在爱国华侨的推动下,成为联结海内外同胞的纽带。该团一行二十人,成员除参加国考成员外,还有潘嗣回、潘瑞荡、潘博微、潘绳武、陈添恩、王信有、王礼笃、柯剑峰、李国祥等人。到达新、马后,中华武术协进会主席干德源组织了李载鸾、黄和庆、李妙、李显、汤有水、汤亚明等一大批侨居当地的永春白鹤拳师一起参与联合表演,使其阵容更加强大。表演项目有舞狮、斗狮、徒手、器械、对练等,深受海外侨胞的欢迎。陈嘉庚先生更是倡导最力,不仅是资助经费、赠送全套武术器械和服装,还要求他们衣着太平军服进行表演,以振奋民族精神。并多次接见他们,对他们关怀备至,使他们的表演获得圆满的成功。
十月二十日陈嘉庚先生在会见全体团员,与他们合影留念,并满怀爱国激情,做对联两幅,赠送“闽南国术团”。对联写道: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武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勖勉永春白鹤拳师发扬国粹,为国雪耻扬光。
一九三0年五月二十日,马来西亚槟城阅书报社新闻出版界人士还专门召开欢迎大会欢迎他们,并广为宣传。闽南国术团所到马六甲、实兆远、红土坎、芙蓉等各埔,各界人士也都开会欢迎,盛况空前。实兆远、红土坎埔的永春华侨商会、同乡会并赠送“宣传武化”大幅横幛一面,表示敬意。
应广大侨胞的要求,闽南国术团留下林宝山、潘孝德等部分拳师,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巴生、实兆远、马六甲等地设立国术馆,与先前出洋的干德源、李载鸾、李妙、李显、郑业佐、苏显忠、黄和庆、汤有水一起传授永春白鹤拳。
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二年,潘世讽、潘嗣清与苏显忠再次应陈嘉庚先生之邀请,先后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担任武术教员。使永春白鹤拳在大学校园得以广泛传播。
捷元堂“赏师”张杨华入主“龙溪(漳州)国术馆”,永春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精武体育会主流拳法。
早在康熙年间,有永春白鹤拳名师郑礼的弟子王欧入漳州传拳。而后,又不断有其他永春白鹤拳拳师陆续来漳,漳州遂成了白鹤拳对外传播的一大基地。如嘉庆年间传到温州和道光年间传到台湾的永春白鹤拳,都源自漳州。
光绪二十二年,永春拳师张苍荣()携妻女来漳州定居,受聘于北门街郑瑞珠香烛店,人称“苍师”。香烛店小伙计杨华,聪颖伶俐又耿直宽厚,深受苍师喜爱。苍师收杨华为徒弟,并招为赘子。杨华改称“张杨华”,他就是后来漳州武术界颇负盛名白鹤拳名家――“赏师”。
由苍师到赏师传下了永春以“捷元堂”为号的白鹤拳流派。赏师练功刻苦,在工作的同时也不忘练习功力。在磨盘边竖将军柱,将军柱中挖一洞,洞中放置铁砂,然后用牛皮封起成沙袋。磨香时每绕磨一圈便用手臁或脚臁击打柱子一次,或插沙袋一次。制香时将两手所提香桶当沙壶,将满桶香料当铁砂,练出了过硬的指掌。他全面继承了苍师的白鹤拳法和伤科医法,特别擅长散手技击。北门一代不少武术爱好者慕名投到赏师门下,捷元堂白鹤拳开始在漳州地区传播。从此赏师崭露头角,名气日盛。
一九三0年,龙溪国术馆成立,龙溪县长亲任馆长,赏师从漳州众多名家中脱颖而出,被聘为掌馆主教,开始了他辉煌的武术教学生涯。在龙溪国术馆期间,赏师不负众望,桃李满园。其高足郑文、张日章、郑文龙、洪明等多次在省、区、县赛上夺冠。
一九三二年,福建省第一次国术表演赛,郑文获得第二名,取得“武士”称号。
一九三三年,郑文随福建代表队参加了“第二届南京国考”,成绩列丙等,获“勇士”称号。郑文原为小学教员,此后被政府吸收为警员,后当至漳州警局局长。
一九三四年,福建省国术馆举办了全省国术擂台赛(省考),应试者一百二十八位,张日章(时在漳州师院教习武术)力压群雄,在半决赛与决赛中分别战胜两位好手闽侯黄性贤(亦是方氏七娘鹤法传人)和古田黄术美,最终夺冠。此后受聘厦门警局教警员拳法技击。
一九三五年,在漳浦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洪明获白鹤拳、三节棍两个第一名。一九四九年《大刀报》以“拳打南山官兵、脚踢龙中学生”为题报导了明老的两件义举。解放初,先后有福州军区文工团7名团员和涵江文工队3名队员慕名来向明师学习武术器械套路。
一九三六年,在漳州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郑文龙获得国术赛第一名。一九五七年入港,先后为“官塘社区中心潮艺会”国术教练和“西贡福潮惠同乡会”国术教练。一九六九年创立“福建少林永春白鹤拳社”。
与此同时,岳口、古塘、待御巷、黄坑、院后等地纷纷请其开馆执教,甚至远到长泰岩溪、龙海浒茂洲。在赏师的努力下,捷元堂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流行最广南拳流派。
赏师不仅教学出色,而且心胸开阔,海纳百川。他坚持漳州武坛百花齐放的格局,台湾的陈九龙、广东的张昌辉、浒茂洲的康光辉等拳师都在赏师的支持下来漳开馆。他也很赞许徒弟学习他派武功,故赏师门下弟子的拳法风格多样,如郑文龙向梳头师学习白鹤拳、洪明向漳厦铁路站长学习姑娘拳等。捷元堂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中,也丰富了器械和舞狮法。
七七事变后,高足张日章等弟子在赏师的教导下,纷纷奔赴抗日战场,践行武者“精忠报国”的最高理想。张日章参加救国军,他操练并率领“闽南抗日大刀队”,与昔日擂台对手黄性贤带领的“福州抗日大刀队”会合,携手同赴淞沪战场。
一九四六年农历七月廿九,七十四岁的赏师仙逝,弟子云集北桥为他送行,由于门徒众多,一时漳州城里出租的孝服竟然断货。设有龙头凤尾的灵柩在赏师高徒张日章的带领下,尾随着诸多武馆、狮队、弟子,穿过城里各条繁华街道,接受全城百姓的瞻仰,最后返回北门外安葬。龙溪国术馆主教和北桥捷元堂由赏师高足黄海西和黄金镇两兄弟分别继承。赏师虽然逝去,但他的拳法已被弟子们广传四方。现在的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都有赏师的门下。
至今,漳州武术界的各派前辈们,每当回忆起那个时代,无不称赞赏师的精湛拳技和高风亮节。
叶问与李小龙在进行黏手练习
六、当代的永春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经久不衰,当代的永春白鹤拳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被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誉为“武之圣者”的世界“和平大使”……广东咏春拳传人李小龙将广东咏春拳演变成实战性极强的截拳道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被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誉为“东方神拳”。永春白鹤拳被誉为“东方神拳”的原因不单是李小龙将其演变成实战性极强的截拳道,而是其独特的健身功用和德艺双修的魅力。将道家的呼吸吐呐溶于套路中反复操练,大大地增进了身体内部器官的锻炼,使永春白鹤拳成为一门健身价值极高的拳术,加上永春白鹤拳师高寿的史实(历代永春白鹤拳师平均年龄为85岁)是永春白鹤拳被誉为“东方神拳”并风靡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因。永春白鹤拳风靡世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提倡德艺双修的门规符合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历代先贤们都是将永春白鹤拳置于世界人元文化格局的高度上来发展与传播的。
翁公祠武术馆恢复活动
十年浩劫,使得永春白鹤拳停滞不前,一些相关的文物古迹、古籍遭受重创,随着大批的永春白鹤拳名老拳师相继过央视白鹤选手黄良才世,抢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是迫在眉睫。1985年8月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在永春县五里街翁公祠举行“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恢复活动纪念大会,改名“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经开会选举由潘孝德之子潘成庙老师出任馆长、张衡山、颜拱堪、苏赢汉出任副馆长。二十多年来,该武术馆在潘成庙老师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号召,积极地参加各项武术活动及赛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6年3月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被福建省体委授予“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先进馆社”称号。
大羽武术馆恢复活动
九旬拳师:郑文存
由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郑文存老先生于1926年创办的“大羽武术馆”在十年浩劫中同样遭受重创,闻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大羽村也失去了往日的习武热潮。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流传于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其中,郑礼拳师后裔、省武术协会会员、曾两次荣获全省武术表演、比赛一等奖的郑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鹤拳》手稿,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文存拳师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铄,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原白鹤拳谱》、李载鸾著的《白鹤拳秘要》等书籍。不久前,国家体委,省体工队曾派人到永春,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永春县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拳圃中的鲜花,必将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开放得更加烂漫。
1979年永春县武术协会成立以来,大羽武术馆开始恢复了以往的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在积极响应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号召中,郑文存老先生捐献了武术界硕果仅存的《白鹤拳家正法》一书,并亲自整理了《永春白鹤拳书稿》,(详见1984年《武林》杂志)其孙郑庆勇于1984年参加在兰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传统项目金牌。1985年郑文存老先生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同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大羽武术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正式恢复活动。郑文存老先生全面地继承了前清武秀才郑美康所传承的永春白鹤拳大师郑礼、郑宠的拳法,继往开来地开创了大羽武术的崭新面貌,使大羽恢复了往日的尚武之风。
桃源武术馆成立
1994年金秋10月,在“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及“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的热心推崇下,郑少海先生成立“永春县桃城镇桃源武术馆”,并出任馆长。郑少海先生全面地继承了“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馆主陈桂芳之子陈金玉、潘世讽传人周双溪和郑联甲传人郑启松的传承。该馆成立以来,多次接待了海外的武术团体和电视台的专访,积极地组织“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和“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1997年该武馆被泉州市武协评为“泉州市十佳武术馆校”。2004年郑少海先生参加国际南少林武术比赛,技压群雄,一举夺得男子拳术和男子器械双项金牌。2006年郑少海先生随永春县委书记陈庆宗出访马来西亚,其精湛的技艺再次技惊四座。建馆十几年来,培养出多名的省、市武术冠军。
怡云武术研究会成立
日上午9时,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在永春县建设大厦举行成立大会,海内外近两百嘉朋到场祝贺,可谓盛况空前,正如诗人郭绍哲所赋:“中华鹤拳壮桃源,今立怡云深讨论。四海武林朝与会,一旗扬我炎黄魂”。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由原翁公祠武术馆副馆长苏赢汉先生创办。该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地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赛事和活动,在全国、省、市的比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研讨活动,多次接待了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办起了该研究会自己的交流刊物……《鹤道》,先后出版了《永春白鹤拳》、《原传永春白鹤拳谱》(一套六本),拍摄出版了永春白鹤拳的部分光碟。
永春白鹳白鹤拳研究会成立
2005年3月永春县蓬壶镇政府在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苏钦子、苏显忠的故乡……著名武术之乡白鹳村成立永春白鹳白鹤拳研究会。该会的创始人为苏映全,经大会选举由苏国基出任会长、苏祖奋出任副会长。该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蓬壶镇政府的领导下,苏国基会长与苏祖奋副会长积极地联络苏钦子、苏显忠的传人,组织了多次的武术交流活动;与海内外永春白鹤拳社团组织进行广泛的交流;亲自带队参加了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比赛和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训了数千名学员,为永春白鹤拳的普及作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永春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
2007年4月永春侨联主席潘长安先生为弘扬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潘孝德的传承,成立了“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该研究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向潘孝德的传人收集了大量的素材照片,出版了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潘孝德纪念册《白鹤圣手》,成为泉州地区第一部武术家纪念册;凑集资金,在永春金龙城设立了会所;在研究会的走廊里建立了泉州市第一个武术纪念馆……永春白鹤拳展廊馆;成功地举办了(永春白鹤拳孝德功夫研究会)文化交流研究会;积极地组织会员们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和赛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接待了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
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的建立
2007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收集和整理永春白鹤拳史料书稿,永春县五里街政府抓住“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县城西门外的金峰山兴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武术纪念馆……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该馆的建成将成为永春白鹤拳各地传人溯源揭祖之圣地。
该馆自日成立筹委会以来,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地组织专家对永春白鹤拳的各种史迹和史料进行考证,组织人员收集了大批的永春白鹤拳相关资料和实物。成功地召集永春各武术馆的人员组成“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代表队”出访香港,并参加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取得了一金三银四铜的好成绩,与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社团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多年来,永春县五里街镇党委、政府以实际行动保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将为传承弘扬永春白鹤拳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永春联兴武术研究会成立
2009年5月,永春白鹳武术研究会副会长颜其卓老师发起成立永春联兴武术研究会,该研究会由全军侦察兵武术顾问、福建飞龙健身技击运动俱乐部董事长杨升担当顾问,由颜其卓老师出任会长。该研究会在成立至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积极地参与了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的挖整工作,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提供了较多资料和实物,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武术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该研究会还组织人员参加了5月16日――5月20日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北溪(永春)白鹤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在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的推动下,永春逐步地掀起了一股武术热潮,各种形式的武术交流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武术产业市场出现雏形。清代名将――武探花周自超后裔周金湖先生瞄准这一市场,发起成立北溪(永春)白鹤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周金湖、陈建成、郑一军等三出资,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之相关规定,于2009年5月在永春县工商局登记成立,由周金湖出任董事长、陈建成出任监事、郑一军出任总经理。该公司企业类型为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相关产业策略发展项目,下设科研部、市场部、广告部、培训中心,系中国首家永春白鹤拳文化产业公司。公司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搭建永春白鹤拳通向世界的桥梁。让全世界喜欢永春白鹤拳的武友们进一步地了解永春白鹤拳,让更多的永春白鹤拳名师走出国门去弘扬武术。目前该公司的各项业务正在开展之中。
挖掘传统武术文化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的武林同道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积极传承、弘扬祖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民健身做贡献。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望武林同道予以谅解。
1.永春白鹤拳网站:
2.鹤拳道官方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莆田仙游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