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峰曾在地牢里广场舞创造奇迹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论文资料007
我的图书馆
论文资料007
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之源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当前,全党、全军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在这篇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纲领性文献中,习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8个方面要求,为的就是告诫全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的就是警醒全党,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请国防大学专家为您解读“不忘初心”。
从南湖红船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历经95年的风雨沧桑,成长为有着88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正在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接续奋斗、扬帆远航,正站在从历史到未来的一个关键节点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党能否跳出历史发展周期律,永葆纯真心灵、青春活力、奋进激情、健康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赤子之心,是即将进入第二个百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本、灵魂之根、生命之源。
不忘初心,就是要永远保持为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勇于牺牲奉献的先锋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群胸怀救国济民大志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走到一起、组建政党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明确了因何而来的问题。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95年来,我们党始终担当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在远大理想的激励和引领下,推动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奋斗目标,一个个阶段完成历史任务,一个个时期接近伟大梦想。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以来担当社会主义开路者、民族复兴领路人的历史贡献、坚实足迹。
党的先锋队性质蕴育出党的先锋精神。这种先锋精神,来自近代以来中华先进分子的强烈使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亡,何以家为?一大批志士仁人、知识分子、热血青年,抛弃祖传家业、放弃仕途利禄,献身革命事业、不惜丢掉性命,挺立起民族的脊梁。这种先锋精神,来自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勇气。他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经受残酷压迫和严重剥削,生活于几近绝望之中,充满革命精神,“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这种先锋精神,来自革命斗争形势极为严酷、斗争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参加革命极有可能牺牲的英雄呼唤。那是一个需要英雄、需要牺牲,并且冲出了无数人民英雄、涌现出千万革命烈士的时代。这种先锋精神,来自无产阶级政党用先进思想武装党员的觉悟提升。定位为先进阶级的政党,党员成分的工人比例却很少,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质不是天赋的,党员的先锋精神不是自发的,而是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思想去教育和提升党员,造就出一支肩负起阶级和民族使命、站在百年中国最前列的先锋队。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95年过去,那些与中国共产党大致同期建立的几百个政党,绝大多数早已烟消云散;当年集合在共产国际旗帜下的各国共产党,也大都或遭受镇压,或解散重组,或失去政权,或改弦更张;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离开这个世界,一代代中华儿女加入这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近百年而不衰,生命力愈益强壮,战斗力日益增强,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始终保持政党先进性,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始终秉承先锋精神之初心。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都是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民族实践。脚步从未停止,攀登从未退缩,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是最好的强身剂、抗衰老剂。即使遭遇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和世界低潮,我们党仍然坚守初心,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高扬理想旗帜、信念历难弥坚,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因此,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是我们党不忘初心、防止堕落的精神法宝。
走向未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坚定不移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实现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伟大实践,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好行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让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是党的先锋精神的最新实践,是党的先进性的有力证明。
不忘初心,就是要永远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政治本色
政党是一定阶级、社会集团、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和意志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他们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把为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统一于一体。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鲜明地表明了建党为了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准确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经历2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为人民解放、当家做主奠定制度基础。淮海战役期间,543万翻身农民组成支前民工,88万辆小推车如排成两行,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这就是共产党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生动画卷。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要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创造幸福生活,走向共同富裕。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本源、本性和本真。习总书记语重心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是尊重人民、相信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态度,是热爱人民、与人民心心相连的根本感情。这颗赤子之心,源于人民是党的根基所依。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离开了这个根基,党就成为无根无基的党,或者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党。这颗赤子之心,源于人民是党的力量所在。战争年代,国民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财政资源。如果没有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革命,我们党和军队就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甚至连几个月都生存不下去。这颗赤子之心,源于人民是党的胜利所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这颗赤子之心,源于人民是党的命运所系。政党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持者、支持率、支持度,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人民支持,也就最终失去了政权,结果分崩离析。习总书记警钟长鸣: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
新中国成立前夕,深谙历史兴衰之道、政权更迭之律的毛泽东,极具前瞻性、极具战略性地提出了“赶考”的课题。赶赴执政之大考,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党能否永葆赤子之心、永不脱离群众。掌握执政权力、支配执政资源,提供了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以权谋私、背离民意的各种可能。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点出的党内可能生长的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几种情绪,实质上都是赤子之心被污染、与人民逐渐疏远的表现。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迅速增长,财产差距拉大,消费分层多样,权力面对的诱惑前所未有。我们党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实课题是解决腐败问题。腐败背离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削弱党的政治资本,伤害最广大人民利益,是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最突出问题,使党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让人民有获得感、共享感、幸福感,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真正实现党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在新的征程中,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习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要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真正得到13亿多中国人民认可、满意和拥护,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不忘初心,就是要永远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真诚信仰
近代以来,在涌入中国的众多西方思潮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和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到信仰、从教条式照搬到创造性运用、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的主要轨迹,也经历了一个从西欧到苏联、再到中国这样一条路线。2015年10月,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召开,可谓实至名归。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决定了党的性质、目标和宗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证明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新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坚信“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党的初心,从思想起源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启蒙、精神启迪、觉悟启发,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完成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哥白尼式革命”。中国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就多数而言,马列的书未必读的很多,马列的课未必听的很多,但如同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凭靠质朴初心,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至牺牲、直至临终,矢志不渝、坚信不疑,不曾改变、不曾反悔。中国共产党的95年,天翻地覆、时代巨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两大阵营冷战结束到世界多极化潮流,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坚守初心,一辈子不变其志、不改其道、不悔其节,已属难能可贵;对于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8800多万党员、近70年执政的党来说,其艰巨程度、信仰定力更是感人至深。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是科学的信仰。这种科学信仰,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力量。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开创了人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一个是揭示了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一个是揭示了利润的奥秘存在于剩余价值之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说明资本主义为何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世界仍然具有透彻的解释力、远见的预测力和有效的改造力。这种科学信仰,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马克思用一生的钻研来证明、来坚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的献身精神,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是活的普罗米修斯。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这种科学信仰,还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毋庸置疑,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的深刻改变,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习总书记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不忘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坚守初心,以坚定的科学信仰走向未来。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我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有“过时论”的困惑,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70年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当代世界换了人间,马克思主义还管用吗?有西化思潮的冲击,在吸收借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忘了老祖宗,不加分析把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有国际形势的影响,西强东弱、资强社弱,有的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信仰动摇。有腐败问题的毁伤,有的讲一套、做一套,削弱了坚定信仰的说服力。所以,不忘初心,不是在温室中养育出来的,而是在风吹浪打中磨砺出来的。如同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解说所言,风雨如磐,大浪淘沙,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即使是95年前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也是百态人生。1970年,毛泽东向斯诺感慨回首:“牺牲了几个,死掉了几个,不干的几个,反革命的几个,现在只剩下两个,毛泽东一个,董必武一个。”正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集中体现。要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深刻领会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切实把握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全面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义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智慧博大精深,体现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方面面。世界渴望分享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的世界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的3个关键词就生动体现了中国智慧:第一个是“21世纪”,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演进,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第二个讲“带”,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经济走廊等试点,以点带面、以线带带,最终形成欧亚大陆一体化新格局。第三个讲“路”,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在中文里,“路”与“道”是相连的——道路,“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
“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强调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创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的互联互通新格局。俄罗斯《导报》曾刊文指出,“一带一路”构想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什么是“一带一路”之道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所写的:“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一带一路”之道,就是去探寻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的融通,服务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世界之乱象,皆由不通所致。“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并落实到“五通”,可谓对症下药,抓住了要害。
对世界而言,“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殖民体系与战后霸权体系。它秉承共商(集思广益——利益共同体)、共建(群策群力——责任共同体)、共享(人民受惠——命运共同体)原则,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丝路精神,为21世纪国际与地区合作提供了新模式。
反过来说,中国的发展只有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伴,实现共同发展和文明的共同复兴,才能行稳致远。正如非洲谚语所揭示的,“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是团结发展中国家、连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纽带和桥梁,这是其软实力的政治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所彰显的中国智慧,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及“世界是平的”的神话。它将欧亚大陆还原为人类文明中心地带,助推古老文明共同复兴,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着积极力量。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和思想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文艺思想始终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党的文艺思想要求,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就是要求文艺家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文艺来。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首先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真实性是文艺的生命。任何优秀文艺作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都具有真实之美。那么,我们这里特别指出的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可以说,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就在于这真的本质性和彻底性上。文艺真实的主要方面,体现在其对于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分层次的,有较浅层次的生活,也有较深层次的生活。这就像大海,上面有美丽的浪花或汹涌的波涛,但这些都是相对浅层的,深层的则是深海潜流——这才是大海的真正力量之所在,是大海运动的真实面貌。本质的、彻底的真实就是表现深海潜流,而非只是采撷朵朵浪花。这样的文艺作品当然也可以写浪花或波涛,但写这些的目的应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事物。而深海潜流就是人民。劳动人民既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也是时代的精华、时代的力量、时代的未来。文艺表现时代、反映生活离不开人民,离开人民的时代和生活是抽象而空洞的时代和生活,是没有本质、缺乏力量的时代和生活。只有人民能够代表时代,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真正本质之所在;文艺作品只有表现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才有可能表现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甚至创造新时代。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就在于此。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认为“戏剧的未来”在于“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不仅是“戏剧的未来”,也是其他文学作品的未来。较大的思想深度、自觉的历史内容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都要靠有着丰富的本质性蕴涵的背景来显示。这蕴涵丰富的背景中的主角就是人民。“较大的思想深度”在于笔触是否抵达了基层的劳动人民,“自觉的历史内容”在于是否把握到了由人民力量所推动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正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本身。可以说,人民文艺的真实性,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也是一种倾向鲜明的真实性,是一种指向人民未来和人民文艺未来的真实性。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正义之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劳动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那么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上,起码应该获得平等的待遇,体现出其作为产品或财富的生产者的贡献。这样才可以体现出正义来。劳动人民耗尽生命生产了财富,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分配,反而终其一生被财富和财富的执掌者所奴役、控制,成为自己劳动的异化者和沉默的大多数。这显然是非正义的。人民文艺所表现和揭示的矛盾正是劳动人民的财产(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权利和需求与社会财产极少数人占有的现实的冲突。人民文艺的正义之美,一方面,体现于其对于劳动人民的财产权利和需求的肯定,对于基层劳动者应是财富的真正主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对财富为少数人甚至极少数占有现象的否定,对劳动人民沦为受财富及其占有者的奴役和控制、沦为雇佣角色甚至连能否充当上雇佣角色也要受到财富力量的支配的批判。一方面,体现于对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私有制度的否定,有着对这一不合理制度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于对维护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公有制度的呼唤,有着对这一理想制度及其不断完善的憧憬的热情。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文艺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人物佃农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和地主黄世仁之间的冲突,杨白劳和喜儿是被剥夺和被奴役的一方,在冲突中体现为正义,正义被压抑、挫折,非正义、反正义的力量占了上风。杨白劳出去躲账。新年之际,黄世仁以杨白劳拖欠租子和借款不还为名,逼迫其用女儿来抵债。可以说,黄世仁的财富家产是由杨白劳们创造的,但杨白劳及其家庭却又被这些财富及其拥有者压榨逼迫,以至于就连儿女也被其创造的财富的所有者所占有。在观剧过程中,人们的义愤被激起,正义感被唤起。这样,当参加了八路军的农民之子王大春带领劳动人民打倒地主黄世仁、解放贫雇农、解救白毛女时,观众们领略到的就是这场人民革命所传达出的正义之美。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集体之美。劳动人民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要求在人民文艺中确立起人物塑造的集合或集体主体的原则,也就是说,对个体的描写不能是孤立的,要体现出人民集合作为其土壤和源头活水的存在。评论家斯蒂芬·茨威格在评论作家巴比塞的小说《火线》时指出:“在文学中沿袭至今的两种表现方法(客观的和主观的)之外,巴比塞选择了第三种:集体的……在巴比塞笔下,不断观察和感受着的我增大了许多倍,获得了新的完整性:他所说和所写的不是出自个人名义,而是代表着在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共患难一百个星期、结成一个统一体的十七位同志。由于融合在兄弟般亲密友爱的整体中,他已不再孤独地、从个人角度来认识事物,他感受到的都是十七颗心所感受的。”这就是集体主体原则在文艺创作中实现的典型个案。社会主义社会使人民群众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被描写成不是处于事件之外的或者只是孤独的个性在起作用的消极力量,而是用统一的集体利益把单个的意志联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成为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创造性力量。可以说,真正的人民文艺,其内在特质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张扬和体现。人民文艺的先进性不是、也不可能是文艺家凭空独立地形成的,而是从劳动人民中获得的。从劳动人民中获得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种文艺工作者藉此修正自身谬误观点的驱动力量。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勇于违拗、破除自己的主观喜好与偏见,自觉服膺那来自于人民的伟大实践的先进认识和正确观念,并在文艺作品中加以艺术地表现。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典型地呈现出人民文艺的集体之美来。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劳作之美。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人民的核心本质就在于其作为生产性劳动者的品质和角色,因此,劳作之美是人民文艺的核心本质特征之一。1943年由著名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南泥湾》则以优美抒情的曲调,歌唱劳动者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从而呈现出劳作之美。1947年由著名音乐家马可编曲填词的劳动者名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以昂扬有力的旋律,直观热烈的劳动场景呈现出了劳作之美。这里的劳作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在这些人民文艺的作品中,劳动人民的劳作是自由的,没有压迫和摧残,没有对抗和扭曲,这个劳作是自觉的劳作。这里的劳动体现的真正是劳动人民的自由本质,人民劳作不是为了果腹充饥,而是为了解放——国家的解放、民族的解放、自身的解放。
从理论上说,人类的生产劳作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活动,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外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外化,也就是美的实质所在。应该说,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当对于人的感性的异化力量趋于消失时,劳作的真正美学性质才会充分呈现出来。劳作、劳作者和社会走向、社会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根本一致的,《创业史》中梁生宝就说“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他的行动和忙碌不是消费性的,而是生产性,生产性是一切进步的源泉,通过表现人民活动的生产性,就会呈现出鲜明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劳作之美。在十七年文艺作品中,不乏对热烈的劳动场景的描写和表现,通过展现人们的劳动热情,表现出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喜悦。他们不只是为个人而劳动,而是在为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伟大事业而劳动。不管是在农村大地上挥动锄头的,是在工厂开动机车的,还是在油田操作钻机的,这些劳动者形象表现出的劳作之美正是人民文艺的典型特征之一。劳作是人民的一个重要本质,因而,劳作之美,也是人民本质在人民文艺中的呈现和发扬。
积极语用:学术评价的重要维度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潘涌、邹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精神,是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而新颖鲜活的思想理论的诞生,无法离开以表达为本的积极语用。针对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界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术评价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积极语用是学术思想活力的生动表征
学术话语的新旧和强弱,反映着研究主体语用的“活力指数”。消极的语用,概念老旧,套话连篇,空洞无物,难于启发和感动读者的心智,更遑论学术的贡献;而积极的语用,概念创新,判断深刻,理据充分,逻辑链条缜密贯通,显示着强大的理性思辨力——这就是研究主体作出的重要学术建树。因此,积极语用的内涵及其形态风貌,构成了学术论著外在的显性标志,极其深刻地表征着学术论著内蕴的思想含量和理论品格。由是言之,积极语用就成为学术评价应该依循、可以操作的重要抓手。久之,激励研究者以话语创新为目标的积极语用,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孕育出强大的“学术软实力”。
长期以来,消极语用现象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具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学术论著流行的是简单套用外来话语或者传统固有话语,以致遗忘了“言说者是谁”、“为谁而言说”、“何语境言说”,致使语用主体的自主独立地位日渐淡化甚至消解。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语用问题的重要性——它既是解开各国文化命运奥秘的钥匙,更是开启未来文化发展空间的钥匙。脱离了语用,学术知识就少了生动和活力;而欲评价学术,则更需聚焦语用问题。
就概念而言,积极语用是研究者在长期积累、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于特定语境中对具体话题缜密论证、独立判断、精彩评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过程。“积极”指称研究主体在强烈建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驱使下而呈现出来的表达主动性、个体性和深刻性,集中表征为学术研究中释放出来的表达活力;质而言之,积极语用是研究主体学术创新精神“鲜活存在”的彰显。没有积极语用,就不能承载积极的学术探险精神;而没有积极的学术探险精神,就同样没有足以表征学术探险的积极语用。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判断是否积极语用、何以积极语用,可以成为评价学术思想原创力高低强弱的一项重要标准。
积极语用要素:新概念、新判断、新文风
作为研究主体思想活力的集中呈现,积极语用涵盖真正研究主体的所有言语行为与言语过程。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其论著中新概念、新判断、新文风清新扑面,字里行间更是激荡着真理探求者的浩气、热情和理性活力。无论是义正辞严的辩驳,还是缜密严谨的立论,积极语用的鲜明风格一以贯之,留给后人极其深刻的启发和难以平息的感动。从学术评价的立场出发,新概念、新判断、新文风是审视学术评价对象时必须关注的三大积极语用要素。
第一,新概念是学术评价的逻辑出发点。凡是富于思想内涵的优秀学术论著,必然以创造新颖、鲜活、具有可持续学术成长价值的新概念为特征。因为,这种新概念是特定思想理论的一种外部“标识”,凝聚着学术主体深厚的专业功力和增值潜力。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复杂经济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剩余价值”、“异化劳动”等特色化新概念,浓缩着他全部的精华性思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最终秘密与工人贫穷的真正原因。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所有语言学理论,被概括在“转换生成语法”这一标志性的特殊概念中,成为这位具有全球影响的语言哲学家的专属文化符号。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其重要学术贡献就在于用“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并喻文化”等概念来概括自己长期学术研究的创新发现。新概念已经超越了作为外部包装的词语形式,实质性拓展到内涵——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核心揭示;同时,新概念往往成为贯穿研究者学术探险始终的主线索,为独特的个性化研究铺设了思维运行的逻辑轨道。因此,新概念蕴含着一种学术研究的独特的价值意蕴,具有很高的标志性意义。当我们回眸某一思想理论体系的时候,不得不聚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独特概念,并凭借这种概念的深刻性、普适性、创新性来判断它所统领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价值高低。另外,真正科学的新概念具有学术增长的可持续价值,象征着后续学术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总之,努力寻觅并自觉发掘某种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新概念,正是我们展开学术评价时需要把握的一个出发点。
第二,新判断是学术评价的本体内容。如果说新概念为学术研究铺设了逻辑论证的必要“轨道”,那么,新判断就是思维运行的“目的地”。从新概念出发,到新判断为止,其间辅以材料梳理、比较分析、归类提升——这一有序进行的思维运作过程,就是学术意义上的逻辑论证。审视学术成果、评价其高低优劣,就是对建立在新概念基础上的新判断进行发现、推敲和验证。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征程的宏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以标题呈现出来的新判断而成为呼唤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嘹亮号角——它释放了人们面对诸多复杂现实问题的思想活力,进而带动了物质生产创造力的伟大解放。作为当代政治学的一笔重要思想遗产,“邓小平理论”就由诸如“实事求是”论、“市场经济”论、“共同富裕”论、“三个面向”论、“初级阶段”论乃至“猫论”等一系列著名判断所构成——新判断无疑就是其理论的精髓。因此,如果我们赞同马克思的著名判断“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从这位哲人的判断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主体人以新判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创新,逻辑地对应于客观世界的伟大蜕变。思维有多么活跃,判断有多么创意,人类就能够走向多么迢远。这里,新判断实质上构成了贯穿思想理论成果的主题线,显现为学术评价必须重视、可以依循的一种必要抓手。
第三,新文风是学术评价的风格要素。审视一种学术论著,总体语用风格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我们面对马克思的论著时,仿佛亲耳聆听这位思想深邃、激情迸发、才气纵横的伟人在诉说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受到智慧的启迪、诗性的沐浴、审美的陶冶——这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文化经典:集理性和诗意于一体、熔美感与沉思于一炉。大凡卓越的学者,其优秀论著自然烙印着自身独特的语用风格,或冷静理性、缜密演绎,或热情澎湃、深刻阐发,或细腻论证、针脚绵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彰显出研究主体的个性化语用风格。深刻而独特的理性思辨,伴随着与之和谐相称的表达风格,包括开放的语词组合、灵活的句型表达、特定的文脉气势、鲜活的语流节奏……它们与内涵饱满的新概念、新判断浑然一体、表里相谐。学术界曾有一种固化的流行观念:理论学术论著只需要讲清观点、理顺语料、表明思想,不必追求文艺作品所特有的审美品格。虽然文艺的感性美与学术的理性美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特色,但是杰出的理论学术论著同样需要气度不俗、品质高雅的感性美——它与内在理性美的有机融合,可以使理论学术论著抵达人类文化创新的高境界。东方大地上正在崛起的文化创造时代,确乎需要新文风的问世,而学术评价更是需要以崭新的评判标准来催生灿烂多姿的新文风,催生这种新文风承载着的新概念、新判断的同步问世和持续增值。
积极评价是重塑“学术中国”的必然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创造“学术中国”并让世界充分欣赏,这是当前学术界一项崇高的文化使命。
如要完成这项历史性的使命,积极评价学术论著是必然的选择。既然语用是思维的表征,那么积极语用就逻辑地成为积极思维的重要标志;而展开积极评价,则是创造“学术中国”的可行途径。所谓积极评价,是指聚焦学术论著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文风而彰显其思想内核、创造精神的发展性评价行为。
学术评价的发展性价值导向,曾经被长期流行的片面评价观念所遮蔽。功利主义思潮裹挟下的学术评价,过度关注获奖者为谁、获奖主题和内容为何、学术背景为何等刊物以及何等出版社之类形式要素。这种外在形式大于核心思想的所谓学术评奖,固守着“只到评价为止”的旧观念。而发展性价值导向下的学术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也不仅仅是为“追认”学术贡献而评价。真正的学术评价需要超越“评价本身”,着眼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建设与未有创造。以新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新判断为必然归宿、以新文风为基本形态的学术论著,必然要超越既往的旧观念、旧思维而前瞻性地指向未来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之构造,甚至指向蕴含深邃新意的学术研究新范式的创建,从而在学术发展史上产生可持续的深远影响。
习总书记建党九十五周年讲话为中国未来定向导航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 周文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加充满信心地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一篇充满厚重历史感的重要讲话。讲话从头到尾贯穿一条明晰的历史脉络,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明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讲话概括的党的三大历史贡献和三大历史经验非常精准且充满新意。
这是一篇定向导航的重要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讲话的鲜明主题。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讲话明确提出 “八个就要”。这“八个就要”就是八项原则、八项要求:第一,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第二,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第三,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第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第五,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第六,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第七,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第八,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这是一篇充满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强调认识真理、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讲话深化了对理想信念重要性的认识,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讲话把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第一次提出四大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讲话对改革开放作出了新定位: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要以总目标为导向,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讲话提出了“人民立场”这个重要概念,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讲话号召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总之,讲话通篇充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新语言。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重要讲话。说到回顾历史,讲话强调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谈到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讲话强调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讲到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时,讲话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今后要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凝结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思路,洋溢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讲话回顾历史,概述成就,总结经验,面对挑战,定向导航,通篇充满着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在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胜利前进的征途上,必将产生巨大的指引和鼓舞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与“浅出”
王峰明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理论的时代化不等于迎合时尚,理论的大众化也不等于迎合大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笔者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在“深入”与“浅出”两个方面下功夫,同时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所以要区别一切表现形式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基础。概言之,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区别开来。
由是观之,所谓的“深入”,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目标和实质所在。马克思一再强调,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而所谓的“浅出”,就是要立足于本质解释和说明现象。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
如果说深入是远离现象的过程,那么,浅出就是不断接近现象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是基础和前提,不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就会流于表面现象,就不具有科学性。浅出则是关键和保证,不能采用浅显易懂的表达形式,再深刻的理论也无法获得普遍理解和认同,更遑论大众化了。
比如,“资本”无疑是《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从现象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一个价值额或一定量的货币,也可以表现为某种物,例如机器或厂房。但是,无论价值或货币,还是机器或厂房,它们自身都不是资本。同样,资本家总是表现为某个或某些人,但是不能把这些自然人等同于资本家。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是人与物之间的所有和占有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统治和剥削关系,因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家则是资本的人格化,也是生产关系的人格化,因而是生产关系赋予自然人的一种经济角色。马克思的论述既深入又浅出,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时刻警惕和防止庸俗化的思想倾向。从思想史的情况来看,一些所谓的理论,讲得尽管很浅显,易于理解和把握,却总是在现象上打转,就现象论现象,难以深入下去。有的明确反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甚至反对本质,拒斥规律,将之贬斥为“二元论”或“本质主义”。
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古典时期,尚在努力区分经济过程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即区分本质和现象,并且在面对具体的经济现象时,企图用强制的抽象法把规律从现象的矛盾中拯救出来,即简单地和直接地用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说明这种现象。但是,到了庸俗经济学这里就取消了这种区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头脑狭隘不能区别表现形式和它所表现的东西,所以一方面,他们实际上把毫无规律性的现象说成是规律本身,另一方面,他们完全无视经济规律的作用,抓住了现象的外表来反对现象的规律。
理论的时代化不等于迎合时尚,理论的大众化也不等于迎合大众。迎合时尚与迎合大众,都会放弃对本质和规律的探求,远离事物的根本,背弃基本原则和立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在历史性赶考中梦圆复兴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邱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交汇历史与现实,放眼中国与世界,展望未来与目标,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点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回首壮阔历史,坚定信念、永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逶迤雄奇、波澜壮阔,历经艰难困苦,战胜风险考验,取得伟大胜利与伟大成绩。
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党的文献已经进行过许多的概括。讲话以更加高远的历史眼光,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与新的总结,是我们党回顾总结走过的路,深化自身历史方位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讲话提出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三个“深刻改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三个“深刻改变”,由方向进程,到前途命运,再到世界格局,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得出的新观点、新认识。
总结95年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讲话提出了三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大“飞跃”。第一个历史贡献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历史贡献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历史贡献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大“历史贡献”和三大“飞跃”发展了“三件大事”的历史概括,更深刻准确地把握了“三件大事”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结95年的历史经验,讲话提出了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第一,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的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政党的领导,就没有一切的胜利和成功。第二,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第三,历史告诉我们,95年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是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抓住历史发展本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立场,指明前进路上,务必坚定信念,永不动摇。其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更高层次的最新概括。
立足伟大实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全党要深入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要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讲话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这是讲话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相互促进、统筹联动的,要协调贯彻好。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中国共产党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建设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中国对外开放,不是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作出新的概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讲话作了最新的合并表述。讲话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讲话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从严治党提出要求。
展望光明前景,牢记使命、奋勇担当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程波澜壮阔,95年的成就伟大光荣。回顾历史是为了激励前行。讲话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着眼于近代以来近200年的历史提出的民族复兴梦、崛起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讲话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讲话强调改革的艰巨性。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完成伟大目标,实现伟大任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讲话号召,全党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讲话要求,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抚今追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正铺展开来。复兴梦圆,玉汝于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赶考远未结束,筑梦路上,我们仍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两学一做”检验责任担当
一位领导同志近日在上党课时说道:践行“两学一做”,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彰显责任担当精神。的确如此。只有增强勇于担当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到以学促做、以做促学,使“两学一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责任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犹如一张大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节点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大网上其他节点的协助和支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人创造出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这表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才能有序运行、和谐发展。正如古人所言,“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党员干部的党员身份和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决定其不仅要“在其位、谋其政”,而且应“铁肩担道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应进一步明确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义不容辞的态度对待责任担当,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认知与实践误区,不断增强勇于担当的思想觉悟与行动自觉。
责任担当与思想觉悟正相关。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越高,责任担当精神就越强。纵观我们党走过的95年风雨历程,不同时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太行愚公”李保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征: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因此,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应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逃避责任、拒绝责任、推卸责任,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可以说,勇于承担责任没有对错而只有选择、没有该不该而只有担不担。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前提是提高担当责任的思想觉悟。
责任担当与权力地位成正比。权力行使与责任担当紧密相连、有机统一: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担责也就越多。为官重在担责,而不是享受待遇。古人有云,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如果党员干部没有担责意识和担当精神,只是奔着自己的待遇、享受去“为官”,那么“出事”是迟早之事。承担责任是要付出的,责任越大,则付出越多。当然,承担的责任越大,历练的机会就越多,能力提升的空间也会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多,展示实力和德行的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获得信任和机会,人生舞台将更广阔、人生成果会更丰硕。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积极、主动去拥抱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在践行“两学一做”中自觉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彰显责任担当精神。
拢指成拳,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崛起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柴立元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必须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针对当前我省政产学研金结合模式仍然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产研结合不紧、政策机制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充分释放政府创新引导效应,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
政产学研金体系中,政府引导作用举足轻重,贯穿协同创新机制的各个环节。因此,政府应推出包括人才引进、项目培育、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创造、科技融资等在内的“一揽子”高含金量扶持政策,构建起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对于产学研创新项目,政府应从财政补贴、制度安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各资源主体向项目集聚;同时不断完善投融资环境、丰富网络化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低成本信息或建议,为项目打造开阔的发展空间,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良好平台。
以环保领域为例,政府的政策引导能有效促进技术的推广和持续创新。政府应积极作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将生态文明、民生保障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基层执政考核;制定适应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的国家、地方及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污染防治规范;提高企业污染防治技术与设施应用准入门槛;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平台等等。
——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求我们强化战略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加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走进生产生活。
在核心技术的顶层设计与联合攻关中,要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研究成果的中试孵化,架好研究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后,要进一步开展再创新的中试研究,以避免技术“水土不服”,满足市场对创新技术的快捷需求。
在集中有限财力和人力重点支持工程技术孵化、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的同时,政府还应主导构建由“用户企业、技术推广企业、研究机构、投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从而加强市场需求与创新需求的有机结合,便于研究机构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通过大型企业工程示范得以转化与推广。要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实现研究机构与技术推广企业、需求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建立评估监督机构,探索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
为客观评估科研技术效果以及金融资金投入后的运行效果,应建立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比如评估环保工程技术的后续效果,可建立由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技术用户、财经专家、企业周边群众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第三方工程技术评估监督机构(无任何切身利益),负责对技术工程应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及评估,并配以严格的信用管理和奖惩制度。
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政府应积极探索“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制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一系列基金政策,逐步取消对企业的无偿科技扶持,变过去的直补为市场化的基金扶持。
比如在环保治污中,政府可引导技术方、治污企业和投资方联合介入实施运营,由环保监管部门及第三方工程技术评估监督机构联合监理。针对环保产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可由政府引导融入资金,建立各种产业基金,资助技术孵化、示范及推广。
当前,湖南正面临一系列历史性、战略性重大发展机遇,必须拢指成拳,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集政府主导、学研输出、金融杠杆为一体的升级版“政产学研金”合作体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崛起。
以产业结构优化力促海陆经济一体化
上海大学副校长徐旭、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陈秋玲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三大发展短板
  高端配套服务业发展缓慢。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1%、42.5%、52.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配套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海洋金融服务、海洋物流服务、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产业发展同构化明显。通过计算我国11个沿海省市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区间的产业同构系数值高达0.9以上。这说明海洋产业结构相似度非常高,产业同构化现象十分明显。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加剧各地恶性竞争,加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
  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通过计算反映海陆经济一体化的耦合度指标,发现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较低,协调度也不高。除个别年份、个别地区是高强度耦合外,其余都是中强度耦合。这说明我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普遍不高
  我国自2012年11月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来,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引擎。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海洋产业同构化程度明显,岸线资源利用率较低,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拉动力不强,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耦合度不高。
对此,有必要采取相关应对策略。
集约化——完善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一是创新发展海洋先进制造业。借力“中国制造2025”之东风,对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业、邮轮游艇制造业等制造业植入“智慧基因”。二是提升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处在海洋产业链的高端,是现阶段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改造提升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型海洋服务业。三是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要大力发展海陆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转型发展海洋现代渔业。居于主导地位的海洋渔业,需要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体化——推动海陆产业要素流动。这具体体现在资源流动、资金循环、技术传播和劳动力转移上。要构建全要素耦合的海陆一体化经济体系,首要的是破解陆海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制度短板,加强海洋行政部门的交流沟通,减少事务的交叉重复,积极推进海洋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对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实现海陆资源开发的统一协调和规划。
高端化——驱动海洋科技创新。要完善海洋科技管理和政策机制,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行为边界,研究制定海洋科技创新的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和服务清单;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分配机制;要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在载人深潜器、深海水下油气生产、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底探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海水淡化、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灾害预警与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要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设涵盖政、产、学、研、金的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协同化——整合区域海洋协作。一是沿海省市区要加强与主要流域经济带的省市合作,实施“通江达海”策略,扩大经济和资源腹地,打通江海大通道,提高国际海运通道保障能力。二是沿海省市区要加强海洋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内陆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三是加强沿海沿江港口分工协作,增强江海、海陆、海空多式联运能力,培育内河集装箱市场发展,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
可持续性——注重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要认识新常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认识海洋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开发海洋资源;要适应新常态,挖掘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加快海洋资源勘探、测绘和开发可行性论证,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要引领新常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海洋资源开发。总之,应该始终坚持在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冯俊
  在前些年的反腐败工作中,我们也编织了不少关权力的制度笼子,但忽略了一点——权力的“任性”决定了它不会自己走进笼子里去,而必须靠外力“驱赶”。还有一个“牛栏关猫”现象,笼子是有了,但栅栏太大太稀疏,猫在牛栏里还是来去自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力将权力往制度笼子里撵的“驱赶效应”开始显现,笼子也编得越来越密,越来越结实。
习近平总书记把派驻纪检组形象地比喻为装“探头”,把巡视组比喻为“千里眼”。“要以问题为导向,派出‘侦察兵’,哪里反映声音大、问题多,就派到哪里去侦察”,巡视的震慑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年一部分违纪违法的重要线索,就是通过巡视发现的。纪检组和巡视组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此前,他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是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内涵的新阐释。
  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新形势下,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党建出了问题是渎职的意识。
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党委书记是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组织和党委书记不管好党、治好党就是严重的失职。
  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体现在“全”字上。“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800多万党员,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但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内涵在十八大修改的党章中就有所体现。党章提出,“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里的“全面”就是党建的“五位一体”,就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八个方面:一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二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四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五是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六是严明党的纪律,七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八是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
真管真严,长管长严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在“严”字上用力气,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建各方面、全过程。“严”就是真管真严,长管长严。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教育从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二是干部管理从严。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干部的标准鲜明地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真正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三是作风要求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拉开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幕。从制定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目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等,得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四是纪律约束从严。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必须遵循的刚性约束,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惯例也是规矩。在党的各类纪律和规矩中,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决策部署看齐。
五是组织建设从严。着力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要抓好党员队伍的管理,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要做好扩大基层组织覆盖的工作,加大在两新组织、农民合作社、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产业园区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六是制度建设从严。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规制度。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个倡导思想道德高标准,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一个开列违纪行为“负面清单”,划出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这两个党内法规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提供了对照标准和衡量尺子。
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第一,“老虎”“苍蝇”一起打,解决“不敢腐”问题。反腐倡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惩处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和“苍蝇”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前者指的是大案要案,后者指的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分子。
第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解决“不能腐”问题。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管住权力的“乱作为”,致使“不能腐”。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前些年的反腐败工作中,我们也编织了不少关权力的制度笼子,但忽略了一点——权力的“任性”决定了它不会自己走进笼子里去,而必须靠外力“驱赶”。还有一个“牛栏关猫”现象,笼子是有了,但栅栏太大太稀疏,猫在牛栏里还是来去自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力将权力往制度笼子里撵的“驱赶效应”开始显现,笼子也编得越来越密,越来越结实。
制度不能成“稻草人”,要防止“破窗效应”。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清单”的推出,使得权力的运行有了一个规范的边际。
第三,发挥纪检组和巡视组“探头”和“千里眼”的作用。中央纪委设置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派驻机构全覆盖。2015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对中央国家机关巡视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把派驻纪检组形象地比喻为装“探头”,把巡视组比喻为“千里眼”。“要以问题为导向,派出‘侦察兵’,哪里反映声音大、问题多,就派到哪里去侦察”,巡视的震慑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年一部分违纪违法的重要线索,就是通过巡视发现的。纪检组和巡视组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加强党内监督,强化主体责任。首先,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其次,党内监督第一位的是党委监督。党委监督是全方位的监督,包括对党员的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工作。党委要任命干部,更要监督干部。第三,党内监督既要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要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监督正确用权、廉洁用权。第四,党内监督要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多措并举,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最管用、最有效;上级纪委要把下级“一把手”纳入监督重点;同级纪委要定期将同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落实主体责任、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洁自律等情况向上级纪委报告;纪委平时掌握的对下级“一把手”的反映,要报告同级党委书记等。第五,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之,“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既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内涵的科学阐释,也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催生发展新动力
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梁志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三会”,宣示中国把科技创新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科技创新须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加强产学研金结合,促推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正成为广受瞩目、亟待深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1 产学研金融合不畅已成为我省“阿喀琉斯之踵”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湖南科技供给成果丰富,“十二五”期间,全省获国家科技奖励107项,国家级科技奖项和发明专利数量排全国第5位,天河二号、超级杂交稻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全球瞩目。然而,成果转化不畅已成为湖南发展瓶颈。2014年,我省高校有效专利达到4395件,但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只有56件,转化率仅为1.2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不及中部平均水平的60%。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情况也屡有发生——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一些成果在沿海诸省孵化成功,一些研究人员也被外省企业聘为科技顾问。与此同时,省内企业却普遍存在研发力量薄弱的问题,2014年湖南来自企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仅1.14%,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7%。企业对研发需求大,却难以找到有效的科研资源来支持其实业发展。
显而易见,产学研金融合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我省的“阿喀琉斯之踵”,即重大软肋。只有打通产学研金融合的有效途径,才能催生我省发展新动力,实现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经济强省的跨越。
2 推动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四个要点
一是抓“牛鼻子”: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创新非常活跃,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发达的创新创业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活跃的科技创新和蓬勃的新兴产业。产学研金的核心是“金”,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是湖南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可以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湖南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级次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建立起覆盖创新创业项目从种子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诸阶段,包含天使投资(Angel)、风险投资(VC)、上市前投资(Pre-IPO)等在内的全阶段创投体系。省、市政府财政要引导或联合社会资金设立相应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基金和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原有扶持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也应以股权基金的方式扶持创新创业,以实现滚动发展。要出台真正优惠的政策,对投资界湘籍“大牛”实施“回巢计划”,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来湘发展,扶持本土优秀创投机构快速成长。依托国有股权投资机构,设立规模较大的并购基金,为省内技术优势企业抢占创新高地、收购业内相关技术型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充分利用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湖南省股权交易所快速壮大,畅通本省创新创业企业与新三板、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对接的渠道。
二是搭“大戏台”: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湖南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重点是搭“大戏台”,建立以企业为“主角”,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唱戏”的长效机制。“深圳模式”探索了一条逆向的、自“下”而“上”的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路径:以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为起点,通过虚拟大学园平台快速传递到创新链的上游——大学,利用学校的科研团队,展开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最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在虚拟大学园内,很多高校的科技研发项目都是企业等着要的“订单项目”。我省应充分借鉴这一思路,首先,要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依托高校院所特色优势,由龙头企业牵头,充分调动社会资本、中介机构参与,联合组建一批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推动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其次,积极试点完善以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科技咨询、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种手段开展产学研金之间的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形式;最后,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突出强化企业在产学研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中的比例,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从而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注“催化剂”: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金融合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使之如“催化剂”,极大激发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首先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让科研人员在收益中占大头;其次要加快落实《湖南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按照“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支持在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不再限制占注册资本比例,对于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入股股权),成果持有单位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最后要鼓励高校院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比重。
四是邀“新媒妁”:大力培育和引进市场化科技中介机构。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弱是我省创新体系“短板”之一,现有的绝大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创办,以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等服务为主,服务动力和专业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发挥促进我省产学研金融合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服务、技术咨询、产业对接、介绍融资渠道等中介服务需求极大。下一步,湖南应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化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单位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机构,政府通过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加大政府采购、给予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规范市场等方式给予扶持;尽快制定《湖南省科技中介服务条例》,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信誉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办法,对全省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设一支有技术专长、懂经济、会经营、具有评估技术作价能力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立信息、人才、技术等中介资源库。
怎么念好马克思主义这部“真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张春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作出系统论述。会议提出,要研究回答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等“十三个如何”的问题。从今天起,本报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合作推出“理论热点如何看”专栏,对其中最受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奇迹健美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