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注三国志 pdf时八王八裴都是谁

  这几年来,我看在煮酒写三国的人很多,写作方法大抵千篇一律:照着史书翻译,加点私人感情进去,于是就成了。至于考据什么的,一概不知。这些写手中有一部分人,不说不知道各种校勘书籍,甚至连最通俗的《三国志集解》都没听说过。呜呼哀哉!  再者,今年袁腾飞写了本《袁腾飞讲汉末三国》,我还以为他有什么高见,一看才发现,艾玛~他可也是照着史书念,加点自己的口水,玩的好一手“哗众取宠”,“借古讽今”,这些桥段写法煮酒的写手们哪个不会啊?就这样都敢出书,完全是仗着自己的名气在敛财嘛!  这种仓促而就,不加考据的书果然错谬百出,贻笑大方。打着弘扬文化的旗号,曲解历史,我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此文是我挖的一个大坑,旨在谈些汉末乃至晋初这“广义三国时期”中值得考据的史料话题,推翻一些流传千百年的错误观点。  我谈的都是新鲜货,都是前人没有提过,或者是研究并不深入的话题。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好烦,涯叔就是喜欢字数限制!)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0张
  裴松之《三国志注》云:不知(乐)资、(袁)暐之徒竟为何人,未能识别然否,而轻弄翰墨,妄生异端,以行其书。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矣。寔史籍之罪人,达学之所不取者也。  裴松之看不惯当时有人乱写史书,“诬罔视听,疑误后生”,可见,治史的人要有史德,要严谨对待。  某些人总爱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请诸君注意,汉末时期的史书还是相对靠谱,因为有很多野史并存,如果谁捏造了史料,自然能够找到其他史书上的佐证来对照参考,这就是考据的方法。  至于某君想借机抨击“政府篡改史书”,这种喜欢“借古讽今”的朋友可绕道另觅佳处。我为什么说汉末时的史书还是相对靠谱,诸君想想看,魏武帝曹操的种种黑材料都没抹去,可见还是很有看头的。至于“春秋笔法”,只要懂得“回文见意”这也不是难事。  写这些,并非本文主题,仅仅是想表达一下,做考据的心得。  晚上我来更新正文,第一章,探讨灵帝执政时期的社会环境。
  就这样都敢出书,完全是仗着自己的名气在敛财嘛!----坚决同意
  是沙发???!!!
  沙发垫
  感谢楼上朋友捧场!  我看书多了,想法就多了,迄今形成文字却不多,只因笔法太差,怕“轻弄翰墨,妄生异端”。如果我写的有不周全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章,探讨灵帝执政时期的社会环境。  我们从小看《三国演义》,其中塑造的汉末社会环境,貌似可以用“皇帝昏庸、宦官专政”来形容。这是有道理的,首先,桓灵两任皇帝都有宠信宦官的记载;其次,他们执政时期都有党锢政策,桓帝是一年,而灵帝则持续十五年。  至于,黄巾起义的缘由,罗贯中用“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来概括。而到了现在,各路学者为了探讨“东汉灭亡缘故”乃至“黄巾起义的缘由”,无一例外的对当时社会环境恶化进行抨击。  其中,大陆史家为了塑造出“黄巾起义”是“农民起义”的形象,就放出“官府腐败,民不聊生”等烟雾弹,为了强调是“起义者是农民”(而不是邪教徒),再制造出“穷苦百姓被地主阶级剥削,失去土地,食不果腹”等等迹象。其实这些都想当然尔,没有史料依据,但官府确实腐败,导致你也无法反驳。  我今天就要钻下这个牛角尖,去看看灵帝执政时(168-183年间),天下到底有多乱!天下百姓是不是都因为被“地主阶级”剥削得活不下去了,才去投奔张角的太平道的?
  今天我做的事,迄今为止应该没人做过,大部分人都只愿意接受前人的观点,而不愿意去钻牛角尖,去做考据。千百年都没人反驳的结论,你为什么要质疑?  我就插播一条钻牛角尖,质疑前人结论的故事,这是现代的。  我是在去年仙逝的复旦吴金华教授的新浪博客中看到的,非常感慨。文章名为《三国志发微(八)》,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我简单概括一下内容:  1.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称陈寿之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裴松之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写的“简略”。  2.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臆说裴《注》“多出本书数倍”,至今八百多年了,谬种流传,生生不息。  ——自晁公武提出“裴注比原文多数倍”这个观点,大家就接受了这个观点。  不料,现代台湾学者黄大受在台湾正中书局1972年出版的《三国志选注·概说》中,有《三国志及裴注字数之统计》一章。其中得出:【总计纪传字数为350833,注释字数为322643,是裴《注》字数实不及纪传字数之多也。】  看到没,晁公武说裴注比原文多几倍,结果碰到一个死脑筋的黄大受,非要来统计数数到底各有多少字。自此,流传近千年的谣传被攻破。  当然,还有遗憾的是,大陆某些史家仍然接受晁公武的错误结论,还煞有介事的说:“裴注字书数约为本书的三倍”。(见1995年12月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通史》第7册《甲编序说·第一章》的《第一节》介绍《三国志》时)  显然写这段文字的人,编出“三倍”之说,是用脑补而出的,并非真的像黄大受一样去做统计而得出的。  (晚上我来更正文。看看灵帝执政时期的社会环境如何)
  先顶下楼主。   顺带说下,虽然楼主不认可“照着史书翻译,加点私人感情进去,于是就成了”这种方式
可是比起某些大师 品三国、品诸葛 那种小说为主、史书为辅的方法来褒贬愚弄观众要好吧
  @文X丢失 8楼
16:57:53  先顶下楼主。  顺带说下,虽然楼主不认可“照着史书翻译,加点私人感情进去,于是就成了”这种方式
可是比起某些大师 品三国、品诸葛 那种小说为主、史书为辅的方法来褒贬愚弄观众要好吧  -----------------------------  嗯,可能我表达的太粗糙了。我个人是看不惯:那些不会考据的人,照着纪传体的人物传记翻译,这样非常容易出错。  讲个例子吧,也是前几年在煮酒看到的,某人写到“鲍鸿入狱被处死”,他就联系《董卓传》前后文,看到鲍鸿还有点能耐(和董卓在美阳之战合作且有战功),于是脑补写道(大意):鲍鸿这位战功卓著的名将肯定是被宦官害死的,而董卓看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兄弟被害死,于是对张让等宦官恨之入骨。  我看到后,提醒他,在袁宏《后汉纪》中明确记载了:豫州牧黄琬弹劾鲍鸿贪污军饷,按法律处死的。  凡如此类,我都会尽量指点。作者若谦虚,感慨一下,宣布罢笔,继续攻读史料;作者若虚妄,立刻翻脸,坚持自己看的是正史,而野史尽不可取,再用“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陈寿或某某人品太差,写的东西不足信”等等反倒教育我来。。。  先谈这么多,顺便感谢你的关注。我今晚有空继续更新,保证陆续会谈到很多三国史界错误的观点。
  我就从《后汉书·灵帝纪》中摘录168-183年间,①东汉政府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和②当时影响百姓生活的大范围天灾。  军事行动(168-183年)  1-168.1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  1-168.2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  1-168.7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  2-168.12十二月,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1-169.7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3-169.9九月,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  4-169.9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  5-169.11鲜卑寇并州。  6-170冬,济南贼起,攻东平陵。  7-171冬,鲜卑寇并州。  8-172.11十一月,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遣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  9-172.12鲜卑寇并州。  10-173.12鲜卑寇幽并二州。  8-174.11十一月,杨州刺史臧旻率丹阳太守陈寅,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  11-174.12十二月,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12-175.5鲜卑寇幽州。  13-176.4益州郡夷叛,太守李颙讨平之。  14-176鲜卑寇幽州。  15-177.4鲜卑寇三边。  16-177.8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17-177.11鲜卑寇辽西。  18-178.1光和元年春正月,合浦、交址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  19-178是岁,鲜卑寇酒泉。  20-179. 10巴郡板楯蛮叛,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刺史讨之,不克。  21-179.12鲜卑寇幽并二州。  22-180.4夏四月,江夏蛮叛。  23-180.10鲜卑寇幽、并二州。  18-181.4交址刺史朱隽讨交址、合浦乌浒蛮,破之。  24-181.10鲜卑寇幽并二州。  20-182.7巴郡板楯蛮诣太守曹谦降。  另外在《后汉书·卢植传》中,还有两条。  25-175九江郡蛮叛  26-176-177南夷反  目前整理的数据就这么多,如果有见多识广的热心网友提供,我也很乐意统计进来,日后更新进去。
  统计数据:东汉灵帝执政(168-183年),对内及对外军事行动共计26条。  1.其中,鲜卑骚扰幽州、并州、凉州等地。一共15条,包括编号16(东汉政府主动出击鲜卑,结果大败)。鲜卑骚扰次数占军事行动数量比例为57%。  2.凉州羌乱,从168.1-169.7,由段颎平定。至183年,未再乱。  3.扬州会稽许生叛乱,从172.11-174.11,由臧旻平定。  4.交州乌浒蛮叛乱,从178.1-181.4,由朱儁平定。  5.益州巴郡板楯蛮,从179.10-182.7,由曹谦平定。  剩下7条:  169.9江夏蛮。  169.9丹阳山越。  170冬,济南贼。  175九江郡蛮。  176-177南夷。  176.4益州郡夷。  180.4江夏蛮。  ——有6条是蛮族叛乱,只有一条(170冬,济南叛乱)是汉人叛乱。  综上所述:异族叛乱占92%,汉族叛乱仅两条:一条172.11-174.11的会稽许生叛乱,一条是170冬的济南叛乱。  许生叛乱,读了朱儁和孙坚传的都知道,史书上注明是“妖贼”(《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什么是“妖贼”?还不就是  靠邪教发家。无怪乎后来孙策杀于吉,估计是受他爹的影响。  最后剩下唯一一条可以用来证明“确实”属于农民起义的就是“170冬的济南叛乱”了。  诸位,你们不奇怪吗?说好的灵帝执政时期“百姓被压迫,以至于盗贼蜂起”呢?!  或许会有人再质疑“济南的农民起义”也能证明是灵帝的昏庸所致,我在这里需要提醒他的是:170年,灵帝14岁,还未元服。而灵帝是171年才开始临朝问政的。  在军事方面,可见真相是:东汉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来平定边境州郡的异族叛乱上;而中原(司隶河南尹、豫州)及大部分腹地州郡是和平的。  (当然,我的统计取材于范晔《后汉书》,若有遗漏,还是很希望有人能补充)
  前文分析可见:灵帝执政时期(168-183年)中原百姓安定,并未有叛乱发生。  我们再来看看《后汉书·灵帝纪》中168-183年之间的灾荒记载,只摘录旱灾、饥荒、水灾、瘟疫等影响百姓生活的天灾;而日食、大雨、地震、宫殿火灾等忽略。  摘录明细如下:  171.3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173.1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174秋,洛水溢。  175.4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175.6六月,弘农、三辅螟。遣守宫令之盐监,穿渠为民兴利。令郡国遇灾者,减田租之半;其伤害十四以上,勿收责。  175旱灾。(摘录于《五行志》)  177.4夏四月,大旱。  177.4七州蝗。  179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182.2二月,大疫。  182.4夏四月,旱。  183夏,大旱。  183秋,金城河水溢。  综合分析:灵帝168-183年间,全国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合计13条。  瘟疫:4条,其中有3次政府安抚百姓的记载(送药)。  水灾:3条,一次洛水(属河南),一次金城河(属凉州),一次是175年,这次最大,有七个郡国受灾。据《五行志》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汉书》,为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分别属于兖州、豫州、徐州等地。  旱灾:4条。政府均无赈灾举动。其中175年那次,灵帝有安排人到名山求雨的记载。(见《五行志》刘昭注文)  虫灾:2条。政府只有一次减租政策(175.6)。  结论:  如果说天灾影响到老百姓,以至于老百姓去参加太平道,我想,唯一那就是182.2那次瘟疫,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的太平道的活动,张角就是在瘟疫肆虐之时,得以发展壮大太平道,而且此次没有政府参与赈灾,所以很容易联想到张角从中出力不少,从而获得拥戴。  其次,就是182年和18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从原文看,政府也没采取任何行动;旱灾的范围有多大,受灾百姓有多少,都没有记载。我觉得,认定“民不聊生”的专家们,应该采用这两条史料,比较靠谱。  总而言之:就整个情况看来,并非像传言的那样:百姓民不聊生,政府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史料中记载的:政府送药、减免租、求雨、修运河都是铁证。这些都是抹杀不了的!诸君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所谓“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而真相只有一个:是黄巾之乱及此后灵帝的错误政策(未安抚百姓,反而加重税赋)导致真的“民不聊生”和“盗贼蜂起”。  灵帝执政的184-189年间,全国各地的叛乱我就简单统计一下:  184-冀州黑山叛乱(张燕等),  184.7-汉中叛乱(张修),  184.11-凉州叛乱(边章、韩遂等),  186.2-南阳叛乱(赵慈),  186.10-荆州武陵蛮族叛乱  187.2-荥阳黄巾叛乱(见《后汉书·桓典传》等)  187.6-幽州乌桓叛乱(张纯、张举等)  187.10-荆州长沙叛乱(区星、观鹄等)  187.12-并州休屠各匈奴叛乱  188.2-白波黄巾叛乱(郭泰)  188.4-葛陂黄巾叛乱  188.6-益州黄巾叛乱(马相)(见《后汉书·刘焉传》等)  188.10-青州、徐州黄巾叛乱  188年豫州陆梁地区叛乱(见《后汉书·黄琬传》)  最后,灵帝于189.4逝世。
  沙发  
  昨天我仔细构思了一下本文的章节,第一章,应该改成“探讨东汉灭亡的真相”比较妥当。  而上述第一节,我把史料整理出来,请诸君看看,原来“全国各地叛乱层出不穷、百姓受灾而政府不闻不问”完全是脑补而出,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第一节的标题:是“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还是“黄巾之乱”引发“民不聊生”。  下面讲第二节:  第二节:黄巾之乱的根源。  张角创立太平道,最终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凸显宗教的号召力,但看古今中外,宗教引发的武装斗争比比皆是,教主的个人意愿假托上天的意志,于是教徒死心塌地为其卖命。当然这是主因,我们再来分析诱因。  在上一节,我也提到过,或许有天灾(瘟疫)这方面原因导致“民心思变”,我们再来看同时期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后,灵帝问政群臣时,中常侍吕强及其他人诸多奏章内容,看看他们是怎么认定黄巾之乱的根源所在。  1.中常侍吕强: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  ——党锢太久,士人有怨言。  2.护军司马傅燮: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政府腐败,导致张角趁机作乱。  3.侍中向栩:栩上便宜,頗譏刺左右。  ——讽刺皇帝身边宠臣(中常侍)。  4.郎中张钧: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乐附之者,原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子兄弟、昏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冤百姓。百姓之冤无告诉,因起从角学道,谋议不轨,相聚为贼。  ——张钧说的道理最明显:官逼民反,而这些官是中常侍所亲近的人。  结合上述意见,显然士人们都把黄巾之乱的症结指向宦官,而吕强也知道“士人多怨”。士人指责宦官,这是符合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当时宦官集团的势力确实影响巨大,引发官民离心,宦官集团是主要原因。我肯定这一点,但我下面要说的是:士人们却很少有迁责于士人集团和外戚集团的腐败分子。  诸如前文中的向栩:及之官,时人谓其必当脱素从俭,而栩更乘鲜车,御良马,世疑其始伪。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当官当成这样,士人集团还是认为这人不靠谱而已。殊不知,一个不管事的昏官,同样会对当地百姓造成负面影响。  再看,《后汉书·徐璆传》中,徐璆到荆州上任,董太后的外甥张忠担任南阳郡太守,就是个贪官,徐璆要拿他处理,结果董太后滥用私权,让儿子灵帝提拔张让为司隶校尉,以躲避惩罚。  ——史书上,徐璆仍然上书检举张忠,但似乎不了了之,没看到张忠受到什么惩罚。士人们多会弹劾宦官子弟的违法行为,却很少向董太后这样干政的外戚发难。徐璆是个好样的!  最后,我们看看被士人集团誉为“三君”之一的窦武的史料:  《后汉书·陈蕃传》(陈蕃)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王甫时出,与(陈)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陈)蕃曰:“先帝(刘志)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复焉求贼!”  ——看看,王甫揭发窦武“一门三侯”、“多取宫人”、“赀财亿计”,而陈蕃认为“忠以卫国”。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有人会说,这是政治敌对势力的污蔑吧?!那我们再看当时还是布衣的卢植,上书窦武的奏章:“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岂横叨天功以为己力乎!”还劝窦武要“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可是窦武“并不能用”。  ——卢植总不是宦官集团的代言人吧?他批评窦武的行为总是存在的吧?这就是“回文见意”的笔法,让读者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  我并不是为腐败的宦官集团翻案,而是想告诉诸君:有选择性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而仅仅归罪于“宦官集团”是不全面的,一味的顺着前人的路去宣扬“宦官误国”是偏颇无知的。最后,我为第二节做个概括性的阐述:黄巾之乱的根源,腐败且低效的东汉政府难辞其咎!  下一节,就宦官这个问题,我将讨论“宦官集团与士人集团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吗?
  在下个话题开始之前,回头讲讲袁腾飞在说三国中为了描述汉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而引用的史料。  1.羌乱。  袁腾飞:羌人的仇恨日益深切,其对东汉朝廷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桓帝以前,羌人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暴动。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人的反抗,十余年间花费了八十余亿铜钱的军费,结果呢?“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后汉书·西羌传》)这笔巨资最后大都被将领截留,用来贿赂皇帝的近臣了。可怜士卒不被体恤,枉死者不计其数。东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他谈到的原文是:《后汉书·西羌传》:永嘉元年(145年)……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永嘉元年),十余年闲,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  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看到,这是描述从永和年(元年为136年)开始的羌乱持续到永嘉元年(145年)。这种距离184年有39年的事迹,能证明灵帝时期的社会矛盾吗?  如果要讲羌乱,《西羌传》中从东汉建国时就有羌乱,为何不从头提起?  而灵帝执政时期,从168至169年,段颎率军连续作战,最终平定羌乱,从169年至183年,羌人未再叛乱。  再看我前面列的军事行动条目,鲜卑骚扰边境十分严重,超过军事行动的半数以上,所以说,跑去讲几十年前的羌乱还不如去讲鲜卑对东汉边境的侵扰更符合历史真相。  袁腾飞接着说:除了羌族,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朝廷的残暴统治。顺帝末年,“杨、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后汉书·皇后纪》)。东汉朝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隐患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则是鲜卑。史书记载,鲜卑寇边之事连年不断,搞得朝廷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在这个话题上,他终于回归到鲜卑这个症结之上,可惜他缺乏探讨历史问题的敏感性,匆匆一笔带过,无法扩展详述。其引用的史料来自于《皇后纪》,我们去查看原文,就知道是,“时”是建康元年(144年)的事,距离184年仍然有40年时间。何必呢!
  2.民不聊生  袁腾飞接着回归到他最拿手的表演,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借古讽今”。讲什么社会基尼系数、诸如此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单看他的摘录史料本领: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命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人伦惨剧就要上演了。《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夏四月“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四年后,“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第一条是元嘉元年(151年)的事,第二条是永寿元年(155年)的事,而且,原文后还有“敕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貣十分之三,以助禀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的记载,给他省略了(大概是为了暗示政府不作为)。  话说回来,桓帝时期这两条“人相食”惨剧的记载,是铁板钉钉的事,只能反映桓帝执政时期的社会有多不稳定。这能说明是灵帝时期也是这样吗?  袁腾飞为了找到灵帝时期的“人相食”,煞费苦心,最终找到《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三年(170年)春正月,河內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这事会是饥荒引起的吗?范晔在前面《桓帝纪》里写那么多“人相食”,后面《献帝纪》也有,为什么偏偏在《灵帝纪》就玩起“春秋笔法”了呢?真的要是饥荒引起的,官府还有空研究是谁吃的谁?显然,这是两起独立的刑事案件,和饥荒无关。退一步说,就算这两个家庭是因为饥饿引发的惨剧,能代表整个社会出了问题吗?诸君用百度去搜索一下“吃人案件”,可以看到好多例,且大多发生在现代西方社会的。这能说明相关西方国家正在闹饥荒吗?  袁腾飞后来又提到:“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杀掉”,他也给出史料,我也不知道他从哪看来的,想来想去,估计是雒阳连体婴事件。  原文是:李贤注引《续汉志》曰:上西门外女子生儿,两头,异肩共胸,以为不祥,堕地弃之。  也就是说雒阳城上西门外一户人家生了个连体婴,家里人认为不吉祥,就把孩子给扔了(摔死了?)。忧国忧民的袁老师为了塑造社会不和谐的局面,把这事捡起来说,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灵帝刘宏是168年登基,171年元服,正式参政,172年,太傅胡广逝世,刘宏肯定亲自问政,且本年窦太后逝世,灵帝母董太后也开始干政。真正要去考核刘宏的执政水平,应该从172-189年这个时间段来看,脱离了这个时间段去旁征博引,都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在灵帝172-183年(184年黄巾起义)之间,没有羌乱,没有饥荒引发的“人相食”,这就是我为大家还原的历史真相。
  更正:  “他也给出史料”中间漏了个“不”字,应为“他也给不出史料”。
  楼主好学问,治学严谨,强烈支持!
  开讲第三个话题,是关于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这也是关于灵帝时党锢政策的恩恩怨怨。  史书是士人写的,你不能说司马迁被改造成了阉人,所以他写的《史记》就成了宦官集团的作品。哈哈!这里是开个玩笑。  言归正传。士人写史,必然从自身政治利益上去考虑,这叫“屁股决定脑袋”,而真正能够脱离这种利益,去公平看待问题的,这些人是具备极高的政治眼光的。这里,我只讲两个人。  第一个是曹操的祖父曹腾。此人的事迹争议很大,我在《三国志集解》中看到卢弼引用了王鸣盛的话:曹腾,宦者中之最奸狡误国者,而范书传中不著其恶,反多美词。以《三国志》注校之,乃知皆司马彪之文,而蔚宗(范晔)袭之。司马氏或因《东观记》原文,或魏代人润色也。  其实王鸣盛的话可以说是脑补文常见格式,首先抛出一句危言耸听的结论(谁谁谁是最坏的!),然后不取直接史料,而从旁门左道入手来脑补出“证据链”。  首先,我们要知道,曹腾死在两次党锢之前(第一次党锢为167年事,曹腾卒于160年前,见曹腾碑文),后来宦官与士人交恶根本与曹腾无关,那么曹腾如何成了“最奸狡误国者”?那么,在党锢时期,曹节、王甫、侯览这些宦官陷害捕杀士人数千人,他们的“恶行”还比不上死了多年的曹腾?  我们再从《曹腾传》去找曹腾对士人的“恶行”吧,结果看到这样一句“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曹腾所举的人,这些都是什么人?除了延固无法考证,其余四位介绍如下。  虞放:官至司空,第二次党锢时被杀。  张温:灵帝时,官至太尉,车骑将军,后被董卓所杀。  张奂:凉州三明之一,后汉名将。后因同情士人被免官。  堂溪典:有才学,与蔡邕、杨赐等人完成熹平石经。  由此可见,曹腾与士人交好,这是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事实。而我们只能看到王鸣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宦官都是坏人,所以史书上写宦官好话都是假的!为曹腾说好话是曹魏史官帮忙润色的。那我想问,那吕强(解除党锢,拒绝封侯)、李巡(参与校勘儒家经典)等等这些宦官的好话又是谁帮忙润色的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脑补者只会选择旁门左道来给史书找岔子,而从来都是忽略史书记载,干脆全盘否定史书,用脑补来判断事实。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方法。  裴注引《英雄记》载:(刘)虞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  看看!这种荒诞不经,为刘虞吹捧“德政”的软文,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却没有相应的质疑,难道“士人的谎言都是德,宦官的真话都是妄”?卢弼及王鸣盛的选择性失明昭然若揭。
  不错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单的一句话,寓意了因果。  我们但观东汉末年的两次政变,都是士人集团主动挑衅,宦官集团都是被动反击,而平时争斗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举的士人与宦官争斗事迹列表中可见:大都是从士人攻击某些腐败的宦官子弟开始,最终双方以拉锯式复仇为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到几次政变时,宦官们(朱瑀、张让)都说出这样的话:“有罪的宦官当然可以诛杀,但为什么要把我们所有宦官都斩尽杀绝呢?!”。于是宦官们在政变成功之后,也对士人们斩尽杀绝,迫害士人们的妻、子、亲属等人,让他们永不翻身。  我再介绍第二位人物:陈寔。陈纪之父,陈群之祖。“梁上君子”的典故中的主角就是他。  颍川郡是个世族大家聚集的大郡,陈寔就是颍川的大儒。而宦官张让也是颍川郡人。桓帝时,张让的父亲逝世了,张让在皇宫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曾帮助过桓帝剿灭梁冀而封侯。张让便向颍川郡各个世族发出吊唁邀请,而士人们纷纷抵制,只有陈寔一个人去了,这件事,张让非常感动。  后来,陈寔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掾吏,而窦武又因政变被杀,被窦武牵连被杀的人很多,而张让主动出来保全陈寔。  如果从士人的“道德洁癖”上看,陈寔是个投降派,品德低下,竟然向宦官卑颜屈膝。但是另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件事并未让陈寔的名声一落千丈,陈寔逝世时,前来吊唁的人多达两万人!后世还说“公惭卿,卿惭长”(陈群不如陈纪,陈纪不如陈寔),可见陈寔名望之高。  简而言之,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是具备包容性,这叫政治智慧。  曾经有网友在我面前痛骂宦官误国,党锢导致所有士人无法参政,我就反问他:如果党锢是让所有的士人无法参政,那么袁绍的四世三公从何算起?灵帝时的三公九卿都是宦官不成?!——显然,他不知道党锢是禁锢士人的激进分子(党人),而不是针对所有士人。  灵帝时形成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阀都是能与宦官集团并存的政治力量,他们或妥协,或斗争,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这就是政治的微妙之处。  在煮酒写三国的写手以及袁腾飞,都爱用“人妖”、“变态”、“那玩意儿”来代替宦官,这是很肤浅的表达方式。偏见能带给大家真相吗?不能!
  楼主写的非常不错,用词非常讲究,让我眼前一亮,很好
  今天准备顶一下,把这个旧贴捡起来,再说一些新的话题。  叫做《史书中没有明写的真相》。大概有四个话题,都是原创。  其他的还在脑补中。  1.刺董案  2.卢府血案  3.李郭将才考  4.北海攻略  反正是个大坑,等我有空,慢慢补完。
  @皇甫尚皇 22楼
17:15:14  楼主写的非常不错,用词非常讲究,让我眼前一亮,很好  -----------------------------  今天无聊,看到你在10年提的两个问题,回帖的大都P都不懂。  我顺便帮你回答一下。  1.皇甫嵩于中平元年11月平黄巾,加封冀州牧,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第一,史家写错,应该为“冀州刺史”。第二,皇帝刘宏心情高兴,临时加封。  下面,我分析一下,1,刺史负责监察及官员考核,俸禄甚至不及二千石的太守,2,州牧拥有兵权,权力可凌驾于太守之上。而实际情况,皇甫嵩当时领兵在冀州,平定黄巾后,皇帝刘宏的意思肯定是让他来负责战后政务,且皇甫嵩次年才返回雒阳,又参与征西。所以说,皇甫嵩有兵有权,确实是“冀州牧”。——史家写错的可能性不大。  有人或许会问,你凭什么认定刘宏心情好就会乱封官啊?  好吧,我再举个例子:按说车骑将军本来就一个。也就在黄巾平定之后,刘宏就封了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次年正月朱儁入朝之后,就免了右车骑将军,拜光禄大夫。显然,刘宏是为了褒奖这两位功臣,临时设置了“冀州牧”和“左右车骑将军”给他们,就是一种荣耀而已。  2,故常山相,重点在“故”字上,说明曾经当过,仅此而已。史书上出现“故+官职”,是表示此人之前的官职,而不是当时的官职。
  等填坑,我一直认为灵帝这个人不错,可惜他对付的是整个士族集团,再加上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最后没得到什么好结果。 其实军界将领 对灵帝还是比较推崇。
  @deathlight 25楼
13:29:14  等填坑,我一直认为灵帝这个人不错,可惜他对付的是整个士族集团,再加上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最后没得到什么好结果。 其实军界将领 对灵帝还是比较推崇。  -----------------------------  首先,谢谢支持。  其次,我对你对灵帝的评价并不全部赞同。  所以,我决定在写“刺董案”之前,把灵帝身上的一些被抹黑的事整理出来说说。  不吹不黑,不矫枉过正,力求真实。
  被肆意抹黑的灵帝  我曾经写过一篇完整的对灵帝的洗白文,这里就不放了,太长,就凭印象简单说一些重要的话题吧。  在史书上灵帝身上的污点可以说太多了,大概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刘备谈起汉末乱世“痛恨于桓、灵”的缘故吧。有诸葛亮和刘备做后盾,于是后世史家拼命抹黑桓、灵两位皇帝,桓帝我不清楚,但灵帝我可以说一说。  1.听信宦官。  这点其实是肯定的,但是听信也要有个比例对吧?也要用时间段来对比吧?也要就具体事情具体对待分析吧?  灵帝听信宦官搞西园卖官,给宦官封侯,任命宦官子弟为官,这些都是真的。如果只反复强调这些事,势必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灵帝100%听信宦官。而实际情况呢?我就尝试举几个灵帝拒绝宦官提议,甚至杀宦官的例子吧。
  @zlzxs 有文采啊   这是我扣扣2716626214  私聊哈
  支持一下,!!  
  第一个:知恩图报。  171年,刘宏15岁,元服,开始临朝问政。此时的皇太后窦妙被幽禁在南宫,因为其父大将军窦武与前太傅陈蕃政变失败被杀,窦氏家族从高高在上一下成了罪人,族人都被流放到交州(今越南)。窦妙虽然没有被杀,但保住了性命,原因就是,窦妙册立刘宏登基为帝,就这个功劳。也因此,刘宏对窦妙心存感激。  本年,窦妙生日那天,刘宏亲自到南宫向窦太后祝寿,并赠送礼物。侍奉窦太后的宦官董萌向刘宏替窦太后诉苦,刘宏牢记于心,回去后下诏,宣布增加南宫的财物供给。  次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因为思念亲人(母亲病故于交州),伤心而逝世。宦官曹节等人因为对窦氏仍然怀恨在心,于是他们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要求用普通嫔妃的丧礼仪式。刘宏坚决不同意,拍板:用皇太后的丧礼礼仪。  丧礼办完了,该下葬了,埋哪呢?宦官曹节等人又蹦出来,说窦氏有罪,不能和先帝(桓帝刘志)合葬。当时很多有正义感的大臣都站出来辩论,为窦妙争取和汉桓帝刘志合葬的机会。双方唇枪舌剑,互不想让,最终刘宏用一句“虽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宦官的嘴,以行动报恩。  第二个话题,就是杀宦官,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灵帝怎么可能会去杀宦官呢?好吧,诸位去百度一下大宦官“王甫”是怎么死的,一切都明了。  所以说,政治斗争,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害死王甫的阳球,很快又被宦官反扑,反被陷害致死。  恐怕有人会说阳球为士人出了口气,真是士人的英雄楷模啊!我只能说,呵呵,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当年陷害蔡邕的幕后推手之一!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喜欢把士人和宦官划分清楚界限的人都要思维混乱了吧?是的,政治集团只有利益斗争,符合自身利益的就会去做,划界限是幼稚的区分方法。  再到后来,党锢解除之后,士人有更多机会上书弹劾宦官,灵帝起初不肯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到188年,灵帝基本上放弃了张让、赵忠那帮人了。当然这个是后话。
  2.灵帝做的事  灵帝刘宏卖官的事,我就不多说了,随便翻本书,都会写上一大段,说多了,诸君耳膜起茧,看多了,诸君也要烦躁不安了。  我在这一节,就说说刘宏做的靠谱的事。当然,再次提醒喷子:我可不是吹刘宏啊,历史的真相本该是有什么说什么,而不是偏听偏信。  ①鸿都门学  这事往前说,可能有点长,我就简而言之吧。皇帝读书也要读四书五经,刘宏也不例外,他不喜欢儒学,而是喜欢书法、辞赋、绘画这类“旁门左道”。这些后世被捧为才子必备技能的“琴棋书画”这类才艺,在儒学为主流学术的当时,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就是以教儒学为主的学校)们非常抵制,就好像佛教刚进入中国,被道教抵制一样,等基督教进了中国,佛教和道教又联合起来抵制基督教。。。  当时的太学生认为只要攻读儒学就行了,书法什么的都不重要,都是旁门左道。而刘宏非常喜欢,于是就开办了鸿都门学,从全国各地招纳人才。汉末三国乃至晋代,都是中国书法艺术成长的重要时代,而这个起因和促成,就是灵帝所开办的鸿都门学。  当时的书法字体是隶书,隶书中又以“八分书”为主流,师宜官就在刘宏举办的书法大赛上脱颖而出,他名字叫“适合当官”,可是他本人貌似不喜欢当官,倒是他的徒弟梁鹄把他的技术偷学去了,然后以此成为刘宏眼中的红人,飞黄腾达。  梁鹄担任选拔任命的吏部尚书,曹操想当雒阳令,于是巴结他,而他根本不把曹操放眼里(或者是曹家的钱送的不到位),他任命曹操为雒阳北部尉。汉末大乱后,梁鹄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等208年,曹操拿下荆州,梁鹄吓得躲起来。而曹操也未追及旧怨,反而任命梁鹄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帮曹操抄写公文。而曹操非常喜欢梁鹄的字,经常把梁鹄抄的公文挂在墙壁上欣赏。  至于辞赋,史书中则记载了一些刘宏写的文章的篇名。例如他怀念王美人(献帝刘协)而创作了《追德赋》和《令仪颂》。  这个话题,可以告诉我们:  第一,刘宏有爱好书法这类正常的兴趣,而不仅仅是只会搞钱搞女人。  第二,刘宏只会任命喜欢的人去当官,而不是只用宦官。  ②儒学  至于儒学,刘宏虽然不很是喜欢,但他还是为儒学做了很大贡献。例如“熹平石经”。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熹平”是刘宏执政的年号,这件儒学发展史上重大事件,就是刘宏批准并完成的。  不愿意百度的同学,我就在此简单说一下,当时儒学经典书籍,没有印刷术,都是靠传抄,再加上太学生因为师从不同,看的书都不一样(教材都不一样!),所以经常发生争论。这事越闹越大,后来,蔡邕和宦官李巡(一位热爱儒学且擅长书法的宦官)联合很多名士大儒一起上书,请求由官方来校勘儒学经典,把四书五经这类书籍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口,让太学生自己去看。刘协准奏。  这事办成之后,全国各地的儒生都去太学门口去看石碑,抄录下来,带回去学习。【范书蔡邕传: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熹平石经一共64块石碑,到现在已经全没了。近代人考古学家马衡经过整理发掘,著有《汉石经集存》一书,保存了现已经发现的八千余字。  这个话题,我想表达的是:刘宏对传承儒学文化是有过贡献的。
  3.灵帝的治国能力  这个话题真的很渣,在后世史家的论断里,灵帝几乎都成了亡国之君的代名词。我在这里先做个概括性的结论:  168-170年间,刘宏就是个傀儡,由太傅陈蕃(169年卒),胡广等人辅政。  171-183年间,刘宏问政,172年胡广逝世,从此刘宏亲信宦官,众多宦官提拔为中常侍,史称“十常侍”。早期有王甫、曹节,之后有张让、赵忠、夏恽等较出名。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党锢解除,刘宏在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冲突中维持平衡,仍然选择亲信宦官和外戚何进,至187年,宦官集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全国的叛乱愈发不可收拾。  188年,刘宏抛弃张让等亲信(唯一的例外是蹇硕),大将军何进被冷落,大力提拔士人集团中的精英人物,全国叛乱陆续平定。  189年,刘宏英年早逝,大将军何进执政。  重点就在184年之后,我在前文中提到过:不是社会动荡造成黄巾之乱,而是黄巾之乱造成社会动荡。刘宏在184年任命皇甫嵩、朱儁、卢植去讨伐黄巾,而卢植被宦官左丰诬陷获罪,继任的董卓因为无战功也被获罪,朱儁因为包围三个月的宛城而无法攻克,也被人弹劾,差点被治罪,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  次年185年,在平定黄巾时的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兵西征凉州韩遂叛乱,结果也是三个月无进展,结果被张让、赵忠陷害罢官。刘宏改派亲近宦官的张温出征凉州。  张温这次出征,按《董卓传》记载,六路人马,除了董卓军保全,其余五路都有败绩。此后,186年,张温被免,刘宏竟然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当然赵忠无法出征,就负责平定184年以来的有功之臣。当然,赵忠也只担任了三个月左右就被免职了。(可能是争议压力太大的缘故)  只到次年187年,河南荥阳竟然发生黄巾叛乱,要知道这是天子脚下啊!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率军平定,刘宏大喜,封何苗为车骑将军。从此何氏家族的权势如日中天。  此此时的凉州刺史是耿鄙,他征调六郡兵马前往讨伐韩遂,但是这人人品太差,不得下属拥戴,大军走到半路就发生内讧,有人叛变,砍了耿鄙,然后大家愿意投韩遂叛军的就去投敌了,不愿意投的,就一窝蜂散伙了。(耿鄙军司马马腾也就在此时投了韩遂)  韩遂不战而胜,趁势进攻汉阳郡(东汉政府在凉州的根据地),太守傅燮在外无援军,内无可坚守的情况下,拒绝韩遂的劝降,选择殉国。从此凉州基本上算是落入韩遂的手中。  这就是我所说的,187年,全国的叛乱达到了顶峰。凉州沦陷,其他地方呢?按史料记载,因为征讨凉州,又先后引发并州匈奴,幽州乌桓人叛乱,影响范围达到青州、冀州等地。荆州的长沙郡等地也有叛乱,是派孙坚过去平定的;扬州庐江郡叛乱,是派羊续过去平定的;孙坚和羊续的功劳对全国的叛乱来说,是杯水车薪。  那么,后面的188年,我将详细介绍,刘宏为平定叛乱而做出的改革措施。
  在写188年之前,我可以还原一些场景,来解释刘宏改革的初衷: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凉州名士傅燮随皇甫嵩出征,临走前,上书,建议皇帝刘宏不要亲信身边的人,因此招来赵忠的嫉恨。  同年,傅燮在兖州仓亭大破黄巾,生擒敌首三人,功高居首,但是赵忠等人从众作梗,傅燮未封侯,仅仅提拔为安定属国都尉。而刘宏却对傅燮印象深刻,将其提拔为议郎。  186年,赵忠任车骑将军,重新评定功臣,于是派弟弟向傅燮示好,傅燮拒绝,于是赵忠从中运作,将傅燮任命为汉阳郡太守。  187年,傅燮战死。刘宏追封其为“壮节侯”,临阵不顾——壮烈!誓死不降——高节!大概是这个意思,笔者脑补的哈。  后面我继续脑补:刘宏重新翻看傅燮生前留下的奏章,看到“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阉竖弄权,忠臣不进”等字句时,再联系这几年来,自己所重用的张让、赵忠给自己的建议,根本就没有带来任何改善,刘宏从此对这些在身边献媚的宦官失去好感。  刘宏想道:能臣我有,但是都不被我亲近,我只要把这些能臣都集中起来,由我亲自来操控,天下叛乱何愁不平?!  此时,太常刘焉在侍中董扶的建议下,提出重设州牧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刘宏的批准。  这一举措,也成了后世论断东汉灭亡的诱因之一。在我看来,是扯淡!  ①某些不学无术的人抛出:黄巾之乱后,各地出现军阀。你让他找出人名例子来,他找不出,他会说:各地能征兵的太守就是。——这不是搞笑么?太守从刘秀开国时就有兵权,要不怎么说,太守二千石,刺史六百石,刺史不如太守呢?怎么不说是刘秀让太守有兵权,所以是亡国诱因呢?  ②又有人抛出:因为灵帝重设州牧,所以州牧权利太大,形成军阀。这也是半吊子水平的扯淡论点。试问初平元年,关东联军各路人马讨伐董卓,其中有几个州牧,几个太守?自己翻下书就能知道的。再者,东汉全国设十三州,刘宏到死为止设了几个州牧?连临死前封的并州牧董卓,才四个。董卓之乱后,另外三个州牧,豫州牧黄琬被征入朝廷,幽州牧刘虞和益州牧刘焉中立,根本就没参与动乱。  东汉真正灭亡的原因是:董卓之乱(及之后的李郭之乱)造成朝廷与地方对抗割据,政治上长期无法统一,最终形成地方军阀混战。  这跟刘宏舍不舍州牧压根儿没一点利益关系。
  接着州牧的话题说,有人会提,刘焉提出设州牧,然后跑去益州,按史书记载他是有私心的啊,因为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  我觉得,有私心什么的,暂且不论,如果刘焉是因为有天子之气而去的益州,我就问董扶这种预言术靠谱么?如果这真是一门科学,是真可以预见的,那请问,他怎么看不出许昌有天子之气?怎么看不出江南有天子之气?曹丕和孙权表示不服啊,他们手下的神棍们都只能看出自己所属政权的天子之气?!所以说,史书上这种荒诞不经的神棍言论,我们顶多是一笑而过便可,当不得真的。  要我来谈真相,我看恐怕是因为董扶是益州人,他只不过是想找个借口回家好吧。因为当时朝廷有个规定,战乱时期,官员不能擅离职守,辞职也要被追责。【范书《范冉传》:是时西羌反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  这个州牧的话题到此为止。下面接着说188年刘宏的改革举措。就是西园军的设置。  雒阳的军队按照朝廷划分,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已经瓜分了所有的军队,各级军官都是何氏家族的亲信。而何进亲士人,何苗亲宦官,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刘宏嫌雒阳的军队少了,于是想征调外地军队进京,组建西园军,让自己指挥。  刘宏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其中出名的有:袁绍、曹操、鲍鸿、淳于琼、赵融等人。要知道,曹操在此之前可是隐居在老家的,多年后,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这么说的: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由此可见,西园军的最终用途就是西征,而之前对朝廷失望的曹操,已经对刘宏的改革充满信心,并希望以此建功立业。  其实按照史书零零碎碎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不止这八校尉,例如还有凉州名士盖勋被封为讨虏校尉,《英雄记》还记载,刘备也在雒阳。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成绩单,看看刘宏改设州牧后,任用能臣之后,全国的局势取得了哪些改善。  ①益州牧刘焉:益州黄巾马相被灭(是被州从事贾龙平定,刘焉建捡个便宜)。  ②豫州牧黄琬:陆梁地区的叛乱平定,当年朝廷平定政绩,黄琬第一。  ③幽州牧刘虞:影响时间、规模最大的乌桓+张纯叛乱,刘虞收服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张纯被杀。  ④徐州刺史陶谦:青、徐黄巾,虽然没有及时被陶谦消灭,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最终是在初平二年被曹操剿灭。  ⑤凉州叛乱:重新启用皇甫嵩,再加历来在凉州有战绩的董卓,次年,取得陈仓之战的胜利。将叛军赶回凉州。  ⑥西园军战绩:由西园军上军校尉蹇硕部司马赵瑾率军平定巴郡蛮族叛乱;下军校尉鲍鸿率军讨伐豫州葛陂黄巾,失利,豫州牧黄琬检举鲍鸿贪污军饷,诛之(没给皇帝长脸就算了,还贪污!)。  ⑦其余著名的能臣有:南阳郡太守羊续、庐江郡太守陆康(前文我记错了,应该是陆康平定庐江郡的)、冀州刺史贾琮。  诸位仔细看看,在本年,刘宏的改革举措,到底好不好?  我想,我的结论是:刘宏在188年的改革,有“楚有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一鸣惊人!”的风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某个皇帝早死了,这个朝代就快玩完了  
  明天谈谈刘宏在188年的用人情况。将分析蹇硕、盖勋这两位灵帝末期的红人。
  留名。
  学习了  
  今天的话题,就是讲灵帝刘宏最后的时光。  有人会反问我,蹇硕不就是宦官吗?他是宦官还担任西园八校尉之首,这还不是说明刘宏在宠信宦官?好吧,今天,我就来把这件事理清楚。  首先,大家必须如我前文所说,抛弃对宦官的曲解: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坏人,也不是所有士人都是好人。我们必须得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才能看出真实的历史。  黄巾之乱爆发时,中郎张钧上书给刘宏,强烈抨击宦官,提出要“斩十常侍以谢天下”,刘宏不以为然,反驳道:“难道十常侍中就没有一个是好人吗?”【范书《宦者列传》:帝怒钧曰: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当有一人善者不?】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点:  ①当时,刘宏确实宠信宦官。  ②刘宏认为: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好人。  刘宏观点的出发点是一个概率问题,他不想因此错杀“好人”。  好了,回到蹇硕的话题上来。我们不要先去定义“蹇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可以先从史料中去找蹇硕的记载,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问题。  ①范书《何进传》:帝(刘宏)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何进)亦领属焉。  ②袁纪:初黄巾起,上(刘宏)留心戎事,(蹇)硕壮健,有武略,故亲任之,使为元帅,典护诸将,大将军(何进)已下皆令属焉。  看到吧,首先是因为天下大乱,刘宏对各地军事行动有所留心,同时对蹇硕的印象是:“壮健而有武略”,也就是认定蹇硕有点军事才能,所以才提拔他担任西园八校尉之首。  这里也能总结出两点:  ①蹇硕是有点军师才能的,至少不是单纯靠溜须拍马上位的。  ②蹇硕是在188年才上位的,在此之前,其地位肯定不如张让、赵忠这些人。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也就是被众多天涯三国写手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来自《曹瞒传》的内容,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以犯夜禁为由,棒杀蹇硕的叔叔。【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从这段史料看,很多写手都想当然的将蹇硕家族塑造成一个在洛阳城为非作歹的罪犯家族,或者就是一副横行霸道的样子。  这公平吗?诸君仔细想想看,蹇硕的叔叔犯夜禁,是他个人行为,一人承担,蹇硕能有什么问题?他能管教叔叔不要晚上出去乱走?  或者有人说:他叔叔仗着侄子是皇帝宠信的宦官,所以违禁啊!  我说:是啊,那也只能说明是他叔叔一个人的心态问题啊,很多高官子弟仗着父辈的荣耀为非作歹,能说明他父辈有问题?如,袁术担任长水校尉期间,在洛阳城内乘车横冲直撞,骚扰百姓,被百姓讽刺为“路中悍鬼袁长水”。所以说,这件事一分为二的看,是不能说明蹇硕有违法行为。  ps:至于“蹇硕的叔叔叫蹇图”,我至今仍不知道出处,只能认为是历史发明家的杰作。
  前面说,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以蹇硕为首,以示宠信。接着,我将介绍一下另外一位更受灵帝重新的重臣:盖勋。  盖勋是凉州名士,也是前文介绍中战死的汉阳郡太守傅燮的前任太守,盖勋就是看不惯凉州刺史耿鄙的为人,对朝廷失望,于是辞官回家。  在韩遂叛乱初期,韩遂派兵包围冀县(汉阳郡郡治)时,盖勋在阵前痛骂韩遂,韩遂哭泣着惭愧而退兵。此后,盖勋还率军作战,被羌人所败,而羌人首领不忍杀害他,把他绑在马上送回汉阳郡。如此种种,可见盖勋在凉州的名望之高。  随着傅燮的战死,刘宏对凉州名士盖勋的印象逐渐清晰,于是征辟其为武都太守,并且派  大将军何进和上军校尉蹇硕出城去为其送行。——这面子可大了!一个太守上任,由皇帝下诏派最高级别的军事领导去送行。想想看,盖勋多受待见。  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宏还做过类似的事,就是扬州名士高彪被外派出去当官,刘宏也是下诏派文武百官出城送行,甚至将其的画像挂在太学,供人瞻仰。  说回来,盖勋就是这么受到刘宏的抬举。
  话说盖勋去武都赴任的途中,灵帝刘宏却变卦了,将其召回,任命其为讨虏校尉。  这个转折点,我推测是:大将军何进向刘宏建议在雒阳搞阅兵仪式,刘宏批准,于是征调各地军队进京,到平乐观集合。刘宏在这会儿想起了盖勋,于是将他召回。  十月,阅兵仪式开始。刘宏身披铠甲,跨上战马,自称“无上将军”,检阅各路军队,环绕三圈而止。此次阅兵具体内容可见范书《何进传》,我敢说,在天涯写三国的写手中十个人有九个不知道“雒阳阅兵”的事,他们只会抹黑刘宏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阅兵结束后,刘宏把诸位各地军官及西园八校尉招来开会,刘宏特意召见盖勋,问道:“如今,为何天下叛乱多到如此地步?!”盖勋直接回道:“是陛下宠臣们的子弟引起的!”,当时刘宏最宠信的是蹇硕,于是转头问蹇硕,蹇硕吓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蹇)硕惧,不知所对】。——从这个槽点上看,蹇硕还是做了不少亏心事的,否则怎么会“惧”呢?  当然,盖勋的本意肯定的直指张让、赵忠这些腐败分子,而并不是针对蹇硕。蹇硕算是个滑头,没有盖勋这样的硬气,又不敢得罪张、赵等人,他也不想做吕强第二(中常侍吕强廉洁、亲近士人,被赵忠等人陷害致死。),于是就不敢说话了。  (接着说)刘宏见话题不好接,于是又问盖勋:“我已经在平乐观阅兵,而且我把西园的财物赏赐给大家,你看怎么样?(潜台词:能不能平定叛乱?)”盖勋又回:“臣听说‘先王耀德不观兵’,如今叛军在远处而陛下的军队却在雒阳,这样不足以显示陛下的果敢坚毅,我看倒像是穷兵黩武。”此言一出,这回轮到刘宏接不上话了,他想了一下,对盖勋说:“你说的对!我恨太晚见到你了,群臣之中当初没有像你这样说话的人!”  从此开始,盖勋就成了刘宏的红人,刘宏有什么想法都找盖勋商量。而之前受到宠信的蹇硕则不高兴了。  之前,蹇硕以西园八校尉压制大将军何进,遭到何进的记恨。蹇硕也很狡猾,跑去对刘宏说,派大将军何进领兵去凉州平叛,而何进也不傻,知道这是调虎离山,肯定不能去,于是找个借口说,雒阳的军队应该是保护首都的,不能随便调动,应该让袁绍去徐州征兵,等征兵回来,他再去征讨凉州。就这么推掉了。(后来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地区,包围了陈仓城,而刘宏则派皇甫嵩+董卓去救援。)  蹇硕现在对盖勋不满了,正好张温向刘宏推荐派盖勋担任京兆尹,蹇硕一看,机会难得,于是力劝刘宏批准,刘宏虽然舍不得盖勋,但京兆尹也确实是个重要的职务(镇守长安),最终还是批准了。  盖勋到了长安,第一件事就是把长安县令杨党(这位贪污犯估计是臭名远扬)给查办了,这个杨党的爹是中常侍,于是召集很多人去求情,而盖勋一看,一不做二不休,上书连杨党的爹带也一块儿给办了。刘宏批准。——这个肯定是绝大多数的写手们都不知道的故事,袁腾飞写这事,都不敢写全,只能说:哎呀~这个县官(杨党)贪污了千万啊!大家看看啊!从朝廷到地方腐败透顶了啊!(其余的他闭口不提,这就叫选择性失明)。  此后,皇子刘辨宠信的宦官高望的儿子在长安,刘辨找蹇硕,让蹇硕传个话给盖勋,让盖勋提拔一下高望的儿子,盖勋置之不理。而灵帝刘宏对盖勋十分信任,【每有密事,帝手诏问勋。】。  故事讲到这,大家只要去认真读一下范书盖勋传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到灵帝刘宏求才若渴,亲士人远宦官的种种表现。
  好东西要标记,顶!!!!!!!!!!!
  支持楼主!!
  请问写历史除了摘抄翻译史书,再东扒西扒,还有别的嘛?楼主不也是史书扒来的吗,难道有别人没看过的史书,还是自己亲自经历过呢?  
  @pumpkinnew 48楼
22:13:49  请问写
除了摘抄翻译史书,再东扒西扒,还有别的嘛?楼主不也是史书扒来的吗,难道有别人没看过的史书,还是自己亲自经历过呢?  -----------------------------  你问我,还有别的嘛?我说:还有考据。  你若问我什么是考据,我会告诉你:从各种史书中找出有价值的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补充或者纠错),就是考据。  而不是像某些人只会照着史书念,或者接受并宣传前人错误的观点,这才是毫无新意的行为。  例如我在前文说的,他们只会宣传灵帝昏庸,却不知道灵帝后期重用盖勋整治宦官;只会宣传灵帝玩女人,却不知道灵帝喜欢书法、擅长辞赋;只会宣传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却不知道朝廷送药赈灾;只会宣传羌人动乱,却不知道灵帝执政至黄巾之乱前(171-183年间),羌人压根儿没有叛乱。  这些内容,没有人跟你说过吧?另外,你也没有时间去看史书一点点搜集吧?所以,看我写的,能知道历史真相。  如果你不相信,我就问一句:“刘备和郑玄见过面吗?”我相信,这里很多写手都找不到出处,因为他们只会从陈志《先主传》和范书《郑玄传》中去找,那里可是没有写的。而我能找到史料证明。
  最后再8一个灵帝的小故事,也是很多写手们喜欢用来黑灵帝的故事,包括袁腾飞。  故事是:灵帝刘宏有一次心血来潮,问侍中杨奇:“我和桓帝相比,如何?”杨奇回答:“陛下与桓帝,就好像尧舜一样的。”  这故事到袁腾飞嘴里,他就兴致勃勃的解释道:“这好比说你跟桓帝比,就是乌龟对王八啊!都不是好东西”。袁老师解释的确实没错,但他错就错在,没把故事说完。  为什么不说完?说完大家可能会觉得灵帝没那么愚蠢和昏庸了。  故事的后半段是:  灵帝一听就明白了,因为灵帝一直都说桓帝不行,吹嘘自己行(会搞钱),杨奇把自己和桓帝放一块儿比,也就是说,你们是一路货色。——假若这故事的主角换成刘禅,司马衷这种智商级别的,你们会认为他们能听明白么?显然灵帝的智商和反应能力是正常人水平。  接着说:灵帝也不生气,反而感慨的对杨奇说:“你真不愧是杨震的后代!你死了之后也一定会招来大鸟的。”——杨奇是杨震的曾孙。杨震是东汉名臣,死了之后,有大鸟飞到他身边哀鸣。  当然,灵帝也没因此杀杨奇,而是任命其为汝南郡太守。(侍中到太守,这是东汉常见的升官模式。)灵帝死后,杨奇保护献帝刘协,协助东归,并封侯。  这和盖勋对灵帝说出不喜欢听的话,灵帝反而不生气,反而称赞其为人是一样的。灵帝知道,忠臣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盖勋后来对袁绍、刘虞说:“我见了陛下,陛下是非常聪明的人,可惜就是被左右的宠臣所蒙蔽了。”【吾见上,上甚聪明,但壅于左右耳。】——显而易见,盖勋对灵帝的评价是准确的。
  请继续
  从今天开始,八一下“刺董案”。这里讲的内容都是新话题,把史书中种种刺董史料梳理而出,吹下牛,这应该是我独自率先考据而出的。如果有谁先比我推出,并已发表,可以发链接证据等,让我拜读。  说到,刺董。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最后成功的那次——吕布刺董。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这段写的绘声绘色。  如果我问,谁知道在此之前,还有谁刺杀过董卓呢?《三国演义》里也提起过一个人:伍孚。他在朝会时埋伏在一旁,看到董卓上来,便上去行刺,结果被董卓+吕布拿下。  这事在史书上也有,只不过被罗贯中改编了一下,原文出自谢承《后汉书》:  (伍)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董)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  可见:伍孚不是在朝会时行刺,而是亲自拜见董卓,两人谈话结束后,董卓送其到门口,伍孚突然拿刀出来行刺。  这个故事说完,有谁还知道:当时还有谁参与了密谋刺董的事呢?伍孚这次行刺是个人行为还是团队策划?!  其实答案在陈志和范书里,这是很多人都没仔细钻研的内容。
  好帖顶  
  @zlzxs
10:13:04  最后再8一个灵帝的小故事,也是很多写手们喜欢用来黑灵帝的故事,包括袁腾飞。   故事是:灵帝刘宏有一次心血来潮,问侍中杨奇:“我和桓帝相比,如何?”杨奇回答:“陛下与桓帝,就好像尧舜一样的。”   这故事到袁腾飞嘴里,他就兴致勃勃的解释道:“这好比说你跟桓帝比,就是乌龟对王八啊!都不是好东西”。袁老师解释的确实没错,但他错就错在,没把故事说完。   为什么不说完?说完大家可能会觉......  —————————————  司马衷不敢说,刘禅绝对不是智商低于常人的货,你读正史应该知道的  
  @pumpkinnew   你该不会用某网文来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吧?那网文逻辑我知道。  他在司马炎面前的表演如果只像网文那样讲一半,后面不说了,好像刘禅确实有“大智若愚”的可能性。但史书中的故事是完整的,故事讲完了,刘禅的智商暴露无遗。
  接着说刺董。  如果要问除了袁绍这边起兵反董之外,朝廷这边到底有多少人也参与反董的行动?  除去前文说的吕布和伍孚,看过范书《王允传》的自然会知道:王允在策划吕布刺杀董卓之前,还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一起策划过。  王允的计划是这样的:王允等人上书申请,派护羌校尉杨瓒和执金吾士孙瑞以讨伐袁术为名,率军从武关出发,实际是偷袭驻扎在雒阳的董卓。  这个计划引起董卓疑心,董卓对王允倒没什么疑心,而是杨瓒和士孙瑞的身份让董卓不安。  ①杨瓒是弘农杨氏的人,杨彪之前极力反对迁都,在政治上不是董卓的人,因此弘农杨氏都不受董卓信任。  ②士孙瑞是盖勋的旧部,盖勋也是以忤逆董卓出名,董卓对盖勋都有所忌惮,自然也不会对他的旧部有多少好感了。  于是,这个计划很快流产了。董卓掌控朝政,他在雒阳签字:不同意。奏章发回长安,王允一看,没戏,于是顺水推舟,改任杨瓒为尚书、士孙瑞为仆射。
  诸位以为故事就这些?不~还有,就是散在一些人物传记中的零碎史料。我把这些零碎的史料集合起来,发现了“伍孚刺董”背后的秘密。  这要从陈志《荀攸传》说起。原文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原文。  大意是:黄门郎荀攸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合谋刺董。结果事情败露,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在狱中自杀,而荀攸则很镇静,不就董卓被杀,荀攸出狱,弃官回家。  我们就顺着这条史料,去找相关人的史料,丰富起来。  第一个问题:刺董失败后,郑泰呢?好吧,看范书《郑泰传》:(郑泰)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董)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郑泰)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印证了陈志《荀攸传》的内容,郑泰是逃亡成功,归了袁术。  第二个问题:那何顒是不是真的在狱中自杀呢?  范书《何颙传》:(何颙)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董)卓。会爽薨,颙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这里则与前两者不同。说何颙、荀爽、王允密谋,荀爽死后,这个计划就终结了。何颙以“它事”被董卓逮捕,这个“它事”其实就是荀攸+郑泰+何颙的密谋。“忧愤而卒”,没提自杀。  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这计划真的被董卓知道了,为何,董卓不杀何颙与荀攸?真的是爱才吗?  我看未必,董卓和何颙、荀攸没什么交情,他俩更没有恩于董卓,董卓真要知道真相,肯定饶不了他们的性命。所以真相就只有一个:董卓不知道密谋的事。因为案情不明,董卓所以只把他俩关起来。  最后,何颙不管是忧愤还是自杀,反正是死了,而荀攸则“言笑饮食自若”,这位后来曹操的谋主,在狱中也表现出大智慧,就是知道你没证据,我就必须淡然处之,显示自己没有心虚(没有参与刺董),这样才能活命。所以相对荀攸来说,何颙的心理素质不行。  话说回来,有人会有疑问:如果是有人向董卓告发荀攸等人的密谋,那就是人证,为何董卓还是没有证据定他俩的罪?
  不知道有人发现没有?《荀攸传》中,荀攸提出的计划内容,竟然就是“伍孚刺董”的过程。荀攸说:“(董卓)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伍孚就是单枪匹马去董卓的府上与其交谈,然后趁机行刺的。  伍孚失败后,在《三国演义》中: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董卓还聪明,想问出同党,伍孚拒不交代,反而痛骂董卓。演义内容当然当不得真,但显出罗贯中创作的合理性。  而范书《董卓传》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伍)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董卓没来得及问同党,伍孚就伤重而死。  范晔抄的原文是谢承《后汉书》:(董)卓曰:“卿欲反邪?”(伍)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  这些史料,都说明了,伍孚如果是荀攸同伙,他没有供出同党。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人,伍琼,看看关于他的史料,  伍琼和周毖是董卓进京后的得力幕僚,并提议董卓不去追捕袁绍,封其为勃海郡太守,结果袁绍招兵买马反董。初平元年二月,董卓要迁都时,此二人又出来反对,董卓一怒之下,将此二人给杀了。——伍琼在本年二月就死了!  那么《荀攸传》中我没提到的第四个合谋者“越骑校尉伍琼”又是谁?说到这里,熟悉三国志及裴注的人就知道了,因为裴松之在当时就发现了,伍孚和伍琼都是字德瑜,已经怀疑此二人的名字被后人混淆。  《荀攸传》的伍琼肯定不是二月被杀的伍琼,死人是不会复活的。那么这个“伍琼”,名字错了,实际上应该是“伍孚”!——这一点,前辈史家乃至做《三国志集解》的卢弼都没有发现,我是第一个发现者。如果谁有证据证明是自己先发现的,可以发证据让我拜读一下。  故事说到这里,这件“刺董案”的前后事情就清楚明了了。  初平二年十月,董卓杀害卫尉张温。遭来朝廷大臣的愤恨,于是荀攸与何顒、郑泰、伍孚四人合谋刺董。伍孚有兵权,显然是董卓自认为的心腹,有私下接近董卓的机会,于是伍孚自告奋勇,担当刺客。结果,伍孚刺杀失败,但临死前并未交代同党。  董卓则指使人调查伍孚的同党,因为伍孚生前与荀攸、何顒、郑泰交往频繁,所以他们被逮捕参与调查。当然郑泰跑路成功,荀攸和何顒被捕入狱。
  LZ想当然也得有个度呵呵,摆出这么多东西!而且列举出了那么多评判战役,那么好!请问LZ可知道打这么多次仗需要多少人马?多少粮食?大汉国末年自耕农有多少土地可供耕作?大汉国末年的基尼系数我看都不止超过百分之零点五了吧?什么汉末没有农民起义?妖贼?我能说东汉道教兴盛?很多方式在民间很有号召力么?LZ可以去翻翻方士列传!呵呵,《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曰: 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一作干吉)神书,不合明听。 《襄楷传》又说: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LZ自己请过目清楚!道教在东汉一直想取代儒家今文的教义,作为执政思想,所以在民间的方士很有号召力!从其造反的不奇怪吧?LZ不要在这抠字眼误导大家了!  汉末那么多对外作战!大司农府早就被打空了!哪里来的钱给你打仗?你指望门阀世家?呵呵他们偷税漏税是一把手,给钱给国家打仗?汉末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耕地在地主手里,这些打仗的经费全靠着百分之十的土地去承受!换做是你你不反?后汉书记载汉末多发生天灾,各种地震干旱洪灾!LZ可以自己去翻翻!
  东汉的财政收入分别归入大司农府和少府!少府是皇帝自己的私有财产存放地,大司农府用于国家财政预算!东汉继承了西汉的十五税一制度,这是汉律改变不了的!看上去赋税很轻,是的真的很轻,连荀子在战国时期都说十税一的税率简直就美翻了!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依法治国的理念让百姓得到了很大的修养。可是伴随武帝的上位,其为了聚财对外作战一改无为而治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董仲舒所言的今文儒学将皇帝作为了最高的法律代言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就是法,让皇帝有了很大的自由性!从而整个上层架构开始有了松动!大肆兼并土地的现象出现,到了东汉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因为东汉是依靠门阀世家建立的国家!除了光武帝没有哪个皇帝不受门阀、外戚、宦官的制约?到了汉末桓灵时期,国家财政收入有几层归了大司农府?
  至于LZ接下来说的刺董卓事件,LZ也不要在这卖关子了!许攸、何顒、伍琼、吴子卿是袁绍的奔走之友!呵呵这一点在王璨的汉末英雄记有记载!而且三国志也说伍琼(也就是伍孚)周宓阴为绍!也就是说袁绍在逃离洛阳之后留了后手呵呵!
  呵呵董卓不杀荀攸何顒的原因?LZ想了这么半天?LZ你是单看三国志还是一点政治都不懂?
  胖子是什么身份?大汉国的中坚力量是谁?大汉所谓的中流砥柱又是谁?是武人?是士人!什么叫士人?知识分子?其实所谓的得民心者的天下应该这么说,得士心得天下!东汉的皇帝其实一直很可怜,从和帝开始利用宦官夺权开始,东汉皇帝一直在和外戚、士族、宦官夺权!梁冀、窦宪这些跋扈的外戚!又有各种士族组成的党人威逼皇帝!这皇帝很爽?而灵帝时期,依靠十常侍制约何进和士族!这让士族很是痛恨皇帝!当然他们心里明白嘴上喊着是剪除宦官!所以士族和何进联合了!当然这是士族的权宜之计!他们在绊倒宦官之后也会灭了何进!然后达到士人执政的目的!呵呵何顒等人最早和袁绍等人就是奔走之友,后又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任职!一直劝说何进灭掉张让等人!
  董卓在迅速掌握洛阳之后,其实他明白自己需要依靠谁,大汉需要谁!所以他开始结交士族!这也是为什么伍琼周宓等人的话对董卓那么管用!董卓听他俩的话,以皇帝名义封了多少个州牧郡守?LZ自己去翻三国志!更是对大儒蔡伯喈先生以上士之礼?为什么?因为士族惹不起!惹了一个士族尤其是何顒、荀攸这样的名士而且荀攸他家里还有硕儒荀爽!皇帝都不敢动?董卓敢动?董卓在当时还存在幻想、他还想着和士族合作,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权力才能稳定!这也是为什么袁隗能做太傅录尚书事!当董卓傻?lz还在搞什么阴谋论!
  @魏之霸者   后汉书记载汉末多发生天灾,各种地震干旱洪灾!LZ可以自己去翻翻!  ——  好奇怪,我后面不是列了天灾地震什么的吗?你没看到?还让我去翻?
  @魏之霸者   首先,感谢你回帖吐槽,我就喜欢你这样神吹的人。  1.大汉国末年的基尼系数我看都不止超过百分之零点五了吧?  ——  来来~算给我瞧瞧~  2.教在东汉一直想取代儒家今文的教义,作为执政思想,所以在民间的方士很有号召力!从其造反的不奇怪吧?  ——来来~除了会稽许昌,你再列几个起义给我瞧瞧。要171-183年间哦。  3.至于LZ接下来说的刺董卓事件,LZ也不要在这卖关子了!许攸、何顒、伍琼、吴子卿是袁绍的奔走之友!呵呵这一点在王璨的汉末英雄记有记载!而且三国志也说伍琼(也就是伍孚)周宓阴为绍!  ——既然你知道伍琼和伍孚的误会,你还能坚信《荀攸传》中的是伍琼?你说说死人是怎么复活的。  4.因为士族惹不起!  ——周毖伍琼是在初平元年二月被杀,伍孚是十月之后刺董,嗯,董卓爱护士人是初平元年之前入雒阳后的姿态好吧?十月连张温都杀了,还不敢杀荀攸,何顒?人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好吧?  5.这也是为什么袁隗能做太傅录尚书事!  ——你难道不知道袁隗做太傅录尚书事是刘宏逝世、刘辨登基时就设的吗?难道你还以为是董卓任命的不成?照你的逻辑“董卓在当时还存在幻想、他还想着和士族合作,”,那他为何之后又杀袁隗全家?初平元年十月之后,荀爽在五月就死了,他要杀荀攸,还需要给谁面子?
  @zlzxs 55楼
17:57:40  @pumpkinnew  你该不会用某网文来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吧?那网文逻辑我知道。  他在司马炎面前的表演如果只像网文那样讲一半,后面不说了,好像刘禅确实有“大智若愚”的可能性。但史书中的故事是完整的,故事讲完了,刘禅的智商暴露无遗。  -----------------------------  是在司馬文王面前表演啦XD  雖然說【昏暗】是對劉禪最合適的評價,不過還真不好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弱智,看完樓主寫劉宏我覺得劉禪有一點跟他比較像的是當自己親政後個人感情上喜歡誰就用誰,不過劉宏還沒有笨到【朱紫難別】而已  樓主加油寫
  @zlzxs
17:57:40  @pumpkinnew  你该不会用某网文来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吧?那网文逻辑我知道。  他在司马炎面前的表演如果只像网文那样讲一半,后面不说了,好像刘禅确实有“大智若愚”的可能性。但史书中的故事是完整的,故事讲完了,刘禅的智商暴露无遗。  -----------------------------  @onedaypass 67楼
20:43:09  是在司馬文王面前表演啦XD  雖然說【昏暗】是對劉禪最合適的評價,不過還真不好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弱智,看完樓主寫劉宏我覺得劉禪有一點跟他比較像的是當自己親政後個人感情上喜歡誰就用誰,不過劉宏還沒有笨到【朱紫難別】而已  樓主加油寫  -----------------------------  感謝感謝!《後主傳》有陳壽對他的評價,裴松之也注了,貌似陳壽想為劉禪找點好話說說,結果還被裴松之批了。  我來談談你認為的表演故事:最後文王曰(詐稱):“何乃似郤正語邪!”(劉)禪驚視曰:“誠如尊命。”——看到這裡,我覺得他已經暴露智商了。或者如你所說是演戲,那這戲演絕了!但史料被曲解,我看是沒有意義的。  文王的度量是很大的。例如淮南之戰的唐咨、文椒等人都是反了又回的“叛賊”,按照當時的法律,最恰當的處理就是將功補過,饒其一命。可是他們都被封侯,文王從此天下歸心,所以文王是不會因為一次談話而對劉禪動了殺機的。  再者,武王見孫皓,那故事想必你也知道,孫皓一句“亦设此座以待陛下”,一個亡國之君對皇帝都能說出這麼霸氣側漏的話,卻沒有引來殺身之禍真是奇怪!顯然司馬家的度量是寬大的,反觀曲解史料得出的“劉禪演戲論”是站不住腳的。
  这个是要好好顶一下了,治史就得有这种钻牛角尖的精神。  持续关注......
  @zlzxs
17:57:40  @pumpkinnew  你该不会用某网文来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吧?那网文逻辑我知道。  他在司马炎面前的表演如果只像网文那样讲一半,后面不说了,好像刘禅确实有“大智若愚”的可能性。但史书中的故事是完整的,故事讲完了,刘禅的智商暴露无遗。  -----------------------------  @onedaypass
20:43:09  是在司馬文王面前表演啦XD  雖然說【昏暗】是對劉禪最合適的評價,不過還真不好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弱智,看完樓主寫劉宏我覺得劉禪有一點跟他比較像的是當自己親政後個人感情上喜歡誰就用誰,不過劉宏還沒有笨到【朱紫難別】而已  樓主加油寫  -----------------------------  @zlzxs 68楼
21:05:21  感謝感謝!《後主傳》有陳壽對他的評價,裴松之也注了,貌似陳壽想為劉禪找點好話說說,結果還被裴松之批了。  我來談談你認為的表演故事:最後文王曰(詐稱):“何乃似郤正語邪!”(劉)禪驚視曰:“誠如尊命。”——看到這裡,我覺得他已經暴露智商了。或者如你所說是演戲,那這戲演絕了!但史料被曲解,我看是沒有意義的。  文王的度量是很大的。例如淮南之戰的唐咨、文椒等人都是反了又回的“叛賊”,按照當......  -----------------------------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劉禪跟郤正君臣或者說主僕之間的互動很有戲劇性,順便回复你那個表演一說而已XD  其實司馬氏的政治智慧也是在較量中成長的,之前東興之戰時文王還是這樣【《魏略》曰︰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上欲速進軍,司馬王儀諫曰︰「吳賊必有伏,宜持重,不可進。」上不聽,果爲吳人所覆。儀曰︰「今日之敗,誰當其咎?」上曰︰「司馬欲委罪孤耶!」遂法儀。】之後應該是被他老哥強行削去爵位變乖了  早一點的例子還可以參考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放過辛敞,不過這種行為應該也就是士人比較會做得出來
  @onedaypass 70楼
21:37:32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劉禪跟郤正君臣或者說主僕之間的互動很有戲劇性,順便回复你那個表演一說而已XD  其實司馬氏的政治智慧也是在較量中成長的,之前東興之戰時文王還是這樣【《魏略》曰︰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上欲速進軍,司馬王儀諫曰︰「吳賊必有伏,宜持重,不可進。」上不聽,果爲吳人所覆。儀曰︰「今日之敗,誰當其咎?」上曰︰「司馬欲委罪孤耶!」遂法儀。】之後應該是被他老哥強行削去爵位變乖了  早......  -----------------------------  的確,人都是會變的,東關之戰時的文王確實小氣,與淮南之戰時大相徑庭。  再次感謝指教!
  @onedaypass
21:37:32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劉禪跟郤正君臣或者說主僕之間的互動很有戲劇性,順便回复你那個表演一說而已XD  其實司馬氏的政治智慧也是在較量中成長的,之前東興之戰時文王還是這樣【《魏略》曰︰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上欲速進軍,司馬王儀諫曰︰「吳賊必有伏,宜持重,不可進。」上不聽,果爲吳人所覆。儀曰︰「今日之敗,誰當其咎?」上曰︰「司馬欲委罪孤耶!」遂法儀。】之後應該是被他老哥強行削去爵位變乖了  早......  -----------------------------  @zlzxs 71楼
21:56:07  的確,人都是會變的,東關之戰時的文王確實小氣,與淮南之戰時大相徑庭。  再次感謝指教!  -----------------------------  指教不敢當,大家互相學習XD
  今天有空来整一段。继续“刺董”的话题。  1.伍孚是不是董卓亲信,为何有机会单独接近董卓?  按范书《盖勋传》,(原文不贴,简而言之)初平元年初,因为原司隶校尉袁绍跑路了,董卓问王允:“谁可以接任司隶校尉”这职务?王允推荐盖勋,而董卓不肯,而是任命盖勋为越骑校尉,可是不久,董卓又不希望盖勋掌管禁军,于是又让他出任颍川郡太守。  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董卓认为越骑校尉这个禁军统领之一,必须是心腹之人才能担任。所以刺董时的越骑校尉伍孚,就是董卓自认为的“亲信”,却没想到伍孚被何顒策反了。后来的吕布被王允策反也是董卓的意外。  2.荀攸算不算主谋?  按范书《何顒传》,何顒在党锢解除之后,到朝廷任职,“每三府會議,莫不推(何)顒之長”。可见何顒是当时的士人精神领袖,而荀攸这位后生,显然做不了台面,顶多是靠着荀爽的名望才有出谋划策的一席之地。  我们似乎可以认定,这次刺董案的主谋是何顒,郑泰为副,荀攸是帮忙出谋划策的。  再说回来,郑泰这个人很有意思,给人感觉很滑头,左右逢源。初平元年,反董联军起来的时候,董卓要出兵,郑泰就扎呼呼的出来宣讲要以仁治国的大道理,董卓一看这是孝经退敌的节奏啊,立刻反驳。郑泰一看苗头不对,于是改派马屁,大吹特吹凉州军在董卓的英明领导下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武之师。董卓这才作罢。  有的写手认为这是董卓傻,听了郑泰的话,真的不派兵了。可是他们却“省略”了郑泰传后面的内容:董卓马上任命郑泰为将军,带兵去打反董联军,不久,又有人说郑泰可能会和袁绍那帮人关系不错,于是董卓又免了郑泰的军权。  其实这话不说也就算了,大家想想看,要是董卓真的不打,那么孙坚,曹操,王匡是被谁打败的?董卓真会傻到不出兵?所以《郑泰传》中郑泰那一通神吹海侃,就是马屁精的表演。而且还看人看准了,什么袁绍、孔伷都不顶事,更有意思的,他还说张邈是坐在大堂上不敢左右看的老实巴交的人。  郑泰就是个官油子!
  1.接着,我来谈个读史的方法问题。就是纪传体要对着编年体去理解,而不是顺着纪传体去理解,否则会有很多坑。举个最简单(最容易看出来)的例子:  陈志《董昭传》:  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董)昭为魏郡太守,从讨(颜)良。良死后,进围邺城。  首先,官渡是200年打的,颜良是上半年死的,奇袭乌巢是下半年的事。而“进围邺城”是什么时候呢?最近的一次,也是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相争,曹操才进军打了黎阳和邺城两场。也就是建安八年(203年)四月的事。  如果一个没把《武帝纪》内容(编年体)放在心里的小白,看到《董昭传》,一个“(颜)良死后”就接着“进围邺城”,可能还以为官渡之后,曹老板就带人马就渡河把邺城给包围了呢。  当然,这是一个最容易发现的“坑”,纪传体中类似的隐蔽更深的坑还有,所以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2.  说到时间标注对史料的重要性,也折射出:分析史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因为人都是会变的。而如果把人物的事件全部堆到一块儿,就给出个评价,显然是不准确的。  我就举个因为不懂的分析时间顺序而用脑补成为历史发明家的事。  这是一本不出名的书,但充满了噱头。《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华浊水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能告诉你,我是百度来的。  这书作者脑补了这么一段:“宋皇后被废之后过了两年,灵帝耽于淫乐还没有打算再册立皇后。朝臣上表请求他赶紧确立中宫,因为这是国家的一个象征。灵帝便册立了贵人何氏为皇后……几度春风之后,何皇后怀孕生下了皇子刘辩。”  显然,他是顺着《灵帝纪》来的,看到宋皇后废了两年之后才立的何皇后,这事不假。但后面说何皇后是立了皇后之后,才生的刘辩,那就是扯淡了。  只要去翻下《皇后纪》就知道,何氏是先生刘辩,封的贵人,然后才拜的皇后好吧!而刘辩的年纪,按推算是176年出生,宋皇后是178年被废,何氏是180年才拜的皇后。——真相一目了然,而那作者只会脑补,然后就发明了“新的历史”。
  1.历史人物的性格也会变,前面我和网友就说过,司马昭在东关之战后,杀了王仪,他太小气!而之后在淮南之战时,司马昭却宽待唐咨、文椒等人,从此天下归心。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是会改变的。  例如曹操,入了兖州后,容不得边让对他的侮辱,就让人杀了边让,最后换来张邈+陈宫这兖州本地官员的集体叛变。而之后,曹操碰到了祢衡,这货再三侮辱曹操,而曹操呢?没有杀他,而是打发他去了荆州刘表哪。  有人会说,刘表也不喜欢祢衡好吧,曹操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不~刘表也没杀他,而是把祢衡打发给了黄祖。再看范书《祢衡传》是怎么写的?  曹操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看到没,曹操这时候会顾忌自己的名声了,所以将其送给刘表,看他怎么办。  而刘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祢)衡与之”——看到吧?刘表才是借刀杀人的真凶啊,他明知道黄祖“性子急”,还故意将祢衡送给他。这才是欲置祢衡于死地啊!  要说,曹操为什么会变?很简单,这就是“光脚和穿鞋”的道理。曹操后来都是司空,权倾一时,且有皇帝在手,已经不是当年的兖州军阀那种档次的人物了。  2.  话题回到董卓身上这里来,他也是会变的。前面有网友大言不惭的说董卓亲士人,所以不敢随便杀士人,这就是犯了以偏代全的错误,他忘了人是会变的。  董卓入雒阳后,确实做了很多亲士人的举动,甚至给陈蕃窦武平反,这不假。但是初平元年后,反董联军起兵,特别是董卓想迁都,而遭到大批士人反对时,董卓一怒之下杀了伍琼和周毖,从这时开始,董卓已经对中原士人失望了,转而“有限的”善待并州及三辅的士人。  之后董卓杀张温也是如此,这件事也引起了大量士人的再次反抗,当然是秘密的,也就是我要说的“刺董”这个话题的由来。  今天告一段落,下次讲“刺董”的来龙去脉以及后世某些偏心眼的史家对荀爽的污蔑。
  暂时声明:这个楼弃了,重新写好了再发。
  静等新楼
  东汉真正灭亡的原因是:董卓之乱(及之后的李郭之乱)造成朝廷与地方对抗割据,政治上长期无法统一,最终形成地方军阀混战。  这跟刘宏舍不舍州牧压根儿没一点利益关系。   前者赞同,后者楼主未免有些绝对,州牧的设立肯定不是东汉崩溃的主因,但也应该算原因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内部频繁的内耗是造成国家衰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一个国家还能在这种频繁的政变中保持稳定呢。
  :)  
  完了?
  @敖岸-21 14:09:37  就这样都敢出书,完全是仗着自己的名气在敛财嘛!----坚决同意  -----------------------------  就是捞钱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 裴松之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