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为什么有两个书房题字 两字

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去春深锁二乔,写的战役是,什么?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_百度知道
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去春深锁二乔,写的战役是,什么?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提问者采纳
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赤壁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目前可用积分:265922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思想库:中国人为啥喜欢在景点“题字”
5521 次点击
14:26:53 发布在
&&&&“‘张涛,刘雅。’你们秀恩爱别处秀去,把自己名字深深刻在快三百年的文物上,这叫犯罪。”9月11日晚,微博网友“砖石利剑”微博爆料称,有游客在故宫的铜缸上刻了一个心形图案,并在图中刻上了两个名字。该网友在实名认证的信息中显示为“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讲解员”,其在微博中指出,该铜缸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制。&&&&一个至少有三百年历史的铜缸,被游客无端刻上字,犹如“佛头着粪”般大煞风景。两年多前,同是在故宫,在清宫遗存的铁缸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刻下“到此一游”字迹。据悉,故宫每年都会出现游客刻字现象。不独故宫,国内哪个名胜古迹,逃过不被刻字的命运? &&&&有的中国游客,还将这一陋习带到国外。南京少年丁某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某某到此一游”,有中国网友看到后感叹:“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3500年前的文物呀。”&&&&<img SRC="http://img3./blog//40dab10.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的刻字&&&&■ 中国人为何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但却并不复杂的问题。&&&&刷存在感,表明“我虽是过客,但曾来过”;扬名心理,希望像被刻字的文物一样传世,美名远扬。当然,还包括秀恩爱心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幸福。&&&&“秀恩爱,死得快。”在故宫铜缸上秀恩爱,更是作死的节奏。300年的铜缸可归属为文物。此前,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口缸、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呈现出紫禁城六百年的沧桑,是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缸上乱刻乱画,不可淡然视之。&&&&在文物上刻字,已对文物造成破坏。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3条中的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情节不严重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img SRC="http://img5./blog//191aeb6.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外国人也热衷于在景点刻字留名&&&&■ 当然,也有例外。有报道称,在湖南岳麓书院的周濂溪祠墙壁上,有游客留下了这样的“涂鸦”:“合天地之正,皆楚俊根;明世人之苦,乃诸佛心。周家人拜记。”以周家人自称,是不是周濂溪的后代?“合天地之正,皆楚俊根;明世人之苦,乃诸佛心。”文雅而有哲理,比所谓的“××到此一游”,高出不知多少倍。这样的题词同样不妥,但题词内容,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厘清的是,不独中国游客喜欢刻字留名,一些外国游客也喜欢刻字留名。北京八达岭长城是“到此一游”的重灾区,伤痕累累,几无空白处,其中不少涂鸦应是外国人留下的,比如有人刻上“JAMES”的字样。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乱刻字都是陋习,都应该被谴责。&&&&“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但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乱刻字,除了丢丑,什么都不会留下。&&&&■ 有些事情,古人不以为意,今人认为是不文明行为。侯耀文有段相声《乾隆再世》。相声里侯耀文想要追随题遍天下的乾隆帝,在北海,围着五龙亭绕了47个圈、抽了3盒烟、喝了7瓶汽水、写下“侯耀文到此一游”的绝句。又在云冈石窟大佛脸上刻了“云冈石窟漂亮,佛像刻的真棒。双手合十想对象,愁得脑门倍儿亮”的歪诗,最终被派出所带走了。在这个问题上追随古人,恐怕只有被派出所带走这一下场。&&&&<img SRC="http://img1./gentleman/WLY/title2_1.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古代题字,在寺庙、客栈、酒肆、驿站等地都有专门的墙供人题字,不少诗歌就这么被传播开的,诗人由此成名的不少。内容主要是一些咏怀诗、羁旅诗、宦游诗,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题在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一风俗在古代一直很流行,可以说这就像是古人的微博朋友圈一样。&&&&<img SRC="http://img4./blog//58a90e5.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6./blog//12c7d1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乾隆在苏州定园的题字&&&&■ 喜欢题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远古时,古人就喜欢到处题字。他们首选的是龟甲兽骨,于是甲骨文出现了。他们又在青铜铸造的大钟、大鼎等器物题字,于是钟鼎文出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便开始到处巡游。他很喜欢勒石刻碑,说白了就是到处题字自我吹嘘,把自己的功业夸得跟朵花似的。秦朝很快灰飞烟灭,可秦始皇题字的功夫倒流传了下来。&&&&东汉的大将军窦宪一举赶跑了北匈奴,勒石记功于燕然山,这和今天咱中国人到处刻“到此一游”异曲同工,只是窦宪的碑文由文豪班固所撰写,其立意、文采都高人一筹。勒石刻碑最多的当属大清乾隆皇帝,他不仅好刻碑,还喜欢在字画珍玩上签章题诗,为此闹了不少笑话。金庸先生就恨极了乾隆题字,曾在《书剑恩仇录》里吐槽:“他最爱卖弄才学,这次南来,到处吟诗题字,唐突胜景,作践山水。众臣工匠恭颂句句锦绣,篇篇珠玑,诗盖李杜,字压钟王,那也不算希奇。”&&&&<img SRC="http://img4./blog//55e2be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杨凝式的题壁&&&&■ 勒石刻碑成本太高,非一般人能玩。古代文人们热衷于题壁作诗,以致古诗里专门有个种类叫题壁诗。李白游黄鹤楼,诗兴大发,打算来两句,可一抬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崔颢的那首是题壁诗。后来,李白游览南京,也来了首《题金陵凤凰台》,大约也是题壁诗。唐代诗僧寒山有诗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瞧瞧,这才是“题壁诗王”啊!&&&&题壁风气到了五代,更是出了一位登峰造极的人物――杨凝式。此公经历梁唐晋汉周五朝都能做高官,其诀窍是装疯,因为疯不论谁做皇帝,都觉得他全然无害,反而步步高升。他装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洛阳各处寺庙墙壁上写字,兴致来了找面墙便写起来,几乎洛阳城所有的佛寺道观墙壁都被杨大人写上字。由于杨大人位高权重,又是当世书法名家,僧道们也乐意看他写字,为寺庙扩大名声。&&&&<img SRC="http://img3./blog//53adef6.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苏轼的《题西林壁》&&&&■ 到了宋代,题壁诗也是蔚然成风,光从题目看就有王禹《题僧壁》、苏舜钦《题花山寺壁》、王安石《书何氏宅壁》、苏轼《题西林壁》、杨万里《题龙归寺壁》、陆游《题酒家壁》、林升《题临安邸》等等。&&&&诗人好题壁,普通人也效尤。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引过一个古笑话。苏州楞伽寺墙壁题满了歪诗。有人看不过去了,在墙上愤然写道:“多时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二长,不是诗人丈二长,缘何放屁在高墙?”下面更有高手“跟帖”道:“放屁在高墙,为何墙不倒?两边都有屁,所以撑住了。”&&&&题壁虽好,但也有风险,甚至能招来杀身之祸!《水浒传》里的宋江,江湖上人称及时雨宋公明,在衙门里干过主持人,浑身都是正能量。却不料,有一次在一家高级酒店浔阳楼里喝高了,醉眼朦胧,情不自禁,竟挥毫在酒店的墙上题写了几句诗文:“他年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结果被“朝阳群众”抓个正着,被有关部门定性为“反动标语”,捉监入狱判了死刑,险些掉了脑袋。&&&&<img SRC="http://img2./blog//31fc7b7.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电视剧中的宋江题诗&&&&■ 历史上,还有人因为喜欢到处题壁而留下不雅之名。明朝时,有个叫杜庠的进士便因此而遭讥笑。据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杜庠”条,杜庠因曾在赤壁题诗:“莓墙椒壁,过辄留题。”人称“杜赤壁”,有的人脸皮厚,歪诗也敢往墙上题。&&&&清王士G《五代诗话》“杜荀鹤”条引《留青日札》记载,有位富家子弟杜四郎,比照“善题壁”的唐代诗人杜荀鹤,号称“杜荀鸭”。因水平太差,其题壁常被亲朋粉刷掉,但杜四郎并不生气,反自嘲道:“三十年来尘指面,如今始得一}泥。”&&&&杜赤壁、杜荀鸭只是遭人反感,北宋刘颁《中山诗话》所记的“豁达李老”甚至还因涂鸦惹上了官司。“豁达李老”喜欢写诗,但写不好,“诗句鄙下”。有一次他在人家刚粉刷的墙上题诗,主人见了大怒,于是“诉官杖之,拘执使市石灰更g漫讫,告官乃得纵舍。”&&&&<img SRC="http://img2./blog//30cf6d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如果题壁多少还有点文化意味,《牡丹亭?拾画》一折描写的纯粹是旅游不文明行为了。书生柳梦梅借住在梅花观,无聊到后花园闲逛,看到这样一幕。“则见风月暗消磨,画墙西正南侧左。苍苔滑擦,倚逗着断垣低垛,因何蝴蝶门儿落合?原来以前游客颇盛,题名在竹林之上。客来过,年月偏多,刻画尽琅\千个。咳,早则是寒花绕砌,荒草成窠。”“提名在竹林之上”,就是在竹子上刻自己的名字,年深日久竟然“琅\千个”。北京有个公园叫紫竹院,竹林茂密,竹子上面有许多题刻,“王二小到此一游”“××爱××”之类。我想柳梦梅看到的,不会比紫竹院的景象好多少。&&&&最后要说的这位可能算是“到此一游”的鼻祖了。话说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自以为到了天边,在山上题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大字,殊不知这几个字其实题在了我佛如来的中指上,不知道是不是如来也看不惯到处涂鸦的臭毛病,于是对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竖起了中指呢?只不过,猴子文化水平低,写不来诗句,只能题字,谁知千古之下,更多国人仿效,不仅题字满神州,还将“到此一游”涂遍全球!无怪,毕竟猴子是人类的祖先啊!&&&&■ 说起来,到了风景名胜之地,有留言的欲望,也是人正常的心态,同时也是国人的传统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同样也是到处题诗留字,而且每每传为佳话,甚至成为传世的经典。这样的行为,和今天的“到此一游”,本质上是一样的。&&&&<img SRC="http://img1./gentleman/WLY/title3_1.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也许有人会说,古代的文人墨客不也喜欢到处题诗刻字吗?题诗刻字,本是一种文化传统,何必上纲上线?且不说古代没有文物保护法,仅就题诗而言,你写的“××到此一游”,与古人的题诗写词相比,极无文学内涵和技术含量,可相提并论?&&&&<img SRC="http://img6./blog//266c11a.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长城的砖上刻满了字&&&&■ 每到一处风景名胜,无论它是原木所建或是青石垒成,只要有下手之处,必然要题写几个字方可罢休。这仿佛成了仪式,自古流传至今。但古人与今人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古人题字多是寄情于此,寻找共鸣;而今人刻字则相对粗浅,山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人“到此一游”。以至于众多名胜古迹远远看去婀娜多姿的亭台楼阁,走近一看,却是满目疮痍,布满“纹身”。&&&&泰山沿十八盘向南天门的路两边,题字随处可见,这些题于山石上的文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字体变化多端,显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旅人所留,无不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着旅人的思索。“暂远红尘”背后是题字者对出世脱俗的追寻,而“山险心平”则更上一个境界。游泰山,沿路品读一下这些文字,也是一种享受。&&&&古人若要为自然留下些文字,那么文字本身必然要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无论是匾额还是石刻,必然都是精雕细琢。这样的文字也提升了景观本身的审美体验。古人题字,留下的既是自己的情感,更是一种美的表达。而今人的题字,多是书法拙劣、内容单调的涂鸦之物。这样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游客对这片山水的喜爱,多半是自恋的表现。&&&&有人曾经沿八达岭长城南北两段粗略数过,几乎每一块手可触及的城砖上都有三四个歪歪扭扭的签名。更有甚者,在长城的青砖上刻下自己与爱人的名字,看似两人的爱情在这里得到永恒,但是不知这位刻字者有没有想过,长城如果真的有神明,这些粗鄙的“纹身”真能够唤醒它守护你们的爱情吗?&&&&<img SRC="http://img2./blog//186b022.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故宫大铜缸上刻下的“梁齐齐到此一游”&&&&■ 或许有人会说,你如何知道古人不写“王二妞我爱你”?诚然,古人也有低俗之作,譬如在墙上写”此处随地小便的是王八“之类,实乃先贤古风,《笑林广记》所明载。只不过古人绝大多数都是无钱无闲的草民,一辈子难得出村头市口,更没有旅游一说,“××我爱你”,“××是傻逼”之类写也写在村里的残庙败壁而非名胜古迹。有点闲钱去饭店酒店夜总会的,题诗都在人家房子里,没有个山外青山的佳句,老板自然叫保洁擦了。至于有逼格游览风景名胜的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水平自然不同。这些人会尊重自然和历史景观自身的美。而今天,基本上所有人都有条件旅游,自然会出现各种情况,有些素质比较差的,既有在历史上留名的美好梦想,又不具备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书法功底,也就难免。这就导致同是题字,但有天壤之别了。&&&&古人留名是技术活。文人墨客游山玩水,或题字或吟诗,写的是诗,拼的是才。今人留名千篇一律,除了“到此一游”就是“张三李四”自己的名字,比的是眼力,能刻字的地方绝不留空;拼的是体力,下手狠,刻上去的字绝不能让后来人擦掉。&&&&心理学家分析,“刻字留名是占有欲的表现,往雅处说,这是追求‘生后不朽’的国民心理;往俗里说,这跟狗撒尿圈地盘的原理相似。”狗撒尿,人留名,人比狗文明,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然而古人的字成了风景,今人的字煞了美景,今不如古,这种返祖现象,达尔文解释不了。&&&&在铜缸上刻字,肯定需要工具。可能是刀子,也可能是钉子,带了钉子就还要一把锤子。大老远去北京旅游,带着家伙过安检,飞机安检、火车安检、地铁安检,层层把关,这是心理与胆识的考验。如果过不了安检就要徒步去五金店买,光是筹备刻字工具,就花费不少时间。之后还要去踩点,确保刻字的时候旁边没人,不然被抓前功尽弃。最终画上心与名字,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真的是蛮拼的。真爱刻字的,还不如回家在书桌上刻个“早”,早起多念点书,毕竟丑人多作怪,人丑就要多读书。&&&&其实说到底,若真要为自己留下点什么,拿起相机,“咔嚓”一声,珍藏在相册里,不比写几个难看的字强得多吗?&&&&<img SRC="http://img4./blog//132ec97.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2./blog//40b206a.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周星教授――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国人长期以来文化道德缺失的一种凸显。其实类似“到此一游”题诗题字古已有之,除了体现集权皇帝留下的踪迹外主要是文人撒墨的一种得意,暗含着可以出风头的意味。但现代社会的遗风却有流浪无产者的印记,潜藏着无视文化却要自命不凡的感觉。发展到文化藐视时就多少是随处大小便的味道。&&&&<img SRC="http://img3./blog//038080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清华大学教授彭林―― &&&&古人的题诗题字,首先是一种文学作品,他们的作用是为风景古迹添色,是一种文化人文景观。其次,不是每个古人都可以在名胜古迹中题字题诗的,也不是每个古人都敢题的,留字之前得掂量一下,用词是否得当、字迹是否好看、会不会被后人耻笑等等。而今人不考虑这些,只是想把自己名字留在那里。试想,假如我们发现泰山上到处都是古人留下的“某某到此一游”,而这些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是谁,这又有什么文化意蕴可言?所以,我们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些诗词文章,是古人对风景文化的体悟。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9:04 &&
只不过,猴子文化水平低,写不来诗句,只能题字,谁知千古之下,更多国人仿效,不仅题字满神州,还将“到此一游”涂遍全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5:14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85175.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5:47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6:35 &&
坏榜样太多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9:17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1:47 &&
跟领袖学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38:13 &&
在韩国李舜臣故居参观时,门口有专门的留言簿,可以题字。国内为何不如此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6:27 &&
这些字将来都成为后人研究今人的文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0:15 &&
我们的大领导也好这口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7:33 &&
个别人代表不了中国人!长城上有英文,韩文的涂鸦,也没见人说外国人喜欢题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9:21 &&
儒棍好传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12:59 &&
17:38:13&&的原帖:在韩国李舜臣故居参观时,门口有专门的留言簿,可以题字。国内为何不如此做?有的博物馆在出口处有布上白布的留言墙,也是可以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41:40 &&
一千年后,也是历史文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47:42 &&
热衷,来源古也,皇帝不就喜欢吗?都想过过皇帝瘾
共 5521 次点击,16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06958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3508 / 昨日发帖:3027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思想库:中国人为啥喜欢在景点“题字”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赤壁”二字并非周瑜所题 真实作者为明代人(图)
图为:“赤壁”二字引发人们多年猜测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伍迪 通讯员吴建刚)相传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看到临江崖壁被火照得通红,挥剑刻下“赤壁”二字。昨日,“赤壁摩崖石刻专家论证会”在赤壁市召开,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赤壁”二字进行了新的解读:“赤壁”应为明代嘉靖年间所题,并非周瑜所写。“赤壁”二字位于赤壁山矶头西南中段,两个字是阴刻楷书,字径相同,“赤”字高1.5米、宽1.04米,“壁”字高1.43米、宽1.02米。包括它们在内,赤壁山矶头共有10处摩崖石刻。
  对于“赤壁”二字的由来,有人认为是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代,还有人认为确实是东汉末年周瑜所写。省文物局文物处主任科员陈飞则认为,“赤壁”二字写作年代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年,其作者“眉山张”为张可述或张庭。
  陈飞解释,“赤壁”二字的同一幅面上有一石刻题记,根据他的研究,题记内容为“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嘉靖戊申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慨然太息,因大书崖石以识。眉山张。”陈飞认为这意味着石刻是“眉山张”在“嘉靖戊申仲冬”所写。
  “眉山张”是什么人?陈飞查阅明代嘉靖年间的眉山名人,推论出“眉山张”应该是一名知县张可述,或是曾担任中宪大夫,后辞官寄情于山水、喜欢在崖壁上题字的张庭。
  对陈飞的这一论证,多位考古、地质、书法专家表示认同。
  作者:伍迪 吴建刚
(本文来源:荆楚网)
没有相关新闻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77898条
评论150812条
评论132890条
评论116443条
评论114146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美大桥题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