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颁奖视频排名

【两弹一星元勋排名】邓稼先和于敏谁贡献大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_名人网>>>【两弹一星元勋排名】邓稼先和于敏谁贡献大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关键词:发表时间: 11:56:25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张素) 中共中央、***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国家***、中央*********为他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上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找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的空白。他曾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他还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氢弹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于敏领导突破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可靠基础,该项工作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该项工作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弛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他参与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中央果断决策,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中国提升核武器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前瞻作用。上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相关阅读于敏突破氢弹设计曾对邓稼先说暗语打了只松鼠,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有哪些被历史埋没的超级天才?,我想起了敦煌莫高窟“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华策影视《国家命运》等三剧彰显中国梦,确实也掀起了一波深度搜索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老的风潮,很多80后、90后甚至表示重新找到了信仰,这些为国家做出伟大奉献的领袖和前辈们,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世界,折服了当下的年轻一代。演员秦“两弹一星”元勋(按姓氏笔画排序)铁血聚合阅读 &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元勋介绍
关于 两弹一星元勋 的介绍,暂时空缺。
两弹一星元勋新闻
又一位大师溘然长逝。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陈能宽,日出生。1947年赴美留...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了民族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科技精英!
5月8日,最新的一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在北京首发。至此,共有30位中国现代科学家登上“国家名片”。有细心的读者指出,这30人中,籍贯山东荣成的郭永怀是唯一的“北方人”,而郭永怀先生还有另外的“唯一”,他是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
(1940年8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后排左2段学复,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扬名世界的科学巨匠,其中就有这三位。)
一看到这个问题……内心一震,因为有一个四十五十年前的中国科学家空难的故事,在我知道后永...
(1940年8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后排左2段学复,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扬名世界的科学巨匠,其中就有这三位。)
<!-SSE NEWSADEND S...
王大珩,男,汉族,1915年2月生于日本东京,江苏省苏州人,1915年生,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
南昌航空大学校园内飞航广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雕像被毕业生恶搞,该生甚至表示不认识雕像人物乃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2011年的春节前两天,朋友一行驱车来到了河北省赞皇县的嶂石岩景区游玩,无意中拜谒了张蕴钰老将军的陵墓。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我国两弹一星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还都是从影视剧里面看到的,以前上学时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因为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严格保密的,恐怕连他的乡亲也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颁发23枚,其中追授7枚。自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之日起,接受勋章的16位两弹一星元勋已逝世9位,目前仅有7位两弹一星元勋健在。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就是由于这些科学家爱国者的无私奉献。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与其去追歌星影星,还不如去...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颁发23枚,其中追授7枚。自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之日起,接受勋章的16位两弹一星元勋已逝世9位,目前仅有7位两弹一星元勋健在。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屠守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在北京逝世,享...
2009年钱学森逝世后方舟子立即写了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若干可商榷之处”,把钱老打成了骗子:
(XYS)/xys/netters/Fang-Zhouzi/blog/qianxuesen.txt
他是日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毒打致死的。惨案发生后,周恩来总理极为震怒,指出,这是严重的政治事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一定要查明凶手,严肃处理。周总理随即挥笔写下了一批科学家的名字,命令严加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庆典前夕,中共中央...
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黄纬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1916年...
姚桐斌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两弹一星元勋。
中文名: 姚桐斌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王大珩。当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社会各界千余群众前来送别。 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7月29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
据新华社电 记者21日从中科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于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21日从中科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朱光亚遗像
  高山仰止,
  心澎湃,如旗飘扬。
  为中华,呕心沥血,
  豪情万丈。
  高瞻远瞩有宏略,
  披荆斩棘开新航。
  终生愿,国防坚如磐,
  屹东方。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日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
据新华社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
两弹一星元勋图片
解密两弹一星元勋
据新华社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
朱光亚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
珍闻实拍:“两弹一星”元勋当年矢志报国归国的壮举
图:1955年钱学森一家从美国归国途中在“克里夫兰”号轮船上。
最近中央电视台刚播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飘》,用纪实手法全景介绍我国当年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研制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
  孙家栋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 “第一”密切...
[B]在中国,在北京,日8时6分,世纪伟人、世界伟人,钱学森院士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
在中国,在北京,日的夜里,就开始下起了小雨,到半夜雨,就下起了中到大雨,到下半夜,也就是到了11月1日凌晨,窗外响起了,中国...
曾子墨:日,新中国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了特别表彰大 会,授予23名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注意到一个似乎有些陌生的名字,被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再次郑重提及,他就是唯一以烈士 身份被追授勋章的郭永怀。当时...
凤凰卫视8月23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日,新中国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了特别表彰大会,授予23名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注意到一个似乎有些陌生的名字,被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再次郑...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蕴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张蕴钰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游击队队长、独立团参谋长、股长、参谋、大队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清河、马岭、大...
请鲜花拜祭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基地司令张蕴钰将军逝世
核心提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基地司令、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蕴钰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张蕴钰将军
  [img]http://img2.c...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蕴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张蕴钰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游击队队长、独立团参谋长、股长、参谋、大队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清河、马岭、大...> > & 正文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以身许国铸核盾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赵清建
  日,程开甲在江苏吴江出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教授。1960年,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日,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奖状。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能将精力全部用于我从事的科学研究和事业上。”
  幸运恩师,夯实基础
  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受吴文化崇教尚文的影响,祖父程敬斋最大的愿望就是期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做官的人。在程开甲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祖父就早早地为程家未来长孙,取了一个“开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在秀州中学接受了六年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受科学家传记影响,他萌发了长大后要当科学家的想法。初中二年级时,他曾画了张自己想发明的一条大船模型图。虽然想法很幼稚,但数学老师姚广钧还是与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讨,使那份敢于想象、敢于“发明”的童心受到了精心呵护。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程开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四位教授严格的数理学习训练和科学精神的训练。好几次,王淦昌讲述了中子的发现过程:本来约里奥-居里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但他粗心地臆断是射线碰撞粒子的径迹。后来,查德威克对这一现象认真地研究了好几个月,发现了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通过这一例子,王淦昌告诫他们,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紧跟前沿、抓住问题、扭住不放。还在大三时,程开甲听陈建功教授的复变数函数论课后,就敢于挑战难题,撰写了《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的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他边教学,边从事科学研究。先后发表了《用等价原理计算水量近日点移动》《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以及与王淦昌教授合作进行的有关五维场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在《剑桥哲学杂志》发表的《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一文,程开甲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此前,即使是狄拉克本人也未曾证明过。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王淦昌对此十分支持,并推荐给当时在湄潭访问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看了很高兴,亲自对文稿修改润色转交给狄拉克教授。狄拉克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使文章未能发表。因为相信权威,也就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后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当年粒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所测基本一致,他对自己没有扭住不放感到深深的遗憾。但与李约瑟交往,开启了程开甲与国际物理巨匠面对面对话的大门。
  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教授的中国学生。一见面,玻恩就要求他每天必须去他的办公室交流20分钟。玻恩还常让他一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学到了许多先进知识,特别是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分歧,还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师兄海森伯就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泡利都无法裁判。当玻恩听到此事,非常高兴,跟他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能对经典常规实施超越。这次谈话,让他终身受益。在玻恩那里,他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在英国的《自然》、法国的《物理与镭》和苏联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5篇有分量的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超导电性来源于导带之上的空带中,布里渊区角上出现电子不对称的奇异分布。”
  1948年,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由玻恩推荐,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从秀州中学到浙江大学,再到爱丁堡大学,程开甲一直沉浸在开明开放、中西融合的教育环境中,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下,夯实了他日后成为一名科学大家的深厚底蕴。
  十年教授,开拓前沿
  1950年,沐浴着新中国旭日东升的阳光和对海外学子的强烈召唤,程开甲谢绝了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开启了他实现科学报国之志的人生旅途。
  回国前的一天晚上,玻恩和他长谈了一次,知道他决心已定,便叮嘱他:中国现在很苦,到了埃及,自己多买些吃的带回去。他感激导师的关心,但在他的行李里,什么吃的也没有,全是他购买的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回国后,程开甲先在母校浙江大学任教,担任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院校调整,他从浙江大学调到南京大学。当时,中国学习苏联的建国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物理系确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和筹建专门化,任务交给了施士元和程开甲两人。
  为了适应国家大搞经济建设的需要,程开甲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他放下架子,主动向青年教师学、向工人师傅学,还专门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向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先生学习内耗理论与实验。年间,他先后发表了《内耗热力学研究》等10余篇内耗研究论文,开创了国内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他提出了普适线型内耗理论,对内耗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与同事共同研究了二元代位合金体系、面心立方金属间隙原子的内耗理论。同时,对tomas-Fermi统计、正则系综分布函数、弛豫过程普遍理论、辐射理论、布朗运动、电子集体振动、极化子、细晶粒再结晶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教科书。
  1952年,程开甲提出了入党申请。1956年7月,南京大学党委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批准了他的入党要求,成为南京大学的第一个“高知”党员。
  1956年3月,程开甲作为国内固体物理和金属物理方面的专家,参与了国家 “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研究制定;10月,他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与高教部组织的赴苏考察。
  1958年至1960年,程开甲根据组织的安排,再次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同时,参与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建。他们自己动手,研制成功了一台双聚焦β谱仪,测得了元素的衰变曲线,这是南京大学第一台核物理实验仪器。不久,他们又完成南京大学第一台直线加速器,为南京大学核物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扎根戈壁,隐身为国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负责原子弹结构设计的郭永怀拿到结果,高兴地说:“老程,你的高压状态方程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1962年上半年,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闯过无数技术难关,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中央适时作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组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经钱三强推荐,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担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44岁的程开甲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从此,他将全部精力投身到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最后回到北京定居,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历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兼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后来,核武器研究所改为研究院,他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20多年里,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三十多次核试验任务,而且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运用。
  生命不息,创新不已
  1984年程开甲离开核武器试验基地,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由于工作职责和科研环境的变化,他的科研工作转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新时期。
  一方面,他围绕“假如打一场高技术战争,我们怎么办”进行战略层面的思考谋划。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必须提高我国战略武器抗辐射能力的思想,并亲自担任该研究方向的专业组组长,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他还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方向,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他重新开始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成果。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程—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20世纪50年代BCS理论提出, 80年代中期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使人们看到了BCS理论的局限性。程开甲分析了国际上超导理论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双带理论。出版了Study of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 (1991)和《超导机理》(1993)两部专著。
  他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TFDC(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电子理论。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努力不懈,不老常青
  真正的科学家是不求名利的。但真正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今天,程开甲院士已是95岁高龄,耄耋之年,仍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辍,仍然心系国防科技发展,仍然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近,他又利用“程—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对赵忠贤院士和美国卡内基研究院毛和光发现的“压力诱发超导再进入”的新的重要现象进行研究;他还对“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提出了一个命题,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我还要努力不懈,不老常青。”是他感言中的一句。
  人物百科
  程开甲,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抗辐射加固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科普中国出品,8月3日综合中国科学报等报道)
[责任编辑:赵清建]
上一篇:下一篇: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弹一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