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要塞防御相比,筑垒老山地域防御作战有什么优势

第五节 柏林方向德军防御的特点
第五节 柏林方向德军防御的特点
  在柏林战役中,白俄罗斯第2 和第1 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 方面军展开战斗行动的地理范围,包括波美拉尼亚西部、梅克伦堡区、勃兰登堡区和萨克森区东部。
  苏联各方面军进攻地带内的地形,大部分都适于各个兵种的行动,但从作战方面来看,地形对防御一方更为有利。
  大量天然河流、运河、湖泊和大片森林为在短时间内组织坚固防御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对于进攻的军队来说,这个地域的上述特点给展开大量兵力和在战斗过程中实施机动造成很大的困难。在某些地方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简直是不可能的。
  法西斯统帅部预先就着手加强作战地域的工程构筑。在1945年1 月,苏军刚一突破维斯瓦河防线,德军就急忙开始在德国本土建立防线。2 月,由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挺进到奥得河,乌克兰第1方面军挺进到尼斯河,德军就非常紧张地展开了工程作业,因为这时法西斯德国的腹地和首都本身都已受到直接威胁。为了构筑工事,他们动员了德国居民,使用了大量的战俘和外国工人。
  德军统帅部特别重视沿奥得河与尼斯河西岸建立坚固防线。德军在这一线成功地建立了十分坚固、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工事。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由3 个地带组成,即第1(主要) ,第2 和第3(后方) 地带。在这些地带之间的极重要方向上设置了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的全纵深达20―40公里。
  德军主要防线地带在奥得河与尼斯河西岸( 不含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古本、福斯特、穆斯考等地域,这些地方德军在河东岸仍然扼守着一些不大的登陆场) ,包括2 ――3 道阵地。主要防御地带全纵深达5 一10公里。这个地带内的所有居民地都已变成强大的支撑点。密集的交通壕网、大量的支撑点和强大的抵抗枢纽部,这对进攻的苏军来说是严重的障碍。此外,敌军利用奥得河水闸和大量运河,准备淹没许多地域。
  主要防御地带的工事构筑情况各不相同。敌人构筑最坚固的地段;什切青至施韦特地段,在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当面;古奥得河河口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地段,在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当面;古本至普里市斯( 普谢武兹) 地段,在乌克兰第1 方面军当面。
  特别难以克服的防御地段是什叨青至施韦特这一段。这里奥得河有两条河道,形成两条单独的河:东奥得河和西奥得河。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就设在西奥得河的西岸。河滩地和两河之间全被水淹没,并处于敌军火力控制之下。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进攻必须在强渡东、西奥得河之后才能展开。
  敌军特别加强古奥得河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段主要防御地带,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屈斯特林登陆场对面的那一段。这一段主要防御地带包括3―4 道全断面堑壕:并有密集的交通壕网。前沿有铁丝网障碍物作掩护。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至古本这一段主要防御地带,穿过森林湖泊地域,只包括1 ―3 道断断续续的堑壕,这里的地形不适重兵行动。
  古本至普里布斯这段主要防御地带包括2 ―3 道全断面堑壕,各堑壕之间由宽大的交通壕网联结着。构筑了大量的散兵坑和机枪巢。这一段的敌军防御前沿设置有地雷场和铁丝网障碍物。
  主要防御地带范围内的全部城镇都成了强大的抵抗枢纽部。这些枢纽部的附近地面构筑了4 ―5 道堑壕作掩护。森林中的道路都设置了鹿砦,并埋设了地雷。
  在建立主要防御地带时,德军统帅部特别注意防坦克问题。为此,主要防御地带的前沿尽可能选在坦克不能通行的地区,因而首先利用奥得河与尼斯河。在第1 道堑壕前和防御纵深,设置了许多地雷场。最重要方向上的地雷平均密度是每公里正面2 ,000 枚。在第2 道堑壕前,在道路交叉点路边挖掘了散兵坑,供配置长柄反坦克火箭弹的士兵使用。德军对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寄予了很大希望。
  在主要地带内的大型防御枢纽部中,应该指出什切青、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古;本、福斯特和穆斯考,这些枢纽部同其他支撑点相互联结起来,成为这个主要地带的基础。在列举的枢纽部中要特别指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个枢纽部位于奥得河西岸,地理条件有利,是德军主要防御地带配系中最强大的抵抗枢纽部。德军特别注意该城东面和南面的防御。为了守住这个城市,他们使用了法兰克福要塞指挥部的部队。
  敌军第2 防御地带前沿在兰多河西岸、安格明德、巴德―弗赖恩瓦尔德、弗里岑、塞洛、卡特洛、德伯伦、魏斯瓦塞、格尔利次一线,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20公里。
  第2 防御地带的工程构筑情况也不一样。最坚固的地段是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屈斯特林登陆场的当面地段。这里的第2 防御地带有2 ―3 道绵亘堑壕。敌军把全部居民地、甚至独立庄园都变成坚固的支撑点,并做好了环形防御。第2 防御地带的这一段通过塞洛高地。这些高地和塞洛城是德军在柏林附近最强大的抵抗枢纽部之一。
  塞洛高地是奥得河旧河床的高堤岸,比奥得河河谷高出40―50米。塞洛城地域河岸坡度达30度一40度。敌军从塞洛高地可以校正其炮兵射击。
  而对进攻的军队来说,塞洛城东的树林和果园严重地妨害了对塞洛高地斜面上敌人及其火器配置进行观察。我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沿着道路才能克服塞洛高地的陡峭斜坡。
  然而这些道路又埋设了地雷,并处于敌军预有准备的各种兵器火力的控制之下。
  乌克兰第1 方面军当面,德军第2 防御地带的卡特洛至魏斯瓦塞( 马蒂尔德) 这一段,有一道堑壕和一些已准备好环形防御的居民地。此外,还大量使用了鹿砦。米尔罗泽至卡特洛这段防御地带穿过森林湖泊地域,只有一些独立的支撑点和断断续续的堑壕。为了同苏军坦克作斗争,沿着各条道路构筑了火炮和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发射阵地。
  第3(后方) 防御地带从北向南,从托尔格洛经埃伯斯瓦尔德、明赫贝格、菲斯滕瓦尔德,尔后沿斯普里河西岸至贝斯科以南20公里的湖边,经费罗沿斯普里河西岸至乌吉斯特,延伸至内谢伦。第3 防御地带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20―40公里,距柏林也是那么远,有很多坚固筑垒居民地,都是抵抗枢纽部。其中最重要的枢纽部有托尔格洛、普伦茨劳、埃伯斯瓦尔德、施特尔内贝克、明赫贝格、菲斯滕瓦尔德、贝斯科、科特布斯、施普伦贝格。这些地方均已构筑了环形堑壕,堑壕之间用交通壕联结。
  第3 防御地带工事构筑最完整的地段是埃伯斯瓦尔德至菲斯滕瓦尔德和科特布斯至施普伦贝格。例如,科特布斯有两道环形防线,并有稠密的堑壕与交通壕网。在最重要的方向上,直接在堑壕里放置了75毫米加农炮和移动式“蟹”型钢铁火力点。堑壕前边10――15米处,设有铁丝网和防坦克障碍物,掩护堑壕。城中的全部建筑物都改成了支撑点,各条街道上设置了层层街垒。
  总而言之,除上述列举的其余大多数城市也都进行了工程构筑,使之适合于坚守。
  第3 地带的防御由工兵部队、国民突击队营和希特勒青年军负责。
  除了3 道基本防御地带之外,敌军在特别重要的方向上还构筑了2 ―3 道中间阵地。
  德军统帅部在组织构筑奥得河―尼斯河防线防御工事的同时,在1 月还匆忙开始建设柏林防区。这个防区包括3 道环形防线( 外层、内层和市区) ,做了顽强防御的准备。柏林四面是天然河流、运河、湖泊和森林,这些条件把柏林变成一个天然的巨大要塞。此外,天然河流与运河还把柏林城分成几个部分,这就便于德军组织顽强的防御。
  为便于指挥作战,把柏林防御地域分成8 个扇形防区。
  此外,在城市中心还构筑了1 个防区(9号防区) ,从这个中心防区向周围辐射出上述8 个扇形防区。而每个防区又分成3 ―4 个分防区。
  外层环形防线离城市中心25―40公里,其走向是比曾塔尔、施蒂尼茨湖、泽丁湖、米滕瓦尔德、朗斯多夫、蒂罗、施维洛湖、布里泽朗、韦尔滕、兰克,通过很多湖泊、运河和天然河流,有很多大型居民地作防御基础。
  根据希特勒统帅部的企图,这一防线上的德军应该堵住苏军,给苏军造成最大的损失。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外层环形防线上的战斗必须善于利用所有人工设置的障碍物和支撑点,以使敌军进攻的兵力丧失作战能力,阻止敌军进攻。敌军向主要防线( 内层环形防线) 接近时,在人员与物资方面应该受到极大的削弱”。
  内层环形防线( “绿色防线”) 的走向是柏林各卫星城镇的郊区,即马尔霍、马尔灿、达尔维茨、克珀尼克、鲁多、特尔托运河、克拉多、法尔肯哈根,特格尔、罗曾塔尔。德军统帅部把这条防线作为柏林筑垒地域的主要防御地带,并进行了准备。他们指望把柏林城防区的主要兵力部署在这里投入战斗,不惜任何代价守住这道防线。在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即使俄国坦克与步兵突破了内层环形防线,所有兵力也均应留在原地继续作战,直到预备队实施反突击,恢复原态势为止。这道环形防线由3 ―5 道堑壕组成,全纵深达6 公里。到苏军开始进攻时,这道防线上的防御作业尚未结束。
  市区环形防线的走向是环城铁路,在比较小的房屋、空地和房屋较少的平地后边。
  在通向城市中心的所有街道上,都筑上了街垒。街道交叉路口和广场上构筑了炮兵阵地。德军打算在这里“为争夺每一条街、每―‘幢房屋、每一堆废墟、每一米土地而进行战斗,同时要广泛利用城市地下交通线( 地下铁道、地下水道) ”。
  在柏林防御中,中心防区,即第9 防区占有特殊地位。
  这个防区是其余8 个防区联系的中心。这个防区有国家机关和中央政治机关以及国会大厦等。
  在战斗过程中,中心防区具有特殊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地域响起了历史性的结束柏林会战的枪炮声。正是在这里歼灭了被围困在柏林的德国军队的残部。也是在这里,在国会大厦的屋项上,升起了胜利的旗帜。敌军组织柏林防御的企图是进行不妥胁的、顽强的战斗。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这次斗争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想像力,要使用各种欺骗与计谋手段,在地面、在空中、在地下同时进行。
  “保卫首都,要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
  因此,这里不能不指出C ?赖恩的捏造。他曾那样精心地把他虚构的东西塞进了他的《最后的会战》一书中。赖恩说:“柏林防御,这是一种幻觉,希特勒及其军事顾问们并没有做任何加强城市防御的事情……”。美国历史学家E ?齐姆克在他所撰写的《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一书中以隐晦的形式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柏林在这之前已经被“炸烂”,“设防是虚构的”。不难理解,这些胡言乱语不符合历史事实和有关文件,其中包括德国法西斯统帅部的文件。
  但是,那些伪造家们并未为此而感到窘迫不安。他们为了讨好其主子,竭力歪曲历史,其目的是进行反对苏联的破坏活动。
  苏军的战斗行动不只是由于敌军预先准备好坚固的防御才变得复杂的。
  正如前边已指出的那样,作战地域内有大量江河湖泊,运河纵横交错,而且大部分河流按照子午线方向从南向北流去,这就造成了便于敌军组织防御的有利条件。而我军在准备柏林战役时却不得不考虑必须强渡水障碍等问题。
  最大的水障碍是奥得河、尼斯河、斯普里河、哈韦尔河、易北河,菲诺运河、戈根措伦运河、鲁皮讷运河、奥得河―斯普里河运河、特尔托运河。
  总之,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由3 道基本防御地带组成,全纵深20―40公里,通过难以通行的复杂地形。这道防线对进攻的军队来说,当然是严重的障碍。柏林方向上的防御全纵深( 包括柏林筑垒地域) 达100 公里。
  总而言之,在柏林战役过程中,苏军必须突破敌军的坚固防御,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
《希特勒的末日》作者:[苏联] A?H?希曼斯基 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Xinty665 免费制作
说明:本书借用【云中孤雁】制作的模板(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
马奇诺防线有多厉害,有可能对抗德军的正面冲击吗?补充: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仅仅是因为一战思维使然吗?同样打过一战的俄国,战争结束后拼命工业化,为下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法国,难道没这种眼光和觉悟?看到有种说法是,经历过一战和流感肆虐人口锐减,但一战结束后,法国生育率陷入低潮,导致法国劳动力短缺,没有国力跟德国正面对抗,才求其次,选择防守型策略,构筑防线。
按投票排序
我就知道有很多看历史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人会产生这样的错觉:马奇诺的炮台不是威海卫的炮台,任何方向上马奇诺都有足够的防御力。马奇诺防线不是因为只有单向防御能力导致失败的,它只是不够长。德军只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没去碰它,然后马奇诺防线和法国政府一道举白旗了。从没有“德国绕道背后攻克了马奇诺防线”一说(1)马奇诺防线的一些历史:1925年,法国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随后修筑了洛林、阿尔萨斯、贝尔福三个筑垒地域。1929年任陆军部长的马奇诺,下令修建一条连续的由大量工事、部队集结设施构成的防线,即马奇诺防线。很明显,马奇诺防线修筑时,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由于资金不足,这条防线,只包括了法国东北部390公里长的一段,而不是马奇诺本人原先计划的全部。之后马奇诺的继任者法拉第计划扩展防线,延长至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人称“达拉第防线”),但这个工程到1940年5月的时候远未完工。(2)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样?“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5800个工事。有的人以为一个工事就是一个碉堡或者一个战壕。其实,这才叫做“一个工事”:其实,这才叫做“一个工事”:一个炮塔,你看到的是这样:你看不到的还有这样:你看不到的还有这样:另外我要补充一点,照片中的75毫米双联装炮塔是马奇诺防线上最小的火炮,它的作用是辅助作战,布置在开阔地方向,对冲击到较近距离的德军步兵突击队、战斗工兵进行拦阻射击,保护主堡垒和主炮塔的安全。另外我要补充一点,照片中的75毫米双联装炮塔是马奇诺防线上最小的火炮,它的作用是辅助作战,布置在开阔地方向,对冲击到较近距离的德军步兵突击队、战斗工兵进行拦阻射击,保护主堡垒和主炮塔的安全。(3)马奇诺防线还包括大量机动部队再坚固的堡垒,如果消极防御,最终也会被攻克。按马奇诺本人的构想,马奇诺防线内要驻扎十几个师的机动部队,用于实施战术反击。但因为马奇诺工事的建设消耗了过半法国国防预算,被法国公知舆论骂到狗头喷血,到1940年,马奇诺防线内的机动部队不到10个师,其实马奇诺防线本身到1940年也没有100%完工。(那时候的法国公知也很有意思,30年代先骂“国家那么穷,你修什么碉堡”,马奇诺防线被迫缩减一些计划规模后又骂“你都有几千个堡垒了,还要烧钱养十几万机动部队干屁”,1940年初舆论文风一转,骂“国防部这十几年都梦游去了?只修了半条工事,达拉第防线呢?”法国投降后是骂“哈哈哈哈,马其诺防线,无用功的代名词”因为马奇诺防线内有相当规模的野战机动部队,所以,德国在法国战役的时候,特地组建了一个17个师组成的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正面佯攻,主要就是牵制防线内的机动部队,不让他们增援到其他战区去。(4)题外话我知道有很多东方的事物会被冠以“东方XXX(XXX为西方一个著名的同类事物)”之名,比如东方隆美尔,东方拿破仑,东方剑桥等等。马奇诺也中枪过,比如国军构筑的南京-上海国防线有的人叫“东方马奇诺”,中条山防线也被叫做“东方马其诺”,松山的日军工事也被类比成马奇诺防线。现在,请各位看看上面我贴的图,再对这些“东方什么什么”报以诚挚的嘲笑。一个世界前5的工业国,连续10年每年花费一半的国防预算修筑成的工事,没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社会还是不要夜郎自大了……
马奇诺防线很厉害。但没那个好命。德军正面打会损失很大。搞不好正面刚,会一直打不下来陷入僵局。因为马奇诺防线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为英法联军提供预警和准备时间(至少三周)。马奇诺防线本身被攻克与否作用不大,但只要英法联军准备妥当之后发动反攻,正面刚的德军部队必然寸步难行。马奇诺防线规划与设计目标: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节省人力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来自百度百科。从法国战役的战果来看,除了其中的一两点之外,防线的作用一个也没顶上。虽然它是一战思想的产物,但在1940年5月之前,马奇诺防线对德国来说是不可正面刚的。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时,德军的装甲主力依然是一号和二号坦克(德军仅投入523辆一号坦克、955辆二号坦克、349辆三号坦克、278辆四号坦克、106辆LT-35坦克及228辆LT-38坦克)而身为专门对付敌军装甲力量、兼顾支援步兵的三号、四号坦克,在当时居然不能有效击穿对面法军的B1坦克和只有一挺机枪的英军玛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这不能怪克虏伯的炮不好,只能说波兰战役后德军还没来得及享受到缴获的军工资源的好处。而马奇诺防线的永备工事密度,每公里战线上就达到了13-15座(因地形差异、火力射界设计上有疏密之分)。堡垒与堡垒间的防御阵地还做到了坦克陷阱、反坦克壕沟、机枪暗堡、铁丝网、地雷区构成的层叠工事体系。每一处阵地之间都有地下隧道连接。以一战的思维,来攻击如图这样的堡垒群,除了要花费超长的时间之外,损耗在这个堡垒群上的军队人数恐怕也是不能接受的。而在堡垒体系的地下,就是这样的东西。想象在你率军攻击堡垒和防线薄弱点的同时,你的坦克因为身形太小,无法有效越过壕沟,中型坦克没法在堡垒身上敲出个洞。同时对面的榴弹炮加农炮不停地对你射击,不知道哪儿射来的机枪收割着你的冲锋队。同时藏在防线背面的高射炮时不时对你的斯图卡捅捅菊花。你在这边焦头烂额中,而法军在地面以下你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完成兵力调度、弹药补给、向巴黎告警、伤病员医疗、必要设备生产等环节。你打不下来撤军了,法军缩进地下就泡酒吧电影院。你重整部队再发命令吧,人家喝完酒抽根烟坐电梯上来又重演一次。这还打个蛋?面对马奇诺防线工事顶部300毫米的混凝土结构,德国憋了两发大建。造出了下面两个玩意儿。600毫米口径Karl卡尔重型臼炮,弹药车是四号坦克底盘改装的专门弹药车。攻顶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1941年8月为止此炮一共生产了六门,每门都有自己的别名。元首的大屌——800毫米“多拉”古斯塔夫列车炮。此炮在苏德战争中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镇压华沙起义中发挥了作用。要想给它上弹,还要一辆轻型坦克把炮弹推进膛才行。元首的大屌——800毫米“多拉”古斯塔夫列车炮。此炮在苏德战争中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镇压华沙起义中发挥了作用。要想给它上弹,还要一辆轻型坦克把炮弹推进膛才行。但是后来这两个大建都没用在马奇诺,因为德国人一琢磨,发现马奇诺防线有个大缺点。它不够长,而且它还不能像炮台一样随便动。你说要是有个地图编辑器一样的玩意儿,你德国从哪儿打过来,我就把防线移到那边去,那德国人就真的只能打个蛋或者在东线寻找突破口了。但这个不行,马奇诺防线的主体分布在法国东北部地区。且没有贯穿整个法国边境。由于比利时对法国修筑防线的长期抗议。法比边境没有成体系的工事建筑。属于薄弱地带。干啥大事儿就怕有个猪队友你说是吧。于是“黄色计划”和“红色计划”立即拍马上桌。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笑称:我就从荷兰比利时刚,从北边儿打过去,我就不跟你法国人闹。曼施坦因觉得不妥:你们从右翼绕远路,这风险太大了。这不还是跟敌人的防线正面刚么?再说英法联军一旦得到消息调集军队对我们进行堵截那怎么办?布劳希奇:那你的想法是什么,说说看。曼施坦因:我要是你,我就从卢森堡直插阿登高原,从敌人最想不到的地方直接突入过去。既然是赌骰子,就不能怂对面出老千。哈尔德:我没傻到把军队两翼暴露给敌人包饺子的境界。曼施坦因同志,你这是在拿第三帝国军队的前途冒险,你被撤职了。元首:我倒是觉得小冯的想法不错。挺合我胃口的,我们就这么干吧。于是法国战局变成了这样。魏刚防线也只是顶了个鸟用。英法联军主力与费多尔·冯·博克的B集团军在北方对线;马奇诺防线在威廉·李特尔·冯·李布的C集团军佯攻下摸不着头脑,南方的法军对是否回援马奇诺犹豫不决。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则从中路突破阿登,绕开马奇诺和北边的英法部队。偷塔成功。现在是逆风局,是否GG?但是从德军的战略选择来看,他们对马奇诺防线是非常重视的,甚至采取了措施,主力避开了防线坚固的东北方向。且到最后马奇诺都没有被整体攻克,仅仅只是失去了自己的作用,且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发挥过作用。这就是马奇诺防线牛逼的地方了:不一定防住你,但我钉在那里,你就不得不绕开咱。
补充一个小知识吧,二战中欧洲四大防线:一、最早修建——斯大林防线
斯大林是最早清醒的一个,老毛子搞革命成功之后,一直害怕德国人来搞他。一战末期,东线德军简直是沙俄最可怕的噩梦,列宁都不得不割地求和。斯大林对德国也是委屈求和,在国内初步搞了工业化之后,1928年开始修斯大林防线。
斯大林防线贯穿整个白俄罗斯,全长1200公里。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它是由23个庞大的筑垒地域构成,其中包括4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的。明斯克段的防线长约140公里,共有327个永备火力点分散于1-6公里的纵深。工事的墙壁有1﹒5米厚!工事里面有76毫米火炮和马克西姆机枪,还有观察用的潜望境。1938年安装的发电设备至今还能运行。到处是侧防暗堡,前面则是各种各样的工程障碍物和地雷区。防御工事没有两个火力点完全一样,而是根据具体任务和地形修建的。有些火力点是一层的,有些则是双层的,下面有防空洞。还有一些独特的反坦克火力点,是用坦克做成的塔堡和装甲帽堡二、最长的防线——大西洋堡垒计划
法国人从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或大西洋长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纳粹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提倡,称之为不倒防线。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滨海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日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由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流亡政府联合策划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地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德国在此防线上的施工程度不一,兵力也不同。德国在西线共有58个师,总兵力95万人,大部分素质低下且缺员,重型武器有1500辆坦克和5000多门火炮。德军将重点防御地点划为36份,挪威3个、丹麦4个、德国10个、荷兰4个、法国12个、海峡群岛3个。 法国虽然是德国的重点防御地段,各地的建造程度却不一,诺曼底地区在盟军登陆时仅完成约30%,在盟军的火力压制下,被破坏处甚多。截至盟军登陆,德军在法国北部沿海约布下600万枚地雷。防御地段有敦克尔克、加来、瑟堡、布洛涅、下诺曼底等地,雷达站和V型导弹的发射场十分多,20门口径280mm以上的巨型火炮,光是布雷斯特就驻有35000人。海峡群岛则共驻有25000多人,设有28个大型跑台。
在荷兰的部队约有4个师,另外还建有3个大型防御工事、60个炮台;而离重要港口安特卫普不远的瓦尔贺伦岛设有18个大型炮台,驻有超过10000人。位于比利时的反坦克障碍物比利时的海岸线附近设有37座炮台和15个要塞区,其中有V型导弹的发射场。到了日,隆美尔视察工事仅完成50%。挪威截至1944年4月,驻挪威轴心国兵力约有16个师,拥有225个炮兵阵地和中大型火炮1000门,还另有280个加强型大型防御工事、超过1000处小型加强型工事、15个岸基鱼雷发射阵地。挪威沿岸还有11个超过280mm的巨型火炮阵地,有35门巨炮丹麦有78个炮兵阵地、约300门中大型火炮、2000多个要塞型工事,驻有3个师和9个海岸炮兵营、4个海军高射炮营和2个后备炮兵营。
早在1941年12月,即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开始遭到失败的时后,希特勒就担心盟军可能在西欧登陆,下令从挪威到西班牙沿岸构筑一道防线,由相互支援的坚固支撑点组成,称为“大西洋壁垒”。
1943年11月,希特勒派隆美尔元帅到西线彻底检定和加强“大西洋壁垒”海防。隆美尔首先巡视了丹麦一段海岸,接着观察了法国一段防线。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大肆宣扬的“大西洋壁垒”,与其说是不可逾越的工事,不如说是戈培尔吹嘘宣传的产物。沿岸只有少数地段修筑了一批相距很远的坚固支撑点,多数地段的防御设施不是形同虚设就是根本就没有修筑。隆美尔立即着手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在他的督促下,德军加快了防御设施建设。并在海滩高低潮水线下设置了铁(木)桩、混凝土多角体等障碍物;在靠近海岸线的前沿阵地上布设了地雷带;在海岸纵深的开阔地带竖立了防滑翔机木桩。但是由于时间短促,隆美尔的防御设施建设计划远没完成,除了加来地区的工作进展较快外,诺曼底却并没有太明显的成果,海底障碍物仅在高水位地带完成,反空降设施才刚刚开始动工。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工程最浩大,难度堪比二战防御工事的的要数三峡大坝,总长也只有2309米。这些比三峡大坝早50多年的防御工事,可略见当时的建设难度之大。三、齐格菲防线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边境的起,沿着与、、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多列角锥形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四、最坚固的防线——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
法国用了十一年时间,每年花费国防经费的一半投入其中,想想就知道有多可怕。马奇诺防线一完成,就被视为超现实工程,是人类当时工业设计的巅峰。整个防线是类似于西部堡垒的,可惜战争来的太快,德国人运气太好,神奇地翻越欧洲屋脊,法国又无心抵抗。
马奇诺防线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整个工程耗资达50亿法郎。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360公里,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汤。工事内粮食和燃料的储存一般可坚持三个月。为体现这一工事的防御性质,工事内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0公里,即保证炮弹不落在边境之外的它国之域。如有战事,各观察哨所可用潜望镜观察敌情,随时将情况用电话报告指挥部,而炮塔内的炮兵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炮。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从1929年到1935年,总共用了6年时间才将工程的主体部分基本完成。此外,马其诺防线技术之先进也令人叹为观止。工事内部,指挥部、宿舍、食堂、炮塔、弹药房、修理厂、医院甚至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最能体现马其诺防线技术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挥系统了。伸出地面重达好几吨的活动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进行360度旋转。而这些,在一架庞大的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完成。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一套机械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3个月而无需出洞一步。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这些防御工事所需要的全部建材如果铺在地面上,整个德国领土都放不下。
正面刚的话,你脑补一下《红警二—共和国之辉》中灰熊坦克朝着中国大兵冲锋的场面。
谢邀。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让一个法国人来吹一下马奇诺防线,然后再把这个法国人好好批判一下。那我开始吹了:知道法国为什么是五常吗?就因为马奇诺防线,展现的工业实力,你说它牛逼不牛逼?
牛逼到毫发无损
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是挺牛逼的,无敌一样的,当时根本打不动,但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他不是万里长城,没把国境线都包起来,第二就是,他不会动啊!!!
我记得这鬼东西其实从后面也不好打……然而三德子不但绕后,还没怎么打……
我只是想说一下题主的“补充”。是什么让题主产生了苏联人不搞静态防御的错觉?苏联人在20年代建国没几年开始就着手在西部边境修建被西方名为“斯大林防线”的筑垒地域,在列宁格勒地区修建了卡列利阿筑垒地域,这些防御工事只不过比马奇诺防线简陋很多,原因恰恰是苏联的工业实力当时不足,而且对筑垒地域修筑的经验不够。德军在第聂伯河沿岸初次接触的“斯大林防线”一角,1941年7月“斯大林防线”一角。更多图片和资料可以参见“斯大林防线”一角。更多图片和资料可以参见。而在1939-40年苏联边境线全面西移动之后,苏联立刻着手在新边境线上修建“莫洛托夫防线”,这一防线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匈牙利王国和斯洛伐克独立国边境线,长达超过1000公里,覆盖整个苏德边境线,也就是日德国的全部进攻宽度!只是因为德军的入侵远早于苏联方面的预料,所以战争爆发时这一防线还远没有完成,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举例来讲,考纳斯的第三筑垒地域宽度为105公里,战争爆发时完成了31个碉堡,却还有599个正在施工。只是因为德军的入侵远早于苏联方面的预料,所以战争爆发时这一防线还远没有完成,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举例来讲,考纳斯的第三筑垒地域宽度为105公里,战争爆发时完成了31个碉堡,却还有599个正在施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人为了修筑莫洛托夫防线,拆除了斯大林防线上的很多设备和武器,导致德军在抵达斯大林防线的时候防线上缺少很多装备。然而德军仍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才突破了斯大林防线。
二战中真正发挥过作用的大规模防线,只有横在意大利中部的冬季防线起过作用,盟军为了突破冬季防线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比如著名的卡西诺战役。 而其他的几条防线,虽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没啥卵用。 马奇诺防线可以说是当时体系和防御能力最完备的防线了,结果呢?德军根本没有正面攻击,直接从阿登山区突破。 实际上就算是一战时期,德军也没有直接从法德边境进攻,而是从比利时进攻法国,当时还没有马奇诺防线呢。而苏军在边境地区构筑的那些防线,如果真的有用还能让德军推进到莫斯科城郊?德军无非是多花了点时间,最后还是突破了。但是马奇诺防线到底牛逼不牛逼呢?单纯从工事和防线的构筑来看,确实很牛逼,但是从防线构筑背后的战略思想来看,实在是太蠢了,法军实在是太低估德军的想象力了。大规模静态防御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德军在冬季防线的防守也不是单纯的固守阵地。这种企图通过构筑防线和永备工事来进行防御的思路在当时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法军的作战计划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奈何德军从不按套路出牌。而随着军队逐渐实现摩托化和机械化,机动性越来越强,这种静态防御体系的作用越来越低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塞防御战修改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