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反击绿茶大作战战怎么打开。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为什么从北往南打赢的比例多些,反之输的比例多些?
好吧,我搜索了下,确实有人跟我的观点一样,三国上的诸葛亮北伐,晋最后的一统,南北宋尤其明显,宋太祖北伐和后来的皇帝北伐没一个有好结果的,倒是辽,金国,蒙元南下是一打一个准,近代国民党北伐(表面上的一统,实际上并未成功),共产党南下从东北一直到长江以南,共产党往北最开始也是不行,只能长征绕过去;均是此结局【北往南打赢的概率大些,反之输的概率大】。(感谢@李玉乐 朋友的最先探讨)但有例外:1、外侵略则不是这样,比如日本。
2、朱元璋就是从南往北打的(貌似)冷兵器时代可以解释北方强悍,马匹粮食什么的充足,可热兵器时代如何解释?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为什么从北往南打赢的概率大些,反之输的概率大?请从多角度分析,观点可以不一样。
按投票排序
中国地势在初中地理中就介绍的很明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西康云南靠西藏部分)第一阶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第二阶梯,平原地区第三阶梯。当然这个说法有不够仔细的地方。打开地图,中国的东西分界线从山海关开始,沿着燕山太行山一路向西南角,过大巴山,横断山,把中国劈成高地和低地两个部分。南北分界线沿秦岭淮河入海。在这一纵一横的基础上,又分为腹地九区和界外九区。腹地九区包括关中,山西,河北,中原,山东,汉中,扬州(绍兴以北,淮河以南),荆襄(两湖平原),四川。界外九区包括西域,蒙古,东北,陇右(甘青谷地),西藏,云南,浙闽丘陵,湘西赣南丘陵,两广。在这十八个区域中,能够得天下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大区。第一个是关中+陇右+汉中+四川。关中地势险要,人善战。陇右提供战马。汉中四川提供粮食和后备力量,且汉中四川非常容易防守,后顾无忧。这个组合在天气炎热,西北气候好的时候,威力更大。以此得天下的有,西周,秦,西汉,隋,唐(存疑,起码不完全是),囊括了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目前,中国的三线建设,就集中在这一带。第二个组合是河北+东北+蒙古。这个组合的核心是河北地区,粮食产量高,燕赵好任侠,蒙古提供战马和外援,目前的东北可以提供粮食和战略大后方。以此得天下的有,东汉,元,朱棣,清,我朝。得北方的有,金,后赵。这两个区域争夺胜负的关键地缘区域,是山西,山西的归属,就决定了西北和华北争雄的胜负。当蒙古高原特别强大时,山西自己可以充当战略重心——伟大的战略家刘舆在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并把他的弟弟刘琨送到了太原,可惜刘琨太不争气。北魏,唐(存疑),后唐,其战略重心在山西。偶然情况如下。曹操,朱温,以中原腹地为核心,夺取了北方。在此对两个克服地缘劣势的神人表示敬意。以南灭北的一个人,朱元璋。向太祖皇帝表示崇高敬意。从以上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中国的战略重心,一直就在西北,山西和华北移动,这形成了中国重势的战略文化。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其实只有两湖平原,扬州的粮食产量相对丰富,但是在古代战争中,缺乏战马,所以很难在争雄中胜出。特别是天冷的时候,这个在北京生活的南方人很多的,就不说了。若论地理优势,关中+陇右+汉中+四川是最优的,只要保证关中人口,可以在经济总量不如河北的时候仍然胜利,地理差弥补了这一点。寒冷的时候,河北地区更容易胜利。日本最大的问题是,作为侵略者,不能把东北华北的人口转化为战斗力,又缺乏战略眼光,始终未能够占领山西这一东西制高点。最要命的是,日本的后期主攻方向,是南方丘陵地带。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中原+河北+山东+江苏,北方更容易夺取这里。真正意义上的南方,除了两湖,淮河以南地,鄱阳湖周围,都是丘陵,在战略学上的地位实在是不高的——防守有余,进取乏力。
楼上各位应该说没说到点上。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战争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关于战争的实力组成部分主要有:1、战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概括一下么包括可用矿产资源、矿产开发能力、粮食及肉类供应、人口、国民素质(冷兵器时代表现为身体素质、热兵器时代表现为受教育水平及技能熟练水平)、战略方面的优势。2、国家的战争愿望和动员能力。3、对于战争的准备能力及准备周期。4、军队的战争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军队的训练程度和实战演练的机会和能力。回到正题。首先我们得定义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现在公认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个标准的确定是1908年由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但是地理学上的时代划分都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想来没错。但我们必须要更正一个思想那就是中国的版图,历朝历代发展的是不一样的,在地理概念上也不是单纯的南北,我认为实际上应该分为南、北、中原、河西、辽东五个大的部分,当然现在就不较这个真了。其次,解释一下赢的概念,我个人认为既然称得上是胜,那么自然是要完成统一的,。上古时代直至夏商周分不出南北来,东周没完成大一统都不计数了,从秦开始。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按照上述的南北划分来讲,从秦开始一直到隋,应该算作中偏北的胜利,从唐开始,北偏西开始统治中国,一直到宋末元初,东偏北开始统治大局,直到近代。明朝是特例,他的特殊在于那个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最终胜利的一个大时代特征,虽然满人最后统治了中国,但是实际上农耕民族还是最终胜利了。战例对比,在大的概念上,北方完胜。那么我认为的原因呢,要从我认为的几个战争实力组成部分来分析。1、战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上。
可用矿产资源和矿产开发能力上,跟冷兵器最相关的是煤铁资源。毫无疑问,北方占优,而且一直优到改革开放。
粮食及肉类的供应。北方传统的农作物有稷、黍、糜、小麦、高粱等,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产量比较稳定,有利于做战略储备。而对比南方,主要作物是水稻,水稻的优点应该一直到了宋代引进了多熟的占城稻才被发挥出来,同时要注意的是,南方特别是江南及岭南的开发,是两晋时代的事情,真正大规模的开发是唐末的事情,在农业基础上,南方一直弱于北方。肉类,那就基本不用讲了,南方的渔业在古代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蛋白质供应上,一直到现在南方还是弱于北方的。
人口,南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是从唐末开始,这应该也就是五代十国没有弄出五胡乱华的原因吧。但是五代十国以后,整个汉民族的人口还是被大规模减少了,带来的后果就是游牧民族的壮大,遗祸几百年。
国民素质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两晋以前完全是北方占优,唐朝开始优势减弱,到宋朝已经差不太多了,当时的差距在于另外的方面。
战略方面的优势。地理优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地理优势能解决一大部分的天时和全部的地利,几乎是无解,中国整体的地势就是西高东低、北平南崎,前面都说高是优势其实不是,低才是优势,海拔低的地方物产要丰富的多;平是一个大优势,平原地带更有利于建立一个集权国家,山对于古人来说却是是山,不像现在高山随时变坦途,很难建议起统一国家来。另外就是战略性的战争兵器的优势了,马匹是绝对优势,战争工具的工艺是相对优势,马匹其实上能算地理优势了,而人类的创造物在当时来说面对自然还是太弱势,也很容易被拉平优势。
综上,第一条物质条件上,北方在大部分时间上完胜。
2、国家的战争愿望和动员能力。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中心是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按理说应该是单列的,这里只说了南北方,那就给它算北方。基本上想要统治中华的人都是从入主中原开始,然后从这里发动征服制霸的道路,从意愿上,北方一直是占上峰的。我认为具体的原因是这样,丝绸之路就开放了那么几百年,而在剩下的的时间内,至少在唐末以前南方各地一直是北方中原地带主要的商品输出地,而南方因为地理原因,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优势,一直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这个局面才改变过来,但在宋朝的时候,黄河冲击平原已经被开发了两千多年了,古人的说法叫做地力贫瘠,南方又成了主要的财富来源地,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放弃的。而反过来,南方的人均的资源占有量比较大,虽然关于战争的物质条件不怎么样,但是关于民生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好的,相对来说经济更自给自足,没有形成有大一统思想基础的群体,对向北进行战争的诉求也不太强烈。
不太用心的结果就是不太用力,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北伐战绩都是乏善可陈,亮点不多。一是刘裕的北伐,可惜没打完;二是明初的北伐,这个是真正的亮点;还有半个亮点是太平天国。但是在这两个战绩下面,我们还是看到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性,没有南宋对江南的开发以及红巾军与元朝的对抗,朱元璋伐个屁,而且他也很好的利用的民族大义这一点进行战争动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多好的口号。其他的北伐大多是应者寥寥,而反过来由北往南的统一战争,好像都没有谁提过口号,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动员能力上,就实例来看,北伐占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孙中山要引进民族国家的概念,弱化北方统治中心的地位的原因了,不然他根本打不了,事实上他也的确是打不了,几次北伐都是无疾而终,最终还是少帅以大义为先改旗易帜,接受南京统治搞的北洋政府首尾难顾才终止政权的,事实上还是北方赢了。动员能力上,北方占优。
3、战争的准备能力及准备周期。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前面就说了,不太用心也就不太用力。举个栗子,元统一中国的南方准备了多少年呢?两代大汗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是准备周期;而当时的南宋的准备周期呢?就没准备,全子才进了开封连饭都吃不上,又被蒙古人稀里哗啦痛打,国力大损。准备能力上,也就是与战争相关的技术储备和物资储备上,也远胜南宋。事实上,防守的一方一直在物资准备方面要占优势,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输了两战过不了长江,只能往西绕道,但是我们就要看到准备周期的重要性了,南宋打赢两战就以为天下太平了,又经过几年的准备,元朝第三次渡江,完全挡不住,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海战工具都已经是元朝完全胜过。这一点在文天祥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有记载。
为什么要单独强调准备能力和准备周期,前面说的物质条件是一个基础,而从条件转化为真正的战争实力,是需要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作为基础的。南宋在经济实力上的强大,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战争实力。这一点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表现的很明显,日本的物质条件对比中国是弱势,但是它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国家,将物质条件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准备能力就要强很多,这是跨时代的差距,同样的东北三省,在日本手里就支撑了它整个侵华战争,而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奉系军阀连几个月年都坚持不了,然后又通过5年时间的准备,开始南下入侵中原,这就是其战争准备能力的体现。
4、军队的战争能力。这一切都是息息相关,军队要能形成战争能力,需要物质的供应、大义的召唤、国家战略决策层的准备以及时间来积累。但在长期来看,北方汉人政权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一直没停过,对于战争的准备一直都比南方要充分,其结果的直接体现就是北方的军队战斗力在长期的平均水平上,要高过南方。也有例外,例外的是什么呢,在宋元以后,统一王朝的战斗力就开始偏向南方了,经济实力在同样的政治以及思想基础上完全发挥出了其应有作用,甚至南方通过对西方先进军事体系的学习,在战争实力上能够有质上的飞跃。
结论,为什么历史上北方赢南方多,因为在历史上,北方绝大部分时间内,在战争实力上都优于南方。
的地域论与
经济论,我这里提出不同的看法,可大致称为人口论吧。当然内容上无法与前两位相比,只是借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秦朝统一天下除了地域因素外(关中+陇右+巴蜀),经过商鞅变法,贵族的升迁以军功为主,因此秦朝军队可以说是虎贲之师,统一六国也是其必然所在。这点不能说明以北统南的人口论,姑且是支持地域论的吧。至于西汉统一全国,同意 所述,这点不多诉说。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至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可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黄河中下游的豫、冀、兖、徐、青五州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2.6%,人口则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来自
东汉刘秀统一全国路线:河北——河东——三川(洛阳地区)——中原——关中——荆州——扬州——巴蜀。从刘秀统一天下的路线上看,也可以看出刘秀在占据河北河东洛阳后,东征刘永,西征关中的赤眉军,占据两地之后,已然囊括了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口;此时的南方割据势力政治军事不先进之外,人口不足,更无力北伐统一全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当时人口分布如下: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 来自晋之所以统一天下,除了过渡后政局稳定外,经济、人口得到有效的发展,远远大于吴蜀两国,且吴蜀两国在三国后期军事、政治均比前期下降;因此,晋得以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惨遭屠戮,人口锐减,北方人口往南迁移,南方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此时北方人口仍然比南方多(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中央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以外的(主要是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来自 东晋时期,恒温、祖狄、刘裕北伐皆有望成功,除去南方人口剧增外,北方汉族渴望南师北定中原,若此时东晋政治清明,不搞内斗,则北方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此后,南方大小战事,至刘宋王朝人口约为469万,萧梁王朝时期的“侯景之乱”损失人口200多万,至陈朝仍未能恢复过来,隋灭陈时,陈朝人口200万;而北方在北魏北周休养生息后人口猛增达到3000万,以至北伐成功可能性大大降低。唐朝统一路线:河东——关中——巴蜀——三川——河北——荆州——山东——扬州。其统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占据险要地势,获得关中贵族的支持,虎视关外群雄乱战,趁机夺取果实。此时看不到人口相关性。五代十国。赵匡胤窃周为宋,此时北宋已占据关中、河东河北、中原,皆为人口密集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如后蜀、南唐、楚、吴越、南汉来说,拥有人口优势,攻破其他势力势如破竹,北统南的例子。由于河西走廊为党项族所占据,缺少战马来源,只能以步兵对阵辽国、金国,因此只能被动防御,主动进攻败多胜少。宋代中国人口已达一亿以上,按元丰三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 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续有北人南迁,但总数增长不大。来自 金元灭宋,这个人口论解释不了;宋对金元的战略主要是防御,然而,缺乏牧马之地河西走廊后已无优秀的战马来源,无法应对金元的铁骑,加之宋朝是通过陈桥兵变建国的,因此很堤防武将掌兵,因此“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能有效的组织防御体系。当时的人口情况:忽必烈屠杀了中国1800万人,中国有90%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大军屠杀前,估计有1300万—2000万人,屠杀后竟然仅剩下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在蒙古军队的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 来自 元末,经济重心及人口已转移至南方;朱元璋统一路线:浙江——江西——江苏——福建——两广——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山西、西北——四川、云南!明可以说是以南统北的经典案例,当时的经济、粮食、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当时朱元璋的首席军师刘伯温定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占南京、败友谅、逼士诚、进福建、据两广,平定南方;再北伐、西征,进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朝,这里就不说明了,就像胡宏宇所说的由落后的文明统治先进的文明,类似于马其顿征服雅典,匈奴鞭策罗马;原因可能有很多,这里就不多叙述了。至于近代,由于热武器的发展,可能地域的因素影响会越来越小,经济和人口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知识有限,就不好班门弄斧了。可能这次回答的内容有些错误,希望大家见谅!===================22:15====================在我的观点发表后才发现@ 最后提出了个人口的因素,很巧的是和我的观点相似;嘻嘻!
冷兵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产马. 中国强盛的时代无一不是占据了陇右,河套等马产区. 没有马你可能打得了胜仗, 却完不成歼灭. 敌人跑掉经过修养还会卷土重来.
西北地势较高,东南地势较低,就像日本侵略中国,地势低的地方都占领了,但高原地区只占领了很少。
马只产于北方寒冷地区,而骑兵在速射步枪出现之前对步兵具有巨大的优势。1.骑兵的高机动性决定了拥有骑兵的一方具有战略主动权。骑兵要攻击哪个战略要点步兵只有选择跟着或者分兵防守,骑兵还拥有攻击防守方还是追击方的权力。当骑兵一方选择了合适骑兵战的战场,步兵无处可逃,只有应战。反过来当步兵进行攻击的时候,骑兵可以选择援救被攻击的要点,可以选择骚扰行进中的步兵队列。当步兵试图选择战场的时候,骑兵可以应战,也可以利用机动性逃避。2.骑兵的高机动性决定了拥有骑兵一方可以在战场上攻击对方的薄弱点。骑兵从战场一头移到另一头比步兵快五倍,瞬间就可以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击溃对方一翼,然后逐步蚕食。案例参照罗克鲁瓦会战。重骑兵也可以突击步兵,逼迫步兵聚团,然后骑射手密集杀伤。案例参照卡莱会战。3.骑兵的高度和速度结合的冲击力使得骑兵拥有了巨大的士气打击力。重骑兵可以直接冲击步兵队形,中国历来那些民兵性质的步兵是无法抵挡的。面对大量骑兵,步兵几乎是无法机动的。4.骑兵的高机动性决定了它打扫战场的能力远强于步兵。骑兵失败了扭头一跑,步兵根本追不上,下次还可以再来。步兵一旦失败,骑兵跟在后面追杀,基本都要团灭。宋金战争的时候,西部军就算是山地作战,就算是取得了剡家湾大捷,但也无法歼灭金军主力,但当宋军撤退的时候,被金军追着打,就几乎被全歼。综上所述,南方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和北方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作战,是非常占下风的。所以北方赢得要多。吐槽一下带一万张床弩的观点。知道要几万人操作么,知道要几千工匠维护么,知道要几千大车运输么,知道要几千车夫么,知道要几千骡马拖么,知道下雨了要几万张油毡盖么,知道这几万张油毡又要多少大车么,又要多少车夫骡马么,知道床弩是根本不可能用于野战的么,知道手持弩的有效射程才50米么,知道骑兵冲锋的时候弩只来得及射一发么。说什么弩克骑兵最好玩了。
1.北方苦寒,南方湿润温暖。
2.北方打仗能赚东西,南方打仗只会赔。
3.南方以农耕为主,蒙古高原的地不能种。
战马地形什么的统统都是附属产品,有没有区别真心不大主要还是人口经济优势的问题...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兵多钱多粮多,只要人不要比你傻,我还打不过你?都扯战马怎么怎么牛逼,你可以去看看对于弩的记载战国策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砂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有载“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如果说野战时候有一万支这样的神臂弩,用五段射,需要死多少骑兵才能冲过来?虽然一万支弩的造价是极其昂贵的..再加上你有城墙关隘的阻拦,骑兵怎么怎么无敌,想太多了吧?所谓骑射无敌,那真心是骗人的,中原王朝只要还没有垮台,赢游牧民族是很容易的。靠着游牧民族的冶铁技术,你觉得他们可以靠自己生产而获得上万人的精良装备么?可以有锋利的马刀,锐利的箭头么?生产力就是硬道理...人多经济好就是强...
原因之一是北方马匹产出成本低。导致北方偶然出现的强权可以席卷全中国,北方偶然的崩溃可以席卷中亚东欧,而南方强权弱权都以固守经营为主,最多驾船席卷南方的南方。原因之二北方冬季户外相对难以生存,导致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相对更利于权力的集中。这一点在全地球范围内都基本合理,比如美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过程。
想起钱穆哪本书里提到过"只有高寒之地才有战马"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万科反恶意收购大战:毒丸计划可能启动 猜想谁会成为下一个“万科”?
万科反恶意收购大战:毒丸计划可能启动 猜想谁会成为下一个&万科&
万科反恶意收购大战:这个称谓源于一本书《门口的野蛮人》,指华尔街的一些私募基金,对其他企业进行恶意收购。这些&野蛮人&本来是公司经营管理圈之外的人,当看好某家公司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持有该公司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成为控股股东后,就接管了公司,使原来的股东、经营管理层边缘化。
因为这些人是进行恶意收购,往往手段十分凶悍,出手迅速,但因为原来在公司圈子之外,所以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还拍成了电影。
》新闻热线:8热点:&&&&
解放军开赴长白山腹地演习 演练山地反空袭作战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绍波 李杰 刘德武
第1页:从适应严寒到适应作战
第2页:冬训计划三次“变脸”
第3页:冬训场不再仅练“铁脚板”
第4页:尽快实现从走到“打”转变
第5页:快速突击
第6页:雪地突击
第7页:解放军驻漠河边防某团穿梭在茫茫林海
沈阳军区某部官兵正在开展冬训。杨再新摄
  点睛:从适应严寒到适应作战
  ■长期以来,部队冬训都被称为冬季适应性训练。那么,冬训的适应性到底适应啥?最常见的答案是:适应严寒气候。如果对冬训的认识仅停留于此,未免有些肤浅。
  ■开展冬季训练,除了让人员、装备适应严寒气候,提高人装结合的效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规律和经验,锤炼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提高部队在寒区打仗的本领。
  ■冬训绝不仅仅是耐寒训练,也不是单纯的机动演练。适应严寒是基础,适应作战是目的。要使冬训走出低层次徘徊,必须打破仅仅“背着行囊走一路,野外露营住两宿”的习惯做法,增强训练的对抗性、实战味,实现从走到“打”的转变。
(责任编辑:UM040)
12-02-06·
12-02-06·
12-01-31·
11-11-25·
11-11-14·
11-02-10·
11-01-28·
11-01-14·
10-01-07·
10-01-05·
3名辍学少年为筹钱上网,持刀连抢2名学生的单车,被警方抓获,涉嫌多宗抢学生单车案。
这场的空中乘务员的招聘看起来多少有点像选秀活动……
新闻·大视野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