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描绘赤壁之战的场面

10. (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他类似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8.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更多类似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两首怀古词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百度文库
两首怀古词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1.了解作者及宋词的相关常识;
2.感受诗词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3.正确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多媒体课件
由《赤壁赋》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常识·背景
1.介绍苏轼。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2.介绍辛弃疾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3.介绍“词”及“豪放派”。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4.相关背景。
贡献者:skylingyun111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三国志·蜀志》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是写的诸葛亮。但是,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移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这样理解不会割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员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边疆危机的确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量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关西大汉手持琵琶、铁绰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长江。淘:冲洗。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雪:比喻浪花。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英发:英俊勃发。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尊:通“樽”
,酒杯。酹(l&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还:念huan,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以一泻千里、日夜奔流的长江着笔,给人因突兀峥嵘、震惊耳目之感。概括出了长江、辽阔壮丽、气势恢弘的特点。
面对滚滚长江之水,词人思绪飞跃了广阔的时空与悠久的历史,但时间又是那样的无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何等杰出的英雄,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不过是渺然的一点陈迹,英雄们早已随时间溜走,而眼前之景依然: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十三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历历在目,使人视听收到强烈的震撼。把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长江写得淋漓尽致。
面对如此壮美之景,诗人不禁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众多英雄中,诗人想到了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得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把一个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指挥若定得英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跃然纸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人的心早已飞到了战乱纷飞的三国,而当他回过神来,不禁黯然一笑。“唉!是我太多情了善感了,我已经是一个白发早生的老人了”,不禁悲从中来。想想我都四十七岁了,站在此地,站在这曾经周瑜扬名的赤壁。我怎能不悲从中来。周瑜是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指挥若定,而我呢?却是遭到贬谪、壮志难酬、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想自己的一生,不管是成功、失败,想到千古风流人物他们曾经如何辉煌、灿烂。到头来不都会随风而去,不都是一场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念奴娇赤壁怀古ppt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5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 文章正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发表时间: 11:22:42&来源:大邑中学&编辑:高2011级语文组点击/评论:11729/0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10371101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3)讲讲宋词:&&& (4) 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的意义,这里是“@R”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明确: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
(1)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人47岁,周瑜24岁)。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
&&&&&&&&&&&&&&&&&&&&&&& 周瑜  &&&& 苏轼
年龄:20几岁 &&&&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2、自由讨论:
(1)“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明确:“神游者”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 然而这里的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而“神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应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2)“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 “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确:第二种理解对。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有感动,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 1.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
&&&&&&&&&&&&&&&&& 《江城子》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2.与课文有关的杜牧的《赤壁》
&&&&&&&&&&&&&&&&&&&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附:板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周 瑜
&&&&&&&&&&&&&&&&&&&& 咏――怀――慨
&&&&&&&&&&&&&&&&&&&&&&&& 苏 轼来源:大邑中学&&编辑:高2011级语文组&&&&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8 四川省大邑中学版权所有&四川省大邑中学和联合设计制作
地址:四川省大邑县晋原镇邑新大道188号&备案序号:蜀ICP备号-1&邮政编码:611330
Email:&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