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要塞防御基本依托体系相比,筑垒地域防御的优势

  苏军卫国战争前的筑垒地域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筑垒地域在苏联国境线的防御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苏军赋予它们的战役战术使命如下  ――可靠地掩护最重要的边境方向或地域,为野战部队在攻防战役作战中提供有准备的地区  ――敌在主要战役方向发动进攻时作为我军机动兵力的可靠依托。  在筑垒地域的正面、两翼和纵深建立了不间断的炮兵和机枪火力,以便敌军一旦楔入我方主要防御地带的前沿,就用火力和野战部队的反冲击将其歼灭。筑垒地域的防御计划都有两个方案,一是没有野战部队加强而进行的防御,二是与野战部队一起进行防御。  ×××××××××××××××××××××××××××××××××××××××  筑垒地域:苏军定义是为构筑有永备和野战工事以及其他筑城工事,并与各种工程障碍物相结合构成筑垒配系的地域或地带。能有专门指定的部队独立或者与野战部队协同进行持久而顽强的防御。  ×××××××××××××××××××××××××××××××××××××××  苏军规定和平时期一个标准的筑垒地域编成为:筑垒地域指挥机关、3个独立机枪营、1个独立通信连和1个工兵连。此外,某些筑垒地域还编有1个炮兵团(3营制)和6个暗堡炮兵排。  一旦战时,得到动员令后,筑垒地域各部队和分队即转入战时编制,另外又加强2个独立机枪营、1个机枪连,并将独立工兵连和通信连扩编为营,将各暗堡炮兵排扩编为炮兵连。  苏军最早的筑垒地域是在国内战争年代建立的,比如莫斯科、彼得格勒、萨马拉等,构筑的主要是野战筑城工事。  30年代,苏军着手在西部边境建设筑垒地域,第一批都在1938年以前完成,主要有普斯科夫、波洛茨克、明斯克、莫孜里、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列季切夫、莫吉廖夫、基辅、蒂拉斯波尔等。这些筑垒地域共有3196个防御工事,驻守总兵力25个机枪营,18000人。  年,又开始了新的8个筑垒地域的建设,即:奥斯特罗夫斯基、谢别日、斯卢茨克、舍佩托夫卡、伊贾斯拉夫、旧康斯坦丁诺夫、奥斯特罗波尔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虽然在这些地域已经建成了1028个水泥工事,但由于西部边界的改变,这批工程停止了。不仅如此,列宁格勒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的筑垒地域除了保留3个外(筑垒地域在指挥机关撤销后即归步兵师管辖),都撤销了。撤销的这些地域加以封闭并组织好警卫。  封闭筑垒地域时,其永备工事和内部设备仍然保持适于战斗使用的状态。彈藥、潜望镜、电话机和各种物资都存入仓库,使之保持能迅速投入战斗使用。  ×××××××××××××××××××××××××××××××××××××××  苏联西部边界的改变:主要是以下事件  1939年9月,出兵波兰东部,获得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上述两地区20万平方公里、1300万人。  日-日,苏芬战争活阿卡累利阿地峡以及维堡、拉多加湖西北等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以及汉科半岛30年租借权。  -21日,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归入苏联版图,共有土地1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6.5万人。  -30日,与罗马尼亚恢复了以普鲁特河河多瑙河为界河的国境线,获得比萨拉比亚河北布克维纳。两个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人。  苏联上述行动,使得己方西部边界分别向西北、西面和西南推进了150-300公里,扩大了自己的战略纵深。  ×××××××××××××××××××××××××××××××××××××××  ×××××××××××××××××××××××××××××××××××××××  附:1939年时的基辅筑垒地域  1939年,乌克兰内务副委员科布洛夫在报告中指出,基辅筑垒地域目前只有桥头堡的一个框架,现有257个工事中只有5个做好战斗准备,175个工事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冈峦、山丘、灌木林等)没有射界视野。  指出主要缺点有:  左翼与右翼没有设防  中央地带别尔哥罗德枢纽部呈口袋状,间隙7米,敌军可自由进入筑垒地域纵深  永备工事据基辅市中心只有15公里,使得敌军不进入该范围也可对基辅进行炮击  现有284个机枪射击孔与67个火炮射击孔没有密封保障  ×××××××××××××××××××××××××××××××××××××××  1940年,从未来战争角度出发,苏军在国境线又重新展开筑垒地域建设,计划建设11个;随后的1941年又计划建设9个。这其中包括汉科、希奥利艾、考纳斯、布列斯特、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佩列梅什利、普鲁特等。此外,敖德萨、切尔诺维策等的建设准备也在进行。当时,苏军还考虑到了边境军区纵深内建立第二线筑垒地域,不过计划是安排在3-5年后。  根据规定,每个筑垒地域应该包括前沿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和两道防御地带,总纵深20公里,即包括了防御的整个战术地幅。建立前沿阵地的目的是,以自身最小损失迫使敌主力展开,并使敌在接近我筑垒地域第一防御地带前沿不断受到消耗和削弱。  为此,红军总参谋部日的训令中指出:“在前沿阵地应根据其纵深大小建立若干筑垒地带”。  ×××××××××××××××××××××××××××××××××××××××  筑垒地带:又称国境筑垒线,指设有筑城工事和障碍物的防御阵地、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的配系,主要用于掩护国境线重要方向或者战役重地等。  ×××××××××××××××××××××××××××××××××××××××  除了在前沿阵地设置筑垒地带外,苏军还在全纵深设置了各种障碍物,包括不显著障碍物、防坦克障碍物、鹿砦、地雷场和应用雷场。而且,如果前沿阵地的前沿紧靠国境线,那么它的第一道地带(纵深4-6公里)除了设置雷场和障碍物外,还必须进行全面的工事构筑。  在主防御地带首先构筑了有各种壕沟、崖壁、椿砦和永备工事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筑垒地域的土木、土石和其他野战筑城工事都是按照能够抗住一发152毫米炮弹轰击标准构筑,而永久性防坦克障碍物应当是50吨以内坦克不能通过的。  作为筑垒地域的基础防御枢纽部则更高要求严标准了。它包括3-5个呈棋盘形配置的支撑点。防御枢纽部正面4-8公里,纵深为4-6公里,每个支撑点可以掩护1.5×1.5公里的地域。机枪和防坦克火炮、暗堡炮兵以及预设阵地上的重野战炮兵的绵密火力是每个支撑点火力防护的基础。  ×××××××××××××××××××××××××××××××××××××××  附:永备工事比重  苏军自身统计,在筑垒地域中,火炮永备工事占25%,机枪-火炮永备工事占25%,机枪永备工事占25%,指挥所和彈藥库永备工事占25%  ×××××××××××××××××××××××××××××××××××××××  可惜的是,尽管要求很高,但要做到却是困难多多。  在苏军西部边境各军区中,工程量最大的是列宁格勒军区,该军区计划是沿国界建立主要防御地带,在主要防御地带每平方公里正面上至少必须有两座作战设施,预定在这个掩护列宁格勒最近接近地地带需要3个筑垒地域。  考虑到其他军区总体工程量都比较大,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令成立了25个工程管理局,开辟了140个工区,组建了58个独立建筑营。此外,从1941年4月起,有167个步兵军属和师属工兵营参加了筑垒地域的建设,其中41个营来自内地军区。根据任务分配,步兵军属工兵营通常负责构筑筑垒地域的抵抗枢纽部,步兵师属工兵营则负责设置防坦克障碍物,而独立建筑营则负责构筑防御地域的工事。  各军区筑垒地域建设都得到了当地政F的大力支持。例如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决定,每天派19000工人和600辆大车参加构筑改共和国东西部各州的防御工事。一个月后,又责成下属各州在当年5月10日前派出劳动力参加筑垒地域建设。4月,再次决定增派1312名工程人员并波给碎石15000立方、石块27000立方和一批施工机械的修理器材。  ×××××××××××××××××××××××××××××××××××××××  附:乌克兰共和国劳动力投入统计  合计投入民工51145人、大车1559辆  沃伦州:筑垒地域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投入民工15408、大车462  利沃夫州:筑垒地域斯特鲁米洛夫,投入民工6604、大车198  筑垒地域俄罗斯拉瓦,投入民工23111、大车694  德罗戈贝奇州:筑垒地域佩列梅什利,投入民工6022、大车205  ×××××××××××××××××××××××××××××××××××××××  随着战争的日益临近,日,基辅特别军区军事委员会审查了各筑垒地域的战斗准备问题后,再次请求乌克兰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派出105000名当地居民参加国防工程建设,同时又请求国防人民委员会批准将筑垒地域各部队平时人员扩充到战士编制人数。  同年3月14日,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发出训令,要求第5集团军以本部兵力,构筑科韦利筑垒地域第一地带9个防御枢纽部和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筑垒地域第二地带8个防御枢纽部的土木、木石工事,并设置防坦克障碍物;构筑好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筑垒地域前沿地域内的4个野战营防御地域和1个连支撑点的工事;完成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筑垒地域第一地带内防御枢纽部8个支撑点的土木、木石工事构筑以及防坦克、防步兵障碍物的设置;补充斯特鲁米洛夫筑垒地域第一地带防御枢纽部两个支撑点的工事和防坦克障碍物,构筑好该地域第二地带3个枢纽部的上述工事。训令规定各筑垒地域构筑好的支撑点必须具有发达的防坦克防步兵障碍物体系。随后,又下令将这些野战工事发展成永久性的防御枢纽部。  为了在现场明确各支撑点和防御枢纽部的具体位置,进行野战工事的测量以及防坦克、防步兵障碍区的勘查,军区司令部专门组织了以各步兵师师长为首的现场勘察组。应该承认,军区队这些工事构筑高度重视,對日期规定也十分到位。现场勘察4月20日结束,随后在5月中旬前完成木材采购和运输,主要工程应在7月1日完成。遵照军区指示,集团军除了投入54个工兵连外,还有12个步兵营、载重汽车80辆、大车420辆。  当时,苏军主要集中力都在新国境沿线的筑垒地域建设上;然而,要完成全部工程根本做不到,因为既无时间,又无材料,何况严峻的形势又要求尽量缩短建设期限。  ×××××××××××××××××××××××××××××××××××××××  第5集团军:1941年1月在基辅军区第二次组建,战前下辖步兵第15、27军,机械化第9、22军,2个筑垒地域等。  第5集团军军长:由坦克兵少将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波塔波夫指挥。他是当时基辅军区集团军司令员中最年轻的一个。战争爆发前夕刚满三十九岁,是斯摩棱希纳人。少年时代在哈尔科夫电车厂工作。192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战士、排长、骑兵连长。曾在各种指挥训练班学习过,后来毕业于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由于具有多方面的军事素养和超群的才干,他提升得很快。他的指挥员素质在哈勒欣河战斗中得到了特别充分的显示,当时他指挥一个坦克旅,接着又当上了独立集团军级集群副司令员。1940年,波塔波夫被任命为刚组建的机械化第4军军长,随后任第5集团军司令员。  ×××××××××××××××××××××××××××××××××××××××  随后,西部军区以及基辅特别军区都汇报到:“国防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缺少材料、运输工具和施工机械。而且,需要同时大量建筑道路、桥梁等,无法召集到需要的劳动力。结果导致战斗效能大大降低。例如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筑垒地域的97个新建设施中,仅有5-7个进行了覆盖和伪装。。。。。。”  那么,做为武装力量的最高机关-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对此又是如何表态呢?不久,国防人民委员发布了《关于筑垒地域国防工程进度》命令,规定在1941年需要完成将以前开市施工的防御枢纽部全部交付使用;扩展正在建设的筑垒地域;建立新防御枢纽部第一梯队支撑点,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新确定的筑垒地域防御枢纽部第一梯队支撑点。笔者不得不说,这个计划过于庞大,根本无法完成,例如仅仅一个西部特别军区就需要构筑钢筋水泥工事1518个、补建各野战工事170个、设置桩砦130公里、挖掘壕沟100公里、伪装工事1518个。  ×××××××××××××××××××××××××××××××××××××××  附:在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中提到,战争爆发前共建设完成2500个钢筋混凝土工事,其中1000个配有要塞炮,其余只配有机枪  ×××××××××××××××××××××××××××××××××××××××  6月22日,战争爆发,尽管边境各军区没有一个完成新筑垒地域建设计划,但它们还是在边境交战、防守列宁格勒、基辅和其他一些城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然,由于没有完工,大大降低了掩护国境线的效能和作用。  正如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在其著作《第聂伯河上的战斗城市》所描写的,“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在新筑垒地域全部投入使用前使旧筑垒地域保持战斗准备,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防御能力”。  让我们来看看筑垒地域在作战中的一些应用吧。  西南方面军  俄罗斯拉瓦筑垒地域  由苏军独立第35、140机枪营,步兵41师以及91边防总队负责。战争伊始,遭到德军第17集团军5个师的进攻。苏军在得到军属炮兵209团加强后,击退德军数次进攻。6月23日,德军突破步兵159师防守的接合部,不得已,苏军于6月26日放弃。  佩列梅什利筑垒地域  由苏军独立第52、150机枪营以及边防92总队防守。守军在6月22日晨即占领工事,不断实施反冲击。6月23日,得到步兵第99师增援,将德军逐出城外,直到6月28日奉命放弃。  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筑垒地域  在该地域,德军向第5 集团军当面投入10个步兵师与4个坦克师,苏军守备部队边防90总队予以顽强反击。以下引用《战争是这样开始的》一书所描述的,“波塔波夫将军7月9日晚发来的报告,是最早出现的一线希望。他报告,由M?A?布兰克上校指挥的兵力不大的军队集群取得了战果。它是由各种各样的部队凑成的,负责防守沃伦斯基新城筑垒地域。当天,这些军队对德军步兵第298师部队实施猛烈反冲击,给该师造成了严重损失,夺取了沃伦斯基新城-日托米尔公路,以此切断了突向日托米尔的敌军坦克纵队赖以生存的主动脉。  11时收到了波塔波夫的报告。他的集团军所属步兵第31军和机械化第9、22军于8时向沃伦斯基新城和马尔赫列夫斯克两方向的法XS军队实施了突击。冲击发展顺利。敌军正一边拚命抵抗,一边缓慢退却。波塔波夫报告,德军步兵第298师的一个团在第一次战斗中就被击溃了。缴获了一份该师师长的战斗命令。从命令中可以看出,法XS统帅部担心遭到我第5集团军的突击,决定将用于向基辅发展胜利的赖谢瑙将军第6集团军主力调来对付它。此后该城一直坚守到7月底,拖住了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并给对方造成较大损失。”
  根据德军战报,其298步兵师7月17-7月28日损失2398人;262步兵师7月17-8月7日,损失2593人-阵亡634人,受伤1664人,失踪295人  基辅筑垒地域  7月底,德军在基辅接近地集结了20多个师,方面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加强基辅筑垒地域的命令。除了机枪营外,集中了步兵147师的分队、空军第2军的2个旅、第一基辅炮兵学校学员、2个反坦克炮兵营等。在当地居民大力协助下,扫清了整个防御地带内永备火力发射点和土木质发射点的射界。与此同时,在前沿挖掘了防坦克壕,修了崖壁,设置了铁丝网、防坦克地雷、应用地雷,构筑了陷阱;在森林地段设置了鹿砦,炮兵阵地都有防坦克障碍物加以掩护。  8月6日,德军出动第6集团军第29军向守军苏军第37集团军发动进攻企图获得突破,在5天中,在航空兵和炮兵支援下发起冲击。然而,在损失了数千人后被迫于8月11日停止进攻。  德军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的当面,只有德第29军(冯?奥布斯特费尔德尔步兵上将)。8月8日,该军接到向基辅发起进攻的命令,但进攻毫无进展。4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下令停止进攻。”  西方面军  明斯克筑垒地域  6月25日,德军第2、3坦克集群的先前支队(1个坦克团、3个摩托化团)前出到明斯克的接近地。它们在这里遭到已经在明斯克筑垒地域展开的步兵2、44军各兵团(步兵100、161师)的抵抗。苏军依托筑垒地域的工事和火力发射点,在6月26-28日顺利击退敌军坦克部队多次冲击,击毁德军坦克近百辆。  在苏军内部战时的通报中指出:“凭借防御区的有效工事,100与161师各步兵团在几个炮兵团支援下,在3天时间内消灭敌军坦克300多辆!而我军自身伤亡仅有数百人,其中161师603团3天作战仅阵亡3人,伤40人。”  对于这个战果,笔者认为完全出于宣传目的,因为当时许多苏军战士表现惊慌失措,作为政治部门需要一些正面事例来鼓舞斗志;从另一方面来看,说明苏军筑垒地域对防御作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布列斯特筑垒地域  6月22日-7月8日,布列斯特筑垒地域的苏军守军8000余人(第4集团军第42和67步兵师的7个步兵营以及边防17总队等)凭借着这座筑垒地域良好的工事设施以及自身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得德军第12军第45步兵师在强大炮兵火力以及航空火力支援下,在付出了损失1000余人的代价后才攻占此城。  ×××××××××××××××××××××××××××××××××××××××  附:布列斯特德军投入兵力  陆军:第45步兵师,满编17000人,前身为奥地利45步兵师,法国战役中一举强渡埃纳河成功,以仅损失近千人的代价获得歼敌万余的战果  炮兵:12军的192、201强击火炮营,2个150榴炮营,2个105加农炮营,6个210榴炮营以及装备“卡尔”超重迫击炮的833炮兵营  空军:投入第2航空队一部,尤其是第3轰炸联队,使用了1800公斤重磅炸彈  ×××××××××××××××××××××××××××××××××××××××  西北方面军  7月4-14日,德军企图突破谢别日筑垒地域的防御,但毫无结果。最后德军从两翼迂回并前出到其后方,才得以突入。  注:谢别日,普斯科夫州西南189公里的城市,1772年建市  从上述的战例中可以看出,由野战部队占领的筑垒地域可以成为一支强大的防御力量。可惜苏军战前工程作业未能全部完工,部队也没有及时全部展开,况且兵员与装备不足,这些因素都使得对战斗行动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这些战例表明,尽管苏军的筑垒工事未能完工,但由于先前的标准设置较高且永备火力点、抵抗枢纽部等配置合理,给德军的进攻造成了不少麻烦。从以后两军的纵深梯次防御来看,双方都从中受益不少。  尾声  在莫斯科会战结束后,苏军原先的筑垒地域基本都已失去作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公正的说,尽管由于苏军计划不周以及时间等问题,导致这些筑垒地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还是对德军行动造成了许多麻烦。试想如果都按期完工,双方的边境交战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格局呢?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战术中又出现了许多新名词-突破筑垒地域、强击群和强击支队,而突破筑垒地域成了苏军大纵深进攻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突击集团军在进攻中的一项最重要任务。当然,这已不是本文叙述范围,容后再叙。  参考资料  1.《苏联军事百科全书,9卷本》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2卷本》  3.《苏军战例》  4.《战争是这样开始的》  5.《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  6.《苏联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转帖至:/read-htm-tid-224.html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最悲壮的布列斯特要塞防御战:一华里的坚守 | 宿迁信息网
&>&&>&&>&正文
最悲壮的布列斯特要塞防御战:一华里的坚守
来源:互联网整理
编辑:倾颜墨安敛°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是连接华沙-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欧洲历史书籍中是在一○一七年,当时的名称是别列斯季耶。由于布列斯特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十一世纪,基辅罗斯占领了此地,一三一九年被立陶宛占领。改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又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一五六九年,布列斯特归属波兰立陶宛王国。一七九五年并入俄罗斯。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在布列斯特旧城位置建造了俄国第一流的要塞,为了建造要塞,把原来的布列斯特城搬迁到要塞东三公里处。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俄国为了结束战争,在此和德国进行谈判,后来签定了布列斯特和约,红色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布列斯特闻名于世。一九一九年二月,波兰占领了布列斯特。一九二0年苏俄进攻波兰,八月夺回了该要塞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月波兰军队打败了苏俄,又重新占领布列斯特。为此苏俄一直耿耿于怀。一九三九年,德国侵略波兰,苏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发动了“西白俄罗斯解放进军”,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已经占领该要塞的德军古德里安部根据协议从这里撤退,双方还在此地举行了欢庆典礼,自此,布列斯特及其要塞又成为苏联领土,纳粹德国和苏联在这里以布格河为边界。布列斯特要塞开始修建于一八三三年。经过多次扩展修筑,形成一个庞大的筑垒防御工事,它由布格河和人工运河分割开的四个独立小岛组成,中心城堡位于整个筑垒地域的中心。中心堡垒西南是捷列斯波尔要塞,正南方是沃伦要塞,北方则有科布林要塞作为屏障。各个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围,要塞之间用桥梁连接。沃伦要塞和捷列斯波尔要塞是布列斯特要塞的主要屏障,其中捷列斯波尔要塞被建造在布格河的岸边,内中包括许多旧沙俄时代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物是整个要塞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的科布林要塞是原来的旧布列斯特城,这里街道密布,有许多早期石头建造的坚固建筑物。要塞堡垒最重要的防御工事被建造在中心堡垒,在这个中心岛屿堡垒的外侧,由坚固的大约两公里的兵营构成环型营垒,营垒墙壁有两米厚,内含大约五百个炮塔,可以为一万两千人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弹药物资。营垒墙壁密布火炮发射口和步枪射击孔,在中心堡垒的中央耸立着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古里米设计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该教堂从一八五六年开始修建,历时二十三年建造完毕,不但是中心堡垒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异常坚固的火力支撑点。中心堡垒通过城门和桥梁与其他三个辅助堡垒相连,其中通过布莱特大桥连接北部的科布林要塞,通过捷列斯波尔门和一个巨大的索桥连接着布格河西岸的捷列斯波尔要塞;通过霍尔姆门和一个可开闭的吊桥连接南部的沃伦要塞。科布林、捷列斯波尔和沃伦要塞环绕着中心堡垒,为中心堡垒提供保护,各个堡垒的外侧都有坚固的城墙环绕,城墙上被建造有许多炮台,而且还辅助建造有很多棱堡,各个要塞四周被运河或河流环绕,只能通过桥梁与外界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皇俄国军队在要塞主体围墙四公里~六公里处还构筑有两层堡垒带。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于一九一五年迂回要塞而过,要塞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俄军为了避免堡垒被德军包围则不战而弃,在撤退时俄军将一些重要的防御工事破坏。一九三九年,苏军重回布列斯特,由于布格河成为界河,以前数公里外的防御工事不属于苏联领土,因此,苏军开始重新加固和修复要塞的主体部分,遗憾的是,修复要塞防御工事的任务被交给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而苏联内务部按照当时苏联一贯的政策 ——使用囚犯来进行工作,其效率可想而知。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德国总参谋部在制订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时候,对布列斯特要塞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和侦察,根据希特勒的设想,德军入侵苏联的部队将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其中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越过布格河,占领明斯克,直指莫斯科。在考虑中央集团军的主攻方向上,德国总参谋部对布列斯特要塞不是没有顾虑。因为中央集团军群配备有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所以布列斯特北部茂密的森林显然不适合坦克的快速推进,而布列斯特南部一眼看不边的普拉特沼泽地带就更不能考虑,只有布列斯特这个咽喉要地才是坦克纵队突破的有利位置。经过德国空军的详细侦察,德军发现苏军在要塞的工事修建工程进展缓慢,而且要塞没有能力阻止要塞外的交通要道,更不可能对要塞北部仅数公里的华沙-莫斯科铁路和布列斯特火车站构成威胁。因此德军制订了用配备重型火力的步兵部队围困和消灭要塞守卫苏军,而装甲部队从要塞北部迂回前进的战术。后来战斗开始的状态表明,德国总参谋部的预见是非常准确的。德国总参谋部把攻克布列斯特要塞的任务交给了第四十五步兵师,该师的前身是奥地利军队中的第四师,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后被德军改为第四十五步兵师,一九三九年波兰战役中,第四十五步兵师配属德军伦斯特元帅指挥的南线集群,在炎热的天气里,十三天徒步行军四百公里,平均每天前进三十公里,而且整个战役中仅有一百五十八人阵亡,给德国总参谋部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九四○年法国战役中,第四十五师强渡法国恩河,第一个进入巴黎,立下赫赫战功。一九四一年夏天,这个部队被配属给德军第二装甲集群第十二军,在巴巴罗萨第一天里给予第四十五步兵师的任务就是迅速拿下布列斯特要塞。为了让第四十五师顺利而且迅速占领要塞,德国总参谋部制订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计划,为第四十五步兵师配备了十二个炮兵分队,并从第四化学特种团派来九个六膛火箭炮分队,此外,德军还动用了数门巨大的550~600毫米的大炮,这些大炮能够发射重达数吨的炮弹,是专门为破坏坚固堡垒工事而设计制造的,德国空军也将为进攻堡垒的战斗提供必要的空中火力支援;第十二军属下的第三十四步兵师和第三十一步兵师将从要塞侧翼进行辅助攻击,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奉令将为第四十五步兵师提供一切必要的战斗支援。第一三五步兵团第一营将渡过布格河从北部科布林要塞的东围墙攻入堡垒,第三营直接进攻捷列斯波尔要塞,并夺取捷列斯波尔要塞和中心要塞的连接桥梁和中心堡垒的捷列斯波尔门;第一三零步兵团第一营则进攻沃伦要塞并夺取连接中心堡垒的桥梁和霍尔姆门,第三营则迂回到堡垒东部,封锁可能从东部来援的苏军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布列斯特周围和国境线其他地方一样寂静,在要塞内的苏军部队是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后改称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第四集团军第二十八步兵军第四十二步兵师和第六奥尔洛夫红旗师的七个步兵营、一个侦察营和两个炮兵营,另外还有第十七红旗布列斯特国境守备总队,第三十三独立工程建筑团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三二营的一部,人数大约在七千~八千人,苏军第二十八步兵军及其下属的第四十二师和第六师指挥所均在东三公里的布列斯特城内,六月二十二日是星期天,许多中高级指挥员象往常一样,纷纷乘火车到明斯克或者北方的维尔纽斯度周末去了。凌晨二时,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线突击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悄悄潜伏在布格河西岸的预定攻击位置,令许多德国士兵惊奇的是,他们清楚地看到一列火车隆隆驶过布格河铁路大桥进入布列斯特火车站,这是一列满载根据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的条约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的物资的列车,也是德军为了迷惑苏联的措施之一。这列火车驶进布列斯特车站,开始更换适合苏联宽轨铁道的列车底盘。布格河岸边又恢复了平静,对岸熟睡的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小时后战争将会首先从他们这里爆发!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时十五分,猛然轰鸣的炮声打破了夏夜的宁静,苏德战争爆发了。在布列斯特要塞对岸,德军集中了十二个炮兵营和重炮重点轰击布列斯特要塞,同时,经过周密计算时间的德国空军俯冲战斗轰炸机也准时越过边境开始对布列斯特市和堡垒进行轰炸。在持续一个半小时的火力急袭下,德军密集的炮火集中轰击了要塞的大桥、城门、炮台、军火仓库、医疗救护站、食品仓库、军营和军官宿舍,每间隔四分钟就持续进行十分钟的炮击,在德军的炮击下许多苏军军需仓库被摧毁,最重要的是各个堡垒的供水系统遭到破坏而丧失功能。在德军强大的火力支援下,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攻击波只用了四分钟,于三时十九分强渡到布格河对岸,四分钟后,三时二十三分,主要由工兵突击部队组成的第二攻击波也渡过布格河。两批突击分队相互配合,经过短促战斗,迅速穿越过捷列斯波尔要塞和沃伦要塞,直扑中心堡垒。第一批抵达中心堡垒的德军士兵惊讶地发现,尽管经过德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中心堡垒四周的营垒仍然完好无损,即使是500毫米火炮发射的重达一吨的炮弹对堡垒造成的破坏也不是十分理想。隆隆的炮声和剧烈的爆炸声只是将守卫堡垒的苏军从睡梦中唤醒,使其能够迅速进入战斗位置。第一批攻入中心堡垒的德军很快被清醒过来的苏军实施的逆袭而挫败,守卫者一举将德军赶出了中心堡垒。 1
热门文章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塞防御的基本依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