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下,怎么破解这个阵法一统天下的,没有虎奔武将就这些,操场有十来个青囊经 原文及译文和虎豹骑。打了几次都没过

&p&通常人们会认为刘关张的桃园组合是三国里面武力最强的铁三角。&/p&&p&三英战吕布经典“单挑”桥段(吕布:啥这叫单挑,我真是日了赤兔马了),关张两个“万人敌”激活二拖一的模式,似乎没有刘皇叔拖后腿,吕布绝无可能全身而退。&/p&&p&但是我要说,皇叔的战力值被严重低估了,他才是三国武力最强的汉子,而关张二人也并非大众理解的“万人敌”。&/p&&p&不信请看。&/p&&img src=&/ecc2de6cf79c18f_b.png& data-rawwidth=&411&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1&&&br&&p&在央视的老《三国演义》第一集有个很多观众不能接受的场面,就是“一龙分二虎”,一龙指刘备,二虎指关张,皇叔一人把俩威武雄壮的汉子分开,你说皇叔力气得多大吧。&/p&&p&按照这种说法,刘皇叔的战力应该是三国第一人。当然老《三国》用的是评书的经典段子,做不得准。&/p&&p&但是实际上,皇叔也是深藏不露,他的真实身份是——&b&剑圣。&/b&&/p&&p&传送偷塔大招跑。&/p&&p&明代有个怪胎叫何良臣,他虽然是个文人,但在明代这种重文轻武的气氛里,一辈子的理想就是想当军事家,一辈子的事业就是做参谋,行军打仗,写兵书。&/p&&p&不过还是“吾求人以武夫目我,而不得也”。&/p&&p&不过他军事理论成就很高,被认为是仅次于戚继光的明代兵家。他在自己的兵书《阵纪》里面曾提到剑术。&/p&&p&“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刘备)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 &/p&&p&对你没有看错,皇叔他是剑圣。&/p&&br&&p&刘备所传剑法是明代五家剑法之一,所以先主刘玄德的真实身份是武林高手,刘先主既然是五大剑圣之一,又是皇帝,蜀汉立国西南,可称“南帝”。&/p&&p&实际上,刘皇叔真正出道并不是靠别的,靠的正是自己的武勇。&/p&&p&《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平原刘子平知备有&b&武勇&/b&,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p&&p&何况,先主武力高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大家不要忽略先主的体貌特征。&/p&&p&先主最明显的特征是啥?&/p&&p&手长过膝。这意味着什么?臂展!&/p&&p&无论是击剑还是肉搏,臂展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身体优势。&/p&&p&所以,真实的刘皇叔应该既不是剑圣,也不是白面书生,而是这样的。&/p&&br&&img src=&/7ea4e15aa856b43f8c77_b.png& data-rawwidth=&304& data-rawheight=&2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4&&&br&&p&一个银背大猩猩可以把一根铁棒掰弯,这也就完美解释了为何评书里刘先主可以一龙分二虎,关张再猛也打不过呀。&/p&&br&&img src=&/baec91f2257_b.png& data-rawwidth=&263&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3&&&img src=&/f711af8dbee8b0bea0de7fd9c54e1aab_b.pn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p&&br&(大哥,手让你捏断了)&/p&&br&&br&&p&相比较刘备的战斗力,关羽张飞的武力就乏善可陈了。&/p&&p&《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中有这样一段话:&/p&&p&“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p&&p&“万人敌”似乎可以佐证关羽张飞的武力值,但是,雄壮威猛指的是关张的长相,古人选武将,由于并没有太科学的方法,常常把颜值作为选武将的重要指标,长得雄壮威猛就有可能提拔做将军,到了唐代颜值甚至成为武举选拔的一项内容。&/p&&br&&br&&p&至于“万人敌”,最早出自项羽的事迹,项羽少时不愿学剑,要学万人敌。“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所以叔父教他兵法,万人敌,其实指的是兵法。所以程昱其实是在称赞关羽张飞通晓兵法,军事指挥能力强,相当于说,钱学森先生一个人顶的上美军五个师,钱先生并不是赛亚人,不能说钱先生一个人能拳打脚踢,打败荷枪实弹的武装到牙齿的五个师美军。&/p&&p&所以关张其实是以兵法谋略称。&/p&&p&而从关羽和张飞后来的军事表现来看,关羽在樊城之战时威震华夏,张飞后来助刘备攻取蜀中,又在汉中之战击败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都无愧于“万人敌”的名号。&/p&&p&但在个人武勇方面,其实没有记载的。&/p&&p&关羽传中记载了关羽斩颜良的过程,“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常常被认为是关羽武力证明。&/p&&p&但私以为,这样的突袭,大概并不是关羽独自完成,三国时的将领们,通常都有自己的部曲,这些部曲就是将军的私兵,他们的战斗力本就超过普通士兵。关羽刺颜良,其实是一次古代的斩首行动,这样的重要军事行动,就算关羽真要独自去完成,不得不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p&&p&如果还原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关羽经过战地观察,发现敌军指挥部所在(颜良麾盖),然后他决定干他一家伙。&/p&&img src=&/40e10c8de7cd3480cad4d_b.png& data-rawwidth=&438&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 data-original=&/40e10c8de7cd3480cad4d_r.png&&&br&&p&他果断带自己的小部队进行了突击,完成了斩首行动。这体现了关羽作为一个名将的素质,观察敏锐、决策果断,还有执行的胆略。但据此作为关羽武力的证明是不太充分的。&/p&&br&&img src=&/2db55dd13e_b.png& data-rawwidth=&428&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2db55dd13e_r.png&&&br&&p&当然,二爷能带精锐突阵还能完成任务,武力也不会太差。&/p&&p&而张飞的长坂坡一吼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直接吼退八十万曹军那么夸张,但却也不凡。&/p&&blockquote&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blockquote&&p&&br&不过这里的张三爷其实智谋过人,但具体战斗力多少,却无从得知。&/p&&br&&br&&p&&b&相比较而言,我更青睐吴国的孙策、太史慈组合。&/b&&/p&&img src=&/56b7a16dc08b044bc78ed_b.png& data-rawwidth=&423&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56b7a16dc08b044bc78ed_r.png&&&br&&p&&br&孙策曾经被久经考验的长者王朗王司徒评价为“策勇冠一世”,王司徒毕竟走南闯北,什么没见过,这样的评价应该还是比较中肯的。&/p&&p&《三国志》里注引吴录记载了一次孙策单刀赴会的场面:&/p&&p&(严)舆请独与策会面约。既会,策引白刃斫席,舆体动,策笑曰:“闻卿能坐跃,剿捷不常,聊戏卿耳!”舆曰:“我见刃乃然。”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p&&p&这个严舆是练过的,坐在席上,可以跳起来,腿部肌肉相当发达,但孙策一进去就耍流氓,拿刀把席子剁了,还笑着说:我跟你开个玩笑。(有这么开玩笑的)&/p&&p&孙策敢这么玩,显然是对自己的格斗能力相当自信,最后严舆被他一手戟结果,无论臂力还是准确度都很惊人。&/p&&p&至于太史慈,曾经在黄巾余党管亥围攻北海之时,独自一人出城至平原向刘备求救,太史慈这次行动凸显了他弓马娴熟的特点。&/p&&blockquote&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blockquote&&p&孙策平定江东时,太史慈与他有过一次正面pk:&/p&&blockquote&&p&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p&&/blockquote&&p&太史慈只带一骑就敢跟包括孙策在内十三骑对决,其中还不乏韩当、黄盖这样的勇将,最后还能抢到孙策的头盔,可见太史慈不但对自己的武力相当有自信,实际战斗力也十分惊人。&/p&&p&这个组合比刘关张强的地方,就在于太史慈超强的远程攻击能力,“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除了上面的记载,太史慈还有一次远射记录曾经在一次讨伐贼寇过程中,有一贼在城楼上指着辱骂孙策军,被他从城下一箭射去,把贼寇的手钉在楼上。&/p&&img src=&/128c72c1d080f861dfceb4fcb590f674_b.pn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br&&p&毕竟武力再高,远程攻击谁受得了。&/p&&p&这两人组合,应该在三国中是最强组合,什么?铁三角应该三个人,鉴于孙策和周瑜总角之交亲如兄弟,那么就加个周瑜好了,周瑜虽然没有什么个人武力记录,赫赫战功印证他乃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一代儒将,美周郎只得用才华和颜值凑个数就好,负责“颜智”担当就好。&/p&&p&当然更主要的是,孙策“美姿颜”,太史慈“美须髯”,美周郎更是颜值担当,“少壮有姿貌”,简直是高颜值三人组,这样的美型组合才是王道。&/p&
通常人们会认为刘关张的桃园组合是三国里面武力最强的铁三角。三英战吕布经典“单挑”桥段(吕布:啥这叫单挑,我真是日了赤兔马了),关张两个“万人敌”激活二拖一的模式,似乎没有刘皇叔拖后腿,吕布绝无可能全身而退。但是我要说,皇叔的战力值被严重低…
简单的说,就是明清的人才培养制度还是颇培养出了一批牛人。&br&&br&一个持续将近五百年的统一时代(明清)哪有那么容易完蛋啊。清朝是一个对古典学术进行总结和扬弃的时代,门派偏见已经消失,经世致用才是王道(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先秦诸子的注疏,大部分是清人做的)&b&,出通才的时代到来了。&/b&王kai运这种把鬼谷子当饭吃的人,怎么也归不到儒家类,但人家照样是名满天下,桃李满天下。&br&&br&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湖南士人的师承,一代代之间是有明显的精神传承的,左宗棠通孙子,水经注,可不是只会写八股的笨蛋,曾国藩彭玉麟的个人日常生活和佛道无异,训练自己和子女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可以说是无一刻不以天下自许。到后来的太祖,太祖受曾国藩和陶巡抚影响巨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词儿都是和湘军学的,手段也差不多,信仰集团,个人操守 ,精神领袖等。&br&&br&清末,其实很多边疆的危机和危机化解都是不为人知的。满清垮台后,英国人立刻撺掇西藏搞独立,他们是被四川的新军给平了。西域的某斯坦国(也是王八蛋的英国佬搞的),惨遭马仲英的远程打击而亡国,西藏试图向青海扩张,为马家军阀所挫败等等,发生在边疆地区的惨烈事件多了去了,但最后,站着的,仍然是汉人。&br&&br&儒学在清末已经全面转向经世致用,并最终进化成湘军这样的信仰集团——这是儒学的最高形态 ,可惜不能长久。&br&&br&欧洲殖民者确实没有把握吞并中国,但是肢解分裂中国的努力,他们一刻也没有放弃过。问题是,在清末的危机中,华夏世界就是不死,就是不死,孙子们,来吧,我们就是不死。&br&&br&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可不是说直接消灭或者占领,肢解,分裂,挑起内战,都是亡我之心不死的表现。&br&&br&以上是欧洲部分。&br&&br&接下来是毛子和日本部分,这个。。。。只能说我们运气好啊。这个时候科举已经停了 ,社会组织模式溃散,满清皇族力量太弱,国民党搞的那一套动员力量又太差,土共还不成气候,这个时候的中国四分五裂,好险,一身冷汗,只能说炎黄保佑。&br&&br&毛帝在扩张的顶点被弗拉基米尔同志给颠覆了,之后老实了很多年。再之后,东三省被汉人占了,盛世才这个滑头搞得毛子没脾气,马仲英被卖了,总算消停了。外蒙没办法,没耕地就没汉人,没汉人,就守不住,恨着。春秋大义是报九世之仇,先攒着,忍住了。再之后,我们披上了弗拉基米尔同志的皮,和毛帝成了朋友,感谢上帝。等傻呵呵的毛帝认清太祖本质,对不起,核武器爆炸成功了,再后来,美帝来了,毛帝恨死,吐血,再后来毛帝解体了。不过这种解体仅仅类似蒙古四大汗国的分裂,进一步的分解还在进行中,观察,忍耐,继续观察。&br&&br&日本由于自己太蠢,把必胜的局面给搞砸了,我们的运气实在是有点太好,导致常凯申这种素质,也混成了抗战领袖,另外就是在日本人无差别的胡搞之下,中华民族正式诞生,西藏活佛就有捐飞机的,北方除了满族基本都站在了汉人这边,南方更是不用说,日本人连湘西都去了,真是。。喜感满满,可惜了那些高素质的日本士兵。&br&&br&总之。。。好险,但是总算混过来了,无论怎么说,感谢上帝。
简单的说,就是明清的人才培养制度还是颇培养出了一批牛人。一个持续将近五百年的统一时代(明清)哪有那么容易完蛋啊。清朝是一个对古典学术进行总结和扬弃的时代,门派偏见已经消失,经世致用才是王道(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先秦诸子的注疏,大部分是清人做的)…
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喵,提问这个事儿也要专业呀。&br&&br&来,开始普及一下。。。。耳朵竖起来唷,喵喵!&br&&br&1&br&&br&首先呢,五胡乱华的时候,西晋还没完蛋呢。。。西晋完蛋是长安政权被刘曜消灭那一年,然后一直在假装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兴兴地即位,成为东晋的开国君主。。。而这个时候各路胡人已经欢快地蹦跶了很多年了。&br&&br&其次你说原因?嗯。。。。原因就是三国时期北方汉人死的比较多呗。&br&&br&按照记忆捋一下。&br&&br&黄巾起义,祸害到幽州,青州和兖州,死一地。&br&&br&李傕郭汜大混战,关中正在吃人,后来连人都没得吃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关中本地人口耕地根本挡不住,玩命从东方调兵调粮食。&br&&br&曹操打徐州,嗯。。。。陶谦太守好,阿瞒来养老。&br&&br&刘备被吕布背叛,困在广陵,人相食。&br&&br&袁术同志自己糟蹋淮南,后来只能吃糠。。。。&br&&br&曹操打河北,嗯。。。。坑杀,坑杀,以及坑杀。&br&&br&曹操又去打乌丸。。。。。嗯,斩踏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b&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b&(不要跟我提问有没有逗号)。&br&&br&好啦,北方是怎么平定的呢?嗯,曹老板虎豹骑qi脸,把你们一波带走。&br&&br&生民百遗一,念之。。。。算了,别念了。&br&&br&啊,还有一个。&br&&br&刘备打汉中的时候,曹老板顶不住,把&b&汉中氐族迁徙到关中去啦。&/b&&br&&br&以及姜维北伐的时候,郭淮顶不住,把西北&b&羌族&/b&迁走一大批。&br&&br&总结一下,这就是北方和平的真相。。。。。自己人嘛,死的七七八八。胡人都牵进来,叫他们种地,当兵。真正该杀的嘛。。。其实都没死,获得不错。黄巾军余党跟着臧霸圈了块地。还有各路自治不表。&br&&br&别问我谁干的哟。&br&&br&这个北方的局面发展到西晋怎么样了呢?&br&&br&首先呢天更冷了,这个是有影响的——边疆区的耕地面积会缩小。&br&&br&然后,有请一位古人为哀家现身说法——急急如律令,召唤郭钦!&br&&br&晋武帝太康二年,侍御史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br&&br&同志们,仔细看一下这份太康二年的文件。&br&&br&戎狄强犷,历古为患——这是说胡人自古难搞。&br&&br&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这是说曹老板和曹老板的对手们搞得好啊。。。。搞得好。&br&&br&&br&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b&平阳&/b&、&b&上党&/b&,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这是畅想未来,大开脑洞。&br&&br&百年之后?侍御史您可真心大呀。&br&&br&顺便说一句,平阳是后来匈奴汉国的首都。&br&&br&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这是让他们赶快滚。&br&&br&不听。——这是晋武帝的反应。&br&&br&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召唤一个人吧——有请江统。&br&&br&惠帝元康九年,太子洗马江统以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乃作《徙戎论》,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盖权宜之计。今已受其敝矣。夫关中,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与关中人户为仇雠之际,徙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诸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并州诸胡,建安中听其散居六郡,今为五部,户至数万。正始中,毌丘俭讨句骊,徙其馀种於荥阳,部户亦以千计,并皆骁勇便利。夫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朝廷不能用。&br&&br&其实吧,这两份文件意思差不多,哀家带着童鞋们看一下。&br&&br&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这是说胡人自古难搞。&br&&br&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盖权宜之计。今已受其敝矣。——这是说马援和曹老板干得好啊。。。干得好。&br&&br&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皇汉江统的著名论断。&br&&br&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与关中人户为仇雠之际,徙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诸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并州诸胡,建安中听其散居六郡,今为五部,户至数万。正始中,毌丘俭讨句骊,徙其馀种於荥阳,部户亦以千计,并皆骁勇便利。夫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这是畅想未来,大开脑洞。让他们赶快滚。&br&&br&元康九年的朝廷在干啥?江统同志你好可爱呀。&br&&br&朝廷不能用。——这是答复。&br&&br&注意一个微小的区别。&br&&br&数年后的这份文件收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br&&br&不听。意思是你胡逼逼啥呢。&br&&br&不能用。意思是你说的很好呀,然并卵。&br&&br&两份文件看过之后呢,西晋时期是个啥样子,就懂了吧。&br&&br&胡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在北方并不悬殊——这就是结论。&br&&br&氐族,羌族,羯族,这都是种地的。——这是另一个结论。&br&&br&匈奴人在山西。鲜卑是好人。在漠北,辽东和河西。嗯。。。。但是他们和晋人毕竟不太一样。&br&&br&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哦。&br&&br&2,第二部分呢,我们来谈一谈哲学。&br&&br&首先呢,五胡乱华,这是传统史学对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大混战的概括。&br&&br&第一,这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累积起来的历史阶段。&br&&br&第二,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比如说石勒为什么要杀司马越一伙人?这个原因很好找。石勒王弥饿了。司马越等人太遭恨。还有别人希望西晋的统治集团一锅端。等等。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王衍那伙人的脑子有问题,选择了一条必死的行军路线。加起来嘛,他们就烧烤了。&br&&br&但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原因,这个问题是不是成立就不好讲了。&br&&br&我更倾向于认为:梳理历史阶段的原因,这个命题是不成立的。&br&&br&历史阶段就是历史阶段,是无数个历史事件的累积,&b&他没有原因。&/b&&br&&br&&br&&b&历史阶段不是由某个点,或者某条线激发,诱导出来的。&/b&&br&&br&&br&&b&而是无数条线,无数个点按照自己的意志运动,交织,形成的一幅巨画。这些个人意志的累加,是矢量和,不是标量和。他们的意志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构成的结果,也不是所有人希望的那样。&/b&&br&&br&&br&&b&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可以站在唐朝建立的这个节点,对之前三百年的乱世做出总结。&/b&&br&&br&&br&&b&但总结并不是策划和预判。&/b&&br&&br&&br&&b&因果律这种线性思维,在研究一个混沌模型的时候,是乏力的。&/b&&br&&br&&br&&b&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生物的进化路线和生物圈的变化,我们作为古生物学来研究,可以梳理出一条条脉络。&/b&&br&&br&&br&&b&但这些脉络构成的最终的那个生物圈,是不可测的。是因果律不能解决的。&/b&&br&&br&&br&&b&这也就是社会科学在预测和解释方面相对乏力的原因——当然,不是做不到,但是,不要用一条因果律去做。人口数量和结构只能预言战乱和经济繁荣,预言不了其他的东西。同样,气温,科技,湿度等指标也只能解决另一部分问题。&/b&&br&&br&&br&&b&3,&/b&哲学谈完了,下面我们回到历史中吧。&br&&br&我们看到,三国的大乱世打破了胡人和汉人之间的力量对比。&br&&br&大乱世是后汉末年矛盾积累的结果,人口大幅度增长后的一个节点。&br&&br&我们看到,随着气温下降,草原向南方延伸,胡人定居于塞内。从东汉初年的羌人内迁开始,到南匈奴内附的巩固,氐族的下山,鲜卑从大兴安岭跨越漠北的分流和快速的汉化(应该说是部分鲜卑,尤其是辽东鲜卑),以及羯族的农耕(石勒是个农民)痕迹。&br&&br&当然,这只是下一个大乱世的舞台而已。&br&&br&舞台之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br&&br&嗯,接下来是比较晦涩的东西啦。&br&&br&首先是秦法汉制还要不要的问题,曹魏响亮滴回答,不要!&br&&br&五等爵制复兴了。民爵神马的扫进历史垃圾堆了。&br&&br&然后是党锢之祸以来的胜负问题,太学生赢了,窦武陈藩赢了。未尝不太息痛恨于桓灵也,谥号已经加上去了,棺材板钉上了。董卓给你们平反,士人给你们叫好。人民为你们隐藏消息。同皇权斗争是这样艰难地取得了胜利啊!然后胜利者就去忙别的了。&br&&br&这是另一条线,这条线叫——秦汉式君权的萌发,鼎盛,衰弱和朽坏,贯穿了战国后期到东汉末年这一千年的历史。&br&&br&舞台是脆弱而凶险的,台基构成已经改变。大剧院风吹雨打,气温降低。&br&&br&舞台上演的是四大悲剧,麦克白洋洋得意,不知悬崖在侧。&br&&br&这两条线的叠加,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br&&br&这两条线之间有联系吗?也许有,但不重要。&br&&br&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坐标系面前,趋势很明显。&br&&br&什么趋势呢?&br&&br&秦汉式的君权萌发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过西汉达到鼎盛,然后逐渐衰败,直到消亡。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是下一种君权,或者说中央集权的萌发和孕育。爵制消亡的时刻,新的集权模式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并不发生在朝堂上。而是发生在帝国的边疆区。&br&&br&礼失求诸野,其实,是这意思。&br&&br&是的,他们是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王弥,李雄。李特。&br&&br&胡人和汉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新的集权方式,必然兼顾彼此。新的君王,也必然留着两种血液。&br&&br&三百年后我们知道了,这种方式有了一个最简要的新称呼,叫天可汗。&br&&br&而在西晋初年,这一切,都处在孕育阶段。那个时候,石勒可能刚刚学会了汉语。刘聪正在洛阳太学读书,对中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江统和郭钦盯着这些在首都大街上穿行的异乡人,胸中涌出的浓重不安最后化成不朽的政治文件。&br&&br&既然我们明确了,旧帝国的死亡,就是新帝国的开始。而新的帝国和集权方式,是在底层孕育的。那么,西晋的上层在干什么呢?&br&&br&答案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旧体制已经死了。曾经统御过东亚世界的秦汉帝国,被他们亲手埋葬了。&br&&br&但他们又奢望着再创辉煌,他们明知道旧帝国的制度已经死去,但又试图在各个场合继续模仿他。&br&&br&所以在魏晋,你看不到二十等军功爵,但你,还能看到三公九卿。&br&&br&你看不到荆楚刺客横行漠北,但你能看到三千死士一朝云集。&br&&br&你看不到孝,但你还是能看到以孝治天下。你看不到激赏酷吏的君主,但是还能看到希望君主靠谱的可怜酷吏。&br&&br&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精神分裂,简称精分。而精分是没有效率的。&br&&br&所以很不幸,秦汉帝国死去之后的这几十年,我们的政治生态,无非混和维持。&br&&br&当然,也有聪明人。&br&&br&复兴五等爵制,只是这些聪明人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彻底恢复西周制,试图在维护士族分封利益的基础上,也维护版图的完整和扩张。&br&&br&好可爱的想法呀,可惜痴人说梦。&br&&br&当然,我理解他们。西周制是他们唯一能够参考的,也是曹老板去世前夕的自我暗示——我是周文王吗,我是周文王吧。。。&br&&br&可惜,世殊时异。&br&&br&西周能够在封建制的基础上维持扩张和领土完整,恰恰在于,封建制在当时相对于部落邦联,是绝对先进的。是加强集权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还很大,周人的地盘还很小,有大量的未知之地,可以允许方伯们进行扩张。也正是由于天下广阔,赋予方伯一定领域内的兵权,有利于统一。&br&&br&但西晋不再是这样了。这个世界就这么大。各路方伯却仍有兵权(西晋的四征四镇和汉朝是不一样的,具备治理民众的权力。这个制度,起源于曹睿后期,司马懿镇关中。在向上溯源,是曹仁镇樊城,夏侯渊镇关中)&br&&br&打不出去怎么办?八王之乱。&br&&br&好了,三条线已经纠缠在一起:胡汉的力量对比+寒冷,秦汉制度的死亡和集权的周期性衰败,西晋高层对于新制度的探索和试验。&br&&br&但是记住,这不是什么&b&原因。&/b&&br&&br&&br&&b&这只是历史的脉络,我们描述历史时采取的一些简笔画,最快速度勾勒出线条和轮廓。&/b&&br&&br&&br&因为历史是由无数条线交织而成的,这三条线,无非是最好识别。&br&&br&在看到这三条线之后,你就知道:&br&&br&1,八王之乱是不可避免的。齐王,楚王,成都王,长沙王,都是热血上头的中二青年。殿中的少佐们,心怀鬼胎,孙秀看着潘安,咬牙切齿。这些年轻人才是火并的动力,贾南风和皇帝脑残不脑残,杨骏和司马亮妥协不妥协,都没卵用。年轻人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年轻人想出头,年轻人手里有兵,年轻人失去了旧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而这一切,都是注定的。&br&&br&2,胡人入侵是必然发生的。算不上入侵,他们无非是聚集在塞内的少数民族。他们是西晋的臣民。和吃不饱饭的汉族苦逼一起反了,仅此而已。&br&&br&3. 五胡乱华是铭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个历史阶段。他彻底踢爆了西晋上层试图维持名义上集权的假面具,而让真正的英雄们流着血在边疆出生。石勒之后,还有比汉人还试图像汉人的苻坚,还有孙子兵法和孟德新书的好学生姚苌,还有刘裕,还有在边疆区出生的高欢,尔朱荣和宇文泰,最后的最后,还有杨忠和李虎,还有杨坚和李世民。&br&&br&4,不但秦汉帝国会死,隋唐帝国,在朱温篡唐那年死去,明清帝国,同样如此,那一天是日,记住这个日子。&br&&br&5,集权和专制只占了历史上的一部分时间,另一部分时间,中国沉溺在血海中。你所关注的五胡乱华,无非是两个集权之间的血泪纠缠,政治这东西,永远起源于苦寒之地。诞生在血与火的风暴中,伴随着绝望和忧患。&br&&br&6,即便如此,华夏从未死去。&br&&br&7
因为如此,华夏永不死去。&br&&br&the end.&br&&br&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探讨了哦。这是说的最碎和最清楚的一次。。。
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喵,提问这个事儿也要专业呀。来,开始普及一下。。。。耳朵竖起来唷,喵喵!1首先呢,五胡乱华的时候,西晋还没完蛋呢。。。西晋完蛋是长安政权被刘曜消灭那一年,然后一直在假装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兴兴地即位,成为东晋的开…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br&&br&举一个两晋南北朝的例子吧。&br&&br&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高门大族纷纷渡江,去当时还没有被怎么开发过的长江以南,避免被战乱毁灭,沉溺于偏安之中。&br&&br&但是,最后拯救了华夏民族,保存了衣冠汉字的并不是这些走掉的上流人士。而是留在北方走不掉的人。&br&&br&荀家的一个后代,南朝最年轻的州刺史北伐俘虏了一个汉人,这个人宁死不降,荀家公子很奇怪,就问他,你身为华夏族,怎么助纣为虐,不投降母邦?&br&&br&他说,不是我助纣为虐,而是你们自己抛弃了中原。&br&&br&再举一个例子。陈庆之北伐归来,曾经慨叹,“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b&衣冠人物&/b&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br&&br&借这个问题向金元时期,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走不掉的北方汉人致敬。&br&&br&诚然,有能力在政治局势出现极大不确定性时跑路的,都是&b&当时&/b&这个国家的精英。&br&&br&但是从他们做出了跑路这一看似明智,其实自轻自弃的选择后,他们就不再是什么精英了。&br&&br&用冷哲的话讲,他们已经把位子让出来了。&br&&br&最可鄙的是那些已经投了外国国籍,然后在中国赚钱的人。你说这些人可以改变中国?我是不信的。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举一个两晋南北朝的例子吧。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高门大族纷纷渡江,去当时还没有被怎么开发过的长江以南,避免被战乱毁灭,沉溺于偏安之中。但是,最后拯救了华夏民族,保存了衣冠汉字的并不是这些走掉的上流人士。而是留在北方走不掉的…
我还是讲点方法论的东西吧,当然了,前提是世界观正常。&br&&br&什么是正常的世界观呢?就是这个:曹操也好,刘邦也罢,他们,也是人啊。把刘邦放在汉末,不好意思,黄巾起义中阵亡的概率很大,把曹操扔到秦末,八成是秦二世大清洗中的某些倒霉忠臣。李世民这种军功世家在汉末有的是,但是你听说过皇甫嵩或者段熲的儿子很厉害吗?没听过吧,因为帝国制度和太监们在看着你。袁绍这种四世三公放到北周,就没有杨坚什么事儿了,论玩弄心术和宫廷政变,杨坚那两下子,只能是白给。&br&&br&所以没有统一天下的曹操和统一天下了的李世民和刘邦都无非是那个时代塑造出来的,曹操一开始就是个混子,刘邦少年时是魏公子的粉丝,李世民可能心机比他们都深沉,但是也差不了太多。&br&&br&只是他们碰到的事情不一样,黄巾起义要消灭的可不是什么暴政,我汉挺靠谱的,所以动员方式是封建迷信,也没能混进关中,从张角的渗透和策划来看,宫里绝对有人,所以在曹操看来,这本就是一本烂账。这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时代根本不一样,反秦当时是大义,反汉可不是。隋炀帝搞的天下分崩,贵族离心,人民都在咒骂他赶快死,东汉的朝廷没这么能折腾。&br&&br&所以首先要确定的是不要把曹操和一般的开国君主比,他不配,不是一个能够match的级别。他起兵本身就没有大义在身,又胁迫皇帝,以法术诈力存身,每次想起来,绝对不是刘邦这种“这天下怎么就成我的了”这样的感慨,而是我居然还没死的后怕。&br&&br&但不是说这样的时代就统一不了天下,西晋不就统一了吗,所以这个问题被转化为为什么曹操连西晋的功业都没有做到。&br&&br&因为他给不出蓝图,他不知道他能建立怎样的时代,他只知道他是这个时代的掘墓人。他身边那些人给出的蓝图,例如董昭,他虽然照着做,但是心里未必愿意,因为他很聪明,知道董昭那一套也就是苟延残喘,不是什么万世之基。归根结底,之前两汉四百年的模式你说完蛋了,那么你能给人民什么交代?这个东西解决不了。汉初,明初之所以简单,是因为秦和元的制度刚刚建立,但求治过猛,之后的反抗者稍微修补一下,大义有了,一切顺理成章。&br&&br&好了,以上是制度和历史进程角度之下的汉末——曹操知道自己建立不起来啥好东西,对于替代品也就是混一混,没办法,所以他统一不了天下。他还没惨到想司马炎和司马昭那样,把灭吴和灭蜀当做延续自己合法性的必然之路,所以运气虽然差,但总有司马家垫背。&br&&br&然后才是内政角度:&br&&br&延续了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曹操对内没有彻底打烂东汉朝廷,无法清洗东汉士族的根基,自己培养不出韩信,徐达这样独当一面的人,最后一年还得自己上战场,他的谋士除了郭嘉之外,都是有家有业的合作者,而不是和他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张良和萧何,所以做不到完全信任。他最终和最大的合作者荀彧闹僵,等于说否定了前半生的意识形态和奋斗目标,晚年过得并不如意。&br&&br&接下来是战略角度:&br&&br&曹操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没了郭嘉以后昏招一把。郭嘉的思路就是顶着劣势硬上,不行就屠城,就用这个思路,打地缘上处于优势,并且人心不在曹操这边(袁绍笼络人心方面比他强多了)的河北,打了七年。郭嘉死之后,关中的钟繇算是半个诸侯,河东的杜畿算是三分之一个诸侯,他都只能羁縻,人家在东汉这个烂摊子里都有股份,南边孙权完全独立法人,刘表刘璋是货真价实的汉室宗亲,请问你敢不敢直接干,答案是不敢,得等刘表死了。刘表死了之后,荆州送到嘴里,请问你怎么处理,答案是不敢信任,还得给官职,不到最后一刻,不敢清洗,还得忍耐,对于荆州的经营,完全没有耐心,必须趁着自己还能打,就要把刘备打死,无非是曹操知道身边无人可以寄托大事。如果曹操有资本稳健,就应该坐断襄阳,发展几十年,二代统一就行了,但是他连继承人都不敢信,所以必须一波流,你看着曹操风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都是滴着血的句子。&br&&br&郭嘉不死,曹操可能有信心窝在荆州,挑逗孙刘内斗,坐等送人头,但是诸葛亮来了,一步就稳住江东,刘备这个时候智商爆表,利用东吴的内部矛盾和鲁肃联手,一步步做大,接着益州带路党掀翻刘璋,马超韩遂作乱拖住曹操,一切在汉中奠定了分裂的基础——曹操想混,刘备不给机会,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悬念了。&br&&br&这里我重点说一下赤壁。&br&&br&赤壁之战如果你仔细看史料,可以发现曹操在情报上是被完全蒙蔽了,他并不知道周瑜出兵的事情,或者他知道,但他以为黄盖已经反水,周瑜是来送自己人头,或者送刘备人头的,结果导致被联军突袭,丢掉了在荆州拿到的巨大物资优势。诸葛亮和鲁肃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战术欺骗,早年在情报方面如同通神的曹操这个时候为什么就不灵了呢?想想也明白,曹操对江东这帮人的内幕其实一无所知,他没有内线,或者他的情报反水了,诸葛亮去结盟他不知道,孙权一直偷偷练兵他不知道,周瑜和鲁肃死不投降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张昭是投降派,但事实上,孙权对张昭的真实态度,他还是不知道。&br&&br&曹操是矛盾的。他必须要弄死刘备,见了刘备一面之后,他就毫无自信——其实刘备这个对手就是他造出来的。这就是他的判断,为此关中扔下了,没有更早对四川造成压力,这是最大的败笔。&br&&br&漏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其实是鲁肃。江东一片投降声的背后,孙权在练兵,周瑜在策划,鲁肃已经搞定了孙权,然后诸葛亮来了。这些逆天的事情他一无所知,只是觉得要追死刘备,结果刘备反杀,周瑜GANK,自己并没有安排退路。&br&&br&这之后,曹操仍然不相信鲁肃居然可以顶着孙权周瑜甘宁吕范成功运作,把荆州借给刘备,这个时候才想到利用东吴的内部矛盾,试图分化和拉拢周瑜,目的达到了,但是得利的人并不是他,而是鲁肃,刘备和孙权——间接促成了刘备的发展。&br&&br&当然,南方搞不定,平定北方曹操还是恢复了传统的办法,兵法治之,不行就屠城,所以关中虽然难啃,但还是啃了下来,然后可以看一下曹操当时手下这些人的能力——号称巧变的张郃被张飞正面打爆,夏侯渊被黄忠秒了(黄忠是谁曹操估计都不知道),刘备只要守住就是嬴,请问你怎么办。&br&&br&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曹刘双方对荆州的经营,由于坚持了屠城和残酷的军法治国,运营方面曹仁完全搞不过关羽(农民数量和积极性都不够),情报方面拥汉派和刘备估计早有勾结,荆州最后爆掉的时候,曹操这边的人民是在造反的,司马懿劝曹操悠着点,曹操不听,结果人民都跑到孙权那边去了。&br&&br&要不然也不会有荆州刺史反水和宛城全城暴动这种神奇的事情。&br&&br&好了,最后你看一下陈寿的评价,这个评价放在一个帝王身上,其实没有一句好话。&br&&br&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br&&br&对于曹操的描绘,一方面是类似商鞅韩非这样的残酷政治理论家,一方面是韩信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无非是说他不堪大位,明略最优其实指的是最终逆袭了袁绍占据了东汉政府,并不是说得天下,总御皇机是胁迫天子的另一种说法,潜台词是德行不足,最后的综述是人杰,连个英雄都不算。&br&&br&矫情任算绝不是啥好词儿,许多年后,刘裕用这个词形容过刚刚篡位的桓玄。&br&&br&鞭挞宇内用的是贾谊对秦始皇的描述,这可不是什么好话,说他是个残暴的人。以两汉四百年对秦朝的意识形态,陈寿这么写,无非是我承认你打仗牛逼,但你不是啥好鸟的意思。&br&&br&对于曹操式人格的鞭挞,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桓温也好,刘裕也罢,高欢,宇文泰,这都是类似曹操这样的反面教材(刘裕者,司马德宗之曹操也),这种人可以军事胜利,但不可能得到人心,历史的结论就是这样。&br&&br&南北朝时流传的曹操的黑段子那么多,有些是编的,有些是真的。哪些是真的?你只要想一下,不这么干不行,那就是真的了。&br&&br&总的来说,三国对于中国和华夏民族来说,是很不友好的。我们欣赏到的建安时代的美感,是被这种不友好给激发出来的,曹操灵魂中有很光明的一面,于是他失败了。当历史的进程轰然而至,个人的奋斗其实只有美学价值。&br&&br&换句话说,对我们,对历史,对未来绵延不绝的文明,具备价值,但对于他们自己,只有苦笑,只有一万个不得以,然后踏着尸体继续前进。没爬上去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也倒罢了,爬上去了的司马家,那才是真正的背锅侠——历史给了你想要的,然后告诉你这毫无价值。&br&&br&综上所述统一不了的原因很简单。&br&&br&1,大势来说,合久必分,两汉四百年的成熟帝国崩溃,统一很困难,统一了也只是混日子。&br&&br&2,战略来说,曹操没啥战略眼光,以中心开花的方式压制四周是不得已,和朱温类似,都是靠屠城和战略欺诈。&b&开始打徐州被抄后路,能打回来,是运气。官渡之战不是他发起的,谈不上战略,打赢是军事过硬。打下河北下一步是做什么?他不知道,刘表死了,他怕荆州落入刘备之手,这才南下。消灭关中,也是关中叛乱在先,走一步算一步。&/b&一个能臣和武将当了一把手,这不是好事,这是民族之不幸。宰相该干什么,请看窦婴在七国之乱中的表现。&br&&br&3,内政来说,汉朝没毛病,你也没大义。你的功劳就是个周公,想当周公,下场就是霍光,不想当,过了就是反贼,想当周文王,其实是王莽,,篡位才三代,司马家来了,当真是天道好还——一个比你烂,比你厚黑,比你没底线的家伙掀翻了你的遗产。历史是幽默的,就像千古一帝秦始皇,被一个太监卖了,被一个武夫灭了族,被一个亭长篡了位一样幽默。&br&&br&4,制度来说(制度是大势的一个组成部分),董昭的提议是慢性自杀,不听是立马就死,荀彧的提议听了,要在千古完人和被出卖之间扔硬币,听了董昭的,但是心里没法痛快。&br&&br&5,历史看到最后,请同情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乱世中死于盗匪的草民,和最终靠个人的奋斗爬上历史的审判席体会历史的进程的司马家究竟哪个更幸福?依我看没什么区别。反正无非是帝国崩溃碎片里的一声哀嚎——这是结构性的悲剧,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背锅和不背锅,看你的能力了,反正不是什么好事情。&br&&br&6,历史选择过曹操,又在恰当的时候抛弃了他。天命是残酷的,不要试图去弄明白。人的这一辈子是很短暂的,过得怎么样,只有死前的自己心里清楚。&br&&br&7,三国志是一本政治学领域的《大败局》,能看出成功学和职场经验的话,算是还没入门。&br&&br&统一不了天下当然有曹操自己的原因,他要负的责任还不小,但是说这种话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能站着批判他的,只有他的继承者曹丕,但曹丕恰恰是不会这样做的。日后史家的解读,虽然靠谱,但和他本人也没什么关系了,负责任是要有对象的,曹操能对谁负责?也就是曹洪,曹仁等寥寥数人,所以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我还是讲点方法论的东西吧,当然了,前提是世界观正常。什么是正常的世界观呢?就是这个:曹操也好,刘邦也罢,他们,也是人啊。把刘邦放在汉末,不好意思,黄巾起义中阵亡的概率很大,把曹操扔到秦末,八成是秦二世大清洗中的某些倒霉忠臣。李世民这种军功…
以下几个时间,在我心中的黑暗指数不相上下。&br&&br&秦末,全民战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br&&br&新末,全民战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br&&br&汉末,全民战争过渡到军阀割据,北方人口下降一半以上。&br&&br&八王之乱到后赵建立,衣冠南渡,中原草根自保,城堡林立,胡人虎奔。几位著名的食人魔王都是这个时候的(都是汉人,不好意思)。&br&&br&后赵末年,邺城连环篡位,冉闵灭胡,中原三年无农业生产。&br&&br&宋文帝之后的南朝,宗室荼毒,荆州刺史平均十几年东下一次。&br&&br&前秦崩溃那几年,北方流血惨烈。&br&&br&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整个北方人口损失及其严重。&br&&br&隋末,全民战争,人口损失三分之一以上。&br&&br&安史之乱和朱李之乱,北方经济重心除山西外基本被摧毁。张巡守城已经惨烈到全城吃人剩下了640多个人。&br&&br&唐末,全民战争过渡到军阀混战,人肉明码标价。&br&&br&女真灭宋,宋朝北方繁荣毁为一旦。&br&&br&蒙古灭金,灭宋,大屠城。&br&&br&元末,全民战争,人口损失三分之一以上。&br&&br&明末,全民战争+后金入关,人口损失三分之一以上。&br&&br&清末民国,全民战争,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br&&br&这才是华夏民族的真面目呢——论打仗,饥荒,吃人,复兴,扩张,毁灭,谁能比我们经验丰富?&br&&br&呵呵。
以下几个时间,在我心中的黑暗指数不相上下。秦末,全民战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新末,全民战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汉末,全民战争过渡到军阀割据,北方人口下降一半以上。八王之乱到后赵建立,衣冠南渡,中原草根自保,城堡林立,胡人虎奔。几位著名的食…
安史之乱那一年。&br&&br&中国传统社会的转折点,这个早就是很成熟的结论了。&br&----&br&&br&这一年起,中国陆续失去了对西域,河湟,河西走廊的统治,雄强开放的精神状态被一次惨痛的失败击得粉碎。这一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皇纲失统,胡人持续内迁,并成长为不亚于汉人的政治力量,其后,又丢失了河套地区,燕云十六州,帝国雄风不再,终于在三百年后被第一次为塞外力量全面击败并臣服。&br&&br&明朝恢复华北,河湟,河西走廊之后,并没有能够重新夺取通向中东的通道,海运也不被帝国重视,中国离世界文明越来越远,相对于明清的封闭,汉唐的活力和丝绸之路有着直接的关系。&br&&br&清朝终于重新夺取了西域(感谢关中人口的恢复),但是当时的中东地区已经衰落,不再是世界文明的碰撞核心,而清朝又不重视海运,并对欧洲已经发生的巨变麻木不仁。&br&&br&清末的自强运动和领土上的持续战争是一次触底反弹。距唐朝一千年后,汉人重新统治了西域,并成功地向西藏渗透,掌控了雪域,并开始再一次接触到世界文明和科技的优秀成果,试图吸收这些成果并守住东亚大陆,这一次自强运动的时间跨度是一百年,也就是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叙述时间,朝鲜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这种自强努力的阶段性成果。
安史之乱那一年。中国传统社会的转折点,这个早就是很成熟的结论了。----这一年起,中国陆续失去了对西域,河湟,河西走廊的统治,雄强开放的精神状态被一次惨痛的失败击得粉碎。这一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皇纲失统,胡人持续内迁,并成长为不亚于汉人的政治力…
初识刘备,姿态万方,有仁君之表。&br&&br&再识刘备,刚毅暴烈,有枭雄之心。&br&&br&终识刘备,折而不挠,有高祖之风——这样一个人为两汉的伟业画上句号,历史在长周期上仍然显示出精密的对称。&br&&br&在秦汉帝国的残阳下,刘备是唯一有能力靠谱也想靠谱,但最终决定不再靠谱的人。曹操始终在境界的二层,他忠诚和捍卫的帝国已经老去,于是藐视一切,推倒一切,用叛逆表达着对已经凋零的军国体制的迷恋和喜好,孙权则在境界的一层,挣扎在幼年登国的恐惧中反复试探,反复恐惧,又再次反复试探,终于在老年不无遗憾地成了一个人渣,孙策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山,阳光少年,也永远地止于阳光少年,forvever young ,永远年轻。刘备不同,他在汉末就已经确立了志向,虽然接近一无所有,但一直尝试去理解,去适应,去恪守底线,去维持局面,直到终于明白这个局面已经不可恢复,大汉也不可复兴。&br&&br&但是,他最后凝结在史书中的形象,仍然比江东那群早就知道统一没戏的人要有示范意义,史家和小说家仍然偏爱这种人。&br&&br&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演义并不是什么正剧,那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惨世界,英雄群像的所有努力趋于失败,既然天下的纷争终结于司马氏的连环政变,而不是曹刘式轰轰烈烈的胜利,那么,北方的草原上自然传来了寂静的风声。&br&&br&不是罗贯中成就了三国,而是三国成就了他。建安年间的悲怆气质是空前绝后的,第一帝国的所有荣耀和伤痕都浓缩于那惨烈的九十六年,可以阅读以下王粲,曹植,古诗十九首,体验一下那个时期的士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阅读西晋时期士大夫的诗文,阮籍的穷途痛哭正明确地表示出一种对英雄年代的追念和对现状的绝望,而随后的永嘉之乱会证明他的咏叹是有所指的。&br&&br&对于三国,不见山是用秦末楚汉的阳光笑容去无视黑暗,山是乱世的残酷,不是山是用更酷烈的残酷对抗这种残酷,还是山是即使成为最残酷的人,仍然没有意义,我输了,你没有赢——但是我们都是幸运的,最后的胜利者将承担空前持久的哀痛,而汉末的这批人用一生的挣扎,不过是逃避了这一点而已。
初识刘备,姿态万方,有仁君之表。再识刘备,刚毅暴烈,有枭雄之心。终识刘备,折而不挠,有高祖之风——这样一个人为两汉的伟业画上句号,历史在长周期上仍然显示出精密的对称。在秦汉帝国的残阳下,刘备是唯一有能力靠谱也想靠谱,但最终决定不再靠谱的人…
特色的话,说一下宋仁宗赵祯,你有没有发现宋仁宗之前的皇帝没有一个庙号是仁宗?那是因为仁宗这个庙号在赵祯之前没一个皇帝能配上,为什么赵祯被封为仁宗?一个皇帝工作到半夜想喝羊肉汤,却不让太监通知御膳房,原因是怕后厨每晚都准备羊肉,他又不吃,浪费。一个皇帝被一个臣子拉住衣袖,口水喷到脸上,最后还听了臣子的话,亲,当时有简易版的牙膏牙刷,比杨柳枝青盐还先进,但我也不能想象一个皇帝被臣子这样进谏…一个皇帝当有人向蜀中官员建议自立割据被扭送法办时,他笑着说这是老儒求官,封了一个官就放了,一个皇帝去世之后,陪都人民烧得纸,灰和烟遮住了天空。百姓评价他诸事不会做,只会做官家。一个皇帝驾崩后,敌国君主为之落泪。金灭北宋后,掘皇陵,只留下他的陵寝没有动,千年之后我们还能拜谒。你觉得他有没有特点?对了,他当时管过一些官员,比如范仲淹,比如韩琦,比如狄青,比如欧阳修,比如包拯,等等。我觉得他的手下就是一抹亮色。&br&&br&&br&正好一百赞,这可是我第一次有一百赞!正好再说一下仁宗皇帝的传奇,关于他的出生,最著名的就是狸猫换太子,大家肯定也知道。他出生后日夜啼哭,把他老爹真宗皇帝愁坏了,后来太白金星下凡,变了个道人,抱着仁宗皇帝说了句“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然后仁宗皇帝就不哭了,这文曲星下凡是包拯,武曲星下凡是狄青。还有,柳永就是被仁宗皇帝批了一个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然后就奉旨填词去了。一个士子,被批只会填词作曲,他有多大委屈,但是柳永还是写下了“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盼望仁宗皇帝长命百岁。我觉得柳永也觉得他是好皇帝。&br&&br&这是有大神点赞了?从一百一下窜到一百五了!太激动了~统一回复一下~查了一下,宋代已经有用马鬃做的牙刷,还有古牙膏,不仅能刷牙还能洗头。谢谢@沉墨书生@枯井的指正,我把上面的答案已经改过来了。还有朋友说他在位时名臣多,是因为他的在位时间长,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仁宗在位四十一年,中国古代皇帝在位时间排第十四,第一是康熙,第二是乾隆。康乾盛世我也是知道的,名臣,说实话,我就能一下想到施琅,于成龙,年羹尧,纪晓岚,刘墉,和珅等等,还不都是好官。祖孙俩在位一百二十一年,将近三倍仁宗在位时间,名臣是不是少点?还有就是狄青的事情,我是汾阳人,不能原谅他逼死狄青这件事。有一个疑问就是狄青究竟当过枢密使没?正职不是副职,一定要是有依据的。因为我看过的介绍里有一个说他是唯一一个武臣为枢密的人。至于仁宗盛治和是不是好皇帝的问题,我建议从人民幸福度去衡量。谢谢!&br&&br&还有一个朋友说祝寿词是拍马屁,我也相信,毕竟当时人家是老大。但是我找的圣寿词,不论是柳永的还是晏殊的,都是给仁宗的。我找的资料是从两宋开始有祝寿词(这里的词是长短句,不是词语。)我想问问是不是从仁宗开始有的祝寿词?
特色的话,说一下宋仁宗赵祯,你有没有发现宋仁宗之前的皇帝没有一个庙号是仁宗?那是因为仁宗这个庙号在赵祯之前没一个皇帝能配上,为什么赵祯被封为仁宗?一个皇帝工作到半夜想喝羊肉汤,却不让太监通知御膳房,原因是怕后厨每晚都准备羊肉,他又不吃,浪…
谢邀。&br&知乎的这种”如何评价某某某“的问题,都是命题大作文,要求高明的大学生点开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二十四史中该人物传记来洋洋洒洒地一边抄一边复述该人物的生平履历的。&br&至于说要如何评价他,别的不说,百度百科词条里收录的大家学者的评价太多了。我想也用不着再去复制粘贴一堆吧。&br&政治家有政治家得票评价,学者又学者的看法。而我这个粗人,我也有我的看法。&br&南北朝对峙一开始,南朝的武力就基本全靠北方流民,从北府军出身的刘裕建立刘宋,然后到得到三齐流民支持的萧道成建立南齐,再到依靠雍州流民建立南梁的萧衍。他们倚仗的力量,无一不是从北方逃来的流民,仿佛给人一种被北朝淘汰的渣滓都能在南朝牛逼的错觉,虽然刘宋到南梁,南朝的军事力量还真不弱于北朝。可在将才方面,确实是北朝出将,南朝只能捡漏。到了梁武帝时期,皇帝倚重的大将羊侃不但是北朝出身还是个老头,到后来率军击败侯景再造南梁的名将王僧辩,依然是个北朝出身。也难怪侯景包围台城的时候,嘲笑手下无人的萧衍:”城中非无菜,但无酱尔!“&br&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作为南朝武人代表的王僧辩(虽然他出身还是北朝),在侯景被平定后居然被北齐的大军吓尿了,屈服了。陈霸先当机立断,杀王僧辩收其部众,用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玩命野战方式,击败北齐大军,建立了新的王朝。就像拜巴尔斯在大马士革击败蒙古人给阳痿的伊斯兰世界打了一针鸡血一样,陈霸先的崛起给断了脊梁的南朝武人提了一口气,这才有了陈宣帝时期重新北伐的自信,虽然到底还是失败了。&br&所以归根结蒂,我认为陈霸先就是南朝在老年阳痿不举时服下的一颗超级大春药。
谢邀。知乎的这种”如何评价某某某“的问题,都是命题大作文,要求高明的大学生点开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二十四史中该人物传记来洋洋洒洒地一边抄一边复述该人物的生平履历的。至于说要如何评价他,别的不说,百度百科词条里收录的大家学者的评价太多了。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35 人关注
19677 人关注
896 个回答
1440 人关注
701 个回答
174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奔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