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和谢安石谁更厉害

东晋杰出政治家、名相谢安生平及其迁葬长兴的考证(谢文柏)
&惊悉长兴文史界前辈、《长兴县志》《长兴地名志》《顾渚山志》主编谢文柏先生于日上午去世,十分震惊,8月28日我还向老先生请教文史方面的问题,没想到先生如今已经驾鹤仙去。今特此转载老先生一文,以志纪念。
东晋杰出政治家、名相谢安生平及其迁葬长兴的考证
&摘要:浙江长兴地处天目山麓、太湖之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早在唐、宋时期,长兴被誉为“望县”①,尤其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仅在六朝②时期就有两位历史伟人与长兴有关:一位是生于长兴、喝箬溪水长大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一位是迁葬于长兴三鸦冈的东晋名相、淝水之战的统帅谢安。下面笔者详细介绍促使东晋中兴并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名相谢安和他死后墓葬迁葬长兴的考证。.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谢安这位伟人在扭转东晋历史乾坤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谢安墓迁葬长兴后历朝维修、祭祀的情况。&&&&&&&&&&&
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谢安(320-385),字安石,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名门。在西晋永嘉之乱中,谢氏一族南迁东土始宁(今浙江上虞)。谢安少年时聪慧好学,识量清远;十五岁时善玄学,不久成为新一代名士领袖。40岁前,高卧东山,放情山水,朝廷多次征他为官,都被他婉拒。40岁后,一为国家出力,二为支撑谢氏门面,才“出山”为桓温的司马。谢安为东晋朝廷服务的二十多年中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挫败了大司马桓温篡晋的图谋;二是在谢安的谋划下,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在谢安的主政下,延缓了晋祚,保护了江南的民族文化,继续维持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力主趁胜北伐,一统华夏。但遭到最高统治集团司马氏的反对和排挤,被出镇广陵(今扬州),不久悒郁去世。谢安死后初葬建康(今南京)梅岭。至陈太建十一年(579),陈宣帝次子始兴王叔陵,发谢安墓弃其柩,葬其生母彭氏。时任长城(今长兴)令的谢安裔孙夷吾,将谢安遗骸迁葬于长兴三鸦冈(今太傅庙村)。故一代名相谢安墓一直保存在长兴。
生于望族&&&&&&
&时至西晋末年,谢安的祖父谢衡仕于晋朝,时值“五胡乱华”,为避兵燹,携全家南渡,从阳夏到了东土始宁定居。
谢衡有二子:长子谢鲲,次子谢裒(谢安之父)。谢鲲精通玄学,善清谈,官至豫章太守。谢裒官持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生六子:奕、据、安、万、石、铁,
谢安排行老三。谢安四岁时,具有拔才取士之能的桓彝,见而叹曰:“此儿丰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七岁,跟时任剡县(今浙江乘县)县令的长兄谢奕办公。,一老翁犯了过失,谢奕罚他饮醇酒。老翁不胜酒力,谢奕罚酒不止。谢安看这老头可怜,为其求情:“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谢奕脸色突变说:“阿奴,欲放去邪?”遂把老翁放了。儿时的谢安就知道对弱者赋予同情;而对弱者具有同情心正是人性的美德。
十二岁时,跟王羲之学书法。善长行书,书法家王僧虔称赞他:“安石(谢安字)隶、行、草并入妙。”后来因政治家著称于世,书法自然堙没不彰了。少年时期的谢安,神情深沉,思路敏捷,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谢安无书不读,涉猎广博,孜孜不倦,遇到问题直至弄通为止。
十五岁时接触玄学,向清谈名家阮裕、王蒙请教。王蒙说:“此客亹亹,为来逼人。”说谢安这个客人,勤勉不倦,将来会赶上我的。连当时清谈领袖王导(时任宰相),对谢安也十分器重。于是谢安“少有重名”。
&高卧东山&&&&&&&
&东晋咸康四年(338),谢安十九岁,已到了出士(做官)的年龄。宰相王导把他安排在司徒府任著作郎,但谢安以身体欠佳为由,婉辞不赴。王导虽然权势显赫,但谢安不愿出仕,他也无可奈何。
谢安二十岁时,庾冰任宰相。庾冰早知谢安之名,几次征他入朝,均被谢安拒绝。庾冰爱才心切,累下郡县“敦逼”。谢安勉强赴任,但到任仅月余,便挂冠而去,到始宁(今上虞东山)置田墅,过隐居生活。
谢安在会稽“优游山水六七年,闻召不至,弹奏相属,而晏然不屑也。”除了训育子弟,常与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等名士,啸傲山水,垂钓水滨,狩猎深山,泛舟沧海,修禊佳节。永和九年(353),春三月,他们一行相聚在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流觞修禊,由大书法家王羲之书下《兰亭集序》这饮誉千古的不朽名篇。当时谢安的妻兄刘琰说:“若安石立志东山,当与天下共推之”。说如果谢安不出来做官,大家会公推他为士林领袖。
升平二年(358)谢安三十九岁,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中,安以书拒绝。这下激怒了朝廷,御史中丞周闵奏:“安被诏,历年不至,禁锢终身。”说要以皇帝的名义,给谢安一个警告,终身不得做官。不过朝廷也是说说而已,这样一来反而提高了谢安的政治声望。
谢安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表现在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气度上。《世说新语》:“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突然转急风,谢安才慢慢地说:“如此将何归邪?”驾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审其量,足以镇朝野。”谢安的胆识,表现在处惊不变,力挽狂澜。后来任宰相时,挫败桓温篡晋图谋,战胜前秦九十万大军南侵,都表现了谢安大智大勇的将相胆识。
朝廷对谢安“累辟不就”。时任宰相的司马昱说:“安石既能与人同乐,必肯与人同忧,召之必至。”这位后来的简文帝,对谢安的看法是正确的。一旦国家有难,召他必然会出山。
&以身许国&&&&&
(359),谢安40岁。已升任西中郎将的弟谢万,受命率军至下蔡攻燕。谢安深知其弟平时矜豪傲物,不肯接近部将,不会做下属的安抚工作,担心他不能胜任而跟随谢万一起出征。果然,部众与敌一触即溃,谢万单骑逃回。本来部属将激哗变,由于谢安而被制止。朝廷下诏废谢万为庶人。
当初,谢安之妻刘氏,为丹阳尹刘琰之妹,看到谢安的兄弟谢奕、谢万、谢石和堂兄谢尚,都在朝廷做官,家门豪贵。而只有谢安一人,独自静处在家。于是妻子对他说:“大丈夫不应如此!”谢安掩鼻曰:“恐不免耳!”这“掩鼻”,一是说悄悄话,表示不让外人听见;二是表示鄙夷。“恐不免耳”,才道出了他准备“出山”的真谛。
长平四年(360),谢安四十一岁。兄谢奕、从兄谢尚先后去世,弟谢万被废为庶人,谢氏家族遇到了严重挫折。为了支撑谢氏门面,同时也为了国家着想,谢安不得不改变初衷,谋求出士了。同年八月,大司马桓温诏他为司马。至此,谢安以“世道未夷,志存区济。”意思是当前国家不安定,我立志为国作些贡献。于是慨然应诏。
然而,隐居了几十年的谢安,忽然改变主意出来做官,难免使许多人难以理解,因此也遭到过讽刺。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去做征西司马,朝旨立即召安。谢安至都中,自新亭(今南京郊区)启程,出发时朝廷大臣都来送行。其中有个叫高崧的中丞,跟他开玩笑说:您多次违背朝廷的旨意,隐居东山,大家每次谈到您,安石不肯出山,老百姓可怎么办?今天您出山了,可老百姓又将怎么看您呢?谢安脸有愧色。谢安到职的这天,刚好有人给桓
温送来一味叫“志远”的草药。桓温手持草药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有二称?”谢安尚未开口,一个名叫郝隆的官员抢着回答:“此甚易解,处则为志远,出则为小草。”暗喻隐居不士,那叫志向远大;出来做官,那就成了随风倒的小草。这分明在讽刺谢安。桓温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语乃不恶,亦极有会。”说郝隆这玩笑并不粗俗,很有领悟。
桓温对谢安的出士,非常高兴。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桓谢相见,言及生平,谈笑竟日。谢安走后,桓温问左右:“汝等曾见我有如此客否?”说在门客中无一人能比得上谢安的。可见,桓温对谢安的才能是非常佩服的。
太和四年(369),谢安五十岁,随桓温北征。途中得知弟谢万病卒(时谢万已被复起为散骑常侍)。谢安本不愿随温,无非借温干进,暂作过渡。当得知万去世。遂借弟丧为名投笺求归,温准令返家治丧。不久朝廷任他为吴兴(今湖州市)太守。谢安“修城西官塘(通往长兴),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可见谢安关心民瘼,做事不张扬,为民办实事。所以去后留政声,使老百姓思念不已。到了唐代颜真卿、裴清为其立《谢公塘碑》③。咸安元年(371)十一月,桓温专擅朝政,废西海公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对朝中大臣生杀任情,简文帝对他无可奈何。为培植自已的势力与桓温抗衡,简文帝选中了谢安。于是,谢安由吴兴太守升迁为吏部尚书、中护军。谢安所以能顺利升迁:一是谢安虽不满桓温的专横跋扈,但尚未与之发生公开冲突;二是谢安的才干又为举朝上下所公认。因此桓温做了个顺水人情,极力推荐谢安。
&力挽狂澜&&&&&
&咸安二年(372)七月,简文帝病势沉重,遗诏大司马桓温:“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想把帝位让给桓温。侍中王坦之大怒,当即将草诏撕毁。文帝只得让王坦之、谢安把诏书改为:“国家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简文帝崩逝后,经朝议立太子司马曜为帝,为孝武帝。这时在姑孰(今安徽当涂)的桓温,眼望有好消息,指望简文帝禅位于己或让自已摄政。然而一切都未能如愿。于是他怀疑谢安、王坦之从中作梗。他知道谢安心存朝廷,不肯与已合作。尽管他怨恨谢安,但对谢安的才干依然佩服。桓公见了谢安所作《简文谥议》,以示坐宾,曰:“此是安石‘碎金’。”指这是一篇零星杰作,文字之可贵。
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自姑孰入朝。孝武帝派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子迎接。当时建康城内人情汹汹,传言桓温此行目的要诛王、谢,夺取晋室江山。王坦之甚惧,问谢安“当作何计?”谢安神色不变,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便相与俱行。桓温确实设下了“鸿门宴”,伏甲设馔,广延朝士,欲诛王、谢。时王坦之战战兢兢,汗流沾衣,倒执手版;谢安则从容不迫,坦然自如,若无其事地吟诗入座。坐定后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意思我听说如果诸侯有道,就会替天子防守好四周的边疆,您何必在墙壁后面安置武士呢?桓温笑了笑说:“恐有猝变,不得不然。”说着顾令左右,撤去帐后甲士。安与温笑语多时,方才请温动身入建康。谢安这种沉着镇静,在谈笑中揭露桓温设伏兵甲的不仁不义之举,反使桓温下不了手。
桓温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肯罢休。便与谋士郄超密议诛杀朝中大臣,意在恫吓王、谢。桓温寓居建康数日,郗超常宿于桓温帐内,窃听客谈。一日清早,温呼王、谢入幕,将预先拟好的杀人名单掷给二人。王坦之据理力争,说杀人太多,桓温正欲圈掉几名时,谢安见帐后卧榻上卧着中书侍郎郗超,当即笑道:“郗生可谓‘入幕宾’了。”被安瞧破机关。郗超不得不起身出帐,与安相见。谢安一语双关的调侃话使温、超两人,愧赧交并,于是紧张的气氛遂烟消云散。表现了谢安气度悠闲、巧妙灵活的斗争艺术。
同年七月,桓温病笃,向朝廷请求“九锡”,并不断派人来催促。所谓九锡,在魏晋时掌权大臣欲夺取皇位的意思。谢安、王坦之自然知道他的用意,但未予峻拒,而故意延缓其事,到了无法推托时才叫袁宏起草。宏有文才,援笔即就,偏谢安吹毛索瘢,屡嘱修改,延至匝月未成。结果桓温未等到“九锡”便一命呜了。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谢安以谋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一次次挫败了桓温的篡晋图谋,使国家社稷转危为安,将晋祚延长了40多年。
&&苦心孤诣&&&&&
&桓温病卒后,但桓氏仍然掌握晋朝廷的兵权。时征西将军桓豁督荆、扬、雍、交、广五州诸军事;桓冲为中将军,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并兼扬、豫二州剌史;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剌史。豁、冲是桓温的兄弟,桓石秀是桓豁之子。实际上桓冲取代了桓温的地位;若桓氏对朝廷
有异心,晋室仍然岌岌可危。所幸的是桓冲在任上能尽忠晋室。
桓温死后,谢安进为仆射,王坦之为尚书令。翌年王坦之出督徐、兖等州诸军事,命谢安总掌中书。谢安得以从容安排朝中大事。他首先考虑到孝武帝年幼,无法驾驭政局,如果安排一位权重资深的大臣来辅政,此人只能是桓冲。如果由桓冲来辅政,岂不刚从桓温手中夺来的江山重新交到桓氏手里,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谢安说服了王彪之,请孝武帝的嫂嫂崇德太后临朝摄政,以此断绝了桓氏觊觎朝政之心。从而谢安、王彪之、王坦之三人联袂辅政。谢安既掌朝政,谢氏子弟谢石、谢玄、谢琰也都脱颖而出。
宁康三年(375),与谢安同朝为官的桓冲,因谢安处事干练,治国有方,桓冲不能望其项背,“乃解扬州,自求外出”,朝廷命他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剌史,镇京口(今镇江)。加谢安为侍中,领扬州剌史。
太元元年(376),东晋发生亢旱。谢安奏孝武帝要“兴灭继绝”,求晋佐命功臣而后封。武帝允如所请,大批晋功臣的后代得到封赠,他们感谢皇恩之余,乐意为国效劳。同时,谢安对那些不愿服役逃匿山泽的士兵和百姓,采取宽容政策,准其返回城里,缓和了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谢安性格温和、宽厚,有长者风度,善解衣推食,脱人之困厄。他身居高位,但无矜持傲慢、睥睨一切的傲气;凡袍泽故旧有事找他,从不拒绝,而乐意帮助。一位当过县令的同乡,从很远的广东中宿,特意赶来(建康)看望谢安。谢安知其远道而来,关心地问他有没有返家的路费?老乡如实回答,囊中羞涩,除了手中有五万把蒲葵扇外,没有钱。谢安灵机一动,随手拿了一把中号葵扇,随身使用。京城里的百姓见宰相谢安用葵扇,遂竞相购买,扇价陡增,那人的扇子很快销售一空。由此可见,谢安帮助老乡解困的手法高明;二则说明,谢安在民众中威望之高。这是最早的一例“名人效应”。
谢安为国操劳,不计寒暑。建康是长江上的三大“火炉”之一。三伏的一天,郗超到谢安家里。那天炎暑熏人,即使坐在当风口的人在摇扇,也汗流浃背。可是谢安却穿着绢衣在喝热白粥。这位宰相的耐力使郗超折服,他说要是别人,肯定受不了。
谢安在执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给晋国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以身作则用自已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使全国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面。这也是东晋在政治上最清明的时期。所以,前秦苻坚在召集大臣讨论要不要南下灭晋时,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认为今晋虽微弱,但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东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未可速度。事后,淝水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证明。事实上在战前,谢安早已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作了准备,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北方少数民族前秦苻
坚,也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他重用贤臣王猛、吕婆楼、权翼等,使秦国大治,国力强盛。太元元年(376),苻坚攻灭前凉,讨灭代国。北方统一后,他踌躇满志,企图一举灭晋,统一全国。
谢安执政后,面对北方强敌前秦,眼看一场保卫民族生存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谢安是一位政治战略家,他深知国家要战胜强敌,除了必须的军力外,还要有丰厚的物资基础。因此他注重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宁康三年(375)因水旱灾害,谢安采取“赐百姓穷米者米人五斛”;太元元年开始实行“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米三斛,蠲在役之身。冬十月,移淮北流人于淮南。”此项“按亩征税制,改为口税制”,扩大了征收田租的人口,对那些拥有大量人口、占据大片土地的宦官贵族,也得交纳租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士兵的情绪,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政府和国民一致对付外侮。
谢安在改革税制的同时,革新政治,施行廉政措施。太元四年(379)三月,经由孝武帝下诏:“疆场多虞,年谷不登,其供御所需,事从俭约。九亲供给、众官禀俸,权可减半。凡诸役费,非军国要事,皆宜停省。”太元六年(381),改革行政制度,减烦费,栽吏士员七百人。这两次改革,都触动上层统治者的利益,如果不是谢安有此魄力和意志,改革是进行不下去的。到太元末年,由谢安力主的改革大见成效:“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足矣。”
在军事上,运筹帷幄,组建“北府兵”。谢安在执政初期,为了与北方前秦抗衡,他“内举不避亲”,推荐侄子谢玄为征西将军,出镇广陵(扬州)、京口(镇江),并授意组建北府兵。《晋书
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
坚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河西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八月,前秦苻坚从长安出发,带步兵60万,骑兵27万,号称百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秦军声势
浩大,晋朝京师震恐。谢安运筹帷幄,指授将帅。派弟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派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及西中郎将桓伊等率领北府兵8万,抵抗秦军。同时,命令龙骧将军胡彬领水军5千支援寿阳。
东晋另一柱石桓冲,见秦军势大深恐京师难保,选3千精锐拱卫京师。谢安一再婉辞,说战场已经布置好了,兵力够用,你守卫的地方也很重要,留着作防备。其实谢安另有高见:认为3千兵在战争的天平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给京师造成紧张的气氛。可是桓冲不这样想,他叹息说:“安石有庙堂之量,不娴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在桓冲看来,谢安办事虽然有宰相的气魄,但不懂得将略,派几个不经事的毛孩子去抵敌。看来东晋的江山要沦为敌手,我们汉族人要穿少数民族的服装了。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谢安谙熟兵法,对前秦的政治、军事了如指掌。他知道秦军虽众,但都是些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其中一大部分是刚从鲜卑、羌、羯部落征服过来的,还是秦军的隐患呢;其中不少是被虏去的晋兵,他们本有南归之心。晋军虽少,却都是训练有素的劲旅,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何必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谢玄出发前问计于叔父谢安,谢安胸有成竹地说:“已有别旨”。谢玄不放心,又派人去问。谢安却带人有效外别墅去了,一时亲朋毕集,欢聚一堂,谢安提出以别墅为赌注,与谢玄下棋。平时谢玄棋艺高出叔父一筹,今日因掂念前方军事,心情不宁,连连败北。谢安看出侄子的心事,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罢。便转身外出,直至深夜才归。
谢安知道,天下安危,身系一人。倘若身为宰相的自已惊慌失态,全国岂不成了一团乱麻!他故作闲暇,全为了稳定众人的情绪。正如后人有副对联所说:“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前秦贤相王猛已去世,东晋老百姓的命运则寄托在谢安的身上。
前秦卫将军梁成,率军5万,进屯洛漳(今淮河的支流洛河),沿淮列栅。谢石、谢玄军至洛漳南岸,与梁成军隔河相距25里,不敢轻进。苻
坚派朱序至谢石营,劝令速降。朱序本是晋臣,志在保晋,私语谢石、谢玄道:“秦兵不下百万,若同时并至,诚不可敌。今乘诸军未到,速宜与战;若得败秦前锋芒,余众夺气,将不战自溃了。”谢玄接受序议,嘱他伺机归晋。谢琰道:“机不可失,敌不可纵,朱序此来,正天授我机!”玄遂遣刘牢之率5千精兵,直趋洛漳,斩杀秦将刘成、王咏,俘获扬州剌
史王显,计秦军死伤一万五千人。晋军水陆继进,向寿阳进逼。秦军攻占寿阳后,与晋军隔江相峙。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人对秦军副帅苻融说:“将军临水布阵,看来不想与我决战了。请你们稍稍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我们决一雌雄。”苻
融自恃兵多势众,认为可以答应晋方要求。苻坚说:“可以引军少退,待晋军有半上岸,我们铁骑扫荡,定获全胜。”于是,苻融麾军稍稍退却。不料此时在秦军中的晋军旧将朱序大呼:“秦军败矣!”那些不愿打仗的汉人和被抓来的秦军,以为秦军真的败北,“急急如漏网之鱼,忙忙如丧家之犬”拼命后撤,秦军阵脚大乱。谢玄指挥北府兵从容渡过淝水,像一支利箭向秦军猛击。苻融赶快骑马掠阵,想制住溃逃,在乱阵中被晋军斩于马下。秦军主帅已失,兵败如山。晋军斗志昂扬,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一直追杀到寿阳以西30里才鸣金收军。秦军战死、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逃者“闻风声鹤唳,草木皆以为晋兵。”
秦军被战败,前方送来驿书。当时谢安正与客弈棋,接书匆匆一扫,随手放在床边上,继续下棋,脸上丝毫没有露出神色。客人问,你看的什么书信?谢安徐答:“小儿辈遂已破贼。”正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在《谢太傅墓》诗:“一局丁丁棋子堕,指挥小儿贼已破。”当下完棋,回住处过户限时,心甚喜,不觉屣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群谢少年大破贼”这七个字,概括了谢氏家属在淝水之战中立下的功勋。
淝水之战的胜利,在中古史上的意义重大。是古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战役范例,再一次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淝水之战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大融合;淝水之战的胜利,保护了江南的民族文化,使南北朝的局面进一步定型。所以后人把谢安比作管仲、诸葛武侯;他是中兴的功臣、是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夙志未酬&&&&&&&
&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的威望在朝中达到了顶峰。他想利用这有利时机,趁胜北伐,收复中原,一统华夏。便指挥晋军进抵邺城,收复洛阳。在内部继续搞好与桓氏集团的关系。太元九年(384)桓冲病逝,荆江两州缺守将,朝野一致认为,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立有殊勋,理应由他来取代桓冲的空缺。但是,谢安从全局和国家利益着想,没让谢玄补缺,而决定由桓石虔、桓石民和桓尹任三州剌史。
东晋统治集团是一群腐朽的士族门阀,他们根本不去理解谢安的一片忠心、苦心,他们惧怕“谢氏功高震主”,成为新的“军阀势力”。于是把征战中的北伐部队撤回来,宁肯做偏安江南的小皇帝。孝武帝把才二十岁的胞弟司马道子录为尚书事,与谢安“共掌朝政”,兄弟俩联手排挤谢安。太元十年(385)正月,谢安决定交出权柄,离开京城,出镇广陵之步丘(今扬州北25里),垒名新城。后人追思之名邵伯埭。谢安在权力斗争中,夙志未酬而悒郁得病,遂向朝廷要求回京疗疾;并要求把儿子谢琰召回“解甲息徒”,朝廷对他的要求一一照准。同年八月丁酉(二十二日,公历10月12日),一代名相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谢安死后朝廷赠他为太傅,谥文靖,葬于建康梅岭,亦称梅岭冈。谢安功高盖世,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故在墓前立一无字碑,千秋功过让后人评说。同年十月,朝廷论平定苻坚功勋,更封谢安为庐陵郡公,封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
&始茔梅岭&&&&&&
&六朝古都建康,城南有座聚宝山,又名石子罡。东晋初年豫章太守梅颐曾驻兵于此,故称梅冈,也叫梅山、梅岭、梅岭冈。因近城,环境又好,遂成为王公贵族的墓葬之地。谢安的父亲谢裒、伯父谢鲲及谢安死后都葬于此。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出土了谢鲲的墓志铭(保存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更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至陈太建十一年(579),陈高宗次子始兴王叔陵生母彭氏卒,“叔陵启求于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④”时谢安裔孙夷吾⑤,任长城(今长兴)令,遂将安柩迁葬于城西南四十三里的三鸦冈(今太傅庙村)。
唐颜真卿任湖州剌史时,著《石柱记》,在第二卷长城县名胜中:谢安墓。⑥70年后湖州剌史张文规撰《吴兴杂录》:“臣受召除忝州(湖州)任,到官之日,遂移县访(谢墓)坟柏所在。据大理寺丞知县裴大亮状,于县南万安乡三鸦冈,访得安墓,履地十亩有畸,古老相传,谓之谢墓。”张文规说的“万安乡”显然与谢安的名字有关,后来改为“谢公乡”。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谢文靖墓诗》曰:“谢塘千载功,我民借生理。遗德在龟石,日久终或毁。不如谢公乡,名字常在耳。更访三鸦冈,相乡还在此。⑦”
谢安墓迁葬长兴三鸦冈后,由于谢安名望之高,一直得到州县地方官吏的重视,尤其是北宋,因受北方异族的入侵,特别怀念谢安。北宋康定元年(1040),湖州知府胡宿,根据颜真卿《石柱记》和张文规《吴兴杂录》的记载,对谢安墓作了考证,重修墓、祠。在墓前栽了一株被誉为“楷模”的黄连木(至今生长茂盛),并向朝廷上奏《乞为太傅谢安墓守冢及禁樵采表纪胜》,得到皇帝的批准,朝廷特敕州县官吏岁时到谢安墓祀祭。治平四年(1067),长兴知县吴涛,重修太傅庙,并立《重修太傅庙碑》。大观三年(1109),长兴县尉周邦绩,为谢安墓题书《晋太傅文靖谢公之墓》的墓柱。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我沿海地区遭到倭寇侵扰,时官民又怀念捍卫民族利益的谢安。嘉靖十二年(1533)长兴知县黄光升;崇祯十五年(1642)长兴知县李向中,也先后重修谢安墓、庙。至清嘉庆三年(1798),长兴县令、湖州候补知府邢澍,重修谢安墓、祠。广西巡抚、著名文人谢安后裔谢启昆,捐墓田十一亩八分,重兴典祀。在修墓前邢澍对谢安墓迁葬史料作了考证,并延请当时有名的史学家钱大昕、钱大昭兄弟来长兴,对谢安墓迁葬资料作进一步论证。钱大昕为此作序:“谢安墓在长兴三鸦冈,见于《太平寰宇记》,或疑墓当在建康,佺山(邢澍的字)明府(县令)引《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证徙墓始末,作辨一篇,既确不可易矣。”并赋诗一首,末云:“始兴小子肆虐狂,三鸦冈口移今阡。颜公石柱张公录,表树守冢自胡宿。考证谁如明府文,祠田更得中丞续。”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谢安墓徙葬长兴的原因和历朝修墓的经过。”此次修墓于是年八月动工至翌年五月竣工。重修后的墓、祠履地十一亩八分,碑祠隆然,掩映在松柏丛中。墓前立一方青石碑《重修晋太傅谢文靖公祠墓碑》,并记其事。时值著名学者阮元赴浙江巡抚任,闻讯前来凭吊并赋诗一首:“六朝数伟人,谢傅名独震。梅岭始卜茔,鸦村旋迁榇。会当列祀典,俎豆延余韵。(诗的一部分)”一时间,社会名流、文人学者,纷纷前来凭吊、赋诗,地方志上有详细记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曾三次到太傅乡太傅庙村调查。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谢安墓、清嘉庆年间立的墓碑,以及“文革”中被拆毁的太傅庙遗址。据当地老人介绍,抗战前这里十多亩墓地松柏茂盛,墓碑、墓柱、墓祠完好,到了抗战后期被日伪军砍伐掉了树木,墓碑等在“大跃进”时被移走,墓祠于1969年拆除建学校。墓穴被盗掘,古砖狼藉。所幸,清嘉庆时立的墓碑较好地保管在乡政府。
1984年春,笔者陪同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劳伯敏,再次详细地调查了谢安墓。时墓呈圆形,残高2米多,墓巅植桑,周约17米,中有盗洞,穴中古砖被附近农民挖去砌猪棚和围墙。我们采集到的古砖作了拓片和测量:砖长34、宽17、厚4厘米。其纹饰有鱼纹、方格网纹、圆钱四出纹和忍冬纹。据纹饰和规格,为六朝晚期浙江地区常见的墓砖。其后,劳伯敏撰写了《谢安墓在长兴——谢安葬地考》,发表在1992年《浙江学刊》第二期上。同时,在全国和省、市新闻媒体上多次出现谢安墓在长兴的报道。
1992年太傅乡在县领导的批示下,民间筹资重修谢安墓,并建造三间太傅庙,置谢安塑像。于1996年县人民政府下文,谢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①望县,为唐宋时县的等级。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长兴于唐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望。所以唐宋时,长兴属望县。&
②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在建康(今南京)。
③谢公塘在乌程(今湖州)西四里。唐大历中剌史裴清、颜真卿为其立碑。见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卷二第23页。
④参见《陈书》列传第三十始兴王叔陵。
⑤宋嘉泰《吴兴志》载:“长兴自晋初置令,见于史传者:晋有陈达,陈有谢夷吾。钱氏纳土后,县令姓名刻于厅事,今并录之。”
&⑥清《长兴县志》山,三鸦冈。
⑦见清《长兴县志》墓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安视觉摄影工作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