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连伙杀季孙斯?

  回复第188楼(作者:@苏肄海 于
21:00)   @楼主傻的够呛 184楼
11:09:31   回复第182楼(作者: …… ==========  癌症,别误诊呀。  
  @苏肄海 煮茶论史
来这个群吧
  留个  -----  
    国学,要多多阅读的。
  @苏肄海 历史群
  坚决划清界限  北宋大臣王旦曾奉命到兖州祭祀皇帝的先祖,与他同行的还有权倾一时的太监周怀政。王旦知道周怀政这样的狂徒迟早完蛋所以只要周怀政来求见他就一定要穿戴整齐等随行官员到齐后才见。后来周怀政果然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杀,王旦因为与周怀政毫无瓜葛而没有受到牵连。  这个口子不能开!  太监刘承规因为事主至诚小心谨慎而受到宋真宗的宠信。刘承规临死时请求宋真宗封他为节度使。宋真宗不忍心拒绝,对王旦说:“刘承规就等着这个节度使的头衔以瞑目呢!”  王旦坚决不同意,“以后要是有人请求做枢密使怎么办?”  从此太监最大的官也只能做到留后(大致相当于副节度使或代理节度使)。
  席次  明朝大臣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活捉了朱宸濠。叛乱已被平定后明武宗的宠臣江彬等人才率领大军赶到。江彬对王守仁妒忌的发狂,四处造谣诬陷,但王守仁却并不在意。  王守仁初次拜见江彬的时候江彬给他安排的是次席。王守仁假装不知道,直接就坐在了上席。江彬等人遂口出不逊恶语相加,王守仁也不生气,只是平心静气的和他们谈话。后来有人出来为王守仁解围,这事才算是过去了。  其实王守仁争得不是一个座位,而是担心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以后事事都要听江彬的了。
  就是不让你出头!  明朝的郑贵妃得宠与万历皇帝,因为万历皇帝没有皇后,所以在后宫中郑贵妃的地位最高。皇长孙朱由校(朱由校后来继位为帝,就是明熹宗)大婚的时候按理来说应当由郑贵妃主婚。但是郑贵妃野心极大,一心想扳倒太子朱常洛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支持太子的大臣们就和同样支持太子的大太监王安商议:“郑贵妃很可能由此次主婚开始干涉朝政,这个口子万万开不得!但是该怎么办呢?”  有人就说:“要是按照地位尊卑来说的话,那主婚的就该是郑贵妃;但要是按照辈分大小来算的话,先帝的恭妃辈分最高,能不能让恭妃来做主婚人?”  又有人说:“但是玉玺在郑贵妃手里呀!”  那人说:“这个不难!让恭妃出面令陛下用玺,谁敢说不行?”  王安深以为然,依计而行。从此郑贵妃知道大臣们有意遏制她的野心,所以气焰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嚣张。
  一封没有拆开的信  南宋大臣陈仲微曾做过莆田县尉,代理县令主持政务。县里有个人在路上遇到了陈仲微,当面说了很多他的好话,还把一封信悄悄的塞到陈仲微的手里。陈仲微没说什么就把那封信纳入袖中。  过了一年这户人家欠了官府的赋税没交,按照规定陈仲微就抓了他家的奴仆抵债。这个人很生气,口出怨言。陈仲微什么都不说只是从袖中抽出那封信交还给了那人。那人一看信根本就没有拆封,惭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舍身救人  陈寔是东汉末年的高士,名重于世。当时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引起正直的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不满。宦官诬陷这些人结党诽谤朝廷兴起大狱,很多人都被逮捕,没被逮捕的也都远窜山林。  陈寔说:“我要是不进监狱大家都没有依靠!”竟自己走到监狱请求朝廷逮捕自己!后来遇到大赦陈寔方才出狱。  汉灵帝时期大太监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后归葬颍川郡,虽然颍川的大小官员们悉数到齐,但名流高士却无一人前往,唯独陈寔去吊唁了。后来宦官又一次兴起大狱,陈寔去找张让说情,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  冯子曰:就算是菩萨舍身救人也不过如此!狄仁杰之所以做伪周的大臣,鸠摩罗什服事前秦都是出于救人之心啊!(苏曰: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不再称“唐”,所以冯梦龙称之为“伪周”。鸠摩罗什是印度高僧,曾与后秦皇帝姚兴交往。他来到中国时前秦已亡,冯梦龙此处记载有误,应为后秦。)
  姚崇的遗嘱  说起“开元盛世”来我们中国人恐怕没人不知道,而姚崇就是辅佐唐玄宗成就这一伟业最重要的一个人。姚崇为人通权达变,号称“救时宰相”。他曾参与张柬之等人废黜武则天的政变,成功后因功被封为“梁县侯”。但张柬之不听姚崇的劝告,没有除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姚崇知道武三思迟早要反攻倒算,便在庆功会上假惺惺的挤出几滴眼泪来表示对武则天的怀念。张柬之自然很是恼火,姚崇竟然哭着说:“政变的事情其实没我什么功劳,只是伺候武则天她老人家时间长了,我哭一哭只是尽到臣子的本分,就算是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这当然是鬼话,不过却也帮姚崇逃过一劫-----武三思在算“变天账”的时候就因为姚崇的这几滴眼泪而放过了他  大唐王朝自从武则天进了唐高宗李治的后宫后就进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恐怖时代,无数皇亲国戚、高官显贵早上还在颐指气使、耀武扬威,晚上就被一串串的拉到法场上砍头示众了。那是一个充满诡诈权谋与血腥政变的年代,姚崇能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屹立不倒,没有两部刷子是不行的。  姚崇从来就不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者,他就像一条泥鳅一样有着柔软的身段和滑腻腻的身躯,史书评价他“权谲”,意思就是说他好弄权术,是个大大的滑头。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个成就了“开元盛世”的大滑头临死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呢?  姚崇临死的时候其实是很为他的家族担心的,因为他一死他的政敌张说(yuè)必然要拿他的家族开刀出气,怎么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呢?姚崇对他的儿子说:“我死之后张说必然前来吊唁,他这个人一向喜欢奇珍异宝,你就把咱们家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他看。他要是看不上咱家的东西,你们就准备后事吧,咱们父子就只好地下相见啦!他要是看上什么东西了就赶紧送给他,并顺势请他为我写一篇墓志铭。他写好之后你就马上请皇上亲自过目并赶紧刻在石碑上。张说这个人极为聪明,只是反应稍慢,过后他肯定后悔,你千万要告诉他碑文已经请皇上过目并已经刻在碑上了!切记!切记!”  一切都在姚崇的预料之中。张说和姚崇虽然是死对头,天天都巴望着姚崇早点死,但人家已经死了自己怎么着也要去吊唁一下嘛!最起码要让大唐的万亿子民知道,我们大唐的领导班子是很团结的,是很有战斗力的嘛!也要让做出个样子让皇上知道我张说可不是小肚鸡肠的小人,俺可是“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哩!姚崇啊姚崇,你压在老子头上好几年让老子翻不了身,你终于死了,我张说可算是盼到今天了,今天的天气可真不错!  张说在进姚府门前时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装出一副沉痛的样子来。见了姚家子侄先是表示沉痛的哀悼,然后又深情的回忆起了那些和姚崇共同经历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还说了些“有困难找组织”之类表示关切的话语。没想到姚公子竟是十分的有眼色,摆出一大堆奇珍异宝来,这可把张说给迷住了,眼看有两件好东西拿起来就撒不开手了。姚公子倒是乖巧,说您要是喜欢就拿去吧。张说说那怎么好意思呢?姚公子说这两件东西代表了您和家父在战斗中结下的友谊啊!您带回去也好睹物思人哪!张说还有什么说的?喜滋滋的把两件宝物就纳入了衣袖(注:表情依然凝重!)。姚公子顺势说道张大人您是文章大家,恳请您为家父写一篇墓志铭吧!这刚才拿了人家的东西,怎么好意思回绝呢?张说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脑子里满都是那两件宝物。  张说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文章大家,尤其擅长写墓志铭。没几天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就写好了。在文中张说把姚崇捧上了天,说他是什么擎天之柱;什么古今中外的道德模范;什么时光会流逝,但您的功绩永远长存等等等等。这个也不奇怪,凡是追悼会的主角都是大好人嘛!  姚公子马上就把张说的文章交给了皇上,唐玄宗一看很是感动啊,难得自己英明神武,手下的一班大臣们也是“紧密的团结在以唐玄宗为核心”的周围啊!  没过几天张说突然醒悟过来,马上派人来索要碑文,说是言语不够周详,要拿回去修改修改。姚公子按照他老爸的吩咐对那使者说,来不及啦!皇上都已经过目了,而且都已经刻在碑上啦!  张说恨得咬牙切齿、跺足捶胸,以后还怎么上疏揭发姚崇啊?这岂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事后张说恨恨的说道:“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意思是说死了的姚崇还能算计我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远远比不上姚崇聪明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春秋时的鲁国规定:凡是把在别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的,赎金可以到官府报销。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别国赎回来了几个鲁国人,但是却没有去官府报销赎金。  但子贡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风亮节却让孔子大为不满,“子贡,这事你做错了!圣人做事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移风易俗,要考虑到百姓是不是能够从这件事情接受圣人的教化,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今鲁国是富人少穷人多,去官府报销赎金并不意味着品行有亏!你不取赎金以后别人也不好意思报销赎金,那就没人会去赎人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落水之人,那人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受之。孔子非常高兴,“以后鲁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救落水者啦!”  冯子曰:袁黄(袁了凡,著有《了凡四训》)说:“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报销赎金比子路受牛更高尚,但孔子却赞同子路而反对子贡的做法。由此可知行善之事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看它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能看一时而要看长远,不能以自己的高标准来要求普通民众!”  苏曰:小时候读《雷锋日记》就很疑惑,雷锋真的这么高尚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雷锋这样的人?现在想来,雷锋这么高尚的人或许确实是有,不过肯定很少!这样的人只能供我们瞻仰,学习都谈不到!如果硬要以雷锋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那只会逼得大家都成为伪君子!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思维模式,似乎道德总是与金钱相对的,爱钱的一定是小人,不爱钱的才是君子!其实谁不爱钱?结果呢,大家统统成了伪君子!爱钱不要紧,关键是要看这钱是怎么来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只要以道取财有什么不好的?子贡自己掏钱赎回了在外国当奴隶的同胞,这是好事嘛!鲁国官府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同胞回到祖国得到人身自由才出台这项鼓励措施的,可是子贡竟不去报销赎金。那别人自然也不好意思去了,结果就是没人再愿意去赎回同胞了,那些本该和家人团聚获得自由的鲁国人就只好继续在外国当奴隶了!你的高风亮节却造成了更多的悲剧!
  不能不劳而获!  齐国攻打鲁国的单父。单父的长者就对邑宰宓子说:“麦子已经成熟了,请准许百姓任意收割,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我方的存粮而且不会资敌!”  一连三次请求宓子都不同意,结果麦子都被齐国人收了。鲁国大臣季孙斯大怒,派人去批评宓子。宓子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还可以再种!但要是让不劳者有所收获,这就会让不劳者产生侥幸心理乐意齐国人来攻打我们!单父一年的收成对于鲁国来说并不重要,但如果让百姓产生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那影响是几代人都消除不了的!”  季孙斯听到后惭愧的说:“我宁愿钻到地里去也没脸见宓子呀!”  冯子曰:宓子的做法于救世则迂腐,于治世则是长远之计!
  黄宗羲定律  北宋大臣程琳担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的时候有人向他反映朝廷税收的名目繁杂、税种太多,不但百姓交税麻烦而且收税的官吏会浑水摸鱼从中渔利,请求程琳把所有的税种合并,统一征收。  程琳不同意,“合并税种容易,统一征收自然方便。但以后肯定会有贪财的官员会把这些已合并的税种重新提出再次征收,这岂不是让百姓多交税了吗?”  提意见的官员慑于程琳的权势不敢反对,但心中并不服气。后来奸相蔡京掌权,推行方田均税法,把所有的税种合而为一。但过后却把已合并进方田均税中的税收重新提出,再次征收,当初那些提意见的官员这才明白了程琳的深谋远虑。  苏曰:经济学中有个“黄宗羲定律”,大概意思是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农民的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就会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个规律最早是由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来的,所以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程琳的意思,比如说农民,既要交人头税又要交土地税,还要交养鸡税养牛税,加起来全国一共能收一千万两银子。但征收起来太麻烦,要分四次征收,朝廷就说把所有的税种合并,统一征收,叫做农业税,也能收一千万两银子,看似公私两便。农业税就包括人头税、土地税、养鸡税、养牛税。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就说了,壮丁们每天干活都能挣钱,怎么能不交税呢?朝廷很困难嘛!百姓要给朝廷分忧嘛!皇上的第三千零一个妃子连第九十九件裘皮大衣都买不起,怎么能不交税呢?于是朝廷决定开征人头税!  又过了几年,朝廷又说了,土地每年都生产那么多粮食,粮食就是钱嘛!朝廷很困难嘛!百姓要给朝廷分忧嘛!宰相大人的第一千零一个小老婆连荔枝都吃不上,怎么能不交税呢?于是朝廷决定开征土地税!  下面就不用多说了,养鸡税和养牛税照样也得交!你要是和朝廷讲理,说农业税中已经包括这些税种了,朝廷说没有啊!我不知道啊!你怎么办?你要是再敢闹,朝廷给你扣上一顶“刁民”的帽子,把你打得连你妈都认不出你是谁你又能怎样?  所以程琳就不同意合并税种,他就是要保留这些名目繁杂的税种,为的就是防止以后向百姓重复征收,增加百姓的负担!  在独裁专制的制度下,朝廷的那些当官的只要有一点点空子可钻就要从百姓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
  需要动态思维呀!  唐朝大臣王铎担任京兆丞(大致相当于首都长安的副市长)的时候,李蠙主管朝廷的财政。当时朝廷每年从江淮一带运米供应长安,每斗米的运费高达七百文,但是长安的米价不过每斗四十文。李蠙认为从江淮运米不划算,不如让江淮按照以前的运量每斗缴纳七百文钱而不再运米了。  王铎不同意,“不可!如果不从江淮运米的话,那么百姓就全都要从京师买米吃了,这就要耗费京师的粮食,如此则京师的米价必定飞涨,就远远不止四十文一斗了!况且有很多百姓都是靠运米为生的,如果不从江淮运米这些百姓如何生计?”  但朝廷还是听从了李蠙的意见,结果长安的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官民皆惶恐不安!不到十天李蠙自己主动请求废除这条措施,因为长安米价太贵,百姓们都不敢来长安了!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铎明察世事,王铎也因此受到重用。  冯子曰:明朝初年朝廷实行中盐法,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充作军粮,然后官府发给商人盐引,商人凭盐引购买官盐,再以贩盐牟利。但商人觉得运粮艰苦就招募百姓到边境地区开荒种粮,以便就近缴纳,边境地区因此逐渐繁荣起来。这是盐政和屯田相得益彰最好的办法。  但叶淇担任户部侍郎后对中盐法做了变革,商人不再向边境驻军缴纳粮食而是改为向户部缴纳银子。结果边境地区所开垦的田地逐渐荒芜,米价飞涨,连带着盐政也遭到了破坏。“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圣人之言诚可畏也!
  可怕的官盐  北宋大臣孙伯纯担任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太守的时候,掌管盐政的发运司打算在海州新开三个盐场,孙伯纯不同意。发运司的长官发运使亲自来拜访孙伯纯,请求开设盐场,当地的百姓贪图盐利也向孙伯纯请愿。  孙伯纯对请愿的百姓说:“你们这些愚民懂得什么?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想不到长久的祸害!开设盐场虽然近期有小利,但官盐最大的麻烦不是数量不够而是卖不出去!不过三十年,盐场的盐肯定卖不出去,到时候怎么办?”  孙伯纯卸任后三个新盐场很快就设立了,官员们把盐场当成了大肥肉,各种摊派苛捐杂税不断,盐场不得不提高盐价来应付这些开销。但盐价一高果然就卖不出去了!官盐滞销,盐场亏损严重,为了填补盐场的亏空,官员又加派赋税,百姓破产的无以计数!不出孙伯纯所料,盐场果然成了当地百姓的祸患。  苏曰:限制公权力对经济运行对市场的干涉有多重要,看看孙伯纯吧,他宁愿不开设盐场也不愿惹这些麻烦!
  这些故事可不好找啊,楼主辛苦了
  回复第76楼(作者:@苏肄海 于
10:40)   老成持重的吕夷简   宋仁宗身染重病,很久都没有上朝理政了。一天他觉得身体稍稍好了些就想见见宰相…… ==========这点有些不大苟同。变法、新政、改革未必都是好事。处当时具体事件中吕夷简反对变法新政也很正常。譬如后来司马光也是如此。立场不一样罢了,和识不识大体无关。  
  回复第185楼(作者:@楼主傻的够呛 于
11:27)   另外楼主别提大师的事。民国所谓的大师不是自己的水平有多高,是一大堆饭桶中国人衬托的。比如说任意一…… ==========不敢苟同。大师的确是那时多。无论国学、哲学、艺术。即使现代科学也是如此。现在做学问人少,多去夺利争名了。  
  宁可麻烦这一回!  孙伯纯担任海州太守的时候朝廷向海州紧急征调弩桩箭杆之类的军用物资,但海州并不出产这些东西,百姓就请求用当地的特产鳔胶来代替。孙伯纯说:“人所周知海州不出产弩桩箭杆这些东西,只是一时紧急,朝廷的临时举措而已!要是用鳔胶开代替,我担心以后年年都要征调而不会休止了!”
  毁茶植桑  北宋大臣张咏担任崇阳知县的时候当地百姓大多以种茶为生,获利颇丰,百姓安居乐业。张咏却说:“茶叶利润丰厚朝廷必将课以重税,你们应当早作打算哪!”随即下令毁掉茶树改种桑树!  百姓苦不堪言,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植桑养蚕纺织丝绸。不出张咏所料,朝廷眼馋茶叶的厚利课以重税,邻近各县种茶的百姓无力承担,纷纷破产失业无以为生,而此时崇阳的桑树业已长成,百姓每年织出的绸缎有一百万匹,因此仍旧安居乐业!此时崇阳的百姓才明白张咏的用意,为他立庙祭祀!  冯子曰:明朝官员文林担任永嘉知县的时候当地有人把永嘉特产的酥梨献给太监以求恩赏,太监尝后感到非常甜美,便责令永嘉进贡酥梨。文林知道后说:“梨能给百姓带来多大好处?以后若是年年进贡则为害大矣!”说罢下令将永嘉所有的梨树全部砍伐!太监大怒,大肆造谣诬陷文林,恰好此时有人向朝廷推荐文林政绩突出而且才能优异文林才算是逃过一劫!这个文林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父亲。  近年来苏州虎丘寺的僧人因寺内有好茶而吃尽了苦头,不得已把茶树砍掉了!  苏曰:如果单单只是进贡酥梨对于百姓来说其实并无大害,但官员们往往会假借进贡而大肆敲诈勒索,这才是文林所担心的!
  @苏肄海 历史QQ群
欢迎历史爱好者加入
  蛮横的为人民服务!  北宋时期,洞庭湖和湘江流域地区平坦的土地都种植水稻,但山区及丘陵地带由于无法灌溉所以都没有开垦。
  李允则担任长沙地方长官的时候下令,“今后征收赋税的时候必须同时缴纳小米的秸秆。”  于是长沙一带的百姓不得不到出产小米的襄州购买秸秆,一斗米换一束秸秆,到了长沙一带一束秸秆的价格竟高达一千钱!长沙百姓无奈只得在丘陵和山区自行种植小米,由于小米耐旱,在丘陵和山区的收成也很好,整个湖南因此没有荒地,小米的品质也是天下最好的!  苏曰:我并不赞成李允则的做法,太蛮横!根本就是把百姓当做是愚民刁民!既然是为百姓好为什么不循循善诱而要采取这么蛮横不讲理的办法?大概在李允则的心里,百姓不是愚民就是刁民!这样的心态很少能把事情办好!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好心办坏事!李允则和长沙百姓的运气好,小米试种成功了,万一失败了呢?蒙受损失的还不是百姓?想要为百姓办事的官员,请首先尊重百姓!
  偷懒了哦楼主,来帮你顶顶,继续更~~T_T
  楼主更新一次要以一年为期
简称更年期
13:17:50  楼主更新一次要以一年为期 简称更年期  -----------------------------  没人顶,懒得写了。有空看看我的新作
  程颢 毕仲游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驾崩后,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到河中府为先帝举哀。举哀结束后,河中府留守韩宗师问他:“朝廷之事会有什么变化?”  程颢说:“司马光和吕公著当为相!”  “如果真是这二位为相,他们会怎么处理国事?”  “应当和支持变法的大臣精诚团结。如果要以是否支持变法来分化官员,拉一派打一派,则国事堪忧啊!”  “何忧?”  “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以变法能够富国强兵来打动人心的,只有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变法害民从而让他们自己改弦易辙方可!否则,士大夫的灾祸才刚刚开始啊!司马光为人忠实倔强,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吕公著虽然明了事理但却性情柔弱,恐怕是力不从心!”  以后的事态发展完全应验了程颢的预言。  冯子曰:宋徽宗建中年间,左司谏江公望上书,“神宗皇帝与反对变法的诸位大臣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先帝(苏曰:指宋哲宗,宋徽宗之兄,当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大臣)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反对变法的大臣尽行罢免。陛下如果重用支持变法的大臣,那反对变法的大臣们肯定会竭力反对,如此则党争复起国无宁日矣!”  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在反对变法的高太后的支持下出任宰相,尽行废除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毕仲游就给司马光写了一封信,“当初王安石以变法能富国强兵打动先帝(苏曰:指宋神宗),而先帝也因为朝廷财政困难才决定变法,所以凡是能搜刮民脂民膏的举措无所不用其极!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盐法等等,无不如此!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可以指出变法的害处但却不能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所以再怎么说变法不可行都没用!大人如今废除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盐法,凡是与民争利的变法举措大人一概废除!如此则支持变法的人肯定大为不满,这些人不但会说:‘青苗法不可废,市易法不可罢、免役法不可去、盐法不可改’,而且会用朝廷用度不足来打动陛下!他们宣称变法能够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这样的话就算是石头人也会动心的!如此则已经废除的各项变法举措最终也都会恢复!如今只有对朝廷和地方的财务状况做一个系统的调查,搞清楚收入和支出的数字,把囤积在各个地方的钱粮一律划拨给地方,使地方的经费足可支付二十年的开支。数年之后,又将数倍于今日(苏曰:真是胡扯!哪里来的这么许多钱粮?纸上谈钱!)!让陛下知晓天下的余财甚重,如此则朝廷财政危机的言论就可不攻自破!新法再也不会恢复!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朝廷和地方上都是他的人,所以新法才能顺利的推行。现在要想革除新法的弊政,但朝廷中十有七八都是王安石的人,虽然起用了两三个旧臣六七个君子,但总数不过十有其一,这怎么能成功呢?知其不可而为之,那青苗法即使是废除了也会重新恢复,更何况现在还并未废除呢?市易法、免役法和盐法也是一样的。如果这样来革除新法的弊政就好比一个人身染重疾稍有恢复其父兄只是面有喜色但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的病尚未痊愈啊!”  司马光看到毕仲游的信大吃一惊,但他并没有按照毕仲游的建议去做,结果事态的发展和毕仲游所担心的一样。
  孔子因该还算宽容的 他的弟子们各有所长 也不都只学习儒学的
  @苏肄海 4楼
14:35:22  自己顶一下!  -----------------------------  楼主 我把 孔子的凶残 转到贴吧了  还望允许呢
  @苏肄海
14:35:22  自己顶一下!  -----------------------------  @其嘯也歌 231楼
14:47:42  楼主 我把 孔子的凶残 转到贴吧了  还望允许呢  -----------------------------  允许,呵呵,还请多多转发呢!
  陈瓘  北宋大臣陈瓘刚刚回到首都汴梁任职就听到从宫中传出圣旨,要求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所保存的历代大臣所上的奏折及皇帝批阅后下发的奏折一律上交。陈瓘感到其中必有蹊跷,对宰相的属官谢圣藻说:“这必定是有奸臣想以此掩盖自己的劣迹恶行!如果全部上交了,口说无凭是非黑白谁能说得清楚?”还列举了奸相蔡京上疏请求灭大臣刘挚满门,造谣说刘挚带剑进宫企图刺杀大臣王圭等几件事。  谢圣藻大惊,立即禀告了宰相。宰相也吃了一惊,下令把所有的奏章一律誊录副本保存在中书省。此后蔡京及其党羽再也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了。  北宋大臣邹浩因为与奸相章惇不和,又反对宋哲宗立贵妃刘氏为皇后而被逐出京城,宋徽宗即位后邹浩被召回汴梁,重新起用。宋徽宗在接见邹浩的时候当面嘉许他反对立刘氏为后一事,并问他:“当初上奏的草稿还在吗?”  邹浩说:“已经烧了。”  回来后邹浩把这事告诉了陈瓘,陈瓘说:“哎呀!大人的灾祸或许就要从此开始了!到时候有奸佞小人伪造一份草稿,大人怎么说得清楚呢?”  当初宋哲宗的贵妃刘氏曾生了一个儿子,刘氏因此才得以被立为皇后。但刘氏立后不过三个月这个孩子就死了。邹浩三次上疏反对立刘氏为后,但都没有保留草稿。奸相蔡京掌权后唆使党羽伪造了草稿,说:“刘氏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而是从宋哲宗另一个妃子卓氏那里抢来的!刘氏还杀了卓氏灭口,欺人可矣,难道可以欺天?”  宋徽宗大怒,把邹浩贬出了京城,就和陈瓘所预料的一样!  冯子曰:这两件事都被陈瓘言中。谢圣藻听从了陈瓘的劝告得以免祸,邹浩却被奸人诬陷,所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宋徽宗即位之初意欲革除宋哲宗绍圣年间的弊政,下诏大开言路。众人都认为首先应当恢复哲宗废后孟后的尊位,为司马光等官员昭雪。只有陈瓘认为“幽禁废除母后(苏曰:孟皇后是宋哲宗的皇后,并非母后,冯梦龙此处记载有误),追贬宰相司马光,当初办的都是有理有据的,并不是牵强附会。如今要平反昭雪,那就应当查清事实,弄清楚诬告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给无辜受冤的人昭雪,诛杀制造冤狱的奸贼!再由陛下下诏,按照规定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没有后患,如果操之过急将来一定会后悔!”  但众人认为冤屈已经太久,应当从速平反,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就直接为他们平反了。到了徽宗崇宁年间奸相蔡京当权,这些案子竟全部翻案,众人这才佩服陈瓘的远见卓识!  宋徽宗大观年间张商英拜相。张商英是变法派,拜相后开设政典局作为施政机构。他十分看重陈瓘,想让陈瓘做自己的助手,并想以陈瓘所写的《尊尧集》作为自己施政的理论依据。但陈瓘却并不看好张商英,《尊尧集》虽然已经写好,但陈瓘却没有交给他。政典局就让当地的官员来催,陈瓘无奈就用黄帕把自己的书包起来,写了一封奏折要求政典局转交皇上,并只能在皇帝面前打开黄帕。  有人大为不解,说直接交给政典局就是了,为什么还要麻烦皇上呢?陈瓘说:“我恨不得把我的书直呈陛下御览,怎么会把书交给政典局呢?张商英为相推行政令不通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这些合法机构,却私自设立什么政典局,把国家大事当做是自己的私事,人们怎么能不怀疑他的用心?恐怕《尊尧集》到了张商英的位子也坐不住了!我远远的躲开他还来不及,怎么还会把书直接交给他?”  没过几年张商英果然被罢相,还是牵连到了陈瓘,朝廷专门斥责他“把自己的书送给张商英,妄图实施!”众人这才佩服陈瓘的远见。
  林立山  明武宗的《实录》将要撰写完成的时候,首辅(苏曰:明朝不设宰相,内阁首辅近似于宰相)杨廷和因为与新即位的嘉靖皇帝政见不合被罢相,大太监张永也因为有罪而被免官。  翰林林立山对《实录》副总裁董中峰说:“史,是万世评判是非的标准。迎立当今天子一事有人说是太监们决定的,也有人说是内阁决定的;诛杀逆贼江彬有人说是杨廷和决定的,也有人说是张永决定的。不知道该采信谁的说法。如今陛下正在核查此事,很关心咱们是怎么写这两件事的!万一写不好恐怕陛下就会误以为张永真的有功而杨廷和真的有罪!君子小人是进是退就要由此决定了!”  董中峰不敢怠慢,立即禀告总裁费宏,费宏乃据实写到:“张太后派太监听取内阁的决定!”嘉靖皇帝因此倾向于大臣,太监的权势渐渐消退。
  口说无凭  苏曰:五代时期的南唐因为出了一个后主李煜而为人所知,其实南唐的历史还稍稍复杂一些。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杨行密割据江淮一带建立吴国。但杨行密死后吴国的实权很快就落入权臣徐温手中。徐温也是野心家,不过他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篡位就一命呜呼了!徐温死后经过一番残酷的权力斗争,其权力被他的干儿子李弁继承,李弁随即篡位,建立南唐。  李弁在镇守建业(苏曰:李弁此时坐镇吴国首都广陵,即今扬州,冯梦龙此处记载有误)的时候,徐温在广陵(苏曰:徐温死在金陵,即今南京,冯梦龙此处记载有误)病逝。李弁就要去奔丧,徐温的儿子们对李弁的心腹周宗说:“兄长操劳国事要紧,就不要来了!”  周宗怀疑这是徐家子弟的阴谋,坚持让他们写下来,说是要拿信回去请李弁亲自定夺。徐温的儿子康王徐知询说太过匆忙不必写了,周宗马上从袖子中拿出毛笔,命令左右取纸,一时间找不到信笺,就用茶叶的包装纸代替。徐知询没办法,只好写到:“兄长在府内举哀即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就不必奔丧了!”  第二年在朝堂之上徐温的儿子们抓着李弁的手大哭,埋怨他老爸死了也不来奔丧,企图把李弁搞臭。李弁什么也不说,马上拿出徐知询写的那封信给大家看,徐知询羞愧难当!  明朝大臣韩雍巡视江西的时候,宁王(苏曰:此宁王即朱宸濠,就是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个王爷,后因谋反被杀。)的弟弟突然来拜访他。韩雍已看出宁王有谋反的迹象,就托词说身体不舒服,让宁王的弟弟稍候片刻。然后秘密派人找来了一个没上漆的茶几,这才让宁王的弟弟进来。  宁王的弟弟进来后情绪十分激动,说他哥要谋反。韩雍说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听不清楚,让他写下来。宁王的弟弟就索要纸笔,下人马上把那个茶几抬了上来。宁王的弟弟就把他哥要谋反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到了茶几上。  韩雍立即飞马禀告朝廷,朝廷派人来查访,没查到什么真凭实据。这时宁王已经和他的弟弟和好了,他弟弟什么也不说。皇上大怒,要办韩雍离间亲王的大罪,钦差带着木枷囚车从北京出发来逮捕韩雍。韩雍把那个茶几交给了钦差才算是逃过了一劫。
  喻樗  苏曰:北宋灭亡后,一部分忠于宋室的大臣追随赵构逃往南方,帮助赵构建立南宋。这些大臣中尤以张浚和赵鼎功绩最为显著,二人并称南宋“中兴贤相”,我们所熟知的抗金名将岳飞和韩世忠就是在此二人的举荐和支持下才得以脱颖而出最终建功立业!  张浚和赵鼎志同道合同心戮力,斥退奸邪小人忠心辅佐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对他们也很满意,打算把他们都任命为宰相。众臣知道后皆欢欣鼓舞,只有喻樗说:“他们二人应当一人担任枢密使一人担任宰相,日后赵大人从宰相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张大人就可以继任!任用人才应当选择意气相投者以继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他二人同时拜相万一有意气之争,一人离去一人必定改弦易张,这岂不是让贤者内耗吗?”  冯子曰:曹参可以继任萧何为相(苏曰:西汉大臣曹参继任萧何为相,完全按照萧何制定的规矩做法来处理政务,成语“萧规曹随”即出于此处),费祎、董允可以继任诸葛亮为相,这是因为君子选择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来继续自己的事业。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有意压制大将李绩,想把他留给儿子唐高宗李治(苏曰:李世民故意不提拔大将李绩想把这个人情留给儿子李治,好让李绩忠于李治),宋太宗赵光义不提拔张齐贤,想把他留给儿子宋真宗赵恒(苏曰:宋太宗早知道张齐贤有相才却故意不提拔,想留这个人情给儿子宋真宗)。这是人主把官位当做私恩,不是帝王的气象。
  杨荣  极受明英宗宠信的大太监王振对内阁首辅杨士奇说:“朝廷的事情多亏三杨(苏曰:指内阁中三位杨姓大臣,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位高权重忠正贤良)先生操持,但三公年事已高,以后该怎么办呢?”  杨士奇说:“老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荣却说:“此言差矣!我等年事已高不胜政事劳烦,以后怕是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应当在年轻官员中举荐贤才予以重任!”  王振一看三杨愿意交出大权不由得大喜,第二天就提拔了四位年轻官员。杨士奇埋怨杨荣昨日的发言太过轻率,杨荣说:“王振已经讨厌咱们这些老家伙了,咱们就算是想不退,王振肯罢休吗?一旦从宫中传出一张小纸条令某某人入阁,咱们有什么办法?如今新提拔的这四位官员都是咱们的同道中人,应当可以同心协力报国!”  杨士奇深以为然。  冯子曰:明朝大臣李乐在其所著的《见闻杂记》中说:“言官(苏曰:明朝设置的专门负责监督和劝谏的官员)弹劾大臣必须要考虑周详。要考虑好一旦被弹劾的大臣去职后谁可以代替他,而取代他的人必须要比他更称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如果只想通过弹劾某官哗众取宠而得虚名,则于国事无补,还不如缄口不言!”  李乐的这段话可以和杨荣的言论合在一起互为参考。
  赵凤 王司帑  后唐庄宗李存勖还在做晋王的时候有个相面的术士周玄豹曾说他日后贵不可言。李存勖后来消灭后梁,建立了后唐。称帝后李存勖就想把周玄豹召进首都洛阳,大臣赵凤说:“周玄豹的话已经应验,如果把他召进洛阳,那些有野心妄图图谋不轨的狂险之辈必定都来找他相面。自古以来因为轻信术士妄言而遭灭族的人已经太多了!”  李存勖点头称是,就只给了周玄豹一个光禄卿的头衔。  南宋名将杨沂中因为战功显赫而被封王,退休后闲来无事他便微服到郊外游玩。遇到了一个测字先生,杨沂中就顺手拿手杖在地上划了一道儿。没料到测字先生竟脸色大变,立即跪地磕头,“大王为什么微服出行?应当注意安全!”  杨沂中吃了一惊,问他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测字先生说:“‘土’字上面加一划就是‘王’字啊!”  杨沂中大笑,拿出一张票券在上面填了五百万贯交给了测字先生,让他第二天到王府去领赏。  第二天测字先生高高兴兴的来到王府,找到管理财务的司帑拿出杨沂中给他的票券要求领钱。司帑盯着那张票券看了很久,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伪造王爷的票券来骗钱?我要抓你去报官!”  测字先生就把杨沂中测字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末了还大喊大叫,希望杨沂中能够听到。负责通禀的司谒和司帑一商量,给了测字先生五千贯。测字先生气的大哭,边哭边骂,只好拿着这些钱走了。  过了几天司帑找了个机会把这事告诉了杨沂中。杨沂中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司帑说:“他今天说您是王爷,过几天要是再胡说些什么恐怕王爷就会有不测之祸了!再说王爷都已经封王了,那里还用得着再测字相面呢?(苏曰:王爷再算命恐怕就是想当皇上了)”  杨沂中吃了一惊,站起身来拍着司帑的后背说:“先生说的极是!”就把原本要给测字先生的五百万贯赏给了司帑。
  程颢  北宋大臣程颢担任越州佥判的时候,蔡卞是越州太守,对程颢以礼相待。蔡卞曾对程颢说:“道士张怀素道术神通,飞禽走兽也能唤之即来呼之即去。当初孔子诛杀少正卯,张怀素曾向孔子劝谏说此时杀少正卯太早;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对峙与成皋时,他曾屡次登高观战。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多少岁,恐怕是天上的神仙!”  程颢每听到蔡卞这么说就暗自偷笑。后来张怀素要来拜访蔡卞,正好程颢要离开越州,蔡卞就请程颢暂时别走,见见张怀素。程颢没听蔡卞的建议,还是走了,临走时对蔡卞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苏曰: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孔子注重人事,不谈论这些东西),张怀素搞的这些东西就是‘怪’。大人既然这么信任看重他,士大夫们又竞相谄媚,百姓们必定奉之若神!如果张怀素真的是得道高人肯定也不会愿意这样!他要不是高人,不结识他也不是什么坏事!”  过了二十年,张怀素因为谋反被杀,有很多名士都被他牵连。有人想趁机也把程颢牵连进张怀素的谋反大案,但竟找不到一点程颢和张怀素交往的证据,这才作罢。要不是程颢一向谨言慎行守身持正就难免不会被罗织成罪了!  冯子曰:张让是大家唾弃的对象,但陈寔却去吊唁他的父亲;张怀素是大家都追捧的对象,但程颢却不想与他见面。明哲保身难道有固定的办法吗?这二位的见识可谓是并行不悖!  东汉末年的蔡邕为逃避宦官的迫害亡命山林十二年,但还是不能韬光养晦以避免董卓征召自己当官;即已被征召称病不就也可以,但却因为董卓发怒,害怕得罪而做了董卓的官;当官后受到董卓的宠信,董卓死后为之叹息。蔡邕起初的志向没能坚持到底,最终与逆贼董卓同流合污,还希望通过续写史书来保命岂不是愚蠢之极?与陈寔相比,蔡邕实在是应当感到惭愧!  苏曰:我不同意冯梦龙对蔡邕的评论,还是没有走出“成王败寇”的老套路。蔡邕是一代才子,身逢乱世仅仅因为感怀董卓的知遇之恩而在他死后发出一声长叹就被王允杀死,冯梦龙不但不批评王允的残暴反而讥笑蔡邕,天理何在?
  @丁路遥 253楼
14:42:13  凡夫俗子岂能知道我的野心是什么  -----------------------------  ?
  薛季昶 徐谊  苏曰:武则天晚年宠信情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乱政,以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将军桓彦范为首的一批大臣发动政变诛杀了张氏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即位,恢复了大唐。  张柬之等人诛杀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后,时任洛州长史的薛季昶对张柬之等人说:“虽然二张已伏诛,但吕产、吕禄(苏曰:吕产和吕禄是西汉吕后的侄子,手握大权,后被太尉周勃诛杀。此处代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还在,斩草不除根,以后还会复生!”  桓彦范说:“武三思不过是砧上鱼肉,留着他给陛下(苏曰:指新即位的唐中宗李显)练手!”  薛季昶叹道:“我等死无葬身之地啦!”  以后武三思勾结皇后韦氏乱政,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才追悔莫及。后来张柬之、桓彦范等人都被武三思陷害至死。  南宋大臣赵汝愚借助韩侂胄的力量拥立宋宁宗即位。事后徐谊对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定为患,应当充分满足他的欲望然后敬而远之!”  叶适也对赵汝愚说:“韩侂胄所希望的不过是独当一方的将帅,应当给他。”  朱熹说:“赵汝愚应当厚厚的赏赐韩侂胄,但是不要让他干预国政!”  赵汝愚却觉得自己能够控制韩侂胄,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韩侂胄希望当一个州的防御使,但赵汝愚却不给他。韩侂胄心生怨恨,最终把赵汝愚赶出了朝廷。  冯子曰:武三思和韩侂胄都是小人。不同的是武三思有罪,所以应当除掉他;韩侂胄有功,所以应当厚赏,然后让他远离权力核心。除掉武三思最好的时机就是迫使武则天退位的时候;让韩侂胄远离权力核心应当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一旦过了这个时机就再也无法成功了。张柬之、桓彦范、赵汝愚自恃位高权重可以控制武三思、韩侂胄这些人,但他们不知道小人的阴险狠毒远远胜于英雄豪杰!为什么?因为小人心思缜密而英雄豪杰胸襟坦荡,小人残忍刻薄而英雄豪杰宽厚仁爱哪!忠言良策不采纳,给自己遗留祸患无穷,可悲啊!
  李贤  明朝大臣李贤曾因为军官有增无减而向皇帝上疏,“天地间万物有长必有消,就好比人如果只生不死,那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自古以来皇帝虽给立有军功者赐以丹书铁券,但只要功臣的子孙屡教不改就革除其封国爵位;如果功臣的子孙能够为国立功,又会再恢复他们的爵位。哪有一再犯罪还不革除爵位的呢?如今因循久远,天下已是官多兵少,百姓缴纳赋税负担军官的俸禄必定穷困,如此则有伤国家根本,不能不三思啊!”  冯子曰:这段议论关系甚大。  苏曰:从一个王朝开始建立,官员们的数量总是呈直线上升态势!为什么?因为当官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大了,人人都削尖了脑袋想当官,官员的数量怎么会不是越来越多?十羊九牧的现象历朝历代都有。官员越多百姓的负担就越重,百姓的负担越重想当官的人就越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后的必然结果就是百姓不堪沉重的负担不得不揭竿而起,众多的官员要么在肉体上被消灭,要么随着王朝的覆灭而变成了平民,于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王朝建立了!而官员的数量也慢慢的增加,直到最后百姓再也无法负担为止!
  刘晏  唐朝主管财政的大臣刘晏在长江边设置造船厂,为漕运制造船只,每艘船的造价按照钱一千贯计算。有人对刘晏说每艘船的造价其实还不到五百贯,请求消减船只的造价。  刘晏说:“不可!做大事不应当计较小的费用,凡事都应当做长远考虑。如今新建船厂,相关的官员很多,应当让他们的私人用度不至困窘才能造出坚固耐用的好船!如果一开始就和他们斤斤计较,船厂怎么能够长久呢?日后必定有人会消减造船的费用,减去一半尚可维持,如果消减的再多则漕运废矣!”  过了五十年,相关部门果然把每艘船的造价消减了一半。又过了二十余年,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每艘船的实际造价拨付经费,结果造出的船越发脆薄易坏,漕运因此废弛。  苏曰:刘晏的话很有如今高薪养廉的意思。掌握公权力的官员们的私人用度当然不应该困窘,否则任你是如何严刑峻法也挡不住汹涌澎湃前仆后继的贪腐浪潮!官员们不贪没法活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和明朝,北魏初期官员们竟然是没有俸禄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官员们能不贪污吗?你再怎么道德说教,再怎么严刑峻法能挡得住官员们要吃饭的本能吗?明朝也是个畸形的王朝,官员的俸禄极低,中下级官员的工资根本就不够养活自己和老婆孩子!不贪污的海瑞是怎么过日子的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多说了。为了能让官员们好好干活不贪污,明朝的道德说教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程朱“灭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还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结果非但没有把明朝官员的道德水准提上去,反倒是让整个官员士大夫阶层统统变成了伪君子!明朝官员的贪腐和无耻我认为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  我是赞成高薪养廉的,但高薪养廉的前提必须是法制严明而且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给了高薪就绝对不许贪腐!不能让官员们既拿高薪又要贪腐,就好像现在某些国企的老总一样,那我等小民百姓还活不活了?
  李晟  苏曰:唐德宗建中年间朝廷征调泾原镇驻军镇压叛将李希烈。泾原士卒冒着连绵的秋雨一路跋涉到了长安,满指望朝廷在把他们调往战场前能够有所赏赐,结果不但没有一个子儿的赏赐就连供应的饭菜也极为恶劣。群情激奋的泾原士卒随即哗变,拥立大将朱泚为帝,建国号“大秦”。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注:今陕西省乾县)避难,下诏征调大将李晟等人平叛。  当初泾原士卒发动哗变时,荧惑(注:火星的古称)和岁星(注:木星的古称)同时出现在天空中,这在古人看来是国家有灾祸的预示。但是当李晟带兵驻扎渭河桥边,准备进攻叛将朱泚时荧惑星却看不到了,这在古人看来是个好兆头。于是众人都来恭贺李晟,“荧惑隐退预示着国家中兴,应当速速用兵!”  李晟却说:“天子蒙尘在外,作为臣子自当死战勤王,这与荧惑有什么关系?”等打败了朱泚,消灭了叛军李晟才对大家说:“前次你们劝我速速出兵,我没有听你们的是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道无常,我如果用荧惑隐退鼓舞士气万一荧惑再次出现怎么办?只怕我军就要不战自溃了!”  众人这才明白李晟的用意,“我等不及大人远矣!”
  @苏肄海 258楼
10:17:12  刘晏  唐朝主管财政的大臣刘晏在长江边设置造船厂,为漕运制造船只,每艘船的造价按照钱一千贯计算。有人对刘晏说每艘船的造价其实还不到五百贯,请求消减船只的造价。  刘晏说:“不可!做大事不应当计较小的费用,凡事都应当做长远考虑。如今新建船厂,相关的官员很多,应当让他们的私人用度不至困窘才能造出坚固耐用的好船!如果一开始就和他们斤斤计较,船厂怎么能够长久呢?日后必定有人会消减造......  -----------------------------  这不就是指导如何进行“政府采购”嘛。既买对的也买贵的
  @苏肄海
10:17:12  刘晏  唐朝主管财政的大臣刘晏在长江边设置造船厂,为漕运制造船只,每艘船的造价按照钱一千贯计算。有人对刘晏说每艘船的造价其实还不到五百贯,请求消减船只的造价。  刘晏说:“不可!做大事不应当计较小的费用,凡事都应当做长远考虑。如今新建船厂,相关的官员很多,应当让他们的私人用度不至困窘才能造出坚固耐用的好船!如果一开始就和他们斤斤计较,船厂怎么能够长久呢?日后必定有人会消减造......  -----------------------------  @偶系小学生 261楼
13:04:49  这不就是指导如何进行“政府采购”嘛。既买对的也买贵的  -----------------------------  刘晏无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状,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也算是务实吧!
  不能开口子,看来就是告诫世人(官员)慎重对待人情、关系,慎用手中的权力,不能开特例。开特例就是开特权。口子一开,有了先例,有了成例,以后想收也收不住了。
  @偶系小学生 263楼
15:20:15  不能开口子,看来就是告诫世人(官员)慎重对待人情、关系,慎用手中的权力,不能开特例。开特例就是开特权。口子一开,有了先例,有了成例,以后想收也收不住了。  -----------------------------  道理是这样,但是现实中很难做到啊!
  吕端  宋仁宗时期皇宫发生火灾,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宫殿几乎被烧了个精光。第二天早上众位上朝的官员都到齐了但宫门却不开,没有宋仁宗的任何消息。  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请求入宫向宋仁宗汇报政事,但也得不到任何回复。过了很久宋仁宗才登上拱宸门的门楼接见众大臣,司礼官让百官到楼下跪拜朝圣。百官赶忙跪倒,只有吕瑞不跪。宋仁宗派人问他为什么不跪,吕瑞说:“宫廷出现如此大变,群臣想一睹天颜!”  宋仁宗于是打开窗帘探出身子,吕瑞这才跪拜。
  羊马因 刘庆祖  宋光宗是南宋的第三位皇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期间大权基本落入李皇后手中,朝廷中奸佞当权,引起了大臣赵汝愚的强烈不满。赵汝愚通过太皇太后的外甥韩侂胄的关系取得了太皇太后的支持,决定发动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尊其为太上皇,拥立太子赵扩即位。  赵汝愚命令统领禁军的殿帅郭杲派五百士卒去找太监羊马因、刘庆祖索取玉玺。羊马因、刘庆祖私下商议:“现在外边乱哄哄的,玉玺落入这些人手中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拿去干别的事情?”于是这两个人就把装玉玺的空盒子交给了郭杲,骗过了郭杲后他们从隐秘的小路赶到了太皇太后的寝宫,把玉玺交给了太皇太后。  等到赵汝愚要取出玉玺使用时候太皇太后才把玉玺交给他。  冯子曰:玉玺是何等神圣之物,竟想以武力夺取,以献玺市恩?绛侯周勃本意也是如此(苏曰:西汉大臣周勃诛灭吕后余党,决定拥立刘恒为帝。迎接刘恒时,周勃请求单独召见,被拒绝,周勃不得已当众奉上玉玺)。从未听说高士名流有这么做的!这么好的一个建功的机会竟被两个太监抓住了,可惜啊!  苏曰:看来冯梦龙对太监有歧视啊!太监也分三六九等,也有好人嘛!怎么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呢?没有生殖器的有好人,有生殖器的也有坏人嘛!有没有生殖器和人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
  楼主的好帖还是应该继续。  一来自己学习,交流中加深印象;  二来普度芸芸众生,让俺们也知道点历史故事;  三来丰富煮酒论史,重点在论,见仁见智。  四来营造一片净土。不拼正史,只讲故事。不一定轰轰烈烈,只要说明白。
  对历史的看法各有不同,学者和老百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了解故事,提高智慧,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的心坎里,特别是俺们这样的老粗心里,这是你的功劳啊!
  @偶系小学生 267楼
11:58:37  楼主的好帖还是应该继续。  一来自己学习,交流中加深印象;  二来普度芸芸众生,让俺们也知道点
故事;  三来丰富煮酒论史,重点在论,见仁见智。  四来营造一片净土。不拼正史,只讲故事。不一定轰轰烈烈,只要说明白。  对
的看法各有不同,学者和老百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了解故事,提高智慧,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  -----------------------------  过奖了,一同阅读历史吧
  选女婿  唐朝大臣韦诜担任润州刺史的时候想为自己的女儿挑一个夫婿,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一日他登楼远望,看到有个人正在他自家的后花园里埋东西。韦诜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问是怎么回事。派去打探的人回来禀报说:“那人是参军裴宽,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刚才有人送给他一块鹿肉,放下就走,裴宽不敢自欺,所以就把那块鹿肉埋了。”  韦诜很是惊讶,嗟叹不已,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结婚的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在帐后偷眼观瞧,只见裴宽又瘦又高,穿着一身绿衣服。韦家的人都讥笑他是“碧鹤”。  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所以才要把她嫁给前程远大的青年才俊!怎么能以貌取人呢?”裴宽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名望甚高。  苏曰:裴宽还算是争气,要是一辈子都只做区区九品的小参军,不知道他老婆和老丈人会怎么想。  唐朝大将李祐以军功累计升迁,最终做到了右龙武统军。位高权重后,公卿贵室之家纷纷上门提亲,要娶李祐的女儿,但李祐一概拒绝。  一日李祐把手下的部将幕僚全都招集起来,说是要为他女儿选婿。众人都以为李祐会给他女儿选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酒过三巡之后李祐拉起坐在最次席的一个部将,对他说:“我知道你还没有婚配,我想把女儿的终身托付与你!”说罢就当场举办了婚礼。  过了几天有人问他,李祐说:“每每看到衣冠士族只嫁娶豪门,子弟无不奢侈淫乱,大多都不会善终!我如今的富贵是靠自己的军功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来的,没必要攀世家大族的高枝!”听到李祐的这番话,众人无不叹服!  冯子曰:司马光曾说:“娶媳妇一定要娶家境不如自己的,嫁女儿一定要嫁家境比自己好的!媳妇的家境不如我家,就知道朴素节俭;把女儿嫁到比自己家境好的,女儿就知道敬畏谨慎!”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但是以韦诜、李祐择婿的事情来看,司马光还是没有把道理说透啊!  苏曰:司马光是我最敬仰的人物之一,但是这男女嫁娶之事他老人家说的不大对呀!只说家境,爱情在哪里?何况更真实的现实是,娶媳妇想娶比自己家境好的,嫁女儿也想嫁比自己家境好的,这却奈何?
  王旦  北宋名臣王旦把女儿嫁给了新科进士韩亿。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外放担任地方官,王旦的女儿舍不得夫君远行,便来求老爸让韩亿留在汴梁为官,王旦对女儿说:“你就不要操心这等小事啦!”王旦的女儿这才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王旦对女儿说:“你的夫君要到洋州(注:今陕西省洋县)去做官了。”女儿大惊,花容失色。王旦接着说:“韩郎走后你可以回家里来住。我如果把韩亿留在京城,那岂不是让别人有了韩郎是靠老丈人才不外放的口实?这会耽误韩郎的前程的!”  韩亿知道后说:“还是老丈人为我考虑的长远哪!”后来韩亿先后在枢密院和中书省担任要职。古人自爱也爱别人,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大抵如此。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后路问题考虑好了,到基层开展工作再累再苦都叫“锻炼”。
  @偶系小学生 271楼
11:51:1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后路问题考虑好了,到基层开展工作再累再苦都叫“锻炼”。  -----------------------------  能去锻炼也算不错了,最起码还是想历练历练的
  公孙仪  公孙仪曾担任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所以呢,鲁国全国上下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孙仪一条也不收。  他的弟弟就劝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收呢?”  公孙仪笑道:“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啊!要是收了别人的鱼那就要给人家办事,而这些要办的事基本都是违法的,违法了我就要被免职,我要是被免职了就算是我再怎么喜欢吃鱼还有谁会送鱼给我呢?不收别人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虽然没收人家的鱼但我却能靠自己俸禄买鱼吃!”  】  公孙仪明白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呀!
  孙叔敖  楚国名相孙叔敖曾辅佐“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成就霸业,临死的时候他对儿子说:“大王曾要封地给我,但我没要。如今我死了大王念及我的功劳一定会封地给你的,你千万记住不能要肥沃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一块名叫寝丘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是埋葬死人的乱坟岗,楚人和越人都迷信鬼神,所以只有这块土地我们孙家可以作为祖业传给儿孙!”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要封一块膏腴之地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坚辞不受,执意请求把寝丘封给他。一直到西汉,孙叔敖的子孙还生活在寝丘这块土地上。  苏曰:西汉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们的子孙恐怕都流落街头了,但孙叔敖的子孙还在祖上传下来的封地里安居乐业,掐指算来已有四百多年了!这四百年中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公卿巨室灰飞烟灭,但孙叔敖的子孙却平平安安的守着自己并不富庶的家园。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家园太贫瘠太不吉利了,别人都懒得来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辩证法吧。
  范镇  北宋大臣范祖禹曾说,以前子弟做官赴任前往往请大臣范镇写一封介绍信,但范镇从不答应,说:“做官不要欠人家太多的人情,欠的人情多了以后在官场中就难以立足了!”  冯子曰:明朝的大臣刘大夏也曾说:“做官的不要交际太广,只要有三五个真正的朋友这一生也就足够了!”  这话真是老成练达呀!  苏曰:非但是做官,做人也是一样的。
  汪公  明朝大臣王云凤被任命为陕西提学(注:主管一省学政的官员),临行前御史汪公对他说:“大人此去陕西但管学纪学风,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即可,不要捣毁淫祠(苏曰:淫祠是指祭祀不被官方认可的鬼神的庙宇),限制和尚道士。”  王云凤很是不解,“这正是我等要做的事情,大人何出此言?”  汪公笑道:“王大人要是真的不信鬼神那尽可放手去做!要是贪慕虚名只是行之于一时,日后万一妻妾子女有病,又去祈祷鬼神请和尚道士做法,就要让人笑话了!”  王云凤这才明白汪公的意思。这件事是文征明说的,可惜的是不知道汪公的名字。  冯子曰:只有学问足够大才能看破鬼神僧道之事,狄仁杰就是(苏曰:唐高宗外出巡视时狄仁杰负责打前站,途中有一座“妒女祠”,祭祀的是一位嫉妒心极强的女神,她一看到别人盛装而过就会嫉妒心起,降下狂风响雷。地方官害怕妒女捣乱,征发了数万民夫重修道路,要避开妒女祠。狄仁杰说:“天子出行,有千乘万骑护卫,风伯要来吹走灰尘,雨师要在道路上洒水,妒女何敢作祟?”说罢下令停止修路。唐高宗知道后说:“真大丈夫也!”)。贪慕虚名的一定常变,士大夫们该怎么做要多想想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杀那个胖家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