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国在中日甲午战争资料时为什么袖手旁观

(1)日本;《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鸦片战争。(3)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的主权逐步丧失,我们要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6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1)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1分)材料二&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后来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2)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请你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分)材料三& 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1分)&& (4)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菏泽卷)历史(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9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2年11月以来,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新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87年,在谈到中日关系时邓小平说:干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第一个要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欠中国的账最多的国家。
&&&&&&&& 1989年,邓小平讲到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时说:“得利最大的是沙俄,以后延续到苏联。”
(1)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论证日本“欠中国的账最多”、俄国“得利最大”。(2分)
材料二& 下面是《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的几位人物图片:
图一 严复&& 图二 孙中山&& 图三& 陈独秀
(2)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请你向观众介绍其中一位历史人物的“中国梦”。(3分)
示例一:严复,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把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第四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农民入社报名大会&& 图二 手工行业申请入社& 图三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1分)
&&&&&&&& 材料四& 下列是《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第五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相关资料图片:
(4)1978年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什么?(2分)
(5)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共同的中国梦是什么?(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广东省九年级学业模拟考试(二)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材料四:日,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的原则。
(1)材料一中的“荷夷”指的是什么?本诗的作者是从“荷夷”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民族英雄,你知道他是谁吗?(2分)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具体指什么事件?后来台湾又是怎样曾经回归祖国的?(4分)
(3)材料三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指什么局面?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这一局面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一个?(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中考预测(一)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年间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6分)
(2)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简述这一条革命道路开辟的背景、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6分)
(3)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谁?为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有何意义?(5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2届度山东省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材料中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当时具体是指什么事件?(2分)
&材料二: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什么起义?(试举一例)(2分)
&材料三: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由哪些部队会师整编而成的?(4分)
&材料四: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
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4)材料述说了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到全国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形势。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态势。(2分)(1)把苏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纳入美国制定的进攻日本的总战略的轨道,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4分)
(2)说明了强国为谋求妥协,不惜牺牲弱国利益,体现了大国霸权主义。 (2分)
(3)表明罗斯福争得了苏联在政治上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有利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4分)
试题分析:二战接近尾声,美苏两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展开了斗争,这是本题的着眼点。考查学生结合史料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中“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依据材料一,从美国的军事目的、美国制约苏联两个方面来分析;第(2)问“苏联答应对日作战的条件”依据材料二,说明了大国霸权主义;第(3)问解题关键在于首先理解材料三的内容(苏联准备在政治上政治上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这是美国外交上的成功。);其次,结合材料一,可知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打败日本后,控制中国,建立它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期美、中、苏之间的国际关系。
点评:二战后期,美苏两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依据国家关系调整各自的国家政策;还要注意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江西省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月革命时,一个银行家陪同奥尔良公爵前往市政厅,失口说出新王朝的秘密:“从今以后,银行家要统治国家了。”
材料二& “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抖动吗?”
——一位法国议员(1848年1月)
材料三& “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的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
——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
材料四& “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
——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小学的《从军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奥尔良公爵建立的政权采取什么政治制度?银行家的话实际上指出了七月王朝是代表哪一阶段利益的政权?(4分)
(2)之后发生的哪一事件印证了材料二中法国议员的话?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
(3)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法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材料四说明了什么?(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月革命时,一个银行家陪同奥尔良公爵前往市政厅,失口说出新王朝的秘密:“从今以后,银行家要统治国家了。”材料二“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抖动吗?”——一位法国议员(1848年1月)材料三“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的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材料四“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小学的《从军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奥尔良公爵建立的政权采取什么政治制度?银行家的话实际上指出了七月王朝是代表哪一阶段利益的政权?(2)之后发生的哪一事件印证了材料二中法国议员的话?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法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专项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一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0110
题型:材料题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吴越春秋》中说:‘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材料三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材料四 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城市的比较利益的优势也诱导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材料五 1860年——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这一速度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美国城市化也面临者一些问题,工业资本按照自己的想象建设了全新的城市,没有规划,管理混乱;……杂乱无章的城市管理加剧了城市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房屋建设简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如室内照明,通风差;许多地方缺少排污系统又无污物处理设施,导致污水横流。恶劣的环境导致霍乱、伤寒四处蔓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五概括在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处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正迈步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这是时代和全球化大潮赋予中国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唐朝中央机构图(下图)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帮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下图)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三概况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
(4)材料二、五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05月17日 23:27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字体: 】
裴程:法国报章里的甲午战争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
更新时间:日
120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被当时的国际政治界视为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争打破了当时西方列强在远东的格局,在政治经济上标志着一个亚洲强国日本的诞生,而且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当时的法国报刊对甲午战争非常关注,仅《费加罗报》在1894年7月至1895年11月间就发表了130多篇报道和评论文章。法国的远东和中国问题专家也做出了各种分析和判断。
本文根据法国国家馆藏有关资料,对当时法国有关甲午战争的观点和看法作一简要介绍,旨在给当前国内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注西方列强在华利益
概括地说,西方对甲午战争态度的出发点是自身在华利益,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不能不警觉和关注。武力威慑和外交压力双管齐下,其目的无非是利益。通观所有报道和评论,几乎没有谴责侵略之辞。这其实并不奇怪,西方列强本身就是侵略者。
在西方列强中,中日甲午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无疑是英国。一些法国专家甚至认为,英国有可能成为&没有参战的战败国&。甲午战争有可能给英国在远东造成双重危机。首先,日本作为海上强国的崛起,对英国在中国海域、乃至太平洋的霸权是一个直接威胁。英国在华长期经营的利益可能转手日本。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作为&海上警察&的英国既感到不可袖手旁观,又无可奈何。它在埃及、非洲、缅甸、印度等地多处用兵,分身乏术。再者,英俄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共同干预。所以,英国的影响仅仅是威慑而已。
另一个潜在的危机则来自西方的竞争伙伴。英国曾一度想利用其在华的有利地位和对清廷的影响成为中国与日本媾和的代言人。但是,英国使节的调停建议很快被日本拒绝,而美国则出乎意料地成为被日本认可的中介。西方其他国家(尤其是法俄)出于和大英帝国在亚洲明抢暗夺的利益之争,既对日本的崛起感到忧虑,又对英国的海上霸权受到挑战而幸灾乐祸,并想乘机发展自己在华和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日甲午战争的另一个受害者就是俄国。如果说中国和欧洲列强(尤其英国)的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利益基础之上的,那么和俄国则又多了一层领土的关联。俄国不希望在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因日本的介入而打破。更有甚者,日本对辽东半岛的野心也触犯了俄国的利益。
鉴于上述原因,英俄两国都曾摆出剑拔弩张之势。据《费加罗报》当年10月5日的一条消息:英国内阁于10月初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出兵干预,保护英国在华的侨民和利益不受战争的损害。英国派出远东舰队巡视,另有几十艘舰艇正在向中国海域增援。如果英国出兵,俄国驻守在东北边境的重兵,随时可以以同样的理由介入。法国在中国北部没有利益,但是出于法俄联盟,会支持俄国。然而亲日的美国不会袖手旁观。《费加罗报》同一条消息引用当时一位美国权威人士的话说:&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企图阻止日本享有战争胜利的成果&,并声称:&美国可以在30天之内招募5万志愿军和日本并肩作战&。德国持观望态度,但是反对出兵遏制日本。当时有人担心,这场发生在远东的战火会烧到欧洲。
随着战事的迅速发展,旅顺口失陷后,西方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日本跻身列强、参与瓜分中国膏腴已是既成事实。欧洲各国虽然措手不及,然而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同一个新生的强国进行完全平等的外交谈判,以便从这种不利的处境中为本国获得最大的利益。
法国主张欧洲和美国在中国海域方针上达成共识,并根据亚太地区新的实力分配,调整本国的亚洲战略。法国远东问题专家弗朗索瓦&科瑟龙&德维尔努瓦西明确指出,白人独霸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西方各国从此应当放弃种族偏见,接纳日本,视其为与己同等的一员。
西方列强在甲午战争震惊之余,首先维护的是各自在华的政治和商业利益。如果日本不过于贪婪,那不过是&瓜分俱乐部&多了一名成员而已。《马关条约》签署后,俄国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深感不满,认为阻碍它向中国东北的扩张(西伯利亚铁路正在修建中),于是联合法国和德国出面干预,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是条件为中国补赔3000万两白银。
认为中国只是&泥腿巨人&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曾经被视为&东方巨人&。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大量介绍不仅为汉学的萌发奠定了基础,而且曾一度在法国乃至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以致影响到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
随着汉学的发展,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他们逐渐发现&东方巨人&在近代科学和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除了大量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外,也记录了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观察和分析。沙守信神父曾经在一封信中讲述这样一段故事:他把一幅世界地图在翰林院展示,十几个翰林们竟把亚非欧三洲大陆认作中国的版图。当沙守信点明中国疆界后,翰林们感到吃惊,连声说:&小得紧、小得紧。&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西方两个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武装冲突,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看到了大清帝国傲慢外表掩饰下的内部虚弱。然而在昔日的战胜国眼里,中日甲午战争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东方文明内部两个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更有甚者,侵略者是历来不被中国人放在眼里的&倭寇&。长期受中国文化熏陶和影响的日本,经明治维新后短短二十多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完成了西化转型,一跃而跻身强国之列,速度之快令西方震惊。《世界插图新闻周刊》日一篇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年被欧洲当作笑料的日本已不复存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方国家。
同日本的快速转变和发展相比,法国评论界认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后,依然沉睡未醒。中国文明曾经开化东方,然而由于过于相信和依赖本国无穷无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它封闭自守,以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几个世纪。李鸿章被认为是清朝上层唯一对时局有清醒认识、觉察出中国军力已非日本对手的高官。他主张以西洋的方式装备和训练军队,组建北洋水师,请包括琅威理在内的英德军官帮助管理和训练。这一系列大胆创新的措施,曾得到西方人的关注和好评。但是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李鸿章一人回天乏术。
《地理消息月刊》日的一篇文章指出,正如中法战争时期一样,大清各舰队不能统一作战,海军衙门有名无实,真正有实力的只有北洋舰队。但是它在总吨位、总体作战性能上都不如日本海军。当时大清八旗、绿营和地方武装总共约有175万陆军,但是可调动的不超过20万,其中具有西洋枪炮装备的仅有7.5万人左右。这些部队缺乏与枪炮相应的战斗训练,作战意识还处于大刀长矛阶段。大多数士兵没有起码的武器技术知识,不讲卫生,不懂得保养枪炮,以致器械失效事件时有发生。军队编制老化,尤其缺乏有素质和近代作战知识和经验的各级军官,所以没有战斗力。
当时法国有关资料对清军的腐败也有详细报道,并认为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军官把朝廷花重金购买的最先进的德制克虏伯大炮拿去当铺抵押换银子,开战后来不及赎回大炮便仓皇败逃;公使李凤苞在德国买军舰大肆受贿;天津道台盛宣怀受李鸿章委托向德国人购买30万支步枪,原价为每支2两,却转手以每支9两卖给朝廷;受李鸿章委托在欧主办军务的驻法公使陈季同,在巴黎花天酒地,负债累累后悄然离去,被《费加罗报》蔑称为&红磨坊的牺牲品&(见该报日报道,当时的红磨坊乃妓舞夜总会)。如此腐败现象,不一而足。
甲午战争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一个&以泥腿支撑的巨人&,&花团锦簇的官袍里面只剩下一具丧失灵魂的躯体&。
预测中华帝国面临分裂
甲午战后,&东方巨人&虽然暂时倒下,但是还可以站起来。日本能借助西方的政体和技术一跃而成为强国,中国为什么不能?以著名汉学家威妥玛为代表的很多远东问题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战败与其说是外敌太强,不如说是自己太弱。外来的危机所揭示的是中国社会内部深层的危机。很难想象具有四亿人口的中国,一旦像日本一样西化,具有欧式编制、训练、管理和装备的先进军队,将会给未来世界的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所以归根到底,甲午战争以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并不在于列强在华、乃至在远东的实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而在于这个&东方巨人&自身的演变。关于这个演变,西方专家们提出过许多推测。一种可能是来自上层的革新,清廷将沿袭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过的道路,刻不容缓地实施变革。另一种推测就是清廷被推翻。然而无论革新还是改朝换代,偌大的中国要想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脱胎换骨,其风险是日本明治维新所不可比拟的。一个自以为永恒不变的帝国受到了全世界列强的围攻。不革新就要灭亡。而伴随革新而至的,很可能是帝国解体,形成分治割据的局面。有人把中华帝国的解体同罗马帝国的解体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出于西方列强的自身利益,他们认为,中华帝国的解体对欧洲发展在华通商和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让西方列强警惕的是,中日之间有可能言归于好,形成&黄种人的东亚同盟&。战后日本不仅在工业和贸易上在华举足轻重,成为欧洲国家的强劲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文化上给中国西化提供样板。共同的儒家文化渊源使中日之间的对话比中西之间的对话更直接,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威妥玛认为:战争的最终结果有可能是中华帝国和日本帝国的共同消亡。言下之意,一个新的东亚帝国的诞生。这显然是西方不希望看到的。
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产生,西方各国在明争暗斗的同时,又不得不相互利用,达成一致。在西方试图遏制日本在华乃至东亚扩张势力的争斗中,英国仍然占主导地位。德维尔努瓦西引用当时法国外长的话说:尽管我们在华利益受到英国的损害,尽管我们对英国的霸权不满和嫉妒,但是欧洲不希望英国过早地削弱。德维尔努瓦西还认为,西方在保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在这一点上,法国有着优势。法国的传教士曾经深入中国社会各阶层,而且法国19世纪的汉学研究是世界领先的。所以法国必须在这个动荡时期,发展和加强它在华的文化优势,这也许是防止中日联盟最有效的手段。
后来的历史证明,文化影响的确比经济技术更深远。不过,它并没有来自传教士,而是来自布尔什维克。(文章作者为法国国家馆规划部部长裴程。)
裴程 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后获法国索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国家馆东方部部长,现任法国国家馆规划部主任。中文译著有《卢梭与伏尔泰》、《当谷歌向欧洲挑战的时候》等。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日甲午战争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