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前问过一个i5核心是不是能跑kinect1.0与2.0区别2.0的问题,我想问下能么,你是用作开发的么

,微信公众账号:“软一典”
起床气啦,讨厌。
起床气啦,讨厌。
这件事情和我有点关系,在此也说明一下。&br&&br&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br&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br&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br&&br&缘起是:&br&&br&&p&9月23日我在微信公众账号「软一典」上推送了《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一文。&/p&&br&&p&「中国微软」并不是微软在中国的注册商标、未来将要更换的名字。因为这几天不断看到有媒体关于「中国微软」这个名字的报道。&/p&&br&&p&这里给媒体朋友带来误会了。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中国微软」展现微软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行动,展现微软在中国扎根的决心。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中美关系的继续推进,微软与中国、国内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必定继续深化。&/p&&br&&p&而部分媒体在对沈向洋的采访中提到了这个名字,沈向洋并没有直接回答,由此也造成了误会。&/p&&br&&p&实属无奈。&/p&
这件事情和我有点关系,在此也说明一下。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微软在中国并没有改名缘起是:9月23日我在微信公众账号「软一典」上推送了《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一文。「中国微软」并不是微软在中国的注册商标、未来将要更换的名字…
微软Build真的是开发者大会,主keynote和分会场大量干货,然后开发者高潮。&br&谷歌IO是为了办大会而大会,总结过去,陈述当下,展望未来,然后谷歌高潮。&br&苹果WWDC是PPT大会,一通PPT,刷完朋友圈、微博,炫耀点赞,然后媒体高潮。&br&&br&----利益相关,Build大会参加者。
微软Build真的是开发者大会,主keynote和分会场大量干货,然后开发者高潮。谷歌IO是为了办大会而大会,总结过去,陈述当下,展望未来,然后谷歌高潮。苹果WWDC是PPT大会,一通PPT,刷完朋友圈、微博,炫耀点赞,然后媒体高潮。----利益相关,Build大会参加…
更正:HoloLens机身有按钮和电量显示,按钮可以调整音量。&br&&br&但我那天的机器上确实没看到电量。&br&&br&&br&还在现场呢,等我回去好好写吧。&br&&br&简单说两句,Android/iOS 是微软顺带手的事情,但确实影响到开发者士气,集中在WP的独立开发者。这个我到时候具体说。&br&&br&你大爷毕竟你大爷。&br&&br&+++&br&以下所有内容请勿转载,谢谢。&br&+++&br&5月4日&br&&br&几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的回答:&br&&br&关于视野&br&&p&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乎到真机的使用体验。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不知道大家知否注意到Build 2015现场,摄影机拍出的画面,通过画面你是否完全感受不到视野的问题?&/p&&br&&p&实际上,摄像师在摄影机镜头位置戴上了一层HoloLens使用的镜片,如果镜头就是我们的人眼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图像都是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而这个时候就无所谓边界问题。&/p&&p&而在我的实际体验中,视野边界是存在的,但是全息图像和现实世界融合了。我觉得视野应该分为三部分来解释:&/p&&br&&p&&strong&第一部分:&/strong&带上HoloLens之后,你的视线变暗了。这是因为HoloLnes最外层类似墨镜的镜片,将你能够感觉到的外界环境光线调暗了,而这一层镜片的大小,包裹了你视线(类似工程眼镜)能够覆盖的左、右和上方。&/p&&br&&p&但是当你眼睛使劲向下看的时候,就能够看到正常亮度的地面,因为镜片和眼镜之间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所以我能够比较轻松的看到地面,而这时候因为光线没有经过处理的原因,你会感觉到和全息世界有些脱离。&/p&&br&&p&&strong&第二部分:&/strong&全息影像视野,这部分依靠的是第二层镜片的成像。可以看到第二层镜片的大小是有限的,覆盖在你的视线正前方。也就是说如果你使劲向左右上下看,还是能够看到全息图像之外,同时如果你的位置恰好,就能够看到一半的全息图像。&/p&&br&&p&从我的个人体验来看,这里很像一副正常的眼镜,佩戴眼镜的人都应该理解一副眼镜有一个正常的边界,而HoloLens同样如此。作为对比,单论全息视野的大小,可能略小于Oculus。&/p&&br&&p&当你距离全息图像越近,你能够感觉到的视野边界就更加明显,你能够明显感觉到全息图像被边界截断。但这更多的是因为物理因素,除非微软重新改造HoloLens。&/p&&br&&p&&strong&第三部分:&/strong&角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补充前两部分,因为我们使用眼镜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水平视角的问题,HoloLens也是一样,这里我没办法估计出一个准确的角度。&/p&&br&&p&可需要说明的就是,当你带上并且适应了之后,全息图像和现实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和我们正常用眼睛看东西一样,你的视线总有边界,但你眼睛正视的前方,总会是十分完整的全息影像。&/p&&br&&p&另外一点就是,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微软从未演示过一个四周全是全息图案的场景,因为这不是HoloLens所注重的应用体验,你看到的是所有应用场景都是和现实结合,所以角度、视界等问题,其实和我们平时使用眼睛的习惯是一样的。&/p&&br&分辨率和图像精细度&br&&br&&p&我相信我那天所体验到的不是最高精度的图像。我所体验到的图像质量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微软在Build 2015上演示的那么细腻。&/p&&br&&p&在体验的前一天,我正好玩了一下Oculus,所以可以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比,画面质量还是要比Oculus高一些,但还未达到全高清。&/p&&br&&p&在我看来,应该是微软并未将其设置到最高级别,真正使用的时候应该是能够调整,并且一定程度上和开发有关系。&/p&&br&图像大小和距离&br&&br&&p&图像的大小和距离都是在编程过程中可供调整的。在我的体验中设定的图像距离为2米,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能够清晰的看到完整的全息图像。&/p&&br&&p&开发者可以在Unity进行3D建模的过程中,设定图像大小和相应的XYZ距离,相信开发者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进行设定。&/p&&br&&p&并且只要开发者在编程过程中添加上了允许用户移动的选项,那么用户能够将全息图像进行移动,摆放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位置。&/p&&br&续航时间&br&&br&&p&关于续航时间,现在微软并没有一个正式说法,我在体验过程中也没看到关于电量的相关显示。&/p&&p&在HoloLens上,位于左侧支架末端有一个按钮和呼吸灯显示,这里应该就是HoloLens的电量区域,随着电量的减少,灯的数量也应该随之减少。&/p&&br&应用开发&br&&br&&p&我想没人会想象得到HoloLens上会有哪些奇怪的应用出现,微软所展示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限的应用场景,对于开发者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平台。&/p&&br&&p&微软现在已经和一部分合作伙伴开始共同开发一些应用,但更多的是在行业应用,诸如建筑、设计、医疗、教学等领域。但HoloLens能够运用的场景远远不止如此,相信大家也知道HoloLens应用都是Windows通用应用,也看到了微软关于一些生活类应用的演示。&/p&&br&&p&我相信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个平台足够你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并且将其实现。&/p&&br&&br&+++&br&5月3日&br&&br&&p&虽然微软Build 2015大会已经结束,但我觉得有和大家分享这几天遇到的几位开发者,谈谈现在国内大家关心的Android与iOS应用迁移Windows平台的问题。&/p&&br&&p&首先关于Android与iOS应用迁移到Windows,需要澄清并且明确的是,Android和iOS应用并不是能够直接在Windows 10平台上运行,而是需要将应用代码进行重新的简单编译,并且需要开发者将应用上传到应用商店才能正常使用。&/p&&br&&p&我随后也向负责Windows API的微软工程师确认,如果Android和iOS应用想要达到和Windows平台通用应用一样的水准,Android和iOS应用开发者实际上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并不小,毕竟需要在UI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调整。&/p&&br&&p&当然如果Android应用开发者,只是希望自己的应用能够在 Windows应用商店上出现,并且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微软推出的Project Astoria项目,直接提交你的.APK应用,剩下的工作只需要交给微软来完成即可,微软会帮助你搞定转制的工作。&/p&&br&&p&微软希望在Windows 10时代,打造一个10亿级Windows 10设备市场,而Web、Win32&.Net、Android、iOS则是在Windows原生应用之外,通向这个市场的其他方式。这个市场将在各个来源应用充实之后,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起过去更加优秀的生态环境。&/p&&br&&p&在Build 2015首日公布了这些消息之后,我就在Build场馆内外,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开发者进行了简短交流,希望能够获取他们在听到关于微软做出这些决定之后他们的感受如何。毕竟,参加Build的这些开发者,都是处于微软生态的核心,微软的决定对他们来说影响也是最大的。&/p&&br&&blockquote&&p&我看到的是机会,是钱。&/p&&/blockquote&&br&&p&在上午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我在1楼的遇到了澳大利亚开发者Kristen,他使用的语言是C#,过去一直专注于Windows平台的应用开发,从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发布之初他就开始在这个平台上工作。在他看来微软在Build上所公布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实行下去,对于他来说将带来更多的机会。&/p&&br&&p&他所看到的不仅仅是10亿Windows 10设备这个极具诱惑的数字,更多的是当更多的个人开发者将Android或者iOS应用迁移到Windows Phone上(他觉得一些大规模的公司未必会支持微软这样的做法),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当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能够帮助原有的开发者,获得更多市场。&/p&&br&&p&Kristen表示,坦白说他做开发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有一个能够赚更多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开心点呢。毕竟我们在微软生态混了这么久,对于微软生态中的一些规矩我们更加清楚,他们(Android和iOS开发者)不一定能搞的过我们。&/p&&br&&blockquote&&p&精品应用永远都会是精品,别停下脚步。&/p&&/blockquote&&br&&p&“说实话,听到微软早上的公布,其实我当时震惊了,但是回头想想,这更加要求微软生态开发者继续努力,永远别停下脚步。”这是Windows Phone生态知名应用Amazing Weather的开发者对我说的。&/p&&br&&p&在Build首日下午,我们在场馆门口遇到,我问他怎么看待今天上午的发布。他很幽默的对我说“精品永远是精品。”&/p&&br&&p&在他看来只要应用的质量足够高,那么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的选择还是会是你,因为你的应用也在不断的进步中,并且过去你就已经是Windows生态中最好的应用之一,就算有更多竞争者加入,你还会是最棒的那一堆应用中的一个。&/p&&br&&p&对于顶级开发者来说,更是如此,别停下不断优化自己应用的脚步。&/p&&br&&blockquote&&p&我替那些个人开发者担心。&/p&&/blockquote&&br&&p&这是来自印度开发者对我说的。他在Adobe工作,是Adobe Windows平台应用开发团队中的一员,负责一小部分Windows通用应用开发工作。&/p&&br&&p&在他看来,微软所宣布的内容,对于他们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微软一直以来都和Adobe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他唯一有影响的是现在Win32能够在Windows平台发布之后,他不确定之后公司是否会调整他到Win32部门帮助迁移到Windows应用商店。&/p&&br&&p&但他对于一些Windows个人开发者表示十分担心,因为这些开发者本身并不具备太大的风险抗压能力,他们往往凭借一款或者两款应用在Windows商店中的表现,来获取自己的收入。在Android和iOS热门应用加入之后,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大。&/p&&br&&p&这时候个人开发者需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选择,是继续在Windows平台上奋斗,还是另选其他道路。前者意味着你可能会受到大量原本没有的冲击,而选择后者你将需要面对未知的未来。&/p&&blockquote&&p&竞争来了,准备好吧各位。&/p&&/blockquote&&p&日本开发者让我看到了他们乐观的一面。这是Build 2015的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在酒店门口呼吸无污染的空气。于是就遇到了这位日本开发者(Build 2015期间Moscone Center酒店住的几乎都是参加Build的开发者)。&/p&&br&&p&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应该是增田,现在自己有一个小的开发团队,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日本本土应用,此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几位日本开发者。大家都知道其实在日本,几乎买不到Windows Phone,因此他们主攻的方向是Windows应用。&/p&&br&&p&他说:“其实昨天我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能够在现场感受到微软如此重要的宣布。但竞争来了这个事实也不容忽视,我想现在所有开发者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因为客观条件已经如此,你并不能够去埋怨微软什么,我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微软生态中,我相信我的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好适应新时代。”&/p&&br&&p&同时他也表示别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如果市场更大了,那么原本的开发者同样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p&&br&&p&至于我搭讪的方式,其实都是从May i have a lighter, please? 开始&br&&/p&&br&+++&br&5月1日(旧金山时间)更新1:HoloLens实机体验&br&&br&&img src=&/d05c8be7a7a1b98f81f8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05c8be7a7a1b98f81f8d_r.jpg&&&br&&p&今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消息:“HoloLens,站着进去,跪着出来。”&/p&&br&&p&是的,我体验了微软还未发售的最新科技产品HoloLens。只能说当你真正上手了这款设备,并且亲自参与体验之后,你才能够感受到HoloLens的魅力。&/p&&br&&p&下面我就原原本本的记录我的HoloLens体验过程,并且最后我也将给出我体验之后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体验中得到一些你决定购买或者开发应用的原因。&/p&&br&&p&4月30日下午6点(旧金山当地时间),我还在参加一个采访,这时微软员工敲开采访室的门,表示我所预约的体验时间快到了,希望我能够尽快的前往体验所在场地。&/p&&br&&p&由于Build参与人数众多,而现场可供体验的机会很少,因此都需要提前预定体验时间,而我被安排的则是下午6点到8点。一路小跑来到体验场地,在和微软员工确定了姓名、预定时间之后,上交所有的录像、录音设备,体验现场不允许携带相关电子产品进入,我想微软也是希望能够在正式公布之前,保持更多的神秘感。在存放完毕之后,等待工作人员的体验安排。&/p&&br&&img src=&/10f9e9687535becd9ccc8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0f9e9687535becd9ccc82_r.jpg&&&br&&p&(瞳距)&/p&&br&&p&实际上在此之前一天4月29日,我已经在Build现场体验到了Facebook Oculus和Kinect的结合。利用Oculus这个VR(虚拟现实),用户能够得到一个全息的的虚拟影像,并且通过Kinect能够与影像进行互动体验。现场模拟的场景就是你扮演一个宇航员在太空舱外进行太空漫步,你需要抓住把手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p&&br&&p&不过比起这个创新,我更加喜欢HoloLens将现实与全息印象结合的场景,因为这样你能够更加自由的活动,实现微软所提出的那些场景和构想。而在中午,Mary Jo给我分享了她之前的体验感受,其实HoloLens在使用的时候你的眼睛只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看到影像,其他地方还是能看到现实场景。&/p&&img src=&/bd22c61de355acf4ff342e0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d22c61de355acf4ff342e03_r.jpg&&&br&&br&&p&(一件HoloLens衣服)&/p&&br&&p&我被告知,我的体验的方式是从编程开始的全套体验,既体验HoloLens本身,同时又将编程结合到其中,了解其相应程序的实现方式。而在体验HoloLens之前,微软员工开始帮我测试瞳距,因为瞳距将影响到HoloLens的一些调整,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体验。&/p&&br&&p&微软将体验现场布置的更像是一个课堂,四面都是显示器构成的大屏幕。而四周则是相同的布置,一个圆桌加上放置在旁边一台电脑。嗯是的,在一开始进去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HoloLens。可以看出微软HoloLens工作室的相关员工都十分兴奋,并且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不断向进入体验室的人介绍HoloLens,当然得到的回答就是:“我已经等不及了。”&/p&&br&&p&当在座位上坐好之后,微软HoloLens工作室的员工开始想你介绍HoloLens的相关情况,以及今天体验十分重要的环节,编程(自己编写HoloLens的体验场景)。不会编程的我,当时想:完了,这下没法玩了。后来事实证明,整个过程十分简单,因为其实微软都帮你弄好了。而通过这个过程,我也是简单的了解到了HoloLens相关场景的实现方式。&/p&&img src=&/d448ff9db053ac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448ff9db053acc_r.jpg&&&p&随后,微软员工拿出HoloLens,放在桌子上,将其和电脑通过数据线连接。注意接下来我所使用的就已经是没有电源线版本,整个体验过程中不需要与任何其他设备相连接。&/p&&p&我想HoloLens的大致外观大家都已经知道,下面仔细说说几个我观察到细节:&/p&&ul&&li&&p&HoloLens和电脑是通过micro-USB数据线进行连接,连接口在耳机左侧的头带位置。&/p&&/li&&li&&p&所有的传感器都位于眼镜的前部,同时镜片位置有指示灯。&/p&&/li&&li&&p&并不只是由单层镜片组成,而是有双层镜片并且成一定角度。&/p&&/li&&li&&p&通过HoloLens内层的头带(能够调节大小)和眼镜的鼻梁支架固定在你头上。&/p&&/li&&li&&p&在HoloLens左右靠近耳朵的位置,是两个外放喇叭。&/p&&/li&&li&&p&HoloLens机身并没有任何按钮,所有操作通过眼神、手势、声音实现。&/p&&/li&&li&&p&Made in China。&/p&&/li&&/ul&&p&在拿到真机之后,实际上我是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培训,才得以开始下面的体验步骤。首先使用HoloLens必需要求你需要一定的自信,因为这样你才能更准确的传递你的语音和手势。其次需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手势,譬如一个手指的点击、手掌的摊开等。然后你需要掌握眼镜看一个点(Gaze)的同时,准确的做出手势(Gesture)。&/p&&img src=&/ae66e0bfc73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e66e0bfc73a_r.jpg&&&p&随后的体验过程是,我根据HoloLens员工的指导开始在计算机上构建自己的体验场景,简单综述下编程流程。我的项目叫“Project Origmi”,使用的工具只有两种Unity和VS,首先使用Unity构建3D场景,其中也用到了HoloLens的开发工具包:&/p&&ul&&li&&p&使用Unity构建3D模型(微软预先帮我构建完成)。&/p&&/li&&li&&p&完成3D建模之后,添加你想要有的操作(如手势、声音命令、环境声音、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等)。&/p&&/li&&li&&p&随后导出项目到VS上。&/p&&/li&&li&&p&VS对项目进行Debugging,并且在HoloLens上测试。&/p&&/li&&/ul&&p&大致的流程是这样,其实过程中涉及到的大量编程工作,微软已经帮我做好了,其实我也就鼠标拖拖控件、插件啥的。&/p&&br&&p&终于到体验感受了,详细分块描述下体验感受,说说满意的和不足的地方。&/p&&img src=&/19a3d7eca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9a3d7eca1_r.jpg&&&p&&strong&佩戴&/strong&:其实一整个体验过程中,我都没能找到合适的佩戴角度。HoloLens的佩戴是通过眼镜框内圈的头箍进行固定,头箍后方有一个旋钮,你能够通过旋钮调整头箍的大小,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小,戴上之后应该是头箍在你的脑门和你的后脑勺位置,和眼镜架成一定的角度。而后眼镜架上的鼻托帮助固定眼镜的位置,但正确佩戴之后,不应该让你的鼻子感到很重。&/p&&p&十分不错的是,头箍内层是绒布,而HoloLens眼镜支架使用的是类肤材质,这样整体的手感十分不错。并且你能够向前或者向后调整镜片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眼镜的角度。&/p&&p&但不知道是不是我脑袋大的原因,我佩戴完之后,眼镜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角度,以至于一些场景体验为了看到完整的图像,我必须要一只手扶着HoloLens。&/p&&img src=&/ec7c57deae8af2c7e4c80f6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c7c57deae8af2c7e4c80f61_r.jpg&&&p&&strong&体验&/strong&:我体验的场景是这样的,全息图像呈现出的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有几个折纸图案,折纸上方有两个纸球。所有的东西都能和真实世界里的一样移动和摆放。通过不同的命令你还可以让他们动起来。&/p&&br&&p&佩戴上HoloLens之后,你眼前就一个小红圈能够模拟你眼神焦点所看到的位置,因为你需要做声音和手势操作的时候,是需要配合你眼神的焦点,当你盯着对象并且做出手势之后,才能够有反应。&/p&&p&因为我们是从编程开始体验,所以带着HoloLens我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扫描的过程很酷,类似科幻电影中出现各种二位图线交叉。扫描完成之后,你眼前的全息图就已经和真实世界融合在一起了。&/p&&img src=&/007fb2abb65af62ceaac7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07fb2abb65af62ceaac70_r.jpg&&&p&我把桌子放在了一个空地上,然后我可以围着桌子转,从不同的角度看桌子,上下左右任何角度都行。而当你固定完成之后,如果你看的是另一个方向,那么桌子其实还是留在原来的位置,和真实世界一样,你想要看到桌子就要中找到桌子在哪。&/p&&br&&br&当我把焦点放在悬浮的球上,并且通过手势(单指点击)或者声音就能够对球进行控制,我对球说“掉下”,然后球就会从半空中滚落下来,并且和真的球一样,掉在桌子上、滚到地上,然后你还可以寻找到球,一直用手推它。&br&&p&另一个球掉下来之后,整张桌子就炸开一个新的空间,出现了一个类似Minecraft一样的世界。我先是跪在地上从洞口往洞内看了看,发现这是一整个完整的空间,有山、有水、有鸟在飞、天上还有白云。&/p&&br&&p&随后我站在桌子上,当球下落桌子炸掉之后,我就掉落到这个空间中,因此我的四周都是这个空间内的景物,鸟在我头上飞,旁边还有小溪和草地。&/p&&br&&p&给我的感觉就是完完全全像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和显示世界结合的十分紧密,你完全可以随意走、随意看。&/p&&br&&p&并且这一整个过程,都是有音乐陪伴你,当炸开之后有相应的音效出现,环境也有背景音乐,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p&&br&&p&在体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摸了一下HoloLens机身,在HoloLens前部传感器位置有些发热,应该是处理器等元器件存放的位置。但发热量并没影响到使用,脑门没有感受到温度身高的情况。&/p&&p&我并不确定HoloLens的续航时间究竟如何,我体验的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并不是早期工程机,机身没有任何关于电量的标注。我的体验时间为2个小时,中间我并没看到HoloLens有什么电量不足的提示。&/p&&br&&p&这就是一整个体验过程,我感觉我似乎还缺了些什么,但是没有线索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总之,当&/p&&p&你处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了整个体验,你讲深深的被微软的科技所折服,并且感受到未来全息世界的魅力,与之相比VR只能坐着不能移动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p&&br&&p&大家有哪些想要知道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会根据你们的问题再分享我的体验感受。&/p&&br&&br&&br&&p&+++&/p&&br&&p&睡不着,先回答几个问题:&/p&&br&&p&&a data-hash=&072b4a9a47beaa802af6c221ad48c33b& href=&///people/072b4a9a47beaa802af6c221ad48c33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tianyi zhu& data-tip=&p$b$072b4a9a47beaa802af6c221ad48c33b&&@tianyi zhu&/a& 关于距离的问题。正好我试了这个。全息物体的位置,是根据你在Unity中编程时候所设定的距离,我的项目设定的是2米,所以我看到的桌子距离我就是2米。你也可以调整到很远的地方,但是我不清楚有没有距离极限。我帮你确认下。&/p&&br&&p&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佩戴规程中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出现,不过如果佩戴不正确会觉得脑门很重,这个我后来会调整了就好了。&/p&&br&&p&另外关于戴眼镜的人是否可以佩戴。答案是可以,没有限制,只要你的眼镜不是很夸张,实际上HoloLens的镜片和你的眼睛是有一定距离的,你的眼睛不会直接与镜片接触。&/p&
更正:HoloLens机身有按钮和电量显示,按钮可以调整音量。但我那天的机器上确实没看到电量。还在现场呢,等我回去好好写吧。简单说两句,Android/iOS 是微软顺带手的事情,但确实影响到开发者士气,集中在WP的独立开发者。这个我到时候具体说。你大爷毕竟你…
首先,类似的产品其实是有的。Surface在工艺上也并非难到其他厂商无法生产的地步。&br&&br&其次要明确的是,Surface是否意味着未来笔记本的趋势,如果是,是否还有别的趋势,是否OEM一定要生产这样的造型的设备?&br&&br&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Surface代表了2 in 1中的趋势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对于OEM厂商来说,还有各个不同方向。&br&&br&比如骚尼的:这也是一种方向。也是集成支架也是外接键盘,为何非要做Surface那样呢?&br&&img src=&/82f1c5b3a2bf327c8b7d1f48dab088d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2f1c5b3a2bf327c8b7d1f48dab088d5_r.jpg&&再如呆鹅的New XPS,无数媒体惊呼这就是未来趋势啊,窄边框太美不敢看(实际体验确实很美,但是机器有点厚)&br&&img src=&/926e45acb90e9cc20c4d7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26e45acb90e9cc20c4d71_r.jpg&&13英寸屏幕放到12英寸的机器中,何尝不是未来趋势呢?&br&&br&又如ASUS,New ZenBook,12.3mm厚,仅有1.17kg,轻薄也是未来趋势之一。全铝制机身其工艺和设计并不比Surface难度低多少。&br&&img src=&/36a868d6d0145bfc43a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6a868d6d0145bfc43a9_r.jpg&&&br&大厂有自己的定位和对于未来方向的研究,未来嘛谁都说不准,为何要选择Surface这样的方向?&br&&br&微软花了8年时间才做到了Surface Pro 3的样子,当然其设计过程之繁琐,难度也确实很大,毕竟开创了一个新的形态,我就曾见过不下10个版本的Surface草稿,3D打印模型更是多得数不清。&br&&br&说完大厂再说小厂,小厂一是实力不足以支撑那么长周期的研发,而是与利益相冲突,深圳厂商那流水线,如果亲眼看到,简直不相信这些产品能用。&br&&br&更别说为了1mm的厚度,多一个小时的续航时间,做大量的研发工作。小厂就不多说了。&br&&br&回到提问,肯定Surface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但并不是OEM做不出来。&br&&br&回答完毕。
首先,类似的产品其实是有的。Surface在工艺上也并非难到其他厂商无法生产的地步。其次要明确的是,Surface是否意味着未来笔记本的趋势,如果是,是否还有别的趋势,是否OEM一定要生产这样的造型的设备?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Surface代表了2 in 1中的趋势之…
作为经常泡Microsoft China Center 1的人,我就放一个视频吧,这些都是真正实现的,包括前面几位提到的Surface、power bi、kinect、 skpye 翻译,这些都已经在Center 1。有机会可以去参观,触摸下这些科技。&br&&br&统一回复下,地址是:北京中关村微软研究院2号楼&br&&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zkwODEwOTY0.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424C6F7C30F05ABA03A9776FBA7-F126-2FCE-419F-E6F1F7E50DE8&&&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WPDang microsoft futur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NzkwODEwOTY0.html&/span&
&/a&&br&补充一张图,&br&@&a href=&/people/shangyu& class=&internal&&Shang Yu&/a& 提到的Surface,就放在center 1的入口(红圈位置),能够实现&a href=&/people/shangyu& class=&internal&&Shang Yu&/a&放的图片中的绝大多数功能。&br&&br&&img src=&/f13ae6aa5b662beb2ff6bbc7fb221876_b.jp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f13ae6aa5b662beb2ff6bbc7fb221876_r.jpg&&&br&另外现在其他的Surface微软也不怎么用了,基本50~80寸 PPI伺候。&br&&br&Center 1不让拍照,有机会给拍一个全套。
作为经常泡Microsoft China Center 1的人,我就放一个视频吧,这些都是真正实现的,包括前面几位提到的Surface、power bi、kinect、 skpye 翻译,这些都已经在Center 1。有机会可以去参观,触摸下这些科技。统一回复下,地址是:北京中关村微软研究院2号楼…
谢邀&br&&br&这个我不能回答,说了要负责任的。&br&&br&我的所有消息源均表示闭口不谈。&br&&br&520 update&br&&br&看到大家都马克了,但是很遗憾现在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只能说现在流传的传言,也对也不对,“Surface Pro 4造型没大变化”这如果也算消息的话。&br&&br&总体情况乐观,也和其他几位见过的人聊了下,大家感觉还行。&br&&br&6.03 update一下&br&&br&昨天一大早和Surface全球负责人Panos聊天。反正他是啥都不说啦。该有的DNA会延续下去,软硬件结合有新突破。估计类似触控笔和OneNote模式。&br&&br&6.23 update&br&&br&现在知道一些很关键但又不能说的,好难过。&br&&br&7.1 update&br&&br&好多人说吊胃口啊,但是由于你懂的原因,没法说。再加上微软经常跳票,Surface Mini被坑死了,说了到时候不准又要说我瞎比比了。&br&&br&那么现在准备买Surface Pro 3的我觉得可以暂时hold一下。&br&&br&7.3 update&br&&br&WTF MICROSOFT&br&&br&得亏我没提前说准确时间啊,说了就完了。&br&&br&7.11 update&br&&br&不少人问,开学前能不能用上。&br&应该问,学期结束前能不能用上。(当然我指是中国)&br&&br&不少私信的朋友,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br&&br&统一建议下,如果手上有电脑,可以安安心心的等SP4,(别说啥i5不够用,我正用着奔腾2的Mac呢,你比我幸福)。&br&如果急需设备用,SP3现在也能入(没机器用还等毛),另外个人推荐,几款设备都是我用过几位不错的。&br&&ol&&li&DELL XPS&/li&&li&ThinkPad New X1 &/li&&li&HP Spectre X360&/li&&/ol&7.18 update&br&&br&感觉知道的人开始慢慢增多,现在消息慢慢传出来了。&br&&br&7.27 update&br&&br&最近在忙Windows 10,所以没更新消息。&br&&br&市面上的消息已经蛮多了,靠谱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好朋友 Mary Jo 阿姨的更新,以及她合保罗大叔的Windows Weekly。&br&&br&……&br&&br&Oct
谢邀这个我不能回答,说了要负责任的。我的所有消息源均表示闭口不谈。520 update看到大家都马克了,但是很遗憾现在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只能说现在流传的传言,也对也不对,“Surface Pro 4造型没大变化”这如果也算消息的话。总体情况乐观,也…
从不能发中文短信,从HTC Surround,从Lumia 800,从Lumia 920,从Lumia ,Mango之后几乎用过每一款Windows Phone的作死用户告诉你,没有一点点,哪怕是一丝丝的逆转。&br&&br&以前还想着吃完Mango,喝口Tango,带上NoDo,然后Apollo就能一飞冲天,谁知道Bule了。&br&&br&其实Albert Shum很伤心,他要的Windows Phone不是这样的。&br&&br&我读书少,不骗人。&br&&br&+++&br&&br&出差无聊翻看回答,但发现原来有人不懂我在说什么。解释一下&br&&br&第一段是从过去到现在一些代表性的WP设备。&br&第二段Mango、Tango、NoDo、Apollo、Blue,分别是WP不同版本的研发代号。&br&第三段Albert是微软WP UI主导设计师。
从不能发中文短信,从HTC Surround,从Lumia 800,从Lumia 920,从Lumia ,Mango之后几乎用过每一款Windows Phone的作死用户告诉你,没有一点点,哪怕是一丝丝的逆转。以前还想着吃完Mango,喝口Tango,带上NoDo,然后Apollo就能一飞冲天,谁知道B…
&p&打什么脸啊,Surface Pro 3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个人不觉的Surface Pro 3有多么黑科技,有多么打苹果的脸。&/p&&br&&p&该买苹果买苹果,该买OEM设备买OEM设备。&/p&&br&&p&Surface
Pro 3更多的是告诉大家,其实Windows也可以这么做,你们看好了,Windows 也可以很牛逼的。但本质上微软无所谓产品卖多少的啦。&br&&br&一款设备卖的再好都比不上Windows 桌面端统治90%的份额,这是微软最关心的。现在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后端,重新提出微软是一家提供生产力的公司。提供生产力嘛,所有企业用我家的云、系统就行了,你们前端用什么随意啦。&br&&br&微软的云和后端的服务才是核心,钱赚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br&&br&--------------------此条回复来自Surface Pro 3&/p&
打什么脸啊,Surface Pro 3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个人不觉的Surface Pro 3有多么黑科技,有多么打苹果的脸。该买苹果买苹果,该买OEM设备买OEM设备。Surface Pro 3更多的是告诉大家,其实Windows也可以这么做,你们看好了,Windows 也可以很牛逼…
现在太多人,太多媒体只看到消费级市场。微软在企业市场依旧是一家提供生产力的公司。其核心就是提供生产力,不论是通过自己推出产品还是通过与其他OEM、ODM的合作推出设备,又或者直接接入企业后端,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赚钱。&br&&br&但其实很多黑微软也是有道理的,微软很多地方确实做得不好,消费级市场策略的混乱,在市场传播部分的反复,使用固有的企业级思维宣传产品,例如WP非扯上Office,现在什么手机不能Office,自己也推出了Office for mobile。&br&&br&盖茨在很多年前很清楚的看到微软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坚持升级桌面和企业端的服务。老鲍时代,微软内部争斗厉害,各个部门之间合作比较乱,产品的推出也乱,很多产品在没退出就砍掉。&br&&br&现在的阿三我觉得挺好的,wpc上看到阿三的一些想法,明显微软现在又要回到自己擅长的地方。&br&&br&另外八卦下wp。wp项目在微软内部资源占比不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产品在跨部门合作的时候时常就是被推迟,没办法地位不高,但移动市场又催动一些人开始鞭挞微软做移动市场。但是多方面原因吧,原本晚进入市场的wp 在7.8的时候坑了一次(微软自己的原因,这个就不多说),Lumia的进入其实也不是啥微软坑诺基亚,elop 木马之流,想下也知道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实际操作者都是董事会,而董事会里面还有大量来自华尔街的激进股东。
现在太多人,太多媒体只看到消费级市场。微软在企业市场依旧是一家提供生产力的公司。其核心就是提供生产力,不论是通过自己推出产品还是通过与其他OEM、ODM的合作推出设备,又或者直接接入企业后端,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赚钱。但其实很多黑微软也是有道理的…
这事情,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商业上的事情没有对错。&br&&br&阿里说:外部你用户基数少,微软API适配慢;内部我团队分配不过来,iOS问题刚解决,Android还有一大堆Bug。&br&&br&微软说:我用户基数少,我在努力卖机器,升级系统,我也让我的DX部门去跟进开发者了啊。&br&&br&用户说:我是用户,你酱紫让我情何以堪。
这事情,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商业上的事情没有对错。阿里说:外部你用户基数少,微软API适配慢;内部我团队分配不过来,iOS问题刚解决,Android还有一大堆Bug。微软说:我用户基数少,我在努力卖机器,升级系统,我也让我的DX部门去跟进开发者了啊…
不提倾向性,首先,两款产品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有什么好比。&br&&br&待我睡醒了,来好好写一下。
不提倾向性,首先,两款产品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有什么好比。待我睡醒了,来好好写一下。
除了知乎点赞没有 &a data-hash=&fa6cafabefabe& href=&///people/fa6cafabefab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可可苏玛& data-tip=&p$b$fa6cafabefabe&&@可可苏玛&/a&多,写代码不如温兆伦,其他的应该都算是资深。但是不称自己为“软粉”,没必要非要自己给自己加上一个标签嘛。&br&&br&至于经验嘛,无非就是和微软中国高层比较熟啊,在雷德蒙德各个部门有一些朋友啊,能提前拿到一些设备或者产品啊,提前拿到一些未发布的资料啊,体验一些微软没公布的黑科技啊,经常在一些产品上能提提意见啊(这段可以看作是秀优越)。那么,作为一个微软外部人士,贴上粉丝的标签,做到顶无非就是这样。&br&&br&而成为这样的人其实真不太难,只是看你想不想成为了。得,都说到这了不抖点私货肯定不行了,看看外部怎么修炼吧,不过不适合所有人咯。&br&&br&&b&第一级:&/b&关注微软的产品发布情况,产品本身的特性。——这个就是不说特别懂,但是知道有什么产品。&br&&br&&b&第二级:&/b&先把有关微软的书,主要是外部作家的看上几本,然后每天追一追微软的一些新消息。——这样你至少能和人家聊微软,并且还能体现出一点自己的底蕴。&br&&br&&b&第三级:①&/b&上Twitter关注微软员工或者领导,加入到他们的讨论当中,在一些微软员工聚集的论坛,博客,发发言大家聊聊天。——这就是混脸熟,能和一些总部员工勾搭(对了看到answer1626别和他说话,它是我。)&br&&br&②Twitter上找几个微软生态媒体的号,关注,聊天,参与讨论、——比如说Verge的肥轮啊,WindowsCenter的小帅哥Daniel啊,ZD的Mary阿姨,SuperSite的保罗大叔等等啦。混脸熟然后skype聊聊天透露点内幕啥的。&br&&br&③微博、微信多关注微软,最好能够搭上inhouse PR。——这样你就有机会参加他们的发布会或者活动,然后进一步发展一些关系,认识更多的inhouse人。&br&&br&&b&第四级:&/b&然后在合适的机会提出你想要提前测试和体验产品的意愿,然后给出你中肯的feedback。——细水长流以后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嘛。&br&&br&&b&第五级:&/b&这个就比较难了,和高层接触的机会毕竟不多,不接触也罢。就是你有一些不错的观点,能够代表一些群体的意见。——我的经验嘛,微软中国的高层比较随和,至少外部看态度都还成。&br&&br&然后?你问问然后啊,然后就没有啦,估计也顶天了软粉了。其实一二做好了够你成为”领袖“了。那么举个栗子?好举个栗子。&br&&br&比如说刚刚发布的HoloLens啦,人家多说怎么怎么牛逼,你就淡淡的来一句/或者在微博上发:&br&&blockquote&哎呀,这个项目还成啦,也就微软爱烧钱。8年前Alex开始做的时候都不看好啦。07年微软underground那条件艰苦啊,好在alex坚持下来了,NASA这不都看这个项目和微软重启合作。不过我倒觉得400g有点重,带脑袋上累。&br&&/blockquote&一下子就出来各种信息点,比如从2007年开始做啊,在underground开始的项目啊,负责的是首席科学家alex啊,NASA重启合作啊,重量是400g啊。&br&&br&额,大概也就这样子吧,吹牛吹过了,不说了干活。&br&&br&忘记说最关键的了,脸皮要厚!!!
除了知乎点赞没有 多,写代码不如温兆伦,其他的应该都算是资深。但是不称自己为“软粉”,没必要非要自己给自己加上一个标签嘛。至于经验嘛,无非就是和微软中国高层比较熟啊,在雷德蒙德各个部门有一些朋友啊,能提前拿到一些设备或者产品啊,提…
我在书中写道:&事实上并没有太多人清楚盖茨的编程技术,但这在微软早期的成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盖茨本人则是拥有顶尖的编程水平,微软软件帝国的财富就是从盖茨在1975年为MITS公司编写的第一个BASIC解释器开始积累。&&br&&br&补充一个材料。盖茨在1975年写的编程专栏,那一年比尔盖茨20岁(1955年10月出生),当时已经从哈佛退学了。&br&&img src=&/e3fd6b339e8de7b62037cad5b728c979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10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e3fd6b339e8de7b62037cad5b728c979_r.jpg&&
我在书中写道:"事实上并没有太多人清楚盖茨的编程技术,但这在微软早期的成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盖茨本人则是拥有顶尖的编程水平,微软软件帝国的财富就是从盖茨在1975年为MITS公司编写的第一个BASIC解释器开始积累。"补充一个材料。盖茨在1975年…
谢邀。&br&&br&其他的公司不了解,不多加评论。&br&&br&微软事实上研究院研究的内容都是有的放矢,而不是胡乱的研究然后看什么能用。&br&&br&我接触较多的亚洲研究院(就是在北京中关村的那个)目前主要有20个研究及工程团队,从事五大核心领域的研究。&br&&ol&&li&自然用户界面&/li&&li&新一代多媒体&/li&&li&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li&&li&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li&&li&计算机科学基础。&br&&/li&&/ol&当然并不仅限于这几个方向。研究院们也都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亚洲研究院的学术气氛很浓,很多时候你更加觉得这是一个科研所或者实验室,而不是一个公司的研发部门。&br&&br&而在微软研究院很多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受到高度公认的专家及许多著名科学奖项得主。研究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市场化的课题,很多都是学术界的,这些比普通消费者实际应用还是要有点遥远(类似刚刚公布的Project Adam和Alice band)。&br&&br&Nadella这么说也并没错,毕竟微软很多研究在产品上并没有很好的提现。&br&&br&另外微软内部体系盘根错节,每一代领导都有不同的主张,很多研究在后来都没能得到继续的发展下去,这有点可惜。&br&&br&至于Cortana,只是大家能够接触到的一个项目罢了。
谢邀。其他的公司不了解,不多加评论。微软事实上研究院研究的内容都是有的放矢,而不是胡乱的研究然后看什么能用。我接触较多的亚洲研究院(就是在北京中关村的那个)目前主要有20个研究及工程团队,从事五大核心领域的研究。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以数…
待那天,我会放下手机,因为它不必苦苦折腾;&br&&br&待那天,我会抛开思绪,因为它无需任何争论;&br&&br&待那天,我会丢掉不满,因为它已经足够完善;&br&&br&待那天,我会称赞微软,因为它从未轻言放弃;&br&&br&待那天,我会放肆去嗨,因为它不再成为累赘;&br&&br&待那天,我会向所有人展示它,它将经得起任何夸赞;&br&&br&待那天,我会接受任何关于它的挑战,不再犹犹豫豫。&br&&br&但或许那天,我们等待的那天,它可能很远。
待那天,我会放下手机,因为它不必苦苦折腾;待那天,我会抛开思绪,因为它无需任何争论;待那天,我会丢掉不满,因为它已经足够完善;待那天,我会称赞微软,因为它从未轻言放弃;待那天,我会放肆去嗨,因为它不再成为累赘;待那天,我会向所有人展示它,…
今天被一个人拿这个问题来问,我说原因很复杂。很大程度上与宣传有关。&br&&br&&ul&&li&毕竟很多人在使用Windows或者Office的时候,很大程度上真的只是基础应用,除非有特别需要不然不会深入探究。&/li&&li&与此同时,微软在国内缺少对于产品功能、特性很好的宣传。&/li&&li&此外,十分关键的是,微软在国内的媒体基础并算好。&br&&/li&&/ul&&br&而宣传问题,又与:&br&&br&&ul&&li&微软中国市场宣传上的权限;&/li&&li&微软的产品;&/li&&li&微软的企业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br&&/li&&/ul&&br&前面有一位回答者是亚研院的微软员工,他提到了小冰是微软唯一的宣传。其实不然,要是没有腾讯当初把小冰踢出微信群聊,会成为爆款吗?我不知道。&br&&br&回到前面说的微软中国的宣传问题,作为微软的分公司,很多东西必然需要经过总部的确认,这就造成了自主性上的限制。&br&&br&特别是现在很多宣传内容的制定上要求快速反应,一封邮件出去,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确认,而此时又需要再次回复邮件。如此,等内容确定下来,传播的最佳时机也就过去了。这时候大家关注的热点又转移了,更何况现在国内三天两头新产品、新技术、新创新,哪里顾得上安静的看微软的feature。&br&&br&同时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微软全球公布相关产品的时候,如果中国上市不是同步发布,那么微软中国的官方渠道是不会公布相关消息,因为这并不符合微软全球制定的传播守则。不信可以在Surface Pro 4和新Lumia以及Band发布的时候验证一下。(这里指的不是平面和电视广告,而是简单的新闻都不会走官方渠道)&br&&br&其三,即便是微软中国的宣传,很多时候也抓不住重点,因为微软在中国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提到某个特别棒的feature,中国有没有?谈这点是否会影响到合作伙伴、政府关系、总部是否授权?苹果不一样,中国只是销售市场,我卖东西就好了。&br&&br&再说微软的产品定位,很大程度上这也影响到了用户对于微软的感兴趣程度。Surface、Lumia、Office、Windows、BIng、Azure、Dynamics,这些都算我们常见的产品,更别说微软还有更多细分类的产品。&br&&br&而这其中,消费者或者普通大众感兴趣的可能也就Surface、Lumia、Office、Windows、Bing,甚至更多人只知道Windows和Office(知乎的群体并不具有普罗大众代表性)。虽然可能人们经常使用Office、Windows,但是用微软产品并没有特别的品牌意识。我们在机房就用Office 2003,随手下载一个WPS也照样用。我们常用办公文档来代替Office,或者电脑来代替Windows。&br&&br&而苹果不一样,iPhone就是iPhone、iPad就是iPad,最不济还知道说个「苹果牌」。&br&&br&先到这,明天继续。
今天被一个人拿这个问题来问,我说原因很复杂。很大程度上与宣传有关。毕竟很多人在使用Windows或者Office的时候,很大程度上真的只是基础应用,除非有特别需要不然不会深入探究。与此同时,微软在国内缺少对于产品功能、特性很好的宣传。此外,十分关键的…
说比尔盖茨节俭的都是瞎扯淡。&br&&br&有钱是想不买什么就不买什么。&br&&br&开直升飞机去钓鱼的时候&br&写文章的编辑还在苦逼码字呢。
说比尔盖茨节俭的都是瞎扯淡。有钱是想不买什么就不买什么。开直升飞机去钓鱼的时候写文章的编辑还在苦逼码字呢。
&blockquote&最速中文评测:Surface Book到底怎样?(&a href=&///?target=http%3A//www.wpdang.org/archives/14791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PDang
|| 最速中文评测:Surface Book到底怎样?&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
最速中文评测:Surface Book到底怎样?()
就不重新回答了,贴一下我今天发在WPDang上的文章。为了切合主题,我修改了一下。是否符合微软的长期发展,应该能够解释清楚。&br&&br&在我看来Nokia X为微软(注意是微软不是诺基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br&&br&&p&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未并入微软之前,诺基亚致力于Windows Phone平台,而在被微软收购了手机业务之后,诺基亚反倒开始进行兼容Android的尝试。关于Nokia X系列设备,我之前也报道过,诺基亚在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计划,诺基亚在实验室不断的尝试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能够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诺基亚Android设备的传言。&/p&&blockquote&&p&微软早已清楚X计划,并且强力支持。&/p&&/blockquote&&p&可以肯定在这些传言的背后都有着微软的影子,微软在此前就已经知道了Nokia X的相关计划,在已经和诺基亚达成交易的前提下,微软都没有反对诺基亚这样的计划。对于微软来说在中低端市场需要更好的补充,采用Android分支系统且兼容Android应用的设备,在Asha和Lumia之间或许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过渡。&/p&&br&&p&根据之前诺基亚财报中的数据,诺基亚一个季度销售的7000万部手机中,低端的功能机占据了其中的6000万部,同时这些设备在新兴市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表现。对于微软来说新兴市场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点,而微软也不可能仅仅满足于Lumia 520在新兴市场取得的成绩,因此诺基亚“X”系列设备,将成为微软拓展新兴市场,推广自身服务的最好助力。&/p&&br&&p&在我看来微软支持诺基亚“X”计划的推进,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Nokia X系列设备上,安装有大量的微软服务,如OneDrive、Bing等。&/p&&br&&p&微软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强调未来将会成为“设备+服务”公司,而非过去单纯的软件供应商,服务正在成为微软十分重要的业务拓展点,但Windows Phone市场份额的缓慢增长远远不能够满足微软加强服务领域的战略,并且跨平台的微软服务在Android与iOS上需要对抗极大的压力。现在微软在加强Windows Phone对于消费者吸引力的同时,推动Nokia X系列设备的发行,把自己的服务业务放在另一个篮子里,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p&&br&&p&并且大家需要注意到的是,诺基亚推出的是一个平台,虽然这个平台是重新开发的Android分支系统,虽然保留了AOSP代码,但是确实是一款全新的操作系统,换句话说诺基亚从的硬件制造商便成为操作系统提供商,未来也可以将技术提供给其他OEM,而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更好的推广微软的活动。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究竟如何诺基亚没有任何解释。&/p&&br&&blockquote&&p&微软开始变得更OPEN&/p&&/blockquote&&p&就在前天晚些时候,微软在MWC2014的展前日上,由Joe Belfiore在会上宣布,Windows Phone平台&a href=&///?target=http%3A///archives/10044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迎来更多的OEM合作伙伴&i class=&icon-external&&&/i&&/a&,但更为关键的是微软还宣布一系列举动强化了Windows Phone 8对低端设备的支持,和高通的合作将让Windows Phone制造变得更加简单,Android OEM现在可以利用Windows Phone通用设计方案更将方便的生产出Windows Phone设备。&/p&&br&&p&我将微软这样的做法视为微软对于Google生态的挑战,同样微软携手诺基亚在Android方向上有所进展,同样也是希望能够在移动领域更好的突破,以此来更好的应对移动利于的快速变化。而在此之前,对于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来说,都不可能这么做。而现在的这些改变不但反应出微软更加的开放,同时微软也更加务实,微软已经意识到推销自己服务的重要性。&/p&&br&&blockquote&&p&Android系统的最大受益者&/p&&/blockquote&&br&&p&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微软依旧是Android生态系统的最大受益者,不同于三星或者其他的OEM,微软无需做太多工作,仅在Android专利交叉授权上每年能够获得巨额收入,此前ZDNet就曾透露,微软在Android生态去年&a href=&///?target=http%3A///archives/98173.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获取了16亿美元的专利收入&i class=&icon-external&&&/i&&/a&。对于微软来说,显然不怕Android市场的繁荣,之前还曾有分析师称微软应该积极的促进整个平台的发展,已获得更多的利润。&/p&&br&&p&微软确实在这么做,但是方式却有些不同,X系列是独立于Android系统之外,类似Amazon Kindle那样的另类,这样的立足点能够帮助微软在两个生态之间更好的周旋(OEM们总会有不同的声音)。&/p&&br&&p&在MWC现场也了解到,诺基亚的X系列将会成为现在Lumia、Asha之外的第三个品牌。此外诺基亚或者说背后的微软,并不打算“一发走人”,而是会继续的持续下去,在移动生态帮助微软创造一些此前一直没有达到的成绩。&/p&&br&&p&正如埃洛普在发布会结束时所说的,Nokia X是人们通往微软的一扇大门。而几年后有可能听到这样的声音:&/p&&blockquote&&p&我第一次用Skype、OneDrive是在Nokia X上,当时我没有太多的钱购买高端设备。而是我用微软服务的习惯一直延伸到现在。&/p&&/blockquote&&p&如果这样,X平台的铺垫应该已经起到效果。&/p&&br&&p&Soucer:&a href=&///?target=http%3A///archives/100919.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rchives/1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919.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
就不重新回答了,贴一下我今天发在WPDang上的文章。为了切合主题,我修改了一下。是否符合微软的长期发展,应该能够解释清楚。在我看来Nokia X为微软(注意是微软不是诺基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未并入微软之前,诺基亚致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inect sdk 2.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