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想非非想处天 之后什么意思

何为内观与四禅八定?
按投票排序
以下非原创:内观与四禅八定佛法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学佛法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佛法中的一切法门,无不从定中修,亦无不从定中证,修学佛法而不修禅定,百无是处。一,三界与禅定的关系原始佛法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个次第,叫做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色界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个无色界的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上最后的佛教独有的出世间定:灭受想定,一共九个次第。其中色界的四禅定加上无色界的四空定,一共八个定通称为四禅八定。禅定在色界称“禅”,在无色界为“定”,相对欲界之“散”,故合称为八定。这是所有内外道所共的世间八定。 在佛未出世和在世时,印度的瑜伽等外道都是修证四禅八定。佛成道前,曾就仙人阿罗逻及修陀罗学禅,佛修证到世间最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但佛还不能彻底解脱,所以才发现了第九次第灭受想定,即内观,也叫灭尽定,也称刹那定,这是佛教所独有,是与外道不共的定。佛就是修内观证得此定而涅槃的。 四禅八定以色界的四禅为根本,而色界四禅中的第四禅为根本中之根本,最为重要,证悟,解脱,神通,皆有四禅而发,佛涅槃时也由四禅入。所以不管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讲九次第定。从历史上说,佛教禅定传承了古印度传统禅定说法;从佛法上说,四禅八定也是佛教禅定的基本法系。 为了说明四禅八定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佛教的宇宙时空观。佛教用三世说明时间,用三界说明空间。 三世,又作三际,及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的总称。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空间。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世界。欲界有情对食欲和淫欲二欲特别旺盛,所谓“食色性也”。各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组织而成的色身,是物质的世界。欲界上至六欲界,下到地狱,中包括人类,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在里面。因是两性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色界: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净色质的有情所居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有化生,仍有殊秒精好的色身和国土宫室,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深浅分四级,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共有十八层。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无色身国土宫室,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居世界。兹世界有情全然脱去物质束缚,纯是精神独立之体,唯以心识位于深妙的禅定中,故称无色界。依禅定的深妙而分为四处,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也称无色界四空天。详情请参阅三界天人与四禅八定关系表,如下。关于佛教三世三界的时空观,我们要内观自己的身体来体会。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之一身,就具足三界,具有六道。从现前来说,当体就是空间,气息就是时间,当体的气息表现就如实反映了人体在三世三界的实际境界。所以修禅定的人,要特别注意当体的空间(身受)和当下的时间(呼吸)。人体从上而下来说,头为无色界,胸部为色界,腹部以下为欲界,从深细来说,凡夫的粗身粗心为欲界,第二层细身细心为色界,第三层微细身心为无色界,第四层是最细微身心为法界,内观达到身心消融自会证悟。
佛教的宇宙观非常高明,今天科学的求证等于给佛教的宇宙观作注解。宇宙间银河系中无数的世界,地球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个世界。色界天超出我们这个太阳系的范围,包括银河系,无色界更远大了。欲界包括六道,欲界也有六欲天。人要往生天道,非修禅定善行不可,禅定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需条件,三界与禅定关系表已列得很清楚了。人有生、老、病、死,宇宙也有成、住、坏、空,也是会毁灭的。因为宇宙有三大劫:火劫,水劫,风劫。 火劫来时,地球中心火山爆发,太阳也会爆炸,整个太阳系都燃烧掉,从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二禅天以上火劫烧不到,但水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整个银河系都毁了,那时二禅天的顶都淹没了。三禅天水劫火劫都毁不掉,但风劫一来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物理世界完全崩溃,三禅天也毁了。只有四禅以上,三劫到达不到。这些佛经大小乘经中说的很清楚,宇宙的成住坏空,佛经记载的很详细,大家要结合身上的感受好好去参究。就人体而言,人的贪嗔痴慢等都是火灾,特别是那男女之贪欲,你的禅定功夫再好,欲火一来就垮了。所以佛说,欲念重的人没有禅定,不得解脱。有些人打坐会血压高或精神分裂,乃至身体整个发炎,就是禅定不能转欲火的后遗症,都是人体的火灾现象。水灾就是贪爱,爱与欲的程度不通,爱细欲粗,碰到自己喜爱的对象,包括所有爱好,收藏艺术品等,贪爱滋生了,就有笑、视、触、占有、执著等反应,身上的荷尔蒙体液就起变化了,爱水滋生,二禅抵不住。风灾是什么?气脉,气脉不通三禅靠不住。只有四禅舍念清净,气脉通了,才不受三灾影响,才能真正了生死。佛教将死亡之时三灾出现的各种境界叫做“临死八相”,不过“临死八相”不一定指在临死时才发现,内观禅者真能修到五蕴皆空,身心消融,类似于“临死八相”的境界也会出现。因此,真正的解脱者在生前其实已经体验过死亡,如此才能真正的了生死。 为什么人死时都会出现临死八相呢?因为人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与“地水火风”四大,这五蕴与四大会在临终的时候散灭。四大称为坏空,五蕴叫病死,会逐渐失去作用,人的生命状态就会因此出现各种变化,也会出现各种境界。
首先是五识散灭,眼、耳、鼻、舌、身会慢慢变得迟钝,逐渐消失起功能,整个世界似乎变成一片湛然空寂。紧接着四大就会开始分散坏空。如烟雾相。先是地大消失,身体失去了所有的力量,进而山崩地裂,沉重不堪,不能动弹,内观色身如烟雾,全身似乎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所包裹,不能自控的一直往下沉。同时筋肉颤动,手足抽搐,九窍开始流出涏液时,水大也开始坏空了,就知道此人快要离世了。此时,亲人千万不要触碰亡者,例如给他按摩或者给他洗澡穿寿衣,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如法的,因为亡者正在承受一种巨大的痛苦,他们的触碰会加剧亡者的烦恼,亡者很容易因为这种烦恼堕入三恶道。如果是位内观禅者,此时却是解脱的良机。如阳焰相。然后是水大进入火大,人就会觉得九窍干涩,眼、耳、口、鼻特别干涩。这时,人还会内见如火焰,仿佛看到一簇一簇的火焰,像太阳下的碎玻璃那样闪烁不定。随着这种状态的出现,人的唾液会逐渐干涸,此时一定要保持觉知和平等心,那么嗔恨心所生的三十三种分别心也会慢慢开始消灭。如荧火相。接下来是火大进入风大,火大是人体的温度。这时,温度开始消失,体热慢慢由四肢向心脏部位收摄。所以,很多濒死的人别的部位都凉了,但心脏的部位还是温热的。随着温度的减退,内观会见无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此时只要保持觉知和平等心,由愚痴产生的四十种分别也随之开始消失。如灯光相。紧接着风大分散,呼吸代表风大,呼吸慢慢减少,甚至有时还会停止呼吸,内观出现朗然灯光,一定要有觉知和平等心,贪婪,仇恨,愚痴引起的诸多分别执著等习性反应会随之慢慢消失。四大分散的过程有些是按照次第慢慢出现的。有些则出现的非常迅速。其实死亡正是解脱的关键时刻,如果你生前能一门深入,很好的修炼内观,这时便能清晰的觉知四大分散的过程。实际上,风大分散时,朗然灯光出现时,只要能保持觉知和平等心,阿赖耶识所藏的八十中妄想,也会随之消散。这时,人的内心世界会出现一片无云晴空,有点像无云的月夜,万籁俱寂,天空中只有那种晶莹的,柔和的月光,但看不到月亮。此时为月光相。如月光相。这种光的亮度不大,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空”,这个“空”仅仅是一种感受,这个时候,真正的平等心开始慢慢出现。然后,“空”的状态变得更加明显,如白昼放出一道红光,也像天快亮时那种浅橙色的霞光,此时为如日光相。如日光相。这是平等觉性愈加增强,细微的分别心也开始消失。接着,无常出现,知觉消失,内心世界慢慢昏暗下来,陷入一片漆黑暗沉。此时为如黑暗相。如黑暗相,这时你要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动,彻知无常,变化会发生,仿佛黑漆漆当中出现了一盏灯,无风吹动,非常清净,从无知觉中恢复了清明的觉知,就像黎明时分东方无云晴空升起的曙光,越来越亮,此时为如黎明晴空相。如黎明晴空相。这时,无分别的平等心增盛,体征了般若真空,没有了贪嗔痴,没有了各种烦恼,没有了各种习气,还有可能证得佛的三身。这是最殊胜的一种境界,活着的时候很难修到这种境界,除非你生前修到四禅呼吸脉搏都停止。此时,诸法皆空,无智无得,原离了各种烦恼妄想与所有对立分别,实现了一种终极的解脱,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远离颠倒梦想。”这时,一定要彻底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没有一丝毫的贪心,当你贪恋色境,即虽然放下食欲、淫欲,但放不下对形式和物质化存在的贪著时,就必然走向色界;贪恋无色界,即虽然你能对形式与物质化存在的贪恋都放下,但却贪爱那修行中的“空”时,就必然会走向无色界。所以真正的平等心连最殊胜的修行觉受和境界都要放下。记住《金刚经》所说:“凡是有相,皆是虚妄。“一般人研究佛经,特别爱好教理上的哲学问题,这些实际修行的问题,却不大碰它把它丢掉了。请大家注意研究三界与禅定的关系表,很重要。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三界每一层的境界与我们身上的感受有绝对的关系。总之,要逃过火水风三灾,真正了生死解脱,必须要转变色身,实修实证进四禅。二,欲界禅定
我们凡夫想要超越三界六道,非常困难,烦恼习性消尽才能超出。四禅八定可以控制烦恼习性不起作用,无色界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可控制八万大劫,之后又要生死轮回。唯有佛教独有的出世间禅定内观灭受想定,才能消除业习超出三界。
四禅八定,根据天台智者大师《释禅菠萝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等论著中论述,初禅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四个阶段。
修禅定者一般从呼吸入手。因为我们修行的一个根本要点是“如实知自心”,“自心”是什么?自心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息”字,就是自己的呼吸。观息法觉知呼吸,呼后必有一吸,吸后必有一呼,道家称吐故纳新,呼吸转折之间的一停就是真正“息”,就是你的自心。为什么觉知呼吸就能“如实知自心”?因为呼吸是连接已知和未知,即意识和潜意识的唯一桥梁,内观课程开示有详细说明。所以打坐入定最根本的要做到心息相依,念头觉知呼吸,呼吸就是念头。安那般那观息法,呼为安那,吸为般那,清楚觉知呼吸的进去,大小,长短,冷热等为安般守意,才能真正的进入禅定。佛教最早传到中国的一部修禅定的经书就叫《安般守意经》,只有心息相依,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安般守意心才真正没有妄念,才能真正地进入禅定。不然一切都是空话,这点很重要,不修好禅定,你所证所得都靠不住,都是没有基础的,好像无根之树,开不了花结不了果。
修观息法真正心息相依了,我们身体内分泌荷尔蒙会自然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只有心息相依,我们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就处于一个阴平阳秘的自然平衡状态,即不兴奋,也不压抑,道家功夫通常所说的还精补脑,其实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观息法可以治疗身体的各种病,可以使自己的身体达到完美的健康的平衡状态,还可以延长寿命。
入定不是空话,是有客观标准来检验的,修持观息法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后,才能渐渐地进入禅定。心息相依也叫息住。息住之后既能入定,这是最初入门的禅定,禅门称之为欲界定。因为尚有贪嗔之欲没有清去,欲界报身未尽故。在得欲界定前,还要经历“粗住”“细住”两个阶段。在粗住和细住将得时必有“持身”现象发生,即身体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如此一两日或一两月、心息相依,念头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念头,由粗到细,从浅入深,得欲界定。
得欲界定修十善业,生欲界第一层四大天王和第二层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天,中国俗称玉皇大帝,其它宗教所说的天王,都是指欲界第二层天。我们细心观察各宗教的经典,以及理论和修行方法,似乎都没有离开欲界第二层天,所以要有智慧。
从欲界定到色界初禅当中,还有一个过渡的中间定叫“未到定”。得未到定可生欲界其它四天。在此定中经一日或七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色身会慢慢发生变化会生起“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相,这叫做发八触。这是色界和清净细身细心,依仗欲界粗身粗心而发,实际就是欲界身四大初步转换改造成为色界身的四大,四大的改造转换过程还有八种相似的感受: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合起来共十六触。
地大四触:重、沉、坚、涩。
水大四触:凉、冷、软、滑。
火大四触:暖、热、猗、痒。
风大四触:动、掉、轻、浮。
内观时身上所有的感受离不开这十六触,离不开四大。感觉身体很沉重坚固,是地大动了;感觉身体很冷或润滑,这是水大动了;有时很热很痒,这是身体的火大动了;有时身体会自然摇动,这是风大动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先地动,有的先水动,两动三动,各不相同。但不管身体发生任何异常的禅境感受,都离不开这十六融相。发了十六融相之后,接着会看到一片光明。这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看到一切都是光明的,禅宗描述这样的境界叫“露地白牛”。出自法华经比喻品,露地白牛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界。这时,称为“未到定”,意思是将要入定,还没有入定,再进一步,就是初禅。接下来就详细的介绍初禅。三,色界禅定 初禅: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就色界四禅总体而言,是以十八支功德法来分别检验的,功是指功夫功法;德则得也,即得到获得。初禅有五支功德:觉、观、喜、乐、一心。1.觉支,观支,即有觉有观。修禅定者最大的误解认为定是什么都不知道或以动静之静来解说定,这很不合乎动的逻辑,更不通佛经。以静说定,使人不得入处,误人误己。有觉有观是修定的基础,不管任何法门,都是从有觉有观修起,心清净不清净,身体舒服不舒服要清楚觉知到,这是修定的基础,很重要,也称为有寻有伺。 觉是粗略的觉知,生理上的感受状态,如冷热胀麻酸痛等。观为细致观察入微的认识,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一个念头得来去,身上所有的感受的生灭,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喜支,乐支,即离生喜乐。离是指得了初禅的人,一定能舍离五盖,即贪欲,嗔恚,昏沉,掉悔,疑虑。内观称五盖为修行人的五个大敌,一定克服舍离。舍离五盖后身心越来越清净,你对身上的感受有脱离感,能客观的观察,感受就只是感受。然后慢慢地你的气脉打开身心可以分离了,心与物理世界脱开,此时可得轻安,从头顶到脚底全身有一种清凉美妙的感受,内心法喜充满无比快乐。喜与乐有何不同?喜粗乐细,喜不坚固乐坚固,喜指心理上的愉悦,乐指身心上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此境界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佛把什么都告诉了我们,可是一般学佛之人,只是研究佛学理论,而不经实修实证禅定,所以永远不能真正了解佛法,得到真正的受用。我们普通人懂了一点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点体会,也会很高兴快乐。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偶然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对现有的生命也会有帮助。但不经实修实证的功夫,这个是不算数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古圣先贤,都曾经离开尘世去专修 ( 如我们参加内观课程 ),也许即生成就,也许两生,也许很多生,不一定的。如果走在家的路线,如葛印卡老师,修菩萨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业,一方面还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气派。修菩萨道要一边入世做事情,一边随时要保持平等心慈悲心的大愿,利世利他。这个比出世专修还要难,也许成就比出家专修还要快还要大。(五盖:1贪欲: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欲乐;2.嗔恚:对过去或未来的事生气和烦乱;3.昏沉:禅修时想睡觉,懈怠;4掉悔:心跑到别的地方,不能专注;5疑虑:怀疑方法,对法和自己没有信心。)3.一心支初禅的第五项证验是一心,也叫一心不乱,心一境性,此为一切禅定之通相,不可缺少者。要得真正的禅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都必须要做到一心,行住坐卧都在那个境界里才行,不是说打坐的时候才这样。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对任何境界和感受不起习性反应,如如不动,境来则知,境去不留,了了分明。得定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境界和感受,而是专注所缘一心不乱,才叫得定,才是一心。这是一切禅定之通相,习禅者不可不知。要达到初禅,因人而异,有人要几年甚至几辈子,前面说过,其它宗派的修法,很难超出欲界的第二层天,但出世间禅定内观禅则与众不同,有人几天也可达到,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基和前世所种的种子。佛在世时,很多弟子听他说法后,当下就证得阿罗汉,现在内观中心,也有首次参加十日课程就证果的。总结一下初禅的境界,中国人配合气脉的经验,归纳初禅为念住。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心中没有杂念,心与呼吸二者合一称念住。(请大家注意,欲界定为息住,初禅为念住,两者到底有何区别?欲界定息住时指念头专注呼吸,你虽然能清楚的觉知呼吸的进出,轻重,长短,冷热等,但你还有妄念,特别是食欲和淫欲;而初禅念住时指念头止住,心中没有妄念,发八融后,欲界四大也转变为色界四大。)内观旧生达到初禅的人很多,可是要保持这个境界非常难,需要经过很多的修持和苦行,但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掺杂一门深入,真正转变贪嗔痴疑慢之习性反应的心理结使、理事配合证初禅就能得初果。 二禅:定生喜乐,具有四支功德:内净,喜,乐,一心。二禅和初禅相比,最大的特境是内净,内观色身四大成一净色,整个身心成一片光明境界,如果一杯净水,起一个念头,就像在一杯净水中滴一点墨水,马上通布全身,全身会有象电流一样美妙的愉悦感受。这些境界内观十日课程都有详细说明,大家好好去实证。二禅之喜乐比初禅更清净,更伟大,这不是口头上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祥和平等的。他们即是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从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勉强的,这是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喜无量心。在初禅四无量心主要修悲无量心,所以很多内观旧生在慈悲日会很自然流下慈悲的眼泪,有的甚至大声嚎哭,这也是喜乐的另一面。二禅之喜无量心很重要,因为喜不生则气脉不通。
有内观旧生讲,我曾经有过那种境界,可是过几天就没有了,甚至上午有下午就没了。其实你在那个境界里,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这好像一个穷人,忽然发了大财,高兴的三天三夜都睡不着,慢慢的钱越来越多,他就不会睡不着了,这时他的烦恼怕是钱少了才睡不了。所以要有觉知和平等心。古人还常用另一个比喻,一个人挖井,开始的一二天成绩好的很,一下子挖出好多泥巴,等越挖越深时,挖好久才一筐泥。其实你的成绩同你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更深、更细、更难。只是自己不知而已,修行的境界也是一样,贵在坚持,一门深入,攻到自然成。
古人综合气脉经验,二禅为气住,即呼吸停止了,没有了,但毛孔还在呼吸,心脏脉搏还在跳动。中国道家的服气法和辟谷术,印度瑜伽也有此类功法,所谓腹贴背,也可以达到气住的地步,但是要注意那不是二禅,二禅是定功深了后,然后出入息自然停止。并不是气功用意念控制呼吸强力达到。这是关键所在非常重要,即气功,息道与禅定的区别所在。所以修行必须要仔细,不能混浠而谈,要有科学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达到气住,才是二禅。所以内观修观息法时特别要求不能控制呼吸,只要清楚觉知自然的呼吸。 三禅、离喜妙乐,具有五支功德:舍、念、慧、乐、一心。离喜是指舍离不执著身心上的喜悦,(舍)离喜受才能增加正(念)正(慧),色身转妙,身受正(乐),只有定境之妙乐。这乐与欲界的饮食那男女之乐不通,此乐为经典所说的菩萨内触之妙了,全身十万八千毛孔无处不乐,然后才可舍欲界粗触之乐,不到此地步,休妄言无情色之欲,要知道我们欲界众生,有谁不因欲念而来?不过三禅之妙乐,殊为危险,很多人会执着此乐止步不前,此乐也就是内观开示常提醒大家的,不要对愉悦的感受产生执著之乐,这是很危险的体验。所以三禅要修四无量心之慈无量心,能给与他乐之心,名为慈。三禅达到至善的喜悦,慈心无量,具有正念正慧,这是世间圣贤的境界了。三禅中国古人也叫脉住,出入息停止渐渐地心脏脉搏也接近停止了。此与印度瑜伽之外力使心脏停止不同。瑜伽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禅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达到的。此是大关键,不可不知,故学道要有智慧,世俗人以为道者,其实此道非彼道。到三禅脉住后,脉虽住了,然身上暖寿不减,出入息停止,渐渐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软,连筋骨都软化了(此时不可碰它),如婴儿之体,如老子所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内触妙乐,可以返还童真天地的境界。 四禅、舍念清净,具有四支功德: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到了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那些喜乐感受的念都没有了,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注意,清净并不是空哦!这种清净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层。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层,分别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称有顶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属于四禅舍念清净。普通人以为心境清净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境界,这是完全错误的。须要说明的一点,舍念清净一定身体要消融,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如果我们的意识能修持到舍掉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舍念清净是指舍掉所有的烦恼,妄想妄念,内心真正清净,不苦不乐,证得没有苦没有乐,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四无量心中四禅修舍无量心,即舍支功德。四禅之清净还是心念的作用,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因为四禅八定都是心意识的境界,即念支功德。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心意识的范围,如果修持到四禅,一切神通,生命的特异功能都可从中证得。但还不是佛法,所以四禅八定都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的共法。其实修持到四禅很难很难,佛入涅槃也是从四禅入。唯内观修到四禅时才能进入般若空的境界。
普通学佛之人,认为理上一悟即可到达,只要心念清净了,就行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哪有这种事?真正的四禅,中国古人称脉停,气住脉停,没有呼吸,心跳脉搏也停止了,体温会下降几度,并不是死亡,暖、寿、识还在,行蕴识蕴还在作用。所以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得拿出修持的证据才行。故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不修持行吗?要按禅定次第实修实证才行。真正的禅定,身心一定会改变,也许是痛苦,也许是快乐,有时难受,有时舒服,总之会有各种反复的变化。真正修行的人身心的变化境界,很令人向往,但也会令人望而却步,受不了那些苦行。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四
无色界禅定
无色界,顾名思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和物质(欲界)的世界,完全是精神的世界。需要了解的是无色界四定并不象色界四禅,非得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不可。你可以修空无边处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任何一个境界,你也可直接修非想非非想定到四禅的任何一个境界。无色界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在功夫修持层次上不通,有非常细微的差别。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无色界四定。(一)、空无边处定我们打坐有时会忘了身体,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只是偶尔忘了色蕴和受蕴而已,还不是空无边处定的境界,所谓空无边处定,确实为一种空,硬是做到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如果想修这个定,打坐时双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的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色代表光明的物理世界,是很抽象的境界,精神有时也包括在内,此境界四大化空了,能与宇宙相同,色无边际。这个境界有光明,可能是灰蒙蒙的,也可能是各种颜色,不一定是亮光。等于在高空中看那个空虚,虚空也是一个东西,但是不能叫它是物理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此定的境界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第六意识,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可以刹那之间超越十万八千里无边处,放之弥于六合,收之退藏与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个境界。也就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放到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是识无边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字意来看,无所有不就是空吗?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无所有是什么思想都没有?那与无想定有何区别?无想定硬是用意识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把思想包住,压住了。修无想定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高层的天人境界,即四禅的无想天,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为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 无所有处定如同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不多,其实不同,这个境界是自然到达的,用语言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理解,这个境界的情景类似唐诗所写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佛当年成就此定,以他的智慧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发现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 总而言之,不要认为此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一种昏沉睡眠的无心,这种定不是正定,常入这种定,死后来生的果报是畜生道,这点要特别搞清楚。我们仔细观察畜生,很多畜生大部分时间在昏沉中和睡眠中,尤其是低等动物还要长时间冬眠。打坐什么都不知道,觉得很舒服,那是细昏沉,一种变相的冬眠状态,从科学的角度说,这与大脑有关,动物的大脑退化不发达,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达到白痴的境界。活着是白痴,死后变畜生,这样修行不如不修。四: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翻译的很美,非想不是我们平常惯性的思想意识,非非想不是没有思想意识。这个没有空,也不是有,勉强说是一种灵感,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比如说人很疲劳时,回家靠在沙发上,将睡似睡之时,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着了,说你睡着了,你又知道。类似如这么一个境界。这是世间最高的修行方法,已达到三界之顶,佛当年也用三年世间达到这个境界,发现它也不是道,也未出三界,又丢掉不要了,最后修内观而证菩提。所以,外道得禅定时,无方法者,不坏色身,只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之涅槃;有方法的,入无色界四空定自诩涅槃。故曰:“无方便外道灭心入无想天自谓涅槃;有方便外道灭心入非想非非想天自诩涅槃“。 实际上四禅八定都没有离开心意识的范围,现在有人自认为证得几禅几果,那最多只是一种定境,定境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也称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种,所以佛法讲百千昧。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可以进入对应某一种烦恼的三摩地。因为烦恼不是修持来的,所以烦恼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叫三摩地。例如:有人为克服男女之欲而修白骨观,看人是一堆白骨,这为白骨观三摩地。实事上修成白骨观还在欲界定之中,可能初禅都不是,更不要谈证果和解脱。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
唯有内观到达初禅时,才能证果解脱。所以内观课程一般不让学员长时间入三摩地,因为入定不能消业解脱,只能控制业习不起反应,一担长时间入定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和解脱没有关系。这是内观禅与世间禅最根本的差别。当然,有些禅宗的祖师不走四禅八定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那是上上根性德人才能做到的。像六祖慧能大师,抛开色身直取实相,一下顿悟,即心成佛。但他们只修性不修命,只了解最好的,最清净,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一面没有看见,没有走完全程,只有阿罗汉走完全程,性命双修,一生成就,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大家都知道六祖慧能与神秀大师的公案,慧能是不是跟神秀唱反调?一个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两个人同修一个法门,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正式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做到时时勤拂拭——时时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勿使惹尘埃——不起习性反应,才能实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般若空性。其实,神秀是基础,等于宝塔的塔基,慧能是宝塔的顶尖,塔基塔尖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实际上是同一法门。所以不要把神秀跟慧能对立起来,不要把神秀看得比慧能低,不要有这个分别。四禅八定都还是意识的境界,是心意识分别所产生,由思想的功能变化而来的,还只是道影子,不是道的本体。所以佛陀才将四禅八定开展为九次第定。历代禅定成就的人和事很多,只是到了近代,正法失传,实修者少了,真正成就者就更少,于是四禅八定就只能抄袭旧典旧说,变成一套公式化的东西,毫无生命内容,甚至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感到不可捉摸,认为虚无缥缈,不切实用,这是学佛之人没有实修实证,不能联系身心实际,不能圆融多种禅定法门所致。绝不是四禅八定本身有问题,这是学佛人必须明白的,也不能因为四禅八定是世间共法,因而轻视它,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证这个本体究境实相涅般,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共法就看不起。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要了解的殊不知佛入涅槃也是从四禅入,它是佛教的正禅,也是一切禅定的根本。
佛给我们做了榜样,十九岁出来学习,学了十二年,当时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术他都亲近过了。印度的学术在那时是举世之冠,全世界没有人能超过它的。它用的不是科学方法,它用的是禅定,是内功,四禅八定,突破了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但是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所以世尊把十二年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内观,在天亮的时候,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这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内观才能解决问题,这三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个答案不是他想出来的,不是用数学推算出来的,是定中亲自见到的境界。 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展开了一生教学的事业,佛教称讲经说法,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用现在的话说,三百余会就像我们现在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五年。一生所做的事业就是教学,教学最重要的是现身说法,做出好榜样给大家看。对一切大众有教无类,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对待,只要你亲近向他请教,他没有不热心教导你的。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用现在的话是职业老师,他一生所做的是社会教育,他的身份是义务工作者,他头一个示现做法工。每天教学,他不要报酬,不收学费,也不求你感谢他,圆满的付出,其乐无穷!现在内观所有的老师也如此,不要报酬,不收学费,也不求你感恩他。我们学佛只有一个使命,希望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效法释迦牟尼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愿我们以佛为榜样,真修行,真放下,真付出,从而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解脱。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四禅八定,指色界初、二、三、四禅 和无色界四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佛教修行中,四禅八定属于奢摩他,也就是止,培育心的能力,为行毗婆舍那,也就是观做准备。佛教不赞成为达到高深的定境界花费太多努力,色界四禅足够,大乘要求更低。而毗婆舍那是不共法,外道不为,因对心外求法无利益。内观,是指近现代上座部出现的修习方式,在老师指点下进行以毗婆舍那为主的练习。传统上,上座部先习得稳定的奢摩他境界后再行观。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想非非想处天 之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